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37:46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40-03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是地震多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大地震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其中,地震造成的损伤主要来自工程震害及其次生灾害。因此,在地震灾害的防御中,减少土木工程震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抗震设防的核心任务。

面对多发的地震灾害,在总结震害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确保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作为建设行业广泛应用的核心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B50010-2010)于2010年12月重新修订和颁布,随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混凝土结构施工验收规范》、《砌体结构施工验收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程在材料、设计、施工、质检、监理等方面加强了抗震设防要求,特别是加强了房屋抗震措施的要求。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震害,提高建筑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是今后土木工程建设中十分关心并致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面向施工一线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是建筑结构实施的主体之一,也必将是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责任者之一。并且,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不断普及,典型结构体系抗震措施和构造要求与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序、质量更加密切。因此,工程抗震知识应用和实践,工程抗震法规、标准有效执行的能力,应是其专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建筑结构抗震》(以下简称抗震课程)作为以上目标的重要落实载体,应系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密切联系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求,加大改革,有效实施。

抗震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抗震课程的设置现状 工程抗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单就知识体系而言,涉及数学、结构动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等;就实践性而言,涉及结构设计、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结构抗震知识的落实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

1.在建筑结构课程中落实。较多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不独立设置抗震课程,仅将其整合后作为职业基础课——《建筑结构》课程的一个章节或者单元。《建筑结构》课程主要是从结构构件入手,而结构抗震应从结构体系入手。因此,作为整合后的内容,从“构件”到“结构体系”的跳跃性过大,没有合适的衔接。而且,随着高层结构体系的发展,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体系逐渐成为主导的结构体系。受学时、内容的限制(抗震部分的教学内容仅占整个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的3%~5%),且没有针对性的结构体系层面的基本实践模块的支撑,使得学生对典型的高层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偏弱。

2.独立设置课程。部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其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在教学实施时,教学内容是依据本科教材,仅在内容上采取选讲或删减的方法。但本科教学是以“结构抗震合理设计”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主要是抗震结构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理论推导等,针对的是结构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理论课程,面向的是“学术型”和“工程型”的本科层次学生,缺乏对高职学生将来从事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抗震课程的地位 抗震课程应依据不同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的要求,结合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宜独立设置为一门专业能力课程,并在《建筑结构》课程之后设置。通过专项实践模块的支撑,来强化各个典型结构体系抗震设防核心抗震措施及相关的标准执行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专业综合能力土建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校审核查能力,及施工实务能力中的质量控制能力、高层结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等奠定基础。

抗震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要体现“高等性”又要体现“职业性”,但是高等性一定是建立在职业性的基础上才有价值。因此,抗震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切入点,其次考虑抗震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性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简单地肢解或者整合。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岗位人员的工程抗震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调研(调研涉及施工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及项目经理),得到反馈,由于抗震知识或者应用能力的缺失,在工程实践中凸显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抗震基本知识不成体系,抗震专业术语概念模糊,不理解抗震术语与施工的相关性,与设计人员交流时存在障碍,对相关规范的应用没有针对性;(2)对抗震措施要求的施工工序理解缺乏基本的抗震理论基础;(3)施工中对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缺乏抗震思维的理解,随着高层结构的发展,对较复杂抗震构造要求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受到限制。

抗震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课程的目标应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根据上述分析和调研,确定了《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抗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

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在上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下,将高职抗震课程构建为抗震基础知识、工程震害和实践应用三个部分,包含五个模块。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除第一模块外,从第二模块起,不同于《建筑结构课程》构件的概念,是从结构体系入手,以常见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为主,在混凝土结构中以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几个主导的高层结构体系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各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如下页表2所示。

抗震课程各教学模块的实施

基础性知识模块 第一、第二模块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学生的抗震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注重与本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联系,理解与施工相关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如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抗震等级、场地类别等;第二模块是对结构“定性”的抗震结论。通过定性分析,使学生理解影响结构抗震设防的各因素,涉及场地条件、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房屋刚度、施工质量、施工的工序要求、材料的强度等级等。

工程震害模块 第三模块以“震害案例”为主,强调直观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案例教学。震害反馈是抗震设防中一个重要依据。大部分抗震构造措施是针对震害反馈的薄弱部位,对结构采取加强措施。在教学中通过震害照片、震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结构震害的直观认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破坏特征,并通过震害分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

实践教学模块 第四模块、第五模块是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块,也是本课程的核心。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实施中实现“做中学”的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体作用。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设计,笔者认为,建筑类课程在实施中,既可以有“大项目”概念,即综合实训,也可在课程内部结合课程特点有“小项目”概念,即通过合适的项目设计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按照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设计的“循环式”原理(如图2所示)设计教学项目。从砌体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入手,逐渐递进到较复杂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每个项目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的识读,均分解为4个基本任务,通过循环递进的学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达到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

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在《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认识到在高职课程改革中要切实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才能达到更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而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都需要将其精细化,具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亚勇,王吉河.汶川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J].建筑结构,2008,38(7):l-6.

[2]叶列平,曲哲.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教训[C].陈肇元,钱家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8:539-550.

[3]严权,王权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0,26(9):15-17.

[4]唐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5]丰定国,王社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11):1.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2

“依托石油、服务企业,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是石油物探学校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石油集团公司这一合作平台,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石油行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与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建立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模块化项目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培养学生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各岗位工种中的技能操作规范组合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内容。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职业描述。物探专业主要面向石油、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行业企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包括利用地球物理性质进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数字化处理、地震资料地质综合研究等。主要工作岗位有野外资料采集过程的地球物理师、解释员、处理员、技术工人等。

(2)课程模块化项目实施步骤。 第一,行业领域――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第二,工作岗位领域―提炼核心技能;第三,课程领域―确定核心课程模块化项目、重构课程结构、编写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教材。

(3)物探专业人才建设的切入点。物探专业的主干专业―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施工专业;主要产品―数据记录资料;主要过程―施工生产过程;主要技术―施工技术。

(4)培养方向。服务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煤层、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单位,从事野外一线的地震资料采集工作,室内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工作。

(5)职业目标定位。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过程对人员技术要求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6)就业岗位(群)。就业岗位(群)包括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发展工作岗位。主要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技术人员、解释员和处理员;相关工作岗位包括施工监督员、大小线查修工、钻井爆炸监督、仪器操作员和测量员;发展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物理工程师、地震勘探监理、地震数据处理工程师和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师。

2.课程建设的思路

笔者学校借鉴CBE、MES、KH等教学课程模式,参照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员工培训项目,探索创新核心技能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摆脱了以往的学科教研室结构体系下进行课程设置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建立了“职业型”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时,充分考虑到企业职业的需要,按照社会、行业中的职业要求安排教学课程内容,实现由职业定专业。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和学校教学领域覆盖的职业岗位对应的专业中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形成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的模块,形成模块化核心技能项目课程,组成以教师团队为主的不同工作室,建立以班主任为首席教师制的职业技能团队或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室结构,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室结构。由首席教师牵头组建团队,进行教学与教学研究活动。同时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师工作组团队。

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学校教务部和教学督导室根据市场部与培训部提供的企业岗位用工要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在东方物探、煤层气、中联煤等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建立了“公共课程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宗旨,以建立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的教材建设,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重点的体系建设。

1.公共课程模块

贯穿三个学期,教学项目内容包括:文明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和演讲、计算机软件操作、简单专业英语翻译。这些教学项目所包括的相关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些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的基础、工具,是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能力。

2.基础技能模块

在学生入学一至四学期进行基础技能课程教学,包括电工电子技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获得野外地震资料并处理解释能力,是对接核心技能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关键课程。以“学、做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基础知识、实验实训所具备的技能基础知识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有初步的认识。

3.核心技能模块

安排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包括野外地震勘探施工能力、野外地震采集资料处理能力、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能力,即根据地震地质任务进行野外施工的能力并将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按处理流程转化成地震剖面,对地震剖面按资料解释流程进行地质解释确定油气藏及井位。第五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项目实训。重点针对专业岗位技能或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学校与生产单位联系,由教师带队3~4周到野外地震队生产一线各班组参观实习,熟悉各工种具体工作内容。另外利用校内实训设施―东方公司生产单位应用的软件,完成一条测线的处理流程及简单地震剖面解释,项目是生产单位的勘探项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完全一致,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第六学期安排专业生产性实训,顶岗生产。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注重专业技能的拓展、职业习惯的养成和企业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超过50%,强调校外顶岗实习等综合能力模块训练,达到学校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1.基础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根据电路焊接地震元器件;掌握简单的数学、高等数学的运算规律;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

(2)能力:掌握触电预防与急救、基本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能力,熟悉常用仪表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数学的分析计算能力,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掌握电子元件的焊接能力。

2.专业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熟悉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采集数据的流程、地震组合的原理及方法、多次覆盖技术的方法,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野外钻井、爆炸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仪器接收地震记录的方法,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石油地质的相关理论。

(2)能力:培养学生进行野外地震勘探的能力:能根据需要完成的地震地质任务设计施工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野外施工任务,获取野外地震资料。软件应用能力包括应用解释、处理软件根据流程进行解释处理的能力。

3.综合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综合能力训练一。知识―数据处理流程、资料解释流程。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GeoEast一体化软件应用,按处理流程处理测线,按解释流程进行地震剖面解释。

(2)综合能力训练二(校外: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知识―了解野外生产全过程;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熟知生产流程及工作方法。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技术报告和编制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参与施工和管理,能处理施工中发生的一般技术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通过对工作项目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详细描述,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按照项目课程类别要求,对工作领域中涉及的项目课程进行了划分并对实验、实训场地进行了建设。如表1所示。

表1 物探专业技能模块项目课程

工作领域(模块) 项目课程 实验实训场所

野外资料采集操作与管理 工区踏勘 浓缩仪器采集实训室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训基地

地震资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过程

选择合适采集技术、进行初步论证

编写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方案

野外资料处理 野外采集记录接受 GeoEast解释处理一体化实训室

野外采集资料预处理

地震资料反褶积处理,地震速度分析

静、动校正叠加、叠前、叠后偏移处理

野外资料解释 分析工区地震记录特点,逐线且闭合追踪有利地质层位 地质构造解释陈列实训室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地震资料岩性解释

井位确定 确定油气藏量 多媒体实训室

确定井位

成果报告

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具体任务要求的分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学习项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我们把工作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加以整合序化,转化成学习型课程工作任务,组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对核心技能教学项目进行课时分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学生实践过程以真实的实训基地或仿真模拟演练为主,保持与企业工作现场一致,坚持教学项目设计标准与企业技能鉴定标准相一致、项目完成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首先确定职业工作,再整合典型实际工作任务和适应于教学的工作任务,最后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在开发课程化系时,以下是物探专业技能模块项目课程教学课(表2)。

表2 项目课程教学方案

项目课程名称 地震资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过程 总学时 66 项目名称 施工区域的观测系统定位 学时 18

教学

目标 1.能够设计施工区域的观测系统,对现场有应变能力。

2.对施工现场复杂的地形,能够正确改变观测系统。

3.遵守HSE管理规定,有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内容 1.HSE安全知识

2.懂得排列的布控、检波器的使用、组合炸药的原理。

3.反射波的原理。

4.记录的分析。

工作

任务 1.确定采用的观测系统。

2.根据激发点和接受地段的相对位置,确定道间距、排列长度、偏移距、最大炮检距。

3.根据工区的实际地形确定观测系统的图形摆放图示法。

4.对工区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波的处理方案

教学

方法 项目教学法、讲授、实践操作、项目团队协作学习、多媒体演练

活动设计 应知 应会 拓展知识

1.根据工区的复杂地形能够合理设计观测系统。

2.利用多媒体演示整个设计过程。

3.制定施工计划并实施。

4.对地震记录能够判断。 1.地震勘探原理

2.石油地质基础

3.采集接收原理

4.仪器操作原理 1.采集设备的使用与维修。

2.资料采集操作流程。

3.鉴别地震记录、能够简单处理。 电法资料采集方法

四、实施的成效

第一,通过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在实践工作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物探专业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环境更接近岗位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教师树立了以首席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资源共享,教学在整个专业团队协作过程中相互沟通,不断提高,在教学设计中献计献策、不断创新思路、开阔视野。同时,学校合理整合利用六大实训场地和一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

第三,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进,模块化教学中的每个子项目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习、动手实践的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的,增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宝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2]陈炳森,陈韶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集中教学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2(12).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3

1.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职业描述。物探专业主要面向石油、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行业企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包括利用地球物理性质进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数字化处理、地震资料地质综合研究等。主要工作岗位有野外资料采集过程的地球物理师、解释员、处理员、技术工人等。

(2)课程模块化项目实施步骤。 第一,行业领域——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第二,工作岗位领域—提炼核心技能;第三,课程领域—确定核心课程模块化项目、重构课程结构、编写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教材。

(3)物探专业人才建设的切入点。物探专业的主干专业—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施工专业;主要产品—数据记录资料;主要过程—施工生产过程;主要技术—施工技术。

(4)培养方向。服务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煤层、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单位,从事野外一线的地震资料采集工作,室内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工作。

(5)职业目标定位。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过程对人员技术要求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6)就业岗位(群)。就业岗位(群)包括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发展工作岗位。主要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技术人员、解释员和处理员;相关工作岗位包括施工监督员、大小线查修工、钻井爆炸监督、仪器操作员和测量员;发展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物理工程师、地震勘探监理、地震数据处理工程师和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师。

2.课程建设的思路

笔者学校借鉴CBE、MES、KH等教学课程模式,参照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员工培训项目,探索创新核心技能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摆脱了以往的学科教研室结构体系下进行课程设置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建立了“职业型”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时,充分考虑到企业职业的需要,按照社会、行业中的职业要求安排教学课程内容,实现由职业定专业。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和学校教学领域覆盖的职业岗位对应的专业中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形成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的模块,形成模块化核心技能项目课程,组成以教师团队为主的不同工作室,建立以班主任为首席教师制的职业技能团队或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室结构,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室结构。由首席教师牵头组建团队,进行教学与教学研究活动。同时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师工作组团队。

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学校教务部和教学督导室根据市场部与培训部提供的企业岗位用工要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在东方物探、煤层气、中联煤等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建立了“公共课程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宗旨,以建立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的教材建设,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重点的体系建设。

1.公共课程模块

贯穿三个学期,教学项目内容包括:文明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和演讲、计算机软件操作、简单专业英语翻译。这些教学项目所包括的相关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些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的基础、工具,是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能力。

2.基础技能模块

在学生入学一至四学期进行基础技能课程教学,包括电工电子技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获得野外地震资料并处理解释能力,是对接核心技能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关键课程。以“学、做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基础知识、实验实训所具备的技能基础知识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有初步的认识。

3.核心技能模块

安排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包括野外地震勘探施工能力、野外地震采集资料处理能力、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能力,即根据地震地质任务进行野外施工的能力并将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按处理流程转化成地震剖面,对地震剖面按资料解释流程进行地质解释确定油气藏及井位。第五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项目实训。重点针对专业岗位技能或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学校与生产单位联系,由教师带队3~4周到野外地震队生产一线各班组参观实习,熟悉各工种具体工作内容。另外利用校内实训设施—东方公司生产单位应用的软件,完成一条测线的处理流程及简单地震剖面解释,项目是生产单位的勘探项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完全一致,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第六学期安排专业生产性实训,顶岗生产。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注重专业技能的拓展、职业习惯的养成和企业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超过50%,强调校外顶岗实习等综合能力模块训练,达到学校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1.基础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根据电路焊接地震元器件;掌握简单的数学、高等数学的运算规律;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

(2)能力:掌握触电预防与急救、基本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能力,熟悉常用仪表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数学的分析计算能力,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掌握电子元件的焊接 能力。

2.专业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熟悉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采集数据的流程、地震组合的原理及方法、多次覆盖技术的方法,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野外钻井、爆炸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仪器接收地震记录的方法,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石油地质的相关理论。

(2)能力:培养学生进行野外地震勘探的能力:能根据需要完成的地震地质任务设计施工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野外施工任务,获取野外地震资料。软件应用能力包括应用解释、处理软件根据流程进行解释处理的能力。

3.综合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综合能力训练一。知识—数据处理流程、资料解释流程。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GeoEast一体化软件应用,按处理流程处理测线,按解释流程进行地震剖面解释。

(2)综合能力训练二(校外: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知识—了解野外生产全过程;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熟知生产流程及工作方法。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技术报告和编制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参与施工和管理,能处理施工中发生的一般技术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通过对工作项目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详细描述,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按照项目课程类别要求,对工作领域中涉及的项目课程进行了划分并对实验、实训场地进行了建设。如表1所示。

表1 物探专业技能模块项目课程

工作领域(模块) 项目课程 实验实训场所

野外资料采集操作与管理 工区踏勘 浓缩仪器采集实训室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训基地

地震资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过程

选择合适采集技术、进行初步论证

编写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方案

野外资料处理 野外采集记录接受 GeoEast解释处理一体化实训室

野外采集资料预处理

地震资料反褶积处理,地震速度分析

静、动校正叠加、叠前、叠后偏移处理

野外资料解释 分析工区地震记录特点,逐线且闭合追踪有利地质层位 地质构造解释陈列实训室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地震资料岩性解释

井位确定 确定油气藏量 多媒体实训室

确定井位

成果报告

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具体任务要求的分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学习项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我们把工作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加以整合序化,转化成学习型课程工作任务,组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对核心技能教学项目进行课时分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学生实践过程以真实的实训基地或仿真模拟演练为主,保持与企业工作现场一致,坚持教学项目设计标准与企业技能鉴定标准相一致、项目完成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首先确定职业工作,再整合典型实际工作任务和适应于教学的工作任务,最后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在开发课程化系时,以下是物探专业技能模块项目课程教学课(表2)。

表2 项目课程教学方案

项目课程名称 地震资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过程 总学时 66 项目名称 施工区域的观测系统定位 学时 18

教学

目标 1.能够设计施工区域的观测系统,对现场有应变能力。

2.对施工现场复杂的地形,能够正确改变观测系统。

3.遵守HSE管理规定,有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内容 1.HSE安全知识

2.懂得排列的布控、检波器的使用、组合炸药的原理。

3.反射波的原理。

4.记录的分析。

工作

任务 1.确定采用的观测系统。

2.根据激发点和接受地段的相对位置,确定道间距、排列长度、偏移距、最大炮检距。

3.根据工区的实际地形确定观测系统的图形摆放图示法。

4.对工区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波的处理方案

教学

方法 项目教学法、讲授、实践操作、项目团队协作学习、多媒体演练

活动设计 应知 应会 拓展知识

1.根据工区的复杂地形能够合理设计观测系统。

2.利用多媒体演示整个设计过程。

3.制定施工计划并实施。

4.对地震记录能够判断。 1.地震勘探原理

2.石油地质基础

3.采集接收原理

4.仪器操作原理 1.采集设备的使用与维修。

2.资料采集操作流程。

3.鉴别地震记录、能够简单处理。 电法资料采集方法

四、实施的成效

第一,通过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在实践工作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物探专业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环境更接近岗位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教师树立了以首席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资源共享,教学在整个专业团队协作过程中相互沟通,不断提高,在教学设计中献计献策、不断创新思路、开阔视野。同时,学校合理整合利用六大实训场地和一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

第三,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进,模块化教学中的每个子项目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习、动手实践的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的,增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宝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2]陈炳森,陈韶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集中教学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2(12).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4

Abstract: according to puting the school should into the most safety plac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dvance planning regulations from shaanxi province,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xamination, carefu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guarante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school buildings.

Keywords: building security construction, system guarantee,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8年6月,总理来陕西灾区视察,要求“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坚固、最安全的场所”。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要求,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始终把学校的恢复重建当成大事要事,各级部门抓管理、抓落实、抓质量,监理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施工,确保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场所。

规划规章先行,为确保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5

县是“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的重灾区,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处于Ⅶ度区内。有文献记录以来,境内虽然无4.7级以上地震发生,但由于处于特殊的“三岔口”位置,受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强震波及较大,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均对造成较大的破坏。县内有花滩断裂、天全断裂、三合弧形断裂、西部保新厂-凰仪断裂,有发震构造,也受周边地震环境波及,近年来,境内小震活动呈增强趋势,2007年7月31日发生了-汉源间的3.8级地震,2011年8月8日龙苍沟镇发生2.9级地震,均有较强烈的震感。

近来,一直被国家和小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危险区,震情形势十分严峻。

县防震减灾局始建于1971年11月,原名为“县地震预测预防领导小组”,历经数次撤并更名,于2008年5月21日,由“县地震办”正式更名为“县防震减灾局”,目前在编人员9人。目前县防震减灾局在地震监测以及应急救援处置方面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较低。现仅有2个强震观测台,测震台和前兆监测台点还是空白,地震监测力量严重不足,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测水平亟待提高。地震监测严重依赖于省、市业务部门。

二、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思路与途径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震灾害管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县级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执行层面,可以说是依法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的行政主体。县防震减灾局承担着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各项重要职责:一是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负责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地震监测台网;三是管理法律规定的各项防震减灾行政许可事项;四是制定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事件的预案并负责落实;五是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和震后重建;六是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区,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着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一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社会作用不突出;二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面临经费投入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困难;三是“三网三员”建设有待加强和落实;四是震灾预防的能力还不强,城市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没有到位,尤其是广大农村的震灾预防能力包括民居的抗震设防和地震科学知识的普及水平都比较低;五是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机制尚不健全,快速反应的能力较低。

基于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科技、面向市场,使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得到全面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思路,创新发展:

1、抓地震监测台点建设,构建地震灾害的预测预警应急机制

如何构建突发性地震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地震灾害危机管理的水平,是今后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上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做好县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工作,因地制宜地建设地震监测台点,建设地震信息网络、应急指挥系统,尤其是要重视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发挥县级地震部门在捕捉地震短临前兆信息方面的长处和优势,为地震的预测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在地震监测台点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快构建地震灾害的预测预警应急机制。防震减灾部门在地震灾害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但要为县政府领导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决策咨询意见,而且要协助县政府采取必须的先期处置措施控制灾情事态的发展,并适时灾情信息,加强政府与社会广大公众的信息沟通。可以说,建立地震灾害的预测预警应急机制,是新形势下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事件能力的新要求、新举措。

2、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的依法管理,努力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的社会服务机制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要把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广大乡(镇)、村及农户,提供符合农村实际和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民居建筑图纸,帮助农民对现有住房进行抗震设防。

当前,在我县城市建设中,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还存在着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而广大农村则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况。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抗震设防的管理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县防震减灾局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主要领域。县防震减灾局要在政府领导下必须从法规制度、人员力量、业务技术及配合协调等各个层面加强抗震设防的管理,加快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的社会服务机制,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3、进一步加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逐步建立防震减灾的社会动员机制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我们的保护对象,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力量。借鉴国外减轻地震灾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防震减灾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是要继续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搞好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

二是要深化地震群测群防的内涵,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宏观监测、灾情速报和科普宣传网,加强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充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县防震减灾局应当利用群测群防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三网一员”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三是逐步推进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国外的经验做法表明,社区志愿者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发挥有效的自救互救作用。因此,县防震减灾局应当研究探索社区减灾建设、社区救援自愿者等新事物,积极发挥社区和农村预备役民兵等组织的作用。

4、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与法规体系

县防震减灾局是承担和完成上述任务的重要组织基础。主要抓好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民居的抗震设防,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以及地震灾情上报、宏观异常监测的管理和落实。没有完善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上述任务的完成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力量。

县防震减灾局必须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落实“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需要建立健全适合我县的地方性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依法履行法规所赋予的各项职责,确保防震减灾的管理责任得到落实,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和可能的支持。配备强有力的力量,切实加强管理,充分发挥防震减灾这支队伍存在的作用。

三、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改革的取向和建议

根据上述对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思路与途径的探讨,今后一个时期,我县防震减灾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除了从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法规体系入手,加快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应急机制、防震减灾社会服务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之外,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改革防震减灾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努力解决影响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从而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县防震减灾工作改革的取向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因此,改革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方向必须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政府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促进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根据上述三个“有利于”原则,和对现行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利弊的分析,维持和完善目前的管理体制比较有利于防震减灾事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应当在完善现有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管理的方式,从方针政策、组织机构、经费渠道、宏观调控等各个层面采取新的举措,进一步加强我县防震减灾工作这个重要基础,使之与整个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同步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1、把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应统筹考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以充分调动地震部门的积极性,把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6

目前河北省地震局科技人员为309人,占全局职工总人数的58%,其中正高级技术人员3人、副高级技术人员69人、中级技术人员102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合同制定向工作、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地震科技星火计划等基金资助,课题研究内容遍及震源物理、地震地质、地震预测、地震工程、地震观测技术、地震救援等学科。面对每年几十项科研成果,我局档案室按照《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办法》和《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业务规范》的有关规定,予以整理组卷和归档保存。从归档成效来看,总体情况良好,但在归档质量及其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主动归档意识不强

有的科技人员归档意识淡薄,对科研成果归档的价值、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只重视课题申报和完成,忽视或轻视课题成果归档,甚至存在担心把成果归档到档案室劳神费力、不如把课题成果资料保留在自己身边使用方便等错误想法。因此,在课题结题后,往往不及时履行移交档案的法定义务,即使档案室管理人员追档、催缴,也表现的不积极、不情愿、不主动予以配合。

2、归档资料不够完整

地震科技档案具有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其使用价值、共享价值远高于其他文献档案,故地震科技档案的可靠、真实和完整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归档工作中,部分科技人员在提交归档资料时,“缺斤短两”和“偷工减料”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软件研制成果,只有结题报告,忽视了提交源程序;有的遗漏了最能反映科研进展过程的一些研究构思草案、手稿;有的用复印件代替原始资料。由此导致归档质量不高,无法反映成果档案的技术全貌。

3、大型成套归档工作仍需历练提升

随着我局科技工作稳步向前不断推进发展,科技工作力度也随之发生了潜移默化地改变,伴随着多学科、多单位规模化联合协作的综合研究课题和系统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我局成套归档任务也在俱进加大。例如我局承担完成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河北省分项目工程(简称“河北省首都圈工程”),旨在河北省省级及中北部地区的石家庄等8个市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响应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三大技g系统,又分为河北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数字遥测强震台网、数字化前兆台网、地震分析预报技术系统、地震通信网络技术系统、地震应急快速响应技术系统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技术系统7个子工程项目组织实施。面对面积广、系统多、技术新、时间紧、要求高的这一庞大系统技术工程,虽然出台了河北省首都圈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强调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按时保质完成了该大型系统工程的成套归档任务,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成套归档工作历练不够,经验不足,特别是项目启动初期,没有及时成立自上而下的档案管理组织体系,项目实施的各基层单位档案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档案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归档工作做的不能完全到位,退档、补档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局部阶段建档的正常工作进度。

4、档案管理方式有待转变提高

目前我局地震科技档案仍局限于生成、整理、分类、汇集、归档、保存和借阅等一般化管理方式,仍未摆脱看摊守库、坐等上门、按图索骥、重藏轻用的陈旧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缺乏对地震科技档案资源进行整合编研和开发利用,缺少对地震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对地震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重视不够,尽管2014年我局初步建立起了地震信息档案管理系统网络平台,但目前该网络平台普及使用率还不高,信息化管理的程度还较低,网络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还远未满足使用要求。

二、加强地震科技档案工作的举措思考

针对上述我局地震科技档案工作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和不足之处,拟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

1、宣传与管理机制并举做好归档工作

资料归档是开展地震科技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没有了资料的归档, 地震科技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就成为空谈。针对科技人员归档意识淡薄等问题,一方面通过培训、讲座、沙龙交流等形式,加大科技档案法律、法规的宣教力度,强化科技人员归档工作的法定义务责任意识,提高科技人员对科技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科技人员归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与局科研成果职能管理部门科技处密切沟通协作,将归档与科研成果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地震科技档案工作长效管理制度,强调科研资料不入档,其科研成果不得验收、鉴定和请奖,从管理机制上确保所有地震科技项目、课题等资料全部有序归档。

2、过程参与严把归档资料质量关

归档资料的完整性是做好地震科技档案工作的基础,是衡量归档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档案室工作人员要主动作为,工作前移,提前介入到科研过程中去。首先每年初就要熟悉局地震科研项目的立项、在研情况,了解每一项目(课题)的技术思路、实施方案、预期成果、预期产生的归档资料种类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注意跟踪每一项目(课题)科研过程的进展状态,做到随时收集、积累归档资料。当项目(课题)结束时,归档资料的收集工作也随之自然结束,从而使归档资料不流失、不遗漏,确保归档资料真实、完整和优质。

3、汲取经验夯实成套归档工作基础

从河北省地震局承担完成的《河北省首都圈工程》《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等大型系统工程项目和重大研究课题来看,大型系统工程项目通常是,按照统一的工作思路、性质及目标,由多个单位承担各自的属地工作任务,然后分工协作完成;重大研究课题则一般是,将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有其自身的研究内容及目标,最后整合各子课题的研究结果,完成课题研究总报告。无论是大型系统工程项目还是重大研究课题,其形成的科技成果资料均符合成套归档特征,必须依照成套归档方法予以接受、组卷和保存。通过多次实践,特别是通过承担完成大型系统工程项目庞大、繁重的成套归档工作,得到的主要体会和经验是:(1)大型系统工程项目启动伊始,在成立项目实施管理组织机构时,应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组,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和任务,从组织架构上确保千头万绪的档案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地开展;(2)项目实施的各基层单位,要配备专门档案工作人员,并进行业务培训,合格上岗,杜绝随意指定、临时调配,保证档案管理的连续性和统一性;(3)根据工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开展档案工作业务交流、研讨。这些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我局大型科技项目(课题)的成套归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4、开展档案鉴定优化库藏资源

河北省地震局是科研型公益事业单位,是全国建立地震工作专门机构较早的省份之一,迄今局档案室已积累、保存了大量的科技档案。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 长期档案的保管期限为16 年至50年, 短期档案的保管期限为15年以下。由此可知,我局库藏中有一定数量的科技档案已超过了规定的保管期限,有必要对库藏科技档案进行鉴定。通过科学论证和鉴定,把那些陈旧、过期、重复的且已失去利用价值的档案予以清理、剔除,不仅可去冗存精、优化科技档案库藏资源,而且将给地震科技档案的检索、查询、借阅和科学管理带来方便,更有助于有效开展优质服务、推动地震档案数据库建设、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7

一、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

面对新的目标任务、新的工作要求,本人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党纪政纪条规的学习,扎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才能将分管的工作干好;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克制住自己,永不变色。在学习上,本人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学习各项政治理论。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并在学习中力求做到“三个为主、三个结合”,即:以自学为主,做到自学与辅导学习相结合;以精读为主,做到精读与通读相结合;以学以致用为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认真学习党纪政纪条规。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自觉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工作准则(试行)》实施办法、《关于重申严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收受钱物和各种有价证券的通知》以及中央纪委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有关党纪政纪条规选编材料,并多次观看了反腐倡廉电视录像。通过不断的学习,强化了廉政自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了防腐抗变能力。三是努力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中涌进出来的先进人物为标杆,学习他们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提高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四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管理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先进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本人的政治涵养、业务能力和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科技、环保、质监、药监、地震和信息化等分管工作

坚持把推动分管部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每月均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各分管部门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及时抓住各分管部门当前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与各分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同志一道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开创了科技、环保、质监、药监、地震和信息化等工作新局面。

(一)以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目标,大力实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扶持科技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挂牌成立市科技创业中心,配套出台《__市科技创业中心优惠政策》、《__市科创创业孵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科技创新种子资金,扶持入驻创业中心孵化的高新技术项目。目前入驻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成长型企业9家,另有10多个科技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二是强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帮助朝阳集团与中国矿大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邀请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专家到新港电机公司解决电机产品技术难题,促成湖宝水产公司与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开发鲜活野生鱼加工项目,组织宏远、顺大、华富等企业赴西安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并重点组织企业参加__市在北京、西安、上海三地举办的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会,结识了一批专家,引进了一批成果,同时围绕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分行业开展了集中产学研活动。20__年,全年共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1个,宏远、华富、日兴公司正在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狠抓知识产权工作,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专利申请将突破800件,其中发明专利85件、授权专利250件,成功跻身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四是积极申报科技计项目,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累计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8项,现已获批8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无偿资金2172.8万元。五是实施兴农富民工程,推进现代高效

农业发展。推进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江苏水稻项目__示范区建设,建设了6个超高产示范方,10.17万亩示范区,45.4万亩辐射区。积极推广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转化利用秸秆近35万吨,提高了科技进步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组织实施富裕达公司“罗氏沼虾无公害饲料”等一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省农业支撑项目,提升了全市水产、家禽、稻米等农业支柱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上述各项措施,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0亿元,同比增长 55.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4%。

(二)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大力推动全市环保工作,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支撑。一是加强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全力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质量。强势推进氧化塘治理,完成朱家氧化塘治理工作,南角氧化塘治理进入尾声,薛南氧化塘治理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加大北澄子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投资2216万元实施了北澄子河上游段新河环境综合治理,在北澄子河上游段铺设了沿河截污管网,推动中宇公司、华富公司、市化工厂等沿河排污大户退城进园,对长期停靠在北澄子河的188条居住船,委托省环科院编制了水上污染源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制定了水上污染源搬迁方案等等。目前,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监测断面水质已基本达标。二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保障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完成。铺设了污水干支管网8.2公里,新河泵站在建扫尾,市海潮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2万吨以上,并于9月28日通过省发改委综合验收;1-11月份实施cod减排工程8个、so2“双碱法”脱硫工程3个,关闭了振阳化工厂等15个项目,削减cod802.29吨、so2 468.43吨,分别占年度目标的95%、550.6%。三是加大环境专项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威胁群众环境安全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整治。编制了《__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出台了《城市供水应急预案》,明确专人对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实施逐日现场监察和监测,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采取关小扶大、规范治污等措施,关闭了15家污染严重、治理达标无望和环境以及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五小”企业,对故意不正常使用治污设施、超标排污、偷排漏排污染物、随意倾倒危险废物以及“三同时”制度不能认真执行的违法行为,加大了查处力度。今年以来,共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80份,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件,督促完成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26个,有效地遏制危害环境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四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和能力建设,不断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先后否决或劝阻了10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划布局、污染比较严重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今年以来,按照国家和省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等建设标准要求,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部分环境监测应急等设备,在12家企业安装了“电子眼”,建立了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等平台,在__市率先开发建立了污染源三表合一环境信息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管和环境预警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五是组织实施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为节能减排夯实基础。组织各乡镇(园区)、各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了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并面完成了数据汇总和上报工作,5月底高质量地通过了省普查办组织的质量核查。六是扎实推进生态__建设工作,努力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__建设的意见》、《〈__生态市建设规划〉(20__-20__)实施计划》,将生态市建设22项考核指标,细化分解为生态建设十大工程,并于9月19日召开全市生态__建设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目前,国家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向前推进,其中周巷镇、天山镇、车逻镇、卸甲镇四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建设已有实质性启动。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建步伐加快等产生的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的,城区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继续保持良好,达到功能区的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98.4%,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城考位次逐步前移,位列第9名,经省统计局城市调查队抽样调查,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达86.4%。(三)以进一步提高全市产品质量为目标,着力推进全市质量兴市战略。一是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我市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30家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华富公司、宏远公司、星火钢杆公司等分别申报了胶体蓄电池、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委员会电子专用材料分技术委员会电极箔工作组和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电光源及附件分技术委员会新光源工作组,今年还完成了《__咸鸭蛋》国家标准修订以及《__鸭》工作标准终审工作。二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和__市名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预计获江苏省名牌产品4个。三是强化检测机构建设。先后投入60多万元,购置了气相食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同时,积极安排人员到省特检院学习、培训,提升操作技能。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市灯具产业检测需要,与省灯具检测中心合作,投入近30万元进行检测用房改造和购置检测设备,成立了灯具检测分中心。四是开展十类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全年共组织食品、建材、农资、特种设备、地条钢、加油站等专项整治6次,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55件,进一步巩固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完善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监管体系和监管网络。五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今年以来,现场安全监察49家单位,签订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责任告知书26份,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6份,取缔一气体非法安装窝点。

(四)以省食品安全示范市和省农村药品“两网”示范市创建为抓手,努力提高全市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一是召开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与各乡镇(园区)、各有关部门签定责任状,层层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二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监管责任网络,全市22个乡镇食安办均达到“六有”要求,334个村(居)工作站基本达到“五有”要求,新聘了22名食品安全协管员、334名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均由村委会主任担任),镇、村“两员”覆盖面达100%。同时,加大了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打击了一批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今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验收。加强药品安全监管。严把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关;对药品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在去年对城区药品零售企业实施计算机远程监管的基础上,今年将农村所有药店纳入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药品零售企业购、销、存情况的实时监控;组织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活动”,确定城区5家药品零售企业为我市首批回收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定点药店;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中建立设备类医疗器械档案,使设备的采购、检查、维修、使用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确保使用安全;加快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进程,全市所有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药房达“规范药房”标准,90%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合格药房”标准;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药械违法行为,共出动稽查人员1101人次,检查单位381家,查办各类案件37起,实施当场处罚8件,一般程序29件。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11月成功创建省药品“两网”示范市。

(五)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一是加强了地震预报能力建设。将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纳入城乡规划,划定了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在__地震台、三垛苏09井、临泽东43井设立警示牌,努力保障地震监测预报数据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改善__地震台的观测环境,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__地震台新台搬迁,并以__地震台新台的启用为契机,添置了部分先进监测设备,实现了地震监测从模拟观测向数学观测的转变,使我市的地震监测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加强了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将地震局调整为城建和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使__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贯穿于城市建设中。同时,针对相当数量的农村民居没有抗震设防措施的状况,在实地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建设的意见》,并印发了相关告知书,加大农村民居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村民居实施防震安全工程,降低地震灾害损失。三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对照市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关于紧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要求,今年8月24日,在__中学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实地演练,增强了学校师生地震应急处变能力。近期,还将根据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要,在海潮市民广场再建一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六)以适应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一是加强了中国·__门户网站建设。对中国·__门户网站进行改版,设立了概况介绍类、动态信息类、交流互动类、公共服务类四大类新版网站栏目,下设7个一级栏目,并在每个一级栏目下设二级三级子栏目,进一步提升政府门户网站便民、为民服务的能力。二是加快了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在20__年的基础上,又创建了11所“数字化校园”,进一步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截止08年11月底,新增宽带上网农户1万户,建成三星级信息化乡镇2个,二星级信息化乡镇11个,一星级信息化乡镇8个,信息化示范村40个。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其中市包装厂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项目获得了省信息产业厅的资金扶持。推进平安乡镇技防系统建设,投入486万元,08年所有乡镇都达到了星级标准。今年,还投资150万元,在全市所有乡镇建成了国防视频系统;在9个行政审批部门建立内控电子监察系统;开设罗氏沼虾信息应用平台,向虾农及时提供天气、价格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在行政中心二楼大厅设立电子触摸屏,详细公布各有关单位职能部门的分布图,方便群众来行政大厅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严格执行规定,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8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工程不断的发展,高层建筑抗震问题也日益严峻。制定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案能够维持高层建筑工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分析抗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优化对策,能够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更好的优化建筑结构,保障高层住户安全,推动高层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1 高层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

在我国对于抗震等级的划分主要可以分为6个大类,从三级到八级分别为小地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和大地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区,抗震等级的设计和标准是不尽相同。一般所采用的抗震标准是能够抵抗六级地震。结构设计、房屋的高度等是抗震等级设计的标准。建筑材料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

2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材料问题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所采用的材料是砂石混泥土,这种材料虽然有着比较高的强度级别,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水泥的比例过高的话,就会导致主梁结构和墙体出现缝隙。虽然这些缝隙不会给建筑整体结构带来什么严重的影响,如果这个楼盘楼层较高,并且都出现这种现象的话,那么就会使得整个高层建筑的抗震性低于实际的标准值,从而产生相应的安全隐患。

2.2 建筑施工问题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不仅要对建筑设计方案的执行落实,还要注重高层建筑施工流程的评估和监督。当前高层建筑评估还不够完善,对于施工管理只是停留在制度的管理上,没有对现场施工管理过多的关注,对管理制度的落实,相关的监督机制和监督部门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上不能体现出管理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使得高层建筑施工不能有效的配合,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性不够紧密。在现场施工管理的执行和落实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对施工人员监督和施工标准还不够规范,这就使得抗震设计方案不能有效的落实。

2.3 抗震设计人员问题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和建筑物所处环境考虑相对比较繁琐、结构比较复杂。在我们,设计人员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对设计方案的考虑不够全面,相关的技术知识不够全面,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制约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抗震方案中,没有结合当地的地震发生情况,设计人员和建筑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意识不高,这些都使得抗震设计方案难以开展和落实。

3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对策

3.1 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根据目前设计人员综合性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中的需要。加强抗震设计工作模式的完善,更应该对现有的设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重要性。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树立工作责任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对设计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学习先进的抗震设计技术,保障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有效进行,同时满足抗震设计对人才的需求,确保高层建筑抗震等级。

3.2 完善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体系

当前一些建筑单位所采用的管理制度,对于管理主体还不太明确,没有特定的控制主体,造成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没有有效的落实到实处,管理标准不够规范。对高层建筑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强对施工的工作流程和抗震方案的落实的监督是非常重要的。详细记录检查结果,确定好抗震设计方案,从而为高层建筑施工进行提供有效保障。对于抗震设计图纸应该做好审核工作,保证图纸的整体质量。成立管理部门,构建完善的控制体系,并且构建多元化的管理结构。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减少部门之间的内部矛盾。确定控制体系主体,采用分级负责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从而提升高层建筑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抗震设计方案有效实施。

3.3 确保高层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关注是很重要的。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结合抗震设计方案的要求,对所需要的材料严格进行选购和配置工作,从而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对建筑材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工作,确保建筑材料各项参数能够符合抗震设计的施工标准。加强材料数据的统计工作,从而让施工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材料可以选用。建立专项部门,对建筑材料进行专项管理,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

结合抗震方案施工所需的建筑钢材、混凝土等材料,应该严格对出厂合格证和材料质量进行核算。将所需的施工材料送到专业的检验机构中进行试验配给,从而确保所采购的材料能够满足高层建筑施工的需求。根据试验结果,注意保管试验材料,在材料的购买中根据试验的标准和数据。例如在混凝土的配给上,结合水泥的标准、含水量的高低、砂量的配给比例,来确保混泥土的整体施工质量,把握好材料的施工标准,必要情况下,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纠正,从而最终确定施工比例和材料的质量,确保高层建筑抗震能力。

3.4 加强抗震设计技术的运用

在高层建筑中,严格的对抗震结构进行设计。采用抗震墙设计和地基结构设计等综合考虑,来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如在处理一道截面较长的抗震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其洞口用来构成弱连梁,对每个墙段高宽比设置应该>2.5,对墙体可以设计成单肢墙或者多肢强,进而提升墙体的抗变形水平。对地基可以采用单独的承重柱和承重墙来提升抗震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确保高层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加强抗震设计技术的运用,能够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更好的优化建筑结构,保障高层住户安全,推动高层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9

一、沉着应急,明确定位,科学指挥,保障救治

地震发生后,医院的第一反应是保证手术间手术病人、全院4000余住院病人和5000余门诊病人的安危,第一时间医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分片区深入手术室、病房和门诊等医疗场所,组织医护人员稳定病人情绪,及时疏散病人。全院职工面对危险,坚守岗位,喊出了“病人在、医务人员在”的口号,迅速消除病人恐慌情绪,保证了疏散工作的有序开展。ICU、病房危重病员及五十六间手术室的工作仍在原地进行,医护人员没有1人脱离岗位。强震之后,医院不断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省地震局核实震灾情况并组织检查业务楼宇安全状况。在震后三小时内医院已掌握:汶川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总体特征呈余震衰减趋势;经建筑工程师核查,我院抗冲击力七度设防、抗倒塌八度设防的全部医疗用房主体结构安全无损。确定楼宇安全后,医院果断决定各科室护送病人返回病房。院区内包括患者及家属和职工,在地震疏散和震后返回中,3万余人的行动,无一例伤亡,无一例纠纷。华西医护工作者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赞扬。

面对灾害,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5.12地震应急指挥部”,明确“举全院之力,保障病人安全,挽救受灾伤员生命”的任务目标,统一指挥医疗救援工作。在人员、设施、设备均无损害的科学依据下,明确我院为救治全方位响应角色和“三中心”的战略定位:复杂危重伤员的救治中心、灾区医院的支援中心和省外医疗队后勤保障中心。全院运行管理模式由日常状态为进入双轨制应急状态,多部门通力协作,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迅速启动并在全院展开。

预计大地震发生后将出现大量伤员短时间内集中入院,医院立即做出部署,集中调配资源:各科室紧急动员择期手术病人和轻病人出院,每天都预留500张左右床位用于接受地震伤员,保证地震伤员都能够住进正规病房病床;为保障大批骨伤伤员的救治,医院及时腾出日间病房、眼科、耳鼻喉科、感染科和第一、第四综合病房整建制地改变为创伤病房,交由骨科管理,将骨科原3个病房扩展为8个;手术室资源全力保证受灾伤病员救治;全院各科室取消人员休假,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调整骨干力量向急诊、骨科、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集结支援;迅速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救灾第一线;及时派出工作组,与一线医疗机构和成都市区各医疗机构沟通联系,建立轻重伤员转诊机制,以加快床位周转,保障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地及时救治危重伤员;采供、药剂部门立即多方征集、补充应急物资和急救药品,24小时保障供应;实验医学、放射科等医技科室设立专门团队,保障受灾伤员检查服务;后勤各运行保障部门24小时维护正常运行,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停电、停水制定预案,保障医疗业务的开展;保卫部门加强全院安全秩序管理,保障交通畅通;营养膳食科加大餐品储备,调整生产服务流程,保障受灾伤员、家属和一线医务人员膳食供应,……

科学指挥和资源集中调配,保证了在院病员的安全,保障了地震伤员救治工作紧张有序的开展,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我院的受灾伤员全部收入干净、整洁的病房编制床位,从而保证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风险。

二、建立科学流程,创新救治模式,保障救治质量

1、再造流程,简化手续,救治环节前移,建立绿色通道

为确保救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地震发生当日,指挥部组织各科专家,研究制定了受灾病人收治流程。在急诊科设立现场指挥,集中急诊医学、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小儿外科、重症监护专家组成24个多科联合救治医疗组分三班轮值救治伤员。地震伤员到达急诊科后,每一组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伤情检查和救治,伤口分泌物细菌学涂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及影像学检查前移急诊现场,按照伤员的伤情属性、轻重缓急和集中收治原则确定其收治科室,病情危重者直接收入ICU,需要紧急手术者直接进入手术室。科学合理的急救流程,为危重伤员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保障救治率奠定了基础。

2、统一收治,统一管理,统一隔离,严防交叉感染

5.12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多位于山区,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病人无法在伤后12~24小时到达医院,伤口感染重,甚至发生气性坏疽,这与其它地区发生的地震有很大区别。面对严峻形势,医院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在急诊室外的空旷地带设立污染区,所有伤员进行细菌学涂片检查、先期诊断和伤口处理,才送至急诊分诊区;对于临床怀疑感染的病人,特设了隔离区域和单独的感染治疗室;在接收伤病员时要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需换鞋、穿专用隔离服;每天进行伤员伤口分泌物细菌学涂片和血液、痰液等标本培养,及时发现耐药细菌;医院感染委员会、医务部、实验医学中心、感染科、骨科、ICU、脑外科、胸外科、肾内科等多部门和多学科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根据不同阶段感染特点,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全方位感染的防治。同时积极邀请香港、上海医院感染管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对预防院内感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5月14日至26日,我院收治气性坏疽疑似患者30例,其中病原菌培养确诊者4例;分离出多重耐药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1例,其中16例系院外带入,5例可能为入住我院后获得,经过及时隔离和积极伤口处理,病情得到明显好转,没有出现感染扩散情况。地震灾后14天,我院没有出现一例外伤性破伤风患者。

3、打破科室建制壁垒,以地震伤员为中心,医生跟着病人走

我院骨科于1999年率先在院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医生跟着病人走”医疗模式,医生不固定床位,根据每位医生的病人数量和周转情况由科室调配病床,提高了医疗质量和病床使用效率。这一模式在此次救治地震伤员过程中得到了实战检验。此次地震伤员主要收治在骨科、神经外科、ICU、肾病内科、小儿外科等科室,以地震伤员为中心,骨科、ICU、肾内医生跟着病人走,打破科室行政建制壁垒,打破常规会诊制度,伤员收到哪里,专科医生就筛查到哪里,保证地震伤员第一时间得到专科处理,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多学科交叉协作,成为成功救治危重地震伤员的法宝

多学科交叉协作有利于集中多学科力量解决复杂、疑难问题,规范临床诊治路径,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风险。在此次医疗救援中,由肾病内科、ICU、骨科、泌尿外科、实验医学科组成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床旁血液透析学组参照国内外经验,对急性肾功能不全床旁血液透析制定了规范的路径和指南,在挤压综合症急性肾功能不全伤员的救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肾病内科组成7个床旁血液透析治疗组,分布到骨科和ICU,先后对47名伤员开展床旁血液透析治疗(CRRT)479次;骨科安排1个医疗组负责所有外科室伤员骨伤专科处理;ICU主任带队,到每一个病房排查高危地震伤员,保证危重伤员及时转入ICU;心理卫生中心和康复理疗科组建立医疗组进入各个病房,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功能康复训练,有效地减轻了伤员心里障碍,促进了伤员功能康复。

5、应用新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地震造成较多的肢体开放性损伤和骨折伤员,如何有效、快速和便捷地处理上述伤情成为决定其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骨科主动出击,与国内生产外固定器材和创面处理材料的厂家联系,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展伤员救治,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外固定支架的应用,方便了开放性骨折换药和二期创面处理,降低了感染风险,减少了石膏固定引起的肢体缺血和坏死,缩短了闭合骨折创面的时间;创面封闭负压吸引材料的使用对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减少营养物质丢失和减少换药以及避免交叉感染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6、总体把握伤员病情,重视内环境稳定,分阶段实施不同治疗

我院收治的5.12汶川地震伤员呈现老年人多(70岁以上伤员310人,占18.65%)、被重物压迫时间长、没有进饮进食、创面污染重等特点,很多伤员伴有高血钾、低血容量、低蛋白血症,如果只处理创面和骨折等外科情况,忽略从总体上把握伤员病情,将会出现致命后果,很多伤员甚至丢失生命。对此,我院对70岁以上伤员均进行床旁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将伤员转自ICU和呼吸内科治疗;除紧急手术外,每名伤员手术前必须复查血常规和血液生化,要求血色素、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和血钾达到正常范围后才能安排手术;对于伴有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贫血的地震伤员,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补充血液制品,病情相对稳定后才能进行创面处理、骨筋膜室综合症切开减压和截肢等急诊手术。

三、搭建协作平台,充分利用外援,加强危重伤抢救力度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纷纷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了我们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面对大量伤员短期内涌入我院,科室充分发挥了学科负责的优势,根据不同阶段伤员救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卫生部前方协调小组的支持下,有计划地请来自境外与国内的骨科、ICU、麻醉科、肾内、院感、营养和心理、康复的专家增援。医院实施外援医疗队工作、生活安排学科负责制,让外援医护人员融合到相应学科,编入战斗序列。先后共有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北京、黑龙江、吉林、天津、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医疗队,共计419人增援我院。外援医疗队来到我院后,以病区负责或医疗组方式投入救治工作。骨科将2个病房交给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管理,2个病房交给吉林医疗队管理,1个病房交给香港医疗队管理,1病房交给天津医疗队管理;伤员治疗方案由外援医疗队决定,骨科给每一病房派出住院医生承担病历书写,术前准备,每一病房有1~2名本院医生负责与手术室协调,同时骨科安排2名副主任在手术室进行协调和后勤保障;外援医疗队主要承担骨折固定和创面植皮等工作,而骨科本院医生则承担值班和急救工作。外援医疗队另一种方式是采取治疗小组形式开展工作,每一组有外援医疗队成员、本院医生护士,这种形式主要在ICU、麻醉科、手术室和急诊科。这种安排保证了外援医疗队能够很快适应环境和顺利开展工作,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不至于造成浪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院骨科原只有22名医生,56名护士,由于很好地搭建了协作平台,外援医疗队117医护人员与骨科医护团队精诚合作,出色地完成了管理8个骨科病房、收治1320余名伤员、实施653台手术的救治任务。通过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外援资源,为高质量地开展复杂危重症救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外援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支援省内医院,保障省外医疗队,体现部管医院战略支撑作用

1、派出医疗队在一线抢险急救和定点支援中表现突出

地震发生当日17:00,我院派出由24名医务人员和6辆救护车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一线,医疗队先后转战都江堰、北川、安县、绵阳,在一线急救、检伤、分诊伤员1500余人,转送病人200余人,完成手术60余台次,负责404医院一个病房90余受灾伤员的救治工作。按照卫生厅任务部署,我院克服法医专业人力不足的困难,组织、派出由6名医生和技师组成的工作组,自备所需物资、设施,赶赴汶川、茂县进行遗体DNA采样工作任务,在全省临床医疗机构中,我院是唯一承担此任务的单位。此外我院还派出专家赴灾区指导灾后消化道疾病防治和皮肤病防治;派出危重伤会诊组在重灾区一线医院及成都市内医院及时发现需持续生命支持、多学科抢救的危重伤员,及时转回我院ICU救治;派出心理危机干预7个分队100余位专家,深入八个县市工作。

针对绵竹县受灾严重、当地医疗机构放射科检查技术力量极度缺乏的情况,5月17日,我院与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在绵竹市人民医院建立了远程放射影像诊断系统。我院将远程医学影像传输及诊断系统与当地移动X光机集成,支撑影像数据实时传回华西医院,由华西医院的专家团队作出及时诊断,通过双向视频会议系统与现场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反馈诊断报告。系统从5月18日至今,已完成放射诊断1000余例,远程会诊和分诊600余例;

2、支持、指导、帮助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救治受灾病人

调拨自有储备的消毒物资和清创器材及时支援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中心供应室为绵阳404医院提供多批次消毒供应和器械包转送服务;将受灾病人救治流程、救治质控及感染防控举措等知识经验,与各灾区一线医疗机构沟通、共享,指导、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提升救治水平;派出物资供应队为灾区网络医院提供血透、放射设备、药品与器材共计200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一线医院。

3、努力完成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交派任务,设立抗震救灾省外医疗队后勤物资供应中心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例10

1 问题缘起

1.1 “5.12震区”震后信息化建设

目前,震区灾后重建的学校陆续搬进了重建的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考察了北川、绵阳、理县、汶川、茂县等地学校,无论搬到新校舍与否,基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特别是震后,每个学校除了拥有自己的校园网,还有计算机网络机房,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幕。有的学校如遵道学校所有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有的学校部分教室配有电子白板,而且都加入了当地建设的教育城域网。此外,教师备课资源更加丰富,中央电教馆、浙江大学资源网、农远工程网、本地教育城域网等均已开通,电子白板自身也带有一些备课资源可以使用。

但是,学校硬件升级后,目前在设备售后期内有商家技术人员予以技术支持,但过了这个阶段,后期设备维护如何进行?震后学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用有的教师话“信息化水平发展提高了20年”,面对如此突变,教师在工作中如何应对?

1.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无论是震前还是震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一直在开展。震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校外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据我们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教师评职称参考依据之一,就是以达到一定水平发相应证书,持有合格证书后方能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审。同时,无论校外、校本培训,都是免费的,有的校外培训还给被培训的教师发一定的补贴(如20元/次/人),激励教师参加培训。

但是,从目前培训的方式和效果来看,(1)考察发现,多所学校主讲教师反映,学科教师中四十岁以上的教师,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突破?(2)培训都是集体或派员参加,集体参加存在学科不一、技术水平不一的问题(有的老师培训内容早已掌握,有的怎么教也学不懂)没有考虑教师已有知识水平,派员参加的、同时愿意参加的更多是已经掌握了的老师,培训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分层培训抑或分学科培训?(3)技术与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技术掌握了,观念得跟上,要有用的意识、具备用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同时到底是根据设计来使用媒体还是用媒体来设计,很多老师存在一些不适当的运用,与观念上的认识还是有关,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以上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发生巨变后,教师的相应能力该如何发展,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条件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适应新课改的形势,是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2 基于博客平台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1 教育叙事与博客

教育叙事通常以研究者讲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等形式来述说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 并通过生活( 如教与学) 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作为一种源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教师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并从日常教育工作中发现出教育意义,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了其专业化发展。博客是是继电子邮件、BBS、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交互性、可信度(权威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叫教育实践生活点滴记录在博客上进行分享、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提升自己。

教育叙事与教育博客相结合即是将教师教育学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数字化的交流环境构建一个知识过滤、积累、管理和与群体进行交流的平台,二者融为一体,将为羌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2.2 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2.1 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在博客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无法坚持下去,需要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可以通过优秀教育叙事与博客结合的案例展现,激发教师兴趣、动机,让教师主动利用这种新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外部可以对震区一些优秀教师代表建立的教育叙事博客挖掘,并组织进行评比和奖励,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组成的“意识与态度”部分能力培养和提高极为有益。因为震区很多老师培训效果不理想,与其对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特别是40岁以上教师,考察发现,很多老教师不原意接受新事物,应用新技术的意识非常差,教育叙事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触动老教师们接受和应用新技术。

2.2.2 指导领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博客兴起及教育叙事的出现,对于羌族地区教师而言,都会经历一个尝试、接受或放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资源的提供及相关支持。这就要求专家从教育叙事研究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对优秀教育叙事案例进行剖析。降低羌族地区教师特别是年龄大教师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抗拒程度,维持运用教师叙事博客进行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兴趣及动机。

2.2.3 构建学习共同体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要鼓励大家相互分享、交流与反馈,可以构建羌族地区教师学习共同体。“5.12震区 ”学校重建后,信息化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组成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包括了大量设备的使用和技术应用,新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的曾出不穷,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解决羌族地区新设备出现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并通过教育叙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志河,孟瑞娟.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