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14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1

“依托石油、服务企业,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是石油物探学校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石油集团公司这一合作平台,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石油行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与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建立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模块化项目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培养学生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各岗位工种中的技能操作规范组合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内容。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职业描述。物探专业主要面向石油、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行业企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包括利用地球物理性质进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数字化处理、地震资料地质综合研究等。主要工作岗位有野外资料采集过程的地球物理师、解释员、处理员、技术工人等。

(2)课程模块化项目实施步骤。 第一,行业领域――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第二,工作岗位领域―提炼核心技能;第三,课程领域―确定核心课程模块化项目、重构课程结构、编写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教材。

(3)物探专业人才建设的切入点。物探专业的主干专业―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施工专业;主要产品―数据记录资料;主要过程―施工生产过程;主要技术―施工技术。

(4)培养方向。服务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煤层、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单位,从事野外一线的地震资料采集工作,室内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工作。

(5)职业目标定位。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过程对人员技术要求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6)就业岗位(群)。就业岗位(群)包括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发展工作岗位。主要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技术人员、解释员和处理员;相关工作岗位包括施工监督员、大小线查修工、钻井爆炸监督、仪器操作员和测量员;发展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物理工程师、地震勘探监理、地震数据处理工程师和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师。

2.课程建设的思路

笔者学校借鉴CBE、MES、KH等教学课程模式,参照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员工培训项目,探索创新核心技能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摆脱了以往的学科教研室结构体系下进行课程设置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建立了“职业型”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时,充分考虑到企业职业的需要,按照社会、行业中的职业要求安排教学课程内容,实现由职业定专业。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和学校教学领域覆盖的职业岗位对应的专业中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形成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的模块,形成模块化核心技能项目课程,组成以教师团队为主的不同工作室,建立以班主任为首席教师制的职业技能团队或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室结构,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室结构。由首席教师牵头组建团队,进行教学与教学研究活动。同时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师工作组团队。

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学校教务部和教学督导室根据市场部与培训部提供的企业岗位用工要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在东方物探、煤层气、中联煤等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建立了“公共课程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宗旨,以建立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的教材建设,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重点的体系建设。

1.公共课程模块

贯穿三个学期,教学项目内容包括:文明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和演讲、计算机软件操作、简单专业英语翻译。这些教学项目所包括的相关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些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的基础、工具,是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能力。

2.基础技能模块

在学生入学一至四学期进行基础技能课程教学,包括电工电子技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获得野外地震资料并处理解释能力,是对接核心技能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关键课程。以“学、做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基础知识、实验实训所具备的技能基础知识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有初步的认识。

3.核心技能模块

安排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包括野外地震勘探施工能力、野外地震采集资料处理能力、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能力,即根据地震地质任务进行野外施工的能力并将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按处理流程转化成地震剖面,对地震剖面按资料解释流程进行地质解释确定油气藏及井位。第五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项目实训。重点针对专业岗位技能或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学校与生产单位联系,由教师带队3~4周到野外地震队生产一线各班组参观实习,熟悉各工种具体工作内容。另外利用校内实训设施―东方公司生产单位应用的软件,完成一条测线的处理流程及简单地震剖面解释,项目是生产单位的勘探项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完全一致,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第六学期安排专业生产性实训,顶岗生产。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注重专业技能的拓展、职业习惯的养成和企业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超过50%,强调校外顶岗实习等综合能力模块训练,达到学校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1.基础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根据电路焊接地震元器件;掌握简单的数学、高等数学的运算规律;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

(2)能力:掌握触电预防与急救、基本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能力,熟悉常用仪表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数学的分析计算能力,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掌握电子元件的焊接能力。

2.专业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熟悉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采集数据的流程、地震组合的原理及方法、多次覆盖技术的方法,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野外钻井、爆炸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仪器接收地震记录的方法,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石油地质的相关理论。

(2)能力:培养学生进行野外地震勘探的能力:能根据需要完成的地震地质任务设计施工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野外施工任务,获取野外地震资料。软件应用能力包括应用解释、处理软件根据流程进行解释处理的能力。

3.综合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综合能力训练一。知识―数据处理流程、资料解释流程。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GeoEast一体化软件应用,按处理流程处理测线,按解释流程进行地震剖面解释。

(2)综合能力训练二(校外: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知识―了解野外生产全过程;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熟知生产流程及工作方法。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技术报告和编制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参与施工和管理,能处理施工中发生的一般技术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通过对工作项目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详细描述,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按照项目课程类别要求,对工作领域中涉及的项目课程进行了划分并对实验、实训场地进行了建设。如表1所示。

表1 物探专业技能模块项目课程

工作领域(模块) 项目课程 实验实训场所

野外资料采集操作与管理 工区踏勘 浓缩仪器采集实训室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训基地

地震资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过程

选择合适采集技术、进行初步论证

编写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方案

野外资料处理 野外采集记录接受 GeoEast解释处理一体化实训室

野外采集资料预处理

地震资料反褶积处理,地震速度分析

静、动校正叠加、叠前、叠后偏移处理

野外资料解释 分析工区地震记录特点,逐线且闭合追踪有利地质层位 地质构造解释陈列实训室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地震资料岩性解释

井位确定 确定油气藏量 多媒体实训室

确定井位

成果报告

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具体任务要求的分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学习项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我们把工作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加以整合序化,转化成学习型课程工作任务,组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对核心技能教学项目进行课时分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学生实践过程以真实的实训基地或仿真模拟演练为主,保持与企业工作现场一致,坚持教学项目设计标准与企业技能鉴定标准相一致、项目完成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首先确定职业工作,再整合典型实际工作任务和适应于教学的工作任务,最后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在开发课程化系时,以下是物探专业技能模块项目课程教学课(表2)。

表2 项目课程教学方案

项目课程名称 地震资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过程 总学时 66 项目名称 施工区域的观测系统定位 学时 18

教学

目标 1.能够设计施工区域的观测系统,对现场有应变能力。

2.对施工现场复杂的地形,能够正确改变观测系统。

3.遵守HSE管理规定,有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内容 1.HSE安全知识

2.懂得排列的布控、检波器的使用、组合炸药的原理。

3.反射波的原理。

4.记录的分析。

工作

任务 1.确定采用的观测系统。

2.根据激发点和接受地段的相对位置,确定道间距、排列长度、偏移距、最大炮检距。

3.根据工区的实际地形确定观测系统的图形摆放图示法。

4.对工区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波的处理方案

教学

方法 项目教学法、讲授、实践操作、项目团队协作学习、多媒体演练

活动设计 应知 应会 拓展知识

1.根据工区的复杂地形能够合理设计观测系统。

2.利用多媒体演示整个设计过程。

3.制定施工计划并实施。

4.对地震记录能够判断。 1.地震勘探原理

2.石油地质基础

3.采集接收原理

4.仪器操作原理 1.采集设备的使用与维修。

2.资料采集操作流程。

3.鉴别地震记录、能够简单处理。 电法资料采集方法

四、实施的成效

第一,通过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在实践工作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物探专业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环境更接近岗位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教师树立了以首席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资源共享,教学在整个专业团队协作过程中相互沟通,不断提高,在教学设计中献计献策、不断创新思路、开阔视野。同时,学校合理整合利用六大实训场地和一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

第三,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进,模块化教学中的每个子项目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习、动手实践的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的,增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宝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2]陈炳森,陈韶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集中教学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2(12).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9-03

“5·12”汶川大地震后德阳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面临着解构与重构。大地震给德阳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造成了巨大灾难,同时,德阳职业教育灾后重建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职业教育恢复重建过程中,重建什么、怎样科学重建等事关德阳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放在德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从重建的思路及目标看:重建不是“克隆”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超越、创新,是更高水平的发展。德阳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是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和办学统筹。

职业教育城乡统筹

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大地震对骨干产业的破坏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川德阳市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厂三大知名企业。“5·12”大地震,德阳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6个县(市、区)中2个是极重灾区、4个是重灾区。据初步统计,德阳因大地震损失2657亿元,相当于近7年全市GDP的总和。全市6个县(市、区)均受到重创,受灾人口327.3万人,全市受灾企业达到411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5户,企业受灾面90%以上。部分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东方汽轮机厂、剑南春集团、宏达集团、龙莽集团、金路集团、金河磷矿、莹峰实业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极重灾区绵竹、什邡机械工业几乎全部生产瘫痪,造成产业链缺失;一次产业的畜牧业受灾严重,牲畜圈舍严重受损;三次产业的旅游业,尤其是绵竹、什邡沿山地区旅游设施全部毁灭。

(二)部分中职学校遭受重创

汶川大地震让德阳职教受到重创。据初步统计,德阳市职业院校共有144名师生遇难,受损校舍面积64.8万平方米,损毁教学设备7.4万台(套、件),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地处极重灾区的国家重点职中绵竹职中(东汽技校)、什邡职中遭受巨大灾难,特别是给位于地震断裂带的绵竹职中(东汽技校)汉旺校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教学楼、办公室、食堂、焊接车间、机加车间以及数控实训车间全部垮塌,大量设施设备损毁。绵竹新校区两栋教学楼、四栋学生公寓、餐厅严重毁损,成为危房,地震共造成学校财产损失近亿元,设施设备毁损价值在2000万元以上。地震还造成学校8名教职工、10名民工、38名学生遇难。什邡职中有26位教师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亲人,有36名学生失去父母和亲人,586名学生家中房屋被毁,大地震让10万名德阳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复课,绵竹职中(东汽技校)2600多名学生分三批全部实现省外转移,被安置在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工厂企业顶岗实习。

(三)对口援建打开职教开放大门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江苏省和北京市对口支援绵竹市、什邡市,每年支援的资金为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1%,三年援助资金将超过100亿元。同时,乐山、凉山对口支援中江、罗江的一个重灾乡镇。什邡北京工业园、绵竹江苏工业园、绵竹无锡工业园等园区每年将为德阳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新产值。以什邡职中为例,该校新校区被列为北京市对口援建首期建设项目。该项目已于2010年5月12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208亩,投资2.1亿元,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作用房5万平方米。重建完成后,学校将通过与北京华盟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面向西南五省(市、区)招生,打造学生高端就业。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对口支援什邡职中有力推动了该校汽车专业建设和该校创建成为第二批全国1000所改革示范中职学校。

(四)城乡统筹背景下灾区职业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是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灾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培养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灾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加快,城市化、城镇化加快,土地集中带来了规模化种植,农业地域产业聚集更加明显。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有大量的需求空间。二是面向城乡培养通用的三产类服务人才。景点旅游、工业旅游、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酒店饭馆、烹饪、旅游经营、各类护理人才和新兴服务行业出现需求热点。三是面向工业化进程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操作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逐渐让位于知识性、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

德阳城乡职业教育

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政策统筹

校企合作政策的统筹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统筹校企合作。建立全市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由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组建德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组织市内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作。二是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保障;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对参与合作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税优惠。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市、县政府每年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每两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给予职业学校同样的人员编制政策 与普通高中相比,德阳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仅有三所完整意义的公办学校,其余均为民办或民办公助中职。因普通高中已经参照义务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民办中职教师的福利待遇明显逊色,出现了相应学科(专业)教师向普通高中流动的趋势;同时由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工资收入差距大,民办学校之间也出现了人员流动。给予民办学校一定的人员编制,是稳定民办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切实保证。

招生工作统筹 德阳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较为特殊,市级中职学校没有一所(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德阳城市职业学校为改制的民办学校),市区的四川省商贸学校、四川省信息通信学校、西南工程学校为三所行业办职业学校。德阳县域经济发达,6个县(市、区)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就有5个是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因此,德阳各县的生源主要为所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所拥有。据上海市教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马树超主持的《德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课题组调研,发现“生源萎缩”是制约德阳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瓶颈。数据显示,自1986年德阳市出生人口达到59917人的峰值后便一路下滑,这就意味着德阳高中阶段的生源自2001年起从高峰开始回落。由于德阳1991年至1993年的出生人口分别为42462人和41448人,而德阳2006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为22000人,按照1:1的普职比,并考虑外省市招生因素,这一数据大致反映了德阳出生人口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据此,稳定市内生源拓展市外生源是基本的招生策略,尤其是利用德阳“四川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的品牌吸引西部地区和省内“9﹢3”生源就显得具有特别意义。根据德阳经济实力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宜尽早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向市外开放、内部流动、学分互认和中高职学校直接衔接。

(二)资源统筹

调整全市职业教育布局 区域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人口聚集程度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科学布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农村职中向县城集中。向县城集中就是县域职业教育资源的聚集和整合,便于县域集中生源和职业教育的整体管理,对县城的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地震之前,德阳各县(市、区)职业教育布局已经开始向县城集中,大地震之后,加速了这种集中的趋势。中江县集中办好中江职中;绵竹职业教育集中在绵竹职中;什邡境内一直仅有什邡职中,且办学影响力和口碑一直较好;地震前,罗江境内的罗江职中与通用科技学校已进行整合,地震后的罗江职中规模迅速扩张,在2009年进入国家重点行列;投资7000万的广汉职中在市区异地重建,其规模大大扩张。二是加快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德阳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较好,资源集中,6个县(市、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均以县职业中专为基础,两块牌子一个实体,除广汉职中是省重点外,其余5个均为部级重点职中。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一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园区,为重装基地建设服务。为实现装备制造企业、职业院校、区域经济建设共享,园区有数控产业集群、焊接技术产业集群、电气技术及自动化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集群人才培训中心等,首期占地400亩,吸引了数十家重装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二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建筑类专业和建设行业的产学研园区。三是县(市、区)工业园区与职教园区统筹规划,已经形成以罗江职中为核心的电子产业职业教育园区、以中江职中为核心的机械业职教园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四是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职教园区。以都市农产品、经济林、水果、药材、粮油、畜牧等六大农业产业带为依托,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聚集化技术学校和其他职业教育资源,各县(市、区)建立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培养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技师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办学统筹

加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统筹 一是加强专业设置的统筹。根据震后德阳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新设置专业(如针对残疾人增多的情况开设护理、民政、社区服务等专业)的可行性,各中职学校应重点建设好3~5个骨干专业。根据2009年对12所学校的汇总统计,全市中职数控专业在校生达8683人,机械加工在校生达到4485人,就德阳本地人才所需来说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因此,要加快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宏观调控。二是适当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灾后,德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着种类变化、规模变化、方向变化。重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德阳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旅游专业增加地震遗址遗迹旅游、地震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当前,德阳正在建设1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德阳中职要大力发展面向城市服务业的三次产业,通过专业调整和专业更新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推进产学深度结合 一是打破沿袭多年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全市中职学校进行模块课程试验的基础上,推行国际先进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开发。根据产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有关职教专家、产业(行业)技术能手等对2006年7月完成的“机械加工技术”等10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再次修订。二是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学徒训练法等,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质性变革。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教学内容求“真”务“实”,以真实生产过程组织教学,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以真实的现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工作价值观教育 育人功能与就业功能是职业教育两大功能,加强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基本途径。工作价值观又称职业价值观,包括基础价值、核心价值和相关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活的现实中,激起他们的职业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动力。二是充分利用抗震救灾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安装技工学校、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专业优势,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准员工的职业风采,其事迹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宝贵资源。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工作价值观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在专业课中渗透、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中渗透,这种渗透的实质就是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鲁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掌握未来行业对其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需要、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学生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德阳涅槃:被地震改变的工业城[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24-47.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3.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53-56.

[5]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5-26.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3

1994年,13所五年制高职共开设45个专业,绝大多数是工业类专业,并且都是各校的特长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采矿技术、矿山机电、矿山测量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机车、铁道供电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电子设备、航管雷达、发动机维修专业,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公路和桥梁专业等。1997年新增的8所五年制高职所开设的专业依然承袭了这一特征,如湖北省轻工业学校的啤酒酿造专业,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的皮革制品设计和制造专业,成都水利发电学校的水电站机电运行专业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有了很大变化。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各地五年制高职专业在类别上更趋多元化,除工业类外,还增加了艺术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医药护理类和复合型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绣设计和制作、雕塑设计和制作专业,盐城卫生学校开设的药剂专业,重庆万洲农业学校开设的植物保护、特种作物栽培专业,苏州农校开设的现代园艺、现代农艺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如盐城卫校开设的社区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淮阴电子工业学校开设的电子元器件工艺及设备专业,常州化工学校开设的环境保护和检测专业,重庆民政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等。

有的学校还开发了一批面向社会的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机电技术专业,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工程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专业等。

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课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编写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指导意见》,六门公共课教材的第一册已全部如期出版,2000级新生已开始使用新教材,这一套教材从形式编排到课程内容体系均有较大突破,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反映这套教材给了学生充裕的选择空间,内容也比较新,提高了学习喜好。

专门课的课程改革,已落实了10个大类高职专业课教学开发的任务,制定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建筑结构》、《土建力学》、《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和编程》、《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等10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各校还通过教学录像、CAI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了互动式教学、生产现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向教学方法推进了一步。

德育课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书,已经出版。

三、实践基地建设趋向多功能,并逐渐向企业拓展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4

1994年,13所五年制高职共开设45个专业,绝大多数是工业类专业,并且都是各校的特长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采矿技术、矿山机电、矿山测量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机车、铁道供电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电子设备、航管雷达、发动机维修专业,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公路与桥梁专业等。1997年新增的8所五年制高职所开设的专业依然承袭了这一特点,如湖北省轻工业学校的啤酒酿造专业,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的皮革制品设计与制造专业,成都水利发电学校的水电站机电运行专业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有了很大变化。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各地五年制高职专业在类别上更趋多元化,除工业类外,还增加了艺术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医药护理类和复合型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绣设计与制作、雕塑设计与制作专业,盐城卫生学校开设的药剂专业,重庆万洲农业学校开设的植物保护、特种作物栽培专业,苏州农校开设的现代园艺、现代农艺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如盐城卫校开设的社区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淮阴电子工业学校开设的电子元器件工艺及设备专业,常州化工学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重庆民政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等。

有的学校还开发了一批面向社会的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机电技术专业,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工程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专业等。

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课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及《关于编写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指导意见》,六门公共课教材的第一册已全部如期出版,2000级新生已开始使用新教材,这一套教材从形式编排到课程内容体系均有较大突破,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反映这套教材给了学生充裕的选择空间,内容也比较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专门课的课程改革,已落实了10个大类高职专业课教学开发的任务,制定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建筑结构》、《土建力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等10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各校还通过教学录像、CAI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了互动式教学、生产现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向教学方法推进了一步。

德育课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书,已经出版。

三、实践基地建设趋向多功能,并逐渐向企业拓展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宗旨,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统一、军民结合、平战相兼”的原则,成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和谐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情况

(一)队伍名称: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区救援队)。平时,区救援队在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日常训练;震时,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实施紧急救援。

(二)组成规模:区救援队设队长一人,由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根据部门职能和实际需要,下设11支分队,包括1支专业分队和10支兼职分队,分别由公安、消防、地震、卫生、民政、交通运输、水利、环保、通讯、电力、供水、燃气、热力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总人数约255人,所有队员均为兼职,原有工作任务、隶属关系不变,具体配置如下:

1、搜救分队

建队单位:公安消防大队

建队人数:30人

主要职责:在救援现场,用人工搜索、高科技生命探测仪等手段,寻找受难者,帮助受难者脱离险境;严防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及时扑灭火灾。

2、社会治安分队

建队单位:公安分局

建队人数:50人

主要职责:加强对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和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灾物资集散点等重要目标的警戒;加强对危险、有害有毒物品的管理;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防哄抢事件的发生,及时制定灾区社会治安管理办法;做好防火、防盗、消防、抢险、交通安全管理和灾区特别管制措施处置等工作。

3、地震现场工作分队

建队单位:区地震局

建队人数:5人

主要职责:加强地震监测和震情、灾情速报,及时通报地震趋势判定意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地震灾害现场宏观考察、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工作,为救援总体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平息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安定民心,稳定社会。

4、医疗救护及防疫分队

建队单位:区卫生局

建队人数:30人

主要职责:实施紧急医疗救护,抢救伤员;采取卫生防疫措施,防控疫病暴发流行;监测灾区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确保灾区食品安全。

5、灾民救助分队

建队单位:区民政局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调配发放帐篷、衣被、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组织转移和安置灾民;做好灾情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

6、交通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做好救灾道路和灾后道路的抢修、疏通工作,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转移、疏散。

7、水利设施抢修分队

建队单位:区水利局

建队人数:10人

主要职责:负责灾害后次生水灾的预警,及时提出抗洪、抢险、抗旱方案与措施,供领导决策指挥;负责工程防洪抢险、水毁工程修复和除险加固等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维护及河道清淤清障,充分发挥工程防洪效益和河道行洪作用。

8、环境污染防控分队

建队单位:环保分局

建队人数:10人

主要职责:加强对灾区环境监测和保护,对有毒、有害气(液)体的辐射泄漏、扩散进行有效侦查;对造成次生灾害以及放射性物质污染进行紧急处置;对易燃、易爆、有毒设施进行检查,提出可行性防控措施。

9、通信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建队人数:30人(各单位10人)

主要职责:启动地震应急通信系统,保持灾害现场与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及时组织力量修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震情、灾情信息和应急指挥通信畅通。

10、城市供电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供电公司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迅速修复被毁损的电力设施和调度系统,优先抢修、恢复城市供电,保证灾区电力供应。

11、市政设施(自来水、燃气、热力)抢修分队

建队单位:自来水公司、港华燃气公司、热力公司

建队人数:30人(各单位10人)

主要职责:修复被破坏的供排水、热力、燃气设备;恢复供水、热力、燃气调度系统功能;保证灾区用水、用热供应,确保燃气安全。

三、启动条件和程序

(一)根据《市区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区救援队依据震情和灾情,确定以下应急启动原则:

1、发生5级以下强有感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启动;特殊情况除外。

2、一般地震灾害后,经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方可启动。

3、发生较大地震灾害和重大或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建(构)筑物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经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迅速启动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

(二)发生非地震重大灾害,造成建(构)筑物及其他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经区政府批准后可派出,具体行动由区政府统一指挥。

(三)其他地区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后,根据地震灾区政府的请求或省、市政府的指示,经区政府批准后可派出。在地震灾害现场实施紧急救援工作时,接受当地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调度指挥。

四、有关要求

(一)人员要求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分队组建工作,指定精通业务的分管同志负责并担任分队长,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到救援分队中任成员。

(二)装备及经费要求

区救援队的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队员个人防护装备;标志、搜寻、抢险、破拆、救援技术装备;通讯设备;专用机动车辆等。

区救援队人员经费由所在单位负责,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各单位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完善、维护应急装备,组织演练、培训等工作,保障应急车辆、特种救援设备和救援队伍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区救援队启动后,所需经费纳入抗震救灾经费预算专项安排。

(三)培训要求

各救援分队每年都要安排专门时间对救援队员进行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地震紧急救援集中演练。区救援队按照“平战相兼”的原则,除完成日常备勤和训练任务外,队员要做到熟练掌握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使用方法,熟悉装备技术性能,熟练使用装备展开救援行动,能够维护、维修所配发的技术装备。

(四)救援保障要求

区救援队在实施紧急救援过程中,各街道、区直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灾后快速、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后勤保障。

(五)实施步骤

一是制定印发组建方案,成立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二是编制工作章程,于5月10日前将队员信息登记表和汇总表报区地震局。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6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变。石油物探学校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依托企业优势,积极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施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

1.“双元制”的优点

“双元制”是德国广泛实施的职业教育模式,现在在很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和对口企业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发挥教师和技师两方作用,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对口培养技能型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政府主持,以行业为主导,学校和企业合作实施,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

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该专业或职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知有关操作流程和行业标准,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能力,持有毕业证和多个技能证书。

2.“双元制”实施方案

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联合设计适合企业相关专业或岗位需要的培养计划,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实施教学和培养。

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在学校进行,发挥学校教学设施完善以及教师理论修养高、教学经验丰富、育人方法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专业基础素养、基本实践(操作)技术,以及健康的身心、终身学习的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行为规范。

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在企业进行,发挥企业工作环境好以及技师实践经验丰富、熟知行业或岗位标准、掌握工作流程、熟练使用工具和设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设计培养计划应该遵守如下理念: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教学过程突出“实验”“实践”和顶岗锻炼的作用;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技能培养和提高是核心。

“教”的主体是导师(教师、技师或工程师),导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为重点,通过精心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技能项目任务,在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在学中做。“做”的主体还是学生,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根据项目任务书进行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工”的主体是企业,就是通过企业实践或顶岗锻炼,把具体工作和典型工艺引入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无缝对接,以此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做到学校“课堂”“车间化”、企业“车间”“课堂化”,真正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

3.“双元制”实施的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现实生活的过程”。石油物探学校以“德能兼修,知行并举”为校训,采用“双元制”模式对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进行了大胆改革,充分利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仪器中心、测量中心、震源中心和新兴物探处等单位技师(工程师)多、设备和技术先进、标准和流程规范、管理和服务人性化等企业优势,实现了教、学、做、工的一体化,培养了大批适应物探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优秀人才,被誉为“物探小黄埔”。

2012年,学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共计101名,当年有101名就业,就业率为100%。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101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0%。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生共计181名,当年有176名就业,就业率为97%。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114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65%。

2013年,学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共计73名,当年有73名就业,就业率为100%。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73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0%。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生共计111名,当年有107名就业,就业率为96%。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80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75%。

二、任务引领,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1.任务引领,实现培养目标

如何开发课程体系,达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呢?那就是把某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分为几个“项目”或“任务”,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或完成“任务”,设计必需、够用的公共课程,设计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实施,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实践核心课程,进而具备职业能力。

2.开发核心课程

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方面技能,学校将该专业三方面技能作为三个“项目”或“任务”,本着“任务引领”和“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量化”的指导思想设计课程。

(1)公共基础课。内容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言行举止的规范、身心的健康、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2)核心课程。任务一,即地震数据采集模块,核心课程有电工/电子和数字电路、石油地质、地震勘探原理、采集仪器、物探装备等;任务二,即地震数据处理模块,核心课程有地震勘探原理、大型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数字处理技术、GeoEast数字处理软件等;任务三,即地震资料解释模块,核心课程有石油地质、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绘图仪使用等。核心课程的内容设计除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外,还应该以通俗、实用、先进为原则,并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经过教师和技师的教学、指导、辅导和演示,通过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完成“任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企业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核心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渗透到课程之中,既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又要兼顾技术的先进性。聘请企业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技师或工程师承担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指导任务,并参与课程评价和学生考核。

为了满足“任务引领”的需要,石油物探学校结合石油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自行编写了计算机、勘探专业英语、地震勘探仪器、石油地质学和物探装备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以教学“任务”作为教材的章节,并且遵循了五个编写原则:任务驱动引领的原则、通俗实用的原则、“四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原则、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和再学习的原则。

3.实施教学计划

石油物探学校除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施教学外,各专业都建设有现代化模拟实训室或实训场地,并做到其环境布置与企业车间或职业场所相对接。管理标准和制度与企业车间或职业场所管理标准、制度一致,学生服装与企业员工服装一致。

“任务(项目)引领”实训法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石油物探学校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初步做到了符合岗位能力要求以及职业任职资格要求,分段实施教学并达标。专业教师或技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技能达标情况都要严格测评,并量化评分,按照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记入学生学习评价的电子档案。测评不合格的学生通过再学习和再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并达到要求。地球物理勘探和工程测量专业的优秀学生还可参加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举办的操作技术工人技能鉴定。

三、以“四项工程”为抓手,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石油物探学校以师风建设为基础,以企业优势为依托,以实施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校级名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等四项工程为抓手,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1.实施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石油物探学校在教育能力提升工程中采取了“两进两出”制度。“两进”就是教师进企业、技师进学校。学校有计划地安排部分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还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师、职业指导名师、德育和心理健康导师进学校开展讲座,培训辅导专业教师、班主任。学校采用“聘书”的形式,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给学生上课或辅导实践操作。“两出”就是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参加部级、省级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出国参加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培训。

2.实施校级名师培养工程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直接发挥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只有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石油物探学校从职业理想、职教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要素着手,指导、培养教师成才,促使教师的实践经验的升华,培养教师追求卓越的责任感和自我成长的自觉意识,使得教师把终身学习当成一种生存理念,自觉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成为学生做人的典范、做事的楷模、知识的宝库和成功的

灯塔。

学校出台了《教师在职参加研究生学习的规定》等制度,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外派学习、参加企业实践和师带徒等方式学习和提高。学校通过各种比赛、竞赛和观摩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师。到2014年年底,学校将为每个专业培养2~3名学科带头人、5~8名骨干教师。

3.实施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

通过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学校加大了对步入工作不久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力争使之在三年内通过“五关”,即师德养成关、教学技能关、信息技术关、教育管理关和科研教研关。同时,让青年教师参加六项培训,即师德师风培训、德育工作培训、心理教育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教研能力培训和职业指导培训。

4.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科研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每周四下午是教研时间,每个教研组通过会议、观摩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及时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学校有计划地参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科研项目,目前参与的有石油物探学校学员(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石油物探学校学生实训档案管理系统、石油物探学校课件管理系统等三个。学校还有计划地结合教学编写校本教材,近三年开发或编写了30余本教材,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石油专业急需的专业教材短缺的问题。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比赛、论坛、交流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素质和技能,提高教科研能力。近两年,学校累计参加了部级比赛6次、省级比赛22次,有7名老师获得了部级奖励,有22名教师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学校还结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技能鉴定工作情况,积极编写教材、讲义或标准,先后编写教材68部、讲义120余个、多媒体演示课件7个、标准

106个。

“四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和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活跃在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或实训基地,卓有成效地开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7

一、大力开展人才对口支援工作

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中央制定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开展人才对口支援工作。中央确定的对口支援省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受灾地区,制定人才支持专项援助计划,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尽快形成人才对口支援的格局,并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对口支援的总体部署。要真正做到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提前考虑人才需求,同步安排人才项目,全程提供人才服务。

灾区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尽快提出近期人才需求,统筹规划长期人才发展。对口支援的19个省市要根据灾区需求,统筹安排好各类人才支援项目。积极组织教育、卫生、科技、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赴灾区对口服务;分期分批选派专家到灾区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帮助解决规划建设、生态修复、灾民安置、灾害评估、疫病防控、交通运输、抗震加固、市政工程、堰塞湖综合治理、次生灾害防治等亟待克服的工程和技术难题;采取多种方式为灾区培训一批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领群众生产自救的能力;积极帮助灾区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场所、人事考试设施、技工学校等人才服务平台。鼓励其他地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采取多种途径,为灾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及时为灾区补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依据公务员法和相关规定,做好灾区补充公务员的有关工作。对于担任科以上领导职务的人员,根据公务员调任规定,可以进行调任。调任的条件、对象、程序等,由有关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商灾区各地市州确定。根据公务员录用规定,有关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为灾区单独组织考试。在招考中,可以对招考程序进行调整,考试科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录用时,对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报考者,可以予以政策倾斜。

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公开招聘等有关规定,做好灾区补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有关工作。有关省级人事行政部门,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商灾区各地市州,妥善做好灾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充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及时组织实施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可适当简化程序。县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公开招聘计划可在招聘工作完成后报备。在人员符合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情况下,公开招聘可以不进行笔试,采用面试和考察的方式进行。对灾区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可以采用直接考察的方式进行。对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应聘者,可优先录用。

三、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支持

积极开展专家服务活动。各级人事部门要根据灾区重大项目、重要专业技术课题需要,及时组织专家为灾区提供咨询指导、技术开发、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服务。3年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组织高级专家和留学人员服务团,分赴四川、甘肃、陕西3省重灾区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服务内容根据当年灾区需求确定。同时积极协助联系海外留学人员赴灾区开展为国服务活动。对涉及灾后重建的引智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在经费上重点保证。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和评价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各级人事部门在专家选拔培养工作中,要加大对灾区的倾斜支持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等高级专家选拔培养工作中,同等条件下,对承担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专家予以倾斜。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站、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留学人员项目资助等方面,对灾区予以政策支持。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职称。因为抗震救灾影响职称考试和评审的,要从灾区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时间,并为考生提供良好服务,对有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可适当延长成绩有效期,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要积极配合恢复重建,加大对灾区职称考试设备设施配置的支持,为地震受损考区重建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加强灾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

加强灾区公务员能力培训。落实公务员培训计划,为灾区举办人事局长培训班、培训管理者培训班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培训效果。面向灾区公务员,举办突发事件应对、公共服务、城市规划、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农业产业开发等灾后重建专题讲座,为灾区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对灾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当地公务员能力建设工作的水平。

支持灾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根据继续教育规划,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重大技术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为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举办三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3年内为灾区培训500名左右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其他继续教育项目中,增加灾区人员的名额,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发达地区加大对灾区继续教育的支持。指导和支持灾区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人才培养与使用结合、人才与项目资金相结合。

五、加强灾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

做好灾区技能人才和技能支持工作。组织有关省份支持灾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师资培训、考评员培训工作中,适当增加灾区参加人员名额,并减免相关费用。组织全国各省技工院校募集教材、教具、实习实训设备设施,支持受灾技工院校重建。根据灾后重建规划确定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调整情况,对受损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并为其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灾区普通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组织全国相关行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为灾区企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攻关,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生产难题。

加强灾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灾后重建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在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时要优先考虑。对口支援省市要根据灾区需要,采取办班培训、输出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为灾区培养卫生防疫、农技植保、水土保持、民用建筑、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实用人才。

六、加强灾区人才流动服务工作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8

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夯实基础。我们深入企业调研,主动上门与企业进行对接,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班2期,培训企业30多家,确定了2013年度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并已完成申报工作。同时,完成了我市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8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查工作,并通过了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小组的抽查,得到了上级认可。

三、计划、成果、奖励工作有序开展。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自主创新专项和省创新基金项目各1项,市级创新基金项目1项。管材承担的市首个国家“863”计划于2月成功立项,已到位资金885万元,7月份正式启动实施;同时,管材承担的省自主创新专项也于近日成功立项,2000万的最高资金项目全省仅4个。截至目前,到位政策性资金2481万元,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2项,申报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市科学技术奖20项。3月份配合市委、市政府召开产业推进大会,对自主创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发放奖金263万元。

四、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大。加大了对专利保护的扶持力度,3月份发放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单位和个人开展专利保护,“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开展专利执法检查,同时开展多次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发放资料1000余份。修改完善我市授权专利奖励政策,制订《市专利资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截至6月份,发明专利申请量18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8件。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9

高校科协是中国科协的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沟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在营造我校学术环境、促进科技发展及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2014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圆满完成以“科技创新驱动建院发展”为主题的四川建院科技活动。成立了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学生深入企业。成功举办“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论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建立系、部科协秘书工作联系人制度,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等任务。工作亮点如下:

一、将科技创新理念融于本职工作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2014年,由科研处主办,由图书信息中心、院团委、保卫处协办,13系2部共同参与,以“科技创新驱动建院发展”为主题的四川建院2014年科技活动在德阳和成都两个校区成功举办。为了丰富全院同学的学习生活,本次科技活动周分为科研成果展,科研学术报告会和科研表彰大会三个活动内容。首先是科研成果展,对于成果的展示地点我们选在了学院人流量最大的图书馆举行,并且在固定时段会有项目人员对参观同学进行答疑。接着是我们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科研学术报告会。参与本次报告会的有校外专家、院团委相关老师和2014年度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就和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学生,会间学生代表对本年度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汇报,到场的专家及学院老师对本年度科研成果给与点评。其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作《Magic北斗双模笔记本防盗及追踪芯片研发》已获第五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组一等奖,“一种带相机架功能的登山杖”获德阳市青年创意创业大赛一等奖。此外,“太阳能储能式保暖鞋”、“可调型床上书桌”、“蓝眼睛导航系统”等学生科技发明成果充分展示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对科研成果的无限创意。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学院科研处老师专诚为同学们举办了项目申报技巧”、“数据库”等培训讲座。

二、成立了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学生深入企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结合自身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成立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将科技创新爱好者按照学科领域组成不同的团队,由指导老师和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发明”工作室。自2011年以来,成立了四个工作室。工作室小组成员可以应邀参与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此举达到了推动学院广大科技爱好者参与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传承科创精神,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支持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科研专家组积极引导全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参加部级、省市级科技创新比赛。如2014年由德阳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六脉科技《创意大师》科技创新大赛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征集作品60件,获奖作品44件;第六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上投20件作品,其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品“基于北斗卫星的同步轨道列车系统”获大学组三等奖,另有四个团队荣获大学组优秀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次比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大学组)优秀组织奖。在让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不忘针对学生做关于“知识产权及专利申请”专题报告,推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科技项目创新水平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使其无后顾之忧的充分发挥想象并付之于实践。

三、成功举办“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论坛”。论坛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吴明军副院长主持。德阳市科协主席陈云彬到会致辞,北京工业大学赵雪锋博士、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李文渊教授分别做了《BIM在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应用》、《BIM的发展形势与应用推进》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涉及建设工程全面信息管理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四川省建四公司、四川省建七公司、四川四汇集团的技术负责人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的教师与学生代表参加论坛,此次论坛不仅对我校推进BIM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驻会副理事长刘士杰、综合部主任张凌一行到德阳参加“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启动仪式,之后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对接洽谈,双方就人才培养、创新助力、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洽谈,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国家学会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此次对接活动,扩大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德阳的影响力,促进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该学会的交流互动,并把国家学会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与自身资源紧密结合,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入开展工程领域科学研究。

五、建立系、部科协秘书工作联系人制度,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为了进一步推动科协与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各系部、二级学院、学会、协会建立科协秘书联系人制度,目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已有19名科协秘书,形成学院分管副院长总控,各系部、二级学院、学会、协会专门负责的学术联络人的网络体系。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工作效率,为更好地为学院、科协、学会、协会服务,提高院校师生科技文化素养服务奠定基础。2009年以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深度参与“汶川大地震”及攀枝花“8・30”地震的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及灾后重建工作。为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各级政府准确评估震后损失,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专家(专业教师)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从事地震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共评估各类房屋1565幢,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我院地震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专家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为贯彻落实川组通〔2012〕61号文件精神,从人文系、国际技术教育学院、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推荐10名教师进入四川省社科专家在线管理系统积极完成入库工作。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认识不足 ,没有专人 ,没有专项经费,发展力度不大;二、我校科协组织结构都存在虚拟化的问题 ,我校科协办事机构虚拟化 。即便已建校科协办事机构 ,没有独立建制,和科研处合署办公。三、科协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四、缺少独立的发展空间,由于长期缺乏高校科协理论方面的建设以及地位的不明确、不独立 ,学校科协工作至今还未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 ,还处在寄生于学校科技处下的附属、附庸阶段 。五、促进高校科协发展的政策不到位,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

提出建议如下:一、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 ,建立真正意义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科研和教育两方面。首先,挂靠学会,多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加强学术建设,能更好地帮助科技工作者追踪和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和学生 ,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学术活动。再者 ,要把高校科协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上。二、推动高校科协实体化。高校科协要就实体化进程中涉及的高校科协的工作职责 、行政级别 、专项经费等创新认识和管理思维 ,实现实体化建设 。三、灵活高校科协运作模式,引人市场经济意识。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一、做好科协换届工作。二、加大学术交流活动,结合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召开科技论坛、科技研讨会。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普及科普知识。开展科普展览,培养科普教育人才。四、开展企业项目对接,加强禅学研究结合。组织专家指导。教师深入企业,攻克技术壁垒。

地震专业技术中职工作例10

现有法律法规将地震部门定行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抗震救灾的“牵头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承担常态下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态下的具体指挥工作,震灾发生后,作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成员,协同其他部门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各方救援力量和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应急态非常态,震后救援是三大工作体系的核心,指挥权是应急权的最一线应用,它的科学、理性行驶和统一、高效决策事关大局和生死,理应体现地震部门在专业指导和行业管理上的权威优势。然而作为灾害对口管理部门,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履行应有职能多有掣肘,严重影响救援进度和效果。

常态下和应急态下地震部门的性质和职能都是法律确定的,但应急态下的法律法规须重视效率原则的把握,抓住《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契机,完善地震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和安排,形成制度衔接,明确地震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在指挥工作机制中的主要职能、职能行使方式和程序,增加地震部门的话语分量,确保指挥科学、决策高效、应对迅速,尽可能将灾情的高度不确定性置于可控范围,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损失。

一、明确地震部门对口管理地位的现实必要性

1.灾害和应急特点的需要。地震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影响范围广,次生衍生灾害多,大地震的应急往往是全灾种的应急。地震应急既是一项有高技术含量业务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地震部门的信息、技术、装备、队伍和管理经验等不断发展的软硬件优势充分展示出它在地震领域具备其他部门和行业无可比拟的权威优势和显著地位。

2.高度的不确定性的需要。震灾难预测,震后既要救人、防灾中灾,还要疏导、引导和指导各方非专业和专业、非官方和官方等救援力量,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性叠加,要求指挥工作讲时效性、协调性和专业性,而只有地震部门才能更科学衡量应急处置与救援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保障相应措施利大于弊,得大于失,掌握实施公权力行为的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法律法规和制度应为其提供通畅的职能履行渠道。

二、目前的制度缺陷

地震法律法规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都充分肯定了对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作用,但由于时间、效力等级、制定主体等等因素,措辞不统一,导致地位和管理权限不明。模糊的立法和不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各部门联合应急权力在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中的高效运转。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指挥管理中就暴露出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多多少少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影响救援进展和效果。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应急法律法律体系唯一一部综合性立法,规定了分类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地震部门应为抗震救灾的管理主体

防震减灾法作为单灾种法律,通篇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但涉及抗震救灾指挥部共计3条的规定中除需要地震部门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外,只字未提其管理地位和权限,分则条文除预防和监测明确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外,规划和救援兼为“会同”职能。

(二)法律规定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但这与其编制依据中的“管理”措辞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虽明确了中国地震局负责“管理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工作,管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却缺少上位法的原则依据,其“指挥与协调”和“紧急处置”置于“紧急响应”中,取向不明。

(三)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是唯一一部规范震后事中应急处置和救援等行为的行政法规,它关于应急管理原则、机构设置和职责的规定,如统一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的用语、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定位等等,已远远不能适应抗震救灾的实际需要。

规则的制定者或参与者都要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方能合法合理确定并提升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地位。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话语是有秩序的,并非任一主体都可进入或准入某一特定的语言领域,话语权则是一种潜在的现实的权力,在地震话语领域,地震部门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当之无愧的引领地位。地震部门应当借助地震立法回归并提升自己在抗震救灾领域的话语权。

三、建议

以《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为契机,通过综合性立法和地震单灾种立法、行政法规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形成制度衔接,确保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

(一)单灾种立法要保持在综合性立法中的优势,明确地震部门的法律地位

1.地震应急往往是多灾种应急,在管理或主导的选择上,主导更切合实际需要。条文拟定上考虑精确表达这种价值取向,并将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指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中。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6条。

2.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应急救援力量配置方案的制定中须以地震部门为牵头部门,体现其业务管理职能;应对大灾巨灾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则要体现其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管理职能,如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则要突出其决策辅助职能。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0、51条。

(二)行政法规根据法律规定,细化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并完善指挥工作机制

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震后应急”一章中,用11个条文规定了17个部门和机构(国务院机构未改革前,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形同常态下职能拷贝,无主次轻重和协商协调。该条例目前正在修改,可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将抗震救灾各部门主要职能和指挥工作机制规定下来,其中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可以条款形式出现。

首先,要明确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并不是“谁指挥谁”,而是“谁科学、谁主导”,地震部门正确的决策建议和表达,应以其雄厚的技术能力支撑,以法律制度保障,方能主导决策走向。

其次,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主要是针对现场,现场管理包括救援管理、社会管理、新闻管理等,社会管理有包括了志愿者管理等,其中救援管理是核心工作。

因此,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主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信息沟通会,将监测到的灾情变化和发展情况及时通报并作交流;提出针对性救援方案,对其他部门的救援方案有建议权和保留权;根据灾情程度划分责任区,与其他部门协商救援力量的分配、配合和衔接;为志愿者救援队伍配备地震专业人士作指导;与其他部门合力疏导各方救援力量等等。地震部门履行职能是业务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体现。

再次,完善指挥工作机制可确保职能履行,现场指挥机构目的是应对大灾巨灾,对决策效率的要求最高,就以其工作机制的建立为例,如以章或节规定,要确定章节名称、内容和条文设计。

1.现场管理、现场指挥、现场联合指挥等名称。

2.指挥权行驶原则。

3.现场指挥机构组成和职责分工。强化地震部门信息沟通和救援方案建议保留权等职责。

4.决策方法、程序和时限。应对大灾现场复杂态势,联合指挥决策的果断和快速至关重要,程序的设定需简化并留有一定的灵活性。

5.不能决策的请示程序、时限、保留等。

6.责任,尤其是保留意见和保留措施的责任。

2009年刚修订实施的《防震减灾法》不可能再作大幅度修改,部门规章位阶低不能解决部门权力的协同使用,只有《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位阶和操作上都有利于把握,既符合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又能增加实施性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应明确指挥与协调的重要性,根据法律法规继续细化实化工作机制的运行,强化预案演练,弥补现实不足。

1.专章或节“应急处置与救援”,明确指挥部和现场指挥的运作机制,行政法规指挥机构工作机制是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