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25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1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这门学科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高等数学基础内容之一的微分学,它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是经济工作者和决策者进行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里从导数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边际分析和需求弹性分析,然后介绍了logistic模型在微观经济应用。

1导数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的概念反映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把导数这一概念放到经济学中,就是边际函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涉及到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边际利润等。y=f(x)在x=x0处可导,该点的导数定义为,当x=1时,即x0改变了一个单位,且x=1相对与x0是一个很小的量时,近似得到f(x0+1)≈f(x0)+f '(x0),可以看到边际函数反映了一个经济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后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f '(x0)个单位。例如,已知总收益函数为r(q),q表示销售量,边际收益mr=r'(q),在q=q0时,mr|q=q0=r'(q0)表示当销售量为q0 时,再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总收益会改变r'(q0)个单位。

函数y=f(x)在x=x0处可导,函数值的相对该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该变量之比 ,称为f(x)从x0到x0+x两点间的平均相对变化率,也称为两点间的弧弹性,当x0时, 的极限称为f(x)在x=x0处的相对变化率,也称为x=x0的点弹性,记为 。因为y=f(x)在x=x0处可导,且f '(x0)≠0,有

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近似地变化了,从中可以看到,弹性反映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的灵敏程度,它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作为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他会考虑商品价格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来判断当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总收益会增加还是减少来安排下一步的生产。例如商品的需求函数q=q(p),p为价格,q表示消费者的需求量,因为q=q(p)是随价格p的单调递减函数,所以q'(p)<0,习惯上需求价格弹性非负,因此定义需求价格弹性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收益r(p)=p·q(p)随价格如何变化。

当价格为p0时,若η|p=p0<1(低弹性),从上面两式中可以看出r '(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增加(减少)(1-η|p=p0)%;若η|p=p0>1(高弹性),则r '(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减少(增加)(η|p=p0-1)%;若η|p=p0=1(单位弹性),则r '(p0)=0,价格上涨(下跌)时总收益保持不变。

2logistic模型在经济上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理论研究上经常用到,在这里只讨论logistic方程在经济上的应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一种阻滞增长模型,是荷兰生物数学家verhulst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

方程右端的因子rx体现了变量x随时间t增长的增长趋势,而因子 体现其他因素会对x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然x越大,前一个因子越大,后一个因子越小,而x的增长是两个因子共同作用的因子。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得到

logistic模型不仅能够大体上描述人口及物种数量的变化规律,而且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信息的传播、耐用消费品的销量、新产品的推广等。比如某种品牌的生活耐用品,t时刻总销售量为q(t),由于该商品的性能很好,每件商品都是一个宣传品,所以t 时刻销售量的增长率与总销售量q(t) 成正比,另外考虑到商品在市场中的容量n限制,销量的增长与尚未购买该商品的潜在购买量n-q(t)也成正比,于是有

解之得

图1商品销售的logistic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q(t)

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以及一些定量分析中应用到微分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它为经济研究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具体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德恩,范培华.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2

一、引言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经济学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学科,因其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一定的学科要求,加之其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特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其产生爱横交织的感觉。

二、类比分析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类比分析(analogical analysis)主要应用在数学物理工程类的学科中,它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逻辑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个对象的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其客观依据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阐述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具有类比性的知识体系。

(一)类比分析在“弹性”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讲解“弹性”概念时,将经济学的弹性与物理意义的弹性比较。弹性的本意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材料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引出弹性的数学定义。则弹性大的含义是伸缩性强,体现在经济学中为“可有可无,无所谓”,则其代表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的高档消费品。

对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讲授应相对细致详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需求的价格弹性类比到对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学习中。

(二)类比分析在“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提供了有差别的且可替代的产品,所以,每个厂商面临着两条交叉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垄断性,产品的差别性,表示个别厂商单独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均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是厂商的理想产量,其斜率较大,相对于横轴平坦。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竞争性,产品的替代性,表示许多厂商共同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其它厂商也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动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体现的是厂商的实际产量,其斜率较小,相对于横轴陡峭。

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点:(1)当集团中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变动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厂商的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线上下平移。(2)d需求线与D需求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3)d需求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线的弹性,即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d曲线与D曲线的三个关系可以类比于成年人寻找配偶进行类比分析。第一,假设某位女青年小G希望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男朋友,对男朋友的要求可能有很多理想的条条框框,例如,“高富帅”。这种对异性朋友理想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小G发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美的异性朋友。因此,小G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调整也是围绕着理想预期来进行调整。这种对现实朋友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第二,当理想与实际达到交点的时候,小G就很有可能与之成为恋人,感受到幸福,实现均衡。第三,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小G对理想朋友的要求高很多,条件也偏多。因此,现实朋友更类似于生活必需品,理想朋友类似于奢侈品,其弹性当然也比实际朋友的弹性大很多了。综合来看,小G找朋友与d曲线、D曲线的类比关系参见表1。

因此,不难发现,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重难点之一,“垄断竞争理论中的d曲线与D曲线”之间的三层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就更具有难度。但是采用这样非常生动的类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其含义,结合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方法的五步骤,很快就能完全掌握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了。具体而言,第一步,根据MR=MC找到均衡Q*;第二步,根据Q*在d曲线上找到对应的P*;第三步,根据Q*在AR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R;第四步,根据Q*在AC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C;第五步,根据π=TR-TC得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值,详见图1。

三、结论

综合来看,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适当的类比分析,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的相似性;或者找到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相似点,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掌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为其铺垫好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学以致用,实现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3

一、引言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经济学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学科,因其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一定的学科要求,加之其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特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其产生爱横交织的感觉。

 

二、类比分析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类比分析(analogical analysis)主要应用在数学物理工程类的学科中,它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逻辑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个对象的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其客观依据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阐述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具有类比性的知识体系。

 

(一)类比分析在“弹性”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讲解“弹性”概念时,将经济学的弹性与物理意义的弹性比较。弹性的本意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材料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引出弹性的数学定义。则弹性大的含义是伸缩性强,体现在经济学中为“可有可无,无所谓”,则其代表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的高档消费品。

 

对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讲授应相对细致详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需求的价格弹性类比到对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学习中。

 

(二)类比分析在“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提供了有差别的且可替代的产品,所以,每个厂商面临着两条交叉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垄断性,产品的差别性,表示个别厂商单独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均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是厂商的理想产量,其斜率较大,相对于横轴平坦。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竞争性,产品的替代性,表示许多厂商共同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其它厂商也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动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体现的是厂商的实际产量,其斜率较小,相对于横轴陡峭。

 

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点:(1)当集团中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变动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厂商的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线上下平移。(2)d需求线与D需求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3)d需求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线的弹性,即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d曲线与D曲线的三个关系可以类比于成年人寻找配偶进行类比分析。第一,假设某位女青年小G希望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男朋友,对男朋友的要求可能有很多理想的条条框框,例如,“高富帅”。这种对异性朋友理想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小G发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美的异性朋友。因此,小G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调整也是围绕着理想预期来进行调整。这种对现实朋友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第二,当理想与实际达到交点的时候,小G就很有可能与之成为恋人,感受到幸福,实现均衡。第三,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小G对理想朋友的要求高很多,条件也偏多。因此,现实朋友更类似于生活必需品,理想朋友类似于奢侈品,其弹性当然也比实际朋友的弹性大很多了。综合来看,小G找朋友与d曲线、D曲线的类比关系参见表1。

 

因此,不难发现,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重难点之一,“垄断竞争理论中的d曲线与D曲线”之间的三层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就更具有难度。但是采用这样非常生动的类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其含义,结合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方法的五步骤,很快就能完全掌握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了。具体而言,第一步,根据MR=MC找到均衡Q*;第二步,根据Q*在d曲线上找到对应的P*;第三步,根据Q*在AR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R;第四步,根据Q*在AC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C;第五步,根据π=TR-TC得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值,详见图1。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4

②运用数学思维推理论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观点,使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

③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让论证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2常见的基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运用举例

2.1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运动着,对种种不同量的假设与推测,是许多科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在经济分析中,对成本、价格、收益等经济量的关系研究,就要用到基础数学方法,来构建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找出该问题的函数关系。常用的经济函数有:单利与复利、多次付息、贴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利润函数等等。

2.2在经济问题中,经常会用到变化率的概念,而变化率又分为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平均变化率就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就像我们经常用到的年产量的平均变化率、成本的平均变化率、利润的平均变化率等等。而瞬时变化率就是函数对自变量的导数,即当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函数。经济学中常见的边际函数有: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边际需求等等。在我们的边际分析中,讨论的函数变化率与函数改变量均属于绝对数范围内的讨论。在经济问题中,仅仅用绝对数的概念是不足以深入问题并分析透彻的。例如:A商品每个单位价格为10元,涨价1元;B商品每个单位价格为100元,也涨价1元,两种商品价格的绝对改变量都是1元,哪个商品的涨价幅度更大呢?我们只要用它们与原价格相比就能获得答案。此时我们就有必要讨论函数的相对改变量与相对变化率,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而常见的弹性函数有: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收益弹性等等。对于商家来说,进行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商家如果离开边际分析而盲目生产,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商家如果离开需求与价格的弹性分析,就不可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这时候就要用到导数,因为导数是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的最有力的工具,可以给决策者提供客观的、精确的数据,进而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2.3经济学中的最值在经济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产品最多”、“用料最省”、“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等等。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中有时会归结为求某一函数(通常称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例如:在分析收入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假定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最大就会形成收入最大的局面,但是,收入最大时的产量不一定产生最大的利润。而产量为多少时才能取得最大利润,就需要运用导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利用导数解决最值问题的步骤是:求一阶导数,找出可能取得最值的点(包括驻点、一阶导数不可导的点和区间端点),再计算各点的函数值,对其进行比较,哪个最大就是最大值哪个最小就是最小值。经济学中常见的最值问题有:最大利润问题、最大收益问题、经济批量问题和最大税收问题等等。

2.4经济学中的积分“积分学”是微分学的逆运算,积分学的主要经济应用是对已知的边际函数求积分,得出总经济量函数。定积分是求原函数在某个范围内的改变量,是积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自然科学和经济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经常用改变上限的定积分来讨论总经济量函数问题。如某商品的价格p是销售量x的函数,此时我们要想计算当销售量从a变动到b时的收益,就需要用到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2.5经济学中的微分方程为了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的规律,常常需要建立某一经济函数和经济变量的导数所满足的关系式,由此而确定所研究的函数关系,从而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来确定该函数的表达式。以上一套套路,从数学上说,就是建立微分方程并求解微分方程。具体步骤如下:在相关的背景知识下,用数学知识来描述经济问题中的变量和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微分方程;根据具体问题适当的调整假设使建立的微分方程,尽可能地使其接近实际,这样可以相对的减小误差;运用已知的条件和测量的数据,对所建的微分方程中的参数给出相应的估计值;继而分析比较方程中的结果与实际观测之间的差异,若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说明建立的微分方程符合实际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将它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或者预测中;如果微分方程结果与实际观测不一致,就需要重新检查方程在哪出现了问题,以便对方程进行调整修正,再重复前面的过程直到建立出一个经检验符合实际问题的微分方程为止。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有:分析商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商品的销售量、进行成本分析、净资产分析、国民收入与储蓄、投资的关系分析等等。

3基础数学在经济学应用中的局限性

基础数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一个计算工具,它可以把实际问题抽象化。而经济学重要的是经济思想。基础数学只有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下去研究分析问题才能发挥它的实用性。因此,基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要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3.1经济学不仅仅是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简单叠加,不能把经济学中的数字随意的数学化,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制度、法律、道德、历史、社会、文化等等)。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5

一、《经济数学》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1.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有:寻找经济学中常用的经济函数;连续复利问题;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经济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

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第一,能识别需求函数、价格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收入函数与利润函数,并掌握这些函数的性质及图像画法。

第二,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变化的连续性,会用单利、复利两种方式计算利息。

第三,能求解经济学中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

第四,掌握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的方法;会讨论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

第五,会求解经济学中较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相关支撑知识

第一,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正确求解函数的定义域;理解函数的性质,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等。

第二,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会正确判断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理解函数在一点X0、区间(a,b)、闭区间[a,b]上连续的概念;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知道间断点的分类,能判断函数的连续性等。

第三,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并能加以应用。

第四,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直接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类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和定积分的计算公式;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第五,理解行列式、矩阵、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及矩阵秩的概念;熟练掌握行列式的两种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及矩阵的乘法运算;熟练掌握求逆矩阵的两种方法及求矩阵秩的方法;掌握克莱姆法则求线性方程组的方法;理解n维向量、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向量组的秩、基础解系、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这几个重要概念;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其判别法则。

4.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第一,让学生自学第一章函数第三节经济中常用的函数;找出经济函数、观察函数的性质、图像;最后得出经济函数分析报告。

第二,通过对函数变化趋势的讨论,引入数列、函数极限概念,引导学生寻找极限的计算方法;通过函数图像的观察,分析函数变化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得到函数连续的概念、判断函数连续的方法;最后推导连续复利公式、并解释其经济意义。

第三,通过分析函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引导学生发现导数概念,为更好计算导数,寻找计算导数的方法;为寻找计算函数改变量的近似方法,引导学生探寻微分概念,进一步寻找计算微分的方法,最终找到用微分计算函数改变量的方法;为找到判断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函数图像的做法,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导数这一重要工具。

第四,通过已知某函数导数求某函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原函数的概念,通过寻找求原函数的方法,发现不定积分的概念,最后找到求不定积分的四种方法。

第五,通过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引导学生发现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概念,通过归纳法引导学生发现n阶行列式概念,在寻找计算行列式方法中得到行列式性质等。

5.结果

结果有:经济函数分析报告;连续复利公式的推导及经济意义解释;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解决方案;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解决方案;经济学中线性规划问题解决方案。

二、考核方案

对学生考核分三个方面:平时成绩(占30%)+能力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45%)。期末考试采取相同教学内容的班级统一命题、闭卷考试的方式。命题的范围和水准严格按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要求执行。期末考试出同等难度和题量的A、B、C三套试卷及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及能力考核具体内容设计:

1.平时成绩

考核项目: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考核内容:迟到、早退、旷课、事假、病假、上课睡觉;完成作业情况;上课态度、参与程度、处理问题准确度。

考核标准:迟到、早退、旷课、事假、病假、上课睡觉此项共计10分。学生上课迟到一次扣1分,请事假一次扣1分,病假一次扣0.5分,上课睡觉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完成作业情况此项共计10分。少交一次作业扣2分,作业不认真、质量差一次扣1分,扣完10分为止。上课态度、参与程度、处理问题准确度此项共计10分。上课积极参与,主动并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板书做题正确一次得2分、两次得5分、三次得8分、四次得10分。上课不回答问题或板书解题此项得0分。

2.能力考核

(1)考核项目

提交经济问题解决方案或分析报告。

(2)考核内容

第一学期:第一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经济函数分析报告;第二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连续复利公式的推导及经济意义解释;第三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第二学期:第四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及总函数改变量,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解决方案;第五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经济学中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案。

(3)考核标准:

此项共计25分。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内容翔实、准确,第一学期提交一个得8分、提交两个得16分、提交三个得25分。第二学期提交一个得12分、提交两个得25分。一个学期内一次也不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此项得0分。

三、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1.设计思想

4个关键词:沟通、介绍、渗透、要求。

2.教学过程

师生相互介绍用多媒体课件――财经、金融专业中的数学函数导入新课并介绍课程内容介绍课程教学方法介绍学习方法介绍考核方式与学生约法三章,提出纪律要求进入正题――研究函数、反函数概念及函数四个基本性质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数学知识定量分析经济及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已成为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数是微积分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问题,如: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下面笔者将导数在这两方面的应用介绍如下:

一、边际问题

在经济学中,所谓“边际”指的是当x的改变量x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比值 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也即=y′(x)则称导数y′(x)是y(x)的边际函数。随着x、y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一般分为两大类: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1.边际成本

设生产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其中q为产量,则边际成本MC=C′(q)。其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在经营决策分析中,边际成本可以用来判断产量的增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例1: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C=C(q)=100+4q-0.2q +0.01q ,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算?

解: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 +0.01×10 =130(万元),

平均成本为 =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 =C′(q)| =(4-0.4q+0.03q)| =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比当前的平均成本13元低,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由此例可知,若设p为某产品销售单价,当C′(q )<p时,意味着扩大生产量是盈利的;而当C′(q )>p时,扩大生产量反而亏损。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及时准确了解边际成本的变化情况,并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而不是盲目地一味扩大生产量),从而使企业获得较佳效益。

2.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稍微增加其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增量。实际上就是收益函数瞬时变化率,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导数问题。

设收益函数R=R(q),其中q为产量,则边际收益MP=R′(q)。其经济含义是:在销售量为q个单位的基础上,厂商增加一个单位产品q,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当R′(q)>0时,总收入将增加R′(q);

当R′(q)<0时,总收入将减少R′(q);

当R′(q)=0时,总收入不改变。

二、弹性问题

在经济分析中,会经常用到弹性分析法,弹性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一般地说,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具体的说,也就是要计算自变量变化1个百分比,因变量要变化几个百分比,即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弹性系数= 。

我们以需求价格弹性为例介绍,其他的类似可得。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为:

E =

= = ,

其中Q为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P为价格。

上式计算出的弹性系数代表两点间的一段弹性,故叫弧弹性系数。若P0时,由此推出需求曲线任一点弹性系数。即点弹性系数

E= = ・ =Q′ 。

根据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其经济意义为:当P=P ,若P再增加或减少1%,Q将减少(增加)E%,它反映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变化的灵敏度。它对市场分析预测和定价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差甚远,按照弹性值的大小,作以下划分:

①|E|>1,称为需求富于弹性;

②|E|=1,称为单元弹性;

③0<|E|<1,称为需求缺乏弹性;

④|E|=0,称为需求完全缺乏弹性;

⑤|E|∞,称需求量完全富于弹性。

最后两种是极端情况,需求完全缺乏弹性的商品无论价格高低,需求量都不会改变;而需求完全富于弹性的商品价格在现行水平上稍微提高一点点,需求会立即下降至零。在现实生活中,极端情况很少见。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需求价格弹性的经济意义。

例2:假设某市场上A、B两公司是生产同种有差异产品的竟争者,且市场上对A、B两公司产品现有需求量已达到饱和,市场上A公司的需求函数为Q =400- P ,B公司的需求函数为Q =300- P ,两公司的销售价格分别为P =400元,P =500元,①求A、B两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并说明其经济意义。②B公司的价格降价到400元时,这种行为选择合理吗?此时,A公司由销售量减少而损失多少?

解:①由,P =400,P =500,得

Q =400- ×400=200,

Q =300- ×500=200,

从而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饱和需求量为Q +Q =200+200=400。

A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E = ・ =- ・ =-1。

由于|E |=1,所以当P =400时,该商品是单元弹性,此时价格上涨1%,将引起需求量下降1%。

B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E = ・ =- ・ =- ,

由于|E |= <1,所以当P =500时,该商品是需求缺乏弹性,此时价格上涨1%,需求量下降 %。

②B公司在P =500时需求价格弹性|E |= <1,即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会减少销售收入。

因为降价前,B公司的销售收入R =500×200=100000,降价后,当P =400时,Q =300- ×400=220,则B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220=88000。

显然R <R ,B公司降价减少了它的销售收入,所以对于B公司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而言,它降低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另外,降低前A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200=80000,降价后,由于该产品的饱和需求为400,所以Q =180,则A公司的销售收入R =400×180=72000,损失80000-72000=8000元。

三、结语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如果离开边际分析而盲目生产,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如果离开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就不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数作为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的工具,可以给决策者提供客观、精确的数据,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7

关键词:思想政治 核心概念 深度分析 价格

任兴来,男,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

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概念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可以说,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

什么是核心概念?国内外学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 Erickson)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美国教育家赫德( Hurd)认为,核心概念是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组成学科课程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这些概念能有效地组织起大量的事实和其他概念,并延续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核心概念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主干性,即核心概念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主干知识是与非主干知识相对而言的。主干知识是一个学科最基础、最核心、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能生发和统领非主干知识,可以成为衡量知识掌握水平的尺度和标准。作为学科的主干知识,一般表现为学科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或原理。如《思想政治》必修l《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就是核心概念。非主干知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主干知识的进一步阐释,如价值量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供给和需求,等等;另一类是教材辅助文,即教材中重要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的内容,如劳动生产率、替代品、互补品等这些概念就是以辅助文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现。

其二,迁移性,即核心概念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由于核心概念能生发和统领非主干知识,因此它能有效地组织起大量的其他概念,并影响学生从事相关方面的后续学习,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和获取。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围绕价格能组织起大量的其他概念和非主干知识,如商品、货币、价值、汇率、价格政策、价格机制、物价水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依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因为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就价格而言,学生对这个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还会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在经济学中,价格理论主要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这就不但涉及到《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也涉及到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宏观调控等,还会涉及《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学习。在《政治生活》中,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价格听证会是最常见的听证会,深刻理解价格这个核心概念有利于实现听政于民、决策为民。对政府定价或调价的依据以及价格是否合理的标志等问题的理解,都要基于在《经济生活》学习中对价格这个核心概念的学习。

可见,理解和把握核心概念是学科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支撑。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学科核心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度分析。

二、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的维度

笔者认为,深度分析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概念,需要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

1.把握内涵,明确外延。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深度分析核心概念的基础和前提。

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因此,深度分析核心概念,首先要明确核心概念的定义。比如,什么是价格?《经济生活》中的解释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这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给价格所下的定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是货币形式。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的时候,就是价格。

但是,就价格的内涵而言,把价格仅仅理解为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不够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就价格的变动趋势而言的。一般说来,在供求一致时,或在生产领域中,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表现得也最强烈和最明显。可是在瞬时性变动中,即在供求不一致,或在流通领域中,价格就会偏离价值,经常表现为和价值不一致。这时,价格就不仅表现价值,还反映供求关系。因此,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从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研究中得到印证。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解决需求的无限性和生产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西方经济学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不存在垄断的市场上,只有需求与供给决定(均衡)价格,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起作用,不分主次。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或对象的范围,即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或对象,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价格而言,在西方经济学中,价格分为供给价格、需求价格和均衡价格。简单地说,供给价格就是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需求价格是以货币单位来计算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愿意付出的价格,即在一定时间内,买方对一定产量的产品或服务愿意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均衡价格是指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也就是由于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可见,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时也会右所不同。通过对比,更能清晰而准确地把握价格的这个核心概念,并加深对它的理解。

2.立足课标,整合教材。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的依据。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不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还对课程目标有明确的阐述,特别是在内容标准中,对要求掌握的核心概念有具体要求。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概念很多,但《课程标准》追求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降低和淡化了对很多概念的要求。因此,尽管教材在内容叙述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许多概念,但很多概念不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立足课标,高屋建瓴,对核心概念有清晰的定位。深度分析核心概念,还需要对同一模块内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必要时,应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造成市场上价格涨落的原因,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终和生产相关,因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也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对必修1《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和选修2《经济学常识》中“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衔接与整合。

就课程模块而言,必修和选修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学科内容的关联性。对必修和选修模块涉及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衔接与整合,有利于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构体系,掌握联系。深度分析是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深度分析核心概念,需要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建构关于核心概念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不仅能识别与核心概念有关的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清楚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关于价格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建构:

可见,通过价格这个核心概念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将与价格有关的货币、消费等知识之间的关系打通: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是消费的主要对象,消费的知识主要包括消费水平、消费类型和消费心理等;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都有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表现;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纸币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货币有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货币的对内价值就是物价指数( CPI),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或下跌,就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货币的对外价值就是汇率,即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建构价格在《经济生活》中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整合选修2《经济学常识》中关于价格的知识,使学生清楚并掌握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

结构决定功能。知识体系不同于知识提纲或知识纲要,后者只是罗列知识点,前者能够反映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融会贯通知识,深度分析核心概念。现行思想政治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淡化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不仅使学生能从更广阔的角度掌握知识的各个方面,也有助于其更细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核心概念。

4.适度拓展,迁移创新。核心概念一般比较抽象,概括性强。深度分析核心概念,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和考试要求,对与核心概念相关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当前,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追求实现“理论分析生活问题”“活学活用”的命题思想和教学导向。例如,有的试题通过提供新的概念性知识,考查学生“现场学习”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提取新概念信息,领悟迁移,理解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对旧知识有充足的准备和驾驭,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迁移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这些新的概念性知识,大多与学科核心概念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对与核心概念相关的知识进行适度拓展,很有必要。

比如,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但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正是要说明价格变动与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之间的这种量的关系。可是,《经济生活》中关于弹性的相关知识只有“需求有弹性”这几个字,而且是在插图中出现的,这就有必要对“需求弹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解读。

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以及供给弹性这些概念虽未在教材申明确出现,但教材中“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能调节产量”等内容与之密切相关。

在考查学生这些知识的学习效果时,一些试题也经常会考查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经济学中,弹性可以用来衡量供给量或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情况下,下列商品中供给缺乏弹性的是(

)

A.手机

B.报纸

C.古玩

D.汽车

上题中,正确选项是C。该题既考查学生对供给弹性的理解,同时考查了“现场学习力”。如果学生平时学习中能对价格这个核心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适度拓展,通过迁移,在考试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即可得其要领、较快选出正确选项。

三、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的意义

对核心概念的深度分析,不是要刻意追求核心概念的深度和难度,而是相对于其内在构成要素而言,概念不能停留在符号层面,需要准确地把握概念,深化概念的层次,实现核心概念的丰富价值。

首先,对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有助于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一定的浅显化现象。比如,有的教师直接讲解结论性知识多,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少;有的教师抓不住核心主干,理不清教材主线;有的教师追求单个知识点的讲解或罗列知识提纲,忽视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的教师机械地“教教材”,而不能做到“用教材教”,等等。

深度分析核心概念,教师就要既关注结论,也重视生成,给学生提供概括核心概念本质特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既打通知识,又对知识有所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重视单个知识的讲解,也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学生清楚知识的各个方面和逻辑关系。教,不仅是告诉,还要引导;学不仅是接受,更是探究。深度分析核心概念,教师就要关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借助情境,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读得懂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实现基本观点教育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践行新课程理念,增加课堂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对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对评价要求和评价意义都有明确的阐述。在对知识目标的评价中,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其中,“内容标准”中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内容目标的陈述主要有六个方面,包括指认事物、再现事实、澄清概念、审视价值、支持某种判断、采取某种行动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识记、理解和应用。其中,识记是基础,应用是目的,理解是关键。

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度分析,不但会促使学生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已知知识,或者将已知知识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述形式,也会促使学生识别有关知识的各个方面,清楚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会促使学生跨越知识本身对结果做出推论,或者通过已有条件扩展相关知识,所有的这些成效无疑都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从考试的角度看,能力立意是政治学科高考试题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向,选拔具有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贯要求。因此,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也是高考对学生最具价值的考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多个环节提高能力水平和思维品质。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8

一、超级产业的高科技基础

对于“全球化”,我们与“主流派”有两个基本点不同。

第一,他们把新经济和全球化单纯作为“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来研究,必然结果是盲目模仿,被动参与。我认为,新经济和全球化有两重性,应该同时从主体行为角度,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看成是国际竞争的产物。

第二,他们把新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目的是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我则把国家,特别是“大国”,特别是中国,作为参与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易区。

赵英全书的核心,专门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进行。赵英提出的“大国竞争与超级产业”概念,有重大意义。

超级产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栏。

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

表 超级产业与高科技产品

主要产业 主要产品

1.航空航天产业 直升飞机,飞机类

2.计算机办公自动化 文字处理机,光电复印设备,计算机

3.电子通讯产业 视频装置,音响设备 电讯类设备

4.医药产业 抗生素,激素类,疫苗类

5.科学仪器 电子诊断装置

6.电器机械产业 固定电容器 电器机器

7.化学产业 无机化学元素 放射性物质

8.非电器机械 气体涡轮机,核反应装置

9.军事装备产业 自动化电弧焊接机械 装甲车 炸弹 导弹

20世纪下半叶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形成了全球化技术和超级产业群。以太空技术,核技术,电子网络,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为代表。

--核技术与原子能产业.19世纪末人类发现的原子核动力,在1945年为美国变成了原子弹,并使用于对日本的战争;1953年苏联制造出第一颗氢弹;1978---1981年美国开始大量生产和储备中子弹头和中子炮弹。足可以毁灭人类多次的武器,配合以全球化运载工具和通讯雷达技术,组成了全球化武器系统,各大国和大国集团以全球性武器为核心进行重组,并开展了宇航工业竞赛。

--太空技术与航空航天产业.陆地称为人类第一环境,海洋为第二环境,大气层为第三环境,外层空间为第四环境,互联网为第五环境。

1901年英国和加拿大之间出现第一次横贯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1903年美国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20年出现机械扫描的电视机,1929年应用于公共电视播放。1941年美国研制成功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将电子技术与航空器结合起来。1942年德国研制成功V-2火箭,1959年美国民兵-1导弹射程已经达到1000公里,"洲际导弹"和远程飞机是全球化运载工具,为投掷全球性武器而研制。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2年美国和苏联同时发射宇宙飞船,1969年美国开始阿波罗登月计划,1971年苏联航天站进入宇宙,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升空。1983年里根宣布"星球大战计划"宣称:"美国要制造出可拦截和摧毁飞行中的战略核武器的高级防御武器",使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等离子加速器形成"能量武器系统"。20年准备花费8000亿美圆。全球化军备竞赛所需要的军费,已经消耗了美国GNP的7%,苏联的20%。

说军备竞赛和太空技术没有商业价值是错误的,航天业已经商业化。1995年以来世界每年发射90颗卫星,用于移动通讯,广播电视,气象。2000年在人类头上有546个飞行器在旋转。俄罗斯的间谍卫星拍摄高清晰度的民用照片,价格8.95-24.95美圆一张。核动力用于发电,1998年全世界有49座核电站在建,27座在筹划,中国有4座。不仅是军事技术可以转民用,大量民用技术也可以军用,如地质勘探,国土规划,农业,气象,野生动物保护,考古等等。太空技术使人类活动扩展到外层空间,人造卫星开启了全球卫星通信的新时代,1946年美国产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使得人类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成为可能。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一定程度代替人类智慧。2011年可出现集成10亿只晶体管的芯片,将微处理器速度提高100倍,存储量提高1000倍。宇航技术有美国载人火星飞行,天空发电,低价格的卫星通信,外星移民。航空技术,有卫星通信功能的飞机,300名乘客飞机,液氢燃料飞机,机动隐形,推力转向,持续超音速巡航,航空电子设备一体化,激光攻击。常规武器有非致命武器,战术导弹和其他常规武器,借助卫星,网络,计算机,成为高精确度武器。有隐形巡航导弹防御系统,战术机器人,2英寸长的侦察机器人,有“无人战争”。核技术有原子激光浓缩铀,同位素,辐射技术,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出现大融合,各种新旧技术的匹配使用,比技术发明更有效。技术融合加速全球化,全球化加速技术融合,产生新一代的军事高技术:微电子装置,计算机,光电子,航天,生物,新材料,隐形,定向能技术等,最主要的特征是综合性,每一项军事高科技都是一个技术群,信息技术是军事高科技的核心。

海湾战争中有500多种80年代的高新技术登台亮相,关键进步不在新武器本身,在于武器的系统化,众多武器间超距离实时合作,形成前所未有的作战能力。“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时,要牵动大半个地球上的许多兵器。卫星发现目标后,向澳大利亚地面站传送情报,经美国本土的夏延山指挥所把信息发给利雅得中心的指挥所,然后命令操作员进入战位,在90秒钟预警期间,依赖空间系统和C3I武器系统的多次配合,可谓“牵一弹动全球”。

二、信息时代的军事思维

新概念武器

“技术综合与全球化战争”时代,新概念武器和武器新概念的出场,使战争面孔变得模糊:一次“黑客”袭击,一次金融冲击,一次在互联网上公布敌方首脑的丑闻,一次绑架和暗杀,一次敌国汇率的异动,都可以纳入新概念武器之列。

“新概念武器”包括: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次声武器,地球物理武器,气象武器,太阳能武器,基因武器等。有人把未来的战争称为“超限战”,即超越了一切界限和限度的战争,意味着手段无所不备,战场无所不在,一切武器和技术可以任意叠加,战争与非战争,军事与非军事的界限被打破,战争原则和战争法,可能都要被修改。

原子弹等“超杀武器”出现是人类极端思维的产物,它改变了杀伤力短缺,使杀伤力大大过剩,于是武器由强化向“慈化”发展,以减少杀戮和附带杀伤。精杀武器可精确打击目标,减少附带伤亡,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俄罗斯使用一枚导弹追踪杜达耶夫的移动电话,就减少了车臣的麻烦。非致命武器减少了人员的死亡。美国正在研究光学武器,高能微波弹,声束武器和脉冲化学激光,无人武器平台可节省昂贵的防护设施。慈化武器是武器新概念的派生物,信息武器是慈化武器的突出代表,如进行硬摧毁的电磁能武器,实行软打击的电脑逻辑炸弹,网络病毒,媒体武器,着眼于瘫痪和破坏,而不是人员杀伤.这是最有前途的武器发展倾向,它可以改变战争的残酷过程,但改变不了战争强制性的本质。

战争概念的改变

战略战术是随技术改变的。1916年德军用马克沁机枪向密集队形的英军扫射,英军一天伤亡60000人,密集队形冲锋从此退出战场。

美国军方最新的战略概念是“信息战”;把信息作为独立领域和强劲武器。最早论述在1976年,称为“决策系统之间的斗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信息战”的定义是: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同时,干扰敌人,以取得信息优势.美国陆军认为:信息已渗透到从和平时期到全球战争中军事行动的各个方面,“广义信息战是利用信息达成国家目标的行为”,“信息战是一个超出国防部范围的国家问题”。

技术和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战争的空间,战场扩展到无边无际:卫星在天空,潜艇在深海,弹道导弹打到地球任何地方,电子战在电磁空间中进行,心理战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战场不是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空间的扩展,而是创造了一个非自然空间:人造空间或者技术空间,包括信息技术造成的网络空间,以后的“纳米空间”则可能实现无人化战争。常理空间和技术空间交错,战争同时在宏观中观微观,和其他不同物理特性的领域里展开,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职业军人和非职业军人结合,战场空间和非战场空间重叠,任何空间都被人类赋予了战场的意义,只要你有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手段,向任何目标发动攻击的能力,战场就无处不在。

战争的参加者将超出职业军人的范围。军人越来越知识化,战争可能平民化,个人技术专长就可以给军事和国家安全造成损害。一个16岁的少年计算机黑客在1994年,从英国攻击了美国空军发展中心,危及30个系统的安全,侵入了100多个系统,包括韩国原子能研究所,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国防部已受到23万起涉及安全的网络入侵。伊斯兰圣战组织,美国的白人民兵,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本·拉丹式的恐怖组织,都使西方世界心惊肉跳。技术融合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之一,就是全球性恐怖活动,使职业化军队难以对付。

非职业化的战士和非国家组织,进行的非军事性战争已到处出现,包括职业分析员,软件工程师,金融家和操盘手,传媒大王,采取各种手段危害国家主权。穆迪公司的信用评级报告,可以影响意大利、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的经济走势,金融市场比起恐怖活动危害更大。

美国人进一步把未来战争归纳为“信息战,精确战,联合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沙利文组织了美国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基于战争全面转向信息处理和隐形远程打击,提出“精确战”概念:武器精度提高和战场透明度增大,可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如全球定位系统,C4I系统),和隐形飞机,迅速,准确,高效达到目的,附带杀伤力小,以摆脱消耗战。

真正的创见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把维和、稽毒、平暴、军援、军控、救灾、撤侨、打击恐怖活动全部包括。“非军事行动的战争”出现了,包括贸易战、金融战、恐怖战、生态战等,战争的内涵将扩展,从“用武力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意志”,变成“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军事和非军事,杀伤和非杀伤的手段,强迫敌方满足自己的利益”。

海湾战争的意义

42天的海湾战争,有30多个国家的200万人,300艘军舰,400架飞机,12000辆坦克,12000辆装甲车参加.42天战争有38天空中打击,地面战只100小时,歼灭伊拉克42个师,伤亡30000人,俘虏80000人,摧毁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车,2917门火炮.空军有巨大威力,直升飞机成为坦克的克星。

传媒战与心理战。美国国防部向1300名新闻记者实施新闻检查,所有记者高度自觉,配合美国作战意图,和军界唱默契双簧.美国吸取了越南战争中军界和媒体配合不好的教训。关于美国军队大量开进科威特的报导,曾经使伊拉克军队望而却步,“沙漠风暴”开战前一天,西方传媒张扬的“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经过苏伊士运河”,迷惑了萨达姆,以为美国没有完成作战部署。媒体大肆渲染高科技武器,产生了“美国必胜”的信念。与战场宣传不同,传媒披着“客观”外衣,发挥无可估量的影响,加上心理战,成为战争的“软武器”。

海湾战争有30国派兵,110国禁运,未出兵国按AA制分摊经费,以表现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和国际性。

海湾战争后,美国三军纷纷提出改革方案,争取新军费。陆军组建1100人的数字化部队,海军彻底改变战略,从争夺制海权变为支援陆上作战,空军组建远征部队,每支有1175人和34架飞机,目标是保证“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战略目标。航天司令部沿“星球大战”方向,提出2020年作战概念:“控制空间,全球交战,全面力量集成,全球合作”。“控制空间”指:确保进入,监视空间,保护航天系统,阻止敌方使用美国及其盟国的航天系统,阻止敌方使用航天系统-----一切都依赖新经济,一切都是全球化的。

豪华战。海湾战争以高成本,高浪费换取低伤亡,大长了美国的威风:出动52万军队,亡148人,伤458人,耗资610亿美圆.美国人的奢华无度,在海湾战争中已经成僻成瘾,无节制使用隐形飞机,精确炸弹,新型炸弹和直升飞机,进行超视距攻击和地毯式轰炸。他们可以出动2500万美圆一架的飞机,42天进行11万次轰炸;可以用130万一枚的战斧式导弹去轰炸复兴社会党总部,可以用数万美圆一枚的精确制导炸弹去瞄准散兵坑。“以金钱换人命”的代价极其昂贵。

比“空地一体战”更上一层楼的,是“全维作战”,即1993年美国陆军提出“全纵深、全高度、全正面、全时间、全频谱、多手段”的概念。

美国式思维影响了各国军事思想,形成思维定势: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是敌国的军事力量,高科技建军是方向.奥尔加科夫指出了信息技术将使常规武器发生革命,在效果上取代核武器,新经济引发的武器竞赛使许多国家不堪重负:“如果一个国家跟踪科技革命的代价极其高昂,超出了它的体制和物质条件所能承受的限度,结果只能是在可以使用的军事力量方面更加落后。俄罗斯在沙皇和苏联时代都是如此,苏联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军事负担,军方又不愿意接受收缩战略的要求。”苏联如此,其他国家更如此,谁有力量在军事高科技上与美国竞争呢?

战争与攫取资源,争夺市场,资本控制,贸易制裁等经济因素交织,也和文化渗透,思想影响,政治影响和传媒舆论结合。在这方面,急于以美国为模式求发展和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严重缺乏警惕。首先感到威胁的却是美国,它的国防报告列出了多种威胁:

――敌视美国利益的地区强国,首先来自伊拉克,伊朗,中东,朝鲜半岛;

――敏感技术的扩散,如核,生,化武器及投射技术,信息战技术,隐形技术;

――恐怖活动;

――非法毒品交易;

--国际有组织犯罪及移民失控;

--危及盟国政府的颠覆活动和无政府状态;

--对美国繁荣和增长的威胁;

--大规模杀伤武器对美国本土的威胁。

这样的“威胁和反威胁”,就把国家的安全边界扩展到了领土以外,从军事扩展到政治,经济,资源,民族,宗教,文化,网络,地缘,环境和太空,把国家安全从国防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安全,成为“泛疆域的大安全观”。亨廷顿提出21世纪国际冲突是“文明的冲突”,存在与基督教,儒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布热津斯基的概念是北美,欧洲,东亚,南亚,穆斯林,欧亚“族群冲突”,美国应建立“跨欧亚安全体系”,以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为核心,其基本思路,是在更大范围内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乔良,王湘穗的《超限战》之所以震动一时,是因为他们把美国人的概念,运用于对付美国。既然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已打破战场和非战场,军人和非军人,武器和非武器,国家和非国家的界限,打破技术,科学,理论,心理,伦理,传统,习惯的界限,中国人就没有必要再去遵循战争规则,而应把利于战争的因素,进行超地域,超手段,超台阶的组合。他们使用了一系列现代概念,如全向度,共时性,有限目标,无限手段,非均衡,最小耗费,多维协调,全程调控等,基本思想却是孙子和毛泽东.这种思想“不守规矩”的思想对弱者尤其重要。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不能遵循强者的规矩。被美国拖入高科技军备竞赛,苏联尚且不行,何况有13亿人口,人均资源非常贫乏的中国?但中国绝对不可能做美国的附庸国。抛弃僵化思维,采取毛泽东式“人民战争”的做法,将是根本出路。人民战争,没有规则没有范围不择手段的战争,原来是有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依据的!而且是美国人首先研究出来的。既然美国善于把超国家组合作为武器加以运用,中国为什么不行?

在中国片面鼓吹加入WTO,按照国际惯例改造中国,是市场教条主义的表现,这些人是王明,不象毛泽东。让他们主导中国人的思维,我们免不了要再上井冈山。

三、从国家角度看生产国际化

只有大国才有条件发展超级产业。

第一,民族国家的幅员和人口,决定超级产业能否存在。核武器发射场和航空航天基地要占据巨大空间。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长56公里,宽20公里。众多人口有利于超级产业商业化。

第二,产品功能区域化全球化,作用范围大大超出中小国家的版图。如干线飞机和研究月球,只有大国能干。1972---1989年美国发射5颗陆地卫星,3颗装有多光谱扫描仪和数据收集系统,18天覆盖全球一次,15年拍摄200万张照片,卖给110个国家。

第三,资源是超级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海洋运输业依靠不冻港,重工业依靠能源,原材料,信息产业依靠传统工业资源的运转。美国是在全球范围组织资源的,资源依赖度是(%):锰100,钴98,钛97,络91,铝88,白金86,锡86,氟86,镍80,钨74,锗74,铍50,锆50,重晶石42,铁33,锌20,铜18。1978年美国全部天然橡胶和金刚石,99%铁矾土,58%的水银,52%的锑和镉,42%的石油是进口的,需要军事力量和安全成本。日本进口浓缩铀,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和核燃料再循环技术,时机成熟半年可有核实战能力,并有足够的储备形成全球性核力量。

第四,公共产品的规模效益,大国具有优势。规模经济指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公共产品可产生综合的国家利益。超级产业处于产业最高层次,集中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工艺装备和新材料。如核工业可以带动计算机,高真空,深冷,传感,微电子,遥控,遥测,离子交换,萃取,粉末冶金,自动化和机器人,特种加工技术,产品是核能,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技术,核军工产品,可以推动能源,医学,农业的革命,小国没有条件发展。

第五,超级产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费用极高,风险和收益都高。发展超级产业可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需要巨额的社会先行资本。

1998年美国政府科研开发经费1200亿美圆。爱国者导弹每枚110万美圆,战斧巡航导弹135万美圆,F117A隐形战斗机1亿美圆。1981年,美国空军预计投入220亿美圆可生产132架B-2,但8年后这笔钱只造出一架,以单位重量价值计算,一架B---2是同等重量黄金的3倍。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9

一、超级产业的高科技基础

对于“全球化”,我们与“主流派”有两个基本点不同。

第一,他们把新经济和全球化单纯作为“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来研究,必然结果是盲目模仿,被动参与。我认为,新经济和全球化有两重性,应该同时从主体行为角度,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看成是国际竞争的产物。

第二,他们把新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目的是在逻辑上消解国家和民族利益。我则把国家,特别是“大国”,特别是中国,作为参与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易区。

赵英全书的核心,专门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进行。赵英提出的“大国竞争与超级产业”概念,有重大意义。

超级产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栏。

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

表 超级产业与高科技产品

主要产业 主要产品

1.航空航天产业 直升飞机,飞机类

2.计算机办公自动化 文字处理机,光电复印设备,计算机

3.电子通讯产业 视频装置,音响设备 电讯类设备

4.医药产业 抗生素,激素类,疫苗类

5.科学仪器 电子诊断装置

6.电器机械产业 固定电容器 电器机器

7.化学产业 无机化学元素 放射性物质

8.非电器机械 气体涡轮机,核反应装置

9.军事装备产业 自动化电弧焊接机械 装甲车 炸弹 导弹

20世纪下半叶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形成了全球化技术和超级产业群。以太空技术,核技术,电子网络,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为代表。

--核技术与原子能产业.19世纪末人类发现的原子核动力,在1945年为美国变成了原子弹,并使用于对日本的战争;1953年苏联制造出第一颗氢弹;1978---1981年美国开始大量生产和储备中子弹头和中子炮弹。足可以毁灭人类多次的武器,配合以全球化运载工具和通讯雷达技术,组成了全球化武器系统,各大国和大国集团以全球性武器为核心进行重组,并开展了宇航工业竞赛。

--太空技术与航空航天产业.陆地称为人类第一环境,海洋为第二环境,大气层为第三环境,外层空间为第四环境,互联网为第五环境。

1901年英国和加拿大之间出现第一次横贯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1903年美国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20年出现机械扫描的电视机,1929年应用于公共电视播放。1941年美国研制成功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将电子技术与航空器结合起来。1942年德国研制成功V-2火箭,1959年美国民兵-1导弹射程已经达到1000公里,"洲际导弹"和远程飞机是全球化运载工具,为投掷全球性武器而研制。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2年美国和苏联同时发射宇宙飞船,1969年美国开始阿波罗登月计划,1971年苏联航天站进入宇宙,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升空。1983年里根宣布"星球大战计划"宣称:"美国要制造出可拦截和摧毁飞行中的战略核武器的高级防御武器",使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等离子加速器形成"能量武器系统"。20年准备花费8000亿美圆。全球化军备竞赛所需要的军费,已经消耗了美国GNP的7%,苏联的20%。

说军备竞赛和太空技术没有商业价值是错误的,航天业已经商业化。1995年以来世界每年发射90颗卫星,用于移动通讯,广播电视,气象。2000年在人类头上有546个飞行器在旋转。俄罗斯的间谍卫星拍摄高清晰度的民用照片,价格8.95-24.95美圆一张。核动力用于发电,1998年全世界有49座核电站在建,27座在筹划,中国有4座。不仅是军事技术可以转民用,大量民用技术也可以军用,如地质勘探,国土规划,农业,气象,野生动物保护,考古等等。太空技术使人类活动扩展到外层空间,人造卫星开启了全球卫星通信的新时代,1946年美国产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使得人类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成为可能。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一定程度代替人类智慧。2011年可出现集成10亿只晶体管的芯片,将微处理器速度提高100倍,存储量提高1000倍。宇航技术有美国载人火星飞行,天空发电,低价格的卫星通信,外星移民。航空技术,有卫星通信功能的飞机,300名乘客飞机,液氢燃料飞机,机动隐形,推力转向,持续超音速巡航,航空电子设备一体化,激光攻击。常规武器有非致命武器,战术导弹和其他常规武器,借助卫星,网络,计算机,成为高精确度武器。有隐形巡航导弹防御系统,战术机器人,2英寸长的侦察机器人,有“无人战争”。核技术有原子激光浓缩铀,同位素,辐射技术,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出现大融合,各种新旧技术的匹配使用,比技术发明更有效。技术融合加速全球化,全球化加速技术融合,产生新一代的军事高技术:微电子装置,计算机,光电子,航天,生物,新材料,隐形,定向能技术等,最主要的特征是综合性,每一项军事高科技都是一个技术群,信息技术是军事高科技的核心。

海湾战争中有500多种80年代的高新技术登台亮相,关键进步不在新武器本身,在于武器的系统化,众多武器间超距离实时合作,形成前所未有的作战能力。“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时,要牵动大半个地球上的许多兵器。卫星发现目标后,向澳大利亚地面站传送情报,经美国本土的夏延山指挥所把信息发给利雅得中心的指挥所,然后命令操作员进入战位,在90秒钟预警期间,依赖空间系统和C3I武器系统的多次配合,可谓“牵一弹动全球”。

二、信息时代的军事思维

新概念武器

“技术综合与全球化战争”时代,新概念武器和武器新概念的出场,使战争面孔变得模糊:一次“黑客”袭击,一次金融冲击,一次在互联网上公布敌方首脑的丑闻,一次绑架和暗杀,一次敌国汇率的异动,都可以纳入新概念武器之列。

“新概念武器”包括: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次声武器,地球物理武器,气象武器,太阳能武器,基因武器等。有人把未来的战争称为“超限战”,即超越了一切界限和限度的战争,意味着手段无所不备,战场无所不在,一切武器和技术可以任意叠加,战争与非战争,军事与非军事的界限被打破,战争原则和战争法,可能都要被修改。

原子弹等“超杀武器”出现是人类极端思维的产物,它改变了杀伤力短缺,使杀伤力大大过剩,于是武器由强化向“慈化”发展,以减少杀戮和附带杀伤。精杀武器可精确打击目标,减少附带伤亡,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俄罗斯使用一枚导弹追踪杜达耶夫的移动电话,就减少了车臣的麻烦。非致命武器减少了人员的死亡。美国正在研究光学武器,高能微波弹,声束武器和脉冲化学激光,无人武器平台可节省昂贵的防护设施。慈化武器是武器新概念的派生物,信息武器是慈化武器的突出代表,如进行硬摧毁的电磁能武器,实行软打击的电脑逻辑炸弹,网络病毒,媒体武器,着眼于瘫痪和破坏,而不是人员杀伤.这是最有前途的武器发展倾向,它可以改变战争的残酷过程,但改变不了战争强制性的本质。

战争概念的改变

战略战术是随技术改变的。1916年德军用马克沁机枪向密集队形的英军扫射,英军一天伤亡60000人,密集队形冲锋从此退出战场。

美国军方最新的战略概念是“信息战”;把信息作为独立领域和强劲武器。最早论述在1976年,称为“决策系统之间的斗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信息战”的定义是: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同时,干扰敌人,以取得信息优势.美国陆军认为:信息已渗透到从和平时期到全球战争中军事行动的各个方面,“广义信息战是利用信息达成国家目标的行为”,“信息战是一个超出国防部范围的国家问题”。

技术和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战争的空间,战场扩展到无边无际:卫星在天空,潜艇在深海,弹道导弹打到地球任何地方,电子战在电磁空间中进行,心理战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战场不是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空间的扩展,而是创造了一个非自然空间:人造空间或者技术空间,包括信息技术造成的网络空间,以后的“纳米空间”则可能实现无人化战争。常理空间和技术空间交错,战争同时在宏观中观微观,和其他不同物理特性的领域里展开,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职业军人和非职业军人结合,战场空间和非战场空间重叠,任何空间都被人类赋予了战场的意义,只要你有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手段,向任何目标发动攻击的能力,战场就无处不在。

战争的参加者将超出职业军人的范围。军人越来越知识化,战争可能平民化,个人技术专长就可以给军事和国家安全造成损害。一个16岁的少年计算机黑客在1994年,从英国攻击了美国空军发展中心,危及30个系统的安全,侵入了100多个系统,包括韩国原子能研究所,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国防部已受到23万起涉及安全的网络入侵。伊斯兰,美国的白人民兵,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本·拉丹式的恐怖组织,都使西方世界心惊肉跳。技术融合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之一,就是全球性恐怖活动,使职业化军队难以对付。

非职业化的战士和非国家组织,进行的非军事性战争已到处出现,包括职业分析员,软件工程师,金融家和操盘手,传媒大王,采取各种手段危害国家。穆迪公司的信用评级报告,可以影响意大利、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的经济走势,金融市场比起恐怖活动危害更大。

美国人进一步把未来战争归纳为“信息战,精确战,联合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沙利文组织了美国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基于战争全面转向信息处理和隐形远程打击,提出“精确战”概念:武器精度提高和战场透明度增大,可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如全球定位系统,C4I系统),和隐形飞机,迅速,准确,高效达到目的,附带杀伤力小,以摆脱消耗战。

真正的创见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把维和、稽毒、平暴、军援、军控、救灾、撤侨、打击恐怖活动全部包括。“非军事行动的战争”出现了,包括贸易战、金融战、恐怖战、生态战等,战争的内涵将扩展,从“用武力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意志”,变成“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军事和非军事,杀伤和非杀伤的手段,强迫敌方满足自己的利益”。

海湾战争的意义

42天的海湾战争,有30多个国家的200万人,300艘军舰,400架飞机,12000辆坦克,12000辆装甲车参加.42天战争有38天空中打击,地面战只100小时,歼灭伊拉克42个师,伤亡30000人,俘虏80000人,摧毁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车,2917门火炮.空军有巨大威力,直升飞机成为坦克的克星。

传媒战与心理战。美国国防部向1300名新闻记者实施新闻检查,所有记者高度自觉,配合美国作战意图,和军界唱默契双簧.美国吸取了越南战争中军界和媒体配合不好的教训。关于美国军队大量开进科威特的报导,曾经使伊拉克军队望而却步,“沙漠风暴”开战前一天,西方传媒张扬的“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经过苏伊士运河”,迷惑了萨达姆,以为美国没有完成作战部署。媒体大肆渲染高科技武器,产生了“美国必胜”的信念。与战场宣传不同,传媒披着“客观”外衣,发挥无可估量的影响,加上心理战,成为战争的“软武器”。

海湾战争有30国派兵,110国禁运,未出兵国按AA制分摊经费,以表现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和国际性。

海湾战争后,美国三军纷纷提出改革方案,争取新军费。陆军组建1100人的数字化部队,海军彻底改变战略,从争夺制海权变为支援陆上作战,空军组建远征部队,每支有1175人和34架飞机,目标是保证“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战略目标。航天司令部沿“星球大战”方向,提出2020年作战概念:“控制空间,全球交战,全面力量集成,全球合作”。“控制空间”指:确保进入,监视空间,保护航天系统,阻止敌方使用美国及其盟国的航天系统,阻止敌方使用航天系统-----一切都依赖新经济,一切都是全球化的。

豪华战。海湾战争以高成本,高浪费换取低伤亡,大长了美国的威风:出动52万军队,亡148人,伤458人,耗资610亿美圆.美国人的奢华无度,在海湾战争中已经成僻成瘾,无节制使用隐形飞机,精确炸弹,新型炸弹和直升飞机,进行超视距攻击和地毯式轰炸。他们可以出动2500万美圆一架的飞机,42天进行11万次轰炸;可以用130万一枚的战斧式导弹去轰炸复兴社会党总部,可以用数万美圆一枚的精确制导炸弹去瞄准散兵坑。“以金钱换人命”的代价极其昂贵。

比“空地一体战”更上一层楼的,是“全维作战”,即1993年美国陆军提出“全纵深、全高度、全正面、全时间、全频谱、多手段”的概念。

美国式思维影响了各国军事思想,形成思维定势: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是敌国的军事力量,高科技建军是方向.奥尔加科夫指出了信息技术将使常规武器发生革命,在效果上取代核武器,新经济引发的武器竞赛使许多国家不堪重负:“如果一个国家跟踪科技革命的代价极其高昂,超出了它的体制和物质条件所能承受的限度,结果只能是在可以使用的军事力量方面更加落后。俄罗斯在沙皇和苏联时代都是如此,苏联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军事负担,军方又不愿意接受收缩战略的要求。”苏联如此,其他国家更如此,谁有力量在军事高科技上与美国竞争呢?

战争与攫取资源,争夺市场,资本控制,贸易制裁等经济因素交织,也和文化渗透,思想影响,政治影响和传媒舆论结合。在这方面,急于以美国为模式求发展和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严重缺乏警惕。首先感到威胁的却是美国,它的国防报告列出了多种威胁:

??敌视美国利益的地区强国,首先来自伊拉克,伊朗,中东,朝鲜半岛;

??敏感技术的扩散,如核,生,化武器及投射技术,信息战技术,隐形技术;

??恐怖活动;

??非法交易;

--国际有组织犯罪及移民失控;

--危及盟国政府的颠覆活动和无政府状态;

--对美国繁荣和增长的威胁;

--大规模杀伤武器对美国本土的威胁。

这样的“威胁和反威胁”,就把国家的安全边界扩展到了领土以外,从军事扩展到政治,经济,资源,民族,宗教,文化,网络,地缘,环境和太空,把国家安全从国防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安全,成为“泛疆域的大安全观”。亨廷顿提出21世纪国际冲突是“文明的冲突”,存在与基督教,儒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布热津斯基的概念是北美,欧洲,东亚,南亚,穆斯林,欧亚“族群冲突”,美国应建立“跨欧亚安全体系”,以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为核心,其基本思路,是在更大范围内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乔良,王湘穗的《超限战》之所以震动一时,是因为他们把美国人的概念,运用于对付美国。既然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已打破战场和非战场,军人和非军人,武器和非武器,国家和非国家的界限,打破技术,科学,理论,心理,伦理,传统,习惯的界限,中国人就没有必要再去遵循战争规则,而应把利于战争的因素,进行超地域,超手段,超台阶的组合。他们使用了一系列现代概念,如全向度,共时性,有限目标,无限手段,非均衡,最小耗费,多维协调,全程调控等,基本思想却是孙子和.这种思想“不守规矩”的思想对弱者尤其重要。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不能遵循强者的规矩。被美国拖入高科技军备竞赛,苏联尚且不行,何况有13亿人口,人均资源非常贫乏的中国?但中国绝对不可能做美国的附庸国。抛弃僵化思维,采取式“人民战争”的做法,将是根本出路。人民战争,没有规则没有范围不择手段的战争,原来是有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依据的!而且是美国人首先研究出来的。既然美国善于把超国家组合作为武器加以运用,中国为什么不行?

在中国片面鼓吹加入WTO,按照国际惯例改造中国,是市场教条主义的表现,这些人是王明,不象。让他们主导中国人的思维,我们免不了要再上井冈山。

三、从国家角度看生产国际化

只有大国才有条件发展超级产业。

第一,民族国家的幅员和人口,决定超级产业能否存在。核武器发射场和航空航天基地要占据巨大空间。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长56公里,宽20公里。众多人口有利于超级产业商业化。

第二,产品功能区域化全球化,作用范围大大超出中小国家的版图。如干线飞机和研究月球,只有大国能干。1972---1989年美国发射5颗陆地卫星,3颗装有多光谱扫描仪和数据收集系统,18天覆盖全球一次,15年拍摄200万张照片,卖给110个国家。

第三,资源是超级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海洋运输业依靠不冻港,重工业依靠能源,原材料,信息产业依靠传统工业资源的运转。美国是在全球范围组织资源的,资源依赖度是(%):锰100,钴98,钛97,络91,铝88,白金86,锡86,氟86,镍80,钨74,锗74,铍50,锆50,重晶石42,铁33,锌20,铜18。1978年美国全部天然橡胶和金刚石,99%铁矾土,58%的水银,52%的锑和镉,42%的石油是进口的,需要军事力量和安全成本。日本进口浓缩铀,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和核燃料再循环技术,时机成熟半年可有核实战能力,并有足够的储备形成全球性核力量。

第四,公共产品的规模效益,大国具有优势。规模经济指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公共产品可产生综合的国家利益。超级产业处于产业最高层次,集中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工艺装备和新材料。如核工业可以带动计算机,高真空,深冷,传感,微电子,遥控,遥测,离子交换,萃取,粉末冶金,自动化和机器人,特种加工技术,产品是核能,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技术,核军工产品,可以推动能源,医学,农业的革命,小国没有条件发展。

第五,超级产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费用极高,风险和收益都高。发展超级产业可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需要巨额的社会先行资本。

1998年美国政府科研开发经费1200亿美圆。爱国者导弹每枚110万美圆,战斧巡航导弹135万美圆,F117A隐形战斗机1亿美圆。1981年,美国空军预计投入220亿美圆可生产132架B-2,但8年后这笔钱只造出一架,以单位重量价值计算,一架B---2是同等重量黄金的3倍。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例10

【引言】: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力学虽然属于机械工程学,但是力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中,已经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在力学这门学科中,有一项工程力学所涉及的范围实用性最大,工程力学具有现代多重工程建设以及理论相结合的特点,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和实践范围都非常广,也更加具有灵活性,对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机械工程中的力学分支,简要论述力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对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1、力学概念以及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1.1力学的概念:力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很多的专业和学科中都有力学的存在,都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力学的基础概念和技能进行实际的操作,力学是有关力、运动和介质(固w、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宏、细、微观力学性质的学科,研究以机械运动为主,及其同物理、化学、生物运动耦合的现象。虽然力学在根本上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在很多专业和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学科也都用得上力学,但是力学所被应用最广泛的专业还是机械工程专业,根据机械工程的特点,力学发挥了其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力学也是一门技术学科,力学所涉及和所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在力学所涉及的众多力学学科领域中,工程力学相对来说是最为实用的一种,实用性非常强,这类基础性很强的实用学科,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下文也会对工程力学的重要作用作出简单论述。

1.2力学的发展。力学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力学的起源最早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最早在建筑以及农耕方面使用,比如杠杆、汲水器等。最初在古希腊时期,力学附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大分支。开始人们只能根据力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应用,力与运动的结合实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才正式开始了对力学的研究。十七世纪后期,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此后,资本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在18世纪末,以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特征的经典力学日益完善。19世纪,力学通过大机器的生产促进其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力学、弹性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主要分支的建立。19世纪末,力学已是一门相当发展并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2、不同种类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因为力在机械工程中有着非常基础的作用,是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的基础。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其中力学也有较多分支,不同作用和特性的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机械工程专业中弹性力学的重要应用。

众所周知,弹性力学也就是弹性理论,主要通过研究弹性体在非内力或者温度变化等不稳定的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压力和物理移动。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人员知道,在机械运动当中,较多的机械在运行和运转过程中,速度相对较快,且承载的压力等都非常大,机械的弹性变化更是变化莫测,不可预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掌握机械的运行状态,就会导致机械的运行出现失误从而变形,因此在机械的系统运行状态之前都必须将机械系统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分析。由此可见,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应用广泛。

2.2力学分支中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断裂力学,顾名思义,主要研究含裂纹构件的强度与寿命,是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固体力学的一门新分支。断裂力学虽然属于力学分支,但是断裂力学下面也有更精细的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1)线弹性断裂力学适用于机械在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2)弹塑性断裂力学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断裂力学相对于其他的力学分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更为细致,能够更好的应用到机械工程中细小的零部件中,可以有效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功效,更能防止工程设备发生灾难性的断裂事故,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与良好运行。

2.3工程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修理系列的实际应用。

这类力学可以说是最为实用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项,它能够很好的处理机械工程行业中所出现的大量实际故障及相关机械部件的破损问题。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机械,机械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机械出现故障时,只要是物理方面的故障,大都需要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才能更好的明确机械产生故障的缘由。

总结

综上所述,能够清楚的发现,力学尽管是力与运动的科学,但是它的研究对象除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之外,更包括微观方面机械专业工程中的电气、控制技术等。力学既是一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基础科学,更是一门在实际的经济科技中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此外,力学与天文学和微积分学几乎同时诞生,不仅在机械专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典物理的发展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殿君,王伟,张宝生,申爱明,朱加雷. CDIO人才培养模式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综合训练中的应用[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