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5:06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1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

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有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

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官服以颜色分级别始于唐代: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袍,五品以上官朋为绯袍,六、七品官服为绿袍,八、九品官服为青袍。白居易《瑟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的是仕途不济的悲伤心情,官位级别低下。

虽然历代的官服在形式和色彩上可能会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寓意都是如出一辙,即体现着儒家的等级思想和忠君效力的的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理念在服装色彩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运用。

服饰中的色差不仅是封建等级的坐标指向,也是社会审美趣味的反映。例如唐代文明开化、繁荣多元,其服饰色彩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变新颖,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民族多元化的特性;而宋代崇尚文治,其服饰色彩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可见,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服饰色彩也有考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

三、服饰布料考究细致、反映社会地位和宗法制度

以古代丧服制度为例,丧服是指在血缘关系网中一人死了,有关系的人应遵守规定用特定的服饰以志哀悼。[1] 服制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各等级服布料有所不同,如斩衰服以粗麻布制作,不缝下边,是最亲近人应穿着的丧服,如子女为父母服丧、妻为夫丧;大功以粗熟布制作,是关系稍远一些的人穿着的丧服,如妻为夫之祖父母服丧等。它体现的是古代宗法原则,“亲者其服重,疏者其服轻”的传统思想得到应证,是儒家的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同时,布料还是不同身分和地位的象征。古代平民百姓、奴仆穿的都是褐、布衣。褐是粗糙的麻、毛编织品,布则比褐细致一些,成为平民百姓的衣着布料。《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描述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是贫贱者的常服。而达官贵人的服饰布料多是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对其服饰有重点描写:“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关翡翠撒花洋绉裙。”把富贵显达的身分表现得恰如其分。

四、玉佩作为服装配饰、体现文人雅仕的高端品行

服装的配饰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与现代人们的装饰物不同,古代人常以佩玉为装饰,这与古人的理念思想和玉本身的品性密不可分。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2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其服装以长袍为主,在衣服、鞋子、帽子等服装设计上多以简便、保暖为主要设计目的。随着社会发展,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服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开始出现,民族服装发展越来越趋向现代化,使民族服装的特有风格减弱。

1.2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的必要性

色彩符号指的是民族服饰中的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以及情感,是符号语言的一个种类。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一方面能够促使蒙古族本民族的服装发展保证民族性;另一方面,能够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发展以及民族艺术的展示提供帮助。

2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

2.1服装色彩的颜色偏好

蒙古族是我少数民族中医游牧发展起来的民族,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从小就对草原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耳濡目染,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即显示了民族的财富,也显示了民族辽阔的胸襟,而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历史,又使得蒙古族人血液中沉淀着无限的豪情和霸气。这些民族心理特征在民族传统服饰中得以表现,色彩偏爱正说明了这一点。白色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使用最多的色彩,正表现了蒙古族服装中强烈的色彩偏好。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白色是纯洁、高尚的象征,如同广阔天空下的白云那样自由,又如同草原上的羊群那样温暖,一片片白色的羊群,也是部族富有的象征。白色不仅包含了这个民族美好的精神意义,也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成为民族传统服饰中被应用最多的颜色,白色,成为蒙古族固有的服装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符号意义。

2.2色彩的浓度

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于对某种事物的喜爱甚至崇拜,在可行的染色条件下,将这些事物的色彩运用到服饰当中,寄情于服饰,从而形成了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古代。蒙古族的纺织技术和对纺织品的染色技术是有限的,大多数纺织品的成分是羊毛,由于羊毛本身质地较厚,平整度不如棉织品,对染色材料的吸收程度却相当好,因此,传统的蒙古族服装在色彩上的饱和度是非常强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色彩浓度很高。大多数传统蒙古服饰都是纯色的,很少存在渐变色或者浅色,而是使用较多的高浓度甚至偏深的颜色,如天青色、赭石、深红等颜色。除了白色之外,天青、赭石和深红等颜色不仅是取自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的,并且带有十分浓厚的生活色彩,羊毛纺织品和染色技术造就了蒙古传统服饰的色彩的“高浓度”特征,这也成为蒙古传统服饰的主要的色彩符号。

2.3色彩搭配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从整体上看,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是比较鲜艳明亮的,这种鲜艳和明亮通过不同的互补色的搭配展示出来,例如,明黄色和天青色的同时出现,使服装的视觉冲击感更强;但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也重视色彩协调和色彩的主次关系,很多传统服装应用了大量的鲜艳色彩镶边,而服装的主色调却比较统一,红色、绿色和金色的镶边在白色为主色调的服装中出现,使服装显得更加有韵味。这些都是蒙古传统服饰中常用的色彩符号,这种色彩符号的产生与蒙古族的民族气质有关系。蒙古族不仅是个游牧民族,而且是个诗歌民族,蒙古族的很多古老传说、故事都靠诗歌传颂,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常使用排比和比喻等长句子,语言的艺术性很高。来源于民族自身的艺术气质体现在服装设计上,造就了蒙古族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的大气但又不失细节性美感的特征。

3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灵活地应用色彩使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特征明显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活使用,将使现代服装设计的风格特征更加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例子就是淘宝网上热卖的“裂帛”服饰,设计师每年夏天都会以白色为主色调设计几款女士夏装上衣,白色的底色加上上衣衣领和袖口部分的镶深蓝色滚边的设计,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相当吻合,因此,每年夏天,“裂帛”服饰都以“民族风”的极致显现,在淘宝网夏装热卖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设计风格极其明显的服装品牌,备受民族风爱好者们的追捧。

3.2添加色彩配饰为现代服装设计添加复古元素

蒙古族民族服装发展到今天,民族服装设计本身的传统元素逐渐减少,现代设计的元素逐渐增多,其中一个明显特征是很多传统纹饰和图案都被现代的几何图案代替,服装的裁剪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追求民族服饰的传统性、体现少数民族的固有特征始终是民族服装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很多设计师采用了在偏向现代设计感的蒙古民族服装中使用传统色彩符号的方法,突出现代蒙古族民族服装的复古元素,使民族服装的特征更加明显,使人们在穿着民族服装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3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统一使现代服装设计体现时尚感

现代民族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原色表现为主、纯色对比为主、组合中求和谐等三种方式。以原色表现为主就是在民族服装的设计中将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极色中的某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重点突出服装色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纯色对比为主的方式则是以具有鲜明对比性或是互补性的原色配合使用,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强烈对比烘托服装整体效果;组合中求和谐的方式则是将不同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比例进行组合,使得服装色彩整体上呈现调和统一的氛围。在传统服饰的色彩表现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是五色天马,其创造性地将多种色彩表现方式融合在一起,在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现代服装的同时,提升了五色天马的服装的品牌价值。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3

引言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人们对蒙古族服饰已经做了不少研究,特别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如对罟罟冠的研究等,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大多集中于某些典型服饰上,涉及面不够广泛。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要研究蒙古服饰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保护和发展它的方法,进而寻求可能的创新点。因此,必须对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文化、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综合的整体研究。

1.新疆蒙古族概述

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明朝末年,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就是现在的新疆蒙古族。其主要分布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塞尔蒙古自治县三个地方,人口约为16.69万,占新疆总人口的0.86%。随着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变迁,新疆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也正发生着改变。

2.新疆蒙古族服饰文化内容

蒙古族服饰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延续性等基本特征。现代的蒙古族服饰文化是在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文化上产生的。因此,要想了解新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必须得先了解新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情况。

2.1 帽子

蒙古族从古至今一直视冠物为及其尊贵的物品,蒙古人非常珍惜和尊重帽子,比如有一句蒙古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没有时间捡起帽子”即没有机会跟你说话,在人们遇到手忙脚乱时或事情的紧要关头,经常会听到。对蒙古人来说,帽子代表着他们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新疆蒙古族男子戴的陶尔曹克帽多用黑色和棕色的布料制作,正面有别具风格的钱形图案,顶上都装饰有红色的穗子和顶子,因此他们自称为“戴红穗子的蒙古人”。

新疆蒙古族女子的帽子款式较为丰富,有尖顶、圆顶、六角顶。除了新娘装外,姑娘的帽子均以简洁大方为主。如今,妇女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随意选择。不过,首选颜色依然是蓝色、绿色和白色。

2.2 袍服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不同的年龄阶段穿不同颜色的蒙古袍。老年人一般喜爱用颜色较深的绸子或布来做蒙古袍,中老年男子一般以深灰、深蓝居多,讲究宽大、舒适、庄重。年纪大的人为了方便一般只镶单边,有时两侧不是对称的,在领口、袖口处绣有美丽的手绣花纹。老年妇女的袍子主要以湖蓝、深蓝、深紫、咖啡色居多。

2.3 特种服装

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蒙古族的摔跤比赛者配有独特的服装,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牧马袍是在野外牧马的男人穿的大皮袍。由于穿上这种大皮袍上马很困难,牧人有时会先将它搭在马的后腰上,等跨上马背后再穿。

2.4 装饰

新疆蒙古族女子有戴耳环的习俗,耳环大都是纯金纯银的,也有戴各种玉石耳坠的。

哈布格特是新疆蒙古族女性们喜爱的装饰品,相当于汉民族使用的荷包。它可以用多种材料制作,上面绣上各种图案,下方是开口的,里面放有一个舌头,上端连接着佩挂的绳带,最下端是穗带。

蒙古语“乌图开提”是男子最喜欢的饰品,“乌图”指的是刀,“开提”是指打火石。它主要由打火石、小刀、鼻烟壶等小物品组成,佩戴的蒙古小刀和鼻烟壶更加体现男子英武潇洒的风采。

不论男女老少,蒙古族人们都戴手镯,并世代相传。戒指是男女都可以戴的一种首饰,主要是用金银玉石制作。

3.新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3.1面料的变迁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周围民族纺织品的传入,开始以棉布,织面,丝绸等各种纺织品制作。比如过去主要用动物的毛皮做衣服具有保暖作用的特征,主要用于春季秋季和夏季,现在毛纺织品已经步入夏季面料市场,而且在夏季面料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再比如麻主要弱点在于产品透气性差 ,看起来硬厚,而丝的长处是轻薄、合身、柔软、滑爽、透气、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穿著舒适尤其适合用来制作女士服装,因此女士服装的面料也丰富了。

3.2样式的变迁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疆蒙古族人民服饰的样式也越来越趋于现代化。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色彩是已经定式的结构,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而如今的蒙古族服饰里面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无论在款式、结构还是造型上都增添了很多流行元素,内容上更为丰富和充实。从造型变化上来说,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是典型的平面式样结构,以直线为主,衣服片宽大平直,裁剪简单,而现在则是用一种新进的工艺技法制作的立体型结构,前面片和后面片面积整齐统一。

3.3颜色的变迁

过去,社会地位不同,服饰的颜色选择也会不同,平民百姓和奴仆要用深暗色和不加染的粗毛料、布料本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的消亡,平民的服饰颜色也开始丰富起来,特别是妇女服饰的色彩比男子的更加夺目鲜艳。很多新疆蒙古族妇女也开始讲究美观,注重不同颜色的搭配。许多之前标志身份地位的服饰元素和部落化差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甚至男女服饰出现了只有色彩差别不明显的趋势。

3.4功能的变迁

起初人类创造衣服是为了御寒,早期的蒙古族服饰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经济、政治的变迁引发了审美情趣的变迁,在服饰漫长的变化进程中人们开始注重视觉效果,因此,服饰的艺术的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逐渐改长袍为短衣。

4.结语

新疆蒙古族服饰的变迁,使人们更注重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相互统一,服饰在款式、色彩、功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生计方式的变迁,蒙古族服饰文化在传承中仍面临一定的困境。

首先,随着岁月的流逝,掌握这些传统制作工艺的农牧民绝大多数都上了年纪,如果没有传承人,这些传统技艺就会随着这些老人的去世而消失。其次,现代社会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多元化倾向,随着各民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相互吸收与借鉴,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优势会逐渐减弱。最后,实用功能的降低是影响蒙古族服饰现代传承的重要因素。传统服饰的款式很大程度上已不再适应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因为,服饰流行范围的大小,流行时间的长短,并不取决于该服饰的民族性,而取决于该服饰客观实用功能的大小。

参考文献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4

中国索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一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古代服饰因几千年的朝代变迁,环境、地域、民族的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在各朝代、各个地域、各民族、各阶级有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及服饰风俗。

1 审美观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中国古代服饰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从而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经济基础与社会形态也直接影响了服饰的审美思想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最热情的年代。文人意欲进贤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就是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而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唐代服饰的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比以前朝代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时,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又一鼎盛时期,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锦袍球新疆阿拉尔出土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大转变。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而其中女子的旗装随时代的发展,经过加工而成了突出曲线修长秀丽的旗袍,现在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着永恒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

3 服饰色彩的阶级性成为审美的另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色彩的象征性作为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代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者在服装的敝体的基本功能之上,还赋予它分贵贱,别等级的功能,使它成为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这种功能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5

1)西周时期是建立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时期。在原始时期,中国古代的服饰经历的是草衣护体、兽皮裹身的时代。到了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已经有了发展的雏形,无论是在造型、款式和加工及装饰上都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到了西周时期,统治阶级更是为此而建立了专门的服饰制度,该服饰制度对人们的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且制度相对完备,这是中国古代服饰趋于完整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服饰要体现出的“服以旌礼”的特点,也是表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总方向。西周时代,还有专门的“司服”一职,专门用来掌管王室服饰。西周初年,冕服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服饰,官员及帝王将冕服作为朝服。冕服制度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了历朝历代被沿用的服装,只是各代帝王对其进行了不断革新。冕服的出现充分将“服以旌礼”的观念展露,是中国礼乐文化发展的标志。在冕服中,帝王要头戴冕,身穿最能具有代表意义的十二章纹衣裳,腰上有束带作为装饰。十二章纹,取用日月等光芒闪烁的特性,意为普照天下,以此来寓意帝王能一统天下。十二章纹衣裳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刺绣技术,同时还将服饰的内涵扩展到文化、经济、政治和习俗、宗教等各个日常生活的方面中。冕服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用十二章纹的标志来展示帝王的身份和地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典型代表。

2)春秋到两汉时期是初步繁荣的中国古代服饰时期。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春秋时代是礼乐混乱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的发展需要将一些旧事物彻底的摒弃掉。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以图自强,也是为后期的秦朝强大奠定基础的时期。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流行起了深衣,这种上下连属的深衣其实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不过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流行,它也是后来的衫袍的前身,但是礼法的规定中并没有深衣这一种服装。深衣因其上下连属的特点穿着很是便利,各基层对其都很喜欢。古时的《深衣篇》有言:“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傧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贵,善衣之次也。”虽然深衣受到不同阶层的人的喜欢,穿着很广泛,但是因为没有在礼法的规定之内,贵族阶级没有将其作为高等服饰,但是对于平民来讲,这是唯一的一种服饰。统治阶级的高博宽带和平民百姓的单一服饰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汉朝末年的冗长历史中,中国古代服饰也因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作为正统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礼仪制度也因此得到了极好发展,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盛衰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风尚和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处于战乱之中。西汉时期的大一统到了此时已不复存在,随着各个不同政权的交替出现,儒家思想已经没有了其能够依附的主体,进入了其发展的尴尬时期。礼教思想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被轻视,这种轻视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穿着观念中,传统的服饰礼制也遭受到了人们的嫌弃。人们转而对形体美进行追随,人们更喜欢的是形体纤瘦、骨骼奇清的形体美。因为当时有许多的胡人搬到中原居住,当时的服装便开始盛行胡服,胡服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圆领、紧身、开叉。男子和女子的衣饰都以圆领,衣服中有着不少的对襟,在领子和袖子处都有边缘,女子衣饰下衣为裙,腰间或有围裳相系。

4)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社会前期的混乱局面,到了隋朝时期终于结束了。社会终于处于平稳发展时期,经济和文化等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日后的服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上的盛世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服饰以富丽华贵、大胆开放闻名。这与先前的古制有着极大的区别,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颇为罕见的,虽然它与传统的中国古代服饰的传统特色不同,但在中国古代服饰历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唐代有着和汉时胡服不同的独特“胡服”,这在女装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男装上,多以靴和衫袍为主。袍多为圆领且为窄袖,这还是受到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在唐代,靴子的穿着也更加的普遍,因为唐代的骑马之风盛行,因此女子也更加喜欢穿着轻便的“胡服”。虽然隋唐时期的服饰相对开放,但是仍然受到“服以旌礼”观念的影响。官服制度仍然很完善,从唐代开始帝王的官服颜色统一为赤黄色,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将黄色作为专用之色,自此未曾变过。

5)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继续发展的时期。经过盛唐时期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到了宋代有所变化,其服饰因宋代文化的独特而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封建统治阶级对传统的“服以旌礼”的观念更加的重视,宋代是明理学发展的极盛时期,“理”既“礼”。因为理学的盛行及统治阶级极力倡导的简朴之风,中国古代服饰到了宋代呈现出了一幅淡雅、恬静之风。明代的服饰以补子为重要标志,补子也是带有强烈的统治阶级色彩的图案,是统治阶级进行等级划分的符号。图案是动物形象为主,以此来体现出穿着者的气质和威严,同时也具有浓厚的形式之美。

6)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中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的繁荣时期。传统的汉族传统服饰在清朝被彻底取消,清朝政权稳固后,还了雉发令,以此表示其统治决心。各地的反抗日盛,对传统的衣冠进行坚决的拥护。时代的发展使得民族融合成为大趋势,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较为实用的满服。在官服上,清代仍旧对明朝体制进行沿用,比如补子的应用。朝冠用不同颜色的顶珠进行区分,用孔雀尾的花翎作为翎羽,其中尾部用来作为装饰的圆形花纹是用来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它被称为眼。清代服饰代表的是一种民族大融合的潮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后来的服饰受到清代服饰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后,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瓦解,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6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出现了一

些品牌和服装设计师。但是,现阶段国际服装文化的主流仍然是西方服装文化,很多国内服装设计师一味与国际接轨,完全抛开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服饰文化,这样就使中国的服装设计丧失了立足之本。

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是服装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源泉,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但国内设计师因为活动仅仅局限于国内,眼界不够开阔,与国际时尚结合得不够巧妙。有的设计师甚至闭门造车,设计时只是围绕着一些旗袍、马褂、盘扣、丝绸转,不与时尚结合,使得自己的品牌几年如一日,变化太少,不能吸引新的消费者。

我们该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如何应用中国的传统服饰元素于现代服装设计之中?

一、渗入传统文化,把握整体设计

传统服饰力求稳重、含蓄,重视内在美。中国传统服饰和中国古代艺术一样在整体上也都是追求意境的。中国古代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与天地自然浑然一体。因此,服装造型上崇尚自然。中国传统服饰整体风格也因此具有写意性的特点,如同传统的中国画一样追求气韵生动、亦虚亦实。这种美让人回味无穷。现代服装设计者应该努力发掘出中国传统服饰背后的潜在精神,在古老的服饰文明中探寻新的设计灵感。

应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也要重视时尚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吸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营养,把文化包蕴在品牌统一的风格中,形成风格和精神的统一而不是形式上的拼凑。一个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应该把握住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以传统服饰文化为经,以时尚为纬,融合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前卫的素材,在抽象与解构中编织具有中国韵味的美学观念。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等相结合,成功地设计出既具有中国传统服饰的文

化精神和民族神韵,又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服装的。

二、抓住传统造型特点,突出造型特色

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特色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就要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特点。长久以来,中国传统服饰造型上就具有直线裁剪、平面化构成的特色。在结构的处理上,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至近代的长衫、旗袍,基本上都是以平面结构的衣片构成平面形态的服装来适应立体的人体的。

传统服饰的款式结构要素因其功能性和审美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在应用中国传统服饰时可以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特征和细节,结合时尚设计出适合现代生活的服装。我们可以在面料、色彩、工艺细节、装饰等方面进行创新,融进现代的审美情趣和时尚元素,让传统元素显得不再古板、守旧。

中国式的宽松服装采用直线裁剪,有利于批量生产。中国传统服饰在款式造型上有很多独特之处:深衣、交领、插袖……这些都具有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特色。我们的设计师也可以把这些传统造型元素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时尚结合起来,在面料、色彩、装饰、工艺上都可以有所创新,在整体款式风格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宽松、适体的优越性。

三、传统与时尚结合,设计中国韵味面料

丝绸是最有中国特色的面料。“中国传统服装多用丝绸缝制而成,中国丝衣以独特的面料质感与剪裁方式使人在无风处静立时,服装就会形成繁而不乱、圆润、婉转而连绵不断的衣褶,再加上装束中所搭配的披帛、悬挂配饰的丝绦、袍带、裙带等,整体形象在流动的线条中呈现出儒雅之态。而人在行动或处于微风中时,那“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服饰形象又符合了庄子神驰千里式的浪漫情怀。”

丝绸历来以其高贵、华美的特征而备受青睐。真丝织物品种多样,图案装饰更是丰富自由。现代加工技术赋予它丰富的外观和质感,使它成为时尚界的宠儿和现代服装设计师们的钟爱。中国的丝绸有很好的原料,但印染与后加工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不达标,丝绸的纹样设计似乎永远古色古香、一成不变,穿上中国织锦旗袍,就像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服装设计也为丝绸设计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完全应该在图案设计、色彩上多做些文章,设计出带有时尚感又有中国韵味的面料来,这样才能为服装设计师进行设计提供可能。我们要尽可能使用现代人能接受的天然材料和现代材料,要吸取传统面料中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元素,并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上,挖掘传统的面料的特点,融合现代时尚和自己品牌的文化,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服装。

四、以传统工艺为依托,打造现代工艺

中国传统服饰的工艺手段有很多,总的来说有三大类:

加法:面料上加衬、垫、贴补,或绣、盘、钉、镶印、手绘等。

减法:挑去面料上的部分经线或纬线,如镂空、抽丝等。

加减法并用:如雕补、抽绣等。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7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88-01

2016年11月30日在京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论述了文艺在当前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引起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这些扶持发展的计划、政策将和非遗保护政策一起,共同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全国第十届文代会在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在第一、三条中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ψ陨砦幕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笔者是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人,在这个新媒体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本民族的服饰文化逐渐被冲击,淡忘。现今很多类似于笔者这样从小生活在省会城市的蒙古族青年已经不会说蒙语,已经不在平时甚至节日里穿蒙古族传统服饰,已经无法准确地辨认出某些图形是否属于本民族图腾。这到底算是一种民族的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一、现在的蒙古族年轻人除了在牧区生活的孩子,其余的孩子对自己本民族服饰文化认知度并不高

现在很多蒙古族新生儿接受汉语教育,从小生活在城市中,已经不在牧区成长,所以蒙古族传统文化并不能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蒙古族服饰,传承蒙古族部落服饰文化,让蒙古族的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我们想要通过数字交互的形式来进行文化传播和传承。

二、现今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多种民族中的差异性

蒙古族服饰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但由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故蒙古族服饰也有与满族、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类似的情况,有时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

例如蒙古族服饰中,男性的帽子,就与清朝男性的帽子有所类似,蒙古族喀喇沁、巴林、奈曼、科尔沁、扎鲁特等部分地区的女性服饰与满清时期女子服饰相似程度在80%以上。从内涵来讲,民族服饰所包含的是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从表现形式来说,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审美感受。当下应该考虑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元素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重塑,进而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创新。

蒙古族服饰具有极强的草原生活特色,以袍服为主,因为袍服便于鞍马骑乘。

蒙古族的服饰也被叫做蒙古袍,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因地区不同,部落之间也有不少区别,所以在蒙古服饰的式样上也有所差异。即使同一部落,也往往因为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有千秋。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

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察哈尔、苏尼特、额鲁特、扎赉特、科尔沁、扎鲁特、克什克腾旗、四子王、土默特、达尔罕、茂明安、鄂尔多斯、乌拉特、和硕特、阿拉善伊斯兰蒙古族、喀尔喀、土尔扈特、巴尔虎、布里亚特等民族图腾之间也都稍有不同。

千万年来,蒙古族文化具有很好的传承意义,通过数字化传播传统文化也是有先例的。例如故宫的交互设备,通过点击某一花纹图样,便会出现有关于这个图样的来历、历史故事等。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运用科技,还可以很具体地传承文化。所以要通过交互的手段来演绎出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例如过去的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终日生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历史文化。而现今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全覆盖,生活在牧区的蒙古族人越来越少,蒙古族人不再穿长袍,开始穿上衬衣西装;不再策马奔腾,开始驾驶车辆;不再打猎因为食宿交通便利。

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优越的生活所掩盖,我们如何才能在新媒体的视域下,重新拾回我们基因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记忆?我们要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字媒体中,这将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认识。在传播方面,通过交互数字形式进行传播,也更容易让新一代的人接受。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8

中国的传统绘画经过历代的发展完善,在造型手段、色彩、章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系统法则,尤其是人物画在这些形式方面与古代服饰的内在形式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表现为:

1、中国人物画与古代服饰在造型手段方面

自古至今,中国画都是点、线、面的结合,其中以线为核心,这一点不同与西方绘画,西方人直到近现代才意识到线是最好的造型语言。尤其是中国人物画十分注重线条的运用,如唐代用线严谨,宋人用线疏密得当,元代重意趣,各自形成了人物画线条美。人物画中线的节奏与韵律增强了画面的韵味,这除了线自身的特性外,也受古代服饰形制自身状态的影响。

在人物画中线条的作用以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手段,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线的发展。因此,从这点看,中国古代服饰也是线的艺术,这不同于西方。西方的绘画、服饰都受雕塑艺术的影响,讲究透视、色彩、强调三维空间立体感。服饰大多采用立体裁剪法,要求体现服装上的面和体的特征。而中国人物画不讲究透视,而注重二维空间。古代服饰上的各种装饰、彩绘、镶嵌都只是平面化的线形装饰,就连服式的整体造型也是以线的形式呈现。

服饰中对线条美的追求在秦汉时已出现,到唐代时服饰的造型语言更是充满线的变化。从短糯、长裙、丝带和披帛的完美搭配到装饰纹样的运用,各种曲、直线或长、短线的结合,使人物画中线的魅力通过服饰这一载体表现出来。从西周时形成的深衣到清代的长袍,其主要特点都是宽衣肥袖,长至脚踝。在裁剪方法上都是连身平袖直腰身的裁法,这种平面的直线造型与各种刺绣、镶边、滚边、装饰纹样的直线、曲线相结合,显的非常自然且流畅,体现出了传统服饰的简洁、宏大。

2、中国人物画与古代服饰在在色彩方面的关系

在色彩上人物画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重彩、淡彩。中国绘画在早期绘制的洞窟壁画时就运用重彩画法。人物重彩画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唐代,这种绘画形式用色鲜明、浓艳、对比非常强烈,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描写贵族仕女的工笔重彩画。唐代后渐受传统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在审美上逐渐抛弃重彩画而追求淡设色,到元、明、清时重彩画法一度走入低谷,与之相应的是历代服饰在整体色彩上也经历了相应的几种形式。

中国传统服色在古代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作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象征。历代制定的礼服制度中对帝王和百官的服饰色彩都有明确规定。但服饰色彩又受服饰材质的限制,在原始社会时农业、丝织业落后,那时服装只能以麻布作面料,色彩单一。后来出现了养蚕和纺织技术,丝绸面料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单调的服饰色彩。

服饰色彩的审美意识很早就形成了,像夏朝崇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春秋尚黄,秦汉时皇帝的冕服就以红、黑两种颜色为主,体现出帝王特有的高贵气质。,到了魏晋时,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时,便对展现服饰产生很大影响。此后,服饰色彩更加丰富,每个朝代都有所发展。到唐代时达到极致,特别是女装色彩丰富、艳丽,注重华丽装饰。从敦煌莫高窟壁画晚唐供养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出,当时服饰的色彩之丰富。后来受中国道、释、儒哲学思想的影响,服饰的用色以纯朴淡雅为美,色彩抛弃了隋唐以来的红、紫、绿等浓艳色,而采用鹅黄、粉红、浅绿等比较柔和的色彩。由华丽转向纯朴淡雅,以清秀为雅,这种色彩观一直影响到元、明时期。

3、中国人物画与服饰在章法上的联系

人物画分工笔、写意或两者兼有这三种,可以理解为绘画章法的繁、简与适中。而中国传统服饰在整体风貌上也有这三种形式与之相呼应。工笔人物画要求工细、严密,而写意人物画则需要概括、简练,适中。不求大实大虚的效果,以画面的平实感人为根本。历代人物画作品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繁取胜;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简见长,寥寥数笔就把诗人李白那种豪放、洒脱的神韵,刻画的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明代的沈周擅长繁、简两种章法都用。

古代服饰上的“繁”,指运用各种手法对服装加以装饰,使衣服被装饰的如同清代的“绣衣”一样。由于诸多装饰工艺技巧的混合的运用,以至于到最后分不清衣服本来的面料。此时,服装的使用功能己成次要,欣赏和显示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成为主要目的,如古代帝王的帝冕服。“简”表现在服装上则是纹饰少,不加装饰,纯属于这种的服装并不多,典型的就是明、清时期男子的长袍。如明代曾鲸明所画的《张卿子像》中,张卿子就是身着这种袍衫,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简洁大方的感觉,这种服饰的美,体现在衣服的整体造型和结构上,表现出的简洁和硬朗,反映出特殊时代文人的审美观。适中一类的服饰则是古代服饰的主流,就拿变化最丰富的女子服装来说,通常在衣领、袖口、下摆等显眼处加以纹饰装饰,让观者第一眼就能找出这件衣服的与众不同之处,如同绘画中的“画眼”一样。

小结

本文对人物画与传统服饰形式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两者之间应是互为促进的。人物画中的服饰,不仅再现了画中人物所处年代的穿戴,同时也融入了画家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观,使服饰比它本身更完美,反过来这又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并对古代服饰的发展、形制、装饰等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服饰和绘画两者关系即同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载体,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应是一种必然现象。从文化的角度对古代服饰和中国人物画进行论述,并归纳两者在形式的一些联系。

参考文献

[1] 黄辉生,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 [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 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 周汛,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3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9

时下,作为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蒙古族传统服饰焕发出勃勃生机,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吸引国内外人士的注意,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制作行业正走向产业化道路,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蒙古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较小,导致生产效率低

呼和浩特地区从事蒙古族服饰行业的店铺大概有200多家,但是大部分蒙古族服饰行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一般是以家庭式的小作坊为主。多数经营者既没有系统学习服装设计理论,也不是蒙古族服装设计专业出身的人,而是来自外地的农牧民或小裁缝。他们中有的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制作蒙古族传统服饰,有的人在蒙古族服饰店铺中当学徙,学习制作蒙古族服饰。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由于规模小而无序导致生产效率低,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经营。笔者在调查中,“哈斯图雅蒙古族服饰店”的店主对我说:“曾经艺术团、电视台、学校等机构来我店定制大量蒙古族服饰,但是都有时间限制的。很遗憾的是,我店人手不够,机器设备也少,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所以都失去了那么好的机会。”笔者调查中发现,呼和浩特市的很多蒙古族服饰店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规模小而无序,导致不能进行流水作业、分工合作、批量生产,难以进行很好的统筹规划,也就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二)经营方式、经营理念不完善、不规范

呼和浩特市的多数蒙古族服饰店采取的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且经营者并不是在学校系统学习公共管理或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人,而是来自外地的农牧民或小裁缝。因此,他们经营的很多店铺出现品牌理念、营销理念、服务理念、质量理念、管理理念、创新理念、竞争理念的不完善、不规范的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向很多店主提及“蒙古族服饰店经营理念”问题时,他们都说不清那些理念。其中,有位店主说:“我们不懂那些大理念,我们就是让顾客满意,做好衣服,能赚钱就可以。”从这简单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不少蒙古族服饰店的经营者对“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的意识很淡薄,甚至对此有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也由于他们多年来的生产习惯决定的。即,只是负责制作服饰,把服饰的经营当作是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他们脑海中没有创立品牌、保护产权、现代营销、优质售后服务等意识。

(三)人力资源匮乏

呼和浩特市的多数蒙古族服饰店采取的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且多数经营者并不是在学校系统学习蒙古族服装设计理论的人,也不是公共管理或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人。所以,专业技术娴熟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拥有现代的、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的人才十分匮乏。调查中,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西巷的“萨楚拉蒙古族服饰店”的店主说:“目前,最棘手的问题是缺少技术娴熟的师傅和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现在能雇佣的工人往往是会剪裁的不会设计,会设计的又不会剪裁,而且也不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虽然,那些外出务工的农牧民中有些人受过家族或师傅的传授而身怀绝技,且对蒙古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娴熟,但这类人已经很少又很难能雇上。如今,来店里当学徒的人,主要学到新式蒙古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而且学的都是用机器制作法。它们很少能学到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设计与制作,特别是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基本学不到。这是因为,短时间内很难学会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设计与制作的。

(四)旅游资源开发中蒙古族服饰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蒙古族服饰文化是发展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应该充分运用蒙古族服饰文化资源优势来提高内蒙古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然而,蒙古族服饰在内蒙古旅游业开发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质量差。那些旅游景点销售的蒙古族服饰品的外观、材质、做工特别简陋,影响了游客对产品的认可度。

二是没有规范统一的标价。不同的旅游景点,或者同一个旅游景点的不同销售点的同一个商品的价格都不一样,要么没有标明价格而漫天要价,要么标价不合理,这给游客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包装简陋,不能突出作为旅游商品的纪念性、馈赠性与实用性。

四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游客都不了解蒙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韵味、审美价值。这影响了游客对蒙古族服饰的兴趣和购买的欲望。

二、蒙古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创新措施

(一)政府统筹规划,扶持蒙古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发展

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政策指导、发展规划、信息咨询、产品开发、财政投资、招商引资、市场培育等方面为蒙古族服饰的生产、销售提供服务职能。这样可以使很多家庭作坊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提升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提高服饰产品的质量。总而言之,蒙古族服饰的产业化发展是要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模式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打造蒙古族服饰品牌

如今,蒙古族服饰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消费者也开始对蒙古族服饰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面对这些挑战?那就是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打造、培育属于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成了蒙古族服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的市场竞争已经演化为产品的品牌竞争。谁拥有了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谁就占领了市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品牌形象的创立、发展、巩固和保护离不开有个正确的、科学的经营理念。因为经营理念中包括质量理念、创新理念、营销理念、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竞争理念。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质量的保证就没有产品自身,更没有产品的品牌。创新是创立品牌产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最根本的动力和途径。同样,有好的营销渠道、服务态度、管理模式、竞争手段是实行品牌经营的关键所在。

(三)解决好人才支撑问题

目前,优秀服饰文化产业人才的缺乏已经十分明显,人才成了制约内蒙古蒙古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优秀的服饰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具备服饰艺术创新和服饰文化产业化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或有工艺特长,或有经济头脑,懂得经营管理。解决好人才支撑问题:首先,政府和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要依托高等院校、服饰文化单位、服饰文化专家兴办服饰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教育基地,提高现有的从事蒙古族服饰文化人员的工艺技能、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其次,政府必须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要么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要么采用聘任制、聘请制、挂靠制、合作制、股份制、社会公开招聘、重大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进行招标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服饰文化产业人才来内蒙古地区从事蒙古族服饰文化产业开发工作。

(四)注重蒙古族服饰文化的旅游开发

蒙古族服饰文化是发展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应把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要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可以有以下几种开发方式。

第一,蒙古族服饰是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项目,注重开发富有民族特色、艺术特色、具有收藏纪念价值的高质量的民族服饰,充分利用旅游高峰期推销产品。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更多的了解蒙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韵味、审美价值,增加他们对蒙古族服饰的兴趣,从而增添游兴和购买服饰的强烈欲望。

第三,开发观赏型旅游产品。在旅游景点,举行蒙古族服饰的展览或歌舞表演,并让游客穿上蒙古族服饰歌唱、跳舞、留影,使游客感受到多姿多彩的蒙古族风情活动之中。可以召开蒙古族服饰博览会,蒙古族服饰节日,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蒙古族服饰文化,供游客欣赏。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环境下,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产业化是保护、发展、弘扬该文化的必由之路。只有产业化,才能促进本民族自身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有力地促进在本民族内部大力传承服饰传统;才能有效的促进对蒙古族服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真正扩大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力,成为国内外其他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乌云巴图《蒙古族服饰文化》;

[2]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

[3]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10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44-02

蒙古族女性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文化,它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人民独特审美观的突出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蒙古族女性头饰记录了自己民族独有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重要标识,它们一代代流传下去,向世人诉说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蒙古族女性头饰产生的文化背景

蒙古族是一个热爱美并善于发现美的民族。当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隆重的结婚典礼举行的时候,你会看到许多佩戴着美丽头饰的蒙古族妇女,特别是出嫁新娘。新娘子头上戴着珠光闪闪的头饰,让人不禁停住了脚步驻足观看。蒙古族女性服饰有:头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其中头饰是服饰中最为精美的部分。蒙古族人民在不断地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以金银珠宝用来装饰。这其中的原因是,蒙古族大部分时间以游牧生活为主,因此为了方便转移自己的财产,他们一般把金银珠宝戴在身上,这就是蒙古族女性头饰为何多用金银装饰的缘故。蒙古族女性头饰所用的材料是十分高贵的,如金银、珊瑚、玛瑙、绿松石等,这和他们的民族信仰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红珊瑚,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白银是圣洁的象征;绿松石是上天对蒙古族人民的慷慨赐予。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不同部落的头饰,有的古朴庄重,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奢华高贵,各具自己部落特色,向人们传递着美的符号。因此,蒙古族女性的头饰,是这个民族文化深深的积淀,它是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表现之一。

二、蒙古族女性头饰不同地域的分类情况

蒙古族人民到处迁移,由于生活区域不同,因此分成了许多的部落。各个部落的头饰,由于地域不同,样式也是多样的。有的部落将头饰分为少女头饰、出嫁娘头饰、已婚妇女头饰。而且,与头饰相组合的挂件也是琳琅满目,有发簪、耳坠、项链、吊环、项圈等,这些部落有乌拉特、喀尔喀、察哈尔、科尔沁、鄂尔多斯、巴尔虎、乌珠穆沁等。头饰的构造有帽子辫式、珠链套组合、盘羊角式等多种组合。工艺上采用錾花、镶嵌、雕纹等。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造型别致精美。其中以乌拉特、科尔沁和鄂尔多斯最具代表性。

(一)乌拉特女性头饰

在乌拉特这个部落,少女出嫁的时候,要举行分发的仪式,然后进行装扮,给出嫁的新娘佩戴后头饰。头饰要佩戴水獭皮做成的圆顶立檐帽,帽子顶端还有帽结,下面有两条绣了花纹的飘带,整个头饰由6个部分组成。头饰镶嵌20个珊瑚做的珠子,面颊两边还有10个由绿松石、珊瑚、银串成的链子,链子长的可以到达腰部。乌拉特部落的头饰是可以拆开的,平时已婚的妇女只佩戴前额的额箍,只有重大节日时,才佩戴全套的头饰。年龄越大,妇女佩戴的头饰越少。

(二)科尔沁女性头饰

科尔沁草原是内蒙古富饶辽阔的草原之一。科尔沁女性的头饰在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鲁特等地区流行广泛。妇女一般留长发,梳两条辫子,套珊瑚做的发筒,还要插5只银钗,佩戴6只银耳坠。鬓垂由珊瑚银、珊瑚、绿松石等组成。额头上的带子镶有珊瑚、绿松石,有的有穗,有的没有。耳坠也是由金银珠、绿松石等组成的,而且每个耳垂上要佩戴3只。这种头饰也是已婚妇女的标志。已婚的女性在自己的头发上别有造型奇特、由景泰蓝制作的簪,上面有各种花草、鱼虫等精美的图案,并镶嵌有红色的珊瑚,显得格外的优美、大方。有的材料是纯银或翡翠,镂空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还有在额头上,用红珊瑚做成的珠子和流苏。科尔沁人民用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吉祥如意的含义。如福寿吉祥用蝙蝠代替,石榴是多子,蝴蝶为多产的母亲等。

(三)鄂尔多斯女性头饰

鄂尔多斯作为蒙古族历史中久远的部落之一,他们的服饰积淀了很深的民族文化,而头饰作为服饰中重要的一部分,形式是非常多变的。在鄂尔多斯,未婚的少女流行穿耳孔并佩戴镶宝石的耳坠,戒指也是镶宝石的,手镯是银的。已婚妇女全套的头饰由连接部分连垂和头带组成。连垂呈扁圆形,下面是15厘米的木棍。木棍上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并配金银、珊瑚挂件。由额箍、挂串、侧额穗子、坠饰组成头戴。关于木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在部落征战的成吉思汗时期,战胜者往往将掳掠的妇女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他们在妇女的头上拴上两根长长的木棍。久之,就变成了已婚妇女的标准头饰。标准头饰的材料由珊瑚珠、红瓷珠、绿松石等组成,还有的镶珍珠、玉石、红蓝宝石的。银占据整个头饰部分的最大重量。鄂尔多斯头饰样式较多,还有后屏之分,大小后屏之分,有的大的后屏镶有上万颗珊瑚珠,一颗颗有顺序的穿起来,挂在后背上,从远处看如同珊瑚做的瀑布一样。有的头饰面部两边垂下的链子长短不一,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而且轻重大小不一,彰显出或华丽或简洁的风格。按照当地的风俗,当少女出嫁的时候,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要佩戴头饰,只是品质差别很大,所以从头饰上可以看出家庭的贫富情况。

三、现代蒙古族女性的头饰发展趋势

蒙古族女性的头饰,作为经过数百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自然环境中独特生活方式的体现。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些蒙古族服饰已经推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一些节日和婚礼上,穿着上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头饰,可以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艺术美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革新民族的头饰的某些部分,将美的部分保留下来,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和满足。现在一些头饰的手工艺品已经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保留下传统的精髓,同时又简约大方,让游客们爱不释手。这是传统与现代技艺一次完美融合,是千百年技艺的的一次传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关于历史的记忆,是非常宝贵的。

近几年,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各个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具有了美观和实用相一致的变化。其中乌珠穆沁、鄂尔多斯、阿拉善额济纳、察哈尔、达尔罕杜尔巴特等地区的服饰品种、款式、面料材质、缝制技艺等方面,吸收了现代服饰的许多工艺,使当代蒙古民族服饰发生了新的变化。头饰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取消了许多不必要的部分,更加舒适大方。现代内蒙古民族的服饰发展迅猛,这也带动了头饰等服饰用品的发展。因此一批机械化的民族服装企业相继诞生,他们在原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开发出适合民族特点的、简洁实用的民族服装饰品。这其中,精美的头饰,因为其别致的样式和贵重的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头饰这个璀璨的民族瑰宝注定会焕发它的青春。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