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50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1

自上世纪20年代末刘天华受文化先驱蔡元培之邀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开设民族器乐专业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与发展,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然相当完善、成就卓然。现如今,民族器乐不仅成为各大音乐学院里实力雄厚的系科,而且也成为了综合大学特别是戏曲类高等院校里一个具有艺术特色和学术力量的学科。作为一个长年在音乐学院从事民族器乐教学的教师,我深深地知道,几十年来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一直极力推崇和强调的是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为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人才。然而,“戏韵管弦”音乐会却给了我一个新的启发,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门类、多曲种的文化体系,戏曲学院是集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戏曲表演与音乐精华为一体的艺术殿堂,其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如果以多元、多向、多途径为发展模式,是否更加符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生存发展之道呢?“戏韵管弦”音乐会所表达的正是中国戏曲学院对民族器乐专业的定位思考与艺术水准的追求,它所带给我们的正是对设置在戏曲学院中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科建设与办学特色的整体性思考。

第一折:源与流

中国传统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每一个剧种的个性特征主要依赖于音乐的个性特征而得以体现,并得以传承与传播。每一个剧种都拥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主奏乐器和独特的管弦乐器组合架构,从而发出具有典型性和标志性的声音。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艺术和音乐风格大多是在传统戏曲的母体中孕育、成长、成熟,尔后逐渐脱胎于母体而成为了独立的演奏艺术。如昆曲的竹笛、三弦,梆子腔的板胡,越剧、锡剧、淮剧、扬剧的二胡等,戏曲的打击乐更是了得,不仅能打出行当与角色,而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能打出情节、打出性格、打出性别、打出情感的演奏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犹如一条积累厚重、生生不息的河流,滋养着它流淌过的土地,中国民族器乐专业正是在半个多世纪里不断地吸吮着戏曲音乐的乳汁,润泽着传统文化的雨露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尽管民族器乐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学科,但是向传统戏曲学习、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脱离了戏曲音乐乃至民族民间音乐的源头,民族器乐将干涸枯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突然悟到,与民族民间音乐源头零距离的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器乐专业自然能够“近水楼台”、最直接地汲取传统戏曲的营养,以戏韵滋润管弦,以管弦吟诵戏韵,其中既有继承的咀嚼又有创新的思维,既有传统的解析又有时代的探索。由此,“戏韵管弦”音乐会也许能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开拓一种新思维,另辟一条通幽的蹊径。

第二折:声乐与器乐

宋元之后,中国传统戏曲高度发展,戏曲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愉悦,艺术的享受,而且成为了中国人传播母语文化、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戏曲的歌唱方式如:唱如念、念如唱;依字行腔、润腔作韵,板式节拍,音律腔词,律动变化,字词句法等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艺术体系,千百年来,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歌唱方式和表演特征。

相对于声乐演唱,器乐艺术具有音域宽阔、节奏丰富、技术复杂、音色多变、风格多样等优势,更善于表现结构庞大、题材宏大的音乐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起,燕守平、王彩云、赵建华、李祖铭等京胡名家曾经成功举办过京胡独奏音乐会,试图用京胡的器乐语言独立表现音乐作品,虽然一时难以断言,但是这种源自于声乐、又超越人声极限的艺术尝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开启通向器乐艺术的另一扇大门――京胡独奏艺术。其实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就是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声乐到揣摩菁华;尔后又从提炼声腔艺术的精髓到达以生动复杂甚至高难的器乐技术来表达音乐神韵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从20世纪初惟妙惟肖的三弦弹戏《朱砂记》的回眸到如今气势恢宏的民族管弦乐《乱云飞》的展现;从梆子腔里大弦(儿)的酣畅淋漓到板胡协奏曲《秦香莲》的起伏跌宕;从委婉动听的京剧曲牌《南梆子》的回味到京胡与大提琴双协奏的民族管弦乐《别》的时空对话,民族器乐的技法语言所呈现出来的刚柔虚实、轻重缓急、浓淡静动、抑扬顿挫的美学特征,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民族器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歌唱方式血脉相承、筋骨相连,既可以满足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可以拓展民族器乐艺术的优势。中国戏曲学院民族音乐会使我们真正地看到了他们追寻中华乐派艺术理想之梦的步伐。

第三折:优势与文化自信

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院校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具有了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深厚的学术积累,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研究、演奏艺术、理论建设、音乐创作和教材积累诸多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与艺术优势。特别是在中西结合的层面和交融点上,强调规范化、科学化的技术训练,坚持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民间的学术理念,所以戏曲音乐风格的作品一直是音乐院校民族器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也一直是音乐院校民族器乐学科建设的学术重点之一。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的民族器乐专业经过多年的酝酿,①正式成立于2000年,经过十几年专业教学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对在以传统戏曲为学科重点的综合院校中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依托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学术氛围与艺术环境,其民族器乐专业的发展恰恰能够最直接地触摸和深入到戏曲声腔艺术的土壤中,得天独厚地获取传统戏曲文化的雨露滋润。相对于音乐院校,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可以从声腔艺术和传统戏曲音乐的源头直接汲取营养,以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办学模式,独树一帜地跻身于民族器乐专业教学之林。

近年来,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以传统戏曲音乐的核心元素为素材的音乐创作与艺术实践已经初见端倪,由音乐系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由谢振强、朱维英、沈鹏飞、陈建中、田春明、马骏、赵石军、向民等创作的京剧民族管弦乐史诗《长征组歌》;马骏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无题》等戏曲风格的音乐作品,已经逐渐展示其艺术特色与审美取向。

由此可见,音乐院校与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各有其优势,各有其学术重点,“戏韵管弦”音乐会所展示的正是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独占鳌头的艺术优势和豪迈的文化自信。我相信,中国戏曲学院的“声器并茂”与音乐学院的“中西合璧”所形成的优势互补一定能从不同的艺术领域、不同的学术重点推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四折:学科建设与艺术探索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的民族器乐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师资队伍基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构成,90%的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不到四十岁的平均年龄结构使这个群体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精英前沿的知识结构为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和学术洞察的能力。在全神贯注地投入专业教学的同时,他们仍然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参与着不同形式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仍然努力地深入到中国戏曲音乐的沃土里汲取学养、获得知识。

十几年来,在借鉴了音乐学院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教学方式的同时,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根据戏曲学院的办学特点,不仅在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曲目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专业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补充,成为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体系中颇具特色与不可替代的学科之一。从“戏曲唱腔概论”、“戏曲唱腔模唱”、“戏曲音乐应用基础”、“戏曲经典剧目赏析”等必修课程的设置,到“中国当代京剧音乐研究”、“中国戏曲音乐管弦乐发展概论”、“京剧唱腔的和声运用”等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师资力量的重点与办学方向;从《民族器乐戏曲风格练习》(民族器乐教研室)、《板胡地方风格技巧练习》(牛长虹)、《中国戏曲学院唢呐教程》(单振岳)等教材编写到学术研究,发表了诸如:《戏曲音乐特性音调在板胡演奏当中的使用》(牛长虹)、《论二胡戏曲风格作品的演奏艺术》(徐建)、《戏曲音乐声腔演变探究》(单振岳)、《戏曲乐队中的洋面孔――大提琴运用于戏曲乐队的实践所带来的思考》(聂双)、《扬琴演奏与京剧音乐的深度交织》(钱伟宏)、《现代京剧〈红灯记〉琵琶声部的分析与研究》(王承植)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多方面突出戏曲音乐的学术特色,积极探索音乐学院模式与戏曲学院模式之间的交织点、交融点和交汇点,试图建立一个跨学科、跨门类的教学体系。

浓浓戏韵、声声管弦,音乐会带来的思考是多方位的,传统戏曲的演奏艺术讲究加花变奏不失“严丝合缝”,即兴发挥却又“风雨不透”,以追求“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板似魂”的整体音响色彩。脱胎于传统艺术的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细腻如歌、宽广如潮,以戏曲元素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气势恢弘。期望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在继承与发展、坚守与借鉴、传统与现代的探索中不断成长、成熟。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2

前者主要包括潮州弦诗乐和江南丝竹等丝竹乐,流行于长江下游的十番锣鼓与山西八大套等鼓吹乐。后者包括戏曲伴奏、曲艺伴奏、歌舞伴奏等。如星光般璀璨的中华民族器乐,千百年来备受中外听众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富有独特的美感。其美感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意境美。

中华民族器乐,是在写意美学精神统摄下,通过情景交融,写照传神,虚实相生,构成意境美。民族器乐曲诗情画意,沁人心脾。意境,是中华传统艺术根本性的审美特征。王国维先生说得好:“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中华传统艺术,本着天人合一,物我交感,立象尽意,写照传神的哲学美学思想,崇尚写意传神,追求意象美和意境美。

在这种美学精神的浸染下,民族民间音乐,一向推崇诗情画意,追求优美的意境。它们是无言的唐诗宋词,是无色的写意山水。近百余年来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无不以诗情画意使人陶醉。如《二泉映月》,《夕阳箫鼓》,《空山鸟语》,《平沙落雁》,《江南风光》,《烛影摇红》,《渔父舷歌》,《彩云追月》,《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等。民族器乐独特的意境美,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是民族性的灵魂,也是艺术风格的根源。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有着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音乐是“立体思维”,中华传统音乐是“线性思维”。中华传统音乐的显着特点是“线性美”。所谓“线性美”,就是强调旋律的线性发展,注重旋律的曲折婉转,并且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自由度;而西方音乐是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各种音乐要素都具有严格的定位。

中华民族音乐的线性思维及其旋律,归根结底是写意性美学精神的审美体现。线性音乐思维的本质,是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写意抒情。它注重旋律与结构行云流水,注重在单纯的旋律中,表现细腻的人生况味与情怀,追求空灵感与超越性。线性思维,标志音乐家主体精神的自由翱翔,优美情感的尽情挥洒。中国传统器乐艺术,通过写意性的线性思维,创造旋律美,意境美,具有令人陶醉的优美神韵。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3

一、民族化

作为民族乐器之一的唢呐,演奏的首要问题就是民族化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演奏曲目的选择确定上,而且也体现在演奏风格的形成与呈现上。总而言之,要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所谓“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文艺作品要达到民族化,作者必须熟悉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爱好,继承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艺创作的优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辞海》缩印本第217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这段话,把民族化的内涵、意义、要求、途径等重要问题,论述得相当透彻。

唢呐演奏的曲目,音乐艺术中的器乐作品,也属于“文艺作品”范畴,因此上述这些重要原则,也适用于唢呐演奏。对于唢呐而言,其演奏的民族化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唢呐不仅是一般的民族乐器,而且又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民间性特点。千百年来,唢呐演奏艺术一直在民间代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也主要靠唢呐艺人的口传心授。直到解放以后,少数艺术院校的器乐系或器乐专业,才开设了唢呐演奏课,唢呐演奏才正式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课堂中。

这种民间性,就是唢呐演奏民族化的土壤。

二、情感化

作为民族器乐曲的唢呐乐曲,同所有的音乐艺术一样,均以抒情性为其本体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过:“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4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我国古代的《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先编》上册第13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的“咏歌之”,不仅包括歌唱性的声乐,而且也包含着演奏性的器乐曲在内,“咏歌”乃是广义的概念,器乐曲也是一种乐器的“歌唱”,正如人声演唱是人体“乐器”(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在“演奏”一样。

所以,唢呐演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演奏者要对所演奏的曲目时行“情感体验”,在演奏时要倾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准确、充沛、饱满、真挚地演奏出乐曲的情感。演奏欢快的唢呐曲《句句双》、《大姑娘美》时,要使听者闻曲心动,闻曲起舞;演奏悲伤的唢呐曲《江河水》(唢呐乐曲原名《取江水儿》,二胡同名独奏曲系根据唢呐曲而改编)时,就要使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所谓“演奏”,就是带情感表情的吹奏。

三、个性化

演奏是艺术创造,贵在富有艺术个性。艺术家与“匠人”的本质区别,在许多时候与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是否具有艺术创造的个性。唢呐演奏亦如此,个性化是唢呐演奏家与“喇叭(唢呐的俗称)匠”的主要区别之一。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4

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民族器乐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器乐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在民族器乐方面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技巧、表演能力、欣赏能力等的培养。我国民族器乐在创作、演奏、教学、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民族器乐教学仍然存在着忽视基础理论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问题。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快速发展,影视音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将影视音乐运用到器乐教学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影视音乐在器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民族器乐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1 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民族器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继承中国民族器乐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学校规范而系统的音乐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民族音乐,对于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乐种,传播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民族器乐教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我国民族器乐文化强调对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在生活中强化品位,融艺术于日常生活之中,提倡艺术、审美与生活的统一,是明显带有主体情感愉悦性的“审美文化”。在教育领域中进行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正是借助民族器乐这一特殊载体为学生开启中华音乐文化审美之门。通过对表演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可使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得到直接体现。其次,民族器乐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我国民族器乐作为一门经验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表演课程,强调音乐的自身学习价值,要求学生通过亲身的表演、参与进行音乐学习。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真正实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在主动参与的器乐实践学习中得以展现,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切实体现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再次,民族器乐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我国民族器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齐奏,也有合奏和重奏等,可以使学生在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中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2 我国民族器乐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民族器乐教学也开始被各类学校所重视,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综观我国民族器乐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重具体演奏、轻系统教学。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以讲授乐曲的具体演奏为主,极少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乐器和练习乐器的教学模式,更没有开展对器乐演奏的科学性、系统性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没有足够重视教学演奏理论研究的必要性,而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应该这么弹,不应该那么弹,而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弹?为什么不能那么弹?”。如此教学,学生将被塑造成为一个演奏机器。二是重演奏技能的教授、轻练习方法的引导。在学生学习民族器乐演奏的过程中;除了少量时间南教师授课外,大量时间是自己练习。在练习中如何记忆和提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演奏技能,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知识和演奏技能,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练习时间、制定练习计划并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练习方法合理而有效率的话,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加快学习进度。反之,学生将产生厌烦心理和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进度会逐渐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教给学生适合学生本人特点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学习和练习方法。三是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熏陶。只重视学习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非常错误的。若要成为优秀的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这样对乐曲才能理解透彻,充分发挥演奏水平。

二、影视音乐的艺术内涵

音乐在表达人的复杂情绪、情感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许多用语言难以传达的情感,音乐却能自如地表现出来。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它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直接融入心田,撞击人们的心灵。

电影电视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更是空间的艺术、形象具体可视的艺术。它具有直观的艺术形态,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它所表现的事物的空间状况和运动方式,不必像语言、音乐等抽象艺术那样须经过思维的“翻译”才能将所表现的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空间形象。画面具有瞬间的表现力,一个面部表情或一个飞逝的动作可在瞬间捕捉到,而音乐的乐思需要一定的时间展开,最简单的音乐也要求一定的曲式。

电影电视作为运动的艺术,是具体可见的、外部的。而音乐的运动是内心情感的、抽象的发展运动。画面表现的是运动的本身,音乐表现的是这一运动在人的意识中所引起的体验。感情的深度和强度用画面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而对音乐来说是相对容易的。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首先是建立在时间的延长性这一共性特征上,进而是建立在纵向发展的延长性与横向发展的伸展性的交叉组合上,由此形成的时空互补性,构成了立体的视听空间:一方面,画面在空间运动中展示时间,音乐在时间过程中描绘空间;另一方面,音乐是对思维的抽象概括,画面是对概念的形象再现。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组合,诞生了新概念的音乐――影视音乐。

三、影视音乐在器乐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影视艺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影视作品不断出现,一些优秀的影视歌曲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视歌曲对民族器乐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影视音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用器乐演奏音乐实际上是对音乐的“二次创作”。演奏时,艺术想像是进入角色、融入情景的桥梁。从一定意义上讲,演奏者艺术想像力的高低,决定着其演奏水平的高低。影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内心情感的升华,也有对影视作品画面、情节的直接形象的感受。能够使听觉视觉一起调动起来,达到和谐、协调的效果,产生美感和激情,促进演奏者无限的想像。其次,影视音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影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民族音乐,熟悉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是演奏的重要前提条件。影视音乐是影视剧内容的缩影,是为影视剧诞生的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演奏者要想正确理解这种艺术,必须拥有全面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品格,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修为。这为提高 学生的审美水平创造了条件。同时,影视音乐有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影视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比如《敖包相会》《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枉凝眉》等等,这些影视音乐是我国艺术歌曲的精品,并且也为器乐教学和舞台演出提供了丰富的曲目资源。

四、在民族器乐教学中运用影视音乐的探讨

民族器乐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具体演奏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诠释和演奏音乐作品。将影视音乐融入到民族器乐教学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运用影视音乐。

1 运用影视音乐的形象性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器乐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科学性,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傻练”“死练”等现象。理论学习应结合民族器乐教学实践,从生理解剖学、物理音响学、教育心理学诸方面,有所侧重地阐述各种民族器乐演奏的原理,使学生从理性上去理解各种民族器乐演奏时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民族器乐的学习难度较大,长时间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厌烦情绪。音乐是美的艺术,而美的表现一定要游刃有余。在教学中,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影视音乐。让学生练习自己喜爱的曲子,可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影视音乐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听觉与时间相结合的艺术,通过跳动的音符、悦耳的声音、优美的画面,人们可以充分展开想像,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斑斓的色彩,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器乐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演奏技术比较熟练,但演奏时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像的表现。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贴近生活、提高兴趣,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选择作品,将音乐形象生活化。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将抽象的音乐插上生活的翅膀,使学生深入教材。成为参与者。在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能够想象看到的情节,无意识地站在角色的位置去思考和表现,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唱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5

一、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重要性

我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发展音乐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音乐大多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以及劳动,每样民族器乐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曲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热情以及生活特点。因此,学习民族器乐可以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1]。在进行民族乐器教学指导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神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民族乐器的艺术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培养自身的音乐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了解我国多种民族乐器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在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民族乐器的曲目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了解音乐魅力。

二、当前我国民族器乐艺术指导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习的功利性太强

学习民族器乐的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趣味。但是,当前民族器乐的学习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开展的,多数家长强制学生学习器乐,从而能够为自己加大竞争的砝码。但是,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功利的目的,对民族器乐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被生活所束缚,无法真正地融入到民族器乐的学习当中。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对民族器乐感兴趣,深入到民族器乐的学习当中,感受名族器乐的魅力,从而能够在民族器乐领域中学习知识,并且不断地陶冶自身的情操。

(二)教学者不负责

正是由于学生功利性学习的目的,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功利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对民族乐器进行专业的指导[2],其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考试技巧方面,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学。有些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过于简单,缺乏专业的教师精神,其指导的范围集中在考试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并且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优化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方法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教师是影响教学水平的直接人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从事民族乐器指导时,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民族器乐进行熟练的掌握,并且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民族器乐水平。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民族乐器在不断地发展,并与现代化科技进行融合,从而产生了更加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技巧。因此,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先进的音乐知识以及创新的方式,从而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素质传递给学生,让其掌握民族乐器的最基本的内涵。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且领悟到民族乐器的内涵以及精神,从而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培养艺术家。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不同的民族器乐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不同的学员音乐能力不同,对音乐的感知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导。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了解教学生的基本能力,从而能够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和专业能力。

(三)借助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展现艺术教学的方式。科学技术与民族器乐之间的结合,可以体现现代的特点,也可以将民族器乐的传统特征全面展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器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通过最新的3D立体音效,将传统的民族期曲目转换成现代化的音乐。因此,为了展现民族器乐的艺术特征,教师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科技将民族器乐的特征更加立体地展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供帮助,同时学生在欣赏民族器乐的同时可以感受民族器乐与现代化结合的特征,对民族传统的乐器进行传承和创新。

四、结语

传统民族器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当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对文化进行传承发扬,从而能够使得民族器乐与时代进行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因此,教师作为民族器乐的教学者,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学生的音乐内涵和精神。

[参考文献]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6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发展、变化,而且一直都在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民族音乐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人文背景。民族音乐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带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体创造的,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人的生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交流融合的习惯,海纳百川的豁达和融会贯通的精神。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中它们相互辉映,相互竞争、衍生发展。同各种其他艺术相同,民族音乐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融合了周边民族音乐的精粹,演化出了本民族独特的音乐艺术和音乐传统,比如南方民歌的山歌、东北二人转等。各民族的艺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注定要吸收其他民族的特色,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每个民族的艺术都会长存,只要是本民族音乐中的好的部分,就会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乃至传唱,如此一来民族音乐自然会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某些民族早已被历史的慢慢长路所模糊,但他们留给后世的艺术财富却没有被抹杀,这些民族的存在就有了其意义,民族音乐及艺术的存在也就有了极大的价值。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7

在这种美学精神的浸染下,民族民间音乐,一向推崇诗情画意,追求优美的意境。它们是无言的唐诗宋词,是无色的写意山水。近百余年来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无不以诗情画意使人陶醉。如《二泉映月》,《夕阳箫鼓》,《空山鸟语》,《平沙落雁》,《江南风光》,《烛影摇红》,《渔父舷歌》,《彩云追月》,《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等。民族器乐独特的意境美,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是民族性的灵魂,也是艺术风格的根源。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有着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音乐是“立体思维”,中华传统音乐是“线性思维”。中华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是“线性美”。所谓“线性美”,就是强调旋律的线性发展,注重旋律的曲折婉转,并且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自由度;而西方音乐是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各种音乐要素都具有严格的定位。

中华民族音乐的线性思维及其旋律,归根结底是写意性美学精神的审美体现。线性音乐思维的本质,是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写意抒情。它注重旋律与结构行云流水,注重在单纯的旋律中,表现细腻的人生况味与情怀,追求空灵感与超越性。线性思维,标志音乐家主体精神的自由翱翔,优美情感的尽情挥洒。中国传统器乐艺术,通过写意性的线性思维,创造旋律美,意境美,具有令人陶醉的优美神韵。

保持并丰富民族器乐独特的神韵,是民族器乐创新发展的关键。为此,民族器乐艺术家,既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又要大力加强国学修养。国学修养,首先是古典哲学和美学修养。这是中华传统器乐的思想文化根源,掌握了总根源,对民族器乐才能知其所以然。其次是经典性古典艺术修养。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8

电影作为一门集视觉和听觉效果的多元艺术形式,声音与画面是并行的艺术表现手法,电影中的配乐对于画面主题的深化、人物性格的塑造、场景的烘托具有独特的作用与魅力。声音与画面作为电影艺术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既微妙又密切的深层次关联。在中国西部电影创作中,民族音乐的运用对于描写西部的民俗特色和地方风情、表现西部民族善良与勤劳或原始与悲壮都具有鲜明作用。

西部电影的民族性及其形成

中国西部电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借鉴于美国“西部电影”的概念。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中国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幅员辽阔,相对封闭,民族文化较为独特,跟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西部有相似性。因此我国的“西部电影”一般是指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片。但“西部电影并不是依据其具体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它主要是指影片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韵和人文气息而言的”[1]。也有学者认为“西部电影”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拍摄的,以中国西部为题材的一系列影片”[2]。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就出现了像《五朵金花》等一系列著名的西部电影,因此这一说法不敢苟同。

音乐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之一。我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这是指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旋律是人类共通的,说的是音乐的共性;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语言特点、民俗文化各不相同,音乐语言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也各有差异,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尤其是在民族差异较大的西部电影当中,通过其电影当中的音乐,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鲜明特色。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要探究其“民族性”,首先要对“艺术的民族性”这一概念进行解析。《辞海》对艺术的民族性的解释为“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3]。通过对学术文献检索发现,学者对艺术民族性的论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艺术作品要以表现各民族的情感和社会生活为主题;二是表现手法上要符合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之所以要探究艺术的民族性,是因为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存智慧,必须从其文化根源出发加以研究,从文化的根基去挖掘和寻找其内在因素。

音乐民族性的形成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自然沉淀下来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历史文化等。一个民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巩固,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气质,这种气质融入民族文化之中就是民族性。

以上是形成艺术民族性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艺术家会根据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的需要,有意识地对民族特征进行理解、提炼、雕琢和加工,使民族性的文化呈现更加鲜明的特点,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使其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民族性的标志。

西部电影音乐民族性的表达

(一)旋律节奏是音乐民族性之魂

旋律亦称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通常认为,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歌曲的旋律扎根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土壤,与民族的性格、文化、语言甚至是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心灵与气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旋律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在千百年中养成的谛听、感受、识别的听觉能力,以流动的知觉表象显示这个民族感情曲线的特点。”[4]

不同民族的歌曲具有不同的旋律和曲调。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小农经济以及较为封闭的文化交流使得本民族的音乐旋律相对稳定,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在西部电影中,在给出一个场景同时会有民族音乐作为伴奏,如果你不能通过场景立刻判断出地域范围,那么在听到电影音乐的旋律时就一定会明白场景的地域位置。如,电影画面出现了一块广袤无垠的土地,我们并不能判断是什么地方。这时候如果配上的音乐是苍劲、悲凉的信天游,那么我们能立刻判断出是陕北的场景;如果配上的是宛转悠扬的葫芦丝,那么肯定是在云南。曲调在表现音乐的民族性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民族性主要就体现在浓浓的越剧腔调上,只要民族的音乐曲调不变,即使使用其他乐器演奏,也会让人感受到民族风格。旋律节奏是音乐民族性之魂的意义就在于此。

(二)民族器乐是音乐民族性之体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根据制作材质,可以分为:土类(即陶制乐器)如埙、陶笛、陶鼓等;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木类:有各种木鼓、①、堑娶凇8据其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吹、拉、弹、打四类。吹管乐器有:萧、笛、笙、唢呐等。吹管乐器一般为木质,特点是声音响亮,色彩鲜明,绝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在合奏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弦乐器有:京胡、板胡、二胡、革胡等。拉弦乐器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柔和优美;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月琴、阮、筝、古琴等。弹拨乐器擅长于演奏活泼跳跃的旋律,有比较强的节奏表现力;打击乐器有: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打击乐器主要都是节奏乐器。在影视中常出现的少数民族乐器有回族的埙、黎族的“打叮咚” 、鄂温克族的鹿哨 、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木唢呐等。

在西部电影中,形象的塑造,气氛的渲染,主题的表达,都可以通过民族器乐加以刻画表现,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如电影《红高粱》中的唢呐,《月光山谷》中的马头琴,《黄土地》中的腰鼓,《往事如烟》中的三弦,《菊豆》中的埙,《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中的古筝等。这些民族乐器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瑰丽色彩,既表现了音乐的民族性,也赋予它新鲜的时代气息。

下面以《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中的古筝做一解析。《五朵金花》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不仅在国内反响剧烈,而且先后在46个国家争相放映,成为当时国内影片在国外发行拷贝最多的影片。电影里面古筝四重奏曲《蝴蝶泉边》至今风韵犹存。“哎,哎!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蝴蝶泉边》以民族乐器古筝为主乐器,通过白族悠扬宛转的韵律,清新优美的对唱,给人以空明、辽阔、甜美的感觉,充分表达了质朴善良的剑川小伙阿鹏和副社长金花之间的那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遐想。

《蝴蝶泉边》中使用的乐器筝属丝竹乐器,因取材于大自然,其音质具有自然的灵性,有着天生与自然相亲悦的关系,对自然山水与情感的描摹天然、细腻,具有人工乐器不可比拟的自然性。古筝四重奏曲《蝴蝶泉边》,充分调动了乐器的音色,运用多种演奏技法与古筝的多样化组合手段,为电影的主题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三)曲式结构是音乐民族性之骨

“曲式”就是乐曲的结构与组织形式。不同民族的歌曲曲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曲式结构就是研究这些段落的类型、特点以及句、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曲式大体可分为复调曲式、主调曲式、套曲曲式等。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每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不同,曲式作为从具体的音乐风格中抽象出来的模式化或程式化的表达形式,因此也就具有较大的差异。曲式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模式和音乐风格。对作者而言,把握音乐的曲式可以确保作品形式上的有序性和民族特色;对欣赏者而言,把握音乐的曲式可以对作品做习惯性的把握,迅速判断出音乐的民族属性。

在上世纪80年代,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荣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多个奖项。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就,不仅在于摄像张艺谋通过独特的影像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黄土地苍凉、悲壮的胸怀,更重要的是作曲赵季平为这部电影找到了与电影的主题和画面混为天然的电影音乐:以陕北民歌体裁“信天游”为主题,创作出了《女儿红》等系列插曲。在为这部电影配乐时,赵季平为了找到创作灵感,在寒冬腊月里到陕北高原的农村寻找原生态素材。最终找到了陕北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歌体裁“信天游”。

“‘信天游’一般由上下两句式构成,内容简单且直白。通常情况下。第一句处于高音区,开阔、明朗,具有开放性结构;第二句从高而低,缓慢而终,具有收拢性结构,形成两句间前扬后抑的曲体。”[5]《女儿歌》充分借鉴了“信天游”的曲式结构,节奏更加自由,旋律与色彩更为丰富开阔,采用高音区尾腔收尾,使歌曲的感染力更强。“在旋律的写作手法上采用五声调式中徵―宫、商―徵、羽―商的四度进行音调,并将徵―富、商―徵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骨架。”[6]作曲者正是借助陕北民歌这种直线升降的旋律手法,渲染了仅有12岁的女主角翠巧内心那种无奈中带有期盼,安分中蕴含叛逆的复杂心情。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形象。电影中的民族音乐对于民族性的表现举足轻重。电影会因其民族音乐的润色则更具民族特色,被国内外观众所认可,带有民族元素的音乐通过电影而得以广泛流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部电影音乐的民族性,会带领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

注释:

① “”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② “恰笔枪糯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参考文献]

[1] 张阿利.论西部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J].电影艺术,2005(12).

[2] 樊凤龙.电影中的陕北民歌元素[J].电影文学,2010(07).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4] 张子骏.浅谈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9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与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有明显的不同,有它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于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既具有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意义。为此,本文根据笔者个人多年来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实践与理性思辨,对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发表若干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凸显民族文化思想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一个特点与规律,是凸显民族文化思想。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拨弦乐器之一,当然以民族文化底蕴为其艺术基因与艺术亮点和艺术优长,所以,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首先就要高屋建瓴,以凸显民族文化思想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千百年来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是该民族文化的基础与指导,也有着该民族的个性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其总体特征是“天人合一”、“中正平和”、“气韵生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琵琶曲反映“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思想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飞花点翠》等,就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乐山乐水乐自然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由此可见,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首先就要从高层次上凸显民族文化思想,以收居高临下之效。

二、彰显民族美学精神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二个特点与规律,是彰显民族美学精神。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与西方传统美学精神也有显著的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有人说,中国美学是“贤人美学”,西方美学是“哲人美学”,此话颇有道理。在汉字中,最早的“美”与“善”,不仅是形近字,而且是同义词,“美”即“善”、“善”即“美”,“善”、“美”一体。这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以伦理道德为上的精神。直到孔子才把“美”与“善”区分开来,但他仍主张“善”在“美”之前,他评论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而不是“尽美尽善”。

琵琶这件民族乐器的产生,就与中华民族善良友好的美学精神密切相关。据晋代傅玄所著的《琵琶赋序》所云:“汉遗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以方语目之,故曰琵琶。”可见琵琶是汉武帝为了与少数民族和解时为远嫁昆弥少数民族的公主所特别制造的一件可以在途中马上演奏的乐器。

三、强化民族音乐风格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三个特点与规律,是强化民族音乐风格。

风格是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民族音乐风格,总体上呈现真挚朴实、自然乐观、含蕴婉曲等特点。

琵琶演奏的艺术风格,同样应当强化这些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中华民族的音乐是乐观向上的,在汉字中,“快乐”的“乐”与“音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虽然读音不同,意思也并不完全一致,但这证明二者有必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就是快乐,快乐就是音乐。

关于这一点,从琵琶的前身――弦鼗的产生中,就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据学者考证,早在秦代,修筑长城的民工们面对劳累、饥饿、死亡的威胁,仍然乐观向上,寻求快乐。他们用鼗鼓张弦,制成“弦鼗”,这件乐器就是汉代琵琶的前身。所以,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必须强化民族音乐风格,因为风格即人格、品格。

四、细化琵琶演奏艺术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的第四个特点与规律,是细化琵琶演奏艺术。其中主要之点是:第一,全面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各个要素。第二,以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为重中之重。第三,具备琵琶演奏的基本技能技巧,主要包括音乐的尖、堂、松、脆、爆和左手指法(吟、带、擞、打、推、拉、进、退、绰、注、勤、煞、优、绞弦、断奏等)、右手指法(弹、挑、弹挑、扫、滚、划、抹、勾、剔、分、摭、扣、轮、摇、摘、提、夹弹、拂等)。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民族器乐的艺术特点例10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97-01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该地区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深居内陆,荒漠广布,人口密度小。在西北地区,除汉族外,还聚居着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本文以西北地区民族器乐为切入点,对聚居在这一地区的维吾尔族、回族和哈萨克族的传统民族器乐进行艺术分析,以期让这些民族器乐艺术发扬光大。

一、维吾尔族器乐艺术分析

在西北地区,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在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中,民族器乐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器乐种类繁多,包括手鼓、艾捷克、独他尔等,常用于家庭聚会、节庆活动中。下面主要对新疆手鼓和艾捷克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新疆手鼓又称“达卜”,是新疆各族人民庆祝丰收、节日的常用乐器。达卜因敲击时发出“达”“卜”两种音响而得名。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喜好等不同,达卜的形制产生了差异,各具特色。新疆维吾尔族的达卜,主要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驴皮或蟒皮,鼓框内侧缀若干小铁环,分为大、中、小型三种。一般乐队和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达卜,古典音乐木卡姆伴奏乐队则用大型和小型达卜。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乐曲气氛的作用。在维吾尔族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达卜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起着协调乐队高、中、低音和统一节奏的指挥作用。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是一种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的弓弦乐器。其琴筒呈球形,正面蒙马皮或桑木薄板,内侧蒙蟒皮,并开有8-10个散音的小孔。演奏时,将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夹于两腿之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在长期的音乐活动中,为了与人们的音乐审美观相适应,艾捷克不断进行改进,出现了刀郎艾捷克、哈密艾捷克、麦盖提刀郎艾捷克、巴楚刀郎艾捷克、阿瓦提刀郎艾捷克等。艾捷克依靠它别致的外形,精美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响亮中略带沙哑的声音质地,丰富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

二、回族器乐艺术分析

在西北地区,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另外在新疆、青海、甘肃和陕西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器乐种类不少,主要有哇呜、、口弦、芦笛、鱼吹吹、胡笳、角笛、口笛、桦树皮脚踏鼓等。这些乐器常在民间演奏,以自娱形式为主。下面主要对哇呜和口弦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哇呜,又称为“泥箫”,是用粘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而成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哇呜的形态类似古代汉族的埙,形状有鹅蛋形、蝴蝶形、鱼形、核桃形、牛头形等。哇呜音域在五度以内,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

20世纪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岸边、六盘山下的每个村庄都有几个制作、吹奏“哇呜”的“把式”(高手)。“把式”不但可以吹奏花儿、小曲,还可以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他乐器难以比肩的华彩。

口弦,俗称“口琴子”“口衔子”,是回族姑娘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根据口弦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竹口弦和金属口弦两种。在回族,多见竹口弦,形状类似妇女常用的发卡。吹奏口弦时,主要靠舌尖或手指轻轻拨动发音簧片,同时以口形的变化、呼吸气量的大小来调解掌握音程及音量。口弦音调柔美深沉,善于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

三、哈_克族器乐艺术分析

在西北地区,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能歌善舞,乐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哈萨克族民间乐器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包括“冬不拉”“库布孜”“节特根”“色布孜克”“尚库布孜”等。下面主要对冬不拉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流行的弹拨乐器。其音箱主要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瓢形,琴杆细长,琴弦用羊肠制成,多数为两根,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冬不拉的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喜爱的表演形式,它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

西北地区的民族器乐是该地区文化精神的载体。它根植于民间,散发着世俗的气息,在西北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在各自特定的民间文化语境中,跳动着生命的旋律,呈现出鲜活、生动、独特的民族器乐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张莉.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J].中国西部,2013(20).

[2]张向勇.宁夏民族艺术奇葩:回族器乐[J].文学教育(中),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