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传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42

体育传播论文

体育传播论文例1

2.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体育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成为媒介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

2.1大众传媒促进了人们体育观念的变化,铸造了适应时展的体育精神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则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手段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不断改变着受众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意向,使人们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2大众传媒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媒体的全方位介入,使得竞技体育比赛可以经由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立体化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充分满足了人们关注和参与竞技体育的需求,同时也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了竞技运动的吸引力。

3.大众传播媒介给体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大众传媒对当代体育构建了新的文化屏障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间阻隔传播,不断造成信息的发出、传递、接受三维之间的“中断”。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大众传媒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对话、交流的同时,也隐含了可恶的离间、挑拨甚至欺骗。所以,在当代大众的体育生活中出现了“羸弱的体育爱好者”的现象。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体育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身体,而作用于人们的视(听)觉,体育也有“操练”转变为“观看”,体育的观众在不断增加,而真正的sportsman却在相对减少,“真义体育”即将被大众传媒蹂躏的面目全飞,体育本是人类加强沟通与交流的领域,而今却因大众传媒的介入使得这只能成为“理想”,人们也只能在孤独和冷漠中单独进行,这一点无疑是对当代体育的巨大“反讽”。

3.2大众传媒创造大众客体,重构主客体关系大众传媒的这种重构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媒介的适应,主体已成为当代大众传媒的奴役而非对媒体制约的主体。大众传媒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对世界丰富性的感受,大众日益依赖于媒介,变为媒介的“囚徒”[7]。对当代体育而言,这是极具威胁性的。在大众传媒上,体育不断的被点缀、装饰,应接不暇的体育赛事、节目、话题在不断的塑造观众,塑造他们的消费习惯。大众传媒使大众懒于去思考,只是一味的接受,这使得大众对体育的审美能力减弱,趣味趋同,使得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坚毅品质和创造精神也遭受严重消蚀。

3.3大众传媒制造新的文化霸权,体育精神受到严重挑战成熟与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的大众传媒秉承了来自社会深层的物役性,在市场与效益的胁迫下,“不断通过极力便捷的信息通道操纵大众的生活,并演示生活境界低俗化的真相。从而将电脑化的思维方式和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强加给所有社会阶层和个人。以金钱神话的意识权力话语方式控制大众的思想,使钱成为意义困乏时代金光闪闪的现代童话[8]。”但近期神话背后隐藏的却是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张扬和理想主义的消解,中国当代体育也呼唤着对体育精神的呵护。

体育传播论文例2

游戏是实现竞技比赛的手段和人际传播的极佳方式。春秋末年,奴隶制逐渐崩溃,大多数奴隶得到了解放,一部分衣食饱暖,于是出现了游戏与娱乐休闲活动。六博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盛行,《孟子》书中说有人“博弈为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六博的输赢不是下出来的,是靠掷彩行子。汉人班固说:“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不遇,劣者有侥幸。”六博的胜负不是靠智力而是靠运气。在古代竞技游戏中以智慧取胜的是围棋。围棋始创于唐尧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围棋已达到了广泛的发展。在古代人们的体育游戏娱乐还有蹴鞠。

鞠是皮革制成的球,蹴就是踢,蹴鞠就是踢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在唐代逐渐演变成立击鞠,即打马球。在马上持蹴杖击球,往来驰逐,并将球打入球门,进球多的一方获胜。还有斗鸡、戈射和赛车等竞技游戏。另外,民俗节令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也表现出人际传播的动机,如踏青、竞渡、舞龙等,其内容不是与祛邪防病有关,就是与祈求长寿、娱乐、促进身心健康有联系。其本质都是人们为了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合作的社会协作关系,满足人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需要。

从养生和健身角度阐释我国古代体育传播

养生是中国古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中国早期的养生思想,最早见于《左传》的“味以行气,气以实志”,从中演化出了通过吸纳“后天之气”而补充逐渐损耗的“先天之气”的办法,以实现延年益寿的“行气术”。《周易》从阴阳和五行的角度对人的精、气、神、意进行阐释,强调从“性”(神)、“命”的协调,由此形成了以遵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的规律为主导的“养性之学”、“性命之学”。《黄帝内经》则从医学的角度阐述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医学养生思想;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静养思想。这些又形成了以养生为主体的养生理论。各家各派的养生方式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养生的根本在于调节心境,由内而外,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其养生、健体的功效是人们相互传播的精髓,是人的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结果,其本质是人的意识对社会实践的能动反应,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侠义精神对我国传统体育精神的传播

侠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我国民族精神血肉相连。侠义精神最初是在春秋末期有那些游离失所的游士们体现出来,后来,在墨家学派形成以后,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和升华,从而成为中华侠义精神的基本源头。侠士作为士阶层的一部分,从思想文化的基础层面看,对于社会文化的吸收应当是多方面的,侠士传承了侠义精神,侠士们表现出来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墨家那里得到了集中的凝练和升华。侠义精神气核心就是忠孝思想观和仗义行侠观念。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侠义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与中华传统体育的价值相吻合,它贯穿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和演变的主线,是我国传统体育精神的精髓。

体育民俗文化与我国古代体育传播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在民间有较明显的普遍性、传统性和民族性的体育民俗,例如:武术、气功、养生、摔跤、举重、放风筝、围棋、象棋、耍狮子、舞龙等,这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是我国体育民俗系统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组成部分。体育民俗文化是民间经过一定时期的文化积淀和整合之后,持续流传和继承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孕育、生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顺应了当时所在地区一部分民众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一部分人们在自己所创造的体育民俗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程度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满足,在沟通、协调与周围其他地区人们关系等方面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随之渐渐传播开来,延续至今,经久不衰。

体育传播论文例3

二、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

体育新闻传播中对象的选择随着残奥会与特奥会的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体将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特殊体育运动员与残疾运动员身上,这一点可以说是体育新闻报道的新起点。大多数的体育新闻传播都将报道的主要重点放在经济比赛的结果上,那种敢于拼搏、重在参与的人文精神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忽视,然而关注残疾运动员的人文精神则成为另一种良性的价值回归。我国运动热潮的最初掀起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而健身事业也自此之后进入发展与繁荣时期。现如今,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对象逐渐成为各界媒体工作者重点考虑的报道内容,从过去的体育明星到社会体育报道,再发展到如今的军队体育、学校体育,都成为当今体育新闻报道的对象与主角。体育新闻传播中的报道方式与词语使用现如今,我国体育新闻传播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报道资讯的缺乏。综合现阶段体育媒体无法满足受众在体育信息方面的需求状况,再加上对近些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分析,不难发现很多体育报道在用词方面有失妥当,或过于口语化,或过于关注刺激度而忽略了报道的实质内涵。但依然有一部分体育新闻报道值得称赞,其使用的大量幽默元素,将社会流行文化毫无维和感地融进报道之中,从而使体育新闻报道充分展现出人性化的特点。不仅是用词方面,体育新闻传播的报道方式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电子科技的进步,手机与网络等新型媒介都成为开拓体育市场的工具。要想在众多体育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单一地体育信息与评论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与受众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体育专题报道与深度报道纷纷出现在体育新闻传播领域。如《我的奥林匹克》节目,其从不同的角度将体育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更具人情味,并且将看似遥不可及的运动员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亲近。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渗透薄弱虽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体育新闻媒体也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但现在有很多新闻媒体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点击率、收听率,吸引大众眼球,不惜通过夸张与不实报道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甚至借用炒作的方式制造虚假新闻。只是一味地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而制造虚假新闻的行为,已经导致混乱的新闻市场中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严重缺失。这种不良行为将新闻炒作的重点集中在体育明星身上,从而使人们减少对明星事业方面成就的关注,而更多去关心他们的花边新闻和隐私信息。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领域的这种扭曲观念逐渐蔓延成为一种风气。

体育传播论文例4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能促进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提升高校知名度。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属11所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和途径的研究,力图比较客观地反映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播内容

    高校作为代表国家最先进科学文化水平的团体,它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随时随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和教育决策。而体育文化传播是提升学校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校运会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校运会中体育文化传播的主体是学生,校运会的目的不仅是通过竞技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增强人际交流,传播体育文化调查结果显示11所高校都很相似,运动会的主要内容是田赛和径赛,在体育文化知识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仅有一些口号、宣传海报、横幅及播报.有条件的高校会利用大屏幕显示运动员的成绩,但这与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要求还相差甚远。

    (二)体育文化节

    现今的学校体育运动逐渐打破传统竞技模式,融集休项目、娱乐项目和主题项目为一体,有条件的高校还开展时尚体育项目的运动会,以人为本.啊遍及高校,对高校产二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以襄樊学院为例,休育文化节通常是学工处组织、院系承办的特色活动,如下人两足比赛,借助学校地处隆中风景区的优势组织定向越野比赛等。其余各高校举行体育文化节内容也很丰富,形式多样,如棋类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展览赛、电脑体育动画制作评比等。

    (三)全国大学生品牌赛事及各级重要赛事

    学生形象通常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或学习、比赛展现出来学生在各类比赛尤其高级别的、社会影响大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都能为学校赢得声誉高校积极地承办重要体育赛事,既可达到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扩大学校知名度目的,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遗憾的是在国内几大高校品牌赛事:cub.a、大超联赛、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tbba中国大学生三人篮球联赛中,11所高校并没有突出成绩,甚至都没有报名参加而这些赛事的传播效果是惊人的,对大幅度提升高校形象作用显著

    在湖北省属1l所地方本科院校里,没有承办过部级赛事的历史,省市级赛事也几乎都是空白、地方高校立足本地,参加本地体育运动,却没有承办本地赛事,在本地传播体育文化,进而提升学校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四)训练基地

    专业队落户高校,在国内这种体育传播形式还比较鲜为人知。在这方面走在前头的首推清华大学,其跳水队已初具规模;另外,浙江的杭州师范学院也采取了与省女子散打队联姻的形式开创了武术专业队与高校联手,实现体教结合的先例。

    襄樊学院毗邻部级风景名胜区—古隆中。此处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一个非常好的体育训练基地,也是体育竞技很好的比赛地点。如果能吸引一两支省级队伍来封闭训练,比如篮球队、乒乓球队、足球队甚至是围棋队等,然后将比赛带人学校,这将极大地提升学校形象,带动学校发展。这些方法对别的院校也适用。比如砚峡大学可以利用其优势吸引企业,吸引游泳队、划船队、跳水队训练等等。

二、传播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高校在建造自己的体育文化、学校形象的同时还要加大传播力度,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展示自己,从而使高校的客观实在转化为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形象

    (一)校内体育文化传播的途径

    1.校内广播台、电视台

    襄樊学院的校内广播台代表了i1所高校的平均水平。广播站是各高校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学校通过广播把各种文化信息传递给全校师生。它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电视台是各学校自己开设的,专门报道学校的一些重要会议、科研活动及校内各种事宜等。高校体育文化也是学校电视台的宣传内容的一部分,但通过百度和googlf搜索,这11所高校都没有和校办电视台相关的网页信息。

    2.校报校刊

    以襄樊学院为例,《襄樊学院报》是襄樊学院的党委机关报,隶属襄樊学院党委宣传部。作为襄樊学院党委的喉舌,以“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教学”为办报理念,成功搭建了一个校园文化传播的平台,传递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师生的声音,展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成就成果,电子版的校报也陆续出现在各院校的新闻网上,开辟了学院交流与宣传的新平台,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精髓却传播得很不够。

    3.校园网络

    校园体育文化网络要以学生为受众传播各种体育文化资源,包括学校体育教学、运动队建设、体育保健、体质自我评价、成绩查询、校内体育新闻以及和国内外优秀体育网站的链接等。随着学校体育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校园内的体育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没有围墙的开放式教育;襄樊学院校园网开设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工在线”等栏目,为师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但对校园体育文化并没有相应的专栏,内容仅散见于学生活动等各种新闻中。其余高校相关内容也很匮乏。

   (二)校外体育文化传播的途径

    1.媒体宣传

    在对外宣传方面.各级媒体的报道让高校在各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高校与各新闻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各媒体支持高校、宣传高校,为学院的改革、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11所高校都很重视外宣,外宣成绩相差不远,但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报道很少。

    2.与外界的交流活动

    以襄樊学院为例,学校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载体来宣传学院,介绍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形象和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如举办李宁明星排球队和襄樊学院排球队的友谊比赛,有羽·泉和凤凰卫视主持人孟广美参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学校注重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如邀请市长参加校篮球比赛,与企业联手组建校教工网球队,参加市运动会和各项赛事等。

三、问题分析

    (一)缺乏体育新闻策划、宣传和公关意识

    对外体育文化传播缺乏系统性;媒体级别偏低;不具备新闻策划的意识,新闻事件不具备代表性;网络媒体报道内容较少,力度不够。几乎所有湖北省属地方本科院校都没有广告宣传活动。比如说在地方建立大的户外广告牌,赠送宣传品,在电视和报纸上宣传等。高校进行适当的广告宣传,是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提高自身知名度十分有效的方式。另外,要积极开展公关工作,通过传媒扩大学校在体育文化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参加各级赛事,与专业队联手,实现体教结合。高校要抓住一些能给自己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赛事来做,并借此进一步传播学校形象。

    (二)资金投入不够、硬件设施不完备

    体育设施在高校体育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没有资金投人,就没有好的运动场地。没有条件优越的运动场地,大学生体育活动将丧失很多精彩。完善的体育设施不仅能促进高校体育的教学,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而且能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与社会的相互交流,吸引社会运动群体走进高校,提高高校体育传播效果和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襄樊学院的体育硬件设施水平代表了11所学校的平均水平,其规格都未达到承接省级比赛的要求。另外,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运动场大屏幕,更谈不上通过大屏幕进行运动会的现场直播或者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体育文化的知识。

    (三)媒介传播系统不健全

体育传播论文例5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体育传播论文例6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体育传播论文例7

    随着体育一文化一传播研究的日益深人,业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整合成为无法回避的瓶颈。热点散乱、话语芜杂既是厚积薄发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段模糊混沌的困局。北京奥运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越积越深,无论是体育文化传播本身的理论支撑还是其现实的发展指向,都需要在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

    一、北京奥运后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皿待理论整合与创新

    任何一个学科,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研究对象都会发生拓展与迁延,这就对学理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理论诉求,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体育文化传播也不例外。

    1.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容拓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

    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涵盖几乎所有与体育相关的人类传播活动,关于“体育一媒介一社会一文化”的相关研究已经远远超出几年前以内容分析为主的体育新闻报道研究的范畴,学界不断出现的新的提法,诸如体育文化传播、媒介体育、体育景观、体育媒体服务等,都反映出研究视域的扩展与问题。北京奥运作为一场盛大的媒介事件,引发了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关注,特别是在体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概念相互包容的现实研究范畴中,更是带有浓厚的交叉学科的性质。加上19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新兴理论的大量引人,体育媒介研究一时间聚集了人文社会领域的诸多思潮,新的命题与阐释迭出,也带来了研究范式与概念范畴的混杂,需要对其进行理论梳理、沉淀与反思。

    2.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对象的扩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本土理论架构

    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起点并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直到今天体育文化传播实践中依然沿袭着西方现代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对体育精神的界定,因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支撑,而是与中国本土体育这一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建设性的观念。

    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使得体育与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一元的话语体系逐渐被多元化的话语所取代,众多新的关键词与提法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重新予以界定,此外,社会变化加剧,新的问题与新的危机也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运行。可以说体育文化传播自身在消化中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应对随时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何有效地吸收并生产创新,已经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破局之题。

    二、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发展应从关注现实路径出发

    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依然是现实指向的问题,既然关注发展就不能回避现实路径的选择问题。文化传播中任何现实的路径选择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已有历史积累的结果,是已有历史的延伸。按照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的路径依赖观点,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体制变迁与技术演进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并且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主要存在两种路径—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

    1.政府主导模式要求体育文化传播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伴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在北京奥运会达到空前有效的高度。这种路径依赖仍将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这样的实际,对于传播内容不能脱离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在国家/民族认同凝聚力的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过,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是,体育文化传播在为国家主流价值观服务的同时,也被鼓励在彰显个体特质、体现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方面多做文章,以适应以人为本的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一进步与传播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相结合,将体育的功能延展,凸显出社会个体丰富的文化选择。

    2.资本主导模式加速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资本主导模式更多的体现为全球资本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运作,体育无法脱离资本运作的模式对现存文化价值的迁延与影响。英国学者雷蒙德·波伊勒(raymond boyle)就明确指出电视、体育和赞助之间构成了运动的当今世界体育运动的三角关系。可见,媒介与资本合谋下,体育赛事的叙事手段与影像风格甚至是自身体制的结构,都不同程度取决于跨国市场的目标性,充满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资本也正是借助不同中的矛盾平衡,在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传播中腾挪跌宕,以求得利益的最大化,不过这样的过程的确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博弈,反映出着不同社会阶层的话语流变。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不论是民族国家还是资本力量,都不愿看到同质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因而今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还将以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这两种路径为主,二者相互作用并惯性化的矛盾态势必将持续很长时间。

    三、现阶段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中有待开拓的几个理论视角

    正是因为上述理论与现实的存在,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拓展才显得真实而又迫切,如今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还处于发韧期,理论成果是初步的,若干年后才可能进人成熟期,因而无法也不必追求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才是对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作出合理的判断的前提。

    1.充满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

    传播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我们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与象征来感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对于体育媒介研究的理论逻辑而言,符号学的视角当属最有效的一类。作为截取的文化字段,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向来是不同文化人群相互接近并加深了解的最直观的印象载体,这些符号可以是某种体育运动,可以是某位运动员,也可以是被赋予的某种虚拟的精神价值;有着相同目标指称意义的群体间的言语指称意义的形成与传播也最为便捷,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以外,这一视角在世界杯足球比赛等全球性体育事件中表现的同样明显。2010年6月一7月的南非世界杯中,南非传统乐器呜呜祖拉(vuvuzela )的响声经由世界杯的转播响彻全球,虽然备受争议,但这一细节正是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的典型案例:南非世界杯中的呜呜祖拉象征了非洲草原生活的口常工具(一种用来驱赶拂拂的发声工具,在古老的非洲用于召集部族成员集会),代表了非洲球迷的个性特点(1990-1998年世界杯的球迷看台上,我们都能发现吹着呜呜祖拉的非洲球迷),今年世界杯上改良的呜呜祖拉经过世界球迷的推动,兼具多重文化身份,俨然就是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文化象征之一。

    2.体育媒介景观在国家/民族/群体文化认同中的建构作用

    不仅仅是奥运,现今世界由媒体再现的众多国际赛事俨然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群体的身份标识,体育竞赛在很多时候早已超越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被有意或无意的赋予复杂的政治因素,成为个体身份认证的重要维度。媒介通过奥林匹克盛会的全球化,对各种不同的影响加以传播,诸如各国鼓励可获得国际声誉的项目的体育政策出台,对比赛的胜利在经济上和象征力上加以利用,将各种情感因素融合为想象中的共同纵酒狂欢时,这种力量才最为明显。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后,西班牙国脚们捧着大力神杯欢庆游行的镜头让我们回想起1998年世界杯法国足球队夺冠后香榭丽榭大道上万头攒动举国狂欢的盛景。这些恰如戴维·罗伊(david rowe)论述的那样,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围绕着其代表性的体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一概念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对内和对外地广为传播,从而成为在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连接媒体和体育的重要文化象征。此外,体育自身的凝聚力从来就是社会群体动力的有力证明,加之与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结合而培育成的大量参与群体与观众群体,无疑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群体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一环。

    3.建设体育强国语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的日常生活视角

体育传播论文例8

现代奥运会借助于传播技术手段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交往行为,北京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集中对话和交汇。无可否认,体育早已超越了竞技的范畴,成为系统的交往行为与独特的文化传播盛事。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思考是丰富而深刻的,北京奥运之后的几年间,广州亚运会、全运会将陆续举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连串以体育为载体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契机与挑战,我们需要经验的沉淀与思维的创新。从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视角探索体育交往的逻辑问题,这既是对北京奥运的文化思考,也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视域上的开拓意义。

一、体育交往先天的跨文化传播特质

在一般意义上,跨文化传播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主要指涉人类社会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的现象,以及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究其实质,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体育交往已经从一种体能技巧的竞技、社会活动或是文化实践,上升至诸如奥运会这样具有跨文化传播特质的宏大文化景观。

1 体育交往的流动性

体育交往通常伴随着人口流动、信息流动、文化流动与资本流动。作为一种整合的力量,资本流动与信息流动、文化流动一起形成一种流动效应,与体育交往形成互动,成为彼此发展、相互融合的推进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之下,人口流动与信息流动早已突破了空间对体育交往活动的限制,为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体育交往提供了技术的保证。北京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50名运动员参加。仅8月8至24日,北京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52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8.2万人次。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其他几个奥运协办城市。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其实现的基本保障便是交通通讯手段的便利与安全。同时,为了规避大规模的文化混杂产生“巴别塔”风险,需要相对简明的话语体系在人群中形成即时性的文化认同。体育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诸多运动规则与规范用语简单并且高度符号化,成为不同文化人群交流的世界性语言符号,既能够发挥通用语的沟通作用,又为在不同空间转换中发生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预设了制度性的约束。

此外,虽然资本的介入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议,但体育交往中的资本流动作为一种资源型的供给,为体育交往特别是全球性大规模的体育交往提供了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在体育赛事与赞助商的关系中得到最好的注脚,正如麦当劳全球品牌副总裁杰克·伍德沃德(Jackie Woodward)所说“普通消费者将能通过我们接触到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连锁店的地位”。

2 文化抓痕的短时记忆效果与学习与移植的涵化功能

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通常将旅游及体育中的跨文化现象作为一类研究对象,原因是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二者同属于文化旅居,旅行,旅游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们为了休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交往主体自身成为了“文化交往使者”,负载着原有文化内涵,前往相异空间,发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使得不同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其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但是,文化旅居/旅行,旅游毕竟是短期的随机的人际交往方式,它产生的是一种“文化抓痕”的短时记忆效果,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有不可避免的回归过程,旅游者把短暂的在目的地的旅游生活置于身后,重新汇入居住地仍在继续的生活。

与旅游活动不同的是,体育交往还具有学习与移植的涵化(acculturation)功能。体育交往伴随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与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给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一套同质化的“隐藏符码”,对不同的文化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

不同民族体育交往和地域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往往出现“抗拒”、“同化”、“涵化”等多种不同情况。“抗拒”是某种体育文化在受到外来冲击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同化”是指一种层次较高的体育文化与较低的体育文化相接触,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摄取和融化;“涵化”是两种相同或相近的体育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及其相互结合的自然结果。“抗拒”和“同化”只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涵化”才是体育交往中健康的发展途径。

3 自觉交往弥合文化差异与冲突

体育交往是一种基于愉悦的、跨越地理空间的自觉的人类行为,是一种能够接触“真实世界”而非简单“媒介世界”的直接传播方式,是文化间基于人际的、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而不是单纯通过媒介间接、外在地获得映像世界的交流和传播。体育交往中的娱乐目的、快乐主题和良好意愿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相互了解制造了接近性的文本,这种自觉交往能够弥合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与冲突,也是体育交往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所涉及到的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互动使用(口头或口头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行为者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

在这一意义上,体育交往比媒介传播更能渗入到人际交往的微观层面,这不仅仅表现在它扮演过使战火暂时停息、使对立的外交状态缓和等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由、幸福、完美和和平的追求。

二、全球文化流动中体育交往的现实语境

体育交往自身的跨文化传播特质证明了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观照体育交往的理论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关注体育交往的现实语境,探寻其历史定位与逻辑起点,

1 因科技革命而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相互接近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将动用一切可支配的社会资源,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体育交往的现代化起点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直到今天体育交往实践中依然沿袭着西方现代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对体育精神的界定。

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巨大的“制度化的结构性风险环境”,为了应对现代性的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探索中向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传统的东方文化靠近,虽然这种文化交流的相互之间的流量并不平衡,但是接近毕竟是事实。东方传统的健身、养身之道如功夫、瑜伽等也成为全球性的体育交往中东方文化的典型象征。

因此,跨文化传播中的体育交往才会引起关注,这已经不是“现代”与“传统”之争,而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出现的深层次的文化交往与融合。

2跨国发展模式主导下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博弈

法国著名传播学专家马特拉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指出:“今天,跨国发展模式越来越是一种社会行为、主体多元化相互结盟的结构,包括私营部门和国营部门,民族资本和国际资本,它们合在一起重新定义民族一国家的角色。”现代化过程中贯穿着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博弈,这也许是体育交往最直观的现实语境。

从信息交换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讲。民族国家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系统。很多时候民族国家作为体育交往的直接参与者与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绝大多数体育交往都无法离开民族一国家的语境。但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态势。人类交往技术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急剧扩散,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相对封闭性,全球化的文化流动所形成的开放秉性与国家的疆界封闭和权威垄断形成了极大张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大体也呈现出了核心价值理念不变,但外部边界不断完善和择机调整的发展态势”。“这种基本判断的得出,不仅与百年奥运所历经的时代变迁高度相关,同时也与不同奥运举办国特定的地缘语境和预设的目标语境密不可分。

3 资本均质化逻辑对文化交往逻辑的渗透

杰姆逊认为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这个“既存的社会体制”就是资本追求利润的逻辑。在这种体制中,文化交往愈来愈受到资本逻辑的规范,文化的差异化逻辑被资本的均质化逻辑吸收并且被纳入“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从而改变了自己以往基本的文化角色和社会功能。先前作为一个自律领域与资本对峙的文化被资本的逻辑同化,文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商品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育交往既受惠于资本的全球流动,又处处受到资本力量的掣肘。

为了满足欧美广告商对转播时段的要求,北京奥运会游泳项目的日程安排由下午调整到了早上,这一类与我们早已习惯的各类文化现象与商业资本的“联娴”不同,更多的反射出资本逻辑对交往逻辑的渗透。资本既为体育交往的扩展插上翅膀也给交往的理性发展带来障碍。

三、与体育交往相联系的可资借鉴的几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

总体说来,跨文化传播中的体育交往作为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类问题视域,目前还处于发韧初期,需要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才能对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作出合理的判断。

1 符号互动视角——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

对于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而言,符号学的视角当属最有效的一类。作为截取的文化字段,充满了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向来是不同文化人群相互接近并加深了解的最直观的印象载体,他们之间的言语指称意义的形成与传播也最为便捷。文化符号的创新,是北京奥运带给中国的一种启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地理符号与特色资源,更多的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特点与时代精神。如何对既有文化符号进行创新与整合,使之利于今后深层次体育交往的展开,也是北京奥运后值得思考的议题。

2 文化认同视角——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

我们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与象征来感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媒体再现的国际赛事俨然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的身份标识。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中提出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社群”。他认为,“即便是最小的民族国家,绝大多数的成员也是彼此互不了解,他们也没有相遇的机会,甚至未曾听说过对方,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却存在着彼此共处一个社群的想象。”就奥运会而言,其原本的体育意义已经通过媒体延伸开来,“体育,尤其是媒体所再现的体育,已经被融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份界定之中”,使民族国家将异质分散的民众聚集在了集体的庞大荣誉象征体系中,恰如戴维·罗伊所论述的那样:“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围绕着其代表性的体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一概念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对内和对外地广为传播,从而成为在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连接媒体和体育的重要文化象征。”

3 批判视角——重视交往的理性与和谐

当前社会交往实践中。理性与和谐是一对相伴生的概念。和谐要求以公平正义为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协调,其底蕴是理性的社会关系建构。虽然批判理论因“缺乏建构性”而经常遭到批评,但是批判的视角是保障交往理性与和谐的思想武器,它提醒文化交流个体勇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善用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对生活世界进行思辨。在多元文化全球流动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交往的思想取向和对信息交流的接收取向有着很大差异。但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他们文化观念的基本社会结构、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领域,有着很多重合的地方。通过体育交往构筑一种人道主义的友善精神的生长空间,也给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提供了一个相通的德性网络。这种充满终极关怀的批判的视角在目前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中有待于挖掘与弘扬。

体育传播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奥运会借助于传播技术手段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交往行为,北京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集中对话和交汇。无可否认,体育早已超越了竞技的范畴,成为系统的交往行为与独特的文化传播盛事。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思考是丰富而深刻的,北京奥运之后的几年间,广州亚运会、全运会将陆续举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连串以体育为载体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契机与挑战,我们需要经验的沉淀与思维的创新。从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视角探索体育交往的逻辑问题,这既是对北京奥运的文化思考,也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视域上的开拓意义。

一、体育交往先天的跨文化传播特质

在一般意义上,跨文化传播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主要指涉人类社会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的现象,以及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究其实质,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体育交往已经从一种体能技巧的竞技、社会活动或是文化实践,上升至诸如奥运会这样具有跨文化传播特质的宏大文化景观。

1 体育交往的流动性

体育交往通常伴随着人口流动、信息流动、文化流动与资本流动。作为一种整合的力量,资本流动与信息流动、文化流动一起形成一种流动效应,与体育交往形成互动,成为彼此发展、相互融合的推进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之下,人口流动与信息流动早已突破了空间对体育交往活动的限制,为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体育交往提供了技术的保证。北京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50名运动员参加。仅8月8至24日,北京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52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8.2万人次。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其他几个奥运协办城市。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其实现的基本保障便是交通通讯手段的便利与安全。同时,为了规避大规模的文化混杂产生“巴别塔”风险,需要相对简明的话语体系在人群中形成即时性的文化认同。体育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诸多运动规则与规范用语简单并且高度符号化,成为不同文化人流的世界性语言符号,既能够发挥通用语的沟通作用,又为在不同空间转换中发生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预设了制度性的约束。

此外,虽然资本的介入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议,但体育交往中的资本流动作为一种资源型的供给,为体育交往特别是全球性大规模的体育交往提供了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在体育赛事与赞助商的关系中得到最好的注脚,正如麦当劳全球品牌副总裁杰克・伍德沃德(Jackie Woodward)所说“普通消费者将能通过我们接触到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连锁店的地位”。

2 文化抓痕的短时记忆效果与学习与移植的涵化功能

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通常将旅游及体育中的跨文化现象作为一类研究对象,原因是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二者同属于文化旅居,旅行,旅游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们为了休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交往主体自身成为了“文化交往使者”,负载着原有文化内涵,前往相异空间,发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使得不同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其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但是,文化旅居/旅行,旅游毕竟是短期的随机的人际交往方式,它产生的是一种“文化抓痕”的短时记忆效果,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有不可避免的回归过程,旅游者把短暂的在目的地的旅游生活置于身后,重新汇入居住地仍在继续的生活。

与旅游活动不同的是,体育交往还具有学习与移植的涵化(acculturation)功能。体育交往伴随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与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给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一套同质化的“隐藏符码”,对不同的文化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

不同民族体育交往和地域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往往出现“抗拒”、“同化”、“涵化”等多种不同情况。“抗拒”是某种体育文化在受到外来冲击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同化”是指一种层次较高的体育文化与较低的体育文化相接触,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摄取和融化;“涵化”是两种相同或相近的体育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及其相互结合的自然结果。“抗拒”和“同化”只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涵化”才是体育交往中健康的发展途径。

3 自觉交往弥合文化差异与冲突

体育交往是一种基于愉悦的、跨越地理空间的自觉的人类行为,是一种能够接触“真实世界”而非简单“媒介世界”的直接传播方式,是文化间基于人际的、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而不是单纯通过媒介间接、外在地获得映像世界的交流和传播。体育交往中的娱乐目的、快乐主题和良好意愿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相互了解制造了接近性的文本,这种自觉交往能够弥合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与冲突,也是体育交往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所涉及到的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互动使用(口头或口头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行为者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

在这一意义上,体育交往比媒介传播更能渗入到人际交往的微观层面,这不仅仅表现在它扮演过使战火暂时停息、使对立的外交状态缓和等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由、幸福、完美和和平的追求。

二、全球文化流动中体育交往的现实语境

体育交往自身的跨文化传播特质证明了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观照体育交往的理论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关注体育交往的现实语境,探寻其历史定位与逻辑起点,

1 因科技革命而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相互接近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将动用一切可支配的社会资源,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体育交往的现代化起点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直到今天体育交往实践中依然沿袭着西方现代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对体育精神的界定。

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巨大的“制度化的结构性风险环境”,为了应对现代性的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在

探索中向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传统的东方文化靠近,虽然这种文化交流的相互之间的流量并不平衡,但是接近毕竟是事实。东方传统的健身、养身之道如功夫、瑜伽等也成为全球性的体育交往中东方文化的典型象征。

因此,跨文化传播中的体育交往才会引起关注,这已经不是“现代”与“传统”之争,而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出现的深层次的文化交往与融合。

2跨国发展模式主导下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博弈

法国著名传播学专家马特拉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指出:“今天,跨国发展模式越来越是一种社会行为、主体多元化相互结盟的结构,包括私营部门和国营部门,民族资本和国际资本,它们合在一起重新定义民族一国家的角色。”现代化过程中贯穿着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博弈,这也许是体育交往最直观的现实语境。

从信息交换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讲。民族国家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系统。很多时候民族国家作为体育交往的直接参与者与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绝大多数体育交往都无法离开民族一国家的语境。但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态势。人类交往技术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急剧扩散,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相对封闭性,全球化的文化流动所形成的开放秉性与国家的疆界封闭和权威垄断形成了极大张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大体也呈现出了核心价值理念不变,但外部边界不断完善和择机调整的发展态势”。“这种基本判断的得出,不仅与百年奥运所历经的时代变迁高度相关,同时也与不同奥运举办国特定的地缘语境和预设的目标语境密不可分。

3 资本均质化逻辑对文化交往逻辑的渗透

杰姆逊认为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这个“既存的社会体制”就是资本追求利润的逻辑。在这种体制中,文化交往愈来愈受到资本逻辑的规范,文化的差异化逻辑被资本的均质化逻辑吸收并且被纳入“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从而改变了自己以往基本的文化角色和社会功能。先前作为一个自律领域与资本对峙的文化被资本的逻辑同化,文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商品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育交往既受惠于资本的全球流动,又处处受到资本力量的掣肘。

为了满足欧美广告商对转播时段的要求,北京奥运会游泳项目的日程安排由下午调整到了早上,这一类与我们早已习惯的各类文化现象与商业资本的“联娴”不同,更多的反射出资本逻辑对交往逻辑的渗透。资本既为体育交往的扩展插上翅膀也给交往的理性发展带来障碍。

三、与体育交往相联系的可资借鉴的几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

总体说来,跨文化传播中的体育交往作为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类问题视域,目前还处于发韧初期,需要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才能对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作出合理的判断。

1 符号互动视角――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

对于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而言,符号学的视角当属最有效的一类。作为截取的文化字段,充满了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向来是不同文化人群相互接近并加深了解的最直观的印象载体,他们之间的言语指称意义的形成与传播也最为便捷。文化符号的创新,是北京奥运带给中国的一种启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地理符号与特色资源,更多的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特点与时代精神。如何对既有文化符号进行创新与整合,使之利于今后深层次体育交往的展开,也是北京奥运后值得思考的议题。

2 文化认同视角――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

我们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与象征来感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媒体再现的国际赛事俨然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的身份标识。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中提出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社群”。他认为,“即便是最小的民族国家,绝大多数的成员也是彼此互不了解,他们也没有相遇的机会,甚至未曾听说过对方,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却存在着彼此共处一个社群的想象。”就奥运会而言,其原本的体育意义已经通过媒体延伸开来,“体育,尤其是媒体所再现的体育,已经被融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份界定之中”,使民族国家将异质分散的民众聚集在了集体的庞大荣誉象征体系中,恰如戴维・罗伊所论述的那样:“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围绕着其代表性的体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一概念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对内和对外地广为传播,从而成为在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连接媒体和体育的重要文化象征。”

3 批判视角――重视交往的理性与和谐

当前社会交往实践中。理性与和谐是一对相伴生的概念。和谐要求以公平正义为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协调,其底蕴是理性的社会关系建构。虽然批判理论因“缺乏建构性”而经常遭到批评,但是批判的视角是保障交往理性与和谐的思想武器,它提醒文化交流个体勇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善用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对生活世界进行思辨。在多元文化全球流动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交往的思想取向和对信息交流的接收取向有着很大差异。但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他们文化观念的基本社会结构、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领域,有着很多重合的地方。通过体育交往构筑一种人道主义的友善精神的生长空间,也给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提供了一个相通的德性网络。这种充满终极关怀的批判的视角在目前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中有待于挖掘与弘扬。

体育传播论文例10

国务院46号文的政策红利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l L遇,体育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拥有巨大群众基础的马拉松赛事便在此契机卜得到井喷式增长。 随着北京马拉松在我国影响力的逐渐提高,我国近几年举办马拉松赛的城市场数逐年递增。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网站可知,全国马拉松赛事由2011年的22场,2012年的33场,2013年的39场,2014年的51场,增长到2015年的134场,2016年的328场,甚至2017年多达1102场。可见,马拉松赛事逐渐成为群众和城市都喜闻乐见的时尚体育运动。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卜,传统的大众传媒己经无法满足如今纷繁复杂的马拉松赛事传播,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独特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马拉松赛事的新宠,为当今马拉松赛事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其中,“微博”作为开放的信息互动平台,以其快速的传播力、内容碎片化的特点,成为当前我国各大马拉松赛事的重要传播渠道。本文通过将2017年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微博传播进行对比分析,为其他赛事微博的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官方微博现状

(一)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介绍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是由中国田径协会创建并主办的中国最高等级的马拉松系列赛事之一,旨在整合中国优秀的马拉松赛事资源,树立中国马拉松精品赛事办赛标准,推动中国马拉松赛事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与发展。2017年是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启动元年,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重庆国际马拉松和武汉马拉松四项赛事成为首届赛事的创始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