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1 16:56:01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1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导语能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那样就容易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内容做充分的感情铺垫,它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导语的设计不能离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陈涉世家》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大泽乡起义,那次农民起义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这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起义,它揭开了数千年来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农民自发起义第一次对封建政权发起挑战,给当时暴秦政权带来毁灭性打击。大家知道这次起义是谁领导的吗?起义过程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陈涉世家》。

2.进行情境探究

情境探究,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3.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又是为了一切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先天及学生主观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并非只局限于好学生,而是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我们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如: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麻雀嘴巴"现象,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麻雀嘴巴"。我看这样做大可不必。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4.精心设计问题

关于问题,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所提的问题都应该是学生能接触、能感知到的事物和生活实际,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提问。对于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当。问题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这样不仅能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5.培养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经常性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会恍然大悟,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6.开展巩固复习

这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对上一节课或前面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检测,以摸清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程度。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宁缺毋滥,最好是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如在讲解文言文单元《醉翁亭记》这一课的时候,课前检测的题目主要考查的就是在《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诗句,既复习了前面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背诵,又让学生对古仁人之心又了深入的理解,对学习《醉翁亭记》中"醉翁"的"仁人之心"也大有裨益。

7.进行反思探究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2

1.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许多初中生因为学习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兴趣低下的状况,在语文学习中提不起兴趣,对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经过小学长达六年的学习,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许多学生的语文基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也有的学生非常薄弱,这就对教师如何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虽然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采用自己的老经验方法,对教学改革最前沿的信息了解不多,对最新的教研成果研究不深,特别是没有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导致教育教学研究及与表面形式,没有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教学互动流于形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虽然也开展了一定形式、一定范围的教学互动,但是这样的互动仅仅属于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到位,没有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甚至有的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看似组织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探究活动,实际上学生所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数量还是深度都非常有限。

5.教学空间受到限制

教学完全局限于课堂,即使学生有一些可以自主支配的课外时间,也被无休止的习题和讲课所占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兴趣爱好缺乏拓展的空间,学生也没有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课外学习活动,这些方面都是导致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二、有效突破语文教学困境的方法

1.引入生动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强化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之外,还要从语文学科自身着手,开发出趣味性因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性。我在教学工作中将生动的信息手段引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和演示设备的配合,加上网络的支撑,播放作者的生平资料、创作的时代背景,演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事件、物品,以及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渲染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同见人见物的效果。生动手段的引入让语文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学生在趣味性知识的辅助下,学习的热情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落实分层目标适应学生发展实际

因为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出现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教师必须直接面对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制定差异性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个层次的学习要求,坚持适当高于学生发展实际的标准,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差异性目标可以缓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希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差异性目标应当体现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互动,无论是考试环节还是作业布置,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差异性放在首位,在组织设计每一项教学工作时,都要按照分类分层级的标准进行实施,可以消除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消极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3.贯彻落实课改要求发挥教研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样板示范。教学工作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观察各地各学校的经验,了解国家和各地对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将这些和自身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和开展教学工作有效联系起来,认真的选择一些成功的经验模式,内化吸收为自身语文教学的实践尝试。无论是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还是对教学流程的突破,以及学生主主体地位的体现等等,这些方面都要求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广大教师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站在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吸收经验,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语文教学成果的提炼总结,将消化吸收后的教学经验提炼出来,这也是推动语文教学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成果。

4.体现学生语文学习主体地位功能

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将师生互动这一要求体现出来,学生主体地位是重要的方面,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相互讨论起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一个个扁平化的小组,将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为学习任务包的方式交给学生。他们围绕着教师提出的要求,冥思苦想,交流探讨,既认真的开动脑筋,又集聚了集体的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动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加深,他们思维的角度、思维的技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养成积极思考、相互研究习惯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一起交流最终的学习成果,可以达到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地位的完美融合,实现了知识能力的双向互动,使整个语文教学素质化程度大大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3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一句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新时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是以“探究”为中心、凸现“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思想。所谓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就是本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探究性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着“研究性学习”来开展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了解和倾听学生的需要,师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营造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没有顾虑的发表意见。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对整个教学活动甚至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进行引导。另外,要倡导课内外结合,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挖掘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再次,要切实把握中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和“基本性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的相关知识,并受到人文、审美、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民族文化底蕴以及鉴赏能力,关注文化和社会生活,以适应探究性阅读内容多元化趋势,始终做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路人。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作为研究者,受到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和不成熟性。研究行为的发生、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种条件的满足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教师的指导。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性阅读的欲望

1.阅读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在阅读教学情境中的情绪、情感,这也是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探究性阅读活动,实现探究性阅读的目标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的情境及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灵感悟、探究文本中建构对文本的理解。

2.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有效优化探究的过程。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而展开的认识、情感等领域的多向对话与互动,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主动创设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教师之间多维互动的碰撞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与融合,从而促进智慧的生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确定合理的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是进行探究活动、实现探究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它为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因此,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应根据阅读文本的疑难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去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4.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能起到学会反思、发现自我、催化智育、净化心灵、提升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三、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偏差。

(1)避免探究阅读内容出现偏差。探究阅读内容的偏差主要指探究方向、主题、内容等出现范围扩大和一些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没有根据新课标理念来探究阅读文本的难点、疑点及人文价值。(2)避免探究目标出现偏差。探究目标的偏差主要指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目标理解出现绝对化、简单化,脱离了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去探讨与三维目标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是笼统而概念化的理解,根本无法指导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探究目标的确定,要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更要把这个研究性活动延伸到广阔的课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究,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从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探究性阅读能力,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雪梅.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教育教研.2013年5期

【2】李炳学.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初析.教育学文摘杂志.2013年27期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4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 规律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异常活跃时期。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都是围绕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为目标展开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而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应运而生。我国新课标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但是纵观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运用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观念上与实践中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很多学校与教师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毫无顾忌地使用探究性阅读,貌似热闹非凡的一节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探究性阅读中教师在课堂的有效组织、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探究模式的应用缺乏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从教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进行有机的结合后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探究性阅读的指导作用。很多一线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探究性阅读,但是总体上看并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顾文本的类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采取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形式上的加工组合,教师的这种随意嫁接的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特性,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预设教学目标经常无法实现。

2.探究性内容缺乏合理性

一直以来语文课的教学就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探究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探究一些未知的、有价值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与问题还很宽泛、很肤浅。如,有的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问题的共同探讨性。

3.探究性阅读课堂引导缺乏合理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是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获得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否顺畅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意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但是落实到行动上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如,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进行探究,或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建议

1.明确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所谓探究性教学的新理念主要是指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形成的理念,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探究性阅读的理论认知保证。如,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探究问题进行逻辑加工,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究性阅读的开放资源,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创设出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探究情境。

2.深入挖掘,确定探究的内容

很多初中教师潜意识中总是认为探究性阅读所探究的是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其实不然,探究性阅读所探究的对象是十分具体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出适合阅读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主要对象。如,探究性阅读的探究问题一定要难度适宜,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和水平,还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再如,在讲授《木兰诗》一课时如果教师将探究的注意力集中在木兰怎样以女子身份征战沙场,让学生从文章中猜测这一原因,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探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3.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促进了探究的优化

在探究性教学中确定探究的问题是该种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才能将这些探究深入下去,并使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嬗变、阅读技巧的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等方面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引导。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进一步促进探究优化的过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中,《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即: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哽咽?为什么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后还做了一个手势?班级中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了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对相关语言的分析,有的学生负责对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进行分析,还有的学生对课文中学生对人物的神情进行分析,最后小组推举出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6

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

2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1教师内涵的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倚偷慕淌ΑK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2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2.3教学思维的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7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融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用好新教材呢 ?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仅就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1.绘图解说式。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2.网络阅读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3.课堂活动式。一是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如:记忆刘义庆一《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二是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三是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四是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4.工艺制作式。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5.成果展示式。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级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8

前言

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通过自我学习,寻找资料或者是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下面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探讨。

1.探究式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需把握参与的“度”。由于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独立或者是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的,但是,如果教师参与过多,那么无法实现探究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教师如果不参与,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1]。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需要把握参与的“度”。二,探究学习的任务设置要合理。探究学习的任务难度如果设置的过高,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进而也无法实现学习的效果,如果探究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的过低,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任务太简单,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2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2.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创设探究情境

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循序渐进,可以连续布置3到5个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灵感,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重心偏离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2]。

2.2拓展探究内容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拓展探究的内容,所谓的拓展探究内容主要就是指,一般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教材上的知识,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还应该为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探究内容,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拓展思维,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3]。另外,在进行拓展探究内容的布置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任务的布置,进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在进行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内学习任务可以是,理清诗歌中的中心思想,并且将难懂的字弄明白,最后能够熟练的背诵。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快的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内任务,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拓展探究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于该诗歌作者的相关作品进行汇总,这样,能够使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也能够对于没有学习到的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扩展。

2.3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巧妙的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是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途径,而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问题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应该伴有一些难点知识,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应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问题,完成任务。而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问题,逐渐的诱发学生的探究,久而久之,学生探究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深,进而实现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的深入和具体。

3.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在独立或者是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5]。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生过于的依赖教师,当遇到问题或者是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就会求助于教师,在学习上,单纯的跟随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去寻找资料,只知道单方面的依赖教师。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需要自己独立的完成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自己独立的寻找资料,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新宇.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7)

[2]任辉.语文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9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学习行为,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其中尤为重要。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基础。在激发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充足的探究学习平台和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新教学探究活动,通过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普通高中Z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教授知识,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话剧《哈姆雷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大致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部戏剧的现实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在表演前期学生们为了能够有最佳的表演效果,会独立地深入分析角色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将文章掌握。

二、引导问题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探究学习中,学习者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无所不在,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讲授每篇课文时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聪明的教师课堂上往往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直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更高境界。问题一个个发现了,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把探究性学习引向深入。你要讲的内容、要落实的“点”不就全完成了吗?例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出一些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上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文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描写,且题目也命以“风雪”二字,“风雪”在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恰是这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我适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风雪”?“风雪”描写对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有什么作用?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究,这一课的效果自然就更佳。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六国破灭之我见;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又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大家已经不陌生。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得以实现。高中生处在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既要面对学业上的负担,又要承受来自高考的压力。其思维能力已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对事物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正是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再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中,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资料进行收集,并且讲解出来,在充分感受作品思想的基础之上,自身思想情操也得到了提升,这都是探究性作用的体现。

三、挖掘探究方法,强化学生探究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例10

此文对目前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具体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有益的教学情境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渴望的基础意识。情境教学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认知和实物辨别的能力,可以开发学生右脑的智慧,能够充分利用大脑来记忆和理解语文知识。一旦形成了系统的情境教学,学生对初中语文便是情有独钟了。

二、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

1.用情境创设悬念

人们一经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行动起来会更加的用精神动力,并会沉浸在求知探讨的过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来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思想走进一个意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借用情境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体会到文章的主要情感,形成自我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由于初中学生还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办法涉及更广的知识面,通常无法体会到丰富情感的存在,那么需要教师来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内容时,利用课堂的前一个十分钟来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对错误的反省等问题,紧接着教师再引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相同的,从生活上的思考引申到实际的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