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47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1

1.前言

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2.低碳经济的基本涵义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LCE)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以此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效益结合的最佳状态,同时能够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3.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于2003年发表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高举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旗帜,率先成为发展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德国实施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法国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发展以核能为主题的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西班牙则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瑞典推动全民参与,加强了对环保型汽车的推广。日本内阁会议于2008年7月通过《构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于2009年4月,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法案,试图强化低碳经济。美国于2007年7月出台《低碳经济法案》,积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巴西、印度等也努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4.1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得地球不堪重负,两级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有关数据显示,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74摄氏度,1961~2003年,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1.8mm。哥本哈根会议为全球气温上升2摄氏度目标达成共识。IPCC第四次报告评估的可选择的发展途径是全球排放量要在2020年以前达到最大,2050年排放量水平至少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50%。世界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先进技术,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中国作为发展大国,必须提高低碳意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这也将有利于我国抢占世界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4.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许多矿产资源的消费速度已经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大宗矿石都无法满足国内需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39种短缺的矿产资源;同时,由于我国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2013年初以来,中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我国四分之一国土受影响,北京PM2.5浓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对人们的出行、工作、健康都带来了诸多不便;预计未来几十年,我国资源面临严重短缺,许多资源不得不依赖进口,这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4.3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利益存在冲突,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出发点有很大的差异,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各个国家而言,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谁能在竞争中取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加大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压力,2006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总排放量达到60.18亿吨。通过创新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的全方位竞争中,以此来掌握国际经济领域的主导权,获得国际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

4.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措施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导致了大量能源资源的浪费,人均LGP水平方面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社会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就必须提高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优化我国工业结构。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5.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1)注重发展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国家应组织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和消耗。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努力提高能源整体利用率。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大力发展以知识、技术和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的完善低碳产业。

(3)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注重低碳管理

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意志的低碳经济总思路。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扶持低碳经济,引导个体、群体、组织从事低碳经济的生产和运营,鼓励微观经济体对低碳经济的战略投资,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低碳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的节能、高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强国际间关于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关于低碳减排的会议,促进在中国发展碳交易。

6.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之中,不仅有利于我国改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国际政治压力,也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利英.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可行性探究[J].新财经.2013.1(上).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2

在2009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2010年的两会低碳经济、新能源成为了焦点话题。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追求的目标。而此时新能源也誓将成为低碳经济的源动力。

一、低碳经济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1.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清晰目标,引入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2007年,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此以外,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造成的损失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等。如果不采取措施,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最多可下降37%,而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就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可超过美国(20.1%)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因此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3

1.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多年来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必然的选择。

1.1.1中国气候问题严峻

2011年11月15日,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称,1951年至2009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变暖速率为每10年升温0.23℃,青藏高原冰川退缩速度达到每年7.8米。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每年释放的水量估计达50亿~110亿立方米。中国大部分地区冰川面积缩小了10%。气候变化还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报告称,若不考虑适应措施,全球温度升高2.5℃,中国粮食单产最高下降幅度约20%。

1.1.2中国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称,截至2009年末,中国人口已达到13.35亿。巨大而持续的人口增长,使得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对能源消费过多以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以目前的能源消耗标准,要保证中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1.1.3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影响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有专家称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和新能源发展是世界经济的第四次产业革命,而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推动创新和低碳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夺取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是各大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博弈的重要动因和战略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高速发展的工业和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都使得我国的碳排放及其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任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制定并实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策略[1]。

1.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2.1减排压力巨大

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并把该指标纳入强制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而要实现这一减排目标,中国面临着重重的压力与挑战。据国际Wirtschaftsforum再生能源(IWR)组织2010年8月17日的报告,全球2009年CO2排放量下降1.3%至313亿吨,这是近10年里第一次的下降,而中国CO2排放位居榜首[2]。

欧盟作为低碳经济的发起者,其倡导的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50ppm。为达到此目标,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控制在400亿吨,其中我国所能获得的最大配额为104亿吨,占全球的26%;而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须控制在310亿吨,我国的所能获得的最大配额为80.6亿吨。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及经济增长基准情景的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我国可能会面临47亿吨的CO2的排放缺口,2050年缺口可能达到417亿吨(见表1)[3]。

1.2.2能源结构制约

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每燃烧1吨煤炭产生的CO2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0%。而且受到我国资源存储开况及经济、技术原因,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两条主要温室气体减排途径:一是工业直接减排。即通过工业减产或技术改造直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充分发挥森林固碳功能。为实现CO2排减排目标,我国已经推行系列强制减排措施。但这种直接的工业减排措施投入大、成本高,还将对经济发展、就业带来系列影响。为此,我国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抢占制高点,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而森林固碳由于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好,目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2林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1森林碳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储存了大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存库。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约有2.48万亿吨,其中,约有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约占50%。现在科学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年平均吸收CO227吨,同时释放O224.3吨,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可抵消工业CO2排放量的20%左右。

2.2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

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第一,木材、钢铁、水泥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世界公认的三大传统原材料。和钢材、水泥相比,木材属绿色的、环保的、可降解的原材料。用木材代替钢材和水泥,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可以减少大量的CO2排放,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十分重大。第二,森林是一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后可以持续利用几十年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3低碳经济下林业发展策略

3.1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工作,为寻求与国际接轨并具中国特色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途径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3.2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力度,提高森林质量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林业发展赋予了更加重大的使命。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力度,控制工程建设对林业用地的征占、使用,以减少因森林保护不力导致的碳排放。同时,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

3.3建立低碳林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林业产业,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4]。从林业产业自身情况看,以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充分利用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油茶等木本粮油、能源林等基地建设工程带动作用,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是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们应全力发展高新技术林业产业、精深林业加工业等环境友好型林产加工业;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林业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森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挖掘林区特色自然景观潜力,努力把森林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成为林业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3.4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4

1低碳经济环境下林业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实施林业思政工作是对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保护,有些林业企业过度采伐,不重视育林工作,并且不能及时更新森利资源,导致森林生长量无法与森林采伐量持平,最终导致我国森林资源出现采育失衡等问题,从本质上减少了我国森林的面积。因此,加强思政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林业企业的管理工作质量和监督工作质量,避免过度采伐和乱砍滥伐,低碳经济下实施思政工作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此外,加强思政工作能够促进林业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由于我国林业发展速度很快,人们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意识弱。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的经济,在这样的模式下开展思政工作,能够有效发挥林业的价值,为长期环境效益提供保证。

2低碳经济下林业思政工作的具体措施

2.1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以科技促发展

林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应当注重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新经济模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实现发展经济的目标,一直采取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形式,不惜污染环境并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和利用,更是缺乏管理与控制。而当前,低碳环保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节约和保护森林资源,防止和杜绝乱砍滥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前提下,要使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平衡健康发展,必然要求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通过对新材料的研发和利用,逐步取代传统木质材料,通过科技发展,实现木材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使那些被弃置的木材也可以得到利用,进而提高各类木材的使用效率,使木材浪费的现象得到更好地控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林业产业带来各种新的机遇,在经济发展上创造新的增长点,不断地提高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和经济价值,降低木材成本,从而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应当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如此,还应当通过科技研发和创新来不断地培育优良树种,从而提高林业资源的水平和质量。由此可见,在低碳经济下,林业思政工作应当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思想认识水平,以科技促发展,本着科技造林以及科技兴林的精神,使科学技术对林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更为充分地发挥。

2.2强化林业工作的管理,使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得以落实

为了强化林业工作的管理,在组织上可以设置专门机构进行各项管理工作。由于林业产业的管理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各方面的管理事务多种多样,更为合理地分配各种管理任务便成为了必然的要求。因此,应当设置多个层次的管理组织机构,使分工更为明确,责任划分更为细致,进而实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和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林业产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还可以使广大职工群众在经营和管护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不仅如此,在林业产业方面的监管制度以及实际监管工作也应当得到落实和加强,加大对那些毁林造房、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以及毁林开荒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确保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和长远发展。应当合理安排森林资源的采伐,将采伐与保育相互结合起来,避免仅采不育,着力促进和推动林业资源的不断更新。通过对林业产业管理工作的强化,使林业思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将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思政工作的一项根本理念加以坚持和贯彻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林业职工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应有的满足,切实保障好林业职工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通过林业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实惠。将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思政工作的一项根本理念加以坚持和贯彻,这对于林业职工群众的全面发展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林业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4林业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一方面应当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同时也不能放松各项实际工作,两者应当兼顾而不能顾此失彼。应当将解决员工实际困难与化解各种思想问题相互结合起来,从与员工息息相关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发,切实考虑员工的利益,加强各方面实际工作,融入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以解决职工群众生产与生活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为出发点,营造出一种切实为职工群众谋利益的优良氛围。在林业思政工作之中,不仅应当在员工生产工作的场所和时间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还应当将工作领域拓展到员工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出更为良好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和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应当加深对职工生产生活的了解和认识,设立建议意见箱,让员工可以及时地、积极地将他们所关注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来,以便于及时有效地了解员工在生产生活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进而使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并使林业思政工作的可以有更为良好和显著的收效。

3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林业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我国林业产业中,职工的思政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致使林业产业监督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不合理。尤其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职工思想政治水平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因此,必须要明确低碳经济下林业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林业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从本质上提升林业思政工作的水平。

作者:王振伟 单位:内蒙古伊图里河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蒋林林,梁世欣.解决职工切身利益——高峰林场思政工作凝聚人心纪实[J].广西林业,2015(1):15-16.

[2]蔡莉萍,柴鹏凯.林业政务网站群政民互动内容建设实践与思考——以辽宁省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3):43-44.

[3]薛斌瑞,宁宝山,王红平,等.森林经营历史对林业发展的哲学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34):222-224,263.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5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发展模式不断质疑。经济危机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毫无疑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当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抓住战略机遇,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2009 年7 月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09 年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 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美国政府投巨资于生物能源,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日本于2008年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 除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外,巴西、墨西哥、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甚重,从1986年至今已经续出现了22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未来30年内,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仍处于推进在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速度的阶段。13亿人改善生活质量也将有一个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生产、消费和流通中的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高排放的温室气体,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将低碳经济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思考,并履行我们的“世界公民”的责任。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经济”则强调了这种新理念根本上不排斥发展。因此,广义上,“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煤、石油、天然气是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必须开发新能源,建立低碳能源产业。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 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二)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我国应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目前低碳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使低碳教育由目前的个体自发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师资培训。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一要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二要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的影响。三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有效的政策建构是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安排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先导。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也仅体现在节能减排措施之中,且以行政手段为主。显然,制度与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第一,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第二,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第三,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 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6

中图分类号:TDl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27-0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资源浪费和枯竭、环境的恶化与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即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上的低碳经济之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实现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2009年8月出版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中,中国科学院对“低碳经济”是这样定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问题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下,能源利用率低。

我国的开发方式比较粗放,而且能源利用率低。在传统工业的支撑下,我国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换来的。目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由于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多是高能耗工业部门,经济的调整发展需要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因此,对能源的需求必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虽然近些年的比重略有下降,但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无法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3、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碳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第一,技术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贫油、少气”,这种资源禀赋特点决定我国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炭为 主的局势在中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要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新能源开发,推动低碳技术国际间交流。

进一步发展碳采集和封存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注意二次创新,加强国际间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在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化石能源,而清洁能源很小一部分,其中以水力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诸多新型的能源。同时,还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低碳技术以及能效提高技术的战略意义要充分重视起来,利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促进中国朝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还应该注意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他行业也不断应用低碳技术,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7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作为中国的石油企业,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这种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低碳经济是石油企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

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异常,肆虐的龙卷风、暴雪、干旱在全球各地此起彼伏;酷暑、暖冬等极端的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南极冰川逐渐融化,自然界已经开始向人类发出警告。由于气候异常,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烟雾、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如果这种气候持续下去,食物链断裂,人类迟早会面临灭绝的厄运。

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使各国明确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因此,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国际社会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2007年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厘岛会议)已经给出了肯定性的答案:碳市场交易会扩大。” [1]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各个国家与国际大石油公司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从中国社会看:1998年,中国成立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办公室;“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直接指标(3个),间接指标(2个);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2]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指标和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即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10%;空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由113个重点城市增加到333个全国地级以上城市。” [3]

可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从国际国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作为负责任的中国石油企业,低碳经济已成为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未来石油企业要在国际上取得优势,就必须具有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创新优势,就必须尽快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2.发展低碳经济是石油企业应对化石能源枯竭的需要

所谓化石能源,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由于人类的开发速度和使用这些化石能源的速度却比生成的速度要快许多倍,导致化石能源在短期内被大量开发,而新的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却不可再生,因此,化石能源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

“截至2011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6526万亿桶,全球已经探明石油储量可供开采54年,天然气储量可供开采64年,煤炭储量可供开采100多年。” [4]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明显,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制约。近几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迅速。“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7%。,今后大约每年会提升2个百分点,而且这一趋势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扭转。” [5]石油对外依存度影响能源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石油天然气需求增长迅速,中国成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资源约束的问题将异常突出。

国土资源部首次向公众《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可采资源量233亿吨,中国石油年产量2亿吨水平可延续到2030年以后。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32万亿立方米。” [6]有人预测,中国天然气需求将从2011年的1300亿立方米增至2017年的2730亿立方米,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国。同时,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30%左右。化石能源日益减少,但能源总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方面提倡节能降耗,另一方面加大了研发新能源的力度,并把节约能源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未来百余年内,由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将逐渐枯竭。加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节能降耗是中国石油企业面对能源枯竭的需要。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F206;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46-06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CO2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因此,全世界都在呼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指的是依靠技术和政策创新而实施的一场能源革命,从而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气候变化和低碳目标影响到全球政府治理结构与方式的变化,同时,特定的政府管理行为取向、机制、政策和方式也将对这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低碳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推进政府管理目标、理念、机制与政策的创新。

一、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指出,谁先发展了低碳经济,谁就有可能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1]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给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动力。在经济发展模式由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向低排放、高环保的低碳模式转变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及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一)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但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市场失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部性。市场交易经常会对第三方或环境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只有通过政府行为才能得以减少。[2]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汽车和汽油,但由此对空气质量和交通事故所产生的外部性或“溢出”效应,却没有根据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按价付费。环境问题往往需要借助于某种形式的政府行为才能解决,而市场对此往往无能为力。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而言,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低碳经济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诱发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即社会收益而私人和企业成本增加的矛盾。所以,要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

(二)矫正政府失灵的需要

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F・Spulber)在Famous Fablas of Economics:

Myths of Market Failures一书的序言中说:“政府应该帮助社会去选择最好的技术,而不是把事情都留给消费者和企业去处理……”[3]这说明了即使在美国“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不可缺少的积极作用。政府作为低碳经济公共政策供给者和调控主体,主要是通过借助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干预和支持。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并不能保证政府行为的合理性和干预的有效性,我国政府体制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弊端,所以,由于政府行为目标多样性、政府拥有自由裁量权、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的有限理性等原因,政府同样会陷入失灵状态,而政府失灵往往比市场失灵带来的危害更大。因此,创新政府管理、避免政府失灵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既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以减少单纯的市场运行的低效率,给低碳经济以强大的推动力;又要通过自身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变革避免政府失灵。

(三)借鉴国际经验的需要

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正积极寻求新的应对措施来变革传统政府治理结构。英国采取的政策思路是将政府引导与商业激励相结合,发挥政府在扶持低碳产业、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企业和投资商提供一个明确而稳定的政策框架,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美国尽管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仍由政府主导投入巨资研发生物燃料和太阳能设备,建立碳排放贸易制度并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意大利政府通过“绿色证书”制度和“白色证书”制度来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政府在以实际行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宏观发展战略、资源能源约束政策和政府调控行为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其绩效。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借鉴国际经验,及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条块分割、中央和地方利益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传统的政府管理效率低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明确界定资源与环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将其纳入价格体系,以解决资源环境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作为低碳经济核心内涵之一的环境保护,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具有非常显著的跨区域流动性和外部性,任何单一地区和企业都难以独自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尽管环境的可持续性能使发展工作长期化,但是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资源环境价值的贴现率不高,容易导致短视行为。这就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治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破坏问题,不是仅靠市场和企业就可以做到的,它必须由国家引导,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伴随着低碳经济被世界各国确立为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必然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制度和方式等三个层面进行创新, 实现政府管理的低碳化,引导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高效和低碳利用,尽可能减小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

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政府管理强调通过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必要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一管理理念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GDP增长率是硬道理”,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对现有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追求高经济增长率,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盲目投资建设了大量“政绩工程”,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给社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也会造成环境破坏严重、碳排放增加、生态失衡等问题,进而导致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难以持续协调发展,最终影响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和政策创新而实施的一场能源革命,从而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要求政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效益,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和互动为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把低碳管理的理念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的理念融入到政府对自身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把低碳理念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与工作举措,以低碳理念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

政府管理制度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低碳经济得以健康持续运行的重要支持力量。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重新考虑和定位政府经济调控行为的目标。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导向的政府管理制度,必须以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为调控目标,通过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权、政绩考评等制度的创新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推进政府经济调控制度的转型,终结和调整那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和市场政策,实施以低碳为税基的财税政策,创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从而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第一,财政支出制度创新。2009年4月22日,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这意味着英国政府的每项决策都将考虑碳的排放和吸收,还要相应考虑由此引起的财政收支。[4]然而我国的财政政策对碳的排放考虑不够;财政支出制度的设计对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和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不够;财政资金少数用于发展低碳经济,使用效率较低;对财政支出项目的确定和实施监督乏力,财政支出缺位、越位及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推进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必须积极创新政府财政支出分配制度。要制定并实施国家碳预算,将碳预算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专门科目纳入国家预算,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对资金扶持对象进行筛选;切实提高低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认真选择节能减排和低碳项目,同时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财政支持资金的投向管理和跟踪问效;对低碳经济发展财政支出项目的确定和实施进行有效监督,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专门的资金核算和监督机构,定期公布财政支出情况,加大对挪用和侵占资金的打击力度,保证财政支出落到实处。

第二,税收制度创新。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30余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税收调节面过窄,力度不够使得很多资源被廉价甚至是无偿使用。而且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大多采取低税率、减免税等直接优惠方式,而对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采用较少。低碳经济的进一步推进要求我国针对上述问题对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进行完善和创新。首先,扩大征收范围。可以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促使这类商品提高价格以此限制需求从而达到限制生产的目的。其次,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在增值税方面,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从外部购入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与利用原生资源之间的税负差距;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低碳企业采取优惠政策能更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起到引导企业投资方向的作用;在营业税方面,对从事低碳或无碳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再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税收优惠政策应从直接减免为主转向间接引导为主,着重增加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方面的规定,针对具体的新能源开发活动或低碳技术项目等适用优惠政策。同时,坚持税收激励支持与约束限制并举,将给予低碳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的税收政策结合起来。

第三,信贷制度创新。国家环保部于2007年联合人民银行、银监会共同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并将1.5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输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随时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这说明绿色信贷制度已经开始实施。绿色信贷制度为企业在发展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建立档案,并将银行的贷款政策和金额与其信誉挂钩,有利于激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信贷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与绿色信贷配套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行业环保绩效评价指南等技术性政策;信息沟通不足,有很多省、市尚未建立环保部门与银行监管和授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即使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也不能完全实现全面、及时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健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信贷制度,首先,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与国际金融公司、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开展密切合作,学习并引进环境绩效评估和特殊行业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并深入对标准和指南的本土化研究,为绿色信贷技术政策的出台提供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各相关部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实现环保、金融双方信息对接;政府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专业培训,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能力。再次,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监督、审查和处罚条款,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保障绿色信贷的贯彻实施,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第四,产权管理制度创新。环境产权的科学界定和严格管理是有效保护环境进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先决条件,是推进政府环境事务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重要途径。由于环境资源的流动性特点和产权界定的困难,使得环境产权模糊成为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难于治理的基本原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资源和环境是作为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存在,其使用消费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因而导致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愈加困难。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实施环境事务管理,首先必须明晰界定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形成一种排他性的产权机制,从而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不再是一种无价的公共产品。同时,政府在环境事务管理过程中要逐步引入和探索市场机制,依据法律法规并按照其市场价值形成价格,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使市场竞争主体将其作为生产要素计入企业成本,诱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寻求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方法和技术以节约成本。其次,政府在环境事务治理方面还要试点排污权交易转让机制,在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以此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实行排污权交易转让机制既可以通过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低成本控制污染物排放,又有利于政府和环保部门通过排污权的核定、发放、拍卖和市场调节,实现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使各功能区域的环境状况达到相应标准。

第五,政绩考评制度创新。探讨以低碳为核心目标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与制度,是低碳经济发展背景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低碳为核心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并形成适应各自经济发展方式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与制度。传统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偏重追求经济总量扩张的绩效考核制度,在该制度确立的量化增长目标的压制下,必然导致各地各级政府官员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和助长权力干预经济。在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诉求前提下,必须转变过去的压力型政绩目标考核方式,必须摒弃传统的唯GDP增长的考评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前提下政府政绩考评制度转型,将绿色GDP增长率、节能减排、碳排放减低指数等作为政绩考评的核心指标,将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公共财税政策合理性等作为政绩考评的基本标准。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既是衡量政府经济调控方式科学和调控绩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路径。

(三)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有属地管理、部门管理和末端管理等。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这些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过去的许多管理方式都有必要加以创新和改进,政府要根据社会和环境的实际关系,把低碳管理纳入到新的管理原则中去。针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管理方式要实现从属地管理到区域协商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整合管理以及从末端管理到3R制造管理的三大转变。

第一,推进从属地管理转向区域协商管理。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主要是属地管理,即各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主管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低碳经济发展工作的监督管理,显然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区域外部的问题则不作为。环境要素的流动性等特征决定了区域大气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不会因为人为的行政区划管理而消失,而且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实现需要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各项投入,而各自为政的属地管理可能因信息交流不充分而使得资金投入的效率低下,难以达到社会最优。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应利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良好契机,进行管理方式创新,明确相关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对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产业和开发新能源负有“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在互利互信基础上实现区域协商管理即特定经济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共同防治区域性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区域层面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而进行协商合作,坚持责任共担、权责对等、协调统筹以突破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地域限制。

第二,推进从部门管理为重到整合管理。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传统的部门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整合管理”就是地方政府中那些主管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共同防治环境问题、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而进行综合决策的新型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部门管理”,“整合管理”具有统筹兼顾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避免决策片面性,通过协作保障政令顺畅实施和低碳产业发展等特点。“整合管理”通过整合与低碳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各部门的职能,在地区发展规划、信息共享、违法行为协查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有效应对与社会经济高度耦合的环境问题。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共同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新兴产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步推进去碳化,使经济平稳发展、分步骤逐步减排。

第三,推进从末端管理转向“3R制造管理”。末端管理只是对生产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末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管理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末端管理手段花费了大量资金投资建设末端处理设备,却没有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大力开发新能源、研究低碳技术以实现产业生产过程及产出的低碳化,因此,政府应该扬弃末端管理的弊端,实行3R制造管理,借助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调控,真正实现产品生产、销售、消费和回收的低碳化。“3R制造管理法”是由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借鉴生态循环而首先创立的,即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投入原料减量(Reduce)、废弃物再利用(Reuse)和原料循环利用(Recycle)。[5]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控制,目的是在生产中用相对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以减少碳的排放;废弃物再利用属于过程控制,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利用;再循环利用属于输出端控制,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以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3R制造管理争取以最小的环境影响,最少的能源资源使用和最佳的管理方式实现最合理的经济增长,在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推进其实现的路径较多,但主要还是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管理机制来明确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与作用并规范政府自身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要明确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来发展低碳经济。

(一)强化职能,明确政府的目标定位

在现有的职能体系中,要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在推进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首先,强化政府引导职能。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总体上还是个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等重大问题还缺乏必要的理解,认识水平较低。因此,政府要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众多的媒体和宣传渠道,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低碳理念并积极参与各种节能减排活动。其次,强化政府监控职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政府应对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计划的执行、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法律的实施等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和控制。再次,强化政府协调职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协调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究、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的推进等都需要各部门、区域之间的协调;需要各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协调;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调各国间的碳排放和技术合作问题。

(二)完善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9

一、金融支持是促进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处于核心地位,金融引导经济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的基本功能一是使社会资金转化,二是优化配置经济资源。金融市场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可使社会闲散资金和企业暂时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周转资金,变储蓄资金为投资资金。另外,由于金融市场拥有广泛的信息资源和众多的投资者,信息传递迅速,使经济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促使经济资源流向生产最有效的企业。

低碳经济成为危机后带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低碳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低碳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一是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发挥金融融通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交易的广度、深度和弹性。二是推动市场自发进行低碳创新活动的功能,使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以不依赖于政府扶植,有效避免了路径选择的错误及权力寻租的浪费。三是实现碳市场的激励功能,提升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效率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排放交易机制的制度功能。四是有利于碳投资的风险分担和退出,有利于投资者队伍的扩张,有利于能源金融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产生,有利于资本对节能减排的推动。

2009年11月,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年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是属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就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低碳经济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的建立。

二、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优化需要金融支持

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传递机制如下:金融—影响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资本)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金融可以通过资本的优化配置,引导经济资源流向低碳技术创新领域,促进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技术结构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代表产业的规模经济性,技术结构代表产业的能耗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

根据《2010—2011中国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2010年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新能源产业接近4000亿元。报告指出,虽然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拥有巨大的产业规模,并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进,但是为数众多的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企业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产业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由于存在巨大的行业壁垒,广大民营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常规的商业手段参与市场竞争,风险资本对这一领域总体持观望态度。因此,在当前我国正处在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新能源产业、节能设备制造、低碳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发展前景广阔,融资需求巨大,有必要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低碳产业结构优化。

低碳产业紧密结合金融支持的主要表现:一是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低碳项目与企业,如支持化石燃料改造、提高传统行业的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产业、植树造林等;二是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获取收益,并且碳减排量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引导经济资源投向低碳产业,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优化,促进低碳技术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如图1所示)。

三、低碳产业的发展特征需要创新金融支持

低碳产业的发展具有项目周期长、高风险、高投入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对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的需要。首先,项目周期长。低碳产业的发展是指通过创新技术来提高传统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但是,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非有投入即可立竿见影,低碳项目的周期从技术研发阶段到技术转化阶段,再到产品推广阶段,是个漫长的过程。项目周期较长的特点决定了其中短期内不能够为企业带来回报,因此开发低碳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在项目周期的不同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均不相同。其次,市场风险高。低碳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仍然不足,人们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接受需要时间,当前低碳市场相对弱小且不确定,这中间会有较高的市场风险。另外,采用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生产产品成本过高。比如燃煤发电成本为1,则小水电、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约为煤电的1.2倍、1.5倍、1.7倍、11—18倍。高成本形成高价格,使得市场无法接受低碳产品,导致了低碳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质量改进和社会成本降低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低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于中小低碳企业而言,在缺乏政策支持和信贷资源、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一般难以维持自身运营。为了管理和转移低碳产业的风险和成本,需要创新金融支持。

四、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形成需要金融支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发达缔约方应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以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履行《公约》,《公约》建立了向发展中国家分配资金的融资机制。另外《京都议定书》规定,允许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这一规定推动了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形成。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迅速,2012年5月世界银行的《2012年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碳市场总值增长11%,达1760亿美元,交易量创下10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高。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其价格发现功能导致市场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REN21)公布的两份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达257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世界银行专门成立了碳金融业务部门,并已经设立了总额高达10亿美元的8个碳基金用于全球环境保护项目。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碳金融领域,目前全球采用“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超过60家,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判断、评估和管理已作为其金融行业基准,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额占全球融资额的85%。

在国际碳金融发展领域,发达国家都竞先抢占碳金融市场,围绕碳减排权,建立并完善碳交易市场,试图构建碳交易货币,并发展包括相关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基金、碳排放期权期货以及碳衍生理财产品等一系列以金融创新产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于2005年4月推出碳排放权期货、期权交易,碳交易被演绎为金融衍生品。2008年2月,首个碳排放权全球交易平台BLUENEXT开始运行,该交易平台随后还推出了期货市场。其他主要碳交易市场包括英国的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和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也都实现了比较快速的扩张。加拿大、新加坡和东京也先后建立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

对于蓬勃发展的碳金融,我国仍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居于被动参与的地位。目前国内碳排放交易的买家主要是境外企业,国内企业与国际买家谈判时,缺乏话语权。虽然中国现在是最大的碳交易供应国之一,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碳交易市场,因此没有交易定价权。中国要想掌握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主动权,就必须发展碳金融市场,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注:本文为2011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D11YJ35。)

【参考文献】

[1]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2] 中国人民银行漳州市支行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政策支持研究[J].福建金融,2009(1).

[3]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例10

(1)天然气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的排放量,天热气实现其减排作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代替石油,另一个是代替煤炭。根据相关资料得知,1立方米的天然气使用与燃烧石油相比,可以减少排放100.0%的灰尘、39.0%的氮氧化合物、72.0%的碳氢化合物、90.0%的二氧化硫,97.0%的一氧化碳和24.0%的二氧化碳;与燃烧煤炭相比,可以减少排放88.0%的氮氧化合物、99.6%的二氧化硫以及65.1%的二氧化碳;从上面的数字看来,使天然气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减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可以有效地保护大气环境,加快我国建设低碳经济的步伐,到2020年实现低碳时代。

(2)天然气的广泛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天然气、石油、煤炭这三种主要的化石能源中,天然气中的氢成分含量最高,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能量浪费,属于高热值能源。从开发、供应、使用的全过程将天然气与电能的能量效率做比较,由于天然气能源的使用没有经过中间环节,它的生产效率和输送效率高达90%,而电能的利用需要能源的转化,降低了电能的使用效率,所以天然气的能源效率远远高于电能。据相关数据显示,工业燃煤锅炉的资源利用效率在50%—60%,而工业燃气锅炉的利用效率在80%—90%;家庭燃煤炉灶的利用率是20%—25%,而家庭燃气灶的利用率是55%—65%;天然气的联合循环发电热效率大概在55%,燃油和燃煤的发电热效率约在30%—40%之间,而热电联产的热效率高达70%。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城市中的天然气使用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已经从2000年的18%增长到了34%,这一现状标志着能源结构正在逐渐向非石油化工方向倾斜。

1.2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高碳能源消费结构

(1)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据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太阳能这些非化石能源所占消耗总量的比重仅仅是8%左右,虽然一些化石能源的消耗有所减少但是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仍然比较低。根据我国发改委的能源研究所所进行的课题组资料显示:2011年7月份,在我国发电量高达4252亿千瓦的基础上,火电发电量为79.8%,使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随着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世界逐渐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天然气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到2015年,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要远远超过2008年,达到2000亿立方米,根据科学预计,在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将明显提高,其中石油占21.09%、煤炭占54.92%、天然气占8.74%,而生物柴油、醇类汽油、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风电以及核电6项总共占5.87%。

2天然气的利用促进低碳能源利用以及产业系统的建设

我国在努力实现低碳能源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低碳能源产业系统重点包括5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力开发以天然气能源为主体的清洁能源,并合理利用;二是摆脱经济发展过分依靠高碳能源,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过渡;三是采取高新技术,节能减排;四是将新能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五是森林碳汇。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医药等产业都将资源低耗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在向现代化过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重要性。

2.1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

(1)天然气作为燃料,可以促进低碳工业区的建设。将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代替石油、煤炭不但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以加快建设低碳工业区;例如:四川省夹江县,这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天然气的开发和使用已经达到很高水平,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示范功能的天然气瓷都,这就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和工业的发展,满足了当地人民对能源的需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

(2)天然气作为原料,可以促进低碳化工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的清洁化工原料,主要用途在于生产二硫化碳、炭黑、氢氰酸、氯甲烷、乙炔、甲醇、合成氨等一系列下游加工产品,其中主导产品由甲醇、合成氨组成。因此利用天然气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不仅可以满足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还降低了对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依赖性,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建设。

2.2天然气利用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有利于减少尾气排放量

(1)天然气在汽车行业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综合排放污染比以石油和柴油为燃料平均每车每年能够减少二氧化碳21.1吨,比汽油车的成本降低25%~40%,比柴油车降低15%~30%。并且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汽车不会向空气中排放苯、铅、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同时,天然气的成本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节省汽车运行的成本。

(2)CNG汽车行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人们环境意识也逐渐提高,更倾向于选购低消耗、低排放量的汽车,再加上国家对相关产业的扶持,我国的天然气汽车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产业结构上,都会产生全新的改变。目前我国浙江省的600多辆出租车已完成改造,这样发展下去,到2015年,浙江省的天然气加气站可高达155个,天然气汽车可达5.5万辆,到2020年可减少排放42.6吨二氧化碳,环境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改善。2.3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以及节能减排的载体,有效使用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天然气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如空调、供热、取暖、烹调、等方面,同时在商业、服务业中也有巨大的作用,不仅减少二氧化碳、灰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质量。

3天然气的利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系统的建设

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保障体系,大致包括5大体系,有低碳责任与文化、低碳制度与政策、低碳的战略管理、低碳技术创新、低碳财政与金融。

3.1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低碳技术改革

(1)低碳技术创新包括对天然气技术的改革;低碳技术体系中包含碳封存技术、碳捕获技术、新能源技术或替代技术、节能技术、能源生产与储存、能源利用和消费技术等。同时囊括对天然气、页岩气、煤气层、的生产、加工、储存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对能源的开发效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2)天然气技术加快低碳技术发展,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攻克在能源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关,加强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二是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过程中,加大对技术的研发投资,进行节能减排技术革新,使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3.2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丰富了低碳文化内涵

所谓的低碳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以及文化生活中,要树立企业公民形象、具有低碳意识,提倡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低碳排放以及低能源消耗。低碳文化与公民、企业、国家三个方面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而天然气文化是低碳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在保证天然气清洁能源持续稳定地提供,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利用天然气能源促进节能减排。因此,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低碳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