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体经济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44

实体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1

(一)不同融资模式在主体、属性、业务模式上的异同传统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为银行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和网络融资产品(如建设银行的“快贷”、“借贷通”)。网络融资主要有P2P贷款、众筹融资、电商小贷、BankToBusiness模式等。其中电商小贷在不涉及银行资金的情况下,又分为针对平台上商户或供应商的BusinessToBusiness模式和针对消费者的BusinessToCustomer模式。传统银行和互联网企业联手打造的网络融资模式有BankToBusiness模式(见表1,下页)。电商不引入传统银行,依据自身“资金池”(余额宝可以吸收部分存款)为平台内商家或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业内称为电商小贷,主要有针对消费者消费贷款的BusinessToCustomer和针对商家或供应商的BusinessToBusiness模式(见图一,下页)。京东和苏宁金融模式主要是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阿里金融则是针对本平台上的商家。在这种模式下,电商控制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平台内各商家订单、交易数据、信用数据等为依据,进行信用分级,接受平台内符合条件商家的贷款申请。“资金池”的大小成为制约电商小贷发展的重要因素(苑宁思,2013)。与电商小贷BusinessToBusiness模式不同,BankToBusiness模式中引入银行,电商充当信用中介,提供平台内用户商品流、信用行为等大数据信息,银行控制资金流,银行作为主导方,对提出申请的借款人进行审核和发放贷款,审核依据有各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信用数据、订单、库存等,同时银行内部的金融数据也作为主要凭证。这种模式通过引入银行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但是对电商平台内的信用数据库建设有较高要求。

(二)不同金融融资模式基本原理的异同1.传统银行融资的基本原理传统融资机构尤其是银行主要通过现实中的大量网点揽储,以吸收民间存款获取大量资金,再按照严格流程进行贷款发放。其基本原理是:大量揽储网点+长期积累的真实存款+有效担保抵押物/信用。按照银行严格的贷款条件和流程,可以发现,银行主要服务的是大公司客户,中小企业和个人小额贷款则不在其服务范围内。银行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的网络融资产品,如建设银行的“快贷”业务,其主要是依据银行自身平台上的金融数据为客户自动匹配贷款额度,实现大数据和资金流的结合,其基本原理是:金融数据+资金流。银行在风险控制上,主要是设置详细的贷款条件,并对借款人的经济能力、投资项目、信用水平、偿还能力等有详细的审核,因此银行贷款一般手续繁杂,程序复杂,便利程度低。2.新型网络融资的基本原理一是中介平台+信息数据。由电商等互联网企业发起的P2P贷款、众筹融资和电商小贷等模式,其本质都是平台+信息数据,运用平台积累数据,并通过大数据筛选目标客户、作出信用评价和进行融资服务,区别之处在于平台的性质和用途不一样。P2P贷款、众筹融资为网络中介平台,而电商小贷则以电商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主,为“平台+小贷”。P2P贷款、众筹融资等网络中介平台,会面临“事前的逆向选择风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在风险防控上,P2P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平台上详细的项目信息,P2P平台再进行详细的项目审核,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和融资项目,一般都是属于个人小额贷款,P2P贷款属于无担保直接融资方式,风险防控主要是通过加强项目审核控制平台上的融资项目风险,同时建立借款人信用数据库。众筹融资对平台上的项目审核标准程度较高,但是一般都是大项目,众筹融资缺乏对项目融资成功后的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监督管理,同时众筹融资还面临着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和政府监管政策风险。电商小贷模式主要是依据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和防控。二是各电商平台+传统银行+信息数据。BankToBusiness的本质就是利用各电商平台的信息流、商品流进行授信和评估,银行提供贷款资金。经过长期积累,各电商平台一方面掌握着平台内商家的交易数据、订单、库存等商品流,并可以对平台内商家的销售记录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各电商平台也掌握着平台内商家的信用行为数据。各电商平台内商家中包括了大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而银行又缺乏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在现实中难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中小企业信用、资产等进行评估,导致银行难以对中小企业进行征信,这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各电商平台积累的大数据,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各电商平台信用数据、商品流同银行资金流对接,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了一条通道。在BankToBusiness模式中,电商平台必须具备较完善的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这也是最为关键的。现阶段,在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电商平台建立的信用数据库较为独立分割,需要统一信用评价标准进行对接或衔接,提高不同平台信用数据库之间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二、“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影响机理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垄断,利率市场化还没完成,金融市场效率低下,存在资金配置错位,一方面社会储蓄远远大于投资,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巨大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在网络经济时代,大众创业、小微企业或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大众创业、小微企业或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转型和升级。“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获取中小企业信用行为数据、交易行为数据,从而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区分,为符合条件的个人或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

(一)“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ChangkyuChoi、Dong-EunRhee&YonghyupOh等人认为,互联网融资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流动,缓解现实中信息不对称,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另外,由于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国家之间的跨境投资也得以快速发展。[11]“互联网+金融”依据信息流动促进资金融通双方交互关系,用大数据技术等发现和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和提供授信服务,这些都是传统金融无法做到的。1.网络化使服务高效、快捷在“互联网+金融”驱动下,传统金融机构力图金融互联网化,一方面加紧将业务办理互联网化,另一方面积极研发适合在线交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金融互联网化下人们申请贷款,无须去传统金融机构窗口办理,整个流程网络化,在电脑上操作即可,这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互联网企业的P2P贷款、众筹融资和电商小贷等融资模式,为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服务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了新的资金融通服务,而且融资流程简洁、便捷。另外,互联网拓宽了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信息流动,使有融资需求的人可以有多种融资渠道进行选择,增进了市场竞争,促进了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从而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2.大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方面是缺乏担保抵押资产,另一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使中小企业的信用行为信息无法传递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无法授信中小企业。企业信用等级是企业得以融资成功的一个重要凭证。而传统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记录进行审核并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在现实里因成本问题难以开展,特别是面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依据企业在电商平台的订单、销售额、库存等信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金融机构可以按照信用级别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很好地解决金融机构无法授信中小企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利用大数据更好地发现和满足融资需求无论是电商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还是银行内部的金融数据,通过持续地数据挖掘,都会发现之前未曾满足的客户融资需求,根据客户需求量身打造金融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金需求。“互联网+”催生新的需求,同时也催生新的供给,“互联网+”使创新成为常态,也只有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传统金融机构只有不断尝试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防止客户流失。总之,“互联网+金融”使之前未曾注意到的融资需求被发现并予以解决。例如,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往往是针对大公司,而忽略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互联网+金融”催生银行开设新业务,间接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4.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金融成本更具优势第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金融机构更容易了解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实施精准营销,降低营销成本。第二,金融机构依据有效的数据信息快速筛选符合条件的客户,通过数据分析在线完成授信评价,并给以匹配的融资额度和进行审批,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机理“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就是把银行的“资金流”、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流”、中小企业交易行为的“商品流”进行完美地对接,从而形成中小企业数据库,既解决了资金融通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又解决了中小企业征信问题。“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机理见图二。个人创业或企业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都面临不同的资金需求,可依据资金需求的额度、时间跨度等要求,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1.第三方平台促进资金融通双方交互关系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特性,通过打造第三方平台比如P2P、众筹(类似中介),提供信息聚合形成“信息流”,减少资金融通双方的信息不畅通问题,促进资金融通双方交互关系,提高资金融通成功率。资金融通双方在第三方平台信息,在第三方平台审核、监管和沟通下,提升资金融通双方匹配成功率。利用P2P、众筹等第三方平台进行融资,服务对象没有限制,服务范围更广。在第三方平台打造的信息共享机制下,资金融通双方互信关系得到加强,资金融通效率、总量都得到大幅度增加,解决了实体经济的部分融资需求,同时社会闲置资源也得以充分利用。2.电商平台和银行深度合作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进行融资电商等互联网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数据,包括订单、销售额、库存等商品流信息以及信用数据、资金周转和需求等,综合这些信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电商平台负责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数据库,评估企业信用等级并进行授信,银行进行审核和提供贷款。银行创新渠道建立互联网平台,可以使企业融资实现网络在线化办理,节省时间成本。电商平台上的融资业务,主要服务对象为平台内的商家或相关联的原材料、研发、采购、制造、销售、购买、物流等产业链合作伙伴,通过打造供应链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转型或升级。虽然“互联网+金融”拥有众多优势,解决了传统金融模式业务繁杂、效率低下、资金融通双方信息不畅通、脱离个人或企业实际需求等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P2P贷款平台频发自融、坏账、卷钱走人等恶性事件,凸显了P2P贷款面临的种种风险,制约着“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缺乏健全的制度框架,各信用数据库没有统一标准且不能共享和衔接,面临欺诈风险、信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各种风险。

三、国外“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纵观全世界,最早的P2P贷款应该是英国的Zopa,成立于2005年3月;网络众筹融资最早是美国的kickstarter,2009年4月在美国纽约成立,可以看出,互联网融资出现时间并不长。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金融”并不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颠覆,其本质功能并未改变,重点是渠道的创新和信息化、网络化。美国现有金融体系依旧以传统金融体系为主,互联网金融为辅,两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因此,“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不仅仅在于渠道和技术的升级,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发展能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相适应。由于“互联网+金融”出现时间并不长,特别是P2P、众筹等互联网融资模式,世界各国亦处于初步摸索中,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较零散。从这些零散的实证研究中,大致可得出国外“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国外很多学者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都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肯定存在积极联系,且具有强正相关关系,但是信贷增长对经济危机发生强度也具有关联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现有金融体系也应在发展环境、监管体制、组织架构、金融市场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满足其金融需求。在金融发展环境方面,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利率市场化,金融发展环境为市场主导型,资金可以自由流动,社会资本利用效率高,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助推作用。1967年,德国率先完成利率市场化,英国完成于1980年,美国完成于1986年,日本完成于1994年,而我国则刚刚开始。[12]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资金流主要集中在银行,加之我国传统金融长期处于垄断地位,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高,存贷利差下的高利润,使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较为落后且不能较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社会资金错置严重,一方面居民储蓄率高,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与市场自由化竞争相背离的“金融抑制”导致社会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从而抑制了实体经济发展。因此,继续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的不二选择,只有促进金融自由化,提高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种类众多,业务混杂,且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欧美国家普遍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按照性质、功能、作用进行分类,分别加以监管。P2P由于没有担保抵押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发生自融、坏账、卷钱走人等信用违约风险,即使在信用体系已趋于完善和成熟的美国信用社会,也同样面临P2P信用违约风险。众筹融资对促进创业很有帮助,但容易造成非法集资,如果法律限制太多,又容易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现阶段,美国、英国等国已把P2P贷款、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体系,实施多部门严格监管,并对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美国把P2P和众筹定位为“证券”,进行证券化监管,主要通过注册制和强制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由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等进行多部门监管。美国2009年颁布的《金融监管改革:一个全新的基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重构》强调要保护消费者,即对所有投资者一律公平对待,保护借款人隐私。另外,美国也在积极探索国际间的金融监管合作。美国于2012年通过了JOBS法案,即《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案》,降低了投资门槛,使一些小投资者可以参与进来,只要拿出资金进行投资即可,不需要成为合格投资者。[13]英国将P2P、众筹列为信贷业务范畴,在2011年成立了P2P金融协会,进行行业自律监管,设立借款人保护最低标准要求,并于2014年通过全球首例P2P、众筹监管法律法规———《关于网络众筹和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则》,由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对P2P、众筹等进行监管。德国、法国也将P2P、众筹列为信贷业务范畴,通过发放牌照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总的说来,国外在互联网金融出现时,就针对其性质、功能、作用进行了金融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呈现出多部门多维度监管模式。监管手段主要是注册登记或颁发牌照,同时强制信息披露。在传统银行对小额贷款发展不足的情况下,P2P、众筹以及电商小贷可成为崭新的替代渠道。在缺乏担保抵押物的情况下,信用信息就成为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主要判断依据,投资人一般利用P2P、众筹等平台上的历史交易行为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这一切都说明,要使互联网金融发挥其最优水平,必须依据大数据,建立可靠的、开放性的信用数据库。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网络经济的到来,把信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历史新水平。毫不夸张地说,网络经济的核心支撑,应该是信用经济。信用在商品交易、获取融资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SagarikaMishra&PareshKumarNarayan(2015)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国内信用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当一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时,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除OECD国家外,股票交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美国金融体系依托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提供金融服务,信用支付是美国市场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美国人信用观念根深蒂固,美国公民一出生就要申请社会安全号码,为一组九个数字,里面记录着个人的所有赋税资料、信用记录。美国人失信行为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首先失信行为会向全社会公开,遭全社会的抵制;其次还会面临经济和劳动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还会受到法律制裁。在信用管理方面,在美国信用已作为一种商品,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用服务市场,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自由竞争,按照市场需求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现阶段,美国拥有三大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为投资人提供科学专业的信用评级,这三家公司的评级平均值已成为世界通用标准,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信用评价。另外,美国在征信数据获得方面,已实现线上线下数据库同时建设和对接。最后,美国有健全的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在完善的信用体系依托下,可以把信用风险降至最低,因此,美国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向任何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信贷。法国、德国等,则由央行主导,强制各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客户的信用信息,形成开放的数据库。英国类似美国,由市场主导信用服务,按照市场需求建设数据库。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不完整,且信用评级不专业[14],金融机构无法征信于中小企业,这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也使一些P2P、众筹融资平台存在较高信用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现阶段,P2P贷款、众筹融资、电商小贷等针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人缺乏抵押物而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的状况,特别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人提供小额贷款等融资服务,推动了中小企业、大众创业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制度框架SiongHookLaw等人的研究证明,金融只有在一个健全的制度框架内运行,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否则影响甚微。卷款逃跑、非法集资等互联网融资恶性事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信心,而且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一个较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的制度框架,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准入门槛,设定平台资质标准(颁发牌照或者制订标准进行注册制管理),筛选合规优质平台,淘汰掉一批不合规且存在巨大信用风险的平台;二是强制信息披露,建立信息披露相关制度,并监管信息披露合规性,以保障平台透明度;三是制定风控流程,金融服务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P2P、众筹融资、电商小贷等要制订风险评审、防控措施等业务流程,对借款人资信评估、项目筛选进行严格把关,加强贷后管理、项目追踪管理;四是设定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风险数据库建立标准,以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完善和进行数据化风险控制;五是建立行业联盟,设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自律;六是建立投资人保护规则,对所有投资人公平对待,并保障投资人资金安全;七是保护借款人的隐私。如此,可把“互联网+金融”嵌入一个健全的制度框架内,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金融服务。[15]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2

马克思把它不是看作个案和偶然,而是当做趋势和规律来认识的,内在的动力就是积累、集中、集聚的伟力。

我们经济总量虽然全球第二,但人均国民收入却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廉价劳力、廉价资源、廉价人民币、廉价税收、分税的制度安排,必然产生辉煌的成果!同样必然的伴生以上严重的问题。

我们的企业要学会资本的集中,资本的集聚!资本的兼并、重组、合作、联盟比积累重要得多!调经济结构的本质靠企业的资产兼并、重组、合作、联盟来推动!

我们的企业要学会经营模式的研究和复制。肯德基、麦当劳是如此,沃尔玛如此,阿里云菜鸟是如此,碧桂园也是如此!复制一个企业,像复制一个产品一样,被三D,四D的打印出来,然后进行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的复制,聚变的效应是核效应!

马克思还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形态,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金融资本,而不是工业资本。

美国佬近几十年凭什么成为世界上军事、技术、政治、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一把枪守着印钞机!金融创新是他的根本动力,金融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充满活力的风投!一方面造就辉煌,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巨大风险,此次危机就是一次风险的释放!

对话 伍新木教授

《新楚商》杂志: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有哪些制约?现阶段的金融政策对经济有哪些缺陷?

伍新木:中国金融资本每年上万亿元的利润,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国际银行利率只2个点而中国银行利率高达8个点,加之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是国外的14倍,因此中国银行业没有面对实体经济的内在冲力,导致金融资本也没有面向创新的冲动。

众所周知,中国银行储蓄率在世界上最高,因此中国的银行业根本没有创新和风险意识,不像美国金融业具有风险意识,其内在冲力必然要面对实体经济,使其服务于科技与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完备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中国大量的民间资本、个人存款用于生活开支、养老保险、生病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因此民间资本不能有效的集中集聚。加之中国的垄断行业太多,投资的限制太多、门槛太高,人们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和途径,致使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这些风险小、回报率高的行业,更多的是投资房地产等投机暴利行业。

《新楚商》杂志:政府和决策者应怎样去克服这些缺陷?

伍新木:政府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打破国有银行对资本的垄断,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大力支持非国有经营机构包括民间借贷、租赁信托、小贷融资、融券融债等形式,增加融资渠道的途径。

《新楚商》杂志: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寻找怎样的切入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好的协调发展?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3

其一,实体经济的困境是由于虚拟经济发展导致的吗?

其二,若没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活得更好,还是死得更惨?

其三,必须打压虚拟经济才能发展实体经济吗?

其四,中国当前还要不要发展虚拟经济?是一个繁荣的虚拟经济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还是相反?

其五,未来的政策导向应是什么样的?扬“实”抑“虚”还是并重发展?

笔者认为,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与过剩并存。虚拟经济发展,投机过度与发展不足并存。因而笔者主张: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让虚拟经济健康、完善地发展,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当前实体经济的困境是如何导致的

毫无疑问,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境地,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从表面看,中小企业的生存难主要在于两大因素,一是成本上涨因素,二是市场因素。从成本增加因素看,当前,利率、汇率、税率、费率“四率”并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齐涨,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过高,九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实体经济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从市场因素看,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不振,成本上涨因素无法消化。

从实质看,中小企业的生存难主要在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扎堆生存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核心技术,无话语权。一方面,对垄断国企无话语权,使得处在上游地位的能源、电力、交通等垄断国企,不断将成本费用转移到下游民企身上,挤压着民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竞争加剧而对外无话语权,使其被外方各个击破。

一些实体企业在“副业”投入收益高、资金回流快的诱导下,逐步放弃了对主营业务的坚守。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中转移,一些企业甚至把制造业作为融资平台,套取资金在资本市场逐利。

从上述分析看,不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落,而是实体经济的衰落导致了虚拟经济的繁荣。民间过剩资金难觅出路,只能投向虚拟经济或资产价格的炒作。

若没有虚拟经济,如股市输血、民间借贷,实体经济可能死得更快、更惨。

二、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

当前发展实体经济,要避免走老路,不做规模做层次,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或者说是结构性发展实体经济。

例如,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高端、基础”的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和核心设备方面仍然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

避免走老路,是指不能再做低层次、高耗能、高污染的简单加工制造业,简单的“三来一补”的产业。不做规模做层次,是指简单的规模扩张时代已经过去,高度制胜的时代已经来临,所做的产业要有高度。

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是说实体经济按照三个层次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该淘汰的一定要淘汰,该升级的一定要升级,该做高端的一定要做高端。

落后的或供给明显超过需求的产业要淘汰一批。两会期间,总理在不同场合反复重申加大对钢铁、水泥、汽车、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调整。钢铁产能已远超过市场需求,据工信部数据,在限产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6.83亿吨,而据我国钢铁网统计,当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只有约6.48亿吨,产能过剩3500万吨。而部分西部省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还在计划新建钢厂或扩产。民生证券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量将达到9.3亿吨。水泥、汽车、造船业也由于盲目上马和随意扩大产能,在国内外经济不景气背景下遭遇需求大幅萎缩。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国内已建水泥生产线产能有28亿吨,但产能利用率只有73%。

早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就明确提出对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纺织等12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如今“十二五”规划再次明确提出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并将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扩大到19个重点行业,新增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7个行业。从工信部制定的目录看,“十二五”期间仅淘汰炼铁落后产能就达4800万吨,炼钢4800万吨,水泥(含熟料及磨机)3.7亿吨。

该升级的一定要升级一批。我们预计,很多传统产业要走上升级之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仅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还要依靠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产业组织调整,需要综合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广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针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需要,重点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切实落实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加强鼓励技术改造的需求政策,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新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与推广,打破地方保护,加强各类标准的实施监管,建立问责制。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优势和品牌企业通过兼并、加工外包,提高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对兼并重组和发展国内加工外包的改造项目,在过渡期内给予所得税减免。重点支持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示范项目,建立重大技术应用推广机制。重点支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强制性淘汰设备和改造项目。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

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扩大就业,促进公平竞争。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力军和创新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包括风险投资、融资担保、设备融资租赁等;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等。加强行业和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小企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做高端。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些产业一定要做高端。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很多的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目前,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把发展实体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而把文化创意等重要的服务业错误地归为虚拟经济。实际上,实体经济既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财富的生产;既包括提供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提供无形的服务。服务业不仅是重要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服务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地位还会不断提高。

三、让虚拟经济健康完善地发展

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业、收藏业等。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方便、快捷,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基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笔者认为虚拟经济仍要大力并规范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银行业,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重视在金融体制改革上加强组织体系创新,大力加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建设,探索发展小型专业化的科技银行、物流银行、文化银行、小微企业银行,以及各式各样的社区银行。重视在金融信贷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重新定位和整合金融资源,形成体制内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合理分工。重视在金融信贷服务的模式上进行创新,率先打破金融机构难做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困局,积极引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和经济补偿功能,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专为中小企业增信担保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专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合作的“小额贷款公司履约保证保险”等新型业务,解决小型金融企业的后顾之忧。

二是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情况复杂,需要明确法律界限,区别对待,分清楚哪些是法无禁止的,哪些是允许存在的,甚至是应当保护的;哪些属于非法集资,是必须打击的。如果不把并不属于诈骗的民间借贷现象与“庞氏骗局”区分开来,不仅会误伤无辜,也会让骗子漏网。民间借贷如果得不到法律保障,会诱发更多更严重的欺诈行为。民间借贷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一些人大代表请求全国人大尽快制定颁布民间借贷法,促进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健康发展。在制定民间借贷法过程中,要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明确承认民间借贷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部门,将所有的民间借贷活动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是大力发展证券业。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4

[中图分类号] F01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12-0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研究”(06BTJ015)部分成果。

一、引 言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1]与之相对的是“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产业部门。[2]

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成为实体经济的运营环境。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仅其优点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且会放大和加剧其负面影响,增加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可能引发经济泡沫。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产生泡沫经济,最终损害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基础,而且也是保持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

目前,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理论上的分析,比如,王爱俭(2003)主要是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角度来分析,提出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货币,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财富效应,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及虚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等;[3]王爱俭(2006)还从资本市场效率角度对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适度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4]郝香英(2005)分析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5]何宜庆(2006)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6]伍超明(2004)用货币循环流模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7]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比较少,代表性的是刘金全(2004)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同时,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8]此外,王谢勇(2005)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缓慢,应该加快虚拟经济的发展。[9]但是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是否协调,目前还没有人对此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我国近年来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通过定量的分析来检验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与作用关系是否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并且根据模型找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各自主要的影响因素。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且根据这种分析,进一步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一)理论阐述

对耦合协调度的理解要从耦合论与协调论两个角度分别去理解。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类似地,可以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耦合。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具有胁迫效应,因为经济增长会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对虚拟经济的作用方式。反过来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也有胁迫效应,如果虚拟经济适量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果虚拟经济发展过快,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则就会引发泡沫经济,最终会遏制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反过来说如果实体经济发展过快,而虚拟经济跟不上步伐,则实体经济会因为缺乏资金而不能较快的发展。

从协同学的角度看,协调是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性。这种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协调度,协调作用和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10]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实体经济发展程度与虚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和谐的搭配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虚拟经济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反过来会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二者协调地发展。

(二)模型建立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测度协调度的方法主要有四类: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熵变方程法和区间值判断法。我们选用其中的灰色关联模型,这是因为灰色关联模型可以计算系统内每个指标和另一个系统每个指标的关联程度,还可以计算对某一系统影响的主要胁迫因素,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指标的原始数据量纲不同,为了能够进行时空比较,在进行关联分析之前,一般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将关联系数按样本数k求其平均值可以得到一个关联度矩阵γ,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作用的错综关系。通过比较各个关联度γij的大小,可以分析出虚拟经济系统中哪些因素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而哪些对实体经济系统作用不大。若取最大值γij=1,则说明虚拟经济系统某个指标与实体经济系统某个指标之间关联性大并且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单个指标间耦合作用明显。γij的计算公式为:

在关联度矩阵基础上分别按行或列求其平均值分别得到公式(4)。根据其大小及对应的值域范围可以遴选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最主要的胁迫因素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约束因素。

为了从整体上判别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系统耦合强度大小,可以在式(3)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关联的耦合度模型(5),通过该模型可以定量评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系统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在协调分析中,一般把C(t)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耦合度,它是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关联性大小的量度,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与速度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发展速度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大,反之,两者关联就小。

三、对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较好的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真实发展水平,选取合适的指标非常重要。指标体系作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测度的载体,是提供两系统信息的基本单元。它应该全面完整地体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内部特征、发展状态、两者间的联系以及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应满足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因此本文选择的指标体系如下:

代表虚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X1――市价总值/GDP;X2――债券余额比重;X3――股票发行量;X4――准货币化程度;X5――金融相关率;X6――M2/GDP。

代表实体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Y1――农业增长速度;Y2――工业增长速度;Y3――建筑业增长速度;Y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速度;Y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速度。

上述指标体系中,实体经济发展指标涵盖了实体经济的主要方面。对于虚拟经济指标,金融相关率反映了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助于解释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变迁和发展;而M2/GDP指标主要是反映一国的货币化程度;准货币化程度指标是由准货币除以GDP计算得出的,它主要用于衡量一国非货币金融深度;而市价总值/GDP、债券余额和股票发行量反映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计算。

(二)灰色关联度矩阵的分析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首先计算得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指标的关联度矩阵(表1)。关联度矩阵γ是将关联系数按样本个数求均值得出的,它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通过比较各个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分析出虚拟经济中哪些因素与实体经济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或者哪些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变化影响不大。若取最大值γij=1,则说明虚拟经济指标系统中某一指标Xi与实体经济系统中某一指标Yj的关联性越大,说明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单个指标间耦合作用明显。若0

从计算出的关联度矩阵可以看出,最大值为0.761,最小的关联度为0.509。按照上述的关联度范围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主要介于0.35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度分析

从时序角度分析耦合度的变化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阶段特性.利用公式(5)计算出我国1991年以来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作用的耦合度变化值如表2:

从图1上可以看出两个系统耦合]变的特点:首先整体上耦合度大部分在0.470和0.738之间,中间得波动性比较剧烈。其次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的强度和协调程度存在差异。1991年到1993年耦合度是下降的;1994年到1997年耦合度呈平稳的上升趋势;从1998年到2000年耦合度又一直处于缓慢的下降阶段;2001年到2003年耦合度下降的幅度降低了;2004年到2006年耦合度经历了上升、下降到上升的过程。

耦合度曲线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这16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得到发展,但是规模比较小;而实体经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得到了跳跃式发展。这时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不足,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耦合度下降。

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这在根本上促进了虚拟经济总体效率的提高,也使虚拟经济真正发挥出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这期间实体经济也大力的发展,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二者的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从图中可看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1994~1999年处于基本正常的发展状态。

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1999年,出于防范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需要,中国的虚拟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推动,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整顿信托投资业、清理各种基金会、规范拆借市场等,形成了一种信贷紧缩效应。这一时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减小了。

2000~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较差。这一期间股市资金经历了大规模流入和大规模撤离的过程,股市资金大进大出,给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虚实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冲击。

2004年二者的耦合度显著上升,而2005年由有所下降,这与这一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是一致的。2004年2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规范了资本市场的运作,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2005年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收益,普遍都比2004年下降,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必然显示出虚拟经济耦合度的下降。2006年资本市场形势好转,带来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度的上升。

四、结 语

本文利用耦合度分析法,对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度变化情况,并且通过模型也得出了虚拟经济中对实体经济影响性最大的因素,以及实体经济中对虚拟经济影响性最大的因素。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的耦合度变化幅度比较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发展虚拟经济,也要保证它和实体经济发展这种协调性。因此,必须利用宏观经济政策,促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政策的实施不能局限于调节实体经济,必须把虚拟经济纳入经济政策目标和调整领域。各项经济政策在实现其他经济目标的同时,必须兼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管理评论,2005,(1):3-4.

[2]于红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新疆财经,2001,(3):20 -23.

[3]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1):8 -11.

[4]王爱俭,陈杰.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适度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6,(8):16-20.

[5]郝香英,赵昕,桑朝阳.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5,(5):258-259.

[6]何宜庆,韦媛辉,曾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5):430-433.

[7]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95-104.

[8]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4):80 -90.

[9]王谢勇,徐鹏.关于我国虚拟经济适度发展的定量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2):13-16.

[10]孟庆松,韩文秀.符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177-179.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Yuan Guomin1,Wang Yage2,

Wang A'nan2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5

央行“按兵不动”的严厉态度改变了市场预期,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开始发挥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短期内流动性会趋于放松。

首先,缘于外汇监管更加严格,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变化,套利套汇资金的跨境流动将明显减少,这也会减弱外部资金进入国内市场的动力。

同时,目前的信贷增长已受到央行更严格的控制及商业银行自身资金状况的约束,特别是银行同业资产较快增长引发影子银行的扩张,无论是从控制货币增速,还是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管理层都会继续强化监管,流动性增长的动力不足。

无论如何,流动性紧张已经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股市暴跌、二级市场债券遭到抛售、一级市场债券发行遇冷、基金市场赎回压力加大等。

如果目前这种格局持续较长时间,还可能影响到实体经济。

一是由于商业银行从银行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高企,在放贷时会把这项成本添加到贷款之中,推高贷款利率;二是资金偏紧,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这也影响到一些银行的信贷投放步伐,进而加大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在流动性紧张的态势下,银行体系会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首先,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总量庞大,同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当前流动性比较充裕。

其次,从观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存贷比来看,目前银行体系的存贷比不到65%,低于75%的监管要求,流动性总体比较平稳。

再次,央行拥有足够的手段来调节流动性,比如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票等工具,可以熨平市场的短期流动性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收缩等宏观形势变化,海外金融市场收益率也有所提高,已经开始改变国际资本流向,未来资本流入将明显放缓。

根据央行的正式表态,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4-0019-05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始终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金融的经济核心地位判断源于其为经济服务的神经中枢作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其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毛克贞,王超,2011):反之,虚拟经济的运作则是直接以分配和交换的产生增值,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赵朋。2011)。纵观全球金融的发展进程,几乎历次金融危机都是由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所致:一旦國民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置不当引发实体产业萎缩,虚拟经济就会缺乏发展根基进而诱发经济大衰退、金融危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金融支持对于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

近几十年我國金融业的高度集聚快速发展得益于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一直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國民经济之本在于实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这一本原。当前我國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平稳,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实体产业发展空心化问题突出,面对全球经济恢复发展不确定性以及國内经济转型中过剩产能调整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防止产业出现空心化,本文由我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统筹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二、我國实体经济企稳回转基础不牢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國内经济进入转型期,虽然短期通胀的风险尚不明显,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资本“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实体经济的反弹基础并不牢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欠佳

國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到价格因素的下拉作用影响,國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增加、费用增长、产能过剩、资金断裂等严峻挑战,造成企业利润下行,尤其是大部分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纷纷遭遇资金困境、订单荒、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实体经济产量及价值增速回落。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全年471种工业产品中有345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达到98.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相对于金融产业盈利增速,实体经济利润增长缓慢。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578亿元,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915亿元,同比增长11%;但相对于商业银行全年同比增长18.9%,累计1.24万亿元的净利润收入而言,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与增速并不理想。在资产泡沫快速膨胀和高通胀蔓延的双重作用下,实体企业的发展出现一定意义上的萎缩,形成产业空心化格局。

(二)生产要素减退引发产业空心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技术、管理、企业融资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在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实体企业发展的要素流失,引发实体产业空心。一方面,由于资源瓶颈约束、用工成本增大,资源产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劳动力选择机会日益增多,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高涨,实体经济投资回落显著。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企业投资增长处于十年来的历史低位: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化、模仿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遭遇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发展困境,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实体经济整体表现较为平淡、实体企业在证券、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减弱,使得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下降。

(三)虚拟经济挤占资本投向实体

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增量相对减少,原本稀缺的信贷资本使用成本进一步升高。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紧张;本身处于议价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使得处于议价低位的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加难以在银行得到资金支持,造成民间金融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融资来源。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國“银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左右。占2012年GDP比重的53.68%;民间投资增速为27.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2%;大量“游资”和“热钱”游离实体经济充斥虚拟经济,金融资金大量从实体领域转向投资领域和投机领域。使虚拟经济的发展缺乏进一步拓展的根基;此外,一旦资金链断裂,则造成破产、跑路等危机事件引发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而可能蚕食实体经济,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四)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渐现

近年来,在虚拟经济投资时限短、高回报率的特征诱导下,我國大量的实体企业纷纷离开实体经济市场,投向债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高回报、高风险为特征的虚拟经济领域。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以房地产、期货、贵金属为代表的虚拟市场,通过炒作、投机、市场运作等形式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脱实向虚”现象逐渐显现。虽然“脱实向虚”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作用所致。但却隐藏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以我國温州地区百强企业为例,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了房地产开发领域。更有甚者。实体经济企业将企业、项目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信贷资金,转而投资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行业。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自全國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命题,各地也陆续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纳入金融产业框架内;但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方式尚待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亟需提高。

(一)实体利润空间缩小削弱支持动力

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资金等成本的压力不断增大带来的企业利润空间缩小,部分实体企业不得已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迁移,致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畸形发展。在温州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制鞋业曾经有6000家之多,而当前数量跌至了2000家,部分强实力品牌企业已经在转移生产基地,影响当地金融资本投资方向与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企业缺少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动力,进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益的驱动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流入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资本“脱实向虚”。从2006年开始,随着國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近两年来更一直维持在35%以上: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年仅为18.7%,与房地产的毛利率差距扩大至18个百分点,促使金融资本脱离实体企业投向房产领域。

(二)虚拟经济高回报率诱导资金投入

虚拟经济的高收益、高回报诱导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出实体经济,财务杠杆和高利贷的盛行催生经济活动中的投机性质的经济行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失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信心不足,金融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行业内部自我投资增值,造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以房地产基金为例,据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94支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完成募集,相较于去年的67支增幅明显,相比之下新募房地产基金的金额的增幅则不那么显著,90支披露金额的房地产基金共计募资59.55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6%;可见,社会资本对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远超出一般的心理预期。而此市场行为由虚拟经济高回报率所诱导,具体如图2。

(三)金融政策缺位导致金融支持不足

依据破窗理论,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直接影响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整体功效的发挥。一方面,目前金融支持主要倾向于高端产业链条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需求,而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融资来源单一。影响金融支持作用的扩大:而且此类实体经济又具有一定风险,金融支持动力不足。同时,与金融支持相关财政政策改革、信用环境等也制约金融支持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國家已出台多项推进金融支持策略,但部分地区信贷倾斜政策未有效落实,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缺少规范。另外。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支持不足导致民间闲散资金投资渠道不畅,高利贷盛行,引发有限的金融资本的逆向配置问题。

(四)金融体制制约实体经济融资能力

从信贷规模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进程中。金融体制制约实体经济融资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商业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足及民间资金未有效参与。由于自身基本信贷条件不足以及相关的信贷配套抵押、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面临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单一等系列问题。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不畅,导致闲散于民间的资金难以有效合法的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展之中。资金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大量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本趋利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虚拟经济。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而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从融资结构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在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占据绝对高的比例,而國内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导致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而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之中,进而增大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与脆弱性。

(五)民众投资的风险偏好倾向于高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國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國内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社会中依靠虚拟经济短期内的暴富行为普遍,民众对于“盈利”行为的追逐愈发强烈。经济生活中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使得多数社会人在高额的资本投资回报面前忽视背后的高风险性本质。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民众的市场化意识、快速致富的意识也改变着诚实经营,合法守信的传统理念,浮躁心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蔓延。另一方面,中國的企业家精神正在逐步衰退,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而创新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我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产品雷同、恶意竞争、模仿成风等怪象严重侵蚀着企业发展的根基,引发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

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建议

在我國转型升级的重要攻坚时期,深度把握國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确保社会资金切实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举措。

(一)强化金融市场机制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各种金融资产、各方市场参与者、各类交易方式和政府金融监管形式的综合体,其本身就是上述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适应与协调: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与实体经济的适应与协调。因为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一方面。从政策体制着手真正意义上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不因权力集中度、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形成某种等级差别。从宏观调控人手。通过政策杠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与國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金融,借鉴國际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要点,新建一套既符合國情又适应國际环境的市场金融环境与金融体制。

(二)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國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优化调整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政策,提高信贷政策的适用性。围绕区域集聚性产业发展特色,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逐步出台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在产业项目准入、客户准入、分类管理、资金定价、风险防控上实施差异化要求。同时根据资金经营周期性特点,加强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还,并做好贷后检查,提高风险预警前瞻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在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不能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体实施单一粗放对待。而应该择优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第一,坚持商业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强化客户准入条件和其他要求,采取联户营销,批量开发的策略,发挥平台金融服务优势,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以及区域集聚发展产业区。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科技新兴、能源产业。优先重点特定产业链条上的实体经济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以期所支持的实体经济产业要能够带动上下游实体经济产业链条上大量中小企业企业成长壮大。第二,根据我國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域非均衡性特点,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以及前景等。结合國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梯度发展规划。在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支持國家战略产业,做大金融支持总量:在东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狭小市场以及产业末端中小企业发展实力。第三。建立中國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可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资金流量的定期监测、以及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等。在弄清金融资本投向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量进行定期监测,以准确的把握金融资本量的流动情况,通过筛选和分析各种实体企业的运行状况,向社会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通告。

(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在金融总体布局、融资规模、融资结构中合理权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和规模,适当支持实体经济通过股权、债权、金融衍生渠道融资。从商业银行看,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在做好原有金融产品推广适用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新兴产业主体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围绕实体经济群体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盈利空间,规范收费,立足于产品使用对象、贷款用途以及信贷额度等要素设计满足客户群体的一揽子信贷需求。从债券市场来看,为改善实体经济偏重于间接融资的状况,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手段。应加速债券市场产品创新,设计适应特定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中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股票市场看。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经济活跃地区中有基础的行业引导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渠道,保持较高的扩容速度,满足有条件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衍生品市场看,于实体经济中大力推广我國已推出的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股票衍生品、权证、股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并继续推进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创新。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五)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我國经济独特的资金“双轨制”定价体制下。由于中國银行业内部缺乏市场性和竞争性。加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严格监管。致使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利率水平差别数倍以上。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一方面就要继续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以SHIBOR为唯一基准利率下的市场定价机制,加快资金价格双轨制的并轨,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空间,给予银行机构更多的定价权,给予实体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最一般的价值规律,将银行信贷增长控制在适度水平上,保持一定比例的民间资金配置与实体经济利润相挂钩,制定联动性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定价机制。引导资金供给主体实行差别化定价机制支持实体经济,根据实体经济所属的行业类别与利润空间实际,在一定范围内界定融资标准。

(六)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设立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低保证金,存入央行账户,一旦某一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大量脱离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出现由融资困难导致的经营困难,则没收保证金并按制度的要求追究金融机构责任。其次。变革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修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贷款余额等纯经济指标考察银行效益的机制,建立促实体经济发展成效、银行资金投向、实体产业效益与银行利润双增长的多指标考核机制。再者,建立金融体系促实体经济发展的评价制度,按照考核、评价的结果对未按制度要求的金融行为给予相应惩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五、结束语

实体经济的稳企回转是國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國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通过对國内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成效不佳主要源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切实保证金融资本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kC_N的反思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90—192。

[2]赵朋,从金融危机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价值决定[J],改革与开放,2011(02):67。

[3]陆岷峰,张惠,金融产业资本与实体经济利润合理分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06):53—57。

[4]2012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_3%[EBIOL],网易一新闻,2013-1—18。

[5]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EB/OL],國家统计局网站,2013-01—27。

[6]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2012年中國实体经济发展报告[EB/OL],中國经济周刊,2012—12-19。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7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工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从多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认真对待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在实体经济的结构中,小型微型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6000多个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商户,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为我国的GDP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解决了社会人群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另外,每年这些小微企业和合体商户在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的同时,也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这些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我国较多的金融企业都流向了大型企业,这样看来,小微型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劣势,没有金融的支持,这些企业难以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倒闭。

2.民间借贷风险大。现如今,民间的资本较为充裕,这样也就导致大量的社会闲钱流入了借贷市场。从理论上讲,民间借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民间借贷的利率近乎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高利贷这种情况几乎到处都有,这样就使得民间的资金脱离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误入歧途。在社会上经常存在着小微型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向金融机构融资不成功的情况下,在民间借贷,更有严重者甚至转向高利贷,这样的发展状况无疑使企业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在资金和市场的压力下,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和破产。

3.银行的借贷结构不完善。相对来说,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显得较为简单,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信任,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信贷对小型企业制定的约束较多,大中型企业的频繁融资也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的金融资源大都投入到重复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中,不仅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由于银行借贷结构的不完善,就造成了金融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占据,使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改善金融扶持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金融市场机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保证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的协调与适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依赖银行部门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杠杆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调节金融市场机制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机制。

2.优化金融信贷政策。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优化调整现行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要目标,逐步出台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适应社会各类企业的需要,在金融信贷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要求,另外,在优化金融信贷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资金周期性的监管和风险的评估,减少信贷风险,保证每一分钱都流向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

3.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金融行业在做好原有的金融产品推广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实体经济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要,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并且确定合适的收费价格和应力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扩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基础资产的金融化,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规范民间信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业缺乏的是内部之间的市场性和竞争性,在加上政府对利率的调控较为严格,这样的政策就造成了民间信贷的疯狂,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拥有资金的群众走向了高利贷的道路,然而简易的借贷手续又吸引了大量融资难的企业,这样民间信贷就显得没有那么正规,反而处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因此,规范民间信贷,也是推进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民间信贷规范以后,大量的社会资金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较为可观的力量支撑。

三、结语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作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必须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发挥它最大的市场价值,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佳卉.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J].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01:7-14.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8

我国金融机构目前的主要职能在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进行资金及资源的再分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12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30万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01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77亿元。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社会融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而银行业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力军。银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银行最重要的作用为调节经济的职能,即调节社会各领域的资源,在国家宏观政策及相关监管机构指引下,实现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银行业应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担。

我国银行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积极响应中央经济发展的政策,完成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笔者列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银行应认识到实体经济对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性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发表文章指出,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银行业首先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实体经济主要指的是涉及民生的民用普通领域,实体经济的稳定是保证民众生活质量及广大企业生存的关键。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一个关键时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体现在各种泡沫经济的出现,如房地产价格的虚高、农产品的炒作等。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比如进行资源配置、分散经营风险等。但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泡沫经济等经济负面影响,破坏实体经济的健康成长。实体经济的稳定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确保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及升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银行应从根本上改变利益为先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

从本质来说,银行是一个企业。任何企业都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目前从社会到银行本身均重资产,重存款,重收益也不足为奇。据相关报道,2011年,银行业人均利润近50万元,已成为最盈利的行业。其人均净利润是工业企业的12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银行业的暴利与实体经济的步履维艰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而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存贷利率差,即通常所说的“政策红利“。在享受政策倾斜优势及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银行业应该避免过分强调“股东至上主义”,并承担起对国家、对企业、对客户、对员工及对环境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提高银行本身的竞争力,促进银行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 银行应深刻理解“实体经济”的含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合作企业

通常认为,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目前学界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界限尚未有个统一的认识。这给银行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提出了挑战。这一点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据了解,美联储对“实体经济”的定义是指民用普通领域,对应的是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 除此之外,根据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实体经济不应该包含超出我国实际经济需求的部分,比如2011年出现的农产品炒作现象,银行应尽量避免成为炒作资金的源头。再比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行业,尽管它们属于实体经济,但是这些不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支持的实体经济。从银行本身来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选择符合国家政策及地方经济特点的实体经济企业作为长期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

四、银行应该加强对信贷资金投放的管理

首先要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需求,银监会出台的《三个指引、一个办法》已经制定了对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的测算。从银行层面来说,应更深层次了解企业需求的合理性,从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上严加把关。再次,银行需重视信贷资金的最终用途及流向。目前受托支付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信贷资金的使用,但是并不能根本解决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的风险。最后,对于贸易型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贷需求的调查不应该只强调企业本身,应详细了解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企业情况及贸易流程设置的合理性。通过虚增中间贸易企业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现象并不少见。综上所述,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避免信贷资金最终仍然流回虚拟经济或者通过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第一种情况会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第二种情况,会造成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攀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9

第二,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增长。事实上,过去30多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价格等,这是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带来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并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上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持续上升期。能源资源价格也持续上涨,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例,按1990年定基指数计算,2000年为228.4,2009年上升至317.2,年平均增长率为3.72%。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从190.6提高到225.0,年平均增长率是1.86%,只有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增速的一半。

第三,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对于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而言,其上游行业大多是集中度较高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在其初级产品或投入品的价格上升之后,一般都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下游行业,从而导致竞争性制造行业的企业利润减少。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例,2010年,在6个资源性行业中,仅有其他采矿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7.22%)低于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8.3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高达46.52%,是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5倍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17.65%、17.35%、17.33%,是工业平均利润率的2倍多;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10.36%)也高出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近25%。就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而言,除了垄断性的烟草制品业成本费用利润高达33.04%之外,其他29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低于平均值。

第四,外部需求环境趋于恶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在短期内,发达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有限。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规模庞大、继续举绩可持续性不强,难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刺激需求;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流动性充裕,数轮量化宽松政策几乎都没有形成持续的复苏动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由于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自主增长能力。此外,不少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的考虑,采取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通过干预货币汇率等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基础,又是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条件,还是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阶段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其中虽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出了问题。因此,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在稳增长和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统筹考虑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特性、发展基础和增长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实体经济部门协调、有序、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成立由有关国家部委牵头的实体经济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尽快研究制定《实体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各阶段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好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

二是切实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的原则下,根据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结合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稳定增长,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又对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必要的压力。目前在通胀压力较大、信贷总量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涵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等方面的完整金融服务链条,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企业,都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此外,要探索完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运行的机制,形成合理的行业利润分布结构,为金融体系加大对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产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着力提高各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要创新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形成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各类经济主体提高创新强度、加强技术学习的普遍行为模式。同时,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大幅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技术资源向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根据各实体经济部门的需要,制定实施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进步的市场性和发展,引导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并且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时,协调主体间的行为、指导创新方向。

实体经济的发展例10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引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的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者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金融体系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根本所在。而实体经济的高效运转又离不开高效的金融体系辅助,两者之间需要协调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有与之配套的金融体系,因此,无论是资本市场改革以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是金融产品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都将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

我国的金融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比较明显的是,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对称的是,其难以从现在的金融体系里获得足够的服务;农村需要金融支持,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更多的商业银行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考虑而将农村的资金转移到城市,农村不仅没有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反而一定程度上成为资金的输出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善当前的金融体系,使之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监管并维护创业板平稳运行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经济,从而推动社会产业不断向前迈进,促进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需要引导科技创新来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产业结构。在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发展对推动高科技产业化,增加经济活力有着重要意义。在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配合下,风险资本将积极推动新兴产业,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的IPO对公司当前和历史的盈利能力有严格规定,这种制度安排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也把一大批具有盈利潜力但缺乏发展资金的创新型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空间,进而延缓了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利。我国自2009年9月推出创业板以来,目前已经有300多家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与现有的中小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在功能定位、风险特征、企业选择标准、发行审核、公司治理要求、信息披露、交易与市场检查、退市条件及保存制度等方面有着显著提高。创业板从融资、交易制度及投资等方面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创新思维(曹新,2008)。

创业板为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是也不能把创业板作为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由于创业板的高风险性,需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监管体制。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在于其迎合了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吸收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不完善的一面:过于追求新的概念而带来的巨大泡沫,创造一系列神话的背后却损害了很多投资者的利益,伤害了一个市场发展的根基,这一点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得到了深刻体现。我国推出创业板除了可以增加审核的专业程度之外,还可以鼓励投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开展更多业务。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构网点布局有空白、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信贷供给和信贷管理能力差、配套扶持政策不足等。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因此,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农村实践来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要减缓农村金融的供血不足情况,还要为其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随着全国商业银行的“去农村化”加剧,一些县一级的行政区域营业网点都已经撤离。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日益低下,导致很多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以及农村金融资源无法合理有效配置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问题。发展区域性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改善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目前政府已经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允许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高培勇,2008)。这是有效解决当前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广西柳州市的柳州银行,作为一家地方性城市银行,按“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柳州银行下辖43个营业网点遍布柳州市区,在柳江、柳城、鹿寨、融安、三江五县设立县域支行,并且发起设立了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广西融水元宝山村镇银行、广西博白柳银村镇银行、广西陆川柳银村镇银行、广西北流柳银村镇银行和广西兴业柳银村镇银行等多家村镇银行,今后会继续向广西区内其他县域乡镇开发营业网点,这就大大缓解了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机构设置改革的同时,需要对农村信贷服务持续改革,发展农村信贷服务,比如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进一步完善农村小企业信贷制度,探索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信贷合作机制,大力开拓银团贷款,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制度框架。同时也需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金融创新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

金融体系必须具有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够正常行使其所应该承担的各项职能,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提出的各项要求。金融体系的创新与经济环境的变迁是互动的,一个僵化的金融体系只会让经济运行受阻,从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创新又不能超越经济社会现状而进行,金融创新超越了经济发展和风险控制水平,都将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从而可能引起实体经济的大幅波动,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鼓励市场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严谨的监管和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一)发展虚拟经济要依托稳固的实体经济

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未来开展金融创新是难得的一部反面教材。从表面上看,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发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自由经济理论所提倡的“最低监管”和市场自律原则,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中被证明是完全失效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现了问题。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的情况下,美国采取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美国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杠杆的过度运用超越了实际的风险控制能力,金融业追逐利润的贪婪导致风险失控。市场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无法对市场进行与时俱进的有效监管。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而不能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创新需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但过快的发展又可能导致大量风险而抑制实体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此次首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过于追求金融工程带来的利润而没有配套的、真正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市场过于强调自由化而监管不利。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创新需要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金融产品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监管,如何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我国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又要兼顾我国经济的内部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个体经济、低成本竞争与民生改革、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等,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深化以及金融市场化进程要相当慎重,无论对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是金融创新,都应该有所控制,给市场足够的适应和自我调整的时间,降低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徐伟呈、范爱军,2012)。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需要控制在实体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相协调,服务于实体经济。

市场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金融体系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与之配套的监管体系。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金融产品出现,普通投资者无法对其做深入的风险分析,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投资只能是盲目的,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因此,需要有监管机构对复杂的金融工程产品做出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力求风险披露的充分性。对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应该有条件、有控制地进行,让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积极参与区域化合作并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此次金融危机加大了市场对美元前途的担忧,也再次把我国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推到了风口浪尖。中美两国既统一也掣肘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中国的美元资产不是想撤出来就能撤的。何况撤出来后换何种资产作为储备也是一个问题。如此大的资产,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可能将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这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可借助于这一时机,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适时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金融危机加剧了外汇市场的波动,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东盟和中国内地、港澳地区都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地区,而且相互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数额巨大。由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推出人民币结算试点,将有助于我国与该地区投资贸易便利化,减轻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降低企业成本压力。我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在东盟大多数地区,人民币都可以在其境内使用,在少数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地位的货币(张鹏,2012)。这为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行,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是货币互换的现实基础。现有国际储备货币仍然是美元,这就要求货币互换后面需要美元来做最后支撑,而我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成为与亚洲各国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如果协议国想维持币值稳定,可以转而依靠中国。货币互换协议是我国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合理途径,但离国际化还有很大差距。因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管制,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使得人民币尚不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货币互换协议是人民币在目前发展阶段,金融业发展满足实体经济需要的现实选择,这样既可以保持现有人民币汇率制度,同时又享有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好处,比如降低融资成本、规避汇率市场风险等。货币互换今后将更多出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这样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曹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J].中国经济时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