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44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1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蒙医的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广大。

三、蒙医药浴临床应用

一是治疗风湿类疾病。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有悠久的历史,这种疗法有简便易行、疗效特点,适合于农村牧区,深受患者欢迎。锡盟蒙医研究所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94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75例,类风湿性节关炎9例,椎间盘退行性变6例,腰椎间盘突出4例,治疗结果94例中显效53例,占56.38%;有效37例,占39.36%;无效4例,占4.26%;总有效率达95.74%,未发现毒副作用。乌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0例,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新疆博州蒙医院在5年间用西医诊断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32例,痊愈427例,好转17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达95.3%。呼盟鄂旗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100例,治愈47例,明显好转40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74例,治愈26例,明显好转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0.5%。二是治疗漫性布病性骨关节炎。西医治疗布病,对慢性型尤其是局部损害的残余型神经性布病,其治疗不明显。对此内蒙古中蒙医院用蒙医药浴治疗慢性布病102例疗效观察结果,近期治愈51例。好转40例,无效2例,恶化7例,总有效率达94.86%。三是治疗皮肤病。阿盟阿右旗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辅治疗13例牛皮癣等皮肤病,结果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2.3%。包头市蒙中医院用蒙医药浴为主以蒙药口服剂为补治疗20例牛皮癣患者,结果治愈19例,占95%,疗效不明显1例,占5%。哲盟医院用蒙医药浴治愈“巴木病”(似皮肤坏死性血管炎)2名典型病例。四是治疗高血压病。新疆巴州蒙医院采用传统的蒙医药浴疗法,治疗以高血压病收治入院的患者93例,治疗结果表明,药浴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内服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在90%以上,获得了满意效果。

除此之外,可根据具体病情,再加专门药物,如胸部血盛或头晕、希拉热盛者,宜以白檀香、紫檀香、硫磺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由于寒赫依而致饮食未消者,宜以寒水石、山奈、五灵脂、荜茇各1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黄水盛者,宜以白芸香、决明子、苘麻子、朱砂、黑云香、文冠木各12.5 g,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白脉病者,宜以麝粪20 g,或羊粪和碱亦可,共研细末,加入药水中;如加上列方药浴后无效而催动赫依者,用马、狗、驴骨各50 g,曲酒100 g,奶酒500 g,加入五味甘露汤中,进行药浴,对肌肉、骨胳、皮肤、筋腱等各种疾病,必有良效。以上诸方,如无必要,则毋须另加。药物剂量大小,须与疾病轻重情况相适应,剂型也不必拘泥为药粉,如能煎成汤剂,浴水清净,更佳。

参考文献

[1] 伊希巴拉吉尔.甘露点滴[M].锡林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0:340.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2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

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3

由于蒙医药学的独特性,蒙医护理工作规范化起步晚,现从事蒙医临床护理工作的大多数都是西医护理专业学校毕业者,只有一小部分是蒙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因此,临床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将是蒙医基础理论,临床学科病变分类方面的术语不同。另外就是语言文学应用上的困难,这是由于在内蒙古草原的牧民比较接受蒙医的治疗方法,住院接受治疗的绝大部分是蒙古族患者,要想交流就要懂得民族语言。语言是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它不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还是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和护理,语言所产生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两个问题必须靠继续医学教育或是培训班的方法来解决。

(1)全体蒙医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蒙医药治疗的重要意义,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在数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中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为基础,吸收各兄弟民族及国外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医学,蒙医护理学是蒙医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护理就是对临床蒙医治疗的最大的帮助。

(2)全体蒙医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到蒙医护理的重要意义。医蒙护理并不仅是发放药物、煎煮药物等方面能够完成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按整体来讲就有饮食护理、起居护理、时疗护理等方面,同时还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感变动,保持心胸舒畅和乐观愉快,以保证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各种疾病的护理均有各自的方法,也就是各类药物对各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服用后的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药效的观察。

(3)全体蒙医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到学习蒙医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意义。要搞好蒙医护理就必须学习蒙医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直接与护理的完成是分不开的。对初学者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其特点与精华,尽管在学习中遇到本质性的东西尚未搞清,但在实践中会逐渐弄清楚,要防止用现代医学知识机械地往蒙医理论上生搬硬套。学习中应持慎重态度,多请教有实

践经验的蒙医临床医务人员,结合实例,多理解其实用价值,为更好地开展蒙医护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开展蒙医临床护理的注意事项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常年驰骋于广阔的草原上,随着水草而游牧和狩猎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感染上疾病都要靠蒙医药治疗。经过漫长的岁月,蒙古族人民已经习惯于接受蒙医的治疗方式。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牧民群众仍然保持着这种信仰。如果想把蒙医护理工作从整体上搞好,就必须弄清和懂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搞好蒙医临床护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应该有一颗热爱蒙医护理事业的责任心和为患者服务的决心,对待病人要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体贴入微。对各种医疗操作、治疗方法都要详细地向患者做出解决和交代,取得病员配合,要给病人一个安详、舒适的治疗和康复环境,这样有利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开展,缩短疾病康复的时间。

3 在蒙医临床护理中应掌握的技巧

护理工作中首要问题就是要使用蒙古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当然最重要的是日常语和蒙医医学术语,这样护理人员能与病人直接交谈沟通思想,有益于医嘱的执行和医院的管理,同时要熟悉蒙医常用的各种医疗器具,各种疗法的功能,如放血疗法、拔罐穿刺疗法、针灸疗法、酸马奶疗法、各种浴疗方法、涂擦疗法和油脂疗法等。在掌握蒙药的服用时间、服用方法时应注意忌口和起居,因为蒙医在服用药物期间很讲究饮食、起居方面的辅助协调关系。蒙医理论认为,合理的饮食补养身体,增强自身抵抗力,调节三根内在的发病因素是饮食护理。各种食物被人体吸收后其营养是体内七素的物质基础,合理调配食物,补充体内的各种营养成分,对保持三根的平衡状态和疾病的康复以及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这些与现代医学的饮食治疗法有着相同的方面。我们从事蒙医护理的人员应仍拥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在蒙医临床护理工作中一定要懂得药物的识别,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在护理工作中要熟知蒙医对疾病的分型,蒙医一般根据疾病的症状和病程的发展来分型。根据治疗中的各种变化规律来判定病的发展情况,这些要靠护士的严密观察来完成。护理人员将治疗期间病人的各种变化情况反馈到医生,由医生判断哪一因素发生决定性变化,按治疗原则实行辨证施治。在蒙医开展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时,应注意病员的表情、感觉、血压、脉搏、体温等变化,以免发生意外。另外,心理护理在蒙医护理工作方面也特别重要。护理人员应理解和爱护病人,喜怒哀乐要有分寸,保持稳定的情绪与固定的风格,始终以满腔热情为患者服务。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4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蒙医药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民族的珍贵遗产。它是蒙古族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药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蒙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传统医药学基础上吸收了各兄弟民族医药精华,同蒙古民族的体质、生活习俗及自然环境密切结合而形成为今天的有民族特色的蒙医药学。也是上千年来蒙古民族在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蒙药具有独特的组方特点、用药习惯、指导理论、治疗效果及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多种防病治病手段,是一外伟大的宝库,对人类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对很多疑难病症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有去本之医疗效果,有绝妙的药物炮制和君臣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等独特理论,是中西药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也是人类战胜疾病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的医药选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西药发展日新月异,为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蒙药在这30多年中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由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民族的内部使用,上升为全中国各族亿万人民群众选择和使用。无论是教学、科研、生产、销售、使用和发掘等方面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医药行业的前进,蒙药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上升到中国蒙药发展的层面探讨和研究蒙药的发展刻不容缓。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5

络病学说在中医研究领域里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内容。从古至今很多文献记载也从基础理论、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说明古人也在逐步认识络病。近20 年来,诸多学者在络脉传统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作了较多工作,对络脉及络病的科学内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提炼出一系列关于络脉及络病的科学内涵并进行了现代表述。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这些研究促进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也更好地指导了临床,从而推动整个中医事业的进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于络病学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两方面作了归纳:一是针对性比较强的古典医籍和古代名医的研究,二是现代学者对古文献的研究利用。

1 古典医籍和古代名医的研究

古典医籍和古代名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叶天士和他的医案上,而其他古籍和医家涉及络病的研究比较零散。

《内经》首次系统创立经络学说,明确提出“经络”概念,确定了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循行路线,阐述了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提出了络脉的概念,记载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规律,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提出诊络方法与络病治法,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内经》中的络病和今天的络病含义还不完全一致。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也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叶天士深得其中奥妙,说:“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药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1],可见络病治疗和一般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从而突出强调了络病辨证及通络治疗的独特临床价值。仲景旋覆花汤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一位温病大家,他的《临证指南医案》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叶氏创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形成继《伤寒论》之后外感温热病的重大学术发展。而关于内伤杂病治疗他则继承《内经》络病之说、仲景络病证治的用药经验,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叶天士“医者不知治络之法,则愈究愈穷矣”,“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思想和多角度的治疗方式更彰显了络病的丰富内涵。其辛味通络、虫类通络、络虚通补等治法用药,使仲景治络之法更为系统。叶氏的络病治疗常用于中风、痹证、症积等内伤疑难杂病,其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显然也吸取了络病学说的学术思想,从而使络病学说既指导内伤疑难杂病又指导了外感重症的辨证和治疗,使络病学说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与进展。

也有学者认为:叶天士创络病之说,不仅在内伤杂病方面,也在于对温病理论中温热之邪初在气分渐入血络之说及温邪入络治疗的创新[2]。

吴氏认为:络病学说形成发展有三个里程碑:一是《黄帝内经》;二是《伤寒杂病论》;三是叶天士及其医案医话,这也标志着络病学说已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机学说[34]。

叶天士之后,清吴鞠通尊叶氏为师,在络病治疗方面继承其思想并发扬奇经理论,善用旋覆花汤横通肝络,善用辛散之品。清代著名治瘀大家王清任的许多治瘀名方都受到络病学说的影响。王清任善用引经药,引药入病络;注重气血辨证,开创补气通络之法。

提及络病学说的发展,不能离开经络学说和络脉。从大量针灸学著作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络病的记载:如《针灸大成》中继承《素问·缪刺论》,完善缪刺治络病,并明确提出井穴主治络病之说。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宋代的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字知可,家道贫寒,笃志经史,曾举进士,官集贤殿学士。许氏归隐后潜心岐黄,钻研方书,精益求精,活人不可胜计。一生著作颇丰,尤以《伤寒论著三种》及《普济本事方》称誉医林。其对伤寒和杂病的证治阐发则是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学者认为络病的提出虽见于清代叶天士,溯其本源,实则许叔微开其先河[5]。许叔微创交加散“治妇人荣卫不通,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气多血少,结聚为瘕”及“寻常腹痛”,药用生地黄和生姜。而《临证指南医案·产后》云:“冲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今产后体虚兼瘀而痛,法当益体攻病,日期已多,缓治为宜,生地、生姜、牡丹皮、琥珀末”。此方正是交加散加了牡丹皮、琥珀末而成。叶氏说:“此苦辛偶方,加入丹皮以通外,琥珀以通内,所以取效”。可见,叶天士的治络病思想亦受许叔微治杂病使用温润补精、虫蚁峻药之法的启示。

2 现代学者对古文献的研究利用

笔者对期刊杂志中关于络病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于络病的文献引用涉及数十种古籍,最多的还是出自《内经》,其次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医话;另外,《金匮要略》的内容也较多。从时间上来讲,叶天士以前除《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外还有一些论述涉及络病,散在于各朝代的多位医家及其著作中,仍可看出那时古人已对络病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中很多与经络学说及针灸治疗关系密切,而且对于内伤杂病中络病的认识确实不够系统。到清代叶天士的医案医话中则大多相关内容在于对内伤杂病的认识上,同时也推动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发展。叶氏对络病的认识确实更深入,更系统。叶天士以后,有很多医家重视对络病的认识,看到其在临证中的重要性,而对其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近代及现代著名医家中,张锡纯、丁甘仁、秦伯未、赵锡武、关幼波等人,也为络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展望

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中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可以在方向上指导中医研究的发展。络病的研究今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它的文献研究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还不够广泛和细致,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完善。络病思想源远流长,要全面地总结其内容及发展沿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得细致全面才能更充分的提取古医籍文献中的精粹,更有益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后学者的吸收利用。

参考文献

[1]叶 桂.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李孝刚.叶天士络病新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7273.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6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不断地在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体系。蒙医学深受中医、藏医学的影响,吸收了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精髓,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学。所谓蒙医护理学是研究蒙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对老、弱、病、残、幼加以护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年益寿、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活动。

历史上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与蒙医学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可以说自从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蒙医学医疗活动及传统典籍中渗透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护理思想及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下面就传统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做了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1.公元12世纪前,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萌芽和积累经验阶段。当时的蒙古民族常年征战,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生活在北方草原气候恶劣的地理环境中的蒙古人,积累了适应当时环境及本身体质特点的丰富医药知识。并在与疾病做抗争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可以预防疾病的简单的医药护理常识。例如给客人盛饭时戴纱布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预防传染病,起到了现代口罩的作用。他们燃烧香料消毒住宅,“燃烧檀香、云香、柏枝等香料烟熏可以消除邪味,减少蚊蝇孳生,改善居住环境,提神安心,是有益清洁卫生的一种消毒方法[1]。”蒙医热敷疗、灸疗、针刺疗法、放血疗法等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例如用烤热的石头、砖头、食盐、沙子等进行局部热敷,跟现代基础护理学上的热疗法有一样的疗效。这一历史时期的蒙古医生作为掌握医疗临床知识的人群,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充当着护理者的角色,而疾病恢复过程中,患者的护理工作通常都由其家人来进行。

2.公元13世纪初到16世纪末,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形成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形成了初步的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理论。公元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中提到的饮食滋补理论为蒙医饮食疗法护理的理论依据,书中对蒙古族酸奶等奶食品、绵羊肉等肉食品、菜食品、果食品的性、味、功能做了详尽的阐述。此外对身体的养生护理,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护理,饮酒的禁忌,一年四季的饮食,服药禁忌等护理内容做了具体介绍。这一时期的饮食滋补理论,寒热理论,瘟疫和传染病的预防,蒙药和方剂理论和正脑术、皮疗术、脏疗术等疗术理论都与蒙医护理学内容密切相关,为以后发展的饮食、起居、药物、疗术护理奠定了基础。当时社会只有少数的掌握医疗知识的人才被尊为医生,而医生又充当着药剂师和护理者的职责,实施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3.公元16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是蒙医学系统化的阶段。蒙医学在原有古代传统蒙医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了藏医学和古印度医学,形成了以五元学说和阴阳学说为指导,以寒热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学说,脏腑学说,六基证学说等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所著的《医部四典》、《甘露四部》、《蒙药正典》等蒙医学古籍中,散布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例如典籍中描述的饮食护理、行为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等都是蒙医基础护理学的重要内容。著名的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四部》中记载“要信奉医生、药物和护理者[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近代蒙医药非常重视护理工作。又有文献记载“将医师、药物、护理者、患者视为医疗四支,其中护理者应具备慈爱、清洁、敏锐、智慧四方面[3]”慈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不偷懒、不怕脏;清洁是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病室、病人的床单位、病人的饮食、病人的药物的卫生;敏锐是指护理过程中时刻观察病人的日常情况、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智慧是指及时执行医嘱、通知病情、与患者沟通友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机敏果断[5]。此护理者应具备的品质在现代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4.公元20世纪中叶到现在,是现代蒙医学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蒙医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蒙医护理学作为蒙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备并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护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护理将蒙医基础理论、临床、药剂、诊断学的相关护理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吸收中西医护理学相关内容而形成了多门独立学科,例如蒙医护理学基础,蒙医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护理,蒙医温病护理,蒙医疗术护理学等等。辨证施护和整体观护理是蒙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蒙医护理以蒙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过望、问、切三诊,以病因、疾病的本质、发病部位、病型、病情轻重程度为核心,进行全面辨证施护。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方面护理内容,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结论

蒙医护理学的发展与蒙医学的发展是同步的,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医护理学有不同的发展状态。蒙医基础护理学作为蒙医护理的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和特点。蒙医基础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个方面内容,而这些护理内容及其特点跟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巴.吉格木德著,曹都译,蒙古医学简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12:12

[2]伊希巴拉珠尔著,钢卓力克编译,蒙医甘露四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7:70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7

其仁旺其格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克淖尔苏木。在他8岁那年,妹妹得了急症被送到旗里的医院,住院没几天,终因救治无效离开了人世。活泼可爱的小妹一下子没有了,让其仁旺其格幼小的心灵深受打击。其仁旺其格的母亲常年患有慢性病,因久治不愈也早早离开了人世。在跟随姥姥陪着母亲四处求医的日子里,其仁旺其格对医院、医生都不再陌生,几位为他母亲治病的医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和小妹的相继离去,使其仁旺其格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做一名医生,挽救生命,避免更多的人承受早早失去亲人的痛苦,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呢?

1968年初中毕业后,其仁旺其格在生产队参加劳动,还当过大队会计,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让他的学医梦想遥不可及。1973年,其仁旺其格幸运地被推荐到了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当时,其仁旺其格对蒙医还不是很了解,听到同学们私下聊天时都说西医好,他便找到了系主任,说想换专业,改学西医。系主任笑了:“孩子,你是有福气的,蒙医学是我们蒙古民族特有的民族医学,学好它,将来大有用处。”系主任还向他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其仁旺其格本来是被内蒙古大学的文科专业录取的,后因另一名考生被作为重点培养的工农兵学员,由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改读内蒙古大学文科,才使其仁旺其格被调剂到了医学院。听了系主任的一番话,其仁旺其格才知道自己的学医机会来之不易,他从此开始专心学习蒙医学。

蒙医学与西医结合各取所长

1976年,其仁旺其格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了。考虑到蒙医学人才的稀缺,学校让他留校任教。为期一年的师资培训班毕业后,其仁旺其格一边搞好教学,一边钻研蒙医学。其仁旺其格说,蒙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整体观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为主导。阴阳学说、五元论、六基症理论和三根七素学说是蒙医学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础理论,也是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

据其仁旺其格介绍,蒙医学以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来解释自然现象及人体结构和功能。五元,指土、水、火、气、空,是世间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各部位间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构成的动态变化,均可用五元理论来解释。六基症理论和三根七素学说是由此延伸、并在蒙古民族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其仁旺其格创建了蒙医科。自古以来,蒙医蒙药在蒙古族百姓的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安全、有效、方便、廉价及对疑难病症的独特疗效,也逐渐被全社会所公认。有些用西医难以治疗的慢性病,在蒙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后,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意外效果。其仁旺其格说,运用蒙医理论诊病,先是望、闻、问、切,然后再在详细了解患者年龄、职业、生活习俗、居住环境、个体特性、患病季节、致病因素、起居及饮食习惯等诸多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做出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病方法常涉及饮食、起居、药物、疗术(针灸、按摩、放血疗法等)四个方面。如神经衰弱症,西医可能使用固定的几种药物治疗,而蒙医则在整体理论和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自蒙医科成立之日起,其仁旺其格就要求科室的医生们撰写蒙医、西医两套病例。刚开始,医生们觉得麻烦,不理解。其仁旺其格告诉他们,蒙医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分别写病历就将西医与蒙医区别开来;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也可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从而研究蒙医与西医如何取长补短,研究出更好的治疗方法,造福于百姓。

多年来,其仁旺其格致力于蒙医学的研究。1990年,他与学院领导和蒙医专家赴蒙古国考察,在蒙古国国家图书馆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蒙医学古籍。经与蒙古方协商,决定双方合作,将蒙医学古籍翻译出版,使蒙医学重吐芬芳。这些古籍经过藏文译成斯拉夫蒙文,再由斯拉夫蒙文转写成维吾尔真蒙文并进行注解。以其仁旺其格为第二主持人的“四部医典注释塔吉得整理研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仁旺其格还主编或参编了十多部蒙医学书籍,如《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高等医药院校通用教材・蒙医外科学》、《蒙医丛书・温病》、《蒙医丛书・外科》、《蒙汉英日俄医学名词术语辞典》、《高等教材・局部解剖学》、《蒙汉对照人体解剖图谱》等。由他审定注释的《罗布桑希德日布医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主持人)。

发展蒙医学需要政府支持

其仁旺其格说,蒙医是古老的民族医学,如今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借鉴现代科学手段,使蒙医学在创新中发展。作为研究生导师,其仁旺其格培养了近20名蒙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对目前偏重西医而忽视蒙医的现象十分担忧,他教导他的学生一定要将蒙医学的理论知识学深、学透。

作为蒙医学专家,其仁旺其格非常关心民族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身为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撰写递交了大量提案,希望国家大力支持蒙医药学的发展和蒙医医院的建设。他说,蒙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既实惠又安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是,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的基础建设还十分落后。国家发改委2009年下发的《关于编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建设项目中央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中提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只能报送一所县级医院,各省的中医县级医院的建设比例要达到一定比例”,而且“要严格控制县级医院的建设规模,县级医院规模按照服务人口、服务需求和县域内现有医疗资源确定。”对县级西医医院和中医医院(含民族医院)又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建设规模,且相差很大。具体如床位方面,以10万人口计算,县西医医院最低可拥有100张床位,县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则最低才可拥有22张床位。其仁旺其格举例说,扎兰屯中蒙医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和门诊量常常超过县人民医院,如果根据目前文件的规定,其床位远远不能达到实际需求,但是又没有被报送的机会,由此,蒙、中医医院就会错过被扶持和发展的机会。

其仁旺其格说,国务院2009年下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就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仁旺其格认为,蒙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目前,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乃至蒙古及俄罗斯等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内蒙古地区蒙医药发展来说,2006年成立了蒙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至今,全区蒙医、中医医院由83所发展到了113所,其服务体系日臻完善;2004年,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组织实施了蒙医药标准化项目,目前,第一步的《内蒙古蒙药制剂规范》等四部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完成,第二步工作正在进行中; 蒙、中医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药物研发不断深入;全区各级蒙、中医医疗机构把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蒙、中医药服务提供给人民群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范围拓宽,社会效益突出。

其仁旺其格非常希望国家能够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扶持民族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他在提案中建议,就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的床位设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以期更趋于合理。建议除旗县级西医医院外,把旗县级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统一纳入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规划中。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8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 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

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7)42-43.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9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例10

一、蒙药的历史渊源

蒙药的发展与蒙古民族的兴衰,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蒙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公元7世纪以前)

在古代,蒙古人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接触,逐步发现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提高,形成蒙药学的基础,那时己经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蒙占医药知识。如炙疗、外伤治疗与正骨、正脑术及饮食疗法、民间用药等。

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在诊治疾病中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适应广大牧民生活和劳动特点,为北疆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印度、藏族和汉族传统医药学的影响。

(二)形成时期(公元7-16世纪)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太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

太医院饮膳大医忽思慧著作《饮膳正要》三卷,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因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学及部分印度医药物中医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医疗经验的近代蒙医药学术体系。

(三)发展时期(公元16世纪以后)

通过国内各民族及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医药科学的联系与交流,这一时期的蒙医药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积累了极为宝贵临床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当时,许多蒙医药学家的医药学著作,为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医法海鉴》、《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品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还有《脉诀概要》、《巴莎森制药法》、《药物识别》、《蒙药正典》、《实用蒙医药学》等著作。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蒙医药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涌现出许多医药学家和蒙医药学专著:《诃黎勒・晶珠医药学鉴》、《增补医疗解释》、《蒙医验方集》、《红珊瑚方剂》、《普东方》、《医方与手法》、《珊瑚珠方》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药学。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民族医)政策,促进了蒙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广大牧区及部分农区,普通建立了蒙医医院,使蒙医药在医逆境保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疑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医药科研机构,在系统理论、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治区还建立了蒙医高等院校,蒙医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新型蒙医药人才,使蒙医药学的发展后继有人。

近年来,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广泛地搜集各地的蒙药方剂.对全区各地的蒙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开展了采、种、制、用的活动,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蒙药制药厂,以满足区内外的需要。

二、蒙医药目前研究发展的状况

在我国,蒙药在东北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区的北京、陕西、甘肃;华东区的江苏、湖南;西南区的贵州、四川;华南区的广东、福建;西北区的宁夏、新疆等地区有分布,但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蒙药局限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内销售和使用,全国各地的销售很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蒙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各地区制药厂垄断藏药生产的局面迅速被打破,以内蒙古蒙药厂为代表的蒙药药业迅速崛起,推出一系列蒙药。乌恩通过药理研究,从蒙成药“扎木萨-4汤”中,筛选出有明显疗效的降血脂活性成份,并组成新方,命名为“格根”饮片,己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症患者;顾维彰等,通过对古方“赞丹一3汤”的研究,筛选出治疗心血管系统病的活性成分(广枣总黄酮等),研制出复方广枣注射液;刘振国等对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究,研制成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的新方”嘎格日一塔布”注射液;内蒙医院对传统蒙成药“三普勒一淖日布”和“扎冲一13”进行研究,研制出“偏瘫康口服液”和“偏瘫康II号”注射液,己通过国家“七五”攻关成果鉴定;在蒙成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中,研制出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那如注射液”对风湿病具有显著疗效。

与此同时,各地应运而生的“蒙药厂”也不断推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利用蒙药材在人们心中的珍贵,掀起一个又一个蒙药热潮,迅速地占领着市场。但是,个别不负责任的厂家任意改动药品治疗范围。导致药品疗效大打折扣,不同程度地损害了蒙药的声誉。这对蒙药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忧患;目前对蒙药研究多局限于粗略的病案观察统计,缺乏系统的药理及毒理研究,从微观角度,尤其是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机理的工作开展其少;在一些地方,对蒙药资源进行毁灭性采猎。使药用资源数量锐减及质量下降,保护蒙药材资源己刻不容缓,蒙医药学作为占老的民族药学,要实现自身发展与繁荣,适应21世纪的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加之蒙医蒙药事业起步晚、底了薄,其机构数量与广大游牧民的防病治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蒙医药在防病治病和医学科研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发展蒙医药事业是各级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随着世界传统药物学的发展,我国民族药物学也必然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研究手段远不能适应。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促使中西药学产生了质的进步。相比之下,蒙药改革滞后于现行相关学科,其状态不容乐观。现代药物学使绝大多数药物具备剂量小、药效强、治疗可靠、副作用低、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而传统蒙药从外观、剂量、药效、副作用、方便程度,以及包装运输、保存等方面均明显落后。它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大量服务对象(患者)的流失和传统蒙医药的日渐退落。如继续发展下去将会使这个经千白年游牧民族劳动和生产总结的具有优良素质的宝贵财富变成历史记载。此意义上蒙医药的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因此要运用高新技术,如红外、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液相、气相色谱,电子显微镜等现代仪器设备,使之逐步引入到蒙医药研究领域。

三、蒙医药研究价值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蒙医药业的研究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解决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

蒙医药研究和产业涉及到种养殖业、草业、加工业、营销策划、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广告与媒体等多个部门,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这些部门的发展,还可解决相关人员的就业和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医药用植物的种植和开发属于草业范畴,它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草业的发展,使蒙医药用植物身价倍增,还可以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蒙医药业中的蒙医、蒙药和医护等环节上就业的一般都为蒙古语群体的人,这一群体的人多为蒙古族。因此,蒙医药业的发展可为蒙古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蒙医药业是属于蒙古族特有的经济部门,它的发展有利于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蒙古族的发展,因而也是政府应该重点扶持的一个产业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开发研究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当是,充分发挥蒙医药资源优势,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逐步构建以蒙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蒙药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及时吸收国内外医药科技前沿信息,发挥医、教、研、产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完成医药市场急需的蒙药新药科研课题,逐步形成体现蒙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名优新药产品。通过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展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化,努力形成全区蒙药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将其培育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优势产业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发展蒙医药是蒙医药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既要发扬蒙医蒙药的优势和特色,又要应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既要看清发展蒙医药广阔的前景,又要认识到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艰巨任务,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我们刁‘能有所作为,完成我们的使命。

(二)从民族学的角度看,蒙医药研究发展符合文化多样性原理,是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所需要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了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部分基础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中医和西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成为医学人类学(或医学民族学)家族中的一员。蒙医用药范围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来,自治区组织过对蒙药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蕴藏量、传统用药经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对采集的大量蒙药植物标本整理鉴定,确定蒙药植物品种945种,其中中蒙医兼用药材732种,蒙医专用药材87种,动物药与矿物药250种,总共达1195种。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高寒、干早等极断的环境中,而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通常会以代谢途经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增强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这些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多具有滋补强壮、活血通络、增强机体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能力。正因为这种极端环境中植物的独特功能,蒙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民族植物药不同的特点,例如中医药理论认为红花具有活血化癖、通经破血的功效,而蒙医药理论认为红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清心的作用。虽说中医用药材与蒙医用药材之间有大量的交叉,但由于药物理论体系的不同,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功效。可见,蒙医药蕴含着蒙古族所特有的精神、智慧、思维方式、文化意识。蒙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如今一些蒙医药机构、医护人员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独特技术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一个标识,对于当地人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医蒙药业的存在和发展符合文化多样性原理,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所需要。

四、结论

在对蒙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改进剂型;将传统剂型逐步改进为更易为患者接受,更符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剂型。在蒙药的大规模生产中,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实现严格按药品生产质量竹理规范(GMP)生产药品,做到与国际接轨,在市场活动中做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品牌意识、保护知识产权。必须是在弘扬传统蒙药基础上的现代化只有做到保持蒙药民族特色与现代化的最佳结合,蒙药才能真正誉满全国,走向世界;在蒙医药事业的研究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要认真继承蒙医药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蒙医药事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蒙医药事业的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使蒙医药事业成为医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琪格其图.现代蒙医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