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17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1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

(2)主体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2

1 后现代主义的释义和发展

1.1 后现代主义的释义

后现代主义这一名词的字面释义是要让位给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反映,但是它的含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相关释义做出以下归纳和整理:其一,是一种艺术思潮。其二,是一种文化倾向。其三,是一种文化哲学与精神价值取向。其四,是一种破除近现代化思维局限上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其五,是一种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

1.2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严格来说,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源自于波普艺术(Pop Art)的诞生。在素材的选取方面,波普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多为流行的、批量生产的、低成本的素材,并且借助大众传播工具进行传播。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了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大地艺术(Earth Art)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西方文化也经历着一次次的洗礼与革新,由此,全面进入到后现代主义时期。

随着当代美术思潮运动的产生与变化,后现代主义于70与8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末,艺术与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经常被精神学家、社会学家所使用在艺术、建筑、教育、社会、人类、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中。在经过不断的理论碰撞和兼容后,后现代主义随之崭露头角直到当今的蓬勃发展。

2 装置艺术的释义和发展

2.1 装置艺术的释义

装置,通常用作动词表现为安装、搁置的意思。通常来说,这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装置艺术,是指把传统的雕塑三度空间发展至四度空间,艺术家把展出的环境、时间、空间因素融入艺术作品创作中,进而发展变化,直到完整意义作品的成立。装置艺术又被称作环境艺术,是指艺术家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实体物品作为材料,在特点的空间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利用、改造、再创造,展现出全新的艺术形态,这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展现形式。

2.2 装置艺术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俄国构成主义艺术家达连(Tatlin)在墙壁的角落安装了一组立体的构成作品,由此,装置被认定为是一种艺术活动。直到60年代,艺术家们在装置艺术作品中慢慢融入了观念化的色彩,装置艺术作则作为一种艺术的门类由此确立形成。70年代初,艺术家们开始利用非正式场地进行创作与展览,如在废弃的破旧厂房、简陋的仓库等。在80年代,西方艺术家们开始在装置艺术中加入电视、影像以及在创作题材上的开拓。而中国的装置艺术在1985年劳申伯格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兴起。90年代的装置艺术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更倾向于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抨击。

在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信息网络的爆炸,装置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接受和利用。如今的装置艺术更符合人类精神的反映,满足人类基本表达与交流的需求。

3 装置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实验性特点

(1)多元化材料与媒介的应用。后现代主义主张[1]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实现艺术平民化,具有鲜明的实验性特点。装置艺术是装配出来的艺术形式,而不是通过画、描、塑出来的,他们的构成是天然的、现成的材料,碎片或者物体的集合体。在苏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的作品《回家的路2》(The Ways Home2)中,把印度人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器皿作为材料,对器皿的大小、重量、位置摆放形式进行了改变,用印度的家庭生活来反映当时的政治局面。在装置艺术多元化材料应用的发展下,一些艺术家利用非物质性材料来进行创作。例如,在陈琦的装置艺术作品《云立方》中,以光线、云朵作为材料,在特点的室内空间里创作了别具一格的作品。光线在有天窗的室内空间变化以及通过透明玻璃镂空图案所形成的投影,都是生活意向的表现。这些非技术性、非物质性的材料被应用到装置艺术中,也引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2)创作思想与大众介入的融合。后现代主义强调把主观思想转化为客观思想,在装置艺术作品中虽然有艺术家的主体创意,但没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所以它是[2]一种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艺术形式。装置作为艺术品是建立在大众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的。同时,材料的运用上可以大量复制,并且没有固定的创作方法并且通常没有色彩、笔墨、笔触等技法,其具有生活化的独特魅力。

装置艺术作品放置于公共场所、室内空间展示时间,不仅是一个供大众欣赏的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家创作的主宰作用也让位给大众,在欣赏的同时通常都可以介入其中。这种方式摆脱了传统的单项欣赏模式,让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受。

3.2 反正统特点

装置艺术颠覆了古典艺术价值体系以及评价法则,继承了后现代主义的反正统特点,对传统的社会规则、理性主义具有鲜明的反思与批评意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否定性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道德观念所相悖,更注重强调多元化的文化思想。首先,摆脱了早期纯粹的调侃、嬉戏、反叛的角色,实质上是对现代主流社会生活规范的一种错位化。其次,颠覆传统固有的观念、特定的方式而更加具有艺术意义,多以反思社会环境中人类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等。再者,在这种反正统观念的影响和传播下,大众对这种反正统与超越的思考及评论提供了艺术价值的依据。杜尚(Marcel Duchamp)的《泉》作为装置艺术的源头,这件戏谑的作品以现成品来打破了只有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创作的现代艺术观念,这也反映出他对现代艺术的蔑视与批判。

3.3 时代性特点

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个时代潮流,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式。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土地》可谓是后现代装置艺术的经典作品。这个作品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项目,利用陶土为材料,用火烧纸而创作完成。安东尼・葛姆雷表示,《土地》所要表达的是唤起大众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和情感。大小各异、形式简单的小泥人交叉错位地被摆放在室内,用这些现成品生活意象予以错位处理来实现超越。加拿大艺术家摩根(Margan)、贝克(Burk)的作品《伽日安曼荼罗》,借用了传统的宗教形式来表达在20世纪末当代人精神失落以及归宿失落。这是一件点线面构成形式强烈的装置艺术作品,用传统的观念隐喻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后现代主义、装置艺术的释义和发展,从后现代的角度分析了装置艺术的特点,通过列举典型的装置艺术作品阐述归纳其实验性、反正统性、时代性的特点。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活动化的艺术,激发了人、环境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挑战,是对传统艺术和信念的冲击与解构,延续了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创作,而后现代主义又赋予了其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3

赣南中央苏区的美术具有特定的历史,是我国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对革命艺术和革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赣南中央苏区美术具有特定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是我国反帝反封建文化的具体体现。另外,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是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革命气息。但是,当前,很多学者都十分注重研究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而忽视了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研究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了解,而且对赣南中央苏区美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1.1绘画

绘画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重要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漫画、宣传画等具体形式。漫画和宣传画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的,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由于赣南中央苏区美术发展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为主要指导,因此,政府和党对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宣传十分重视,并运用绘画的形式,将赣南中央苏区美术引入到革命组织中,极大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另外,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绘画艺术形式还包括书籍插画。运用书籍插画能够直观地展现书籍中所表达的内容,加强人民群众对革命现状和革命形式的了解,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

1.2雕塑

雕塑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的宣传和再现有着重要意义。赣南中央苏区雕塑大多数人物雕塑,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物。采用雕塑的方法来具体体现赣南中央苏区美术和赣南中央苏区的革命文化。另外,雕塑通常放置在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公园等地方,以便于人们能够通过雕塑来了解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以及赣南中央苏区的革命文化。

1.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设计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重要艺术形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邮票设计、钞票设计以及公债券的设计。这是因为邮票、钞票以及公债券在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并且数量巨大,将这些作为赣南中央苏区美术的载体能够有效加强人民群众对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以及赣南中央苏区革命文化的了解。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并根据不同面值来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既要追求外表大方美观,也要强调其艺术形式的教育意义,增强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进而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1.4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也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重要艺术形式。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设计主要指对革命标语的设计。赣南中央苏区革命标语的设计主要包括书法设计和图画设计。书法设计就是对革命宣传标语进行夸张变形的设计,使其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革命热情,进而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革命宣传标语的图画设计主要采用色彩、图画、文字等元素,采用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来宣传革命文化,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了解。

2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特点

2.1革命性

革命性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这是由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特定的历史时期决定的。正因如此,鲜明的革命性也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正是由于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革命性才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革命热情,进而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壮大。同时,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革命性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配合了当时的革命需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革命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2.2生动性

生动性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重要特点。生动性具体体现在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内容、表现方式、类型以及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蕴含的价值。例如,赣南中央苏区革命宣传标语的设计十分简洁,并且能够重点点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又如,赣南中央苏区宣传漫画不仅具有加强的趣味性而且主题明确,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生动性有利于增强人们对赣南中央苏区美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进而促进革命文化的发展。

2.3针对性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因此,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多以反帝反封反官僚为主题来进行刻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正是由于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针对性,才能使人民群众明白中国革命的对象,并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同时,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针对性能够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团结人民力量,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2.4实用性

实用性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由当时赣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革命时期的赣南地区正处于农业手工业时代,经济不够发达,美术材料也不完善,革命条件比较艰苦。因此,在构建美术作品的时候,十分重视美术作品艺术表达的使用性,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要求尽可能避免材料的浪费,尽量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成本较低的原料。由此可见,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5群众性

群众性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这是因为,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和革命热情,进而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欣赏着多为当地的人民群众。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积极重视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加强宣传革命事业,以促进革命发展。在宣传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时,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积极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美术作品。因此,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群众性。

3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内涵

3.1历史价值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首先,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开辟了人民群众与艺术发展相结合的先河,加强重视人民群众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创作美术作品,进而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其次,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与当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运用当地所特有的材料构建美术作品,既呈现了当地特色,又节省了资源;最后,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促进了美术大众化发展,使美术行业的发展逐渐走向人民群众。

3.2艺术价值

首先,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代表了社会的主流思想。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以反帝反封为主题,加强宣传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其次,群众性是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应积极走大众化美术路线,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创作美术作品;最后,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都是对崇高美的追求,要求当代美术作品创作要积极追求真、善、美。

4小结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是我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赣南中央苏区美术具有特定的历史时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对我国革命名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受到美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大多数美术工作者在研究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时候,注重挖掘其历史价值和革命价值而忽视了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艺术形式具有革命性、生动性、针对性、实用性、群众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考察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全面了解赣南中央苏区的美术作品,而且对赣南中央苏区美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光华.提升赣南红色文化知名度——对赣州红色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当代江西,2008(09).

[2]喻荣春,万佳选.赣州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农业考古,2008(03).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4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F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

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5

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民族来说,不仅具有不同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属性。德奥艺术歌曲是艺术歌曲的发源地,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代表性,它具有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它的数量多么强大,而是它的精神和创作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促进了德奥艺术歌曲的持续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歌曲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德奥艺术歌曲以及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为例,详细分析了艺术歌曲的属性和特点,希望为艺术歌曲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德奥艺术歌曲的属性

在中国和外国的艺术歌曲中,一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在选择上就已经经过了慎重的甄选,而且所选择的母本都是在文学领域中有一些成就的作家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会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染力1。所以说,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如果从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上进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做是诗歌和艺术歌曲的结合。因此,艺术歌曲最重要的就是创作歌曲,而且非常注重文学和音乐的结合,这也就是广义上的艺术歌曲。而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歌曲,实际上指的是以舒伯特为源头而出现的,具有一定特点的声乐作品,也就是狭义上的艺术歌曲。另外,德奥艺术歌曲是艺术歌曲的开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管是在声乐教学中还是在民族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都存在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

对于德奥艺术歌曲而言,主要以舒伯特和舒曼等创作型的作曲家为主,下面以舒伯特和舒曼为例,分析一下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

(一)音乐风格方面的特点

在德奥的艺术歌曲中,舒伯特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作曲家,也就是说,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古典的影子,而且又带有浪漫主义。而且,他的艺术歌曲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自由的,情感非常真切,曲风顺畅,对人物的心理描述掌握的非常到位,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自由、幸福以及爱情的向往2。对于舒伯特来说,他最喜欢的就是利用分节歌或者是变化分节歌的形式来进行创作,再加上旋律和歌词完美的结合,使他的艺术歌曲具有非常强的歌唱性。比如,让人痴迷、忘情的《小夜曲》、真诚、安静的《圣母颂》等,都体现了他富有歌唱性的音乐风格。除了这种安静沉稳的形式表现出了古典音乐的特长,他的艺术歌曲还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情怀。而舒曼的音乐最主要的就是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他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旋律温柔、感情细腻等风格,不仅表现了爱情的主题,而且会给听者一种跟随的情感,使其跟随者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去感受不一样的情感。比如,《妇女的爱情生活》《桃金娘》等,都是他非常得意的代表作品。他最喜欢的创作形式是通谱体,一般情况下,这种创作形式的结构不是特别规律,而且错综复杂,通过不协调音程以及大小调和模糊调的应用,给听者一种朦胧的感受。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为浪漫主义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浪漫主义的创作特性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得到了体现。所以说舒曼艺术歌曲最明显的创作特征就是诗意和幻想,给人一种朦胧的感情。

(二)歌词方面的特点

在艺术歌曲的歌词方面,舒伯特将歌曲的曲调与浪漫主义的抒情诗词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是世界上的第一人,被人们成为音乐史上的“艺术歌曲之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舒伯特非常重视诗词的韵律和语言的重音,对诗歌中的感彩掌握的非常准确,并且通过旋律的运用和钢琴的伴奏对诗词进行了完美的体现。在舒伯特的歌曲中,能够将旋律和节拍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当听者在倾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时,会感受到歌词中的韵律之美,这是其他作曲家所不能与之相媲美的3。而舒曼是在舒伯特创作的基础上对艺术歌曲的赋予了更多的浪漫主义情怀,因为舒曼的文学修养比较高,因此在艺术方面的表现要更加有深度,再加上他非常注重诗歌本身所带有的艺术,在诗词选择上也非常慎重,所以他被人们称为“诗人音乐家”。与其他的作曲家相比,舒曼更具有诗人的特质,比如敏感、神经质等,也正因为这些诗人的特质,使他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从而在诗歌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用舒曼自己的话来说,他用音乐的手段将诗歌创造的更具诗意。

(三)钢琴伴奏方面的特点

对于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而言,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充分展现了钢琴伴奏的地位,彻底了以往以声乐为主,钢琴伴奏为辅的歌唱形式,使钢琴伴奏和旋律人声处在一个相同的位置,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诗歌的内容,塑造了音乐的形象,表达了思想情感。为了能够充分强调诗词的内在含义,体现出浪漫的情怀,在《冬之旅》中,舒伯特就运用了不同伴奏交织的形式,比如连音、和弦以及跳音等交换使用,从而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艺术歌曲中的情感,并且使用钢琴伴奏在前奏、间奏以及尾奏加大参与力度,从而起到加强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舒曼在钢琴伴奏方面的造诣非常深,而且还开辟了钢琴伴奏的新领域。在上文中提出,舒伯特将钢琴和歌唱放在了相同的位置,而在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基本上是将钢琴和声乐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比如,在歌曲《自从我看见了她》中,舒曼将短小的动机,通过模进、转调以及扩充等创作手法的应用,使其成为了一部钢琴和声乐交融的“交响曲”;又比如在《核桃树》一曲中,钢琴伴奏和人声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完美展现了本首歌曲的意境;再有,在《当我凝视着你的眼睛》的歌曲中,主要是以钢琴和歌声共存的形式存在的,其“卡农”式的唱法促进了音乐的良好发展,而且还提升了歌曲的意境。另外,舒曼还会在歌曲中加入前奏、间奏以及尾声的形式来体现歌曲的意境,从而将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开辟钢琴伴奏的新领域。综上所述,虽然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都是德奥艺术歌曲的代表做,而且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他们在个人的风格和创作上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德奥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因此掌握它的特点非常关键,所以,一定要了解舒伯特和舒曼创作的风格,从而观察他们之间存在的区别,实现艺术歌曲风格、气质以及音乐上完美的统一,促进艺术歌曲的持续发展。

作者:杜思伟 单位:广东岭南师范学院

注释: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6

(1)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

(2)主体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7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 Gallery

LI Qin

当下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硬件建设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对美术馆功能的认识,实现着观念上的更新,突出表现在从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的转型。在其中,美术馆的学术性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美术馆总体的办馆宗旨、个性特色等方面的确立,涉及到美术馆具体的收藏、展览、研究等各项工作的展开,关系到美术馆的功能能否真正充分发挥。

一、美术馆学术性的内涵及意义

与美术馆的“学术性”相关,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学术定位(学术方向、学术个性、学术品牌)、学术研究等。学术研究是狭义上的“学术性”的内涵,它只是美术馆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从广义上看美术馆的学术性,宏观上,明确一个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具体工作上,收藏、展览、研究等方面,体现一个美术馆的学术方向、个性、品牌。

1、根据《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和《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标准(暂行)》,从理论标准上,对美术馆的学术性的内涵,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

依照《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

(1)从美术馆的功能定位来看:“美术馆是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是具有收藏美术精品、向群众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学术研究、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多职能的国家美术事业机构。”(2)就美术馆收藏工作而言:“各美术馆根据自己的办馆宗旨决定收藏范围和收藏重点。提倡各馆办出自己的特色。” (3)在美术馆研究工作方面:“研究工作是美术馆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收藏、陈列等各项业务活动的前提。”

按照《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标准(暂行)》的相关内容:

(1)从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与发展方向来看:“立馆宗旨和办馆方针清晰明确,有鲜明的办馆特色。”(2)对美术馆的藏品质量来说:“藏品资源与本馆的性质、特色和任务相符,并形成基本完整的体系。”“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或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3)在“藏品资源”中的“藏品展示与学术研究”方面:“学术部门能够独立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特别是针对本馆藏品开展的学术研究或与本馆工作密切联系的研究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4)在藏品陈列展览与学术策划展览方面:“展览策划方案科学、合理,有艺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展品组织得当,内容研究深入”;“有长期的藏品陈列展览,陈列展主题鲜明、有创意,充分体现本馆特色,并定期进行更新”;“具有出色的自主策展能力和高水准的策展人队伍,自主策划的展览水平高、学术性强、有很好的社会反响。自主策划和参与策划的展览数量应占全年展览数量60%以上。”

基于对相关规定的搜索与归纳,可以看出,学术性与美术馆总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各项主要工作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影响着美术馆的形象,确立怎样的学术个性;影响着美术馆的收藏方向,形成怎样的藏品体系;影响着美术馆展览的学术含量,具备怎样的学术水准;影响着美术馆的美术史研究,具有怎样的学术地位。

2、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美术馆学术性的认识及提出的问题。

(1)关于学术性的内涵

美术馆的“学术性”从广义上而言,指的是“学术定位”。马鸿增认为“所谓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有两方面涵义。其一是指我国美术馆整体的定位,即所有美术馆的共性;其二是指每个美术馆各自的学术定位。即各馆的个性。”

①“美术馆的整体定位应当包含三点基本特性,即博物馆属性、现代属性和中国特性。”

② 刘曦林认为“学术性”一个方面,“是学术定位,作为一个美术馆要有自身的特色,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即收藏和陈列范围。”王璜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美术馆必须跟美术史挂钩,……包括收藏‘构成美术史意义’的艺术家作品和相关资料。一个美术馆不仅要挖掘历史,借助美术史的眼光去展开去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历史的建构,推动美术史建设。”

狭义上的美术馆的“学术性”,指的是“学术研究”。刘曦林指出学术研究“是贯彻美术馆各项工作任务当中的一个准备性的阶段,或者是一个前提,这里涉及到美术馆学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近现代美术史的梳理,这是各美术馆的主要职责;另外一个是当代美术思潮的梳理,这是一般性的研究。”马鸿增指出:“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一方面体现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包括与定位有关的美术史、美术思潮、美术作品、美术流派、美术家的研究,对美术馆学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向的研究等),另一方面,体现为高质量的陈列展览策划,体现为展品的一系列学术阐释和审美评鉴,以培养观众,吸引观众,扩大观众群,提高美术展览的公共性。”

(2)关于学术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王璜生在《美术馆意识四谈》中指出:“中国的美术馆普遍地存在自主意识不足的问题”,问题体现的方面包括:“没有自己的学术方向和定位;没有自己的展览品牌和学术品牌;没有自己坚持的学术品格、路经和立场”。中国的美术馆在向美术博物馆转型中,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十分关键的就是学术性方面的问题,自觉地明确美术馆的学术方向;方向的确定,需要在与其他美术馆的联系与区别中,去思考独具特色的学术个性。这个问题对于国内很多美术馆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陈履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认识。一方面,美术馆在转型中,需要改变美术馆作为展览馆运行模式,“必须认识到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学术定位与美术馆的发展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宏观思想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美术馆中的展览、收藏和研究教育诸功能的比重,特别是加大收藏和研究教育功能的力度。”另一方面,在关注美术馆展览的学术含量时,提出这样的现实问题:国内的美术馆跟随国际潮流强调展览的学术性,这与中国实际的国情不太相符。他认为“中国的美术馆首先应该是面向大众,一味追求学术上的高品位是不太现实的。并非所有美术馆都要追求高精尖的博物馆定位,一些美术馆目前还应承担展览馆功能。”转型过程中的美术馆,还需要根据国内艺术发展的现状,根据大众的审美需求,根据不同级别美术馆发展的要求,来确定体现美术馆的学术性的具体工作任务。

3、新的形势下,强化美术馆学术性的意义

基于理论上的基本认识,基于已有研究观点的指导,需要正确树立美术馆的发展理念,需要正确认识到:美术馆的学术性对美术馆转型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首先,美术馆需要进行自身角色的演变。美术馆是造型艺术的博物馆,然而在社会公众的概念中,它似乎更多是美术展览馆的角色。里面库房存放着艺术品,外面展厅轮流办展览。对艺术家而言,在美术馆办个展是展示自己艺术成就最高的归宿。但美术馆并不只是一个陈列空间,一个可以接纳展品的空房子。受硬件设施、运转经费等客观条件所限,造成对美术馆在社会文化角色上的认知偏差。

其次,国有美术馆要有明确的学术定位。国有美术馆,包括部级的美术馆和地方省市级的美术馆,应该有各自相应的学术定位。对于一个省级美术馆来说,应该根据本地区历史文化的特点、艺术的资源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来逐步形成美术馆具体的学术定位。这个定位应该切合一个美术馆的级别,或者说它主要服务的范围;应该切合本地区艺术发展的传统与现实,或者说它主要立足的基础。

再次,美术馆的学术定位要有特色。个性特色体现在藏品内容、展览水准、研究方向,甚至还影响到陈列展览的方式、教育服务的观念和方式。美术馆明确定位后,它的专业工作和管理就应该与之相符,并且随着工作的发展,不断累积增强自己的特色。

二、学术定位与美术馆的具体工作

美术馆如何明确自己的学术定位,体现个性特色,在收藏、展览、研究等工作中,如何实施相应的学术方向,从而发挥美术博物馆的多种功能,在美术史中体现现代美术馆的作用。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有相应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美术馆的学术性,通过美术馆的具体工作彰显出来。

1、学术定位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1)美术馆自身的优势

根据目前国内美术馆发展趋向,作为地方的省级美术馆,它的学术定位的形成主要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土壤以及原有的基础决定,大都充分利用本地域的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广东省美术馆,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一方面广东美术馆重视对地方的美术史、美术创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广东地域美术的收藏与研究;另一方面,“明确了当代艺术的收藏定位:即广东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收藏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广泛性、发展深度与新的活力的概述,同时给予艺术历史以责任性的研究和线索整理,使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学者和未来的观众能够通过美术馆的收藏管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线索。”

④由此,广东省美术馆的学术定位确立了比较鲜明的个性特色:本土性、当代性。

可以说,广东省美术馆为国内的省级美术馆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其经验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确立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优势与其它美术馆的关系问题,即学术定位是否具有独特性。

(2)发展的可能前景

美术馆确立学术定位,它所涉及的学术主题在区域范围内是否具有发展的前景,是考察定位本身是否恰当准确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发展转变,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经验。何香凝美术馆是一个多功能部级的美术馆,并不局限于陈列何香凝的艺术。开始设想:以发展何香凝艺术、海外华人艺术和女性艺术为三大学术定位。后来在实际中,逐渐形成:以何香凝艺术和当代艺术为主体的发展方向和学术定位。展示何香凝艺术的同时,组织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当代艺术。

所以说,在根据美术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选择的学术方向在现实中的发展可能,考虑结合本地区艺术发展的趋向,逐渐调整方向,更加让美术馆的学术性定位取得鲜明的成效。

(3)经营性与学术性

确立美术馆的学术性,除了是一个学术问题之外,它还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经济问题。目前中国的美术馆在收藏、策展、研究、人才引进、教育推广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其中资金问题很关键。如何在学术性与商业经营之间取得平衡?如何一方面要求收藏、展览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另一方面又要能够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这些问题是美术馆发展中正在面对与需要探讨的问题。

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国家美术馆,应该把学术性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建立纯正的学术体系,不受商业利益干扰。比如,在展览方面,注重策划学术性的展览,作为美术馆最有影响力的重要的展览;对于承接的展览,同样坚持学术品位,坚持展览资格的审查。

2、学术性的彰显与美术馆的主要工作

(1)收藏

数量多、质量高的馆藏品,为美术馆的地位与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质量而言,除了作品的经典性之外,还体现在艺术品的代表性,代表着某个时代美术的发展,代表着某个地域美术的成就。

在收藏工作中体现学术性,意味着拥有一定的收藏方向,形成大致的馆藏体系,在其中体现学术性的梳理。原有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馆藏品,奠定了学术定位的基础;自觉地学术定位,又强化了收藏的针对性。在收藏的途径上,无偿捐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是珍贵的艺术精品更是难以求得的。依靠有限的收藏经费,面对高昂的市场价格,国家美术馆的收藏工作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选择,形成更见成效的收藏。

在收藏工作中体现学术性,意味着收藏工作与研究工作的相辅相成。“一些学者通过帮助美术馆建立高质量的收藏和文献库对美术史研究发挥了重大影响,同时确定了自身的学术地位。”

⑤“由于美术馆对藏品的重视和依赖,因此必然以鉴定、断代、风格分析作为基本研究手段,也必须以重要艺术家和作品作为陈列和研究的核心。”

⑥藏品陈列的形成,正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馆藏艺术品的利用。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切合馆藏艺术品的研究需要,实现对研究课题的确立。

(2)展览

美术馆展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自己主办的展览、合作举办的展览、承接申报的展览。在展览工作中加强学术性,体现在前两种类型展览,在总比例中数量的增加与分量的提升;体现在接办的展览,在学术水准上的提高。

具体来看:第一种类型的展览,应该成为美术馆全年展览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展览,每年策划主办数个具有一定学术原创性的展览,是体现美术馆的学术个性最关键的方面。第二种类型的展览,可以与各学术单位如美协、画院、美术学院合作,引进扩大美术馆的策展资源,提升自身展览的学术内涵;还可以与国内外美术馆形成交流与合作,共同策划展览,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行展览的交换展出或者巡回展览。第三种类型的展览,需要经过由馆内外专家组成的“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的评议与审定,向参展单位与艺术家提出美术馆在学术水准上的要求。

这样,美术馆通过展览传达了一种学术标准和取向,发挥着对美术史的归纳总结作用,发挥对美术创作和大众审美的导向作用。美术馆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展览的能力和水平,凸现独具个性的学术主张。比如说,在策划展览中,需要考虑选择的艺术家是否具有代表性,如何构建展览的学术主题,如何让展览与艺术史发生联系,反映出艺术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对当代艺术而言,展览的策划,应该具有某种前瞻性,提出某些学术问题,对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3)学术研究

根据学术定位的要求,美术馆的学术研究,需要对地域性的美术进行研究,体现美术馆的学术方向,一方面是挖掘具有美术史意义的东西,收集研究有关美术家、各美术流派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实现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美术馆的学术研究的特点在于面对丰富的馆藏和展览,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传统经典作品和当代创作现状。对馆藏品的评鉴,对当代艺术的判断力,考验着研究者的学术眼光。相对而言,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主要有关现当代艺术方面,所关注的学术课题,所研究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与现当代艺术创作的实践形成直接的联系。

美术馆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举办美术馆论坛。一种是配合展览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另一种是独立于展览之外的学术论坛,往往是结合重要的纪念性活动,还有不定期举办的常设性论坛。由美术馆出面召集的学术论坛,体现的是美术馆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论坛提出一个学术主题,针对美术史的研究、当下艺术的发展等等方面,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共同研讨,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展开与深入。

三、从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落成特展看美术馆学术性的发展理念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落成之际,策划举办了美术作品特展,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走向辉煌――革命征程•江苏新貌作品展”,第二个是“大师大家――新金陵画派•江苏书画家作品展”,第三个是“传世经典――南京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通过展览可以看到,美术馆学术性的发展理念:其一,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导向性;其二,美术馆收藏的个性特色;其三,精品引进展览的学术主张。

1、思考学术定位,确立美术博物馆对美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第一个展览中的“革命征程”,体现了江苏当代艺术家们集体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江苏新貌”单元的作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近两年来江苏省中青年骨干画家所作。两部分作品是江苏当下主题性创作的丰硕成果,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关注民生、关爱自然,彰显时代精神。近年来,在多元发展的艺术格局中,江苏在推动现实主义创作方面,树立了鲜明的学术形象。

对当代艺术发展而言,美术馆应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展览推出优秀的艺术家,反映艺术发展的历史与趋向。与传统的美术馆相比较,这些都是美术馆在社会文化艺术中的角色,适应时展要求的新的演变。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发展的脉络和趋向,看到一个艺术家发展的历程及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和地位,看到一个艺术流派的源起和影响及与其他流派的关系。美术馆通过举办具有一定学术主题的展览,可以不断累积强化美术馆的学术个性,实现对当下艺术创作趋向的引领,推动更多的精品力作的涌现。

2、创立品牌意识,突出美术馆发展的个性化特色。

第二个展览“大师大家――新金陵画派•江苏书画家作品展”和第三个展览“传世经典――南京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分别是江苏省美术馆的馆藏精品展和南京博物院的精品引进展。在其中,可以看到江苏省美术馆初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收藏品,可以看到在引进展览中注重艺术的经典性,由此凸现个性鲜明的学术形象。

藏品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美术馆固定陈列质量以及对外交流藏品展的规格档次;形成若干系统性的收藏,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累积,才足以构成具有品牌性的固定收藏,而这直接决定着美术馆的学术形象。

在艺术品的收藏方面,美术馆以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为主,这是各美术馆的共性,以个性来讲,各地美术馆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收藏的重点。江苏省美术馆历史悠久,重点收藏江苏地域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出现的优秀的画派名家的作品。比如,“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江苏兴起的享誉全国的地方性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成就的画家群体。对“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作品的收藏,已经成为江苏省美术馆的一个学术品牌。

江苏的美术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当下的创作更多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所以传统的经典之作,是宝贵的艺术财富。在学术方向上,重视艺术发展的传统性、经典性,由此体现对美术史具有学术性的思考。

3、拓展新的领域,有效发挥美术馆服务大众的功能。

作为社会公益文化设施,美术馆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归根结底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审美活动空间。强化服务大众意识,增进与社会大众的联系,让美术馆办得更具活力,成为美术馆发展新的着眼点。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可以使美术馆在很多领域开展新的工作。

办展览不仅仅是作品上墙如此简单,审美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举办展览本身;为展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审美教育具有多种多样新颖的形式;美术馆服务公众有着诸多途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1)美术馆发挥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功能的基本形式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为了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展览中的导览相当重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语音导览,有条件需要的话,提供多语种的语音导览,通过讲解启发等方式,引导增进观众对艺术品的欣赏、理解能力,增加观众的美术史知识。(2)扩大宣传,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上与美术馆相关的各种信息,印制展览小册子、馆藏画册。好的展览需要全方位的宣传,突出展览亮点,以多渠道展示,从而推广美术馆的影响力。(3)为艺术家及观众提供学习研究的诸项服务设施,如图书店、对外开放的图书资料、电脑查询室、美术家工作室、学术报告厅,以展览为基点,开发相关的服务项目。(4)举办美术馆学术讲座,请专家做学术讲演、艺术欣赏等丰富形式。目标之一是结合正在进行的重点展览,提供背景,增加某个领域的知识,另一个目标是让公众了解美术发展的特征。

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正拥有着崭新的发展空间,这预示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在拥有了现代化的场馆之后,如何在软件建设上也向现代化迈进,是摆在美术馆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美术馆的学术性课题上,美术馆需要立足原有的基础,进一步确立自身新的形象,获得新的发展。

①马鸿增《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与个性特色》,《美术观察》,2003年第11期。

②同①。

③同①。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8

一、前言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主要是指人对世界的一种无功利性美的感受,它可以说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把这种审美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实践于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1]美术,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的以供欣赏的艺术,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外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因此它也被称为“造型的艺术”。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创作的活动,美术作品则是美术家审美理念外化的结果,美术家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其作品的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美术家所创作的各种美术作品都来源于其自身生活中的审美实践。

二、关于“审美实践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曾指出了美的本质即“美是生活”,这说明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生活中的体验息息相关。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但是美的产生除了与生活有关以外,它还依赖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朱光潜曾在其《谈美》一书中说过,“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同时还包括了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影响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的统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将审美的感受付诸艺术家的作品中,审美实践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现代美学中主要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辨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人的审美体验在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意识的心理感受,能够充分地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但是审美体验必须要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它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预构性四种特性。[2]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正是这四种特性为审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把人的这种审美体验实践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反映个人的审美特点。

三、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审美实践与审美认识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审美实践有助于不断地提高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而审美认识则有助于知道艺术家的审美实践活动。美术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每个门类又可以根据表现的题材和使用的题材,再分成若干小类。美术家在运用自身的审美感觉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实践之后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笔者将详细分析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绘画创作

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它强调线条、色彩与形体等艺术语言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通过线条的变化、色彩的调节以及各种构图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绘画创作者的审美情感。绘画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画、风景画、插图画等。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创作出来的绘画其审美特征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不同国别的绘画创作,会深刻地反映出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不过绘画虽然强调笔墨纸的应用,也强调创造手法的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蕴含着人对美的认识,中国的绘画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与其他国家也有所区别,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诗反映画,画能够表现诗的主题,形成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是审美实践最直接的体现和运用。

(二)雕塑

雕塑是美术创作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按构造材质可分为铜雕、石膏像、木雕、根雕、玉雕、冰雕、漆雕、骨雕、牙雕、贝雕、泥塑、面塑、玻璃钢雕塑、陶瓷雕塑、石雕等。雕塑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能性,有的是用于纪念的,称为纪念性雕塑,有的是用于表达一定主体反映一定思想的称为主题性雕塑,也就是说雕塑是一种功能和美相结合的艺术,也都是雕刻家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所创作出的重要的极具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手工绘画

手工绘画又称为手绘或者涂鸦。在中国应该算是近些年(2000年左右)新起的一行,如手绘鞋、手绘T恤、人形抱枕、手绘钱包等,都是主要的手绘对象。手绘即在原纯色物品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款式、面料以及顾客的爱好,画师在鞋面上用专门的手绘颜料绘画出精美、个性的画面,在不影响产品使用性的基础上,更增添其可观性。如一双鞋子的画面,可以是漫画卡通、真人素描,亦可以是风景、图案或装饰纹样;可以是故事片段配上文字,亦可以是顾客自己的所爱图片加真情告白。只要是可以绘画的,基本都能在鞋面上呈现出来。这种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受制于消费者个人的审美特点,即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为标准,是将消费者的美实践于美术创作者个人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实践,具有动态性特征。

(四)中国画(国画)的创作

中国国画(与“西洋画”相区别)主要是指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自成体系的一种民族绘画。[3]它比较强调“笔墨”的应用,其创作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和颜料,同时还强调纸质的选择,主要采用的是特制的宣纸或绢素。其创作的题材一般不限,主要有山水、花竹、禽鸟、畜兽等,但是其创作的手法却很有讲究,强调阴阳向背以及疏密的结合,强调作品的创作必须要“形神的结合”,要以“形”显“神”,中国画不仅讲究各种创作的笔法,同时更注重的是画中的意境,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的一种外化形式,因为同样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大有不同,这就是创作者不同审美实践的结果。

(五)建筑艺术的创作

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居住的要求,而是要求其集居住功能和艺术美于一体,建筑艺术是“美是生活”观点的深刻反映,它主要是按照美的原理,采用建筑艺术语言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直接实践,但是也融合了建筑设计者的个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从总体上而言,建筑艺术就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六)书法的创作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中国书法主要是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中国的书法比较强调笔法和结构的组合,各种书体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隶书就强调笔画要圆,而楷书则主要强调笔画的规则性,这种在笔法和结构组合上要求的不同,其实反映出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特征的不同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审美品位。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但是就是同一种书体(楷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点也各不一样。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这主要是跟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审美特点有关,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将军,所以其字体显得比较大气;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欧阳询是一个集大成者,它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独具特色。简而言之,这都是创作者的不同审美体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实践。

(七)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美术作品中创作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的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作品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美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因此,鉴赏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实践,[3]它依赖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包括历史常识、风俗习惯等。另外,还必须具备许多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造型、工艺、釉面、画法等。

四、结语

美的本质是生活,美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还要依赖于人的心理机制,审美体验对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创作者创作前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因素,审美实践与人的直接的审美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创作既要依赖于审美实践,同时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的活动,而审美实践则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陈彦如.怪诞在美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27):22-24.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9

2、宫廷艺术(比如路易十四宫廷中的艺术)也有其确定的功能。它是再现性的,并服务于君王的尊严和宫廷社会的自我展示。宫廷艺术是宫廷社会生活传统的一部分,就像祭祀艺术曾是信仰的生活传统的一部分一样。然而,与祭祀之束缚的分离是艺术解放的第一步。(“解放”在这里用作描述性的术语,用以指涉艺术自身借以构成独特社会亚系统的过程。)不同于祭礼艺术的差异在生产领域变得非常明显了:艺术家作为个体来生产,并形成了自己活动独特性的意识。另一方面,接受却仍是集体性的,但集体活动的内容不再是祭祀性的了,而是社会性的了。

3、资产阶级采纳了贵族式的价值观念,只有在这个程度上,资产阶级艺术才具有一种再现功能。当这种艺术成为真正资产阶级的艺术时,它才成为资产阶级自我理解的对象化。在艺术中表达出来的自我理解的生产和接受便不再受制于生活实践。哈贝马斯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剩余需求的满足,亦即已渗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实践之中的那些需求的满足。现在,不但是生产,而且接受也成为个体性的行为了。完全沉浸在作品之中,也变成那种远离资产阶级生活实践的创造活动相应的模式,尽管这类创造仍宣称是对生活实践的解释。然而到了唯美主义,亦即资产阶级艺术最终达到自我反映阶段的艺术,这样的说法便不再出现。与生活实践分离,

祭祀艺术 宫廷艺术 资产阶级艺术

目标或功能 崇拜的对象 再现的对象 资产阶级自我理解的描绘

生产 集体性的技艺 个体性的 个体性的

接受 集体性的 集体性的 个体性的

(祭祀) (社会性的)

这必然是体现出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发挥作用特征的前提条件,如今,这种与生活实践的分离变成为艺术的内容。我们这里所概括的拓扑学可以用上面的表格来说明。

这个表格使人注意到这些范畴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这种体现出资产阶级社会艺术特征的个体性的生产,有其自身的起源,它一直可以追溯到宫廷的赞助人。但是,宫廷艺术却仍与生活实践整合在一起,虽说和崇拜功能相比,再现功能在淡化艺术发挥直接的社会作用这种说法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宫廷艺术的接受也仍是集体性的,尽管集体活动的内容已有所改变。就接受而言,资产阶级艺术所出现的重要变化在于:其接受是通过个体来进行的。长篇小说正是这样的文学类型,在这种文学类型中,接受的新模式找到了适合于它的形式。资产阶级艺术的出现也是艺术用途或功能决定性的转折点。虽然祭祀的艺术和宫廷的艺术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和接受者的生活实践整合在一起。作为崇拜和再现的对象,艺术作品被服务于一种特殊的用途。这一要求在同样程度上不再适用于资产阶级的艺术。在资产阶级艺术中,资产阶级自我理解的描绘便出现在那些生活实践之外的领域中。在其日常生活中只限于局部功能(手段-目的活动)的公民,可以作为“人类”出现在艺术中。这里,人们可以展示自己丰富的才能,虽然以如下情形为条件,即艺术领域和生活实践严格地区分开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艺术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成为资产阶级艺术自律性决定性的特征(这一点上面的表格并未充分表现出来)。为了避免误解,有必要再次强调,这一意义上的自律性确定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的地位,但关于艺术的内容的主张却并未涉及。尽管作为体制的艺术在18世纪快结束时已经完全形成了,但作品内容的发展却受制于一种历史的动力学,在唯美主义中才最终到达其顶点,因为在唯美主义中,艺术变成为艺术的内容。

欧洲先锋派运动则可以界定为对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的这种地位的抨击。它所否定的并不是早先的艺术形式(即一种风格),而是作为体制的艺术,它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已经分离开来。当先锋派要求艺术再次成为实践时,他们并不是表明艺术作品的内容应该具有社会意义,这种要求并不是在个别艺术品的内容水平上提出来的。确切地说,它直接指向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指向决定艺术作品效果的某种过程,就像指向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特定内容一样。

先锋派把艺术和生活实践的分离当作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的主导特征。这样的分离所以可能,其原因之一在于唯美主义已经找到了限定作为体制的艺术的本质内容的要素。体制和艺术作品不得不一致起来,以便使先锋派质疑艺术在逻辑上成为可能。先锋派指出艺术脱节(sublation)——即黑格尔意义上的脱节:艺术不只是被破坏,而是被转变成生活实践,正是在生活实践中艺术才得以保存。所以,先锋派接受了唯美主义的一个本质因素。唯美主义已使艺术的内容和生活实践拉开距离,唯美主义所要道出和否定的生活实践就是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手段-目的理性。然而,现在先锋派的目标并不是把艺术整合进这一实践,而是相反,他们赞同唯美主义者对世界及其手段-目的理性的否定。但是,先锋派不同于唯美主义之处在于那种在艺术中从某种基础出发来组织新的生活实践。在这方面,唯美主义也转而成为先锋派意图的必要前提条件。特定艺术作品的内容完全有别于现存生活(糟糕的)实践,只有在这时艺术才构成某种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建构新生活实践出发点。

马尔库塞对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双重特征作了理论阐述,由于这一理论的推波助澜,先锋派的意图也就可以清晰地加以理解了。竞争的原则遍及各个领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满足各种要求,便在艺术中找到了归宿,因为艺术可以远离生活实践。像和谐、欢乐、真理和团结这样的价值显然在生活中被排除了,但却在艺术中得以保存。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具有一种矛盾的角色:它规划了更好的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又反对无处不在的坏秩序。但是,通过在虚构中形象地实现更好的秩序,尽管只是一种虚构,它可以缓解现存社会导致变化的各种力量的压力。这些都只限于一个理想的领域。在马尔库塞的意义上说,艺术完成这一功能就是“肯定性”的。假如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的双重特征在于如下事实,即远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构成了自由和非限制性的因素,以及任何后果的消失,那么,可以认为,先锋派力图将艺术融入生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矛盾追求。因为如果要构成对现实的批判性认识,艺术对生活的那种(相对的)自由同时就是必须加以实现的条件。一种不再和生活实践拉开距离而是整个融入其中的艺术,将会失去保持一定距离而对生活进行批判的能力。在早期的先锋派运动中,力图消解艺术与生活距离的尝试是其历史进步性的表征。但是这一时期,文化工业已经造成了艺术和生活之间距离的消失,这也就使人们认识到先锋派事业的矛盾性。转贴于

在以下段落中,我们将概括消解作为体制的艺术之意图,如何在前面说到的自律艺术三大特征中找到表述的,这三种特征亦即目标或功能,生产,接受。假如我们不谈先锋派的艺术作品,我们将会说到先锋派的宣言。达达主义的一个宣言并不具有作品的特征,但它却是艺术上的先锋派真正的表露。这并不意味着先锋派生产的不是作品,也不意味着用一时的事件来取代作品。我们将会看到,虽然先锋派没有摧毁作品,但他们却深刻地改变了艺术品的概念。

在这三个方面中,先锋派见解的意图目标或功能最难加以界说。在唯美主义的艺术作品中,作品与生活实践的分离,作为资产阶级社会艺术地位的特征,已经变成为艺术品的本质内容。在艺术品这个概念完整的意义上说,艺术品成为它自身的目的,这不过是事实上的结果而已。唯美主义使艺术的社会功能丧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先锋派艺术家则反对这种功能丧失,他们不仅是通过在现存社会中有所作用的艺术来反对,而且是通过艺术在生活实践中的断裂原则来抗拒。然而,要以这样的观念来界定艺术的意图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种被重新整合进生活实践的艺术,即使显然缺乏社会目标,在唯美主义中也仍是可能的。而当艺术和生活实践合二为一时,当生活实践成为审美的或艺术变成实践的时候,艺术的目的就不再显现出来,因为艺术和生活实践这两个独特领域的存在,构成了目的或有意用法的概念,而两个独特领域现在却寿终正寝了。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例10

Q:您最初是如何涉足艺术品配饰这个领域的?

A:从我开始记事起就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我年轻的时候曾在航空公司工作过,这样的工作经历为我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有机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人群,更激发了我对艺术的激情和热爱。后来我决定重返校园主修多媒体艺术;我感觉我的专业是艺术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但它也为我赋予了创新技能,让我具备了构思和创造的能力。艺术咨询能够为我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因此最终我选择了艺术咨询作为自己的职业,同时我也真的很享受我从事的工作。

Q:当你接手一个项目的时候,你最初的关注点都有哪些?

A:主要的关注点肯定在于为项目树立合适的艺术概念,每个项目都不尽相同,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一系列基本要求,明白这一点对于艺术顾问而言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特定的项目打造独特的风格。

Q:艺术品在空间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A:很多人认为商业空间中的艺术品是多余的或是只是起到装饰作用,但其实远不止于此。艺术品能够让空间变得更具完整性,提升室内的视觉效果,平添更多的魅力。视觉材料、形状、布局让空间变得更加生动并为观众赋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Q:你认为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哪里?

A:我们接手的项目形形,有着各自特定的风格、需求和要求,为此我们需要甄选不同的人员处理不同的项目,以确保为项目安排最适合、最优秀的团队。我们的挑战在于对不同的风格保持高度的适应能力并始终具备创意性,以便满足我们越来越多的客户所具有的不同品味。

Q: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类型的业主会有哪些不同的兴趣点?

A:一般来讲有两类业主,一类比较注重艺术的重要性,愿意投入资金对室内进行相关设计,以展示并凸显艺术品。第二类则恰恰相反,他们仅将艺术作为室内设计的补充。

Q:国内外的业主在艺术品的选择上有哪些不同?

A:我们都知道,品味是非常主观的东西,而艺术可以相当个性化。我接触过很多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有时候我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被相同风格的艺术品所吸引。在艺术鉴赏方面这两类业主没有特定的区别,主要取决于个人品味。我之前提到过,我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业主更加成熟,变得勇于创新,同时也更加开放。

Q:除了业主本身的意见,以及艺术品与空间之间的客观关系,您在进行艺术品搭配的过程还会参考哪些因素?

A: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有一套需要遵守的规范,但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因此也存在超出规范的因素,我们需要考虑当地特色和历史,以及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我们要讲述的故事。

Q:你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哪个?

A: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诺金酒店和台北寒舍艾丽酒店。两家酒店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概念,每个区域都独具特色,蕴含不同的故事表达,最重要的是藏品都富有艺术价值。

Q:现在哪些种类的艺术品更受行业的关注?为什么?

A:与传统形式的绘画和雕饰相比,对室内空间具有传达和改变作用的艺术装置更受观众亲睐。在我看来,这是我们的本性使然,因为我们对直观环境中的细微变化更加敏感,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总是先于对细节的发现。

Q:您在选择艺术品时,是否有自己的偏好?

A:我通常比较倾向于风格简约并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艺术品,具体原因无从解释,可能是出于自身个性的原因。尽管如此,我们还需要针对不同风格的艺术品保持创意性和灵活性。

Q:您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艺术品的信息?

A:艺术杂志、与艺术家会面交流、参加艺术展、浏览艺术网站,这些都是可以用作参考和快速研究的优质资源,这些不同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Q:请向我们介绍下北京诺金酒店的艺术品陈设的情况,它的艺术品选择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请详细介绍下每件艺术品在空间中的不同态度与场景语言?

A:Canvas Art Consulrant为北京诺金酒店打造的艺术概念是“现代明”。在北京诺金酒店,艺术蕴藏其中,活灵活现,并且成为一种可以感知的体验。作为对明朝文化经典魅力、优雅和百花齐放局面的现代诠释,北京诺金酒店的艺术品陈设围绕“现代明”的核心艺术理念展开。秉承“艺术是酒店灵魂”的理念,酒店将其奢华的酒店空问化作艺术展示平台,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现代表达展现了明朝艺术风格的精髓。

著名艺术家曾梵志先生为酒店创作了风景油画《抽象风景》和名为“乐山”的大型雕塑。

“乐山”以现代雕塑形式展现,是以明代山水画有的石山为蓝本的典范。作品巧妙融合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激发观众的无限想象。

曾梵志先生的山水画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概念一永恒的超脱。他试图融合中西方手法,用线条勾勒极具独创性的雕琢空间。

艺术家黄琦的作品既是诸多手法的精彩呈现,又展现出空间的简约之感。无论远近,客人都能透过简洁的图案体会到空间的变化。他的作品陈设在酒店大堂休息区旁边沿走廊通向餐饮空间的位置。

在餐饮区,艺术家林菁采用当代表达手法表现出郑和下西洋期间目睹的景色。客人在怡人的氛围中就餐时,随处可见流畅细致的光影。

在禾家中餐厅,艺术家汤柏华的中国风画作格外抢眼,为主就餐区平添魅力。传统的水墨艺术富有无与伦比的构图方式,与梅、兰、竹、山,水、云等元素巧妙结合。看似杂乱的线条透着作者有意为之的和谐平衡感,最终传递出诺金酒店的文化。酒店的艺术品出自很多艺术大师之手,如朱敬一、宋易格、马可鲁、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车飞、汤国、黄启成、王刚等。

艺术家王刚名为“玫瑰”的作品尤为瞩目,与室内空间完美融为一体。与王刚先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变幻”。王刚先生坚信“世上唯一不变的事就是变化本身”,并且认为艺术家的思维在社会动荡期间最为活跃。他的作品融合太极和玫瑰的形状,将基本几何图形变换成富有创意的圆形线条。

Q:目前在商业空间的艺术品陈设中,复制品和原作的比例是怎样的?

A:在这一点上,我们一直建议客户尽可能采用原作。

Q: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在艺术品陈设上的工作流程是否一样?

A:对我们而言这两种空间是截然不同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有着不同的安排和布局。然而,受不断变化的趋势和业主及运营商的需求所影响,我们发现有的项目在两种空间的艺术品陈设上有一些共性。

Q:两者之间有哪些共性与个性?

A:举例而言,私人空间中艺术品的比例与公共空间不同,艺术品的选择也倾向于细致和个性化。而在公共空间,艺术品的陈设更加注重巧妙性。同时,两者之间在色彩、风格和手法上也可以有共通之处。

Q:如果想做好艺术品配饰,需具备哪些能力?

A:做好艺术品配饰的关键在于掌握丰富多样的风格,同时保持共通的语言和主题。

Q:考量一个项目,艺术品配饰做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A:配饰完成的室内空间需要具备融合感,就好像艺术品本来就属于那里,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你有好的艺术概念能够凸显空间特色。

Q:空间中艺术品的选择是否受到潮流趋势的影响?

A:是的,项目是为现时而打造的,逻辑上讲,我们在选择艺术品的时候需要体现这一点,除非项目具有特定的主题,如古代主题、经典主题等。

Q:能否简单谈一谈您眼中的艺术品陈设领域,未来会有那些趋势?

A:根据现在的发展形势,我觉得仅由艺术顾问担当策划者、选择艺术装饰品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我预想将来会出现更多与原创艺术家的协作,在项目场地的具体要求方面共同合作,以便成功完成项目。

Tips艺术品顾问工作流程

Step1:预算和概念

为整体艺术方案定下初步预算是艺术顾问过程的第一步。此预算可做为协助方案概念深化的参考。艺术顾问通过与项目设计队的紧密合作,为艺术品断定整体方针,与整体室内设计概念贴切地互补。顾问会提出整体方案,说明设计的出发点,陈述为该酒店客房和公共区域所推荐的风格和艺术品类型。

Step2:方案深化

艺术顾问开始甄选适合该项目的艺术品。搜集过程当中,顾问会与多位不同的货源商联系,确保作品的种类。这一阶段顾问会细心甄选和指定独特和原创的艺术品,包括画品,雕塑品,玻璃艺术品,陶瓷品,布料艺术,纤维艺术,摄影和木材。同时,也参与为样板房甄选和定购艺术品和装饰配件的协调工作。一旦艺术品摆放方案确认,将会按所需数量生产并推荐艺术品于酒店各款式客房的呈现方式。

Step3:艺术品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