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5:09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1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2

金融机构快速增加,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在目前的金融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金融专业系统教育和培训的专业人才不足二成,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

(二)金融人才学历层次多

我国金融业研究生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到1%,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为11%,初中及其以下学历占13.8%。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多,需要适应不同岗位的各学历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金融人才流动频繁

尤其是高学历的金融专业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安心于金融业的基层岗位,不利于其熟练的操作型职员的形成和使用。

从目前的就业显示来看,中职金融专业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金融行业对中职金融专业毕业生仍有一定的需求,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仍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金融机构基层业务工作具体,岗位分工较细,且业务相对简单,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以上层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很弱,使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会越来越倾向于从中职金融事务专业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基于就业导向下的教学特色,使其培养的人才对金融证券行业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强,完全能够满足基层金融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且成本较低。

二、 金融事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按照目前的岗位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适应的岗位群有:

(一)涉及财经类的岗位群

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员、统计员、财政与税务人员,以及和银行、保险、证券打交道的资金融通工作人员,如房地产贷款、消费贷款、水电气交费、投资咨询、保险、税务等具体工作的,以及电子商务的服务系统电子货币的操作等等事务。

(二)银行事务的工作岗位

主要有:银行货币发行员、收付员、复核员、会计员、出纳员、清算员、信贷员、储蓄员、银行国库业务员、银行国外业务员、银行信用卡业务员、金融业计算机操作员、保管员等。

(三)保险事务工作岗位

主要有:保险业务员、保险业务推销员、保险理赔员、精算员、保险计算机操作员、公证员等。

(四)证券事务工作岗位

主要有:证券岗位临柜员、收付员、复核员、清算员、出纳员、清算交割过户员、会计员、核算员、保管员、咨询员、发行员、交易员、报单员、证券计算机操作员、证券交易监督员、证券投资咨询员等。

(五)信托事务工作岗位

主要有:信托业务咨询员、接待员、租赁业务员、业务员、信托业务员、调查业务员、公证员、收付员、商务员、保管员、鉴定估价员、公关员等。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真正掌握金融业务和资金融通的业务,不仅可以面向金融系统和非金融系统的初级岗位群,还可以走向社会经济生活中任何一个行业的资金收付、运行、结算的岗位群进行实务操作。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确定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界定培养目标

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把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具备一定金融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金融保险业务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初级、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公司等从事金融服务工作。

(二)制定金融专业培养规格和模式

金融中专的培养规格是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侧重技能操作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中等职校不只倾注于职业能力,更不是瞄准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素质的提高。就能力而言,我们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关键能力”,而不是一般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意志和品质、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努力和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等。各行业在强调中职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强调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

(三)具体的设想是

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订,课程内容由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也是按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来排序;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岗位的需要。实施“双证书”制度,让学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将本专业的专业岗位技能证书考试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应考,同时注意教学内容与考证的对接。

构建以核心教学内容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接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为一体的灵活开放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行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探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专题任务教学、技能训练及合作调查教学。

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构建银行柜台业务、证券期货投资业务、保险经营与经销业务三大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型、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融技术先进性、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四、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由金融企业人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金融业的岗位群和岗位能力,根据岗位所涉及的关键能力,通过学习知识和实训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 等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实训的结合(第一至第二学期)

进行基本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在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重点对计算机操作、珠算技术等基本技能训练。每学期安排1周,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训。使学生逐步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白自己的能力差距与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产生新奇感,激发学习的欲望。

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与岗位能力单项实训及综合实训的结合(第三、第四、第五学期)

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专职教师和金融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室、实训基地完成。主要培养学生适应金融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3

[作者简介]王赛芝(1974- ),女,浙江永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金融教学实践。(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院级教改课题“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ZYJG101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23-02

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第一次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金融业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国金融业迫切需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但人才需求结构和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难得的机遇。专业是连接学校与社会需要的桥梁,专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专业教育质量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作为教育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探索,目前已与温州当地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协会和一些金融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定位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思考,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培养特点。

一、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需求调查。2010年暑期笔者在温州全市范围组织了一次金融与证券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共发放了70张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调查共设计了10个问题,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人才是否有需求、主要提供哪些岗位、需求的学历层次、注重毕业生哪方面的品质、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认为毕业生主要存在的问题等。从问卷调查来看,被调查企业基本上都需要招收金融类毕业生,有招收意愿比例高达94.3%,除商业银行外,其他企业招收意愿更为强烈,所调查的每个单位都说要招人。被调查单位普遍要求招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尤其是商业银行,有40%的商业银行要求招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被调查企业中为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提供的岗位有: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大堂经理”“柜台人员”和“客户经理”三种岗位;证券公司主要提供“客户经理”“后台管理”和“证券分析师”岗位;保险公司主要提供“后台管理”“保险营销”和“核保与理赔”工作岗位;其他金融企业主要提供“客户经理”“柜台人员”和“后台管理”岗位。被调查企业普遍要求学生要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等品质,在能力方面要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比较突出,此外,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资格证书等都有较全面的要求。

2.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我院金融与证券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笔者发现毕业签约金融单位的人数并不多,但实际上毕业以后学生真正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仍高达70%,他们就业的单位涵盖了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具有金融性质的工商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于客户经理、个人信贷、内勤管理等一线服务岗位。造成签约时和实际就业专业对口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单位较其他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先有毕业证书才能参考招聘考试,经录用的才能签约。而一些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之前签约,会先找个企业盖章,所以真正在金融单位就业往往是毕业半年后的事情。实际上,从与金融企业的交流来看,他们还是普遍比较欢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心态比较端正,一旦录用,往往工作稳定性较好。

3.温州金融业基础分析。温州一直走在金融改革的前沿,1984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的“方兴钱庄”在苍南钱库成立;1986年,杨嘉兴等几个温州人集资31.8万元,大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现在的温州银行);1987年,温州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2002年,浙江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宣布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截至2011年3月22日,温州共有3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283个营业网点遍布城乡,是浙江省银行业机构种类最齐全、网点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温州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有22家、村镇银行3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营业部近50家,尤其是具有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特点的各类投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发展更是非常迅猛。在温州这样一个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突出强调区域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接温州金融产业,依托温州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行业,主要与在温州的各中小商业银行、证券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资担保公司等合作,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中小商业银行、担保等领域内从事信用服务以及证券领域内从事投资咨询、营销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职业能力体系

岗位要有能力才能胜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后,我们对专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

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尊重他人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熟悉金融行业服务规范,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要求:掌握经济数学、实用英语、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财经应用文写作等公共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经济学基础、财政与金融基本知识、统计调查与分析、金融法律实务等岗位基础知识;掌握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一线信用服务和证券营销服务等岗位的技能和操作流程;掌握社会经济热点、温州经济专题、银行中间业务、ERP沙盘对抗、保险理论与实务、客户管理、证券投资基金、典当实务等岗位拓展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基础能力,如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济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具备与职业工作岗位有关的岗位操作能力,如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客户开发与服务管理能力、证券分析和投资理财能力等;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延伸能力,如金融会计业务、熟悉银行综合柜员的技能、证券分析能力等。

三、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对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从事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梳理,并围绕核心能力确定了一些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从整体上来说,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突出区域性、强调实践性和重视高教性。首先针对温州的区域金融特色,开设了“温州经济专题”“担保基础知识与实务”“典当实务”等地方特色课程,突出区域性。其次课程设置强调以实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与行业和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之路,与企业共同开发提高学生就业上岗能力的课程,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最后利用学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政策,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的研究,参加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研究创新工作,强调实践性和高教性。

2.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强调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又突出了职业能力锻炼,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体系。一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下表。二是课程实践和技能考核。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随堂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证券业务流程训练、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技能训练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设置了校内课外技能考核,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通过校内技能考核,具体技能考核项目包括点钞、人民币防伪、数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财务报表分析、Excel与Word应用、证券模拟交易、证券技术分析、职业服务礼仪等。

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整个思路是以温州金融特色为基础确定金融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专业定位的工作过程明确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虽然我国的金融与证券从业人员增长很快,但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规划,客观上需要一个功能齐备、运作规范、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升、能够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速效需求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未来的可预期持续发展,形成了对金融与证券专业从业人员的巨大需求。在温州这样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区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培养特色与优势,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文波.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商业经济,2009(3).

[2]潘丽娟.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3).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4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强,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也随之显现。在实体经济中,在企事业单位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管理者在自身经济体从添置设备、购置土地房屋、到并购和产业整合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现代化的融资手段。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管理类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如何突出“管理”的特点,适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思考和反复探索的问题。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特殊性,在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一、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的特点

1.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管理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对金融学专业而言,专业培养方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的人才, 而管理学位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金融学课程而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管理学人才,是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考角度同金融学专业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学教学中需要首先研究学生具体情况,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金融学教学中要从管理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跟金融学专业学生同时从宏观和微观视野去研究金融学不同,以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研究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教学方面,金融学教学应该将企业设定为研究主体,从“公司金融”层面上去考察研究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即便是在研究宏观金融的过程中,也要着重从企业这种微观主体的角度去探讨宏观金融与企业的关系及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层面上培养学生对现今金融问题的理解和对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

3.课程体系中的特殊性。从学科层面上划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而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在学习相同课程上,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于管理类专业范围,《金融学》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限制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围,给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作为一门对于多数管理类专业而言,金融学课程安排一般仅限一个学期,往往设置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量一般为36学时或54 学时。同时,金融学作为包含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业范畴的综合学科,理论体系较为庞大,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中很难以对整个金融学体系内容进行完整讲授,更难以加入较多的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较好的设计。

二、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鉴于管理类专业金融学学习的特殊性,简单的照本宣科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管理类学生人才培养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非常重要。在选取金融学教学教材时,国内多数院校会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如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后更名为《金融学》),而国内众多其他院校编撰的教材基本沿袭此教材体系《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这些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着重于宏观金融,而较少关注微观金融,这就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多的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去考虑金融问题的角度不同,教材不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事实上,国内缺少金融学特色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特色教材的编撰。并且,一些学校在选择教材时盲目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没有考虑到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金融学基础课程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金融专业不同分支课程,对所学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只能是普及式教学,需要在一门课程中提纲挈领的建立一种大致的金融体系,基本认识和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社会上的金融现象,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和学习做铺垫。另外,目前大多数金融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无法反映社会中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容易使学生因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选取那些通俗易懂、体系性强、容易联系专业特点进行延伸的教材。

在教材的辅助下,教师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金融学课程涉及面广,它涉及所有的金融基础知识,是学习金融领域其他内容,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的入门钥匙。对于管理类等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比如,金融学课程开设之前,管理类学已经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金融学和这些课程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可以只进行复习式的讲解。对于较深奥内容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比如,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学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而一些金融现象往往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也是管理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接触最多的部分。参照美国商学院在金融学教育上的特点,就是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更加注重应用性。根据管理类学生的定位,在内容上需要更多的侧重于金融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微观经济部分。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各种支票、汇票、本票、存单等;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如何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如何通过融资性租赁购买设备;民间借贷等内容,更加能够因材施教,也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

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

(1)将金融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金融学有知识点多、时效性强、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等特点,这种应用性强的课程不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案例讨论与实践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庞大,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较难理解,而现有的教材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完全反应各种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单纯的、呆板的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对课程难以消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能够用通俗、平易的语言讲述知识点,还要能够恰当引入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和分析能力,在有限的课时量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就难以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案例教学法而言,恰当的金融案例对金融学教学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是一些比较典型、启发、创新的金融案例。所以,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大小案例结合,并注意与社会舆论的金融问题热点结合,拓展学生金融知识视野,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的大型案例可以联接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点,如通过介绍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但可以介绍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通过其发生机制引发学生对所学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等知识点的复习和分析。课堂中穿插大量的典型小的案例讲述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在对民间信用形式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在国内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民间借贷案件,如“孙大午事件”来引发学生对“金融排斥”和民间借贷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同时选取一些民间融资筹资者携款潜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民间信用存在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特点的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政府层面应该如何去调控民间借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填制凭证,知道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分别是哪方,应该在何时付款,如何进行银行贴现;在讲述股票和债券时向学生展示股票开户凭证和实物式、凭证式等债券凭证;在讲解货币形式时,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形式,从贝壳、石头到纸币,以及现代社会不同国家的货币面额的大小差别,以及不同国家选取的货币币材,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信用时,可以通过播放经济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骗案例“旁氏骗局”等视频,让学生了解骗局发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进而引发学生对信用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中进行金融学基本概念讲解时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金融问题,既可以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问题,也激励学生对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下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引申介绍金融学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金融脱媒”、“金融排斥”、“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股票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汇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5-7 人,让学生选取教师引申内容进行课后小组成员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由小组成员陈述相关知识, 提出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小组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创新,并请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陈述作提问,这样通过互教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提出问题,以灵活创新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方法尝试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理论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不断学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金融学动态学习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领域中,金融学贴近时事,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并且是动态发展的学科,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了金融领域的很多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教材去讲解,很可能会向学生传输陈旧和淘汰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发展变化,要实时更新固有知识体系。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对银行业进行金融监管;目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哪个阶段等。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注入动态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分析学科前沿问题,将正在进行的金融事件与所学内容结合与学生一起探讨,启迪学生在学习金融的过程中,以及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关注新闻时事,运用金融学课程所学分析社会中现象,从而使学生们具备经济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做到学有所用。

介绍金融发展变革的实际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在了解和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是否拥有真正具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管理型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来指导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鲜活的知识,真正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谈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财经科学,2002(S1).

[2]唐安宝,刘传哲.基于创新视角的管理类专业《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梁柯.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2(1).

[4]唐安宝.管理类专业《金融学》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6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知识是认识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积累,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形成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应用型教育的关键。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自己的基本品质。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是辨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高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促进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从会计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梯度结构看,会计人才无疑不同于一般会计工作者,两者属于不同层次。在一般层次上,作为一名合格的专职会计人员,必须基本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般由会计工作特定主体的业务实践过程所规定的,也是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专业基础和核心。从更高层次看,系统把握会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较全面地掌握特定会计主体所从事的各种业务经营知识,把握必要的横向渗透知识,则是作为会计人才所应追求和达到的理想境界。因为只有达到这一境界,会计人员才能真正以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圆满地实现现代会计的全面管理职能,使其真正成为“会计人才”。高等会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从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划分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三个层次上看,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会计技能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会计科研能力和会计理论素养。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级应用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既注重系统理论知识教学,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即“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厚基础,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能力,要求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高素质,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厚知识是基础,强能力是核心,高素质是目标。

(二)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人才结构中所处位置不同,这也是不同大学的特色。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的是精英人才,一般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别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的实用技术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形成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着重承担面向职业世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以本科系统知识教学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的培养方式,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即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会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会计本科教育面向社会需求的客观要求,加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能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而且能真正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会计毕业生“适销对路”问题,必将成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三)立足金融行业,突出和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

“经过10年的实践,高等教育界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正形成两项基本共识: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特色型大学要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这两项基本共识,为进一步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高校的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与“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特色是手段,质量是目标,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能上水平。特色的内涵体现在独特性、优质性、历史性、稳定性、社会性和发展创新性上。找准自己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分析自身的行业传统与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办学资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是财经类院校取得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几家金融学院,其前身均属于人民银行所属的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具有良好的金融行业办学传统与优势。升本后,金融学院必须继续发挥金融特色学科优势,不断从办学指导思想、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研究和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去寻求特色,凝炼特色,在特色上打造“卓越点”,在特色上创建“高水平”,用特色去推动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和办学水平攀升,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大金融”特色的行业性办学道路。金融学院作为地方性、行业性的本科院校,必须坚持把满足地方性、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富有金融个性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着力点。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集中于现代金融服务业相关的产品开发运用、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分析等方面,立足金融行业,突显出“大金融”人才特色,力争把自己打造成服务地方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从会计学专业在金融学院的发展定位上看,会计学专业也必须依靠金融学院的优势龙头专业,依靠本校自身的优势金融师资、办学特色定位,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对会计人才培养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更注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经营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期在更好地满足金融行业对会计人才的专属需求的同时,使金融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本地区同级高校中获得比较优势,取得错位超常规发展。

(四)立足会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能力复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今后一个时期,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围绕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其中,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作为这批学校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应该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带动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而营造出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和有利于健康发展的学科生态,并始终以特定的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从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上看,市场化加深发展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企业市场化、市场金融化、金融国家化”,即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产品市场,企业投融资离不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国际联动日趋明显。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会计与金融交叉和渗透的复合特征。以发行股票为例,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企业财会行为,即融资行为,但实际上涉及诸多会计和金融知识。股票价格的确定离不开金融知识的支撑;股票发行数量的界定,离不开对公司治理结构变化的研判;何时发行股票又与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市场走势等紧密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必须拥有金融知识。

二、金融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基于以上立足点分析,作为应用性、地方性,独立建制的本科层次的金融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及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全面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会计人才提出了的规格标准,具体表现为:

(1)从层次规格方面看,正视大众化的事实,面向会计职业一线,培养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2)从知识方面看,满足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有机构成和平衡,立足满足“做人”通识教育和“成才”专业教育的平衡,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味;

(3)从能力方面看,应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综合外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企业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实际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4)从特色行业定位看,在立足系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会计通才”前提下,发扬金融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立足行业特色定位,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金融“会计专才”,使学生熟悉和把握金融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在金融系统就业创造专业优势;

(5)从素质教育方面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突出素质教育,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文化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金融特色会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基于CPE模式,构建突出金融特色方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如何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东金融学院抓住“专升本”和学士学位评估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办学特色,在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为办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PE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由基础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专业课程(ProfessionalCurriculum)和就业导向课程(EmploymentCurriculum)组成。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按照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来设置的,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则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来设置,指向专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就业导向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学科教育上嫁接职业岗位教育,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该课程模块又分设三个课程模块,即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基于CPE模式培养模式,从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行业定位出发,在立足培养“会计通才”的前提下,金融学院试图发扬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会计专才”,并在构建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在各个相应模块教学中突出金融会计方向的特色需求:(1)在C模块“通识”性基础教育平台中,突出“大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在搭建综合基础的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课)平台同时,开设金融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如金融数学、金融英语、金融法规、投资心理学、金融电子化、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发展史,金融企业文化、金融市场学、风险投资等;(2)在P模块“会计专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会计”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加入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银行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独立实验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实验课程;(3)在E模块“职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行业导向。在就业导向类专业选修课(就业导向类课)的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从业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

(二)构建有利于金融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递阶式”实验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以应用为主线,以增强工作的适应能力。升本以来,全院树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念,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与互补,构建“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手段,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构建课程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三个层面的“递阶式”实验教学模式。一是课程实验。会计学专业强化了会计原理、会计信息系统和审计学的课程实验,单独开设了财务会计实验、银行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企业ERP模拟实验4门实验课程,并在就业导向课程模块主体的职业群集模块,设置了以专业职业群集课程、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为主体设置教学计划。如,会计学专业在本模块中设置了会计从业资格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三门共10学分的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以及4学分的职业实践课程;二是校内实验室建设上,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建设集实验教学研发、教学与管理为一体,以面向经济学科的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内核)、管理学科的ERP实验中心(以财务会计实验室为内核)为主体以及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两翼,其他专业仿真模拟实验室为补充的实验教学中心,为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创造了条件;三是在校外实习基地,会计系建设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7个银行会计实习基地。同时着眼于校企双赢,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业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学生实习见习活动,促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建“3+1”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

为突出行业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色,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前会计学与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签订银校联合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协议,从大学四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以合作方冠名的“民生银行教学班”,对教学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在教学上采取“3+1”银校联合培养,即“教学班”学生前3年在校内完成该生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1学期至第6学期的教学计划,后1年单独组班并完成“教学班”的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银行业务岗位的用人需求,与银行共同制定学生第四学年的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合作方安排本单位的专家给教学班授课,安排业务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共同参与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择优录用“教学班”的优秀毕业生。通过银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和银行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特点,双方互惠互利互赢。银校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按需求为学生添加了很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内容,这将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提升学生在职场上的起点和竞争力;通过联合教学班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并缩短了企业新员工适应期,节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银校联合培养打破了以往学校闭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挂钩,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贴近行业、贴近市场,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金融会计实验教学软件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7

作者简介:裘伶,高级讲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金融理论与实践。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育。实训是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为使职业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金融专业的关键技能和职业能力,顺利就业,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注重金融专业课程的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和完善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其要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金融业由众多环节和多个专业方面组成,其从业人员中的70%――80%是具体的操作型岗位,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金融行业仍需要大批临柜的、具有熟练技术技能的操作型人才。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确定适用的教学内容,以及选择适宜的实训教学模式都显得尤为重要。

1 金融职业院校实训课程体系概述

根据职业教育特定的教育功能,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突破口,围绕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实训课程设置而建立起来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主要包含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大方面。

1.1实训教学

实训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根据这一概念,金融专业实训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金融业务处理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技能(包括点钞技术、货币真伪鉴别、计算技术、中文输入技术、传票数据输入技术、数字书写规范训练、金融综合技能业务训练)、储蓄与出纳业务、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国际结算实务等课程(理论+实践)中的实践部分。

1.2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观摩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的金融企业环境中了解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并掌握岗位工作能力,通过在金融企业从事业务工作,学生可掌握岗位分工、工作流程、业务处理等知识,既能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又能提高职业素养。

2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实训课程体系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课程定位不准

课程定位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而金融职业院校对于金融实训课程的定位尚不明确。如“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从课程名称的字面上理解,应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业务处理能力的独立型实践类课程,但其理论基础知识来源于其他金融专业课程,例如财务分析、银行柜台业务、国际结算、银行法规等,同时自身又存在独立性。

2.2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不能很好对接

绝大多数金融职业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再者,金融业不对教学单位开放和学校实训设备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很好地进行金融业务的操作训练,导致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要求,操作技能没有特长,择业能力、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

2.3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层次性不明显

目前,多数金融职业院校的金融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务基本流程的再现上,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简单。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课程定位不准所致,割裂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之间的连接关系,没有搭建起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层次的立体化课程架构体系。

2.4专业实训性课程模式单一,不能实现与金融岗位实际技能的零对接

“三段式”课程模式是指,利用校内配备的模拟实训场所,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实训室的模拟平台上,完成所谓的实际业务操作和实践技能训练。“三段式”课程,人为地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结果是既满足不了金融岗位的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金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3.1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针对金融职业院校而言,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满足职业能力或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要紧紧围绕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实施进行。

3.2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原则

金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将现有金融理论和金融管理技术,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操作和处理,转化为具有一定功能,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金融服务,这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点,因此金融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必须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重在实践。

3.3实用性和动态性原则

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贴近金融实践,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金融创新发展的变化需求,了解金融企业在金融服务领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在此分析基础之上安排实训内容,构建新的体系,不能闭门造车。

实践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重视传统的基本业务模式,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金融实训课程体系,使其内容和结构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动态变化。

4设置金融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课程体系

金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所以,课程设置要在通过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论证,对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一线岗位技能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层次结构的设计。

4.1遵循金融专业的特点,构建“三”字型整体课程结构

由于金融业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行业的活动,造成金融专业专门化方向较多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金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整体上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搭建 “山”字形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山”字形中,横向的“一”字由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模块组合而成,纵向的“I”由金融专业课(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组合而成,几个“I”表示该专业有几大职业技术支柱。

第一模块是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国际金融基础、证券基础、保险学基础、基础会计、经济金融法规等。这些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金融和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实际运用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第二模块由专业课(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组合而成,主要是根据金融专业的不同专门化方向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其重点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

职业技术课程是在对金融专业所涵盖各专门化方向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其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组织设计的课程。以银行事务专门化方向课程为例,包括:储蓄与出纳业务、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国际结算实务、金融法规案例、银行产品销售与服务、理财咨询与服务、会计电算化等。

职业技能课程是对金融专业所涵盖各专门化方向的一线业务岗位(群)核心技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其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依据来设计的训练课程。以银行事务专门化方向课程为例,包括:商业银行柜面操作技能(包括点钞技术、货币真伪鉴别、计算技术、中文输入技术、传票数据输入技术、数字书写规范训练、金融综合技能业务训练)、金融职业服务礼仪等课程。

4.2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重心,构建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首要问题就是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实训课程门类体系的重新建构。对此首先要深入金融企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出金融各方向的基本的核心专业实训课程门类,建构一个有层次的专业实训课程门类体系。其次还要注意把金融企业的最新业务、最新手段等金融创新,充分体现到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中,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还必须重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建构起一个有层次的专业课程门类体系后,还应根据各专业实训课程所涉及各类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和核心能力,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划分选取,并清晰地界定各门专业实训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内容嵌套、课程实实训与独立实训课程有效衔接等核心问题,避免出现教育内容冗余,教学资源利用冲突或者闲置的问题。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实现提升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还必须改革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倡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开展实施。在实训教学体系设计中,从金融行业一线的需要出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加强金融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实训项目教学,并将其系统化。实训中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方法,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处理业务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彭勤革. 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8

2金融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内涵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

目前我国金融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专业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有些金融高校确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很多名校的信管专业非常相似,没有突出金融特色,这是值得商榷的。

2.2课程体系不严谨,知识结构不明确,教学方案比较混乱

2010年l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各高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据此为准则,同时对有些课程进行了调整。有的金融高校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一些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为核心课程。一般情况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十几门。但这些核心课程基本上是金融、管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架构不严密。

2.3实践教学不够突出,专业能力训练不够,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有些必要教学设施设备还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训练出学生能够解决专业问题和学习创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打造能力的必要基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实践、成绩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3金融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金融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旨在培养既懂金融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突出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所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的依据,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科发展不断给专业发展产生新的方向,专业发展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金融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金融是管理的目标,计算机技术是金融管理的手段。信管专业知识应通过金融院校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专业培养计划的导学图等方式体现,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应融化在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该专业的基础,同时体现金融院校特色。该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基本技能培养,重点在于应用,而不是原理。金融管理是本专业的应用对象,应当从应用的角度去了解金融管理类相关的其他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

3.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应设立面向金融领域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多课程集成的综合应用类课程,灵活增加金融学科相关课程,突出金融特色,体现交叉学科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色。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突出重点课程,为学生增加管理、计算机、金融等学科的选修课程,菜单式的课程结构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或对人才市场的预测,适当地安排最佳的“套餐”课程。同时,对课程计划学时进行整体优化,对照培养目标,分解出每门课程的重点、要点及难点,即找出构架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关键因素,再进一步明确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时数。这样,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删除了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以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3.3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过程

该专业知识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到金融管理中的信息所形成的独特知识结构。这一知识链的构建,必须符合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高级人才的需求。金融院校制订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当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名家讲座、学术引领、人生指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更有规划,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热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趣。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符合该专业动态的知识结构需要。平时定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技术讲座,邀请名师专家开设专题报告,尤其是安排一些软件开发企业、特大型工业企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类型的信息主管进校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今后的需求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全面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总之,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素质增强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改革进一步深入,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有近一半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将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以自觉服务于地方经济,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办学指导思想。

1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分析

1.1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财务管理岗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责任意识、专业素质、爱岗精神、职业操守是企事业单位看重的,另外,一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现代企业还要求员工更具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规格中要结合企事业单位对现代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注重综合学生素质培养。

1.2企事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能力的要求

学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数学知识,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能系统掌握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受到财务、会计和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的系统训练,能够组织各种经济实体的资金筹集、资金运作和资金分配工作,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和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1.3企事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的要求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较丰富的英语知识,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

1.4企事业对各类资格证书的认可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也是其能力水平的检验,证书可以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在校期间学生可结合课程学习进度和专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分学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证书的考取,其中一些证书含金量较高,如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证书等,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准备才能考取。另外,有些证书是学生必考证书,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要通过正常学习,按时考取。还有一些证书对未来工作有较大帮助,可利用在校时间合理安排考取,如驾照等。总之,利用学校丰富的业余时间有计划地获取证书以增加就业实力。

2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岗位工作分析

2.1会计岗位与财务管理的关联

会计岗位更注重于微观业务的核算和监督,财务管理岗位从业务上与会计岗位有一定的重合,但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认同会计和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起到不同作用。财务管理岗位除使用会计岗位相关数据进行外,更加关注于宏观业务,强调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体现资金良性循环条件下的资金增值,涉及企业经济管理方方面面,把对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和收支事项的管理,和企业年度决算、盈余的分配、亏损的弥补乃至企业的债务清偿和剩余财产的分配。正是基于以上原因,30%左右企事业单位将会计和财务管理单独设立,也有50%左右企事业单位鉴于两者的紧密关系,将会计和财务管理岗位混合设立,还20%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2.2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重点

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公司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以财务决策为核心方法,围绕公司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和风险报酬等基本理财观念,全面阐述财务计划、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及财务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并着重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营运管理等三大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

2.3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不仅要考虑当年收益,更加注重面临的风险。综合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企事业将远期战略利益、现实利益、风险管理放在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影响的主要因素加以考虑,企事业单位不在仅仅考虑现实利益最大化,而且更加从系统角度对企业远期战略利益和风险规避同时考虑,以保证在较低风险情况下的企业目标实现可能。

2.4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

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度反映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信息化程度在一定形式上体现为企事业单位硬、软件的使用程度上,硬、软件可以通过购置获取,但软件使用的程序较好反映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目前,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商品化软件有用友ERP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等,部分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开发使用财务软件,一些中小型企业使用其它财务软件企业开发的软件,如速达、管家婆软件等。

3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3.1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就是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依据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充分考虑财务管理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职业状况,培养面向一线工作岗位、面向基层、具有一定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2以就业为导的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3.2.1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重新定位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早已实现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已被教育部列为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只有少部分高校将以研究型为主。传统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新形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由强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向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转变。

3.2.2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重新定位

依据教育部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岗位定位是学生能在企事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从事财务、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近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各领域的发展都有较大的提升,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由于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学生同质化现象普遍,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比较常见,也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之一。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岗位重新定位为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证券业、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和金融管理实际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2.3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识结构重新定位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需重新定,其目标让学生具备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财务管理活动专业知识。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中,以课程作为知识获取的载体,结果就容易形成学和做的分离,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师只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习知识,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却在学校教学中无法实现。改变传统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设置,而是以企业财务工作过程为主线设置课程,把知识分解到各工作流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3.2.4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核算、企业理财和银行理财中心三个方向。因此,人才素质的重新定位为两个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以适应未来企业理财和银行理财中心工作能力要求;二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以适应未来企业财务核算的要求。通过两个方面素质能力结合的培养,才能满足学生适应未来日益复杂工作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

3.3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3.1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人才的培养落角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通过体系专业职业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紧密结合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遵循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财务管理岗位及岗位群工作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序化课程设计,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载体,突出职业性、技能性等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3.2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拓展课程体系组成。通识课程体系的开设,主要是为学生掌握后续专业课程体系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统计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理论和思想、体育、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创业创新能力等。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组成,是形成学生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骨干课程,包括财成本会计、税法、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审计学、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管理等。拓展课程体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关系、商务沟通、组织行为学、商务礼仪等,以培养学生沟通和协调能力。

3.3.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教学注重对课程知识的讲授,教学方法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多以课后作业为居多。学生学习感觉枯燥,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企业工作流程和业务程序为主线,将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使用使学生能较快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录像等设备,也可用微课程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对工作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甄国红,王娟,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72-02

2006年末,我国的金融业全面开放,随着我国的金融行业逐渐走向世界。涉外业务日益增多,金融行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不再仅仅需求单一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金融人才,而是进一步要求金融从业人员能适应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即既要精通现代金融知识,又要能运用英语处理金融业务及从事管理工作。2009年,台湾语言训练测验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位越高,其英语水平越好,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熟练掌握英语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因此,学好金融英语对金融专业人才而言非常重要,而《金融英语》课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已有很长时间,其目的在于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与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即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但笔者从部分高职高专的《金融英语》课程开设情况中了解到,尽管《金融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材不适用、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各种问题。笔者拟针对上述问题,从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仅在于通过期末考试,或者获得证书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那么,学习英语就变成仅仅是出于外在的动机或压力,而缺乏对课程本身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语言的兴趣。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整个社会对英语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加上考研和找工作等都需要一定的英语水平,很多学生因此都把大部分学习英语的时间用在通过各种考试和获取等级证书上,为了通过考试,以题海战术学习英语,并没有明确学习英语是为了应用。因此,也很少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将培养学生对金融英语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入手,如经常找一些当今热门的金融现象,并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金融英语知识。同时,作为教师,也可以经常性地用实例强调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金融英语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在金融业国际化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金融英语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英语学习。

准确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各高校金融类专业大都开设了《金融英语》课程,首先,应明确该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要培养既懂金融,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根据高职高专的总体培养目标,应该着重强调其实践性和操作性,即必须实施“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金融英语教学,其培养目标具体表现为:能进行行业日常会话及一般业务交谈,能看懂与金融业务有关的一般性英文材料,具备在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这一目标出发,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可以考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先听说(听力和口语),后读写(资料和单据)。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行业情境对话的听和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也相对简单。可从这一部分由浅入深地引入相关术语和概念,并在对话和听力练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再进行与概念相关的资料阅读及单据处理等。总之,要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以便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金融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其教学内容涉及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专业词汇量大,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还要求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由于大多数高职高专采用的是“5+1”的模式,即前面五个学期在校学习,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进行相关的毕业实训,如何合理地衔接各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各学校大都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英语词汇及语法等,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也都逐步开设,如《会计原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结算》、《商业银行业务》、《保险学》、《证券投资》等,这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金融英语》课程应该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比较合理,由于各学校对专业的侧重有所不同,具体安排可视各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而定,总之,应该将《金融英语》课程设置在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否则,在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金融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设该课程,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单一的单词和段落的翻译,学生对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很难理解,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极其乏味,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