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贸易企业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45

贸易企业的特点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1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总值为79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20.2个百分点,俄罗斯已跃居我国第8大贸易伙伴。黑龙江、北京、浙江和广东位列对俄进出口总额全国排名前4位。2011年,黑龙江对俄进出口额达189.9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其中出口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进口1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6倍。

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俄贸易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投资规模较小,对俄贸易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单一,商品质量档次较低,市场贸易秩序和服务贸易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另外,由于俄罗斯政策多变且不透明,经贸环境较差。致使我企业对俄开展业务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搜集信息,理顺关系大大增加了企业开拓俄市场的成本。

在对俄出口主体中,中小企业甚至个体商户占有很高的比例,大型企业较少涉足俄市场,这是对俄出口产品档次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我国的彩电、冰箱、小家电(如微波炉、电熨斗等)在俄市场上都有很大的需求,其性价比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IT产品也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以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对俄贸易企业提供网络交易服务为主要目标,形成了全省的对俄贸易产业公共服务的支撑体系,促进省内对俄贸易产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应用,同时为黑龙江省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对俄贸易企业提供成本低、信息服务水平高、商务沟通便捷物流交易服务平台。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为黑龙江省和国内其他省市对俄经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为黑龙江和全国其他对俄经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为俄罗斯企业与我国外贸企业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链提供上下游服务,为大规模的远程数据管理工作提供共性的技术支持。平台的技术是基于整体规划、统一平台的组件化设计,解决了俄罗斯企业采购管理的关键问题,实现了完整采购过程电子一体化。该电子采购平台涵盖企业采购的多种方式,针对每种采购方式已内置符合企业管理规范的采购流程,需用部门,采购部门,监管部门,供应商,企业领导根据设置好的流程进行操作,实现了采购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运行。规范了采购流程,实现阳光采购,简化传统物流的管理流程,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捷作用,把收集俄罗斯市场信息(包括俄罗斯法律法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形势预测与分析等)作为专项工作,平台中建立开拓俄市场的公共信息库,并将信息在政府有关网站上公布。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设置了提供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的专栏,引导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IT产品的大型生产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优化了我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与档次。

二、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和管理机制 规范网上采购流程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改变了以往对俄经贸企业单兵作战的运作方式,协调解决目前对俄经贸活动中小团队倒包、单一企业成本过高、一些企业对俄罗斯市场缺乏了解,信息不灵、渠道不畅,通关和结算困难等问题。同时,结合国家及省市对俄经贸工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不断拓展平台服务功能,调整和完善平台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利用“平台”吸引俄罗斯和国内的名优企业,逐步将企业的贸易行为变为投资行为,达到利用“对俄经贸双语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招商引资的目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建立了规范化的采购流程,为外贸企业撑起一把保护伞,为政府提供了监督管理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

为解决黑龙江省和全国对俄贸易企业网上互动交易技术问题,利用软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营造良好的网络销售环境。通过平台建设,调动国内企业开展对俄经贸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在进出口业务及商品在境外销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便,把较为分散的单个企业运作,无序竞争变为集团化的有序的规范贸易行为。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和管理体系,建立以俄罗斯滨海边区为中心的黑龙江商品及中国名优商品展示、批发中心,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莫斯科等腹地辐射,进而成为中国名优产品销售莫斯科及整个东欧国家的主渠道,逐步把批发中心建设成为多产品、多品种、多功能的综合市场,形成集贸易、生产、投资、技术以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经营体系。通过平台的诚信会员企业认证管理机制,有利于会员企业对出口商品质量进行监控,采取统一标识以确保中国出口商品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俄罗斯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提供网上低成本、高效率的贸易采购交易服务

通过对平台会员企业资源的管理,为企业提供境外市场调查、商品征集、国际货物联运、进出口商品报关报检、境外商品展示、批发、货款结算以及企业驻外人员办公、食宿等咨询与服务。利用统一的平台扩大国内物流业务,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客商来黑龙江投资。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实际上就是为众多跨国公司设立了一个全球电子采购交易平台,摒弃了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此采购交易平台汇聚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大基本要素,大大降低了企业搜集信息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以及贸易相关的服务成本叠加的交易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的服务特点:

1.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镜像服务器系统、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为省内外对俄经贸企业提品展示、信用交易、第三方撮合等全过程的资源共享服务。

2.优势互补。该平台立足于发挥地缘优势,为全省和全国对俄经贸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支撑服务、在线撮合服务和在线交易服务。

3.市场化运营。“平台”的运营主体引入了市场化的运作和经营模式,注重自我积累、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将使对俄贸易业务实施与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实现对俄贸易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对俄经贸迈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2

1、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特色鲜明

近八年,浙江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稳定在76%以上,高出全国平均30多个百分点,与广东贸易方式结构完全相反,独树一帜。没有一般贸易,就没有浙江外贸。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数量贡献,更在于它是在中国加工贸易型外贸中、在沿海主要省市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花丛中,一株勃勃生长的绿草,对发展一般贸易出口具有标杆与示范作用。

2、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主体是民营企业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体,近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中,国有企业占比从71.57%下降到20.74%,下降了50.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从14.77%上升到25.91%,上升了11.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从13.66%上升到53.35%,上升了39.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去了国有企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替补了国有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部分地位与作用。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越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整个出口占比也随之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此后四年一直成为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的绝对主体,2005年起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超过了全省的一半。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3、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2006年浙江省11个市中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贡献最大的是宁波、杭州、绍兴,占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都在10%以上,特别是宁波,一个市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

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来看,高于全省平均的有温州、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等7个市。其中温台地区占比在90%以上,与这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轻工、机械产品为主相关,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在9%以上。宁波自身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与全省平均基本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浙江外贸特征。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对杭州加工贸易的强劲拉动。外商投资改变了杭州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杭州的外贸结构,基本上成为加工贸易型,在浙江省走出了另一条出口发展道路。

4、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以纺织品、机电产品为主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36.9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61.75亿美元,近7年年均增幅达到32.3%。年增速最高为2003年,达到46.48%。1999~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纺织品、服装所占比重在33.8%~40%之间,基本上为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但总体上比重在回落,2006年占比被机电产品超过3.5个百分点,退居第二。2001~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在81.86%到88.6%之间。即,浙江纺织品、服装80%以上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加工贸易出口的只有10%多一些。近7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比纺织品、服装年均增长率高出7.3个百分点,是一般贸易出口项下增长最快的大类商品。

二、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成效

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利用国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效益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因此,全面认识浙江一般贸易出口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产业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一般贸易出口企业扎根于本土,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几乎都取自国内,涉及国内的产业链比较长,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力大。如化纤面料的出口,除了织造、印染企业得益,也带动了聚酯切片、化纤纺丝企业,各个环节都增加劳动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006年绍兴市纺织品出口占比达到67.3%,正是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了绍兴纺织业的技术改造,使绍兴纺织业得以发展与提高,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与内资企业产业关联度低,国内配套水平低,“两头在外”,被称为“飞地工业”或“候鸟经济”。而且由于缺乏当地产业力量的支持,往往难以超越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阶段。

运用EVIEWS软件对浙江与广东两省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浙江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26,表明浙江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026%;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19,表明广东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019%。由于支撑一般贸易出口的产业比支撑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更长,其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要高。广东外贸对内部产业的边际效应也小于浙江。加工贸易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区参加国民经济的“体外大循环”,企业往往在诸多业务环节价值链中只从事简单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所得利润低,出口品牌战略更无从谈起。

2、产品附加值高,外贸顺差的质量更好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只获得工缴费,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除获得工缴费,还实现了产品增值,出口附加值相对加工贸易要高。如服装加工贸易的行业平均工缴费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开展服装加工贸易业务活动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合计只占出口价格的10%。而一般贸易服装出口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占出口价格的20%以上。可见,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相对要高于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顺差质量要高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基本上是依托国外原材料实现“大进大出”,往往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进出口量和外贸顺差的转嫁。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全国贸易呈逆差状态。从浙江的情况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2006年浙江来自一般贸易的顺差占总顺差的89.2%,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仅占19.9%,两者之比为4.5∶1。而全国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之比为1∶2.1。从出口收汇率与结汇率来看,浙江明显高于广东、江苏等地。因此,浙江一般贸易顺差表现为高质量的产业外向度和外汇净收入。从近年对资本流入的监测来看,境外投机资本流入我国有大量是通过贸易顺差特别是加工贸易顺差来实现的。据高盛、渣打银行等估算,2005年我国顺差中约有2/3,即600亿美元属于隐蔽的资本流入,这主要反映在加工贸易顺差中。

3、出口波动性小,抗国际市场风险更强

一般贸易主要靠国内自产的原材料加工后出口,企业拥有独立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灵活调整市场和产品,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主动权和更多环节的利润,企业具有市场选择和价格竞争力的双重选择和双重优势。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受市场波动性较弱。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可能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比较缓慢、不那么显著,但其作用发挥持续性强、稳定性高。加工贸易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显著,而与国内投资、消费的相关性不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起伏吻合度不高,甚至可能背道而驰,这也增加了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波动性。

2001年沿海主要省市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幅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广东下降了5.39%,全国也仅增长了6.4%。这一年全国总出口同比增幅也仅为6.78%。当年全国外贸增速猛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增速显著下降,且降低幅度超过预期;二是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但这一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仍实现了18.57%的增张速度,浙江出口总额增长也达到了18.2%。这也证明了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更强。

4、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消化产能过剩效果更好

浙江轻纺、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加工能力强、技术成熟、比较优势突出,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通过一般贸易出口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产业获得了生存发展,加工能力与潜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和释放,有效地缓解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出口是国内商品市场向外延伸的结果,是消化国内产能过剩、缓解内需不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产业积聚的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加工贸易受制于“两头在外”,并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多数以看重我国廉价的要素价格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加工贸易也以简单组装或装配为主,缺乏消化国内产能过剩、解决内需不足的动力与效用。因此,要真正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最终必须通过一般贸易出口来实现。

如果剔除加工贸易进口重复统计部分,来测算出口依存度,2006年,浙江出口依存度是46.2%,全国是24.5%,江苏是31.9%,广东是50.4%。除了广东因近年强势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发展,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出口依存度高于浙江,全国和江苏都低于浙江。这一点也说明浙江经济的外向度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带动更实在。

5、有利于“富民强省”,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更有动力与条件

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积累贡献更大,是“富民强省”的有效途径。通过一般贸易出口,一大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打拼中成为行业龙头,获得了财富积累,同时也惠及老百姓。而在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型的地区,基本上以外资经济为主,有“只长骨头,不长肉”之称。以温州与苏州对比为例:温州的出口额只有苏州的1/12,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却高达94.8%(苏州的一般贸易出口只有5.1%),温州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发达能够给当地贡献一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但最大利益获得者是外商,劳动者为外资企业生产加工服务得到的只是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前者“老板经济”,后者“打工经济”,两种贸易形式下付出与收益不难比较。可以认为,只有一般贸易为主的外贸出口才能实现既“富民”又“强省”,一般贸易出口是实现“创业富民”的有效途径。

此外,一般贸易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外汇,为进口国内短缺资源、能源提供支付能力,对创造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三、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

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与形式是由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的。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与其产业、区位等特色有关,是浙江外贸的必由之路。

1、浙江经济特点决定了一般贸易出口。浙江经济发展具有“轻、小、民、集”的特点。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诸暨袜子、嵊州领带、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品具有创新快、低成本、多品种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出口90%以上采用一般贸易形式。“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为相对较长时期内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浙江企业所有制特色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先于其他省市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浙江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是,大批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别于广东、江苏等外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模式。外资经济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进大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贸结构,民营经济的特点则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入世”以后,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加入外贸经营者行列,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第一大主体。民营企业出口91.3%采用一般贸易形式。

3、浙江的区位特点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区位来看,浙江不同于广东、福建与港澳台毗邻,也不同于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承接港台、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不足。在本世纪前,浙江外商投资方面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省份。引进外资相对滞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部级开发区数量也相对较少,造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相对较小,民营企业无法过多依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展国际化经营,只能靠承接国外的OEM等代工业务开展生产和出口,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格局。

4、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浙商精神”,也是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之一。浙江企业和浙江经济的成功靠的就是“浙商精神”,即浙江商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忍耐品行。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走出去”,满世界跑。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靠着爱打拼的胆量和“抱团”精神,浙江企业构筑起了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百万浙江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们把浙江的市场网络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浙江人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谋略,纷纷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实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腾飞。如今,浙江民营企业纷纷与跨国公司联姻,合作经营,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浙江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地方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发展方式,其适应性更强、积极效应更明显,其特点和形成,值得其他地区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人大出版社2006年7月

2、郑恒、董波《浙粤两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统计与预测》2003.6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3

1 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1.1 国际贸易融资的基本定义

国际贸易融资属于一种金融方式,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贸易融资就是指为了便于进出口贸易所提供的一种更加便利的融通活动,主要发生于国际结算业务之中。国际贸易融资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是从广义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就是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主要发生于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之中;另一种是从狭义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信贷活动,发生于国际贸易之中。

相比于普通的信贷活动,国际贸易融资具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发生于国际贸易活动之中,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就和国际贸易形式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活动的时效性比较强,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融资周转速度快的特点。第二,国际贸易融资的融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融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同时也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国际结算方式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将发生变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可以分成传统的融资方式和新兴的融资方式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所对应的结算方式是不同的。第三,国际贸易融资的手段比较灵活。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行了融资形式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获取国际贸易融资的担保形式发生了变化,可以采用多种担保方式。

1.2 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

国际贸易是国际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对于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就包括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很多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比于一般的业务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这样就可以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同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可以减少银行的成本。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可见,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宏观经济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国际贸易融资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2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既具有优势也具有劣势。首要的是,介绍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势。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活,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相比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大多是私有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却具有管理集中的优点,在面临市场突变情况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但是生产产品的种类比较多,而且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生产定制化产品,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三是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中小企业生产同一样产品所需要付出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人工费用都要远远低于大型企业,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其次,介绍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劣势。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劣势也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宏观政策方面。国家的宏观政策更加偏向于大型企业,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有利的政治环境;第二,就是资金问题。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就是社会服务环境。我国的社会服务环境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使得中小企业获取技术、人才的渠道比较少,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在最近几年,受到全球经济环境、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下降,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破产的局面。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影响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如下所述。第一,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需求。国际贸易业务不同于其他的业务,在贸易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就影响了资金回笼的周期。因此,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需要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第二,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获取银行融资较为困难,这是我国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一直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3 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策略

鉴于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迫切,融资困难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想要解决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建立系统化的宏观政策保障体系。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系统化的宏观政策保障体系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应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国家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给予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扶持力度。二是应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导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关键因素就是无担保无抵押,这样就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认可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因此,应建立集多种担保形式于一体的信用担保体系。

其次,应创建金融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涉及的行业领域比较多,而且多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为了促进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国家应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方式的管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4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5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6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

[1] [2] 

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7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

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8

摘要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厦门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贸易结构上的不尽合理及其存在的其他潜在问题,也随着厦门贸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厦门外贸结构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厦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以利于更好地认清对外贸易形势,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文中着重从3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厦门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其次,指出了当前厦门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厦门对外贸易结构调整思路,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外贸结构;特点;问题;对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厦门市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统一部署,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外贸总量占全省的52.3%。随着厦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其不足方面而言,贸易结构上的不尽合理及其存在的其他潜在问题,随着厦门贸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厦门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分析,提出了厦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以利于更好地认清当前形势,指导和促进厦门市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一、厦门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特点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厦门市大批贸易型企业正在转向工贸结合;创品牌、搞研发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自觉行动;不少企业开始结合厦门的口岸优势,发展现代贸易服务业,外贸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厦门同其他贸易伙伴组织一样,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市工业制成品出口,使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达到93: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于发达国家或OECD成员国80:20的平均值。 2、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不断增多。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化解国际贸易风险,厦门市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拓展贸易空间,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2011年,厦门市对新兴市场、重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82.84%和61.98%;2005年,对北美洲出口410,568万美元,增长35.04%;对南美洲出口87,121万美元,增长28.96%;对东盟出口112,711万美元,增长31.61%。2006年,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海湾六国、南方共同体和南部非洲五国等经济合作组织出口1,083,698万美元,增长16.50%,增幅明显高于传统和发达市场。目前,厦门市出口市场已形成以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为重点,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3、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随着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步加入到出口贸易队伍中来,经营主体结构形成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格局。在1998年以前厦门海关的统计资料中,没有民营外贸企业的出口数据。这是因为受国家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外贸领域,这一政策直到2000年后才开始放松。而实际上,厦门外经贸主管部门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从1998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外贸领域,到2006年12月底,厦门市已有民营外贸企业4153家,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也从1998年的4552万美元增至52.5884亿美元,增长了近116倍,成为厦门市最富生命力的外贸经营实体。 4、贸易方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之初,厦门市对外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比较少。近年来在国家鼓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下,厦门市加工贸易从较为单一方式逐步发展到多种方式并存。如今,以家电、电子、信息、通信、航空、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为主要增长点的加工贸易,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成为厦门最主要的贸 易方式。据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厦门加工贸易出口87.25亿美元,占当年厦门出口总额的42.60%。从具有较高技术资金密集度的机电产品出口看,增长势头也日益强劲,高科技产品出口也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 二、当前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贸易顺差逐步扩大。在我国以“出口创汇”为基本贸易战略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厦门的对外贸易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顺差额达到82.25亿美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厦门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出厦门GDP增长的速度。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6年7年间,外贸顺差平均增幅为39.9%,其中最近三年的顺差平均增幅达到51.39%。但是,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出口退税已经成为外贸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会使得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外贸经营主体出现两极分化。近年来,厦门市进出口规模较大企业的外贸进出口发展形势良好,对推动厦门市外贸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企业进出口的良好增势与平缓的总体增势相比显示,厦门市外贸两极分化格局显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企业5121家,其中,戴尔、太古等前50家外资企业和厦华、建发、国贸、夏新等前50家内企业进出口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4.58%,其余5071家中小企业仅占35.42%,增幅也明显低于大企业,拉低了全市外贸整体增幅。 3、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厦门市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小且不断下降。2006年,厦门市外资企业出口1,178,96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国有企业出口289,781万美元,仅占14%,而且,还呈现出口靠内资、进口靠外资拉动的格局。2006年,厦门市内资企业出口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11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0%,远低于全国26.9%的增长水平。进口则正好相反。内资企业进口全年累计增幅仅5.4%;外资企业进口增幅为10.2%。这种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已持续多年。 4、加工贸易增速缓慢。2005年,厦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仅17.6%,比全国平均增速低了7.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低了10.3个百分点,进口低了4个百分点。2006年,厦门市加工贸易增速进一步放缓,出口增速仅7.0%,进口增速仅6.1%,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17.4%的增速。 5、对台贸易优势弱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厦门利用自身的对台优势,努力发展对台经贸,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近年来,厦门的对台经贸优势正在丧失,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是对台进出口增幅低。从2002年起,厦门市对台进出口额增幅逐年降低,2006年,对台进出口21.0454亿美元,增幅为-0.97%,比同期全市进出口增幅低了1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对台进出口的增幅低了近19个百分点,而且对台进口额还出现负增长。二是比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贸易发展慢。2006年,许多兄弟省市对台进出口增幅高于厦门市,厦门周边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马澎直接经贸往来也走到厦门的前面,厦门市在省内对台贸易的龙头地位逐渐丧失。 三、厦门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对策 1、重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厦门应该是注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强化企业自身品牌战略的时候了。厦门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着重开发新产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商品,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厦门市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厦门应根 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求,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作动态调整,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要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厦门市;要大力推动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更多地进人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厦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严重失衡,已使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贸易服务业或贸易支援业发展不足的制约。同时,片面追求货物贸易的数量型增长也受到了资源及外贸易环境的约束。因此,协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关系,拓展对外贸易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提高厦门市货物贸易出口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普及服务贸易知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贸易培训;在巩固货物贸易优势的同时,制定鼓励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国家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主体,打造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高水平搭建国际会展平台,办好已形成的品牌展会,积极引进世界著名会展机构来及办展,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4、加大科技兴贸力度。近年来,厦门市加大了科技兴贸的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厦门市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其在厦门市外贸中所比重来看,仍未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长期实施粗放性经营,导致利润率不高;缺乏长远发展理念,不重视也无力进行技术研发,致使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只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增长,才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日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走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出口贸易整体竞争力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新兴工业化,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进一步扩大对台贸易。发挥厦门特区的优势,在对台贸易方面有更大作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厦门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要求。要营造良好的对台经贸环境,加强对台经贸的政策引导,积极拓展两岸贸易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投洽会”、“台交会”等载体,延伸展会的活动内容,扩大展会的联系作用,加大两岸经贸界的交流和交往。二是鼓励企业“登台”寻找商机。多组织赴台经贸团组,让更多的企业赴台寻找商机,开拓市场。三是加快发展与金门的经贸往来和合作。继续支持并推动对金门直接货物贸易,促进货物从金门中转台湾或出口。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台资在厦门设立贸易型公司。大陆即将开放外贸经营权的政策已引起一些台湾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少台资企业已不再大规模投入资金在大陆建厂,而准备转型进入外贸领域。所以,应抓住先机,制定可行的操作办法,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吸引台资到厦门设立贸易型企业。 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举措,着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如,采取贴息和资助办法,鼓励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开展进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以及国际保理和出口押汇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并实施适应外贸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办法,确定服务外贸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疏通外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中小外贸企业抵押、质押等小额贷款业务。加强组织引导,鼓励外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创业融资、股权融资、中小板上市等直接融资业务;鼓励外贸企业发行集合企业债券,拓展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应针对当前汇率市场变化情况,围绕外贸企业不断推出规避汇率风险的新产品。 7、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植。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充分发挥外贸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出口。对中小企业境外推销、境外商标注册、出口产品研发、产品境外认证和投保出口信用险等 给予扶持;对中小企业参加应对“两反两保”(即反倾销和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及贸易壁垒培训给予支持;对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在“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境内外大型展会的展位分配上继续向中小企业倾斜;鼓励外贸专业公司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厦门市的外贸及整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9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37-01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贸易企业的特点例10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

[1] [2] 

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