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贸易公平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2 11:44:14

贸易公平论文

贸易公平论文例1

一、公平贸易界定

概念界定。公平贸易,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在贴有公平贸易标签及其相关产品之中,它提倡一种关于全球劳工、环保及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标准,其产品从手工艺品到农产品不一而足,这个运动特别关注那些自发展中国家销售到发达国家的外销。

二、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1.倾销。“倾销”,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论。一是价格;二是成本。由于成本无法准确计量,故现行市场上主要以“价格”作为评判标准,即出口国产品的出口价值低于正常价值。

历来,实施倾销的国家在人道主义上备受指责,反倾销战争也此起彼伏。就中国而言,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平均每7起倾销案中就有1起与中国有关。那么,中国是否真的像指控中那样“十恶不赦”?

在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企业最大的利润点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之处,且若平均价格能大于平均成本,则企业能有利润盈余。故基于打开外国市场且又保证公司总体盈余的基础上,一些商家则使出口价格低于正常的国内价格。此外,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平均工资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使其平均成本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故在某些情况下,低价不能绝对性地认为是倾销,恰恰相反,反而是一种正常的竞争行为。

2.补贴。补贴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于出口补贴,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消费者均受益,生产者均损失,从出口国的整体利益去考量,为受损。其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进出口国相同产品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且进口国产品极有可能受到损害;其次,向进口国输送同一产品的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得到补贴的国家,因此具有不公平的价格优势。

图1 出口补贴的影响

补贴还包括国内补贴,其效果等同于关税。国内补贴使补贴产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从而增强其在国内市场对进口同类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政府补贴,人为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而关税则提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产品竞争力,达到了保护本国产品同样的价格。

然而,补贴虽保护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但大大损害了国际贸易制度,恶化了贸易条件,不利于长远发展。

3.进口配额。进口配额是对可能进口的商品实行直接的进口数量限制。如美国对进口的干酪实施进口配额,这种限制通常以向一些个人和公司颁发进口许可证来得到实现。在实际生活中进口配额一方面总是抬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另一方面拥有进口配额许可证的商家能够从外国购买进口品并在国内以高价出售,赚取差价。信息的不对称,配额量不合理,配额发放标准不合理或者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均有可能再次增加进口配额的不公平性。

此外,关税减让以及非关税壁垒削减而引起的进口激增等都加剧了不公平贸易的产生。

三、实现公平贸易的博弈分析

结合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推论:任何国家在推动产品出口时都极力推崇贸易自由化,而在大量进口商品冲击国内市场时则都强调贸易保护。如果正如推论所说,贸易双方是互相受益还是互相受损呢?为什么总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国际谈判来降低关税从而促进贸易自由化,以上正满足了经典博弈理论的基本假设及结论。分析假设有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其收益矩阵为:

图2 收益矩阵模型

由图可知,此博弈的纳什平衡为{贸易保护,贸易保护},即形成了所谓的囚徒困境,故作为理性的日本和美国来说,他们有必要达成一个协议,来改变对方因博弈而导致的“囚徒困境”,从而来维持自由贸易,增加两国的福利。

在以上的贸易谈判博弈模型中,我们得出结论,贸易合作博弈均衡的稳定性强于贸易战博弈均衡,且贸易条件较好的一方将会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推动贸易谈判和合作,从而分享到更多的合作剩余。

由于经贸合作能产生合作剩余,合作均衡符合“帕累托条件”,合作能给双方带来最大的利益,故加强经贸互动也能促进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清亮,海闻.从维护公平贸易到变相贸易保护―世界反倾销的兴起与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11(03).

贸易公平论文例2

二、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技术外生条件下,在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规律作用下,即使地区之间没有要素流动,没有贸易,落后的地区其资本增长也将会超过富裕的地区,从而最终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不是扩大收入差距,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对外贸易发展往往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相伴相随这种特征事实,转而他们求助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之源,而贸易则是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同时认为,东道国的R&D投入与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本国技术创新和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条件,也即存在“门槛效应”(EatonandKortum1996,YukoKinoshita2000,ReddingandReenen2000,Xu2000,CaseliandCole-man2001,Keller2002)。那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如何来分析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考虑到一国内部不同的地区其要素禀赋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这样的结果是不同的地区从对外贸易中获益就存在不同,达到一定R&D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受益多,经济增长快,而没有达到条件的地区则受益少,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预测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将是扩大一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KrugmanandLi-vasElizondo(1996)建立的三区域NEG(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在经济封闭时,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是趋于不断集中的,因而地区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然而当国家走向开放时,情况将发生变化,此时国内企业的投入产出更多地依靠国外,而与国内的联系减弱,也就是向心集聚力将减小,同时由于国内城市集聚成本的增大,导致制造业的分布从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地区收入差距将减小。而采用类似的NEG模型,Paluzie(2001),却得出了贸易自由化会促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同结论。这两个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源自于对农业部门所作出的不同假设。Paluzie假设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等)相对制造业而言的流动性要差,他还假设制造业经济活动的离心力来源于潜在的分散的农村市场,因此在经济封闭状态下,制造业经济活动是比较分散的,地区收入差距也较小。而当一国贸易开放,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转向国外市场时,因为城市一般有着更加便利的接近国外市场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取规模效应和减少运输成本,制造业经济活动会更加集中在城市,又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流动,贸易收益将很难传到给农村地区,地区收入差距于是扩大。由于在理论上对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结论,故许多学者转而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如Giannetti(2002)研究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成员国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却扩大了一国内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Rodríguez-PoseandSánchez-Reaza(2003,2000)、Hanson(1996,1997)、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等对墨西哥的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其地区间收入差距;PerniaandQuising(2003)以菲律宾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表明,贸易开放本身并不能带来地区的平衡发展,也就是说不能缩小其地区收入和贫困的差距;Marjit,DandKar,S(2007)研究了印度贸易自由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出口的州收入增长要快,而进口竞争州收入增长要慢,州之间的差距因而扩大。对于中国的研究,有如Jian,Sacks&Warner(1996)分析认为因沿海地区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先天优势,结了1990年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和中国总体区域经济的发散;Hu,DapengandF(1998,2001,2002)通过模型和实证认为贸易自由化改革是1985—1994年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差距不断扩要原因;Yao,Yudong(2000)的研究结论是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XiaoboZhang&KeZhang(2003)应用Shorrocks(1982)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计算出了各种增长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达11.1%,仅次于资本因素;王丽娟(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高度相关;赵伟,何莉(2007)应用德特(DeLaFunente,2003)的趋同核算框架(convergenceaccounting),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增长趋同与差异的贡献,认为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各省市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张(2009)分析认为我国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因,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项卫星等(2010)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中间的收入差距,但同时又是低收入省区缩小与全国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张衔等(20 11)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模型

本文设Cobb–Douglas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itit-1it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方程,为了利用这个方程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地区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对地区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还必须对(3)式进行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把物质资本存量Lnkit分成两项,一项是直接参加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存量用C表示,另一项是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公共资本存量,相当于公共基础设施用I表示,因而:其中f和w为线性函数,对于f(LnC)函数可以表示三项,第一项为滞后一期的私人资本存量水平;第二项为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水平O交叉相乘项;第三项为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分析地区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效应。这样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d、r、z为线性函数)(5)it-此外,为了分析公共基础设施I与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把函数表示为其与贸易开放度O之间的交叉相乘项加上其滞后一项的基础设施水平,因而有:其中p、q也为线性函数,把(6)、(5)代入(4)得:最后我们考虑技术进步项LnAit,我们把它表示四项,第一项为贸易开放度O与人力资本h的交叉相乘项,以分析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本文的研究变量;其余三项是依据前人的研究而引入的控制变量,一项人力资本存量,以反映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直接和独立的作用(Romer1986);一项是反映技术在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地区之间的扩散(NeslonandPhelps1966);一项是反映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Connlloy2003),这样技术进步函数可表示为:

四、变量、数据与方法说明

(9)式就是我们要估计的计量方程,因变量采用年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h采用获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如果采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或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流量。对于私人资本存量C应当采用的是全部企业资本存量之和,但我国这方面的数据,特别是分省数据无法获得,作为替代变量,本文使用分省物质资本存量总和,1997-2000年的数据采用张军估计的数据,2001-2007年的数据由笔者根据张军的方法自己推算得到。技术追赶项Lnh)中的A用劳均GDP来代替,因为劳均GDP与技术水平正相关,劳均GDP用地区总GDP除以全省总劳动力。虽然采用贸易量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因为影响贸易量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运输成本、世界需求等,但是如果采用其他指标如关税率、配额等带来的是更多的问(RodrikandFernandez2001),因此本文贸易开放度依然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来表示,注意这里贸易开放度是全国的开放度,只随时间变化不随地区变化故采用Ot-1表示。对于公共资本存量变量I,我国同样没用直接可得的数据,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惯例采用公路密度来作为变量,公路密度等于各省公路长度除以各省面积。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9),以控制截面个体效应,由于所用的自变量都是滞后一期,故也可以较好地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7年间的分省数据集,共31个省市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8》。表1是对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五、回归结果分析

贸易公平论文例3

二、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技术外生条件下,在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规律作用下,即使地区之间没有要素流动,没有贸易,落后的地区其资本增长也将会超过富裕的地区,从而最终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不是扩大收入差距,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对外贸易发展往往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相伴相随这种特征事实,转而他们求助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之源,而贸易则是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同时认为,东道国的R&D投入与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本国技术创新和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条件,也即存在“门槛效应”(EatonandKortum1996,YukoKinoshita2000,ReddingandReenen2000,Xu2000,CaseliandCole-man2001,Keller2002)。那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如何来分析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考虑到一国内部不同的地区其要素禀赋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这样的结果是不同的地区从对外贸易中获益就存在不同,达到一定R&D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受益多,经济增长快,而没有达到条件的地区则受益少,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预测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将是扩大一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KrugmanandLi-vasElizondo(1996)建立的三区域NEG(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在经济封闭时,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是趋于不断集中的,因而地区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然而当国家走向开放时,情况将发生变化,此时国内企业的投入产出更多地依靠国外,而与国内的联系减弱,也就是向心集聚力将减小,同时由于国内城市集聚成本的增大,导致制造业的分布从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地区收入差距将减小。而采用类似的NEG模型,Paluzie(2001),却得出了贸易自由化会促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同结论。这两个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源自于对农业部门所作出的不同假设。Paluzie假设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等)相对制造业而言的流动性要差,他还假设制造业经济活动的离心力来源于潜在的分散的农村市场,因此在经济封闭状态下,制造业经济活动是比较分散的,地区收入差距也较小。而当一国贸易开放,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转向国外市场时,因为城市一般有着更加便利的接近国外市场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取规模效应和减少运输成本,制造业经济活动会更加集中在城市,又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流动,贸易收益将很难传到给农村地区,地区收入差距于是扩大。由于在理论上对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结论,故许多学者转而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如Giannetti(2002)研究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成员国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却扩大了一国内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Rodríguez-PoseandSánchez-Reaza(2003,2000)、Hanson(1996,1997)、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等对墨西哥的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其地区间收入差距;PerniaandQuising(2003)以菲律宾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表明,贸易开放本身并不能带来地区的平衡发展,也就是说不能缩小其地区收入和贫困的差距;Marjit,DandKar,S(2007)研究了印度贸易自由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出口的州收入增长要快,而进口竞争州收入增长要慢,州之间的差距因而扩大。对于中国的研究,有如Jian,Sacks&Warner(1996)分析认为因沿海地区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先天优势,结了1990年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和中国总体区域经济的发散;Hu,DapengandF(1998,2001,2002)通过模型和实证认为贸易自由化改革是1985—1994年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差距不断扩要原因;Yao,Yudong(2000)的研究结论是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XiaoboZhang&KeZhang(2003)应用Shorrocks(1982)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计算出了各种增长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达11.1%,仅次于资本因素;王丽娟(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高度相关;赵伟,何莉(2007)应用德特(DeLaFunente,2003)的趋同核算框架(convergenceaccounting),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增长趋同与差异的贡献,认为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各省市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张(2009)分析认为我国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因,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项卫星等(2010)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中间的收入差距,但同时又是低收入省区缩小与全国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张衔等(20 11)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模型

本文设Cobb–Douglas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itit-1it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方程,为了利用这个方程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地区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对地区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还必须对(3)式进行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把物质资本存量Lnkit分成两项,一项是直接参加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存量用C表示,另一项是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公共资本存量,相当于公共基础设施用I表示,因而:其中f和w为线性函数,对于f(LnC)函数可以表示三项,第一项为滞后一期的私人资本存量水平;第二项为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水平O交叉相乘项;第三项为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分析地区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效应。这样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d、r、z为线性函数)(5)it-此外,为了分析公共基础设施I与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把函数表示为其与贸易开放度O之间的交叉相乘项加上其滞后一项的基础设施水平,因而有:其中p、q也为线性函数,把(6)、(5)代入(4)得:最后我们考虑技术进步项LnAit,我们把它表示四项,第一项为贸易开放度O与人力资本h的交叉相乘项,以分析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本文的研究变量;其余三项是依据前人的研究而引入的控制变量,一项人力资本存量,以反映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直接和独立的作用(Romer1986);一项是反映技术在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地区之间的扩散(NeslonandPhelps1966);一项是反映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Connlloy2003),这样技术进步函数可表示为:

四、变量、数据与方法说明

(9)式就是我们要估计的计量方程,因变量采用年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h采用获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如果采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或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流量。对于私人资本存量C应当采用的是全部企业资本存量之和,但我国这方面的数据,特别是分省数据无法获得,作为替代变量,本文使用分省物质资本存量总和,1997-2000年的数据采用张军估计的数据,2001-2007年的数据由笔者根据张军的方法自己推算得到。技术追赶项Lnh)中的A用劳均GDP来代替,因为劳均GDP与技术水平正相关,劳均GDP用地区总GDP除以全省总劳动力。虽然采用贸易量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因为影响贸易量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运输成本、世界需求等,但是如果采用其他指标如关税率、配额等带来的是更多的问(RodrikandFernandez2001),因此本文贸易开放度依然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来表示,注意这里贸易开放度是全国的开放度,只随时间变化不随地区变化故采用Ot-1表示。对于公共资本存量变量I,我国同样没用直接可得的数据,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惯例采用公路密度来作为变量,公路密度等于各省公路长度除以各省面积。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9),以控制截面个体效应,由于所用的自变量都是滞后一期,故也可以较好地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7年间的分省数据集,共31个省市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8》。表1是对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五、回归结果分析

贸易公平论文例4

摘 要:流行的贸易理论强调经济之间的差异,难以定量应用。本文注意到贸易的本质就是交换,它与生产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特定的数量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达为一个“通用”的贸易定律,即任何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额与这两个经济的总量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经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用贸易定律既适用于国际贸易,又适用于国内贸易。以中国对外贸易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贸易;贸易定律;经济距离;经济总量

一 引言

自亚当•斯密提出绝对利益说,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有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俄林-赫克歇尔的资源禀赋说等经典理论,还有技术差距说、人力资本说、偏好相似说、产业生命周期说、产业内贸易论、国家竞争优势说等一些国际贸易新理论(佟家栋,2000;薛荣久,2006;陈宪,2004;陶涛,2005),杨小凯等学者则试图从内生交易费用和市场组织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陈铭,2001)。这些理论都各自从一些重要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发展作出了理论解释。

但是,现有的贸易理论均不能定量应用。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强调经济的差异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比如绝对优势论和相对比较优势论假设两个经济的生产成本不同,资源禀赋论假设两个经济的资源禀赋不同,竞争优势论认为两个经济的竞争力不同。这些差异当然是两个经济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一个国家内部各种要素的差异要小得多,而国内贸易却要频繁得多。显然,国际贸易理论不仅应该能够说明国际贸易,同时还应该能够说明国内贸易。否则,不仅会经常遇到“里昂惕夫之谜”之类的矛盾,而且也无法解决定量应用的问题。

本文认为,贸易的实质就是商品交换,它可以发生在国家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贸易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或者说是劳动分工。贸易额与产量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从这个观点出发,本文提出“通用”贸易定律,给出了产量与贸易额之间的数量关系。该定律既适用于国内贸易,又适用于国际贸易。其具体含义是,任何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额与他们的产出量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经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以中国对外贸易数据进行验证,表明该定律是有效的。

二、通用贸易定律

什么是贸易?贸易就是商品在不同经济之间的交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贸易首先是发生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逐渐由小到大,直至扩大到国外,形成国际贸易。

有效的生产要求恰当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决定了生产者之间要进行贸易。距离越近,生产者之间的合作越密切,也就是贸易越频繁,这是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不难理解,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哪里就有贸易。产量越大,需要进行的贸易量就越大。据此可以预期,生产和交换(贸易)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即一定数量的生产,应该与一定数量的交换相对应。

根据上述认识,这里提出一个设想:任何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额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这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一假说的数学表达形式为:

X=G(Y1Y2)/C2

(1)

这里,X是在一定时期内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额。Y1和Y2分别代表两个地区的经济总量,C是两个地区之间商品的经济距离,G是一个常数,可以称为贸易常数。

经济距离可以定义为商品在两个经济之间移动的成本。因为两个经济之间要实现商品交换,就必须把商品从一方移动到另一方。根据经验,决定商品的移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运输费用,包括陆运、海运、空运甚至装卸费用。当然,诸如促销、公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移动成本。但相对于运费而言,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小。在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完全可以运费作为经济距离。

如果式(1)得到证实,就可以称为贸易定律。称其为“定律”的依据:一是它与事实一致,二是它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相同的形式(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公式考察的是宏观物理规律,它不能用于计算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贸易定律也是宏观定律,它考察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不能用于计算企业之间或老板与工人之间的交易。

三、贸易定律的验证

式(1)适用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考虑到一般国家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量缺乏统计,我们只能采用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来验证贸易定律。

这里以中国对外贸易为例,选择了20个与中国的贸易额较大的国家进行考察。选择较大的国家的意义在于大国的经济运行较为稳定,数据较为可靠。

考虑到目前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集装箱运输,并且集装箱运费与散货运费相比较为稳定,也便于计算,这里以某公司从广州到世界各地的集装箱海运报价为基础来计算运费。由于竞争的关系,其他公司和其他港口的海运价格相差不是很大,因此预计不会对分析结论产生太大影响。

假设一个20″集装箱的海运费为F1,在出口国的陆运费为F2,在进口国的陆运费为F3,一个集装箱货物的平均运量单位为V,总运费为F,则商品的移动成本可以写为:

C=(F1+F2+F3)/V

(2)

由式(1)和式(2)可以得到:

GV2=X•[F1+F2+F3]2/(Y1•Y2)

(3)

货物的运量V可以体积计算,也可以重量计算。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暂时避免选择具体的计量单位,将G和V整体考察,并将G′=GV2′称为准贸易常数由于本文使用集装箱体积作为计量运费的运量单位,为了方便,把贸易常数与体积平方的乘积称为“准贸易常数”,因为集装箱体积也是一个常数。“准”的基本含义是指变化后的参数与原参数的意义相同。。

表1是相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其中:F1是依据海运公司的报价;Y2是依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2003年GDP的数据;Y1是中国2004年的GDP,为1. 65×1012美元;X是依据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额;F2=$500,是估计值;F3是经验估计值,一般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内陆运费较高。

从表1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准贸易常数大约在3×10-12与10×10-12美元•年•集装箱2之间用其它年份的数据检验贸易定律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准确地刻画相关变量的量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物理学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量纲的准确使用。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学家常常忽视了量纲的准确使用。这也是许多经济学理论难以在实践中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进一步讨论

不难理解,贸易定律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额的事实(薛荣久,2003;陈宪,2004),也可以解释相邻国家之间贸易额较高的事实(McPherson,et al. , 2001)。最重要的是,贸易定律能够计算出任何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额。

由表1可以看到,用不同国家的数据计算所得到的准贸易常数并不完全一致,但这些数值误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考虑到各国经济活动的波动性、影响贸易额的因素极多以及统计工作本身的误差等因素,可以认为贸易定律是有效的。

比如,式(1)中的运费不可能精确。一国国内不同地区通过不同的港口进出货物,对外贸易的平均运费难以准确计算。

就式(1)中的贸易额而言,一般统计数字只考虑直接贸易,均没有考虑间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

由于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货币,经过换算的GDP值也不可能很精确。汇率的影响以及实际购买力因素使得GDP只具有参考意义。

在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得到的贸易常数误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这个结果应该是相当理想了。

根据表1的计算结果,准贸易常数的加权平均值G′约为5. 494×10-10美元•年•集装箱2。

考虑到一个集装箱的体积是20立方米,如果以体积计算贸易量,则可以得到G=G′/V2=1. 373×10-12美元•年•米-6。

如果以重量计算贸易量,每个集装箱的运量大约15公吨,则可以得到贸易常数G =G′/V2 为2. 442×10-12美元•年•公吨-2。

从式(1)不难看出,贸易定律支持贸易自由化思想,因为经济总量与贸易额成正比,任何不利于贸易的壁垒必然也会阻碍经济总量的增长。

贸易的实质是交换,这是经济活动本身的需要,任何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只要有生产,就必然要与其他经济发生贸易。

贸易定律认为,任意两个经济之间的贸易额与二者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二者之间的经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定律同时适用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

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看,贸易定律是成立的。

参考文献:

陈铭.2001.作为专业化与分工结果的国际贸易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1).

陈宪.200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5-90.

佟家栋.2000.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时间划分[J].世界经济文汇(6).

陶涛.2005.国际经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70-109.

贸易公平论文例5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支持

为了使贸易保护措施“合理”、“合法”和更具隐蔽性,西方贸易保护论者积极寻求和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与此相关的贸易保护理论,便成为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一)新福利经济学

新贸易保护主义为什么日益具有表面的合理性?增进国民福利是其最大理由。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单靠自由竞争不能达到最大的国民收入量,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大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征税,使经济福利增加,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性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和补偿性原则问题继续进行探讨。新福利经济学继承了庇古方法论基础和“最大社会福利”原则,但指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未必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增加一部分人的福利的同时可能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为此。新福利经济学提出补偿性原则,即增加社会福利允许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增加的福利在补偿损失之后还有剩余。政府在其中应采取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如对受益者征收特别税、对受损者给与补偿金,使受损者保持原有地位。补偿原理在美国贸易政策上的实际运用便是在立法授权总统或贸易代表降低关税的同时,又设立了某些“保护”条款或免责条款。

(二)地区主义新贸易保护理论

这种理论以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蒂姆·朗和科林·海兹认为自由政策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缺陷,在当今世界环境下,自由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问题更多。例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欲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带来的却是过度竞争,导致全球失业人数的增加,居民平均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又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增加世界经济蛋糕的规模,并认为这一结果一旦产生,世界便可能有更多的东西分享,其中的一部分会流向贫穷的国家,缩小世界不平等现象,但带来的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短期利益掠夺性开采资源,廉价出口,国家通过削减社会开支来鼓励出口,造成相对贫困的扩大。再如,近20年来,世界环境的急剧恶化与自由贸易政策导致的全球贸易迅速扩大,以及自由市场自身没有能力把环境损失计入贸易成本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存在着缺陷,因此要实现经济、公平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由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取代。

他们认为,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为使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贸易平衡和保护世界环境,一国需要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三)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学说源于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说。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导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所引起的,但是国际贸易反过来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以劳动力这一要素为例,假设有甲、乙两个国家,甲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稀缺,即在甲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较低,资本的价格会较高;乙国劳动力稀缺,资本丰富,即在乙国劳动者的工资会相对较高,资本价格会相对较低。如果两国之间没有贸易往来,处于完全隔绝状态,则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将是最低的。若存在自由贸易,甲国将会集中优势力量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用以交换乙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交换的结果会导致甲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反之,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相对下降,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下降。如此反复下去,在国际贸易的影响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会自动趋于均等。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的提出最初并未在贸易保护方面得到运用,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事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国内主张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该理论就成为西方工业国进行贸易保护的理论工具。法国着名经济学家莫里斯就是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倡导者,他认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持有这种观点,据美国经济政策协会机构估算,仅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就使美国失去50万人的就业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受到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困扰,增加了大工业的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1993年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制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限制。

(四)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

由于近20年来全球工业化加速,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导致诸多国际公约的产生。各国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希望政府通过对自由贸易政 策的干预,实现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它主要表现为借保护环境为名来限制商品的进口。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采取保护措施,限制对环境产生威胁的产品的进口。同时,企业要将保护环境所耗费的成本计入产品价格之内,这就是环境成本内在化。事实上,进口国还主要采用以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评析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基于人文化的贸易导向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通过劳动过程来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然而,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因此,为了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必须学会预见人类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优先论就是倡导人们保护环境,当贸易的发展威胁到环境的时候,要优先考虑环境。绿色技术壁垒就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用来贯彻其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来作为市场准入条件,限制竞争对手的产品进口。例如,2005年欧盟以保护环境为借口,颁布了《欧盟电子垃圾处理法案》,将保护环境的成本计入电子产品的价格之内,从而提高了电子产品向欧盟出口的价格。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显示,由于该法案的实施,中国对欧盟出口约120亿美元的机电产品被拒之门外。

新贸易保护主义倡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欧盟等发达国家推出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第一个有关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生产商以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SA8000标准在童工、强制雇佣、健康安全、联合的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报酬、管理体系等领域内提出了最低要求。如在报酬方面,要求工资必须达到法定和行业规定的最低限额,并在满足基本要求外有任意收入;在工时方面,要求企业保证工作人员的正常休假时间等。SA8000劳工标准,将贸易和社会责任标准挂钩,一方面可能会起到促进人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会对自由贸易产生极大的限制

在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中,不论是16-17世纪的倡导货币、贸易差额论的重商主义。还是20世纪的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传统贸易保护理论、政策的导向均是为了维护保护本国的贸易顺差地位,确保本国贸易经济的良好发展。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由贸易政策开始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社会政策,甚至政治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人文化倾向让贸易平台承载着贸易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等诸多因素,追求非贸易利益使得知识产权、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成为焦点,并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事实上,将贸易和社会、政治等非贸易利益挂钩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非贸易利益问题,但可能使新时期的贸易保护看起来似乎更合乎常理,从而混淆了问题的本质。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衡量公平开展国际贸易的尺度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保护环境、保护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就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等观点,都一致认为无障碍的自由贸易已经不再是一种公平的贸易。当今国际贸易要公平开展必须有一套衡量的尺度,如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性,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和发达国家高劳动力成本之间的竞争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大量的逆差,因此要采取贸易保护干预,制止这种不公平的开展。

那么,新贸易保护主义所推崇的公平贸易尺度是否真正合理?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从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出发,来确定世界范围内开展公平国际贸易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这种公平贸易尺度的本身就有失公平。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ZC)下辖的大部分技术委员会(TC)与分委员会(SC)的秘书一职均为西欧各国所担任。被认为协调世界贸易秩序的第一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其决策也大多受发达国家成员的左右。

可见,发达国家的公平贸易尺度最终还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标准的。目前,这种尺度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实质

贸易公平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6-0104-04

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技术交流速度显著加快的今天,国际贸易把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技术的合作囊括在内,使得国际贸易的内涵愈加完整和丰富。而国际贸易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经济伦理范畴,对贸易公平的追求以及贸易竞争从对抗到合作的走向,使得国际贸易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一、贸易公平:国际贸易的伦理特质

自贸易产生之日起,对贸易公平的关注就从未间断。而对贸易公平的更为深入全面的探究,不妨从对以下四个问题的思考展开。

第一,什么是公平?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公平是指包括法律公平、政治公平、经济公平和伦理公平在内的一种广义的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和司法公正等”。因此,公平可以指经济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结果分配的平等合理;公平也可以指政治公平,是社会成员平等地利用政治资源的权力;公平还可以指法律公平,包含法律理念、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的公平以及司法的公正;公平当然亦可指伦理的公平,指平等、合乎比例和公正的对待,是涉及财务和义务分配体制的一种德性。

第二,为什么贸易要追求公平?我们可以想象最初的贸易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交换,也可以假设,这种交换是公平的,所交换的商品基本体现着内在的劳动价值。然而贸易交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用交换来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更确切地讲,贸易是为了获取交换者自身所需的利益,不论这种利益是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如果给这种对利益的追求限定一个合理的框架(逐利的方式、逐利的结果对其他主体利益的影响),其本身就应该是合乎伦理的。然而问题是,贸易一旦成为了一种专门逐利的方式,对其公平的判定就显得困难了,这不仅是一个依据客观事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主体主观感受的问题。但对公平判定的困难并不能否定贸易自身对公正平等的价值诉求的内在认同与追寻,因为贸易一旦失去公平,也就失去了长久而稳定发展的基础。贸易公平是贸易追求的目标,也是贸易自身所应当具备的伦理特质。

第三,什么是贸易公平?贸易公平是否就等同于公平贸易?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公平贸易和贸易公平。公平贸易之所以易于被人们接受,在于人们对“公平”二字在最低限度上存在着伦理上的共识,不论是自由贸易或是贸易保护,都不否认公平在价值排序上的优先性。公平贸易强调贸易结果所体现的平等收益,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包括成立一系列的公平贸易组织(公平贸易卷标组织、国际公平贸易协会等)和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公平贸易标签、公平贸易认证等)在内。司徒博对公平贸易作过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他认为广义的公平贸易指的是根据公平、自由、持续性与和平的基本价值原则成立的贸易组织;而狭义的公平贸易是贸易主体之间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原则,比如追求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改善弱势地区和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可见,公平贸易并不等同于贸易公平,在我们看来,公平贸易是包括一系列以贸易的公平、自由、持续、发展、责任等价值基础为导向的组织、活动和标准的总称,公平贸易当然肯定并追求贸易公平,贸易公平是公平贸易基础性的内涵之一。诸多对贸易公平的界定用公平贸易的概念来替代,也只是从要公平地从事贸易活动这一角度来考虑的。

对于贸易公平的界定,学术界为数不多的讨论从法律或经济的角度展开。从法律的角度,认为公平原则是国际经济(贸易)法的一项根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各成员方和出口贸易经营者为促进货物、服务的自由贸易,在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管理和经营过程中不得采取特权或歧视方式、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或扭曲国际贸易竞争”。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公平贸易的本质含义就是使贸易利益能够公平地分配”。这里虽然使用了“公平贸易”,但其实质仍指代贸易公平。

第四,在我们看来,什么才是贸易公平?从属性上讲,贸易公平是经济伦理视阈下的公平,具备经济与伦理的双重公平维度。既是对贸易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的要求,又是对贸易主体行为平等公正的伦理规范约束和德性要求。

从时序上看,贸易公平包括贸易起点的公平、贸易过程的公平以及贸易结果的公平。国际贸易的起点公平是贸易主体条件的平等。而事实上,起点公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任何贸易主体(国家、机构、个体)在从事贸易活动时,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很难做到参与贸易之初的起点公平,这就需要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补充。国际贸易过程的公平也称为贸易的机会公平,即在贸易主体自身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发挥的前提下,给予其一切可以获得成就的机会。亚当,斯密就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在贸易的过程中每一个贸易主体只要不违反贸易法律法规,就可以自由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合理的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结果的公平是贸易给各贸易主体所带来的贸易利益的分配公平,也是贸易活动所追求的直接目标。而贸易公平则是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的整体公平,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既互为条件,又互为补充。

从内容上看,贸易公平包括国际贸易规则的公平、国际贸易主体的公平(权利义务和关系地位)、国际贸易行为方式的公平。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现为WTO贸易规则和各国制定的贸易规则,前者力图构建全球视阈下的公正平等,应当确保其协议、规定及其制定的过程对所有成员国而言都是公平合理的;后者对于贸易规则的制定不可避免地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其规则的公平性要求不是否定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是如何在不损害他国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贸易利益及其实现手段的合乎道义性。国际贸易主体的公平包括主体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以及相互贸易关系的平等性。贸易主体为获得贸易利益的权利必然以对其他贸易主体应尽的义务为条件,贸易伙伴间的关系不应当有某种意义上的优先性,一切的贸易关系应在对等的条件下展开。国际贸易行为方式应当公平,行为手段与实施过程的公平是衡量结果公平的前提与保证。对于贸易主体而言,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或个体。都不能采取显失公平的贸易行为。

在司徒博看来,公平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取向。适用于十个方面,涉及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公平,且每一个方面都与贸易产生关联。第一。与执行相关的公平。每一个经济主体只要涉及产品的生产、贸易、销售或处理,就必须对这些执行的过程负责任。在贸易中,这种执行的公映了产品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交易的公平性,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在承担责任上应该是平等的。第二,与需求相关的公平。商品的交易一定要与人类需求相联系,要确保人类生存的最低水平以及有尊严的生活。依康德所言:“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所以“尊重人的人性的第一步要求是,人不能仅仅被利用……这意味着商业关系应该既不是强迫的,也不是欺骗的”。在贸易中更是如此,贸易关系的结成不是依靠强迫和欺骗的手段,而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构建。第三,分配公平。这是执行的需求变成衡量追求公正平等目标后要确保的最重要的公平。在国际贸易中,因为各国所占的贸易份额和收益差距的增大,使得分配公平成为贸易公平最有待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各种贸易冲突产生与否取决于各国对贸易利益分配是否感到公正,各种贸易政策、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定以及任何其他的贸易规定,衡量其是否公平的最主要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贸易利益的分配公平。第四,平等对待的公平。对不同的贸易主体应给予同等贸易地位和机会,比如WTO框架下的规范应当适用于所有的成员国,应当对所有成员国的贸易行为有同等的约束性,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而不是有所偏颇。但实际上对WTO框架下的各种规范的遵从并不是所有的成员国都表现出一致性。对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变相违背,WTO所显示出的态度并不符合平等对待的公平原则。第五,参与的公平。与平等对待的公平相比,参与公平更侧重于贸易主体在国际性贸易决策中的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公平应当是一个参与的过程,对国际贸易的参与公平是用来减少贸易冲突的基本手段,一方面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从公平价格的制定到贸易政策制定的各类贸易主体的民主参与;另一方面表现为国与国之间贸易谈判、国际贸易协定中的权利平等。第六,生态公平。WTO把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资源最优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宗旨,意味着将环境的因素纳入到贸易的考量之中。这一公平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与贸易关联。一是从事贸易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公平问题,二是各个国家在贸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上所应担负的责任平等。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伦理诉求是公平对待自然应当有的态度。事实上,自然对人类经济贸易行为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并非逆来顺受,环境恶化给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正是自然寻求这种关系“公平”的方式之一。第七,分布的公平。对诸如产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公平布置与权衡。贸易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同时这一作用也是关键性的。例如持有开放性贸易政策的国家,对各类投资、贸易往来、跨国公司的态度是积极的,因而也促进了资源的流入。第八,关系的公平。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公平也是贸易公平的一个主要方面。贸易伙伴不仅仅是一个可创造最大利润的人格化的经济实体,同时还是由人主导的人的集合体,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伦理的烙印,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长久正是贸易伦理的诉求。贸易伙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极大拓展,但同时也越来越复杂了,贸易关系应有的公平往往被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所掩盖,因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增多。第九,程序公平。对贸易关系公平进行规范和监督的透明的、无腐败的程序是对贸易主体行为有效约束的制度因素。如果对关系公平缺乏程序上的监督与控制,关系公平的要求就只能流于一种理论或口头上的形式,而在贸易实践中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第十,连接公平。将连接公平理解成一种整体的公平似乎更合适,因其实际上是对贸易领域价值体系整体性意义的认可。也就是说,对公平在贸易中的地位,肯定它是贸易最本质的伦理特征,是贸易所要遵循的最底线的价值要求,但是只有在与诸如自由、和谐、竞争、团结等其他的贸易价值要求相互紧密关联成整体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贸易公平。

二、从对抗到合作:贸易竞争的伦理诉求

对于竞争的产生,乔治·J.斯蒂格勒认为是“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这是典型的经济学视野下对竞争的界定,即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实现经济目标的角逐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竞争的阐述多从经济的角度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只存在于经济领域中,更不意味着经济竞争就能涵盖竞争的所确方面。

贸易公平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65-03

1 基本情况

1.1 引言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下简称GMS)主要是大湄公河(在中国成为澜沧江)流经的六个国家即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及中国云南和广西。GMS地区总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GMS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组织,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企业争相投资的地区。

在1992年10月,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邀请了中、泰、越、老、柬、缅六国代表举行了GMS第一次经济合作部长会议,本次会议通过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框架报告,这标志着GMS的正式成立,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GMS组织中去。近几年,中国政府及地方政府(主要是广西和云南)积极推进中国参与GMS地区的合作事务,尤其是经济互惠方面的合作发展。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柬埔寨金边参加GMS首次领导人会议,会议通过了《次区域发展未来十年战略框架》、《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等重要性报告,奠定了中国在GMS地区的作用的地位。2005年在中国昆明举行GMS第二次会议,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确定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发展主题。2008年GMS第三次合作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各国领导人签署了《领导人宣言》,指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行动的方向。2010年8月,GMS第十六次部长级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六国部长级官员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铁路衔接计划。预计到2020年,GMS六国将实现该地区铁路网的全部联通,也是实现泛亚洲铁路的第一步。

1.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GMS地区经贸合作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尤其20世纪以来,GMS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越南、泰国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企业对GMS国家投资环境问题研究(李霞2008,孙嗣堃2010,刘娜2011)。主要分析了GMS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投资环境,为中国政府及企业对外投资和经贸往来提供建议。(2)中国与GMS地区经济合作研究(张兵2000,赵永利2002,陆昂2003,彭冲2011)。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国家宏观的角度解读GMS多边合作问题,针对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合作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研究。(3)GMS地区金融货币地区方面的研究(王一2010,李坚2010)。主要针对GMS各国贸易的进展,货币一体化,汇率变动方面进行研究。(4)中国小范围内关于GMS经济合作的研究(蒋满元2009,黄阳坚2010,熊彬2011)。这部分研究主要以大湄公河流经的广西和云南两省为主,分析了广西云南两省在资源、地利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及农产品相似性、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与GMS五国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采用贸易倾向指数和相关系数对1993年-2012年中国对GMS五国的贸易情况做动态分析。

2 中国与GMS其他五国之间的贸易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GMS各国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依托地区优势,采取开放式发展。同时,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大力发展区域经贸合作。中国作为GMS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市场容纳度最大的国家,成为其他五国经贸合作的首选对象。近年来,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下,中国与GMS五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出现质的飞跃。从GMS各国贸易网络图可以形象地看出中国与单个国家的这一变化。GMS五国总量分析,1993年,中国出口到GMS五国的贸易额为137.36千万美元,进口为92.71千万美元,2003年出口达到822.65千万美元,进口为1057.72千万美元,2012年出口为4649.91千万美元,进口5763.09千万美元,年平均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为48.2%、74.29%。

本图以千万美元为单位,连线的上方或是左方数据为出口额度,下方或是右方数据为进口额度,与中国相联系的五个国家中数据分别取自1993年、2003年和2012年数据,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数据可得性,其他国家取自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数据。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2年,除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中泰、中柬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出现负值外,中国与其他GMS国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最近五年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8.85%、47.74%、29.53%、16.05%和28.99%。可以看出近五年中国与GMS其他五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表型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单独才从进口和出口方面进行对比,中国对缅甸、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的贸易出口大于进口,表现出贸易顺差的现象,而中国对泰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表现出贸易逆差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GMS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分布不同。缅甸、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四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对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大米、水果等农业作物,而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多是机械、电子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相对于这四个国家,泰国经济发达,软实力强,不需要进口过多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且旅游、餐饮方面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每年吸引大量的中国游客。

3 中国在GMS中的贸易倾向指数

从上述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GMS建立后,中国对GMS地区的贸易总量发生了明显的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对外贸易数量必然也会增加,所以中国与GMS地区的贸易总量不能充分说明GMS建立后的贸易优势。本文首先采用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进行动态的分析。

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是Anderson和Norheim在1993年提出来的,是用来衡量某个地区贸易倾向的动态指标。区域内贸易指数的公式为K[i,j]=T[I,J]/M[J],其中T[i,j],为i国家对j国家出口占i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M[j]为j国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某个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标越大,则该地区彼此组织间的贸易倾向越强。本文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对此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改。K[i,A]=T[i,A]/M[i,W],i取1-6,代表GMS六国,其中T[i,A]表示为i国与GMS地区(除i国外的其他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M[i,W]表示i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

经过数据整理及计算得出1993年至2012年近20年来中国在GMS地区贸易倾向指数如表3所示。不难看出,中国在GMS地区贸易倾向指数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为5.74%。根据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的内涵即某个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越大,则该地区彼此组织间的贸易倾向越强。由表3和图2可以得出,尽管中国与GMS五国的贸易总量不大(平均占中国出口世界的2.21%),但是中国对GMS地区间的贸易倾向指数平稳增长,说明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向GMS地区倾斜,同时说明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于中国的经贸发展起到的一定的积极效果。

4 中国对GMS各国相关性分析

图2为1993年至2012年中国与GMS五国贸易走势图,因为GMS其他五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量相差比较大,为了便于观察五国的贸易走势情况,本文首先对各国的贸易总量取自然对数。通过走势图不难看出,中国与GMS五国的贸易呈现正相关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与GMS五国贸易相互之间影响的相关程度,本文选取相关系数这一指标进行分析。相关系数又称称线性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1880年代首次由卡尔·皮尔森提出,现已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的各个领域。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系数rxy表示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的程度。r取值范围为[-1,1],r>0表示正相关,r

表4中的数据就是根据1993-2004年中国与GMS五国相互贸易间的相关系数。表5所示为2004年-2012年中国与GMS五国互相间的相关系数。从表4和表5数据明显可以看出,2004-2012年中国与GMS各国之间的相关系数r2明显大于r1,说明中国与GMS各国贸易逐渐加深,彼此之间的影响变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表4中,中柬与中越、中泰与中越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3,并且无论是表4还是表5中,中越与其他国家的相关系数都大于其他组合,故我们可以得出另一结论,中越之间的贸易在中国与大湄公河各国贸易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与越南贸易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对于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本文不做探讨)。本人试图从三个方面解释这种现象。(1)相对于其他国家,中越之间的商品贸易呈现较强的互补性。中国自越南进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约占进口额的90%,中国出口到越南的商品主要是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工业原辅料和农用物资,约占出口额的85%。(2)GMS五国自然环境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泰国除外)中国对GMS五国进口的产品具有极大的替代性。(3)中国和越南是柬埔寨的两大投资国,中越之间的贸易势必会对中柬产生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首先从GMS单个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后,中国与GMS五国贸易不仅在总量上逐渐增加,而且中国对GMS贸易占中国对世界贸易的比例在不断增大(虽然比例不大,但是从数值上出现明显的平稳增加趋势),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向此区域倾斜的趋势。其次,从横向的比较联系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GMS各国之间的互相联系更加密切,彼此间的依赖性更强。这充分说明了大湄公河次经济合作区建立后,各国互相间加强贸易合作以及出台一系列的贸易关税减免等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2 建议

(1)中国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大湄公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潜力。积极主动加强与这些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加强地方政府(此处主要是广西和云南)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为发展我国大西南地区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经贸自由区。

(2)中国政府和企业要注意GMS国家产品的相似性,更应该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势、宗教文化习俗等差异性,有针对性的积极调节我国出口产品的种类、品质、比例等,以此达到我国与GMS国家贸易产品尽量互补、贸易摩擦减少,利益共享的目的。

(3)中国与GMS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彼此依赖性强,中国在GMS国家中的贸易地位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和企业在与GMS某一国家进行经贸往来时,注意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孙嗣堃.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面临的环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0.

[2]王敏正,杨继康.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04,(4):4-8.

[3]王一.大湄公河次区域货币合作核心货币选择[D].昆明:云南大学,2010.

[4]刘娜.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的现状与前景[D].昆明:云南大学,2011.

贸易公平论文例8

中非贸易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非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拥有21亿人口的中非自由贸易区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会超过将于2010年1月1日建成的拥有19亿人口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现在中非贸易更倾向于地摊式面对面的贸易,力求挑拣到合适的便宜品,由于非洲的经济落后,文化发展差异,信用度低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外贸的成功率。非洲存在的巨大市场就是巨大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个资金庞大的交易市场,如果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去指引,促进其实施电子化网络交易,会使其交易更加有保障,信息更加透明,发展领域更加畅通,交易成功率更加提高。发展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就可以打破现有格局,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通过互联网构造一个虚拟的大市场,扩展企业市场机会,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企业生产周期。通过网络,客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到企业提供的商品,企业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电子商务网站介绍中非文化,文化先行,把真实的中国告诉非洲,把真实的非洲告诉中国,这是中非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根据中非贸易的特点设计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2.1中非贸易的特点

中非贸易的特点是互补性强,非洲需求便宜的库存产品,低档产品多,非洲人诚欣度低,不喜欢订做,喜欢零散地、地摊式地挑拣便宜货脚和库存,中非文化存在很大差距等等。

2.2发展原则

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原则是:(1)承担起沟通中非贸易中顾客之间,公司和顾客之间,厂家和公司之间,厂家与顾客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交易桥梁,使注册会员能在平台完成交易的整个过程。(2)承担起介绍中非贸易知识,帮助客户解决贸易难题,提供中非贸易帮助的社会责任。(3)承担起中非贸易信息传播,提供真实详细的供求信息并进行数据统计的责任。(4)承担起传播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贸易制度,官方的贸易信息公布,各种寻求交流合作的公告,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公告。(5)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界面友好,简单易用。

2.3发展特色

(1)提高用户黏度

用户体验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网站的品牌和价值,并会对网站用户的忠诚度、信赖度、购买收费服务意愿、交易成功率率等等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站首页要在显著的位置标出自己是做什么的,网站功能设置要考虑到如何要把访问用户吸引,留住,并转化为真正的客户。要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用户黏度,首先就要进行用户使用体验研究,邀请中国、非洲的客户进行使用体验,根据客户体验反馈不断改进网站的功能,力求做到功能能使客户最满意。例如企业信息,行业信息,库存信息,个人产品信息的系统要整合内容检索,充实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每天定时发送用户订阅的某方面的信息到用户邮箱就使用户有亲切感,更加能黏合用户的阅读习惯。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怎么去用,而不要去读说明书,不断点击就能知道怎么一直操作下去,界面提示要非常友好。例如注册加入中非贸易论坛,审核批准后,发这样一个邮件:中非贸易论坛已经批准你加入论坛。批准,这个语调让人非常非常难受。如果说:祝贺你成为中非贸易论坛的会员,那就亲切得多,文字上的这种感觉也是用户体验的一个细节。

(2)提高用户打开的速度

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英文网站共同放到非洲的服务器和中国的服务器上,调查显示,对15秒内打不开的网页,用户就会放弃,网站销售量会减少30%以上。可见,滞缓的速度会使网站就难以履行其功能。所以选择国外空间和国内空间共同存贮,在对非洲的主要贸易国同时安装镜像服务器,使非洲客户能迅速打开网站,就会使非洲访问者迅速增加,英文网站有更好的推广效果。

(3)提高用户浏览量

网站建好后一定要去做网站推广,首先是要在第一时间登录各大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优化”是指通过对网页内容、结构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与专业的优化技术,使网站符合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的运作规则,力争使网站进入搜索结果(用英文关键词B2B,BtoB,E-commerce,Africanchinatrade等搜索)的首页(左侧前10位),提高网站的被浏览量。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要对其二级域名的企业网站针对企业的要推广的产品进行相关关键词的优化,当用户用其所需的产品关键词去搜索时,由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所提供给企业建站的二级域名网站就更容易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列,这样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在用户用搜索引擎搜索产品时就会被更多的用户发现,并主动注册使用其提供的免费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人气。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的免费网站空间模板有要求用户填要推广的关键词一栏,这样这些关键词就会自动出现在网页标题,网页头几行,目录,产品介绍标题等等重要位置,而且在免费网站的每个网页都反复出现。

(4)用户参与推广与获取收益

免费会员是开始必须的阶段,积聚了人气,提高了信息量和服务质量才有可能慢慢推出收费增值服务,而且还必须保持不断新的免费会员加入。这是一个免费和收费的搏弈经营策略,就是必须达到客户认可的可以使客户得到回报的程度才能推出收费服务,同时保持的免费会员是因为要不断增加人气,增加信息量,维持付费会员的更高需求服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网站得到不断发展。

每个用户都可以为卖家提供商品推广服务(将推广链接于其他博客、论坛、网站推广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站则提供技术服务(从技术上使委托人的商品信息可以转化为网页链接代码、计费核算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等)。卖家向推广客和信息服务平台支付服务费,即推广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称为推广佣金,比如交易额100元,服务费率5%,则服务费为100元的5%,即5元。其中,服务费的90%作为推广客收取的推广服务费,10%作为技术服务费由委托人支付给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代码是指委托人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系统的服务,就其拟将推广的商品、店铺信息,生成电脑及互联网可以识别、储存和传递的技术代码,在推广客将该推广代码添加、至其推广空间后,可以导致推广空间的浏览者浏览到委托人的推广商品以及其它商品、委托人的店铺信息。在推广代码指引下或伴随下达成的交易(包括推广商品和其它商品的交易),即为通过推广客的推广服务达成的商品交易。

3.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与结构

对于已有的B2B英文版的外贸电子网站ALIBABA,MFG,TRADEKEY,GLOBALRESOURCE等,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要建立怎样的功能才能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并尽快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和使用呢?

表1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力分析表

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竞争力

信息力

信息组织方式

全面性

权威性

准确性

独特性

各商贸城档口开网店,非洲客人求购信息,厂家,中间商产品、库存信息

根据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相关商家、厂家信息

对虚假信息的用户名注销,广大用户监督、举报机制,政府公布的各类对非洲贸易数据和动向

出售信息要有图片,详细规格,有效期等。在线视频交流,谈价功能

商铺,库存,订做三大功能溶为一体,尤其突出库存供求信息的

服务力

便利服务

定单跟踪

客户经验分享

客户评价

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

对不能来中国的客人采购发货,代看厂,代验货

对买家订单实行跟踪服务,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荐另一家

开辟不同产品的贸易交流论坛,分享经验,聚集人气

客户对不同用户的信用评价,对产品评价,对网站服务评价

国际型支付宝,样板确认,货与样板一致确认再放行货款

技术力

网站界面设计

网站内容

网站功能

网站稳定性

网站推广

商铺,库存展示,产品展示三大功能并列 ,询盘交流界面友好

外贸城各商铺建网店,各企业库存信息,产品信息。非洲商人、消费者需求信息

信息,图片上传,在线交流,论坛,询盘,移动商务,汇款,支付宝,评价,发货,定单查询

双备份,防攻击,大型服务器

在各对非洲商贸城挡口推广,印发简介给非洲客人,媒体免费报道,政府推广,对相应企业宣传免费使用

信誉力

网站知名度

网站被链接数

平均日流量

网络认证情况

安全协议

把非洲客人当作朋友,介绍中非文化,来中国贸易的各种注意事项,免费咨询

和非洲各国热门网站交换链接,和中国相关B2B网站,各企业网站交换链接

逐步提高

网站备案,电信增值服务许可证,对高级用户认证,要求企业上传营业执照扫描件

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认证与识别、防止网络病毒和安全协议

易操作力

检索功能

导航设计

与其他贸易渠道结合

移动商务支持

交互程度

商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关键词检索覆盖,目录检索结合。

吸收ALIBABA,淘宝网的长处

与外贸城档口,出口公司,中介,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直接可以联系对方

询盘直接可发短信到注册手机,也可以用手机回复短信到网络信息平台

各种功能切换交互程度良好,可以点击操作到任何一个功能

如表1中国对非洲贸易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竞争力分析表,除了吸收现有的B2B,B2C,C2C电子商务网站的优点外,中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要增加如下功能:

(1)增加介绍中非贸易的版面与内容,公布政府部门的贸易统计数据,在线免费咨询各种中非贸易政策,提供签证,报关等官方服务,官方的贸易信息公布,各种寻求交流合作的公告,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公告。与非洲知名外贸网站,政府网站交换链接。

(2)重点突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特色。商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关键词检索覆盖,目录检索结合。根据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相关商家、厂家信息。

(3)由于非洲人商人在中国每次采购的量不大,很多要拼柜运回国,所以中非贸易信息集成服务平台还可以对每批订购进行电子记录统计,当要运到某各国家某个港口的货物累积够一个20‘集装箱,就统一通知各商家运到码头拼柜运回国。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与物流公司合作提供一系列商业托管服务。

(4)推出客户需求信息数据统计专栏,软件自动对客户的求购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这样就能使中国商家更好地掌握客户的各类需求动向和量比关系,更好的掌握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非洲商家通过分析民众的购买数据,就可以知道什么产品最好销,就可以进口适销对路的热门产品。

(5)对不能来中国的客人采购发货,代看厂,代验货。对买家订单实行跟踪服务,定单查询,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荐另一家。

(6)和国际型支付宝,PAYPAL合作开通网上支付系统,买家确认货与样板一致再放行货款。

(7)开辟不同产品的贸易交流论坛,分享经验,聚集人气。客户可以在网上对不同用户的信用评价,对产品评价,对网站服务评价,这样就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非洲客人可以在平台论坛上互相交流,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评价,互相合作,寻求帮助等,把这里当作一个家。

(8)针对非洲客人在广州流动性大,上网不大方便等,还可以推出移动商务业务,在网上需求信息的非洲注册用户,如果有商家回复了供货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以英语短信的形式发送到非洲用户注册的手机上。同样在网上供应信息的中国注册用户,如果有客人回复了求购信息,服务平台又可以发短信中国注册用户的手机上。

(9)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平台为企业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和中国、非洲高校合作,为中国企业提供其所需的非洲某方面市场研究报告。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的客户点击调查统计功能进行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例如中国某手机生产厂家想推出几款适合非洲人风格的手机,就可以把十几款手机图片让中非信息服务平台上网,提示非洲客人点击自己喜欢的款式,从而得出最受欢迎的几种款式进行生产。客户还可向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申请提供产品分类的专项委托调查咨询服务,包括产业调查、新产品开发调查、非洲市场调查、中国企业调查、用户需求调查、技术动向调查和竞争对手动态调查,产品销售成交数据统计,客户浏览信息点击产品统计,产品款式设计客户喜好网上调查统计等等,可以在中非信息服务平台填写委托调查表格,再由信息服务平台转交高校权威专家全程主持项目运作,与客户紧密互动,为中国企业针对非洲市场产品产业开发项目立项、论证和项目建设,提供规范的权威性的决策咨询报告。

中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结构模块有:新闻管理,产品目录管理,信息交流,网页设计定制,会员管理,论坛管理,网站后台管理,在线服务,内容管理,统计和报表,业务流程,订单管理,使用教学演示,免费二级域名空间管理,免费网页空间搜索引擎优化,财务管理,系统设置,交易管理,网上汇款(和支付宝,PAYPAL可以进行数据对接),进销存管理,会员认证管理,推广客管理,电子报关管理,电子纳税、退税管理,物流管理,评价和纠纷管理,中非各国政府的服务传递、意见征询管理等等。每个结构模块下又细分为相关的结构,例如ShenzhenHiblue新闻管理模块的结构又细分为文章的和编辑,深圳市升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类别和属性设定,评论、相关链接和推荐三个结构,这样,不但网站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新闻信息,而且用户也可以直接推荐,,编辑相关中非贸易的新闻、政策、法规。

4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对策

4.1政策支持

因为中非贸易对中国经济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外贸部要与非洲各国外贸组织加强规划指导,共同建设好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可以由中非贸易协会出头主办,委托网络信息公司建设,虽然需要投入资金,但其对进一步加大中非贸易的范围和效益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外贸部与非洲各国政府的商务部门沟通合作,由他们提供各种非洲需求商品的信息,并由他们邀请非洲各国商界人士加入,并需求信息。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以组织者的身份定期在中非贸易的热门城市广州,义乌举办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免费培训大会,提高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和促进中非贸易的电子商务发展。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开始时要由政府委托某集团公司投入上千万元的建设、运作、推广资金。如果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运作已经上轨,日浏览量超过千万,注册用户过亿,为了维持网站的运作,政府就允许信息服务平台推出交易成功再收取总交易金额的1%,交易不成功不收费,以维持信息服务平台的长期运作,这只相当国内银行汇款的汇费,客户是可以接受的。

4.2增强信息数据建设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建立时最缺的就是信息数据,没有足够的准确信息数据就无法凝聚人气,就不会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所以迅速改善信息应用基础的数据资源就是网站取得成功的关键。可以对中国各行业(例如中国机械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库存网,中国化工网)的中文信息数据进行翻译成英文在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上。对广州的中非贸易城,义乌的中非贸易城的各种商品种类,型号,价格翻译,邀请档主免费开网店,提供翻译成英文的免费服务。对非洲的一些商务网站的需求信息数据进行移植。对中国海关提供的中非贸易信息数据进行,对非洲各国政府部门提供的商贸信息数据进行,招聘上百名非洲的商人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专门负责搜集非洲客户各种需求信息数据进行(先隐藏需求方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中国厂家看到并通过工作人员与需求方交易成功,就提成佣金给非洲的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

还可以考虑建设可以与其他B2B网站交换数据的接口,利用其他B2B网站的已经有的中非贸易信息资源充实自己的数据库。

4.3人员素质与职责

要建设好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首先要招聘到优秀的IT人才,对电子商务非常熟悉的策划人员,征求中非各方面人士的意见,进行市场调查和方案征集筛选,网站功能要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更新。设立市场开拓部,网站建设部,贸易信息部,咨询部,信息监管部,研发中心。聘请ALIBABA的相关部门经理并对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例如咨询部的客服人员必须要懂得一系列的外贸流程,信息服务平台的所有功能上使用方法,中英文流利,熟悉中非的文化与政策。市场开拓部人员负责与要合作的政府部门,支付宝,PAYPAL,物流公司,海关,银行,外贸公司等等沟通协商,策划网站的功能,宣传,客户的争取等等业务。网站建设部负责网站的建设,功能的完善,数据的对接,网站维护等等技术职责。贸易信息部负责各种贸易数据的获得,网站内容的提供,拉拢中国企业,商家,非洲的商家上网供求信息,想法获得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把一些已有的中文版中国各行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翻译成英文,充实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不能光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使客户得到回报,这样才能够实现共赢,与客户共同成长。研发中心专门负责新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以建立和保持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 索有为, 苏炜, 梁驹.广东对非洲出口增幅明显 粤非贸易逆境显生机 [2009-10-2].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21/09522853581.shtml

2 刘继萍. 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经贸,2004(2)

3 夏静. 如何建好营销型英文网站 .对外经贸实务,2010(2)

4 刘胜.人气:电子商务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2010-3-2].

贸易公平论文例9

一、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 1.贸易条件的含义及计算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价格贸易条件(NBTT),它是一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NBTT=(Px/Pm)·100,P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Pm代表一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本文依据SITC分类标准,采用帕氏公式来计算中国贸易条件指数。 帕式公式:Pxt=∑pitqit/∑pi0qit Pmt=∑pjtqjt/∑pj0qjt 其中,Pxt和Pmt分别表示第t期的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pi0和pj0分别表示基期(1983年为基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pit和p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qit和q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2.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图 从图1中可清晰的看出,中国贸易条件在1983年~2006年间呈波动性下降,趋于恶化的趋势。1983年~1985年间,贸易条件阶段式上升,由1983年的100下降为75.05。第二个明显的贸易条件上升阶段为1988年~1991年。其他时间段,中国贸易条件均有较为明显的恶化趋势。 二、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现实中,贸易条件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其影响程度是多少呢。本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选取影响因素作为模型参数,搜集1983年~2006年间的样本数据,建立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回归模型,最终来考察这些因素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关程度。

贸易公平论文例10

重商主义是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在他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写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注:汪尧田:《国际贸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它积极主动地追求外贸顺差。

资产阶级保护贸易理论的第一个系统阐述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提出的“保护幼稚产业论”仅仅提倡保护本国的弱小产业,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得到发展,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时,就主张国家立即放弃保护政策,以利于国内资源的有效配制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发展中国家借鉴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论和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提出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贸易发展战略,涌现出巴西、墨西哥、亚洲“四小龙”、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崛起,是与积极利用外援、及时接纳上游国家转移过来的资金、技术和产业分不开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注:[德]诺贝尔特·冯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贸易性投资措施》,《国际商务》1995年第1期。)事实上,奉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多是发达国家,如欧盟、加拿大和美国,但它们的外贸量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如美国在1994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就高达12019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注:储玉坤:《1994年世界贸易发展迅猛的原因及其前景》,《国际经贸探索》1995年第4期。)。

总之,形形的保护贸易理论无一是主张闭关锁国的,这些理论都提倡积极主动的对外贸易。

二、保护贸易理论修正了自由贸易理论的不现实假定,发展了自由贸易理论

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利益论和以赫克歇尔与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贸易的起因方面非常有说服力。但它们不能解释现实中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和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不能动态地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的变化,忽略了贸易利益在贸易双方的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保护贸易理论是以自由贸易理论批评者的身份出现的,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传统贸易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

一般认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明确或隐含的假定(注: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页。)(注:王小军:《新贸易理论书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4期。):

1.各国生产要素在本质上保持不变,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则根本不能流动。

2.技术水平固定不变,可自由获取,国际市场上消费者占主导地位。

3.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不确定性。

4.政府在外贸中不起作用,因此国际贸易在相互竞争的小生产者之间展开。

5.各国贸易总是平衡的。

6.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保持不变,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由于上述假定前提的不现实性,因此出现了对上述假定进行修正后产生的各种保护贸易学说。

(一)保护幼稚产业论修正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中贸易各国都处于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假定

保护贸易论的提出者李斯特批评古典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他们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两个同样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要在彼此自由竞争下共同有利,只有当两者在工业发展上处于大体上相等的地位时才能实现”,“在自由竞争下,一个一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没有可能。”“保护制度是使落后国家在文化上取得与那个优势国家同等地位的唯一方法。”(注:[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李斯特提出的历史发展阶段论认为,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外贸政策,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实施保护贸易可以迅速发展起本国的民族工业,但在民族工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必须果断地放弃保护。这实际上是对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发展和补充。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说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贸易各国都可从贸易中对等获益的修正

伊曼纽尔和普雷毕什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论点得到了普遍的证实: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已越来越趋向恶化,自1980年起,初级产品贸易的平均价格下降一半,给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收入造成了巨大损失,每年高达500亿美元。1993年初级产品价格更是普遍下降,非燃料初级产品平均价格以美元计比1992年下降了3.5%左右,其中一些产品的价格已经下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在世界商品贸易额和比重不断减少、服务贸易额和比重不断增加的今天,在运输、保险、银行、通讯和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注:曾时:《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萨普斯福特根据从1962~1982年每年数据在二项回归分析中估计,非燃料初级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25”,“长期价格弹性可能比短期价格弹性低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加外向型的全球政策转变可能抑制农产品价格,因而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其直接的收入效应可能很小,而通过国际收支约束加紧产生的间接效应可能会相当大,因而会全部抵消贸易自由化的预期益处。”(注:[英]迈克尔·布利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条件:关注的一个方面》,《经济资料译丛》1995年第3期。)

(三)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各国总处于贸易平衡状态的修正

凯恩斯主义认为,净出口属于总需求的一部分,可以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进口则会收缩国民经济。因此,凯恩斯主义提倡国家干预国际贸易,大力推动出口,抑制进口,保持外贸顺差。因此,凯恩斯主义又被叫作“新重商主义”。

正如希克斯所说,“造成英格兰如此多的人在自由贸易方面丧失信心的主要问题是,旧的自由主义在巨大的失业面前无能为力,以及在积极的反失业计划中使用进口限制作为要素的可能性。人们当然不得不把这条思路同凯恩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就是这一点(几乎仅仅这一点)导致凯恩斯放弃自由贸易的信念。”(注:[英]迈克尔·布利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条件:关注的一个方面》,《经济资料译丛》1995年第3期。)可见,当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失业和经济衰退就必然导致政府的保护主义倾向。

(四)最优干预政策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市场完美无缺假定的修正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市场缺陷,其中主要是要素市场、扭曲的部门间工资差别、粘性工资与市场工资超过影子工资、分部门的最低工资和买方垄断,等等。所有这些市场缺陷意味着需要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非经济偏好(即发展新兴工业),因此,由戈登、约翰逊、伯格沃蒂、斯瑞尼瓦萨等人提出了最优干预政策理论,认为当市场扭曲是由国外而非由国内因素所引起,当经济目标属于对外部门时,采取最优干预的保护贸易形式被认为是最优政策(注:[美]杰格迪什·伯格沃蒂:《自由贸易的新旧挑战》,《经济译文》1994年第5期。)。

(五)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定的修正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上的古典贸易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即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决定价格和规模收益不变。事实上现代许多工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呈现递减趋势。规模经济的存在要求每个国家的几家大垄断公司各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应存在差异,以便在生产规模上取得收益递增的好处(注: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德国的诺贝尔特·冯克指出:“传统的外贸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这一假设之上的。而这种理论没有考虑到目前世界经济体制的一些根本特点。例如跨国公司和市场垄断的存在,国内外市场的区别及信息的不畅通。而恰恰在一些领域里存在大量非关税壁垒,不完全竞争是其中的主要标志。例如在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就是如此。”(注:[德]诺贝尔特·冯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贸易性投资措施》,《国际商务》1995年第1期。)

斯宾塞和布兰德等人认为,某些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处于不完全竞争情况,市场经济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在这些行业中,少数大公司垄断市场,形成寡头垄断,参与有效竞争,他们可以影响市场价格,他们拥有的市场力量可以获取超额利润转向本国公司,从而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并可取得外部经济利益。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以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对本国大公司给予补贴,从而使外国竞争对手推迟或停止投资与生产,使本国公司占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其利润大大超过政府补贴。不完全竞争前提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修正了古典与新古典的自由竞争贸易理论,明确提出国家干预贸易的必要性,修正了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反对国家干预贸易的主张。而且,事实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这种战略。他们对某些战略工业和贸易,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国家曾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支持。例如对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的喷气式飞机等制造业的支持,对日本重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的支持等。国家对这些工业的支持和保护可以称为“保护高科技产业论”,是“保护幼稚产业论”的现代翻版(注: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六)企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市场运行具有完全效率假定的修正

自从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和企业理论以来,人们认识到市场运行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样,企业就有一种通过自身组织的巧妙安排来替代成本相对较高的市场来组织资源的内在倾向。表现在国际贸易方面,就是某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经常通过公司内贸易来降低关税的支付的现象。“虽然有关公司内贸易的详细、准确的统计很难获得,但是一般都认为公司内贸易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根据有关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大约60~70%的世界贸易与跨国公司有关。2/5的国际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邓宁发现在英国的子公司85%的进口和80%的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而在彩色电视机制造业公司内贸易的比率高达40%。利柯鲁(Lecraw)研究了日本在东南亚5国轻工业制品制造业的111家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的情况,他发现这个比率高达79%。”“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公司内贸易这种非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形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注:朱刚体:《交易费用、时常效率与公司内贸易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3期。)

(七)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技术固定不变和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假定的修正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定技术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可以自由获取的。但实际上,人类的生产技术是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获取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是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的。

技术外溢理论认为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引入错误的方向,使贸易各方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到影响。技术创新的大幅度进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科研投资的鼓励。(注: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为了消除技术外溢对国民经济的误导和刺激技术创新,都需要国家干预贸易活动。

(八)国际竞争优势论修正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论

波特在调查研究了10个国家100家大工业的情况后指出,当前的贸易理论只能解释为什么在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的某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另一些却失败了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比如为什么日本在汽车工业、瑞士在精密仪器工业,以及美国在化学工业方面比别国生产率更高,更富于竞争力,用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注: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是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为了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工业竞争力加以影响;对教育的支持可以影响高级要素禀赋;对产品的规模、标准条例等的规定将影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可影响工业及相关工业的供求与竞争状况等等。

三、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保护贸易是他们事实上实行的贸易政策,是其实行工业化和保护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抵御英国工业品的竞争,扶植国内工业的发展,美国不断提高关税。1816年关税率为7.5~30%,1824年平均关税率提高到40%,1825年又提高到45%。18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美国在世界外贸总额中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2位(注: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历史上,德国和美国的钢铁工业地位的上升(1880~1913)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德国和美国政府征收保护主义关税所致……日本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也通过进口保护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日本的汽车工业之所以发展到如今的水平,与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政府对其汽车市场的进口保护有着相当的关系……后来美国对大量的进口,也加强了对其汽车工业的保护。比如1978年对克莱斯勒公司的应急贷款曾使该公司免于破产;在政府支持下,该公司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1981年,美国政府迫使日本政府和汽车生产企业以自愿出口限制与美国合作;1995年美日汽车摩擦升级,美国政府迫使日本政府进一步向美国汽车生产商开放市场。……在电子工业方面,日本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电视工业为例,日本的通商产业省曾把电视机以及与其相关的电子消费品作为发展出口的一个主要目标,进行保护,使之免于进口竞争;政府还允许七大电子企业在国内形成卡特尔式的联合。此外,日本国内复杂的分销系统也常常把国外电子产品排斥在外。”(注:罗丙志:《国际贸易中的政府行为与产业成长》,《国际贸易》1996年第3期。)

“事实上,没有保护为国内市场生产的早期制造业而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只有英国和香港。”(注:[美]约翰·威廉逊:《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页。)

目前,发达国家处于经济“滞胀”的状态,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国际债务的不断增加,又举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

由上述可以看出,几乎整个资本主义的国际贸易发展史就是一部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