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技创新与应用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9 16:42:19

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1

超声治疗作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其从体外对体内肿瘤无创治疗的思想缘于美国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梦想。我国通过“九五攻关”重点项目“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突破了近半个世纪HIFU技术走向医学临床的根本障碍,使得HIFU技术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引发了21世纪初HIFU的迅速升温。2001年,我国该设备出口英国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开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大型医疗器械出口西方发达国家之先河。

迄今为止,我国该技术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安装和临床推广使用,累计治疗肿瘤患者上万例,治疗非肿瘤疾病患者超过100万例,2005年欧盟CE认证临床结论为“一种安全、有效、精确、无创的治疗方法”。中国已经拥有该领域核心技术,在标准上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戊型肝炎疫苗研发世界领先

我国第一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世界上唯一进入并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戊型肝炎疫苗,标志着我国在戊型肝炎疫苗防控领域居世界领先行列。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以及省、市科技重大项目,在上百名高层次研究人员前后10年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突破:(1)准确鉴定出戊肝病毒保护性抗原决定簇并阐明其分子结构特征;(2)利用大肠杆菌首次表达出高活性戊肝类病毒颗粒。基于这两项关键突破研制出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以及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该疫苗的系列研究发现已先后申请5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篇,引起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流感救治药物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

作为新型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三水合物不仅是目前针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而且能有效治疗季节性流感,保护公众健康,在新型流感或大流感爆发的危机时刻的作用尤为重大。该药已于2009年1月完成I期临床研究,结果安全、有效,代谢学性质良好;临床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单次给药,有利于重症流感的救治。特别是其全新结构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流感包括人禽流感病毒对现有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达菲)的耐药性,有效丰富了防控流感大流行的药物体系。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对于强化和完善我国流感大流行药物治疗体系,尽可能减少新型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加强和提高我国应对新型病毒性传染病的自主防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生态环境领域

1.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主要成果:针对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江河源区保护,重点推进了三江源区及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技术模式开发与示范,目前示范区植被恢复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对于构建国家重大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在条件艰苦的、生态脆弱地区坚持长期工作,为生态保护科技工作与地区生态保护贡献了巨大的努力。

2.提高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对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地、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高于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按照“恢复功能,支撑发展”的生态治理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恢复重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已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增加“碳”汇,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针对崇明岛滩涂生态破坏及崇明岛生态城市建设、世博园生态规划等需求,开展的滩涂外来物种防御技术、围垦湿地恢复技术、世博园生态规划技术与示范推广取得实效,与该地区实施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相得益彰,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探索提供了实践。

4.催生一批生态治理高技术企业,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在加快生态治理技术进步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增强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先后建立了高效草业、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药材生产加工、草原生物药剂等一批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催生了多家专业从事生态产业开发的高技术企业,多数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对于加快工程建设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5.自主研发脱硫技术与装备在国内脱硫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已逐步攻克了脱硫工艺自动化控制、流场模拟和设备大型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主,氨法、镁法、流化床法、炉内喷钙法和海水法等多种技术并存的格局。

烟气除尘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除尘设备主要包括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除尘等,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品科技含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电除尘方面,电除尘加工生产能力和应用数量以及研究开发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电除尘器产品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环保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实力的行业。

6.水处理设备集成化和药剂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水处理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水处理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逐步具备制造核心装备和成套产品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控、材料、传感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制造水平的突飞猛进,逐步具备提供成套产品的能力。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核心设备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在全球水处理化学品和服务领域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超过GDP增速。

7.新型城市垃圾焚烧成套技术与设备长足发展,有效控制了烟气排放、填埋渗漏等二次污染。

“十五”期间,我国针对垃圾焚烧技术、成套设备和二次污染控制进行了国产技术研发,形成了适合焚烧处理我国高水分低热值生活垃圾的炉排炉焚烧系统成套技术和设备集成,实现炉排焚烧炉、全过程中央控制、耐腐蚀余热锅炉、循环流化反应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的半干式烟气处理系统的集成。

8.环境监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促使常规环境监测设备取得重要进展,高端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常规污染物在线监测趋向国产化和自动化,连续自动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多学科高新技术的结合促使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市场化产品自给率不高。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2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4-0073-03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深入发展,社会各行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我国非常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制订了各种高科技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重点资助各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如“”、“”等。这些举措能快速提升科研院校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参与国际化科技竞争的实力以及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类高校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非常注重学生实践环境的强化,满足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力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1],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学校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及对策。文献[2]从提升职业能力培养内涵的角度,构建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文献[3]提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多渠道联合创新培养的途径,探索校企合作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文献[4-5]从大学生参加实验及实践技能竞赛角度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文献[6]从工科大学生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三大要素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工具研究提升大學生的创新素质的若干举措;文献[7-8]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AHP及模糊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虽然多个学者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或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措施或者评价方法实施起来往往因缺少基础数据的支持而十分困难,如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等指标值就非常抽象化,很难准确评估能力的强弱,造成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公正和不合理。根据多年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的实践,给出影响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多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开发一个科技创新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创新信息,旨在为正确评价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TIMIS总体分析与设计

2.1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

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7-8]、影响因素[6][9-10]及多年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指导经验,分析得出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者所需各种知识、创新者所具备的能力及创新者所具有的品质三大要素,其中创新知识体现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数学应用、英语水平、计算机语言及工具使用能力、专业选修及知识体系结构等;创新能力体现在申报项目、发表的论文、论著及专利申报、科技竞赛获奖等级及数量、参与科技讲座、技能拓展训练、科技技能培训、阅读文献及使用、参与老师课题情况及毕业设计的质量等;创新品质体现在项目团队中的表现及贡献、出席学术会议、产权意识情况及科技交流心得体会等。通过记录并统计影响创新能力的相关基础信息,可以间接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高低,如通过统计学生的基金项目申报成功数与申报数之比,可反映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与观察能力;通过成员在项目组中的表现,可反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领导能力等创新品质;可以查询申报项目时其团队成员的知识体系结构,就能了解项目是否能够完成,同时也为项目组成员调换提供了依据。

根据以上分析,最终确定TIMIS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TIMIS功能简要描述如下:学生基础信息管理包括学号、姓名、所在班级、所学专业等个人详细信息的维护;学生知识体系管理主要对该学生的数学水平、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以及其它专业知识的维护;基金项目申报管理则是在校生申报国家、省部、学校及企业各类基金项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等级、起止日期、主要内容、关键词、关键技术、主要验收成果等,团队管理则主要记录项目组成员信息,专长、承担的任务等;管理主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引用情况,包括论文名称、作者排名、摘要及关键词、出版物来源、时间等信息;其它如专利、专著与论文情况类似;科技竞赛情况主要描述竞赛名称、主办单位、竞赛时间、获奖情况、个人排名等信息;参加科技实践情况包括对开放性实验、参与老师的课题情况、毕业设计及社会实习等信息进行记录;技能拓展主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技能培训等;科技文献应用管理主要记录阅读的科技文献并加以应用的信息;团队协作贡献管理主要记录学生参与课题的贡献信息;科技交流心得主要记录各种科研交流活动时的身份,如主持人、报告人、专家、成员等;出席会议情况主要记录学生出席国际、国内、校内科技交流大会信息。

2.2TIMIS系统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根据TIMIS系统的功能描述及数据收集情况,分析得到系统的主要实体有:学生、项目、论文、专利、会议、科技竞赛、技能拓展、知识结构、文献、科技实践及科技交流等。其中实体学生与项目具有多对多的参与团队联系、学生与论文、专利、会议、科技竞赛、文献之间都是多对多联系、学生与知识结构、技能拓展、科技实践、科技交流是一对多联系,根据数据库的设计知识和数据分析,得到TIMIS系统的数据库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由于篇幅所限,图2中省略了关系的属性。

根据图2的概念模型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要求,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使之既具有无损连接,又具有函数依赖的特点,范式至少达到3NF,主要关系的逻辑设计模型如下所示,各个关系属性主键用下划线表示,外键用波浪线表示,为节省篇幅,部分关系及各关系的部分属性略去。

学生(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等)、项目(编号,题目,开始日期,结束日期,类型等)、团队(学号,项目编号,身份,排名,状态、主要贡献等)、论文(编号,题目,来源,年份等)、发表(编号,论文编号,学号,排名,贡献等);专利(专利号,名称,日期,类型等);申请专利(编号,专利号,学号,排名,贡献等);技能拓展(编号,名称,日期,拓展类型,学号,评价效果等);知识结构(编号,知识名称,知识类型,学号,掌握程度等)

3TIMIS系统的架构设计

TIMIS系统采用分布式J2EE多层次架构软件体系(SSM框架集,SpringSpringMVCMybatis)设计,自底向上分别为数据库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控制层和表示层构成,其中数据库层采用功能强大的MySQL关系型数据库;数据访问层由MyBatis持久层开源框架提供支持,该框架消除了几乎所有的JDBC代码、参数的手工设置以及结果集的检索。仅使用简单的XML或注解用于配置和原始映射,将接口和普通的Java对象映射成数据库中的记录,大大节约了开发人员后台的工作量;业务逻辑层定义若干业务接口类及对应的实现类,并引用Spring开源框架数据访问层的DAO接口,通过大量的注解减少开发人员的代码工作量;控制层采用SpringMVC开源框架,该架构分离了控制器、模型对象、分派器以及处理程序对象的角色;表示层采用Bootstrap开源框架,是基于HTML、CSS、JavaScript技术的客户端架构技术,具有简洁灵活、Web组件丰富、布局美观、动态响应速度快及客户体验友好等特点。由于TIMIS系统采用了灵活的轻量级架构体系,开发人员工作量小,开发效率高。TIMIS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

4TIMIS系统的实现

TIMIS系统的实现采用SSM框架技术实现,以基金项目申报管理模块为例,其实现步骤如下:

1)創建数据库所有的表对象,其中project表为基金项目信息表;

2)创建Project实体POJO类,该类的属性与project数据表的字段一一对应;

3)创建IProjectDao接口及MyBatis持久层框架支持的projectMapper.xml映射文件;

4)创建IProjectService接口及对应的实现类ProjectServiceImpl,该实现类通过Spring框架技术注入IProjectDao接口,间接实现IProjectDao接口的所有DAO方法;

5)创建projectMgr.jsp,在该页面上使用Bootstrap框架技术,使得界面美观,体验性好;

6)创建ProjectContrloler控制类,使用SpringMVC框架技术,该类将处理得到的数据信息传给对应projectMgr.jsp文件,用来展现数据给用户;

7)创建spring-mvc.xml配置文件,该文件用来简化控制逻辑,用于各个层间的解耦;

8)创建spring-mybatis.xml配置文件,该文件用于Spring与MyBatis的集成,使得DAO层的开发工作简单和高效率。由于篇幅所限,代码略去,完成的界面如图4所示。

5结束语

TIMIS系統融合了Bootstrap框架技术、数据库技术、MyBatis持久层架构技术、Spring及SpringMVC框架技术、现代MIS分析与设计等技术,它全面使用Java开发语言来实现系统功能,使用MySQL数据库来记录、存储和查询系统的数据。开发完成的TIMIS系统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便性、可扩展性以及高效的运行性能等特点,用户使用系统体验好、响应速度快。大学生科技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本系统记录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基础信息、参与科技项目、论文、专利、文献、技能训练及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信息以及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的创新品质信息,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大学生科技能力的外在因素或内在因素提供研究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 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4(5):30-33. 

[2] 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07-210. 

[3] 顾翠花,王懿祥,齐锋,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63-65. 

[4] 周童,曲占庆.走自制设备之路,提高师生实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68-169. 

[5] 蔺万煌,吕长平,苏益等.实践技能竞赛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8-20,32. 

[6]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7] 田勇,张艳,宋煜姗.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4):119-122. 

[8] 金立,史建君,张晓波,等.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3):419-422.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3

科研定位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不准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科研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按照“加强基础、着重应用、强化创新、重在转化”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跨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各种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就是:重点研究型高校应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部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实施,组织原创性研究和高技术开发,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应用性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科研工作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并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开展实证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研究,突出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则应把科研的重点放在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此外,文科类高校还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在特色研究上下工夫、上水平、出成果。

现代大学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职能,这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许多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实践都证明: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新动力、注入了新活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校更有质量、更富内涵。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师的学识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名师、大师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办成。因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使他们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二、明确科研的重点方向,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大力构建各种类型、交叉集成的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1.重视基础研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要标志,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要形式,提升学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工为主的高校特别要重视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研究的层次。博士生导师要带头承担部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应成为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主力军,力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强化“高水平科技论文就是科研成果”的观念,关注论文被引用情况。

2.面向重大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科技优势,围绕全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

3.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高校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调整振兴,推进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政府规划与决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高校还要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领域,抓好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

三、推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解决企业、高校和产业化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并为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创新空间,鼓励个人创新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高校要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建设大学科技园,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通过提地、厂房等办法,引入企业兴办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校企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努力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培育规模企业,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办学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强科技推广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承接横向研究项目、共同申报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学校科研发展大局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是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鼓励他们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高级别的获奖成果。要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学术队伍,通过科研带头人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和研究生指导团队支持计划、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重点培养能代表学校尖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和研究成果。要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团队,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快速参与科研工作,设立校内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青年教师,扩大学术队伍。还要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课题组长为中心、人才灵活组合的研究团队,促生新的团队和研究方向。

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尤其要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带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更能带出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老教授科研作用的同时,要舍得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度,尽快选好、用好、培养好学科带头人。

五、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学术优良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创新管理机制

在调整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专业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自,机关职能转向宏观调控和服务保障;二是实现中心实验室及各类实验室由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条件;三是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立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型的三类岗位,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合理的工作量标准,三类岗位依据各专业学院的发展状况按不同比例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各居其位。

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要遵循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建立与学科性质、学科领域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按学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为导向,正确处理短期效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量”与“质”的关系、“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关系,确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和业绩导向,抓好激励与约束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导向明确、指导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组织运行高效的机制。

3.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4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2.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学习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有助于提高知识容量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张利口,博闻强记、引经据典的传统教学;应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将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传统的一笔一书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大大滞后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了,要想做学生喜欢爱戴的与时俱进的教师,就必须另辟蹊径的创设适应时展的开放性课堂,顺应新的教育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局限,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有助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师生或生生的协作工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们在课程中,提高了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无法在书本中学习到的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不仅是在课堂上,同时在课下也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良好的交流工具。我和学生都有QQ和e-mail联系。我在QQ聊天中,经常会单独辅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学生讲解有困难的题目。有时,我也会跟学生聊一些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这可以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5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在科技创新教育辅导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课堂教学《细菌的代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菌培养以及青霉菌发现等视频资料,再组织学生动手培养细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这种方法较传统教学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时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有时间关注实验背后的问题。

二、搜集信息,全面综合

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思考研究。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现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可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内容,收集可用的信息,既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对研究的正确态度。例如,在组织学生培养细菌实验后,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细菌与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查到水质污染与细菌总数的关系,包括人体肠道细菌、部分食品细菌数指标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着兴趣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知识。

三、讨论交流,闪现创新火花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多,应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课后交流。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做点什么”,在讨论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思维形成和发展。在实际中,多媒体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等多种表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往往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讨论,选定一两个比较可行和有意义的主题展开研究。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6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们称这类普通高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教法中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这一规定看,我国工科专业培养的其实都是应用型人才,但从培养目标的内涵上说,可分为三类:

一为工程研究型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换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

二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能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定位为技术工程师。

三为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其特点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海电机学院是200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原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型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

近几十年来,数学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金融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很多情况下起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数学技术,并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类问题或实施数学技术,首先要求将所考虑的问题数学化,即通过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将之构建成一个数学问题,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日益显示其关键的作用,并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国外较早地经常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89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从1992年开始,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每年主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参赛队伍每年都不断增长,在竞赛过程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交了不少出色的答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参赛队伍,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充分显示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强大生命力。举办大学数模竞赛,已造成一种氛围,推动了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工作。

2 数学建模在创新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对人的数学知识,实际知识的拥有量和灵活运用程度,逻辑推理能力,直觉、想象和洞察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的全面检验,最能反映出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是科技战线的生力军,他们要出科技成果,并且“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数学建模能力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建模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挑战,它强调怎样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参加数学模型的研究,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是将以前的“做练习”改为现在的“做问题”,将生活变成数学,将问题实际解决。数学建模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学生时代的第一次科研训练,是一个向实际负责的任务书,是对学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锻炼与挑战。基于以上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越来越重视,我校也不例外。

3 提高我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我们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溶入数学建模,并开设创新系列课程:数学建模系列课程。系列课程中除设置了数学建模理论课外,还设置数学建模实验课、数学建模集训和数学建模竞赛等任选课。

(1)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高等数学是工科大学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学习其它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基础课程,无论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从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专业教学序列上讲,高等数学处于龙头地位,它不但对后续课程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因此,有着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多数只注重理论和计算,对应用性不够重视,即使有个别的应用也是限于较少的物理方面的简单应用。很多高年级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认识:高等数学很重要,但很枯燥,学了半天除了知道能在物理上应用外,不知道还能有什么用,但又不得不学。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不明确、缺少自觉学习的动力。归于一点,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了高等数学有什么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高等数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很茫然,但高等数学又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很多学生都是怀着不得不学的态度来学习高等数学的,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大胆改革,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除了在物理上应用以外,还有很多用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时无刻充满着数学,只是你没有认识它,不知道该怎样用它。由于数学建模中的例子来源于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想无所不能。让学生切实领悟到高等数学课程与实际问题以及专业课学习的紧密联系。在额定课时内,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讲授前提下,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的挑选、设计和重点细致的讲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模型,如电气专业的学生,对引力、流量、环流量、通量与散度、梯度场应是重点,机械类专业应偏重在变力沿直线作功、转动惯量、付里叶级数上。这样就会使学生既获得了数学建模的基本训练,又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继本科生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和训练综合能力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通过具体实例引入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能进入一个实际操作的状态。通过数学模型有关的概念、特征的学习和数学模型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双向翻译能力,数学推导计算和简化分析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培养学生联想、洞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实验公选课,加强数学建模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数学建模实验是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一门方法实验课;是继本科生在掌握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学建模理论部分等基本数学理论和基本建模方法后,使用主流数学软件,通过较其它流行语言更为方便的计算机编程求解众多领域数学建模问题的计算机实践课。通过数学建模实验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它专业知识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强调利用计算机及各种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受益面。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给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开设数学建模集训课:在数学建模理论、数学实验课结束后,开设数学建模集训课。针对数学建模竞赛从数学模型理论到计算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的要求,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深度,补充相关知识。通过数学模型有关知识、方法的学习和数学模型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加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集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高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探析。随着上海电机学院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而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发展、及时充实新内容,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6,(06).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7

现代的煤矿生产逐步对机电一体化加以实现,这种实现实质是指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机械和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复合的应用,是由传统的机械工程转变为微电子技术方向的由多种现代化技术相互融合的综合技术,因此应用实践非常的广泛。煤矿工作若想达到高产、高效的程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唯一的选择。我国现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正处于处于阶段,各项技术的应用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本文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以后应用的相关借鉴。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实质内涵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将机械和电子等多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从而使系统整体和产品具有最佳的性能。机电一体化作为技术群组的一个总体称呼,它是由很多表现出特定功能的电子和机械设备组成,机电一体化即为电子、机械工程的有机整体,其反映的思想也是系统设计理论与集成综合技术。实践中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节能性,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运行和负荷情况自主进行控制与调整,使能源的使用量与排放得到有效减少。第二,结构构成简单,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机电一体化是以应用模块化、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通过设计制造而成,因此非常的严谨,而且这一体系可以将信息处理、监视以及运算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之逐步趋向于现代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在当前国内煤矿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2 我国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历史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应该归于我国自行研究所设计出来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投入使用。但当前国内机械化综合应用仍然刚刚起步,具体应用过程中仍需依赖采煤机由液压牵引转化成电牵引。自从那以后,不断出现和应用的技术便层出不穷,像支架电液微机技术、故障诊断等。21世纪,我国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进行的研究与应用在大型固定设备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后备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有目共睹。但是,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采煤技术依然非常的落实,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3 煤矿发展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分析

第一,提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采矿实践中,电气自动化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对于采煤机而言,以前的起步标准必须是中厚煤层,现在已经可以在浅煤层相应进行实施。目前,因对滚筒式采煤机的运用,基本可以从整体上使大功率、高产量开采的目标达到。滚筒式的采煤机在牵引方面的飞跃是区别于其他传统的采煤机的。其良好的牵引特性使它可以对较大的阻力进行克服并且及时地向电网反馈电能。与此同时,这种具有极高可靠性能的牵引方式不仅尺寸较小、操作便易,而且使用年限很长,检修工作无时常进行的必要,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的高。

第二,煤矿运输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煤矿井下原煤进行输送的首要工具是带式输送机。其具有的特点主要有:效率高、大的输送量、可靠运行、较容易实现自动化、连续长距离输送等。当前,驻澳的此设备所应用的是CST可控的软启动装置,此装置是机电液一体化的综合。其软驱动装置是特意为平滑起运送大惯性载荷而研究设计的,一条皮带运输机由多台或者是一台CST驱动的。因为一些条件,比如动态分析、在线监控以及启动延迟等技术制约,造成国内带式输送机驱动点仍不能同时超过3个,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输送机单机运量、长度。除此之外,国内输送机主要存在的缺点也不少,像其灵敏度和寿命低、可靠性差以及监控设备功能少。

第三,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当前国内矿井生产实践中,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大功率机械设备要求更高一些。基于此,多数情况下都会将真空开关有效的应用在高压开关柜上,从而提高其服役期限。维护量相应减少且功率因数得到提高;同时,基于胶带机的应用,可以实现煤矿生产中的集中控制,并且还可以有效加强图像化以及信息化设备监控,这对全面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煤矿生产自动监控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实践中,通过微电脑自动变速控制,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中的综掘机在线监控,以实现煤矿生产的简单化与实际可操作性,从而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电机的作用,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人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目前国内形势下,对于微电脑运用,实行综合采煤机的有效控制,非常有益,同时它还可以让机械针对那些原本危险或者无法靠近的地方进行机械作业。

4 我国机电一体化的成果及其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增加收入,而且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从整个层面上而言,其综合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其对稳定煤炭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加以促进,也对我国的现代化进行建设有利。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而且其未来应用价值会更大。

从实践中来看,如果机电一体化按照当前的势头继续发展,则一定会成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此过程中,还要对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对机电设备中的通信功能予以强化。同时,还要切实对当前机电类产品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增强其用途,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以后对其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8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给予垦区开发建设以“现代化大农业排头兵”的高度评价,并提出提高“三个能力”建设即: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的希望和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垦区60多年开发建设取得成就以及对国家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非常鼓舞人心,同时,提高“三个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垦区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农业论文,是依靠科技实现垦区跨越发展的历史责任。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新世纪新阶段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既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垦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更是农场职工以及带动周边农村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科学内涵

(一)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现代装备能力是支撑。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9年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现代装备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主导方面。农业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行种植业生产各要素的技术改造,把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现代装备的基础上cssci期刊目录。劳动手段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对垦区提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希望和要求,是对农业现代化这一提法的进一步升华,不仅要求农业生产水平进入现代化,同时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此,要求我们应大力开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论文,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生物工程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创造、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建立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具有重大突破的原始创新成果,对农业生产将产生历史性的、革命性的突破,对改变现有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农业自主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支撑。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是根本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社会生产能力在农业部门的具体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总体水平的标志。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当前,农垦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体现在它是促进粮食增产、农场增收的结合点,是化解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着力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点。只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最终建设成现代化大农业。

总之,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为统领农业论文,现代物质装备能力为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因此,提高农业现代物质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对解决农业问题、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强化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基础

黑龙江垦区拥有从总局、分局到农(牧)场比较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拥有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农垦科学院为主要中心的19个科研所、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技术推广中心、113个技术推广站、6个企业研发中心、2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8个省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拥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将近8万人。垦区这种农科教相互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把生产、科研、推广和应用等各环节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了以生产促进科研、科研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cssci期刊目录。同时,垦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以单项技术突破上水平、集成配套技术增效益为目标,狠抓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已经累计培育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垦区六大作物的优质良种覆盖率已达到100%;二是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和模式化栽培等一整套耕作制度与栽培模式;三是在6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且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四是垦区数字农业技术、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精细加工技术、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取得新进展。通过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垦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7%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2%以上。

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一些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在逐步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垦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水平;不断向市场推出多种粮油加工的新产品农业论文,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效益。

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黑龙江垦区建立健全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普通高等院校4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所,普通中学138所,并已为垦区培养出大中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接近10万人。坚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年均参加科技培训的人数占当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人数的80%以上,增强了垦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扎实推进垦区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进步奠定了牢固的人才基础。

“十五”以来,垦区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课题)200多个,占总课题数的50%左右。截至到2009年底,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53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5项,总局科技进步奖128项,通过总局级以上鉴定的成果共计244项,其中16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5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强化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和制度,指导科研主体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机制创新力度,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大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垦区科技创新能力。

(二)加强科技投入农业论文,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项目引导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垦区工业企业,增强依靠科技发展强壮企业的意识,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技术、新产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有较大增长,在总局、分局和农场(企业)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垦区加快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的新机制。

(三) 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为跨越发展培育智力创新团队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通过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科研创新领军人才;贯彻落实好国家、省以及总局科技人员各项政策,培养一批垦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团队。

(四)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强工”引领带动作用

通过积极鼓励和支持垦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团队,促进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

(五)增强农场科技推广,发挥“带农”示范辐射作用。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农场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将科技入户和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农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任期目标cssci期刊目录。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为主线,整合科技资源,对共性科技需求和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解决垦区种植业、养殖业技术瓶颈问题。通过连续支持农场重大产业化项目,着力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六) 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发挥垦区的对外合作优势,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成果对接农业论文,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巩固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开拓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渠道,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以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杜绝盲目引进与重复引进,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支持。

(七) 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充分利用科技园区、工业参观走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图书室等平台,以及新闻媒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举办经常性的科普讲座和宣传报道,促进科技知识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提高垦区职工群众的科技素养;加强科普信息网络等公共科普设施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使科普资源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3).

(2)隋凤富.关于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几个问题.农场经济管理,2009(7).

(3)马凤才,孔海心.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分析.农场经济管理,2009(10).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9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给予垦区开发建设以“现代化大农业排头兵”的高度评价,并提出提高“三个能力”建设即: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的希望和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垦区60多年开发建设取得成就以及对国家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非常鼓舞人心,同时,提高“三个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垦区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农业论文,是依靠科技实现垦区跨越发展的历史责任。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新世纪新阶段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既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垦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更是农场职工以及带动周边农村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科学内涵

(一)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现代装备能力是支撑。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9年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现代装备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主导方面。农业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行种植业生产各要素的技术改造,把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现代装备的基础上cssci期刊目录。劳动手段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对垦区提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希望和要求,是对农业现代化这一提法的进一步升华,不仅要求农业生产水平进入现代化,同时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此,要求我们应大力开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论文,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生物工程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创造、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建立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具有重大突破的原始创新成果,对农业生产将产生历史性的、革命性的突破,对改变现有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农业自主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支撑。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是根本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社会生产能力在农业部门的具体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总体水平的标志。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当前,农垦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体现在它是促进粮食增产、农场增收的结合点,是化解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着力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点。只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最终建设成现代化大农业。

总之,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为统领农业论文,现代物质装备能力为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因此,提高农业现代物质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对解决农业问题、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强化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基础

黑龙江垦区拥有从总局、分局到农(牧)场比较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拥有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农垦科学院为主要中心的19个科研所、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技术推广中心、113个技术推广站、6个企业研发中心、2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8个省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拥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将近8万人。垦区这种农科教相互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把生产、科研、推广和应用等各环节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了以生产促进科研、科研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cssci期刊目录。同时,垦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以单项技术突破上水平、集成配套技术增效益为目标,狠抓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已经累计培育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垦区六大作物的优质良种覆盖率已达到100%;二是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和模式化栽培等一整套耕作制度与栽培模式;三是在6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且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四是垦区数字农业技术、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精细加工技术、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取得新进展。通过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垦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7%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2%以上。

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一些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在逐步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垦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水平;不断向市场推出多种粮油加工的新产品农业论文,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效益。

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黑龙江垦区建立健全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普通高等院校4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所,普通中学138所,并已为垦区培养出大中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接近10万人。坚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年均参加科技培训的人数占当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人数的80%以上,增强了垦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扎实推进垦区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进步奠定了牢固的人才基础。

“十五”以来,垦区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课题)200多个,占总课题数的50%左右。截至到2009年底,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53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5项,总局科技进步奖128项,通过总局级以上鉴定的成果共计244项,其中16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5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强化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和制度,指导科研主体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机制创新力度,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大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垦区科技创新能力。

(二)加强科技投入农业论文,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项目引导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垦区工业企业,增强依靠科技发展强壮企业的意识,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技术、新产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有较大增长,在总局、分局和农场(企业)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垦区加快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的新机制。

(三) 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为跨越发展培育智力创新团队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通过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科研创新领军人才;贯彻落实好国家、省以及总局科技人员各项政策,培养一批垦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团队。

(四)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强工”引领带动作用

通过积极鼓励和支持垦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团队,促进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

(五)增强农场科技推广,发挥“带农”示范辐射作用。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农场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将科技入户和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农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任期目标cssci期刊目录。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为主线,整合科技资源,对共性科技需求和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解决垦区种植业、养殖业技术瓶颈问题。通过连续支持农场重大产业化项目,着力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六) 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发挥垦区的对外合作优势,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成果对接农业论文,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巩固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开拓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渠道,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以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杜绝盲目引进与重复引进,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支持。

(七) 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充分利用科技园区、工业参观走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图书室等平台,以及新闻媒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举办经常性的科普讲座和宣传报道,促进科技知识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提高垦区职工群众的科技素养;加强科普信息网络等公共科普设施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使科普资源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3).

(2)隋凤富.关于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几个问题.农场经济管理,2009(7).

(3)马凤才,孔海心.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分析.农场经济管理,2009(10).

科技创新与应用例10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部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