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07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1

物质的分类很多:有从组成上进行分类、有从常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分类、有通过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分类…….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罗列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11种物质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试图通过创设情境、知识递进、师生互动、共同拓展,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从而达成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过程

引课:首先老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洁厕灵、食用纯碱、“威猛先生”炉具清洁剂,同时通过投影放大,让学生分析每一用品的说明书,从中寻找有用信息:三者的有效成分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提出问题: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相互之间能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进行研究,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复习话题:物质的分类及相互反应.

活动单一:按照要求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1.实验室常见的燃料;2.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3.胃酸的主要成分;4. 能供给呼吸的物质;5.黑色的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中各原子个数比为1∶1);6.炉具清洁剂中的碱;7.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8.侯氏制碱法中的“碱”; 9.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10.一种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蓝色溶液;11.氯化钙.

设计意图活动单一要求学生写出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不仅是复习,更主要是为后面物质的分类及相互反应设下伏笔.本节课就围绕这11种物质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巩固、归类.力图将学生心目中感觉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串联成有序的体系.

本题的选择意图是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有少数学生选择了D选项,在纠错过程中,学生对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区别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活动单四:请根据你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在(活动单二)物质间进行连线

总结这部分总结是本专题的重中之重,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感到较为抽象,笔者和学生一起想了一个好办法,比如将符合要求的化学式写入活动二中,再以几种典型物质为例,比如以铁为例,寻找活动三中的化学方程式,就发现跟铁相关的反应有三种,从而总结出铁有三个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进而总结出大多数金属有三个常见的化学性质,以此类推,学生以盐酸为例总结出了大多数酸的通性,不用我提醒,学生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为例也将碱和盐的一些通性总结出来了.与以往的教学程序相比,学生先由具体实例入手,再由此分类、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显得更加扎实和实用.

①乙物质是,它的一种用途是.

②写出“乙丙”的化学方程式.

(2)图2能体现某些物质间变化关系的是.(填标号)

本题是一道中考题,第一个图所涉及的物质正好是刚上课时拿出的三种物质,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2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1],与医学各学科关系密切。其特点为内容繁多、空间结构抽象、代谢途径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常常有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绪论课的学习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一步,采取“先见林,后见树”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本课程的框架,让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临床工作相联系,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系统介绍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构建课程的知识框架

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版本较多,知识深度不同,但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四部分: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专题生物化学。在绪论课上,先对照目录上的章节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在头脑中先建立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即见林),在后续的学习中再根据章节添加具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即见树)。同时,介绍这些内容各自的特点,如生物体的物质组成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较难理解的部分;物质代谢及调控是生物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部分与医学遗传学知识有交叉,这部分内容教师可进行简单串讲,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专题生物化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关系非常密切,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

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从未接触过这门课程的医学生来讲,如果一开始就从高深的原理、复杂的物质结构说起,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所以绪论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我们尝试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比如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么,为什么体内的代谢速度这么快?这是体内众多酶集体作用造成的;烫头发为什么能使头发卷起来?这是利用了蛋白质变性的原理等。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这些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众多的现象,生物化学并非想像中那样深不可测。把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产生兴趣,消除了学生的顾虑,对以后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做了铺垫。

3结合临床应用,分析生物化学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物化学涉及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与临床应用息息相关。人体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体内生化改变引起的,如有些疾病是因为细胞的结构发生变化,有些疾病是代谢过程中酶发生改变引起的。在绪论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临床应用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能促进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判断能力。如抽血检验血脂项目为什么要求空腹?是因为进食可影响血脂含量;严重糖尿病患者呼出的气体为什么有烂苹果味儿?这是糖代谢障碍引起的酮症酸中毒;临床上为什么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疫苗等生物制剂?这是为了防止蛋白质发生变性。通过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例子,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认识到该课程对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生物化学知识也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学好生物化学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也涉及大量生物化学知识,在该课程学习中牢固掌握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考点,可以大大提高考试成绩,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简介生物化学发展史,融入德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3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 --- 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 --- 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 ---- 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 ,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缓慢氧化的条件 (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 Fe 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 先与CuSO4反应;

Fe 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九单元 溶液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 NH4NO3 NaOH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 /KNO3 /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 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 x浓% = M稀 x稀% 或 M浓 x浓% = (M浓 + M水 )x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 = 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 酸和碱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一、了解NaCl、Na2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 (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4

全国各地化学考试的模式不同,有化学单科考试,还有理化生、理化、理化地学科合卷考试。

1.题型分布。试题分为选择题(占36%左右)和非选择题(占64%左右),非选择题又分为若干大题,以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为主。

2.难度分布。试题难度:容易题70%左右,中等难度题20%左右,较难题10%左右。

3.内容分布。试题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试题考查内容覆盖了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及全部19个二级主题,试题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科学探究过程、实验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考查融于另外四大主题的内容考查之中。各部分的分值具体分布比例说明如下:“身边的化学物质”40%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20%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30%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10%左右,其中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少于20%,涉及计算的内容不超过10%。

(二)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分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业考试的考试水平要求如下:

1.认知性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知道水平――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认识水平――能领会所学知识的基本内涵(能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理解水平――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区别、判断、运用等,其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2.技能性考核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初步学习――初步形成的技能,初步学会――能独立完成的技能。

3.体验性考试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在?题素材和内涵中要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关注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分析推理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等。

二、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命题趋势

(一)突出化学基础性、启蒙性,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全国各州市化学试题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面覆盖主干知识。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有:(1)物质类知识,包括氧气、水、碳及其氧化物、燃料与新能源、金属、酸、碱、盐及有机材料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2)工具类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见碱、盐的溶解性表,常见物质的俗称等;(3)规律类知识,包括原子得失电子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等;(4)技能类知识,包括化学用语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与运用、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仪器的识别和选用、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与区分等。

(二)全面体现新课标要求,注重能力考查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它们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2.实验能力。用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课程规定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简单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有识别成型的实验装置图和仪器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的能力;能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等。

3.思维能力。对初中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储存,做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运用储存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简单地迁移、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能利用数学工具,计算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等。

4.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探究题一般保持两个题的命题方式:(1)以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2)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进行考查。

5.计算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迁移,体现化学计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三、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备考策略

初中化学学业考试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单元复习,目的是巩固“双基”;第二轮专题复习,目的是把知识点网络化,便于纵向联系和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复习时可按下列专题进行: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通常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用途,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推断、鉴别和除杂)、基本实验、化学计算题、开放性试题、科学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等;第三轮模拟训练,目的是全面提高应试能力,积累考试经验,同时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点。由于化学考点多且较分散,复习时间相对其他科目较短,在复习中要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有效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依纲据本,夯实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首,考前一定要系统地将化学课本通盘认真复习,立足教材、夯实双基。化学学业考试试题总体比较简单,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翻新、改编、整合或重组,要高度重视课本例题、习题、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插图,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是钢筋、水泥,必须花时间进行记忆与训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根本。如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常见元素化合价、1-18号原子电子得失的规律、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物质性质与用途、二表二图(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溶解度曲线图、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图)等。

(二)吃透标准,把握方向

新课程标准是学业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各州市化学考题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试题结构相同,试题题型不变,“新”主要体现在考查角度和形式上。核心基础知识年年必考,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六大营养素、化学式的含义、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元素周期表信息的判断、原子结构的简单知识、有关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状态的判断)的知识、常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材料类型的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等。将这些知识认真扎实复习,就抓住了学业考试中的大部分分值。

(三)分门别类,形成网络

?拖笆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点、疑难点、考查点、易错点、基础点、综合点、能力点的复习与训练层层落实,逐项测评,细节过关;做到四结合,即教材与考试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单项与综合结合,复习与训练结合。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才是最有效果的复习;综合化的训练,才是最有作用的训练。在教学复习中,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零散知识变结构知识,考点知识变题型知识,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残缺知识变系统知识。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5

初中化学总体而言较为简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在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妨利用生活式教学情境,拉近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磷单质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我为学生们提出了“鬼火”的教学情境。在民间常常流传这样的说法,在人死后他们会化作一团团鬼火在蓦地里游荡。很多学生对“鬼火”还是非常陌生,听到这样故事,他们的听课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基于此,我展开了“磷单质”的性质教学。“鬼火”的本质就是白磷单质的燃烧现象,由于人骨燃烧后的残余的主要物质就是磷,在自然条件下墓地里的磷元素就会挥发出来,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可以发生自燃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火”。结合上述情境,我将磷单质的易燃性、不稳定性揭示给学生。通过对学生们常见生活情境的设疑,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验式情境创设

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化学学科与化学实验的发展密不可分,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式情境的创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化学现象与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促进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化学物质辨析章节的复习教学中,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式情境。首先,我按照下图为学生们连接好了实验图,但未将反应物质类型揭示给学生们。

然后,我要求学生们观察反应物质的状态。A是纯净物,B是黑色粉末状纯净物,可能是CuO或是木炭粉;C中存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我将存放在气球里的气体(为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一种)。有了以上的信息,我要求学生们尝试结合实验现象推断对应的化学物质,并完成下表。

对于编号I,由于黑色粉末未变红,且玻璃管内有水珠生成,则可以判断物质A为H2。再结合C、D两处无明显现象,则可以进一步判断出B物质为CuO。对于编号II,由于C处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A物质为CO,再结合黑色粉末未变红,可以说明B为CuO。对于III,首先由蓝色火焰可以判断出A物质为H2,再结合黑色粉末减少至消失,说明B物质为木炭粉。至此,学生们顺利推断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所有的物质类型。

在该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学化学常见氧化还原现象、燃烧现象、沉淀现象得到了整体上的训练。探究性实验情境考查题是近些年中考的热门题型,此类实验式情境的导入对化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三、应用式情境创设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朝向实践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想实现对学生应用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用式情境创设必不可少。对此,我们不妨将社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应用实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患者发生胃痛的情况下,医生常常会开出胃舒平一类的药物(其中每片含氢氧化铝0.39克)。胃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只要服用适量的胃舒平即可环节胃痛。若是服用了过量的铝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的形成,也会消耗过量的胃酸。所以,治胃疼的药不能服用过量。在此应用式的教学情境下,我为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计算题。

例:若是该医生给患者开了一瓶胃舒宁(每片含量为0.39克),并要求病人每次服用两片。那么,试问:在服用该药片后被消耗掉的胃酸质量为多少?

分析:本题属于化学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尝试和化学基础。首先,我们应该写出对应的反应方程式,胃酸就是稀盐酸(HCl),治疗过程即是盐酸与氢氧化铝的反应过程。于是,我们假设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为x克,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得到关系式:78x= 109.5×(2×0.39),得到x=1.095 克。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6

1 教材分析与教学要求

本节教材编写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情感。在介绍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见弱电解质”之后进一步以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来讨论溶液的酸碱性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理解,同时又为接下来介绍测定酸碱溶液浓度的方法――“酸碱中和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此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1 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了解酸碱度的表示法――pH,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②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归纳信息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

②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身边物质的酸碱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和运用化学的情感;

②认识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酸性体质的形成及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理念。

1.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酸碱性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及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 教学实录与设计意图

学生计算、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计算分析进一步巩固对溶液酸碱性本质原因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过渡】通过上述的计算我们发现直接利用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大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有时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引入另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这个物理量就是pH;那么什么是pH,它与溶液的酸碱性又有什么关系?测定溶液的pH又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72-73,分小组交流与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常温下pH大于7的溶液)

中性溶液:常温下pH等于7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归纳整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收集、归纳、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出问题】溶液的pH我们如何获得?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法?教材中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多媒体展示】1.定性的测定:指示剂法(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2.定量测定:pH计法和pH试纸法

pH试纸法的几点讨论:

1.常见试纸的类别有哪些?

2.利用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3.pH试纸能否事先润湿,如果润湿会对测得结果有何影响?

【学生演示实验】用pH试纸测定家用食醋、雪碧、可乐、矿泉水的pH1.学生思考回顾、回答

2.学生现场测定:利用pH试纸测定日常生活中醋、雪碧、可乐、矿泉水的pH,并根据结果判断其酸碱性1.让学生了解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会pH试纸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学以致用,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及学习的兴趣

【过渡】从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雪碧的酸性与醋的酸性相当,甚至比有的醋还要强!因此我们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能长期大量饮用雪碧(尤其是青少年),否则就会导致体内钙的溶解与流失,不仅如此,雪碧还是一种酸性食物,长期饮用会导致人形成酸性体液,那么酸性体液又有什么危害呢?

【多媒体展示】酸性体液――百病之源(视频材料)

【过渡】从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小于7.35的为酸性体液,大于7.45的为碱性体液,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都与酸性体液有关,酸性体液还会使人常常感到身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形成酸性体液我们必须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量,那么什么是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呢

【多媒体展示】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

【过渡】英国学者克里比斯曾发现了人体内的“克氏循环”,因此克里比斯获得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课前我们说的醋虽然是酸性但其实它是一种碱性食物,适当多食用对我们是有利的,因此要适当地多吃点醋。那么每天我们摄入的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应满足何种比例才科学合理呢?

【多媒体展示】酸碱平衡――21世纪人类健康新理念学生聆听、常识性了解酸碱性食物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了解酸性体液与碱性体液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危害1.了解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2.让学生常识性地了解“酸、碱性食物”、“酸、碱性体液”的关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理念

3 教学感悟

3.1 新课程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常见物质与化学现象,将物质性质、化学原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研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想[2]。本节课中我们有效地利用学生熟悉的“醋为酸性溶液”这一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与“醋却是碱性食物”这一认知冲突导入课题,引出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酸性物质有哪些?碱性物质有哪些?”的探讨,让学生对酸碱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提出“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有关知识去分析溶液的酸碱性与水的电离平衡的关系。通过共同的分析得出了溶液酸碱性与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有关后,很自然地就想到“那么如何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这一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分析的问题上来,让学生的探究顺其自然地进入到了pH测定方法,而这一探究中我们仍然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喝的可乐、雪碧、矿泉水及食用醋等来测定其pH,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过量的饮用雪碧等饮料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最后再回到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介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整节课时刻围绕学生熟悉的物质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及原理,进而思考如何去健康地生活这一情感目标。

3.2 既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化学知识,更应该关注对他们一生有何影响与有何价值

从教这些年来,每一年都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老师,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再提及当年所学的化学知识了!即使提起来知道的也少之又少了,这不禁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什么知识才是学生最想要学习的?怎样的化学课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怎样的化学课才算一节好课呢?怎样的化学课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呢?……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逐渐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化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的常识;不仅要了解一些化学原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原理去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指导自己科学健康地生活;不仅让他们掌握化学思维的方法,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健康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如本节课中让学生学会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及判定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常识性了解了溶液的酸碱性与食物的酸碱性是不同的,并通过酸碱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了日常生活中要“少吃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不要过量喝雪碧等酸性饮料”等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这些与他们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一些常识、生活理念必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笔者想这也就是新课程所提出的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化学课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目标所在吧!

总之,笔者认为一节能让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高涨、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有着无穷乐趣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一节能让学生记住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一节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7

金属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 “金属与金属矿物”规定: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将这些主要内容绘制成知识结构图(见图1),不难挖掘出如下的化学学科思维方法:金属物质的性质与材料的关系;材料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材料的性能、成本、使用);从化学视角分析金属材料选用的思路方法;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的思维方法(一类物质的共性、差异性)。

日常生活中与金属材料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金属制品的使用。学生对金属制品的了解并不多。由于感觉熟悉,人们对金属制品的使用不依据说明书,使用中存在较多的不合理。例如,用金属保温杯盛装牛奶、梨水,铁制炒锅清洗后不擦干,用铝锅盛放剩菜等。此外,由于金属制品使用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人们面临较多科学选择和使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金属的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腐密切相关。

综合多方面因素确立项目为:合理使用金属制品。该项目能够涵盖金属的存在、性质、制备和用途等内容,有稳定的金属材料认识领域和金属研究对象,有明确和独立的本源性问题(如金属制品的选择和使用),有真实的客观存在和应用(如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需要独特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如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制备、金属的使用),与“化学与社会发展”专题中的材料、健康、环境等内容有实质性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从化学视角进行材料选择和使用的思路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获得的核心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阐述表达出来,并且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为了促进人们使用金属制品的日常行为更加科学合理,确立项目作品――“合理使用金属制品”宣传手册,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宣传。

二、项目整体线索

为了制作“合理使用金属制品”宣传手册,需要解决宣传手册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内容,需要寻找人们使用金属制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到合理做法。为了能够分析解决金属制品的使用问题,需要认识金属制品和研究金属的性质。金属制品的材料选择、制备和使用中的核心问题是:腐蚀。这与金属的性质密切相关,是金属一类物质的共性问题,也体现出差异性。人们关于金属制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择”,由于金属制品使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同类制品的丰富性,人们常常面临着如何选择金属制品,紧接着是购买后如何正确使用的问题。因此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包括:认识金属制品,发现问题研究金属的性质、金属制品材料的选择研究金属制品的腐蚀与防腐研究金属制品的选择和使用走进社区。(见图3)

按照任务线索,阶段性地完成项目作品,依次为:介绍金属制品的主要成分,依据金属性质、金属制品性能分析金属制品的材料选择;介绍金属制品易被腐蚀的原因及其实质,进而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金属制品的防腐问题,提出合理建议;通过项目研究,教师结合实例提供金属制品选用策略及其合理使用措施;最后完成宣传手册的呈现设计、美化加工。

与任务线索相对应完成核心知识的学习,依次为:认识金属材料与合金,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与金属材料的性能,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明确金属性质的共性和差异性;依据金属的性质,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问题,明确金属腐蚀的实质是在一定环境下发生了化学反应,防腐的实质是阻止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依据金属性质,了解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了解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的制备方法,通过金属矿物的有限、人们制备金属付出的代价以及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深入体会回收金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整个项目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线索为:认识金属制品、认识金属性质研究金属制品、理解金属性质选用金属制品、应用金属性质内化后输出,迁移创新。对金属制品的认识和研究、金属性质的认识和理解贯串整个项目。虽然金属性质在第一个任务中获得,但是需要在研究金俑蚀、金属制备、金属制品的选用中不断地理解和应用。对金属制品的认识也是层层深入,从接触到研究再到合理选用。对金属制品的研究是明线,对金属性质的理解是暗线。

在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以核心观念统领:(1)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无论是发现金属制品的相关问题,还是研究金属制品的腐蚀,体现求真求实、有理有据的科学精神;无论是研究金属制备的实际问题,还是实验室模拟金属制备和走进社区宣传,切实依据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友好的社会责任。(2)一类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要体现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研究结果聚焦为金属的共性与差异性,金属活动性顺序更是共性与差异性的体现;金属腐蚀与防腐、金属制备都同样体现共性与差异性。(3)从化学视角分析材料的框架,也是本项目的核心观念,材料的性能、制备、选择与使用贯串整个项目,借助从化学视角分析金属材料这个案例,期望让学生形成从化学视角分析材料的基本框架的能力,并能够迁移到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其他材料的分析中,这是本项目帮助学生形成的活动经验图式。

三、项目中的核心活动设计

1.项目的策划

项目教材,应以项目要解决的真实问题作为明线,以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作为核心活动设计的主线索。本项目的整体驱动任务是:制作“金属制品合理使用”宣传手册。第一个核心活动是项目的策划,需要学生畅所欲言,能够拆解任务,合理分工。明确宣传手册要解决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问题,明确任务完成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完成任务的主要依据和前提是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2.认识金属制品。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了解并不全面,主要知道的是铁制品,不清楚其他金属制品,因此认识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很重要。从生活视角认识金属制品主要了解其用途、使用注意事项,从化学视角认识金属制品,主要了解其成分和性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金属物理性质共性和差异性的核心认识,进而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和差异性。(如图4)

在认识金属制品的任务中,采取三种活动形式。通过调研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的成分,发现关于金属制品的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交流研讨活动,依据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金属制品性能与材料成分之间的相互推理分析,建立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基本角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和差异,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建立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

3.探究金属制品的腐蚀。

金属制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被腐蚀。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金属材料和设备相当于其年产量的1/4左右。金属制品被腐蚀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很普遍,也是金属制品使用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研究金属制品的腐蚀采取的是从案例到一般的思路,首先要研究常见的铁制品腐蚀现象,通过调研初步预测铁制品腐蚀的条件,然后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寻找证据,揭示铁制品腐蚀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金属的腐蚀问题,依据金属性质和金属腐蚀实质进行预测,然后去寻求证据,得到结论。根据金属腐蚀的研究结果,通过交流研讨,分析金属制品的防腐措施,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金属防腐的发展趋势,进而总结金属防腐措施的基本思路。(见图5)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8

化学学科中,任何理论(或假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示踪原子等。许多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或假设的提出)再实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家就是这样去认识化学世界的。

2.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3.能查阅、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其它资料。

4.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规实验手段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综合实验是常规实验的综合运用,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实验也离不开常规实验,因而教材中所有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动手,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加热、蒸发、过滤、分液、称量、滴定、仪器的组装等)的熟练掌握,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要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载体,还承载着体验科学实验设计、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实践能力的教育功能,因此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意义非同一般。但教材中该部分内容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学生易学难记。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和教学体会。

1 充分运用实验增强直观性,优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更强,大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功能的挖掘和利用成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关键。元素化合物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它们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水、酸、碱、盐等的反应看得见摸得着,课堂上应力争把相关实验做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精彩,以至于想认识更多的物质。一些经典实验如钠与水、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高中生求知欲比较旺盛,对实验充满了兴趣,但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实验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观察,若实验现象较多时,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给出观察提示,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重要物质的性质,还可以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如在进行SO2教学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事先制好SO2,每组分一试管,学生按学案所示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并讨论其中显示的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内容如下:

(1)观察SO2,闻气味(闻后立即塞好);(2)将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下打开胶塞;(3)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塞紧试管口,取出,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4)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加入2滴品红溶液震荡,观察,加热后再观察;(5)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滴加2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震荡,观察。

通过本实验探究,学生理解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溶于水的气体;从物质分类角度看,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从化合价角度看,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从特性角度看,SO2具有漂白性。

2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3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的方法也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人教版必修Ⅰ金属化学性质一节,将几种金属化学性质集中介绍,有利于不同金属性质的比较:如钠、铝与氧气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与氧气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钠与水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铝或铜制水壶不与热水反应,实验探究铁与水蒸汽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水的反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认识到金属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与金属活动性有关。再有在讨论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时,可运用类推和比较的方法与二氧化碳作对比(与水反应、与碱NaOH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通过对比,找到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归纳法是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最常使用。如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通过归纳,可以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是什么,主干内容是什么,初步建筑起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使之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随时提取相关知识点。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例10

化学学科中,任何理论(或假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示踪原子等。许多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或假设的提出)再实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家就是这样去认识化学世界的。

2.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3.能查阅、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其它资料。

4.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规实验手段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综合实验是常规实验的综合运用,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实验也离不开常规实验,因而教材中所有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动手,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加热、蒸发、过滤、分液、称量、滴定、仪器的组装等)的熟练掌握,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