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德育的核心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07

小学德育的核心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1

以下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学校教育中的误区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大部分学校一味地去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一定好。这是导致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成功的最大因素。

二、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爱: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能满足的尽量满足,都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很多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少爷”、“小公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留守儿童,他们脱离了家长的束缚,放任自己,与社会不良分子混在一起,缺少了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接受道德教育这一块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十年树木,百年方能树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树人,德育工作才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呢?

1、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使其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中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了,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伙伴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家庭、学校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尽管我们的家庭都距离学校较远,缺乏交流的机会和条件,但学校仍是积极建立了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了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了家长的综合素质。

3、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2

(广东省清远市田家炳实验学校,广东清远 511500)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英语德育教育为研究重点,以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提升为着力点,展开探究,希望为相关教师带来一些建议。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3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改善时事教育,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不断成长。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加强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体验活动,参与环境保护宣传,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课程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场所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活动空间。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心其生活条件与专业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同时要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5.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加强网络正面引导,推进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鼓励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组织以“中国梦”“三爱”“三节”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展示。

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

6.改进课程育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开发有效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7.改进实践育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普遍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行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农村学校应普及适当形式的种植或养殖。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8.改进文化育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要加强图书馆建设,提升藏书质量,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学校要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或书写上墙,让学生熟练背诵。要利用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9.改进管理育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班级民主管理和各种面向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要充分体现友善、平等、和谐。要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把育人要求和岗位职责统一起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加强师德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保障

10.改进方式方法。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德育规律研究,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因材施教,润物细无声,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要突出知行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客观真实记录学生行为表现情况,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要勇于改革创新,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德育专业能力。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4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占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这种价值理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发挥着教育资源和评量标准等多重作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晴雨表”。近些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朽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互联网、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QQ、MSN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搭建了新平台,也给他们接触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开辟了快速通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加紧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他们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管领导认识不足,相关部门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做好中小学德育的合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个别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亟需提高,教育方法与手段相对滞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强;社会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位严重;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还有许多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薄弱”了多年、提出来多年、多年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真正解决的环节。

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以及仍然存在的老问题,都需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把“三个倡导”作为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通过这种“照镜子”和“回头看”,可以帮助基础教育工作者了解工作效果,积累有益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从而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核心区”。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根据这种说法,中小学德育工作就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夯实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它在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中,给人们指出什么是理想的和应该做的。”从本质上说,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中,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好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等内容,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毫无疑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首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学校德育的“核心区”。

事实上,“三个倡导”的内容在以前的道德教育中均有体现,只不过提法没有这样具体,逻辑层次没有这样清晰。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新概括、新提炼,更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搞清楚每一个“倡导”所指的具体内容。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要设计他们能够接受的、反映“三个倡导”内容的教学和教育内容,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也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并在教学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教学资料中反映“三个倡导”的内容。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语文、数学、外语以及其他自然学科中都应该而且能够反映这些内容。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时刻绷紧“育人”这根弦,这就牵涉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德育提出新要求

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建构并最终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实际、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五个方面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精神依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这种价值理念,来自历代仁人志士的实践和探索,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最终还要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所谓回到实践,归根结底还是要指导人的行动,内化为人们“自觉需求”的问题。这种内化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灌输和教育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更需要这样的“渗”和“透”。

勿庸讳言,作为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意义以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十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不同的角度,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期望。为了把这种意识形态转化为人民的自觉需要,当然离不开基础教育阶段的灌输。只不过这种灌输,不能只讲“形而上”的道理,而是应该主动适应青少年的理论认同规律和意识形态接受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到我们的学校德育和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牢牢把握“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及辩证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概括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个目标和追求的实现,需要后面两个层次“倡导”的支持和保障。同样,第一个“倡导”的发展和实现也会影响到后两个“倡导”的发展和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在国家发展和公民进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的角度提出了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素质要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的“渗”,让青少年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只是完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步。更难做的是第二步,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透”,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及其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的重要作用讲“透彻”。如何通过学校德育和课堂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早早地就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之于我们,就像大气层一样必不能少,我们置身其中在受其保护的同时,还要汲取其物质和精神养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清醒认识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身心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基础教育全过程。

三、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与“透”

由于中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重视渗透的艺术。“渗”,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主导渠道;“透”,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 课堂教学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主导渠道。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是主要阵地,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主导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渠道作用,首先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堂建设,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调整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三个倡导”进中小学德育教材;其次,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入青少年学生头脑;再次,紧密联系青少年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增加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和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指导意见和评量标准。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精髓之处。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民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必须使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接,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去遵循它、实践它。德州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以建设区域道德高地为目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州优秀文化为立足点,以实现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突破口,以党性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切入点,以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公众人物为重点对象,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进一步打造美德德州、文明德州、诚信德州品牌,逐步探索出一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宣传

1、宣传理念上突出思想政治性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内容。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2014年4月山东省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鲁发〔2014〕8号)。2014年7月11日德州市出台了《2014年全市组织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指导方案》。由此可见,国家由上到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度重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刻不容缓。为此德州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进程中,应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特别是宣传部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为引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宣传内容上强调科学性

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有益信息,但也容易在芜杂的信息面前失去方向,这就需要在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上严格把关。德州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和各种宣传文化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媒体全联动、舆论全覆盖,在全社会叫响“三个倡导”24个字。特别是主流媒体《德州日报》要在重要版面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要在一版重要位置“身边故事”、“孝信俭三好德州人”等栏目;在要闻版开设“调查”专栏、“专访”栏目;德州日报读书版和德周刊论苑版,要通过刊发历史掌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支撑作用;要做强品牌栏目“德州好人・每周之星”栏目,每周报道一期,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和宣传报道各类义工活动。德州广播电视台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黄金时段播出,每周不少于三次,同时在节目中开设德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德州的专栏。其它各频道结合自身特点,推出相关栏目,重点做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宣传教育。

3、宣传重点上弘扬德州精神

德州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德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所在,因此,培育德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德州精神相结合的文章。应建立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德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认真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大力弘扬德州精神,可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四德建设为载体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当代价值”主题活动,以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为重点,用传统美德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友善品格。

4、宣传方式上着重可接受性

发挥宣传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作用,就必须注重宣传方式上的可接受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宣传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性,才能使宣传内容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德州市可以广泛发动知名学者、市委讲师团等力量,结合德州实际,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进课堂、进头脑。同时要注意利用多样化的宣传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手机要广泛传播,德州市政府网站在首页要常年呈现“三个倡导”24个字的内容,常年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充分运用手机报、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提升影响力和亲和力。

二、发挥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生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中小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为重要。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德州市应建立富有德州特色、梯次推进、系统衔接的由生活德育、传统文化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学科德育构成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德州市还可以加强与教委和各中小学校的联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读本(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德州精神》、《德州好人故事》等书籍的征订发行工作。

2、创新学校活动方式

学校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富载体。德州市可以制定《德州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指导意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节庆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德州市青春校园电影院线公司深入市区各中小学校,放映优秀儿童影片,还可以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为师生们介绍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在高中及以上学校开展成人礼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组织广大青年研讨、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

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校园文化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德州市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大中小学校普遍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图或书写上墙,设立“美德荣誉榜”,在教师和学生中设立“四德榜”。还可以用征文、绘画、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校园中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教育。

三、强化引领示范作用,注重实践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践行,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

1、典型示范,党风引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党员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示范者、推动者,更应从内到外,由始至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自己不断前行,必须坚持从易到难、从近到远,号召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细处做起、从实处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从而增强自觉遵循和日常践行的能力。德州市党员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众对思想观念的认同,所以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发挥带头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引领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扎根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德州市可以把先进典型分为德州好党员、德州最美人物、德州时代楷模三个层次进行宣传推广,用先进人物的榜样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和窗口单位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宣扬身边好人的美德善行。我们可以利用重大事件及典型模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要求具体实在、可信可行。

2、约定约束,融入实施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国家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找到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形成激励和惩处机制,宣传和褒奖善行义举,特别是对不讲诚信的人和事要予以严厉查处,形成人人向好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市民行为准则,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体现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价值,让正确的行为得到鼓励,错误的行为得到谴责,为法治中国建设凝聚强大的正能量。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6

最近一段时间是立德树人政策窗口期,教育部密集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日前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3个部分13条大约3600字。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意见》的新颖性。《意见》新不新,关键看它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重申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进一步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意见》在这个背景下出台,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意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意见》第一部分从德育内容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应该说,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公民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气质和一个社会的风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新内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心理发展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网络世界价值多元,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的新阵地,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在多元中把握主导价值观。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解《意见》的深刻性。从《意见》内容来看,改革思想贯彻始终,改革举措重点突出。说改革思想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三性”并将“三性”分别对应文件的三个部分。《意见》立意是“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除了实效性是一贯提法外,时代性和规律性都是新概括、新思想。提出时代性,背后的假设是这个时生了变化,德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出规律性,意味着德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工作规律,避免“不讲理”、“有理不好好讲”等问题。说改革举措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四个改进”上,即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改进文化育人和改进管理育人。从课程、实践和文化“三育人”到现在的“四育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在“四个改进”中,各自又有核心的改革。在改进课程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在改进实践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进文化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在改进管理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除了“四大改进”外,《意见》还提出要改善时事教育、改进家访制度、改进方式方法等。这些内容一起使得“改”字成为《意见》的一个亮点。

在遵循立德树人规律中把握《意见》的科学性。《意见》科学不科学,关键看它是否符合德育规律。立德树人,落脚点是“人”,因此立德树人规律首先就是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中“学生”一词共出现了38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用词,充分说明了文本“目中有人”。其次,“立德”要有活动设计。好的德育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尽可能在活动中育人;好的德育政策文本也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各种活动设计。《意见》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大致设计了十余种活动。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三爱”活动;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开展基本国情调查体验活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组织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等。有了这些活动设计,各地各校就有了实践抓手和载体,就有可能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形成德育特色。

在总结政策执行经验中判断《意见》的实用性。《意见》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其内容有没有“硬招”和支持条件。《意见》第三个部分明确提出了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和完善督导评价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可行。观察政策文本管用不管用,还要看两个维度,一是看通篇有多少“硬招”,二是看有没有配套支持政策。就前者来说,“见制度见标准”的政策和“见钱见物”的工程,被视为“硬招”。《意见》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来提升自己硬约束力的,共涉及八个方面:探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探索品德优秀学生表彰激励机制等。由于制度或机制是管长远的,这八项制度和机制就从内容上保障《意见》有望成为一个管用的政策文件。就后者来说,《意见》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涉及的有关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师德建设等,都有专项文件。有刚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有《意见》提及之前出台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支撑着《意见》,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政策体系。学习把握《意见》,应同步学习把握其他六个文件。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7

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学开始实行,让学生从小就做好人生的规划,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从小学开始,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推进小学教育全方位的发展。

一、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小学生被喻为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着祖国未来发展的状况。所以,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小学生做起,一步一步地创新德育工作,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为深刻,愿意主动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逐渐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小小的力量,让德育工作的进行更顺利。

二、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让小学生真真切切地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去领悟这其中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牢牢地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文字,还要根据它的精神实质,去社会实践。其次,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涯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最后,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小学生去生活中感受社会,从小就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能多给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一种认真、负责的价值观念,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光明。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8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深刻领会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阐述,切实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和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专题教育,强化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学校道德讲堂建设,积极落实《市“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意见》要求,结合青少年成长状况和实际需求,开展好学生道德讲堂、教师道德讲堂、家长道德讲堂,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促各中小学校配备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到师资、教材、课时“三落实”;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活动,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困惑;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职能,整合全市卫生、教育等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方面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面向全市未成年人,正常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体验、讲座辅导等活动。

(三)积极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扎实推动中小学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落实好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制教育内容,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法制教育。以法制教育为切入点,全面统筹安排好中小学学生的安全、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禁毒、国防、知识产权等专题教育,每年12月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月”活动。加强与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关工委等部门的协作,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法制进课堂”、“模拟法庭”、“青少年带法回家”、“五老”法制宣讲等活动。

(四)提高中小学生文明素养。以《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重点,坚持不懈地做好。深化“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月”活动(每年3月),把集中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结合,明确不同学段开展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制定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行为规范标准,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做一个讲文明、有道德的人。

(五)继续完善德育工作队伍。完善以班主任为核心、政治课教师为骨干,法制副校长、“五老”、校外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为支点,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关于加强班主任选聘和管理的意见》和《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绩效考核指导方案(试行)》的实施力度,从任职条件、选聘方法、职责与任务、考核和奖励等方面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行为。制定并实施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从2013年起用5年的时间,对全市在岗班主任和班主任后备人员进行培训,加快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建立中小学班主任人才库和工作档案,引领班主任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2-06

2009年,以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为标志,日本正式开启了“学生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型能力”)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品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率先进入改革实施阶段,而品德教材作为学校品德课程的内容载体,是品德课程创新这一动态过程的物化构成,不仅体现着品德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更是具体化的品德教学大纲并以之规范品德课教学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小学三、四年级品德教材的分析,探究日本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课程改革基本思路与特征,以期能为我国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及教材修订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品德教材目标重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

2009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项目,该研究旨在“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1]。基于“未来”视角,围绕“整个教育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这一根本问题,项目组在分析社会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教育政策动向,提出了21世纪日本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即“21世纪型能力”(见图1)。

如图1所示,“思维能力” 是由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构成,居于“21世纪型能力”的核心地位;支撑“思维能力”的是“基础能力”,即在语言、数量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能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包含调整自我的行动和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生涯规划能力、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与他人共同参与策划构建社会的能力、伦理道德意识和市民责任感等各项能力,它限定和引领着“思维能力”的应用和发展。三者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培养具备适应21世纪生活的日本人,从而建立以自主、合作、创作为轴心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三大核心能力中,与学生品德及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是“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包含“自律活动力”“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参与计划能力”三大亚核心素养。从关系视角切入,它们与个人、他人、集体、社会文化、生命、自然等六大领域相互关联,构建起了相应的“能力”与“价值”教育目标,继而形成了主导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这也是本次品德教材修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具体如下图所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兼顾各年龄段学生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践能力为本的品德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四个阶段: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以及高中段。限于篇幅,在此以小学高年级段为例①,如下表所示:

实践能力核心素养通过细化与阶段化,直接引领着新一轮的品德课程改革,更直接引领品德教材的修订。

二、品德教材内容重组:以核心素养形成规律为本

基于上述目标体系,日本文部省对小学三、四年级的品德教材――《我们的道德》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修订后的《我们的道德》教材,在内容选取上紧扣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且严格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形成的规律,选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范例教学内容,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合并编写。

首先,教材内容的选择严格遵照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目标。以“自律活动力”为例,这一核心素养具体包含了生活习惯、健康体能、计划执行力、自我认识等七个方面,因此,教材在选择主题、内容以及编排的时候,全面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如表2所示:

其次,教材遵从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具备连续性的特征,采用了年级合并编写的方式。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他们,无论是获取概念观点还是养成行为习惯,都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7]因此,修订后的小学三、四年级品德教材把两个年级合并在一起编写,让学生在两学年里学习同一本教材。如图3:《我们的道德》部分内容截图所示的两幅图:左图来源于《我们的道德》第一部分“自我提升”的第二小节“下决心做的事要坚持到最后”,该小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划执行力。为了深入贯彻此目标,本教材采用循环往复的形式,让学生三、四年级分别设定一个目标,记录下设定目标的理由及达成目标的简要历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计划执行力的内涵;右图来源于《我们的道德》第一部分“自我提升”的第三小节“要有勇气做正确的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写下三、四年级鼓足勇气做的事情模块,引导他们思考鼓足勇气做的事情之间的联系,通过时间与事件的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如此,对于同一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学生在两年内将得以巩固和强化。这切实保障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延续性,注重了品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第三,教材遵循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原则,采用以范例为主的内容呈现方式。范例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学到学科的系统思想而不是系统材料,要求在教材中设计范例性的课题,让学生在每一个课题上停留较长的时间,以使他们能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牢固掌握,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能面对问题情景而展开学习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9]整体而言,《我们的道德》每个主题的教学,都先用学生个人的范例引出章节主题,再选取社会生活中的范例引导学生走向实践探索,最后选取与主题相关的经典范例让学生对该主题再次思考(如表3:《我们的道德》内容呈现形式)。此种呈现方式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道德》中的每个主题都与人和社会息息相关,都必须予以重视。

三、品德教材理念更新:走向“学材”为本

日本著名学者高仓翔教授曾提出,教科书作为“学材”,具有五大功能:(1)唤醒学习的功能;(2)提示学习课题的功能;(3)提示学习方法的功能;(4)促进学习个性化、个别化的功能;(5)巩固学习的功能。[11]这五大功能构成了学材式教材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我们的道德》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遵循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同时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材设计理念,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材”。

首先,“学材”要想唤醒学习,就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及情意方面的特点[12],对于品德教材而言,适应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特点是关键。《我们的道德》共四章,从前到后依次是:自我提升――与人相处――感受生命――和大家联系在一起,先从学生“自我”出发,再到“社会”,最后是“国家”。根据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三、四年级的学生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处于前习俗阶段的儿童,或是从能否引起快乐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性,去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即处于以自我为中心来评判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的阶段;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直接的和表面的后果,即处于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评判标准已经开始从自我主义转向社会集体。[13]基于此,《我们的道德》在内容编排上符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转向关注社会集体的道德认知特点,具有使学生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崇敬,并产生学习热情的魅力。[14]

第二,“学材”要提示学习课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个别化,就需要做到不仅提示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而且提示拓展和深化学习的多种选择方向,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15]《我们的道德》中每一章下的每一小节的标题都是对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的提示,而在每一小节里面都会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和课题的内涵(参见表4)。这使得新的品德教材既照顾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本书的习题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不设置正确的答案,允许开放式的学习结果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这更进一步地凸现了品德学习的个性化。

第三,“学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提示学习的方法,即教科书应该具有培养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元认知能力的功能。[17]《我们的道德》在目录之后特别呈现了本书的使用说明,介绍了学习此教材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1)自学:读书并思考,写一些自己的看法;(2)讨论法:和朋友讨论各自的看法;(3)调查法:听一听小区人们的心声、试着和家人聊一聊写一写;(4)重复实践法:《我们的道德》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反复利用的一本书;(5)反思:思考在生活中什么才是重要的,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以发挥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同时,教材中每个主题的编写包括任务的设置等也充分体现了这些品德学习方法。

四、对我国品德教材修订的启示

(一)品德教材目标应紧跟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均启动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自十之后,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三大板块内含9大指标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一核心素养体系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关涉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以及“文化性”,反映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文化修养”三个板块的核心素养。其中,自主发展包含“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社会参与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大核心素养,文化修养则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三大核心素养。整体而言,这些核心素养均具有跨学科性,且跟学生品德发展紧密关联,因此,建议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出发,通过指标内容的细化以及学段的具体化,进一步构建我国未来的品德课程改革包括品德教材修订的目标体系,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转向。

(二) 品德教材内容编排应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

在我国,“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性质而言,它是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因此,必须要整合各类课程,建构综合情景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参与类的核心素养,与品德联系最紧密,它的形成必然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基。因此,在编写品德教材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顺序,选择并设置融自然、社会与人文为一体的教育范例,让儿童在范例的学习中不断感悟、体验,进而联系自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来予以反思、实践。

(三)品德教材设计理念应转向“学材”为本

过去数十年,应试教育一直处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地位。尽管近年来一直提倡教(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但以升学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流。此教育大背景中的教材设计使用的也是最有助于实施应试教育的设计理念:“知识中心式”。在此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注重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是帮助学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辅材料,也仅为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服务。而以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品德教材,其在设计上必须使用具有连续性、实践性、多元性以及开发性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具有开发性、指导性、多元性、连续性、实践性和巩固性等特点的“学材式”教材设计理念相呼应。因此,品德教材如果在设计编排上摆脱传统的教材设计理念使用“学材式”理念,将会使品德教育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去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n程の成にvする基A的研究蟾3:社会の浠に辘工胭Y|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n程――研究_k事例分析等からの示唆[R].2012.

[2]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 教育n程の成にvする基A的研究蟾5:社会の浠に辘工胭Y|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n程成の基本原理[R].2013.15.

[3][4][6]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n程の成にvする基A的研究蟾5:社会の浠に辘工胭Y|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n程成の基本原理[R].2013.94-95.

[5][16][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8-130.

[7]吴风岗.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J].天津教育,1980(4).12-16.

[8][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24-33.

[9]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64-68.

小学德育的核心例10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法》、《教师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师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区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为依据,以爱岗敬业、关爱幼儿、育人教书为核心,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成长规律,引导教师树立高尚职业理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第二部分 基本原则

职业道德工作考核要充分体现幼儿园工作的特点,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学年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激励为主的原则。师德考核是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园防保教工作的和谐发展和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育人为主、重在规范,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目的,鼓励教师通过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2.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规范程序、依法办事,充分尊重教师的民利,实行考核标准、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三公开,充分体现考核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力求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

3. 坚持奖优罚劣、促进发展。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奖优罚劣,引导教师认真践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第三部分 考核内容

职业道德工作考核应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聘任合同为依据,以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提升工作实绩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按照规定的内容、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幼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遵守幼儿园规章制度,自觉践行师德规范,维护幼儿园荣誉和教师形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质量观。不得散布、传播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反动言论,或向幼儿传播有害身心健康的思想和信息,不得参加或组织诱导幼儿参加非法组织、“黄、赌、毒”和迷信活动;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得干扰、阻挠对违规办园行为的调查处理。

爱岗敬业。热爱学前教育事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勤奋工作,敬业乐业,精心制定防保教工作计划,精心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上课,精心引导幼儿户外活动与一日生活常规,合理评价幼儿和防保教教育教学反思,服从幼儿园工作安排,积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不得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得在工作时间从事与防保教工作无关的活动,不得在幼儿面前接打电话;杜绝因失职、渎职造成安全责任事故。

关爱幼儿。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幼儿,不得单纯以幼儿外貌评价幼儿,加强对困难幼儿的活动引导,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增强学习信心。关心幼儿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幼儿合法权益。注重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幼儿安全。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讽刺、挖苦、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不得违反规定占用幼儿户外活动时间。

教书育人。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市教育教学政策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依法治教意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履行育人与教育双重职责。将德育渗透于防保教工作中,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以幼儿为根本,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幼儿关系融洽。

不得违反规定授课、随意调整课程和课时、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保育、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分数

作为评价幼儿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诚实守信,谦虚谨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领导、同事、幼儿、家长建立平等、尊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文明执教,品行端正,举止端庄,语言规范。严格遵守廉洁从教有关规定,自觉接受幼儿、家长和社会监督。不得从事任何有偿家教活动,不得在园外机构兼职兼课,不得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家长、幼儿财物或者通过擅自向幼儿推销或代购其他商品谋取私利,不得违反上级规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擅自收取幼儿费用;不得指责、训斥幼儿家长。

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善于学习,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研究业务,认真研究国家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积极参加防保教科研活动,崇尚科学实践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部分 考核标准

师德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按照考核工作通知确定考核优秀比例,优秀等次名额实行申报审批制度。写入《__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鉴定表》存档。“优秀”等次人数控制在被考核人数的30%以内。在此基础上增加优秀等次比例按以下标准掌握:考核年度内,单位工作受区县级综合表彰的增加3%,受市级综合表彰的增加5%,受省部级及以上表彰的增加10%,表彰项目依最高层次增加优秀等次比例,不重复增加但总体优秀比例不超过40%。

优秀:思想政治素质高,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践行师德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敬业奉献;依法执教,清正廉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工作责任心强,防保教工作能力强、提升快,工作业绩突出;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幼儿。师德考核评议满意率高。

合格: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能够正确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关爱幼儿,廉洁从教,自觉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防保教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成绩好,坚持教书育人,品行端正。师德考核评议满意率较高。

不合格:思想政治表现与业务素质低,组织纪律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履行岗位职责差、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及责任事故,或有违纪现象,师德考核满意率低。

考核标准应以岗位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考核的汇总成绩名次居本单位同类人员下游的,不能定为优秀。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考核等次定为不合格:

1.散布、传播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反动言论,或向幼儿传播有害身心健康的思想和信息,参加或组织诱导幼儿参加非法组织、“黄、赌、毒”和迷信活动的;

2.讽刺、挖苦、歧视、侮辱幼儿,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

3.擅自向幼儿家长推销或代购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而谋取私利,向幼儿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收受财物的;

4.不能科学协调课时和户外活动安排,超量占用户外活动时间,加重幼儿健康负担的;

5.在幼儿面前接打电话或不说普通话的;因失职、渎职造成幼儿安全事故的;

6.对工作敷衍塞责,在工作时间玩网游、炒股、从事与保教工作无关活动的;

7.热衷于第二职业、乱办班、有偿家教、利用节假日、休息日有偿给幼儿补课、在园外机构兼职兼课等,经教育后仍不改正的;

8.违反上级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擅自收取幼儿任何费用的;

9.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故意不完成防保教工作任务、干扰正常防保教工作秩序,损害幼儿利益的;

10.有违法乱纪行为,依法受到相应处罚的;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11. 干扰、阻挠对违规办园行为调查处理的;

12. 指责、训斥幼儿家长造成不良影响,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13.其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五部分 考核办法和程序

考核办法

一、幼儿园分别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考核小组、群众评议小组,领导小组由园班子成员组成;考核小组由在职教职工组成;其中教职会代表或教师代表由民主推选产生组成群众评议小组。负责本园师德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得分分值分别为50分、20分、10分。各小组根据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幼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给每位教职工合理的打分,确定具体分值。

二、加减分项:

(一)爱国守法占3.5分。

1、随意诋毁和违反国家政策者(-0.5分);

2、出现有损于幼儿园及同事声誉的言行(-0.5分);

3、进入不健康的娱乐场所(-0.5分);

4、在同事、幼儿中散播落后消极思想和言论者(-0.5分);

5、无故不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0.5分);

6、不讲普通话者(-0.5分);

7、不服从幼儿园临时安排的工作(-0.5分);

(二)爱岗敬业4.5分

1、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从事与本人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诸如接听或拨打手机者、打牌、下棋、玩网络游戏等)(-0.5分)。

2、不遵守幼儿园考勤制度,值周、值班不到位,造成安全管理事故和国有财产损失,情节较轻的(-1分);

3、不按要求提前备课,无教案进入课堂上课者(-0.5分);

4、工作敷衍,活动组织不力、纪律混乱者,不遵守教学工作规程,活动组织中出现工作失误者(-0.5分);

5、活动疏于管理而造成幼儿伤害情节较轻的(-1分);

6、擅自调课、擅离岗位处理个人事务者(-0.5分);

7、不按规定参加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活动者(-0.5分);

(三)关爱幼儿3分:

1、有讽刺、挖苦、歧视、侮辱、中伤等语言暴力行为者(-1分);

2、有体罚、变相体罚幼儿者(-1分);

3、有随意将幼儿赶出活动室者(-1分)。

(四)育人教书3分。

1、压制幼儿创造性精神和全面发展,不让幼儿参加兴趣活动者(-1分);

2、不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对幼儿错误放任自流者(-1分);

3、活动过多或过少,加重幼儿身体负担者(-1分);

(五)为人师表占4.5分:

1、指责、埋怨、训斥家长,向幼儿家长索取财物者(-0.5分);

2、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或教育教学成果造成恶劣影响者(-0.5分);

3、在幼儿面前做出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行为(-0.5分);

4、参加社会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者(-0.5分);

5、衣着不整,浓妆艳抹,穿背心、短裤、超短裙、拖鞋进活动室者(-0.5分);

6、无视规定在幼儿园任何场所闹事者(-0.5分);

7、猜疑诋毁他人者(-0.5分);

8、传谣信谣、随意发牢骚、说怪话、讽刺谩骂他人者(-0.5分)。

9、不能够团结同事,吵架

、打架者(-0.5分)。 (六)终身学习1.5分

1、不按规定参加上级部门和幼儿园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和考试者(-0.5分);

2、党员不按照要求参加党小组学习活动、没有学习笔记者(-0.5分)

3、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不按要求书写政治学习

者(-0.5分)。

以上各项累计扣满所占分为止。

(七)有以下突出表现的,一次奖励5分:

1、舍己救人、见义勇为;

2、主动救助贫困幼儿金额一次在500元以上;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

三、否决项

1、出现安全事故,根据具体情况及事故的轻重酌情扣5—10分。严重者不予考核聘任。

2、教职工因工作失误出现幼儿退园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及影响程度,酌情扣1—5分。影响恶劣的不予考核聘任。

考核形式

师德考核与教职工年度考核结合进行。采取自评、民主评议、服务对象评议和考核工作小组评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力求综合评价被考核人师德情况,并作出考核结论。

考核的基本程序:

1.自评。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填写《__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鉴定表》(附件2)。其中,个人总结、《__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鉴定表》须涵盖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内容。

2. 民主评议。即互评,幼儿园师德考核领导小组、考核小组和群众评议小组分别对被考核人进行量化评议,评议结果分别占规定分值。

3.服务对象评议。组织幼儿、家长代表等服务对象对被考核人进行评议。评议内容要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各有侧重,客观公正,力求真实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重点考核教师的爱岗敬业、关爱幼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

4. 将民主评议、服务对象评议和过程性考核结果汇总,由师德考核工作小组作出综合鉴定,并对被考核人提出考核等次建议,报师德考核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5. 幼儿园行政主要负责人确定被考核人考核等次。

6. 将拟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在本单位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7. 将考核结果写入《__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鉴定表》,书面通知被考核人,并由本人签署意见。

被考核人对年度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10日内向单位师德考核领导小组申请复核,单位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在1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经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其中,如复核结果仍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人员对复核意见不服,可在接到复核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考核结果的使用

1.教师年度考核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师德考核必须是优秀。

2.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奖励、职务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评选表彰条件中对师德有要求的,须严格按照师德考核结果推荐申报,其中,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综合表彰的,必须在评选年度内连续两年及以上师德考核优秀;推荐申报市级综合表彰的,当年师德考核必须为优秀;评聘教师职务、认定教师资格,同等条件下,当年师德考核优秀者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