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出口贸易含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8 10:36:56

出口贸易含义

出口贸易含义例1

金融危机暴发以后,各国通过调整贸易政策努力恢复经济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和锚段,造成新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激烈。国外发达国家往往利用新贸易保护主义,排斥其它国家进口商品。为了缓解就业转移、危机加深、国际竞争加剧等带来的压力,我国应全面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对策,全面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经济效益。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加大了涉外经济风险

我国出口量较大,在国际市场上居第二位,而这些产品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经常遭遇各种贸易摩擦。再加上受到中国的影响,从贸易领域逐渐扩散到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国涉外经济风险。

(二)削弱了传统商品竞争力

我国出口的传统商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受到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商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考虑到生产者利益和提高经济利益,制定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比较高,从而限制了我国出口贸易。当前,我国很多出口产品都受到环保、检疫和检验、标签和包装以及相关技术性规范等方面的限制,这使我国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

(三)出口量减少

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我国出口量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商品出口能力,而中国制造对于其他国家造成较大压力,一种产品遭遇贸易壁垒以后,其往往会形成负面带动效应,波及很多产业,使得很多行业出口产品受到限制,造成出口产品销量不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正常生产,甚至某些企业几乎要倒闭,威胁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性。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应对对策

(一)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我国政府应组织相关专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标准时积极参与,对制定国际标准过程进行全面跟踪,在国际标准中充分体现我国出口贸易的一些要求和意见,为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提供保障。并且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由于出口贸易标准产生的摩擦,一方面减少我国出口贸易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广泛积累经验。

(二)出台贸易保护政策

世贸组织有助于推动贸易自由化,其基于各国适度、合法、合理的贸易保护,各国积极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不仅有助于各国享受自由贸易,而且对于相关保护产业可适当减让保护关税。当前,我国应严格遵循国际世贸组织协议,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条款,出台贸易保护政策,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三)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

对于区域化贸易壁垒,我国应积极参与一体化区域经济中,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我国不仅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从多边贸易中获取经济效益,而且要积极适应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发展和参与多边和双边的自由贸易区,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市场经济主体,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理念,严禁低价倾销和盲目竞争的行为,编制科学的市场营销和价格策略,对国际市场价格走向密切关注和跟踪。结合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对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进行及时调整,保障经济效益和出口规模的双增长,优化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提高我国出口贸易核心竞争力,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经济效益。

(五)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我国出口贸易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大产品开发和研究的资金投入,积极利用筹措资金和自由资金,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水平。同时,创建自主出口品牌,提高其价值含量,打造国际化品牌,并且相关企业应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内容,一旦遇到贸易摩擦,积极寻求法律保护。

(六)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近年来,全球化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具有贸易壁垒少、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在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我国企业应积极实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并重发展战略,增加外贸增长点,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的服务出口项目,如国际广告业、国际通讯业、国际保险业和金融业、国际旅游业等,加快发展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

三、结束语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于我国出口贸易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我国政府和相关出口贸易企业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应积极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实力,改革现有局面,寻找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参考文献:

[1]肖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11,02:209211

出口贸易含义例2

大国垄断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是含义的双重性。二是作用上的双重性。大国垄断的含义之一是指大国的商品进口的数量很多,因此改变了贸易市场的局面,这层含义便是买方垄断,大国的商品需求影响到市场的商品剩余;另外的层面是指大国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很多,因此改变了贸易市场的局面,这层含义便是卖方垄断,大国的商品供给数量影响到市场的商品价格。大国垄断的作用要从两个层面去分析,第一,大国可以利用垄断权力以及对市场的巨大影响,赢得更多的业务,以确保最大的贸易利益;第二,大国依赖于国际市场可能导致贸易下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由过多的商品进口导致的市场价格增长,另一种是过多的商品出口造成的价格下降,出现反一些贸易壁垒及摩擦,导致国家利益损失。

2.大国垄断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劳动力价格的低廉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最近几年经济政策的持续调整,中国进口铁矿石有了新的增长,增加的数量超出了全球石油新增数量一半以上,增加的原油的消耗量占据了全球石油增加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在贸易市场的地位越发突出。然而,但是,由于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贸易总量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大国,但在商品的技术含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还有国际市场的监管能力等方面,中国仍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是国际贸易市场的最底层。最近几年,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增长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制成品的价格增长幅度,这导致中国的在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大幅上涨,但产品价格不断增长,必然会将导致制作成本的增加。此外,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制成品的贸易,加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造成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影响大国进口数量,因此我们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须着眼于大国垄断的冲击面。长时间以来,由于经济水平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优势都是基于劳动力的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偏重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不过,近年来,这些优势却不如从前。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品种较为单一,出口的区域较为集中,而且出口的商品普遍存在科技水平低,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再加上竞争太激烈,使产品出口量增加,致使供过于求,让出口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总体出口量减少,最后造成我国贸易优势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等不好的结果。

二、应对大国垄断的策略

1.把握我国优势要转变

我国的贸易形势,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我国的有利条件,再充分利用好将这些优势,另外还有注意消极的影响。把握优势是促进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弄清楚我国究竟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有助于帮助我国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准确定位,且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当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之后很长的阶段,我国还会长时期存在西部地区不发的现象。但是近年来,我们已经不再像其他相似国家那样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而是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成熟的进出口贸易。我们利用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发挥了我国的独特贸易优势,以此更深一步地转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局面,为我国的贸易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例如,我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家用物品,手工艺品,玩具,鞋子等等,占据了贸易市场主要的加工成品的份额。所以,我们完全是有条件在贸易市场进行竞争的,我们要把握好独特的优势,在贸易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贴合市场情况

面对随时都在改变的市场,固定的不发生变化的商品价格是不可能适应的。所以,进行对策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贴合市场以及商品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出口的政策,制定有效的贸易计划。例如,我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等必需的初级原材料,购买这些材料的方式就要尽量做到合理稳定,避免出现没有计划的不科学的大批量采购现象,以防止贸易市场利用这一点在购买前就故意提高产品的价格,导致企业或政府蒙受本不该有的经济损失。此外,还要做好一些事前准备,当国际市场出现比较大的价格波动或是产品短缺时,可以有缓和的时期,甚至能避免一些利益损失。对于贸易市场上打价格战的产品,可以使用其他办法来选择性购买。例如,可以进行价格和质量的比较,对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进行大批量的采购,以此得到最大的优惠。有些国内产品数量十分多,供大于求导致价格相对较低,为控制这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收取出口税的方法,灵活地调整该产品的出口数量,从而转变我国的贸易形势,防止大国的贸易侵略。

3.科学进行投资观察

国内的实际可以发现,不管是引进投资或是对外的投资,一定都得结合市场的结构来采取投资的方式。在引进外资方面,当选择投资时,首先要选择那些污染更小,能耗更少的企业,最好是技术型的企业,从源头开始减少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政府方面要给于一定的政策支持,提供一些优惠,还要加强监管,严厉进行把关,不把优惠浪费在那些只求数量的或是已经具备自主生产技术的行业,把补贴给那些有发展潜力的真正需要扶持的行业。最后,在对外投资方面,主要投资到那些重要初级材料的提供场地的建设方面,保证我国原材料的稳定进口。

4.提高技术含量

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依赖于低价劳动力的制成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大,加剧了大国垄断的局面。要想应对大国垄断,就必须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我国产品在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可以鼓励行业进行创新,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生产技术,让产品贴合时代的发展。另外可以树立品牌意识,创立产品的自主品牌,扩展出口的渠道,以及及时转变商品的结构,满足市场的需求,把我国贸易从量的出口转变为质的输出,真正取得贸易自。

出口贸易含义例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普遍共识。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已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巨大压力。同时,现今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产出了许多工业产品和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于生产成本、环境保护、规避法律风险等多方面考虑,从中国大量进口初级工业产品和原材料,同时也将高耗能和高污染留在了中国,而仅承担少量的减排义务,也就是所谓的“碳泄漏”。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也存在着类似的“碳泄漏”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和防范两国之间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所发生的“碳泄漏”现象对一方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碳泄漏”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隐含碳”的度量及测算方面。



对于隐含碳的计算,实际上是对物质流计算中物质隐藏流发展,在Wuppertal研究所比较完善的物质流计算框架中早就包含了进口物质隐藏流这一因子。不过由于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过程的发展,隐含或者隐藏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能源研究中提出的。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能源分析工作组的会议之后,产生了对能值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对水、污染物等的具体研究。实际上,隐含碳就是国际贸易中所没有考虑到的碳消耗,隐含碳实际上就是碳的转移排放。[1]



在隐含碳的度量方面,学者马述忠、陈颖(2010)[2]基于消费视角,发现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国外消费者消耗了大量来自中国的隐含碳排放,庞大的出口量使中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You和Hewit(2008)[3]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分析了中国对英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情况。张为付、杜运苏(2011)[4]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采用2000—2009 年连续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问题。国内外学者在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问题上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且主要集中于2006 年以后。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测算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总的隐含碳排放,另一个则是选择特定贸易伙伴考查我国双边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IEA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评估认为,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隐含碳排放出口占国内生产排放总量的34%;若考虑扣除进口的隐含碳排放,中国对外贸易引起的二氧化碳净出口可能为国内排放总量的17%左右[5]。Wang和Waton(2009)[6]对我国2004年出口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Weber et al(2008)[7]提出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很有可能是中国碳排放量增长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的观点;Shui和Harriss(2006)[8]基于中美双边贸易的视角,研究发现,1997-200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品中隐含碳排放的增长率高于中国每年碳排放的增长率,而中国约有7-14%的碳排放是由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导致的。另外国内学者如尹显萍和程茗(2010)[9]、石红莲和张子杰(2011)[10]等也同样对中美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得到相似结论。



二、隐含碳价比的定义



在《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计算—以水泥行业为例》一文中李丁、汪云林、牛文元,对2006年中国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计算,采用《中国水泥年鉴(2007)》中公布的中国2006年水泥综合能耗142干克标煤进行直接能耗计算,出口水泥在境内的CO2排放达到1 003.75万t,其中直接能源消耗生成C Oz513.05万t,工业过程生成C02 490.71万t。根据欧盟当年CO2交易最新价格和当年外汇中间价折算,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析合1.87亿美元,也就是说进口国从中国获取了其中15.8%的利润率,超过中国水泥出口中平均8%一12%的利润率水平。以此为依据,笔者提出了隐含碳价比公式,在此公式中,我们变换了用于度量的参考系,将计算所得与数值“1”进行比较。通过此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从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



本文所提出的隐含碳价比公式为:



(1)



(1)式中D为隐含碳价比;TC是特定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当期欧碳交易价格折合人民币;TP为特定行业出口所获取利润。D的结果有三种,即D1。当D>1,则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不足以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该行业出口获得的利润无法平衡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当D=1,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刚好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当D



通过这个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实际是以特定行业出口利润来作为参照系,度量隐含碳排放量折价,从而确定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



三、隐含碳价比的计算过程



1、计算隐含碳排放方法



目前对隐含碳的计算学界主要有实测排放量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模型法、生命周期法等,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本文以排放系数法作为测算隐含碳排放的方法。



排放系数法计算公式为:



E=EF产品x产品产量(2)



(2)式中E表示排放量,EF产品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时的CO2。



2、行业分类标准



本定义所指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分类。如钢铁行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代码32,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黑色金属冶炼及工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4个子行业。



3、行业出口利润两种计算方法



行业出口利润= (3)



(3)式中π为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出口利润,可以由其年报中获得。



‚行业出口利润=行业总利润*(行业出口量/行业总产量)(4)



大部分情况下(3)式所给出获得行业出口利润的方法并不好找所需数据,故本文使用方法为(4),条件允许情况下(3)式所得行业利润更为精确。



2.碳交易价格



本定义所指碳交易价格为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EU-ETS)的碳交易价格的年平均。在所有通过交易所结算交割的碳交易量中,欧洲气候交易所占82%,是较为成熟的碳交易体系。



四、我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中隐含碳价比的趋势分析



1、直接能源消耗产出量



2008年,吨钢综合能耗比2007年上升1.70kg/t,达到630.63kg/t。[3]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1.96t(CO2)/t标煤,2008年,中国进口钢材1554 万吨,出口钢材5927 万吨,净出口钢材4373万吨。算得2008年钢铁出口直接能源消耗排放量7.32598*10^7t。



2、工业过程产出量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碳主要是在石灰石与白云石的受热分解。白云石可以作为炼钢时用的转化炉的耐火内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石灰石的作为熔剂。故本文以石灰石与白云石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钢铁工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根据行业通用数据:吨钢消耗白云石与石灰石的用量分别为:170kg/t、110kg/t。钢铁出口工业过程使用白云石与石灰石分别1.00759*10 ^7t、6.51970*10^6t。



表一钢铁初级熔炼/烧结程序中的白云石、石灰石排放系数



钢铁初级熔炼/烧结程序

排放系数考量参数

排放系数

系数选用

产品/原料名称

CO2排放因子

单位

造渣剂纯度值(%)

CO2排放系数

单位

来源

预设系数

白云石

0.477

公吨/公吨

100

0.477

公吨/公吨

GHG Protocol

石灰石

0.440

公吨/公吨

100

0.44

公吨/公吨

GHG Protocol



来源:《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



根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中给出的石灰石的排放系数为0.44,白云石的排放系数为0.477。故得工业过程的总排放量为7.67487*10^6 t。



3、根据上述数据算得总排放量为8.09347*10^7t。



4、以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隐含碳价格



据世界银行测算,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价格为23欧元/吨。(注:2008年国内碳交易价格低于23欧元/吨,如2008年宝钢股份与以10欧元/吨向英国瑞碳、瑞士信贷集团出售碳排放量。本文以我国碳交易市场完善的理想情况结算,即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5]1欧元兑10.2227人民币。[6]按欧盟交易价格和汇率,折算得到:8.09347*10^7t*23€/t=1.90295*10^11¥。



5、2008年钢铁境外市场总利润



从历史吨钢利润趋势分析,2008年行业吨钢利润550元/吨,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267元/吨。故境外市场利润为3.25985*10^11¥。



6、钢铁行业出口隐含碳价比



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



为了进一步揭示我国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的走势,本文引入了2002年至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出口量、总利润、出口利润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的隐含碳价比,并给予分析和说



明。



表二 2002-2009中国钢铁行业出口相关指标



年份

钢铁总产量

(万吨)

钢铁出口量

(万吨)

总利润

(亿元)

钢铁出口利润

(亿元)

2002

18224.89

545

92.7

8.753

2003

22233.60

696

610.6

19.114

2004

27279.79

1423

1084.9

56.592

2005

35239

2052

1037.4

60.409

2006

41878

4300

618.31

63.488

2007

56460.81

6264.63

776.73

86.182

2008

50048.80

5927

2752.684

325.985

2009

69243.72

2459.65

1826.681

64.887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0-2009》



参照2008年隐含碳价比计算过程,结合2002-2009年钢铁行业各项数据,本文计算出各年的隐含碳价比如下:



表三中国钢铁行业2002-2009隐含碳价比



年份

总产量

WT

出口量

WT

总能耗折合标煤

WT

出口能源消耗折合标煤

WT

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

T

白云石用量

T

白云石产生二氧化碳

T

石灰石用量

T

石灰石产生二氧化碳

T

碳排放总计

T

碳交易价格

隐含碳排放折合欧元

隐含碳排放折合人民币

隐含碳价比

2002

18224.89

545

24572.61

734.823

14402535.215

926500

441940.5

599500

263780

15108255.715

5

75405820.44

6.048

0.691

2003

22233.60

696

16671.496

5218840.501

10228868.480

1183200

564386.4

765600

336864

16209596.48

5

101927808.105

7.587

0.397

2004

27279.79

1423

29930

1561.243

30600362.8

2419100

1153910.7

1565300

688732

32370432.5

6

194222595

20.030

0.354

2005

35239

2052

36000

2096.313

41087749.369

3488400

1663966.8

2257200

993168

43744884.169

20.75

907706346.507

92.543

1.532

2006

41878

4300

27016.335

2774.016

54370713.6

7310000

3486870

4730000

2081200

59938783.6

15.92

954225434.912

95.604

1.506

2007

56460.81

6264.63

35690.007

3959.998

77615959.146

10649871

5079988.467

6891093

3032080.92

85728028.533

4

342912114.132

35.723

0.415

2008

50048.80

5927

31562.275

3737.74401

73259782.596

10075900

4806204.3

6519700

2868668

80934654.896

23

1861497062.608

190.295

0.584

2009

69243.72

2459.65

42889.560

1523.507

29860741.316

4181405

1994530.185

2705615

1190470.6

33045742.101

10

330457421.01

31.483

0.485



表格来源:作者根据行业数据统计得出



以上数据计算所用到的系数:



①石灰石吨钢资源消耗量大约为0.11t (行业认可数据)



②白云石吨钢消耗为0.17t/t 钢(行业认可数据)



③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1.96t(CO2)/t标煤



④白云石 0.477 (排放系数)t/t



⑤石灰石 0.44 (排放系数)t/t





图二: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的变化趋势图



结论:由上述曲线图可看出,2005年是我国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波动的拐点,2005年之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调控的政策的作用开始显现,具体体现在价比在曲线较低的位置浮动。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钢铁行业出口隐含碳价比在0.3-0.6的范围内波动。即,钢铁出口造成的环境成本占据出口利润的30%-60%之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率。今后对于类似钢铁行业这样的高排放行业需要持续的监管、调控。



六、政策建议



自2005年4月1日起,取消钢坯、钢锭、生铁出口退税,这也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的控制力度。对于钢铁行业的出口,在短期以限制为主,类似钢铁行业这样的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应该限制其出口,为了避免贸易摩擦,也为我国赢得更多的国际事务发言权。[7]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出口部门作为国民经济部门中全要素生产力最高的部门,出口部门的创造、优化要素分配和技术转移等途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8]所以在长期看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开发关键节能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大在低能耗、低排放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提高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是钢铁工业出口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

[2]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82-89.

[3] You Li, C.N. Hewitt.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Energy Policy, 2008(6),1907-1914.

[4]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5]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Insights [M/OL]. Paris:IEA,2007,worldenergyoutlook.org/,2009.

[6] Wang Tao,Watson Jim.Who Own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J/OL]. Norwich: Tyndal, Centre2007. tyndall.ac.uk/publications/briefing_notes.bn23.pdf,2009.

[7] Weber Christopher L,Glen P Peters,Da B Guan.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exports to climate change .Energy Policy, 2008, 36(9): 3572- 3577.

[8] Shui Bin, Harriss Robert C.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Energy Policy, 2006,34(18):4063-4068.

[9]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8),45-55.

[10]石红莲,张子杰,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56-64.

[11]李丁,汪云林,牛文元.隐含碳排放----以水泥出口为例.生态经济,2009(2).

[12]中国钢铁统计2008.2009,钢铁工业协会出版社.

[13]中国钢铁产业升级的特点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4] Feder G On Exports and Economics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3 .

[15]盈利拐点已至——2008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报总结,东方证券,2008

[16]'碳排放交易'研究,范为,宋鸿兵,房四海,2008(8)

[17]《钢铁行业的发展分析与总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

[1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出口贸易含义例4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043-06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东与北非等国家为代表的地区性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由于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国家(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国家(地区)的水资源却十分短缺。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有效、合理的配置水资源方法成为学者和决策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Allan教授提出的虚拟水贸易理念为贫水国家与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自Allan提出虚拟水贸易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虚拟水贸易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实现贫水国家与地区水安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是一个严重贫水国家。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甚至影响到生态安全。为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2012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2015年、2020年与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我国是对外贸易大国,积极利用虚拟水贸易的节水作用,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虚拟水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揭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我国研究与利用虚拟水贸易节约水资源,践行十报告提出的“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参考。

二、虚拟水贸易理论

(一)虚拟水概念的发展

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起源于Fishelson(1982)提出的农业生产中“嵌入水”概念(Embedded water)即生产粮食等农产品的用水量。。据他估算,1980年,以色列生产 1公斤小麦大约需要消耗 500升水资源,生产 1公斤奶酪和牛肉分别需要使用3000升和5000升水。与真实的水资源不同,这种农业生产中的“嵌入水”是以无形的方式包含在农产品中看不见的水。据此,Tony Allan 教授提出了“虚拟水”概念[1]。他将虚拟水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997年,他将虚拟水的定义扩展为“生产物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2]。为了从数量上精确定义虚拟水概念,Haddadin[3]分别从生产地与消费地两方面给出了定义。就前者而言,他将虚拟水定义为“生产商品实际的用水量”。其用水量取决于商品产地的生产条件和用水效率等因素,该定义对于指导生产部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商品产地的气候与水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差异,不同地区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用水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他又从消费地角度,将虚拟水定义为“消费地生产该商品的用水量”。该定义可以使决策者清楚认识到使用外购产品所节约的水资源量以及对于缓解本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的作用。此外,Chapagain等[4]还将虚拟水细分为“绿色虚拟水”(是指通过雨水与雪水进入商品生产中的虚拟水,如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田间蒸发的降水量)、“蓝色虚拟水”(即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投入到商品生产中的虚拟水量,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灌溉用水与工业品生产消耗的自来水)和“灰色虚拟水”(即产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他们认为,灰色虚拟水会使水资源数量减少,是负的水资源。

(二)虚拟水贸易概念的拓展

Haddadin[5]指出,生产粮食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中东等干旱缺水国家可以通过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粮食来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他认为,如同石油从中东国家流向其他国家一样,贸易是连接世界各国的桥梁,通过粮食贸易,水资源能够从丰水国家与地区流向贫水国家。对进口国来说,进口粮食意味着从外部获得了水资源。Allan[6]认为,一国(地区)出口产品相当于向境外输出水资源,进口产品意味着从境外输入水资源,并将货物和服务国际(区际)贸易产生的虚拟水的国际(区际)间流动定义为“虚拟水贸易”。在此基础上,Hoekstra[7]将虚拟水贸易划分为“绿色虚拟水贸易”、“蓝色虚拟水贸易”与“灰色虚拟水贸易”。这是由于虚拟水贸易会产生外部性。具体的说,一国生产与出口商品不但要消耗本国的绿色水与蓝色水,还会排放灰色水,污染其水资源环境,影响水资源质量与数量,这对于出口国具有负的外部性。与出口贸易的情况相反,进口商品不但能够减少进口国绿色水与蓝色水的消耗,还能够减少灰色水排放,减少了对进口国水资源的污染,进而增加了进口国的水资源供给量,因此,进口贸易具有正的外部性。

(三)要素禀赋理论与虚拟水贸易

在虚拟水贸易理论方面,许多学者将其与比较优势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后来,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新古典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地区)在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其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差异,进而造成各国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存在差异,产品价格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国际(区域)分工与贸易。一些学者认为,国际与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水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所致。Allan[8]认为,国际贸易使虚拟水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流向水资源短缺国家,虚拟水贸易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衍生。Lant[9]将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多的商品定义为“水资源密集型商品”(Water intensive commodities)。他认为,虚拟水贸易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具体应用,只不过是强调了水资源要素禀赋而已。Chapagain等[10]认为,提高价格与技术水平能够提高产品产地的水资源利用率,而虚拟水贸易却能够提高全球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贸易方式,虚拟水从水资源使用率较高国家与地区流向水资源生产率较低国家,这意味着全球层面上的水资源节约。

一些学者还探讨了将虚拟水贸易理论运用于实践时需要注意的问题。Wichelns[11]指出,虚拟水贸易理论只是在水资源方面揭示了产品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而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如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禀赋以及产业安全等),因此,不能将水资源禀赋视为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而是在制定贸易政策时,要综合考虑一国的水资源禀赋、土地、劳动力等多种因素。Kumar[12]认为,虚拟水贸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决不是简单的让贫水国家和地区进口虚拟水,而是需要将虚拟水贸易战略作为其政策的一部分,认真考虑虚拟水贸易对本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田贵良[13]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受多种要素约束,需要实现多种目标,在实施虚拟水战略时,需要考虑本国的水资源禀赋、其他生产要素、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才能使虚拟水贸易理论具有实践意义。

三、虚拟水贸易实证研究

(一)贸易活动中虚拟水流量的计算方法

出口贸易的虚拟水数量计算方法主要有Chapagain的产品生产树计算法[14]、Zimmer的产品分类计算法[15]、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法[16]。在利用前两种方法测算工业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时,其计算过程常常由于过于复杂而主要用于测算农产品中虚拟水含量;后一种方法可以从产业层面将虚拟水的测算范围扩展到所有行业贸易活动中虚拟水数量。进口贸易虚拟水含量测算通常按照Chapagain等[17]提出的“替代方法”。即进口商品生产中的实际用水量一般不作为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而是按照消费国(进口国)生产这些进口品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数量来计算。其原因是,进口商品是在国外生产的,消耗的是国外水资源,进口产品是对进口国本国产品的替代,从进口国节约水资源的角度,进口贸易中虚拟水含量应该是进口国生产这些进口品的用水量,因此,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与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相似。

(二)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

Chapagain与Hoekstra撰写的《世界水资源协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全球国际贸易产生的虚拟水流量为13400亿立方米。农产品与工业品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占全球淡水使用量的17%,其中,农作物产品与畜产品贸易的虚拟水含量分别占全球虚拟水贸易量的61%与17%。在农产品贸易中,小麦贸易的虚拟水含量所占比重最大,为30%左右,其次,是大豆和水稻,分别占17%和 15%。工业品与服务贸易的虚拟水流量占全球虚拟水贸易量的22%[18]。据Hoekstra等[19]统计,1999-2004 年期间,美国是农产品虚拟水出口最多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与泰国分别是第二、第三、第四与第五大出口国;同期,日本是世界虚拟水进口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意大利、韩国与荷兰也是主要进口贸易大国。柯兵等[20]研究表明,2004年我国进口8000万吨粮食相当于进口了8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马涛等[21]研究表明,1996-2002年我国通过粮食国际贸易净进口330亿立方米的虚拟水。马水英[22]研究发现,我国向日本和欧盟等国家与地区输出了大量的虚拟水。蒋璐[23]的研究表明,轻工业与服务业是中国虚拟水贸易顺差的主要部门,而农业与重工业是我国虚拟水贸易的逆差部门。

(三)虚拟水贸易作用

1.虚拟水贸易的积极作用

Allan[24]研究表明,中东与北非地区年均进口粮食5亿吨,可为这些地区节约500亿立方米的淡水,占该地区淡水资源总量的30%,相当于尼罗河的年径流量,虚拟水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它们是国际虚拟水贸易的受益者。一些学者认为,虚拟水贸易不但有助于解决贫水地区的水缺水问题,还能缓解一些国家土地资源短缺与环保压力。据Oki等[25]研究,2004年日本虚拟水的总进口量为620亿立方米,这大于日本当年的57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量,日本进口虚拟水并不是因为其水资源短缺,其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日本缺少耕地,进口大量的玉米、大豆与小麦主要是用于生产家畜饲料,以满足日本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需要,有效减轻日本的耕地短缺矛盾。程国栋[26]计算了2000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新疆、甘肃、青海与陕西)虚拟水的消费量与贸易量,认为全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在满足西北缺粮地区粮食调入情况下,运用虚拟水贸易可缓解我国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压力,有助于保障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马静等[27]测算了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与大豆中的虚拟水含量,还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虚拟水流量的区域分布与国际流量,建议可将虚拟水战略作为中国跨流域调水的补充,以保障中国缺水地区的水与生态方面的安全。

2.虚拟水贸易的负面作用

Hoekstra等[28]研究表明,2000-2003年,全球稻米出口贸易产生的灰色虚拟水量为24亿立方米(稻米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与农药等污染的水资源数量),一些国家(如泰国)大米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是以增加蓝色水使用为代价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Guan等[29]对中国区域间的贸易结构及其虚拟水贸易对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表明,山东等缺水的北方地区通过农产品贸易向水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日本与韩国等国家输出了大量虚拟水,这对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他们还发现,中国华南地区生产与出口工业品时,产生了大量的灰色水(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生态环境。

(四)虚拟水贸易的悖论现象

有研究发现,一些贫水国家(地区)在大量输出水密集产品的同时,大量进口非水密集产品,出现了类似于“里昂惕夫悖论”现象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外贸结构分析结果却发现,战后美国进口贸易是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结论刚好相反。由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已被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研究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反论”。,这显然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Prochaska等[30]研究发现,2005 年希腊Thessaly地区出口了12亿立方米的虚拟水,进口了0.4亿立方米虚拟水,使该地区出现了较大的虚拟水净流出量。他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Thessaly 地区生产与出口了棉花等很多用水量大的农产品,而进口了一些用水量较小的蔬菜和橡树等农产品。他指出,如果该地区进口棉花,而不是出口棉花,生产更多的蔬菜,而不是大量进口蔬菜,则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压力至少能够降低34%。孙才志等[31]研究发现,中国粮食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是中国水资源的逆向配置(即中国粮食贸易形成的虚拟水流动是从贫水区向富水区转移水资源),加剧了中国贫水区的水资源紧缺矛盾。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7)研究发现,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剧了国内水资源短缺矛盾[32]。朱启荣等[33]的研究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耗水产品比重较大,而进口贸易中低耗水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贸易结构不利于节约我国水资源。由此,他们提出了调整我国外贸结构的必要性。

四、简评

国内外学者对虚拟水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色虚拟水与蓝色虚拟水贸易方面,缺少对我国外贸中灰色虚拟水量化方面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对我国外贸中灰色虚拟水研究所采用的数据较为陈旧,不能反映最近我国外贸中的灰色虚拟水流量。而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随着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排放了大量灰色虚拟水,不但影响国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生态安全。因此,应尽快展开我国外贸中的灰色虚拟水问题的研究。

第二,为了克服产品生产树计算方法与产品分类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一些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所有行业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这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目前被广泛运用的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农业、林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畜牧业与渔业等涉农部门都被合并在一个农业部门,产品种类众多,而各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有很大差异,因此无法为管理层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提供精确的指导。笔者建议,可将上述三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时,可采用生产树计算方法或产品分类计算方法,而在研究工业和服务业贸易品的虚拟水含量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测算。

第三,国内外有关利用外贸节水问题的研究是基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而没有涉及减少外贸顺差的节水作用。我国具有相当规模的外贸顺差,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流失,而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今后需要综合考虑减少外贸顺差与优化外贸商品结构两个方面的节水作用,以充分挖掘外贸的节水潜力。

参考文献:

[1]ALLAN J A.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 [R].In 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Prioritized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1993.

[2]ALLAN J A. Virtual Water: a Long Term Solution for Water Short Middle Eastern Economies[R].The 1997 British Association Festival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Leeds. 1997.

[3]HADDADIN M J. Exogenous Water: A Conduit to Globa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R].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The Netherlands, Delft-IHE. 2003.

[4]CHAPAGAIN A K, HOEKSTRA A Y. The Blue, Green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Rice from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erspective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2(70):749-758.

[5]HADDADIN M J. Exogenous Water: A Conduit to Globa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R].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The Netherlands, Delft-IHE. 2003.

[6]ALLAN J A. Beyond the Watershed: Avoiding the Dangers of Hydro-centricity and Informing Water Policy [J]. Water ResearchGroup,2006,2(12):63-77.

[7]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Virtual WaterTrade[R]. In: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2, 2005.

[8]ALLAN J A. Water in the Middle East: Legal and Commercial Issues[M]. Edited with C Mallat and Contributed, London, Tauris Academic Press, 1996: 360-677.

[9]LANT C L.Virtual Water-the Water, food and Trade Nexus: Useful Concept or Misleading Metaphor[J].Water International, 2003, 3(28):11-13.

[10]CHAPAGAIN A K, HOEKSTRA A Y.The Water Footprint of Coffee and Tea Consumption in Netherland[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12):109-118.

[11]WICHELNS J. The Policy Relevance of Virtual Water can be Enhanced by Conside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4, 3(66):49-63.

[12]KUMAR M D. Virtual Water in Global Food and Water Policy Making: Is There a Need for Rethinking? [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5, 4 (19):759-789.

[13]田贵良.虚拟水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学家,2008(5):39-45.

[14]CHAPAGAIN A K, 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and Livestock Products[R].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2, UNESCO-IHE, Delft, the Netherlands,2003.

[15]ZIMMER D, 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R].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The Netherlands, Delft IHE,2003.

[16]LEONTIEF W. Environmental Repercussions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An Input-Output Approach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3(52):375-391.

[17]CHAPAGAIN A K, et al. Water Saving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J].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6(10):455-468.

[18]CHAPAGAIN A K, HOEKSTRA A Y.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R].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6, UNESCO-IHE,Delft, the Netherland,2006.

[19]HOEKSTRA A Y, HUNG P Q. Globalis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Virtual Water Flows in Relation to Crop Trade [J]. Global Environ Change , 2005,2(15):45-56.

[20]柯兵,柳文华,段光明,等.虚拟水在解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2004(2):32-35.

[21]马涛,陈家宽.虚拟水贸易在解决中国和全球水危机中的作用[J].生态经济,2006(11):22-26.

[22]马水英.虚拟水区域转移评估与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22-31.

[23]蒋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虚拟水贸易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31-42.

[24]ALLAN J A.Overall Perspectives on Countries and Region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94:65-100.

[25]OKI T, KANCE S.Virtual Water Trade to Japan and in the World[R].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Delf, the Netherlands,2005.

[26]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2):260-264.

[27]马静,王党献,HOEKSTRA A Y,等.虚拟水贸易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1):102-107.

[28]HOEKSTRA A Y, CHAPAGAIN A K.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 Water Use by People as A Function of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7,1 (21): 35-48.

[29]GUAN D,HUBACEK K. Assessment of Regional Trade and Virtual Water Flows in China[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1(61):159-170.

[30]PROCHASKA C, et al. Applying the Virtual Water Concept at Regional Level: The Example of Thessaly[J].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 2008,5(17):601-607.

[31]孙才志,刘玉玉,陈丽新,等.基于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差异变化格局[J].生态学报,2010,30(10):1313-1321.

[32]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消耗及用水系数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2007(3):20-25.

出口贸易含义例5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限制进出口的措施,因符合人类对健康和环保的需要,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的出口贸易。本文在阐述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壁垒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71-02

1 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及特点

1.1含义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或环保壁垒、生态壁垒等,是指在国际经贸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颁布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与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烦琐的检验检疫、认证与审批制度等,对来自国外的商品或服务进行限制进口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等。

1.2特点

第一,虚假性。因绿色壁垒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性的贸易保护措施,因而很多发达国家可以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目的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进入。第二,灵活性。由于针对各个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标准不统一,灵活性很强。第三,隐蔽性。 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均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具体的内容与变化而难以适从。第四,广泛性。绿色壁垒有多种表现形式,在上述基本含义中已提及,在实施绿色保护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很容易遭到发达国家的刁难与抵制。第五,扩散性。绿色壁垒的效应较之关税壁垒,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方法手段很容易从一国扩散到多国,产生连锁反应。第六,争议大。由于绿色壁垒涉及范围广,标准难以统一,既有隐蔽性又有合法性,容易产生分歧,难以协调。

正是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上述几方面的特点,使得其逐步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

2.1绿色贸易壁垒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

世贸组织(WTO)的宗旨是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要求成员逐步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产生,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新形式。最近几年,绿色贸易壁垒非但没有被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这是由于受到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约束,WTO协议上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但其用语却很含糊,一些概念不够明确,从而较难界定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隐蔽性和歧视性,进而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与公众的环境意识较高,因而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也要求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所有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及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2.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

(1)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WTO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绿色贸易壁垒因其隐蔽性和歧视性,发展为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的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大都是绿色贸易保护盛行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在制定技术标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根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苛刻的技术标准,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使得出口产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技术标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使我国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所谓技术标准,生产厂商从生产、加工、制作、卫生、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进行严格检查、监督,以达到进口国家的技术要求,这样一来,无疑会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同时也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为扩大出口,在此情形下,政府会对出口货物给予补贴,进口国也会对我国的出口货物征收反补贴税,进而使我国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甚至使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

(3)影响我国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在发展经济时,各个国家都是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为前提的。因而制定的一些单边的贸易法律法规及标准,必然会对国外的企业造成一定的危害,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各国在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严格抵制破坏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商品的生产与出口,采取法律措施予以制裁;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是打着环保的旗号,为自身利益,在贸易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施压,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因而贸易摩擦与纠纷日益增多。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各种绿色贸易摩擦中,身受其害的大都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出口贸易含义例6

一、出口严冬已经来临

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再创新高,但外贸也遇到很多困难,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近几个月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外需急剧降温、我国部分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等压力下,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形势将非常严峻。

分析拉低出口增速的因素,首先一个就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欧盟和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债务危机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订单,造成外贸出口出现很大的下滑。欧洲目前失业人数增加,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消费不足,因此整个欧盟从中国进口量会下降,这从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上已经看出来了,去年参会的欧美客户和企业订单减少,欧洲不仅长单没有,短单也很少。其次是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着不少困难。调研发现,目前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成本上升、原材料人工成本涨价,企业利润空间备受挤压。此外,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使得出口更加不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现在的情况是,不但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挥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发起者。

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高通胀风险,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必然导致全球总需求不足。据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只能维持在1.3%左右;欧洲经济前景更糟,即便乐观预计,也只有0.5%左右。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倍多,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技术引进来源地。受欧债危机影响,未来欧盟市场的情况很不明朗,其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一种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话,2012年一季度中小外贸企业会更困难,面临倒闭或生存的压力会更大。因为订单就没有了,生产也就没有了。如果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那以后企业想再进入这个市场的话,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2012年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可能是“贸易战”升级。由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要做好打“贸易大战”的准备。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出口对我国宏观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出口,扩大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努力保持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二、确保出口稳定增长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实现充分调整、而内需尚未发挥充分作用之前,外贸面临的压力和任务是相当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失序、债务失控、决策失当的趋势,下一步还会继续发展,我们应冷静观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特别是要发挥我国贸易大国的优势,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继续稳住出口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对欧美日这些国家的外贸,我们一定要保住市场,不能退出来,因为市场一旦退出再进入就比较困难。而市场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则是在出口方向上应大力推进包括非洲、中东、中亚、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发展针对这些新兴市场的进出口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欧美日不景气带来的外贸缺口,同时,这样还能培育新市场,为经济未来复苏做好准备。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大力打造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商品。我们现在是外贸出口大国,但不是外贸出口强国,最主要的表现在我们是以数量,而不是以品牌、质量和创新来取胜。今后我们要培养自主品牌,靠创新、靠技术含量和品牌质量赢得市场认可,大力培育一批“中国制造”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商品,这些商品再也不是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是真正以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为主的产品。

进一步稳定出口,还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和生产优势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加工贸易还是我国出口的一个主要部分,不要轻易地放弃加工贸易的优势,而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还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在当前情况下,企业要趁这个低迷阶段加强管理、压缩成本、减少资金流,学会“冬眠”;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服务,练好内功;要减少恶性竞争,不打“价格战”,团结一心,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扶持和救援那些沿海外向型出口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因汇率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遭到损失和打击的濒临破产的企业。要保持出口政策的基本稳定,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建议出台的措施要有实实在在的实施细则。

三、多方努力扩大进口

近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扩大进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扩大进口不但可以缓解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缓和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前端转移、推动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我国进口增长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成为欧美的重要出口市场。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们要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一是要扩大进口的国别。以前我们都是加大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多年来进口的都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但是这部分进口目前已经逐渐减少了,同样的产品领域也需要加大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新兴国家和长期贸易逆差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此外还要加大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力度。二是要扩大进口的领域。加大国内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进步所需要的进口,加大对战略物资的进口,包括战略储备、能源、矿产、粮食等资源进口。另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制定进口政策时也应考虑纳入服务行业。三是要扩大进口商品的品种。不仅仅是进口一般的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原材料,也要加大一些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适当进口奢侈品。四是要降低进口关税。这样做可能会减少一些进口关税收入,但是所产生的效果是长期的和巨大的。

我们还要加大进口鼓励政策制定。只要是进口高新技术的、进口能够带动我国自主创新的、进口能够代表先进水平的产品,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比如在税收、银行贷款、担保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而且,我们还要重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口政策的研究。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潜在空间很大,服务出口大有可为,要把服务贸易作为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住世界服务贸易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全球制造业产值8.638万亿美元,而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服务出口就占到了3.312万亿美元。目前,以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服务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不仅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制定了相应承接规划,而且印尼、菲律宾、墨西哥也制定了积极措施,争相承接这一产业从美欧的转移。我国也应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发挥我国高端人力资本丰富的优势,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主要是技术、知识和管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例如金融、通信、文化产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高端的服务人才与其相适应。我国有这方面的优势,如200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高达37万,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531万。加上蓬勃兴起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国际服务贸易业务,都为我国高端人力资本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就业吸纳潜力。

第三,以发展服务贸易为动力,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最终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出口贸易含义例7

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再创新高,但外贸也遇到很多困难,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近几个月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外需急剧降温、我国部分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等压力下,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形势将非常严峻。

分析拉低出口增速的因素,首先一个就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欧盟和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债务危机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订单,造成外贸出口出现很大的下滑。欧洲目前失业人数增加,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消费不足,因此整个欧盟从中国进口量会下降,这从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上已经看出来了,去年参会的欧美客户和企业订单减少,欧洲不仅长单没有,短单也很少。其次是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着不少困难。调研发现,目前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成本上升、原材料人工成本涨价,企业利润空间备受挤压。此外,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使得出口更加不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现在的情况是,不但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挥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发起者。

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高通胀风险,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必然导致全球总需求不足。据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只能维持在1.3%左右;欧洲经济前景更糟,即便乐观预计,也只有0.5%左右。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倍多,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技术引进来源地。受欧债危机影响,未来欧盟市场的情况很不明朗,其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一种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话,2012年一季度中小外贸企业会更困难,面临倒闭或生存的压力会更大。因为订单就没有了,生产也就没有了。如果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那以后企业想再进入这个市场的话,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2012年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可能是“贸易战”升级。由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要做好打“贸易大战”的准备。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出口对我国宏观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出口,扩大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努力保持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二、确保出口稳定增长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实现充分调整、而内需尚未发挥充分作用之前,外贸面临的压力和任务是相当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失序、债务失控、决策失当的趋势,下一步还会继续发展,我们应冷静观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特别是要发挥我国贸易大国的优势,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继续稳住出口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对欧美日这些国家的外贸,我们一定要保住市场,不能退出来,因为市场一旦退出再进入就比较困难。而市场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则是在出口方向上应大力推进包括非洲、中东、中亚、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发展针对这些新兴市场的进出口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欧美日不景气带来的外贸缺口,同时,这样还能培育新市场,为经济未来复苏做好准备。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大力打造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商品。我们现在是外贸出口大国,但不是外贸出口强国,最主要的表现在我们是以数量,而不是以品牌、质量和创新来取胜。今后我们要培养自主品牌,靠创新、靠技术含量和品牌质量赢得市场认可,大力培育一批“中国制造”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商品,这些商品再也不是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是真正以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为主的产品。

进一步稳定出口,还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和生产优势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加工贸易还是我国出口的一个主要部分,不要轻易地放弃加工贸易的优势,而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还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在当前情况下,企业要趁这个低迷阶段加强管理、压缩成本、减少资金流,学会“冬眠”;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服务,练好内功;要减少恶性竞争,不打“价格战”,团结一心,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扶持和救援那些沿海外向型出口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因汇率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遭到损失和打击的濒临破产的企业。要保持出口政策的基本稳定,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建议出台的措施要有实实在在的实施细则。

三、多方努力扩大进口

近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扩大进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扩大进口不但可以缓解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缓和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前端转移、推动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我国进口增长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成为欧美的重要出口市场。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们要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一是要扩大进口的国别。以前我们都是加大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多年来进口的都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但是这部分进口目前已经逐渐减少了,同样的产品领域也需要加大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新兴国家和长期贸易逆差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此外还要加大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力度。二是要扩大进口的领域。加大国内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进步所需要的进口,加大对战略物资的进口,包括战略储备、能源、矿产、粮食等资源进口。另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制定进口政策时也应考虑纳入服务行业。三是要扩大进口商品的品种。不仅仅是进口一般的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原材料,也要加大一些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适当进口奢侈品。四是要降低进口关税。这样做可能会减少一些进口关税收入,但是所产生的效果是长期的和巨大的。

我们还要加大进口鼓励政策制定。只要是进口高新技术的、进口能够带动我国自主创新的、进口能够代表先进水平的产品,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比如在税收、银行贷款、担保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而且,我们还要重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口政策的研究。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潜在空间很大,服务出口大有可为,要把服务贸易作为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住世界服务贸易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全球制造业产值8.638万亿美元,而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服务出口就占到了3.312万亿美元。目前,以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不仅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制定了相应承接规划,而且印尼、菲律宾、墨西哥也制定了积极措施,争相承接这一产业从美欧的转移。我国也应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发挥我国高端人力资本丰富的优势,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主要是技术、知识和管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例如金融、通信、文化产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高端的服务人才与其相适应。我国有这方面的优势,如200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高达37万,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531万。加上蓬勃兴起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国际服务贸易业务,都为我国高端人力资本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就业吸纳潜力。

第三,以发展服务贸易为动力,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最终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出口贸易含义例8

所有学派的经济学家都确信,自由贸易要比贸易保护好。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批评重商主义开始,贸易保护由于对一国经济造成高成本而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抵制。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序言中概括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即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将会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好处。然而,正如经济史学家保罗?巴洛克(Paul Bairoch)指出的那样,当自由主义理论统治着学术界的时候,现实主义理论在政治领域居于支配地位,贸易限制一直是世界经济的普遍特征。[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推重商主义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即便是亚当?斯密也承认他的关于各国间自由贸易的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例外。在某些情况下,各国会追求并非是实现物质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比如说分配正义、反垄断、自然资源的保存,以及本国国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的保护等等。

本文的主旨即在于探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自由贸易理念与人类健康安全之间的关系演进。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回眸人类贸易史中的若干片断。

Ⅰ 历史回顾-贸易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如何协调贸易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实际上,作为人类最早用来与传染性疾病进行斗争的武器,“隔离”(Quarantine)[②]措施的产生与发展就与贸易直接相关。早在15世纪意大利城邦时期,来自黑死病疫区的商船在到达繁华的威尼斯港口时,都会被要求到一个孤地抛锚停留40天,以避免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与传播。[③]以此为发端,到19世纪时各国已经在国内立法中对“隔离”措施建立了一套严格而又内容各异的规范体系。国际层面,自1851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国际卫生会议后,欧洲各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共举行了六次会议,并于189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缔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拘束力的国际卫生条约(International Sanitary Convention, 1892),以后的国际卫生会议对这一条约又多次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这些会议与条约的根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保护欧洲免受外来传染性疾病的入侵;二 建立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国际监控体系;三 建立国际卫生组织;四 协调统一各国的隔离措施以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 [④]国际贸易与传染性疾病在19世纪时就以国际立法的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各国有权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公共卫生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以确保此类措施不对贸易增加不合理的负担,造成不合理的阻碍。在整个国际贸易法的发展史中,这一矛盾贯穿始终。对此,1929年签订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CPP)可以作为一个极好的例证。公约一方面承认每一成员国有权利检查与处置被隔离的进口植物或植物制品,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暂时禁止此类植物或植物制品的进口,[⑤]另一方面又要求成员国“除非在某一国家的特定区域确实已经发现了植物病情或虫害,而且对于保护本国的植物及农作物来说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得以植物卫生为理由对该国的植物或植物制品实施进口与运输限制。”[⑥]

历史的回顾告诉我们,在20世纪,人类平衡贸易与健康关系的努力更多地是在构建和完善以GATT-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Ⅱ GATT-WTO协调贸易与健康的立法与实践

一 初步尝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

(一) 《关贸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解读

出口贸易含义例9

一、新贸易保护对温州民营企业的影响

1、出口规模大幅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发达国家频繁地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各国都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为由,纷纷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各项要求和进口标准,使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增加,许多外商采取减少订货、减少库存的策略来维持自身的经营。这也就直接导致温州民营企业出口市场萎缩、生产订单锐减。其中温州的传统出口产品鞋类、服装、眼镜等商品尤为明显,据统计,温州大三传统出口产品鞋类、眼镜、打火机2009年1―9月份同比2008年分别减少0.76%、5.88%、7.32%。2009年是我国遭受贸易保护形式最为严峻的一年,温州外贸出口产品受挫也最为严重(见表1)。

中国外贸增长在2008年底开始出现剧烈下跌。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我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的宏观经济决策主导下,国家在对外贸易领域也提出了“保出口”的基本战略。因此,到2013年外贸出口量开始有所反弹。

2、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削弱了温州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要求将环境、生态、健康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这就必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还对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检测、产品认证、使用等环节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温州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温州大多数民营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策略上,经营管理比较落后,要想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这就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温州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数据见表2)。

3、产生了示范效应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制造”给进口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现实情况是,一种产品遭遇贸易壁垒时会连累到其他相关产品甚至波及一个产业,或一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时,会有很多其他国家乘机搭便车,这样的波及和仿效行为给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温州中小企业所遭受的贸易壁垒也呈上升趋势,这就是形形的贸易壁垒带来的连锁反应。温州传统出口行业服装纺织品和鞋革连连遭受重伤,如:2008年7月,秘鲁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面料的鞋进行反倾销调查;2008年12月,巴西决定对中国输往巴西鞋类开始反倾销调查;2008年以来,在欧洲的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相继发生我国皮革产品使当地消费者过敏事件,涉及的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为沙发和鞋;此外还有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对中国的鞋类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样,温州的眼镜产品也不能幸免。继土耳其、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国对华眼镜反倾销案后,2008年8月,爱尔兰又对中国的太阳眼镜产品发出预警;厄瓜多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限制部分产品进口,眼镜产品位列其中;遭受贸易壁垒的温州产品还包括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电子产品等等。这使得温州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到2008年,对温州实施贸易壁垒的国家多达40个,甚至连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温州实施贸易壁垒。

二、温州企业遭遇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1、产品附加值低,中小出口企业存在互相压价现象

温州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眼镜、鞋革、打火机、汽摩配、低压电器等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温州产品之所以受到全球客户的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商品物美价廉。温州中小企业能够以低价打开世界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具有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成本低廉。温州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该市场准入门槛低,造成很多企业重复性生产,导致产能过剩。因此一些出口企业以牺牲劳动者福利和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不真实的出口低价。而温州企业这种“薄利多销”抢占国际市场的方式,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形象。

2、外贸发展结构不合理,出口地区较为集中

外贸结构不合理,最直观地表现在出口和进口之间的产业不协调(见表3、表4)。这种现象将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第一,温州出口商品数量激增,不断挤压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加上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加重了进口国对温州商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第二,由于温州的出口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一旦某进口国市场行情被看好,便会有众多企业涌向该市场,如果一个国家对温州出口产品进行贸易保护措施,另一个国家肯定会模仿。

3、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

从温州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服装、鞋革、眼镜等小商品。而且民营企业经营的目标大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我们的民营企业很多时候只顾眼前利益制定经营目标和决策,忽略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研发和相应的生产工艺的改造以及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把价格作为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产品通常是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致使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以致遭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

三、温州民营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分析

1、政府方面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政府有必要设立一个处理各种国际贸易摩擦的权威经济机构。实际上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始这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温州政府要认真研究贸易保护主义,紧跟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及时了解国外贸易壁垒的动向。可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贸易摩擦工作补贴,针对温州中小企业出口的特点,建立行业数据库,供企业免费查询使用;为温州相关企业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和趋势提供情报分析。此外,商检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的价格分析,及时发现低价倾销的现象。通过这一工作建立起一个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系统工程,促使温州的对外贸易顺利发展。

2、企业方面

(1)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大技术的研发。实践表明,温州的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短期,短期内贸易额会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不重视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不能及时应对世界市场的变化,出口下滑。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在利用产品优势开拓国家市场的同时,应对世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有个清醒的认识,加大对产品科学技术的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温州的科研院校等联合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产品的材料、技术含量、服务等各方面的附加值都得到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其次,要创建自主品牌。温州民营企业出口还处于产品竞争阶段,并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缺乏自主品牌。民营企业只有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的含金量,从以价格竞争优势转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因素竞争,努力打造一流品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自主产品,才能不被淘汰。同时,温州市政府要在财政、金融、贸易、知识产权保护、通关建设等方面给予品牌企业更多的优惠待遇和便利,进一步激励温州民营企业塑造出口品牌。

(2)开拓多元化市场。从温州民营企业的出口市场来看,其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趋于饱和,极易引发贸易摩擦,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因此,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温州民营企业应考虑到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选择那些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重点市场进入,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细分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产品多元化应对市场多元化。比如可以积极开拓非洲、中亚、中东、南美和拉美等国家的市场,这些市场前景广阔、潜力较大,不仅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空间,而且能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竞争压力。

此外,还可鼓励温州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这样就可以避开进口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温州民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因此温州市政府应对民营企业开发新市场给予支持,在某些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扩大出口。

3、行业协会方面

(1)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政府与企业、国内外市场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往往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面对目前严重的对外贸易形式,行业协会要做好快速反应机制,加紧与主要出口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本行业的产品供求信息平台,提供各国有关各种贸易保护的法律法规、各个出口市场的产品供需情况、出口市场相关生产厂家情况,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出口市场和出口数量,引导企业开发更多市场,分散国际贸易风险。

(2)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针对某类产品而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产品,所以遭受伤害的也是整个行业,这时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就不容忽视。首先,它可以督促企业按照国家相关的外贸政策法规执行,加强企业自律,协调出口组织工作和出口产品价格,避免本行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恶性低价竞争,减少遭遇反倾销的机率;其次,在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时,可以降低温州民营企业在应诉时的资金顾虑。单纯靠几家企业孤军作战,成本会非常高,有了行业协会可以建立统一战线,可以帮助企业集体应诉,分摊费用,避免“搭便车”现象。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前贸易保护环境下温州出口型民营企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3wsk27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琦、赵文涛: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与对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 尤宏兵:民营企业出口的现状、发展环境与扩大出口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1(8).

[3] 周玲: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12(2)上.

[4] 卢丽琼:温州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出口贸易含义例10

最近,国际上一种新的贸易统计方法有望让中国摘掉“顺差大国”的帽子。1月16日,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联合推出全球贸易测算新方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按照此方法,中美贸易顺差缩水25%。

如实反映国际产业链

“附加值贸易测算法”是基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现状而产生的。如今,很多产品不是只在一国生产,而是分散在各国,要经过全球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新方法就是根据这种现实,以单个商品在全球生产链上不同经济体产生的附加值为基础进行贸易统计,而传统方法仅仅统计各经济体的进出口账面数据。

比如一件标价150美元的“中国制造”电子产品出口到美国,其主要部件是从韩国进口的,价值130美元,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法,中国对美国产生了150美元顺差;按照附加值贸易统计法,对美国顺差大部分产生于韩国,中国只占一小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传统统计方法暗含一种假定,即:出口产品的价值都是该国创造的,是该国单打独斗完成的。实际上,这样的统计已不能够反映全球化生产的现实,需要改变。

专家指出,传统方法只测算总贸易流量,无法准确反映生产链全部过程,原产地被误读。同时,也不能反映其他国家对产品生产的贡献,产品出口方贸易额被高估。而新方法通过考察附加值的进出口,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国际贸易和各国之间的商业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产业链。

经合组织秘书长古里亚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共同呼吁各国支持附加值贸易测算法,认为新方法将帮助各国政府制定更符合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两大组织也将采取后续行动。

中国顺差大幅缩水

按照传统方法,中国目前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古里亚表示,按照附加值测算,2009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大约“缩水”2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附加值的进口占较大比重。

拉米分析说,实际上,商品从中国出口到全球市场前,已经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增加值。拉米称,国际贸易商品不是中国制造,不是美国制造,而是全球制造。

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在苹果手机贸易上对美出口值约为20亿美元,若以附加值测算,中国在这一贸易上对美出口额实际仅为7300万美元;而中国当年也从美国进口1.215亿美元苹果手机零部件,若以附加值测算,中国在这项贸易上对美实际存在4800多万美元的贸易逆差,而不是顺差。

有漏洞的传统统计方法让中国一直含冤戴着“顺差大国”的帽子,并因此成为某些国家动辄对华设置贸易壁垒和指责汇率政策的理由。实际上,中国出口中多达六成来自外商控股企业,比如2009年,中国对美有1400多亿美元的顺差,其中约有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根据新方法,实际由外商赚取的价值,将从中国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中被剔除出去。

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