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8 10:36:55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1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8月的骨折病例 117例,其中男78例,女39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踝部骨折术后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1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体位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体位,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积极主动配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转贴于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小结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2

关键词:围绝经期 妇女 骨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保健指导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59-0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并引起骨骼压缩使体格变小,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1]。围绝经期的妇女,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促使骨质丢失变为疏松。据有关文献报道,围绝经期过程中约25%的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症[2]。

1 围绝经期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1.1 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雌激素缺乏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此外,钙调节激素分泌失调可致使骨代谢紊乱。人体有三种钙调节激素,即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及1,25(OH)2D3。CT可降低骨转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该激素在绝经后明显降低,导致骨吸收增强;PTH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使骨代谢活跃,促进骨吸收。这些内分泌激素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1.2 饮食结构不合理

低钙摄入是一个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居骨质疏松症诸膳食危险因素首位。据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的资料报道,75%成人的钙摄入量不足以维持其骨量,中国人钙的摄入量仅为需要量的半数。钙补充不足导致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促使溶骨增加[3]。同时,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对钙的平衡和骨钙含量起负性调节作用。维生素K缺乏可影响骨钙素的羧化,未羧化的骨钙素的升高,可加速骨量丢失,易致骨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4],粗粮摄入量≥100 g/d亦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这可能与粗粮富含非水溶性纤维, 摄入过多不利于肠钙吸收有关。

1.3 生活方式的影响

吸烟易诱发该病。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及日照减少,导致维生素D合成降低,肠道钙磷吸收下降,使骨形成及骨矿化降低,从而增加了发病风险。

1.4 对疾病预防的认识与行动力不足

绝大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缺乏骨质疏松预防知识,且相关健康行为方面较差,如:没有日常饮用牛奶的习惯等,导致一级预防落实不理想,提高了发病率。

2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2.1 饮食指导

鼓励围绝经期妇女摄入高钙的食物,如:豆浆、牛奶及其制品等,经常食用牛奶、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食用者[5]。推荐摄入适量蛋白质,并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类、瘦肉、芝麻等。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注意不要同时摄入含钙食物,以免影响钙的吸收。此外,应减少酒和咖啡的饮用。

2.2 运动指导

鼓励进行足量的户外活动,以改善下肢肌力、增加肌肉与骨的强度、刺激骨形成[6]。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建议每周进行3~5次的有氧运动,每次0.5~1 h,长期坚持能有效提升女性的雌激素与骨密度,对骨折的预防有显著作用。适当加强日光照射,有利于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改善平衡失调,降低跌倒摔伤的风险与骨折的发生率,但应注意避免暴晒等造成皮肤损伤。

2.3 用药指导

2.3.1 西药

补充钙剂是较安全方便的预防方法,合理服用含钙量高、体内易溶解、接近中性、安全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价廉等理想的钙剂,建议使用碳酸钙[7];或选用国产依替磷酸二钠片(HEBP)及钙制剂(天九肾骨胶囊),对围绝经期妇女预防钙丢失而导致的骨质疏松有较好的疗效[8]。口服钙剂应在餐后1~1.5 h,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结石。激素替代疗法能够从病因上进行有效预防,尽量选择天然雌激素,以增加体内性激素水平,减少骨吸收,但应明确用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以及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不可随意停服、漏服、增减量,避免盲目用药,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绝经早期的妇女进行短期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可以长期预防骨质疏松[3]。使用激素者,要定期进行妇科、乳腺检查,反复阴道出血应适当减量甚至停药[1]。

2.3.2 中药

中药预防治疗具有整体调理且不良反应小的优势。如运用古方,服用二至丸6月后,可明显增高雌二醇(E2)、骨密度(BMD)水平;或选择固定成方,如:仙灵骨葆胶囊、成药龙牡壮骨颗粒等可有效增加骨密度,升高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水平及骨钙素,前者的疗效更显著[9]。

2.4 健康教育

针对围绝经期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开展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综合治理。有研究报道[10],进行疾病预防的认知干预,可纠正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疾病预防观念,提升健康信念和提高预防保健行为,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3 结语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代谢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进行预防与保健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合理摄入高钙、高维生素、适量优质蛋白的食物,调整饮食结构不仅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也是预防此病的基础,应得到重视与推广。其次,适量户外活动与日照,促进维生素D与钙的合成、吸收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举措。必要时,遵医嘱正确服用性激素、钙剂以及中药等预防性药物,尽量以最小的用量达到较显著的预防疾病的作用。最后,要积极树立健康信念,提高预防保健行为的落实率,以真正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4-619.

[2]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1-273.

[3] 王一云.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B8):298.

[4] 李宁,黄振武,梅菊红,等.饮食因素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82-183.

[5] 谭晓燕.珠海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海南医学,2007,18(8):21.

[6] 张艳莉,郑永梅,孙丽君,等.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29):2670-2671.

[7] 刘晓芳,许良智.补充钙剂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9(1):37-41.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3

1 手术治疗

1.1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按固定材料有单钉、多钉、鹅颈钢板等,按术式有切开内固定和经皮内固定。单钉和鹅颈钢板由于对组织、骨和血液循环损伤大,操作复杂,近年已很少使用,逐渐为多钉所替代。经皮或小切口多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对患者生理、心理干扰少,有人称之为“有限开放”手术[1]。术中用C臂X光机监测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复位满意率,且多钉内固定具有立体加压固定作用,稳定性好,患者术后疼痛迅速得到缓解,可以很快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1.2 假体置换 假体置换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解决由于股骨颈骨折引起的骨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长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体置换的并发症增多,如松动、假体断裂、髋臼磨穿、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等。近年来由于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技巧的进步及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假体置换的应用日益广泛。假体置换分半髋即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亦分单极股骨头和双极股骨头。选择全髋还是半髋置换目前意见不一,盛璞义等[2]认为全髋置换功能恢复优于股骨头置换,应首选全髋;许鹏等[3]认为结合我国实际及老年患者的要求,手术安全性等,高龄患者应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杨维权等[4]对三种假体置换(单极、双极、全髋)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三种置换效果评定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半髋较全髋置换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高龄患者活动相对减少,术后髋臼磨损相对较轻,股骨头中心脱位较少见,认为对高龄患者不强求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尤其是双极股骨头置换也可望得到良好的疗效。

2 手术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而存在差异[5]。护士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讲解股骨颈骨折的有关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改变错误认知,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6]。

2.2 饮食调护 大量研究指出股骨颈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负氮平衡,而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从而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7]。而高龄患者多并存其他慢性病,对饮食有一定的限制,术前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整,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后根据骨折病人的代谢与营养特点,给予饮食指导。术后前3天食含盐食物,少食甜食,有利于减少便秘[8]。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有效地预防便秘及泌尿系结石、感染。术后早期指导病人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铁、含水多的清淡味鲜易消化的食物;术后康复期,督促病人食高蛋白、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有利于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对糖尿病、肾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人,饮食原则必须兼顾,避开不利于整体恢复的饮食[9]。

2.3 术前护理

2.3.1 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对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估,把握手术时机,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做好各种相应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肝、肺、内分泌、血液、营养等系统的功能状况,评估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心理状况及学习能力等。

2.3.2 加强老年慢性病监护[10] 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应详细了解既往史,积极治疗并存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注意监测血糖,了解入院前胰岛素的用量或降糖药服用情况;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了解病人服用降压药的情况,监测血压,并注意观察降压药的毒副作用;有冠心病的病人,了解病人的心功能情况,注意监测病人的心率及脉搏。

2.3.3 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指导是让病人了解手术目的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作用,消除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地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术前康复指导内容包括:体位指导,说明术后为防骨折移位或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体位;训练引体向上运动,训练床上排便习惯,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11]。同时加强呼吸训练,改善心肺功能。

2.3.4 一般护理 对术前行患肢制动牵引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等并发症发生。常规备皮,术前12h禁食,4h禁水,以防术中呕吐,术前晚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2.4 术后护理

2.4.1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病人手术回病房的交接工作,及时向医生了解手术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注意伤口出血量和渗血情况,谨防失血性休克;注意患者意识状况和患肢血运情况,观察患肢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同时加强并存病监测和护理,防止并存病加重。

2.4.2 引流管护理[12]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倒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行假体置换者一般术后1~2h内出血量在200~400ml以内,若术后10~12h内持续出血量超过1000ml,应引起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3 体位护理[7,9] 体位的舒适问题是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平卧可产生肺部、皮肤疾病等并发症,而延迟患者的康复。因此要加强术后体位护理,使患者自觉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足尖向上,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30°)。只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其他三肢包括患肢的髋关节皆可变换体位。告知患者坐位可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进食、大小便、清洁),且坐位使坐骨结节持重。教会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

2.4.4 并发症护理

2.4.4.1 预防感染 术前及时诊治所有感染病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尽量让病人自解小便,有导管者应加强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深呼吸及作有效咳嗽,定时给予拍背排痰。注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观察伤口渗出液情况,对伤口愈合不良,持续渗液者应谨慎对待。注意观察病人体温变化及有无突然的剧痛等。

2.4.4.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DVT形成是髋部损伤术后重要并发症之一[13]。有学者提出[14]“预防优于治疗”,采取药物疗法和机械性疗法两种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DVT形成。DVT预防对策:①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②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吴玉霞等[15]报道将垫枕改进为长80cm、高30cm,用于临床使病人的肿胀消退时间缩短,减少DVT的发生。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16]。适当功能锻炼可加快下静脉血液回流,且对心率、血压、伤口渗血无明显影响[17]。锻炼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被动和主动结合,等长和等张相结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防便秘;预防性抗凝治疗和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DVT的形成。

2.4.4.3 预防脱位 假位脱位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术后另一重要并发症,其原因有多种,但与术后外展中立位的保持不当有很大关系[18]。为了改善假体置换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方法,罗辑[18]制作了防外旋鞋及梯形垫;雷小容等[19]制作外展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变换体位时髋关节内收或内旋,避免了传统皮式牵引固定的不便,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4.5 术后康复指导 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20]。因此制定一个有效而可靠的康复计划,以减轻患者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郑淑梅等[21]报道通过康复训练后病人的关节活动度、坐位耐久性、疼痛程度有很大改善。张瑞芳等[22]报道术后康复训练主要分为术后早期(术后当天~5天内)、术后中期(术后5天~2周)、术后晚期(术后2周以后)和出院家庭康复指导四个阶段进行。术后早期以进行患肢主、被动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收缩,髋、膝关节的伸屈训练,同时加强上肢肌力练习,以便日后能较好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术后中期开始体位转移训练:先由卧位到坐位,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训练,以恢复ROM,进一步提高肌力,练习独立坐起和扶拐行走;术后晚期加强患髋外展、外旋和内收功能锻炼。出院后注意预防居家意外跌倒,不宜过早负重,继续加强平衡力和协调力训练,早日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国清,李小如,杨辉芳,等.有限开放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277.

[2] 盛璞义,瘳威明,李佛保,等.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折术前准备及术式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6):410.

[3] 许鹏,靳卫章,姚建锋,等.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1,7(3):168.

[4] 杨维权,刘大雄,孙荣华,等.三种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3):163.

[5]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 戴燕,裴福兴,沈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门诊康复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A):31-32.

[7] 张王月,计惠民,田淑芬,等.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29-31.

[8] 张莉.骨科围手术期病人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2-103.

[9] 陶于凤.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的健康指导[J].中医正骨,2004,16(1):62.

[10] 农连英.股骨颈骨折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692-693.

[11] 公洁,王式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B):134~135.

[12] 朱彩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47-48.

[1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医正骨,2004,16(1):7-8.

[14]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15] 吴玉霞,王海桃,王惠.改进后垫枕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0):9.

[16] 杨济.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骨伤,2001,14(9):555.

[17] 王晓红,薛立景,滑志娟,等.功能锻炼对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血流速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1008-1010.

[18] 罗辑.全髋置换术后保持外展位方法的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706.

[19] 雷小容,李秀霞,郑小敏,等.自制外展枕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6.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2月的骨折病例 231例,其中男154例,女77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65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38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8例,踝部骨折术后2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4例,脊柱骨折19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231例患者,术后仅7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若一定要用下肢静脉,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力度,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长期用药者,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讨论

据报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三大因素有:血流滞缓,高凝状态,静脉瓣损伤。[3]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48-01

为了探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相关问题,本文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0例进行相关分析和相关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0例,主要包括女性患者100例,男性患者80例,患者年龄在60-86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65.4±10.2)岁。股骨患者主要有两种,一种骨折在患者粗隆部位,一种骨折在患者胫骨部位,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2例和88例。主要对患者进行置换手术治疗,置换手术作用的部位主要在患者的髋关节部位和患者的股骨头部位,另外还为患者实施复位固定手术,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30例、50例和100例。患者在骨折之前进行了相关疾病的有效合并,合并的疾病种类主要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疾病、高血压疾病以及动脉硬化疾病,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40例、60例、10例、80例和42例[1]。

1.2 方法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六大方面,详细如下。

1.2.1 早期情况综合评估 在患者入院治疗之前,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疾病史,对于那些自身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重点进行病情有效评估,要为患者讲解关于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并发原因和并发风险因素等,提升患者对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得患者了解后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获取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以及血常规等相关项目时间确定。要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避免降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要禁止患者吸烟,多为患者服用含纤维素量较高的食物,要保证患者用水充足,提升患者大便通畅性,防止患者出现便秘问题,以及出现静脉回流相关问题。

1.2.2 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观察 在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当中,要对患者病情变化和体征变化情况进行有效观察,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肢体疼痛等情况,患者肢体肤色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坏死现象,还要观察患者一系列内科表现,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正常、语言是否流利等[2]。还要重点对患者相关脏器进行定期专业诊断和检查,避免患者出现脑部梗死以及肺梗死等症状。要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情况,患者是否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来说,要及时对其采取相应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1.2.3 加强对患肢的护理管理 对于患者患肢来说,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软枕,要引导患者进行关节适当弯曲。要给予患者专业弹力袜,有利于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正常回流,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疾病产生率。在患者手术实施结束之后,要加大对患者伤肢的情况观察,给予患者负压吸引有效措施,提升患者血液流动通畅性,避免产生引流管堵塞和血肿等相关问题。还要加大对患者伤肢情况和脉搏变化情况的有效观察。要引导患者进行相关功能有效锻炼,不仅要采取有效的踝关节旋转措施,还要进行拓曲运动,使得腿部肌肉良好收缩和良好放松[3]。针对那些无法主动锻炼的患者来说,要对其进行适当按摩。

1.2.4 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管理 等到麻醉作用小时之后,护理人员要引导病人作深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变换,要为患者适当拍背,帮助患者有效咳痰,要帮助患者作适当的抬臀动作。引导患者进行相关关节运动,促进患者血液正常流动。

1.2.5 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 护理人员要及时确定患者的疼痛位置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可以为患者注射适量的镇痛药剂进行止疼,常见的止痛药剂主要有杜冷丁等,在镇痛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1.2.6 给予患者有效的血管护理管理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血管有效保护,不要在患者下肢静脉当中进行药物注射和穿刺治疗,防止患者静脉受到损伤,当完成临床输液之后,要进行正压封管,还要防止患者血管内皮受到损伤。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患者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40.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选择t进行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选择χ2进行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180例患者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效果 对患者进行疾病预防护理之后,并发动脉栓塞症状的患者例数为1例,并发率为0.56%,并发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例数为5例,并发率为3.09%,并发肺部栓塞症状的患者例数为2例,并发率为1.11%。

3讨论

近年来,血栓性疾病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老年群体当中,导致患者患上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液成分成为血凝块,最终促进血栓形成[4]。对于那些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患者来说,如果不提前做好预防的话,在后期围手术期当中,患者是可能并发血栓性相关疾病的。由于患者血栓形成位置存在差异性,所以血栓患者不仅包括动脉血栓疾病患者,还包括静脉血栓疾病患者。随着人们年龄的不断增大,其发病几率是增高的[5]。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在患者早期治疗和患者围手术期当中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是十分有效的,明显降低了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6]。

参考文献

[1] 任海涛.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27):7-8,10.

[2] 余金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1(3):210-211.

[3] 徐雅玲,冷楠楠,朱冬梅等.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LDVT的预防作用[J].河北医药,2011,33(24):3820-3821.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6

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骨质疏松症分布广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跃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被公认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症。仅在欧洲、美国、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就有7 500万,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总人口的6.97%,为8 800万

1.2 骨质疏松的危害严重且隐蔽骨质疏松早期无明显症状,病人多以骨折就诊。即便是腰酸背痛,往往也不以为然,待到重视为时已晚。其发病过程缓慢、渐进,比较隐蔽,不易被人们所觉察。其严重危害性是导致全身骨折,不仅经济损失过大,而且对健康威胁最大,12%~20%的髋骨骨折患者会因为骨折或手术引起的肺炎或肺血栓等并发症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超过50%的幸存者也不能行走或行动不便,1/4的人需要家庭的护理。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地处亚洲,人口基数最大,老龄人群增加速度最快,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3 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与遗传、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除遗传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控,通过合理调整,不但有利于生命前期最佳骨峰值的获得,而且有利于生命后期尽可能减少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迄今尚未发现完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只能使骨小梁增粗、增厚,小孔得到修补,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因而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和现实。可以说,预防是目前唯一经济有效的降低骨疏松症发生率的手段。

1.4 骨质疏松症知晓率低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知晓率低,对其防治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甚至包括医护人员,所以重视程度不够,以至常常耽误病情。

1.5 骨质疏松症与生活方式密切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加速其发生发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重要意义。患者的保健知识越多,采纳的健康生活方式越多。因此,提高患者骨质疏松保健知识,有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2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2.1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1)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进食高盐及高动物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可口可乐,减少尿钙和粪钙的排出。预防骨质疏松,提倡多喝牛奶,多选高钙、高维生素食物。同时必须适量的光照,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一般在柔和阳光下步行40 min就可保证机体所需维生素D。(2)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游泳、跑、跳、体操等,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运动不仅能增加骨量,还能改善骨骼和肌肉的锻炼,改善骨的力学危险性。同时要避免骨骼受外力打击。老年人每周运动5~7天,每次30~60 min,主要应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多做髋膝关节内收、外展、屈伸练习。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健身操等,个人随意选择。另外,抗阻训练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已经肯定,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阻力训练(握拳、上举、抬膝)每周至少2天,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应用前景广阔。(3)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建议他们到医院寻求医师的指导或药物治疗。病情一旦诊断清楚,立即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视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如发生骨折,应由专科医师进行治疗康复。

老年人应对其加强安全防护指导,注意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举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碍的地面行走,穿舒适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冻,更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外伤,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社区健康教育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7

1 临床资料

我院骨创科每年出院病人500~600例,1993年至2006年13年间共发生肺梗塞5例,均抢救无效死亡。

病例1:患者男,48岁,因骨盆骨折,骶髂关节脱位,行下肢持续骨牵引,牵引至23d时,晚上8:00,病人与其他病人谈话时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病例2:患者男,46岁,因腰椎骨折不全截瘫入院,保守治疗住院17d时,晚上9:00,病人突然出现肺梗塞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病例3:患者男,50岁,体质较胖,因足部软组织挫伤,入院给予清创缝合,住院5d后下午4:00病人出现肺梗塞,经抢救无效死亡。

病例4:患者男,53岁,体质稍胖,因左髌骨骨折入院手术治疗,在术后13d(次日准备拆线出院)晚上11:00睡眠时病人突然出现肺梗塞,经抢救无效死亡。

病例5:患者男,38岁,因腰椎骨折、完全截瘫,合并右股骨骨折、右胫腓骨骨折入院,行腰椎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7d早晨8:00病人出现肺梗塞,经抢救无效死亡。

2 病因分析

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

2.1 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内膜损伤,内膜下胶原暴露可发挥强烈的促凝作用,它能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内膜损伤可继发于局部因素,包括血管的直接损伤、感染或其他组织损伤。

2.2 骨折、外伤、手术不可避免的造成病人肢体制动、活动减少、卧床均可导致血流缓慢。

2.3 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疼痛等均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粘稠度增高,加上大量新生血小板产生,粘性较大,易于聚集,有利于血栓形成。

2.4 病人受伤或手术前早已存在高脂血症,具备高凝状态,加上外伤、手术刺激,容易造成血栓形成。

3 预防与护理

3.1 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术后宣教工作,向患者细致地解释适当活动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3.2 合理饮食,进平衡膳食,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所致腹压增高,而造成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3.3 注意病人一般情况,如肥胖患者、有高脂血症倾向者、老年人,应常规查体,发现高脂血症,有针对性地常规抗凝,预防血栓形成。

3.4 所有卧床的手术,或非手术病人,均应根据情况指导病人进行适当功能锻炼,骨折早期可指导病人做肌肉舒缩活动,骨折中期做相邻关节的适当活动,注意循序渐进。骨折后期可做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这样既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又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5 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平时抬高患肢预防肿胀,如果发现患肢肿胀严重,特别是下肢肿胀,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给患肢制动10~14d,严禁活动患肢肢体,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肤,以防止血栓脱落,形成肺梗塞。本文5例患者,患者家属发现患者左下肢肿胀,协助患者做了几下膝关节伸屈活动,患者立刻出现肺梗塞症状,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3.6 适时止痛,对手术或非手术病人的止痛应重视,因为疼痛能引起诸多人体生理功能改变,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下降外,还可导致机体高凝状态,这样会有利于体内血栓形成,因此护士要重视病人止痛问题。

3.7 输液注意更换穿刺部位,不要反复穿刺某一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引起静脉炎。骨盆骨折、下肢骨折,避免下肢输液。

3.8 适当应用止血剂,术后应用止血药应在24~28h内停止,最多不超过72h。特别是老年病人,既往有高血压、脑梗塞病史者更应慎用,以免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笔者曾经历一腰椎手术后老年病人,用3d止血药后病人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CT检查示脑梗塞。还有一老年病人,高血压鼻出血不止,应用止血药4d,出现脑梗塞后转神经内科治疗。

4 肺梗塞的临床表现

病人发病前往往无明显征兆,在吃饭、说话、睡眠时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咳嗽、咯血、紫绀、休克等症状。

5 肺梗塞的抢救

5.1 对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胸闷、紫绀者应高度怀疑肺梗塞,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病人,同时给高浓度氧气吸入。

5.2 遵医嘱给溶栓药物尿激酶等治疗。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8

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对于骨质疏松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能使骨量已经严重丢失的患者恢复正常水平。也就是说,任何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的丢失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到老年都一定会发生骨质疏松症,更不用说一定会发生骨折,关键在于如何及早有效的进行预防,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因此,我们只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抓住提高峰值骨密度和减缓骨量丢失的两个重要环节,就完全有可能降低随着及骨折的发病率。这不仅提高了中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而且大大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2 社区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

我国现已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大多数离岗、离退休中老年人都进入了社区管理服务的范围,在社区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宣传教育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无声杀手”是因为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早期无症状,到妇女绝经后及中老年人感到腰酸背痛、腰弯驼背、身高变矮时,都认为是人到中年,人老骨脆是自然发展规律。不像对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立即危害生命,不像恶性肿瘤来去匆匆凶险可怕而受到重视。多数群众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因此,首先普及对这种疾病的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各级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大力支持,在社区中、在老年大学、各类学校、老年公寓等部门,通过宣讲、报纸、宣传单、板报、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及健康指导,逐步提高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3.1 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并贯穿一生: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病,这仅仅是指该病的发病时间,但其病因从儿童时期就已经潜伏了。一生中任何时期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及不良嗜好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儿童和青春期是骨发育的关键时期,大约20岁以前能获得峰值骨密度90%以上的骨量,30岁左右骨量达最高值,称为骨峰值。获得最佳和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防止骨量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也就是说年轻时让骨库充实,就像一个人再年轻时银行存款充足,以便支付年老期消费的需要。虽然决定骨峰值的高低70%~80%是取决于遗传因素,但还有20%~30%取决于环境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已证实,富含钙饮食和规律的负重锻炼有利于建立骨峰值。因此,从儿童期开始进食含钙高的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虾皮、低盐和适量蛋白质、鱼类、蘑菇、木耳、绿叶蔬菜等饮食。注重接受足够阳光照射并适当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积极运动如跑步、步行、爬楼梯、跳绳及负重锻炼,有助于增强骨骼,提高骨峰值。合理营养与规律运动时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3.2 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益于预防骨质疏松症: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习惯是加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的主要危险因素。过量吸烟、大量饮酒、过量饮咖啡及碳酸饮料均能促使尿钙排泄增加,骨钙溶出,骨量降低,发生骨质疏松症。有些女性追求苗条身材,限食减肥,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缺乏,使骨代谢紊乱。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内的单丸酮减少通过芳香化作用转为雌激素量少,所以,瘦小的女性脂肪组织少,雌激素较低易患骨质疏松症。现代人运动量减少,很少步行及负重锻炼,致使骨峰值低,骨量丢失加速。因为运动可使肌肉发达,运动和肌肉对骨可产生直接机械作用,是骨骼粗壮,免受骨折,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饮茶及咖啡,减少碳酸饮料、混合膳食,保持适中体重,极有益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9

我们对2006年9月~2008年9月期间外科康复疗养的44名飞行人员的疗养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发现因外伤引起骨折、脱位、关节及软组织损伤者18例,全部为男性;年龄在23~40岁,平均年龄31岁;平均飞行时间为958 h;其中歼击机飞行人员4例,轰炸机飞行人员12例,运输机飞行人员2例。并按外科症状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析。

2结果

2.1不同机种飞行人员外伤病的情况轰炸机飞行人员骨折2例,肘关节脱位2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8例。歼击机飞行人员骨折1例,膝关节及半月板软组织损伤3例。运输机飞行人员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2例。因此,各机种飞行人员患外伤病的构成比例为:歼击机22.22%,轰炸机66.67%,运输机11.11%。

2.2 不同年龄飞行人员外伤的情况年龄小于30岁的骨折1例,肘关节脱位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软组织损伤6例 (合计50%);年龄31~39岁的骨折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软组织损伤5例(合计38.89%);年龄40~49岁,膝关节及半月板损伤2例(合计11.11%);年龄大于50岁的无。

2.3不同外伤原因引起飞行人员外伤病的情况篮球运动外伤所造成的骨折2例,肘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6例;意外伤害造成的骨折1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4例;跳伞造成的肘关节脱位1例,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3例。

3讨论

3.1飞行人员外伤病的原因分析飞行人员外伤病是飞行人员群体中的常见病,大部分多发生于平时训练、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患外伤病的飞行人员在康复疗养中占外科疾病之首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轰炸机的飞行人员较歼击机和运输机的飞行人员外伤率高,说明其自我保护意识及防范意识较弱;发病高峰年龄又多集中在30岁左右,年龄越大其发生外伤病的几率就越小,这说明外伤病与年轻气盛、争强好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患外伤病的飞行人员在打篮球时损伤率高,也反映其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准备工作不充分、违反比赛规则、技术动作错误等等。跳伞伤引起的伤害是由于小的疏忽或技术不够熟练造成,这在飞行训练中是难以避免的,但篮球伤和意外伤可以避免。如果加强宣传力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预防措施等,至少可以降低50%外伤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住院率,增加出勤率和延长飞行年限,对于保障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极其有利。

3.2建议

1)部队及疗养院针对年轻的飞行人员保健知识缺乏的情况,应定期开展预防外伤知识的宣教及心理教育,在训练中应避免发生过激行为和身体外伤。

2)加强对外伤病患者的严格管理,航医对一些轻微的软组织损伤,早期应做有效处置,并要告诫和监督患者多休息少活动,酌情送医院治疗,防止因个人不重视、不治疗发展成为慢性损伤,造成迁延不愈,给医治带来困难。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例10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的风险和法律诉讼为目的[1]。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护理过程中所有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均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患者死亡或损伤和伤残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3-4]。“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共识。骨外科住院患者多因车祸或意外事故,急诊多、创伤严重、病情复杂、术后管道多、卧床时间及病程长,对护理要求高,难度大。护理风险多,护理风险管理的处置相对较难。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前提下,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反应了医疗水平的高低[5-6]。针对本科室护理风险和管理的特点,我们更应正确认识、评估、防范、规避和补救风险,防患于未然,消灭相关风险问题,寻求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杜绝护理缺陷、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本科室自2011年7月开始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对相关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并实施对应的风险管理方法,现总结如下。

1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护理操作未按护理操作相关制度进行,从而导致护理缺陷的风险

   骨科病房内患者多,病情复杂,各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内容多,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在执行各种护理操作的时候,对各种操作制度的执行可能会松懈。如骨科患者输液多,用药品种多,在配药时,如果不执行严格的查对制度,就会出现少用、多用、错用药物的风险因素;在为患者静脉输液或换水时,如果不执行严格的查对制度,就会出现“吊错水、换错人”的极大风险。在对病人伤口进行处置时,如果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可能会导致感染的风险[7]。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如果不执行严格的查对制度,可能会导致对病人的病情认识不清,评估不充分而未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导致出现压疮、烫伤、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的危险;在对病人护理分级制度执行不严格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病情的观察,严重者影响病人的生命。

1.2 相关专科医学和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而造成的风险

本类风险突出体现在急诊患者入院时,由于伤员的病情复杂、严重、变化迅速,而护士对相关的专科知识理解不够,只会机械的执行医嘱,不能配合医生观察相关伤情,可能会疏忽有关潜在的创伤,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变化和了解潜在的并发症。如对骨盆骨折患者只观察到骨盆骨折,而没有考虑到骨盆骨折易伴发休克、尿道、膀胱及相邻脏器的损伤;在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不充分如术后并发症的知识,未能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而造成风险,如小腿骨折患者容易出现骨间膜室综合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长骨干骨折患者容易出现脂肪栓塞。

1.3 护理操作不熟练,业务素质较差而导致的风险

    骨科患者相关的护理操作内容繁多,护理人员在各项护理操作时,如果护理操作能力较差,在进行各项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时,经常出现操作失误等情况,会导致对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不及时,各项护理操作的目的无法达到,严重者会造成损伤加重,如对颈椎骨折患者翻身时,操作不当易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和翻身时,未保持头、颈、躯干一致会导致损伤加重;骨折打石膏患者,若错误的搬运,会导致石膏变性、折断。

1.4 护患沟通不充分,患者对相关护理工作不配合的风险

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护理操作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骨科患者中,大多患者及家属情绪较急躁,对相关疾病的诊疗程度不了解,迫切需要进入手术室手术,而认为术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没必要。护理人员如果掌握不好良好的沟通技巧,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与病人沟通时语言简单,对病情的解释及相关术前准备的目的和方法解释不清楚,就会导致患者对病情不了解,对护理操作的不配合[8]。

1.5 环境及其他方面的风险

骨科各种患者在不同疾病时期可参与不同的活动。卧床患者如果未加防护栏易发生坠床风险;拄拐行走者如果发生地面湿滑等情况,易滑倒导致再次骨折的风险。

1.6 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而导致的风险

骨科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在操作时很容易忘记告知相关风险,如吸痰时告知患者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对可能损伤粘膜而出血的风险没有告知;口腔护理时对可能出现呼吸道误吸的风险未告知;输液治疗时对相关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未告知。各种风险如果不告知患者及家属,一旦发生,会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不理解,对医院的不信任。

1.7 护理记录风险

护理人员在撰写护理记录单时,如体温记录单,如果不做到准确及时的记录,可能会导致延误对病情的观察和治疗。

1.8 护理人员自身保护不严格而导致风险

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注意自我保护。若保护措施不严格,很可能会导致针刺、感染等风险

1.9 医疗费用

医疗费用是病人比较关注的敏感问题,尤其是农村病人和低收入人群病人,随着住院天数和治疗、药品等费用的增加,一旦病情有反复、波动或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就可能因医疗费用或因收费差错引发纠纷。

2 护理风险管理

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领头,制定有关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护理操作的规章制度。护士长和其他护理人员随时监督检查每个护理人员的规范制度的执行并记录。同时风险管理小组应针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归纳,让科室每位护理人员学习并反馈信息[9]。

2.2 制定风险应急处理流程

根据骨科常见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各种潜在疾病和并发症的预防等应急预案处理流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及作用,认识风险的 存在,重视风险的防范。对高风险的护理流程,如患者的抢救、意外事件的处理、各种术前准备或化验准备等应制定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如在各种护理操作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必须实行实名签字,可以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心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

2.3 加强风险监控

    采用定期、不定期、随机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各种护理操作和患者的状况进行监控。特别是新护士,由于业务能力差,极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在新入院患者或手术后患者,应该加强监控,了解护理人员在相关护理的风险管理能力并记录。在重点时段,如交接班、节假日时,也容易发生护理风险,更应加强监控。一旦发生护理风险,当事人、全科人员应组织针对性的讲座分析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该类风险的再次发生。

2.4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技术和操作培训

   全面地进行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培训,定期开展护理查房及疾病相关探讨。特别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各种骨科专科知识了解不全面,对各种专科操作不完善。应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专科基本知识培训和各种护理知识的考核。通过培训和考核通过后,每位护理工作人员应都能够熟练掌握骨科各种疾病的专科知识和护理知识。全科室护理人员都应定期进行护理操作能力考核。轮流进行各种基础护理操作方法和专科护理操作方法的培训和考核。针对骨科病人的各种疾病状况,有效地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能力,提高业务素质,从而规避风险。

2.5 维护病区环境安全

在科室环境管理方面,当班护士应做好观察。一旦观察到潜在因素会导致风险发生,应立即解决。对于老年人、小儿、手术后患者更应加强观察。如病床应加防护栏,各种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摆放应远离小儿,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病房室内和走廊及卫生间应保持地面干燥,以防止病人滑倒受伤。

2.6 风险告知义务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基本都明白相关操作的风险,只是很少告知患者。针对这一现象,科室定期组织人员学习风险告知义务的重要性,不定时检查护理操作人员的执行程度并记录。

2.7 定期检查护理记录单

    强调护理记录单的重要性,定期检查各项护理记录单。发现错误或失误立即纠正并追究相关护理人员责任。

2.8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每天交班时都强调自我保护,在各项有风险的护理操作中,配备良好的防范措施。

2.9 明确收费

严格按照物价标准收取各种治疗、护理等费用,每日为病人提供费用明细清单,对病人不明白的收费项目及时进行解释,如有错收、多收应及时纠正。医保外用药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告知患者。

3 结果

本科室从2011年7月开始实行护理风险管理,针对各种风险因素,严格按照上述各种风险管理办法实施护理,并进行护理相关的评分及病人满意度调查,与2010年相比,护理综合评分明显提高,护理投诉和护理风险事件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反应了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本科室的护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相关统计数据见下表。

4 体会

    护理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简单常规的护理操作都有可能带来风险,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或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痛苦和无法挽回的损失。护理风险管理的良好运用,可以有效地杜绝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的质量[10]。本科室在建立健全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后,护理相关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病人满意度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玉青, 吕萍. 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降低医疗纠纷的体会[J]. 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 2012, (4): 169-171.

[2] 袁薇, 苏偏. 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精神科的应用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0): 686-687.

[3] 卢先枝. 肿瘤骨转移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7): 206-207.

[4] 毕小琴.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0(2): 173-175.

[5] 叶小惠.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探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1): 140-141.

[6] 陈秀英. 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提高骨伤科门诊换药室护理安全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32): 128-129.

[7] 程杏云, 韩青. 骨科急性创伤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及其防范初探[J]. 武警医学, 2009, 20(10): 950.

[8] 尹梦华. 骨科急性创伤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29):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