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6 16:46:31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1

1.培训发展不平衡

许昌市现有专任教师(含幼儿园)5万余人,其中农村专任教师占68.6%,城镇专任教师占31.4%。农村专任教师中41~45岁的有3416人,46~50岁的有3215人,51~55岁的有2883人,56~60岁的有2206人。农村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培训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2.培训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师培训多以集中培训、理论教学为主,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培训以灌输一般学术理论为主,授课内容观念不新,缺乏对基础教育一线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对中小学教学实践深层次的把握不够,因而对参训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作用不大。参训学员听时觉得很热闹,但很难把听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中。

3.培训过程对校本研修重视不够

在培训环节上,只注重对培训内容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受训教师如何开展基于学校和课堂的校本研修指导不够。完成培训回到学校后,教师多不能对所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讨、交流和反思,致使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和课堂教学实践发生“化学反应”,无法形成同伴互助和发挥知识的辐射作用。

4.培训师资有待充实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师资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这当然很有必要,但因为培训对象很多是农村教师,整体上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如城市教师,很难完全接受这些学者的知识传授。即便是城市教师,对纯粹的理论体系讲解也不能完全消化。因此,为了让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需要补充一线优秀教师到教师培训者队伍中。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1.要丰富培训的方法和手段

要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的管理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可以采取网络平台培训、集中面授、专家讲座、学科培训、基地实践、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宜讲授过多理论,应以提高一线教师实际课堂教学水平为主。

2.培训应向农村倾斜

在教师培训项目和指标分配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改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条件和办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围绕课堂教学各环节,扎实提高教师教学基本技能,通过培训促进农村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3.重视网络培训,加强培训平台建设

以许昌市为例,依托许昌教育网,借助优秀网络资源而开办的许昌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已搭建起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平台开设有《名师教学课例》《教学论坛》等栏目,配备有系统管理员,及时回复和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训指导讲师每天通过平台对教师进行指导,网上答疑,在线交流。

4.加强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师培训师资建设

要结合“创建人民满意学校”活动,组织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和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以及在人民满意学校创建过程中评选出的名教师、参加市级高效课堂赛课的优胜教师,建立中小学名师培训团队,逐步成立“名师工作室”,更好地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师培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2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3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培训方式单一?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中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中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中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学教师,研究中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5

一、绍兴县短期培训参训农民素质分析

从年龄结构看,2012年,绍兴县参加农民短期培训的学员初步体现“年富力强”特征。有68.2%的参训学员集中在30~54岁之间,其中,除生产型人才的年龄偏大外,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科技服务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型人才均主要集中在30~44岁这15年的年龄段。

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人员是主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4%,且集中在合作社骨干等经营类人才上,绍兴县短期培训参训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仍旧偏低。

从受训能动性来看,70.2%的学员是被请来参加培训的,主动要求培训的学员比率偏低,能带着问题参加培训的比例还不到2.2%(按现场提问统计)。

从学员能力本位来看,学员还普遍存在着看天吃饭、吃老本的“唯经验”思想,对新技术、机械化的推广既有憧憬又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学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往往难以转为实际的生产力。学员对培训的态度还是停留在“开眼界、长见识”、“听过算过”的层面,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

1. 对参训农民实施分层分析的重要性

农民短期培训普遍存在着参训学员情况的不确定性,培训专业固然可以框定受训对象的某些共性,但即使是规定了培训专业,哪些人一定来、是不是一定有专业需求的人来等仍难以确定,也就是说农民短期培训中的学员个性是培训教师无法对号掌控的。一期培训能不能让所有学员都有兴趣,一期培训能不能兼顾所有学员的受训意愿,一期培训能不能让所有学员都有所得,因而对受训学员的预前准确分类是十分必要的。为更加简洁地实现对短期培训学员的分层教学,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以职业和经济来源为基础,将受训学员分为消费者、生产自给户、管理者和生产大户这四个层次。鉴于消费者这一身份的囊括性,这种分类可以基本保证受训学员的“一训一得”,也基本可以让教师的备课、授课、指导有的放矢,同时方便学员按需听取,实现不同层次的“听有所得”。

(1)对实现培训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消费者、生产自给户、管理者和生产大户这种模式可以基本覆盖所有农民短期培训专业的受训学员分层,便于教师对教材的分层处理。培训教师在分层备课环节可以按“必备知识和技能”、“分类案例”、“分层强调”这三大板块进行教材的归纳梳理。在讲授环节,培训教师可适当引导受训学员自行分层、按需听取及主动接受培训教师的分层指导。

消费者、生产自给户、管理者和生产大户这种模式分层简单易操作,便于受训学员自行对号入座。当然,一方面每个受训学员都是消费者,另一方面纯消费者学员的情况存在但更多是双重或多重身份。讲授什么虽然由培训教师决定,但听什么完全由学员自行决定,所以存在同一层次的学员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选择的内容有不同和这一层次的学员因兴趣或其他原因选择超出自己层次的内容等情况。正因为所有的选择完全尊重学员自己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在培训中的敏感性就越强,其在生活、生产、管理和规模生产方面的实践欲望也更强,也就是说这一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培训迁移。

(2)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培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实行分层备课,必备知识和技能板块的内容更多侧重于消费者层次,分类案例板块侧重于其他三个层次,分层强调板块侧重于各层次的可操作性层面。虽然横向比,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学历、不同能力的学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参差,但从纵向看,“不让任何一位学员白跑一趟”的分层理念让每位参训学员都可以学有所得,这样就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2. 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分层教学现状

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实施分层教学尚在摸索阶段。

首先是起步较晚。2012年以前,绍兴县的农民培训基本是专业决定内容,一期培训班一样的培训目标,“听不懂”和“吃不饱”的情况同时存在,培训班学员难请的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在“阳光工程”和“二创实用人才”等任务紧、时间急、要求高的培训项目上,村干部充数、重复培训、老人妇女训练营等现象频频出现,既影响了培训项目的严肃性也造成了培训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这种严峻态势下,2012年,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果断革新教学模式,为培训提效创造性地提出分层教学这一新模式。

其次是推广范围有限。从内容上讲,只局限于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农药的安全使用常识等有限的科目。从纵深度来看,分层教学模式只局限于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组织的县级培训,还没有推广到其他培训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组织的培训。

第三是模式不够完善。培训教师按照“必备知识和技能”、“分类案例”、“分层强调”这三大板块处理教材尚有较大的难度,准备工程相对浩大,培训效果对培训教师讲授艺术的依赖性较大。

虽然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中的分层教学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但其在调节农民参训积极性、解决农民参训能动性和提高参训农民能力本位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已有可以验证的实例。越来越多的学员主动要求参加培训,越来越高的培训满意率,越来越多的农民土专家涌现,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正在被这些“越来越”证明着。

(1)培训前的农民素质调查摸索

农民短期培训要解决的是“对象”、“ 内容”、“教师”这三要素。首先是“对象”的问题,即要呈现“有人要受训”,也就是统一“培训需求”与“有效需求”,解决农民参训能动性的问题。培训需求是从农民要求出发,是培训计划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它回答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培训活动要达到的目标,这个培训活动不仅仅是培训授课,还应该包括培训项目的策划、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规划和培训策略、培训模式的选择等。而有效需求是从社会要求出发,是市场竞争的一个环节,它回答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培训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经济收入的切口,这个环节不仅仅是了解学员,还应包括对市场的前瞻性调查和掌控。

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解决的措施首先是培训前的进村入户调查摸索,从年龄、学历、从事行业等方面着手分析,过滤出跟培训相关的信息,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模式。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培训后学员增产增收情况的分析对比,随时调整培训计划。

农民学员的培训需求和有效需求一旦能对接,也就是农民发现培训可以直接增加收入,学员参训能动性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培训前对教材的分层处理

农民短期培训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内容”的问题,即要呈现“讲的能够听”, 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要求培训教师从消费者、生产者(自产自销和种养大户)、管理者的角度分层处理教材,既注重普及性,又讲究专业性。专业技术的通俗化、生活常识的技术化,无高低之别,无强加之念,全由参训学员按需选择。

(3)培训实施中要求教师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应变

“教师”是农民短期培训要解决的重要要素之一。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实施分层教学中对教师教材处理能力和讲授艺术的依赖性尤为突出,该校倡导“讲的喜欢听”,要求培训教师有良好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应变能力。

培训教师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对教材分析和教学实施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学校通过聘请土专家、外聘首席专家来充实师资库,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培训前试教、集中备课来培训新生代教师。

(4)培训实施后座谈走访,听取反馈

培训是个动态变化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实施分层教学不断摸索新模式的同时,非常重视培训实施后的座谈走访,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结合生产实际,随时充实培训即时内容。

二、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农民参训被动,存在培训需求与有效需求背离的矛盾

农民短期培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训把农民从劳动力培养成为人力资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素质和就业技能有一定的滞后性,参加培训是为了增产增收,而能不能多赚钱、特别是能不能培训后马上赚钱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研究课题,政策调控、市场变化、学员能力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机遇等因素都能作用于它,再加上绍兴县实施分层教学尚在起步阶段,培训需求与有效需求背离的矛盾客观存在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2. 组织过于集中,存在反复培训和从不培训的矛盾

虽然2012年实施分层教学以来,绍兴县各乡镇要求开办农业技术短期培训班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不可否认有出于政府对乡镇年度考核的考量。有的乡镇被下达的指标多、任务重,甚至出现部分学员年年被培训、反复被培训的现象。而有些乡镇由于培训指标不多,人员相对分散,就近培训无法实现,只能几个乡镇合办,存在交通、食宿不便的现实困难。也有些地方组织者怕麻烦,往往只通知村干部来培训,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却没有受训的机会。

当然,存在这种培训不均衡现象也有其他原因,如绍兴县漓渚镇位处山区,由于独特的花木经济,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偏少,农民学员参加农业培训缺乏动机因而就没有培训的意愿。

3. 师资库建设滞后,存在能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储备不足的状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培训教师的讲授艺术对培训提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一批次的培训对象,因为讲课老师的不同会呈现出迥然相异的培训秩序。相同的培训内容,因为培训老师的不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培训反馈。培训教师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一名优秀的培训教师,能够合理处理教材,长于营造学习氛围,善于正确引导学员。但目前,绍兴县农业系统的培训老师,或长于实用技能,或长于理论知识,或长于教学技巧,能三者兼备真正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师严重匮乏,这已经成为了绍兴县在农民短期培训中推广分层教学模式的短板。

三、对策及建议

实施分层教学等模式培养农村学习型实用人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生事物适应发展需要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分层教学在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中的推广实施还有一定的难度,“人”和“环境”是其中最主要的阻碍因素,从培训教师这个角度着手,坚持以改变培训模式为突破口,继续发挥基层培训学校在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方面的基点作用。

1. 落实完善分层教学模式,提高短期培训的针对性

绍兴县要重新思考农民短期培训中分层教学的独特个性,汲取义务教育阶段分层教学的精华,细化四个环节。

在学员的分层环节,继续执行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员自行分层的模式,充分激发学员的主动性。至于分层的标准可以不唯一,可以随专业调整。

在教材处理环节,继续兼顾必备知识和技能与专项知识和技能这两板块,从能力本位要求出发,充分激发教师资源库的整体战斗力,组织全县优秀老师和农业实际工作者编写教案和策略,突出应用性、技能性、适应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在教学实施环节,提倡培训教师兼顾趣味性和专业性,充分激发学员兴趣的同时,尊重学员意愿,放下教师威严,鼓励学员从现实需要出发,吸收受训内容。

在分层指导阶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拓展分层指导的外延。如现场答疑、田间课堂、电话咨询、科技结对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员对问题心里急于弄清而又无从着手,嘴里想说而又无从谈起的时候,教师对他进行指导,解开关键点,这样指导效果最佳。所以培训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切实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2. 探索农民培训新模式,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

近年来,绍兴县成立了由近百名专家组成的市、县、镇三级农民培训资源库,采取进村入户、到田边地头,举办专题培训班、发放技术明白纸,现场解答和技术咨询、播放音像资料等形式,以整村或整个功能区推进的方式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特别是2012年以来,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

一年来,分层教学小心翼翼在农民短期培训领域试水,虽然学员的参训积极性已有所提高,但整体转变不大。惠农富农,帮助农民扩大视野、提高技术、转变经营思路,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这是农民培训的宗旨,但首要前提是农民愿意来到培训现场。创新培训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是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的突破口。

模式一:“学中干、干中学”

镜头:听完农家乐培训课,回家就有新经营;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训会上就能接订单;参加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有企业家支持走上创业路……

要点:培训能增收的验证

模式二:“土洋结合”

镜头:“洋专家上课用电脑,我土专家上课用人脑……”孙端镇张家沥村的种粮大户卢国海以独特的“卢式”幽默开始了他的经验介绍。作为第一批县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土专家”,卢国海毫无保留地向培训班的学员们传授了他的经验,譬如他介绍褐飞虱防治这个环节时,从药剂的选择和用量、田间灌水要求和防治方法等一一作了细致的介绍。

要点:学员身边榜样的现身说法

模式三:“哪里都是课堂”

镜头:绍兴县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高级农艺师王岳忠就《水稻高产节本增效技术》做了专题讲座,并在该镇湖安村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区实地指导了品种选择、配方施肥、肥水管理等实用技术,为农户现场答疑,进行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指导。学员们纷纷表示学到很多水稻高产节本增效的实用知识。

要点: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即时对接

3. 完善师资库建设,培养技能知识和教学应变兼备的中青年教师

目前,绍兴县农民培训的师资主要依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知识和年龄结构老化,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民培训的需求。农业职业院校由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普遍比较缺乏,注重学历教育,忽视短期培训,一时也难以承担起全县农民培训的重担,所以,加强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一是培养:加大对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改善待遇,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农民、为农服务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职业院校培训职能,充分发挥其师资、设施设备等优势,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培训农民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职业院校人才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学校挂职从事实践教学,学校则选派教师到地方农技推广机构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既可以实现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理论水平,又培养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了农民培训的师资水平。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6

一、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

1.培训课程内容无法跟上教育发展步伐,没有针对受训教师背景而开展

当前教育改革需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也要求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应从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长期和短期培训规划。培训指导老师虽然学术理论学术理论水平高、知识面宽、信息量大,但缺乏实际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加上受训的时间短,难以面面俱到。而受训的老师,普遍是中小美术教育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已经对本学科的教学有独特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授课专家所授理论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受训老师就会感到厌烦,如此形成的循环,必然导致骨干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2.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者和受训者缺乏交流互动,学习型组织氛围不浓

骨干教师校外集中培训几乎以课堂讲座形式完成,可以在短时间对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受训,组织形式也简单方便。然而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已具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他们希望获得提升的培训形式不止是讲座形式的示范和指导。但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形式仍以专题性讲座为主要手段。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和观摩考察所占的比例仍很小,这种专家讲授,教师在台下揣摩的模式,专家的幻灯片看似是最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但实际上是一种单向式的灌输,因为讲课者的线索是以自己的授课思维展开的,无暇顾及听课者的接受和参与程度,对骨干教师已有的经验、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受训教师没有真正融入培训活动。

3.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优秀一线美术教师较少

培训教师往往根据培训目标来选定培训内容并开展培训。在培训中,他们直接与骨干教师面对面交流,是骨干教师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然而,在当前开展的骨干教师培训中,师资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两种类型,骨干教师培训由相关的培训院校承担,作为培训院校的教师理论家和学科专家自然成了师资主力,从而忽略了优秀一线教师的参与。而优秀一线美术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要比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更了解骨干教师需要什么。

4.培训前缺乏课程需求调查,培训计划缺乏需求调研

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该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循环性活动。而教育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成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象工程,培训由教育局联系高校专家,同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分配到各学校,由各校再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计划的制定,考虑宏观层面的内容显然最多,单方面以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因素。

二、针对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在培训内容方面

(1)应针对受训教师背景而开展,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研

高质量的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该建立在有效的训前分析基础之上。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的反馈机制应当及时迅速。培训的实施部门要把培训过程和培训后的状态信息动态地反馈给培训主管部门、培训管理决策者。反馈要保证骨干教师到施训者的信息网络机制通畅,可采取座谈方式或者问卷调查形式。同时也保证训后的骨干任职教师学校到骨干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的反馈网络通畅,培训管理机构收集反馈信息后,即可对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作出适当调整,形成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的良性循环。

(2)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做好美术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补充和提高

新时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教育行为开展的先导,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引领培训者开拓思维、率先示范,吸引骨干教师好学上进、反思研究、努力提升,从而获得更实效的培训结果。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学历补偿教育或更新性的专题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教师培训,在解决骨干教师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骨干教师形成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惯性思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3)关注受训教师心理素质内容板块,侧重受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受训骨干教师的发展应该包括他们的身心成熟,作为骨干教师不仅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中坚,还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抗压大员”。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培训中往往成为最为弱化的一项,这与骨干教师培训效果的其他能力提高形成了反差。所以,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应当注重骨干教师的心理素养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学院应当在课程规划中渗入心理素质提高培训项目,使受训骨干教师发展全面有效。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方面的内容

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着眼于优化和提升骨干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能力这一宏观取向。并以这一取向作为培训精神,精选充分反映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并结合教育实践,展开学以致用的培训。

2.在培训方式方面

(1)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增强培训效果

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仍以专题讲授为主。因此,在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师本位”单向讲授形式,转向师生交流互动,强调以受训教师自主学习和研修为主。开设讲座往往是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最高效形式,但开设讲座的内容往往由专家自定,为了保证专题讲座不流于形式,培训专家应预先调研,深入一线,精心编选菜单,让受训教师有更大选择余地,促进培训效果提升。同时,实行动态的观摩考察是培训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方式之一,动态的观摩考察包括到相关名校、美术学科示范学校进行考察,受训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理解新课程理念,感悟教材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并自我反思,找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施展的路径。通过专题菜单获得理论提升,动态观摩考察获得感性体验,两者相结合可使培训效果相得益彰。

(2)因材施教,根据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成长特点,采取相应的培训策略

发展期的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在学校具有骨干地位,对他们的培训要突出重点:促进骨干教师形成开放性、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敢于进行教育改革的教育理论提升;促进骨干教师形成教育实践反思习惯,学会自我经验上升理论,并丰富发展。

3.在培训师资方面

(1)提高施训者的素质

培训者在制订培训课程目标,选定培训内容和确定培训方式方面都是全程负责或者参与的。在培训中,他们有的是实施者,直接面对受训教师,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2)增加优秀一线美术教师师资

优秀一线美术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要比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更了解骨干教师需要什么,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优秀一线美术教师的带头作用,以一引群,发挥他们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

4.在培训时间方面

(1)适当延长技能培训时间

美术知识与技能(包括美术学科发展现状、美学理论、美术史知识和构图知识、色彩知识)方面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讲座型的时间安排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满足培训内容的开展,也达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

(2)根据受训教师工作安排,协调培训时间

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往往是在某一阶段工作繁多,某一阶段工作空闲,因此,要充分考虑受训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群体的假期和工作安排,做好沟通,协调好培训时间。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7

一、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在当前党校汉语言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党校汉语言培训的观察中,会发现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课堂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另一边学生在埋头笔记,看似奋发图强的学习分为,实际上隐藏的是另一种沉寂――效率低下、学习枯燥等问题的存在,反映的实质还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难以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在,难以关注到汉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更多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的接收信息,缺少了主动地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的枯燥性,集中体现在当前的党校汉语言教学往往是对照着教材的照本宣科,缺少新变,加之教材本身更新速度就较为缓慢,教学工作缺乏创新,带有一定的枯燥行。其次,在当前党校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乏对实践性的关注,但是汉语言作为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是在应用中不断发展的。在演讲中用到“不折腾”一词,就是一种创新性应用,能够将汉语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才是学习的目标所在,在枯燥的氛围及过分关注到理论知识的课堂,其枯燥感就在于缺乏灵活性,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考核制度刻板不灵活

考核制度刻板不灵活,是当前党校汉语言教学的又一重要弊端之一。当前的党校汉语言考核往往是依赖于最终的一项考试,学生只要认真的进行背诵,就能顺利过关,这样的考核模式,即使学生记住了知识也多属于短期记忆,换言之,记下的知识也是通过记忆实现的,不确定如何进行运用。除此之外,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也难以在意识上对学习过程形成准确的意识与理解,拉低了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对汉语言课程本身的理解与认知。

(四)党员干部意识跟不上

在党校的汉语言培训中,还存在着党员干部意识跟不上的情况。尽管汉语言教学作为党校培训的项目之一而存在,但是在很多党员干部眼中,汉语言是一项长期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越是基础越可能被忽视;在诸多政治课程中,在对党员的思想冲击中,汉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是最为薄弱的。党员干部意识跟不上,在学习时自然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加之当前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很多党员甚至都是在最终的考核之前进行突击的记忆来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教学的准确认知,难以实现最终的突破发展。

二、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的发展策略思考

(一)转变汉语言学习的思想意识

党校的特殊性在于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的指导,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所在,由此,在推进汉语言教学培训的过程中,要从思维发展上推进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认知,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党员干部对汉语言学习的思想意识,是实现党校汉语言教学环节进一步发展突破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播我国传统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课程载体,在教学过程在也是实现传统文化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重要媒介,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出汉语言知识的文化传播意义和语言教学意义,并且使参与学习的党员干部深刻意识到这种意义,自觉主动地深入到其中进行学习。在党校培训过程中,尝试逐渐丰富汉语言培训的环节,在开始之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加以教学的辅助,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将其作为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所在。

(二)丰富汉语言教学的内容

在内容设计上,要进一步丰富汉语言教学,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创新的发展融入新的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对于党校汉语言教学的内容丰富,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着手展开改革:其一,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及时完善和更新党校的教材内容,不断与时俱进的将新的知识进行充分,并且在体系设计上更符合党校的学习;更进一步的,由于教材本身的严谨性,可以尝试配合教材的运用出版辅助的文本,收纳一些现代作家、政治演讲稿等内容,作为参与培训者的阅读参考,帮助其学习汉语言知识。其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应用性环节,如在实践调研、演讲辩论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带入,能够使课堂更具灵活性,并且能够在丰富的基础上作出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汉语言的应用性,汉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背诵记忆进而束之高阁的内容,而是能够使人以史明鉴、了解大道、掌握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在日常交流中巧妙运用的内容,需要得到重视[1]。

(三)扩展教学组织形式

在党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事实上,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当前的各级院校的党校教学中,汉语言教学都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然而反观党校的教学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被动说教的过程,?人担忧。在当前的党校汉语言教学中,不断丰富组织形式,能够更进一步的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在,给学生以主动权,党校学员都是有思想、有文化的党员干部,对于这部分学院需要调动主动性,可以尝试任务型教学,鼓励他们进行思考的同时、在应用中去学习到汉语言知识,也可以尝试组织一些活动,如模仿央视《朗读者》栏目组织“班级朗读者”活动,进行读书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展示形式等。拓展教学组织形式,还体现在尝试多种的教学组织内容,增加应用的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2]。

(四)创设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在当前党校汉语言教学中,要尊重汉语言本身的人文性所在,实现相适宜的人文性环境的创设。所谓的人文性环境,是尊重人的个性特征的,带有一定轻松性的课堂氛围。一方面,进行培训的教师要积极与学院进行交流,充分体现出语言的应用性、交际性,并且为学员提供交流的环境。另外,汉语言文学本身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有传承意义,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人文性充分的展现出来。除此之外,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阅读的力量,激发学员阅读兴趣、提高学员的阅读能力。在培训过程在,可以将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籍内容等推荐给学生,以丰富课下的阅读,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培养党员干部的阅读能力,不仅是课堂培训的重要辅助环节,也是为日后的自主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关注到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8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已步入信息技术的快车道。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呢?笔者在参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确切依据,从而避免“培训工程轰轰烈烈,培训效果荡然无存”的局面,也期望对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一、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起,聊城市开始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笔者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结合聊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个性特征,制作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试图对聊城市中小学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培训效果。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发现在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硬技术”忽视“软技术”。调查表明,有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访谈中也发现教师普遍关心这些具体的“硬技术”,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等智能形态的技术内容有用。很多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软件操作为主,教学设计和理论方面内容少之又少。但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需要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否则技术与学习之问貌合神离的联姻,并不能保证获得教师所期待的结果。尽管技术可以促进许多教学方法的实现,但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活动和教学任务更好地设计,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提高。

第二,培训教师不能以身示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培训教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灌输给受训教师新教育新理念.却不能在培训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理念支持培训。这种现象导致受训教师对新理念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心存疑虑.对理论的学习自然也就不“感冒”了。

第三,大部分培训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单一。目前的培训大都是培训教师单向灌输与传递信息技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过程,由于将大批的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里受训,如果没有培训教师进行辅导,就基本无法满足受训教师的即时问题与个性需求。

第四,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科教师.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要求的培训内容不同.如果盲目地对受训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第五.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培训时间受限,受训教师不能消化讲授的内容。大部分培训教师反映培训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的培训教师上课讲解太浅,培训内容过多.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此外,由于培训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有的培训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有的培训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举的案例与受训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不大,使所学的知识并不能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

以上有些问题是培训中可以加以改进的.但是有些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以协调、学校自身加强建设和管理才能够解决的。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训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些帮助 二、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1.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

教师之所以必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因为技术对教育的高度影响,但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也无法真正发掘技在教育中的潜力。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技术的软硬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在互相关联中共同作用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将来的培训中需要对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有所调整,要重视信息化教学设计,做到“软硬兼施”。

2.培训者要“以身示范”

培训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培训队伍是关键。教师实践的许多直接经验源自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应该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愿景方面做出示范。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需采用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式,在培训中设计大量的与教师工作任务相关的练习项目,使技术与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得以有效结合。一方面让教师体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一方面让教师在理解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以后.还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发现其应用价值,做到学即有用,用即有效

3.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师面临的负担比较繁重,他们除了教学上的压力外,家庭压力也比较大,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采取分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方法,将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培训取得最好的效果,使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根据课程不同可采取讲座、自学与研讨、观摩与案例探究、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典型示范等方式,把面授学习、自觉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学科学习利用特定工作时间,通过相关活动完成自学自练等实践课。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9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已步入信息技术的快车道。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呢?笔者在参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确切依据,从而避免“培训工程轰轰烈烈,培训效果荡然无存”的局面,也期望对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一、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起,聊城市开始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笔者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结合聊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个性特征,制作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试图对聊城市中小学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培训效果。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发现在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硬技术”忽视“软技术”。调查表明,有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访谈中也发现教师普遍关心这些具体的“硬技术”,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等智能形态的技术内容有用。很多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软件操作为主,教学设计和理论方面内容少之又少。但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需要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否则技术与学习之问貌合神离的联姻,并不能保证获得教师所期待的结果。尽管技术可以促进许多教学方法的实现,但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活动和教学任务更好地设计,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提高。

第二,培训教师不能以身示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培训教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灌输给受训教师新教育新理念.却不能在培训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理念支持培训。这种现象导致受训教师对新理念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心存疑虑.对理论的学习自然也就不“感冒”了。

第三,大部分培训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单一。目前的培训大都是培训教师单向灌输与传递信息技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过程,由于将大批的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里受训,如果没有培训教师进行辅导,就基本无法满足受训教师的即时问题与个性需求。

第四,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科教师.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要求的培训内容不同.如果盲目地对受训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第五.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培训时间受限,受训教师不能消化讲授的内容。大部分培训教师反映培训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的培训教师上课讲解太浅,培训内容过多.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此外,由于培训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有的培训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有的培训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举的案例与受训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不大,使所学的知识并不能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

以上有些问题是培训中可以加以改进的.但是有些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以协调、学校自身加强建设和管理才能够解决的。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训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些帮助

二、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1.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

教师之所以必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因为技术对教育的高度影响,但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也无法真正发掘技在教育中的潜力。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技术的软硬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在互相关联中共同作用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将来的培训中需要对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有所调整,要重视信息化教学设计,做到“软硬兼施”。

2.培训者要“以身示范”

培训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培训队伍是关键。教师实践的许多直接经验源自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应该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愿景方面做出示范。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需采用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式,在培训中设计大量的与教师工作任务相关的练习项目,使技术与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得以有效结合。一方面让教师体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一方面让教师在理解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以后.还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发现其应用价值,做到学即有用,用即有效

3.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师面临的负担比较繁重,他们除了教学上的压力外,家庭压力也比较大,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采取分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方法,将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培训取得最好的效果,使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根据课程不同可采取讲座、自学与研讨、观摩与案例探究、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典型示范等方式,把面授学习、自觉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学科学习利用特定工作时间,通过相关活动完成自学自练等实践课。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例10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课程的研究,都毫无例外地关注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知识,全面发展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则依靠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根据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内容,要求教师培训要遵循“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来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建立创新培训模式机制,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开展的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不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不深入考察教师的生活和教学方式、不清楚当前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出现的低效率状况进行探讨和反思,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对策。

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以短期培训为主要形式,由于时间短,培训内容多,培训部门和管理者常常期望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风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都是在长期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已潜移默化为教师日常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时还会决定他们的处事方式。

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现状,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水磨沟区,以500名小学英语教师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内隐知识为理论依据,对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反思。

一、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放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93%,有效问卷465份。此外,还进行了多次访谈,相关材料有力地支撑了数据的分析。调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参加调研的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有关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基本情况简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小学英语教师里中青年所占比例较大,高达94%,在现阶段,教师呈年轻化趋势;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达75%,有的还在读函授本科,说明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上升;83%的教师接受过培训,但还有1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2.培训模式缺乏多样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以省市级培训为主(80%),其次是部级培训(18%),最后是出国培训(2%),这一数据说明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整体质量不是很高。而且是以短期培训理论指导讲座为主(58%)。培训内容多以新课程标准为主(35%),之后是教学理论(25%)、教材渗透与理解(16%)、教法(14%)、专项技能训练(5%)、教育技术培训(5%)。

通过访谈,许多教师表达了希望能参加中长期脱产培训的迫切愿望。在脱产培训中,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现实是参加脱产进修的比例(2.3%)非常小,说明教师教学任务重而繁忙,难以脱岗进行培训学习。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质量还待有进一步提高,培训模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培训目标要有针对性,特别是对培训内容要进行合理化安排。

3.培训内容缺乏主体性

参加过培训的老师认为培训内容不实用,没有针对性,培训内容效果一般,缺乏实效性。具体讲,培训不“接地气”,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没有较好地体现对教师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尊重和利用。还有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应该多聚焦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上,多一些理论结合实际,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培训,内容还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采取一味地灌输式;要尽可能多地到先进学校学习、听课和交流,听专家讲课和点评。

培训部门和管理者在开展培训时,忽视教师的内隐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不仅只是“灌输”,还有“内化”至“输出”[2]。也有人认为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开发知识,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就是以个人知识生长为目的学习,它支配着整个人的认知活动,并且依赖个体独立完成。在知识传授中,要为每个人提供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平等空间。

4.培训目标缺乏确定性

教师培训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创造地完成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明确培训目标。经过调查发现,34%的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31%的教师认为“培训者水平不高”,35%的教师认为“所接受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与您的专业化成长帮助效果”一般。有效的培训要关注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由于参加培训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一致,加上培训者对参训者不够了解,导致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设置和进行培训的方式,缺乏一个条理清晰的思路。因此没有一个明确目标的培训,必然失效甚至无效。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他们不一定受所学习掌握的教学理论支配,但缄默知识随时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因为在长期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所熟悉的惯有的方式。

除了平日繁忙的工作外,小学英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教学工作仍需由自己在培训之前或之后来完成,尤其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因此,在培训课堂上教师不能按时到课甚至于缺席的现象较普遍。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也是当前提高培训质量的要素之一。

5.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J识不足

科研能力是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小学英语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规律,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做好教学工作。然而调研统计数字显示,虽然西部地区有72%的小学英语教师认识到了科研创新能力对提高自身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因缺乏学科专家的学术指导、学校平时没有硬性规定等原因,使得教育科研成为西部地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一个大难题。只有4.8%的教师在省级的报纸或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因此,在今后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中,特别要对如何开展教育科研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充分的关注。

二、改进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策略

1.以教师需求为依据,分层设计培训内容

波兰尼认为,知识的发现或获得、传承必须与个人有关[3]。培训部门在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之前应该深入了解被培训者的需求,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培训者的学习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更新、变化、怀疑、批判等创新活动。被培训的教师是主体,他们自身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他们有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学习侧重点和学习内容的权利。在培训中完全可以将他们的教育经验案例和困惑作为培训中的宝贵资料和培训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确实尊重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充分展现被培训教师的个人知识,凸显被培训者的主体地位。

培训内容要打破以往只注重理论指导或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关注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要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向,基于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重点培养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教师科研意识、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等。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人生价值观、知识教育观和他们日常教学实践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培训部门必须关注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了解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把培训学习的显性知识分层内化,逐步提高和完善已有的实践能力和内隐知识,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内化成个人知识。

2.以教师层级为依托选择培训模式

传统观点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身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实施传道授业解惑。持这种知识观的教师能够不断地接受最新的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而他们却很少关注学生本身需要什么。不少教师在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反思中,把重心放在了课堂实践教学,强调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作为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成长要比死读书本知识快得多。因为个人实践知识是无形的,但它的确存在于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它是教师在过去的经历中取得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思考和未来实现的计划。而且教师对生活和工作有着个人的见解,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突破自我,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还有一些教师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觉自得,课堂教学看起来松散实际神聚,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这类老师把工作作为生活,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摆脱长期以来以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实行将讲授、研究、探讨和指导融合在一起,以集中培训为主,送教观摩和课例研究等为辐射的培训方式。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学习,让培训教师观摩优秀教师、专家的实地教学,与不同学校的同行共同备课、探讨,进行同课异构;也可以让培训者到一所小学进行为期几天“如影随行”的跟岗学习,使培训与教研、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

3.以培训效果为指标,实行全程评价

培训部门在日常的培训管理中也不能采取简单的约束作为纪律手段,而要充分尊重被培训教师的人格。监测与评估同时进行,要求接受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者的管理水平和授课质量作出评价,这有利于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使教师培训工作有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这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3]。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培训部门和管理者缺乏对被培训教师深入的了解,没有从小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的角度去考虑解决参训者的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脚踏实地,面对实际,既充实参训者的科学知识,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必将会是改变现状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郝瑜,孙二军.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探析: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2013(2).

[2] 博兰尼.博兰尼讲演集:人之研究・科学・信仰与社会[M].彭淮栋,译.中国台北:联经,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