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标准建设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5 17:09:05

标准建设规划

标准建设规划例1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随着工业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倾向于生态城市的规划,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慢慢开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目前已有很多城市开始了生态型城市的实践。

1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定义

我们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首先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和什么是城市规划标准。简单来说,生态型城市就是以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在城市性质、城市目标和城市特征等方面体现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种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可持续进行的城市,我们叫做生态型城市。而城市规划标准,则是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的某一目标,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标准,使得城市规划能够规范化、标准化。综合起来讲生态型城市标准,实际上就是在城市规划标准的基础上加上城市对生态的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作用,使得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有序的发展。

2 目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的状况

国内外对于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和原则等。而在欧洲国家则主要集中在城市结构、交通、能源、空气质量、气候变迁、绿色建筑、公共建设等一些列的指标体系。国内目前也有一部分城市开始了生态型城市建设,根据2004年,建设部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三大类指标,这些主要是综合类的指标评价方法,而具体的实施标准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主要有广州、深圳等少数城市在试行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所以目前国内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评价方法,所以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3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探索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生态城市规划中有哪些必须遵循的原则,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标准。生态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建设生态新的城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以为人命提供便利的生活,符合人体尺度作为考虑的对象。二是坚持城市成长性原则,也就是说不能把城市的发展停留在某一阶段,需要不断的随着城市的变化进行城市规划,这也是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三是坚持生态承载力原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优势有一定的承载极限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生态空间的承载力。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人、社会,现在要讲的就是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城市的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本土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宜城市生态建设的总体趋势。

4 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探析

上述我们已经研究了城市城市规划标准的实践现状,以及在生态建设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接下来我们会从规划内容、规划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与指标体系三方面进行研究。

4.1 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对应与结合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随意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城市规划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两者的结合,是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如在城市土地使用方面,在空间规模的预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有生态园区的划分,在绿地系统是要以建立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系统,利用生态自身的调节力来设计生态绿地系统。又比如在对自然历史的保护上需要考虑城市与自然的衔接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2 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规划标准,而是生态。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首先要看到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标准总则。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等。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可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以及环境容量、产业结构布局等。经过我们细致的对比与研究,发现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生态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布局、人口适宜容量、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都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相适应。所以我们只要再次的基础上加深和扩大两者之间相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使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相结合。

4.3 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法制化,所以城市规划标准很好的知道了城市在建设中的发展。但是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只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服务,所以会与城市规划标准有所不同。目前有许多城市有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态指标体系,如2007年重庆拟出台的《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面就有提到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与隔离带等向生态城市靠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直接以指标体系出台,所以基本没有达到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建设因结合城市规划标准与城市生态指标体系两者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取长补短,将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以及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三者有效的加以整合,这样才能为研究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形成有利因素。在以在构建生态城市标准的时候应遵循对应原则,将国家生态指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兼容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规划标准,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标准研究;简洁原则,在将文字规定与指标表格规定相结合,采取具体的数字指标体系,让规划标准简洁明了;地方原则,体现地方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不能随意试图改变生态的自然循环、持续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中,城市的生态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质性启动,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地介入,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结语:本文根据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对应与结合的观点。本项研究的路径和重点是将一般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与生态城市准则加以联系而产生的因素,细化为相关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性准指标(这种思路有其可行性显示了城市规划专业对生态型城市规划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本文针对的是一个通用的生态规划标准,但是各个地区的城市规划、生态系统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城市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还是需要进行实地的考察,制定符合地区的标准。

参考文献 :

[1] 焦民顺.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9).

标准建设规划例2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体制改革,完善国土资源中心所基本建设,强化国土资源中心所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全面推进全市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中心所在基层的基础保障作用。

二、工作目标

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基层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20__—20__年底,将全市112个国土资源所整合为42个国土资源中心所(分局),通过机构设置规范化、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人员素质优良化建设,把国土资源所建成机构完善、设施配套、管理有序、服务规范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单位,培育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公正执法、勤政为民的高素质队伍。

三、措施步骤[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措施

1、整合机构,合理布局,构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格局。根据地理、交通、经济、人口和资源分布等因素,整合资源,强化职能,优化配置,明确分工,合理设置国土资源中心所。做到机构编制上收到市、县人民政府管理,经费列入市、县级财政预算,业务分归市辖区国土资源分局和县国土资源局管理。

2、争取支持,筹集资金,确保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顺利实施。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经费采取县国土资源局(分局)投一点,地方财政拨一点,所辖乡镇支持一点,市国土资源局政策扶持和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一点的办法解决,逐步改善国土资源中心所软硬件设施。

3、统一标准,突出重点,高标准抓好国土资源所的设施配置建设。国土资源所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基层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的文件要求,县国土资源局(分局)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重点是统一制定和落实国土资源中心所悬挂上墙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标志牌、服务厅、登记簿册等软硬件设施。

4、加强管理,抓好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中心所管理制度,坚持依靠制度管理队伍,规范业务。落实好人员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重点开展依法行政、强化管理为主题的业务培训,抓好队伍的作风纪律教育。通过严格管理培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管理促工作,以工作促发展,努力为基层提供优质高效的国土资源服务。

(二)步骤

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建设分三年实施(见“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建设年度达标计划表”附件1)。20__年:县国土资源局(分局)全面完成乡镇、城区国土资源中心所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国土资源中心所的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到位。制定年度标准化建设规划,明确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法步骤。选择基础较好的国土资源中心所进行建设,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当年全市建成标准化国土资源中心所21个,全市达到应建所的50。市局在20__年确定经济条件较好的华亭县局和经济条件较弱的庄浪县局作为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示范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全市和全省进行了推广,目前,华亭、庄浪县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中心所已全部建成。

20__年:在试点引路、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狠抓软硬件建设,加强业务工作,规范服务窗口,严格工作程序,确保国土资源中心所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当年全市建设标准化国土资源中心所13个,全市累计达到应建所的80以上。

20__年:集中精力,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国土资源所进行建设,并进一步巩固提高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成果。当年全市建成标准化国土资源中心所8个,全市累计达到应建所的100。

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年度达标计划指标,依据《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建设达标评定细则》(见附件2)和“创建人民满意国土所”、“人民满意国土员”活动,每年对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评定分数在90分以上者,颁发“标准化国土资源所”匾牌。对当年未完成年度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扣减考核分数。

四、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工作。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建设,是强化职能、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依法行政的长远大计和基础性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作为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建立完善国土资源中心所标准化建设责任制。县国土资源局(分局)要切实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按照工作分工[:请记住我站域名/],实施工作责任制,具体任务,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标准建设规划例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全面推进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完善村卫生所功能,解决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助,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目标任务

纳入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政村(详见附件1)达标率为100%,其余的行政村(纳入城中村改造的除外)达标率不低于70%,年全部达标。

纳入、年度城中村改造的行政村,要把村卫生所建设纳入城中村改造的总体规划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自年起,解决全区所有管理达标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三、村卫生室设置及基本要求

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要达到100平方米,选址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要求,由村委会和区属医院共同确定。村卫生所地址原则上设在村委会所在地,用地由村集体无偿提供;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建成后的村卫生所归集体所有,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区属医院对村卫生所进行指导和监督,人员通过公开招聘产生或由区属医院实行管理。村卫生所要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以及残疾人康复等基本医疗服务。

四、资金筹集及使用

惠济区的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区、镇办、村三级投入机制。区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每所村卫生所3.5万元标准,对通过达标验收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进行奖补,或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超出预算部分由所在的镇办、村协商解决。另外,市人民政府对我区纳入年市政府十件实事新建的十个村卫生所,通过市达标验收的每个所补助3.5万元。

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每月200元公共卫生补助,补助资金按照1:1的比例由市财政和区财政分担。

区卫生局会同区财政局,对确定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情况每半年考核一次,区卫生局负责将考核合格人员名单按时上报区财政局,区财政局审核后将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指定银行,由指定银行按照提供的乡医名单,将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助资金以银行卡形式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并负责向区财政局提供发放清单。区财政局收到银行提供的发放清单后经核实无误,向市财政申请拨付市级补助资金。

五、工作职责

(一)各镇办:全面负责所辖区域内的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按照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具体任务制定出实施方案,并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区建设局:负责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中的工程质量监督等管理工作。

(三)区财政局:要保障区政府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区监察局:做好建设资金的监察工作。

(五)区城中村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要确保把村卫生所纳入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六)区国土资源局:做好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用地的手续办理工作。

(七)区规划分局:在城中村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村卫生所纳入整体规划中。

(八)区卫生局:做好标准化村卫生所的布局、设计工作,落实全区54个村卫生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名单,按照区政府要求做好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督导工作。

六、实施步骤

(一)选址、上报阶段:(6月26日——7月15日)

各镇办纳入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纳入、年度城中村改造的所有行政村上报率要达到100%,其余的行政村上报率不低于70%。各镇办在7月15日前,将惠济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项目上报表(详见附件2)一式二份和实施方案报区卫生局。

(二)建设阶段(7月16日——9月30日)

各镇办要指定专人负责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每月30日前将当月的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情况报区卫生局,确保按时完成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任务。区卫生局要完成村卫生所人员的公开招聘或由区属医院实行管理,并对村卫生所的工作开展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三)检查验收阶段(10月1日——12月10日)

10月20日前,纳入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卫生所必须全部达标,其余村在12月10日前达标。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力推进

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着力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做为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二)加强领导、严格管理

标准建设规划例4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标准建设规划例5

全县农田林网体系由运堤、湖堤、大中型河堤及主要公路、道路林带构成基干林带,组成防护林系统的骨架;一级圩、路、生产河林带组成主林带网络;二级排灌渠、圩、路林带组成副林带,根据实际情况加设辅助林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农田林网基本建设到位,大部分达到高标准林网的要求,并随着项目建设的成功,同时进行验收,交与地方管理。

2存在的问题

2.1网格偏大

由于在土地整理规划时,沟、渠、道路的规划受村庄、原来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因规划建设节水沟渠而无法植树,未配置辅助林带等,使得所建林网网格偏大,达不到高标准林网网格控制面积的要求。

2.2树种选择不当

所建林网从树种类型看,多为乔木、亚乔木,灌木少。从树种组成看,80%为杨树,树种单一,且因连续栽植杨树,导致地力下降,生长不旺,病虫害逐年发生严重。近年来,女贞栽植增多,但因多数进行定干截头处理,即使成林,林带也难以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2.3林带结构不合理

所建林带都是透风结构,只栽植乔木,少配植灌木,虽然透光、透风性能好,但防风能力差,防护效果不佳。

2.4林带断档缺株严重

大中型圩、路所建的基干林带和主林带基本都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落实了管护责任制,但副林带和辅助林带大多随项目而建设,树木生长吸水吸肥、树冠遮荫等影响形成胁地而减产,相关农户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遭到该部分农户的抵制甚至破坏农田林网,造成严重的林带断档缺株现象。

3建设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田林网建设不同于一般农田的林网建设,一般农田的林网建设遵循林随水(路)走、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由于受到已经形成的沟、渠、路影响,不一定能够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但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时,可以对项目区内的沟、渠、路进行统一规划,使格田面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可通过控制圩堤、路基宽度规划栽植树木行数,从而达到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的目的[3]。

3.1科学规划林网网格和林带走向

通过对项目区内沟、渠、路统一规划,兼顾主、副林带的间距,规划林网的网格。一般在东西向的大、中沟、公路、机耕路、一二级渠堤、生产河两旁设置主林带,间距为300 m左右,在与主林带垂直的生产河两旁、大中沟及支渠上配置副林带,间距400~500 m。

3.2林带的规划设计

农田林网由基干林带、主林带、副林带组成,必要时设置辅助林带。一是基干林带。基干林带设置在运堤、湖堤、大中型河堤及公路上,一般栽植5行以上乔木,形成农田林网的骨架。选择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水杉、池杉、落羽杉、杂交柳、枫杨、杞柳、紫穗槐等,可实行带状混交造林,堤顶及背水坡营造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株行距为5 m×4 m、4 m×3 m,迎水坡营造以水杉、池杉或杂交柳为主的防浪林、水土保持林,水杉、池杉株行距为3 m×3 m、4 m×2 m,杂交柳株行距为3 m×(4~5)m,并在其间间植杞柳或紫穗槐。二是主林带。主林带一般栽植3~5行乔木,1~2行灌木,营造混交林形成疏透度为0.25~0.35的疏透结构林带。乔木树种主要选择杨树、水杉、池杉和落羽杉,一般杨树株行距为4 m×3 m、3 m×3 m,水杉、池杉和落羽杉的株行距为3 m×2 m、4.0 m×1.5 m,灌木树种主要选择杞柳和紫穗槐。林带胁地阴面重,阳面轻,有胁北不胁南,胁东不胁西的规律。因此,在林、渠、路结合配置时,可按南渠北路进行配置,即水渠在林带之南而道路在林带之北,这样对光照和争夺水肥的问题都可得到解决。三是副林带。副林带因地制宜配置2行以上乔木,实行乔灌结合。树种可选择乔木水杉、池杉、落羽杉、灌木杞柳等,因地制宜确定株行距。由于在项目建设中有不少水泥硬化路面,因此在硬化路面的两侧要留足植树的营养地带,在树种的选择上,可兼顾绿化美化,但选择的乔木或亚乔木的树种要适地适树,苗木不要截头定干,如女贞、香樟等。四是辅助林带。在主林带或副林带之间的沟、渠、路边配置1~2行乔木、亚乔木和灌木,可选择女贞、紫薇等,因地制宜栽植。

4实施措施

高标准农田林网的建设,不仅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而且需要有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的推动才能顺利建成。

4.1同时规划,同步实施

在项目规划时,就将高标准农田林网的建设作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进行规划,有利于沟、渠、路及林带的统一规划,有利于统筹林带的配置和林木株行距的配置[4]。做到河成、路成、绿化成,田成方、林成网,尽快发挥防护效益。

4.2优质壮苗,科学造林

在苗木的选择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良种壮苗营造农田林网。速生树种可选择I级苗木造林,对一些兼顾道路绿化的女贞、香樟等常绿树种,要按标准选择胸径5 cm以上的全冠大苗栽植。坚持就地育苗、就地选苗造林,确保苗木质量。在栽植方法上,要根据树种不同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最佳栽植时期,随起苗、随栽植,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栽好每一株苗,采用针对不同树种特性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栽植,如在按要求确定好株行距时,杨树采用“四大一深”的栽植方法(即大苗、大塘、大肥、大水和深栽),确保苗木成活、成林、成材,取得更好的防护效益。

4.3加强管护,确保成活

植树造林,三分栽,七分管,管护是关键。浇水、扶正、壅土、踏实,确保成活。加强抹芽修枝、及时防治林木病虫害等管理措施,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4.4落实机制,保证成林

作为项目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将要移交地方管理,然而,移交后管理的好坏却是林网能否保存的关键。农田林网有胁地的不良影响,靠近树木农田的承包户如果得不到一定的补偿,往往会破坏树木,轻则造成断档缺株,重则带毁网破。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农田林网的作用,让群众知道农田林网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的道理,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等。另一方面要研究落实相应的补偿、管护机制,研究相应的防护收益和林木收益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林木有所管,林带能成网,林网能够真正得以保存并且充分发挥作用。

5参考文献

[1] 牛心圣,张军.淮北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4):3357.

标准建设规划例6

一、项目管理情况

(一) 设立专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

为切实做好***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工作,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局、农牧局、水利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粮食局、审计局为成员的规划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建设项目的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局农村科,负责规划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严格执行“四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法人制”“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四制”管理。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首先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设计部门和受益乡(镇)、村对工程的选址、方案制定和需地方协调配合的事宜进行“三落实”,增强了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有效防止了项目计划下达后落实难和计划一经下达后项目变更现象的发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会同工程监理单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确保了工程快速有效的实施,保证了建设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制定了***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银行专户,聘用专业会计人员单独管理,进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了按工程进度进行价款结算的资金拨付方式,有效杜绝了专项资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二、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截止到2014年9月三年工程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累计到位资金2449.5万元,占总投资的80.6%,其中2010年933.5万元,2011年666万元已全部到位,2013年到位850万元。

目前,2010年工程已通过县级预验收,2011年工程已完成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决算审计等工作,待内业资料整理结束后即可组织县级预验收工作,2013年工程正在进行资金拨付申请和价款结算阶段,下步将开展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和决算审计等工作。

标准建设规划例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和消费需求逐步升级,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应该看到,标准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为此,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日益紧迫。

有利于完善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是农业行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满足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进程,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加工行业国际竞争力。标准作为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已经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标准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日趋频繁,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有效对接,切实把握国际贸易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效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抵御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截止到2012年,在5000项农业行业标准中,农产品加工标准579项,占总数的11.6%,初步构建了涵盖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主要领域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

粮食加工标准。现有以产品标准为主的粮食加工农业行业标准45项;其中产品标准21项,检验检测方法标准14项,基础标准2项,管理标准8项。

油料加工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油料加工农业行业标准46项;其中方法标准29项,产品标准11项,管理标准5项,基础标准1项。

果品加工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果品加工农业行业标准共235项;其中方法标准140项,产品标准76项,管理标准13项,基础标准6项。

蔬菜加工标准。现有以产品标准为主的蔬菜加工农业行业标准共82项;其中产品标准33项,方法标准30项,管理标准13项,基础标准6项。

肉(蛋)品加工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肉(蛋)品加工农业行业标准109项;其中方法标准56项,产品标准29项,管理标准24项。

乳制品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乳制品农业行业标准13项;其中方法标准8项,产品标准4项,管理标准1项。

茶叶加工标准。现有以产品标准为主的茶叶加工农业行业标准28项;其中产品标准12项,管理标准6项,基础标准6项,方法标准4项。

特色农产品加工标准。现有蜂产品加工、麻类加工、人参加工、糖制品等21项标准;其中产品标准11项,管理标准7项,方法标准3项。

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存在问题

缺乏系统性。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标准分散在多部门和多系统,各行业标准体系之间既交叉重复,又有许多遗漏。农业行业标准以有关农业生产标准为主,而农产品加工标准仅仅是拾遗补缺,标准的配套程度低,互补性不强。特别是缺乏主要农产品初加工相关的系列标准。

基础研究薄弱。标准体系是一个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动态系统。标准的制定必须以科学数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目前,标准制定基础研究相对滞后,部分标准的缺失,一些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得不到保证。

针对性不强。标准作为规范生产、贸易行为和评判产品质量的技术准则,应有其鲜明的调控对象和制标目的。在现行农业行业标准中,部分农产品加工标准的服务对象不明确,制定标准的目标模糊、依据不足,考虑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需求较少。

结构不合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农产品加工标准是以具有通用性的基础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为主。而我国现行农业行业标准中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标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标准仅占标准总数的3.6%;尤其是对加工过程要素的覆盖不够全面,尚未建立对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进行规范的标准体系,一些过程要素标准缺失,如产品及加工用原料分级标准、技术操作规程、良好操作规范、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等。

实施效果不明显。由于农产品加工标准整体水平不高,与产业发展需求有一定脱节,特别是一些标准针对性、适用性不强,以及某些标准的缺失和滞后,导致现行标准实施效果不理想,对于规范生产与贸易行为没能发挥标准应有的作用。

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内容

通过梳理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农业行业标准的特点,重点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122项。其中拟制修订基础标准8项,管理标准49项,方法标准25项,产品标准40项。

粮食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方法标准为主的粮食加工标准27项。其中,基础标准1项、管理标准6项、方法标准11项、产品标准9项。基础标准是薯类加工名词术语;管理标准主要是传统米粉加工、燕麦粉加工技术规范等;方法标准主要是谷物、小麦及面制品品质特性测定标准;产品标准主要是发芽糙米、全麦粉新型产品标准等。

油料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为主的油料加工标准25项。其中,基础标准1项、管理标准9项、方法标准3项、产品标准12项。基础标准是低温压榨制油名词术语;方法标准主要是饼粕中木酚素及酚酸类物质的测定;管理标准主要是特色油料加工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主要是特色油品及植物蛋白标准。

果品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为主的果品加工标准21项。其中,管理标准10项、方法标准4项、产品标准7项。管理标准主要是葡萄干、龙眼干等果品干制加工技术规范,以及西甜瓜、龙眼等贮运技术规范;方法标准则是果品及其制品中营养成分的测定标准;产品标准主要是桃、梨、菠萝等果品加工专用原料标准。

蔬菜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为主的蔬菜加工标准12项。其中,基础标准2项、管理标准8项、产品标准2项。基础标准主要是蔬菜加工技术通则和净菜加工名词术语;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蔬菜分级、速冻、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主要涉及鲜切根茎类蔬菜、辣椒红素等新型加工产品。

肉(蛋)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为主的肉(蛋)加工标准29项。其中,基础标准3项、管理标准13项、方法标准5项、产品标准8项。基础标准主要是肉(蛋)加工名词术语和通则;管理标准主要是畜禽屠宰、肉与副产物加工、蛋品生产等技术规范;方法标准主要是肉及肉制品中蛋白、水分和脂肪酸的测定;产品标准主要涉及肉制品及副产物、液态蛋、蛋粉等新型加工产品。

特色农产品加工标准。计划制定蜂产品加工标准8项。其中基础标准1项、管理标准3项、方法标准2项、产品标准2项。基础标准是蜂蜜水果茶名词术语;管理标准以蜂产品加工技术规范为主;产品标准涉及蜂王浆片、蜂花粉片等新型加工产品。

此外,配合农业部相关司局做好茶叶、乳制品、农产品加工机械标准制修定工作。

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农产品加工标准涉及多部门多领域,要建立协调有力、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及宣贯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及时提出本地区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定需求。鼓励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以及相关科研院校,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宣贯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标准体系建设,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格局,争取尽早形成即与相关标准体系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标准基础。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性、技术性、基础性工作,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的投入,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制定标准的投入,形成标准制定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培养标准化人才,建立一支水平高、结构优的专家队伍,提高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标准制定水平。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基础研究积累少,标准制定技术支撑薄弱。因此,要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把技术创新与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基础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与行业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严格标准制定与审查程序,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标准制修订程序,搭建标准征求意见、信息收集与交流互动信息化平台,促进标准制修订过程公开透明。完善标准审查制度,明确标准审查要求,强化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审查标准的权利与义务。加强标准制定风险管理,强化标准制修订工作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引入标准制定各环节。建立标准化工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加强标准宣贯,提高标准实施效益。通过标准宣传和培训,增强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引导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提高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采取政府推动、领军企业带动、行业自律联动等多种形式,扩大标准实施覆盖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贯彻标准的自觉性和社会对标准的认知度,探索建立标准宣贯的有效途径。

搭建信息平台,提高服务能力。整合农产品加工标准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服务平台与相关行业网络的链接,逐步改变农产品加工标准信息资源分散、交流不畅等问题。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初加工为重点,加快建立与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结构合理、科学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农业行业标准体系,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设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坚持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坚持标准制定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标准建设规划例8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领导小组,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实现高起点规划。建立包抓帮扶机制,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并与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签订任务书,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村务公开报、村内大喇叭等传统方式和微信、QQ等新兴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宣传村镇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先后在村级道路沿线、村委会和文化广场等群众聚集地设置大型广告牌15块,墙体宣传画113幅,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孝老爱亲、文明礼仪、农业生产生活等内容,在全镇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全民参与和管理的浓厚氛围。

一、以文化人,精心打造文明家园

一是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村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了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正在建设占地100多亩的集镇文化广场1处,已建成村级文化广场5处。以点带面重点打造高质量农家书屋,以柳卜滩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的标杆示范作用,带动剩余10个村的农家书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镇11个村,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各类科技书籍等达到10余万册,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和平台。

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坚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把“硬件美”和“软件美”统一起来。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以“我们的节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智扶志、文明礼仪等为主题,组织乡村文艺工作者、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定期进行广场舞、秧歌等文艺演出,举办农民运动会、“我的脱贫故事”演讲、读书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道德讲堂为平台,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定期评议村中大事要事、身边典型,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2018年,全镇广泛开展各类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7户、“五好文明家庭”53户、“道德模范”26人,“身边好人”117人和“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99人,大大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共建立11处“善行义举榜”,覆盖率达100%;村级阵地显著的位置设置“红黑榜”,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树正气扬善举、讽不孝抑恶行。各村的道德讲堂通过听道德类主题歌曲、观诚信短片、讲身边故事、谈心得体会,分发小礼物等形式,宣传好家风好家训、身边好人好事,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其中,白舍牛滩村举办的道德讲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让村中的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讲述自己的故事,生动感人、效果明显。

三、整合资源投入,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标准建设规划例9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

(97)首规委办规字第235号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各有关单位: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1996年8月颁布了“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其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基本适用。为适应住宅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家用电器增多对用户需求的增加,经首规委办、市供电局和市建筑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对北京市“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作以下补充,请遵照执行。

一、电度表的选用

每户户用电度表的有前线应采用不小于6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二、户内电路应按照明、空调及其它电器用插座分三路以上设计,各支路线均采用BV?2.5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标准建设规划例10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多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一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开始对城市建设开始新的反省。生态型城市理念的提出,收到了多个国家的支持,很多国家也已经开始建设。生态型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在其实际建设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化建设无法与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只有建立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标准,使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可执行性,才能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规划相统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才能够顺利开展。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及原则

生态型城市指的就是以生态环境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并且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与建设达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在这种指导理念下的城市建设称之为生态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城市建设的根本方向,为了保证生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其规划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以此作为依据和参考。总的来说,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就是将生态要求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中,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此保证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研究,需要对其基本原则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在保证不违反生态型城市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有效性、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在于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因此,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为基础; 第二是坚持成长性原则,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长期的,因此其不能停留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生态型城市规划进行不断地更新与改革; 第三,坚持生态环境为首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有科学的而分析,并且保证城市建设不会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由于人类过度的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第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下,需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本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才能使城市规划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保持平衡#

二、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构思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是城市规划的一种,是为了城市规划服务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包含着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两部分的内容。其中城市规划侧重于一段时间内,为了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的土地和空间的使用计划以及开展建设的总体部署。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以生态环境和社会心理为出发点,目的是营造一个能够使人类、自然以及技术和谐发展的最佳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生产和创造的能力,让城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得到共同的发展。可以看出,两个规划在建设领域以及主要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相比较来看,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内容架构方面是一致的,可以看出未来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达成更多的一致是具有充分可能性的。从字面来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中含有“城市规划标准”、“生态”两个重要词语,意味着标准注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对应和结合,这也是规划标准的基本构思之一。我们知道,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使用、公共设施、城市交通以及安全卫生等内容进行规划和管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的环境进行生态情况以及容量的分析;研究规划的目标,为评定工作进行指标体系的建设;调查和评价生态要素;划分生态功能区以及土地使用布局;制定规划来指导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园林、绿地的建设;合理的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的措施。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个规划之间在土地使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进一步加大两者在内容上的联系,在具体内容层面上获得的对应越多,生态环境规划标准也就能够更好的为城市的发展服务。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建设

3.1 构建原则

第一,对应的原则,要保证规划的内容与国家的生态规定相一致,保证城市规划符合国家的相关考核标准,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服务。第二,互相兼容的原则,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的运用和采纳。第三,简单明了的原则,对于常规城市规划中已有的用地分类等问题应该进行适当的省略,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生态化方面的标准表述上,同时可以应用指标表格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形式,使标准更加的简单明了。第四,地方性原则,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地域特点来进行标准的制定,使城市的建设既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要求又独具特色。第五,持续性原则,同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规范标准的制定也应该具有持续性,成为伴随整个城市生态化进程的动态标准。

3.2 规划标准矩阵

根据上述的结论我们在规划标准的基本构思以及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规划标准矩阵。这个矩阵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分别为总体目标、建设规划和实施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建设规划是核心。首先,总体目标也就是生态型城市建设在人、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的发展上的概括以及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在城市生态化的建设上起到纲领性的作用,是物质规划指标制定的方向和指导者。其次,物质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标准里面最为详细的部分,包含了城市规划的内容。因为规划标准中含有城市规划以及生态城市评价两个部分的内容,所以在矩阵中可以把它们作为基本的框架,其中“行”为具体的城市规划项目,“列”为生态规划标准。通过将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横向的层次中应该含有土地使用、城市交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在纵向层次上,则含有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同时将人、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水平作为规划标准的构成。

总 结:

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使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具有了实际可操作性,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一个实质性起点。只有科学的规划标准才能够使生态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统一,使未来城市的发展更加的健康和顺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