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6:45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0022-02

标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能够对企业的制度体系进行优化,现在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虽然只是会计部门中的基础工作,但对于企业提高效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积极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能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得到完善,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改善,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合理性。

通过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对违纪风险进行规避,有助于企业实现依法理财,为企业其他工作的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通过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企业制定并执行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各项决策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企业的内部制度变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真,如果使用这些已经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企业的决策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有效地防范企业会计失真现象的出现,改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能够让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企业财务部门中,管理始终都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财务管理直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联系。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准确提供财务信息,而且还要将其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让信息能够发挥其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将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率。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使企业从“核算型”财务管理逐渐向“管理型”财务管理进行转变,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减少资源流失。

2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2.1 部门管理的标准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每一个部门,而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在每一个部门中,领导是部门管理的核心,要让部门取得进步,不仅需要部门上下的齐心合力,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部门管理标准,让部门管理实现标准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部门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部门管理的标准化,才能让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2.2 业务管理的标准化

业务管理指的是对公司经营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根据其经营目的来执行有效的规范、控制、调整等各项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应用管理、大客户业务管理、自定义的业务管理等内容。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中,业务管理标准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业务管理标准是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必须遵循的业务行为规范。同时业务管理标准必须结合各个岗位的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否则不但不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2.3 风险管理的标准化

在商业环境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中主要强调的是如何缓释,并且只注重那些企业中常见的风险领域。而如今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还包括企业在面对市场开放、法规变化、产品创新等情况时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很多企业只是认识到这些风险的存在,而在实际应对过程中仍然缺乏经验,更谈不上风险管理标准的建立。

3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过程

3.1 对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标准、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明确。对企业标准体系的一般概念进行总结分析,明确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原则,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对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对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法规、条例和规定进行收集

在拥有一定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对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法规、条例和规定进行收集与梳理,对企业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岗位分工和权限划分等进行实地调查,这样才能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为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

3.3 构建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开始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将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操作指南。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需要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技术与方法以及工作要求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在标准化体系中各项财务管理标准是最重要的内容。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标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来讲,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体系时,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各种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上,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2

【中图分类号】 F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37-2

一、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建设背景

自2001年上海市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上海医疗保险服务开始步入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轨道。上海现有医疗保险服务体系,由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17家区县医疗保险事务中心,以及在全市261家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设置的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组成。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作为全市医疗保险服务经办工作的管理单位,多年来,努力践行“以人为本、至善至诚”的服务宗旨,坚持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随着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服务量急剧增加,服务流程日益繁琐,服务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加强与创新社会化管理,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要求也对上海市医疗保险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由于缺乏理论性、结构性、体系性的整体优化和设计,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保险服务经办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健康发展,在此形势下,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从实际工作出发,借鉴企业标准化管理理念,提出了从规范化管理向标准化管理提升的发展思路。2010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的支持下,通过上海市质监局向国家标准委提出了部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申请。上海市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建设正式起步。三年多来,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以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机制、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标准化评价改进等保障机制建设,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为顺利推进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医疗保险服务标准体系构建

(一)整体思路

在标准化实践过程中,明确整体思路对于稳步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提出了“承上启下,注重融合;全域覆盖,重点突出;强化实施,注重实效”的体系构建思路,为标准体系构建指明方向。

1.承上启下,注重融合。上海医疗保险服务标准体系构建,一方面应承接“人力资源和社会社会保障标准体系”等上一层次体系的要求,并对其进行细化和落实;另一方面应有效地指导区县医疗保险事务中心标准体系的编制,为其提供编制依据。

2.全域覆盖,重点突出。上海医疗保险服务标准体系构建,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对医疗保险服务各项工作的整体提升作用,提出标准体系整体布局,实现标准体系全覆盖;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医疗保险服务均等化、便民化等突出问题,重点研制实施一批医疗保险服务标准,解决当前现实问题。

3.强化实施,注重实效。上海医疗保险服务标准体系构建,一方面应注重标准体系自身设计,合理设计体系结构,编制标准明细表,制定标准;另一方面应注重完善和强化标准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标准体系编制、标准体系实施监督、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的良性闭环运行系统。

(二)构建内容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以GB/T24421.2《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标准体系》框架为基础,依据标准化建设整体思路,将医疗保险服务标准体系划分为医疗保险服务通用标准体系、医疗保险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医疗保险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三个子体系。

1.医疗保险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医疗保险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是医疗保险服务应遵循的一些通用的和基础的标准集合。包括标准化导则、术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测量标准六个子体系。

在标准化导则方面制定了《标准化管理办法》、《标准体系表编制导则》、《标准制定与复审程序》三项标准化管理基础性标准,明确标准化建设的系统要求,建立制修订标准的工作程序及管理机制。

在符号与标志标准方面制定了《医疗保险视觉识别规范》,规范全市医保经办机构的视觉识别系统。

在测量标准方面,鉴于公共服务满意度衡量有别于一般服务业组织的特点,制定了《医疗保险服务满意度测评办法》,规范了医疗保险服务满意度测评的方法以及程序。

2.医疗保险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医疗保险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是为支撑疗保险服务提供而收集、制定的一些标准的集合。包括环境、能源、安全与应急、职业健康、信息、财务管理、设施设备及用品、人力资源、合同管理九个子体系,与此同时依据公共服务的特点,弱化了环境、能源、职业健康标准子体系,重点突出安全与应急、服务设施设备及人力资源子体系。

在安全与应急标准方面制定了《服务大厅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等标准,明确了服务大厅中可能遇到的计算机系统故障、严重社会治安案件、严重灾害事故、服务对象突发严重疾病、服务对象滞留等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为医疗保险服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人力资源标准方面制定了市、区两级经办服务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考核标准,为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在设施设备标准方面,制定了《市、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标准化设计和建设技术要求》等标准。对全市医保中心服务大厅的标准化建设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为优化医疗保险服务环境提供良好硬件保障。

3.医疗保险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医疗保险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是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服务规范与技术要求的集合,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包括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规范、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五个子体系

在服务规范标准方面,制定了《医疗保险社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从医疗保险服务原则、服务设施和环境、经办服务要求等方面对医疗保险服务应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总体要求。

在服务提供规范方面,制定了56项上海市医疗保险操作规范系列标准,从办理依据、办理对象、操作流程、操作要求等方面对医保服务流程、质量控制提出要求。实现了全部服务项目、服务条件、服务流程、服务结果的标准化。

在服务质量控制规范方面,制定了《工作管理要求》、《街道(镇)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服务质量考核管理规范》为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提供依据。

在运行管理规范方面,制定了《医疗保险基金结算管理规范》、《内设机构考核管理规范》等标准,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管理、医药机构管理以及中心内部运行管理方面对医疗保险服务的运行管理提出了要求。

在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方面,制定了《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工作持续改进程序》,对标准实施及其监督检查、标准体系及标准化工作评价与改进提出了要求。

三、启示

三年多来来,在标准体系的支撑和指引下,上海市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建设沿着不断优化,持续改进的路径不断向前推进。2013年12月,上海市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试点高分通过了部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回顾上海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建设过程,研究其标准体系构建思路和内容,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注重承上启下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标准体系建设,一方面需承接上一层次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应有效地指导下一层次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其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所建立的标准体系,是对国家法律法规、政府和行业要求、行业标准体系、自身的各种管理体系的整合。目前,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邮政局等已先后从行业(领域)角度出发,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宏观设计,有针对性提出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框架,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标准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价值,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应对其进行深化和落实。此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标准体系建设应客观反映区域内行业公共服务的全貌,应对所在区域的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出明确的规划指引,为其体系建设提供编制依据。

(二)注重二次设计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原理指导,目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主要是以企业、服务业标准体系为依据进行设计。究其核心就是用企业、服务业标准化原理改造政府公共服务,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有着不同于企业以及一般服务业的特点,因此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标准化原理与实际工作相融合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领会标准化体系原理的思想,灵活运用,合理剪裁,注重二次设计,突出自身特点,防止生搬硬套,造成标准体系与实际工作的严重脱节。

(三)注重标准编制

标准是标准体系的基本单元,适用、完善的标准是保障标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支撑。应在充分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同时,根据GB/T24421.3《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编写》、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标准的要求,从实际工作出发编制机构标准。同时注意公共服务标准区别于一般的企业标准和服务业标准,标准制定时应遵循“均等、便民、高效”的原则;相关指标的确定,应考虑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相关流程优化、再造注意与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相衔接;在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应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程度、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应顾及各相关方的利益。

(四)注重持续改进

随着公共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标准体系也应处于不断的修订、补充和动态发展中。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应采取有效手段,不断持续改进。一方面要完善自我评价机制,及时查找、改进标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的不足和缺陷,并通过制定纠正措施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应适时引入外部评价机制,从各种不同的途径、不同领域的人员收集反映公共服务质量的信息,及时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全面了解社会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发现服务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为持续改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提供客观、公平、公正的依据。

参考文献: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3

图书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电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倍增,如何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能成为获得市场竞争生存发展的关键。“标准化管事、情感化管人”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的方面,规避不利的因素,在管理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刚性约束和柔性关怀完美统一,既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又营造凝聚人心的文化氛围,为发电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理论探讨

(一)管理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古今中外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遵循了两条线路进行:一是追求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达到“物尽其用”;二是追求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达到“人尽其才”。两种路线上由于各自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外显或者潜在的、意识或者行为上的矛盾冲突。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如何才能从超越两者对立状态,吸取两者的优势,构建“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以此引导和统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向,实现“无为而治”终极目标,是摆在任何一个企业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管理的矛盾和冲突

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是基于人性假设理论演绎而来,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满足人性各种假设条件为目标的管理方式,管理主张在实施管理中以满足人的一切需求为目标,通过人文关怀、人格尊重、道德引导、宽容理解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高度认同,从而充分激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组织意志和愿望转化为组织成员自觉行为的管理。

以“物”为核心的管理是基于物质运动规律假设理论而衍生出来的,可以理解为一种以遵循物质运动规律为目说墓芾矸绞剑管理主张在实施管理中以制度规范协调组织成员遵守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通过组织协调、制度规范、监督执行等强制性手段,协调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从而达到高效管理,把组织意志和愿望强制转化为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

不难看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以“物”为核心的管理是一种刚性管理,两者各有优势,也都存在明显缺陷。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具有不同的效率结果,即使是同一种管理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管理效率也不尽相同。选择哪一种管理方式并不是管理理念上争论的结果,最终都会转为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哪一种效率更高的问题。

(三)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成为获得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竞争充分的条件下,发电企业如何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结合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建立一种融合以“人”“物”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管理效率,成为发电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1)建立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刚性”架构,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预期

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为企业成员行为提供强制规范,进一步遏制人的不确定行为,确保企业各项工作向企业意志方向发展,显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标准是实施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由于管理制度标准是文化的载体,要与企业成员的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因素相适应,能够正确规避人性与管理两者的冲突和矛盾,合理平衡人性承载力与管理张力。由于人性自由本性与管理制度标准约束一对矛盾统一体,制度标准是约束人行为的底线,制定管理制度标准一定要以企业预期目标为参照,以企业成员普遍能够接受的临界值范围内,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为目标设定的标准线。

同时,企业管理制度标准要具备持续与国家、行业发展以及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更新完善的功能,不断平衡与人性自由本性之间的关系,不断修正完善自身预期目标,使之与企业目标相适应的过程,从而获得绝大多数企业成员认同。因此,制定管理制度标准要广泛征求企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处理企业成员的利益和诉求,确保管理制度标准在实践层面具有生命力、影响力和执行力。

(2)建立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的必要条件是实施柔性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按照人性的心理特点,要运用人格尊重、道德引领、赏识激励、情感关爱等柔性管理策略,保证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公平、公正、公开满足企业员工合理的多元需求,提供员工均等发展机遇,着力搭建员工自我成长发展的平台,千方百计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最大的价值,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切身体会并理解企业管理的意志和目标,提高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一体感。

然而,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柔性管理也是具有前提条件的,当人性不足以承载企业发展重任的时候,必须施加外界强制力量,迫使企业成员的行为按照企业发展预期目标推进。不难想象,当人性还未自觉管控行为朝着企业发展目标前进时,没有管理规章制度的企业必然是无序、混乱的,同样一个没有人的自觉行为,只有管理规章制度的企业必然是低效率的。

“柔性”管理是以“刚性”管理为前提,将长远效益与当前效益相结合,人文关怀和管理压力相结合是“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本质特征,也是达成和谐高效管理的必要途径。

(3)发挥“刚柔相济”管理模式作用的关键环节是让企业成员崇尚企业精神

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管理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有意识地协调成员行为的过程,也就是对企业成员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效果取决于企业成员内心对企业管理的认同程度。诚然,利益驱动也能够使企业成员推动企业发展,但是如果仅仅是利益驱动的话,那么企业成员就不可能倾注其全部情感与意志去推动企业发展,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以利益为准甚至唯利是图,反而会降低企业运作的效率。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凝聚着全体企业成员对未来的价值追求,外显为企业成员所默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本质为对企业发展的高度心理认同。当然,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全体企业成员长期共同努力,不断反思修正、汇聚包容、接纳吸收的过程。每个企业成员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经过企业成员之间各种思想、行为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最后实现超越升华为企业精神。

二、发电企业目前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电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管理问题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存在交叉、打架、空白等现象,制度执行缺乏监督,各项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人员去执行存在不同的结果,造成了大量的管理资源浪费。二是人员积极性不高源自企业对人员的尊重、关怀、理解、信任等不够,职工没有归属感,工作缺乏主动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各级人员工作标准低下,存在应付、敷衍、过得去等思想。

三、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解决管理突出问题的对策

针对发电企业在“物”与“人”管理方面上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情感管理”, 建立“标准化管事、情感化管人” “刚柔相济”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化管理是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使各项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它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

情感管理是有效满足企业成员的在特定情境中的合理要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心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矛盾,谋求共同发展,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促使员工自我管理,主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如何实现“刚柔相济”管理模式

(1)用“四抓”增强标准化管理

一是抓宣传。通过公司网站、宣传栏、杂志等媒体强化“标准化管理”的宣传攻势,提高全员对“标准化管理”的思想认识,强化“用标准管企业”的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督促全员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执行,实现从“要我标准”向“我要标准” 转化的良好局面。

二是抓管理。成立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统筹开展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借鉴行业内外先进管理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下发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将标准化管理情况纳入月度、年度绩效,作为各部门干部评先选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充分激活人员参与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抓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研讨式培训、以赛代训、任务式培训、远程式培训、导师带徒等诸多方式,对好的做法、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及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确保标准化管理取得实效。

四是抓监督。每月定期开展标准化管理推进会,统筹协调解决推进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自查,强化规章制定执行,严厉打击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企业标准化管理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用“四心”推进情感管理

一是谈心。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会、思想动态调查及闲侃闲聊等多种方式,广泛与干部员工进行语言交流,深入了解和掌握被管理者的思想动态,以便“靶向精准”辩证施治,全力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二是交心。站在干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谋划各项工作,坚决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积极主动地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从而达到消除误会、解除疑虑、求同存异、促进工作的目的。

三是热心。始终抱有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热忱,从细微之处入手,比如夏季检修现场送清凉饮品,职工生日时将礼物送到手里,对于职工的婚丧嫁娶、生病住院,除给予物资生活上的帮助,公司领导或者工会负责人要亲自前往,送去组织的关心与问候,定期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及时伸出救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加大实施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促使员工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干到最好、做到极致。

四是真心。管理者将真心实意关爱职工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中,只要绝大多数人赞同,就要抱着为企业、为职工服务的真心,坚定不移实施推进,面对矛盾纠纷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诚地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力戒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用真心去换取广大员工的支持和信赖,增强员工企业身份的认同感,从而把全部精力用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上。

(3)用“四措施”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装点门面的噱头,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要高度重视,亲自参与企业文化理念总结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通过战略决策、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无论企业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文化上的约束力量,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要与企业管理相互高度融合,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行为控制,激励职工的工作激情,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是企业文化建立必须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高度认可。广泛发动全员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并将企业文化贯穿与企业管理全过程,培育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行成习惯,用企业文化的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员工自身行为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四是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载体,全方位、多渠道地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例如企业服装、宣传栏、文体活动、公司网站、内部期刊等,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载体,全方位、多渠道地建设企业文化,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把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与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机结合起来,凝聚成强大的攻坚合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践运用的总结

“标准化管理”和“情感管理”如同鸟之双翼,缺少了谁也都将显得单调、乏力和残缺,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弱化了标准化管理刚性对人的感情和心理造成的伤害,标准化管理淡化了人性中的随意和惰性。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4

1 南京市代码中心的现状

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中心已经进驻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模式由先前的市标准化研究院单头直接管理变成了由标准院、政务服务中心及市局政务处组成的多头联合管理。管理架构的改变加上政府部门和政府授权的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重视,使代码中心意识到规范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代码工作进行科学化、精细化地管理成为迫切的需要。

2 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目的

2.1 规范服务行为,建立透明机制

实现公共服务标准化,一方面要梳理政府公共服务流程,建立各种规范化的标准依据,实现政府行为的标准化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标准理顺部门关系,做好各部门对接,避免政府内部的相互扯皮推诿。公共服务标准建立起来之后,还要建立透明的公共服务监测和评估体系。公众要通过标准化建设熟悉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和行为,明确自身的参与渠道和投诉途径,实现政府服务对公众的开放和透明。

2.2 实现科学考核,提高服务效能

长期以来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政府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政府的绩效评价形式单一,不合格的行为和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考核和纠正,影响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

3 标准化是保障南京市代码中心窗口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

3.1 有助于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整体素质

标准化管理作为一套分层次的控制网络,具有很强的控制功能,体系中所提及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以这些成熟标准为依据,必然会使流程先进性、安排合理性及质量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保证,从而提供先进合理的衡量尺度。

3.2 有助于提升管理职能,做到公平公正

标准体系为各项管理职能提供共同准则和科学依据,更有效地把工作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真正使部门的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效果有奖惩,实现了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合理化、科学化,促进和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4 南京市代码中心窗口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

4.1 业务标准体系

业务标准体系是代码窗口业务规范,包括窗口受理标准、网上受理标准、代码收费标准、代码发证标准四个标准子体系。其作用在于规范业务流程,使其标准并简化。

4.2 服务标准体系

服务标准体系是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核心,包括窗口服务标准、咨询服务标准、督导服务标准、安全与应急服务标准、投诉处理标准五个标准子体系。其作用在于提高服务质量,使群众满意。

4.3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是为了支撑服务的有效提高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考核管理标准、档案管理标准、信息与设备管理标准、证书管理标准、监督检查管理标准、宣传与报道管理标准六个子体系。其作用在于更好地加强内部管理,使之有效地运行。

5 服务体系在南京市代码中心的应用

5.1 工作流程标准统一,日常管理简单实用

服务标准体系规定了代码办理所有相关的业务流程,切实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营造了有序的工作环境。启用标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层制定生产运作能力的计划,根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标准时间,代码中心可以根据需求制定其人员计划和设备计划,包括设备投资和人员招聘的长远计划。此外,工作进度计划的制定也需要有较精确的标准作业时间为基础。

5.2 管理矛盾巧妙化解,切实做到公平可信

启用标准化管理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同时有效地化解了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服务标准体系对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管理层按照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的排序和任务分配,根据不同工序完成不同工作的标准时间,合理安排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以防止忙闲不均、设备闲置、人员闲暇的现象,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并严格按照绩效考核标准,以统一的标准对每位员工进行考核,计算方式公平可信。

5.3 考核机制完善合理,关注群众满意程度

依据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合理修定绩效考核方案,并对考核表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良,对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明确规定,保证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定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群众满意率,收集群众表扬信和意见建议,追踪标准化体系对代码中心的影响。

5.4 队伍建设能力加强,全面提升执行能力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5

2016年9月12日,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指出了标准化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规范,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标的,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的合理化提供依据,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益;标准化为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量化指标,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改善;标准化为国家治理提供统一的评估基准,从而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可以就治理状况和治理水平进行相互比较和学习借鉴。所以,标准化对于国家治理的目标确定、制度化、合理化、指标体系构建以及评估基准统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也将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二,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助于政府管理规范化。政府的管理行为之间面向企业和民众,会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形象感知。不规范不合理低效率的政府行为,都会让老百姓给予政府负面的评价。通过标准化来推进政府管理规范化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标准化可以改进政务服务工作。例如,南通市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抓好“四个坚持”,即“坚持标准全覆盖,坚持管理全规范,坚持服务全方位,坚持满意全过程”,实现了对政府服务工作的全方位全覆盖式的标准化管理,赢得了很高的民众满意度。

二是标准化可以改进执法工作。当前很多执法部门都面临着严峻的执法环境,有些部门的执法行为甚至引起了极大的舆论反弹。标准化有助于规范执法行为,改善和提升执法部门的形象。例如,北京警方推广的“一站式”办案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可以确保办案场所统一管理、案件集中办理等职能,实现案件集中审理、全程闭环、全程监督,从而达到办案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的目标。这就是用标准化的理念提升执法行为的新探索。

三是标准化还可以提升日常管理工作。标准化不仅可以优化窗口部门的服务行为,改进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还可以优化一般工作部门的日常管理行为。当前各级政府各部门推进的电子政务(或者OA办公系统),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标准化的理念,明晰办事职能,优化办事流程,明确办事人员和办事进度,这些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的管理。优化和规范政府部门的日常管理行为,有助于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第三,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什么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享受哪些服务,这是公共服务的基本问题。公共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

2012年7月,国务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体系。

而《行动纲要》提出要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司法行政与服务、公共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益科技服务等14个方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这两个中央政策文件,为那些人应该享有哪些公共服务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初步的指引。根据这个文件精神进一步细化落实,将可以逐步构建起来我国的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

比如,2016年08月,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南京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意见》和《南京市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是要分别为困难残疾人补助制定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规范标准。

尽管这些政策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但是已经能够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落地。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将能够统筹资源分配,规范管理过程,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有。

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更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更能够有真实的获得感。

第四,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助于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化。人民希望享受公共服务,人民更希望享受优质的服务。效率低下、态度蛮横或质量低劣的公共服务只会让人民徒增烦恼,陡生不满。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标准,也难以有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制定公共服务的标准,就是让老百姓享受的公共服务是规范的,不是随意的,是可预期的,不是暗箱操作的,是便捷快速的,不是低效麻烦的,是优质的,不是质量低劣的。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简单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所以要根据持续改进的精神,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优质、便捷和阳光的服务。

公共服务标准化就是通过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建立标准化的秩序,从而不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所以,公共服务标准化会推动公共服务的优质化,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好的服务。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标准化是人类经过大量实践而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结晶,其不仅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标准化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而进步,标准化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同时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如此,当前企业应用标准化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相关概念

所谓标准化,通常指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并对当前问题及潜在问题制定一种能够共同执行和重复应用的标准化活动。企业管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化的条款来开展工作,于是就能为企业构建一种管理、经营及生产上的最佳秩序,将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放,为其带来最大限度的收益。当前,的确有不少企业开始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整体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完全生搬硬套地建立标准化体系,而且这些标准化体系相对静态,很多年都没有革新,不能和企业的管理进行良好融合,所以难以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提供足够动力。事实上,想要在企业管理中正确应用标准化,就必须做到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标准化的作用,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

完善企业标准化,使之形成体系,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个角度是完善企业诸多标准。通常企业的标准将细分成三类,也就是工作、管理及技术。其中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的核心主体,对企业管理极为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技术标准更是进入到技术贸易壁垒及技术许可战略的高度,因此,如果企业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或者相对缺失,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损失。在企业标准管理体系中,无论是工作标准还是管理标准,都给技术标准提供了相应支持。这两个标准更多的是从工作及管理两个具体事项进行规范及控制。其中管理标准主要是基于过程管理的思想,对涉及企业的运营和设计、研发和质量管理,以及和技术标准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活动及事物进行科学管理。而对于工作标准来说,则是在执行技术以及管理等标准时,和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方法和要求及工作内容、考核与检查等有关的具有重复性的事物和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标准化体系从内部来说,是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管理生产的重要依据及规则。从外部来说,则是企业为进行竞争而构建的一种技术贸易壁垒。完善标准化体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完善标准体系。所谓标准体系就是诸多标准根据其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构成的一种整体。如果单独割裂其中的一个标准就很难发挥出应用效能,只有将诸多标准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进而发挥出更加合理的作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企业健康持续运营的重要基础。这种体系通常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并紧密结合工作和管理两个标准,对企业所涉及的管理内容进行优化及组合。以标准体系为平台,对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及不同专业和不同环节之间进行科学协调,充分发挥出标准体系在管理方面的重要效能,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2.科学定位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没有正确定位是导致企业开展标准化管理效果较差的重要因素。假设企业仅构建一套独立的标准体系,更多地关注于体系自身,如格式标准、结构标准等,认为完成这些工作就等于完善了标准体系,相关问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这显然极为错误,往往会导致标准体系难以被正确执行。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将标准体系和企业管理科学结合在一起。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企业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战略管理更是其中的核心构成,战略管理将会整体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并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其他的支撑体系则决定了战略实施的具体执行能力。战略管理能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方向上的指导。然而要想这些宏观的目标及方向融入日常工作,中那么其他的相关管理体系,如流程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及环境管理体系等专业体系就要发挥相应的支持作用。这些专业体系和企业的战略思想具有一一对应的特性,能够指导企业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企业的标准体系是支撑其他诸多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企业的诸多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不同的专业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向纵深方向发展。由此才能科学明确标准体系的定位。标准体系作为支撑诸多管理系统的平台之一,本身就类似于企业大厦的地基,然而诸多管理体系就类似于大厦的支柱,进而构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同时也能够由此形成相应的战略管理。当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明确之后,企业就需要构建和战略管理相适应的岗位职责、机构及相关的责任分配等,同时还要设计相应的业务流程、构建适应战略管理的核心管理内容等。最后还要将战略思想充分落实至具体的管理职能体系中。企业制度体系策划也要按照上述逻辑关系解析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而构建符合战略管理的制度体系。而在重构的制度体系中,标准体系就成了核心依据。标准化能将不同的体系进行统一、协调以及简化和优化,促使诸多管理体系基于同一的管理事项保持内容一致,规避诸多管理体系之间的冲突,也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顺畅,从而更好地实现系统性、全面性。

3.加强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和系统性,标准化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事物,事实上属于一种典型的活动过程。其中涉及标准制定、及实施,还有对标准实施的监督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循环改善的过程,既要进行标准制定,同时还要实施,然后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和相应的改善,通过每次的循环能让标准变得更加进步,内容也更加充实。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根据每一个具体的方针和目标,对完成这些方针和目标所对应的活动进行标准化的识别和管理。接着找出不同过程之间相互间的影响关系,找出对应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最后就是管理这些系统,并对这些系统进行科学协调。另外,企业在进行标准化管理时还要重视动态管理,这样才能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业绩。企业在推进标准化活动时,最初形成的标准体系往往不够完善,而且企业本身所处的环境也会不断产生变化,标准体系应随之调整、优化。所以需要对标准化活动进行持续的践行、识别及理解、完善。要科学地修订标准、审查标准,确保标准的先进性。要积极采取PDCA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循环改善,以适应企业的生产、运营及管理、服务,进而提升我国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在进行持续改善的过程中,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理论的培训以及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培训,让企业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遵守相关标准,发挥出标准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通过员工的不断践行,才能为优化和改善标准化体系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必然能让企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达到最优化,充分挖掘出企业的潜能。

三、结语

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在企业管理中加强标准化的应用。标准化本身不是一个静态事物,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践行,然后总结经验再进行持续改善,进而达到不断优化标准化的目的,也能让标准化和企业的具体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当然,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还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要通过科学的培训来提升员工对标准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自觉应用标准,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的管理基础。

作者:薛飞 单位:富智康精密电子廊坊有限公司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7

企业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企业标准体系,能够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本质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代替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1、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和重要手段

1.1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看出,构成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多种因素,例如产品性能好、产品质量高、服务周到等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管理手段能达到的。企业标准体系从内容上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这些标准的内容构成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具备产品性能好、产品质量高、服务周到等诸多优秀品质,而这些因素恰恰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一项针对中国 500 家有效实施企业标准化活动的企业调查问卷表明,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体系之后,管理更为专业、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有所增强。

1.2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能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企业标准体系中对企业机构设置、人员和培训、企业标准的编制和实施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具有很强的管理功能;企业标准体系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环节,在管理领域、经营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就与其标准化企业管理密不可分。表现在任何一个麦当劳店,你所得到的汉堡都是一样的,包括标准服务用语、食品的油炸、烘烤时间、柜台高度,甚至是店面的装修都是统一的。采用标准化的统一管理模式,企业能够有效地经营管理,使权、责、利相统一的同时,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从而使企业实际的劳动消耗低于同行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获得更大的利益。

1.3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是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各类标准是经过长期实践、研究、探索的结晶,是公认的对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企业在充分了解这些标准的基础上,采用这些标准,从而确定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才能使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具有综合竞争力。企业如果闭门造车,自行制定规则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将会缺乏综合竞争力,同时也会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国内外大量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毫无争议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1.4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相关的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

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客观存在着若干管理体系,由于沟通不够、协调不畅,普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就客观上需要一个能作为共同的技术基础的理论和方法,而标准化的4项基本原则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借优化通过协调达到简化与统一。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到了问题的实质,整合了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等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从生产的营销、设计、开发、采购、生产、检验、安装、交付、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着手,运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对共性的问题综合提出要求,对有特性的问题专门提出要求,从而从整体上系统地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以实现企业的方针和目标,名副其实地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基础,大大节约了资源投入,提高了效益,实现了价值。

2、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关键点

结合 GB/T 13017- 1995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GB/T 15496- 2003 《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GB/T 15497- 2003《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 2003《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9273- 2003《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等系列标准要求,融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素,把原有的产品规范归为技术标准,程序文件归为管理标准,作业指导书归为工作标准,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企业标准体系。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并不一定就能使企业赢得市场,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标准体系才是关键所在。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想标准体系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注重企业产品标准的制定

(1) 产品标准必须反映市场需求。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产品用户的竞争,谁的产品能够争取到顾客,谁就能占领市场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制定产品标准时,企业都要用市场眼光认真审视自己所制定的产品标准,深入市场调研。有些企业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制定出的产品标准和实际用户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产品在市场上受到冷遇。企业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标准中的质量要求。顾客需求的信息定位越准确、转化得越正确,产品标准和实际用户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就越小,按照此标准生产的产品才会有竞争力。

(2)产品标准应注重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形成核心技术。企业的核心综合竞争力来自于拥有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制定产品标准时要注重知识产权与标准相结合。知识产权是知识价值的权利化、资本化;技术标准是技术成果的规范化、规则化。把二者结合,形成企业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依赖别人,应对国际上知识产权的挑战。许多公司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2.2 以产品标准为中心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产品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不可能稳定,一个孤立的产品标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该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作为一个大系统,以产品为中心,从管理、技术、工作标准的角度建立覆盖企业管理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体系。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出满足实际需要的各项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涉及产品、采购、工艺、半成品、设备、设施、检验和试验方法、测量、包装、搬运、贮存、安装、交付、能源、安全等的技术事项进行协调统一,按照内部需要及各个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技术标准子体系;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涉及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经营管理、信息管理等的各项管理事项进行协调统一,按照各个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管理标准子体系;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的工作事项进行协调统一,形成企业工作标准子体系。

2.3 标准化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8

【关键字】有限闭环价值链价值链会计管理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社会价值链。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指的是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理论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固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或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问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与此相适应价值链会计管理将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范围,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要发生重大变革。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初期,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业务系统而存在,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只是为了在财务部门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业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即企业实施在诸如ERP应用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从管理变

革视角出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从应用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实现了企业内的信息和过程的集成。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需求,不仅要提高会计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效率,还要从各业务处理中实时和自动地提取出有效的会计、财务、业务等综合管理信息以支持企业各层管理特别是高层决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和提升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

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由于信息技

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的手工系统的模拟,称为面向输出视角的模式,它使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收集和存储的是各类会计报表需要的并利用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使之成为“信息孤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因克服上述局限,使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实现有机的集成和一体化。业务事件驱动模式将是实现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的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及会计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整合后,再依次完成如下工作:考察联盟企业的与整体价值链管理有关的所有业务过程,识别业务事件(含一般业务事件、会计事件和信息事件);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及属性;识别并记录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之间的直接关系;识别控制和决策事件和控制规则;识别各事件的触发机制,含触发者、触发时刻、触发后的响应操作等。依据业务事件模式的上述分析,可得到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为了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实施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的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流程导向型。会计管理流程也将与其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它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会计循环,而是基于业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业务事件”来建立会计业务流程。新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由封闭到开放、由滞后到实时。同时为了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

,则应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需求,定义相关的会计控制规则。例如,定义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等(有关论述请参阅本课题的其它论文)和相关的信息规则,再依据本文有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中论及的观点,可将这些控制规则和信息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价值链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流程的集成,以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内涵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

由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发展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和体系结构将更趋于完备,作者曾撰文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InformationSystem,ControlandAuditing)模型是AIS(AuditingInformationSystem)的扩展。ISCA模型由三要素组成,它们是:AIS、AIS的控制制度和AIS的审计体系。目前,多数企业在实施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只关注对AIS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后两项工作。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平台是各联盟企业内部网与企业联盟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的信息系统将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审计体系对价值链上的AIS实施内部控制和定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六、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对标准体系的赞誉并不算过分。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用手工帐等标准的制定上,它们仅是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一些实施标准,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复杂需求。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由单个企业发展到价值链企业联盟时,更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和约束价值链中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人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网络平台,

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分析信息,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应用,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与管理会计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企业联盟中存在着现实和历史的大量会计管理和业务信息,对他们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查询和使用.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很容易得到面向各种管理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例如,对价值链上的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物流和资金流控制中心等建立各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集市和分析模型,以支持有关分析和决策的需求。例如对资金流控制主题设计如下的内容:跟踪和反馈价值链上资金流,了解整个价值链中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和瓶颈,从而对内外部各不可控的裂变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因此在开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应逐步地、稳定地使用上述技术,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管理重点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计划和会计控制的动态管理,其最重要的技术前提是能否及时收集和反馈价值链上企业群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大量信息,并能作出快速调整、控制和响应。无疑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和技术基础。其一是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不仅能自动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业务的急剧增长和动态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其二在信息

系统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由系统自动、有效的完成,减少了人工的干预,这种有效的信息反映及传递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基础。其三信息系统环境还能改善和规范价值链企业联盟中“业务-计划管理-会计控制流程”,如本文三中所述,只需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将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流程嵌入到各有关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使之有机地集成,便可在业务发生时,动态地实施强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其四在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清晰的操作规程、明确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机制等,这些将使价值链企业联盟的管理流程得到规范,从而使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九、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十、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不仅是财会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2.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

和审计规则。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3.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哪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第二,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第三,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4.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结合本文五中的观点,财会人员与IT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9

20世纪8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后,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推动我国烟草行业标准化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各类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1989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促使我国的烟草行业正式步入了标准化的阶段。在领导机制上,全标员会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辖,包括农业、材料、物流和卷烟标样等11个分技术委员会。国家局标准化工作有关部门负责与全标会联系,并负责为烟草行业制订标准化管理的制度政策,如《烟草类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规程》等。

(二)标准化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烟草企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标准化管理无论是在烟草行业的职工培训、安全生产方面,还是在物流方面都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和制度,并制订和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如重庆烟草行业就制订了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方法,规定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的满分得分为1000分,并分划等级。另一方面,是标准化管理成效显著,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如红塔集团就通过实行“三标一体”体系认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措施、活动,积极研究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既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也开阔了自身的视野。

二、标准化管理对烟草物流带来的益处

时至今天,通过规范烟草的标准化管理,烟草物流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不仅物流框架得到确立,工商物流协同合作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消除贸易壁垒,节约物流成本提供了帮助。不得不说,与精益理念的结合,让烟草物流的标准化管理更加流畅。精确的核算、精细的管理、精化的流程、精准的运营和精到的服务,统一了作业的标准,优化了业务的流程,明确了控制的节点,消除了物流中的各种浪费,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按照标准化管理和精益理念的要求,想要为烟草物流带来更多的益处,就必须搞好烟草“三个物流”,即精益物流、科技物流和人本物流的工作。

(一)精益物流:精于内,惠于外

正所谓“精于内,惠于外”。精益物流的原则是“四减少和三提升”,“四减少”即减少库存、减少时间、减少物耗、减少人力,“三提升”则指的是提升效率、提升效益和提升服务。通过精化流程、应用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烟草物流各业务节点的等待时间明显缩短,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一方面,建立起了以涵盖作业、现场、资源、运行、核算、服务、评价、安全等内容的“八统一”精益物流管理体系,实现了作业的标准化、流程的规范化和模式的统一化,奠定了精益物流的标准化基础,深化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另一方面,精益管理思想也开始在现场管理和全员生产维护等方面发挥作用,这就为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推进精益管理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氛围带来了益处。

(二)科技物流:一个平台、两级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物流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搭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也实现了物流运行的集中管控。该平台的主要原则是统一性,其组织框架是“一个平台、两级应用”。在技术创新上,其积极应用数字仓储、电子地图、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技术,实时监控全流程的在途信息、全范围的视频信息和全环节的业务信息,实现了物流全过程的信息交互与业务管控。而工商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则为工商协同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并在为客户服务中提供了到货确认、车载监控等技术,大大提高了送货水平。总之,各平台的搭建保障了烟草商业物流的系统性、全面性、一致性,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则保障了科技物流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人本物流:关注员工成长,注重智慧凝聚

说到底标准化管理的根本还是人的管理,提倡人本物流,就是要从人这一本质出发,追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人本物流的原则是关注员工成长,注重智慧凝聚,为此就必须构建“客户为根、员工为本、文化为魂”的人本物流体系,大力培养并激发物流人员的工作热情。一方面,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追求进步、善于学习,追求和谐、善于协作,遵循规范、善于自律的氛围,宣扬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发掘优秀人才。可以实施全员竞聘上岗,择优选用机制,也应将运行评价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实施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在烟草区域配送中心的实践

(一)全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统一是核心

标准化意识决定着烟草商业区域配送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因此转变和统一全员的思想观念是核心。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将标准化管理的理念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员工的骨子当中,使之在行为处事时马上就能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操作,这就要求全员在工作前必须有计划,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程序办事,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充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全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基础

全员队伍的素质体现着全员队伍能否紧密团结在配送中心的周围,汲取配送中心的文化理念,按照配送中心的规章制度办事,办出效率办出水平。为此,标准化管理为全员素质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一是必须让员工了解中心的基本信息,熟知中心的制度流程,如遇违规,一律严惩不贷。二是必须让员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考核标准,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始终爱岗敬业。三是必须提高员工的思想认知,使之产生强烈的企业认同感,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在强化全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针对个别员工也要根据员工的本身特征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正如本文开篇讲的一样,标准化管理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在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同时,标准化管理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其评价标准是其是否能够得到最佳的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

(三)质量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是关键

推进质量体系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必须做到“实,严,狠”。“实”就是要深入调研,制定体系,扎实培训。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对烟草广范围的运作流程、管理文件、管理表单及质量方针进行搜集、识别和评价,比较系统地掌握烟草在本范围的经营管理理念等企业管理上的一些优势和薄弱环节,并积极组织员工接受配需教育,从而为工作计划和过程的规范化做好铺垫。“严”就是要跟踪指导,严格考核。从文件的制订到文件的运行,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并记录,确保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符合。“狠”就是要狠抓认识,努力提高员工的职能意识,振奋精神,明确责任;就是要狠抓文件,准确定位,制定好公司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操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并严格执行;就是要狠抓到岗,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并设置自评、考核等机制。

(四)全面推行一表式管理是体现

一表式是指对管理岗位人员通过一张表体现出每天的日常工作、每件工作完成的时间要求、每件工作需要遵循的制度要求、对每件工作处理中要注意的组织原则和上下协同环节以及对每件工作结果完成的标准。一表式管理的最大优势是管理细节一目了然,井然有序。具体而言,一表式体现出了配送中心的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天需要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时间规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表格上都有一定的呈现。在操作过程中,一表式还体现出了过程的规范性和员工操作的规范性。可以说,一表式就像贴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标签,有什么没有什么,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做得好做得坏都能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例10

【关键字】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管理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价值链。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指的是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固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或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问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能力。与此相适应价值链会计管理将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范围,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要发生重大变革。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初期,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业务系统而存在,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只是为了在财务部门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业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即企业实施在诸如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从管理变

革视角出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从应用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实现了企业内的信息和过程的集成。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需求,不仅要提高会计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效率,还要从各业务处理中实时和自动地提取出有效的会计、财务、业务等综合管理信息以支持企业各层管理特别是高层决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面临全球市场和,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和提升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

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由于信息技

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的手工系统的模拟,称为面向输出视角的模式,它使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收集和存储的是各类会计报表需要的并利用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使之成为“信息孤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因克服上述局限,使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实现有机的集成和一体化。业务事件驱动模式将是实现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的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及会计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整合后,再依次完成如下工作:考察联盟企业的与整体价值链管理有关的所有业务过程,识别业务事件(含一般业务事件、会计事件和信息事件);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及属性;识别并记录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之间的直接关系;识别控制和决策事件和控制规则;识别各事件的触发机制,含触发者、触发时刻、触发后的响应操作等。依据业务事件模式的上述分析,可得到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为了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实施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的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流程导向型。会计管理流程也将与其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它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会计循环,而是基于业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业务事件”来建立会计业务流程。新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由封闭到开放、由滞后到实时。同时为了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

,则应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需求,定义相关的会计控制规则。例如,定义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等(有关论述请参阅本课题的其它论文)和相关的信息规则,再依据本文有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中论及的观点,可将这些控制规则和信息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价值链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流程的集成,以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内涵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

由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发展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和体系结构将更趋于完备,作者曾撰文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Information System,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是AIS (Auditing Information System)的扩展。ISCA模型由三要素组成,它们是:AIS、AIS的控制制度和AIS的审计体系。,多数企业在实施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只关注对AIS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后两项工作。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平台是各联盟企业内部网与企业联盟间的外部网(Extra 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的信息系统将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审计体系对价值链上的AIS实施内部控制和定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六、价值链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对标准体系的赞誉并不算过分。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用手工帐等标准的制定上,它们仅是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一些实施标准,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复杂需求。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由单个到价值链企业联盟时,更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和约束价值链中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人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平台,

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信息,再利用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与管理会计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企业联盟中存在着现实和的大量会计管理和业务信息,对他们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查询和使用.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很容易得到面向各种管理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例如,对价值链上的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物流和资金流控制中心等建立各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集市和分析模型,以支持有关分析和决策的需求。例如对资金流控制主题设计如下的内容:跟踪和反馈价值链上资金流,了解整个价值链中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和瓶颈,从而对内外部各不可控的裂变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因此在开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应逐步地、稳定地使用上述技术,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管理重点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计划和会计控制的动态管理,其最重要的技术前提是能否及时收集和反馈价值链上企业群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大量信息,并能作出快速调整、控制和响应。无疑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和技术基础。其一是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不仅能自动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业务的急剧增长和动态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其二在信息

系统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由系统自动、有效的完成,减少了人工的干预,这种有效的信息反映及传递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基础。其三信息系统环境还能改善和规范价值链企业联盟中“业务-计划管理-会计控制流程”,如本文三中所述,只需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将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流程嵌入到各有关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使之有机地集成,便可在业务发生时,动态地实施强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其四在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清晰的操作规程、明确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机制等,这些将使价值链企业联盟的管理流程得到规范,从而使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九、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十、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不仅是财会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2.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

和审计规则。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3.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哪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第二,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第三,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4.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结合本文五中的观点,财会人员与IT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资料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