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型工业化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09:46

新型工业化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1

二、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只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赢利能力。大部分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效益没有关系,他们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归之于企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等。因此,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只有少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相互模仿,照抄照搬,不能结合企业的自身性质和特点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企业文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准确的定位。一些企业的领导者甚至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简单的文体活动。因此,他们认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达到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当然,文体活动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但它绝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企业管理者更需要通过这些方式和方法,去凝练和塑造企业精神,打造真正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3.企业文化建设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急于求成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现实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观念墨守陈规,方式缺乏创新。当然,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每个企业都要真正的转变观念和创新方式,构建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而得到完善。

三、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改变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分析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具有企业特色和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定期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并按时落实相应工作。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领导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氛围。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2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速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体呈现出增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趋势。一是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相发展;工业布局从无到有,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业和乳业已成为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坚定不移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优势资源为纽带,把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最好的项目、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吸引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三是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对优势矿种的勘探开发力度和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08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市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市资源禀赋明显,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就有24种,其中尤以铁、铅、锌、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将是××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以矿业勘探开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加快,同时,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深加工,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现实基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一产方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旅游业的拉动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07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08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市属××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3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scale of building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as also increasing, if not effectively change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ll pay a hug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rice an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energy in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等建筑风气盛行,对于采用粗放式半机械化半手工建筑建造方式的我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改变势在必行。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业依然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低,建筑品质得不到保证,整体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急需进行结构和技术革新,大力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一 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概念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等性能,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的住宅称为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

二 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建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待遇差,劳动力资源却日益短缺,成本升高,建筑寿命短,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多采用传统现浇技术进行生产有关。所以,建筑行业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改变现状。而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说,建筑行业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2007年,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为1900万人 ,而其中建筑业约424万人,占总人数的22%。而2007年末建筑业职工人数961.6万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93.4万人,只占全部职工人数的20% ,其余均为农村劳动力。可见,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建筑业职工人数中的相对数量,农村劳动力都较多。

从教育程度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较低,普遍是小学和初中文化;从工作时间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周工作时间都在48小时以上,属于超负荷作业。

此外,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绝对值和增加幅度的逐年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减少,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已经大幅提升,目前仅力工日工资标准就已经达到100元/日以上,技术工种则更高,甚至600元/日以上,人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引起建筑业建造成本升高。

由于近年来,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部分大型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以及解决用人荒的问题(尤其是过年长假时间),把目标投放到农村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或城镇,在这些地方建设科技园区,吸引大量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对当地剩余劳动力来说既能有钱赚,又能解决诸如空巢老人和孩子教育等问题,两全其美。这也是大中型城市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科技园2010年9月建立,预计将使河南农民工外出减少约80万。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在2011年5月举办的“诺奖中国周”北京站论坛上表示,在2015年的时候,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等于零,此后会变为负增长。“人口红利”在“十二五”末或将迎来拐点。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不但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高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局面仍将持续,而且一般素质的劳动力也将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另一个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者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产业升级,通过投资来提高资本构成的比例和相关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 工业化住宅的优点

预制建筑构件工业化生产,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随着产业进步,改善了工作条件。工厂集中生产,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现场湿作业的减少,使装配式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噪音及施工粉尘对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建筑垃圾,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安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寿命。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外墙夹心保温体系,外墙防渗漏体系,建筑外墙安装体系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应用,提高建筑物隔音、保温、防火等多种使用性能,便于系统的维护,耐久性好。建筑建设周期的缩短,提高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利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分工更明确,更加专业化,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省去中间交易费用和各专业对接缝隙产生的费用,从而达成企业经济目标乃至整个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能满足建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体现在建筑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的降低。

在环境效益方面,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机械化的施工,使得工业化生产从露天作业更多的转向室内工厂生产、从施工现场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施工,标准化设计则可以从初步设计开始就更为全面地综合考虑住宅产品全寿命周期环境效益。从住宅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方面,可以较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建筑用能源的节省。

在社会效益方面,工业化住宅建设会使与之相关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业、收入分配效益、居民经济生活、利益相关群体、文化教育、科技进步等等产生影响,因此,对社会效益的评价是整个工业化体系评价的重要方面。

四 我国目前新型工业化住宅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住宅建设的发展势头较好,南方有万科集团领头,积极推进工业化住宅建设进程,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早在2008年就修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卓越绿色企业作为发展远景,并逐步实现引领房地产行业,将新型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全面升级和推广。深圳从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此规范为我国第一部预制技术方面的规范。此后,上海市也推出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以此推动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在北方,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住宅工业化项目的密切合作,结合中国住宅设计应用的实际特点,提出了采用〈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的核心技术,通过科学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保证连接可靠性前提下,使施工难度降低,并降低了成本,这也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装配整体式住宅核心技术的先河,摆脱了住宅工业化发展中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经验的束缚。沈阳现代化建筑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是沈阳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产业园内引进了以日本鹿岛建设,积水置业及中国的沈阳万科,长沙远大为代表的技术体系,不断满足各类建筑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为今后推广住宅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逐步形成多体系,多模式竞争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还有长沙远大住工、合肥西伟德、北京金隅集团、南京大地等众多企业也都已经介入到了研究和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领域,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4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思想工作方法,促使员工形成个人内心信念并贯穿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使之转化为企业建设力量,更好的为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做大、做强、做久服务,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做贡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容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在发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也有所不同。作为 党的最基层组织要把握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容,不断变换、调整工作方法,使之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主要是转化为生产经营的动力。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其工作中心就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活动,一切服务、随从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容易形成疲劳,应不断创新,要有新路子、新方法,灵活多样的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老是重复在会议上,应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诸如文体、知识竞赛、技能竞赛、旅游渡假、民主生活会、评比等形式结合生产经营开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之有生命力,才能使之转化为生产建设力量。

二、 企业文化内容与新型文化建设

我们说文化就是习惯,是人们由始以久的形成共识并自觉遵守的习惯。反映在人的意识、行动及器物层上。企业文化就是反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习惯,包括经营理念、生产方法、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一切内容。良好的文化反映企业水平、发展潜力,触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对企业改革、建设、和谐发展、永续经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决定着企业命运,因而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重要工作内容、追求的目标。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更新文化内容,使之符合企业特点、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才能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确保企业生机。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环境等的改变而改变,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形成有用文化,对企业发展产生触动形成后劲。人的意识、行动阻碍或推动企业发展,故应不断适时更新,以科学的态度建设新型企业文化,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按客观规律进行,达到好、强、大、久。才能真正落实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关注民生、实现小康目标。

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5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速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体呈现出增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趋势。一是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相发展;工业布局从无到有,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业和乳业已成为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坚定不移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优势资源为纽带,把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最好的项目、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吸引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三是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对优势矿种的勘探开发力度和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08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市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市资源禀赋明显,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就有24种,其中尤以铁、铅、锌、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将是××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以矿业勘探开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加快,同时,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深加工,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现实基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一产方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旅游业的拉动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07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08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市属××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mbining with the condi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new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tellig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2015年5月我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和绿色发展。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与变革,工业化进程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构筑了一定的工业化物质基础。(2)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带动全省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工业生产导向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换为科技、技术、知识等密集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步承担起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主角。

2016年6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河南省将坚持制造兴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河南省工I发展现状

“十二五”建设期间(2010~2015),河南省生产总值从2.3万亿增加到3.8万亿,经济增速年均保持9.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涵盖冶金、装备、能源、食品、汽车、建材、轻纺、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产业;依附中原城市群的构建,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

2015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37 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

16 100.92亿元,比上年增长 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8.1%,重工业增长8.9%。

1.1 主要行业情况

2015年,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速明显,比上年增长11.4%,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9%。以冶金、建材、化学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增长5.9%,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7%。高技术产业增长2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载能行业增长6.5%。

1.2 工业投资情况

全年工业投资总额17 0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累计9 315.71亿元;传统支柱产业投资6 021.15亿元,高载能行业投资4 324.87亿元。

1.3 对外经济情况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4 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2 6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进口总值

1 9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 729.00亿元,增长27.1%。机电产品出口1 982.12亿元,增长21.9%。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正在面临传统动力逐步衰竭、发展阻力渐渐增大的困难局面。

2.1 工业化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2015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1.4∶49.1∶39.5,相比于全国9.0∶40.5∶50.5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持必要的生产规模,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情况有可原,但如果深入观察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内部构成,会发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以家庭为单位、低机械化率的传统农业方式依旧广泛存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一般加工品相对过剩,高水平、高深度的加工品相对不足;第二产业的庞大规模,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产业发展缺乏高新技术的指引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在第三产业内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比重较高,金融、计算机软件、科学技术等现代服务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

2.2 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双百”计划和产业升级工程的实施,烟草、造纸等行业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河南省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大集团、大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行业缺乏领军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201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 57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84 400家,其中,大型企业234家,仅占0.22%。在全国452 8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河南仅占 4.3%,大型企业234家,占全国3 742大型企业的6.2%。2014河南省仅有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一家企业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排名328位;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河南工业入榜企业仅有10家。

2.3 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供给不足

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的支持。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生产技术、成熟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的科学技术供给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理念,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手段落后,投入力度不够。人才供给方面,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数量129所,相比较河南省庞大的考生基数,高等院校数量偏少,教育水平质量较低,顶尖科研人才匮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输出不多,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实现。

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是对传统工业化的一种延续和升级。在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1)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布局。(2)实现新型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3)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政府在产业规划和调整方面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尽可能避免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4)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应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河南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省情,尝试找出推进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4.1 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以往单纯依靠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已不符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化融合”是河南省开展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目前,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初级阶段,在高端的信息服务业和开发业方面发展缓慢。河南省信息产业不能简单重复电子信息产品代工者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信息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向信息服务和开发业的产业升级,并着力提升三次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建立“两化融合”统计测评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2 强化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涉农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标准化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依托大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从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极为重要,第二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工业化程度较低,选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工业化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将更适应于河南省情,有利于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3 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融合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化水平。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其整个工业化中期,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相当显著的正相关性。当前,河南省工业化率高达51.8%,城镇化率仅为38.8%,非农产业就业率高达55.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较低的城镇化率水平,制约了以城镇为主要生产载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削弱了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动力。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首先,各级政府应大胆改变和转变意识观念,积极推出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发展壮大中小城市,进而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和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全面建O小康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4.4 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传统工业化模式重视资源简单粗放投入带来的快速原始积累,缺乏对资源瓶颈和环境承载的长期考虑,“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与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在重视环保低碳的新常态下,河南省应以生态工业的理念改造传统工业,将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治理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大量污染,打造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新方式,使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和环保化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志彬,林子华. 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5-52.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7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20xx年全市gdp达到137.8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5.54:29.79:44.67,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74.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9:34.6:41.5。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4.8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xx年,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2.6%,分别低于国家、省上17.7个、21.3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

——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提升安康丝 绸水平。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对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制种、收烘、蚕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桑蚕种,广泛应用鲜茧收烘新工艺,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开发,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加强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

——扶持装备制造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利用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形式。同时,利用与周边城市十堰、xx、重庆等汽车制造中心距离较近的优势,寻求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产业。

——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为安康的主导产业。利用支柱产业之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三个产品系列:一是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三是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的产业链。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一)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领安康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出让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立足矿产、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瞄准省内外的有色、医药、保健品等大集团、大企业,实行叩门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企业集团,借力整合资源,聚集资本,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格局。二是抓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衔接、汇报、洽谈、争取工作,做到储备项目多方争取,意向项目广泛接触,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实招,力促企业做大规模,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年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抓大不放小,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四是抓落实。要切实做好西洽会签约项目的服务和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早落户、尽快开工。

(二)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张安康工业经济总量。安康工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太小,规模太小,企业太少,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总量做大。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总量上实现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对内发动千家万户,对外引进重点大户,内外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企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努力在做大总量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层次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要把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引进来,实现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组的力度,加快改变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走集约发展道路。五是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要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培训民营企业家,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引导民营企业家大胆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8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我国工业发展新时期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做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发展。

一、新型工业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关键靠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第一要务,推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事实表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有较发达的工业,哪个国家或地区最先、最快、最深入地推进工业化,哪个国家或地区便在经济实力上居于领先地位,甚至可以后来居上;反之,忽视、延误了工业化进程,就发展得慢,就贫穷落后。“无工不富”是真理,现代化要靠加速工业化来实现。工业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化进入新阶段,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循环能力,造成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引发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早期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决不能再走这样的弯路。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和谐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任务完成之后,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变化推进信息化的。我国则是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这就使得我国有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因此,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夯实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提供制度保障

体制创新是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保持持续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就要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其发展要求的制度和体制。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开拓、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动力。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生产力。首先,要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战略创新。工业化发展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其次,要创新分配机制。要创造既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体制和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还要创新人才机制。要建立目标明确、有效激励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做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方式灵活、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即“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建立与人才引进、人才交流、人才稳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回报”。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的原则,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国企改革的任务,创新企业发展机制。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制定企业导入机制、资金导入机制、项目导入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消除体制和歧视性政策,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权益。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帮助市场主体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换句话说,各级政府都应该从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成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要由投资主体转变为制度的供给者和政策、规划的制订者,通过良好的公共服务来增加社会投资。各级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主要以通过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改善宏观调控体系,要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上来。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但是,转变政府职能并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更缜密的规划设计,更灵活的策略和手段。在维护经济秩序和法治环境,保护各类产权,在市场准入与退出,在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功能决不能削弱,还必须强化。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产业基础,工业化与城市化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它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必然导致产业、资本、人口的地域空间集聚,由此带动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推进工业化又要以城市为依托,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以及优位经济效益(包括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等,又反过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有相互制约,又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伴随经济的增长,会出现两个最重要的变化,这就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的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即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关系,首先是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基于这一认识,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把加速工业化放在首要位置,以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基本内容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但这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却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这一矛盾主要有两大突出表现:其一是三农问题比较棘手,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业仍然是最脆弱的产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人多地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全国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其二是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发展成为人们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统筹处理好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的关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小城镇的产生和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技术进步,提高素质,鼓励乡镇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营领域,通过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要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使农民从生活上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且彻底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统筹处理好城乡就业的关系,要考虑城市就业问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应重视增加就业岗位;在鼓励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还应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岗位。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在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时,应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统筹处理好城乡社会发展的关系。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鼓励、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统筹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同时,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重建,加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大退耕还林、沙漠治理的投资,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防止水资源污染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滥用和浪费。

参考文献:

1、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行业规划司.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9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理解

1、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1)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即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2)新型工业化的五个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④环境污染少;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它统率其他四个要素:①要使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必须充分应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②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作用的发挥;③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内容来武装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创新和应用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义:

(1)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2)信息化覆盖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伸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特征,并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主要标志。

4、信息化与高科技的关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础,它提供了高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化构建的网络科研平台,高科技的发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断地为信息化输送更加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5、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业化水平:51%(2001年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标准:

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国工业化现状:

在我国,1979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7%,也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化与建设事业

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规划关系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等。所以重视和加快信息化与建设事业的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建设事业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建设事业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2、积极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积极推进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领域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

4、科学、有效地推进建设事业各类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5、积极推动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

7、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如建设领域的GIS数据的开发应用。

8、构造完整的建设事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知道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和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从全局看,要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也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但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致关重要。

新型工业化建设例10

一、新型工业化给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型工业化是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它不以牺牲资源、破坏 环境 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发挥 人力 资源 优势,增加就业。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能给农业现代化带来更多的机遇。

2.推动经营制度创新。在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条件下,纯粹意义上的自给自足制度已不复存在,然而,自给自足的经济关系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3]。西部地区除了一些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户实行企业化、合作化及产业化经营外,绝大多数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单干”,经营分散,规模小。这种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对机械化、 水利 化、电气化及化学化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吸纳和实施能力有限,直接地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首先,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就业增加,有利于 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新型工业化使农民企业意识增强,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生产经营行为置于企业行为之中,而不是用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为来从事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企业化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再次,新型工业化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普及,使农民既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又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地参加社会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经营分工,从而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促进产业本质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产业本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的等位性,表现在基础产业、效益产业、生态产业及文化产业四元产业本质的等位性及整体性。农业四元产业本质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性,决定了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的某一本质的扩张,而是农业的四元产业本质的有机统一与整体提升[4]。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但结构演变极为缓慢,农业产业本质未曾得以全面体现。至今西部地区农业仍是基础产业和经济产业多,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少,西部不少地区还是生存农业[3], 旅游 观光农业发展不起来。新型工业化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新型工业化可以减少工业发展对农村、农业造成的各种污染,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其次,新型工业化科学的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发展观转变,既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效益产业,又重视发展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从而使农业四元产业的本质得到有机统一与整体提升。

二、新型工业化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在新型工业化中,西部地区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探索与工业化相适应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特色机械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世界各农业强国、农业大国的发展历史和经验都证明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历史阶段。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人稀地广”,但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而且在“人人种田、家家种地,山水田林人人有份”的经营体制下,西部地区农业经营规模也是偏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新型工业化中,西部地区应抓住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可以转移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遇,适度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西部地区由于山多平地少,地形复杂,田地干旱,农业机械化应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西部地区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高原、山间、丘陵或盆地上,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机大多笨重、庞大,在山区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山区农民渴望能有适用于山区的轻便、小型、便宜的农机面世[5]。所以,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应以轻便小型农机为主。二是推行畜牧机械化。我国西部地区草场面积占全国的82%,占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的32.5%[6]。畜牧业是西部地区农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在广阔的草原上作业,如大面积的坡耕地治理、退耕还林、牧草生产等,光靠人力畜力,不仅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无法保证。推行畜牧机械化,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集约化养殖和种植牧草的重要措施。三是推行灌溉机械化。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一方面水资源宝贵,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又造成了有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所以,摆在西部地区农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水的有效利用率问题。推行灌溉机械化,用节水灌溉设备装备农业,已成为发展西北地区农业必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

2.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发展信息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它是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农业,依靠信息网络和数字化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西部地区农业也应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迈进,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近几年,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标准化水平低,信息传递不够畅通,很多农民还缺乏获得信息的必要条件。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西部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农业,不断发掘、采集、制作信息资源,建立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构建现代信息农业体系,发挥后发优势。一是以 计算机 网络 为核心,整合和集结 公共 电话、广播 电视 等多种 电子 网络,建立快速便捷、通达全国、连接世界的农业电子信息传输系统,使各地、各部门的信息能及时地进入数据库,并迅速向农民提供。二是以乡(镇)、村级 图书馆 (阅览室)为核心,同时,办好农村邮政业,做好农业报刊发行工作等,建立农村非电子信息传输系统,让农民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此外,科技下乡、咨询服务、技术推广、专题讲座等也是传输信息的有效方式,应当大力开展这些活动。建立多系统、利用多渠道,传输多种信息,有利于推进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及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合作互助 农业 。改造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是新中国的核心目标之一。50年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经历了从小农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再到家庭承包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然而,高土地生产率与低劳动生产率这种状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北京郊区的一位乡镇干部,长期在 农村 基层工作,当过生产队长,他认为初级社是建国以来农村最好的制度安排。因为,初级社统一经营的模式,土地、大农具和耕畜入股分红,劳动力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使农村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7]。任何一种制度安排其最主要的目标,无非是通过对现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最低的 成本 换取最大的效益。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应尝试合作经营制度。当然,不能照搬别人和过去的模式,而是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新的 经济 组织。它既可以是组织严密、利益相连的经济共同体,也可以由经济利益相互独立、纯粹由 市场 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元素或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构成。新时期西部地区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农业合作经营。一是以自然村或 行政 村为单位,以种养专业大户为核心,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对传统小农不断优化重组聚合。这在经济比较发达或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较容易形成。二是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固定协作关系。较适合于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三是内外资 工商 企业进入农业同农户联合开发经营。这在 交通 较便利或城市周边农村较容易形成。

4.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持续农业。农业发展是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的统一。日本学者认为,该国政府对农业的发展和保护不仅为了稻米的产品价值,也不仅是稻米的收购政策手段,也不仅是对农民进行补贴,它还涉及到水田对水资源的保护[8]。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我国西部地区,一方面幅员辽阔,人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又多样化,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的天然条件[9];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 的快速发展和 人口 的增加,导致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造成了生态 环境 不断恶化,又使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西部草场面积中有85%以上呈现出退化趋势,有90万平方公里出现水土流失现象[10],旱(西北)涝(西南)灾害频仍,有的地区已出现种养困难。要使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地区的有关领导和农民都要转变观念,坚决停止毁林开荒、毁草种粮等掠夺性开发,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在农业发展目标的定位上,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竞争力外,还要改善植被、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政府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较落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光靠农户自家是不行的,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3.完善工业反哺政策,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后劲。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发展现象。2004年,我国采取粮食直补、农用生产资料补贴、农业税减免等措施,拉开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序幕。2005年,我国减免的农业税达到220亿元人民币[13]。然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仅是对农民进行补贴、减免农业税,或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等。工业反哺农业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是指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根据农业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引入家庭农场制经营方式,将农业改造成营利部门的政策,其目的是将传统农业改造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部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化问题[14]。所以,今后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不能只是重复或强调过去的支农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有多种形式,如资金反哺、科技反哺、制度反哺、 文化 反哺等,但核心和重点是制度反哺。即要让“资本下乡”,将企业经营的模式延伸到农业,通过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来改造小生产农业,同时,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

参考文献:

[2] 夏清明.西部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5(3).

[3] 朱淑芳,赖景生.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J].科技导报,2004(9).

[4] 张思锋,高布权.关于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