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教学概述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1 15:46:13

课堂教学概述

课堂教学概述例1

一、抓住主体认知冲突,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对象在数学知识内容的认知和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知活动中,由于受认知水平、学习经验、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产生认知理解上的“冲突”,从而带着疑惑、带着问题,更加深入地学习探知数学学科内容.教师在教学情境设置中,应抓住学生主体认知上的“不对称”,有意识地设置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相矛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不解、带着疑虑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探究力,采用矛盾性教学情境,设计如下过程:师:提问,我们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内容的学习,可以知道,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生:答,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呢?生:陷入沉思.得出肯定和否定两种不同答案.师:请同学们动手探、动脑思,判断这个命题的真伪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矛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不解”更加深入思考、深刻探析.又如在“圆的切线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经常忽视圆与直线或其他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导致分析解答问题不够严密和周全.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师采用电子白板教学器材,向学生展示“已知有两个圆,分别是半径为10的O1和半径为15的O2,现在这两个圆相交于点A和点B,并且知道AB的长度为16,试求出两个圆的圆心距是多少?”案例,在学生解题基础上,展示其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开展对比分析.有不少学生个体对比解题过程后发现,自身其解题过程与教师的展示过程之间存在误差,这时初中生内心升腾起解题过程为何具有差异的“疑问”,更加深入的思考、分析存在差异之处,推进了教学活动进程.

二、借助案例典型意义,设置案例性教学情境

案例是数学学科的“形象代言”,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渗透和实施的“载体”.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数学案例这一“叶”,能够“窥探”和“获悉”数学学科知识内涵要义和教学目标意图之“秋”.笔者发现,生动、典型、形象的案例,能够有效提振学习对象的主动探知“内生动力”,能够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推进学习主体的探析进程.因此,教师要将案例性教学情境作为情境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内在生动特性、典型意义和概括特点,结合教材知识重点、学生学习难点以及能力目标要求,设置典型、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情境,为案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做好“铺垫”.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中,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已知一次函数y=x+2与反比例函数y=kx,其中一次函数y=x+2的图像经过点P(k,5).(1)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Q是上述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图像在第三象限的交点,求点Q的坐标”的典型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解析活动.总之,情境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习对象注意力和能动学习情感,更好地推进教与学的活动进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情境教学法运用中,要按照新课改要求,遵循教与学的活动规律,根据教学要素实际,设置贴近、适当的教学情境,为有效教学深入推进加一把劲,添一把火.

作者:贾青松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张庄初级中学

课堂教学概述例2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小学生有爱活动,易好奇,善模仿,喜表演,乐表现的特点,那么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将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变成学生易于理解,喜欢参与的现实情境。那么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呢?首先,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单词或句子时,教师在注意语音,语调的同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背诵口诀、读儿歌、做动作等。如:在教单词young,old等形容词时,就可以教学生编句子,小明的爷爷是old,小明的姐姐是young,这些句子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这些单词。而且在学完单词以后,我们老师一旦给出一个句子,学生就很容易地说出相关的单词。其次,模拟场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模拟情境的作用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了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可以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英语学习的能力。如:在两个同学初次见面的对话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境:六年级新学期开学,在教室门口,两个人背着书包相向走来,一边用手打招呼,一边说:“Hello,Nice to meet you!”然后两个人可以边走边介绍:“My name is...”这种对话表演既简单又很逼真,学生一定乐于参与,参与的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也便不感到困难。再次,给学生充分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小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上,“Tal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sleepy.”学生可以用手捂着嘴做打哈欠状;再如:“I’m so sur-prised.”学生可以张大嘴,做惊讶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当课堂的小老师,鼓励学生多使用英语,将自己学习单词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让学生领大家读单词,读词组,还要鼓励学生要模仿老师平时上课的动作,表情,注意语音、语调,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最后,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带来视听上的冲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因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些模拟表演和内容,无法全部做到,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例如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2“Where is thescience museum?”可用多媒体显示一幅地图的立体图形,在地图上的各个场所分别用英语标注上post office,hospi-tal,cinema,library,bookstore和science museum,邀请两名学生一问一答“Where is the...?”进行对话,然后让学生按照地图上的指引,用英语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到达sciencemuseum的路径。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生动展示,引出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应用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来选定设置情境,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表现,避免陷入刻意营造气氛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模仿参与的过程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生最想听到的是老师的表扬,所以不管学生表现的如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千万不能批评,而且教师要知道的是,只有学生在兴奋地参与课堂活动的状态下,学习英语的效率才是最高的。情境式教学模式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阶段时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特征表现并利用学生的这些特征,在英语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情境训练,让学生可以轻松使用英语进行生活中交流的。

作者:李加恩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

课堂教学概述例3

引言: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坐在那目视前方聚精会神得听老师讲课,但是当老师提问或者要求学生讨论时,绝大多数学生便迅速地低下头,无论教师如何呼吁都“三缄其口”。这种现象就是课堂沉默。学生课堂沉默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1. 沉默定义

沉默,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反映着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意识和性格特点。通常沉默被定义为当谈话被感知声音的缺乏和不情愿的交流。

Jaworski (1993:95)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沉默进行分析,他认为沉默和其他形式的非语言交流如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有本质上的区别。沉默在语用学中是有价值的交流形式。与Jaworski 的理解类似,White (1996:37) 认为沉默是缺乏言语并不是缺乏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沉默指在课堂互动中有限制的参与或者是缺乏课堂参与。它并不意味着在交流过程中的停顿或者是犹豫。

课堂中持续的沉默现象不仅仅暗示着学生知识的缺乏,因此McCroskey (1977: 78)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将沉默解释为:交流忧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也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伴随着真实的或者预期的交流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McCroskey还认为家庭环境、自我意识和性格都是造成“交流忧惧”的原因。

最近,人们又给了沉默新的定义。Keaten and Kelly (2000: 168) 指出,沉默是人们因为坚信保持沉默比愚蠢的发言更好而避免交流的行为。这一解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问题不谋而合。

2. 沉默分类与功能

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中形式,在交际中沉默有不同的类型。Bruneau (1973)举出了沉默的三种类型:1)心里语言学上的沉默——心理语言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作为说话者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推理和组织或者作为听众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评价和回应。2)交互中的沉默,指的是在对话、交谈谈论或者是辩论中的停顿。3)社会文化中的沉默指的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秩序所抑制的言语和操纵的心里语言学和交互沉默中的典型方式。

Levinson (1983) 根据沉默出现的不同位置将沉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话轮中的沉默( within-turn silence),这种沉默出现在谈话的同一个话轮中,也可以被看作是停顿。第二种是不同话轮间的沉默( inter-turn silence), 它出现在两个话轮之间,可以被看作是间隔或者是失误。第三种是话轮沉默,这种沉默本身作为一个话轮具有一定的意义。

和话语一样,沉默有着广泛的功能。从交际角度来看,沉默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Levinson (1983)指出沉默有五种交际功能。1) 连接功能 (linking function),沉默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亲密的关系。2) 情感功能 (affective function),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感情。3) 揭示功能(revelation function),沉默能够隐瞒一些信息。4) 评价功能 (judgment function),沉默能够表达一中赞成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5) 唤醒功能 (activating function),沉默能够和人们的思想有一些联系。

3. 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沉默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3.1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将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文化背景、课堂情境以及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Hall(1959)指出造成亚洲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心理发育差别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之间的冲突。此外,Chan 和 Jackson (1995&1996) 一致认为中国学生课堂沉默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尊师重教的影响。

Petress (2001)提出学生课堂沉默的四点原因。首先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差,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不能过于积极;其次是语言焦虑,学生担心因为语言表达不够流利和表述不够有效而被同伴嘲笑;再次是文化碰撞,在中国学生被“服从教师的教导而不是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想所左右;最后是交流恐惧,学生担心通过交流和别人产生联系。

3.2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也对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国内学者认为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学生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方面。

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听少言”,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到了大学即使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学生也难以积极加入互动性的英语课堂中。其次是教师因素,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理念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学生的语言功底不足、缺乏自信等心理因素都会造成课堂沉默。最后,课堂沉默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我们必须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

4.结束语

课堂沉默作为一个消极因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语言习得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作为一线英语教师要对课堂沉默现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才能够全面认识自身课堂中出现的沉默现象,正确归因,找到适合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庞小峰.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课堂教学概述例4

1.探索出适合我校各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在于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自主、合作、创新、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促进教师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习惯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老师的讲解与重复、学生的接受与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压抑,思维和创造性被禁锢。其结果是时间上的高投入与学生没有学习乐趣的低产出,事倍而功半。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支持者和朋友。

二、研究目标

(1)总结并形成“‘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的初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相关材料”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并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甚至朋友。

三、研究内容

(一)核心概念

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思想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实现办学宗旨。即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主体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合作中得到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简称为“杨镇二中ICD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Independent)是对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听――“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否定。我们的改革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通过活动激发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Cooperation)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是让学生在异质的小组活动中,根椐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

3.发展(Development)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分数第一的状况,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而是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培养习惯的过程,形成人格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过程,主观能动性彰显的过程。素质教育“两全”的思想,就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初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各学科、不同课型导学案的研究。

3.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小组合作的研究。

4. 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模式评价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现状,为实施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二)调查法: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内容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找准问题,确保课题有针对的进行研究。我校行动研究的路线“计划――学习――实施――评价反思――调整――实施――总结”。

五、研究措施

1.调研访谈、专家培训,为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搭桥铺路。

(1)调研访谈。课题组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研访谈,访谈发现“ICD”教学模式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即新课改的理念老师们都已熟知,但一到具体操作就感到无所适从。基于调研访谈,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包括外出培训、学校内部的交流研讨等。

(2)专家培训。学校联系中央教科所韩立副教授,请他在开学前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学校于2012年、2013年三次请韩教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为“结构化预习策略”和“自主合作展示策略”,就存在的问题给予操作层面的指导。各备课组就本学科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研讨,进行上课准备。全校处于模式实施深入推进的大潮中。

2.名师指导、校本培训,为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增智助力。

(1)名师指导。学校请来国内最著名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指导专家韩立福博士带领9位学科专家到我校指导,引领全校将模式研究向深水区迈进。2013年学校请山东教师来校同课异构,就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各学科教师解决了不少困惑、迷茫的问题。

(2)校本培训。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后,学校针对课改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校本培训,让老师理清学校进行模式研究和让韩教授进行指导的关系,就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展示进行学校层面的指导。

3.学科展示、模式研讨,为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成果。

(1)教学模式课展示。我校进行多次教学模式研究课的展示活动。各学科利用下午三、四节课进行了研究课展示和课后研讨活动。各学科通过上课和研讨探讨了在学校“ICD”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本学科的模式。

(2)教学模式研讨会。我校在顺义区东竹园宾馆召开了初一初二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学模式研讨会。研讨会上播放了一节数学课,之后以学科为单位进行了分组研讨,讨论出可供各学科借鉴的方法,并植入本学科。

六、研究的创新点

我们认为学生自主是基础,合作是平台,发展是结果,因而“ICD”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一)学校的发展

1.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2.举办大型交流活动

3.外出讲座及交流发言

4.中考、期末考试综合素质展示成绩说明

(二)教师的发展

2013年一年的时间,我校就开展校内同课异构40余节,并有乔冬青、侯长柏、岳鹏程、周凤伟、顾振刚、潘丽红、陆艳旗、茹建伟等10余名教师用本学科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案参加全国各地的同课异构活动。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就课改共同的困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还可以

(三)学生的发展

1.成绩提高:

在2013年底的顺义区学生综合素质展示活动中,初二年级刘一军同学位综合成绩居全区第二,与第一名仅差一分。刘建同学获得数学单科第一名。在我校现有生源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出色的。

2.能力提高:

在中央教育电视台的报导中我校语文教师岳鹏程这样说到:课改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学生阅读速度加快了,板书工整、写字漂亮了,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精神更加凸显了,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同时,学生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懂得了分享。可以说,现在的学习方式、习惯、技能、能力等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七、研究结论

1.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我校已在学校总体模式下探索出适合各学科特点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两年的探索,我校的现有课堂充满活力,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课堂教学概述例5

进入新课程教学后,无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面适应新课程教学不是1件很容易的事情,新课程教学不仅有大量的新理念、新思想要学习和落实、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解决的新问题很多。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初期,要在各个方面很快达到理想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面对这1现实,不能急躁,首先解决好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力争在1个教学循环中使新课程教学得到完善,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

首先,新课程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吃透和理解新教材、把握好新教材,正确理解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新教材注重从更多角度为课堂教学提供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来自不同的知识领域,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为教学内容服务,使课本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大地增加了可读性和欣赏性,但同时也给初用新教材的教师增加了理解教材的困难,它们感到对新教材无从下手,在课堂教学中找不到感觉,产生了迷惑心理。以上海科技出版社8年级物理教材中第2章第1节“动与静”为例,整节内容分两个大板块:“运动的世界”和“运动的描述”。在“运动的世界”中,教材提供了3幅图片:宇宙中星系的运动、大陆板块的运动、生命的运动。提供这些信息和素材的目的,并非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分别从不同的知识领域去详细地讲解这些现象中包含的科学知识,更不是让学生由这些素材出发去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和素材的浏览建立1个概念: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丰富多彩的、5彩缤纷的。在“运动的描述”中,教材首先列举了3种对运动的描述手法:诗人对运动的描述、音乐家对运动的描述和画家对运动的描述。同样,列举这些描述手法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师详细地去讲解这些描述手法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也不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领域理解这些描述手法,更不是要让学生具备欣赏这些描述手法的不同学科知识,而是要通过浏览这些信息和素材让学生知道:不同知识层次的人从不同的侧面对运动有不同的描述手法,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从物理角度描述运动的方法,达到引入本节重点内容的目的。所以,对以上两部分内容,切不可占用过的课堂时间和精力,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几分钟的时间浏览1下,再结合生活中的其它相关事例,能够达到有效引入本节重点内容的目的即可。

其次,在对教材有了基本的理解以后,另1个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新的教学理念主张使知识的传授过程(主要指课堂教学)变得自然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达到1种水到渠成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科学性和技巧性,对每1知识点都要力争能设计1个再现知识获得过程的教学环节或教学片断,把这些教学环节或教学片断展现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基础、概念的雏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概念和规律。这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自然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认可度,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导演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那种生硬的课堂教学模式:生硬地给出定义、概念和规律 ----长篇的解释、分析与验证----吃力的、低效率的理解----机械地巩固与练习。仍以上海科技出版社8年级教材中的“动与静”1节为例,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这1重点、难点和“运动的相对性”这1难点。对本节内容来说,如果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不强,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浏览“运动的世界”和“运动的描述”两部分内容,已经激发起了要从物理角度探究1种描述运动方案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随便找1个物体,做使其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对这1物体的运动产生认可后,还不是抛出机械运动概念的时候,因为机械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位置的改变”,如何让学生真正认可物置的改变就是机械运动呢?这是本节课中第1个能够体现科学性和技巧的地方。教师可以再将物体放在讲桌上的某1位置,并强调让学生记住这1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板等挡住学生的视线,教师将该物体的位置移动后撤去纸板(这1演示实验可以从本节课后作业中的第1题得到启发),再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在用纸板挡住物体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了吗?学生的回答肯定是运动了。教师再问:你是根据什么说物体运动了的?只要多让几位学生发言,虽然学生的描述会不很规范和标准,但这时肯定能在全体学生思想上形成1个共同的认识:因为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才得出物体运动了的结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就非常自然了。而且这样得出的机械运动的概念学生是非常认可的。在处理“参照物”这1概念时,更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技巧性,如果这1概念抛出的过于生硬,会给学生理解这1概念造成很大的障碍。教师可以再将该物体放在讲桌上,拉动讲桌,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和讲桌1起运动的过程后提出问题:这1过程中物体运动了吗?让学生稍加思考后统计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情况:1部分学生认为物体运动了,另1部分学生认为物体没有运动,还有1部分学生拿不准物体是否运动了。这时教师千万不要急于作结论,而是要充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正是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好时机,这时的讨论才真正具有必要性,才真正具有讨论的价值,避免了那种为了讨论而讨论的做法。学生讨论后依然有以上3种情况,这时再让坚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争论,这时的课堂气氛越激烈越好。经过这个环节以后,全体学生会形成1个共同的认识:坚持物体运动了的学生是以教室前排的同学或黑板、地面等为标准或参考得出的结论,坚持物体没有运动的学生是以讲桌为标准或参考得出的结论。这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抛出“参照物”的概念以前首先形成的思想基础。这时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物理上就将这里的“参考”或“标准”叫做“参照物”,再进1步和学生1起总结出:说物体运动了,是以教室前排的同学或黑板、地面等为参照物的,说物体没有运动,是以讲桌为参照物的,第3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自然也就解除了疑惑。达到这1效果后,教师并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和解释,学生就会对“参照物”的概念有很深的理解。随后,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稍加分析,就会使学生明白说同1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结论是不同的,从而得出“运动”和“静止”是具有相对性的。这1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其他有关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前面已经提到,实施新课程教学,新课程理念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得到落实,首先落实好以上两个关键 问题,是保证教学效果最基本前提。

课堂教学概述例6

(一)微课的特征

首先,微课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网络上各种丰富的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自由;其次,微课中运用了先进的网路技术,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制作各类小视频,将其作为教学中的辅助工具;第三,微课视频的长度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具备短小精悍的特征,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视频中要向学生传达的知识内容非常明确,一般都是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这些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最后,使用微课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其中不仅包含了教师的微反思,也包含了学生的微评价,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传递给教师,或者直接在视频下面留言,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做出修改,不断完善微课视频,这一过程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二者之间共同探讨、共同进步[1]。

(二)微课应用于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使用微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涉及到很多枯燥的知识点,初中生又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教学中存在较大难度,微课的使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视频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情景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集中精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其次,微课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初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不容易讲述明白,学生的知识储备又非常有限,难以想象某个概念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微课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克服了这些困难,用生动的图片、音乐、文字等直观的表现一些知识点,弥补了单纯使用语言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最后,微课能够无限的拓展教学空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再将资源局限于参考书,可以有效利用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节省备课时间,教学内容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更加出彩,学生也可以有效利用网路中的微课资源,将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强化学习效果[2]。

二.微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应用于概念教学中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才能明确一些解题方法,真正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初中生受到知识储备的限制,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因此掌握概念比较困难,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即使是经验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将其直观的表述出来,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牢记于心,就需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翻译的通俗易懂,将微课应用于概念教学中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提前录制好相应的视频,使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这些概念,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还可以复制或者下载这些微视频进行课后温习,深入理解这些概念[3]。

例如,在讲授“二次根式”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书本中关于二次根式的概念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0),学生很难在这一句话中理解什么是二次根式,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中找到关于二次根式概念的微视频,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个微视频,将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视频中的语言要幽默,形象直观的描述二次根式的特征,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只需要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将这个概念完全表述清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要比教师直接用语言讲述这一概念的效果要好的多。

(二)应用于典型习题中

典型习题的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典型习题的精髓,才能举一反三,学会所有相关习题的解法。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找到或者自己去创设一些典型的例题,例题的特点是一定要有代表性,在解答该例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讲一道题就相当于讲了一类型的题,在讲授典型例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使用微课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己总结习题的特点[4]。

例如,在练习证明等腰三角形这一类型的习题时,教师就可以从最基础的证明做起,在微课视频中展现这样三个条件:其一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二是一组平行线,其三是一条角平分线,只要满足其中的两个条件,就能够将另外一个条件作为结论,这个例题的典型特征就是条件简单、图形直观,学生很容易就做出证明。但是将这几个条件放在复杂的图形中,或者说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无从下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再观看一遍微课视频,使大家回忆起该种习题的证明方法,使学生明白无论图形中有多少线段,只有具备其中两个基本条件,就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万变不离其宗。这样,学生在遇到该种习题以后就会首先想到这三个条件,不会再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

课堂教学概述例7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73-02

课堂小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能起到促进作用,也是教师对知识的概括和归纳,并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知识要点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总结的过程来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上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可采用梳理知识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采用以知识结构梳理为主的方式。知识结构的梳理,顾名思义,是教师把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讲述的知识要点进行整理和概括,这个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提炼、优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生在听教师小结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够熟练地将知识点从脑海中提炼出来,促进答题的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以小学英语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Last weekend”和“My holiday”这两个单元为例,这两个单元的知识要点都是以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方法为主。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梳理一下关于一般过去时使用方法的知识要点。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本节知识的总概念:一般过去时指的是已经发生过的动作,换一种说法是在过去已经存在的状态,和现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是现在的人对过去的一种追忆。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除了对一般过去时的概念进行总结之外,还要注重总结并梳理一般过去时的使用规律:①一般过去时由动词的过去式来表示的时候,除be动词之外,其它的动词都没有人称和数字上的变化。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或者是第三人称单数的时候,be动词要用was,其余的人称用were。比如,在“我过去是一个医生”这个句子当中,这句话描述的是“我”过去的某个状态,此时用一般过去时需要注意“我”这个主语,“我”是第一人称,因此,这句话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就是“I was a doctor.”②一般过去时在与last year,yesterday,at that time,in the past这些时间副词使用的时候就代表的是在过去发生,但是现在已经结束的动作状态。比如,在“I was a little boy at that time”(我那时候还是个小男孩)这句话中,使用了at that time这个时间副词,表示的是“我”在过去的那个时间是一个小男孩,对现在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只是纯粹的讲述一下“我”在过去的那个状态。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方式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教师能够把其它的知识也像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方式这样梳理给学生的话,学生在以后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就能有效地理解知识内容,促进自身的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可进行知识上的概括

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用具体而又具有概括性的语言来将知识点进行总结。知识的概括能够让学生回忆课堂的讲解,促进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在课堂小结中采用概括知识的方式,就相当于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前情回顾。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上的提炼,从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what are you doing?”教学中,这个单元的知识重点是现在进行时的使用方法。教师在对现在进行时的使用方法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重点概括现在进行时的概念以及使用规则。现在进行时的组成结构是be动词和动词ing形式,be动词在现在进行时中的作用为助动词,它要求与主语的人称和数量保持一致。现在进行时的使用规律大约由以下三点构成:①当句式当中出现now这个词语的时候,表示这句话是现在进行时的模式。例如,在“I am singing now.”(我现在正在唱歌)这句话当中,“now”这个词就代表着这句话说的是现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事,因此,这句话是现在进行时;②以look,listen为开头的句子通常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用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如在“Look!the girl is dancing.”(看!这个女孩在跳舞。)这句话中,“look”这个词语就表示这句话描述的是人物在当时的一种持续状态;③当句子中有“these days”“this week”等时间状语的时候,通常是用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如在“We are playing basketball these days.”(我们这些天都在打篮球)从“these days”就可以看出这句话描述的是当前一段时间内人物一直在做的事情,因此用的是现在进行时的结构。还有一些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这里就不一一概括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用法的时候,只要像以上概括的那样,一个使用方法配一个案例就可以了。

教师在课堂小结中采用知识概括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促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教师在课堂小结中注意延伸拓展知识

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知识的延伸拓展为主要方式。学生知识上的延伸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学生在不断拓展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并学会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what does she do?”教学中,这个单元的学习要点是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在课堂总结中除了概括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而且加入学生后面要学的关于比较级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以这三句话为例:①He is MingMing,he is taller than me.(他是明明,他比我要高)②XiaoMei is more beautiful than me(小梅比我更加漂亮)③ It is a yellow book ,it is more lighter than the black one.(它是一本黄色的书,它比黑色的书更亮)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些句子的结构来组句。这几个句子不但使用了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要点,还将比较级的语法与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相结合,学生在仿写这些句子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第三人称单数知识点的理解,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比较级的知识,进行知识上的理解与拓展。通过教师的课堂小结,学生提前预习了比较级的知识点,有利于为以后接受比较级的知识点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课堂小结在教师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设计,改进自身教学。课堂小结对学生来说也起着促进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能力上的发展。

课堂教学概述例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侧重于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概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主要内容以及构建合理化生物学知识框架的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在于有效掌握相关概念以及由概念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属于一种工具,主要被用于组织及表述各自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图能够将不同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学习者容易理解。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多且琐碎,初学者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压力较大,难以快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妥善整理,且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容易在众多知识点或概念之间迷失方向。而概念图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以更为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物学科的各个概念,帮助学生对现有知识点实现形成性评价,并在课程最后环节使用概念图进行评价,展现学生的知识增长状况,实现总结性评价。

二、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阐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设计

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认为教师应从鱼的运动以及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鱼儿适合生活在水里的主要特性。首先,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运用第二个栏目讲述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鱼的运动器官(不同鱼鳍的主要作用);最后对鱼适合生活在水中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鱼结构及其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课本中已经了解到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教师可将其作为各个概念关系的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鱼结构、鱼功能的相关性概念名词,并理解相对应结构及功能相互之间具备的具体性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确定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是有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还原其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进而轻松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印象。

(二)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绘制鱼的简图,并逐个对板书上面鱼的不同结构及其相关性作用展开讲述。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进行课程导入,直接引出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收集各种环境内的动物视频或资料,帮助并引导学生针对视频中已经出现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其生活环境。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有效展示生活在淡水及海洋中的鱼,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跟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水里呢,为什么?学生在观看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鱼如何在水里呼吸和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讨论得出,人类没有与鱼相似的结构,难以在水下自由呼吸和运动。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顺各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亲手进行鱼的板书设计,在图中对鱼的每个部位进行详细讲解,并板书。

学生在了解整个鱼板书绘制过程之后,能够从更为清晰地角度理解鱼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绘制概念图。以下图1为一组鱼概念图,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堂展示的模板,在学生完成各自概念图并且点评之后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1 鱼概念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回忆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鱼的整体性认识,并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概念图,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的相关性概念,尝试这着以另外一种形式绘制鱼概念图。另外,教师可运用板书板画完成课程小结。首先将所学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明确,并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来接触过的细胞行为及结构概念图的模型,引导学生完成鱼概念图,实现对知识的强化以及有效反馈。

三、结语

概念图在促进初中生知识构建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效果。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在接触概念图之后,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等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状态,并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学生开始懂得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分析概念图的特点并阐述其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希望为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概述例9

教学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或教学任务。它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从理论上来讲,教学目标的概念分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其上位概念是指培养目标和国家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下位概念是指学科教学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要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就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目标化,教学目标科学化、系统化、具体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如果对本课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对预期的结果也不进行细细的琢磨,怎么可能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备课活动中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教学目标的编制。

教学目标的编制分为两步。

第一步,合理地确定目标,要特别关注能力目标、方法目标。所谓“思维之心只能寓于知识之体”,也就是说,学生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要注意其合理性。

第二步,科学地表述目标。笔者认为既然教学目标要由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出来,那么如果在开展学习之前,能让学生对将要学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所明确的话,他们就是带着目标去学的,教学效果必然有所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用“知道”“了解”“理解”这样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讲,要求不是很明确,这样的表述也就显得不很合适,可以改为“能说出”“能用公式计算”“能解释”等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

例如,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就可表述为: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②能说出什么是物体的惯性,并能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③通过开展探究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说出在哪些情况下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和“科学推理法”,并能讲出运用时的注意点。④通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

三、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设计教案,并且狠抓落实。在每节课中师生双方都要明确目标,做到示标时牢记目标,达成时强化目标,反馈时深化目标,检测时巩固目标,分析、矫正时总结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从课前示标和课后总结目标这两个环节简单谈谈。

1.认定和展示教学目标

这一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客观需要,它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明确的导教导学功能,为学生的认知学习提供了方向和指令。示标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边讲边示标;先讲后示标;也可课前预习目标,课后总结示标;开门见山式示标;阶段性示标,等等。另外,在示标策略上也可采取一些方式方法,如重点目标与一般目标相结合,口头表述与文字表达相结合等。示标在手段上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常用的小黑板、纸条外,还可以口头、文字、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物质的密度》一节就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分阶段进行示标,使学生对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这样学起来必然思路清晰,这样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必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后总结目标

课堂教学概述例10

一、简答题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答: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懂得数学的价值;

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

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会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2.简述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注重问题解决;

第二,注重数学应用;

第三,注重数学交流;

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3.简述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四个:

基础性原则;

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作用原则。

4.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应)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

⑥注重数学活动;

5.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如下三个共同性的特征:

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

的价值取向;

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6.简述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

对象的共同因素;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定势的作用;

学习的指导。

7.简述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

第二,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

第三,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

第四,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8.简述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答: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6分)

具体地说,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6分)

9.

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所谓学生参与,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3分)

①行为参与。行为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10.

简述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答: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有三个: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1.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答:常见的教学手段有:

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计算机技术等四类。

12.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如下七个方面:

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数学技能的形成;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13.简述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

答:(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

(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14.

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答: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数学问题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6分)

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

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每个要点2分)

15.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

在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这个过程中,主要会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2)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3)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6.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17.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那些?

答: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

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

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

18.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那些基本的策略。

答: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19.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答:①例-规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

②规-例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

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

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

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①情境导入

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入

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入

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22.简述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主要是依靠心智活动为主;

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主要依靠间接联系起作用;

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不容易进行思维的逆推;

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可以选择运算方式推;

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常常会由一直联系转化为另一种联系;

⑥智力要求的不同。

核心词句:注意力;记忆力;

23.

简述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评价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24.

简述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

答:①创设情境;

②提出假设;

③检验假设;

④总结运用;

25.

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

答: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

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

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

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6.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

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

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

27.

简述儿童的数学技能发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答: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28.

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29.

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答: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30.

简述小学几何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答: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③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

⑤作图活动

31.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

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2.

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33、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答: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34.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㈠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

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㈡问题的表征;

㈢定势;

㈣经验

㈤认知策略;

㈥个性心理特征;

35.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矛盾?

答:要素:

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

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

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

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

36.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答: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37.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答: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㈠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㈡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

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38.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答:㈠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㈡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39.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40.简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教学方法不是一个不变的程序结构。

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③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④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41.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①多例比较策略

核心词句:数学概念的标志;内涵;正、反例子;

②表象过度策略

核心词句:表象是直观到抽象桥梁;表象鲜明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

核心词句:定义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素);

④表述交流策略

核心词句:内部的思维常常需要一定的外部语言给予某些支撑;

⑤多次归纳的策略

核心词句:儿童观察的不精细,常常归纳的不全面或不确切,;

⑥操作分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