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学生教育辅导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9:02

中学生教育辅导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1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到生涯一词,如描述一个人的从政经历,我们会用“政治生涯”;描述一个人的当兵经历,用“军人生涯”;描述一个人的职业经历,用“职业生涯”等等。但要从学术上给生涯下―个定义,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给出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美国生涯理论家萨珀的观点。

生涯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和衰退等时期;其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其三是深度,即个人为自己投入的程度。从历史性来看,生涯就是个人生命完整的过程,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又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蕴涵着个人兴衰际遇。

生涯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了解;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

所以生涯辅导的具体方面可以概括如下: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合理选择和决策的作出;自身潜能的开发。

2.生涯辅导的目标

生涯辅导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协助个人实际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生涯发展阶段。具体地说,生涯辅导就是要帮助任何年龄、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通过生涯辅导,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用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价值观,以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的技能;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技能,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能依据个人的意愿教育机会及职业机会等所有资料,对职业和事业作出合理的决定;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后,通过某些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在教育和职业上都有成功的表现,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涯辅导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帮助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最好体现。

大学素质教育与生涯辅导的结合点

1.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社会及区域政治的诸多变化,尤其是就业市场格局的改变。迫使人们认真反思及审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大学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促使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即素质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事。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素质教育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紧扣知识经济的灵魂。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即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时代感、责任感的新型公民,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理想、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广阔的人力资源基础。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

2.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显而易见,生涯辅导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生涯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得到弥补和完善。所以,生涯辅导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两者具体结合点表现为:

(1)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学校充分尊重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起点,是学生养成各种素质并不断提高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影响重大。

(3)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个人生涯目标都以服从社会客观需要作为目标制定的依据和衡量标准。这种统一性促使大学素质教育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入生涯辅导

1.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人生涯辅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养成和发展。具体引导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起点工作,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第一步。在这阶段应该客观分析学生个性特点和主观偏好,结合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初次发展定位,树立大学求学阶段的朦胧生涯目标。

(2)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这是培养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在求学过程中,关键是不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并赋予坚定执著的实际行动,在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切实的支持,甚至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和课余求知的规划。

(3)帮助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阶段性成果奖励、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目标调整、计划完善是生涯辅导的关键。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偏好的转变和实际努力效果,及时给予动态考核评价和调整生涯规则。这是一个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2.大学生涯辅导的内容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2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络教育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媒体远程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远程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由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媒体组合而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就是所谓的网络教育。教育部已经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观察,其效果远远好于预期目标,网络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得到了教育行业的肯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教育的体系日益完善,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逐渐多元化、客观化,无论是从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还是管理人员和管理设备,网络教育的优势都十分明显,推广网络教育有利于拉近传统教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使高校能够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教育体制。

三、创新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学生信息

网络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因此辅导员要准确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籍贯、联系方式和家庭情况等,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了然于胸。一旦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了问题,辅导员能够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在分组学习的时候,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划分到一组,便于彼此学习提高;当学生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客观因素而影响了学习,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低谷,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二)改变教学方式

辅导员要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网络教育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因为是远程教育模式,而且是以网络媒体为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需要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网络教学中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积极帮助周围的同学,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教学的教育资源充分、学习材料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不能适应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网络教育成为了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条新的道路。

(三)组织互助学习

通过了解学生信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教学方式,为互助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于网络教育面向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传统教学中的班级学生数量,很难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主动进行互助学习,例如在刚开始的时魏鹏,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成人学历教育。候,帮助新进学生进行注册,指导学生进入网络课程等,都是基本的互助内容。当新生的学习基础打好,完全适应了网络教育的时候,就组织互助学习,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共同进步。

(四)加强师生交流

优秀的管理体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交流基础上。辅导员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辛苦,从而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例如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以后,辅导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结合其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打分。这时候不仅要使成绩优先的同学得到奖励,也要让成绩落后的同学受到鼓舞,其中的平衡取舍,实在是难以把握,可知辅导员工作之不易。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辅导员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尽快投入到复习补考当中;新的学期开始以后,辅导员要监督学生及时入学,督促缴费工作,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这些繁杂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耐心地解决。

(五)认真核对信息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辅导员要认真核对其信息,保证学生的一切后续环节不会出现差错。因此,核对信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六)创新工作方法需要辅导员在研究学生思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展开

只要辅导员掌握了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律,就可以利用各种条件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当今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心技术手段的发展就为辅导员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隐形化、个体化、资讯化、平等化。通过网络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引导管理工作。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3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4

二、其他主题举例

如在如何正确面对就业压力主题中,采用了“百花齐放都是春”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在面对挫折和失败主题中,采用“逆风飞扬”活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在“我是国王还是兵”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如何分配工作、承担责任;在“寻找网络中的自我”主题中,通过“E海沉浮”“沉迷E时”“快乐E人”三个环节的游戏活动,并增加一些“网虫”案例,帮助大家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等。

三、团体辅导的体会

1.团体辅导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的举例中可以明显看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把团体辅导理念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根据授课的专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参与特定情境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到了知识。通过成员的分享,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也得到了有效的反馈,提高了教学效果。

2.引导比游戏更重要。团体辅导的一大特点是通过游戏和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但是,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时,指导者(教师)需要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任和理解的气氛,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深入,最后升华到心理的理论高度,否则团体辅导就成为游戏课程。

3.人数要适当。课程效果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活动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很困难,各种道具如纸、笔、卡片、胶带、彩笔盒等也会由于人数太多受到限制,因此,团体辅导课堂人数不宜太多。根据笔者的经验,1名教师对20名左右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比较合适,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在每个小组中确定1名组长协助老师负责各种活动,最后带动全体成员共同成长。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5

1.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08年的559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应政策,如允许大学生将档案留在学校两年,增加研究生录取人数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鼓励大学生创业、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本身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从而缓解我国目前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造成的全国范围内的就业问题。

我国于1999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不断的尝试;2002年教育部首批确立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8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有步骤有层次地在这些高等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随着创业教育探索的逐步深入,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或创业活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必须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断推进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较晚,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创业的人数为20%~30%,而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的人数为3%~5%,现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中的起步阶段。

2.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业教育的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应当是一种深层的根本性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表层的教育环节;部分高校领导、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存在认识不足、片面,缺乏急迫性和自觉性等误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没有把创业教育视作总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开展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在高校中也开展了创业教育,相比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比较落后,大学生创业成功者较少,失败者较多,凸显出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2.1 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受到我国国情影响,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大部分高等院校里虽然开展了创业教育工作,但都没能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并且由于任课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对生产,营销等实践也了解不够,只能理论上给予阐述,教育效果不佳。据调查,大学生有创业意识的不足10%,而实际创业的,包括在校创业和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不足5%。而真正创业的大学生,自身素质制约着他们自主创业的步伐,长期的应试教育,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沟通技能和风险意识。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这种消极的选择动机,使大学生们的创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2.2 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在不具备创业客观环境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就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岗位需要,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很难被激发起来。同时创业本身也孕育了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单单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更体现在精神和斗志方面。资金方面通过政策渠道可以解决,但敢于冒险、直面失败的精神却是大学生缺乏的,尤其是大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所导致的惰性,不是政府能够解决的。再加之,就业和创业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部门,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和老师便打响了高校就业的“第一枪”,通过各种途径,来安排学生就业,使大学生没有真正体现到现实市场条件下的就业竞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是好的,但是使大学生缺少了敢于面对失败、敢于面对竞争的精神,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于创业热度不高和意识不强。另外,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家长方面支持不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没能给予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而作为校园内的文化环境,则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熏陶,导致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3.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引导性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承担自己社会责任之前的最后的指导者,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能动作用。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作为。

3.1 优化大学生创业文化

大学生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通过开展多种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中进行的,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将会使学生受到较深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途径宣传创业精神,通过对创业个体的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表彰,树立创业的先锋模范,通过各种鼓励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3.2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把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成才体系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大学的工作实际,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指导理念,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口号,鼓励学生释放激情,积极创业的同时,要脚踏实地,联系实际;提倡学生展示个性,求异创新的同时要内外并优,整体进步。一方面注重通过培训使部分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他们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指导实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把创业作为成才的一个途径坚持下去。

3.3 把握大学生创业思想动态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援助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舒缓就业压力、排解紧张情绪,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和教育。在创业设想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时候,发展的走向尤为重要,作为引导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肩负着指引正确创业方向的重任。当下,各种急功近利的商业倾向以及层出不穷的欺诈行为,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考虑问题各方面未见成熟,容易走进歧途。辅导员的指导和教诲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事实上,在创业领域里,大学生对辅导员存在着一种依赖性。一方面,他们对未来既有追求,又有未知的惶恐。遇到一些新问题,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些所想所为,需要辅导员予以肯定或否定,给予他们信心。这种“肯定和否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的去闯。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做大学生创业的护航使者。

3.4 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和技能培训

组织大学生到各类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到生产第一线、到基层、到西部进行见习、参观和考察;指导大学生建立求职类社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和能力。借助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和平台。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接触生动的创新创业事迹和人物,使同学们在企业中体验创新创业的艰辛,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塑造创新创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倪胜巧.关亍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发挥辅导员能动作用的探讨[J].教育观察,2012(6).

[2]邢鸿.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6

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未来工作的强指向性,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能帮助病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共同提高生命质量。因此,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帮助医科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现代高校使用较多的心理健康辅助手段,能有效干预医学生的负面心理,利用集体行为帮助其感受到正面的力量,从而脱离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在20世纪的美国最早产生,其创立动机最初是为了提出解决青少年自杀、他杀等现象的对策。然而,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光是指自然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是以多种方式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观体现了个体对生命的基本看法,是一种态度,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需要。

生命价值观体现在对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的态度上,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精神如何才能得到满足。生命教育的的根本就在于使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如何善待、尊重生命,使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中充满力量和智慧。

(二)生命安全观教育

生命安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到其它行为。人的自然生命是其精神、智慧的承担者,离开自然生命的存在,人的精神就无法和世界产生任何关联。

生命的可贵性要求在生命教育中必须始终贯彻生命安全观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肯定和尊重生命,反对任何对生命的伤害、藐视和亵渎行为。同时,还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其中包括疾病识别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灾害逃生能力等的培养。医学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生命安全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医务技能,更关系到学生医德的培养。

(三)生命敬畏观教育

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生命敬畏观是指对一切生命的敬仰、关爱、保护的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中人与任何有生命的个体相处的过程中应当具有的珍爱生命、敬重生命的基本价值判断。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敬畏观教育,能使其懂得不仅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要像尊重人类一样尊重世界上一切的生灵,尊重自然,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身为医学生,不仅要与他人的生命打交道,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白鼠、青蛙等实验用动物。对于动物的贡献,必须抱持感恩、尊重的情感,敬重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只当成一种随时可以丢弃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医者之心。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生命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我国高校采取最多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方式,心理咨询更注重隐私性,干预模式多为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目的是启发学生自主获得改善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通常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角色扮演、教学互动、探索和质疑、启发式自考等多种形式。

(一)基于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适用于以班级为单位的全体性的生命教育,更适用于个别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或经过心理普查筛选出的具有危险心理的人群。应用于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

在以生命教育为目的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健康心理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如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将其筛选出来,并针对这一团体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进阶心理辅导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走向心理健康,并且能帮助没有心理问题的同学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

2、趣味性

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情境,从而使其认知受到影响,改变其行为,由此可见情感的影响力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趣味性是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涉及到生命这一严肃话题时,如何通过有趣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其中由不敢、不屑于思考生命,到积极、富有哲理地思考生命,是在设计活动时就必需考虑到的。

(二)对医学生生命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尝试

1、主题:“我是谁”的思考

活动目标:使医学生了解生命的始末,通过了解生命诞生到消亡的科学知识,探索生命的美丽和意义,了解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必然,并不可怕。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播放生命从孕育直到陨落的科教纪录片,并参观解剖室等医学实验设施,然后将参与者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对此次活动发表感受,最后由辅导员进行引导性总结。

2、主题:探索自己的生命历程

活动目标:使医学生懂得感谢生命,懂得生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懂得如何帮助他人和报答他人。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活动,每组成员分别就一主题(如:自己生命中的曲折历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自己如何走出生活的最低谷等)进行讨论,回忆在生命中自己经历了哪些挫折,最需要感谢的人是谁。辅导员到每组听一个同学的故事,并加以鼓励和评论。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7

心理辅导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是需要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现代的青年群体又非常重视自身的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性格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再加上其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比较大,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以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具备迎接各种挑战的基本素质,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中心理辅导的介入

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明晰的自我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转化为实际,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辅以心理辅导的手段,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实途径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从而在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实现学生的成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充实

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人本位”的思想,其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又重视对人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通俗的来讲,心理辅导就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有这样一些优势,因为心理辅导本身就和其他的而教育方法不一样,其在教育的途径方面不会拘泥于课堂,而且辅导的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其又注重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团体活动等形式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训练,比简答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

可以说,与心理辅导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例如,自助式的心理测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面对将来自己的就业不知何去何从,产生迷惘的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测试的特性,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心理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此外,心理辅导在形式上还分为团体辅导形式和个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注重学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体验,而个体辅导则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之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提高

虽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大多都是被动式的教育,这会是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而且,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都是一刀切,对学生的内心和真实感受关心的比较少,而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一直以来国内的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其中有学者建议用国外的一些理论的和方法,但是因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概念还比较模糊,机构也不是很完善,以致在工作中操作的比较随意,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联系比较多,如果能从心理辅导能够从辅导员身上进行切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首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辅导员在学校扮演者多重角色,其即使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这种特殊的角色赋予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比其他的任课老师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而且学生对辅导员也相对更加信任和亲近,这些都便于辅导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

其次,作为辅导员,其中工作职责与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关爱学生、实现以素质育人的目标,这和职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孩子也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

再次,辅导员有开展心理辅导的空间优势,与其他任课教师不同的是,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直接面向学生并且服务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更为熟悉,感情也更加深厚,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很好的对学生个体的能力、心理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有较好的把握。

四、结语

可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是一种紧贴学生需要、抑制学生不正当行为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而且,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如果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得以运用的话,其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相信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立华,周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8

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临着很大的转变,包括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及人际交往等。这一特殊的时期,新生适应性问题不仅是一件应激性事件也是大学生人生中的发展性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引发适应不良甚至一些心理问题。其次,新生的适应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新生适应性教育引起了高校教育者的重视,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引入朋辈辅导,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性朋辈辅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朋辈辅导员就成了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

一、朋辈辅导和朋辈辅导员的由来

美国高校积极应用朋辈辅导。朋辈意为“朋友”和“同辈”之意,广义上的朋辈辅导是人际沟通中的常见现象,当人们遇到什么难题了,很容易向他的朋友们、同辈们寻求情感慰藉、指导意见等支持。而真正意义上的朋辈辅导最初来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高校受启发于美国精神卫生领域的非专业心理咨询运动,开始着力于培训学生,让学生进行同辈间的帮助和支持。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将朋辈心理辅导定义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在实践操作中,国内高校不约而同的利用优秀的学生资源开展日常工作和思政工作,这些在一定范围内的也属于朋辈辅导工作,并且从侧面说明朋辈辅导的确是一项效率高、效果好的学生教育方式。但是国内朋辈辅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各个高校的学生资源使用情况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检验。

我认为朋辈辅导主要是利用同辈包括优秀同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学校生活方面给予同学以指导和帮助。本文所要讨论的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朋辈辅导则是指在高年级学生中招募一批学习成绩优秀、政治素质高、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朋辈辅导员面向大学新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点面结合的朋辈辅导工作。

二、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新生适应期是大学中的重要时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对大学极大的期盼和憧憬,使得大学的开端尤为重要,大学的开端不仅影响到一年级的整个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的规划。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表明首次认知客体在脑中留下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到对该客体以后的认知。而大学生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匮乏,首应效应的影响就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但是普遍而言,我国大学前的教育普遍强调知识学习、应试教育而忽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这使得大学生的抗压力、抗逆力有待提升。大一适应期同学遭遇环境的大转变,很好地应对这一应激源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考验。

新生因适应不良会产生无序感。无序感主要来源于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学习有着相近的、被给予的计划安排,大学学习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学习的科目需要自己统筹安排,由于学习课程的差异,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上课时间、科目不一样,同学们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而顿生无序感,并觉得挫败。此外,除了学习之外新生还会有一些社团生活、班级活动等集体活动,常常打乱学生的生活节奏,缺乏时间管理观念和能力的新生也会由此产生无序感。

新生适应不良而产生自卑感。能顺利考取本科的学生,一般在高中时代的学习乃至社会工作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优势,并具有相应的优越感,但是同样优秀的他们都汇聚到一起,就显得不那么优秀了,所以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新生适应不良而产生消沉感。大学生带着憧憬、理想和抱负来到大学,期望自己在学习、社会工作上展示能力、凸显风采,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这时候就会心灰意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不积极,给自己的大学生活蒙上灰色的阴影,不利于大学生活整理规划和推进。

新生适应不良会产生孤僻感。高中的主要活动集中于学校,但是到了大学,青年学生慢慢成为立体的人,更加社会化的人,开始广泛结交朋友,涉及人际交往,有些同学不擅长人际交往,并在大一期间开始暴露,表现为不合群、孤僻,也可能伴有自卑心理等其他问题。

2.朋辈辅导所具备的独特作用

朋辈辅导简单地讲就是同辈人辅导同辈人,辅导内容涉及生活、学习、心理等大学的方方面面。朋辈辅导在学生指导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发展性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建立亲密关系,这个时期也是大学生的心理断乳期,主观上他们希望与同龄人建立连接、建立关系;客观上,他们远离父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容易与同辈人交流。由于高中学习生活的压抑,心理上的叛逆无处释放,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将其青春期顺延至大学期间,对父母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于是兴趣转向与同辈的交往、交流和学习。

朋辈辅导是发扬标杆文化、发挥榜样作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读书求学的目的之一是知识增长、能力提升、自我成长以期望获得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在新生适应期间,能与广大优秀的朋辈辅导员接触、交谈,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

朋辈辅导是专业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传统新生适应性教育一直是专业辅导员独挑大梁,在新生适应期间,极大耗竭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即使现在的师生人数配比已优化良多,但是辅导员也无法时时、处处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直接帮助解决细节问题,而且从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来看,新生还没有脱离被动受教的窠臼,对于老师有着天然的畏惧和保守。而朋辈辅导员这支生力军,他们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亲近,有助于学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和消化,并能达到知行合一,师生共同育人也有助于高校教育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给予新生适应性指导。

朋辈辅导是培养、锻炼学生的教育平台。朋辈辅导有利于朋辈辅导员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在新生来校后的期间,朋辈辅导员有大量的事务性、解释性和指导类工作要完成。在给予新生支持和帮助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朋辈辅导员的责任心、自我效能感;朋辈辅导工作要耗费优秀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培养朋辈的时间管理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在工作中朋辈需要主动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方向乃至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这有助于激发朋辈辅导员爱校荣校的知遇感,激发爱国热情,并在此过程中协助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并影响到广大新生。

三、建立有效朋辈辅导工作体系

建立有效的朋辈辅导工作体系有助于高效率发挥朋辈的辅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有助于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力度。

首先,朋辈辅导工作需要思想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思想上,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要重视朋辈辅导工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比如,在全校层面宣传和招募朋辈辅导员,给予朋辈辅导员校内外“合法”地位。理论提升是实践前行的强大推动力,思政教育研究部门需要加大朋辈辅导员的研究力度。

优秀的学生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需要从学生教育的整体情况出发,从全局出发,对于朋辈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系统和效率的开发,包括在朋辈辅导中对朋辈学习、培训的机会,对朋辈辅导员设立荣誉和奖励。

在制度层面,从上层和基层两方面着手搜集、制定朋辈辅导的标准化规章,即结合从上而下的制度“变通”过程和从下而上的制度“通变”过程达到朋辈辅导员的优化配置和朋辈辅导工作体系的有效建立。从上而下的制度“变通”需要依据既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研究,从下而上的制度“通变”则更加注重朋辈辅导的具体实践操作中筛查出的经验和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设立朋辈辅导员专属的组织管理机构,这有助于朋辈辅导的统一标准化操作,有助于朋辈辅导的质量监督、成果评估。该组织管理机构统管所有为新生做指导的朋辈辅导员,给予朋辈辅导工作指导性意见,审核经费、组织招募、培训、监督和考核朋辈辅导员。

四、朋辈辅导在新生适应期的具体实施

朋辈辅导在工作内容上分为给予新生情感宣泄和支持、示范性内容指导。在心理咨询中总是先解决情绪、情感,再直接面对问题解决,朋辈给予新生情感上的支持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恢复和形成,并且如果大学生的情绪上的问题得以疏导,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更加容易解决,主要方式有给予倾诉的机会、给予安慰、理解和支持的言语和动作回馈。示范性内容指导主要是给予新生直接的意见指导和积极的行为示范,以期望新生在观察学习中建立良。

朋辈辅导在工作形式上分为新生有针对性个别指导和整体层面指导。个别指导主要是给予新生和朋辈辅导充分的接触、交流机会,包括新生主动询问朋辈,朋辈给予言语指导、网络方式指导。高年级学生根据朋辈计划主动深入新生宿舍做生活适应、学习引导等工作并作相关工作记录,以便于进一步跟踪调查。

新生整体层面指导包括组织开展老生经验谈、学习经验宣讲会等在新生整体层面开展活动。结合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作用,重视榜样的作用,将大量优秀学生展示给新生,激励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将大量优秀学生事迹通过“身教”的方式展现给新生以期望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

与此同时,为了让朋辈辅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际操作中,不能离开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一方面朋辈辅导员要在制度的约束下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安排,同时,专业辅导员配合朋辈辅导员的组织管理部门对朋辈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改进意见,对朋辈的具体工作进行审查和指导,促进朋辈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朋辈辅导员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上海教育研究,2007.8:52-55.

[2]谢燕兰.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11):70-71.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9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中学生教育辅导例10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7-02

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自愿参与的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集体感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心理咨询等工作,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高,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2]。大学生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是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它在高校的运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只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心理援助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大学作为个体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个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偏重研究个体心理的辅导模式,被引入大学生成长教育中,它的及时性、情感倾向性、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良好的作用[4]。将朋辈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发展[2]。虽然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高校朋辈辅导在大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等问题[5]。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应充分认识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总结其解决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朋辈辅导更好地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一、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朋辈辅导在美国产生,它的产生源于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约在20世纪70年代,朋辈辅导开始在台湾地区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5]。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发展较晚,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在个别高校,如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了在朋辈辅导[5]。今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应运而生。朋辈辅导以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得到了高校的青睐。作为一种为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朋辈辅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表明,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与优势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朋辈辅导由于发展较晚,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5]。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一)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

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实施体系的不完善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的高校的发展仍存在问题。朋辈辅导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入心理的层次也不一样,因此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待考察。并且,现在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年轻人没有经验,无法将事情做好,这样的观念在前,学校对于朋辈辅导的重视自然不充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5]。

(二)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朋辈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朋辈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阳光的心态、较强的同理心、亲和力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能力[6]。由于学校专业心理人员师资紧张,分散在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任职期间缺乏系统指导与督导,使得朋辈互助员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会感觉底气不足,大部分辅助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筛查、监控等环节的工作还缺乏必要的能力,且学校没有意识到应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活动,如果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或比较严重,他们就会应付不来,或者解决效果上不显著。这样力不从心的解决状态会使存在问题的学生逐渐失去对他们的信心和信赖,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如果与之沟通不当,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不好的现象。

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问题解决的时候,首先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诉说,这些诉说中普遍是悲伤、愤怒甚至是消极的内容。因为同处于一个年龄段,他们很容易被带进学生的情绪,再加上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容易陷在其中走不出去[7],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为后续的心理指导教育工作制造了麻烦。

二、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准确实施

(一)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加以重视

朋辈辅导在外国的实施有显著成效[8],成功事实放在眼前,我们更应重视起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本土化应用。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于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同时讲解面临心理障碍的时候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时候都有哪些舒缓情绪的方式。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同学们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心理问题不害怕、不恐慌,正确面对心理上的差异。另外,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点,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朋辈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方式[9],同龄人之间的兴趣爱好普遍差异不大,使交流更有话题,朋辈辅导员在与学生们的沟通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就能掌握学生的具体心理信息,心理咨询师也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所以,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基础性的作用,让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学生们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总是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这样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就代表者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因而,他们不愿意找老师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导致心理问题恶化。朋辈之间的辅导可以降低学生们的抵触心理,使其在同龄人之间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情绪。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基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在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只有将它重视起来,加以完善,才有利于未来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重点培训

朋辈辅导员是朋辈辅导的中心力量,所以学校在对其的甄选过程要严格把关。面试的时候,具体考核应聘人员的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性格特点等等,保证为学生选拔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辅导者。学校务必要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在朋辈辅导员入职前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在培训中,讲解他们的具体负责事项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些有效方法,并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普及以及解决方式的传授。同时要培养辅导员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避免在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将自己带入对方的情绪,导致辅导没有进展或失去辅导意义。辅导员入职之后,学校也不能放松对其的培训,要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加深朋辈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与分析。将前期选拔和后期培训落实到位,对朋辈辅导员总体质量、综合素养严格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执行的更彻底、更全面。

结束语

(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中之重,心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人生轨迹的偏差,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朋辈辅导在心理问题的疏导上有其优势以及意义,同龄人之间更易沟通,朋辈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掌握上更能抓住重点,然后针对其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学校将朋辈辅导重视起来,为培养心理学生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本文提出了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实施的两点建议,一是提高学校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提供指导。同时,朋辈辅导并不是通过文字就能阐明清楚,还需要研究者、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员等在日常的实践中深入探究,不断总结,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海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15,31(3).

[3]高翔.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论坛,2012,4.

[4]丁兴旺.朋辈辅导模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工作研究.

[5]刘取芝,闫明,赵东伟.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用现状、问题及展望.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6]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