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9:02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1

十以来,把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铜川矿业公司2009年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历经多年的不断实践、大胆尝试、积极创新,2012年煤化集团全面推广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把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管理原则、过程方法等方面与党的建设的宗旨、原理、方法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对体系的推进和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将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系的导入是党建工作对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有益借鉴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集中世界上众多优秀的企业管理专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总结发达国家不同组织200余年各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精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比较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导入这一标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及十提出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和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的具体行动。

二、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我党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

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作为质量管理标准永恒的宗旨。质量管理体系中“顾客”包括且不局限于:党群部门的上级部门、同级部门、所辖群团组织、党员、以及群众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关注的主体基本一致。而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到思想中提出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到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再到十“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等的提出,从党的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到衡量标准、评价判断依据等社会主义理论,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二者互通互鉴,体现着我党的根本宗旨。

三、体系的过程方法与我党的工作要求本质一致

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过程管理方法,从“计划、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改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以及我党解决党内矛盾采用的“团结――批评――团结”[14]的方法等有着本质的相似。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受实践检验,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检验、修正、丰富、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飞跃的过程,就是PDCA循环的过程。从唯物主义事物发展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无不体现了PDCA循环过程方法,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其过程方法基础。

四、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与我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基本吻合

质量管理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是针对某项工作提出的“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方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规范、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根本任务(做什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做)”,发展阶段(什么时间),发展道路(什么方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谁来做),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如何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体系构架中表述的“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依靠谁发展”等理论的表述和实质相一致,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一定的方法基础。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质量管理体系与党建工作的结合,有利于工作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强调工作效果和结果的测量,加强问题和不足的改进,必将促进党的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水平,必然促进企业管理文化和党的执政艺术的提升,必然促进党政融合,引领企业完成包括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财务、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升级换代,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190002008/ISO9000:2008.

[2]《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8/ISO9000:2005.

[3]王安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2

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处处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人的教学,政治课除了是政治工具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政治课堂充满人性思想。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1.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倡导培养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罗杰斯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正在现代世界,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2.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学习过程

罗杰斯认为,认知和情感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人类精神世界,脱离学生情感或个人意义,只涉及心智的认知学习是“无意义学习”,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情感、兴趣、需要相割裂的学习过程无法产生作用,难以被学习者纳入经验系统,因此与“完人”无关。

3.强调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将学习方式分为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强调有意义学习,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而且是一种能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他反对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无意义学习,认为只有对于学习者有价值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4.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他认为:“教师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的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经历集中在建行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二、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为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因此,人本主义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的落实。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过程。在对此过程的人本主义中,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人本主义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通过授课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征求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尊重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才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合理科学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2.有利于高中教育管理的日趋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高中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高中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逐步加大。在高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社会机构对高中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受到决策者和广大学生及全社会的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体系密切联系着高中未来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高中政治教育的运转。通过人本主义,高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对高中发展的期望。从高中内部发展来看,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能使高中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1.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

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2.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指标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上,要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标准和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指标体系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该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大的维度着手,系统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标准。内部层面的指标设计上,抓好高中的政治教学特色,确立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根据政治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标准、教学课程建设标准、学生社会实习标准、教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最后形成系统的学生成才标准,达到国家社会需求的标准。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3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06-05

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以教育评估为杠杆,从更高的定位、更广的视域,找准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行区谋划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2012年3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颁布了《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本文主要就江苏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主体架构及其核心要素等进行初步分析,以便为现时期江苏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一、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抉择的现实意义

1.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推进“两个率先”的奠基工程

江苏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新挑战,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贡献、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是适应科学发展新要求、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可以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成为高素质的公民和创新型的人才,为江苏未来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从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看,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已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几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先后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区域教育现代化等建设工程,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但从总体上看,江苏优质教育资源仍相对不足,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明显,这已成为制约江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重心放在内涵建设上,着力抓好提高质量和均衡发展两个关键,加快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江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江苏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教育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各国不仅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还要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问题逐步凸显,出现了“择校热”等一系列现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江苏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通过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基础。

二、江苏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主体架构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内容重在对指标进行选择以及尽可能地予以量化处理。如何实现指标建构向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进而使之获得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必须对现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条件具有清醒的认识,即在厘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县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准确定位基于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梯度推进规划、目标、策略和方法。在借鉴系统模式并重点吸纳目标模式和问题模式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可从以下四个主要维度进行架构:

一是教育机会均衡。教育机会和参与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诉求和内在要求。为体现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和普惠性,确保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公平,指标要素应包括:适龄儿童少年的按时入学率、完成率;残疾儿童少年和留守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依法得到保障;划区招生、免试入学、均衡编班、控制择校等问题的明确规定等。

二是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在资源配置维度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配置。要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高位均衡。指标要素应包括办学规模的适度、标准班额的拟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平台共享水平等。二是人力资源配置。师资配备上,既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起点学历及高一级学历的比例要求、优秀教师的总体数量,又要建立常态化的校长和优秀教师、专任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更要重视教师使用中的校本化培养和分级分层培训体系的建立。

三是教育结果均衡。质量建设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以什么样的标准或路径来衡量教育结果的均衡,却需予以审慎思辨,否则极易再度诱发“应试教育”的病象。为此,在指标要素设定上应以有利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为目标,把握好这样三个层面:①从显性输出角度看,必须关注义务教育的质量基准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发展水平、体质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刚性比例要求。②从过程性评价要素角度看,必须关注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新课程的规范实施、优质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德育和体艺教育的特色与创新等内容。③从隐性输出角度看,必须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的同时,关注学校文化对社区、社会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实时关注县域教育质量的校际间均衡,并通过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确保教育结果均衡的可持续。

四是教育投入均衡和教育公共服务均衡。教育投入水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落实程度,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指标要素应包括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落实、教育投入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等内容。义务教育发展实践证明,以教育经费保障为核心,以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格局为目标,以健全义务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为主体,才能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江苏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核心要素分析

一般而言,指标体系的架构和指标要素的设定,只是对指标体系基本面的关涉。但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真正合域情、有特色、可测量、促成效,还取决于以下三者的关联度:一是核心指标与其在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的关联;二是核心指标与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点的关联;三是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点与当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重点、难点的关联,即能否通过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而这又将取决于县域政府能否切实履行其法定责任等因素。因此,在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建构上重点突出了以下内容:

1.强化社会满意度,提高社会支持力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全社会支持,而衡量其发展目标达成与否的根本标尺也同样在于区域社会各方的认可度。为改变长期以来只有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的单一模式,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把“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列为核心指标,并明确规定满意度的比例要求(如80%以上)。在评估实施过程中,将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独立进行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评估机构根据满意度在评估前、评估中的比例情况,决定该县域是否具备申报资质,是否能够通过评估。

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因素无疑是多向的,且贯穿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全程。但当下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首先是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如招生、择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指标体系设计将“公办学校划区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规范招生、免试入学”、“均衡编班、没有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违规或变相违规行为”列为核心指标并在分值上赋予较大的权重。对择校这一敏感而现实的问题,既明确限定择校的比例上限(10%以内),又界定择校对象主要是面向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且无收取择校费等违规行为。此外,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强调必须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原则,在核心指标中设定了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的就读率(90%以上)并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待遇要求。

2.强化现代化办学标准,提高资源配置力

办学标准是学校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引导性目标。办学标准的实现不仅要重视显在的办学硬件条件,更需关注人力资源等潜在要素,实现师资队伍等在“起点”与“过程”中的动态调配。所谓起点,即按照编制标准、教育教学需要、学历结构等配齐配足。所谓过程,即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将优秀教师按一定比例在区域、城乡、校际间进行定期流动。只有通过前瞻性和个性化的配置策略,不断激活、放大教育资源潜力,实现对教育资源整体的开发、利用和创生,才能促成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当前,提高资源配置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出台之后,各县域要认真对照标准做好调研和前期规划,又好又快地推进评建工作。对于县域新农村建设、城区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配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按照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进行配建,以避免新的不均衡现象出现。

3.强化科学质量观,提高内涵发展力

内涵发展的要素也是多重的,而诸多要素的单向力能否合成强大的内涵发展力并促成教育应有意旨的实现,需要以科学质量观为指引不断深化育人为本意识,否则极易使内涵发展由目的沦为手段从而掩饰持续应试的喧嚣,或者说质量观取向上的偏差将制约内涵发展合力,并使内涵发展要素在实质上依然服务于片面乃至单一的教育目标。为此,指标体系中强化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质量观这一核心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县域义务教育数据库、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等规定。因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具有科学、鲜明的价值取向,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行为,也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义务教育数据库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监测结果的定期公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4.强化政府法定责任,提高体制机制保障力

毋庸置疑,创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健全省级统筹与“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等是优质均衡发展制度顶层设计的重点,但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并不意味其保障力的真正形成,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执行力,以及与之相应的干部考核制度和评估问责机制能否有效落实,所以强化政府法定责任就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例:一是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县级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三个增长”,体现政府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基础性要求;二是要重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经费投入的稳定、可持续;三是要引导“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的分配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特教学校、留守儿童少年较多的学校等倾斜”,彰显义务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矫正、补偿原则;四是要突出对义务教育经费和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试行以绩效为基础的财政拨款机制。

四、基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评建工作着力点

1.深刻理解“义务”的内涵,在落实政府责任上下更大功夫

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二字主要体现在其强制性、免费性和普惠性上。而当下政府不但要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免费,更要保障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在政府、关键也在政府。当前,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需要各级政府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有效的组织协调、更有力的保障措施,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扎扎实实加以推进。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大幅度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要加强督导评估,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情况,作为评价地方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省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年内对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中期评估,不合格的要督促整改乃至淘汰。

2.准确把握“优质”的标准,在实施素质教育上下更大功夫

提高质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优质的义务教育必然是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因此,县域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内涵发展,切实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贯穿于示范区建设全过程。一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二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鼓励启发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规范办学行为,适当降低课程和考试难度,严格控制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从严控制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后班、补习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始终坚持“均衡”的方向,在缩小办学差距上下更大功夫

提高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大势所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民心所向。县域政府在评建工作中,要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一是要均衡配置硬件资源。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配置教育教学装备,使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生活条件。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满足辖区内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需要。二是要加强校长和教师交流。这是缩小办学差距的关键环节。各地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内城乡、校际的教师和校长交流工作,使骨干教师在各校所占比例大体相当。通过一段时间努力,逐步达到示范区建设意见中“两个15%”的要求。三是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推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合作共建,探索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城区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制度,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缓解择校矛盾。加强城乡学校的结对帮扶,增加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机会,努力实现农村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4.不断强化“改革”的意识,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更大功夫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4

关键词: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1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2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3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4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5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5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19-02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就明确了我们党要举什么样的旗、秉持什么样的思想、走什么样的路、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根本问题。这是我党在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所做的判断,是我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全国各族人民要求和希望的郑重回应,也是对国内、国际社会的庄严宣示。

质检部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负有重大职责,对食品、设备等各种物品的检验工作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是国门的安全岗、人民的定心丸。党的十为今后的质检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思想政治基础的质检机构党组织更应该以身作则,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精神的基础上,务实创新,自觉地在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上,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推动中国特色质检体系的科学发展。

一、中国特色质检体系的提出及内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此之前的4月10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已经完成合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质检总局)正式成立,位列国务院机构正部级行列。应该说,这两件对质检工作来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同一年并不是偶然的。质检总局的组建表现出国家在入世之前已对即将到来的国内、国际质检事业新形势有了长远的考虑,此举也开拓了我国质检工作的新局面。

2006年,在质检总局成立五周年之际,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中国国门时报》发表《试论建立中国特色质检体制的重大意义》。文中认为,至2006年,质检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质检体制。同时,该文还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对建立中国特色质检体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1]。这表示,质检部门很早便自觉注意到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质检事业。

党的十上,同志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胜利。在十精神的巨大感召下,2012年12月11日,在国家质检总局司局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集中轮训班开班式上,质检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杨刚强调,要深刻认识学习贯彻十精神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精神,坚持联系实际,推动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建设[2]。

紧接着,12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西安出席全国质检系统普法工作年度总结会时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围绕大局,加快推进法治质检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质检工作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出质检部门应有的贡献[3]。这篇讲话内容主要围绕深入推进法治质检建设进行阐述,但是其宏观所指却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检工作体系开始在质检部门步入实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该讲话被各大机构网站转载,中国政府网更以《蒲长城: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检工作体系》为标题对此次讲话进行转载。

2013年1月8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并对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进行了系统阐释。

中国特色质检体系其实是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的相对集中统一的质检工作体系。该体系的特色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利于形成提升质量水平的合力。

但是,支树平强调,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在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理论体系方面,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质检工作理论,形成中国质检的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和理论架构;在制度体系方面,一方面要搞好我国质检工作制度体系的评估,另一方面要做好立改废工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制度体系;在技术体系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一线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在工作机制方面,要从业务管理和队伍管理两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效能,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4]。

至此,中国特色质检体系完成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理论实践体系,以高屋建瓴之势,影响着中国质检事业今后的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在建设完善中国特色质检体系的过程中,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认清新形势,勇担新任务,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二、加强党建工作,推动中国特色质检体系发展

在十后的新要求、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质检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质检部门基层党组织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把握中国特色质检体系的要求,提纲挈领,率先在以下方面做好党建工作: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在一切工作中都要牢记这个宗旨。中国共产党92年的奋斗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与中国劳苦大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保持党和人民的密切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事业才能顺利前进,否则就会遭遇困难,甚至遭受挫折。因此,党的会议历来都把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核心,党的十报告更频繁出现“人民”一词达145次。

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以食品安全为例,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突发,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表现在质检工作上,与其他的商品检测相比,食品检测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食品检测工作任务越来越重[5]。针对社会上的这种民生关系,十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要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所以,质检部门牢记一切党建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丰富为人民服务的渠道等方面展开。从事质检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人民质检”的建设要求,坚持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对老百姓的要求诚恳对待。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各种现代化渠道,普及质量安全知识,惠及民生。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

十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的质检工作既面临国内发展的诸多问题,也要面对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更需要在党建工作中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党组织要吸引并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觉悟、拥有现代科学技术素质、具备科学质量管理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使党组织成为质检工作在思想、技术、管理等层面的排头兵;其次要将党员的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制度化,督促工作与学习相互促进,使党组织能够与时俱进,永保先进本色;再次,转变工作方式,保证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各方面的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最后,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与监督体系,要健全科学高效管理机制。

(三)积极推进法治质检

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法制保障。质检部门是对产品质量的监督部门,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权的责任,更加需要以身做责,加强监督,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为了加强质检部门的法制工作,早在2010年,质检总局法规司便印发了《质检系统技术机构法律知识培训教材》,并规定各级质检部门要广泛深入动员所属检验机构及全体人员迅速组织学习[6]。十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也明确指出,法制工作始终是质检系统的基础工作,是质检系统的灵魂。全面建设法治质检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7]。

为此,质检机构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方略,依法质检,并加强廉政教育,强化权力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增强制度约束力,在质检工作中凸显党的先进性,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廉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公信形象。

(四)发展质检文化

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十再次郑重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也是质检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与精神家园,有助于提升质检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提高者的工作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质检机构党组织要制定规划,完善目标,确定路径,按照质检工作的要求,加强加快各个机构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推进各项文化事业建设。以珠海检验检疫局为例,该局通过与专业文化传播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邀请专家进行辅导、组建文化战略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举办文化作品比赛等方式,使文化建设一开始就步入一个规范化、联合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实践工作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是一条成功正确的道路。事实证明,中国质检工作“抓质量、促发展、保安全、强质检”的十二字方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与特色。

在这条道路上,党的建设是我们履行使命的基础与保障,是把握目标方向的指针,更是推动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加强党建工作,永葆人民质检本色,才能推动中国特色质检体系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质检部门党组织要将学习和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中国特色的理想信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加强思想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注重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法治意识、反腐倡廉、改进作风,最终形成严谨、创新、和谐的中国特色质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试论建立中国特色质检体制的重大意义[N].中国国门时报.2006-03-30(004).

[2]质检总局领导干部学习十精神轮训班在天津开班[N/OL].中国质量新闻网,[2012-12-12]

[3]蒲长城出席全国质检系统普法工作年度总结会时提出建设法治质检必须长期坚持[N/OL].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2012-12-17].http:///zjxw/zjxw/zjftpxw/

201212/t20121217_333841.htm

[4]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提出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N/OL].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2013-01-09],http:///zjxw/z

jxw/zjftpxw/201301/t20130109_337565.htm

[5]张睿,陈雷.第三方食品检测实验室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中国检验检疫,2012,(12).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每一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必然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进行意义的设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不仅要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以信仰为核心的精神世界,这关乎农民的身心和谐与幸福体验。一个有科学信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价值观,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自主与自信,并不断激发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科学信仰“可以再造农民的福利”,在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农民本位价值观,让农民获得生活的意义,高于生活的幸福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的内在质量,充实农村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农民的生活具有尊严和意义,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根本目标的实现 任何制度的施行都必须有相应的价值系统与之相适应并且作为制度的强力支撑,即价值观念系统必须要对制度的合法性作出充分的解释和说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其有效实施不但要制定完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而且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内在和谐的对策体系的价值和理论说明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观念说明系统,从它的规律性、合法性、目的性角度对新农村政策进行了充分有效的说明。在内容体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作为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精髓的时代精神和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全契合,也说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另外,由于中国国情的巨大差异,国家层面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只能是宏观的,而具体到各地落实的各项政策会千差万别,如何使上级统揽全局的大政方针与当地的具体政策形成合力,也需要共同的核心价值来统领,以保证各级政府政策措施的正确贯彻落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凝聚智慧力量 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广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凝聚了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此外“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有一种特殊的激励性因素、信仰性因素和政治引导性因素,正是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赋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合理性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农民的价值观念、科学素质、精神风貌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把中央政策内化为农民的价值观念,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可以整合农村社会多元价值,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激发热情凝聚力量,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使农民群众坚持崇高理想,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牢固信念,发扬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事业。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打造凸显文化内涵和彰显地方特色的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荣辱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并认真抓实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形势下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黄莺 王坤阳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廊坊师范学院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7

“因时”、“随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和研究的新视界

在谈到思想宣传工作创新问题时,引用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说法,强调了思想理论要“因时”、“随事”而变的深刻道理,这也就是所提出的“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思路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70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结合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在当代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要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风格,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探索的理论精髓,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当展的新概括和新提炼。在理论建设和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和着力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的、实践的研究成果和成效;要在现实、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上,在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上,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发挥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的协同上,在中国的现实发展和中国梦的未来憧憬的联结上,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影响力和作用力,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自强。

四个“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的四个着力点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这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的重要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和实践为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的根本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现。”面对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就要在讲话中强调的四个“讲清楚”上下功夫、求成效。这四个“讲清楚”就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基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深化四个“讲清楚”的研究,能够更为广泛地激励以人民为主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够更为深刻地激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精神。

“增强国家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内涵

的重要讲话赋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以新的内涵。他在肯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时,提出了“增强国家精神力量”的新观点;在肯定改善人民精神生活重要性时,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新思想。贯穿国家的“精神力量”和人民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精神需求”之中的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建设和现实践行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凝聚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根本的价值支撑。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力量及基本道德规范,积极探索践行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要按照在重要讲话中所要求的,“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同时,“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在积极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中坚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新表达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8

1引言

有效的工程技术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还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体系化建设,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工程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2.1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导致工程建设的规模也比一般国家要大。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属于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使用寿命普遍较短。据统计,我国建筑工程的平均寿命约为30年,而发达国家建筑的使用寿命约为70年[1]。为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构建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利用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可以对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施工技术相关的活动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并保证施工安全。此外,工程技术管理体系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建筑工程有序的进行。

2.2建设工程公平性环境的需要

建筑工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建筑工程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保障。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使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等符合设计要求,但是由于工程建设的参建单位较多,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对于投资方来说,其目标是低投入高产出,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注重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承包商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实现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忽略施工质量和安全等。因此,为了克服的上述存在的矛盾,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技术管理,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环境的公平与和谐,进而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3工程技术管理与管理技术的主要关系

3.1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工程技术是将科学知识和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改造自然的目的,工程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工程技术的优化能更好地促进工程的进步。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技术管理、试验管理方案以及技术资料管理。(1)现场技术管理主要是在施工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熟悉施工图纸、相关技术规范,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采取按工种定人、定岗、定质量的“三定”措施,做到一切工作严格按规范要求实施。同时还要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改,同时将技术交底的内容传达到各个施工班组,并协调各专业之间的技术质量问题。此外,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对本项目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确保项目顺利进行。(2)试验管理方案主要是对所有的试验方法、试验手段等进行管理,做好各种试块、试件和材料的复验工作,并及时将试验资料交资料员整理。(3)技术资料管理主要是对施工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为日后竣工验收资料整理奠定基础。

3.2管理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

工程技术是管理技术的基础,同时管理技术又是工程技术的保障。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技术是施工的基础,没有施工技术,工程施工就无从谈起。但是工程的建设不能只靠技术,工程建设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因此,工程建设也是一种管理行为,通过管理使技术发挥作用,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科学,高效的管理能更好地促使建设目标的实现,把工程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总体目标。

3.3管理技术与工程技术需要创新

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另外,管理者不断地总结经验,更新管理发法,可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因此,二者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4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化的意义

4.1现实意义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化是对工程技术管理构成的要素进行系统化,对各个要素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工程管理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管理理念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缺乏对工程技术管理系统化的建设,对工程技术缺乏宏观的控制。另外,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制度比较混乱,不能促进工程建设的发展,所以对工程管理中的制度和理念进行系统化整合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对提高建筑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2]。

4.2理论意义

工程技术管理的体系化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实践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工程技术管理系统化可以实现对材料更科学合理的归类和存档,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和系统。工程技术管理体系也是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化是对信息技术、建筑学、管理学等内容的综合整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工程管理研究人员的视野,当前,我国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化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其体系化研究是在工程管理理论领域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3工程技术管理系统的推广的重要性

在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制度、概念以及定义进行明确的划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工程管理的可操作性更强,促使工程管理者树立管理理念,形成系统的管理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3]。总体来说,加强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化建设,能为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成为建筑工程管理过程的标杆,同时,技术管理体系化建设能规范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工程建筑水平并不落后,由于施工过程缺乏系统的管理,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工程技术管理系统。工程技术管理系统化的建立有利于工程建设更好的发展,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管理理念,形成系统的管理思维,使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促进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战晓苏.作战实验工程的基本概念与体系构成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2(2):12-15.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9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意义

(一)新农村文化定义

社会发展判认的一种区域性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对而言,又称农民文化。大体说来,凡农村的规划与建设、生产的配置与经营、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农民的观念与心理等,都属于农村文化的范畴。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活动内容,使用率等现状

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文化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部门本身内力严重不足,缺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文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

2.农民文化现状

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农民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农村基督教文化盛行。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同时农村文化建设在保护、传承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农村文化起导向作用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

1.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条件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大多数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共同遵循、自觉践行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气质和社会风尚等意识内容的价值整体。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形成有两个条件:(1)是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和核心利益:(2)是反映处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核心利益。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群体利益的理论反映,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而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的主体。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

新农村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农民,新农村文化是当今中国新农村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渗透到新农村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能真正起到引领新农村思潮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党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①“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而农民的数量占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应该大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促进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大繁荣,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协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对新农村文化起导向作用

从新农村文化的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来看,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引导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对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

提高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运用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二)加强新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的引导

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引导,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并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进行公共文化建设。

(三)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引导

坚持以文化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四)加强对农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引导

加强对农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树立农民的爱国热情,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参与意识。培养主人公的意识,形成人人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强烈情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素质建设的氛围。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其能够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本内容,农村风尚,农民素质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农村文化的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24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例10

质量工程,全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旨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五大方面。其中,质量工程将围绕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内部发展与外部适应的关系等多个关系体系,进一步推进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专业结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1]。

二、将质量工程概念引入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高校教研室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基层单位,围绕其展开相应的调查与研究,对于推动高校高等教育迈向更加纵深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高校教研室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起着重要关键作用。[2]对高校教研室的建设投入必要的精力加以研究,正是迎合了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将质量工程概念引入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研究体系之中,可谓应时应景。正如前文所述,质量工程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大方面的基础内容,对应这些内容,高校教研室可以进行重点学科的建设、专业特色的培育、教学团队的培养、特色专业的打造、精品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教学标准的构建等等工作改革的尝试,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其最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使教育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收益等模块能够与教育质量协同发展。尤其是面对当下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在校生素质整体有所下降的形势,将质量工程建设理念引入地方高校的教研室改革与建设研究模型设计之中,既有利于加强教研室的工作建设,激活教研室的教师能量,同时也有利于革新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更好的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三、如何在质量工程背景下开展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

综上所述,将质量工程嫁接进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研究工作益处明显。为了高效地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手段,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加强认识。在充分认识现存的高校教研室建设不足现状的基础上,强化教师对教研室作用的认知,使教师愿意自发的适应质量工程中对的教师教学能力作出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训练,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具体而言,目前现存的高校教研室发展瓶颈有四点:一是相关部门对教研室的地位、功能和研究开展情况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忽略了对教研室建设和发展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相关部门没有深入教研室的访谈机制,不能直接的了解教研室在建设过程中的瓶颈与困难,不会直接的对教研室进行表彰或评比;三是教研室自身的工作状态一般,学术氛围不强,科研“传帮带”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四是教研室性质定位不清晰,权力和义务不对等。在充分认识到以上困局的基础撒谎能够,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思想认识上加强引导,使教师意识到教研室是一个知识共享的组织,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一个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机构。如此,教师才能自觉愿意通过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开展,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推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二、强化管理。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健全教研室的管理工作体系。可以考虑建立学校、学院(系部)、教研室、教师的四级管理体制,明确管理的各级主体,同时确立这些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他们的日常工作,从而进一步明确教研室的相关性质、责任和义务。推荐教研室秉持质量工程的相关理念,深入到教学流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这些具体的日常工作事务当中,在岗位职责的约束下,桩桩有章可循,件件落实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