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质量体系工程师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3 13:17:43

质量体系工程师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1

作者简介:张仕海(1977-),男,河南光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阎兵(1968-),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项目编号:VTNE016)、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B01-08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C03-08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29-03

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示范引导作用。[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卓越计划”,其中机械学院在开展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质量监控体系。本文基于课题调研及我校模式,就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影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分析

针对我国“卓越计划”要求,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包括: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自觉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主的开拓创新意识及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人才专业知识和能力除了具备机电领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外,还应了解机电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具备机电系统的综合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具备机电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初步开发、研究和协调、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对机电领域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具备机电企业实习、实践、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初步经验等。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在实践性能、创新设计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实施必不可少。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条件包括:科学、全面、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批拥有工程和国际背景的校内外合作的教学团队,高效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教学设施条件,一批优秀学生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教师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安排、调整学习条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提供教学信息。教师是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承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师基本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面、丰富的机电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整个教学团队的工程能力要求包括机电设计开发能力、机电技术创新能力和机电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校内外专、兼职机电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机电领域“卓越计划”首要条件。

2.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未来机电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内容。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以及赢得的社会声誉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成功的最好的显性标志。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机电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做到学生共性需要和个性发挥的完美相结合。

3.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需要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是知识、技术、价值准则等。因此,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围绕培养机电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进而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知识、技能、价值准则的教学体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校内、外教学设施

校内教学基础设施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实践教学设施及图书资料等,校内教学基础设施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的内部物质保障条件。与其他行业领域相比较,机电领域属于高成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配备就须满足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要尽可能贴近、模仿、再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的工作场景和氛围。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地进行实习的场所,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保证学生获得应用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的社会保障条件。

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其是连结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各关键环节、要素的纽带。健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其贯彻实施,是确保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体系应贯穿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与关键要素,并用以设计、组织和实施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二、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问题分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针对“卓越计划”及行业特点与要求所制定的,确保既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目标实现的序列体系文件,并在计划开展的过程中,依照体系文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贯穿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指导着各项质量管理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渗透到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以充分利用学校及校外相关资源,协调教育中的个人行为,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高校能否按“卓越计划”标准要求而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体系。

为制定出合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课题组对国内机电领域卓越计划实施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由于“计划”实施时间较短,国内相关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其一,从管理上讲,一些院校已经制定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但对贯彻体系缺乏主动性,处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运行状态;部分体系涉及人员缺乏对体系本身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体系设施过于机械化,存在走过场的行为及反感情绪。

其二,一些单位在体系构建和实施时过分偏重于形式,而对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系各要素的功能独立性与相关性的统一方面缺乏研究和保障,使得体系无法覆盖到各要素。例如,人为将招生、教学等质量管理部门,以及教材、设备管理,实习、就业指导等体系要素职能割裂,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各自独立,缺乏相互监督、沟通与反馈等方面的功能,体系没能促成一种“全员参与”和“人人有责”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三,教管过于分离。由于体系要素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管理部门在缺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往往仅根据主管本部门领导的要求、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经验,忽略了社会企业对卓越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被动执行国家“卓越计划”相关文件,片面地设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及环节。教育管理成为一个教学管理部门计划、落实的单向、单边过程。

其四,缺乏有效的内部审核机制,由于内审的结果要报到审核机构,审核机构要验证不合格项的纠正情况,内审员通常会避重就轻,对人才培养中的不合格项进行技术处理,仅对一些非严重性、易于纠正的问题进行不合格认定,使内审的效果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其五,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重课堂教学的监控,对实践、实习等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少;重理论教学监控,轻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监控;重教学程序监控,对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等方面重视不够;重校内教师教学理论的素养,而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校外专家教学团队的建设;重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缺乏全面有效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缺乏行业人员、第三方机构、社会等方面参与及保障体系等。

三、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五维三全”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符合相应人才培养标准要求,体系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体系要涵盖校内教学和企业教学的各过程、环节及要素等。本文针对机电行业特点,提出了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维”是指建立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三全”是指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与构建对策如下:

1.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

建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对机电领域“卓越计划”的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体系相关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持续改进。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要求出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把握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和教学目标、过程的特殊性,灵活策划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设计要素。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开展哪些教学和质量管理活动,活动的目标及开展过程,由谁来做、谁来查,做完后如何记录,如何分析和评价,如何进一步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质量标准要素的移植过程中,尊重机电卓越工程师教育规律,切忌生搬硬套。

2.完善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这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全面教育质量提高的保障,规章制度中不仅要确定可行的质量目标,还要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各环节、各要素的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并明确各环节、要素之间的互动职责和功能,从而使整个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以教学主管部门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能充分调动校内外机电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体系,形成包括目标监控与评价制度,计划监控与评价制度,过程监控与评价制度,反馈监控与评价制度,效用监控与评价制度等内容的完整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3.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的“三全”管理体系

(1)全过程管理。当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管理重点放在计划实施的阶段,而忽略了涉及教育质量的其他过程。如招生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毕业生管理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企业对招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从而导致人为地把教育质量局限于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全过程管理就是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从招生到毕业的所有阶段,使整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既要保证信息有效传递,也要保证实施效果得到有效监督与实时调控的完整体系。从而实现质量体系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各自的管理循环,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推动整个体系的大循环,以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模式使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2)全要素管理及管理要素的最优化。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包含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方面。不仅要重视人才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还要控制好人才质量培养中的各个要素,努力使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结构关系。要充分发挥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各个要素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改变原有的因人设岗、人浮于事、难以发挥各要素应有作用的现象。还要做到不仅仅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要把教学结果等相关的反馈信息作为检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科学性,以及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既定目标的有效监督手段。

(3)全员参与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发挥体系内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及要素,要具体到每一个人,强调各司其职与积极配合。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宣传和培训制度,并落实到体系内的各过程、环节和要素当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惩制度,防止各个过程、环节被割裂而相互独立的现象。另外,学校负责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主管领导要重视和承诺,他们是质量体系的制订者,质量计划实施的颁布者和监督者,没有领导的重视,一切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机制都可能成为空文。

4.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监控体系

(1)有效的监控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体系有效实施重要条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行(企)业全程参与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测、反馈等动态管理。

(2)内部监控。涉及校、院、教研室、学生等,主要体系包括:过程监控体系,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而展开的课堂授课质量、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招生质量、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毕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和监控;反馈督导体系,包括从监控部门通过评价、监控获得教育质量信息,及时向学校最高管理者反馈存在的问题、改进效果或取得的成果等方面。

(3)外部评价和监控体系。外部评价、监控由主管政府、行(企)业、其他社会成员与机构等共同组成。做到充分地吸收社会力量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的符合性加强监控。规范政府督导职能,使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评价检查、财政拨款、信息服务等行政指令性途径,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发挥更具专业水准的作用。促进有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包括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课堂授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环节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小结

本文针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开展研究,总结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要求,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师资、学生、校内外教学设置、教学内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从管理主动性不强、实施上过于偏重形式、教管分离、内部审核机制缺乏、体系不健全等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起步阶段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从体系的构建、规章制度的完善、“三全”质量管理、“五维”监控等方面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参考文献:

[1]曲明哲,解海.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Z].2011.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

[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2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将“卓越计划”列入2010年教育部重点工作,这是我国开始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参与“卓越计划”,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卓越计划”全国第二批试点高校。笔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卓越计划”,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1.学生生源质量保障

“卓越计划”鼓励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两种方式选拔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一是在高考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根据学生的志愿和高考成绩择优录取;二是从在校本科生中选拔,遴选数理基础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选拔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了解“卓越计划”后,自主报名,通过笔试、面试后,才能人选试点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采用单独编班的方式,每届招收2个班,每个班30人。试点班学生数量坚持控制规模、适度流动、严进严出的原则。对试点班学生因材施教,通过警示手段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培养,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试点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出现学籍警示、考试违规、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并造成恶劣影响、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等情况时,将被取消试点资格,转入非试点的相应专业继续学习。对学生在试点专业学习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学分,我们将根据所修课程在非试点专业的相关性和要求,通过课程学分替代予以解决。

2.师资队伍质量保障

“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制订各类奖励政策,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试点班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优先聘任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对没有工程经历或工程经历较少的专职教师,学校将创造条件,派遣其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这样,教师得以更新工程知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企业学习阶段,学校将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担任试点班的专业兼职教师,他们既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又承担企业课程或实践项目的主讲或指导工作,还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3.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1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学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培养质量上追求卓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依据上述思想,课程体系的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

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程序设计基础与问题描述、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工作后职业能力的提高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将为学生学习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及交叉运用,顺利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障试点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被分为基础实践环节和专业实践环节。基础实践环节包括综合性实验、企业认知实训和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计算机基本操作、个人软件开发等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实训、企业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尤其是到企业学习和现场实践,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综合开发,在项目中承担研究、设计和管理等角色,培养了自身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对企业产品、工艺、技术及设备的使用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我们将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环节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

3.2教材建设成果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得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选用了部级重点实验室、部级精品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并计划联系其他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一起参与编写并出版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教材。现已出版《ARM DS-5使用指南》《Flash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离散数学》等,计划明年出版《Unity 3D虚拟现实设计》《OpenGL 3D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等。教材建设全面覆盖专业课,主要涉及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两个方向。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尽量选用企业产品开发实例,采用任务驱动型编写模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介绍。

3.3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变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新方法,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探索性实验、课外科技制作、教师组织研讨课等。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实验室授课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传授教学内容,通过边学边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3.4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从以试卷考试为主,改为以评价工程设计或综合项目开发为主的考核方式,从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逐步向运用能力转变。考核的重点包括问题的准确表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设计能力、项目的最终设计成果等。学生通过答辩展示项目成果获得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

4.政策保障

“卓越计划”要求学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

4.1学生管理

试点班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为每个班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一名班主任,每五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试点班实行双导师制,即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原则上从一年级开始为每个学生配备学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对具体科学研究项目、工程实践项目等提供指导。从三年级开始,学院为每个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指导工作。由企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共同确定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选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并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毕业设计答辩。

4.2教学管理

1)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基础实践环节要求一人一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并参加答辩,评审组对此进行评价。综合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按组完成,每组5-10人,由教师指导,组内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工程项目。考核方式采用小组内的项目经理打分和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的方式。

2)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

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指导、教学管理等,保证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吉祥腾达有限公司、桂林优利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由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构建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3)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评价和检查。

试点班学生80%以上的毕业设计题目为结合本专业的、主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横向项目,题目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毕业设计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科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为4个月,最多不超过一年,即学生一进入企业学习就可进行毕业设计。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检查和论文答辩。

4.3学籍管理

对试点班的学生按校内学习阶段和校外学习阶段建立学籍管理机制,校内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措施基本不变,学校负责学生档案的建立、资格认定、成绩登记、学位评定、证书发放等工作。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由学校联合企业兼职档案员建立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制定考核标准,进行成绩考评和登录工作。学生在企业完成学习后,由企业将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有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成绩等转至学校。校内和企业学籍档案一起构成学生大学期间的完整学籍档案。

4.4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为加大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应尽快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制定有效的人事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和保证现有专职教师到企业获得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具体有以下措施。

1)加大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的引进力度。

学院主动与IT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联系,希望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能将他们的最新技术一并带入学院。学院将根据相关政策在工资、绩效、住房补助、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高级工程师良好待遇。另外,设立“企业教师”岗位,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并指导工程实践、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等。

2)建立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的激励机制。

激励政策包括教师挂职或顶岗工作期间的工作计入年度工作量考核,并支付相应的绩效工资、教师往返企业的差旅费以及必要的岗位工资。

3)制定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

学校制定政策,在重视学术水平高的纵向项目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实际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实施卓越计划的专职教师进行业绩考核、职称晋升时,横向项目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

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教师,学校将最终以他们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研究、知识产权、专利发明、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满足“卓越计划”要求和晋升职称的主要考核与评价指标,不再仅仅侧重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

4.5经费投入

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为本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

为促进参与“卓越计划”专业的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试点专业按省教育厅资助经费的1:1配套下拨资助经费,即每个专业每年可获得教育厅20万拨款和学校20万配套资金,共计40万元,主要用于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等开支。学校还为每个专业的试点班按每个班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用于聘请导师、班主任及相关管理工作开支。学校适当提高了承担试点班教学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系数,按普通班的1.5倍核算教学工作量。学校的师资培训经费向试点班专职教师倾斜,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政策也向试点班倾斜,同时学生实习费用在原有基础上每人增加2000元,以补充在企业实习的费用支出。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3

一、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由来

现代意义上的法国工程师教育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师的作用也随之不断发展。如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甚至在工程师职业本身的发展上工程师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程师教育作为法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享誉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良好声誉得益于其通过立法建立的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法国通过教育立法,建立质量评估制度、教育督导等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工程师教育质量。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这是高等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的首要及必不可少的因素;二是独立而公正的外部评估体系,通过1929年成立的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具体实施。1934年,法国从法律上赋予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评估和鉴定法国工程师教育机构水平的职能,这是法国及欧洲最早的评估和鉴定体系。1984年,再次在《教育法》中对CTI的组成及职能予以确认。其目的是保证工程师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工程师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法国工程师教育的质量评估一方面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具有权威性。

二、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评估和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两个部分。外部评估是指CTI对工程师学校的评估和鉴定以及教育督导;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是指工程师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和改善。

1.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法国工程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是指CTI对工程师学院的评估和鉴定以及教育督导,这对法国工程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监督作用。

(1)对工程师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在法国,颁发工程师职衔文凭的工程师教育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范围覆盖会考后教育阶段的相关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CTI是法国专门及唯一负责工程师职衔认证的机构。

工程师文凭的获得意味着该学生达到了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相对而言,获得工程师职衔文凭的途径有多种,但所涉及到的颁发工程师职衔文凭的教育机构都必须获得CTI的认证,以保证工程师教育的质量标准。根据CTI颁布的相关参考文件,各种途径所涉及教育机构申请CTI认证程序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审核阶段、认证和意见反馈阶段、认证结果沟通阶段。[1]认证的有效期一般是6年,超过有效期还需要更新认证,申请新一轮的认证评估。

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欧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越来越得到重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近20年来在方法和机制层面建立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ENQA)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得到不断发展。CTI自2005年就已经成为ENQA的成员,工程师教育的认证及评估标准是符合欧洲标准的,其认证结果和评估是互相承认的。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如图1所示。

(2)教育督导制度。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法国最早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既对教育活动进行监督又在教育各部门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法国目前设有国家教育总督学和地区教育督学,均按专业组织督学工作小组。法国总督学侧重于宏观评估和调研,地区教育督学则在教师评估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2.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是保证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也是迎接认证应做的准备工作。从认证过程来看,CTI非常注重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CTI的整个认证过程都是在教育机构的自评的基础上展开的,特别是在设立工程师培养目标时也充分尊重教育机构提出的培养目标。评审小组的任务主要是审查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CTI提出的最低要求,其办学条件能否保证其培养目标的完成及其毕业生的质量能否符合该专业自身提出的培养目标。因此,工程师教育机构需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以保障教育质量达到标准。

(1)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各工程师教育机构根据自身的特色及社会的需求,明确各自的教育发展目标,并根据相应的培养目标制订明确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既要符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也要符合企业在招聘、调动和管理员工时的职业取向。学校保证所培养出的工程师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大环境需要,其素质与相应的行业相匹配。学校还将采取措施,除了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外,还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估。

同时,各工程师教育机构通过加强在企业的实践、开设广泛的非技术教育等措施使未来的工程师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宽泛的人文素养,以保障其满足社会发展对工程师越来越高的要求。

(2)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各工程师教育机构必须有一个实体和合法的地位,在行政和教学管理上享有完全的自。机构负责人有明确广泛的管理权对机构全权负责;机构成立管理委员会,以保证其教育使命的顺利履行;机构对外交流与内部交流协调一致,以确保具有良好的社会办学形象;拥有充足的资金以保障办学的软硬件资源。

(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法国历来重视工程师教育的师资培养及其录用标准。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对教师从业资格、行业规范、教学组织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必须获得大学授课许可证才能够进入教师联合会。教师执教必须遵守行业规范,教师在工作中既要接受学生的监督,还要接受同行的监督。[3]

因此,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工程师学校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在学校内部,要求教师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有充分的了解以及明确为达到培养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确定或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这样有助于学校与有关各方面,特别是报考者、工程专业学生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

(4)强化能力教育。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更好地适应将来职业的特点。因此,工程师教育机构通过在培养目标的确定、政策实施、所学技能认可,尤其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工程师专业学生自我测评方面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5)严格的选拔和淘汰制度。由于工程师教育是有条件的精英教育,因此,其招生选拔制度类似于我国的高考制度。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前10%左右)需要先在预科学校学习2~3年,再通过全国性的严格考试并由各校单独进行测试才能进入工程师学院。即使在预科学习阶段,也将逐年进行筛选淘汰。严格的选拔和淘汰制度是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

三、对我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启示

1.完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立法工作

在建立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大趋势下,完善立法工作是基础。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式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这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比较类似。法国工程师教育是通过立法来保证教育质量的。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减少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才能保证大学在法律规定下的办学自,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办学质量。因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亦应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政策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保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以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总体水平。

2.依据认证标准办学是保证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基础

CTI的认证标准是依据社会对在科学、技术、工业领域的工程师具备能力的要求确定的。依据CTI认证标准办学可以从科研和职业特点两方面保证工程师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工程师教育的创新性和研究性,确保工程师教育面向企业,面向世界。CTI与欧洲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结合保证了法国工程师教育在法国及欧洲硕士阶段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使CTI得到欧洲的认可,学位文凭互相承认。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机构按照CTI的认证标准办学,保证职业化和系统化,确保了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作为名副其实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目前我国已经有10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科专业,但是缺乏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认证体系。学习、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先进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机制,可以保证办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推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3.国际化、职业化是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法国政府推动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两个主题就是促进工程师教育的国际化与职业化。法国一直重视面向国际的工程师教育培养,也致力于把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推向世界,让法国的工程师培养获得欧洲以及世界的认可。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应该加强与国外工程教育界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法国工程师教育十分重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融通,强调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注重实践环节,邀请企业界人士担任教师和参与评估,这都促进了工程师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就业。我国是一个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学习、借鉴法国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制订满足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的标准,可以有效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实现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4

在FIDIC施工合同下,工程师承担了设计人、监督人、合同管理人、签证人等基本的角色。对工程质量控制而言,工程师承担了质量监督人的角色。其含义是,承包商负责遵照设计要求(包括技术规范),工程师负责检查承包商是否遵照了设计要求。承包商负责质量控制,而工程师则负责监督承包商维持恰当的质量控制。

鉴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一次性和长期性,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在第一时间或尽可能早的时间发现违规和缺陷。所以,赋予工程师监督人的角色是起草FIDIC合同的本义,但这个角色应看作是承包商实现质量目标的支持者,而不是实现质量目标的主体。

有些人认为监理工程师是负责质量控制的主体,要求监理工程师承担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这一点是违背国际惯例的。但这并不是说工程师不承担任何责任。在FIDIC合同下,工程师承担了照管工程设计和监督质量的责任。在普通法环境下,工程师没有履行这一责任称之为失职,可通过民事诉讼,以第三方诉讼方式来处理。我国建筑法规定,工程师应当检查而未检查应承担连带责任。

内尔・布尼(Nael G. Bunni)在其著作《FIDIC合同》一书中对工程师质量监督的内容也做了阐述。他指出,在红皮书模式下,工程师监督的内容是监督工程实施,确信在工程完工时,业主拥有一个符合合同的工程。工程师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对承包商的施工方法作出指示。即使工程师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承包商的施工方法将可能造成财产损害和人身安全,工程师监督的义务也仅限于警告和提醒。

为阐明这一点,布尼给出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即1976年的Old-school v. Gleeson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原告是两片相邻财产―艾斯林敦30号、31号绿地的业主,他打算对绿地进行重新开发。第一被告是建筑承包商,第二被告是咨询工程师。施工内容是对31号绿地全部进行拆除,对30号绿地部分进行拆除。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1972年3月14日,当31号绿地的拆除和开挖几乎结束时,分割31号和32号绿地的隔离墙倒塌了。原告向两个被告人提出诉讼,要求损害赔偿,以弥补32号绿地业主遭受的损失。承包商承认他有保障业主免遭其他诉讼的义务,但向咨询工程师提起第三方诉讼,要求咨询工程师承担原告的索赔要求,以及由于工期拖延给承包商造成的损失。承包商声称,咨询工程师违背了照管工程设计和监督施工的义务,因为他本不应该做出一个造成分割墙倒塌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咨询工程师也未能进行充分的监督。

这个争议的实质是:为达到要求的结果,咨询工程师应对承包商实施工程的方式承担多大的义务。承包商认为,咨询工程师有义务查看承包商以合适的方式来实施工程,特别是当涉及工程安全问题时。承包商认为,咨询工程师有义务对承包商实施工程的方式作出指示,如果工程师看到承包商的施工方式危及工程安全,工程师在必要时应停止工程施工,或让承包商按与计划的、或拟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不同的方式来施工。但咨询工程师认为,工程施工方式是承包商的事情,他不能要求承包商遵照任何特殊的工作顺序,他也没有权利和义务卷入承包商的工作中去。当然,他不会对可能危及生命危险的情况置之不理,如果他看到可能会导致财产破坏的情形,他会进行干预。法官支持咨询工程师的观点,他认为咨询工程师没有义务告诉承包商应该如何实施工程,无疑咨询工程师可以提出建议,但选择开挖方法以实现工程设计是承包商的责任,承包商应当决定开挖顺序以及开挖后的临时支护方式。法官驳回了承包商的请求,判决如下:

1.咨询工程师的设计并非不坚固,分隔墙的倒塌不是设计错误的原因。

2.咨询工程师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对承包商的施工方式作出指示。

3.即使法律要求当咨询工程师知道或应当知道承包商没有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而缺乏这些措施会有财产损害的风险时,咨询工程师有照管承包商小心避免损害发生的义务,但咨询工程师的义务也不应超出警告承包商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的范围。

4.咨询工程师事实上已对承包商提出了充分警告,他没有违背其义务。

二、工程师质量检查的水准

工程师代表及其职员采取的检查水平取决于承包商检查和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和完备性。对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独立检查和质量控制系统的承包商来说,工程师代表及其职员仅需要有限的监督。另外一种极端情况是,一个无能的或不诚实的承包商未能提供充分的现场监督或者没有多少管理机构,业主和工程师将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工程师代表来检查。

布尼在《FIDIC合同》一书中也指出:“如果承包商投标时没有打算安排监督人员来实施质量控制目标,在其计划的施工方法中也没有包括质量目标,在工程施工和控制中也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质量。那么,在工程现场工程师和承包商保持平滑和满意的关系将是极端困难的事情。这时,工程师将不得不充当警察角色,每天忙于发现错误和考虑纠正错误的方法。”

工程师的质量监督并不是对每个工人的监督,工程师应注意承包商必须雇佣监督人员,由他们直接和现场人员联系,包括向现场人员发出指令,来保证工程实施质量。除他们之外,工程师/业主不能直接与现场人员发生联系。

工程师代表应避免自己的下属进行日常检查和质量控制管理,这些应当是承包商的责任。照此而行会导致承包商的工人不断地欺骗监理工程师,这种状态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施工监理的被动局面,因此,工程师代表的人员必须通过承包商的监督人员来管理指导现场工作,千万不要直接指导工长、施工员或者工人。

在某国际工程工地上,曾有工程师代表的人员直接指挥承包商的工人,结果导致承包商的极大不满。除来函抗议外,承包商还借题发挥向DRB报告,渲染和扩大事态,以贬低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和丑化工程师的形象。

三、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是用来检查一个公司的产品达到预期质量的管理体系。为做好质量管理,承包商最好有一个质量保证体系,而不是质量控制系统。因为质量保证的目标是第一次就使它走上正规,而质量控制的目标是检查结果。

在我国,业主的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一般会要求承包商设立一套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监理规范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例如《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DL/T-2001)第5.5节规定: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承建单位按合同文件的规定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承建单位的质量体系必须报经监理工程师审批或认可;《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J 077-95)第3.3节规定: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审批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施工监理规范》(GB50319-2000)第5.2节规定:工程项目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包单位现场项目管理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

但对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现场的作用,不同国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英国在现场引入质量保证体系就受到了抵制,因为许多在现场的人感到它是对他们额外的和不必要的控制和检查。

在FIDIC合同1999年版本以前的合同条件中没有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如果指令一个国外承包商执行一套详细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可能引起合同和费用方面的索赔。FIDIC合同1999年版施工合同条件中已增加了质量保证条款,将不存在这一问题。

因此,除非合同中有清楚地规定,否则,工程师应小心不要卷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

有了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允许降低工程师在监督施工合同中的地位,这在国际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工程师有责任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他不能将此责任转嫁给别人。如果唯一的信任建立在承包商工程质量的保证体系上,那么合同将需要进行大的修改。只有在有些种类的交钥匙或简易采购合同中,可以仅依赖于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即使在这类合同中,业主也会任命一个检查员来代表他自己查看承包商的工作。

四、质量标准

工程师应该认识到,施工缺陷并不都是承包商造成的,它们可能是设计要求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即设计错误或不完善的技术规范造成的。从事国际工程监理的工程师不能苛刻地理解或生搬硬套技术规范,或认为任何情况下设计规定的质量标准不能改变。这在国内工程中可能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在国际工程中却可能引起重大的索赔和争议。

如果规定的质量标准达不到,不是由于承包商的施工工艺的原因,而是由于设计错误的原因,工程师应抱着主动的态度,及时提出设计的改进措施,尽早就其实施的合同后果和业主、承包商进行磋商,并尽快付诸实施,这对工程总体利益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技术规范本身不完善,正常情况下的施工工艺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工程师必须采用注重实效的态度来决定施工中的偏差到底是否是一个问题,或规定的质量标准是否一定必要。工程师应和承包商进行技术讨论,试图找到最好的可达到的质量标准。

对各种具体情况,工程师应用其工程经验来判断。在混凝土浇筑时偶然出现一次其强度与要求强度有一较小的差距的情况可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混凝土会随着时间延长而获得一个合理的强度。与这个情况相对的是,如果混凝土强度经常达不到要求强度,这时就需要工程师采取行动。视情况需要,工程师可能要求承包商提出处理措施,或在必要时由工程师签发指令。

五、以单元工程为基础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将一项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工程,作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基本单位。这种做法在国内工程现场非常普遍。我国的监理规范普遍要求工程师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中,应以单元工程为基础,以工序控制为重点,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为实施对工程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有权对施工工序进行监督,承包商必须按批准的方法进行施工,按规范要求的工艺操作,工序完成自检合格后请现场工程师检查签证,未经签证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这种做法对由国外承包商承建的国际工程来说,可能会产生冲突问题。因为他们会认为这种做法将浪费大量的时间,并对他们自主监督工程造成困难。

控制施工措施计划和单元工程质量对国内工程来说可能习以为常,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工程师更直接的控制工程施工。但在FIDIC合同和其他类型的合同中,施工措施、计划和质量都由承包商来负责。工程师的职责仅是监督保证工程符合合同,干扰承包商的责任会产生合同问题。工程师质量控制的责任和质量检查的水准在前面已有详细的阐述。

六、质量与支付的关系问题

按单元工程为基础进行质量考核、计量和支付在国内工程中是普遍的做法。比如,《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DL/T5111-2000)第9.2条规定,工程计量以单元工程或分项工程为基础,未经工程质量检验合格不予计量,第9.3条规定,只有工程质量检验合格,监理机构才予以进行工程计量和办理合同支付。”

但工程师应注意,将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挂钩的做法对于国内合同来说可能非常正确,但对于国际合同就不尽然了。

比如,在处理支付问题时,有人认为混凝土构件上出现了裂缝尚未修补,就不能对其进行支付;有人认为,作为单价合同的支付,就应该严格按质量标准对照,低于标准的就不应付款;有人认为,试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不应付款;有人认为工程尚未检查就不能支付;有人认为尚未提交支持文件材料就不能支付。

事实上,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是两个不直接相关的概念。如果二者直接相关,FIDIC合同中风险的平衡关系就会改变。这是因为在FIDIC合同下,支付并不意味着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批准。一般来说,每月的支付证书是对承包商按照合同完成的工程的评定,并不是要精确地对完成的合格工程用人民币来描述。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哈德逊建筑及工程合同》中关于签证和中期支付证书的一段话得到证实。引用如下:

“通常,这些条款所指的支付只表示到支付那天所做工程的大约价值(或一部分价值),也可能表示到场材料的大约价值。如果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支付并不能表示对工程质量和材料的满意,从而具有最终决定性,也不会对业主具有约束性。支付经常用来表示按要求完成的工程的价值,这是可以的,因为在任何关于支付的条款中这样一个条件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关于中期支付的大多数条款中都规定,在签发每一期证书时,要对整个工程(不是自上次证书以来所做的工程)进行重新评价。因此,无论是最终支付证书,还是每一期的中期支付证书,通常都要作重新调整……”

FIDIC合同的公正性的一个体现是,它要求承包商应该为他所做的工作得到支付,以保证他的现金流和工程有一定的进度。同时,FIDIC合同中有保留金扣留、履约保函以及其他保险措施来保证承包商按照质量规范进行施工,以保证业主得到一个满意的工程。如果干扰这种风险平衡机制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索赔和争议,造成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

比如,在国内某国际工程中,承包商就这类问题提出了签证不足的争议,并提交给DRB审议,结果业主方不但支付了扣留的本金,还付出了一大笔利息。

根据该项目国际咨询专家和DRB的建议,处理质量和支付问题的恰当做法是:

工程师在签发证书时必须公平合理,如果一个项目中的整个工程没有全部被拒绝,那么扣除100%的申请金额是不合理的。

通常情况下,未提供质量资料、试验资料、工程师尚未检查等不是签发中期支付证书的必要条件;对有些项目来说,等到试验以后再进行支付也许是合适的,但是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下一期签证中作扣除。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5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57-02

水利工程施工是形成水利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要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1 项目质量保证

如果说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质量计划是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即规定了项目要按什么样标准做哪些工作,那么,项目质量管理保证则是要解决确保项目团队顺利完成这些工作的组织措施。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是项目质量管理中的组织工作,这一工作的目标是要建立和健全项目部的质量管理休系,并通过这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去开展质量保障的各项活动。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施项目质量计划、达到项目质量目标所需的组织结构、工作程序、质量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各种资源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可见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管理工程项目的核心,其建立和健全的基础就是项目配置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等。一般来说,随着项目部的组建工作的完成,实际上就己经固有了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为完成项目任务所组建的项目部都必然客观存在着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因为它包含了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而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期望或要求每一个肩负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项目组织能够按照IS09001:2000标准有关质量体系标准来建立和健全该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更为完善、科学和有效。只有建立了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才有M全面地开展项目质量管理活动。而为了达到项目预定的质量目标,就必须加强项目内部质量管理,采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科学组织施工,严格贯彻企业制定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在全面熟悉施工图,充分领会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建立企业一级和项目部一级的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体系、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及质量检验体系,使所有部门能够纵横沟通,相互联系,高速、有效地运作,从而最终保证工程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2.1 企业质量体系组织机构

2.1.1 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一级的质量管理体系侧重于企业多个工程项目质量的宏观管理,并为单个的项目质量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代表企业接受第三方年度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审核工作,从而确保持续地为顾客提供质量合格的水利工程产品的能力。

2.1.2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企业建立以总经理为负责人,总工程师为技术业务领导,由经营、生产、劳资副总经理及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参与的质量管理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控制。企业以质量安全部部长为首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建立质量检查小组,代表企业总经理和总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跟踪控制,严把每道工序质量关。

2.2 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

组建成立工程项目部,选派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担任项目经理,其他成员均选派具有丰富施工经验,专业配套的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项目部下设专职技术、质量、安全、资料、材料、合同预算、财务等人员,全面负责现场协调、施工准备、计划调度、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资源配置、合同预算、工程回访等方面的工作,对业主和监理单位全面负责,同时接受上级和地方各级领导的监督管理。

2.2.1 建立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2.2.2 项目质量监督体系的运行

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监督文件和资料控制、检验和试验状态及其设备控制、质量记录控制、内部质量审核、纠正措施等要素的具体实施;施工员及各班组长认真进行施工自查、互查,对违反技术、质量操作规程的作业应及时制比、纠正;项目的质检员独立、客观开展质检工作,对质量检验不合格品有权禁止放行;测量员发现因测量数据不准造成质量事故时,应及时通知主管领导,并采取纠正措施;试验计量员参与调查处理因试验计量失准导致的质量事故;现场成立QC小组,专攻质量通病。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6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75-04

2004年起,为了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指导,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评估”),全面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文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为例,讨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绩效为核心,构建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评估指标量身定制

通过评估,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阅,各院校以评估为契机,加大办学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评估指标量身定制,指标明细,操作规范。以柳州师专为例,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构见图1。如图1所示,教务处对学校负责,代表学校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管理和实施。教学督导组通常由退休的资深老教师组成,是独立于教务处、直接受命于学校的教学督查机构,负责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对教务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或通过访谈、听课,监督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教学系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单位,下设教研室负责落实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学生教学信息站由教务处直接管理,每个班级设1~2名教学信息员,按周收集并反馈教学信息。整个监控体系围绕常规教学检查、教学质量评价和听课反馈(包括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和学生听课)等开展工作,工作要求和评价准则以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工作管理制度为准。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分离

通过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各种检查工作也形成了良好的操作规范。但是由于传统管理方式和行政职能问题等原因,教学管理与教师职称、津贴等绩效管理制度没有实现同步改革。如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排名不作为教学工作量计算的参考指标,也不是年终考核的依据,更不属于职称评定考查的内容。因此,教师对各种监控制度执行的热情和配合度并不高,质量监控效果欠佳。提高教学监控管理制度执行力,必须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1]。

(三)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程序繁琐[2]

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程序是参照评估指标体系定制出来的,注重规范性建设。但是规范性往往是以附加工作或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加上评估指标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3],有些指标没有考虑到可操作性和教师自身需求问题,使教师对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或只是敷衍了事,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有些教师则疲于应付检查,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要以人为本,从管理需要和教师发展需要两方面考虑,增强监控的可操作性。

(四)教学评价体系设计不够合理,评教结果与教学实际偏离

有研究表明,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学效果,而是教师的阅历、社会关系和仪态仪表[4]。教学效果通过不同评价者的主观意识反馈出来,参评的主体数量、主体成员的知识水平状况、上下属关系、同行关系和师生关系都影响着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评教结果与实际偏离过大,就会使教师对评价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在柳州师专的评教体系设计中,领导、同行和学生三类主体成员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综合成绩按“领导(占30%)+同行(占30%)+学生(占40%)”计算得出。调查发现,在评教过程中,领导、同行和学生按印象打分的现象非常严重。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评价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仍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环节。

(五)教学质量监控没有同师资培养机制相结合,掩盖了教学监控的真正目的[5]

目前,柳州师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以鉴定和考核教师为主,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然而,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只鉴定和评比教师教学业绩是不够的,还应加强对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强化其学习的自发性,用学生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促使其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可持续地进行教师梯队建设。建立与评价制度相配套的师资培养机制,加强对问题教师的指导,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这才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

(六)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

在传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通常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将学生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但实际上,考试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日常教学过程的点滴积累,反映了教与学相融合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也不能及时反映给教师,产生了教与学脱节的普遍现象,教学效果无从保证[6]。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督,并引入课堂教学反馈体系,使教与学能够衔接起来。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思考

在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学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探求知识的深度对教师不构成压力,教学的自由度较大,教学质量的定位比较模糊。对教师来说,在没有压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只做到教学工作不违反规章制度和教学规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应该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加入压力和动力成分,即加入绩效评价,用绩效产生压力和动力,驱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以人为本,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师资培养长效机制,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以行政手段保障推广实施。

(一)总体原则

绩效评价通常以定量评价为主,即以数据为依据[7]。以绩效为核心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总的原则是将教学质量监控同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即将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使教学效果同津贴分配、职称晋升等利益环节挂钩,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二)总体思考

以绩效为核心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保留原有监控体系的大框架,在原体系中加入绩效考评机制,并以行政手段保障实施。绩效考评围绕监控体系的工作流程进行,做得越好,评分越高。为了提高绩效考评工作的效率,需要构建一套基于网络的教学工作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实现绩效考评的信息化。柳州师专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分为前期监控、过程监控和后期监控三个阶段,各阶段绩效考评主要观测点如下。

前期监控。前期监控主要监督教师学期初对教学任务的准备情况,对教材的钻研情况,包括是否按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对教科书内容掌握的程度,授课计划是否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处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查阅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等。本阶段绩效考评主要观测点有2个: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过程监控。过程监控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以听课指导和教学反馈为主。一是考查教案的准备情况,包括是否考虑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性质等;二是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姓名、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表现、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对任课教师的适应性和期望值等;三是考查基于工作过程培养教师的执行情况,主要考查教师作为导师培养年轻同行的记录、个人成长记录、教研活动记录、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的记录和听课记录等。本阶段绩效考评的主要观测点有8个:教案、学情分析、教师听课记录、导师培养记录、教师成长记录、教研活动日志、学生培养记录和教师授课日志。为了杜绝弄虚作假,导师培养记录、教师成长记录和学生培养记录以聊天记录形式呈现,每种记录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通过约束教师完成一定工作记录或日志的方式,迫使教师自我反思,推进教学研究[8],同时还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

后期监控。后期监控主要考查教师教学的总体效果,从教学综合评价、课程考核和教学总结三个方面认定教师工作的绩效。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一致,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督导、同行、领导和学生四种对象为主的听课指导制度,加强引导教师、学生理性评教,保证评教结果的准确与公正。在课程考核方面,审查内容包括考试命题是否科学,试题的覆盖面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准确,学生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等,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监控,可以避免教师考前漏题或命题过于简单等情况发生,同时可端正学生学习与考试的态度,确保考评的公正性。本阶段绩效考评主要观测点有3个:教学评价、课程考核和期终教学总结。

根据以上考评思路,初步设置教学质量绩效评价观测点量化分值,见表1。表1中绩效考评观测点的完备性和量化分值的科学性还有待考究,至于如何把握绩效分值与津贴分配、职称晋升等利益环节的关系,各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定。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改革尝试中不断完善。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教师的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必将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竞争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LSZ2011JGA01,主持人:蒙焕念)

参考文献:

[1]李楠.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96-99.

[2]朱以财,王平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机制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31-32.

[3]朱方鸣,张小军,陈华,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问题与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48-53.

[4]田金梅,陈铭波,陈海燕,等.大学教师角色绩效对教师满意感的影响研究[J].经营者管理,2011(3):274-275.

[5]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8-39.

[6]马会泉,王丽丽,李海英,等.论高校师生关系淡化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64-65.

[7]洪林,陆为群.关于地方高校实施绩效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0):34-36.

[8]王淮庆,杨晓莉.加强教学教改研究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of Performance

MENG Huan-nian, FAN Hua, WU Xin-de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7

摘 要:在国家提出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的背景下,江苏省盐城师范院校开展了培养“卓越教师”的试点工作。如何对卓越教师培

>> 煤炭类“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 地方高校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究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建立施工监理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前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启示 民族地区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讨与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实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思想政治保障体系的建设探析 以《标准》为龙头,构筑立体化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 民办高校发展培养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合肥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07.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8

系(院)是实施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实体,是保障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建立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的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各主要教学环节系级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系教学委员会评教活动,是高校系(院)级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和关键因素。

一、构建系(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

系(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对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是为全面提高本系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采取的教学管理措施。为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贯彻下列原则:

1、全面性。即要从整体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践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得到发展;同时也要从微观上重视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要素的优化。

2、全员性。教学质量监控涉及系(院)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也包括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要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全程性。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建立全程性的质量控制系统,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4、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为了给教师、学生排队,为了奖励和惩罚,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贯彻发展性评价观的思想和理念,真正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高校系(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是开展质量监控的依据和出发点,要根据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结合不同系(院)的承办专业、办学实际、办学特色及教学科研优势,制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为系(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提供具体标准和客观依据。具体包括:

1、人才培养模式系统

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

2、教学质量标准系统

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

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

包括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试及课程合格率,及获奖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等。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要建立立体化的系(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一般要由三级监控主体构成。即:

1、系(院)教学委员会

建立系(院)教学委员会对教学运行各个环节的检查和审批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和教案、教学课件、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检查制度。

2、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

建立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对本教研室人员听课、评课制度,尤其是对新进青年教师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教师的帮扶制度;建立教研室对教师教学过程检查验收制度,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制度等。

3、辅导员和学生(含教学信息员)

建立学生辅导员和学生,特别是教学信息员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三、高校系(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措施:

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包括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两个层面:

1、过程性管理

(1)建立常规性的教学检查制度: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期初教学检查以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准备情况为主,由分管教学的负责人组织;期中教学检查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院系具体组织实施,有关材料及时报系(院)教学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院系成立考风、考纪巡视组,及时检查并互相反馈。所有的检查严格按照《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规范》进行。

(2)建立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委员听课制度: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委员不定时随堂听课有助于及时了解全院教学工作的情况,有助于突出教学工作在全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制定有关教学工作的政策提供实际依据。

(3)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实际参与者,他们有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不完善的,在监控体系中增加学生信息员队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便于学校和各院系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意见,便于加强学生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目标性管理方面

(1)建立考试质量的管理与分析制度: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有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 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抓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将有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扩大科学眼界,增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每年应进行应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评优表彰工作。

3.激励机制方面

(1)建立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有助于激发广大青年教师钻研教学、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等的热情,在青年教师中弘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倡导爱岗敬业的时代风尚。

(2)定期评选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可以每几年进行一次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评选工作。

总之,系(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确定、质量标准建设、信息收集、信息反馈和调控等环节,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的授课评估、学习评估。要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执行,不断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促进系(院)教学质量的不断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9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指出,评估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下简称合格评估)针对未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普通本科学校(以下简称新建本科学校),包括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1]。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共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观测点39个。民办高校增加"领导机制",共40个观测点。在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解析中明确:"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五是信息的反馈;六是调控。"学校的自评报告中要有对质量保障体系的专门阐述[2-3]。

1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容易存在的不足

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六个方面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运行和完善等方面距离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容易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质量标准方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尚缺少较明确的可检测的质量标准,尚缺少部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标准;在自我评估方面,仍需要进行专项自我评估,包括院级教学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多媒体教学评估、培养方案评估、试卷评估、教研室评估、实验中心或实验室评估等等;在质量监督方面,虽然规定了各级听课制度,检查教师的教学日志、调停课率、学生的到课率、实验的开出率、考试的通过率等等,但仍需深化其层次,看实验的开出率,更应看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开了多少,效果如何。看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进度,还应看题目的大小、工作量的多少是否合适,有没有实验或社会调查等等[4-5]。

2新进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四个方面:政策制度保障、师资队伍保障、教学条件保障以及质量文化保障进行改革。

2.1政策制度保障

2.1.1建全面、详细的质量标准

根据机电与质量技术工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标准。

2.1.2质量监控与评估方面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校院级的管理是三个关乎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我校对评教和评学比较重视,但学院作为基本教学单位,对教学质量关系重大,建议开展周期性的院级教学评估,同时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运行监控与评价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研室等专项教学评估。

2.1.3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考核

健全本科教学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对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从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及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对各学院(系)的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

2.1.4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借鉴其他高等院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建议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教学辅助岗、实践教师岗等多类岗位,对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岗位职责。根据对教师采用分类管理的原则,从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入手,对全校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实践教师岗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分类考核。教学工作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授课(含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习、社会实践、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编写、出版教材。在教学质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教学获奖情况和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方面。

2.2师资队伍保障

2.2.1青年教师培养

教师教学发展及教学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大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举办校级、学院级的以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教学学术活动,如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学术讲座;示范观摩等。邀请专家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开展全方位个性辅导,从教学细节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

2.2.2教学团队建设

加大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共同制定并实施教学团队工作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教学条件建设等内容,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2.2.3改进教学督导工作

充分发挥学校和院系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在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作用,督导并重,建议增加针对性的听课和指导工作,多帮助、指导青年教师和新引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针对师生中负面反映较多的教学开展了专项调查,采用到现场听课、检查课程教学大纲等,进一步改进。

2.3教学条件保障

2.3.1协同创新,整合实验室资源

对全校师生充分开放现有实验室并配套相应的实验室人员、岗位、制度、评价机制,实现师生网上预约实验,提高教师科研和学生创新能力;

2.3.2加大投入,建设校内仿真训练基地

2.3.3政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2.4质量文化保障

质量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从而产生对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的认同感。培育和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文化,也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浓厚氛围中,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会自觉做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明确质量目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质量首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定期研讨教学质量问题,注重教学成果的展示与交流,通过引导、激励机制,传播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就、促进质量观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促使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觉实践者。

3结束语

综上,新增本科院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研究成果,借鉴老本科大学建设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是必须且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德江.从教学工作评估看教学质量保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3):34-36.

[2]詹亚力,史庆,郝杰.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2(1):78-81.

[3]陈颖.构建全方位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北京教育,2015(4):67-69.

质量体系工程师例10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院校的发展也相应地由原来的注重量变向注重质变转变,因此,提高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技工院校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为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技工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1.以质量求生存是技工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在动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高质量就业,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技工院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如何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保持市场占有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目标,就必须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通过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技工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职业素养。但如何提高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各类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确保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需求是技工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如: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待提高;生源质量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影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训基地设备不足,与企业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不利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二、影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师素质

目前技工院校教师队伍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偏低,教师队伍普遍年轻,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理念模糊,方法落后,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2.学生素质

技校学生普遍是高考落榜、中考落榜学生,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些社会的新一代普遍存在既自卑又自尊、既懒散又浮躁的心态,使得技工教育的教学工作难上加难。

3.教学方法

技工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落后,讲多练少,灌输内容多实践内容少,导致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完成从传统教学方法向新式教学方法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

4.教学内容

技工院校传统教学内容很少能体现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内容滞后时展,严重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教材的编写形式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实用性,教材的实践性不强,与技能鉴定标准不接轨,不能适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5.教学评价

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内容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未真正建立起来。重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监控评价,忽视对学生能力的监控评价。重视对教师进行监控评价,忽视对学生的监控评价。重视监控评价,忽视信息反馈,忽视家长、用人单位的评价。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对接,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但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比较明显,企业还未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对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三、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指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系统的要素在系统中处于一定的位置并发挥一定的作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只有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功能,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提高。

2.综合职业能力理论

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涵盖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既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共处,锻炼社会能力。通过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3.以人为本理论

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管理主体、客体和目标都是人。 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作用于管理客体的人,从而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学生的成长。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树立“教学中心”观念加强教学制度建设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技工院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开展,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学生评价、教材开发使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企业实习等方面的教学制度建设,不断规范教学工作流程,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面向工作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与学生未来职业接轨

面向工作岗位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注意吸收企业中实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对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构,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深化产品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上;构建教师职前、入职、职后培训体系,将学习和培训贯穿在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确定培训重点,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外出学习、讲座、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设立专项教研经费,开展课题立项,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和课题,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应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仿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利用分层次教学、分组教学等组织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人合作、创新意识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质量也会自然得到提高。

5.创建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撑。学校应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和条件,邀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课堂即车间”的标准进行建设,缩小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6.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专家咨询机制,及时指导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过程管理机制,就产品教学、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企业实践等合作环节进行管理。建立互赢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使合作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邀请企业、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评估过程中,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7.加强教学督导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技工院校应成立教学督导组,完善由学校、系部、教研室组成的三级督导体系,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通过问卷调查或评分的办法,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作出评价。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全面掌握教师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建立信息系统,反馈质量信息,将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系部或教师,引导他们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整。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评价中,有利于我们按照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肖志扬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D].20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