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视觉概念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22

视觉概念设计

视觉概念设计例1

【关键词】视觉传达 平面设计 新媒体 通用设计

平面设计在印刷文化发展的带动下,以纸质媒介为视觉载体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给传统的平面设计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原本属于印刷文化的领域不断被压缩和分解,传统的以图形处理为主要任务的平面设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平面设计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平面设计是否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能否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是否能找到新的生存途径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 视觉传达概念的提出

1.1 印刷时代的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与印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真正的平面设计始于19世纪,机械化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是形成平面设计的主要因素,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极大的促进了平面设计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尤其是照相制版印刷和石板印刷的发明及发展,催生了现代平面设计。到20世纪初期,艺术改革运动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视觉感官,平面设计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海报风格及各种宣传画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刷术是平面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平面设计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直接原因。平面设计是一种以视觉媒介为载体,由印刷制作而成的向大众传播信息和情感的造型活动,具有直接性、即时性、广泛性和渗透性。平面设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广泛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纸质包装、书籍封面、商店广告等,它是现代社会向人类提供多种视觉信息的载体,是信息传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特定时期还兼具着一定的文化传播和艺术传播的职责。

1.2 传统平面设计面临的困境

首先,传统的平面设计在现实空间的生命周期较短,人们在平面设计上的视觉停留时间极短,只能受到瞬间感染力的影响,这就极大的缩短了纸质媒介作为视觉载体的有效期。其次,印刷平面设计的批量生产容易导致生产过剩,纸质媒介的有效期短,使传达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就成为过期信息,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与当前建立节约型社会主流趋势相违背。最后,传统的纸质平面设计只能实现单向度的信息传达,无法与受众形成及时有效的互动,信息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其传达效果大打折扣。

平面设计不仅是一项简单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为人们创造艺术的一项活动。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毫无生命气息的设计产品已经无法吸引人们的兴趣,传统的平面设计已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生命力、情趣化和富含一定意境的设计。

1.3 视觉传达概念的提出

受传达和交流需求的影响,平面设计正在被视觉传达设计所替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最早于1960年的日本东京设计大会中提出。会议参与者意识到视觉影像随着影像媒体的不断发展而开始独立存在,需要一种能代表设计的新名词,视觉传达概念由此开始被提出。视觉传达不仅包括平面设计,还包括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新型传播媒体,极大的拓展了平面传播媒介的范围,原有印刷平面设计所包含的内涵已经无法涵盖新媒体的创造性,美术设计范畴也难以容纳诸如影像设计、网络设计、动漫设计以及视觉环境设计等内容,视觉传达设计由此产生。

视觉传达设计的起点为设计,中心为传达,信息传递的方式为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以清晰、条理和具有一定美学水平的设计传播信息,从而提高视觉传播的效率,可以说视觉传达是一种复合型的设计,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平面造型,一种视觉图像的呈现。随着传播媒介功能的扩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并逐渐由注重设计者个人的表现过渡到关注受众者的视觉感受及信息感受。设计者已经完成了从商业艺术家到平面设计师角色的转变,当前正面临的是由平面设计师到视觉传达者角色转变的重任,新时期的平面设计将突破领域的局限性,逐渐走向交叉、综合、融合的新时代。

2 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再生

2.1 现代平面设计的主要任务

随着设计环境的不断变迁,平面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的称谓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在未来设计行业中,将会出现更为广泛的行业定义,使视觉传达设计里包含更为全面的信息,涵盖生活中各行各业,使设计深入到各个领域。设计者原研哉曾说,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力,因此,设计者的主要工作不是设计实践,而是要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1.1 合理配置媒体资源

设计若只依靠传统的媒体,不仅其发展将受到影响,还可能遭到社会的淘汰。网络的兴起及发展,并没有完全取代报纸,电子邮件和手机的发展也没有减少邮政物资的数量,因此媒体种类的增多会促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平面设计发展的新途径就是要把不同媒体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

2.1.2 设计信息的传达

现代设计产品信息的表达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的信息表达,而是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将解读工具授予客户,使其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自我阐述。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发展趋势为对信息过程的整合和视觉翻译者向信息传递者的演变。无论是传统的平面设计还是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都需要依靠设计职能来实现。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都将成为平面设计的发展空间,是视觉载体范围的扩展,同时也为平面设计再生提供了更多可能,进一步提升了平面设计的社会价值。

2.2 平面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2.2.1 数字化市场

数字化市场发展趋势主要是由新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主要力量,新技术的出现,为平面设计开拓了新的市场,也促使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服务的诞生,如电子邮件广告、在线广告、广告搜索、博客、手机市场等,这一系列的数字化市场具有的特征如下:消费者是设计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过程将观众的喜好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者对设计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注重设计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新媒体的选择和检索对设计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2.2.2 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指设计本身不需要调节或者变动,就可最大程度上适用于多数人产品的设计,设计者的作用是帮助消费者改变或者协调环境和产品。通用设计是交流设计的一部分,是未来设计的新动向,该设计的主要原则为设计多样化的力量为人们所用,其次使用方法简介直观。如公共场所自动人行道及电梯的图画说明设计等。

2.2.3 可持续型设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化、资源都具有可持续再利用的特性,现代平面设计也应该将产品和设计材料进行谨慎的思考,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若能使用恰当的方法传递环保意识,可极大的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3 总结

平面设计是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经济活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纸质平面设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呆滞的画面设计已经毫无吸引力,具有生命力、能激发人的感知和情绪的设计才是视觉传达概念下的设计。新媒体的出现既带来了冲击,同时也是传统平面设计新的表现手法,设计者只有合理利用各项媒体资源,才能创造出用户满意的设计作品,传统平面设计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佳.浅谈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0,08:213.

[2]蒋新.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的范式与表现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刘恩惠.谈谈视觉传达平面设计[J].江汉大学学报,1993,01:48-49.

[4]张智铭.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10.

视觉概念设计例2

1 概念设计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最早源于工业设计。所谓“概念设计”,指的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不断进化的过程。简单来说,概念设计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一个完整的概念设计分成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概念的产生阶段;第二阶段,概念的选择阶段;第三阶段,概念的表达阶段。设计师在第一阶段,分析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得出设计方向,这时设计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自由度较大。随着设计的深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不确定因素经过利弊权衡、可实现性等因素被逐个确定下来。第三个阶段,设计师把确定的概念设计方案用最合适的方式向受众进行表达和传递。如今,概念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涉及与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展,目前主要包括如下领域:电子产品领域、建筑领域、书籍设计领域、汽车领域、生活用品领域等。

(2)概念设计的表达阶段。在概念设计的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把概念进行细化,对概念设计进行表达。成功的概念表达需要清晰的概念阐述、独特的表达视角、遵从被表达对象的需求、视听元素的刺激等。概念设计表达的模式有很多,在概念设计早期,设计师们通用的方式是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模型等方式来进行传递。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彻底进入我们的生活,概念产品设计传达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图解说”方式变为以视听元素为主的数字化影像模式。

2 影像表达模式中的视听元素

(1)影像表达模式中的视听元素。概念设计表达中的视听元素包括文字、图像、色彩、音乐、音响、语言等,概念设计通过它们表达出来。视觉和听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官系统,人五官接受外界信息的比例中,仅视觉就占80%。在概念设计的影像表达模式中,大量视听元素的运用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效果,在传达效果上比原始传递方式要优越许多。

(2)影像表达模式中视听元素应用的基本要求。在概念设计影像表达模式中应恰当地使用视听元素,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应用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明确性。视听元素立意都应明确、简炼,注意防止信息误导。要力求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切分散受众注意的图形、线条,可有可无的装饰等都应该被摒弃,使参与构成的诸元素均与设计信息的主要内容有关。2)认视性。视认性是指视听元素要能引起受众视觉和听觉的注意。现代社会环境,变化万千,信息流动性强,使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曾经有美国调查表明,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的信息达上千条,如果没有引起受众足够注意的因素,设计信息的表达就很难进行。在设计时应采用生动鲜明的视听语言,通过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的创意变化,吸引受众视线和注意力。3)简明性。The more,the less.在现在的数字时代,受众已经逐渐习惯“速食信息”,这就要求必须用最简洁明快的视听元素把设计信息传达出去,因此,简明性就成了概念设计表达中视听元素的基本要求。4)生动性。生动优美的语言比一般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同样,运用生动的视听语言对概念设计表达来说更是能够起到突出设计主题、传达设计信息的作用。尤其是对概念设计而言,要将抽象的概念进行表达,必须通过生动的视听元素将其具象化,才能达到清晰表达信息的最终目的。

3 影像表达模式中视听元素的具体应用

(1)图像。图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在的第一阶段,概念的产生只存在于抽象的文字,有时候因为专业术语的繁杂,让内容晦涩难懂,难以在受众群体中普及,这恰好与概念设计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而图像的直观性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图像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还可体现设计的内涵以及情感,图像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视觉形象的与众不同的表现优势和表达能力,有意识地建构表达信息内容的视觉语句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并以及审美价值。”

(2)色彩。在色彩心理学里,我们得知各种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表情。色彩的表情是与概念设计表达的特点融汇相通的,其最终给人的视知觉印象是借助人们的经验、记忆或知识,通过心理联想而取得的。色彩在概念设计表达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视觉语言,借助它可以创造出视觉真实或者独特的视觉效果,且能进行符号性的寓意传递。表达过程中设计师可根据概念对图形进行主观色彩设置,让其能最大限度表达概念。

(3)文字。信息传播是文字的重要功能,文字元素应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达效果。不论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还是出于视觉设计的需求,概念设计表达都离不开文字的设计。文字在应用时应该注意阅读性、提示性、整齐性、舒适性。对于文字的字体、大小、形状、色彩的选择,要考虑传播受众群体的阅读特征。如受众群体为老年或儿童需要用较大号的字体,受众群体为青年人,则可以使用较活泼较复杂的字体等。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文字与画面之间的交互。文字可以减少可能的解释方式的数量,文字也帮助我们了解画面的意义。文本片段同画面与实物之间的互动对意义产生各种作用,包括简化、复杂、详述、强化、确认、反驳、否认、重述或者帮助界定意义。

(4)音乐。概念设计表达中的声音元素,目前运用最多的是音乐。概念设计表达的目的是使受众理解且接受该概念。音乐可以带给人非常直观的听觉联想,使人从听觉思维转换为深层次的幻想。除此以外,音乐还在描绘景物,刻画形象和性格,营造环境氛围等方面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小米手机MIUI系统的概念宣传片里,画面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切换,到那贯穿至终的触屏手势,再加上那引起共鸣的美妙音乐旋律,画面、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观众犹如置身于宣传片中的生活场景里,消除了观众的心理距离,潜移默化地将产品刻入记忆之中。

(5)语言。语言对画面起着衍生的补充作用,能帮助概念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表达。在传统的概念设计表达中没有语言元素,概念只能达到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现在,加入语言元素后,能大大增强概念阐释的直观性和现实感,让受众即刻进入预设情境。在概念设计表达的声音元素中,语言不仅最能清晰明了的进行概念表达的元素,也是最具有魅力和亲和力的元素。

视觉概念设计例3

“意在笔先”,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绘画创作都需要经过作者深入的构思活动,才能得到“意”。对于包括设计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活动来说,“意”是创作的灵魂和核心。“意”是艺术思想,也是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先行。面对一个新的设计项目,形成并提出独特的设计概念是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难题。概念来自何处?对于商业设计范畴内的商标设计来说,它决不是设计师大脑中偶然的“灵光乍现”。

准确的设计概念是商标设计最终通过市场检验的前提,富于表现力的图文传达是商标设计的视觉体现。商标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艺术创作行为,而是最终要通过市场效益检验的设计活动。成功的商业设计必定是具有足够市场说服力的设计概念。

概念来源于“认知”。宏观来说,是设计师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具体来讲,是设计师对设计对象、市场信息的“认知”。对相关信息的认知过程就是概括、浓缩、提升设计概念的过程。设计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直觉,从各类信息中找到最具商业价值的部分,并运用跳跃性思维和想象力,甚至调动个人的情感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设计概念。设计师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设计概念的品质的优劣。

一、从事商标设计之前有必要对商标(Logo)的深层意义重新作一下探讨,明确商标设计有别于一般标志设计的要点。

1.商品的标识——识别、推销商品的视觉符号;

2.品牌的标识——品牌视觉形象的核心,品牌文化的视觉

符号;

3.形象的标识——企业、机构形象的视觉符号;

4.具有法律上的专属性、唯一性。商标形象不可有相似的复制。

商标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可识别性是商标设计的显著特征,无论是文字、图形,还是文字与图形的组合,都要立意新颖、独具风格,具有足以与其他同类商标相区别的特点。商标设计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也就是运用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元素作为某种商品或企业机构的符号象征,传达商品或企业机构的信息和理念,以树立商品品牌或企业的形象为设计目标。

二、明晰了商标及商标设计的本质特性后,设计师应搜集设计项目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理性的分析,敏锐地捕捉设计对象最具市场说服力的“卖点”,形成设计概念。

(一)来自设计对象的信息

商品(企业)的行业特征、发展历史、生产方式、原料特色、使用效果、地域特色等信息。面对寻求差异化的营销模式,挖掘设计对象所独有的特点往往就可以提升为商标设计的概念。

(二)来自销售对象的信息

销售对象即指商品的消费群体。“认知”他们的年龄、成长背景、精神特征、审美趣味、生活观念,形成符合特定人群情感精神的设计概念。“人”的因素往往也决定了商标设计的风格。

(三)来自品牌的信息:品牌的价值体系是商标设计的概念之“源”

品牌是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商品及服务或某一类产品及服务的名称、特性、质量、商标、设计的组合。品牌有助于消费者识别产品、判断质量、打消疑虑并获得与品牌联系起来而产生的价值,比如身份、地位的象征;品牌有助于提升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文化体系包括独特的理念、品质、信仰、价值观念。

品牌人格化的形象体系,如同人具有姓名、个性、外在形象、趣味、气质,品牌赋予商品生命。品牌是“关系”:人们不一定是买产品,而是在买品牌——譬如,就好像一位老朋友,有一种熟悉、舒服和信任的感觉,如果想试用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预期建立起一种令人兴奋的新关系;品牌是“感受”:感受本身和关系一样,也能产生影响——就品牌而言,感受则涉及多个方面,譬如产品本身、包装设计、购物环境、服务态度、与产品相关的其他服务、品牌标识的外观和感觉、宣传广告——能否让人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或愉快的心情。

品牌形象的定位确立了整个市场和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同时也确立了对商标的感觉。商标设计必定要体现品牌和人的关系,表达人对品牌的感受。所以,设计师对品牌价值的认知度,对品牌精气神的视觉表现成为商标设计的关键。

(四)“概念”来源于生活

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消费者,自身对生活的观念、感受和经验的积累就是一个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库。适时把对设计对象的认知和个人体验的信息加以联系往往可获得富于人情感力量的设计概念。

创造出具有市场说服力又能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应成为艺术设计师努力的目标。

结语

成功的商标设计,应该是创意和表现有机结合的产物。创意是设计师根据设计要求,对相关理念、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通过哲理的思考,形成准确的设计概念,然后化抽象为形象,将设计概念由抽象的表述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设计。

参考文献:

视觉概念设计例4

概念设计最开始被应用于产品设计当中,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既可以调高设计效率,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想法并规避一些容易忽略的错误。因此,在众多的设计领域中,概念设计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比如在游戏设计当中,概念设计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初期,设定好整个的游戏框架之后,概念设计应紧随其后,它是将整体文字视觉化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与导演或制片人不断就各个设计问题进行探讨,概念设计者对某一概念提出各种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包括细节、颜色、服装等方面的设计表现,以求能够设计出达到预期效果的表现图。经过概念设计,才能真正进入制作。概念设计的难点是,一要绘制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二要真实可信。概念设计最为重要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来源于联想和感觉。设计者需要根据剧本中的几个关键词、提供的一段音乐或一些提示性的图片或色彩,创作出一系列的画面。如果想象力不够,画工再好,设计作品也很难达到“真实可信”。

二、概念设计对动画影视创作的作用

(一)概念设计能够提高电影创作的效率

电影创作对于制作效率的要求一直很高。概念设计诞生于整个流程设计之初,在设计的最开始已经将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把握,将影片的大体美术效果展示出来,从而有指导性地为后面的各个阶段做更加真实合理的设计提供模板。这样大大提高了制作的效率。电影最后呈现的视觉效果很大一部分源于概念设计的把握。尤其是一些需要很强视觉效果的电影,比如电影《画皮》,导演乌尔善做完剧本后,邀请日本插画设计师天野孝喜做概念设计,乌尔善认为天野孝喜的画风与整部影片的风格相似,符合他设想的影片风格。天野孝喜根据剧本绘制了100多张效果图,将电影中的镜头和故事完美地呈现出来。观众所看到影片的效果——镜头的构图、色调、内容表现,几乎与概念设计的作品如出一辙。可以说,概念设计对于整个影片的大环境营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以至后面的拍摄非常顺利。又如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拍摄过程中,徐克亲自绘制了一些概念图,包括动作设计、拍摄角度等。他在指导拍摄这些镜头的时候,已经对于电影视觉效果了然于胸,使得电影最后呈现的效果达到了他的预期效果。

(二)概念设计能够提升创作的质量

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前期的准备至关重要。在以往的创作过程中,并没有专业的概念设计,有些镜头只是模糊的草图。概念设计是一部影片在制作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导演宁愿花大量时间去讨论每个镜头的构图、光影、位置、时间、拍摄技巧等,这样在真正的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就有了完备的模版,不需要再花费很多时间讨论影片的效果,这样就提高了制作效率和周期。尤其对于大投资的影视创作,概念设计尤为重要。在创意剧本和构思文字的时候,创作者已经将所要表现的世界形成在脑海当中,只是文字的编写者并不能如实地将它们记录下来,因此剧作家要与设计者进行沟通。在概念设计阶段,设计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表现,以求最后能够达到剧作的要求。比如电影《指环王》系列,书中出现的视觉效果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完全存在,而如果要提升整体的影片的视觉质量,前期的概念设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在电影拍摄的初期,美术部门每天要给导演杰克逊过目超过100张的草图,通过这样漫长而细致的推敲,才能慢慢地将原文中的魔幻世界一点点地呈现出来。

视觉概念设计例5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故事版情景预言法”的概念设计,就是将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一定的人、时、地、事和物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景分析,其形式是以故事版的平面设计表达展示给人们。于是,产品在设计的开始便多了一份生命和灵气。然而,设计表达在信息时代已是多元化的展示形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如虎添翼。让人多了一种直观的、亲切的及交互的感受,这样开发设计的产品与传统相比,大大减少了投放市场的风险性,也为 企业 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

一、虚拟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及虚拟设计(virtual design,vd)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利用 计算 机省城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 自然 交互的技术。这里所谓模拟环境就是计算机生成的具有色彩的立体图形,它可以是某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传感设备包括立体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自然交互是指用日常使用的方式对环境内的武体进行操作并得到实时立体反馈。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虚拟设计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地交互,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的想象力和 电子 学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综合技术,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技术构成一种特殊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传感系统与这种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体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感受。

二、概念设计的定义及内涵

pahl和beitz在《engineering design》一书中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以来,人们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极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到求解方案,这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

国内的学者也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邓家?在《产品概念设计》一书中将“产品概念设计”定义为“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概念设计的研究日益增加、不断深入,使概念设计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主要体现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要求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工作原理、动作行为的构思、行为载体的选择和方案的组成的等。可见,确定方案是概念设计的最终结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满足才是概念设计的关键。设计方法上更加全面融合各种方法,寻求综合最优方案,同时使设计更具创造性。

概念设计是对产品或部件的构思,目的是捕捉产品的基本形状。这个阶段,产品的形状和精确尺寸尚未确定,设计人员有一定变更自由,所以尽可能考察设计方案,以便选出生产成本最低、创意良好的方案。利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往往多是二维交互工具,缺乏三维或者多维的功能,但是产品却是三维的部件,这样必然导致人机交互效率低。现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要求定义零件的尺寸,而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这样的尺寸可能无法精确得到或者根本没必要精确定义,这样必然影响设计效率和周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两类人员配合,即产品的设计人员和电脑绘图员,产品设计人员有关产品的概念信息通过草图或者口述的方法传达给电脑人员,这样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者绘图者的曲解,而如果设计者本人直接参与电脑辅助设计建模的话,由于现行的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的操作复杂和交互能力若,大大分散了设计者的精力,限制了思路。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人们开始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和概念设计有效结合,利用丰富直观的交互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概念设计,从而节省产品精确描绘和尺寸定义的时间,这就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即虚拟概念设计。

三、虚拟概念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 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概念可视化。概念可视化是指设计师透过画面或者模型,将市场的需求转换成可视化的具体形态。概念设计是否能符合目标用户的要求,“眼见为实”的图面或者模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2. 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界面。想实现人机互动,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形成和谐的人机环境。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基于可 计算 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 现代 高科技省城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 自然 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沉浸”于等同真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前景

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产品的概念设计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内容。在电脑虚拟现实提供的良好的可视化条件下,对电脑辅助设计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几何、功能、加工与装配等方面进行交互性的修改,利用虚拟现实给用户提供诸如视听触觉等各种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相关人员可以对原型的各方面包括视觉效果、部件间比率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用户的爱好要求,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亲自体验修改模型;选择产品的可选部件,观察设计和修改过程。

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初步阶段,它的目的是获得做够多的有关产品式样和形状的信息,同时它又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因为产品成本的60%~70%是由这个阶段决定的。面对日益加剧的产品市场竞争的挑战,可以预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必有长足 发展 ,最终将与现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各国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 工业 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

参考 文献

[1]周洪玉,王慧君,周岩.虚拟现实及应用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5).

视觉概念设计例6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一、图形语言编码过程中的意象显现与提炼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运用图形来把设计师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观者,使观者在心理或思想上产生互动或共鸣,并获得某种清晰的概念,从而达到其宣传教化的目的。因此,在图形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意象和意念处于文字概念到图形语言相互转换的中间环节,是思维过程中的关键,又是思维的方式或思维中的材料,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思维主体——设计师和受众,因此有不同的思维目的。设计师是从文字概念创造出传达信息的图形造型结构,受众是从图形造型中解读出概念或信息。

1.图形编码过程中的意象

在视觉思维领域,人们对于文字等抽象概念的理解,最初源于阅读时大脑产生的一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在对文字的初步知觉中形成的,正如人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大脑中闪现的一些画面或者形象。同样,图形语言的创作过程也是大脑对形象的加工过程,又因为这时的形象是模糊的、闪现的和易变化的,所以这时的形象又称之为意象。因此,这一过程也可称之为意象的加工过程,或者说意象的组合过程。意象和意念是一对心理学的概念,也经常出现于艺术思维的领域。创造性思维就是通过意象的融合实现的,这类意象大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的本能呈现。罗伯特·H.霍尔特在《意象,被放逐者的归来》中曾这样来描述它:“这种意象,是对感觉或知觉的一种模糊不清的再现,没有多少感性的东西,它只在清醒的意识中呈现,成为思维活动的一部分。”由此看来意象是一个具体视觉对象被简化后的形象,是在大脑中呈现的“一种模糊不清”的思维幻象,是思维中的物象的局部典型特征的闪现。但它又以最大的准确性指向事物的本质特征,是直觉的本能体现。意象不同于具象,其根本区别在于意象的模糊性和典型性,它抛弃了原物体的无关紧要的成分,只是抓住了物体典型特征的局部印象。

2.图形传递过程中意象的简约性与典型性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一幅好的画面或者说图形设计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其视觉感受要有多么美,而是首先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形设计的成败与否。同时也要注意选取典型性的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在图形语言编码过程中,关注心理意象对视觉经验中的“突出局部”,把无关紧要的部位舍弃,并进行适合的修正或重组,使意象切实表现画家真正想要表达的效果和经验。这同时也是对意象的一个融汇和提炼的过程,目的在于提高图形自身的表现力和视觉张力。

在图形语言编码过程中,视觉意象的“闪现”或“暗示”主要体现为五种形式的意象组合方式,而其中的每种也都是创意思维中意象的组织和构建形式,或者说是视觉意象融汇的产物。这五种意象的组合形式分别是:形的分解与重组、残缺与空白、图底与共生、整体置换、悖论空间。通过这几种方式,在打破了原有意象的基础上实现了意象的融汇、重组和提炼,同时也使意象的简约性和典型性得以突显,大大提升了图形的视觉表现力。而这里的图形也不再是再现现实的具体指认,而是表现和象征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如福田繁雄设计的反战招贴“Victory”中,大面积的黄色单纯背景中,黑色的大炮和子弹呈对角线式构图,唯一不同的是子弹的方向却是冲着大炮飞过来的,把“谁发动战争,谁将自食恶果”的概念生动地传达了出来。整幅作品画面简洁,主题突出,堪称海报招贴中的经典作品。意象的简约性与典型性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意象的典型性不仅能够增强图形的表现力,同时还能减少观者解读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使整个传达过程更加清晰、迅捷。如2005年苏州城市印象的海报招贴设计大赛中的一幅金奖作品是这样用图形来诠释苏州的:在诺大的用米铺成的湖一样的白色背景上,一条条的大鱼象小岛一样或隐或现于其中,不用过多的赘述,“鱼米之乡”的概念已经被清晰地诠释出来。

二、意念在图形语言解码过程中的生成与深化

在图形语言的传递过程中,意象通过编码及解码与观者的视觉经验和已有认知形成互动,共同生成意念。受众在从图形到概念的解读过程中,图形首先会分解成多个相对独立意象,并在思维(直觉、经验)的作用下生成其相对独立的意念,每一个意念单元都是构成图形概念的一个分子,多重意象呈现出多重意念,多重意念相互融汇就形成了图形传达的本源概念。

视觉概念设计例7

概念书籍设计的出现标志着书籍设计的概念化与空间多维化趋势的形成。作者赋予书籍“灵魂”,而设计师则赋予了书籍不同的形体。概念书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白纸黑字”传统展示形式,设计师不仅需要关注书籍的装帧审美,更要重视书籍装帧与内容之间的精神交流与空间交流,现代新型材料的蓬勃发展必定能为概念书籍的设计创造无限可能性。当书籍内容的“灵魂”与整个书形融为一体时书籍就会产生情感,但是这种结合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各种限制,比如:造价高昂、造型奇特、体积庞大不易运输等。所以目前很多概念书的设计往往只是在概念上有所突破,市场推广及应用还不理想。目前国内概念书设计在材料运用上已有所突破,但是严格意义上很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书籍,只是原有书籍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装饰的性而已。虽然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运用多种不同材料会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但是受到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及整个宏观市场需求,有部分设计师还是挺身而出冲在设计创新道路的前沿。材料与概念书设计的每次结合都好比时装会,它预示着未来书籍设计的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走向。材料在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也必将多样化,并呈现经济低成本化、制作工艺简单化、环保再生化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艺术定位

(一)材料在概念书中的情感定位

概念书籍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选择什么类型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喜好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同样需要考虑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现实需求,恰到好处的材料视觉张力与人的视觉感产生强烈的碰撞,才更有助于拉近书籍与读者间的情感距离。繁杂精细的造型给人精致奢华的视觉反应和心理作用,手工制品本身就是作者与材料之间情感交流的物质化表现。因此,手工制品相对于流水线产品更有亲切感。手工制作相对流水线产品在工艺制作难度上更强,《ALPHBET》的书籍设计镂空细微线条的工艺叹为观止。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形态定位

形态在概念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设计师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要考虑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去面对消费者,什么样的形态更符合书籍本身的内容?不规则的物体给人个性的心理影响,与规则的物体相比自由的形态更加活泼,灵动,张弛有度可以放松人的情绪。当赋予了概念书形态之后就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利用材料的可塑性,精心制作。这套概念书是由美国设计师BrianDettmer创作,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理念,利用木质进行镂空制作,随意的层次,随意的造型,将自由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精细的雕刻深深打动消费者,这时吸引消费者的不一定是文字信息而是不规则造型带来的饕餮视觉盛宴,这就是视觉美观对读者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色彩定位

材料的抽象视觉要素有其可视性和可触感构成,其中包括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等。因此,材料本身也是有性格的,或粗狂,或细腻,或明快,或温和。

1.材料在概念书中的传统色彩美

大自然的产物给人淳朴温和的感受,书籍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在书籍视觉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印制技术和工艺来完成,这样的结合可以加强读者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再配上文字,最后读者不光光是和作者进行沟通,和大自然,和书籍设计师之间也有喃喃细语。一本《心情日记》记录了作者的心情,也记录了设计师纯真向往自然的心情。

2.材料在概念书中的现代色彩美

色彩强化了书籍外在造型的情感,绚烂的颜色给人愉悦的心情,质朴的颜色给人原生态的享受。一组名为《NYCFriends》的作品,运用清新的绿色与质地细腻的木片结合,淡雅的颜色小巧的造型如朋友般亲密的感觉。好的书籍将它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相揉嵌,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空间,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书中的文化意蕴。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运用理念

(一)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1.材料的再利用

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市面上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纸质的,众所周知纸浆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不同加工方法制得的纤维状物质,现主要是以木浆为主,树的成长周期远远大于人类的使用速度,并且人类的生活各方各面的依赖树木,树木这个大家族在就被人类折腾得支离破碎了,因此为“纸”找个可循环利用的替代品迫在眉睫。一个名为《发现》的概念书,利用废旧的报纸做成,虽没有文字,但是每打开一个柜门就是一种发现,发现里面是空的,发现里面有一个奇怪的物体,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被称为行为上的概念书。这个设计新颖在书的内容有读者自己去填充,“发现”既是主题又是内容,在读者的阅读行为上做出突破。好的书籍设计不仅包含了书籍的本身的造型更注重书籍的趣味性翻阅的互动性,它不仅是盛放文字的载体还能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的发展空间,概念书存在于传统书卷与现代书籍相交融的三维空间里,创造力赋予概念书设计主观性,引导读者拂去书的嫁衣,寻找书籍内容的灵魂,萌发无限自由想象。

2.材料的使用周期

新材料的运用除了考虑到成本以及是否可再利用,还应考虑到书籍的使用周期。纸质的书往往使用周期短,易磨损,原料来源局限,污染大。用麻布为载体做成的概念书,这样的材料弥补了纸质材料易磨损污染大的不足,使用起来更有手感,使用寿命较纸质的书籍更长,并且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的污染轻与造纸,不足的是纯手工制作成本高。但是这种材料做成书之后并不是就失去了再利用的价值,可以将它做成各种包袋等等,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意,也别有趣味。

3.材料的原生态

一组名为《察言观色》的概念书籍设计。意为“察江苏方言,观百姓脸色”,定义为“来自自然的书”。方言作为民族文化透着自然的日月精华,将它放入书中,书也被文字感染,这组作品选用质朴的“构皮纸”与“麻绳”色调协调,利用构皮纸的有的粗犷纹理表现淳朴,更重要的是它们和方言一样都来自民间,质朴的气息相互感染,恰到好处的工艺结合让人好像触到了语言,嗅到语言,看到语言,被每本书的独特气场所感染。作者还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将“一本本书”延生成“一个个书”,取名为《只言片语》意在:只言、片语汇聚成缤纷的千言万语,千言万语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

(二)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作品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被称为理念定位,好的设计作品,理念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本书的灵魂在于书的内容,书籍设计的内容在于它的设计理念,两个灵魂的契合令作品达到令人瞠目的效果。

1.趣味性

在哲学上“人”与“神”“物”是相对,人本思想独立于物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人本就是说,人虽相对“神”“物”而存在,但是人主宰物,人是核心,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不能舍本求末。图8看似一本普通的书,但是经过分解重组之后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多了乐趣,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愉悦了心情,这个作品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它的可重组性,且相对于其它的概念书籍设计而言便于运输,置于屋内可自由变换造型,非常有装饰性。如果加以改造为儿童书籍定会备受家长的青睐。

2.阅读自由化

在《察言观色》中作者放眼去看世事,观察每个人的表情,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沉浸在方言这一独特的文化带来的独特趣味中,或捧腹大笑,或摸不清头脑,或意味声长……本书的装帧设计成无装订的自由版式,让阅读有了随意性,自由性。所有插画均为夸张的面部表情特写,这被作者称为“相由心生”的剪影,和《察言观色》的文字、装帧一样洋溢着大自然的味道。

视觉概念设计例8

“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谈论的“概念书籍”一种秉承传统书籍设计理念,合理表达书籍内容并寻求新的表现形式的新形态书籍。它是运用创新思维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书籍设计语言,也是一种探索性的设计行为。

书籍设计的物化过程包括材料与工艺两个方面,设计者通过对这两者的探索与尝试,形成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以此来传达文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的本源。书籍设计是借以视觉艺术对书籍设计理念的重新诠释,同时概念书籍的物化过程也对视觉艺术观念的再现与表达。概念书籍设计在材料工艺、表现形式上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传统上的阅读习惯,并满足于人们对书籍审美的需求。它的意义在于:首先为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拓展了更宽的渠道,设计师也能够积极地发挥创造性、启发性的思维进行书籍设计,打破传统的设计方式和思维模式,更好更直接的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内涵;其次,概念书籍能够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途径。同时也为它的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源泉,促使概念书籍的多元化发展。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创新设计活动,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突破的形成

如前文所述,就概念书籍设计而言,它与常规书籍设计有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正是在于概念书籍设计是对常规书籍设计的一种“突破”。它从全新的概念出发,融入个性化、自由化的创意,突破传统书籍的观念与模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概念书籍设计的“突破”:(1)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媒体传播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书籍的发展将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因此,设计师们更应该突破以往传统书籍设计的单一思维方式,更新观念,寻求新的书籍表现形式,对书籍的物化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对概念书籍设计的探索要求更具有创造性、前卫性的设计理念来满足时下受众的需求,将独特的创意思维与书籍的内涵相融合,以崭新的书籍形态呈现于读者眼前,用新的视觉、新的观念、新的表现形式来提升书籍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味。(2)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当我们阅读书籍时,一页一页的翻动书页,此间产生了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变换。可以说,书籍设计是融合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品。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先生说:“一本书不是停滞在某一凝固时间静止的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有生气的元素。”[1]概念书籍中时间与空间的展现,是经由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形成的内在表现力和富有变化、具备审美意义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表现性的成因,并非是对视觉元素施以物理力的驱动,而是基于各种视觉元素以恰当的形式来传达出书籍本身的内涵意蕴,并与观者产生互动与交流,把他们引入到一个更加丰富的心理层面。在概念书籍中把握好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与转换,亦是给它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与潜在的生命力。(3)材料的突破。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说:“今天,纸已经不再是媒介的主角 用有着合适的重量与厚度,并且手感良好的材料来做信息的表现载体,显然要比储存在一块记忆卡中的信息表现方式更能给人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2]概念书籍设计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摆脱了传统纸张的束缚,基于书籍的内容与创意来寻求合适的表现材料,也使设计师在材料的选择上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受众在视觉上和触觉上更直接地感受到书籍的内在意蕴,形成对书籍的总体印象。另外,变化丰富的材料更能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全方位的感受到现代书籍之美。(4)工艺的引导。工艺是书籍外在表现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借助于各种工艺制作,书籍之美才得以实现。正如古人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印刷工艺的迅速发展,如凹印、凸印、烫印、过UV等工艺手段各具特色,并且还与高新技术的相结合,不仅给书籍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极大地丰富了设计师们的设计语言,增强了书籍的艺术表现力。另外,设计师们也借助各种工艺手段在概念书籍设计上进行创新和探索,如书籍切口变化,线装书多样的缝缀方式,封面的镂空或烫漆片 因此,概念书籍设计促进了印刷工艺的发展,同时印刷工艺对概念书籍设计也具有着引导的意义。

三、间离的效果

“间离效果”是20世纪德国戏剧艺术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他所主张的“间离效果”目的在于努力在观众与舞台之间创造一种距离。演员在感情上也与他所扮演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促使观众对戏剧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增加极大的艺术概括力与感染力,达到“距离产生美”的效果。距离感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在书籍设计中,往往传统的书籍并不能打动观者或者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视觉艺术来看,越熟悉的事物往往越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而那些与司空见惯的事物有所疏离的异常造型,才能被人们所关注、重视。概念书籍设计实际上就是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材料工艺、新的审美内涵,对书籍艺术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使其具备独特的语言内涵和独具匠心的形态设计。

日本工艺学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谈到“美与工艺”时说:“‘涩’,是美的最高目标,是东方美的特征,更是深深地隐藏着东方哲理和生活的根底。把十分表现到十分不是涩,把十分表现为十二分更不是涩,只有把十二分只表现出十分时,才是涩的秘义所在,剩下的‘二’是含蓄的。”[3]这是一种“美”的距离,美是客观事物的显现,是概念书籍的艺术形式的本真显现。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距离理解成为“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著名理论。布莱希特把“陌生化”效果运用到他的剧本和戏剧之中,为他的戏剧美学奠定基础。他认为“让某物看起来陌生,促使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它。这意味着某一普遍熟悉的东西的先行,一种阻止我们真正观看事物的习惯的先行。”概念书籍中“概念”产生于一般的规律并以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表现形态来反映书籍的本质内涵,它正是传统书籍的一种“先行”,更是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情境的真谛所在。概念书籍的设计需求设计师善于挖掘新的材料,寻求新的形式,注入新的审美,从而使书籍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距离,才能更加引人入胜,从而产生感应与共鸣。布莱希特认为:“间离方法的反映是这样的一种反映: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4]因此,概念书籍设计中材料的“陌生化”、形式的“陌生化”、思维的“陌生化”在这个视觉疲惫的信息时代,以成功的视觉“陌生”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四、两点启示

通过前文对概念书籍设计的论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两点启示:

视觉概念设计例9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99-02

身为设计师总需要创造一些前所未见的设计,好的设计并非胡思乱想天花乱坠,不仅需要新鲜的创意,同时也要利于识别与接受。胡乱设计很容易, 但要做出令人称道的设计却需要绞尽脑汁。

随着影视与游戏业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对于影视与游戏作品的投入越来越大,概念设计的作用也逐渐凸现出来。虽然各种大片与游戏中的概念设计天马行空,但深入思考的话便会发现这些设计依然符合这一要求。

如何做出好的概念设计?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如何让观众接受自己的设计。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阐明,人若想要辨认出某种事物,“首先需要从‘过去’获得视觉认知,从而为眼前出现的事物在构成我们总的视觉世界的各种事物类别中分配一个恰当的位置。”并且只有当如下两个条件满足时,知觉对象才能在顷刻之间被自动归入相应的类别。这两个条件是:“知觉对象必须较为清晰的把客体呈现出来(忠于客体),同时又必须与某种相应的已存记忆形象高度相似。”

能够完成这个任务,那么距离“好的概念设计”这一目标已经走完了一半的路程。但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创新也就是创造未有过的东西,那么“创新”与 “被观众接受”不就成了一对矛盾?

的确如此,其实概念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在调和这一矛盾,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换句话说,好的概念设计就是让人觉得即像又不像,似乎见过又没见过的设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在进行归类活动时所需要的类别概念即与外部对象相对应的意象是抽象性的。也就是说,人在进行归类时首先要抽取外部对象的特征,然后在记忆仓库中寻找与之最相合的意象从而完成辨识的过程而并不是完完全全一对一的映射。为了更形象的说明这以理论,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好的概念设计是如何做到“即像又不像”的。

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凭借其出色的故事情节与惊人的电脑特效征服了无数观众,同时也被概念设计师们奉为经典。潘多拉星球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无不是概念设计师们的杰作,令人折服。在影片刚刚开始,主角等一行人刚刚进入潘多拉丛林考察时出现了一种类似猴子的树栖生物,我们暂且称之为“潘多拉猴子”,这种生物体表无毛,主要色调是蓝黄两色,有两对前肢且在腋下有膜状结构,鼻子长在脖子上,如此描述似乎与常见的猴子并无共同之处,但设计师是如何使观众产生“像猴子”的感觉呢?不妨先思考一下我们对于猴子的印象,一般按顺序来说,猴子首先与树联系在一起,然后是类人型,前肢比后肢略显长,常用前肢在树间移动,其次长尾巴,大眼睛,大耳朵等等细节才一一浮现与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潘多拉星球上的这只猴子,一出场就是以前肢挂在树上跳跃前进的镜头,类人型,这些是观众第一眼所得的信息,虽然此时它到底有没有毛,有几只手等等的细节还并不清晰,但已经符合我们对于猴子的大体印象,所以在无意中将之归为了猴子一类。之后镜头推近,我们才注意到它的细节与猴子的不同之处,并大为感叹设计的奇妙。

“即像又不像”的感觉就产生在这第一印象与深入观察的对比之间,这一过程虽然描述起来似乎时间很长,但实际只发生在闪念之间,很容易被人所忽略。

明白了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我们就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一过程来达到自己的设计目的。首先确立设计的方向,并在现实世界中需找“原型”,然后通过细节的改变使其看起来与原型不同。这种设计手法在影视与游戏作品中运用相当广泛,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里面的战斗飞船便是粗略地基于二战时的战斗机,游戏《怪物猎人三》中的雷狼龙显然是以狼为原型,而动漫作品《宠物小精灵》更是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极致,几乎每种小精灵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动物。

但只用这一种方法不免显得单调,这种方法虽然利于观众接受却容易使设计师陷入现实的桎梏,不利于创意的形成。设计师的工作是去芜存菁,概念设计的创意来自于设计师如何选择真实世界中的物体从而混合成想象的东西。

那么如何将现实的物体混合成想象的东西?

一个由牛头虎身羊腿狼尾组合而成的怪物就是好的概念设计么?这确实是创造的一种方法,人类的祖先们运用这种方法创造了无数的怪物,说到这里中国神话里的龙,麒麟,欧洲神话当中的牛头人米诺陶,蛇发美人美杜莎等等许多传统的形象相信大家可以信手拈来,但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与原始,并不完全适应现代的设计工作,设计师需要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按照格式塔理论,整体并不简单的等于构成它的各个部分之和,而是完全独立于这些组成部分的一个全新的整体,换句话说,它是从原有的构成成分之中“突显”出来的,它的特征与性质是在原有的构成成分之中找不到的。一个好的概念设计师很少使用简单的加减法来“拼凑”设计,更多的是在现实中选取适宜的素材并将之按照一定的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比凭空想象得来的设计更容易使观众接受,同时也避免了由于选择原型而产生的熟悉感。

接下来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将素材结合起来才算是有机的结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本文开始所说的认知过程中去。前面所提的猴子的抽象概念(树栖,类人型,前肢较长等)还是较为初级的类别概念,还比较具象。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接着拓展思维,使用概括性更强的类别概念,或者更进一步将这些具象特征继续剥离。

继续以阿凡达中的生物设计作为例子,“潘多拉猴子”出现之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又先后出现了两种生物,第一种叫做锤头雷兽(Hammerhead Titanothere),这是一种大型食草类动物拥有六条腿,脾气暴躁。头部有一块突起的大横骨,酷似锤头鲨,皮肤坚硬到可以抵御一般枪炮攻击。相对于猴子来说锤头雷兽显然更加奇特,前所未有,似乎是凭空创造出来的生物,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与“潘多拉猴子”相比,锤头雷兽只是使用了更具有概括性的类别概念,这种类别概念所描述的不再是单一生物的特征,而是囊括了一大类生物的共同特征。以此例来说,这一类别概念就是“具有自卫能力的群居性大型食草类动物”,提到这类动物,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大象、犀牛,总结这类的动物的特征,不外乎就是体型庞大,皮肤坚韧,具有突出的牙或角质器官,受到挑衅或威胁时异常暴躁毁坏周围可触及的一切。此时回头再看锤头雷兽的设计,相信没有人会认为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了。

另一种生物叫做闪雷兽(Thanator),凶猛的食肉动物,极具攻击性,有锋利的牙齿以及可以竖起的头冠,六条腿,奔跑能力惊人,其前肢大爪拥有恐怖的破坏力。有了分析锤头雷兽的经验,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适合闪雷兽的类别概念明显就是陆地掠食者,这类动物一般以尖牙利齿,高速奔跑,强有力的颚和爪为特征。从其行为模式与外表特征来看,观众可以联想到狮,虎,豹等掠食动物更印证了这一点。

这两种生物的设计都符合“即像又不像”的标准,与“潘多拉猴子”一样唤起了观众的相关记忆,却更突出了设计的创意,都属于好的概念设计。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使用“更概括的类别概念”还不够,设计必须更加新颖,那就需要进一步剥离,使得特征信息更加抽象,也就是从设计所需要传达出的信息入手。

符合这一要求的特征比如冷酷,温柔,健壮,羸弱,恐怖,可爱,繁华,衰败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形容词。一旦我们从中确定了所需要传达的特征,也就明确了设计定位,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寻找与其相符合的类别概念,将这一抽象特征具体化,比如粗壮的四肢,发达的胸肌代表健壮;面黄肌瘦,四肢纤细代表羸弱等等。之后围绕着这些视觉信息展开进一步的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在影视与游戏作品中同样相当常见。美国经典的科幻恐怖片《异形》中外星怪物异形的设计堪称经典,完美的传达出了残酷、冷血、恐怖、死亡等一系列的负面信息,给予观众巨大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使用上述的方法来解析异形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这些信息的。

首先,设计定位已经相当明确,异形的设计就是要传达出死亡,恐怖,冷血等信息;接着就是尽可能多的搜集能够传达出这些信息的素材,比如黑色、尸骨、毒牙、锋利的钩爪往往象征死亡,行踪诡异、灵活、难以辨认容易使人产生恐惧感,蜥蜴、昆虫、坚硬的甲壳与外骨骼代表冷血……随着素材逐渐的积累,异形的大体形象也在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它是一种行动敏捷,飞檐走壁,具有甲壳、外骨骼与尖刺利爪,生命力极强,能够分泌致死液体的黑色肉食性生物。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对具体的形态与细节(比如外骨骼、皮肤、四肢、尾巴的形状、大小、位置、机理等)进行设计。最后经过数稿的筛选与修改后就成为了我们在屏幕上所看到的异形。这样的设计同样能够唤起观众的相关记忆,同时形象鲜明,过目难忘,同样做到了“即像又不像”,也是好的概念设计。

好的概念设计,除了上文所说的既能够被观众接受,又极具创新点之外,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设计的合理性。

初学概念设计的人常会出这样的错误,设计了一款很酷的铠甲,却没有为关节部位留出活动的空间或者设计了一辆汽车乘客根本坐不进去。这样的设计虽然在视觉上有可能被观众所接受,但在影视与游戏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也是不好的设计。要避免这种错误就需要设计师了解各种事物的运作原理,不断的积累资料。

由此可以窥见,想要做出好的概念设计,设计师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扩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所成就,若只关注于眼前的工作就会固步自封,最终失去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腾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视觉概念设计例10

2012 《守护者联盟》 |2010 《超级大坏蛋》|2008 《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 《木乃伊3:龙帝之墓》|

2007 《变形金刚》 |2006 《硫磺岛家书》|2006 《父辈的旗帜》

Q1观众普遍认为《守护者联盟》有很强的史诗感。从美术方面来看,你觉得这种感觉是怎么塑造的?

我专门负责设计“牙仙宫殿”。我们首先从逻辑的角度进行设计,比如当牙仙从七个大陆收集完牙齿后,她怎么把这么多牙齿运回牙仙宫殿?此外,我们运用了一些很独特的设计原则,比如牙仙宫殿中一切都是颠倒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牙仙宫殿这个场景的大小,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看,它成为了史诗般的场景!

Q2就这部动画来说,你觉得在美术上如何才能同时实现现代感和童话感?

这个问题由总设计师回答可能会更好些。但作为艺术家,我们在开始设计前,已经对独特的“形状语言”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比如角色独特的比例和形状,皮肤表面的鳞片和光线设计。然后,我们把这些视觉语言应用到艺术设计上。

Q3《守护者联盟》中有很多经典的传统角色,但故事又发生在现代,又有很多现代科技的元素,比如圣诞老人的飞船和操控中心。作为美术人员,你是怎么看待这个故事的呢?

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他们还活着会怎么样?”、“如果他们还为孩子们服务会怎么样?”我们可能需要利用视觉融合把传统和现代的设计元素结合起来。

Q4《守护者联盟》和其他动画片相比,在美术上有非常丰富的细节,比如圣诞老人身上的纹身,其实每个造型都有含义。在北极的大型控制中心,每个操作界面都有丰富的细节。你作为视觉开发艺术家,可否谈谈这些看似次要实际却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部电影工作的过程中,您觉得最复杂的设计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逼真是视觉开发的关键。无论是“粗粝”还是“风格化”,这些都不意味着缺乏细节或逼真感。我们在电影中要创建一个独特的世界,那它就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但是,我们也得让细节为故事情节服务,不然的话就创建这些细节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Q5你可否谈谈视觉开发艺术家与概念设计师的职业要求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视觉开发”是“概念艺术”的延伸意义。无论是传统的方法(速写和绘图),还是运用现代的2D 、3D技术,只要是能把故事视觉化的方法都可以归为视觉开发。

Q6你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作电影。与制作电影相比,你觉得制作动画片在工作要求和流程上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