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合同管理要素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5:59

合同管理要素

合同管理要素例1

在建筑建设组织过程中,在法律环境内,围绕建设工程合同的一系列行为,按照施工合同,建造师是管理团队核心,需具备较强合同管理能力,掌握建设工程法律与法规,保证工程管理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确保承包商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建筑市场国际化发展,承包商不仅面对国内激烈竞争,需考虑国际层面竞争。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要素,旨在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一.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重要性

对于合同管理概念,它是一种权责利的规定,利用程序性条款内容,制定双方工作程序,限制双方不法行为,利用责任条款形式,分析双方工期与造价责任。若发生建筑行为问题,例如,地质勘查异于勘查报告,发生设计变更时,设计单位不能及时出图,建筑业主的特殊施工队进度较为滞后,供应商提供设备、材料检测不合格等问题,根据合同相关条款,可给予相关处理。通过合同管理,能明确合同可操作性,防止双方深陷矛盾纠纷中,当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出现不合格问题时,根据相关条款,可给予相应处理。

二.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职能要点

首先,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以合同管理为起点,仔细分析项目合同,进而控制整个建筑项目的管理。

其次,合同管理的工作过程、管理职能。合同管理由合同“分析—资料—网络—实施控制—索赔管理”等所构成,形成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网络化、子系统化。

第三,加强合同管理,实现管理职能。例如,工程计划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建筑信息管理、组织计划管理等,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该类联系即可作为工作流程,解决工作的顺序关系,也可作为信息流,进行信息流通、信息处理。

三.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因素

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材料设备消耗大、产品固定、施工生产流动性强、受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建筑合同管理中风险因素主要包含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首先,客观风险。在建筑合同管理中,客观性风险是由合同条件与法律法规确定,风险责任由合同双方共同承担,是无法回避的,当合同形成之后通常无法改变。实施清单报价时,建筑商中标之后,综合单价的建筑企业无法改变,只能根据合同条件内容,承担一定的市场价格风险。

其次,主观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人为因素所致,利用人为因素也可规避合同风险,国内大多数建筑合同中,业主通过竞争地位、起草合同条款形式,以苛刻条件形式,在合同条款中隐含风险,有些承包商着急承揽工程,不注意自身权利,使得合同签订呈不平等状态,合同签订具有随意性、盲目性特点。同时,某些承包商受到业主限制,合同平等性原则难以体现,进而增加了合同风险性。

四.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对策

首先,树立利益原则,重视合同管理重要性,强化合同作用认识。签订建筑合同时,合同经办人必须全面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合同的质量、违约责任、计量、支付、变更处理、合同期限等内容,必须明确表述与解释,严格合同可操作性、严密性,避免发生歧义。另外,签订建筑合同时,应提倡利益指导原则。在法律上,合同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承包商签订“平等互惠”条款,以利于承包商降低合同风险。同时,承包商可劝服业主,修订部分严重苛刻性、不合理的合同条款,以提高承包商权益,通过对比、平衡合同双方的权责关系,尽可能降低单方面、苛刻性与约束性的合同条款。

其次,清晰风险责任意识,转移、限制合同风险,合理安排合同策略。针对承包商而言,在合体管理中,必须善于转移、限制风险,力求合理分配风险,当业主处于何种情况时,需认真分析免除责任条款,对于业主请求的免责条款,应仔细考虑后再接受。不然,在合同履行期限内,业主极可能引用合同依据,拒绝补偿承包商损失,利用免责条款推卸责任,给承包商带来重大损失。所以,针对业主风险条款,必须明确、具体规定合同责任。

第三,坚决签订“书面式”合同,在合同签订、实施过程中,不能相信口头承诺,拒绝口头保证,合同管理时,必须做到“少说多写”,注重“一字千金”,经过双方商讨之后,再确定合同结果,只有将对方承诺“写”入合同,并经过双方签字署名之后,才可算合同确定。

第四,全面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合同管理质量。针对大型、中型的建筑合同,通常均由业主起草,聘请专业法律专家、咨询顾问进行合同起草,合同中可能隐含了许多对承包商不利的风险责任条款,甚至反索赔条款。所以,针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与能力,掌握合同签订、合同索赔、合同变更的相关程序,具备造价管理与施工管理能力,方可确保合同谈判过程中,双方处于智力均衡与信息对称状况,进而提升风险合同管理能力。

第五,选择多样化措施,实现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主要呈现保险与索赔、担保与联营等方面。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方法,是风险风险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一般由建筑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所有险,第三方责任险等。同时,针对合同管理可能发生的不可预测风险,通过索赔方式,承包人可给予合理转移。另外,利用分包、联营等方式,分包单位可承担部分风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市场作为发包方市场,建筑公司承担承包方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到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风险,同时因不确定性、客观存在性,施工合同必须强化合同管理,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加强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依法控制工程风险,全面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有效控制合同管理风险,防止建筑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曹乾江.浅谈建筑施工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10):31-32.

合同管理要素例2

1合同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按照合同管理的性质,可将合同管理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等。

1.1 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按照风险防范控制的等级划分,合同管理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流程管理,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履约风险评估、合同争议解决、合同解除管理等,最大限度地规避或降低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政策、法律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等因素影响,造成合同不能正常签订、履行。

1.2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合同管理的主观风险受内部和外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是可以规避的。内部管理风险是由于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造成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解除过程中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可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或带来巨大损失。外部环境风险是由于合同对方信用等级较低、不正当竞争以及财务状况不佳等因素,造成的蓄意欺诈或违约导致合同管理风险。

1.3 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的风险可分为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直接参与合同管理全过程中,由于在合同评审、履约、变更或转移方面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因素,给合同管理带来的直接风险。

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间接参与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于合同中的联合体成员、分包方及第三方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合同的履约、变更或转移、终止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风险。

2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合同管理风险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终止等各个环节。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方面:

2.1 外部环境方面

外部环境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客观因素,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自然灾害事故等不可控因素。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受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形势等影响较大,只能提前进行预测和进行必要的风险规避。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因素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现行法律法规的适当调整,调整的内容、时限、幅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搜集和预测,相对经济环境变化风险可控程度高。自然灾害事故因素偶然性较强,很难提前进行预测,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可通过风险转嫁等进行分担。

2.2 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

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对合同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因素。风险意识因素是对合同隐含的风险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如在合同中经常出现责权利不平衡,罚责不对等的情况,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质量、付款、索赔等方面的诸多风险。法律意识因素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全过程中,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掌握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对合同条款未做仔细推敲,未按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签订和履行合同,不能有效地规避合同法律风险。例如:一些建筑工程在开工后再补签合同,存在较大风险。责任意识因素是对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认识程度不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失灵,给合同管理带来风险。

2.3合同管理制度方面

合同管理制度方面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关键因素,主要涉及合同评审制度、成本核定制度、工程款支付制度、结算管理制度等因素。合同评审制度因素是各部门在合同评审中未按评审程序、内容、标准、时限等进行评审,致使合同不能正常签订或存在履约风险。成本核定制度因素是未按成本核定制度进行成本分析、核定,造成经营风险。工程款支付制度因素是一些单位未按合同条件支付工程款或随意挪用工程款,对各类分包/分供合同的付款不能加以有效控制,导致合同履行存在风险。结算制度因素是由于结算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对已竣工项目进行结算;对以往项目不能及时进行清理、核查数据;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导致结算不能顺利进行,合同履约不能圆满完成。

2.4人员素质方面

人员素质方面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因素。知识结构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或对经济社会变化的敏锐性不强,缺乏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的准确分析、预测,造成合同在签订和履约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能力水平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未能发现合同中条款不合理的风险;发现问题,但未提出合理性改进意见的风险;起草合同人员未采纳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风险等,致使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

3合同风险管理与具体控制措施

在合同管理的实践中,建立健全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合同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分为合同流程管理体系、合同文本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预警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

3.1建立健全流程管理体系

合同流程管理一般由合同调研、策划、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审核、签订、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存档等环节构成。明确流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每个环节有制度、有落实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合同的全过程监管,就要在合同的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和履行后管理阶段,指定专人进行监管,开展综合评价,以确保签约合同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合同表示真实、条款完备、表述规范、签订手续和形式完备,能有效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实现合同流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3.2建立健全合同文本体系

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合同条款不合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存在的不合理、不完整、不严密;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因此,要根据国家规范化合同示范文本,综合考虑合同的类型、管理方式等不同要素,建立本单位的合同标准文本体系。并密切关注国内外有关合同文本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拓展思路,及时补充完善合同文本体系,力求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合同管理与投标报价、成本核定和结算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同管理的作用。

3.3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是使合同双方增强互信、加强合作、确保合同签订和履行顺利进行的平台。为此,应建立并完善分级信用等级制度,对合同当事人的组织机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划分等级,建立合同对象的商业信用档案等,并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可给予优先考虑,反之,则从严掌握。

3.4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实施合同管理全过程风险预警是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合同对象的信用等级进行分析,在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全过程分阶段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实行分级分类预警,果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要建立信息会商制度,通过对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对发现的风险隐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集体会商,研究防范和控制措施。在实践中,对各单位合同中潜在的风险、条款的合理性以及收益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评判,特别是对所报收益过低、甚至是亏损的项目,应要求其找出问题的根源和风险之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上报详细的报告,对如何化解风险进行详细说明,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风险。要建立风险跟踪制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实时跟踪、反馈和预警,努力降低合同风险。

3.5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有效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管理体系可包括业主信息管理、总(分)包合同管理、项目制造成本核定管理、项目施工预算管理、项目结算管理、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等内容,可通过互联网或单位内部局域网实现各单位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全面掌握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推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执行力差、管理人为因素大的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过程管理控制,适时反映合同管理状况,最终达到对合同管理过程加以控制的目的。

3.6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合同管理要素例3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的迅猛增加,建筑工程事业的速度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比较大,工程的工期持续时间也比较久,对设备材料的耗损比较严重,很容易受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建筑行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只有采用合同的方式来保证建筑工程的管理,维护施工双方的合法权利,不断地细化和规范合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根据合同管理风险的行为特点可以将合同管理风险划分为主观性风险和客观性风险。正因为诸多的风险因素,加强合同风险评估,研究防范策略,完善制度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仅仅只是表面文章,没有进行实质上的管理,大多数的管理都只是形式工作,基础工作薄弱,没有落实到位。目前,为适应市场竞争,通过合同管理,利用法律手段协调和管理市场是建筑市场的主要手段,也是未来的的发展趋势。因此,建筑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合同管理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合同管理是建筑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加强合同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项目施工顺利进行,满足项目管理需求。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都是在签订合同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施工建设的,合同的签订就标志着施工的开始,也是进行施工的第一道工序。因此,对合同的管理不容忽视,否则就难以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和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合同是整个项目进行建设的依据,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把握整个工程的状态,完成建设目标。另外合同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要求很高,要求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造价分析能力,对于合同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管理任务的顺利进行,保障高质量的完成建筑工程项目。

第三,建设工程主体的需要就是加强合同管理。在建筑工程合同中,主要就是划分建设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处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矛盾纠纷的主要依据和法律文件。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和业主的诚信度不高,经常发生理赔事件,诚信危机严重,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对合同科学的进行管理和利用。所以,加强合同管理能够协调争执纠纷,将双方的职责明朗化,对整顿市场混乱有着促进作用。第四,加强合同管理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加人世贸组织,建筑企业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适应国际市场规律,才能长远的发展,只有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才能和国外发达的建筑企业互争高低,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

合同管理的风险贯穿了建筑工程合同的全过程,包括了合同的签订、变更、转移、履行和终止。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外部环境因素

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的外部因素也是客观因素,主要关系到法律政策的调整、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外界的自然灾害等。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对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风险只能够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国家根据社会发展情势对财政进行适当的调整是法律政策调整的主要对象。自然灾害属于偶然事件,难以预测,可通过合同进行风险转移或者分担。

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因素

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观因素就是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主要关系到合同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因素是对风险的不够重视的表现,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手段。在实际的合同履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责权利不均衡的情况,承建方往往存在诸多的风险。责任意识因素是对风险认识程度不高的表现,责任意识较浅,风险防范和控制失控,给合同管理带来风险。法律意识因素是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的表现,对合同的详细条款没有过多的分析,没有认真的履行合同要求,避免法律风险。

合同管理制度因素

合同管理制度因素,是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主要关系到合同的评审、成本制定、项目款支付和结算管理制度等因素。合同的评审制度影响因素对各个部门在合同评审过程中,使合同不能签订存在的风险。成本制定制度影响因素就是没有按照规定成本核算制度进行导致的风险。项目款支付制度影响因素就是施工单位违背合同,不进行项目支付或者随意挪用公款,导致的合同履行风险。结算制度影响因素就是由于结算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结算工作不及时、不准确,导致没有履行合同的风险。

员工素质因素

员工素质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关系到员工的文化和能力水平。文化因素是员工的知识单一,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对经济环境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造成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能力因素是员工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条款不能及时发现和提出,导致了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控制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完成建设工程,对双反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合同文件证明,甚至还有口头承诺的现象。一旦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为了自身利益,各个施工单位就会相互推脱责任,极不利于工程的建设。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合同管理风险的防范工作。以下给出几点建议:

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筑项目很多的管理对象多数是以人为主要对象,合同管理也不例外,尤其是对合同管理人员。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进行合同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只有保证了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的降低合同风险。对于建筑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求提高人才招聘要求,通过了考核标准和素质评估才能招聘录用。杜绝依靠人员关系人职的情况。另外,需要对合同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和考核,择优提拔,加强专业素质,提升综合能力。

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公司的重要任务,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责权利明确细分,并在合同上明文规定,消除出现问题就相互推姿的现象。相关监督部门要求必须要做好监察和审核工作,维持公平。总结工作经验,推广给其他技术水平相对薄弱的施工单位,保持整体水平。对各个施工单位进行合理的协调、组织和控制,明确责任意识,促进施工顺利进行。

对合同及时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是个系统的过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对后续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会滞工,给施工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及时的对合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以便作为以后复审的合理依据。

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控制,不断的在实际情况中探索合同管理的技巧,创造更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市场风险,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l]方英姿.浅谈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控制田.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22).

[2]张朝成.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及其风险防范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4).

合同管理要素例4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56-04

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发起的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存在缺乏组织保障、目标不明确、管理体系不规范,在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上远逊色于外资企业等问题。这一现实,与“开放、责任、和谐、挑战”的时代背景产生了很大的反差。中国企业要想在新一轮的责任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加强社会责任管理。

笔者以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协同管理”理念对其加以探索性研究。与传统管理不同,协同管理以“协同”理念为指导,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系统内要素间的互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追求整体利益的优化和长远利益的实现,从而促进系统走向有序的良性循环。作为一种更深刻、更高级的管理模式,协同管理打破了要素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追求协同效应(l+1>2)的实现。这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追求的目标――“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一致的。应用协同的一般理论,本文来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协同目标制定、协同价值评估、协同要素整合、序参量产生与管理、协同效果审核及反馈等协同过程以加强管理,实现社会责任管理系统的协同效应。

一、协同目标制定

目标是系统希望达到的结果。一旦目标确定,系统应朝着确定的方向而努力。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对协同方意愿的表达程度,最终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制定协同目标作为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第一步,其对管理系统的影响力足以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但是,系统目标不是某管理者拍拍脑袋的灵机一动,而是需要一个科学的制定过程,基于企业的环境分析和自我认知。

(一)环境分析

从广义地看,环境就是指宏观环境而言的。对企业而言,指企业的一切外部环境。为了不脱离本文的主题,文中所指的环境即为企业社会责任环境。Narayanan and Fahey认为环境分析是一个由四个阶段构成的过程[1](156):考察环境以发现预警迹象检测特定的环境发展趋势预测环境变化的将来走向评估当前和未来的环境变换对组织的影响。

环境考察阶段企业需要做好:一是感知现实环境,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指负面影响)和社会本身的问题;二是识别潜在的环境变化、环境问题的征象或先兆,对尚未完全形成的、潜在的重大事件、问题、新情况或趋势持有警觉性等工作。环境监测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有:全力跟踪特定的趋势和事件并认定它们否定确实;追查考察阶段所发现的苗头或征象,收集足够的数据以对其做进一步核实。考察和监测阶段的着眼点落在过去和现在,环境预测则着眼于未来,是要对环境变化的方向、范围、速度和强度做出似乎真实的或现实性的预测。[2](160)而环境评价阶段把注意力从信息收集及据此做出预测转移到信息对管理所具意义的理解上,因此这一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工作就是弄清楚“我们对环境所做的分析对组织究竟有什么意义?”[3](162)这一问题。企业可以构建“可能性―影响”矩阵图进行环境评价,利用该矩阵图对环境变化情况、问题的属性和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归类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为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环境分析,企业对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环境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环境分析不是一劳永逸的单向式过程,也不是不定期或临时应付、非正式的,而是要定期或持续的,这样才能保证所制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企业自我认知

通过环境分析企业知道“应该做什么”,它代表了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和期望。对于这些需求,企业不可能一下子都予以满足。而对具有战略管理意识的企业,则会将社会需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各阶段进行匹配,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呈现出周期性螺旋式前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制定具体的目标时,除了进行环境分析,还需要“自我认知”,弄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企业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该过程要求企业能够做到:第一,明确职权,做到“权责对等”。第二,认清职能。“机构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执行其职能,如果它不能认真负责地执行其职能,它就无法做到任何其他事情”[4]。企业只有“做对事”,才能说真正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事”。第三,分析能力,做到“量力而行”。从自我认知中产生的信息和环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共同服务于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制定。

(三)协同目标的制定

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向有序化、稳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这一解释比较抽象和模糊,可操作性较差。因此,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可以将目标具体化为时间、空间、途径和效益等四个方面,并用不同的维度来反映目标性质的差异,进而企业可以通过维度的选择及其具体化来构建目标体系。“维度多元化”要求企业在坚持“持续性发展”目标时做到:时间上的“预防―治理―保护”;空间上的“点―线―面”;途径上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文化”;效益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的目标,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还具体化为多元维度。各维度目标相互协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二、协同价值评估

协同目标表达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愿景。企业依靠什么来填补现实与愿景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去寻找合适的“填充物”。笔者将这一过程称为“协同价值评估”。它是企业探寻协同要素(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发展的要素进行协同,本文把这些参与协同的要素称为协同要素)并进行协同价值预算的过程,包括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差距评估、协同机会识别和协同价值预算等三个阶段。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差距评估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差距评估的意义在于将社会责任管理现状与协同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差距并分析差距的原因,从而找出管理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向有序状态(或者从低序转向高序)的空间大小,同时为协同机会的识别提供支持。差距评估要坚持客观、全面原则,将现状与各维度目标进行一一比较、分析、挖掘差距的深层原因,找到影响管理系统有序运转的要素。

(二)协同机会识别

协同机会识别,就是寻求系统中哪些地方可能产生协同。识别协同机会的重点是发现、挖掘协同要素以及协同要素间的配置问题。企业不仅要充分发现现有要素之间的协同,也要努力挖掘现有要素的新用途和开发新的要素,还要思考协同要素的配置结构。协同机会可以通过经验层次上的判断来加以识别。如,专家意见法、制约因素分析、机会分析矩阵图等方法。为避免经验方法的主观缺陷,企业在识别协同机会时必须遵守:适应性原则――协同机会关键要看要素的组合与配置能否适应环境变化;互补性原则――企业内部要素的互补和企业内外部要素的互补;成本最小化原则――任何要素的获取、使用以及要素间的配置都存在成本问题,成本最小化是判断协同机会的重要依据。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通过协同价值预算对所识别的协同机会给予反馈。

(三)协同价值预算

协同价值预算是对协同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价值的判断。通过协同价值预算可以预测协同效应并能挖掘出协同要素的价值。比较协同管理产生的协同价值与带来的协同成本,就可推断出协同的实际价值。协同实际价值有可能是正值,也有可能是负值。如果为正值,则说明协同机会的识别是正确的,进行协同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重新识别协同机会。当然,实际协同价值应以最大化为原则,只有挖掘出协同要素产生的最大实际协同价值,才是协同管理所追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协同要素所产生的实际协同价值的评价并非易事,因为要素的质量、要素间的协调程度、企业内外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到实际的协同价值。模糊综合评分法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以非精确现象为研究对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因此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分法来评估要素协同价值。

三、协同要素整合

通过协同机会识别,企业找到了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发展的协同要素。但这不等于协同效应就会随着协同要素的确定应运而生。协同要素的不稳定性以及要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管理系统的有序发展;但也可能产生消极效应,形成恶性循环,激化系统的无序状态,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要实现“1+1>2”的效果还必须加强对协同要素的整合。协同要素整合是通过综合、互动和必要的要素结构重组等协调方式,使不同的协同要素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实现整体效应。实质上,协同要素整合过程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阶段,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对协同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为了实现效应倍增,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不管整合的要素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多大迥异,每个协同要素都必须整合到系统的协同效应目标之下,发挥出合力效应;系统性原则――要素整合意味着可能要调整要素在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这些改变要求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必须具有系统观,方能妥善处理要素间的各种关系;渐进性原则――在整合过程中协同要素在竞争和协同的作用下不断调整着相互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理想的状态,企业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协同要素整合是管理系统不断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逐渐摆脱发展桎梏的过程,从中酝酿出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

四、序参量产生与管理

如果某个要素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并且指示新结构的形成,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它就是序参量。正是在序参量的主宰下,使得系统产生自组织过程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结构。[5]协同要素整合产出序参量,但处于临界点附近的各要素的力量消长具有不可预测性,可能会同时出现多个势均力敌的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代表着系统不同的发展方向,它们都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支配系统发展的序参量。因此,在管理系统的临界点上,企业要认真对待序参量的产生与管理,使系统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一)序参量的产生

序参量一旦形成,便拥有了决定系统的有序结构和功能的支配力。这就是序参量对系统的价值,它的产生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系统对不同命运的选择。序参量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系统自发产生序参量。此不作为本文的讨论范围。另一种是在系统临界状态时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培育序参量。这种方法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系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要注意的是序参量可以选择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为所欲为。序参量的选择必须坚持:第一,审时度势原则――序参量的选择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因时、因地的判断,选择的序参量要与环境、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匹配。第二,可控性原则――选择了序参量并不能保证系统就会朝企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是由系统及其要素的不稳定性所决定的。因此,选择的序参量必须是企业能够控制和驾驭的要素。第三,集体认同原则――承担社会责任关系到企业的每个成员,因此,如果没有集体参与,就难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整体效应。序参量作为引导管理系统发展方向的要素,没有集体认同,序参量的地位就会受到动摇,其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

(二)序参量的管理

序参量的产生不等于该协同要素能始终在系统的临界区域保持对系统的支配力。集体认同度、其它协同要素的发展等都可能影响着序参量在系统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在选定了作为序参量的协同要素之后,企业还要加强对该协同要素的管理。序参量管理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 在系统靠近临界区域时要创造条件。当系统处于发生质变的临界区域时,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必要的调整、改革等,有意识地强化选择的序参量,使其拥有支配系统发展的足够能量。

2. 在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要注意控制。当系统处于关键的临界点时,企业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有效控制各种要素的变化,使选择的序参量能够在众多的要素中脱颖而出,并通过要素间的非线性调节机制和对序参量的强化使其产生自组织效应。

五、协同效果审核及反馈

(一)协同效果审核

协同效果审核可以促进企业与公众的对话,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种对话对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只要企业有审核其社会表现的意愿,他们就需要改善各阶段的管理工作。而这样坚持审核和改善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协同效果审核是企业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企业首先要组建专业的协同效果审核小组为管理系统实现周期性良性循环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协同效果反馈

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从低序走向高序),实现整体功能效应,是协同管理所要达到的结果。但这种结果是否就是系统所追求的协同效应,还必须进行协同效果的反馈,把实现的结果与制定的协同目标相比较而得出结论。反馈的意义在于对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在吸取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如果协同管理达到的结果非常接近、等于或大于协同目标,说明实现了协同效应。否则,企业需要对协同目标的制定、协同机会的识别、协同价值评估、要素整合以及协同效果审核等各管理阶段进行重新考虑,于是企业又拉开了新一轮社会责任管理周期的序幕。

协同目标制定、协同价值评估、协同要素整合、序参量产生与管理、协同效果审核及反馈等管理工作,都是企业为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序走向高序所必须付出的阶段性努力。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努力改善管理系统的行为的持续性。为了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走向有序的发展道路,实现系统的协同效应,企业应该持有不断探索与改进的意志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

[参考文献]

[1][2][3]V. K. Narayanan and Liam Fahey,“Environmental Analysi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in William R. King and David I. Cleland(ed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7).

合同管理要素例5

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施工风险也不断地提升,使得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基于合同管理内容,加强对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等的管控,及时控制影响因素,降低风险因素对建筑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确保工程能够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需要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签订书面合同,合同对项目施工做了明确的规定,工程各项施工内容均需要基于合同规定来开展,以确保施工的质量与进度。若疏忽了对工程合同的管理,则会使得工程进度与质量失控,增加施工风险。若能够有效的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则能够避免上述问题,同时还能够为各类施工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2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类别

2.1控制型风险

基于控制程度来划分工程合同管理风险,则可以分为可控型风险与不可控风险,如图1所示。对于可控制型风险,在进行合同管理时,要采取规范化管理流程,基于相关流程,来解决合同争议以及信用评价等问题,进而最大限度上确保工程合同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不可控型风险,主要是指合同签订时,受到经济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合同未能正常签订或者履行等,对此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

2.2管理型风险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基于管理角度,则可以分为直接管理风险以及间接管理风险。直接风险管理工作是指合同全过程中因为直接责任所造成的合同风险。间接管理风险是指合同主体非风险所造成的直接责任人。建筑工程企业在签订工程合同时,若合同人员对相关条款内容不够明确或者管理不规范,缺乏对工程合同的有效监督,则会给工程合同管理,造成直接风险。当企业参与到工程合同管理工作中,若工程合同相关人员,违背工程合同内容,造成合同变更,则会造成间接的工程合同风险。

3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控制策略

3.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加强对合同管理风险的管控,则需要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合同,明确参建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进而避免后期合同管理过程中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在进行建筑合同拟定时,要做好反复审核工作,避免发生缺项问题或者漏项问题等,基于建筑工程合同范本相关内容,规范化拟定合同内容,以确保发生合同纠纷后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企业效益。在进行合同拟定时,还需要明确建筑工程正式生效的时间以及合同签订的时间,做好合同时间把控。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的规定建筑工程材料成本以及索赔相关内容等,清晰规定总体造价。做好合同文件保存工作,比如工程招标合同书,为后期合同管理,提供原始资料依据[2]。

3.2构建合同风险预警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则需要做好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工作。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选定合同对象,将其信誉等级作为分析指标,以选拨具有较强信用资质的施工单位在。做好合同全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工作,以及时发现工程合同隐藏风险,基于风险等级,制定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同时需要建立风险机构,针对合同管理风险做全面的评估分析,加强和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的分析与研究,明确风险的诱发因素,进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风险跟踪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降低合同管理风险,进而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控,全面提高工程合同管理效率。

3.3加强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主要包括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等,对于成本的管理,需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预算与计划,以及成本控制与核算等工作。成本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专业人员需要以生产经营为工作重心,落实项目经理成本管控体系。做好成本管理,能够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益与质量。需要加强对施工物资的管理,加强物资采购与使用的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及时做好工程量核算工作,针对极易造成工程造价变动的因素,则需要做好相应的管控,以确保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效率。

3.4质量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工程的灵魂,是管理的核心,更是评价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历来都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中心。质量管理工作综合性较强,而且较为复杂繁琐,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难点,影响因素较多,而且多为不可控因素。从某一角度来说,质量管理影响着工程进度与工程造价管理,因此加强对项目质量的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这需要施工单位做好质量把控工作,施工监理部门做好质量监管工作,若发现质量问题,则需要及时做好修正工作,以确保施工进度与质量,进而确保工程建设的效益。除此之外,需要加强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做好技术交底与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督促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开展施工作业,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做好工程检验工作,重点检查隐蔽工程的质量。

3.5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施工进度管理是主要内容,与其他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比如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对此需要做好施工进度管理。这需要施工单位及时上报施工进度情况,监理部门需要做好施工进度督查工作,若施工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则需要组织各方做好更改施工技术的讨论工作,研究能够赶进施工进度的变更方案,以此确保施工进度。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组织工作,确保施工材料与人力配备充足,合理的分配施工项目,在避免发生交叉施工的前提下,开展并行施工。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受到各种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较大,对此则需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对合同人员队伍的建设,完善信息化合同管理系统,进而全面防范控制合同风险,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要素例6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纵览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这里所说的质量,指的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满足业主需要的特性综合。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受诸多环节的制约。主要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工程验收、保修服务等方面。而在这些环节中,建筑施工活动是重中之重,施工活动是建筑物的物质形成过程,也是形成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过程。只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强化施工质量,才能控制住项目工程总质量。

2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的关键对象是内部因素,也就是施工单位本身的因素。内部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员因素、材料因素、设备和工艺因素、方法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六方面。

2.1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主要指领导人的素质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程施工涉及到的人员主要有: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服务人员等,这些人员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工程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

2.2 材料因素。

主要是指建筑材料、配件和半成品等。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把好四个关卡:材料采购关、实验检验关、运输保管关和使用关。材料和半成品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质量,工程施工过程中,节约措施绝对不能在质量方面进行削弱。建材市场产品质量龙蛇混杂,对材料和半成品进行质量控制十分有必要。按照设计图纸要求,采购符合规范要求,有质保书的材料,坚决杜绝因材料不合格造成工程质量不过关的现象发生。

2.3 设备和工艺因素。

施工阶段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条件,合理选择机械类型和性能参数,重视技术装备的配备。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

2.4 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要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操作、组织、经济、工艺等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力求方案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管理方便,加快进度,缩短工期。

2.5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建筑项目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明确责任,参与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工程本身特点和施工队伍自身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明确内容、方法和效果;实施过程中加强检查,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工程项目应该进行全方位管理,各个部分的管理都应以质量为核心,从各方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障作用。

2.6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工程地点的水文、地质、气候等工程技术环境;施工环境作业面的大小、防护设施、通风、照明、通讯条件等工程作业环境;工程实施的合同结构和管理关系,组织体制和管理制度等工程管理环境;用户需求、国家和建设单位有关政策要求、市场变化、观念变化等竞争环境。施工单位工程质量控制,应当在宏观环境中建立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目标,实施质量控制。

3 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途径

3.1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实现合同管理。

工程质量控制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和相关规范标准执行。企业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及时处理合同变更,运用合同约束手电,统一项目各方到项目目标和合同条款上,进行全面的安全质量规划设计。一方面,将安全、质量进行分离,结合技术难度,合理设计出最优安全施工及最优质量施工方式,即样板施工;另一方面,样板施工取得成果是,结合施工前指出的可能发生故障的地方,对比成功的样板施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质量问题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质量意识。施工单位首先要实施到工程优质的重要性,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必须从筹建协调到具体施工都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转贴于   3.2 建立质量目标承包责任制。

在质量保证体制运行中,强调质量目标承包责任制。质量目标承包责任制指建立施工现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到具体负责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实行责任目标承包。

3.3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强的基建队伍,以适应形势需要。基础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工程质量的优劣。高素质的建设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管理经验,也要具备应变能力,掌握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和高科技知识。因此,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基建队伍的整体素质。人才培训要认真学习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书面考试,优化配置人员。管理人员要发挥现场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3.4 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

质量控制的目标是控制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同时实施目标管理,激发人的质量控制积极性。目标管理应该抓住目标制定和目标实施管理两个方面。目标制定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施工的工程质量现状,前一管理反馈的信息、客户的意见、特殊要求等,综合考虑工程的质量通病,制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目标。

3.5 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实行质量管理计划编制。

严格按照《建筑法》的规定,对工程运作程序和行为规范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建筑工程质量设计多个环节,所有环节必须按照建筑工程程序进行才能到达预期效果。应以科学态度对待工程质量控制。坚持谁施工谁负责、谁指挥谁负责的责任制,计划一旦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4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从人员因素、材料因素、设备和工艺因素、方法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出发,通过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建立质量目标承包责任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编制等途径进行施工质量有效控制。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科学化体系中,通过科技进步,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黎生南.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探讨[J]. 安徽建筑, 2007,(06) .

[2]白瑞. 浅谈预制构件施工的质量控制[J]. 福建建材, 2010,(05) .

合同管理要素例7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简介公路工程合同风险

风险是指在从事某项特定活动中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合同的签订、变更、转移、履行和终止都存在合同管理的风险,产生合同管理风险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包含由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外界环境因素,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薄弱是产生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观因素。此外,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以及合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产生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按合同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可将其分成技术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业主资信风险、合同条款风险、工程管理风险。

二、公路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1.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的工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工程投资额较大、施工时间较长、项目实施内容细致且繁杂、项目涉及范围广、市场竞争惨烈。简单的说,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从而决定了,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技术、市场等因素的改变,工程项目将出现不同种类和程度的风险。这需要工作人员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分析,从而合理的管理风险,规避风险。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过往的项目实施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应急发生的时间、阶段来分析风险发生的规律;分析风险发生对项目施工、工程成本及施工时间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依据以往的工程项目风险的案例,分析并找出各类风险间的内部关系和发生条件。

2.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但是人们可以采取有效地措施来管理风险。风险的管理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风险未发生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包括采取正确、合理的防范措施防止风险的出现,利用有效的方法降低风险对建设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预防和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如果只由一方来承担损失,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快速的解决风险。如果运用合理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转移,让专门机构或造成风险产生的多方(发包人、承包商等)来共同承担损失,这将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危害,减轻自身的损失。尽管工程施工已经发生风险,但是施工人员仍需采取措施来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地进行工程建设。

3.化风险为机遇,创造更高的盈利

风险离不开盈利,承包商是因为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才会承担风险;盈利也离不开风险,风险越大,盈利越高。运用哲学的观点来说,风险和盈利是矛盾和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承包商能在项目招投标以及施工过程中,勤于分析风险因素,合理分析可能出现风险的大小和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学会化风险为机遇,将获得更高的盈利。

三、当前我国公路合同管理存在哪些风险

目前,公路工程合同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合同风险管理信息漏缺、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合同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健全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合同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

公路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之一就是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有始以来,我国的合同管理受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仅仅局限于质量的控制与施工进度等方面,没有系统的、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

2.合同风险管理信息漏缺

合同风险管理信息漏洞是合同管理的瓶颈。由于公路合同管理的漏洞引起的纠纷,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比比皆是。而合同风险管理更是合同管理的薄弱环节,公路企业没有给予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对于对方的违约行为后知后觉,缺乏索赔意识,从客观上增加了公路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有充分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3.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在进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是否良好是影响工作的基础因素,所以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当前的首要的问题。从事合同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是督察合同履行行为的主体,而现实工作过程中从建设单位到作业人员的风险意识都不高,没有办法及时地认识到合同管理内容的变化和新要求,从而很难及时的察觉到风险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4.合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合同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合同管理。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没有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公路企业没有重视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少数有经验的人员的个人经验,具有盲目性,不能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

四、如何降低风险

为了提高合同风险的整体管理水平,针对上述当前我国公路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阐述具体的降低风险的方法:

1.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意识是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的关键。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系统的、明确的指明风险管理的目标,施工之前针对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防范合同风险,首先应树立良好的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的意识。对于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合同风险管理的宣传力度;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进度意识,更应该在强化人员的安全等方面的意识。

2.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深入,公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入,迫切地完善风险信息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合同管理而言,在投标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完善风险信息系统,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调查,通过调查找出对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引发较大损失的主要风险因素,针对每一类因素制定相应地措施和策略来应对。在项目建设的初期,通过合同以规范化的文字和条例的形式约束下来,达到风险转移和风险再分配的目的,并建立系统的、明确的风险管理方案,降低风险。

3.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合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当严格的把握人才招聘第一关;其次,在后期在职人员的培训过程中,根据个人的能力,挑选出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管理人员进行合同管理工作;最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为了顺应潮流发展,应当定期的组织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加强道德建设。

4.健全合同管理机制

公路风险管理机制是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做好监督和完善制度是风险管理的。监督易出现风险的施工环节:劳务使用管理、资金使用管理、材料设备采购管理,对着三大环节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仲裁制度,它是适合解决争议的唯一方法;建立完整的公路索赔制度,学会科学的索赔,达到转移风险和风险再分配的动态管理目的。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单位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管理不断被热化,建设单位要想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得以生存下去,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控制每个环节的收入和支出,从而降低风险,确保公路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毅盼.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合同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曾.公路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

合同管理要素例8

2水利施工管理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既包括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又包括施工前与施工后的管理。详细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2.1加强施工中的管理水利施工阶段,要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对工程进行管理。一方面要形成合同管理模式,并借助该模式实现施工成本降低、施工进度加快、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做好实际管理,将合同管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合同管理要求来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关制度,按照制度实施管理。2.2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施工管理工作具有两方面的特点,分别是学科交叉多、覆盖面较宽,这对于项目经理的要求很高,应做到全能,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广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至关重要,培训项目经理的主要内容分为:1)学习《合同法》以及《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工程施工的相关法规体系也能够做到熟练掌握;2)加强工程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等知识,对于合同条款不但要熟悉,而且要掌握;3)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使自身的组织协调以及应变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正确处理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使之与实际情况保持协调,这样的使管理工作才会提升效率;4)经济知识的学习,能够准确地分析资金使用以及技术经济指标,准确地对概算以及结算进行详细准确的分析审核;5)施工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应有所掌握。2.3要加强服务意识,妥善地处理好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作为整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必须要掌控全局,工程施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作为服务行业,施工过程的所有行为都要符合合同的规定,业主、监理单位、设计方、当地质监部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这对于施工过程的工作开展是非常有利的。2.4严格执行合同要求首先,合同内容本身要合理,要以法律为准绳,利用公平、有效的合同要求来指导水利施工及水利施工管理。其次,要正确应用合同,利用合同内容要求对施工程序进行规范,明确各个参与方的权利、责任以及义务,对于纠纷的调节要恰当,保证工程施工项目能按计划完成。2.5把握好施工质量关施工质量是水利施工管理的重点,因为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必须将管理工作重心放到质量控制上。实际施工管理时,不仅应按照设计文件文明施工,还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施工的经验,能够提出设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设计单位的修改提出建议。对于每个施工阶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查监督,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施工进度,增加工程投资效益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2.6加强道德教育,坚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能够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所以项目经理一定要认真尽职、爱岗敬业、奉公守法、清洁廉明,这样对于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进度来说,才能起到促进的效果。2.7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施工管理时,要重视施工管理人员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施工管理人员的作用与价值。要动员员工参与,让所有员工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施工管理工作中来,做好互相监督,切实提高水利施工管理水平。

合同管理要素例9

1、现代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要素构成

现代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率地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其管理要素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建筑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要素的有效控制

2.1加强建筑工程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应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完善相应的法律法。

2.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特别是装饰工程,其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以横道图或图表示出来,从大入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

2.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合同属于经济合同,是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为了完成其所商定的工程建设目标以及与工程建设目标相关的具体内容,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工程管理的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不能陷入僵硬的程式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管理中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讲究管理的技巧。因此,要在高度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深刻了解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及归纳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技巧,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促使参建各方自觉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从而降低建筑市场风险,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2.4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对于安全事故的分类及处理,国家有明文规定,但安全事故仍然高居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了。通过对安全事故的统计,发现现在项目施工时在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上不能实现同步。建筑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压低造价是主要的手段。固定的生产成本是必需的,只能从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费、利润中压榨,这就影响了生产中安全措施费的投入,使得安全防护不到位,不仅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事故发生了也不能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应通过对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主动防护意识,并保证安全防护投入和措施的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3、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

3.1改革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主要由三种管理要素构成的,分别为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组成。改革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改革建筑企业的这三种管理要素。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及管理观念与传统以往的体制不同,以往是企业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追求产值为目标,以行政指令管理为特点;而现在是利润观念,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追求盈利为目标,以科学决策、追求创新为特点。经营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经营观念转变过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要求,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贴近市场等特点和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使我国建筑业的生产力组织方式符合其自身的活动规律。

3.2提高人员素质

虽然我国的建筑业现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但是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刻不容缓的。基于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低的现状,建筑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人员素质培训部,专门对一线的操作工作进行技能和安全工作培训,并且在基层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标准进行奖罚,促使基层操作工人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3.3强化过程控制,推进管理创新

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以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对其管理要素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加以控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从管理观念的革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积极应对市场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合同管理要素例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18-02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够有力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但是目前我们国家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体系,以高等教育学校的行政管理为例主要表现为两个主要的方面:(1)目前国内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方法主要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照抄照搬过来的,虽然这些方法和经验是经过实践验证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国情与国外有较大差异,所以这种生搬硬套的方法并不能在国内起到良好的作用。(2)人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评判的效果和实际作用之上,从而忽略了这一评判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主观性比较大,所以未来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研究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笔者结合高校求学经历与对相关问题的调查了解,并在大量参考书籍和资料的前提之下,提出了模糊法,下面将对这一评判方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介绍。

一、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判的建设工作现状

为了进一步的阐明目前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我们仍旧以高校为例,在高等教育学校之内,进行行政管理,这是高校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变换并长远发展的一个基本保证。它首先能够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和血液。同时,一个单位运作质量的高低都取决于行政管理水平的强弱。虽然说良好的行政管理的关键点在于与各个部门的不断沟通和协调以及对信息的调查和分析,但是所有这些工作最终还是需要依托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乃至各个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队伍的建设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不高,只是死板的按照旧的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其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积极,身在职位,而工作任务却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完成;最后,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工作态度恶劣,严重影响了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沟通。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素质综合评价中缺少明确可行的指标。条款清晰、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和规则是进行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判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评判工作中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并保持一定的公平,进而可以根据不同行政管理人员的指标数值以及最终的综合分数,来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使得具有不同优势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的单位而言,当然也包括高等院校,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评判指标,所以导致对于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掌握,这也就直接导致在人员工作调动上可能出现不合理的因素,而一些高校却依托一些并不科学的评判原则进行人员的调动,缺乏科学性和人文关怀,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心生懈怠,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不努力,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综合评价主观性大于客观性。在第一条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明确,在高校内部,要么是进行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判的规则并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要么就是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基于评判准则基础上的评判流于形式,并没有客观的参考相应的标准,因为没有客观的参照标准,所以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判就仍旧停留在依靠主观的传统上;或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行政管理某一次乃至某一项的工作比较突出,影响比较大,所以就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再或者是上级领导根据人员在某一方面的表现乃至于个人的喜好外貌等进行任意的主观评价。这种没有客观事实依据全然凭借主观思想意识进行的评价体现不了公平性,同时也加大了评判人员与被评判人员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内部的和谐与同事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3.评价工作可操作性有待提高。一些企业与高校内部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评判准则,但是准则内部的条款与当前社会的实际形势偏差太大,与高校的目前管理理念相悖,甚至于脱离于实际市场需求,因此,这样的条款既不够科学也没有可操作性,单纯的依靠这样的准则进行评判是不可行的。一些高校为了节约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照搬其他院校乃至国外院校已经成熟的评判体系,但是单纯的照搬并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既不科学也不民主,因此操作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目前使用的评判准则和体系是几十年前的老版本,社会在进步,高校在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和发展。

二、采用模糊评价,实现高效评价

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判的体系不够完善和具体,一些工作人员考虑能否更加全面的进行细化,使得每一个评判都有其既定的规则,并依据规则进行全面的综合评判。其实完全没有必要,首先,这样全面细化的评判方法工作效率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以及人力、物力资源;其次,行政管理人员某些方面的品质和评价并不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施行,因此没有进行评判的必要。结合多年的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判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大量成功案例的数据调查分析后,我们发现,施行模糊评级不仅高效而且实用。那么模糊评价方法具体如何操作,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模糊综合评价。我们仍旧以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为基本案例,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最为突出的一项就是教师职称的评定,尤其是高级职称的评定,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高等职称的评定具体需要哪些因素?不同因素的百分比是多少?如何划分比例才是标准的?等问题,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各大院校都是凭借多年来的传统和习惯进行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高等职称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来将评判的因素具体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二级和第三级为第一级基础上的子因素,同时三级的指标较为二级的来说影响面更小,在初步完成三级指标划分之后,才能进行具体的模糊评价操作。首先选出一个指标评价对被评价项目的在评价等级中的位置。例如,根据实际的评价需要以及高等院校的资源实力,建立起一个由数人组合成的评判专家组,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评判,并将这一能力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比例划分等级,在每一个等级之上进一步分析所占的比例,层层划分下去,最末端的等级数据由于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

简言之,进行模糊评价就是对影响因素进行等级划分,重点考察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于影响比较小的等级可以进行模糊界定。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依托于某些数学公式来进行科学的计算,将抽象的评价转化为具体可以判断的数据,这种依托于直观数据的评价更为科学,也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性。

三、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评价指标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评价依据,它只是在现有的综合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做出的评价,推动了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完善评价指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个体的职业能力、品质道德、礼仪举止的针对性培养。在管理形象和管理能力上力求尽善尽美,管理人员尽职尽责,以服务群众为己任。把道德要求和行政管理理论牢记心中,强化主体意识。在行政管理人员中,许多管理人员是党员干部,因此对党员的行为、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作风宣传与建设工作。对于业务素质教育也需要加强培养,结合管理人员自身的具体情况,例如年龄、能力、学历、工作时间等进行综合考量,进行有层次、有类别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培训。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间接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质量。例如学校,应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并不定期的进行管理考核,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传授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判方法不科学,评判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判工作,已经大大的滞后于高校的发展和教育的推进,这样不仅会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笔者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判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总结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和引用了相对科学的模糊评判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将评判结果以直观的数字表现出来,更容易理解和判断,将原本偏于主观的评判工作彻底的数字化、客观化,保证了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竞争的公平性。当然目前对于模糊法的探究还比较肤浅,在实际操作中,具体公式的运用、数字的转化还比较烦琐,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投身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模糊评定的研究中来,使其进一步完善,逐渐深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史勇.工程模糊数学及应用[M].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