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学生的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22

高中学生的教育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1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广大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了学习真正的主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以“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体育教学进行如下探究,希望能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安排体育课程,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要求学生,教学还是“本本主义”,整个教学课程照本宣科,与实际情况严重脱钩;再就是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敷衍了事,让学生做几个简单动作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对学生不管不顾。这些思想都是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的。体育教学要落实以学生为本,首先是要教师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有学生才是根本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而不是规定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课程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精神。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它规定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此外,它还规定了教学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在以往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包括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良好品质。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来看,传统教学目标的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方法。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可见,方法甚至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目标还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生掌握打篮球的技能的时候,不仅要提出知识、技能和技术的要求,反复向学生传授动作技术,更要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三、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要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首先,学生有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不但存在生理上的差异,也有心理差异,男生和女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是不同的,普遍来说,男生较之女生更喜欢体育课。男生在体育课上好动,女生在体育课上却喜欢聚在一起“聊天嬉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要根据男女生身体和心理特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要让男生和女生都喜欢上体育课,让体育课不再只是男同学的体育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对体育课有着不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体育课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教师要考虑不同个体的需求,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安排体育教学任务。

四、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适当的运动负荷为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要以适宜的运动负荷为基础,要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这样才能响应“达标争优,增强体魄”的阳光体育运动号召。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所以不管课堂形式怎样多样化,课堂内容怎样丰富化,必保证学生的运动负荷水平,必须要让学生进行适当地运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教学的大方向,在给学生充分自和选择权的前提下以运动负荷为基础,因为没有运动负荷学生的体育课就毫无意义,不能纯粹为了学生的喜欢把体育课变成“闲聊课”“游戏课”,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要坚持负荷适中,每个学生的运动负荷都不能超过其身体和心理承受限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每个学生运动负荷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再安排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2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习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3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习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4

高中生物学科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其可行性如何呢?如果可行,又该如何实施呢?为此,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思考:

1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要讲究和谐实施

和谐实施是指生命教育要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保障。这种“和谐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教学中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努力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并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来带动教学的和谐氛围。如精心设计“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一节的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正反两方面的数据、材料和多媒体直观形象,实地考察和调研,小组讨论和分析等,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么一种和谐氛围下,生命教育也就行之有效了。学生会在一种浓浓的情意色彩中,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使教学成为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进行有关探索的同时,又强烈地感受到了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当然,和谐的教学氛围要靠教师的长期努力。

2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要讲究有机实施

有机实施是指生命教育要在显性与隐性方式有机融合下进行,从而淡化教育的痕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寻找生命教育的显性影响方式,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生命教育。另一方面,学生认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基础并不仅仅是有意识活动,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时其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意识可以控制无意识,无意识可以调节有意识,两者有机统一时,就能更好更全面地认识生命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习,采取显性影响方式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注意发挥隐性影响方式的作用。一句话,实施生命教育既要发挥显性方式的“直接性”、“外显性”,通过特定知识内容的传授,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影响;又要注意隐性方式的“间接性”、“内隐性”,通过教学中所特有的诸如人际关系、教育态度、教学方式等的作用,促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影响。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5

通俗来说,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对学生实施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入美育因素,借助美育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1)演示与再现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种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识灌输、道德说教、行政命令、法律制裁,它不需要从外面强加于人,它的特点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现于人们面前。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作为审美活动的内驱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内容,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趣味横生的事件或情境,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创造出审美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从而产生审美的欲望。

(2)诵读与品味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这个词。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从黄钺对意境的评价“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专业化的术语,而应从最简单的诵读入手,使学生在吟诵和品味中渐入佳境。

(3)想像与创造清末词人况周颐曾经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

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们来讲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蓝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丛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长出”两只牛角,然后是“牛的全身”,还有掮着犁的“人形”,他们“蹒跚而下”,伴随着“粗朴的短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将其中所描绘的人、事、景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画面的中心,他们崇高而质朴,蓝黑的主色调、银白的月光,增加了画面的圣洁之美,而“愉快的旋律”和“粗朴的短歌”,则突出表现了延安人以劳动创造为乐的崇高精神。在高中课本或课外读物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审美训练。

三、充分地把握好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除去把握好高中语文课本知识中的各种审美元素,教师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充分地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审美教学。高中生是具备一定审美基础的学生群体(高中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6

高中生物教学和科学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科学教育理念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多数地区都开始将科学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对此,研究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分析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并测试其教学效果。现阶段,科学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运用,将其使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能够打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科学教育的指导下,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教材知识,并一步步培养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朝着更高一层的方向发展。而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再度提升自己,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所以,科学教育并非只是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划分,而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消除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教育旨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将科学教育理念作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举出一些土壤生物分解作用的例子。之后让学生自由提问,说出自己最想要探究的问题,如“同一区域中,排除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树木在不同季节落叶的厚度有什么差异?”“土壤对落叶进行分解,是由于土壤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还是微生物因素导致?”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之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其以相互讨论的方式证明并完善自己的假设。此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找出对应的实验变量和场所,自由设计出实验相关方案及流程。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模式实施计划,并经由比较、分析和具体实验,得出相关数据与结论。在此过程中,科学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入的渗透与贯彻,且学生也能正确掌握生物知识的运用方法。由此便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可以逐步深化学生对生物原理、规律及各种概念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可以更为熟练地把握生物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教师要采用这一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并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强化之后,就能够利用生物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有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科学教育的材料,给学生安排对应的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在书中或是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基本原理。之后再带领学生到工厂展开实地考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废气排放的过程,并亲自加入到研究汽车尾气的实验当中。要让学生把这些实践活动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使其能够深刻理解碳循环的原理及过程。最后,教师回到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温室效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可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相关建议,并把多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综合起来。这样便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

(三)利用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科学教育理念尤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这不仅包括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注重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要跟上时展的脚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以此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升华。比如,教师可以将“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作为主题,在班上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逐步了解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气候变暖,同时还能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此培养了情感价值观。之后,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知道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废气排放量加大、能源短缺、物质循环系统遭受破坏等。如此便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科学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要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维利.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7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14-01

当前新课改正在全国全面实施,人文主义作为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之一,要求重视学生的价值。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在从教过程中,教师总会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或智或钝,或优或差,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转差为优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相关看法,首先说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具体表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表现

1.学习兴趣低、记忆力和注意力差

历史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至于学困生就更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他们记忆知识的速度慢,持久性不长,以至于他们的注意力差,有时教室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基础知识欠牢固,知识结构不完整

“学困生”对教材中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史实常常混淆,答题时出现中国史与世界史不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不分。对历史知识中的理论不能理解,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初中的通史学的不扎实,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主题模块教学。

3.知识的迁移能力差

高中历史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初中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中侧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许多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缺乏积极思维的习惯,这就使许多学生升入高中后常感不适,甚至对高中历史产生望而却步的想法。他们认为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历史最难。此外学生还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能将其他科目和章节的知识运用到历史学科上,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中没有形成主动思考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4.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

这是大部分学困生的共同表现,他们上高中仅仅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到学校学习,他们常常认为“我是为家长学”、“我是为老师学的”。同时学习目的也不明确,在学校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到学校就是推天度日。以上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具体表现,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种表现出现的原因。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心理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有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学生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学困生”的形成和出现往往是很多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认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心理思想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符合哲学上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而内因又往往通过外因起作用,所以心理思想因素起作用主要是建立在前两个因素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学困生”在一开始时并不差,其实每个学生在进学校第一天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学好每一门科目,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某次的错误或失败被老师冠以错误的定性,导致他开始“差”起来,此后或许会变得越来越差。加之现在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而又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期望往往不能实现,学生在他们的眼中得不到认可,从此他们便有了一种失落和失败感,这种错误的心理思想严重地妨碍了学习,这是“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1.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胜过责任感。”这表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历史本身具有许多生动的题材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关于的历史时,可以相应的引入他的诗,通过史诗互证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手抄报和历史挂图展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带动一批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历史。

2.针对实际情况,提高“学困生”心理素质

消极心理是学困生学习的最大心理障碍,要想实现转差为优,就应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为学困生设立合适的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只有克服了消极心理才能彻底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自信心。

3.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会“学困生”主动学习

作为历史教师兼班主任,我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是这样做的:一是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我们在转化“学困生”时,一定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相关条款逐一对照,对有违规范的,要责令其及时改正,对他们要敢于批评教育。但同时也要注意严而有度,不能搞对立,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在教学上注意训练“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努力做到“授之以渔”。例如,先给学生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然后让学生去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慢慢提高“学困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正真实现由差到优的转变。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校园里的特殊人群——“学困生”,需要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关心,作为教师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在全面分析“学困生”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转化策略,落实新课改的精神。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8

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担负着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巨使命。做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为突出。

中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他们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可以使之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完全可以期望他们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发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1. 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如投掷课,若一个班的学生男女各分成两组,一组投掷时其中一人喊口令,大家一起做,等这一组同学全部投掷完后,另一组同学才能去拾器械准备投掷练习。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2. 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 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晶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馁,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乎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9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发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1. 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如投掷课,若一个班的学生男女各分成两组,一组投掷时其中一人喊口令,大家一起做,等这一组同学全部投掷完后,另一组同学才能去拾器械准备投掷练习。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2. 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 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晶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馁,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乎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高中学生的教育例10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大学生 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

一、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辩证关系

(一)体育兴趣的概念内涵

体育兴趣,具体指的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优先性的心理倾向。一般来讲,体育兴趣是来源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当身体活动需要在体育活动运动中实现满足和强化时,体育运动参与者便会产生长时期的愉快情绪和心理体验,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关注和参与体育学习活动。

(二)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辩证关系

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有着积极的主动引导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体育学习也是如此,体育学习者如果具有强烈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对体育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产生学习驱动力,从而更好地学习体育。另一方面,体育学习对体育兴趣的产生有着促进作用。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一旦取得进步,便会获取成就感,进而增加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态度。

二、当前高校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体育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因素方面,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始了一段时间,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仍然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课本等知识的学习,轻视体育教学和学习,认为学习好体育可有可无,无所谓,这种观念在教师、家长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主观因素方面,学生体育学习不良认识的影响。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恐惧感,甚至逃课,体育学习兴趣低下。

三、对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对策思考

(一)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通过具体分析高校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培养体育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对所教授学生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为在体育教学中“对症下药”开展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二是帮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个性的体育学习计划,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们分别制定锻炼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其基本活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激励教学,发挥学生体育学习主体性

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适时适度的鼓励和表扬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长期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的学生,一旦发现该同学表现出对某一体育运动感兴趣的倾向,教师要及时跟进,对其进步进行表扬,并加以辅导,培养其体育学习兴趣。在运用激励法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因势利导,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让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一项爱好,融入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爱好兴趣取向,帮助学生选修符合其实际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体育,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提高对体育的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过人的精力。

(三)创新模式,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已步入成人阶段,思想、思维正处于黄金阶段,学生思想积极,富有活力,在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前,他们对各类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不断创新现有教学模式,利用俱乐部模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整体体育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运动俱乐部作为校园团体,建立在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 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其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发展的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四)拓展教学,全面完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当期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和教材内容重复性的问题,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打破呆板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需求。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建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力推进体育拓展教学。比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多开设一些比较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如棒球、瑜伽、体育舞蹈、网球、轮滑、保龄球、攀岩等体育拓展教学,以引起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小结

以上,从个性化教学、激励教学、创新教学和拓展教学等方面就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培养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同仁带来有益参考。相信,只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习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水平一定能实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振喜.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