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教学论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6 15:18:08

课堂教学论

篇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最终,我们的教学行为“伤透了学生的心”,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教学被动局面,我对传统教学做了如下改进,以供同行参考。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亲身参与课堂的整个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提;凡是教师能解的题,教师不能解答;凡是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能代叙。教学中教师应耐心指导,把课堂45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篇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的是同样的事,讲的是类似的话,可是课堂教学效果却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表达能力、性格特点等都有差异。笔者总结二十年来的教学经验与教训,力求探究课堂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课堂充满无穷魅力。

一、讲究表达艺术

《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教师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所以教师应该在语言上多下功夫,讲究表达的艺术性。

(一)语音规范

语音规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国家对教师的普通话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普通话既是教学语言,也是校园语言,教师应该具备讲普通话的能力,也肩负着推广普通话的任务。

(二)用语严谨

严谨是指教师要使用准确的语言或术语来讲授教学内容,而且要逻辑清晰。在上课前对要讲授的内容做深入地梳理,研究如何衔接和过渡,推敲语言的准确和严密性,做到在课堂游刃有余,使学生清晰地掌握知识。用语严谨还包括教师不能使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

(三)语言简练

课堂语言不精练,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使用一些无效语言。哪些属于无效语言呢?

1.口头禅

例如“是吗?”“好不好?”“那么”“嗯”等,教师平时的语言习惯在课堂上的不经意流露,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的无效课堂语言。

2.语言罗嗦

一种情况是重复。重复自己的话,重复学生的话,重要的知识点确实有必要通过重复来强化,但不能做没必要的重复;一种情况是语言不简洁。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却要用几句话来表达。罗嗦是一种不良的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师思路不够清晰的表现,也可能是教师性格或平时表达习惯使然。

3.迂回的指令性语言

现在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处处设问。有的问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象“好不好”、“对不对”等等,这是教师用婉转的、商量的语气在给学生下达指令,学生很了解教师的意图,都会回答“是”“好”。这种简单接答式的问法,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抑制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人云亦云的坏习惯,而且这种做法是对教学新理念的一种误解,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简单粗糙的应付。

(四)语速恰当

快慢指的是说话速度。教师授课的快慢要适中,一般的说话速度介于每分钟120――160字之间。语速的快慢与人的性格有关,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五)音量适中

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音量,以在场每一个尤其是后排的学生能听清楚为标准。音量太小学生听不清,音量太大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而且给人一种训斥之感。

(六)停顿合理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顺畅和完整的。顺畅是指句与句之间承接连贯,不时断时续;完整是指说话一句是一句,不说半句话。说话中要有停顿,停顿不仅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停顿,比如强调性停顿、回味性停顿、过渡性停顿等等。如能恰当地使用停顿,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二、讲究教学艺术

(一)设计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它的作用就象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语是心理和教学内容的沟通,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手段,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导入语的形式有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哲理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经验导入法等等。设计导入语时,要注意的是:1、导语的内容要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2、短小精悍;3、开宗明义;4、不落俗套。

(二)重视提问语和解答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做好学情分析,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真正从实际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提问语时要做到:精心设计、难易适中、尊重学生,目的是触类旁通,激发学生思考。

对教师的解答语要求是教师要选择好解答的最佳时机。先启发,后引导,再点拨,即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

(三)关注评价语

评价语是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给予的评判。它分为详评、简评和点评三种。其中点评是课堂最常用的,随机插入的评价。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人格与尊严在课堂教学中被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学生希望得到来自教育理性思考的真正意义的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表扬要中肯,实事求是。“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有必要批评学生时,也要作善意的批评。批评要因人而异,把握好分寸,而且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可运用以褒代贬、旁敲侧击、幽默诙谐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批评以不破坏课堂气氛,不影响教学进程为原则。

(四)不忽略总结语

一堂成功的课,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它体现了一节课的完整性。常见的总结语有:归纳式总结语;扩展式总结语;预告式的总结语等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总结语,既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归纳和整理。

三、讲究板书艺术

在板书的设计上要讲究实用和美观。板书要有题目,条理层次清晰,书写大小适中,避免前松后紧。板书的内容要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避免随意性。偏在左侧的黑板三分之二的部分用于主要内容的书写,这部分内容一旦写了就不要轻意地擦掉。如果是临时决定写的内容,写在偏右侧的三分之一处,在课结束做小结时,把这部分内容擦掉,留在黑板上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一目了然的完整板书。

四、讲究体态艺术

体态语是无声语言,如使用得当能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1.表情自然

表情由面部和眼睛两部分构成。教师上课时眼睛应随时与学生保持接触,一观察学生的反应,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面部表情自然放松,给人一种处变不惊,临阵不慌的自信感。面部表情以让人感到友善的、和蔼可亲为宜,以略带微笑为最佳,微笑很有感染力,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

2.手势自如

上课时应配合一些自然而适宜的手势。没有手势,显得比较呆板;但手势过多,过于夸张,也会给人以指手划脚的感觉。在手势的使用上提倡少而精,而且要尽量做到美观、自然。

3.身势自在

身势就是身体的姿态。教师站在讲台要显得精神饱满,潇洒自信,挺胸收腹,两脚平稳站立,上身适时略微前倾,会给人以亲切感。两手自然下垂,如觉得别扭,可拿一本书或粉笔之类的东西,也可以自然、轻松地放在桌上。讲课时一般是站在讲台上,忌在讲台上频繁活动,或到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当然指导学生练外。

五、讲究服饰艺术

服饰指的是服装和饰物。穿着看似外在表现,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与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味有关。对当代教师的服装要求应该是得体、简洁、时尚、高雅。所谓得体就是要与年龄身份相符;简洁是指衣服上的装饰不宜过多;时尚就是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不必过于保守;高雅是说服装的色彩和样式搭配合理。饰物如丝巾、胸针、发夹等不宜过艳、过花,戒指、手链、项链等不宜过大、过于显眼。不提倡教师带耳环,如果要带也应是耳钉之类不引人注目的。

“工欲善其事,心先利其器”,教师课前充分备课,让自己信心百倍、胸有成竹,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弥补不足,虚心地学习和借鉴,不忽视教学细节,如能坚持这样做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砺炼,一定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如地驾驭课堂,展现出作为教师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篇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又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价值和积极性作用,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它已经成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这种教学方法,即使所有的教学内容适用,如果组织得不好,照样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有必要对数学课堂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与研究。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挖掘教材,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教科书第24页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2 抛出课题,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课前就布置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数,上课时学生就汇报出各种结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数就在我们身边。又如,我在教学“数学乐园”时,设计了一个运弹子的活动,先是在组内进行比赛,然后以组为单位派代表比赛,看谁在单位时间内运的多,运来一个弹子记录员就往黑板上贴一个圆片,最后根据圆的个数的多少确定谁运的多。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感觉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根据课堂上的观察,发现集体讨论的参与率比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

3 灵活运用讨论的技巧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讨论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

3.1 学会独立探索。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必须要有自己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探索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篇4

二、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

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如果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明确,语文教学就漫无方向,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在这方面,我们深有教训。但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仍然众说纷纭。“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围绕这一属性和这一观点,经过多年讨论,引申出了许多其他属性和其他观点。如“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这两性之后,又有人提出“基础性”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有人又认为除此外还有“实践性”和“综合性”。一直发展到它是多重性质构成的综合体。即工具性与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等等。本质属性之外,还有从属性质: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这些认识基本都是建立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的依据上。即教材有什么内容,它就有什么性质,如文学性与知识性就是如此,教学实践强调什么就有什么性质,如思想性与技能性就是如此。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人们同样意识到以上所认为的语文学科的属性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所独具的,其他学科同样具有,如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基础性,知识性等,不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刘国盈先生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语文学科特点辨析》一文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语文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相结合的学科”,所谓“应用的广泛性”,就是“不管是国家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授,还是一般的老百姓,没有不使用语文的。这是就人而言。就事而言,军事、政治、外交、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也都离不开语文”。所谓“层次、等级的模糊性”,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既可以作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高中、初中的教材……”,语文“谁说得清楚何谓基础语文,何谓初级语文,何谓高级语文”。至于听说读写能力,也很难划清层次和等级。这种层次、等级模糊性的观点,确实新颖独特,但语文学科的性质,人们之所以对它进行讨论,而且非常重视,是因为它直接指导着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如果认为它具有工具性,那么就要侧重语言训练,如果认为它具有文学性,那么就要突出文学教育,如果认为它具有实践性,那么就要加强包括语言、写作在内的各种训练。而刘国盈先生的这一观点,特别是“层次、等级的模糊性”在指导课堂教学上又具有新的模糊性,他自己也说:“语文科的特点——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是造成语文教学的任意性、摇摆性的重要原因。如何针对这样的一个特点,提出一整套办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由此可见,这一特点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病灶,语文教学就是要想尽办法来医治这个病灶,解决这个问题。况且广泛的应用性,也是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特性,如数学,应该说除了傻子不能用外,其余人都要用。

李维鼎在《越出雷池,轻装前进》一文中,认为语文科除了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之外,还有深刻的移情性和全面的基础性。他说这两点才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全面的基础性”,是说语文学科所培养的能力是规范的、基础的,“就是这种能力的规范性和基础性,使之成为自身向高层发展的基础,也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更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这样,中学语文科要培养的语文能力便成为个体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完全意义上的‘基础’”。对这一解释作深刻的思考就会发现它确有独到之处,即,语文科培养的能力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也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更主要的是自身向高层次发展有了基础能力。目前语文教学提出素质教育的观点应该说是与李维鼎这个观点相吻合的。

三、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原则对教学结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几年来,形成较大影响,有代表性的教学结构模式有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结构模式,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课堂教学结构模式,黎世法副教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结构模式,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的结构模式。

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讨论,集中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上。有人主张教学的科学性要削弱艺术性,认为“学习是科学,教学是艺术”,较多的人认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我们认为无论是哪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它首先要具有科学性,就是要有一定的程序或规格,要有相对稳定的形态,要有明确判断完成目标的标准。要有程序,这个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所以从一堂课整体结构上看,层次清楚,周到严密未必是科学的,因为它的结构过程未必符合认识论。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之所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就因为它是认识论指导下的科学程序。首先是“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议”,理解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一步是“练”,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讲”是教师的点拨和解惑。这种按照学生认知结构安排的程序,自然是科学的,合理的。钱梦龙老师根据他的语文导读的“三主”原则,设计的四种基本课型,其理论基础也是认识论。其核心是“自读”,由此分解成的四种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析能力,是阅读能力由低到高的纵向分解,是一个具有科学序列的训练过程。

以上我们说的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要求,即科学性。它还有另一个要求,即艺术性。我们说课堂教学结构要有相对稳定的动态,不稳定就不会成为一种模式,但过分稳定,又是一种刻板、僵死的模式,所以它只能相对稳定,在稳定中求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表现。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广泛探讨的课题,对它的本质认识有众多见解: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规律性与个性的统一,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等特点,有的人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是“活、情、疑、趣、变”。(钱威《关于“教学艺术”的争鸣》)但无论怎样众说纷纭,课堂教学艺术归结为一点就是“乐教乐学”。所以强调课堂教学结构科学性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它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时而异,不拘一格,善于应变。

课堂教学结构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探讨。于余的《系列化网络化多样化——现代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一文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概括。系列化就是要重视认识过程的完整性,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去组织教学。网络化,就是重视组成部分的综合性。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为课堂教学结构纵向发展的“主轴”,以五个方面为“横向”的组成部分:①摆正教师、学生、课本三者的关系;②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③畅通“反馈”渠道,变教师信息的单向“输出”为师生共同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传递;④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课外“引进”知识或让学生的视野向课外扩展;⑤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围绕“主轴”将这五个组成部分有机地“搭配”和“排列”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有主有辅、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网络”。他将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承接型”,二“螺旋型”,三“辐射型”。他说:“这也只是大致的格局,在使用时,它们往往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这实际就是稳定中的变化,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的一定的艺术性。

篇5

二、有效把握小学数学的重难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26-01

迄今为止,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大部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特别是数学课教学。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既要注重基础理论体系,又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好坏,可以评价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学中不要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要适当补充有益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的新知识或新方法,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教师的武器是语言,了解讲授对象信息、知识程度,根据不同对象组织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教师讲课会更形象生动、易产生共鸣。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表达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内容精、方法好。语言起伏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情,那是一个广播员;用适当的表情、动作、眼神,通过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演员。前者离不开稿子,后者离不开台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必须在某些方面有超过他们的特殊才能。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丰富,要机动灵活,不要只拘泥一种形式,才能使上课的学生被你吸引,跟着你的思路走,听课效果才会好。反之,如果只运一种语言,学生注意力会下降,学生感到无兴趣。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不论是教哪门课程,不论是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的教学。第一,要熟悉这门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以及讲授内容的知识体系,清楚掌握章节重点、难点及内容前后之间联系。否则,片面讲授部分教材内容,会破坏教材的完整性,使学生后继学习是时不易全面理解。第二,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程度的具体情况确定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南,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大纲,并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第三,根据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案内容。切记教案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再现,而是担任该门教学任务的教师掌握教材、理解大纲,针对专业设置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对教材内容的取舍,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巩固等的综合安排。

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任课教师研究教材时,第一,要清楚把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的主线,同时查找该学科的最新进展。第二,对本教材过时的内容根据专业课够用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教材是学科的概括和精华,它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要求上课的教师去补充。第三,在当下知识飞跃发展的时代,每年都有些新的内容及方法,教材在使用一两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只局限于教材,传授给学生的就不是最新的知识或方法。第四,教案必须每年有补充。补充的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有益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不是找一些纯属探讨性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去,对学生受益甚微。综上,一个有优秀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了解好学生、组织好教案,这样教学上才能主动、灵活。

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选择例题。代表性的举例在课堂教学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印象深,效果好。但是,有的教师怕学生昏昏欲睡,一位追求所谓的生动活泼,别出心裁,甚至举出庸俗、低级的例子,求得学生哄堂大笑,这样即对学生思维活动不利,也有损科学性、思想性,这在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举例必须慎重合适,具有一定的幽默感会更好。虽然教材中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但在具体教学中最好是另举例。好处在于,第一,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书上的例题有解答,一看就明白了,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而另举一些书上没有的例子,增加了知识面,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对于学习较差的三表生(我校已经单独编班)则选择较简单的例子,掌握基本知识。这样的结果是,是好学生能更多的接触知识,差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学生往往有这样心理,如果教师只举教科书上的例子,学生们会说这个老师没水平照本宣科看法。虽然这是一种偏见,但在学生中却普遍存在,教师不应该忽视这种心理。总之,举例要有科学性、思想性、短小精悍、确切逼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收获感觉。

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过程是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精心编制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基础。如同有了好剧本,不一定演出一场精彩的剧一样。每一场剧都有序幕、发生、发展、高潮及结局。每一节课也应该有轻重缓急、低潮、高潮,一堂课的高潮是是由它的内容及教学语言实现的。重点、难点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平铺直叙。重点内容在语气上要有变化或语言提示,引起重视,采取不同的方法、节奏,从几个角度去探讨它们,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判断学生的接受情况,从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了解学生对讲课是否满意,是否听懂了(如提问,也可从表情上或学生的反应来判断)。没听懂一定要马上补救。否则,学生会各行其是,失去学习兴趣。

总之,要使每节课都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是很难,但合格的教师会进最大的努力去保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每位教师善于从不同领域中吸收营养,孜孜不倦的探讨教学艺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它没有固定的公式,没有固定的规律,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多方面考虑,取决于教师创造性的辛勤劳动。所以合格教师必须懂艺术的修养,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才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

参考文献

篇7

美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美育化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为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要理解美育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还要对这种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的认识,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等。因此,我们提出美育化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内容综合化原则、学习个性化原则和教学过程化原则。

(一)内容综合化原则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今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无论是在教学理论领域还是在教学实践领域,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都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5]内容综合化原则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美育化教学认为,学生是完整的人。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要求去施教,就能使教学充满人文性,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未来的教育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中心。有人把这种趋向比作以脊柱教育替代无脊柱教育,这形象地说明学生作为整体的统一性犹如教育的脊柱。综合化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里的综合化包括两个层次:—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方法进行学习,即使在同一个主题的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受多种思路;二是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习的思维领域,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就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来梳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设计和改造成围绕向一个主题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活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美术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上,它以绘画为主,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现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不过难以很好地顾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美育化教学并不完全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组织内容,而是强调挖掘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为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作文内容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相对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传统、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来讲的。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训练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

(二)学习个性化原则

将学习个性化原则作为美育化教学的首要原则不仅是美育理念的要求,也有其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比如“因材施教”尽管是从教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特点,但它也是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从学习和知识的特性出发,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带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进行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有差异的。学习个性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体验化。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4]学生的行为不应该是在教师强迫下的应答行为,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行为。例如,吕琼老师在教《摆一摆,想一想》一课时,让学生先自己独立用2颗棋子摆出不同的数,然后全班交流摆3颗棋子的各种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小到大摆,有的学生会从大到小摆,有的学生会交换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后有了自己心中的最佳摆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能摆出、说出所有的答案。使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生活中经验升华为体验的转折点。

2.学习方式多样化。“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当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的基本看法。的确,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学习个性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比较容易把握的。比如教师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握。

(三)教学过程化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得,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或者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背离的。

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的美育化设计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充分涵盖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明确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即课程不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学科知识和学问。语文课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首先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美的形象是指材料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众多美好的形象。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悲惨,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凡卡和小女孩的形象让孩子们热泪盈眶;《军魂》、《草地夜行》则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举世无双的雄伟壮丽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其次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美的意境是指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美的境界。它包括情与景两个因素,其中,情是内容,景是手段,情与景的巧妙结合就构成了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语言文字创造了美的意境。如《桂林山水》中的画卷,《荷花》中的人随花舞都是情与景的巧妙结合。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意境陶冶,教师利用音乐与范读、讲解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2.以体验为核心的美育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功能

教学过程的实践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它既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又具有科学性和规定性。因此,教学实践也能形成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有可能从教学实践到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教学过程的样式。实际上,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美育化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简约型、针对性以及整体性和开放性。教学模式筛选了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对其加以概括和简化,将其组建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用来描述一特定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05-01

创新是民族的呼唤、国家的呼唤、时代的呼唤,是当今人类社会集体爆发的最长音!作为向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必须创新!教师是大学的生力军,教师必须创新!教师的舞台在课堂,课堂教学必须创新!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呢?

一、理论知识的创新

理论知识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对象的需求。大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具有“高、精、新”的特点。如果教师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加了解,还在一味地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势必让学生乏味,进而遭到学生的反感。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切实重视理论知识的创新。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一是加强教肓理论的修养。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这一课必须补上。即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老师,也要摒弃旧的教育理论,随时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或果。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修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代爱党、爱国、爱民的“四有”新人,在这里政治显得特别重要。大学老师如果没有鲜明的政治观点,是难以胜任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三是加强专业理论的修养。大学有许许多多的专业,每一个老师基本上是从事某一专业的教学,对于本专业的理论,教师应当了于指掌。其基础,其前沿,其内容,其体系,其历史,其现状,其难点,其热点,其精华,其糟粕,其发展,其未来,教师都应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上三方面的理论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教师的理论素质。

第二,广读书,多读书,最大限度地猎取人类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需一桶水,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教师应当拥有的知识量。在信息时代,教师要让学生满意,恐怕一桶水还不够,而需要两桶水、三桶水了。由此大学老师必须不断地、无限地猎取知识、扩展知识、更新知识。知识的来源渠道很多,从书本中来,从实践中来,从社会中来、从网络中来,教师可以广泛地、多渠道地获取知识,特别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曾见有老师出现过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最后僵在讲台上,让同学问得面红耳赤。

这样的窘况谁受得了?大学老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资本家”,有了“知识资本”,就不愁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了。

第三,增加课程的科研含量。科研是进行课程创新的最好途径之一,教师立该在自己的课程当中,极大地增加科研含量。每门课程其实就是一门学科,它是前人通过实践、研究建立起来的,其理论、知识、技巧等并未有穷尽,需要人们不断地再实践和再研究而日趋发展与完善,其中的再实践与再研究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大凡课程的科研成果越多,表明课程的创新越多。没有科研,谈何创新呢?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搞好大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再有水平的老师也讲不出好课来,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挺多。有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实验法、实践法、练习法、案例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考察法、大班法、小组法、个别法、报告法、影视法、引导法、双向交流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教师的聪明是善择之。要因人、因班、因年级、因专业、因课程而采用。要照顾到听众的要求,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讲究运用方法的技巧,要不断创设新方法。在大学教学的诸多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几千年容颜不改,在当今受到批判受到挑战也还受到人们的青睐。我认为该法还是可用的,但要对它进行不断的创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诸如怎么讲?对谁讲?讲什么?讲多少?等等的问题,教师都可以自定义,不必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填鸭式满堂灌。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包括教案写作的创新。教案写作实质上是教材的再创作,它好比将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为剧本,并不比编写教材轻松。我曾常常为写一节讲稿而熬到天亮,深深懂得一份创新的艰辛。写作讲稿要切忌抄书,切忌“忠实原著”,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科研,要有自己的设计,要有自己的创意。诸如课堂组织、课堂讲授、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力求有所创新,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考试的创新

考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鉴别、测度人的德、才、识、体个体差异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一门科学,伴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性质和模式,发挥人们所期求的作用。考试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子,大学教学是离不开考试的。然而,大学的传统试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在当今迫切需要有效地改革和创新。

考试创新的内容包括:考试观念的创新;考试制度的创新;考试目标的创新;考试方法的创新;考试组织的创新;考试流程的创新;考试设计的创新;考试实施的创新;考试评分的创新等。对于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创新侧重。教师对考试应有鲜明的目的,你要学生记住细节吗?那么就给学生通常的细节记忆性考试;你要学生发挥智能吗?那么就给学生能充分思考的智能性考试。题量和考试时间应当成比例。评分是考试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评分标准应赋予新的活力,60分再不能“万岁”了,因为60分只证明学生掌握了一门课程60%的知识,而对于作为一门科学的课程,掌握60%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责任应让学生掌握100%的知识。另外,考试还必须兼顾社会和学生择业需要。对于实用性的课程,应尽量将“动笔”考试改为“动手”考试,以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找到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宏.浅析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篇9

二、体态激励———适时运用肢体语言,丰富课堂评价

体态语言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广义角度的特殊语言,它是借助非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参与交际的一种不出声的伴随语言。它是超越有声语言力量的一种特殊的,具有很强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手势动作是体态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样化的手势,正是体育教师的重要法宝。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手势来传递信息和表达信号,借助口语意义的表达,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典型的手势如击掌或竖起大拇指来表示动作完成得好或正确;伸出食指放在嘴边表示“请安静”,学生会立刻明白,这比口头上的责骂来得有效。善用“眼神的接触”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面子,学生上课不认真,教师一看就知道,一个略带愠色的眼神,就能够让学生警醒。当学生心领神会重新认真上课时,眼神中的愠色变为欣慰,给学生以鼓励。对于偶尔走神的学生,这种提醒已经足够了;对于经常走神的学生,下课的时候可以和他进行交流,肯定他对老师提醒的及时觉醒,强化他对这种提醒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又如,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每一个学生,既解除了课堂的压抑,又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热身活动中,教师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孩子们自由练习时,教师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当的提醒和警告,可以及时终止不良行为,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过程。教学中,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评价方式的表达。如在教学中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实物激励———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保证体育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奖励方法调动学生不断改进的积极性,学生找到差距后教师便可用奖励的方法激起他们缩小差距的愿望。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小星星,如“勇敢星”“团结星”“智慧星”等……在教学中针对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设计一两颗小星。而且在平时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其他同学对“小星星”的意见,以便随时添加和摘去小星。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起了那些品质有待提高的同学不断改进自己争得小星星的愿望。教师采用“小五角星”的评价方式,能全方位、全过程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星”作为教学中激励、鼓励、奖励学生的常用手段,学生容易也乐于接受,“星”是学生们学习状况的见证,是他们努力后的一份成果。以往教师使用的等级制评价,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作用不大,因为学生无法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时也采用平时小星换总评大星的方式,相信学生肯定会更加注意平时小星星的收获。这样从激励评价方面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把眼睛盯在期末的考查上,引导学生逐渐从应试教育的影子中走出来。尤其是对于一些后进来说,采用星级制评价与等级制评价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星级制”着眼于发展,“等级制”着重于总结。

篇10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火学出版社,l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