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5 17:11:29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1

“地沟油”成为食品安全危机的“新明星”风靡全国,并再次严重冲击着我国百姓的敏感神经,羊城晚报上报道某女子因害怕吃到地沟油竟自带食用油出差,机场安检被查出。然而在国力强盛,社会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的食品行业,安全危机的红灯为什么频繁闪烁?对此,社会主流舆论强烈谴责相关部门监督不利、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然而,食品安全频出问题却凸显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致使社会诚信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感滑落、社会道德思想滑坡。因此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促使企业修固好关系国计民生的这条“生命线”,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相应措施使全社会重拾道德信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使其成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把钥匙[1]。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回顾及危害

(一)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回顾

近几年来中国食品行业问题不断,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到“红心鸡蛋”;从工业酒精兑出白酒到“黑心月饼”;特别是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国食品安全更是进入问题频发的多事之秋。从三月份开始双汇公司“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四月份接着又爆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将过期的馒头重新回炉加工,“染色馒头”事件在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到四月末陕西省榆林市发生251名小学生饮用学生奶集体中毒事件;“牛肉膏”、“毒豆芽”、“毒腊肉”、“激素黄瓜”、“西瓜膨大剂”,以及被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的台湾饮料添加塑化剂事件。在短时间段内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令人民触目惊心,才消停几个月的食品安全话题在酷暑八月再次被火热爆出,那些有害有毒的危险食品专门针对农村肆无忌惮的生产销售,侵蚀着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地沟油”事件在金秋九月又袭卷全国。这些牵动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深深刺激着我国广大百姓的神经,引发人民大众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执法职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质疑。

(二)食品安全危机的危害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群众购买国内食品的消费信心,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长远发展;其次,还强烈冲击着我国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国家经济民生和政府公信力受损,甚至还极大的毁坏国家的国际贸易形象。

二、食品安全危机频发的原因探析

食品安全不仅是我国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与国际声誉,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面对媒体不断揭发的食品问题黑幕,面对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的不断质疑引发的食品信任危机,听社会主流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谴责时,我们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在探讨整个食品行业安全问题时,必须意识到生产者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于少数人的诚信缺失、道德丧失,造成我国百姓对食品消费的神经紧张与心里恐慌。总理指出,近年来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地步。

(一)企业者人生价值观失衡、道德意识滑落严重

市场经济充分肯定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性,在市场驱动下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极大丰富了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新事物、新思潮、新观念、新政策的不断涌现,使道德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呈多元化发展。社会中出现片面夸大金钱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思想,认为物质就是一切,金钱就是幸福,并将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评判标准[2],诱发许多企业者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易受到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冲击地企业者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极大影响,正确价值观在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出现失衡,思想道德受到腐蚀。一些企业者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其应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甚至不惜以丧失良心违背社会道德为代价获取短期利润。同时,由于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以及价值断裂等方面实践模式和理念的病根存在,反道德、非道德现象呈现滋长之势[3],再受到西方文化和网络信息消极方面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和急功近利,企业者思想道德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严重滑落。

(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薄

改革开放仅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绝大多数企业都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得经济效益能力作为企业当之无愧要追求的目标,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不认同承担社会责任属于企业发展目标之一。许多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都比较模糊,单纯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在扶贫救灾中进行慈善募捐而已。有不少企业管理人员都认为实现经济目标和效率履行经济责任才是企业主要的或唯一的社会责任,关于解决社会问题那是政府或一些公共部门的事[4]。理念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在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环境中,普遍存在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惜污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无忌惮地造假、生产有害产品等现象。如最近被宣的沸沸扬扬的关于各地揭露打击“地沟油”的事件。

(三)对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显现的忽视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各方面的形势环境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5]。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必须进行的客观根据。

在我国新时期全面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处于政府社会全心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大环境下,放松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思想领域的各种新矛盾与新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如不讲文明规范、不讲诚信、不讲公共道德、坑骗与假冒伪劣泛滥等。国民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发展跟不上社会经济步伐,精神文明的脚步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食品安全危机暴露出来的为谋取暴利蔑视法律,散失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底线的行为严重偏离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更偏离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同时也是处于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新问题显现忽视的结果。

三、根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企业内部思想道德建设探析

1. 加强企业管理者思想道德建设

食品安全与企业家思想道德水平高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企业家道德水平决定产品质量与产品安全,一个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高的企业家肯定会在食品生产、运输、储存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食品安全[6]。从思想政治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峻地拷问着我国当代企业管理者的思想道德。企业管理者的公信力和道德水平,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更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总理在纽约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7],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构建。我国相关商业部门,企业家协会之类组织应定期积极组织企业家们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企业管理者自身在社会活动中应注意不断提高自身信誉与道德修养,在管理中应重视加强人本管理意识,深化学习西方先进完善的专业现代化管理知识,不断深入增强对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自律性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加强企业道德文化环境建设

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诚信经济[8]。结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外部推动,企业应加强内部道德文化驱动力的提升,定时或不定时地有针对性在企业内部实施思想教育。企业在塑造企业精神,美化企业环境,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营建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环境氛围时都应自觉把伦理道德教育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使诚信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商业道德文化理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其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此外, 企业行政及人力资源部门可加强道德管理研究,科学有效地将相关道德行为纳入职位绩效考核之中,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道德监督预警机制等,这些都是加强企业道德文化环境建设,提高企业道德水平的有益性探索。通过这些途径培育出企业高尚的道德品格,使企业能够把履行社会责任从外在强制约束行为变成内在自觉自愿行为[9]。

(二)外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析

1.加强公民道德观教育,增强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利益的协调和制衡的力量,是任何一个社会稳定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失去道德的协调和制衡,必将导致社会混乱不安定,道德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校教育与社会再教育两方面入手,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明学习,除课堂、书籍类教育外同时可利用现行流行的媒体途径如网络、电视等传播积极向上,思想价值观正确的事件与文娱节目,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道德观教育,使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2.增强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制观教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10],良好有效的法制观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广大民众懂法遵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意识,懂得与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非法行为作斗争,将强有力的巩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成果。我国许多公民还可以称之为法盲,他们知道一些行为侵犯了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但却完全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进行维权。在对公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宣传时应将相关联的法律知识结合教育,落实宣法普法进校、进村、进街道的政策。实践证明,只有将法制观教育与基本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二者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更好的去抵制去揭露那些失德违法行为,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损害国家社会公信力的非法行为。

小结:

食品安全危机频发是社会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滑落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表现,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进行根治,并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入手,加强重视企业和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懂得尊重企业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不道德不合法的追逐利益行为说不,才能做到以企业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新形势、新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因人生价值观失衡,思想道德滑落产生的社会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我国公民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文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作用研究[J].企业论坛.2009(12):97-98.

[2]赵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77-79.

[3]吴光飞.企业道德责任原因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1(264):44-47.

[4]李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105-109.

[5]耿梅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学社会主义.2005(3): 60-61.

[6]郭富余.食品安全与企业家道德[J].商业文化.2010(6):159.

[7]林雪荣.和谐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与企业家道德研究[J].中国商界.2010(212):418-419.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基础,加强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内容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道路交通的文明建设和交通参与者的道德养成教育。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多年来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社会成员的交通道德水准和文明交通意识,并收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积极成果,但是加强交通管理道德工程建设,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当关注和认真做好的一项根本性、全局性、民众性的工作。

首先,重视社会公德教育,营造文明交通环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求全社会常抓不懈,共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强调社会公德教育,是因为社会公德在道德范畴里,是靠先进文化、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来保证其公共活动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诚信与亲和、公正与正义、规范与协调的具体体现,它所调整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总则当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社会成员单位以及新闻出版单位具有对所属人员和社会人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正是把交通出行的道德规范作为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摆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价值的突出地位,倡导运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的方法,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调整作用,把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交通出行矛盾调节到合理的限度内。通过树立交通文明典范,大力宣传和培养交通道德理念,提升全体交通参与者的道德素养,并转化为参与者自觉的交通文明行为,克服人们不良习惯和习气,减少和降低建设安全、畅通、有序、文明道路交通的负效应,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和亲和的人文环境。

其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守德”体系建设。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机动车驾驶人员以及与机动车相关的各类人员是交通参与者中最大的专业性群体,也是维系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力量和直接受益者。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之自我完善并能自律、自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贡献。

我们倡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具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当前,应把“守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守德”就是要求我们从业人员讲德、施德、用德。强化“守德”体系建设,重点要强化“守德”教育和“守德”监管,对于驾驶人及机动车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围绕“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强调职业态度、社会责任、劳动贡献,包括对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贡献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无旁贷有监管和教育的责任,相关行业和有车单位(含私车)同样有对驾驶人教育和监管的责任,共同目标一致,相辅相成,进而优化行业环境,优化交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保证自身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相互融合,各得其所、进步繁荣。

二、加强交通管理法治工程建设,实现安全和谐

第一,交通管理法治工程需要宣传交通管理法规作先导。交通法规的普及是人们对交通法规态度和守法素养的认识所决定的。从现阶段开始,要在创新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上下大工夫,坚持求“量”,求“质”,求“新”,求“精”。

一是增强宣传的生动性。交通出行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法规宣传要赋予生活的趣味性、情理性,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帮助人民群众在自觉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交通法规知识,并有效地支配其交通行为。

二是增强宣传的指向性。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知法的兴趣和守法的自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交通法规的宣传重点放在人们的权利观念上,即从维护公民权利和权益的角度进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如果我们从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自身权利的观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不停顿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它会使人们把交通法规看作是自身的需要、生活的必备和护身的法宝,交通安全就不再是人们的一种期待,而成为一种现实。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3

Analysis on Ethics Education of Public Managers in Food Safety Regulation

HU Xiao-l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Abstract】Could governmen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reconstruct government credit by strengthening the ethics education of public manag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ethics educa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ethics education can not improve the morality Level of public managers, and the way to solve the in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government credit crisis is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zing of public managers by institution design which core is moral existence and exerting the public managers ethics subjectivity.

【Key words】food safety; ethics education; moral existence; government credit

【中图分类号】 C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13-02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向来被人们视作祛除愚昧、传承文明、延续人类社会生命的最佳途径。人类但凡陷入自身发展问题的泥沼时,必然首先想到求助于教育。而道德教育因为有着被普遍认可的“内化于心”的功能,往往被社会治理者们当成型塑人格、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法宝。于是乎,当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严厉的监管措施却仍旧未能有效阻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时候,“道德教育”,成为了理论家和实践者们倍加推崇的手段,认为加强道德教育能够重拾诚信,重新建立起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这些理论家和实践者中的大多数还认识到,虽然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企业,但政府部门作为企业非法行为的强势制衡者,政府部门内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应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必须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共管理者进行道德教育,以保证政府的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然而,惯性思维下的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真的有效么?”如果真的有效,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一直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里,还有许许多多表里不一的“文明人”?如果真的有效,为什么在我们已经通过学校、通过传媒不断加强道德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及其治理主体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和失落感?本文试图在深入剖析“道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探析如何有效地提升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从而增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

1 道德不可教

黑格尔曾说:“善是不能教的,而是包含在精神的本性之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人本身中发展出来。”[1]66

在黑格尔看来,教育并不能让人达到善的境界,善只能是人的内心的自发行为。

1.1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假性表征

随着人类走过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悄然来临。社会治理模式也相应地从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过渡,即到了我们常说的公共管理阶段。当我们站到公共管理这一平台上去回视前两种社会治理模式中道德教育的有效成果时,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仅是假象而已。所谓的道德教育,实为治理主体的精神强加。

在农业社会中,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秩序,除了在教义中添加“道德规范”之外,往往还利用宗教的力量对被统治者实行“双重洗脑”。在此种状态下,那些“规矩的文明人”们事实上已经被剥离了自我的独立人格,对被统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依附。到了工业社会,虽然“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在话语层面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处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治理主体实际上还是倾向于关注少数人的利益。对大众施行的道德教育,仍旧摆脱不了“使大众归附于治理主体”的嫌疑。所以说,在统治型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下,道德教育所产生的行为规范化、行为道德化都是虚假的。

1.2 道德教育的终极依附:道德存在

“道德的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他律层面,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2]11只有道德主体能动的内在,才是道德行为产生变化的根本动因。在《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中,张康之教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道德行为的基点:道德存在。“人的道德存在是人的本质,但不是先在于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发展、群体生成和个人成长中不断获得的本质。”[3]154“人是因为本来就有着道德存在才会对他人的道德行为作出回应”。[3]153“人的教育状况、学习程度和修养水平之所以能够影响人的德性,也基本上可以被理解成影响了人的情感,然后才影响人的道德存在。”[3]152

由此看来,真正要避开道德教育外加性的负面影响,让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关键在于拨动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机制,唤醒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因素。张康之教授还强调,道德存在要与客观要求契合才能发挥正的功用,“公共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的实现就是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存在与他的岗位、职务所包含着的责任和义务的契合和统一。而且,也恰恰是这种契合与统一,才在根本上使行政的、法律的责任义务完全转化为道德的责任义务。”[3]155

总括起来,“教育的功能更多地表现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许许多多社会问题都不应寄望于教育来加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不是由于教育带来的,反而恰恰是教育功能有限性的证明。”[3]348

2 道德教育的重新定位

尽管“道德是否可教”在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那里就有了最初的争论,但当代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质疑却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得人们迫切想找寻出一条解救“窘境中的道德教育”的道路。但人们又往往囿于“道德的确应该是可教的”这种惯有思维而无法自拔。于此,张康之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认为“道德教育是可以包含在制度认同之中的,而且,只有在制度认同中才会获得真正的教育效果。当制度排斥道德时,在道德教育方面无论投入多大的精力,也无法收到实效。所以,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本身,甚至不能满足于伦理学的研究,而是要着力于伦理制度建设。当伦理学的研究服务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而不是服务于直接的道德教育时,道德教育已在其中了”。[3]344

与西方重视个人价值与实践的理性精神相比,中国的传统思想则更加青睐于“内求于心”。越是内心的东西,越是难以掌控。斯宾诺沙曾说,“我们不能绝对地控制感情。要想控制和调节情感,需要艰苦的训练和奋斗。”[4]246这种“训练和奋斗”,既包括上面提到的作为根本途径的制度建设,也包括作为辅助路径的个人修养。

早在上个世纪初,亚瑟?史密斯在其著《中国人德行》中就深刻地指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5]203无奈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中国人心灵的严重麻痹,这种建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基础,只是在某些激进作家的作品当中有几声类似于口号的话语表达罢了。而伴随着中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升华人格”、“推崇良心”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从根本上消除某些社会治理中的痼疾的希望。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其人格修养、良心程度是社会正向发展的核心之维。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视域下,道德教育的要义实际上就成了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道德化问题。

3 加强公共管理者行为道德化建设,实现食品安全有效监管

3.1 进行基于道德存在的制度设计

“近代以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基本上是从人的物理存在和人的物质要求出发的,而且,它让所有从精神存在出发提出制度设计的‘乌托邦’学说显得那样荒诞。……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后工业社会中,将会从人的道德存在出发去作出制度设计。”[3]332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管理者因为地位的特殊性面临着

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难题。事实上,公共管理者既非统治者,也非公仆,他们只是从事公共管理职业的一个群体,只是职业神秘性为他们的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趁之机。例如,为了保护地方经济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实质性地放纵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监管责任推诿;绩效考核未跟进,监管行为常限于样品检查,也不及时更新检查项目目录和改进检查技术;等等。

如何才能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唤醒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存在呢?赏善惩恶机制的确立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里的赏善和惩恶是属于精神和道德范畴的,需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同时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引导这种力量,使公共管理者的荣辱感和良心得到激发,使其会为自己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道德行为感到自豪,会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不道德行为感到羞愧。

3.2 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主体性

在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公共管理者的自主性得到归还,成为拥有充分自主性的治理者。独立自主靠历史前提定格,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独立自主与以往各种治理模式中的权力执掌者的那种惯常表现出来的个人专断完全不同。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管理者的独立自主的人格主要表现为思想和意识层面的自由,表现为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除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道德主体性的方法主要是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不同于道德教育,它所欲达到的是内在的人的道德存在的恢复和重建。如果一个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境界足够高,他在行使监管权力的时候就不再无奈地迫于外在强加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而是出于本心自觉去维护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去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由此,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腐败和寻租问题也得以有效解决。归根结底,公共管理者一旦拥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他就能够在智力活动中凭着善的本心去自主选择行为方式,而不屈从于他主体。

当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直接诱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从以往的方式来看,政府往往通过立法规定、政策制约来规范政府信用。而在实际效果上,这些手段的采用并未能消除政府信用下降、民众信任度低的梦魇。究其主因,关键在于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公共管理者的人格并未得到升华;再者,政府往往只关注可转嫁的行政责任和可以逃避的法律责任,而忽视道德责任。如果考虑使用道德责任,用其统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政府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信用建设问题当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 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5):7-11.

[3] 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5] [美]亚瑟?史密斯.中国人德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

天津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食品安全伦理指导的研究”(TJZX10-056)。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4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校。这是高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步骤。

高等学校实施依法治校,首先必须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重要意义的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当前,高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着重树立和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法治观念。通观中国和世界政治史,法治和人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方略。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就实际情况而言,要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等学校也不例外。高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转变观念,坚决摒弃人治思想和行为,牢固树立法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促进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宪法和法律观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违宪是最大的违法。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具有强制约束力。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必须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是依法行政观念。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对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普遍要求。高等学校虽不是专设的行政管理机关,但却担负着部分行政管理的职能。高校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都必须树立和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实施行政管理行为时必须以法律为根据,依据法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管理学校各项事务。一切行政管理行为都必须于法有据或与法不悖,坚决杜绝一切违法行政、违法管理的行为发生。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也应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确保各项管理行为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还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必须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学校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实现由增强法制观念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由一般地强调学法用法向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的转变,使高校师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维法的模范。

二是要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保证管理行为合法化、规范化。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内部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有章可循;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于法有据,内容不得与宪法和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与此相应,学校内部的管理行为也必须有法律根据,依法进行。对师生的管理,决不能妨害师生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应按法定程序通过司法途径予以处置。

三是要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要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及遵纪守法、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要加强治安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为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等学校在实施依法治校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第一,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在当前特别要加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其他重要思想教育,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育师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特别要在“进头脑”上狠下功夫。

第二,加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教育,结合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教育师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1)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教育引导师生克服有神论,坚持无神论;摒弃唯心论,坚持唯物论。清除在部分师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信仰主义思想倾向,教育学生作自己命运的主宰,坚决拒绝邪教及一切唯心主义邪说对神圣校园的侵蚀和玷污。(2)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教育师生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看待他人、看待自己;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立足客观现实,发挥主观努力;坚持以社会实践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养成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克服好高务远、主观任意、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以主观好恶评判事物等不良思想倾向。(3)加强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教育,引导师生用辩证联系的观点、辩证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人和事,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辩证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4)加强科学理性主义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师生善于用深邃的理性目光审事视物,跟着科学真理走,而不要“跟着感觉走”。要让理性支配情感。(5)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生产劳动观念教育,教育师生真正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热爱生产劳动,热爱劳动群众,克服“英雄史观”的不良影响。(6)加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教育师生确立索取知识为荣、奉献才智为荣、服务人民为荣、报效祖国为荣的高尚思想,正确理解并处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健康的人生之路。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1)教育师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增强明判大是大非的能力,克服那种不关心政治、只盘算实利,是非观念淡漠,不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非政治化倾向。一句话,高校师生要讲政治。(2)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确立正确的权力义务观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克服法制观念淡薄,只争权利不尽义务,片面强调民主而不要法制或者相反,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等不良思想和行为。(3)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师生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五,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1)加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教育,教育学生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做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代形成的尊老爱幼、扶弱济困、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见义勇为、谦逊有礼、克己让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谈吐儒雅、举止有度、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富于爱心和同情心,以及“知耻”、“慎独”等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教职工要做修身的表率。(2)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师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规范。(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强化对教职工的师德教育,发扬红烛精神,把爱心献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联系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发愤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4)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家庭美德教育。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5

关键词:

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完善,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更加凸显和复杂。在此新形势下,公安机关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正常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预备警察的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政治上坚定可靠、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公安预备队伍,直接关系到今后公安队伍职业道德素质及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公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类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自身在公安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状况。[1]公安工作中权力腐败、暴力执法、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的存在,说明了部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缺失。在此,公安院校应全面发现并深刻分析在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学效果欠佳

首先,公安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设置上来讲,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在公安院校没有专门的课程,一般都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学时较少,且缺乏警察职业道德实践训练课程。短时的课堂讲授不足以让学生内化于心,更谈不上外化于行。其次,一些公安院校在警察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仅仅是对内容进行讲授和灌输,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没有与伦理学、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没有把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导致课堂空洞乏味,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一些公安院校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过分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致使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过于生硬,缺乏感性的引导。再次,公安院校承担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缺乏实际的公安工作经验,对公安业务内容、公安实际工作情况不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经济实现迅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蔓延,同时也滋生了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受到这些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难免会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腐蚀。因此,一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不符合社会现实,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不认同,甚至反感。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涌入中国,形成了多元的意识形态。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尚未树立坚定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奢靡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其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部分大学生选择公安院校的动机就是为了享受警察职业带来的特殊权力,或者认为警察作为国家公务员是一个收入稳定的职业,而不是出于对人民警察这一神圣职业的职业认同。这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必然使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事倍功半。

(三)网络信息大传播的负面冲击

网络信息大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文化信息。网络没有边界,全世界不同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在这里大聚集、大碰撞。公安院校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辨别能力弱、缺乏抵御力,必然受到大量负面网络文化信息的极大冲击。网络中充斥的色情、暴力、犯罪、体育竞技、奢靡生活等不健康信息,大学生极易在网络文化中迷失自己,并逐步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大肆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诽谤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误导缺乏信息研判能力的大学生,减弱了大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导向,使大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怀疑和动摇,导致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四)警察就业体制的严峻挑战

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推进的关键时期,为了选拔优秀的公安新生力量,人民警察选拔录用体制也进行了改革,由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大学生双向选择体制代替了原先单向分配的就业体制。公安院校大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才能正式进入公安队伍。这就导致其中有一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直接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就业的不稳定导致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因此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就业产生了消极态度,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弱化了自身与警察职业和职业道德要求的联系。公安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包括公安基础知识、法律基本知识以及警务技能等理论知识的考察和体能测试,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等内涵素质却无法准确考察。这就使得大学生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和体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的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由于公安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竞争激烈,滋生了就业过程中送礼、托关系等不正之风,对公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策略

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培养的预备警察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势下,要以国家主席和公安部部长郭声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针对当前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出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策略。

(一)以思政课为主导,贯穿各学科全过程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公安院校要十分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的素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品德修养、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一支意志坚定、专业扎实、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同时要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和公安机关一线业务骨干的双向学习交流机制,引进公安工作中的优秀人才。其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思政课警察职业道德教学中,除了警察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教师可将公安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案例中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会自然而然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警察职业道德的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灌输,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如组织讨论法,教师可以就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也可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对公安工作、社会实际生活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调查,并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展开有效研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联系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在学生的所有课程教学全过程中都应贯彻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二)加强警务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公安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察的基地,要严格依据《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以“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为方针制定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条例,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和道德品质。加强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需要。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制度中,对内务、仪表仪容、队列训练、请销假制度等进行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同时,要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园、教室、食堂、学生宿舍,通过横幅、广播、板报、电子屏等形式宣传国家相关理论政策、警察职业道德知识、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基本的警察职业道德。警务化管理对学生而言是强制性的纪律规定,要想让学生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主动、积极地接受并内化于心,必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要始终以人为出发点。[2]公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的需要。在学生遇到心理或情感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灵抚慰,为其分析并解除困惑。在学生违反警务化管理规定时,不能单一地采取惩罚措施,要将情感教育、说服教育与惩罚教育有机结合,使其从思想深处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从而进行调整。

(三)营造校园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要以“忠、真、智、勇”为核心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信仰、“唯真、认真、求真、鉴真”的价值观念、“理智、明智、机智、睿智”的工作原则、“勇于奉献、勇于牺牲、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英雄情怀。[3]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安院校要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来营造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公安院校要建设校史纪念馆、榜样人物雕塑、大型事件纪念碑等基础设施,把前辈的先进事迹作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楷模。同时,公安院校要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的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警民共建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活动等,让学生深切地参与和体会警察职业的崇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四)搭建网络平台,拓展教育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公安院校要搭建专门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在网络平台中要设置专门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板块,结合当前国家的政策精神、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推送有针对性、理论性、时效性、趣味性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未来警察职业在国家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性质和功能,了解警察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从而逐渐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将警察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山西警察学院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三晋警源”和“山西警院思政部”,通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增加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热爱和荣誉感,从而使大学生养成基本的警察职业道德,并能够在未来工作中积极主动履行警察职业道德的要求,成为一名严格执法、道德高尚的人民警察。

(五)加强警务实践,磨练道德意志

随着公安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警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警察预备力量,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公安院校大学生虽然有系统的课程学习、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但由于其生活阅历浅,缺少警察职业的实践过程,对警察职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以说是在纸上谈兵。因此,要想真正使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加强警务实践,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特别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实践中强化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磨练警察职业道德意志。公安院校要加强与公安各实战部门的交流与学习,建设校外实习训练基地,让大学生在具体岗位实践工作中对警察职业道德进行直接而深刻地感知和强化。比如,侦察专业的学生在公安机关担任实习侦查员,参与案件侦查,协助民警进行现场勘查、技术分析和案件研判,在实践中更加热爱公安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者:白月娇 单位:山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6

    一、政教工作 

    在学校行政、党支部的领导下,学校政教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坚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精神,在实践中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抓紧抓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重视师德建设。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的精神实质,增强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和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等活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激励教职工修师德、铸师魂、树师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之成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2、健全完善制度、强抓落实。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和政教工作管理制度,使学校德育工作和政教工作有章可循、职责清晰。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强抓制度的落实。在学校领导下,政教处牵头,充分发挥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班主任及课堂教学等德育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和教师值周、学生值勤等活动的检查、督促作用,强抓制度落实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校德育工作和政教工作力求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落到实处,形成了学校有较健全的德育工作和政教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正常的运行机制,学校德育工作和政教工作逐步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 

    3、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学校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中学生德育大纲”为依据,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理想教育,国防教育,禁毒、禁赌教育活动和远离邪教、远离黄色信息等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防范能力。经常性开展以《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学生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利用评先选优、知识竞赛、宣传教育活动等载体,规范和提升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和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教育,利用时令节气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利用重大节日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形式,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 

    4、加强班级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和班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强抓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和学校的各项制度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落实,提高学校班级管理水平。加强对班主任工作培训、指导、管理、检查、督察,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事业心、责任心,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5、形成良性激励机制,促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先进文明学生”、“进步学生”、“假期表现突出的学生”等活动和开展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评选“先进集体”、“先进文明班级”以及评选“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员”等活动,形成了良性激励机制,有力的促进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教工作。 

一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和政教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增强,理想信念、法纪观念有了显著的增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了新的起色,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班级建设、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文明班级达表率100%,全校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蔚然成风,为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奠定了思想基础、学生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综合治理工作 

本人担任学校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综合治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障。在学校综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部署下,综治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根据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实际,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把学校综治工作责任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与学校全员签订了《综合治理和安全责任书》,认真抓落实。同时,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法制教育,禁毒、禁赌、反对邪教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和有关专项整治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排查工作。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月报制度。由于学校综治工作,领导重视,制度较健全,措施得力,落实有效,检查督促到位,在一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年内学校无发生大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事故,无大的违纪违法事件发生,无吸毒、贩毒、参与和邪教的事件发生。学校被黄羊镇评为XX年年度“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本人被学校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严格依法执教,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在担任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培训学习,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钻研课程标准要求,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结合实际努力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认真复习、检查、督促,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互动、合作、探究式教育教学方式,力求提高课堂效果,向45分钟要效益。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爱为本,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一年的努力,使自己担任的九年级《思想品德》在初中毕业会考中取得黄羊片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推进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本人被学校授予XX/XX年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总之,一年来无论是政教工作,综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及其他工作,都

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信念去对待、去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学校教育事业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但是从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自己的工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和不足,还有待予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善工作方法,发扬开拓性的、创造性的工作作风,使自己所担负的各项工作要有新突破,取得新成绩,为十四中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7

20__年春季学期综治和创安工作计划学校安全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学校正常开展工作的保障。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顺利实现我校的“一、三、五”目标,特制定20__年春季学期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平安校园”为龙头,以普法为载体,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学校的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二、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综治、创安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切实做好学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和创安工作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校长是学校综治和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将综治、创安工作列入学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成立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小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和普法领导小组等机构,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积极推进“五五”普法工作。

今年是“五五”普法工作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开展的关键一年。实施“五五”普法,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努力做到普法工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同时,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在学校教育中,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以人为本,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注重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渗透教育,把法制教育与学校的德育管理相结合,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全校性的法制知识、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心托起篮球女孩》和《呵护》等有关教育光盘,使学生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组织教师员工深入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水平。

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学校、各处室要进一步明确“一把手”的责任,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力量。

(2)、提高技防水平。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对已安装好的报警系统,要正确使用,确保学校安全。

(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团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 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采取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食堂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厨房设备、餐具和食品、水源及其制品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和安全通道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要健全节假日值班制度。

(5)、加大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要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河北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处室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我校的网站已建立,要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网络管理人员先培训后上岗,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严密防范群死群伤事件和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方案,改进对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定期家访,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学校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要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实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二月份

1、召开“创安”工作会议,讨论“创安”工作意见。

2、征求对“班级安全管理”的意见。

3、制定学期“创安”工作计划。

4、利用墙报、红领巾广播等,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5、开展《义教法》、《未保法》宣传活动

6、聘请检察院有关同志来校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

7、进行期初安全检查,查隐患,抓整改,收缴危险玩具。

三月份:

1、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巩固发展治安网络,调整充实班级小安全员。

四月份:

1、邀请公安局同志来校进行法制知识讲座;

2、组织观看教育光盘《呵护》,撰写体会。

3、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五月份:

1、进 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2、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安全教育网络;

3、进行学生自我防范知识讲座,提高学生自我防范的意识能力;

4、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5、与德育处商讨配合,争取与交警部门配合,开展“安全小黄帽”活动。

六月份:

1、进行禁毒宣传讲座(6月28日国际禁毒日前进行);

2、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防溺水、防触电工作;

七月份: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班主任分发《暑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并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2、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好护校值班工作;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8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形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世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发展迅速,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这有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网络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比如网上不良信息的泛滥对个体的道德发展起到反面导向作用。再比如,人们在缺乏道德约束的、虚拟的网络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关键是我们能否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构筑一个洁净的网上道德精神家园。培根在他的《论园艺》中谈到:“布置一个雅致的庭院,是人类最高尚的娱乐之一,是陶冶情操的绝妙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雅致而健康的网络环境呢?在这里,我们将立足于网络资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出建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既需要网络主体的的自身努力,也需要网络环境外部的管理和规范。同时,我们还应当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改造和开发,丰富正向的、积极的网络道德资源,减少负向的、消极的网络道德资源,以此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网络主体的自我改造与自我把握

马克思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变化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可见,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它说明一方面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过程。一句话,人在环境面前有主观能动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筑是由一个个网络主体共同完成的,只有切实提高每一个上网者的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有可能一片洁净的晴天。

1.1网络主体要自觉学习和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培养网际德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并不在网络本身,而在使用网络的主体本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期望人们能在网上成为一个好的网民,必须要让他知道一个好网民的标准是什么,他应掌握并吸收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规范。部分网民忽然置身于广阔的网络空间中,认为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不必履行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其实不然,人们的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应该是一致的。而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连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合乎现实要求的道德规范,并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宣传力度的同时,必须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其操作性较差,更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上网者可以摆脱他人或舆论的要求和指责,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间自由翱翔。在各种具有现实约束力的外在行为规范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上网者的随心所欲将会带来普遍的网际德性的缺失。这就要求网民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1.2网络主体要学会进行自我判断,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相比较,网络道德规范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促成了网上信息的超地域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因此网民必须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情境做出自己的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耍进行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向人们灌输国家规定普遍性道德规范,并要求人们去遵守。在虚拟社会中,这些东西或多或少都有些模糊,因为在网络时代,价值更加多元化,思想观念更加丰富,人们可以通过更多更便利的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者说,教育对象有着更广泛的可以供选择的教育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上网者如何痴迷于网络世界,一旦下了网,它还得生活在现实空问中,因而传统的道德教育还是有可取之处,甚至应该说是很重要,因为大量的网络道德问题其实都是现实问题的延伸。所以,假如现实空间是道德秩序良好的,人们都按照现实的积极的道德为人处世,那么我们可以设想网络世界也应该是蔚蓝洁净的。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

1.3网络技术人员的道德自律很重要

通过道德教育使一个社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空间是我们人类的理想与之职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网络道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来说更加重视人的道德自律及网络主体的道德共建。随着互联网的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也日益增加,而这些人员往往容易走向犯罪,或者由于防范意识不强,或者管理不善,黑客往往会从他们那里获得由价值的信息,从而非法进人公司的电脑系统。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在美国发生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中,70%是内部人作案。我国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网络犯罪案件牵涉到内部人员。这就要求网络技术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玩火自焚。

2.网络环境的外部约束与管理

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环境,面对庞杂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加强自律固然重要,但是,对信息源头的治理与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

2.1从技术支持角度,加强网络监控

我们可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信息过滤软件、“防火墙”等先进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杜绝负向的道德教育资源进人网民的视野,并对重要的机密性信息采取保密性措施,依法保证信息的安全,防止被篡改和破坏。假如一个国家利用高技术破坏或扰乱他国主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足以使该国的指挥系统失灵,由此可见,从技术上加强网络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2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在一个近乎真空的网络世界中,立法是非常重要的制约机制,它树立了人们必须依之行事的准则,使人们由于畏惧受到惩罚而遵守之,由于惩罚越轨者、威慑非法之徒而是善良之辈安心,这样,社会才可以走向稳定和有秩序。法律带给我们有规则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才能听从内心的道德召唤,从而自由而规矩地为人处世。然而,互联网这一人类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创造之一,正在给我们带来一个弱规则和缺乏规则的环境。我们感到在获得的同时将失去一切,因为没有了必要的约束,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位网络空间制定规则已是非常紧迫的议程。由于网络传播环境与传统环境大不相同,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所以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克服网络信息传播的负向影响。网络社会的活动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其中最普遍的、最突出的是社会信息关系,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共享、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有些是不需要法律调整的,有些未超出传统法律的调整范围;有些赋予传统法律关系新的内涵;有些是全新的社会关系,原有法律难以调整,需要制定新的法律规范。网络冲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势必对网络立法提出强烈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因此制定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对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提出相应的安全要求,对采用安全技术标准、安全产品的生产选择、玩络管理机构和网络安全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之行等做出规定,把行之有效采用安全技术和实施安全管理的原则规范化,并强制性地执行。这样,通过法律的手段,为网络空间撑起一片“有情天”。

2.3加强网络的安全机制建设

互联网虚拟社会的诸多不可控制因素导致了网络立法的艰难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复杂性。首先是网络信息施受双方合法性地位认定的复杂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教育者的合法性地位是确定的,很难想象一个贩卖自由化思潮的人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那怕是一席之地。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性地位,而且互联网固存的互动性也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地位不断地发生互换,角色的主导性优势弱化,加上互联网的远程性与间接性,导致对信息施受双方的合法性地位问题难以认定与控制,从而使网络空间中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的认定,成为当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其次是网络信息内容与传播方式的不可控性。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大量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网络用户的急剧增加和应用面的扩大,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害信息或不良不健康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内容与传播方式呈现着不可控性。为了削弱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数字化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的安全机制建设,提高网络的管理水平,促使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网络时代。

3.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信息背景,把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网络世界中其实有着大量可供利用德育资源。其中一些正向的德育资源本身就是良好网络环境组成部分,而且一些负向的德育资源可以通过管制来消除,也可以进行转化,使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1充分开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宝库,运用权威网络的现有资源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红色网站是正向德育资源的突出代表,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对红色网站的浏览不够,网络主体认为其教育内容呆板,表现形式单调、枯燥,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对于红色网站这样的正向德育资源,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出其应发挥的作用。红色网站之所以不太受欢迎,主要是其保持浓重的说教色彩的老面孔,表现形式单一,内容呆板。因此我们必须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使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比如红色网站的名称宜采用中性的,政治色彩淡化一点;又比如把德育内容进行适当的移并和拆分,有计划地、系统地融人其它生活娱乐板块。网络资源的正向开发很重要,以公益广告为例,公益广告的宣传意图主要是为了推销观念,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符合社会公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某种社会风范,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教育意义,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和覆盖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83-03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正是积累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意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民主法治建设和培养法治人才作为重要议题,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对当前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局面,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如何改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让法制教育能够深入人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时有出现,让本来就备受关注的大学生族群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这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法制教育窘迫的局面。

(一)课程边缘化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能够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编在一本教材中,并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两门课程变成一门课程,成为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一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法律基础”部分课时量较少,授课内容也相对较少,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中不能很好展开的现象。在学校和学生的“默契”下,该门课程竟然被逐渐边缘化了。

(二)教师非专业化

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不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这与高校需要高学历人才和法律专业人才短缺不无关系,从事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就业方面多会考虑法院、检察院或从事律师职业,不会把成为传播法律基础教育的老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一选择,特别是近些年进入高等院校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学历,使得各个高等学府这类专业教师更加缺乏,再加上教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一本课,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由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职讲授法律基础,这些教师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律思维本身就了解得不够深入,很难通过后期的短期培训或自学达到专业法律人才的水平,因此在讲课时就会有所保留,对于自己不懂不通的法律问题就尽量少讲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法律基础课就真的变成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和法条堆砌了,既不能达到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更缺乏实际价值,因此,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便因此流于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无论是教改前的“法律基础”,还是教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探索。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依然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首先从内容上说,无论教改前后的教材都是基础法学概念和各部门法的堆砌。包罗万象就会丧失重点,再加上有些法学概念晦涩难懂,而且部门法的法律条文中的法律语言又和普通的语言有很大差别,常常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目前,大学法制教育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法律原理的讲解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法制教育教学形式只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法条的组条注解,这对于现在已经是“90”后的学生群体,无异于“鸭子听雷”般烦闷。而且教师有时候在案例的选取上也难免会面对选择案例不当的问题,加上课时的限制,很难开展法律实践课,不要说走上街头融入社会了,就连像模拟法庭这样的模拟实践课很多高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都很难开展,这无异于让法律实践更加难上加难。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法律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会出现“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恶性循环。因此,改变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的现状,是我们完成法制教育、改变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前提。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特别是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热点话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公民意识培养和法律信仰培育为切入点

1995年,国家教委与司法部就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通过讲解和介绍法治理念和宪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还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立法目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公民意识的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而且在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均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十七大、十报告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些文件为大学法制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的支持,并对我们改进法制教育的不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是指享有该国国籍并享有法律上的权利并履行法律义务的社会成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义务的认同。过分关爱下的孩子会养成享受权利成为习惯,不履行义务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一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要求,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1]。 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培养也会带动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加强,因为法律就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想要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给出清晰的答案,就会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带动起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力。因此,要想改变大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应以大学生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作为切入点最为适合。

(二)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着力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面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讲法律基础的现状和法律学科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应该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收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可以考虑外聘一些公检法等法律部门有着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来承担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方面应改变对大学法制教育的偏见,不论从老师的选择和课时的分配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要让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谁教都行。其次是改变部分高校教师的观念。综合类大学的法学教师们积极担任本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理工类学校也可以申请聘请综合类大学的法律教师来担当客座教师,完成本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让大学之间,特别是同城的大学之间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三)以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为立足点

大学法制教育是使大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教育。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但是,面对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严重缺失的情况,教师首先更应加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选取至关重要的法律观念,将“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信用等等”寓于法学理论之中重点讲解。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将法条讲解与现实中的案例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实例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其次是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外,还可以采取辩论、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法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与反对的观点进行辩论,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分析给其他学生听。在注意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对于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针对当前法律热点问题的辩论赛,模拟法庭,针对学校内违纪违法现象的情景剧等等,还可以依托学生会或组织法律实践社团来招募一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些活动,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和校园网络广泛法律宣传,同时可以请知名法律人士来学校讲座,积极开展社会课堂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还可利用假期去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和法律实践深入接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达到社会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四)以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为创新点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课题,大学生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1.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西方思想家康德基于人的两重性提出两种道德法则,即伦理法则(道德法则)和法律法则。在康德看来这两种法则以内外两种方式统一于人体。康德的观点形象的说明了法与道德的关系。所谓道德,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在人类学早期,法与道德浑然一体,逐渐分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基础,道德起作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法治需要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2]。 而且法律和道德在调衡社会分工上也有普遍的联系。因此,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和德育教育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犯罪的大学生不仅缺乏法律观念,更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特别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走向社会,却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3]。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面对以后步入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情况,配合法制教育共同完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成型。

3.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无小事,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相对集中,更加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防火、防盗、防突发事件等等,把这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加强安全教育,让大学生们警钟长鸣。

结语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个方面调整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注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取长补短而且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会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法制教育,使高校法制教育攀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不仅在减少大学生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全民法治理念的树立,为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当今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之一,正如伯尔曼的治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面对当前形势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当下提倡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大背景下也给高等院校提高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我们所要做到就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完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开创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例10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我校领导历来重视综合治理工作,新年伊始,及时调整了学校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综治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目标,做到了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对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学校与各处、室、组层层签定了相应的责任书。同时,多次利用教师大会传达贯彻上级综治工作有关会议和通知的精神,特别是对学校的稳定、安全工作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经常深入校园及各室检查督促安全工作。同时,我校还按照县综治委、教育局的要求,对学校周边门面责任书的落实情况坚持月查季评、年度小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了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要求。

二、确实加大安全法制宣传力度

(一)定期召开学校领导班子综治工作专题会,研究部署学校安全工作,明确任务,分工负责;

(二)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的综治、安全工作文件,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力求做到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并响应号召,自觉遵守;

(三)充分运用升旗仪式、广播、录像、板报、标语、墙报、展板、知识竞赛、图片等形式,把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宣传活动中,做到了“五落实”,即经费落实、资料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阵地落实;

(四)组织师生员工开展上街道设展台进行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力求把综治、法制稳定等有关精神辐射到每一个角落。围绕“综治”、“扫黑除恶”、“禁毒”、“消防”、“法制”“交通”等不同形式的主题进行宣传。在宣传活动中,学校全体教师均到场组织、指导学生,学校综治领导小组到场督促、检查,保证了宣传时间、宣传效果。

三、确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为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我校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常规教育为主线,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凸现了“诚信、健康、创新、发展”的优良校风。认真巩固 “德育教育先进学校”成果,并以此为抓手,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将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创建文明校园的切入点,常抓常新,并将做、创、建文明集体及个人的活动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个人身上,努力创造精神面貌好、教育质量高、校园环境美、管理现规范的良好育人氛围。其次,学校健全教师护校值班制度,黑板报、班级卫生、眼保健操的检查制度,通过学校广播及时予以反馈公布评比打分。此举使我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成效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得以充分体现,使学生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加强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是我校的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犯罪现象有向小龄化发展的趋势,学生中特别是双差生违纪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不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我校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关心弱差生。大力倡导教师“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差生与培训一个优生同样光荣”的观点。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活动,对特困生给予适当生活补贴、照顾,有效避免了辍学现象的发生。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实施“师德工程”,推行“师德为上,师能为重”的策略,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的师德师风,组织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师德大家谈”的活动,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作为学校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落实师德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师德建设规范,对照赣州市师德建设“十不准“加强师德监控。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建设活动,如“学雷锋,树新风”系列活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做学生的贴心人”活动等。

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师生反复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个人所得税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江西省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聘请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定期到校进行法制教育,使师生的法纪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得到增强。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区2019年“七五”普法知识考试,合格率100%。

四、深入开展“创安”活动,综治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通过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认真贯彻创建意见,严格按照教育局、综治委的安排和规划,扎扎实实开展创建工作。根据“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综治方针,既积极主动配合公安、政法部门的“严打”等专项治理工作,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建立预防机制,对全校实行无缝隙全天候监控,随时做到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

(一)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如行政值班制度、巡夜制度、门卫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制定奖惩措施,签定责任书,明确职责义务。在春节、全国两会期间、“五一”、国庆、党的四中全会召开期间、元旦等节假日,实行全天候领导值班制度,确保学校稳定无事故。这些制度的完善,使学校的各项管理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转道,做到了事事有章可循,处处有人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学校根据综治要求和自身特点,注重物防技防有机结合,重点突出人防优势,同时增加投入,对学校的图书室、财务室、实验室、学生宿舍等重点部位建立安全文明责任区,增添物防设施,整改安全隐患,实行专人负责。

(三)突出抓好学校的安全工作。实行安全工作责任查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定期进行安全工作会议,经常性地抓好校内设施、消防、饮食卫生等安全工作,教职工大会上经常讲安全工作,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一些重点部位设置警示标语牌,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防范能力,使各部位的安全守护做到了全天侯、全方位不失控,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