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后现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8 18:11:19

后现代文学论文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1

一、网络文学就是后现代文学

第一,网络文学消除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关于文学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论述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及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传统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超文本也得以充分发挥它的独特性,网络作家大量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文字融入图像、图形、电子图片甚至是一些影视作品、动画和游戏等音频和视频,创作出了一种超越传统文学概念“文学作品”,削平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鸿沟,同时改变了人们对“文学是语言艺术”定义的理解。比如,网络小说《望星空》,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页面自始至终伴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文字的背景是美丽的月夜星空,并且每一部分结束后,后面会有一部简短的动漫概述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有,网络文学中的交互写作,在网络中树立一个故事的大体梗概,下面的故事由网民们每日自主创作,整篇文章由网络世界的不同人共同创作,在故事结尾之前没人知道故事的结局,例如比较有名的1997年的《活着,爱着》等一批网络交互写作的佳作。这类的网络作品完全不符合传统(现代主义)的文学要求,同时,网络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结构松散,语言口语化,立意简单等特点突出表现了网络文学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合在一起的文学创作理念,这一类特点足以说明网络文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第二,作为网络文学发展先锋的代表———网络小说,无论是其创作说法上,还是其创作内容上都跨越了真实与虚幻的边界。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载体,它的特征全面体现了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顾名思义,网络小说同样也是借助于网络为基础平台传播的,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小说形式。其特点主要是以自由的写作风格为主,在文体上没有任何的限制,作者发表与读者阅读都非常简单,同时最重要的是其体裁多以玄幻类和言情类为主。其中,在十大经典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搜神记》《小兵传奇》《魔法学徒》《佣兵天下》《紫川》《天行健》《诛仙》《》《飘渺之旅》)中玄幻类的就占据了7个名额,其余的三个是武侠、历史和穿越。就其题材而言,网络小说已经完全超出了现实主义所涵盖的内容,由真实的世界完全进入了一种由作家虚幻的世界之内。第三,网络文学的体裁也是没有特定性的意义了,无论是网络小说也好,还是网络中的发帖、跟帖、评论,乃至于现在兴起的微博,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这里面,对于发表格式的文本化现象荡然无存。例如网上出现的“老榕”的作品“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这仅仅是一个论坛帖子而已。网络小说更是对文本化的一种挑战,甚至很多小说,就是因为作者的写作受到追捧,而不断进行连载的产物。也有些较有名气的小说虽然具有非常高的人气的,但是居然没有写完结尾作者就收笔了。这在现代主义文学体系内是无法包容的,更是不可能包容的。第四,网络文学已经不再区分作者与读者了,将高雅的文化与通俗的文化融为一体,对于以前的贵族专用文学进行了传统的解析。例如,在网络中对交响乐、钢琴曲进行整编,经常有些视频或者音乐都是对高雅文化的调侃,通过某些网络手段将其通俗化。甚至一些国家大事,在网络上经常出现激烈的讨论,像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将原本贵族化的信息和文化,直接拉到了人民大众之中。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绘画领域中至高无上的代表,现在在网络中,无论是谁都可以为她画上胡子或者是带上眼镜,更有人将蒙娜丽莎的面孔都换成了别人。这就是将高雅的文化,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了通俗化的传播,让每一位普通民众可以接触到任何一种“贵族”文化,接触到任何想接触到的信息。

二、最后,网络文化将所有的文化都拆成了文化元素

已经不再区分什么是特定的,什么是哪些范围的,没有任何的文化内涵限制,无论是古典文化也好,现代文化也罢,在网络文学中都把它们拆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元素。还以《蒙娜丽莎的微笑》来说,一万个人就可以创造出一万个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甚至是更多版本。这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具体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破坏性”就是将文化的整体进行破坏,将其拆分成元素,这些元素可以被任何人利用,并拼接成新的作品。原作品所负载的文化、历史、政治等等所有的“意义”都将被削弱,其内容意义与影像符号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后现代主义的网络文化中被解构,这种衍生的“再创造”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只要再创造着享受这种新创作的乐趣。在网路文学中,无论是持有哪种主义、哪种观点的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网络时代下,文学的不同导致审美标准也变得日趋模糊起来,艺术和非艺术,原创与非原创被人们混淆起来,无论是社会上层人士,还是普通的平头百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网络文学也将融合所有的观点和意见,不会阻止任何观点和意见的产生与传播。

作者:张金海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2

詹姆逊对西方社会文化状态和社会矛盾状态的分析和批判对于我们研究文学和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陈炀,2004)。詹姆逊正是由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方法,才能开拓出从社会意识形态的的视角解读文学文本的方法。同时詹姆逊对后现代的研究侧重于资本主义系统本身,更具体地说,从生产方式和商业化的角度注重文学实践,是詹姆逊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分析这些矛盾,推测其发展趋势以求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将从话语分析的视角以社会意识形态和商业化研究手法为基础来全面阐述后现代文学批判性。

詹姆逊认为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和商业化特征联系起来。基于此,我们通过分析其中的矛盾和冲突来全新地展示后现代文学对现实的批判视角。詹姆逊成功地将意识形态和商业化的分析手法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采用细致的文本话语分析实现文本研究与社会分析的结合。因此文学批评必须重返意识形态的阵地(胡亚敏,2003),直面权力和控制等社会问题来解读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学实践。在后现代背景下,后现代文学文本的研究必然和晚期资本主义的商业化社会现状相结合(蓝水,2005),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商业化分析的视角对于文学研究来说可谓是一种内在的,行之有效的工具。我们借鉴于此进一步在话语分析中全面展开对后现代文学批判的分析和展示,开辟出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商业化方式通过话语分析相联系的新途径以便更加彻底清晰地洞察和透析复杂的社会实践(孙 辉,2005)。

后现代文学批判的目的应该致力于揭示出意识形态企图掩藏或超越的东西,通过话语分析维护和坚持既定意识形态的真理部分,揭示其错误部分 (althusser,1971)。因此我们在进行后现代文学研究时要完整的理解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容和任务,就必须建立一种与文学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方法,从而对后现代文学批判进行新的阐释(douglas,1989)。后现代文学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可以如实的反映和实现意识形态功能对后现代社会进行揭示和批判(jameson, 1991),这必然会在《小大亨》的话语分析中得到充分体现。借鉴于此,我们具体阐释《小大亨》的话语分析和实践是如何行使其意识形态功能的,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体验诸种种文学叙事创造或编撰的被抑制的现实,揭示或阐明世界(胡亚敏,2002)以体现后现代文学的批判视角。

从斯特拉的意见中可以看出爱德华是绝对有能力跟科恩商谈和处理关于财产继承的相关法律事务。而巴斯特姑妈朱莉娅和安妮却完全持有相反的意见,坚持爱德华的父亲詹姆士来全权彻底处理所有的相关事宜。当斯特拉提及到爱德华应该自己跟科恩商谈出生证明和签署合同的相关事务时,姑妈们对此意见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并一致表明詹姆士在此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行动权,这就表明了在后现代传统家庭中长辈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绝对不允许动摇的。在这种家庭等级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下,爱德华在其父亲过问财产继承事务之前根本没有权力参与或咨询。这也是姑妈们不同意也不允许他跟科恩讨论和磋商具体细节的真实意图之所在。事实上这已经清晰地表现出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谈话中的平等关系无法确定,自由对话的空间也是不符存在的。借助于话语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视角窥见和挖掘后现代社会实践中固有的,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条和观念,更重要的是评价和分析在貌似真理的意识表象中虚伪和欺骗性的本质,从而抵制潜在的真实意图。这恰如其分地解释到文学批评从意识形态分析入手的必要性(胡亚敏,2003),可以直接面对曾经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被忽视的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和控制。通过话语分析我们我们清晰看到《小大亨》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将如何使自身权力立场合法化的各种策略, 而处于对立面的意识形态则往往采取隐蔽的策略力图对抗和破坏主导价值体系。因此在话语分析这个层面上,《小大亨》中的话语实践成为显而易见的充满意识形态的手段,成为社会实践象征的策略。在此种情况下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文学文本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踪迹和展现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以此来体现后现代文学的批判视角。

立足于西方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后现代文学批评也就必然主张通过话语分析的手法对文本中影射的社会矛盾和状况进行批判性分析,推测其发展趋势,以求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蓝水, 2005)。后现代文学实践与市场体系和商品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后现代背景下,商品化的逻辑全面渗入文学领域,为此,通过文学批评作用于现实,这也是后现代文学研究和实践的动因和目的,由此我们将从商业化分析的视角以话语分析的手法来全面展现小说《小大亨》中的文学批判视角。接下来我们以克劳雷,朱伯特的学生们之间的对话为例来分析证实资本主义商业运作是以资本增殖为导向的。

——什么是委托书?

——股票委托书?哦?我想孩子们最好你们先要知道一点关于苹果的价钱的常识,然后再谈这个问题,能跟上我的思路吗?现在首先,从总体上来看股票市场是什么呢,无论如何,那就是将需要购买的一方与将要售出的一方集合在一起。现在如果你在销售什么商品,明确的东西…… 他用手比划成一个篮子, 让我们假设是篮子。你应该可以发现想找到这种篮子的买家的确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拥有制造篮子公司的股票,你就可以马上将其出售。总是有买家在某处等待着,可能在五千里之外,你不一定认识,也没有必要看到他是谁,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是的这些篮子又怎样呢?如果假设这家制造篮子的公司自己都无法销售商品时?

——好的,我们只好马上开始谈谈古老的供求规律,不是吗,他们大概首先不会开始生产篮子除非……

——他们都因为自己生产的篮子没有人购买而陷入困境,那么谁还想购买他们的股票?

——是的,好,如果象这样就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是吗,那么古老的规律……

——那么这种古老的供应和衰落法则伴随着篮子的滞销对于他们的股票又有什么区别呢?好似任何人买卖股票都是为了急于抛售他,那么人们怎样知道它的价值呢?就好象那些家伙撕碎这些纸张扔到地板上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那么我们用自己的钱购买了钻石电缆的股票而如果没有人愿意购买电缆时该怎么办,就好似没有人购买滞销的篮子一样,其结果必然是大家聚在一起撕烂手中的股票纸然后扔在地板上,这将意味着什么?

-等等现在,等等。首先,你们将不会被钻石股票套牢,请相信我所说的话。第二点, 在股票交易所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清晰地知道他在做什么,认识他所操作的股票每一便士意味着什么。还有第三点,股票的价格不会是毫无控制的,就象你们所说的,有很多的工作人员,外边正在进行交易工作的专业人士,很多人都称的上是专家……(p84-85引文为笔者试译) 

学生们首先就什么是委托书展开提问,然而克劳雷就直接将话题转移到商品的价钱上并以篮子的业务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在股票市场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买与卖,其被认为是促进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平台。但是学生们马上就反问到如果生产的篮子不能销售该怎么办,而克劳雷打着供求关系规律的幌子相应地进行解释完全无视市场上真正的需要。因此这样的解释将必然更使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他们的疑问是谁将会购买和操作这种商品的股票如果其产品本身都无法销售,这样也必然会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学生们所想要了解并不是单纯地股票的买与卖,更为重要的是,想探询股票的真正价值,股票的买卖并不是盲目的跟风,因此他们相当清楚购买钻石电缆的股票并不是为了最后把它撕碎扔在地板上,而是要洞察所投资股票的真正价值。最后克劳雷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保证他们将不会被钻石电缆的股票所套牢,并一再强调股票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十分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强项就是擅长进行股票交易。为了设法劝解学生们确信购买股票的益处,他进一步解释到股价是被那些在股市中发挥着积极和决定性作用的专家们所控制的。上述话语分析主要是围绕着美国商业活动展开的,我们看到商业化的已经从最大程度上转变为标准化的动机,内在的资本逻辑已经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大亨》中的话语实践反射出资本运作的新特点,这也有力地证明话语分析和资本商业化的背景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分析后现代美国社会潜在社会矛盾的全新的彻底清晰的洞察视角,更加明确地以诊断的眼光来辨析资本的商业化逻辑和复杂的商业现象。我们注意到文学话语分析从商业化的视角已经成为展示后现代社会商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从中我们可以全面的辨析到后现代美国社会中大公司赚钱的渠道和捷径就是通过靠欺诈和投机,这正说明了在后现代社会中资本家所关心的是商品和资本的流通和循环而不是生产。因此后现代文学批判紧密地跟商业化的逻辑视角相结合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渗透和融合来展现后现代社会实践的本质以体现文学话语实践中的批判性。

詹姆逊的文学批评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通过对《小大亨》中的话语分析将后现代文学批判与这个时期所出现的种种社会意识功能和商业化因素联系起来分析和研究后现代文学,从而致力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胡亚敏.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j].第42卷第2 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蓝水,熊筝.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n],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李世涛.后现代文化理论建构中的批判性视角[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

[4] althusser, l.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a],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c]. london :new left books.

[5] best, s. (1989). postmodernism, jameson critique. washington press.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73-02

詹姆逊对西方社会文化状态和社会矛盾状态的分析和批判对于我们研究文学和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陈炀,2004)。詹姆逊正是由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方法,才能开拓出从社会意识形态的的视角解读文学文本的方法。同时詹姆逊对后现代的研究侧重于资本主义系统本身,更具体地说,从生产方式和商业化的角度注重文学实践,是詹姆逊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分析这些矛盾,推测其发展趋势以求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将从话语分析的视角以社会意识形态和商业化研究手法为基础来全面阐述后现代文学批判性。

詹姆逊认为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和商业化特征联系起来。基于此,我们通过分析其中的矛盾和冲突来全新地展示后现代文学对现实的批判视角。詹姆逊成功地将意识形态和商业化的分析手法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采用细致的文本话语分析实现文本研究与社会分析的结合。因此文学批评必须重返意识形态的阵地(胡亚敏,2003),直面权力和控制等社会问题来解读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学实践。在后现代背景下,后现代文学文本的研究必然和晚期资本主义的商业化社会现状相结合(蓝水,2005),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商业化分析的视角对于文学研究来说可谓是一种内在的,行之有效的工具。我们借鉴于此进一步在话语分析中全面展开对后现代文学批判的分析和展示,开辟出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商业化方式通过话语分析相联系的新途径以便更加彻底清晰地洞察和透析复杂的社会实践(孙 辉,2005)。

后现代文学批判的目的应该致力于揭示出意识形态企图掩藏或超越的东西,通过话语分析维护和坚持既定意识形态的真理部分,揭示其错误部分 (Althusser,1971)。因此我们在进行后现代文学研究时要完整的理解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容和任务,就必须建立一种与文学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方法,从而对后现代文学批判进行新的阐释(Douglas,1989)。后现代文学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可以如实的反映和实现意识形态功能对后现代社会进行揭示和批判(Jameson, 1991),这必然会在《小大亨》的话语分析中得到充分体现。借鉴于此,我们具体阐释《小大亨》的话语分析和实践是如何行使其意识形态功能的,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体验诸种种文学叙事创造或编撰的被抑制的现实,揭示或阐明世界(胡亚敏,2002)以体现后现代文学的批判视角。

从斯特拉的意见中可以看出爱德华是绝对有能力跟科恩商谈和处理关于财产继承的相关法律事务。而巴斯特姑妈朱莉娅和安妮却完全持有相反的意见,坚持爱德华的父亲詹姆士来全权彻底处理所有的相关事宜。当斯特拉提及到爱德华应该自己跟科恩商谈出生证明和签署合同的相关事务时,姑妈们对此意见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并一致表明詹姆士在此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行动权,这就表明了在后现代传统家庭中长辈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绝对不允许动摇的。在这种家庭等级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下,爱德华在其父亲过问财产继承事务之前根本没有权力参与或咨询。这也是姑妈们不同意也不允许他跟科恩讨论和磋商具体细节的真实意图之所在。事实上这已经清晰地表现出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谈话中的平等关系无法确定,自由对话的空间也是不符存在的。借助于话语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视角窥见和挖掘后现代社会实践中固有的,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条和观念,更重要的是评价和分析在貌似真理的意识表象中虚伪和欺骗性的本质,从而抵制潜在的真实意图。这恰如其分地解释到文学批评从意识形态分析入手的必要性(胡亚敏,2003),可以直接面对曾经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被忽视的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和控制。通过话语分析我们我们清晰看到《小大亨》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将如何使自身权力立场合法化的各种策略, 而处于对立面的意识形态则往往采取隐蔽的策略力图对抗和破坏主导价值体系。因此在话语分析这个层面上,《小大亨》中的话语实践成为显而易见的充满意识形态的手段,成为社会实践象征的策略。在此种情况下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文学文本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踪迹和展现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以此来体现后现代文学的批判视角。

立足于西方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后现代文学批评也就必然主张通过话语分析的手法对文本中影射的社会矛盾和状况进行批判性分析,推测其发展趋势,以求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蓝水, 2005)。后现代文学实践与市场体系和商品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后现代背景下,商品化的逻辑全面渗入文学领域,为此,通过文学批评作用于现实,这也是后现代文学研究和实践的动因和目的,由此我们将从商业化分析的视角以话语分析的手法来全面展现小说《小大亨》中的文学批判视角。接下来我们以克劳雷,朱伯特的学生们之间的对话为例来分析证实资本主义商业运作是以资本增殖为导向的。

――什么是委托书?

――股票委托书?哦?我想孩子们最好你们先要知道一点关于苹果的价钱的常识,然后再谈这个问题,能跟上我的思路吗?现在首先,从总体上来看股票市场是什么呢,无论如何,那就是将需要购买的一方与将要售出的一方集合在一起。现在如果你在销售什么商品,明确的东西…… 他用手比划成一个篮子, 让我们假设是篮子。你应该可以发现想找到这种篮子的买家的确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拥有制造篮子公司的股票,你就可以马上将其出售。总是有买家在某处等待着,可能在五千里之外,你不一定认识,也没有必要看到他是谁,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是的这些篮子又怎样呢?如果假设这家制造篮子的公司自己都无法销售商品时?

――好的,我们只好马上开始谈谈古老的供求规律,不是吗,他们大概首先不会开始生产篮子除非……

――他们都因为自己生产的篮子没有人购买而陷入困境,那么谁还想购买他们的股票?

――是的,好,如果象这样就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是吗,那么古老的规律……

――那么这种古老的供应和衰落法则伴随着篮子的滞销对于他们的股票又有什么区别呢?好似任何人买卖股票都是为了急于抛售他,那么人们怎样知道它的价值呢?就好象那些家伙撕碎这些纸张扔到地板上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那么我们用自己的钱购买了钻石电缆的股票而如果没有人愿意购买电缆时该怎么办,就好似没有人购买滞销的篮子一样,其结果必然是大家聚在一起撕烂手中的股票纸然后扔在地板上,这将意味着什么?

-等等现在,等等。首先,你们将不会被钻石股票套牢,请相信我所说的话。第二点, 在股票交易所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清晰地知道他在做什么,认识他所操作的股票每一便士意味着什么。还有第三点,股票的价格不会是毫无控制的,就象你们所说的,有很多的工作人员,外边正在进行交易工作的专业人士,很多人都称的上是专家……(P84-85引文为笔者试译)

学生们首先就什么是委托书展开提问,然而克劳雷就直接将话题转移到商品的价钱上并以篮子的业务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在股票市场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买与卖,其被认为是促进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平台。但是学生们马上就反问到如果生产的篮子不能销售该怎么办,而克劳雷打着供求关系规律的幌子相应地进行解释完全无视市场上真正的需要。因此这样的解释将必然更使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他们的疑问是谁将会购买和操作这种商品的股票如果其产品本身都无法销售,这样也必然会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学生们所想要了解并不是单纯地股票的买与卖,更为重要的是,想探询股票的真正价值,股票的买卖并不是盲目的跟风,因此他们相当清楚购买钻石电缆的股票并不是为了最后把它撕碎扔在地板上,而是要洞察所投资股票的真正价值。最后克劳雷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保证他们将不会被钻石电缆的股票所套牢,并一再强调股票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十分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强项就是擅长进行股票交易。为了设法劝解学生们确信购买股票的益处,他进一步解释到股价是被那些在股市中发挥着积极和决定性作用的专家们所控制的。上述话语分析主要是围绕着美国商业活动展开的,我们看到商业化的已经从最大程度上转变为标准化的动机,内在的资本逻辑已经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大亨》中的话语实践反射出资本运作的新特点,这也有力地证明话语分析和资本商业化的背景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分析后现代美国社会潜在社会矛盾的全新的彻底清晰的洞察视角,更加明确地以诊断的眼光来辨析资本的商业化逻辑和复杂的商业现象。我们注意到文学话语分析从商业化的视角已经成为展示后现代社会商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从中我们可以全面的辨析到后现代美国社会中大公司赚钱的渠道和捷径就是通过靠欺诈和投机,这正说明了在后现代社会中资本家所关心的是商品和资本的流通和循环而不是生产。因此后现代文学批判紧密地跟商业化的逻辑视角相结合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渗透和融合来展现后现代社会实践的本质以体现文学话语实践中的批判性。

詹姆逊的文学批评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通过对《小大亨》中的话语分析将后现代文学批判与这个时期所出现的种种社会意识功能和商业化因素联系起来分析和研究后现代文学,从而致力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胡亚敏.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J].第42卷第2 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蓝水,熊筝.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N],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李世涛.后现代文化理论建构中的批判性视角[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

[4] Althusser, L.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A],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C]. London :New Left Books.

[5] Best, S. (1989). Postmodernism, Jameson Critique. Washington Press.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4

二、后现代政治哲学批判彰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

从1843-1844年开始,马克思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创立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他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在当代世界依然是畅销书、必读书目,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各种语言版本,简直成了“世界文学”;他花了40余年撰写的《资本论》,每到经济危机时期都成为畅销书目,依然是“世界文学”。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是现实建构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其对未来理想社会与人类自由发展的构想,不仅是科学理论而且变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类解放运动,至今方兴未艾。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即对现代性社会政治现实的批判,以雄辩的逻辑和巨大的正义感召力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样影响包括后现代政治哲学在内的各种哲学思潮。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相遇,进入后现代政治哲学的视野,更加彰显了它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现代性社会政治哲学批判,为后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思想养料。这也是后现代政治哲学肯定马克思理论价值最多、最明显的方面。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资本论》对后现代学者的影响最大。福柯在马克思现代性整体批判精神影响下,转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医院、监狱、性等微观领域的批判,进而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自由的压制。他把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看成是“革命经济学”,认为“马克思主义设想了一种对大写历史的彻底改变来反对这些‘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德里达更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强势话语反对马克思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以其《马克思的幽灵》的解构策略高度赞扬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精神。德勒兹对俄狄浦斯的批判模拟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加塔利说:“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相同的经历。”利奥塔欣赏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其《利比多经济学》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一样,批判资本主义对欲望的压制。明确反马克思主义的罗蒂,在其作品中也再三赞美《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深刻,对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还有法国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生产之镜》都继承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精神。如波斯特就认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批判基本上仍是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大框架中进行的。对此,张一兵教授说:“鲍德里亚思想路径的深处,还是存在一种形似历史现象学的他性镜像,事实上,他一直无意识地在模仿马克思。”至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性是后现代政治哲学批判性的一个镜像,他们的批判性概念是对马克思的模仿,或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概念的替换。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想性建构,也深深影响了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他们多数不赞同共产主义的乌托邦,但不同程度地赞赏马克思政治哲学理想性维度对人的终极关怀,对未来的希望。福柯的后现代生存美学闪耀着人类解放的微光,德里达的友爱政治传递着人类解放的某些精神,德勒兹的解域替换着马克思的解放,利奥塔的未来大单子是渺茫的人类解放,罗蒂的希望折射着对人类解放的赞叹。从后现代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试图超越马克思政治哲学这座理论的高山。然而,他们的理论重叙计划都没实现,最终都回到了政治解放的怀抱,也就是回到了被马克思超越的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怀抱。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不可逾越的理论视界,也是不可被超越的对象。而且,马克思政治哲学象燧石一样,在后现代的敲打中不断闪耀着光辉。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5

(2)后现代生态学世界观对设计的检验作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生态学渐渐被人们所重视,生态学已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态学的研究也广泛起来,生态学知识也丰富起来。这些生态学的知识成为检测设计是否优良的重要法宝。例如,美国军队的工程师在佛罗里达州的湿地国家动物保护区的北部建造的一系列小型水坝,其目的是为了这个区的灌溉,并提供一块适合放牛的湿地,以满足养牛者们的需求。结果:湿地被放干了,动物灭绝了,土地盐碱化,还出现了沙漠化的特征。此结果与生态学的世界观背道而驰,实为不良设计。

(3)优良设计证明后现代生态世界观的正确性。为特殊的需要设计不能让人感觉特别,相反,要尽可能地和更多的东西协调一致,这一点很重要,一件把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隔离开或边缘化的设计物品一般是不能被接受的。[1]对于一个活动不方便的群体,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推着婴儿车或购物车,有的正在矫正视力,有的走路需要拐杖。为了使这个群体感到舒服与关爱,设计不应该显得特别,而应该尽可能地具有包容性。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优良设计,再一次证明了后现代生态世界观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让后现代生态学的世界观改变设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渐渐有了与自然抗争的能力,人类的活动能力和范围也渐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从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我们生存的地球成为受伤的地球。酸雨问题、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退化、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每个地球人的生活,我们的地球因为这些问题而伤痕累累。从历史的角度我们能够明确,在近百年来,地球生态变化是多么惊人。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中国的物种正在前所未有地加速灭亡。海南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黑熊等大大减少,稀有植物如望天树、龙脑香等也处于濒于灭绝的境地。时间不等人,想改变我们生活的地球就要从现在做起,每天做一点,每人做一点。

3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下的设计方法

(1)坚持绿色设计。设计师参与改善环境阻止进一步恶化的方式非常多,如拆解设计。为拆解设计是绿色设计的一大进展,可拆解的技术有助于循环利用,是在设计的源头即考虑到并解决好废物处理的问题。设计师还可以参与到新能源的发现使用中,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风力等。如何将这些能源真正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节约自然资源,正是设计师所应对的巨大挑战。

(2)众多人参与设计。真正的设计团队是一个跨学科的科研队伍。这样的一个团队基本成员往往包括一位人类学家、一位心理学家、一位强烈爱好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环境科学家、一位医生、一位电力和机械工程师、一位律师、一位平面设计师等。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当有设计需要时,一群人共同分享同一个梦想,他们拥有不同的洞察力,用一双双慧眼寻找各种可能性。当今,全球存在大量设计顾问公司,以青蛙设计公司为例,我们是由于其产品设计而知其名,然而产品设计只能作为公司设计中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还包括企业形象设计与辅助交流设计。“今天产品的视觉外观,常常折中于代表客户的利益、使用者的体验、产品的开发以及生产成本、审美、原材料、市场调研等领域中,表现为不同观念之间一种冗长对话的过程。”2009年青蛙公司推出“全球创意公司”主题,无论是顾问、新科技,还是回应环境,回应社会,更多地体现为集体合作的关系,表现为多学科的交流以及多元化的重要性。

(3)重视设计师意图。帕帕奈克说过“设计师的意图和对设计物品的有意使用会产生精神价值。”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设计会有效地帮助环境的可持续吗?设计能够帮助那些边缘化的人更好地生活吗?设计能帮助节约能源吗?设计能有助于获得可再生能源吗?它能节省不可替代资源吗?设计师的提问将在精神上激励我们,滋养我们的心灵。

(4)真正关注设计伦理。真正在关注设计伦理,首先必须把注意力从“职业道德”上移开,这些所谓的职业道德,常常成为其自我保护的工具。真正关注设计伦理,是冷静地思考我们在设计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这样设计的后果可能是什么从而使设计实践更加的从容。

(5)设计师的适度介入。社会、环境与生态问题是大量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设计师,他们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必须改变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然而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以莱索托的妇女为例。莱索托的妇女的社会生活围绕着碾玉米展开的,电动玉米磨碎机的引进,是为了简化其工作,但这种介入打破了当地妇女的社会组织,当属不良设计。

(6)改革设计教育,明确人类状态。今天的设计教育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设计技巧教得太多了,与设计紧密相关的生态、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关的学问又教得太少了。设计教育中还应加入大量人类状况的研究,如对于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来说,什么是理想的状态?什么是全球生态和行为系统的参数?我们的资源限度是什么?人类的局限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什么?只有明确了真正的人类状况,设计师才能具有全局性的思维与眼光,才能做出真正的优良设计。

4后现代生态世界观将如何改变21世纪的设计

(1)人们将更加强调设计产品的质量、耐久和制作工艺。当今天的生活被垃圾包围,废弃的轮胎堆成一座座山时,有没有想过这种结果与设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作为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的一大创造,创新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式。有计划地废弃车辆部件并有计划地推出新产品,造成消费者心理的老化,从而促进汽车销售。这种制度是违背生态学世界观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2)设计师和制造商将会对一种新产品的引进所造成的最终后果进行提问。这属于设计伦理的范畴,帕帕耐克认为,“冷静地思考我们在设计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我们的设计干预最终的后果可能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伦理思考的基础。”设计师有了这种意识,设计会变得更加胸有成竹,设计实践也会更加从容。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6

一、引言

后现代主义的风潮在全球各地掀起,已经成为一股无法抵挡的艺术范型与生活方式,拜全球化所赐,后现代文化已经铺天盖地冲击着许许多多的领域,不只是在发达国家(或所谓的后工业国家),连那些所谓的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洗礼。本文主要是考察与论说在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技艺与话语影响下的马华文学,在文学文本的形构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范式转移?推出了哪些与前期不同的文本类型?在创作方式与文字形式上有何创新等?

谈到“后现代”(postmodern)这一词,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可能是最早使用这术语的学者,他在1934年的著作《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第1卷中指出,历史学家所指的“现代时期”大约在1850至1875年期间逐渐终结,进入“现代之后”(After Modernism)的缓冲期。1939年第5卷本中正式使用“后现代”,并修订了他较早前的看法,把现代时期的结束推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而“后现代”时期正式在两次大战期间(1918—1939)粉墨登场。[1](P1-43)

无论如何,一般学者把后现代主义的起始,特别是在文学、社会思想、经济学、宗教领域,定在1960年代之后[2],即与欧美国家所发生的大学生“造反”运动同步,或者也可这样说,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这场大学生反权威运动的产物。这可以说明为何后现代主义一直有着很强烈的“反”风:反传统、反权威、反精英、反中心、反美学等,同时强调平等、对话、尊重多元、认同差异等。

杜哲迪(Thomas Docherty)在他的《后现代主义读本》中指出,“后现代”有三个不同的意义:一、它是一个历史时期,这一点在上引的汤恩比著作中已作了具体划分:二、它是一种意愿,向前看的以救赎当下的心志,一般表现在对现代思想的不满,意图改革与创新,这点在生态运动及维护弱势人权上尤为显著:三、一种美学范式与政治及文化实质。[3](P2-3)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会比较倾向于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与三种含意,尤其是作为一种(新生/另类)“美学范式”的这层意义。

作为一种“美学范式”的后现代主义,我们不得不提美国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家伊哈布•哈桑的经典名言:“在艺术上,后现代趋向一种多元开放、玩世不恭、暂定、离散、不确定性的形式,一种反讽和断片的话语,一种匮乏和破碎的‘苍白意识形态’,一种分解的渴求和对复杂的、无声胜有声的创新。”[4](P153-154)

从他以上的评论中,很明显的认为后现代主义开启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与过去的其他时期的美学方式不同,特别是和它之前的“现代主义”时期,从伊哈布•哈桑的观点中归纳起来,可以让我们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进行这样的区别:

二、马华文学的后现代转向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后现代主义逐步地登陆马华文坛。比起前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的登场没有那么大张旗鼓,更恰当地说,它是不动声色地渗透进来,轻声细语地潜入马华文学的作品与论述中。因此有些作家或学者,不管是出于有意或无意,并不认同马华文学已经产生了后现代文学。马华现代主义的大旗手温任平就曾说,马华文学还未跨入后现代主义,原因是马来西亚还不是后工业的社会,因为后现代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他后来又借助哈贝马斯的名言来加强他的论调,即“现代性(现代主义)乃是一项未竟之业”[2](P303),认为应该继续去拓展现代主义。无独有偶,旅台学者张锦忠也曾引用过哈贝马斯的这句话,认为现代性(现代主义)仍有其潜在的实力,不可小觑。无论如何,张锦忠并没有鲜明地否定后现代主义。而像林建国这样的学者,基本上已经能够挣脱现代主义文论的窠臼,进入后现代的批评视阈,他著名的《方修论》实际上已经不是引用精英/学院与美学至上的视角去总结方修的成就,而是更注重于后现代批评中所强调的民间元素。

无可否认,最初的后现代主义确实只在西方的后工业社会发轫与成形,因此它的原生地不是东方,更不是在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如何,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世界格局与形势的大逆转,首先是共产主义首领苏联的解体导致“冷战”的结束,国内随着马共放弃武装斗争而出现令人出乎意料的小开放:其次,是在世界各地所掀起的资讯革命——互联网的普及,更是翻天覆地,使得全球疆域被缩小为一个“地球村”。从此,不管发生在任何国家/区域的文化改革或文艺思潮,下一分钟就马上扩散到世界其他角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已经不再只是后工业社会的独有现象,即使是那些发展中国家,一样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这可以说明为何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能发展出本身的后现代书写,马华文坛当然也不可能置身度外,不管是来自西方的后现代,或者从其他中文文学区域所转口过来的后现代,都为马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刺激与契机。

无论如何,我们也必须承认,那些并非出自于后工业社会语境下的后现代主义,比较多是针对后现代形式与技巧的搬用、模仿或改换,也就是说,形式上的意义大于一切,至于后现代的文化实质与变革思维,肯定没有经历了现代化/工业化的困惑与反思的西方人来得深刻与真实,因此,在这些地区(包括马来西亚)中的后现代主义,也就比较趋向于文字与形式上的技艺与游戏。

三、后现代主义建构的文本类型

(一)反美学/反文体

综合起来,马华文学的后现代主义,有几种比较明显的文本策略与形式,其中一项是所谓的“反美学/反文体”。后现代主义并不如现代主义那样的拥抱经典与美学至上。反之,后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主义的美学至上的,这与他们的反精英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后现代文本有时甚至标榜“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臭为美”等,企图扩大“美”的诠释与内涵。例如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沙农•阿末的Shit及马华新锐作家贺淑芳的《别再提起》,都分别把“粪便”写入小说中。①

吕育陶的诗歌《空间感觉》也同样有这种倾向: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7

首先,从概念的界定而言,通识教育是和专业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通识教育经历了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漫长的历史演变。虽然不同的时期这一理念被赋予了独有的时代特色,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那就是注重以人为本,在非功利的导向中“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通识教育理念源自西方,从古希腊雅典式的博雅教育到英国红衣主教亨利·纽曼对自由教育的阐释,再到当今哈佛、耶鲁、芝加哥等国外名校对通识教育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探索,都为通识教育注入了活力,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革新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支撑。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上的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令人欣慰的是,通识教育改革理念在我国一流高校初步成效已经显现。然而,在以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全面兴盛的同时,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和误区。在学者甘阳看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是:“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通识教育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此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那么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通识教育,我国大学发展通识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351甘阳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一语道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具体现状。总之,高等教育改革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批判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本质,因为批判出思想、批判出真知,高等教育研究对现存思想的批判意味着革新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和谐的声音太多,批判的声音被湮没了。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想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条路子来,首先要抖掉“鞋中的沙子”,了解现状,面对问题,吸纳、融入并创新其他前沿教育理论,方可走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换言之,我们只有敢于揭露并批判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中国特色下的通识教育才会真正地得以实现。研究发现,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不仅与通识教育理念有着共同的教育本质和目标,而且其教育哲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识教育理念。

(二)过程教育哲学是发展变化、整合创造的有机教育观

过程教育哲学反对机械的、僵化的教育观念,认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和内在相连的有机整体。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人类走向伟大和崇高的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对各种僵化观念的反动。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增进自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的思想,超越现代教育的僵化观念,加强首创精神。”需要指出的是,通识教育理念一味地重视培养学生的身心和谐和博雅精神,各类选修课程表面上开展得热闹非凡,但课程没有设置严格的阅读要求和评价机制,学生接触到的往往只是概论性的、过时的知识,老师照本宣科,学生随便一听,混个学分,最终“博而不精”,难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这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因此,通识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思想主导下是理想化的,而过程教育哲学让通识教育理念成为现实具有更大的可能性。怀特海的后现代教育观颠覆了传统中机械的、被动的教育模式。在怀特海看来,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传授知识,但是它是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传授。”25因此,大学不是生产合格毕业生的工厂,而是一个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激发想象、自由思考、进行历险和创造的地方。后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通识教育在坚持培养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自由思考、展现想象力和进行观念历险的教育过程。

(三)过程教育哲学是倡导多元、尊重差异的后现代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是颠覆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和多元化的视角去认知事物,感知世界。每一种教育理念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目标,同时它们之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怀特海更加信奉的是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差异性的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的确,在现代的大学课堂,教师参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进行授课,授课规模宏大,教学手段机械,模式传统,内容陈旧,难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而过程教育哲学对尊重他者提出了要求和支持。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其中也体现了尊重他者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模式使得教师听到学生的心声,“看到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理解了他们的叙述,因而扩大了教育的视界,拓展了通达真理的道路。”总之,过程教育哲学是“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这是一种有根的、整合的、和谐的、容他的、感恩的、创新的和审美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和通识教育理念都是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的教育,两种教育理念的兼容并蓄、和谐并存将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顺应社会变革潮流,培育高质量人才,最终造福人类社会。

二、通识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路径

无论谈多么高深的理论,做多么复杂的顶层设计,后现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革新与转型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模式、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上来。只有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和营造校园人文氛围,通识教育的实践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现代教学模式,构建核心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教育的基本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的是面对面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外一流高校纷纷推出网络公开视频课,尤其是2012年发端于美国的“慕课”(MOOC)理念的来袭,“对我国高校教师、课程与教学等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甚至其运作模式已经开始从根本上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根基。”因此,高校必须顺应教育科技化潮流,革新教学模式,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慕课”这一新兴的教学平台,结合各自高校的专业特色,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和网络视频课程。通识课程不仅要向本校学生开放,同时要积极推向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使得优秀资源得以共享的同时,打造出本校的特色名片,提升其国内外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程“不是没有任何教学要求,没有任何训练设计的‘通识教育大杂烩’”。通识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各高校要花大力气构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为本、以中西方经典著作阅读和讨论为重心的“共同核心课程”体系。无论各高校选定哪些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共同核心课程”一定是构成该知识领域最基本的、最不可或缺的、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主干课程。而且课程的本质目标一定是统一的,即培养学生具有“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

(二)打造一流的创新型教师团队,优化通识课程教学设计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要想走向深入、走进核心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在我国高校,教授离本科课堂越来越远,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日益严重。怀特海很早就指出了高校陷入一种错误泥沼的趋势———“根据署名发表的作品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价值。”目前我国高校以和主持课题的数量来评价教师价值的评职标准日益被强化,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笔者认为,高校一流的学者和教授需要回归课堂、回归教学,用智慧和博学去感染学生、激发其想象力,“他们需要和学生面对面,以讲座或是个别交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同样,在理查德·罗蒂看来,“一个后现代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应该经常能够提出一些原创的、可以选择的、超越了旧的传统模式的新观念,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盲目地接受书本知识,并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当前各高校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打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激发教师智慧和才能,这是通识教育有效实施和深入实践的重要保障。一线的教授和学者需要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去践行通识教育理念。能否培养出符合通识教育目的的博雅人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共同核心课程,通识教育实施的成败关键在于通识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劣。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立足于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根基之上,同时要以中西人文经典著作阅读、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通识教育在一流的高校开展得颇有气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一直走在中国通识教育改革的前沿,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与它们培育的丰富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而对大部分高校而言,通识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向深入,究其原因在于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关乎学校的本质和灵魂,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精神、教风、学风和传统。“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同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说,通识教育的高质量不仅来自严格的教学设计和要求的课堂,还来自高校开展的有思想深度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而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品性或品格的教育。各高校通过开展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主题的论坛和讲座等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讲论道,这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激发学生去寻求一种有文学气质和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协助年轻学子塑造性格、养成品性。另外,高校要严格把关,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突出文化特色和专业特色,着重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实践创造力,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本科通识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成的。“本科教育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掌握科技知识,而且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畛域,强调文理交融,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和人生的探索在真正意义上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追求。”因此,无论是通识教育课堂,还是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发挥各自作用,唤起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对智慧和美的追求。总之,我国实施通识教育理念要走向深入、突出本质核心,必须要顺应潮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慕课”教学平台,紧抓“共同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通识课程教学设计两条主线。核心课程既要体现人文社科核心内容,又要突出高校专业特色。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高校需要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优化课程设计和深化教学内容。同时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通识教育人文传统,立足文化传承,彰显大学的责任和精神,这也是我国实施通识教育的终极目的。

三、构建和谐多元、尊重差异的后现代教育观

在一个注重多元、强调颠覆和建构新论的后现代社会里,通识教育难以独自芬芳。“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一种理念在支配,而是由紧密关联的子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过程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有根的后现代教育观,并非对现代教育全盘的否定,而是在扬弃中继承,在颠覆中建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通识教育理念。因此,需要建构一种有根的、和谐的、包容的后现代教育观,以助于我国高校走出当前改革的困境。首先,大学有着自由、宽松的教育土壤,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理想家园。在怀特海看来,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因此,从宏观上说,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由专业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将人才培养重心从物转向人,体现个体价值的创造与社会生存相统一。”从微观上看,教学模式上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颠覆传统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自由发展,这与通识教育理念和过程教育哲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后现代教育观注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而后现代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尊重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和观点。同时,从学生的独立见解中老师同样会获得启发。最后,后现代教育观是注重以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有机教育和生态教育理念。美国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博士提出学校的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研究,更应该为“生活做准备”,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为社会、人、自然的共同福祉服务,“要使学校成为学习集体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的地方,应该教授学生与他人、自然界和谐相处”。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8

我们不知道网络技术的初衷是否要模拟蜘蛛网的功能。也可能发明轮子是为了模拟脚走路的功能,但无论怎样,这里的关键词是“不像”,它们之间一点也不相像。所谓“不像”就是发明了一个原来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发明”与“发现”的区别就在于“发明”可以无中生有,没有根据,没有原因。并不“反映”、“代替”、“代表”、“模拟”、“表达”在它自身之外的一个东西,与世界上现存的东西保持距离,发明一个新东西,与原来的东西没有关系,它自己就是一个东西。

毫无疑问,对“竖”的哲学传统而言,“真的语言”或者真理性质的语言与假的或虚构的语言或具有文学性质的语言之间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生命线。尽管我下面的话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但是这里我不得不再一次加快说话的速度,“竖”的哲学传统用各种方式引诱人们相信,当我们说出一个名词或人称代词时,这个名词或人称代词与它所代表的对象之间有指向关系、因果关系、通达关系,这种关系是所谓“真理语言”的理论基础。而“横”的哲学却说,这里的指向、因果、通达关系实际上并不存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人为的、任意的,可以表述的与可以看见的东西之间永远有一条鸿沟。这个立场也不同于维特根斯坦,因为他让我们对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但是“横”的哲学立场恰恰相反,认为语言的天性就在于喋喋不休地说,却从来也说不到点子上。换句话说,“说话”就是词语自我衍生和复制,与语言自认为被表达的外部对象无关。也可以说,就效果而言,说话就是说假话。当我这么说时,与鼓励人们说假话的道德判断毫不相干。互联网就是一门与广义上的语言或者与说话有关的空间技术。一旦上了互联网,我们就成了用语言工作的人。在互联网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就是“横”的精神状态,从效果而言,就是通行“说话就是说假话”的精神状态。我这里当然不是指在聊天室里网友相互不用真实姓名、可以胡说八道之类的情形,而是指我们并不在乎与我们聊天者的语言是否真实,我们的快乐体验与消息的来源者、与真实性,与事物本身无关。“竖”的哲学立场所坚持的原则在这里失去了意义。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横”的精神状态实际是一种艺术状态,人生活在艺术中,人喜欢以艺术方式生存,而计较“真假”只与功利性的商业目的有关,与人的快乐和情趣没有直接的关系。艺术性质的生存状态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常态,既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也与我们是否追求功利目的无关。这里我并不直接谈论在互联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另一种说法叫做“冲浪”,像是一些高难动作的极限。我这里转引两个经典思想家的例子,他们说明了什么是幸福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艺术生存状态。在我看来这两个古典作家的描述与我们“网上冲浪”的感觉是相似的。换句话说,远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人类就萌生了类似的精神状态。

第一个例子来自18世纪启蒙作家爱尔维修,他在《论教育》中劝告人们,幸福状态与人们习惯上所认为的那样恰恰相反。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人人都想拥有别墅、有很多的情人,总之,是真正享有自己所欲望的物质对象,而爱尔维修给人们的劝告是,最好是没有别墅,没有情人。为什么呢?因为人在享受自己欲望的对象时,将会在这种享受中感到莫名其妙的乏味。换句话说,人们在拥抱自己的目的本身时,会感到乏味无聊。但是同样不可思议的是,人们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和事业而终生忙碌,无论是大目标小目标,大事业小事业。比如为了得到名声、财富、美丽的妻子等等。为了得到这些,人们各干各的,并且在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追求中渐渐变老。无论人们是否得到了自己向往的东西,一般来说,在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之前,人们已经养成了一个几乎难以改变的精神习惯,这就是各种不同的欲望本身。即使年龄已经使人们没有能力得到所欲望的对象了,这些欲望的习惯却还顽固地保持着。在这种情况下,爱尔维修的说法是,一个不幸的守财奴完全可能没有别墅而死,而另一个想得到美丽情妇的有才学的人也会最终没有情妇而死。按照习惯看法,这两个人都是不幸福的,但爱尔维修不这样看。他认为,就像一个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风人一样,我们上面提到的守财奴和那个有才学的人都是幸福得不可思议:他们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但却以同样的方式享受着幸福。守财奴数着他的金钱,享受着自己将来拥有一切可以用金钱换来的东西,比如一座别墅;而漂亮女人照着镜子,也预先领受着美貌将给自己带来的奉承。

这些不同种类的幸福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用爱尔维修的话说,就是“欲望状态乃是一种幸福状态”。我在这里加上一句,这种幸福状态不但与得到欲望的对象无关,而且可能以得不到欲望对象为前提。换句话说,幸福状态也是自恋状态,漂亮女人还没有被人奉承,但是她已经在提前享受奉承了。这叫做“预料的快乐”,与预料的实现没有关系的快乐。这种快乐虽然不强烈,但更为持久。人的想象力并不会随着身体的衰弱而衰退。爱尔维修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快乐中,预料的快乐也是我们的一生中给我们幸福最多的一种。”爱尔维修这句话也说明了我的立场:人的生存状态是艺术状态,即人最大的幸福来自想象中的热情,并且为此而甘愿吃苦。幸福在于追求快乐这种精神习惯本身,即使这样的习惯导致与初衷相反的结果,因为后一种情况并不能证明人没有真正享受到快乐。人享受过了,即使还没有得到欲望的对象。无独有偶,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精神状态,他从对华伦夫人的思念中得到了更多的幸福,而真正得到她时,由于紧张和恐惧,并不感到快活。当华伦夫人不在场时,卢梭感到真正的自由和畅快,并且他的爱情更加热烈,比如卢梭不由自主地抚摸华伦夫人房间的家具。他用隐晦的语言说,他爱华伦夫人的方式对华伦夫人的贞洁是没有什么风险的,但卢梭说他用自己的方式,也就是用想象的方式已经大大地享受过了,并且保全了自己纯洁的感情。卢梭的这种感觉和我们上网冲浪的体验是相似的。比如卢梭的方式使对方看不见他、这是一种孤独的快乐、但极为方便、保持距离又没有距离、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而且这些方式与华伦夫人本人的身体无关。卢梭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幸福状态称为“增补之链”,德里达说是一种“危险的增补性”。卢梭的爱情方式与被爱的人本身无关,不必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我以上列举的例子在哲学史教科书中是从来不提的,我称它们是一种微妙精神,一种“横向”思维。它的特点是与对象无关,或者说,与源泉、原因、根据这样的问题无关。就像我前面讲的,不模仿、不表达对象,与对象一点也不像。

为什么把网络中的精神状态称作“冲浪”?冲浪是一种极限运动,或者叫高难动作,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无法实现的东西,在“冲浪”中可以体会到。比如在网络中寻找,但在通常情况下,在找到目标之前,我们早就移情别处,一路上总是遭遇意外,走岔路,就像爱尔维修说的,人们并没有得到所欲望的对象,但人们已经享受过了。和享受相比,最初愿望的实现已经变得不重要了。点击鼠标本身构成一个事件,无数的点击组成无数事件之间横向的联系,或者叫做没有联系的联系,这些联系形成的图象是任意的,网络冲浪者不得不以极快的速度转移自己的兴趣方向,并使头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33-01

一 后现代教学的主要理念阐释

1. 人人平等,去除中心。以课程和教师作用为出发点去考虑,后现代教学大力提出“去中心”的平等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去中心”就是不赞成一 学科知识、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权威、教学控制,并赞成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互动关系。美国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 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不要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并且,教师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发现新的自己。多尔提 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平等成员关系中的领导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等于无视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将教师的 作用从新整理,从外在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的共存,权威也随之进入其中,教师应该做到自己是情境设计的领导者。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作为后现代主义大师从现代科学技术,值得一提的更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对教师作用所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行认真探讨,并在专着 中强调“现在,所谓的传播媒介并不完全是在一群沉默的学生面前讲道理,由助教回答制定的问题,并协助探讨实习作业”,学术知识已可以演变成电脑语言,传统 教师的作用将被电脑记忆库所取代,教师的教学也将委托给链接“传统记忆库”与电脑记忆库的机器,并且学生在终端机前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利奥塔又指出, “传统的教学法没有完全失势,学生仍然必须从教师处学习一些东西,不是学内容,而是学习终端机学习的方法”。

2. 教学中融入“对话”。以教学过程的认识为出发点考虑,“对话”是后现代教学的核心内容。作为知名的现代教育学者美国的罗蒂阐述了“对话理 论”,这种对话理论的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我国教学论研究者钟启泉在《对话·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中引用日本学者佐藤学的 论述是:“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同新 的世界进行交流,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所以,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对话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尊重、理解自己的人性差 异,从而学会区分所学文本的差异性及文本中所描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性差异,作为一个后现代的合格教师来讲,要鼓励学生 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进行自我提高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

后现代教育重视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尊重人性及其个别差异,解释创新、平等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内容上,后现代教学的选用的是阐释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传授式和促进式教学方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阐释教学方法不是仅仅接受老师的教育,而是带着开放乐观的心态,不断开辟新的学习道路,将学生带入真理的日益深入的情景中。将传统的教条主义规范进行去其 糟粕,取其精华的删取方式用在后现代化的教育与事业上,怎样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 景中去解读。完全地体现出教学目的在于创造意义,赞成所有创造性的行为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站在教学评价的角度去考虑,后现代教育者认为世界走的是多元化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整体,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不能用绝对统一的 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此同时,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 重过程。赞成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主张采用自式评价和档案袋评价法。派纳在《什么是课程理论》中多次打击标准化考试的弊端,他在里面阐述: “可以较少依赖标准化考试,而更多的采用档案袋和其他收集学生作业的方法,并且具有各种不同兴趣的个人,包括家长、社区领导以及教师和其他学生构成的委员 会来进行评价。”

目前我国正在开发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档案袋评价法正在火热进行,显然是受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理念的影响。然而,我国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 者差距性比较大,客观并科学地建档相当困难,评价时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难操作,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有,档案袋评价法在我国的发展有了阻碍因 素。

二 后现代教学思想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在教学上的一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1.改变“计划主义”提倡“合作性计划”。“计划主义”就是比喻那种把计划看做先于行动而制定的东西,并且不能有什么改变的,这其实是一种独行武断,它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单向传递和被动接受。而“合作性计划”是教师、学生和课本之间可以建立相互合作的学习关系。

2.课堂教学应提倡师生互动的“多维性”。“多维性”赞成在互动的对象上要变“一维”为“多维”。也就是要打破原来那种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互 动的单一化格局,积极倡导一种既有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格局。教师要重树权威,变换组织形式,使得学 生可以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

3.确立教材掌握的意义标准。在现实的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育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弄懂了教材的知识,但知识并没有与学生的精神的完 整性、经验的完整性联系起来,并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联系起来。知识没有转换成学生的精神食粮,没能与学生的内心勾连。所以在教学当中要重新认识学生与教 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多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尽为己用,终身受益。

4.确立“存在”式的学习观念。占有式学习,是把知识当成现成的、“在手边”的,无需进一步操作的东西,是把现成的知识作为一个“物”装进自 己的“口袋”,是一种简单的“占有”,而“存在”式学习则把知识当成是“上手的”东西,这意味着人要与知识进一步地“打交道”,这样学习就是人的存在方 式,它要求人的一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从内心里有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为其今后的道路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现代教学思想不管是在教学理念、课程计划、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上,都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去考虑,挣脱传统的束缚,开创新的途径,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将会有新的突破,在培养具有现代人文意思和实用技能的专门人才中起到的作用可用“这是一次思想的革命”来形容。

后现代文学论文例10

作者周露,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 310058)

后现代主义是俄罗斯20世纪末非传统、非经典的美学体系,是转型时期文学和艺术发展的必经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的出现与繁荣有着多重原因。首先这是在社会历史、哲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对乌托邦理想幻灭的美学反应。文学获得了自主和独立,意识到其符号的本质和戏仿的天性。由于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尤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得到全面阐述,所以年轻的艺术家们必须创建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美学体系。后现代主义已然成为世纪末俄罗斯文化领域的后花园:“深受苏联学派影响的二三十岁的作家们,一直在寻找普斯托塔和涅。他们不能轻易摆脱长期播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唱片中的夏伯阳、母亲和青年近卫军。出路只有一条。把唱片反一面放,让文本吞食文本,最终在头脑中形成梦寐以求的虚空。”①事实上,后现代主义作家重新审视了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的观念,正如B・鲁德涅夫所言:“文本不反映现实,而是创造新的现实,甚至创造许多互不关联的现实。”②此外,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可对大众心理施加强势影响的当代媒体都促进了这种有关现实观念的产生。

对于俄罗斯早期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如韦涅・叶罗菲耶夫、萨沙・索科诺夫等人)来说,文学创作只是个人的私事、对自由的追求,而非谋生的手段、博取功名的工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才从地下走到地上,形成独特的美学流派,鲜明地反映出世纪末的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一词本身来自国外,包括其中许多概念和术语,如“类像”、“互文性”、“混宙”、“作者之死”等均属于舶来品。但是,对于俄罗斯文学来说,后现代主义一词还蕴含着特殊的含义,它蕴含着对白银时代现代主义的记忆,蕴含着对白银时代哲学与美学探索重要性的承认。在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经常能遇见别尔嘉耶夫、索洛维约夫、布留索夫这些白银时代大师的名字,如维・佩列文的后现代小说《恰帕耶夫与普斯托塔》与维・叶罗菲耶夫的《别尔嘉耶夫》。现代主义文本中的主题、题材、形象均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讽刺摹拟,纳入到后现代主义的戏仿中。与此同时,20世纪末的后现代主义向世纪初的现代主义伸出了橄榄枝,似乎在为这一百年里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评判中,经常出现两个误区:首先,把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外部因素绝对化,绝对归因于“赫鲁晓夫解冻”、“戈尔巴乔夫改革”、“铁幕”落幕及西方影响这些外部社会政治条件;其次,断言后现代主义文学完全沿着“地下文学-持不同政见者文学”的走向来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同时也应该关注俄苏文学本身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形成的影响,即使在前苏联所谓的“官方文学”、“受审查文学”内部也能观察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萌芽,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内部成因。正如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所言:“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主义者,就有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③

诚然,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正式登陆比西方晚了将近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学之外的外部原因有关,即与苏维埃国家的社会政治特点有关。“在俄罗斯由于政治与社会文化原因,这一进程(即指后现代主义――作者注)是变形的。”④但是“即使于1917年10月在俄罗斯社会历史上发生的那场大变革,都不应视为文学历史进程的转折点……无论是在国内战争时期,还是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都产生了大量的作品,作家竭力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对国家革命变革的感觉。”⑤

苏维埃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文艺政策无疑终止了20年代现代先锋艺术的发展,使先锋艺术在30年代初画上了句号。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闭关自守使苏联远离了西方文化,自然也包括对后现论的认识与探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政治生活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贝利亚被捕及判死刑,苏共二十大召开及苏共中央作出《关于终止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以爱伦堡的长篇小说《解冻》的出版为标志,开启了苏联历史上所谓的“赫鲁晓夫解冻时期”。解冻倾向首先表现在苏联读者开始接触到来自于西欧、美国、东方的哲学、美学、绘画、建筑、文学、电影领域的经典著作(如尼采、弗洛伊德、海明威、加缪、萨特、王尔德等人的作品)。其次,一些受禁作家(如布尔加科夫、巴别尔、普拉东拉夫、曼德尔施塔姆、纳博科夫及其他一些白银时代哲学家)的作品在苏联境内出版。此外,在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文学进程的本身还能观察到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现代派的萌芽。他们走上了纯艺术的探索之路,其导师为阿赫玛托娃与帕斯捷尔纳克,彼时尚年轻的诗人布洛茨基还在艺术探索中。

由解冻带来的异端思想引起了对单一划整的苏联意识形态体系的冲击,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在文学领域则出现了地下文学。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在苏联涌现出许多新的文学团体(如斯默克、利安诺佐夫派、切尔特科夫小组等),出现了新的、改版后的文学艺术出版物(如《青春时代》、《涅瓦》、《我们的同时代人》、《文学问题》、《俄罗斯文学》、《语文学》等),地下出版物开始纳入文学进程。“……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正是在精神文化领域开始形成。艺术不仅是后现代主义变形初始阶段的表达者,也是其独特的促进者。”⑥新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形成了。

当然,在上世纪50年代末甚至60年代初的苏联,还完全谈不上对之前的文化传统(经典文学、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合乎逻辑的、有充分根据的后现代主义审视,这种审视往往带有局部的、碎片化色彩。解冻时期并未持续很长时间,新的俄罗斯文学很快被迫重新转入地下。因此,如果断言在5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就形成了后现代思想的牢固基础或者后现代艺术创作的坚固模式,的确还为时过早。但是除却文学之外(思想和社会政治的)的因素,恰恰是在“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奠定了新的哲学基础,在“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形成和巩固了艺术美学的新发现,不仅见证了文学发展阶段的新开端,而且见证了业已清晰地表现出来的文学新潮流的活力。安・比托夫(《普希金之家》的作者)、韦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作者)和其他许多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者的艺术家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他们是名噪一时的“前后现代主义”文集《大都会》(1979年)的发起人与参加者。

在后政治化的苏联,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各种美学艺术形式的合法化和正统化依旧首先与非文学因素相关联:戈尔巴乔夫启动了政治改革,同一化与均衡化战略被多元化与差异化替代,社会政治性质的改变促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可以作为完整的、具有全新的美学意义的文流展现自己。

俄罗斯学者И・斯科罗潘诺娃把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形成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其作为文学流派的确立期,其美学基础为后结构主义的论点‘世界如文本’,文化的跨文本解构成为其艺术实践的基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为合法化时期。”⑦但是显而易见,该划分破坏了标准统一的原则:前两个时期从后现代主义文流形成的阶段来考虑(形成期与确定期),而后一个时期是以后现代主义文学走出地下、合法化的原则来考虑,也就是说,依据的是另一个评价标准。毋庸置疑,斯科罗潘诺娃的划分从整体上来说是合理的,但还可以更精确一点:如果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合法化与非合法化的角度考虑,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地下期与合法期;如果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演变性质考虑,那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后期为后现代主义潮流在当代文化领域出现的萌芽期,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为形成与确定期,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可以视为后现代潮流在一切文化领域的繁荣期,从新世纪开始进入沉淀期。虽然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也可以只分为两个时期: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为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形成期(与地下时期相吻合),80年代中至21世纪初为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发展与繁荣期(与合法化时期相吻合)。

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浪花,或者说前几十年积聚起来的“地下文学”,在80年代中期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得到了大爆发。因此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似乎迫于反映国内社会现状、政治制度变化、国家机制解构的需要,似乎新的现实需要新的美学手段、新的反映现实的规则,才诞生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但是新的创作手段的成熟,如同意识形态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必然受到前一阶段文学成果的滋养。虽然受到国家政治思想体制的限制,但是后现代之前的苏联文学,并非完全听命于党和政府的指令,百分之百地维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准则与规定。社会政治条件的改变无疑促进了文学新规则的产生,但同时也需要依赖于艺术本身的革新。

如果从今天的观点以及与后现代文学的关系来看,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苏联“官方文学”或者“受审查的文学”可以被称为“经典文学”或“传统文学”。就题材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战争文学、集中营文学、乡村文学、历史文学、城市文学和所谓的“四十岁一代”文学。当然,这些题材还不能穷尽50~80年代的所有文学样式。然而,通过这些文学类型,已经能够探究当年文学进程主要潮流的产生与发展,进而探寻后现代主义特征在“经典文学”内部产生与准备的过程。下面一一加以说明。

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被视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俄罗斯文学发展新潮流的开山之作。在苏联的战后文学中,小说的主人公第一次不是一位英雄、一位积极行动的人、一位先进人物,而是一名普通士兵。作者有意把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塑造成一位毫无特殊之处的普通人,这标志着文学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向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转折或回归:文学从描写受社会变革和规章影响的特征转向描写民族的、传统的特征。著名评论家赫瓦托夫在《肖洛霍夫的艺术世界》一书中指出,肖洛霍夫“没有给予主人公特殊的履历、杰出的个人品质”,他竭力赋予主人公的命运以普遍性,“竭力强调索科洛夫人生之路的平常性”⑧,突出主人公的人民性。从强调个体与国家的关系(社会层面)转向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及个人品质(道德层面),主人公的非英雄化、平民化,对于随后几十年俄罗斯文学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文学中新型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传统的)主人公的出现,推动了当年所有文学题材的发展。1957年邦达列夫出版了中篇小说《营请求炮火支援》,贝科夫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们都是从邦达列夫的《营……》走来的”。的确,《营……》一书开启了战争文学的“新浪潮”,又被称为“战壕文学”或“中尉文学”。40~50年代西蒙诺夫等人笔下恢宏的战争场面被狭窄的战壕、寸土寸地的争夺所替代,多主人公的布局让位于对一俩位主人公的刻画,客观的叙事手法让位于自白式的独白,长篇题材让位于短小精悍的中短篇(如阿斯塔菲耶夫、邦达列夫、贝科夫等人的小说)。主人公视角的改变、意识思维观点的转换导致了对战争时期事件的新看法,拓宽了战争题材的边界,揭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20~30年代苏联社会政治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战争题材的传统观点之外,第一次提出了背叛、临阵脱逃、被俘这些问题,并指出其根源并非在于主人公个体出生于“富农-小资产阶级”家庭这类简单肤浅的解释,而在于苏联国家政权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其与法西斯极权体制有着根源上的相似性。在战争文学中表现出去英雄化的倾向。这样一来,在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明显区别的战争文学中,呈现出有利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产生萌芽的文学内部的因素,在严酷的审查制度下冲破束缚,揭露战争的阴暗面,抵抗体制与教条。沃伊诺维奇于60年代末写的战争讽刺小说《士兵伊万・乔金的生活与奇遇》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该书于1975年在法国出版,1988~1989年在俄罗斯出版。

集中营文学几乎与战争文学同时并行发展,索尔仁尼琴的短篇《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可以视为集中营文学的标杆之作。由于集中营题材的特点,该类作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反体制、反制度的精神,他们的创作原则就是探讨“极权的苏联政权与严酷的集中营体制”之间的相似性。无怪乎,最初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之一《监禁营》(多夫拉多夫作)与80年代末最杰出的后现代小说之一《守夜人》(库拉耶夫作)均以集中营为题材创作。

在60~8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创作中,乡村文学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乡村文学有力地、艺术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分化过程,试图探讨经过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卫国战争、集体化运动之后现代悲剧性冲突的根源,开始涉及到伟大的社会变革与现代人道德退化间的相互关系。在阿勃拉莫夫、阿斯塔菲耶夫、别洛夫、拉斯普金、舒克申等人的创作中,通过一系列普通的、平凡的、毫不起眼的、真正来自民间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这也是乡村文学对现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最宝贵的贡献。

乡村文学大多着眼于过去,美化传统农民生活,主人公(特别是老一辈的农民)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些理想化的完人。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我们都习惯于将过去理想化。”乡村文学中的主人公与过去联系得越少,与当下联系得越紧密,越表现出“转向”、“错位”、“不安”和“不自信”的性格特征。与完美的、理想化的主人公一起,在乡村文学中也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主人公:处于中间的、边缘状态的人物,他们“一只脚踏在岸上,另一只脚踩在船上”(舒克申语)。他们心灵的无序预示着个体至上原则的危机以及精神价值的贬值。他们的双面性与分裂性、人格解体的过程在维・皮耶楚赫的讽刺先锋小说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果乡村文学植根于俄罗斯民族土壤、以农民生活方式为基础,那么城市文学则主要植根于精神文化传统。批评界经常把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相对立,实际上它们两者不仅不对立,而且还是并行产生与发展的。如同乡村文学一样,城市文学也提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个体原则的开发、现代人本体贬值这些尖锐的问题。城市文学的创作者们同样强调主人公的不积极与不完美。城市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具有多种面孔、多重声部。尤・特里丰诺夫笔下的主人公不停地进行着交换、反省,感到过着一种“另类的”、“他人的生活”。安・比托夫笔下的主人公同样“不具备真正的面孔”,带着拼凑的思维,过着一种“非自己的”、“偷窃来的生活”。后现代主义“世界如文本”的公式几乎首次出现在比托夫的小说中:《普希金之家》的主人公是位研究俄罗斯文学文本的语文学家,他本人也成为了文本的一部分。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比托夫的作品中都贯穿着互文性、戏仿、荒诞、作者与人物的极大融合(在后现代诗学中定义为作者之死)。比托夫感兴趣的不是描写的对象,而是其表现手段。“他的句子似乎超越了本身,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饱含深意。”⑨也就是说,在城市文学中能观察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萌芽。以下这个例子可以作为旁证:1979年比托夫将短篇《告别金钱》投到《大都会》文集,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称其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拜门帖”。

最后,“40岁一代”文学是离后现代主义文学最近的文学流派。“40岁一代”文学又被称为“普遍平庸的”文学、“普通大众的”文学、“公共住宅一代的”文学、“简易住房现实”文学,从这些称谓里已可看出“40岁一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40岁一代”文学在60至80年代的苏联文学进程中首次引入了“无支撑主题”、“一无是处的主人公”、“充满情感矛盾的主人公”、“随波逐流的主人公”、“突出个人主义的主人公”等概念。相比其他文学流派而言,在“40岁一代”文学中,如同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样,作者表现出对主人公的“冷漠”,好比一位冷静的、无动于衷的编辑,自然地接受一切,即使在评价层面,也不积极干预所发生的事(即所谓的作者之死)。一切所发生的事,都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正常的。“40岁一代”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戏仿、荒诞原则一点也不比城市文学中的少,其风格的精致与优美达到了很高水准。

总之,在上世纪60~80年代的苏联文学内部已具备了“另类的”、非传统的、离经叛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前提与条件。诚如匈牙利文论家卢卡契所言:“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重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外国文学作品所造成的,除非在有关国家同时存在着一个极为类似的文学倾向――至少是一种潜在的影响。这种潜在的倾向促成外国文学影响的成熟。因为真正的影响永远是一种潜力的解放。”⑩可以这么认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接受与成长的过程,就是它与俄苏经典文学发生联姻与碰撞的过程。

注释:

①Кедров К. Пустота спасёт мир //Известия. 1997,15 мая.

②Руднев В. Словарь культурывека. Ключевые понятия и тексты.М., 1999,С. 223.

③【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④Забайлов Л., Шапинский В. 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М.: Прометей, 1993,с. 71

⑤Лейдерман Н., Липовецкий М. 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В 3 кн. М.: УРСС, 2001,Кн. 1,С. 13.

⑥Забайлов Л., Шапинский В. 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М.: Прометей, 1993,с. 4.

⑦Скоропанова И. Русская постмодернист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2-е изд., испр. М.: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2000,С. 71.

⑧Хватова А. 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мир Шолохова. М., 1970,С. 338-339.

⑨Курицын В. Книга о 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е.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1992, С. 194.

⑩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2页。

参考文献:

1.Т.Т. Давыдова. Русский неореализм. Идеология, поэтика, творческая эволюция. М.: Наука, 2005.

2.И.С. Скоропанова. Русская постмодернист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М.: Наука,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