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55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1

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这种变化照射到建筑领域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前面提了,它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人类建筑活动总是是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的相联系的,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而是综合了诅多因素的影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即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社会要求而生产的。

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从物质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从底技术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产品也从标准化,定形化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生产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转向低能耗、服价值大、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战后50年代的“数量革命”,迈向70年代的”质量革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出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并出现信息化的同样,这些变化也反映到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领域,它促使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转变,这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渐取代了工业社会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消费型”的审美观逐渐取代了“物质消费型”的审美观。

到7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西方已由消费的一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告、设计等非物质价值,也占具商品价值相当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从求“量”转化为求“质”;从物质追求转化为精神追求;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多样化审美情趣的满足,凡此种种都促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的匮乏和严重的房荒而促使社会接受了现代建筑的话,那么在经济高度发达,甚至物质过剩的60年代,那种单一化和无个性的国际式建筑就再也无法适应新的审美追求了。另一方面,高额的“剩余资本”也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垄断财团也常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以图缓解经济危机。这些都有效地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各异的审美追求。

随着经济宽裕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际上还出现了一股旅游热和寻根热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又再次升温,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也先后登台亮相在西方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的知名度与“时髦性”是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而广告恰恰是引导社会审美趋势重要手段,凭借他可以创造高额“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其巨大形象而发挥独特的效果,他犹如商品,要以新奇的形象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广告,他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转贴于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2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8-01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一)定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现代主义建筑相背离的建筑总称。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等建筑大师为代表。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即在建筑中追求自由性与多元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二)发展现状

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改革开放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三)我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不足

1、设计理念肤浅

许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只是片面的、肤浅的采用后现代主义元素。如西洋风格的建筑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线脚;民族风格的建筑无论大小、规模,都采用白墙灰瓦、翘檐瑞兽。这些与建筑本身毫不统一的风格装饰会使建筑看起来庸俗、低劣。

2、设计规模浪费

许多大型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上盲目追求形式,设计规模庞大,一味地追求形式,空间设计上存在大量死角,一方面建筑面积庞大;另一方面内部规划不当,使用面积不足。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

“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节能创新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于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节能创新型社会定义

节能创新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节能创新型社会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同样有着几个方面的要求:建筑的节能标准要有所加强;土地资源浪费减少;建筑成本要有效控制。

三、节能创新型社会中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

建筑的功能性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抛弃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理性同时,要注重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设计。当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成为重中之重,它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互相融合。

(二)风格上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信息、文化、经济的交流,国际化趋势必然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剧烈的冲撞。建筑风格的本土化表现为建筑地域性加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及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视觉上的独特性与协调性

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已有建筑和谐共处。一方面应当注意保护旧城及历史名地,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倡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性和奇异性。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四)文化上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它起着传播文化特色的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设计师大量运用“符号”、“变形”的设计手法,以“文脉”的理念,尝试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达。在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我们既要衔接历史,也要展望未来,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五)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3

从1853年到20世纪30年代,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曲折探索阶段,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虽处于支流地位,但对后来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最大。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建筑风靡全球,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得到了完美诠释。从1909年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工业主义建筑设计人文化设计理念处于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深入人心,它丰富了高层建筑创作手段和方法,极大地促进了高层建筑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从1853年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高层建筑刚刚出现,人们对高层建筑的理解和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设计上也缺乏经验,因此,借鉴历史传统和美学理论成为当时时尚,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复古主义占上风。但是,欧洲和美国的少数建筑师,坚决反对抄袭历史形式,坚信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认为一幢新建筑应符合新功能、新材料、新社会制度和新技术的要求,并对高层建筑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奠定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形式基础。如由伯姆和鲁特设计的瑞莱斯大厦,其水平带几乎全是玻璃,强调围护结构的轻质透明,表达框架结构的美学特点,建筑的美学特色有别于官邸式三段式建筑的沉重感,影响了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格罗皮乌斯和伊里尔。沙利宁参加1922年举行的芝加哥《论坛报》大厦设计竞赛的设计方案对后来的高层建筑设计影响最大。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方案形式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充分展现框架结构的美学品位,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杰出的,极其适合办公楼要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高层办公楼形式的早期萌芽。伊里尔。沙利宁的方案强调建筑建垂直上升的表现,顶部收缩、跌落,但形式同样地简洁和反对繁琐装饰,是体现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成功作品。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高层建筑最完美地体现了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这一时期的建筑所关心的问题聚焦在如何开发材料、结构的表现力,如何单纯的抽象表达使用功能、表达空间组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湖滨路公寓、西格拉姆大厦都充分展现了钢框架结构和围护墙体玻璃材料的表现力;汉考克大厦着力挖掘了结构构件X型支撑的美学特色;利华大厦开创了灵活空间的模式;贝聿铭设计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的艺术重点则转向追求由镜面玻璃反射所引起的感官愉悦。

从1909年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是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设计,由于建筑师们认识到高层建筑将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主宰因素,而十分重视高层建筑冠部设计的标志性,如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这是建筑与城市文脉整合的早期表现。

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设计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对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反思,并意识到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以适应大工业生产为目标,强化“以物为中心”,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因此,许多设计也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如密斯式的方盒子建筑在世界范围流行,地方特色受到严重冲击;世界贸易中心大而失度的形体,导致曼哈顿繁华区的空间尺度失去平衡等等。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为“人”服务。20世纪6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建筑形体在强调对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的同时,也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同时注重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和与城市文脉的整合,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高技派、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生态建筑、可持续性建筑等各种建筑流派和思潮,都是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某些观念的具体体现。

如菲利浦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与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都十分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但建筑风格迥异,实现的手段也不同。电话电报公司总部、日本筑波中心都是借用历史符号,而香港中国银行“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隐寓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强化结构支撑构件而实现的。O.M.翁格尔斯设计的德国托豪斯大厦隐寓的“大门”形象,同样没有借鉴历史符号,而是通过建筑的虚实对比实现的。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表现了“材料—结构—设备”的高技风格,同时,采用悬挂结构体系实现大楼底层完全敞开,与楼前的皇后广场连成一片,充分体现了建筑与城市文脉的整合意识。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4

一?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1.1?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间上一般是有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它的产生是产业革命和由此引起的资本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同时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影响建筑发展的新因素引起。

大概是工业革命以后,因为社会生产大分工,设计因此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正是这个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孕育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对于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形成的背景。

2.2?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作品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建筑创作的主张,并且推出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将推动建筑改革走向高潮。德国建筑师格罗皮厄斯和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格罗皮厄斯的代表作中1911年的法古斯工厂,世界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造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代表着现代建筑的成熟,此时的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理性。彼得·贝伦斯设计的透平机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水晶宫和1889年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建筑萌芽的标志。

2.3?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特点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是随着时展变化的,是当时的工业化生产而产生的。同时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出现,促使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革新。而且现代主义又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第一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第二是对新技术应用,第三体现新的审美观点,摈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和繁琐装饰,第四主义空间组合与结合环境。

二?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2.1?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中国的产生原因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中国最初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不但大量运用现代建筑的技术成果,出现了“北京和平饭店”,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等一批现代建筑,它们共同的特点:1、功能合理,平面流畅;2、造型简洁,不尚装饰;3、施工方便、建造经济;

2.3?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设计的功能性和理性成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师门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中国建筑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原则,根本出发点是“人本精神,适宜环境”。现代中国建筑设计以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对建筑进行灵活的处理,兼顾技术和艺术对空间进行创造,侧重文化内涵的表达,注重绿色生态设计。没有过分的装饰,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充分的表达了现代中国快节奏生活、简约和实用,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其主要建筑就是由上世纪50年代设计师设计并建造,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理念,强调实用性,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完整、高大。建筑北侧的高天窗形成较为均质的室内光环境,对当时建筑活动和空间需求有着很好的适应性。

三?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向

现代建筑曾在那个时期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需要,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设计理念对中国工业化时期的设计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共同来探讨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的走向:

1. 设计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

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来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要把人对环境的需求放在设计首位,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宗旨。

2.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然而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功能不再是传统文化延续的障碍。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二者息息相关。

3. 历史文脉与时代感并重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现代建筑功能复杂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设计者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设计建筑元素和现代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4. 多元化的包容意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文化在文化整合的时代大潮中的必然结果导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它标志着传承已久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分解和新的融合了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建筑体系的诞生。

四?总 结

过去吸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而与时俱进所吸收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文化,就应该因地制宜的使用,而不是完全照搬地使用和滥用。建筑文化的汇合与融通实际上已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与现代性的工艺技术和社会生活特征的融合,只有把这两者结合好,我们才会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总之,正确的选择深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和建筑发展经验从观念到形式解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建设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再创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繁荣时期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史亚丽: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2] 葛颂: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J]。 当代经理人(下旬刊) ,2006,(08)。

[3] 童寯:《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4] 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2002。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5

在对待最近几年直接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现代建筑时,中国人的心态倒是很像极端自信的法国人。但是法国境内的许多知名建筑设计都是由境外设计师完成的,而这些设计也总能引起生性高傲的法国人的阵阵骚动。当年,贝律铭在主持设计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时,巴黎人以至整个法国都极力反对金字塔式的入口设计。法国《费加罗报》都长篇累牍的载文和漫画攻击这个设计。撇开其设计手法如何运用古典比例与传统暗合不说,大师的力作接受了时代的检验,该方案完成之后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设计之一,最终也为法国人所接受。

中国与法国一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对自己传统文化持自豪心态的人民,国内产生这种抵制国际潮流的情绪实乃正常。另外,在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国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并且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以后的风格被视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内部原因。然而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情结,法国在建筑设计上对国际趋势相当冷淡。法国的建筑设计自现代主义一开始就明显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而只是沉浸在以反理性主义面貌出现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主义运动的传统式设计的浪漫与温情之中,并发展出一种显然与时代脱节的过分装饰的奢华的贵族气息的设计风格。由于缺乏建筑大师,法国许多重要的设计项目都交给了外国人设计,如引起广泛注意的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由高技派大师英国的罗杰斯(Rogers)与意大利的皮阿诺(Piano)合作设计的作品,巴黎著名的拉德芳斯区的规划与建筑也由外国人设计。在法国工作多年却长期未受到法国人应有重视的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是瑞士人。法国现在很少有达到国际高度的建筑师,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中难见法国人踪影。

那么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目前国内建筑界热衷于研究中国的现代建筑史,从十大建筑到中国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总能找出大批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而优秀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反映民族风格,地域特色。而就在中国发展由十大建筑所引发起来的折中的古典主义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出现反国际主义的苗头,并发展出以1966年文丘里(Venturi)发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中国在设计观念,设计手法依旧保守,落后的今天没有理由以民族特色甚至是文脉为借口拒绝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设计所传递的信息:现代建筑首先应反映时代感,满足现时代的各种需求。国内大力提倡文脉主义,说到底就是文脉主义的设计观念也是80年代伴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才为我们认识到的。中国的建筑毫无疑问要反映中国特色,而提倡文脉却不能抵制时代的潮流。在把握了文脉的实质(人与建筑,建筑与所在城市以及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反映时代需求当是首当其冲的要求。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要把握时代脉搏,接受各种新的建筑观念不仅仅要打破狭隘的民族心理障碍,更要提高民众的设计意识与审美观念。而这一点也是制造现代建筑良性发展的群众基础,而不至于知识分子们空头呐喊而粗俗建筑却广有市场。

如黑格尔所说,建筑是艺术史的起点。说明建筑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那么建筑设计也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艺术作品的接受标志着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结,接受的实现需要创作者与欣赏者双方的共同努力。艺术接受者本身素养如何会对艺术作品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大的反作用。整个国民设计素养的突出自然会对该国设计水平的繁荣产生侧推力。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公众的思维一方面保守性很大,另一方面个体审美水平的相互发展差异也很大。这样,经常会产生公众对设计师精心设计,努力探索的设计作品不认可,不接受的情况。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在美国学习建筑并在此开业,而由于其解构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美国社会充分认可,反而要寻求到欧洲深入发展。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由于其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形象怪异,不合常规,在整个以开放包容自居的欧美社会里也受到了相当的保留。就接受者对设计的反作用来说,因为整个国民对设计的重视程度高,思维开阔,西欧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意大利,西班牙却有着相当突出的设计水平。尤其是意大利一向以前卫激进的设计令世人侧目。早在1912年,意大利的前卫设计师就提出了未来主义的充满了高技术工业细节的城市与建筑预想。这种前瞻性的设计思想对以后的现代建筑及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大利设计领域的活跃正与其整个国民对设计的重视程度高,并把设计看作本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密不可分。

因此,国内要提高本民族的设计水平,活跃设计氛围,不仅仅是所谓精英知识分子们著书立说,探索设计实践所能完成的,更需要大量的公众的参与热情。要在设计师的引导下,人人参与设计。做到设计师与大众的广泛交流。

总之,有理由相信:在认清形势之后,面对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在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下以及随着国民设计与审美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会出现广大中国建筑师所孜孜以求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6

川西民居是汉族民居建筑流派之一,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新川西民居是在此基础上,注入新材料新观念发展起来具有地域风格的民居建筑。新川西民居作为地域文化载体与后现代设计在产生背景以及表现手法上面非常类似,通过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异同,适当借鉴后现代设计中的规律与经验,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指导传统民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设计产生背景之对比

在这两种设计的对比过程中,可以将它们各自的产生背景做出分析和比较。作为一种民居设计,新川西民居自然承载着让居住者和使用者能够透过它感受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地理环境。所以川西的民居设计自然要让人们感受川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地理面貌,川西的民居设计早已经融入川西的文化特色。四川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省份,自古就是农业大省,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虽然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依旧与中国中东部地区存在差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在建筑设计也相对落后一些,这一点在民居的设计与建造上也有所体现。首先在建筑设计上面要满足居住的特点,所以在装饰上体现出“生态”的一面,将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景充分融合的目的,让居住在里面的人们可以感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人类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现在生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盒子里的人们,更加渴望与自然拥抱,川西民居缺乏装饰的建筑设计,也能更好地接受。甚至一些商家正是借助这股“川西民居”之风,将建筑打造得更加接近自然,所以在商业环境下异军突起,一枝独秀。例如现在成都做得非常成功的川西民居特色写字楼――西村,就以传统西村四合院为空间布局,青砖黑瓦,屋顶房檐滴水瓦片,青石地板,雕梁画栋,朱红大门,充满田园的农耕气息。正是这种 “复古风”的兴起,将人们的怀旧情愫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成就了新时代的新川西民居设计,在现代建筑市场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之风。

后现代设计是在西方工业时代下的产物,是伴随着工业制造以及新材料改变后产生的设计手法。同时后现代设计艺术也是对现代艺术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最终才衍变出来的一门设计艺术。在20世纪中后叶时期,随着世界工业发展主要阵地――欧洲工业快速发展,制造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建筑新材料也随着技术突破不断被研发和运用在建筑上。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人们不再是追求能够遮风避雨的常规建筑,而是对建筑构造充满各种“幻想”。逐渐将自身所处环境融入更复杂的交流环境和文化内涵,这使得人们的消费环境里越来越多的课题被提及和利用。富裕的人们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还开始消费文化内涵。在时代与技术不断进步下,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人们对待文化与矛盾也越来越包容,但是随着现代设计那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及并不注重装饰的室内设计,使得人们对这种一层不变的室内设计风格越来越失去耐心,追求个性与独特的人们渴望建筑装饰的温情回归,呼唤文化内涵的涌现,所以后现代设计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对比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设计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以其干练、直接的元素运用,在新一轮设计中获得了认可。而作为具有浓郁的田园农耕元素的新川西民居却在时展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被设计界所遗忘。但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与向往,以及希望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于新川西民居在传承传统文化、指导传统民居的发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种设计表现手法之对比

宏观上从建筑单体的设计上,新川西民居因地制宜,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比较注重中轴线布局,表现开敞和自由,它将密集但又具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通过特殊的建筑结构生动地展示给人们,院落的设计与布置,一改邻里因缺乏空间而产生的矛盾,而且新川西民居在建筑造型上以轻盈为主,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居被设计成木穿斗的结构,斜顶以及薄檐的应用,不仅美观,而且轻巧 ,另外新川西民居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色彩进行勾勒和组合,例如材料本身的颜色以深色、灰色为主。主要表现为淡雅、朴素,不仅在木结构中较多体现木质本色,只有将立柱和门窗进行上色处理,而且主要为朱红、褐色为主。这种色彩的搭配主要因为川西平原植被丰富,民居融于自然的基色上面更显得古朴但又不失生机,虽然淡雅,但不失高贵之气;而后现代设计风格通常采用抽象、夸张、分解、简化等艺术手法,借以隐喻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历史性。后现代设计在建筑造型上充分运用装饰构建的转换和变形,实现其象征或者隐喻的作用,强调文化内涵与环境的有机融合,让设计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色彩选用比较简单,但依旧符合其夸张的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重复搭配运用比较广泛,同样为了突出设计与环境的结合,不仅实现艺术美,同时实现了外形美。

从材料及细部装饰上新川西民居的设计是重新找回传统的川西民居,在许多地方都有继承原来的川西民居设计,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现代的材料和方法。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中,毛面材料始终是建筑的常用材料,利用有限的光面搭配毛面,镂空的栏杆设计与实面墙体的反衬突出表现建筑的简约。屋顶以及山墙上搭配退台设计,更好地突出建筑虚实结合的设计美感。在装饰上,由于四川民居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衰败以及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大量独具特色的精致镂空工序以及雕刻技艺已经失传,使得新川西民居被迫借鉴其它传统民居的装饰元素。随着传统元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审美,所以更多运用这些元素在“型”上面的艺术,将其简化和打磨,最终形成不具备完整功能性,但依旧具有欣赏价值的特殊文化符号,以满足现代人们不能割舍的怀旧情愫。而后现代设计艺术所体现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历史倾向,虽然仿古但又不直接复古,而是采用古典主义精神、技艺寻找新的设计思路。后现代设计在建筑造型上允许矛盾和不协调,通常都会借鉴其他艺术和自然科学的概念,比如夸张、裂变和折射,然后将传统与非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融入新的情景,并产生有创造意义的环境,让人联想不断。

从这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在设计手法上面都运用了借鉴古典设计的元素,以过往历史中一些经典元素作为设计的基础,不断简化其功能意识,最终抽象为文化符号加以运用和设计。对于后现代主义这种尊重现有环境,并充分把握愉悦的美学设计将传统元素与历史文化运用在设计上的这种特点,对于新川西民居在未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指导传统民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通过对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新川西民居基本就是后现代设计在现今设计环境的一种回归。后现代设计利用古典文化元素倡导人们回忆过去文化,表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而这些在能够唤醒人们回忆过去,传承文化的新川西民居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两种艺术设计风格很好的延续和发扬了过去的文化元素,本身就是对地域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参考文献:

[1]范华川.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对比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97-98.

[2]向东文,聂骄阳.后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式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10:159.

[3]旷万洁.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之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2007,02:63-64.

[4]解文峰.新川西民居的产生及其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6:8804-8806.

附后现代五大特点见百度

1.强调传统和历史主义。可以说对传统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不同风格,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仅是指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经过抽象和个人化的传统建筑符号。而一些日本建筑师则将传统理解为民族文化中具有特质的东西,倾向于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上把握它。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有逐渐导入历史主义的倾向。

2.尊重现有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脉”(Context)的重视上。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对现有环境的尊重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建筑反思的基础上的。现代主义强调单体建筑的重要性与表现欲,后现代主义则尽量消减它在环境中的突出地位,力图与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丰富的街貌乃至城市景观。但这又绝不是完全把自己埋没掉,而是要达到更深层的吸引人并表现自己的目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7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大问题,必须经由几何形去解决。”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8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

[1] [2]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9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理论 建筑形式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

[1] [2] 

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年一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例10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理论 建筑形式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

[1] [2] 

;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年一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