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音乐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3 17:32:04

音乐结业论文

音乐结业论文例1

笔者认为,作为名词来看的“音乐”研究涉及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图像学、音乐音响学、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是有关人类创造的一切音乐;作为动词来看的“音乐”则涉及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 民族音乐学等,是有关人类一切与音乐有关的行为。俞人豪先生的《音乐学概论》①一书中认为音乐学所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包括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书中将音乐学的各个学科总分为三大类,即历史音乐学②、体系音乐学③与民族音乐学。由此可见,音乐学涉及的各门学科中有“双重”或者“多重”的研究范畴亦有“边缘”或者“中间”的学科知识交叉。因此,针对音乐专业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中皆应囊括上述各学科知识,以便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好的选题和撰写音乐专业论文。

一、文献搜理是起点

文献“是记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一切载体的总称”④。因此,对于撰写音乐论文来说,确定一个选题后,首要任务便是搜集相关音乐文献,并通过案头整理、分析和研究进行适当的取舍。因此,在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中,还应讲授有关文献与文献学的相关知识。音乐文献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文献虽有共通性但更具其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文献不但包括以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文本类资料,还包括与音乐有关的各类实物乐器、乐谱、图像以及录音、录像等,上述种种都应纳入文献搜理的范围之内。

目前音乐专业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搜集文献的途径一般以图书馆藏书和网络资源为主。相对于图书馆中书籍类的文献来说,网络上的文献资源更加多元多样,但其中也不乏谬误和糟粕之说,因此鉴别网络文献真伪以及针对选题筛选可用材料也是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应当授予学生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之网络文献资料较多,如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即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即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等,皆可从中获得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纪要、年鉴等作为可靠的文献参考。

二、历史研究奠基础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了解任何事物之基础,就是想要明了其历史,音乐也不例外。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在其必修课程里安排的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或欧洲音乐史)等史学类课程都是与历史音乐学密切相关的,是音乐学学科中关涉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内容。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中单纯的阐述某一音乐现象或某一乐种历史的研究算是最初级的追源溯流,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程度的相关历史便可完成。然而,若上升至对某一音乐历史的研究,则不但需要熟悉历史,更要掌握音乐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步骤,包括对前人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对史料搜集整理与辨析使用的能力;对史学研究状况的通达与展望等。

此外,与音乐历史有关的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等也对研究历史有极大的帮助。利用考古学的学科知识对与音乐相关的实物史料进行研究这是音乐考古学和音乐图像学的基础工作,可以认为是历史音乐学中的一个范畴。东方音乐也好,西方音乐也罢,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民族的音乐,都或多或少留存下相关的实物材料,即经历了历史淘涤留存至今的一切与音乐有关的遗物或者遗迹。这些埋藏在地下若干年的古物,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与挖掘,在音乐学家的辨析与整理后得以重见天日,像当代世人展现出古代人类社会中音乐的面貌,比如墓穴中挖掘出来的古代乐器、棺椁中的生活用具,再比如石壁上绘述音乐的壁画、雕刻,亦或是图书馆、博物馆中收藏的乐谱等,对于历史音乐学的研究来说皆是重要的实物史料。

三、学科交叉助认知

在音乐学学科分支中有不少是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授粉的。其中有的涉及自然科学,有的涉及人文科学;有的涉及社会科学,有的涉及精神科学。

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是增加人们对所生活的整个自然界的认知、总结众多自然规律从而引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本质的学科知识。当自然科学类学科与音乐学交叉授粉后,就形成了诸如音乐音响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生理学等分支学科。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选题时关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若要展开此类研究,必须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比如物理学、解剖学、数学等,这也是较少有音乐学本科毕业生倾向此类选题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些有关音乐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原理知识也有助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的认知音乐的本质。比如音乐音响学有助于音乐专业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体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膜鸣乐器甚至电鸣乐器的发声原理,从而在演奏时有更好的感受和领悟。再如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则有利于学生认识人体发声的原理以及大脑接受音乐的感知过程。这些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对于音乐专业学生不但在实践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论文写作中也会有所帮助。

音乐学学科中还有一些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这些边缘学科有的是从哲学角度探究音乐的内容和本质,如音乐美学;有的是研究社会与音乐关系的,如音乐社会学;还有的是以实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存在与发展的,如民族音乐学等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学科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撰写论文时极大的理论支柱。不但引导了学生的选题方向,更促进了学生理论研究的深度。在思考和撰写论文时,若能准确结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则更有助于学生把握论点,充实论据,提高论证的说服力。

四、结语

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论文写作》课程是专门针对各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因此在传授基础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应当紧密的结合音乐学各学科知识,突出该专业特色与亮点,引导学生选题和撰写。音乐学学科范畴极宽泛,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情况也较多,这也是音乐学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和创新的体现。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相关的音乐表演或实践能力,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和指导体验,尝试性的提出在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糅合音乐学各学科知识,其目的在于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以期学生在该课程中形成健全的学科理念,在进行选题和撰写论文时能充分的体现音乐学的学科特征。同时,愿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效,与诸多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共探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微型课题研究项目《关于音乐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4033609)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铭道.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蔡际洲.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注释:

①俞人豪:《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音乐结业论文例2

一、指导思想与相关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本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与展示,体现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状况。

鉴于音乐舞蹈学院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大多学生写论文都是走捷径,网络拼凑,形式应付,没有起到论文撰写的实际作用,很难达到毕业论文撰写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其专业形态属于表演类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的专业课程均根据舞台表演实施教学,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表演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作曲专业除外)而制定的,舞台实践的环节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以非常必要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必要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以专场(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会、表演汇报会为主,并与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感想、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进行的模式。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操作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音乐表演(含作曲理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音乐学(含民族音乐、音乐普修专业)、舞蹈学。从专业方向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形态表演和理论创作。由此,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分两种模式实施:i)理论性质的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音乐学理论选修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按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实施。2)表演性质的专业(含音乐表演、民特、作曲、音乐学声乐普修、音乐学器乐普修、舞蹈学)实施专业表演(音乐、舞蹈)汇报会并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心得、调查报告的模式。其中,作曲专业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并演示。具体实施由教研室负责。作曲理论专业由理论教研室指导,表演专业类由声乐、器乐(钢琴、民乐、西乐)、音乐学、舞蹈教研室组织实施。

设计内容包括:

1.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可为独奏、重奏、合奏等,音乐学(音乐普修方向)专业的毕业汇报音乐会以重奏、合奏为主。音乐会要有详细的节目单及参加演出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名单。

声乐、器乐、音乐学普修专业学生音乐会(设计)表演可以三种方式进行: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由专业教师推荐教研室讨论同意专业突出的毕业生举行,音乐会演唱作品在8~12首之间)。2)以本教研室毕业班为年级组织的分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3~5人。3)自由组合组织音乐会,个人演唱、演奏作品3首。

每场表演汇报会当场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计划表、指导过程记录表、毕业设计音乐会、舞蹈汇报会评分表等),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2.舞蹈专业表演汇报会。教研室根据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学生表演状况确定表演场所选择。每个学生汇报表演涵盖‘‘基训、民间舞、剧目”三个部分。教研室制作节目单成品,节目单供演出及存学生档案用。学生存档节目单一式二份。表演汇报会后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理论作曲专业由理论教研室负责组织,包括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按程序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答辩工作,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作曲专业的论文撰写,分两类进行:其一,毕业生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写作毕业作品(范围可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等音乐作品),并写出创作感想以及技术分析,进行作品展示。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判、评语,教研室做出结论并按五级制进行打分。其二,学生可选择撰写音乐理论的相关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音乐舞蹈学院以2011届、2012届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以本文方案执行。其中2011届学生为106人,举行音乐会10场,参加学生54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表演人数48人。撰写论文即答辩4人(篇),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02篇。2012届毕业生133人,举行音乐会11场,参加学生76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人数40人,撰写论文即答辩15人(篇),音乐作品创作2人(件),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18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普遍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他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展现在舞台,展现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反应和效果良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处理,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水平,所撰写的两篇民族音乐理论论文,评选为我校毕业生优秀论文并发表。

音乐结业论文例3

一、指导思想与相关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本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与展示,体现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状况。

鉴于音乐舞蹈学院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大多学生写论文都是走捷径,网络拼凑,形式应付,没有起到论文撰写的实际作用,很难达到毕业论文撰写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其专业形态属于表演类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的专业课程均根据舞台表演实施教学,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表演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作曲专业除外)而制定的,舞台实践的环节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以非常必要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必要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以专场(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会、表演汇报会为主,并与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感想、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进行的模式。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操作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音乐表演(含作曲理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音乐学(含民族音乐、音乐普修专业)、舞蹈学。从专业方向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形态表演和理论创作。由此,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分两种模式实施:i)理论性质的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音乐学理论选修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按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实施。2)表演性质的专业(含音乐表演、民特、作曲、音乐学声乐普修、音乐学器乐普修、舞蹈学)实施专业表演(音乐、舞蹈)汇报会并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心得、调查报告的模式。其中,作曲专业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并演示。具体实施由教研室负责。作曲理论专业由理论教研室指导,表演专业类由声乐、器乐(钢琴、民乐、西乐)、音乐学、舞蹈教研室组织实施。

设计内容包括:

1.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可为独奏、重奏、合奏等,音乐学(音乐普修方向)专业的毕业汇报音乐会以重奏、合奏为主。音乐会要有详细的节目单及参加演出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名单。

声乐、器乐、音乐学普修专业学生音乐会(设计)表演可以三种方式进行: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由专业教师推荐教研室讨论同意专业突出的毕业生举行,音乐会演唱作品在8~12首之间)。2)以本教研室毕业班为年级组织的分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3~5人。3)自由组合组织音乐会,个人演唱、演奏作品3首。

每场表演汇报会当场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计划表、指导过程记录表、毕业设计音乐会、舞蹈汇报会评分表等),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2.舞蹈专业表演汇报会。教研室根据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学生表演状况确定表演场所选择。每个学生汇报表演涵盖“基训、民间舞、剧目”三个部分。教研室制作节目单成品,节目单供演出及存学生档案用。学生存档节目单一式二份。表演汇报会后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理论作曲专业由理论教研室负责组织,包括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按程序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答辩工作,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作曲专业的论文撰写,分两类进行:其一,毕业生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写作毕业作品(范围可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等音乐作品),并写出创作感想以及技术分析,进行作品展示。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判、评语,教研室做出结论并按五级制进行打分。其二,学生可选择撰写音乐理论的相关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音乐舞蹈学院以2011届、2012届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以本文方案执行。其中2011届学生为106人,举行音乐会10场,参加学生54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表演人数48人。撰写论文即答辩4人(篇),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02篇。2012届毕业生133人,举行音乐会11场,参加学生76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人数40人,撰写论文即答辩15人(篇),音乐作品创作2人(件),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18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普遍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他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展现在舞台,展现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反应和效果良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处理,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水平,所撰写的两篇民族音乐理论论文,评选为我校毕业生优秀论文并发表。

尤为突出的是两场舞蹈专场在贵阳大剧院演出,面向社会,充分地展示了民族大学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省政府有关领导、各专业院校和团体的专家老师到现场观看演出,对晚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一些专业院校的专家同行,得知我院以此方式作为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方案,都予以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并认为这对各有关专业院校毕业(设计)内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与改革。其中,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等学院已经借鉴我院的经验对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改革试行。由此可以认为,以一套完整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为探讨的改革措施,将会对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舞蹈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音乐结业论文例4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出版的民间音乐资料与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解放区音乐事业发展,也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独特贡献集中表现在:由于延安音乐家的民族音乐田野采录实践与理论研究,是在未接受同时代境外学者的有关学科理论,也未经过专业的民族音乐田野考察的业务训练背景下展开的,因此这些本文由收集整理成果作为民间音乐调查、研究等方面的系统理论总结,是完全建立在音乐家对解放区田野调查实践之上的,是在实地采录工作中总结出田野作业的经验与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两篇重要论文,即吕骥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1941年撰,后不断增补,本文采用1947年东北书店《民间音乐论文集》版),张鲁、安波等1942年集体编写的《怎样采集民间音乐》(1942年《民族音乐》1卷5、6期合刊),它们是延安音乐家长期从事民间音乐田野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

1942年张鲁等编写的《怎样采集民间音乐》,对民间音乐采集目的,采集者业务素质,采集内容、步骤,以及如何记谱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阐述,它是民间音乐长期采录工作的经验总结。文章特别强调民族音乐考察的现场性,带有鲜明的“实地调查”科学方法色彩。对于采集民间音乐的步骤,该文强调采集前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语言人情作一般的了解……调查该地区民间音乐活动的实况”,因为采集者只有预先对对象具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接近它们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而对于调查者而言,“如果自己还会演奏一种民间最流行的乐器……进行采访时带着它,对于收集工作是有很大用处的”,因为这样更容易融入调查对象。由于革命战争时期民间音乐采访对象包括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妇女、民间艺人等,文章强调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采取不同调查方法,尤其对妇女更要注意采用诱导的方法,因为妇女一般较难开口,所以采访者开始要由她们的日常生活谈起,然后再慢慢引到中心问题。她们一旦开口,就会提供出乎意料之外的丰富材料。这些都是得之于实践,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重要经验。该文提出民间音乐采集者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如“普通音乐的知识”、“辨别音的高低与写谱的能力”、“对节奏的理解”、“对方言的了解”、“懂得新文字的拼音法”。采集者业务素质在记谱环节表现最为突出,因为它最能体现田野工作的学术性。该文将记谱步骤做了非常细致的概括;对于记谱中存在的困难,也提出解决方法。

吕骥为更好地指导民间音乐研究工作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由“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目的”、“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原则和方法”、“民间音

乐的范围”、“应该研究的问题”四部分构成,对民间音乐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进行界定,并对研究民间音乐的目的,应注意问题等进行阐述,至今仍是指导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指南,如《提纲》着重提出:对于民间音乐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已出版的文字资料上,而“特别应当注意民间音乐在人民生活中应用演奏的情形”,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形式上技术上的问题不是文字或符号所能说明的,更重要的是因为从民间音乐的应用与演奏中更能使我们了解民间音乐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存在的价值,以及与生活相结合的情形”。这些源于实践的真知灼见,对今天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与理论研究都有重要启示。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出版的民间音乐资料与研究成果,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

音乐结业论文例5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2104

民族音乐学也被称作人类音乐学,19世纪后伴随着民歌文化的发展而诞生,是对具体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研究的学科。作为一门世界性的传统音乐理论学科,民族音乐学涉及国内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随着民族音乐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普及和推广,其已经成为了深化音乐理论研究的基石。培养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型人才,弥补了音乐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教学通常只是点到为止的缺憾,符合我国建设知识型社会的构想。

一、培养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意义和目的

(一)意义

1.对学生而言,培养其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素养,同时也为学生的理论创新创造了条件。

2.创建新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可以使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捷、高效。教师不再只是教,学生不再只是学,而是真正做到“教学”的融合,从而实现信息社会的“教学相长”。

3.以培养理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终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套全新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国内其他专业乃至整个高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二)目的

1.通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的理论科研,创建一套针对民族音乐学课程的系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专业的研究型人才,有效地提升学术论文的撰写质量,增加学术论文的发表录用率。

二、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研究型人才培养分为过程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过程培养是论文创作的基础,而论文创作是过程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研究能力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浮于理论层面,而是应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深入挖掘出民族音乐学理论最深的涵义。高校应与民族音乐研究机构建立人才合作机制,构建教学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系统的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带领学生进行课题调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教师的研究课题更具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部要求高校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同时高校学分制的改革也要求高校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在这样的环境和趋势下,要想创造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条件,高校应对民族音乐学相关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改革,整合课程类目,强化民族音乐学各方面知识的相融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更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3.鼓励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撰写

在民族音乐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主动专研某一课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各种文史资料,在分析、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大范围地涉猎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各个领域,拓展了自身的学术思维,提高了分析和总结能力,为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这样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加密切地指导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升其研究水平。

4.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的前提,民族音乐学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博,需要教师首先应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背景,其次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精彩绝伦的讲授,反之庸师平淡的说教方式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专研兴趣。而民族音乐学师资力量的配备,平均年龄应在30-40岁之间,学术队伍应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呈梯队递进,硕士以上学历为最优,这样一支知识结构优化、富有开创性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才是培养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骨干力量。

(二)论文写作的方法

1.拟定论题

民族音乐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就需要研究者能从中挖掘出具有探讨价值的关注点,选定金子般的题目。研究者应明确论文写作的目的,即通过观点的论述来推动研究进程,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大而宽泛的问题可控性低,只有细小的问题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才能够通过有限的内容表达清楚,从而使论文达到字字有据、句句有理的标准。

2.资料查阅

资料的查阅讲究“精、准、全”三个要素,查找思路是否精确到一个特定范围、选定的资料是否准确切题决定了文献资料的搜集效率。学生只有在课内外多阅读,积累足够的知识量,才能在进行论点选定时结合头脑中的知识量,对资料进行思路明确的搜集和判断。同时,数据搜集的全面性也能对论文创作起到有理有据的辅助作用。

3.整理大纲

在整理大纲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慢慢地调整思路,逐渐捋出逻辑顺畅、前后关系合理、结构完整的大纲来。

4.论文写作

撰写论文的方法包括演绎和归纳两种。演绎就是指从一般到特殊的表达,归纳则反之。论文结构应层次分明,主次分清,尤其对于独到的个人见解,应进行重点和透彻的阐述,从而使论文结构更加清晰,更富有创新性。

音乐结业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29-01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系统性较强的音乐理论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所有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脉络,内容包含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每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音乐流派、乐器器乐、音乐家、音乐思想等,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信息量广的特点。作为音乐理论的必修课,不论是在专业的音乐院校,还是在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西方音乐史》都是学习其他音乐理论课的基础知识储备。

一、教学对象分析

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虽然在音乐院校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都是和音乐有关,但是追究到专业细节上,还是有一定出入的。因为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音乐的悟性都是有差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且全面地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现今我国音乐学院、艺术类院校等各类综合性大学招收的音乐专业学生,他们基本掌握了西方音乐史的基本知识点,但各方面学习程度较浅,因此在选择教学对象时,应根据学生掌握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技能进行授课,入学后必须学习《西方音乐史》。

二、课程的设置

学校设计的每个专业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表演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学习西洋乐器方面的学生,会对本专业的《乐器和器乐发展史》课程进行学习;演唱专业的学生会深入学习《艺术歌曲发展史》课程,这样会对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播音与主持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其综合素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较多特点,可以把《西方音乐名作欣赏》和《西方音乐史》相结合,合并为一门课程,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同时对音乐作品鉴赏和音乐史进行学习。作曲技术理论和作曲专业的学生,以及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学习《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此外,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学生,在现代史课程方面要加强学习力度。所以,将分建制度通过科学的方式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灵活进行课程选择,同时还对负责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三、教材的选择

阅读《西方音乐史》的编撰史发现,西方音乐史建设成立的初期,在教材方面非常缺乏,张洪岛先生的《欧洲音乐史》成为各院校主要使用的教材,这本书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出版成为通用教材。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一些西方著作对比,该教材内容全面而系统,在研究方法上的探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该书采用“不成熟的唯物主义视角”作为历史背景,导致作曲家在评论时受到很多政治观点的影响,因此,20世纪90年代,各院校不再选用这本教材了。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有关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西方音乐文化》(蔡良玉)、上海音乐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西方音乐简史编》(沈旋等)、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冯志平),等等。目前各院校的通用教材,以此期间出版的作品橹鳌

四、教学内容和目标

各院校在西方音乐教学中,尽管在课程结构上设置了不同性质的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区别对待。第一,公共课《西方音乐史》在教学理论上的区别较小。第二,大部分音乐院校将古典、浪漫主义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为西方音乐史的重点教学内容,对西方音乐史两头的发展,通常是一带而过。第三,没有将音乐名作欣赏和音乐史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很多内容重复讲解。要想合理解决以上问题,一定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周密而严谨的设计。

五、探索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应对这些教学方法特别重视:第一,将实用性和学术性良好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方向,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要有所侧重;针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部分省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第二,将中西方文化及音乐进行结合对比,将启发性教育作为教学重点。第三,通过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将原本枯燥无趣的课堂环境变得丰富多彩,开阔学生的视野。

六、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熟记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的“工具”,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文化精髓,领会经典的文化内涵,激活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结业论文例7

音乐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正确审美观和创新精神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对新时期音乐教育质量和音乐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谈谈个人看法。

1 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当前,信息社化会的到来导致了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日益加快。据西德学者哈根?拜因豪尔统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正如《庄子》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由于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过程强调各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因此,对音乐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育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的差距。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该区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3.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9.06万人。2007年秋季突破10万人。然而,在学生猛增的同时,各个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普遍没有及时跟上,音乐教师增加得更少,现有教师素质不能完全胜任当前职业教育越来越高的实践能力要求。据笔者调查,万州区职业学校师资中有80%以上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学科结构上,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在学历结构上,专科和中专学历多,本科学历少;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的多,30岁以下的少;亟待加强继续教育。

2 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继续教育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有的学校,音乐教师工作负荷较重,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在继续教育的机会、时间和精力方面非常有限。因此,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从内容、形式和保障三方面着手,搞好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2.1 丰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注重针对性

音乐教师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工作者或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他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与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因此,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首先,提高思想修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工作中,有的音乐教师往往把业务能力看得比较重,而忽视师德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提高文化修养。有的音乐教师认为,只要有了音乐专业知识就能够做好一个好老师,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仅仅有单一的、狭隘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应该在“大艺术观”的指导下培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除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美学、文学、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科学方法论以及历史、地理、外语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戏剧、曲艺、舞蹈、影视、美术、书法等与音乐艺术有密切关系的姐妹艺术,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第二,全面综合的音乐学科专业修养。首先,夯实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音乐教师应当掌握全面、综合的音乐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在掌握音乐学科的主体性知识和技能,比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器乐演奏技巧、声乐演唱技巧、舞蹈、律动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其次,兼顾“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 在音乐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中,“一专多能”要在单一的基础上求全,而“多能一专”则是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体现了新世纪对音乐教师的高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技能方面应该提倡某种特长,但是这个特长是音乐教育专业范围内的特长,也就是说这个特长要更加有利于音乐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具备某一较高水平的专业特长,对音乐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首先,掌握音乐教育理论。当前,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不高,对于学习研究这门理论也不够重视。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必须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育教学等基本音乐教学理论,并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培养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和多种形式辅导能力。音乐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表现为教师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备课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传身教能力等,再次,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既有教学的能力,又有进行科研的能力。音乐教师要不断增强科研的意识,把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和音乐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学习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试验,以科研带动教学工作。

2.2 创新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增强实效性

第一,建立多元、开放、互动的培训体系。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面授培训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采取脱产学习、攻读学位、科研教改、编写教材、学术交流、示范教学、网络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自主学习等形式灵活、途径多样的形式,切实提高继续教育效果。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当体现鲜明的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目标和未来发展对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帮助音乐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备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开拓创新意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音乐教育动态和前言信息,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策略、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讲,可以开设8门课程:中外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心理学基础、国外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现代科技与音乐教学、音乐鉴赏与音乐文化、音乐专题系列讲座。这8门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涉及到以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意义、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大框架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审美心理与生理基础、音乐学习心理基本理论;国外著名音乐教学体系及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评价;教育及心理统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与技巧;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音乐软件与音乐教学及音乐作品分析;合唱指挥;乐队排练;学校文艺演出的创意与设计等。

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校要转变以前只重学历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培训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建立名师工作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强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音乐教师的视野和素养,增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吻合度,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促进校企合作,开展人、财、物的合作与对接,生产与教学要素的有效互动,实现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的九个融合,即学校与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

2.3 完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突出全面性

第一,转变观念,科学规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摈弃短视意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情操养成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转变“音乐教师接不接受继续教育无所谓”的思想观念,把音乐教师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制定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详细合理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列入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定期进行专题调研。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接受解决师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教育部制订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逐年增加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4:1降至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1:1降至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的比例达到25%。学校领导要有长远的眼光,出台激励政策,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既要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指标,又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教师培养规划,满足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给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一定的培训时间并且减轻其教学任务,切实保障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加强监控,规范管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除了通过培训、研讨、会议或者外部顾问帮助等手段外,学校工作环境也是提高教师知识水平的一个潜在的丰富资源。有的学校并不缺乏教师培养管理的政策,但遗憾的是在落实过程中大量存在只有表面文件传达而没有跟踪管理的现象。学校要实行教师继续教育责任制、督查制、证书制和档案袋制,对教师研修的目的、安排、过程、效果进行监控,避免随意性,推进规范化和制度化,规范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完善继续教育档案,作为聘用、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政府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师继续教育投入,改变过去继续教育费用由政府和学校包揽的做法,实行政府、学校、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推动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音乐结业论文例8

【关键词】

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他相对发达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比较,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专业化人才以及基础性设施设备配备方面都比较匮乏。然而,随着社区音乐教育日益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树立新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以及如何培养社区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可以有效划分成几个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音乐教育办学模式的职业化

其主要特点为:具有明确的职业化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关注对国内外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重视对学生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将作曲理论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际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联;教学理念符合时展的需要。职业化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胜任实际音乐教学工作。在授课形式上排除钢琴课属于个别课之外,其他课程都属于集体课。然而,因该模式往往将职业化的办学模式作为教学核心,不会开设相应的声乐个别课以及专门化的舞蹈课的等,在挖掘学生舞蹈表演潜力与声乐表演潜力上相比之下存在不足。此办学模式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

(二)传统的专才式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传统专才式模式对音乐培养目标不能够准确化理解,因受到专业化音乐院校不同程度影响,一般情况下,学校师生仅仅对音乐技能课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教育类的课程,具有“轻教育以及重音乐”与“轻理论以及重技能”的思想观念。从课程设置出发,该模式几乎不会设置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职业特点,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潜力上都不能够得到充分挖掘。此办学模式主要包括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等

(三)扩大招生后部分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从办学特点分析,该模式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经济性效益。但由于生源增长过快,而学校的各方面没有及时跟上,便造成学校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馆不够,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学设备陈旧等等不利教学状况,在学校不进行大的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实施比较专一化的教学计划,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变化和改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专业量多而面窄,选修课少,必修课多,而且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全面的文化修养知识,视野窄,人文素质较差,思路不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另外,教师授课具有较强的师徒关系色彩,我们虽然大力倡导教书育人,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是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格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现象,主要体现在过细以及过多,出现与城市性社区音乐教学脱节问题。一般情况下,音乐专业的课程有基础乐理课程、中国音乐史欣赏课程、合唱指挥课程、艺术概论课程、民族音乐课程、歌曲作法课程、和声课程、配器课程、声乐课程、复调课程、视唱练耳课程、欧洲音乐史欣赏课程、钢琴课程、舞蹈课程,大致由音乐专业技能教学以及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两大部分组成。而且专业理论课程更加注重西方音乐作品,轻视中国音乐作品,且各学科间缺乏彼此联系与沟通。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喜欢照搬专业院校,不重视城市社区大众通俗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一般音乐教育专业仍普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一味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忽视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以及音乐学习能力的积极培养。现在大部分学校音乐理论课教学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并没有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而只是把教案从黑板复制到投影仪上,上课的时候老师往往在上面口若悬河,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成为部分同学逃课理由,严重影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主动性。

(四)实习活动不能真正落实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目标淡化、教育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对教育见实习活动并不重视。教育见实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教育理论知识的检验、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都要通过教育见实习来实现。教育见习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学校也很少组织学生见习。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一学期进行,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因为学生返校后忙于毕业演出和论文答辩,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而且教育实习多数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监督检查和组织管理,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参加实习。

三、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面向地方基础教育,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端正和明确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根本。调研数据显示,一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走到社会基层,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相关的工作,且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的社区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人数比较缺乏,而且教师素质也急需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差距,造成这种现象意味着地方高校在培养音乐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看来,科学的定位培养目标并自觉承担为城市社区培养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首要的任务。具体看来,城市社区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热爱社区音乐基础教育事业、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质、优异的教学能力、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教育创新研究能力等。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后,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将有序开展。所谓教师教育,其特点是将学科性教育与师范性教育做到相应结合。那么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专业应同样是音乐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强调素质教育,构建音乐教师综合素质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文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是现代音乐教育所一直强调的。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上的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必须要在此前提下,不断关注学生在音乐文化内涵上的培养,促使学生加强对音乐价值的积极探索以及开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阶段的社区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需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综合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1.完备的文化知识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基础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化的重要成分。要想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只有追溯到音乐本身所处的环境并将其还原于其所在的大文化背景中。因此,具备相对完备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属于音乐教师应有的基础性素质。通常情况下,音乐师范生在正式入学之前往往具有文化基础差以及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在文学课程、地理课程、历史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上的学习。通过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拓宽其知识口径,实现音乐专业课学习以及文化课学习的共同发展。

2.综合的专业能力是社区音乐教师的根本

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音乐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的运用。针对城市社区所需求的音乐教师来说,现阶段一个社区往往只有一名专业音乐教师,其不仅要完成正常的课堂音乐教学,还要在平时的社区文艺演出中进行设计与排练,合唱、舞蹈、乐队等活动的组织也要具备指导能力,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全面多能的专业能力。由此看来,现阶段对乐教师的综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歌唱、舞蹈、演奏、指挥、音乐鉴赏等。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音乐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音乐审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3.较高的教学水平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关键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其终将面向求知者传授知识,因此,教学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关键。音乐学生接受基础性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还必须要深化以及强化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以及音乐体验能力,进而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不断破除单向音乐知识传授教学思想观念,形成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三)增设前沿学科课程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由音响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学技术、音乐艺术相结合的电脑音乐及其创作技术已趋于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经常可以见到,比如戏剧音乐、演唱、广播、音乐创作、舞蹈、电视之中。因此,开设电脑音乐课程应该是大势所趋,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引入课堂,也可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与音乐欣赏、基础乐理、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声乐等课程相结合,可使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质量

针对以往教育实习走过场、流于形式的情况,应对教育实习加以规范。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演练,对学生了解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实际,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和锻炼从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晚会和音乐欣赏会,至始至终让学生自己构思、筹划、组织、导演、主持、和演出。学校应该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和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城市社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甚至还可以和他们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做好跟踪和访问,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音乐结业论文例9

前 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呼吁重视音乐教育的困难时期,到以唱歌为中心的初创时期,再到介绍、模仿外国音乐教学经验的发展时期,直至今日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至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共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享受成功。)的确立,这一系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也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光辉前景。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一、音乐类高师教育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教育,面临着诸多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改革仍相对滞后,因此音乐类高师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更为迫切。音乐类高师教育的基本模式曾经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音乐类高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小课,轻专业大课;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师范教学在方式方法上,普遍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等现象,使学生到了学校工作岗位后才发现对工作不适应的状况。

二、音乐类高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类课程设置过少

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实践类课程不足,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学生以主修专业课学好为最终目标,以至于有部分学生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毕业后不安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或不胜任中小学教育的多样性,它严重阻碍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标》要求:“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而担当这种“音乐课堂组织和引导力” 培训的“ 音乐学科教学论” 课程由于课时安排很少,教师为赶教学进度,不得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如何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试讲”和“评讲”的实践演练,也忽视了对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研究。因而就难怪学生在课堂教学实习时会出现:教案设计缺乏灵活性、设问空洞且难以回答、答案缺乏多元性思考,并且在实际操作时流于对教案的背诵无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启发性的解释等等现象。

(2)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设置比例失衡

过去,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音乐类高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培养的重点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科学专业知识,而不是通过培养使学生成为专门的音乐教师。在这种大的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甚至老师都普遍强调专业技能,忽视教育课程在培养音乐教师中的重要性。

三、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1)增加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并与实践相结合

增加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保证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利于学生在以后的音乐专业教学中能运用各类教育学科课程知识。我认为除了传统的理论课、外语课、体育课等外,还要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建立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增加如音乐审美类、音乐表现类、音乐创造类、音乐与相关文化类、音乐教育类等五大类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从而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未来所需要的不仅是实践型教师,更是研究型教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高师院校应增设教育科研基础理论课程并通过优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加强教学理论及论文写作指导等途径来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构建理论平台、引导实践研究、创设学术氛围、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来培养音乐专业师范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基础教育工作,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应该改革和优化。首先应强化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其次应引入并增加选修课程范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多种能力发展;另外应增设教育科研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还应组织相关艺术活动,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科课程应属于专业性课程,它是把 “学术形态”的音乐知识转换为“教育形态”的知识,再把“教育形态”的音乐知识转换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重要平台。

(2)增加实用性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必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即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具体课程体系分为以下模块: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来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和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名著欣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舞蹈、艺术概论、大学文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科目。专业选修课包括钢琴、声乐、器乐等科目。这部分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拓宽加厚,是知识核能力结构的最底层部分。2、思想政治理论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形势政策等课程。国家制定的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公安排263学时,占15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理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教育。3、人文知识课程模块。这类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中,包括大学文学文学、文学作品赏析、历史知识、政治法律等,占6个学分。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人文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为人文知识和音乐艺术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学更是和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艺术就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体。4、教育课程模块。这类课程的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声乐教学方法、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课程,占12学分。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沿袭着西方19世纪末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式,音乐教育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写作到音乐的表演、审美观等都几乎是西化了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内容和体系陈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运用,如传统和声的学习比较枯燥且实际应用的效果不好,而受后现代“新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对没有应用价值的东西兴趣淡然。根据这个普遍规律,笔者主张开发实用性课程,把传统“和声”课改为“实用和声”或“钢琴和声”等,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精品课程《音乐创编基础》,该课程注重实际运用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注重各门学科的互相联系和相互渗透,将和声学、曲式学、音乐欣赏、作曲、钢琴伴奏等传统教材中的精华与实用的理论综合地编入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这样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高师音乐课程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扩大选修课程范围,确立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具有现代音乐师范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由于只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其所学理论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了训练声音技能、技巧外,课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课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在钢琴课上可以把即兴伴奏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3)优化考试考核方式

当前,我国音乐类高师的教学改革,正纵深发展,其核心关键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尤其重要的。在教学考核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中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考核方法上,由于历史条件、传统观念等原因,学分制这种较为成熟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尚没有被我国广大高师院系所使用。而学分制因其学时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等优势,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和个性自由,国外高校已经广泛采用。音乐类高师课程教学考核也应遵守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例如“模拟课堂”,把同学分成若干组轮流扮作学生,在此课堂中要融入歌曲的即兴伴奏,以及教唱等环节。将平时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核。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四、结语

音乐师范系未来的音乐教师还要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并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已有的教学法上,及时把握音乐教育法的最新动态,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定期深入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实习锻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出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五十年之回顾与思考[M]1999年04期.

[4]郑建林.[J]沈阳,辽宁教育与研究,2006(4).

音乐结业论文例10

其一,高素质音乐教师人才欠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关键在师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音乐教育的支撑和纽带。我国现有高师音乐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偏重于年轻化,缺乏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大多数青年教师的音乐技能和教学基础理论较为欠缺,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培养一批热爱并且能够专心从事音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使其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提高师范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也是继承和发扬音乐文化的基本要求。

其二,音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严重脱节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甚至是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今后能走向教师舞台,从事一线教学的优秀音乐教师。完备的理论教学只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其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学人才。同时,高师音乐教育实践大多来自于教师经验总结,或是较为抽象的逻辑推理,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模式使得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会严重制约我国音乐教改步伐的推进。故而,广大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本国实际结合,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其一,高度重视师范音乐教育,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要发生根本性变革,必须首先在观念高度重视加强音乐教育。同时,要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全方位发展的优秀音乐师资人才,而非专业的声乐表演人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歌唱技能以及不同作品的演唱风格,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念、对声音的分析教学和示范能力,使之具有成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其二,完善课程定位,丰富课程内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因此师范性和综合性应该成为构建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人才既要具备深厚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表演艺术功底,更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要不断完善音乐教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重视音乐教室个人素质、音乐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丰富和整合课程内容,增加音乐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并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加大对音乐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同时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针对教师技能的专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