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音乐学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3:04

音乐学结业论文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1

笔者认为,作为名词来看的“音乐”研究涉及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图像学、音乐音响学、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是有关人类创造的一切音乐;作为动词来看的“音乐”则涉及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 民族音乐学等,是有关人类一切与音乐有关的行为。俞人豪先生的《音乐学概论》①一书中认为音乐学所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包括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书中将音乐学的各个学科总分为三大类,即历史音乐学②、体系音乐学③与民族音乐学。由此可见,音乐学涉及的各门学科中有“双重”或者“多重”的研究范畴亦有“边缘”或者“中间”的学科知识交叉。因此,针对音乐专业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中皆应囊括上述各学科知识,以便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好的选题和撰写音乐专业论文。

一、文献搜理是起点

文献“是记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一切载体的总称”④。因此,对于撰写音乐论文来说,确定一个选题后,首要任务便是搜集相关音乐文献,并通过案头整理、分析和研究进行适当的取舍。因此,在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中,还应讲授有关文献与文献学的相关知识。音乐文献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文献虽有共通性但更具其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文献不但包括以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文本类资料,还包括与音乐有关的各类实物乐器、乐谱、图像以及录音、录像等,上述种种都应纳入文献搜理的范围之内。

目前音乐专业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搜集文献的途径一般以图书馆藏书和网络资源为主。相对于图书馆中书籍类的文献来说,网络上的文献资源更加多元多样,但其中也不乏谬误和糟粕之说,因此鉴别网络文献真伪以及针对选题筛选可用材料也是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应当授予学生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之网络文献资料较多,如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即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即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等,皆可从中获得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纪要、年鉴等作为可靠的文献参考。

二、历史研究奠基础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了解任何事物之基础,就是想要明了其历史,音乐也不例外。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在其必修课程里安排的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或欧洲音乐史)等史学类课程都是与历史音乐学密切相关的,是音乐学学科中关涉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内容。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中单纯的阐述某一音乐现象或某一乐种历史的研究算是最初级的追源溯流,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程度的相关历史便可完成。然而,若上升至对某一音乐历史的研究,则不但需要熟悉历史,更要掌握音乐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步骤,包括对前人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对史料搜集整理与辨析使用的能力;对史学研究状况的通达与展望等。

此外,与音乐历史有关的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等也对研究历史有极大的帮助。利用考古学的学科知识对与音乐相关的实物史料进行研究这是音乐考古学和音乐图像学的基础工作,可以认为是历史音乐学中的一个范畴。东方音乐也好,西方音乐也罢,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民族的音乐,都或多或少留存下相关的实物材料,即经历了历史淘涤留存至今的一切与音乐有关的遗物或者遗迹。这些埋藏在地下若干年的古物,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与挖掘,在音乐学家的辨析与整理后得以重见天日,像当代世人展现出古代人类社会中音乐的面貌,比如墓穴中挖掘出来的古代乐器、棺椁中的生活用具,再比如石壁上绘述音乐的壁画、雕刻,亦或是图书馆、博物馆中收藏的乐谱等,对于历史音乐学的研究来说皆是重要的实物史料。

三、学科交叉助认知

在音乐学学科分支中有不少是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授粉的。其中有的涉及自然科学,有的涉及人文科学;有的涉及社会科学,有的涉及精神科学。

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是增加人们对所生活的整个自然界的认知、总结众多自然规律从而引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本质的学科知识。当自然科学类学科与音乐学交叉授粉后,就形成了诸如音乐音响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生理学等分支学科。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选题时关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若要展开此类研究,必须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比如物理学、解剖学、数学等,这也是较少有音乐学本科毕业生倾向此类选题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些有关音乐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原理知识也有助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的认知音乐的本质。比如音乐音响学有助于音乐专业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体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膜鸣乐器甚至电鸣乐器的发声原理,从而在演奏时有更好的感受和领悟。再如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则有利于学生认识人体发声的原理以及大脑接受音乐的感知过程。这些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对于音乐专业学生不但在实践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论文写作中也会有所帮助。

音乐学学科中还有一些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这些边缘学科有的是从哲学角度探究音乐的内容和本质,如音乐美学;有的是研究社会与音乐关系的,如音乐社会学;还有的是以实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存在与发展的,如民族音乐学等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学科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撰写论文时极大的理论支柱。不但引导了学生的选题方向,更促进了学生理论研究的深度。在思考和撰写论文时,若能准确结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则更有助于学生把握论点,充实论据,提高论证的说服力。

四、结语

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论文写作》课程是专门针对各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因此在传授基础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应当紧密的结合音乐学各学科知识,突出该专业特色与亮点,引导学生选题和撰写。音乐学学科范畴极宽泛,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情况也较多,这也是音乐学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和创新的体现。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相关的音乐表演或实践能力,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和指导体验,尝试性的提出在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糅合音乐学各学科知识,其目的在于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以期学生在该课程中形成健全的学科理念,在进行选题和撰写论文时能充分的体现音乐学的学科特征。同时,愿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效,与诸多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共探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微型课题研究项目《关于音乐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4033609)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铭道.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蔡际洲.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注释:

①俞人豪:《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2

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是国家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的私学里对于“六艺”中的“乐”的教学,在经历了2000多年缓慢的发展,终于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它的兴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国民文化程度标志之一的音乐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社会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对社会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逐渐繁荣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1990年以来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做综合的归纳与分析,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只求从中看出对社会音乐教育的渐进认识和研究渐渐深入的理论历程,有利于今后的研究。

一、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专论部分

孙继南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2]是对建国40年来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综述,对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学习意义。文章从介绍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角度论述了建国40年来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作者把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分为两大类: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和由学校、社会团体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分别论述了这些教育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它们对于活跃社会音乐生活,提高人们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培养专门音乐人才铺垫基础等方面产生的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作者对于这两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和作用是持十分肯定和积极态度的。而对于他在文末提及的空前兴盛的个体性家庭私人教学,一方面肯定了此类教学在培养音乐幼苗和向专业音乐院校输送人才方面的不容低估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其是一种很值得提倡和推广的社会音乐教学方式;一方面又认为此类教学因目前尚无一定的审核批准条件和规范要求,在教学质量方面尚存有一定问题。最后作者认为1989年末中国音协决定成立全国业余乐器考级演奏委员会,以逐步试行定期考级制的战略性措施,对今后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作者近20年前的看法和见解是很有见地和前瞻性的。舒泽池的《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3]敏锐地捕捉到了世纪之交将带给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契机。作者首先概括了20世纪后20年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庸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品格。而后用主要的篇幅论述社会音乐教育将以怎样的发展态势来达到21世纪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将音乐与人的素质的成长紧密的、有意识的结合。众所周知,20世纪后20年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正是忽视了对于人的素质方面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功利性的追求,例如考级带给学生升学的加分等等。作者针对当今世界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的素质要求,重新做出了社会音乐教育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音系教育的定位,并提出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文章的研究宗旨和意义对上述孙继南一文有一定的承接性,一定程度上为进入21世纪的社会音乐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目标,提供了理论上比较可行性的方法和途径。陈雅先的《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4]一文阐述的观点与舒文相比较,可以说也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作者也认识到社会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音乐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尝试,使受教育者获得较高的人文修养,在本质上应该是对“教育本体功能”,也就是对人的关注的回归,并采取了实践作为着眼点来进行阐述。作者首先分析评价了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及总体效果:目标正确,方法有误。作者认为导致“方法有误”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从而得出结论:观念的转变,是社会音乐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上的可行性措施:社会音乐教育教学应从培养目标的具体把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入手,将专业音乐教学的课程结构加以改造和扩展……作者认为,唯有这样:转变观念,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才能培养出面向全社会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人。这种人不但能适应未来社会,还能改造、丰富、发展社会。当社会音乐教育能培养出这样迥然区别于前人的“新人”时,那么新世纪的社会音乐教育则步入了恢宏的理想境界,履行着自身的崇高使命。因为文章以“实践”为着眼点,所以更凸显了它的实用价值,对之后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操作无疑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专门性论述还有:如曹理的《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与创造意识培养》着重论述了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要注意创造意识的培养,而创造意识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良好的环境。陈明大的《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5]从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社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讨论。李家回的《我对社会音乐教育的认识》[6]从教与学的双向选择、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社会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遍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王亚军、董晓光的《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7]具体论及对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些要求:如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良好的示范是乐器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明确地告诫学习器乐或声乐的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学习要尽量和器乐或声乐的学习同步以及学费的问题等。这些文章选取的视角虽然相对都比较窄,但也是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兼论部分

樊祖荫在《李凌的国民音乐教育观》[8]一文中介绍了:1.李凌对国民音乐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概括:国民音乐教育,包括大、中、小、幼及城市、乡村,工人、农民及街道的音乐教育,即除了专业音乐教育之外的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及师范音乐教育。2.李凌专论《音乐教育需要立法》中,就国民音乐教育的方针、任务、政策、体制、内容、规格及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的详尽的阐述,并从培养目标,从教学的规模、规格、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等方面论证了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共性和区别。文章最后总结:李凌同志的音乐教育思想,尤其是国民音乐教育理论,无疑会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齐易、史丽欣的《跨入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9]在它的第一部分:对20世纪末音乐教育的回顾中论及了社会音乐教育方兴未艾的成就和社会音乐教育呈现的无序状态,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重技轻艺上所面临的问题。在它的第二部分: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论及了社会音乐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中对于管理混乱的问题,各管理部门应加强相互协调;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私人授课教师进行制度化的考核,私人授课教师也要凭证施教;对于音乐考级的问题,作者认为我国的文化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文化部已于2002年5月17日起正式颁布和实施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负责地管理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等。朱则平在他的《建立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体系之我见》[10]中论及到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音乐教育。作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充分挖掘潜力,投入更多的力量到社会音乐教育中,音乐院校、音乐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戏曲曲艺团体都应设立社会音乐教育机构,长培、短训、义演相结合,发挥青少年宫的重要作用;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师资来源于社会各方面等。冯效刚的《试论专业音乐教育与其他类音乐教育协同发展》[11]在论及社会音乐教育的部分认为: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当今社会的主体,放弃了社会音乐教育,就失去了音乐活动的主要对象;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关心社会音乐教育,并建设一支强大的社会音乐教育队伍;只有学校、师范、社会音乐教育都兴旺发达起来,专业音乐教育才会有基础,才会有氛围,才能有广大的同盟军。尹红红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形成合力》[12]论述的观点与冯文可谓异曲同工。作者认为,社会音乐教育应与学校音乐教育形成合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有效的、规范化的社会音乐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如广大媒体、各种社会公共设施、机构和社区与家庭等对社会音乐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进力。刘新丛的《音乐教育的社会新需求》[13]一文,分析了新时代对社会音乐教育综合需求的5个方面:1.与音乐教育相关联的传媒日益增多,专业采、编、播人才的总量需求较大;2.各级各类学校的合唱团、军乐团、管弦乐团相继建立,对音乐教育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3.企业、社区的群众性音乐表演活动日趋活跃,需要包括指挥、演唱、演奏不同特长的专业音乐人才;4.演出中介组织增多,对外音乐交流活动频繁,需要综合音乐素质较高的人才;5.具有音乐含量或功能的商业行业和经营行为增量较大,电子通讯、信息、旅游、出版、广告、服装演示等行业都有大量音乐策划、制作的人才需求。王萍的《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14]一文,从定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身份、教育管理的角度、从工作成绩的性质等多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社会的音乐教育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并不向活动参与者提出在活动以外的“某种外加的遥远的目的”。作者还认为,在我国,当这两种音乐教育并存于普通大学里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尽管混淆的程度不同,但可能会带来管理层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干扰的后果。上述列举的文章虽然都是在全文中兼及论述到社会音乐教育,所占篇幅也不多,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了一些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看法和见解,无疑也是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3

一、指导思想与相关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本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与展示,体现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状况。

鉴于音乐舞蹈学院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大多学生写论文都是走捷径,网络拼凑,形式应付,没有起到论文撰写的实际作用,很难达到毕业论文撰写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其专业形态属于表演类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的专业课程均根据舞台表演实施教学,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表演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作曲专业除外)而制定的,舞台实践的环节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以非常必要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必要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以专场(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会、表演汇报会为主,并与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感想、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进行的模式。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操作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音乐表演(含作曲理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音乐学(含民族音乐、音乐普修专业)、舞蹈学。从专业方向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形态表演和理论创作。由此,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分两种模式实施:i)理论性质的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音乐学理论选修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按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实施。2)表演性质的专业(含音乐表演、民特、作曲、音乐学声乐普修、音乐学器乐普修、舞蹈学)实施专业表演(音乐、舞蹈)汇报会并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心得、调查报告的模式。其中,作曲专业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并演示。具体实施由教研室负责。作曲理论专业由理论教研室指导,表演专业类由声乐、器乐(钢琴、民乐、西乐)、音乐学、舞蹈教研室组织实施。

设计内容包括:

1.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可为独奏、重奏、合奏等,音乐学(音乐普修方向)专业的毕业汇报音乐会以重奏、合奏为主。音乐会要有详细的节目单及参加演出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名单。

声乐、器乐、音乐学普修专业学生音乐会(设计)表演可以三种方式进行: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由专业教师推荐教研室讨论同意专业突出的毕业生举行,音乐会演唱作品在8~12首之间)。2)以本教研室毕业班为年级组织的分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3~5人。3)自由组合组织音乐会,个人演唱、演奏作品3首。

每场表演汇报会当场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计划表、指导过程记录表、毕业设计音乐会、舞蹈汇报会评分表等),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2.舞蹈专业表演汇报会。教研室根据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学生表演状况确定表演场所选择。每个学生汇报表演涵盖“基训、民间舞、剧目”三个部分。教研室制作节目单成品,节目单供演出及存学生档案用。学生存档节目单一式二份。表演汇报会后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理论作曲专业由理论教研室负责组织,包括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按程序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答辩工作,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作曲专业的论文撰写,分两类进行:其一,毕业生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写作毕业作品(范围可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等音乐作品),并写出创作感想以及技术分析,进行作品展示。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判、评语,教研室做出结论并按五级制进行打分。其二,学生可选择撰写音乐理论的相关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音乐舞蹈学院以2011届、2012届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以本文方案执行。其中2011届学生为106人,举行音乐会10场,参加学生54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表演人数48人。撰写论文即答辩4人(篇),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02篇。2012届毕业生133人,举行音乐会11场,参加学生76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人数40人,撰写论文即答辩15人(篇),音乐作品创作2人(件),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18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普遍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他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展现在舞台,展现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反应和效果良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处理,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水平,所撰写的两篇民族音乐理论论文,评选为我校毕业生优秀论文并发表。

尤为突出的是两场舞蹈专场在贵阳大剧院演出,面向社会,充分地展示了民族大学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省政府有关领导、各专业院校和团体的专家老师到现场观看演出,对晚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一些专业院校的专家同行,得知我院以此方式作为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方案,都予以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并认为这对各有关专业院校毕业(设计)内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与改革。其中,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等学院已经借鉴我院的经验对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改革试行。由此可以认为,以一套完整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为探讨的改革措施,将会对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舞蹈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4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第42届世界大会于2013年7月11日至1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共有6场音乐民族志电影放映[①]。面对这种新媒体特性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记录与呈现方式,并结合当下民族音乐学研究、教学与就业前景带来的诸多问题,促发笔者的系列感想:即,随着数码影音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书面文本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描述与记录方式,正在朝着以视听结合的电影文本记录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在民族音乐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中有必要大力开展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技术理论的学习,此举既增加了音乐民族志文本的多重表述(或“书写”)方式,又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保存,而且也为解决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拓展了诸多思路。

一、民族志电影概述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即“描绘人类学”,它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景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一个文化的整体******、态度和行为模式,它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②]民族志电影则是人类学者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借助于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以视听形式对某一族群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动等给予描述与记录。着名民族学人类学家,中国影视人类学学副会长庄孔韶先生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③]国外民族志电影的拍摄起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和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巴厘外景拍摄地同时使用了普通相机和电影摄影机。这很可能是首次以系统的和有机的方式在民族志研究手法中将不同影视纪录工具统一起来的尝试。[④] 中国的民族志电影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开展对全国各少数民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历史调查。与此同时,决定拍摄少数民族电影,其目的是要将正在迅速变化或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历史面貌、传统习俗文化尽快真实地记录下来。以中国民族志电影奠基人杨光海先生为代表的民族学者率先尝试拍摄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影视记录片——《佤族》,这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学影视片。[⑤]随后在1978年至1980年,他又相继拍摄了《苗族》、《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苗族的工艺美术》、《苗族的节日》、《苗族的舞蹈》等五部影片,为民族学者独立拍摄人类学影视片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⑥]之后几十年间,中国人类学者在大量田野实践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富有学术价值的影视人类学片子,且在人类学界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中国影视人类学会”,为我国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音乐民族志电影

音乐民族志电影是建立在长期的田野考察实践与案头工作基础上,对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一种视听结合的“书写”文本。如今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书面文本为表述方式的音乐民族志正受到来自高科技数码声像技术特征的“音乐民族志电影”文本的挑战,同时,这种视听结合的电子文本也为更客观、真实地、立体地再现、保护与传承人类音乐文化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它是一种由“音乐民族志”+“电影”两种学科理论复合构成的,具有跨界特性的新型专业。它是建立在人类学理论(尤其是田野工作)基础上的,借助于电影制作技术,以声像的语言符号来“书写”族群的音乐文化活动,是一种音视频相结合的电子文本。它实属于电影技术与民族志书写方式相互结合的产物,属于“影视人类学”范畴。

从第42届ICTM会议上放映的6场音乐民族志电影可以看出,这种形式为音乐民族志文本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因为,音乐民族志电影以高科技的影视制作技术对音乐活动以视听结合的方式,类似于在场感的场景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文本(音乐民族志电影)与阅读者(观众)之间的距离,这种“书写”方式使观众能更为直观地阅读(观看)与理解人类的音乐文化活动。正如本次会议的参会学者夏洛特·维古诺(Charlotte Vignau)

提交的文章《音乐通过电影演绎:视听下的音乐民族志》一文中阐述了民族志电影对于“书写”音乐表演活动的优势。作者认为:

视听下的音乐民族志写作具有优势,录像或者电影等受到诸多人的推崇。它可以真实传递视听现象,如音乐表演,音乐家、观众及其他人的经历等。为了利用录像及电影来研究民族志,当拍电影和编辑一样成为视听产物的补助时,语境描绘揭示了(主观的)选择,这与其他文献是一致的。……视听音乐民族志可以创立音乐学研究的新课题,而仅运用语言和文字对其进行思考与论述将变得更难。[⑦]

三、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现状

当下,国内民族音乐学界在“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体系化,很多学者的学术汇报多是田野影像片段,没有以人类学思考与影视剪辑技术结合特性的音乐民族志电影文本方式进行呈现。据笔者所知,当下在国内民族音乐学界,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算是较早关注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心” 每年举办的“田野论坛征集人报告会”上,增加了民族志电影放映环节,展示一种更为新颖,与国际学术潮流接轨的交流形式。如“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工作论坛”汇报中,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白雪的《共享与合作的田野音乐民族志----以平果嘹歌歌墟为个案、以高清电影表现的田野工作笔记》[⑧],通过影视手段记录、描写并阐释了广西壮族嘹歌歌墟的由来,生存背景、音乐特征及当代变迁。该片在“论坛”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及研究方法和表述的再思考。

萧梅教授认为,曹本冶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几个卷本,或可算是大陆音乐学界最早系统地在民族志出版中配备民族志小型影片的出版物。[⑨]从近几年国内学术报告中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高贺杰、刘桂腾、萧梅三位学者以《北方与南方/萨满 与魔婆/斡米南与戴帽》为名,组成了影视民族音乐学专题小组。他们播放了两部分别展现北方斡尔族的萨满晋升仪式的《鼓语》与广西靖西壮族“魔婆”戴帽仪式的《一个魔婆的“加冕”》影片。并从不同的拍摄方式、镜头语言以及人类学田野作业的角度,讨论了影视民族志作业的不同方法及共同关注的问题。“这种通过影视镜头表现学者的田野思考是民族音乐学与影视学结合的新方向。”[⑩]

对某个具体的音乐事项活动场景进行系列性的理论思考与文化阐释;,综上所述,“中心”在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文本的拍摄与制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提供的交流平台,将会引导更多学者参与到民族志电影文本的拍摄与制作上来。

(二)制约与限制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的相关因素

当下,据笔者了解在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的民族音乐学专业培养与教学中,还没有专门开设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课程,这不符合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应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产生的问题根源是与当下国内不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专业培养方案的缺失、师资配备的不合理,等等因素有关。

1.不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

首先,学术成果的功利性。亟待改变高校职称评审体系中学术评价标准不统一问题。音乐民族志电影是一个视听结合的声像电子文本,当下在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中,它的制作与发行还不能得到学界的认可。因为学术评价体制基本上是以刊物发表的书面文本作为标准,真正的电子出版物对以搞纯理论的民族音乐学者来说,把它作为学术成果是不能得到承认的。藉此某种程度上限制与制约了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工作。另外,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前期项目策划、拍摄与后期制作,需要很多财力、物力,对于当下两袖清风,苦做学问的民族音乐学者来说,甚似纸上谈兵,望而不及。同时,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需要团队的协作,不是哪一位学者单**匹马能完成的事情。

其次,建议把拍摄与制作音乐民族志电影作为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毕业考核的学术成果之一。有必要在学生毕业学术成果的提交内容中,设立学位论文写作(书面文本)与音乐民族志电影(电子文本)两种文本。而且在学位论文答辩体系中,要专门设立论文宣读与音乐民族志电影播放两个环节。当然它与一般的田野考察影像片段播放不同。它必须是一部内容较为完整的,具有音乐民族志特性的“微电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与提高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的整体水平。

第三,营造浓郁的学术舆论环境。当下国内学界还没有展开对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学术评介活动,藉此,有必要在音乐专业学术期刊开设“音乐民族志电影”学术评价专栏。对国内外民族音乐学者拍摄与制作的民族志电影进行相关的评介活动。藉此来引导与营造良好的学术舆论环境。比如国外民族音乐学刊物都会开设专栏,对音乐民族志电影进行相关的学术评论。如美国的“民族音乐学”杂志,以及“ICTM年鉴”,后面都有影视和录音制品的评论。又如中国影视人类学副会长庄孔韶先生主编的《流动的印象》一书,其中包括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人类学电影节的影评。这些影评对人类学电影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评述,把人类学中普遍关注的论题铺陈到读者面前,既富有文学的感性又不乏人类学的理性思考。[11]

2.专业培养方案的缺失与师资配置的不合理

(1)专业培养方案的缺失

与国内人类学界(如“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 ”[12])相比,民族音乐学界在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的教学与培养方案方面至今还没有在国内高校全面开展。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性学科。改善学科当前的培养方案,有助于促进与拓展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为纯粹用文字表述受到局限的音乐民族志书面文本,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因为传统的音乐民族志“书写”方式(书面文本)对具体的音乐表演场景进行描述与记录将变得越来越艰难。据笔者了解,萧梅教授曾于2007年和200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过两轮“音乐文化研究中的视觉方法”课程,该课程围绕视觉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并着重于影视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相关音乐民族志的影片分析。而在国外民族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比如美国UCLA等学校的民族音乐学课程,都开设有音视频编辑的课程。[13]因此,要想提升国内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水平,必须要从源头解决问题,设立科学、系统化的专业培养与教学方案,组建教学与实验基地。

(2)师资配置的不合理

综观国内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师资结构多是由理论型的专家学者组成,很少配备与民族志电影理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的专业学习多是基础理论思考与田野考察实践工作的训练,对田野音像素材缺乏音视频编辑技术的处理,以至于在参加学术报告与学位论文汇报环节,呈现的多是一种碎片性的音像资料,不能真正诠释与解读学者们的研究主旨。所以,尽快进行民族音乐学教学中的民族志电影的编辑与制作方面的师资培训。同时也可以引进或邀请影视人类学、影视拍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该专业在国内民族音乐学界朝着规模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方案、发展前景与社会价值

1.培养方案

笔者认为,纯粹的音乐民族志电影与田野中用数码录像机记录的电子文本有很大不同。音乐民族志电影一本会通过三个阶段开展实施,即是,前期项目策划——在场性质的记录与跟踪拍摄——后期的剪辑三个阶段完成。它不完全是单纯地对某场民俗音乐活动进行写实性记录,而是建立在清晰条理化的人类学理论框架中的思考。正如有人类学学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人类学片,必须将抽象的人类学观点和具象的视听语言融为一体。优秀的人类学片编导,必须具有娴熟的视听语言表达技巧、深厚的人类学理论功底以及敏锐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观察力和领悟力。”[14]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学习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等理论之外还要系统学习影视人类学、项目策划与撰写、影视制作等相关理论与实操技术(如熟练掌握人类学电影摄制的基本要求)。所以,有必要调整民族音乐学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细则。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实行两步走:一是专业的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的影视频拍摄与制作,包括录音、录像、视频后期剪辑与制作等相关技术。尤其是民族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要在第一学年必修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技能与实践理论,以及相关的影视人类学基础理论(如开设“影视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电影”等理论课[15]),且选择性开设影视项目策划与导演、影视取景(构图)、影视摄像、影视录音与照明、影视剪接(如非线性编辑技术)、影视美学基础等等职业技能与理论。二是结合田野考察进行相应的专业实践与实操训练。也就是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的田野考察为项目策划与实施对象,结合所学的影视理论进行现场与跟踪拍摄,以及依托实验室平台进行后期的拼接、剪辑等音视频技术的实践,使学生田野理论与影视技术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出专业的、更富实践性的“音乐民族志电影”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前景

首先,很多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十分缺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为熟悉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的专业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随着国家大力开展系列性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为音乐民族电影拍摄与制作带来一个很好的社会发展空间。据笔者在长期的田野考察中发现,诸多地方文化部门缺乏专业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搜集与整理方面的人才。即使有,多是音乐表演技能方面的人才,对民 族音乐学理论,以及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这些都不利于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搜集与整理,亟待需要此类专业人才充实其中。

其次,很多的广播台、电视台等文化宣传机构,缺乏真正的此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机构多是由学习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构成。有些部门虽然有音乐编辑方面的专业人员,但大多缺乏与之有关的音乐民族志电影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操技术,这些都不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工作。因此亟待充实这些机构专业人员的队伍。同时也为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就业问题解决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

3.社会价值

综观当下,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正遭受更多人为的破坏,一些原生性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灭绝,藉此结合音乐民族志电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记录尤为重要。因为它既促进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于音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电子文本,同时也是对传统的以书面文本进行搜集与整理工作的有益补充。正如有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潮流将带来淹没大量传统文化及其原有生活方式的危险。现代声像记录技术至少能够帮助形象化地保存一部分即将消失的文化中某些不可替代的特点,而且要比印成文字资料的方法生动具体得多。这一点在1973年于芝加哥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家代表大会上已明显被认识到。”[16]其次,优秀的音乐民族志电影,将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很多重要的参考资料与素材。为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的传统音乐电子数据库的搜集、保存工作提供很多宝贵的电子声像资料。

四、开展“音乐民族志电影节”播映与相关学术活动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5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2104

民族音乐学也被称作人类音乐学,19世纪后伴随着民歌文化的发展而诞生,是对具体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研究的学科。作为一门世界性的传统音乐理论学科,民族音乐学涉及国内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随着民族音乐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普及和推广,其已经成为了深化音乐理论研究的基石。培养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型人才,弥补了音乐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教学通常只是点到为止的缺憾,符合我国建设知识型社会的构想。

一、培养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意义和目的

(一)意义

1.对学生而言,培养其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素养,同时也为学生的理论创新创造了条件。

2.创建新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可以使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捷、高效。教师不再只是教,学生不再只是学,而是真正做到“教学”的融合,从而实现信息社会的“教学相长”。

3.以培养理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终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套全新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国内其他专业乃至整个高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二)目的

1.通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的理论科研,创建一套针对民族音乐学课程的系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专业的研究型人才,有效地提升学术论文的撰写质量,增加学术论文的发表录用率。

二、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研究型人才培养分为过程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过程培养是论文创作的基础,而论文创作是过程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研究能力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浮于理论层面,而是应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深入挖掘出民族音乐学理论最深的涵义。高校应与民族音乐研究机构建立人才合作机制,构建教学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系统的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带领学生进行课题调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教师的研究课题更具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部要求高校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同时高校学分制的改革也要求高校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在这样的环境和趋势下,要想创造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条件,高校应对民族音乐学相关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改革,整合课程类目,强化民族音乐学各方面知识的相融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更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3.鼓励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撰写

在民族音乐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主动专研某一课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各种文史资料,在分析、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大范围地涉猎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各个领域,拓展了自身的学术思维,提高了分析和总结能力,为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这样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加密切地指导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升其研究水平。

4.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的前提,民族音乐学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博,需要教师首先应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背景,其次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精彩绝伦的讲授,反之庸师平淡的说教方式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专研兴趣。而民族音乐学师资力量的配备,平均年龄应在30-40岁之间,学术队伍应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呈梯队递进,硕士以上学历为最优,这样一支知识结构优化、富有开创性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才是培养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骨干力量。

(二)论文写作的方法

1.拟定论题

民族音乐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就需要研究者能从中挖掘出具有探讨价值的关注点,选定金子般的题目。研究者应明确论文写作的目的,即通过观点的论述来推动研究进程,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大而宽泛的问题可控性低,只有细小的问题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才能够通过有限的内容表达清楚,从而使论文达到字字有据、句句有理的标准。

2.资料查阅

资料的查阅讲究“精、准、全”三个要素,查找思路是否精确到一个特定范围、选定的资料是否准确切题决定了文献资料的搜集效率。学生只有在课内外多阅读,积累足够的知识量,才能在进行论点选定时结合头脑中的知识量,对资料进行思路明确的搜集和判断。同时,数据搜集的全面性也能对论文创作起到有理有据的辅助作用。

3.整理大纲

在整理大纲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慢慢地调整思路,逐渐捋出逻辑顺畅、前后关系合理、结构完整的大纲来。

4.论文写作

撰写论文的方法包括演绎和归纳两种。演绎就是指从一般到特殊的表达,归纳则反之。论文结构应层次分明,主次分清,尤其对于独到的个人见解,应进行重点和透彻的阐述,从而使论文结构更加清晰,更富有创新性。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6

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央音”,位于首都北京,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中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乐队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和乐队学院、音乐教育系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ChinaConservatoryofMusic)位于北京市,是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素有“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美誉。

学校专业分布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三大类,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歌剧系、中国器乐系、音乐师范教育中心、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指挥系、管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另设有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生院、考级艺术中心和附属中学,形成了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多层次教学体系。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音乐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作曲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音乐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简称川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以“音乐”为主要办学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批准的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一系、声乐二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电子音乐系、舞蹈学院、艺术学理论系、歌剧与合唱系、成都美术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手风琴电子键盘系、流行音乐学、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国际演艺学院、传媒学院、艺术教育系、社科学院、数字艺术系、现代器乐系、戏剧系、艺术附中(本部)、继续教育学院(专科部)、基础部、艺术附中(新都校区)等31个教学院系,开办29个普通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美术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工业设计、绘画、舞蹈学

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简称“西音”,坐落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其前身是1948年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艺术学校音乐部”。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西北地区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设有音乐教育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艺术学理论研究室12个教学单位,另设有研究生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中心和附属中专、图书馆、陕西爱乐乐团等直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特色专业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专业、作曲(电子音乐)专业、音乐表演键盘乐器(手风琴)演奏专业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电子琴演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目前共设有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5个实验乐团。

重点学科

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

广东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广东省专业:钢琴

广东省重点专业: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校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1950年创办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195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留津部分)改称天津音乐学院。1973年,改称天津艺术学院。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天津音乐学院,分出美术部分另立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1个专业硕士(MFA)授权点,涵盖音乐表演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音乐学、作曲、声乐、民族声乐、民乐、管弦、钢琴、手风琴键盘、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影视13个教学系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形成了完备的专业、业余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中专—本科—研究生系列人才的培养体系。

重点学科

天津市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乐学、音乐表演、音乐学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表演、文化产业管理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施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秉承“立德、自强、崇文、精艺”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2个音乐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3个专业是特色专业,学校是湖北省高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品牌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56年起改用现名。2000年,学院由文化部直属划转上海市领导,现为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9月,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办学九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学校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涉及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22个方向,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目前国内拥有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音乐院校。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二级学科)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音乐文化史

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音乐舞蹈学

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7

引言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完美的表演技术与美学思想作为指导,人们对音乐的接受与满意程度取决于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意境,音乐的流传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体现音乐的自身价值,需要在音乐作品中融入美学元素,人们在创作音乐的同时就会对美学的问题进行思考,音乐的美学是研究音乐与人们感官理智的学科,通过美学促使音乐产业的发展更加完美,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

一、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内涵

音乐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艺术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音乐产业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核心音乐产业、数字音乐也以及唱片业,同时也包含了一些与音乐产业有关的外延性产业,例如音乐设备的制造、音乐软件的开发等,音乐文化产业还包括与媒体相融合的相关产业,例如音乐广播、音乐电视、网页制作等。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有的音乐文化活动都是在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活动,依靠人们的想象力与创作灵感,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对音乐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音乐文化产业,其核心要素是信息、文化、技术等无形资产,在音乐产品的价值中,无形资产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产品。

二、我国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音乐美学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发展,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学问学科,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思想家结合当时的音乐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论述与思考,从音乐的本源方面及音乐的美感方面,甚至从音乐的内容及形式方面对音乐进行阐述,这些阐述都以音乐思想的形式存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专门意义的学科。美学是一门学科的特指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提出,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大致可以分为情、意、知三个方面,理性可以通过逻辑学来研究,意志可以通过伦理学来研究,只有情感,一直没有相应的学科来进行研究,所以建立以一个全新的学科专门来研究人们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美学这一学科。音乐美学在我国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距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由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学起到了带头与骨干的作用,音乐美学是音乐与美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是通过美学的方法与观点来研究审美与音乐美的美学,同时也是音乐学中比较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美学的原理来研究艺术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的建设与发展会使美学研究的内涵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说服性。音乐美学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作为基础理论,其作用在于对音乐的评论提供强有力的原理。作为音乐评论者自身也要有较高的美学修养,能够自觉地把美学作为音乐品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美学主要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把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问题,分析人与音乐的本质关系,揭示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相关问题。

三、音乐文化产业中的美学规律

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中,音乐曲式的结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以及人的情感运动过程的逻辑概括,音乐在时间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中,人们的审美追求是大有不同的,不同的曲式结构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在追求音乐结构美的同时,不但有人们文化心理的原因,而且还有人们普遍存在的审美心理需求,是音乐文化产业从生活事件到艺术事件的有效转变,艺术性质强的音乐是存在一定结构的,作曲家们通常把音乐创作分为三个层面:感官层面、音乐层面和表达层面,感官层面是通过音乐来刺激自身的内在感觉,音乐层面是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进一步关注音符组合的方式,表达层面是要研究乐曲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如果不去认真分析乐曲的音乐结构,优美的音乐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四、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中的意义与功能

音乐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我国独特的美学特色理论推动着音乐文化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心理、大众文化的载体,还是娱乐媒介与音乐艺术,都需要独特合理的美学特点,美学观点建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传统的美学思想,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建立起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意蕴,用流行音乐来表现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思想要渗透到音乐当中,使音乐更加具有开拓性,相互依存,开创出流行音乐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如下:1.对音乐的传播与发展。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中起到传播与发展的作用,很多音乐作品都是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造之后才被听众们所接受的,对社会产生广泛与深刻的影响,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作品要通过作曲家反复的磨合,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巨作,只有艺术中含有美的元素,才能被人们广泛地流传。2.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要通过人们感情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来实现,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陶冶情操,使人们身心愉悦,对聆听者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的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感知、想象力,促进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发智力,增强人们对情感的体验,人们生活的环境属于群居性,音乐可以成为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方式,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音乐之间的传递,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3.信息传递功能。完整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其中包含着完美的画面与意境。人们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观。音乐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烙印着过去,记载着现在,憧憬着未来。通过音乐的传输,流传着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通过音乐中信息的传递,使人们更加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加促进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音乐发展中美学内涵的培养策略

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更好地体现,在体验音乐内涵的过程其实就是对音乐本身进行分析的过程,音乐中的美学可以更进一步地揭示音乐中的内涵,在音乐产业发展中,蕴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场景,通过美学的转变,被人们所接受与喜爱。1.技术与表演相统一。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舞台,在舞台表演中,技术与表演是分不开的,缺乏表演技巧,就会使音乐的呈现缺乏感染力,表演也就丧失了自身的价值,舞台表演技术是突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相结合是实现表演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首先要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含义,体验到其中的美,把高超的技术与深刻的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达到启人心智的最终目的。2.时代与历史相统一。音乐作品的历史性是指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历史风格,时代性是指作品要有新时代的精神,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历史时代下的产物,表演者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来演绎作品,要求音乐作品的表演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发现全新的因素,注重音乐艺术的个性化发展,把时代精神与当代人的审美观点结合在一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表演效果,使人们拥有深刻的记忆,真正地发掘音乐中的美,感染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激发对音乐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从美学的角度接受音乐的广泛流传。3.真实性与创造性并存。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秉承真实性与创造性并存的原则,符合音乐发展的规律,真实性是指音乐表演者要热衷于原创音乐作品,把握住音乐时代的风格,认真分析与研究音乐作品的载体形式,体会到音乐地真正内涵,用审美的心态来欣赏与演绎音乐作品,认真地对待乐谱,通过二度创作把作品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接受,传承音乐文化精神。结语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意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音乐实践主体的意向性活动,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被人们所接受。通过美学的介入,可以使音乐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体验出音乐中的内涵,音乐原作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音乐作品,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要通过音乐表演的手段把符号体系变成实际的音响效果。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人们对音乐也比较喜爱,美学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音乐美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关于音乐美学对音乐文化产业的影响还有待于更深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音含美乐孕哲——根植于音乐“本体”的“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

[2]薛瑞芝.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研究[J].音乐时空,2016,(1).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8

【关键词】

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他相对发达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比较,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专业化人才以及基础性设施设备配备方面都比较匮乏。然而,随着社区音乐教育日益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树立新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以及如何培养社区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可以有效划分成几个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音乐教育办学模式的职业化

其主要特点为:具有明确的职业化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关注对国内外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重视对学生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将作曲理论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际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联;教学理念符合时展的需要。职业化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胜任实际音乐教学工作。在授课形式上排除钢琴课属于个别课之外,其他课程都属于集体课。然而,因该模式往往将职业化的办学模式作为教学核心,不会开设相应的声乐个别课以及专门化的舞蹈课的等,在挖掘学生舞蹈表演潜力与声乐表演潜力上相比之下存在不足。此办学模式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

(二)传统的专才式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传统专才式模式对音乐培养目标不能够准确化理解,因受到专业化音乐院校不同程度影响,一般情况下,学校师生仅仅对音乐技能课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教育类的课程,具有“轻教育以及重音乐”与“轻理论以及重技能”的思想观念。从课程设置出发,该模式几乎不会设置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职业特点,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潜力上都不能够得到充分挖掘。此办学模式主要包括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等

(三)扩大招生后部分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从办学特点分析,该模式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经济性效益。但由于生源增长过快,而学校的各方面没有及时跟上,便造成学校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馆不够,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学设备陈旧等等不利教学状况,在学校不进行大的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实施比较专一化的教学计划,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变化和改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专业量多而面窄,选修课少,必修课多,而且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全面的文化修养知识,视野窄,人文素质较差,思路不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另外,教师授课具有较强的师徒关系色彩,我们虽然大力倡导教书育人,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是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格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现象,主要体现在过细以及过多,出现与城市性社区音乐教学脱节问题。一般情况下,音乐专业的课程有基础乐理课程、中国音乐史欣赏课程、合唱指挥课程、艺术概论课程、民族音乐课程、歌曲作法课程、和声课程、配器课程、声乐课程、复调课程、视唱练耳课程、欧洲音乐史欣赏课程、钢琴课程、舞蹈课程,大致由音乐专业技能教学以及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两大部分组成。而且专业理论课程更加注重西方音乐作品,轻视中国音乐作品,且各学科间缺乏彼此联系与沟通。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喜欢照搬专业院校,不重视城市社区大众通俗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一般音乐教育专业仍普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一味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忽视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以及音乐学习能力的积极培养。现在大部分学校音乐理论课教学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并没有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而只是把教案从黑板复制到投影仪上,上课的时候老师往往在上面口若悬河,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成为部分同学逃课理由,严重影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主动性。

(四)实习活动不能真正落实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目标淡化、教育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对教育见实习活动并不重视。教育见实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教育理论知识的检验、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都要通过教育见实习来实现。教育见习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学校也很少组织学生见习。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一学期进行,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因为学生返校后忙于毕业演出和论文答辩,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而且教育实习多数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监督检查和组织管理,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参加实习。

三、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面向地方基础教育,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端正和明确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根本。调研数据显示,一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走到社会基层,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相关的工作,且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的社区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人数比较缺乏,而且教师素质也急需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差距,造成这种现象意味着地方高校在培养音乐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看来,科学的定位培养目标并自觉承担为城市社区培养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首要的任务。具体看来,城市社区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热爱社区音乐基础教育事业、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质、优异的教学能力、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教育创新研究能力等。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后,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将有序开展。所谓教师教育,其特点是将学科性教育与师范性教育做到相应结合。那么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专业应同样是音乐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强调素质教育,构建音乐教师综合素质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文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是现代音乐教育所一直强调的。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上的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必须要在此前提下,不断关注学生在音乐文化内涵上的培养,促使学生加强对音乐价值的积极探索以及开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阶段的社区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需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综合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1.完备的文化知识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基础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化的重要成分。要想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只有追溯到音乐本身所处的环境并将其还原于其所在的大文化背景中。因此,具备相对完备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属于音乐教师应有的基础性素质。通常情况下,音乐师范生在正式入学之前往往具有文化基础差以及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在文学课程、地理课程、历史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上的学习。通过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拓宽其知识口径,实现音乐专业课学习以及文化课学习的共同发展。

2.综合的专业能力是社区音乐教师的根本

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音乐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的运用。针对城市社区所需求的音乐教师来说,现阶段一个社区往往只有一名专业音乐教师,其不仅要完成正常的课堂音乐教学,还要在平时的社区文艺演出中进行设计与排练,合唱、舞蹈、乐队等活动的组织也要具备指导能力,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全面多能的专业能力。由此看来,现阶段对乐教师的综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歌唱、舞蹈、演奏、指挥、音乐鉴赏等。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音乐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音乐审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3.较高的教学水平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关键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其终将面向求知者传授知识,因此,教学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关键。音乐学生接受基础性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还必须要深化以及强化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以及音乐体验能力,进而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不断破除单向音乐知识传授教学思想观念,形成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三)增设前沿学科课程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由音响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学技术、音乐艺术相结合的电脑音乐及其创作技术已趋于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经常可以见到,比如戏剧音乐、演唱、广播、音乐创作、舞蹈、电视之中。因此,开设电脑音乐课程应该是大势所趋,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引入课堂,也可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与音乐欣赏、基础乐理、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声乐等课程相结合,可使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质量

针对以往教育实习走过场、流于形式的情况,应对教育实习加以规范。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演练,对学生了解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实际,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和锻炼从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晚会和音乐欣赏会,至始至终让学生自己构思、筹划、组织、导演、主持、和演出。学校应该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和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城市社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甚至还可以和他们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做好跟踪和访问,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9

前 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呼吁重视音乐教育的困难时期,到以唱歌为中心的初创时期,再到介绍、模仿外国音乐教学经验的发展时期,直至今日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至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共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享受成功。)的确立,这一系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也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光辉前景。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一、音乐类高师教育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教育,面临着诸多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改革仍相对滞后,因此音乐类高师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更为迫切。音乐类高师教育的基本模式曾经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音乐类高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小课,轻专业大课;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师范教学在方式方法上,普遍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等现象,使学生到了学校工作岗位后才发现对工作不适应的状况。

二、音乐类高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类课程设置过少

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实践类课程不足,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学生以主修专业课学好为最终目标,以至于有部分学生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毕业后不安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或不胜任中小学教育的多样性,它严重阻碍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标》要求:“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而担当这种“音乐课堂组织和引导力” 培训的“ 音乐学科教学论” 课程由于课时安排很少,教师为赶教学进度,不得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如何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试讲”和“评讲”的实践演练,也忽视了对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研究。因而就难怪学生在课堂教学实习时会出现:教案设计缺乏灵活性、设问空洞且难以回答、答案缺乏多元性思考,并且在实际操作时流于对教案的背诵无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启发性的解释等等现象。

(2)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设置比例失衡

过去,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音乐类高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培养的重点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科学专业知识,而不是通过培养使学生成为专门的音乐教师。在这种大的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甚至老师都普遍强调专业技能,忽视教育课程在培养音乐教师中的重要性。

三、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1)增加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并与实践相结合

增加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保证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利于学生在以后的音乐专业教学中能运用各类教育学科课程知识。我认为除了传统的理论课、外语课、体育课等外,还要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建立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增加如音乐审美类、音乐表现类、音乐创造类、音乐与相关文化类、音乐教育类等五大类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从而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未来所需要的不仅是实践型教师,更是研究型教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高师院校应增设教育科研基础理论课程并通过优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加强教学理论及论文写作指导等途径来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构建理论平台、引导实践研究、创设学术氛围、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来培养音乐专业师范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基础教育工作,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应该改革和优化。首先应强化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其次应引入并增加选修课程范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多种能力发展;另外应增设教育科研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还应组织相关艺术活动,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科课程应属于专业性课程,它是把 “学术形态”的音乐知识转换为“教育形态”的知识,再把“教育形态”的音乐知识转换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重要平台。

(2)增加实用性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必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即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具体课程体系分为以下模块: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来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和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名著欣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舞蹈、艺术概论、大学文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科目。专业选修课包括钢琴、声乐、器乐等科目。这部分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拓宽加厚,是知识核能力结构的最底层部分。2、思想政治理论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形势政策等课程。国家制定的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公安排263学时,占15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理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教育。3、人文知识课程模块。这类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中,包括大学文学文学、文学作品赏析、历史知识、政治法律等,占6个学分。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人文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为人文知识和音乐艺术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学更是和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艺术就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体。4、教育课程模块。这类课程的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声乐教学方法、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课程,占12学分。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沿袭着西方19世纪末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式,音乐教育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写作到音乐的表演、审美观等都几乎是西化了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内容和体系陈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运用,如传统和声的学习比较枯燥且实际应用的效果不好,而受后现代“新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对没有应用价值的东西兴趣淡然。根据这个普遍规律,笔者主张开发实用性课程,把传统“和声”课改为“实用和声”或“钢琴和声”等,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精品课程《音乐创编基础》,该课程注重实际运用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注重各门学科的互相联系和相互渗透,将和声学、曲式学、音乐欣赏、作曲、钢琴伴奏等传统教材中的精华与实用的理论综合地编入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这样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高师音乐课程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扩大选修课程范围,确立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具有现代音乐师范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由于只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其所学理论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了训练声音技能、技巧外,课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课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在钢琴课上可以把即兴伴奏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3)优化考试考核方式

当前,我国音乐类高师的教学改革,正纵深发展,其核心关键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尤其重要的。在教学考核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中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考核方法上,由于历史条件、传统观念等原因,学分制这种较为成熟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尚没有被我国广大高师院系所使用。而学分制因其学时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等优势,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和个性自由,国外高校已经广泛采用。音乐类高师课程教学考核也应遵守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例如“模拟课堂”,把同学分成若干组轮流扮作学生,在此课堂中要融入歌曲的即兴伴奏,以及教唱等环节。将平时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核。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四、结语

音乐师范系未来的音乐教师还要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并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已有的教学法上,及时把握音乐教育法的最新动态,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定期深入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实习锻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出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五十年之回顾与思考[M]1999年04期.

[4]郑建林.[J]沈阳,辽宁教育与研究,2006(4).

音乐学结业论文例10

歌曲写作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一门音乐理论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各种体裁、题材歌曲作品的能力,同时要求培养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

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如何进一步培养,怎样针对地域性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以适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出发点,将地方音乐融入歌曲写作课程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和实践脱节

20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音乐技术理论受欧美、苏俄体系的影响严重,课程内容基本以此为蓝本构建,给中国本土音乐创作理论带来较大冲击,这在歌曲写作课程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教学上,侧重于单一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作曲和编曲的实践环节兼顾不全,造成了理论课堂变“瞌堂”,学生兴趣不浓,创作的理论作品出来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有较好地利用实践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二)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域特色,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歌曲写作课程教学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所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同的仅是教学程度的深浅与分配课时的多少,没有突显本区域特点,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利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通常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及文化机关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音乐人才,以及专业文艺团体从事演唱或辅导工作的专业艺术人才为己任,而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专业的音乐工作。前者的接触面更多地表现在大众音乐、流行音乐,甚至是地方的民族民间音乐,后者则主要研究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如果始终以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承袭下去,必定会出现专业教学与所需人才的脱节。

二、将地方音乐融入当地普通本科院校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构想

将地方音乐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对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结合地方资源、突出区域特色的一次教学尝试。通过对当地音乐的采风、调研,挖掘地方音乐的音乐特点,将其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将地方特色的音调融入现代歌曲的创作中,体现传统风格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传统音乐文化起到传承和传播的作用。同时在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住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体验,优化歌曲写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方民间音乐进行采风、学唱、记谱,让学生能够接触到鲜活的民间音乐文本,为歌曲创编奠定基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与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理论基础较差,音乐语汇相对贫乏,如果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音乐创作,对他们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写作歌曲之前,教师配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些训练。例如,熟悉并背诵地方的民间歌曲和器乐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通过对当地民间音乐进行采风、学唱、记谱,熟悉并掌握本土的音乐素材,为歌曲创作积累了丰富的音乐语汇。

2.分析地方音乐的音乐特点,把当地典型、特色的音调融入歌曲的创编中,创作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作品,传承并创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来自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地方音乐文化是当地历史文明的见证和精神文化的象征,为生活在本土的音乐创作者提供其独享和坚实的个性依据。分析其音乐特点,提炼其特色音调,对当地民歌进行不同形态的改编,对一些典型的音调进行模仿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唱、多听、多分析、多写的训练,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写作歌曲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较好地传承和发展了当地的音乐文化。

3.将歌曲写作课程与

兴伴奏课程结合,构架以地方音乐为专题的音乐会,建立创编与演出相互结合的音乐实践课程。歌曲写作与即兴伴奏两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二者本身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单声部旋律线条的创作,而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任务则是多个声部的旋律创编。两门课程完整结合,让学生进行分工创作,创造一系列地方特色鲜明、形式完整的歌曲作品,结合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风格,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编能力与舞台表演能力,而且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地方音乐的创作与演出实践,培养了其学习兴趣,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其学习主动性。

三、将地方音乐融入当地普通本科院校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意义

1.将本土音乐融入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住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体验,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起到传承和传播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的今天,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价值得以凸现,认识、了解、研究和保护地域性音乐文化对于保护各类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地域性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其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并经过长期的交流、整合,从而形成当地音乐文化的特质和地域风格,充分反映了当地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将地方音乐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创作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歌曲,充分发挥了地方本科院校传承和发展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责任和职能,逐步形成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中心,影响周围区域的音乐文化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服务。

2.把地域音乐文化与地方本科院校音乐课程设置接轨,突显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为建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本土特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要办成有区域特色的院校,就要立足于本土,加强增设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在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增设本土特色理论课程,并将地方课程内容融入其他主干课程之中,不仅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且突显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如开设地方音乐文化概论、地方民歌曲艺鉴赏等理论课程,并将课程内容适当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不仅加强了各理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且为“包容性”较强的歌曲写作课程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不可或缺的音乐素材,为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加强了歌曲写作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相结合,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相对实践课程,理论课程较为枯燥、单调,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借助实践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民间音乐的采风、学唱、记谱、编创的实践过程,加强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创编与演出相互整合的音乐实践课程的建立,改变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课程倾向单一理论的传统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学以致用。

结语

歌曲写作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一门重要的学习训练课程,不仅应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完成整首歌曲作品的创作。地方音乐为歌曲创作提供了素材,是创作的种子。我们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发展并让其保留在当代歌曲作品当中,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义务、有能力承担这一使命,地方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从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入手,尽己所能,为高校的办学特色献计献策,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注: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资助项目(44号))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歌曲创作90题[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