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想作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59

思想作风论文

思想作风论文例1

2、立足岗位,开展深入讨论。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落脚点还应是立足岗位,全面提高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办公室是门户和窗口,作为综合职能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待人接物方面,不仅关系着单位总体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充分反映着单位的工作面貌和对外形象。办公室全体人员都要通过学习活动,立足岗位开展讨论,认真回顾自身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情况,尤其要对照文件要求,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时时处处以文件精神为行动准则,积极营造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纪律意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狠抓落实,推进各项工作高水平开展。狠抓落实,是一切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和保证。每项事业的进步,每次发展的跨越,都要靠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来取得,都要通过一件一件实事的落实而积累。狠抓落实,需要强化责任。要把责任明确到个人,分工负责抓落实。通过狠抓落实,坚决抵制“慵懒散拖贪”现象,切实解决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差、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问题,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各项工作高水平开展。

二、办公室思想作风建设的成效

通过开展加强办公室思想作风建设,要能达到如下的效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办公室工作任务重,事情繁杂,要求高,压力大,更加要求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过程中,办公室通过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能进一步做到围绕职责,改进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在工作中能做到政治坚定,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勇挑重担,能保持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上级单位、兄弟单位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积极主动按规定、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2、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执行力

办公室能认真研究工作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健全、完善措施,增强责任意识,做到“工作定位高起点,要求高标准,落实高质量,完成高效率”,将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到位。首先是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能够做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勇于创新,奋力破解各种难题;第二是始终牢记“责任”二字,将责任转换成自觉的行动,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勇于负责,按质、按量地完成计划或任务;第三要提高能力,专注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够做一个专注工作的人,做一个“带工具”的人;最后是能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做到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认真完成好领导交待的每一件事,保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每项工作任务。

思想作风论文例2

2.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真正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且,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每一个时间的思想认知都在发生着改变,对于知识的学习认知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些学生也会因为就业方面而开始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往往不会对知识功能有着深入的了解与体会,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抱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就会决定最终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高效学风建设的有效实施。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着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认知学习的必要性。

其次,针对当前社会中对学生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探寻思考,从而采取合适的解决对策,促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真正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复合型人才。

抓好典型教育,发挥“学生学风建设带头人”的作用在同学中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突出的学生担任“学生学风建设带头人”,做到典型引路,对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力求在学生中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报告会”为引导、“知识比赛”为牵动,开展好学风教育系列活动要根据大学生的现阶段特点,在他们学习过程的轨迹上设立一定数量的“加油站”,随时把握和调整同学们的学习“原动力”,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势。

思想作风论文例3

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它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党风建设的相关理论,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建设理论。因此,马列主义关于党风建设理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党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列主义党风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为建立和健全工人阶级政党而奋斗一生,一直非常重视党风建设,在许多著作和学说中皆有体现,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作风建设归纳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从实践出发、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各种恶习对党的侵袭等四个方面。[1]P81-82关于民主集中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但他们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已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思想。[2]P44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共产党的宗旨、党内生活的基本原则等。[3]P15-18尽管如此,要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要保持应有的品格和良好的作风,必须坚持党内思想教育与刚性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P4-5

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风建设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的党风建设理论。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涉及到无产阶级政党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列宁党风建设的重要理论,如在孟金的《党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中提到,“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境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重要最可怕的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在党风建设实践过程中,还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党风建设思想。[5]P12同时,列宁认为要坚决同作斗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扬民主监督的作用等等。[6]P7-8列宁对于党风建设理论不仅给以极大启发,而且成为其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理论和思想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也为党风建设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意蕴深远、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有学者就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的应用方面,来分析党风思想形成的过程。学者王习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精髓,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孟子的“民本君轻”思想到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从孔子的修身、内省到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等三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对党风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7]P15此外,艰苦奋斗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中国共产党人把艰苦奋斗作为在革命中应该具有的优良作风。[8]P6

二、党风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的党风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党风建设思想不仅受马列主义党风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同样也受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实践的影响。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共产党党风建设实践进行了研究。赵品华对井冈山时期党风建设实践进行深入探索,他主要从组织纪律、管理制度、群众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党在井冈山时期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9]P13-23李文静、谢佳奇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夕党风建设实践的探索,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把理论学习、思想觉悟提高作为作风建设前提,牢记“两个务必”,重视从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0]P58-59党风建设思想还同党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同各种非无产阶级和“左”、右倾错误思想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在革命战争实践过程中形成。[8]P6-8此外,张晓燕则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社会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索,认为在这期间,党非常注重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新型民主政治,维护人民民利;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开展社会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等方面,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11]P13-1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的党风建设实践进行探索,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

党风建设思想是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地研究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诸学者对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三阶段论

王艳芳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将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党的成立到),主要论述党的具体纲领、决议、思想问题等;正式形成阶段(到党的七大),纠正错误思想、开展整风运动、“三大优良作风”形成,标志党风建设思想逐渐成熟;丰富和曲折发展阶段(党的七大之后到去世),主要论述全国胜利后,为了继续巩固我党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开展一系列党风运动,防止党内和作风的形成,特别在“”时,对国内阶级斗争状况做出错误分析,导致党风建设曲折发展。[8]P8-10赵嘉敏在文章中也提到党风建设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三阶段。但不同的是赵嘉敏把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作为单独的一个阶段,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以及所面临的考验,对党风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带领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发展和实践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使其党风建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2]P23-25此外,韩振峰总结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历史经验过程,从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也把党风建设思想形成过程分为三阶段。唯一不同的是他把运动作为一个独立阶段,认为运动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党的建设的伟大创造。在这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关于党风建设方面的探索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党风建设思想,他还指出“三大作风”的形成及在理论上的概括,是党风建设思想达到成熟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13]P1-2

(二)四阶段论

阮家涛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把党风建设思想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党的建立到大革命时期),系统论述对党风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实践,以及面对党内错误思想,发扬优良作风;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开展党的具体工作、纠正党内错误思想路线;成熟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论述抗战时期我党的群众工作、整风运动以及“三大作风”开展等;完善时期(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论述我党执政后的具体工作、组织建设、思想问题以及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核心,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党风思想。他之所以认为党风建设思想萌芽于1921年党的初创时期,是与党的建设思想分不开的,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各方面的理论、革命经验都不成熟,对中国国情研究不多,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党风建设思想还处在萌芽状态。[14]P17-22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党风建设思想形成过程的探讨,主要以建党初期、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等党风建设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划分标准。其划分阶段的表述上存在差异不大,大多数以中国革命发展史来进行论述,若结合在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加以分析,会使其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叶中,邓联繁.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视野―基于宪法学思维方式的一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宋镜明.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晋乾奉.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4]彭朝阳.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6.

[5]孟金.党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陈登才.马克思列宁关于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4).

[7]王习贤.对党风建设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J].湖湘论坛,2006(5).

[8]王艳芳.党风建设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

[9]赵品华.论井冈山时期党风建设实践及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11.

[10]李文静,谢佳奇.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实践及经验启示[J].理论导刊,2014(3).

[11]张晓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

思想作风论文例4

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超级秘书网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思想作风论文例5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作风建设,陆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体会,认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点和突破口是要大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

一、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重要问题

同志曾经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长期以来为培育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一)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风建设的首要问题

对于学风问题,同志曾经讲道:“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1]。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学风问题,他尖锐地批评教条主义,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2]他郑重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次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党的历代领导对学风问题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学风问题的高度重视。如果一个政党学风不端正,党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党性原则和能力素养必将失去基础,那么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乃至生命力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党历来将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首要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风的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它所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风和党员的党性修养。同志是马克思主义文风的一贯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他尤其反对党的领导干部写“党八股”文章,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演说中,将属于“党八股”的罪状一一列举,倡导生动、活泼、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邓小平同志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3],揭示了文风在党的领导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研读系列讲话,可以看出,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文风建设,还明确地指出了当前的文风问题主要表现为“长、空、假”,强调“文风不是小事”。指出:“文风不正,危害极大。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4]文风之事历来不可小觑,它反映着学风、展现着作风、明确着党风,表达着立场、观点、方法,是展现着我们党的创造力与活力的重要侧面。文风不正,不能够用基层和群众能够听明白且管用的语言来行文和说话,这就会影响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影响真抓实干和执行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党的威信,影响党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正文风是转作风的重要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是内在统一的

学风是文风的实质,可以说,文风是学风在语言文字中的体现。学风自然会影响文风的形成。因此我们党在党风建设方面,向来遵循和倡导学风、文风的一致性。思想的诞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相统一的成果,他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善于运用新鲜、形象、通俗的语言论述解释他对中国革命实践的认识、思想和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学风,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建设,提出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一重要思想。党风、学风、文风不正,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滑坡,小平同志还讲过:“我们也有好几次挫折和失败的教训,而每次的挫折或失败,都是学风、党风、文风三风不正占统治地位的领导所形成的恶果。”[3](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同志将作风、学风、文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全党对“三风”建设达成了共识,开创了改革实践的新格局。因此,学风、文风与作风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风和文风建设是作风建设这个大系统中的相互交融的子系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文以载道、道以化人。文章可以体现学习的成效和用处,文章中的道理也可以促进人的学习和教化,学与文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文风相统一,就是坚持学习与应用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是第一个明确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为党的学风之人。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1]在时曾批评某些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不正文风,他主张抛弃党八股,极力倡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风。

邓小平同志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重要倡导者。在《邓小平文选》中可以看到,他极少直接引用马克思、列宁、的原话,从不把别人的经验当成公式来套。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了“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学风思想。“”之后,为恢复党的优良文风,他倡导开短会、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并率先垂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开会,做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2]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在推动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中,更加重视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文风。当前,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们国家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和实践,学用结合、增长本领。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5]对于文风,同志提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4]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还是普通党员和干部,离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文风,都会导致根基不稳、无所建树,并且还会使党的理论和思想距离群众越来越远,难以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以良好学风文风带动各项作风的持续改进,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履行好工作职责,从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

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从哪儿来?只能依靠学习和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现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学习和运用理论,不断培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

(一)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做好一切工作打下前提和基础,也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学风文风的必然要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提出:“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在我国是得天独厚的。从我个人的经历中,我的确深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我们在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交叉学科),如若丢弃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瓜了!”[6]作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大师尚且如此认为,那么对于党员和干部来说就更应该学好理论、用好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自己成长为懂理论的实干家。不管是年轻同志,还是资深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系列讲话精神;都应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耳聪目明、坚定方向,在成长和奋斗中不断形成前进的动力、务实的精神、实干的品格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更好更快更稳健更有成效地做好工作、推动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究,让学风文风更接地气

调查研究是反映客观实际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环节,也是文章思想和内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也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重要途径。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指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申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思想。他批评党八股:“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1]

对于党员和干部来说,认识社会、改进工作、推动事业,离不开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基层现状,设身处地地研究群众关心的问题,只有这样学习才更有深度、文风才更有温度。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只有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三)突出问题导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就在于“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就是要重视学习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深入学习并学以致用。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应有之义。邓小平同志历来倡导坚持问题导向,他曾反复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的语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直面问题一针见血,决不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同志反对不坚持问题导向的空话、套话,认为这些空话、套话“没有针对性, 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 没味、没用。”[4]因此,每个共产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学习正确认识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学识和思想。与此同时还要锤炼“实”的文风,做到写文件、做报告、发表文章,都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使时代要求反射于思想和文字之中。

(四)坚持厚积薄发,不断锤炼有深度、力度和温度的语言风格

同志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开创了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其大气磅礴、生动深刻的语言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目的也是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易于感知党的声音、党的温暖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从而自发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为此,我们要学习和积累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和贴近当代群众实际的语言风格。同志谈到语言文化学习,曾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1]同志的语言风格,也常常是老百姓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给人留下深刻启发。他在正定工作时,批评那些怕担风险的同志是“还没抬脚就怕摔跟头,那就寸步难行,什么事也干不成”;在宁德,鼓励人们大胆改革是“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浙江,对转方式、促发展的要求是:“要努力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为《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撰写短论,先后发表文章232 篇,为践行优良文风树立了榜样。到中央后,一系列充满力度和温度的语言,如“打铁还得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为广大干部群众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这是他从政多年来文风的一贯体现,也是他长期以来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结果。

总之,优良学风文风的锤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产物。更为形象而具体地说,它就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文化积淀等要素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有各方面的火候和功夫到了,才能释放出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思想作风论文例6

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党风建设思想是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丰富生动的实践性。同时,党风建设思想也不是凭空从革命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其具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1958年8月19日,在北戴河会议上讲话时,形象地比喻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①。当然,人们对的“马克思加秦始皇”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在此探讨党风建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马克思加秦始皇”就是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古代优秀传统的结合,它形象地说明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其中党风建设思想也是如此,是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的结晶。

为此,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党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与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从组建无产阶级政党那天起,就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建设问题,对党风建设有着许多著名的学说和论断,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党风建设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联盟和对欧美国家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对共产党员的作风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员必须具备优良的作风。要求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成为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切实维护党的团结,坚决反对宗派主义,将工人阶级团结作为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要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发展的强大武器,注重提升党性观念,和传统的错误的观念作斗争。同时,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还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原则,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党风建设。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上述观点主张,成为党风建设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特殊的经济形式、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对民族的行为方式、伦理规范、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等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党的理论和思想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注重从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党风建设思想是在我国具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性、保持世界无产阶级先进思想之外,同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在我国《汉书》中就曾经出现过,后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进行了丰富和创造性完善,将“实事求是”提高到党的思想战线的战略高度。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我国古代“民为邦本”、“民本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等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异曲同工之妙。

党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是我国首次提出“党风”概念的人,对党的作风建设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党风建设思想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建党。所谓思想建党,就是要把思想作风建设置于党风建设的首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将思想作风建设置于党风建设的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切实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水平,才能在党内根除不正之风,实现党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在中共党史上,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也就是在著名的“古田会议”上,首先确立了“思想建党”的方针。古田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对错误思想进行纠正的方法。还在运动中,通过整党整风的方式,对犯错的同志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予以妥善处理。后来,在党的开幕词中提出,必须通过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的方式,克服队伍中的严重缺点。思想建党,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了从主观世界上解决党风建设中的问题。因为党风问题是世界观在行动上的表现,只有改造好主观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才能克服、主观主义等不正之风。

第二,群众建党。所谓群众建党,就是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从我们党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和概括的。建党以来,我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保障了群众的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群众斗争的失败。群众的斗争需要党的正确领导,但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党的一切事业更加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如果我党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必将一事无成。“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还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和人民群众相结合。”②始终认为,党的生存、发展、壮大中,是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是决定性的因素。认为,正确的领导均必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只有我党始终保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支持,才能使党的地位得到巩固发展,我党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联系,是我党区别于任何其他党派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开展任何事业的目的均是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出发,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第三,民主建党。所谓民主建党,就是我党开展一切工作都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制约,这是党风建设中的一贯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使党风得到端正的重要方法。认为,如果我党不注重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就无法让群众的意见建议得到集中,所以就无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战争与开展社会建设,无法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除此之外,还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唯一方法,但是只有在民主状态下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还需要切实加强监督制约,因为党员干部的素质是不平衡的,并且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那些素质较低的党员干部在受到客观环境负面影响之时容易发生蜕变,通过加强监督制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严肃党纪、端正党风。

第四,廉洁建党。所谓廉洁建党,就是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要求严厉惩戒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党纪,这是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以非凡的气魄与胆识,开展了一次次肃内腐败现象的活动,严肃党风党纪。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端正党风党纪,否则必定产生极大的危害,为此必须“杀一儆百”以挽救和教育一大批党员干部。必须严肃党风党纪,对不合格党员必须通过党纪清除出党的组织,对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决予以法律制裁,以平民愤,并且借此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警示教育。中共中央于1951年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批准逮捕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最后对其处以极刑。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过程中,有人建议为他们留一条活路。为此案件进行了说明:“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犯有各种不同错误的干部。”③始终认为,必须对犯有各种错误的党员干部依据党纪国法进行处理,这是一个从严整治党风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挽回党的影响、赢得民心。

党风建设思想内容丰富,除了上述思想建党、群众建党、民主建党、廉洁建党之外,还对党风建设提出了许多主张。比如,曾经号召、组织开展了上次大规模的政党整风运动,将政党整风作为开展党风建设的好形式,取得显著成效;将坚持和践行“两个务必”作为党风建设和主要形式和方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的这些党风建设思想构成了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风建设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党风建设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推进党的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风建设思想是我党开展党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我党开展党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党风”的概念,并对党风的内容做出了界定,认为党风包括党的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文风等,这些党风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而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党的作风的本质所在。还创立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理论,“三大作风”成为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性品质,成为我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和我国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为进一步发展党风建设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方针,有利于我党长期保持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促进了整个社会风尚的转变和改进。成功地探索出了通过“整党整风”开展好党风建设的有效形式,增强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党风建设思想,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国情实际结合的产物,有效推动了马克思党建学说的中国化进程,并使马克思党建学说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党风建设思想存在一些局限性。高度重视“思想建党”,从共产党员个人的品质和思想方面加强党风教育,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制度建设、体制机制保障,对于完善法律制度惩戒腐败方面有所欠缺。在分析腐败问题和党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之时,将其根源单一化,认为这些都是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结果,从而导致其思想走上了极端化。通过大搞群众性大批判大运动的方式开展党风建设,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

党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党风建设的形势总体是好的,尤其是十以来的包括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党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学习风气不浓、和形式主义仍有市场、干部队伍选拔任用存在不正之风、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方面的问题。党的作风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坏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风建设思想给我们的当代启示意义在于:

第一,始终坚持开展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当前,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建思想中“思想建党”的观点主张,始终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常抓不懈。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切实加强党性教育,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前,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辉煌成果,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执政党的干部,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诱惑越来越多、越大越大,必须通过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方式,让广大党员干部不被金钱、美色以及其他各种诱惑侵蚀。要通过建立党员推出机制,将那些在思想上产生腐化变质的党员干部及时从党的组织中清除,保持党的纯洁性。

第二,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促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坚持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风建设思想,扎实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式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将党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到位,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13年6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问题。”强调要根除的“”,严重违背了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我党只有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促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根除“”,才能在新时期新阶段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拥护。

第三,始终坚持党的集体领导,促进党员领导干部领导作风的转变。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60多年,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更加巩固,但是,此时我们的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放松了警惕,忘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体现在领导作风上,极少数领导干部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居高临下地对人民群众指手划脚,部分领导干部盛行“我说了算”的霸道主义,认为一切以自己说了算就证明自己的能耐,是党的领导干部强势的表现。殊不知,这些做法是和党的集体领导体制背道而驰的,是和我们一以贯之坚持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将无法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党要更加强调和重视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切实改善和提升党的领导干部的领导作风,以领导作风的转变促进党风党纪的转变,以党风党纪的转变赢得民心。

(作者为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许全兴:“‘马克思加秦始皇’的出处和本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思想作风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62-01

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应该说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及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或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教育阶段。近年来各高校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笔者进行过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

1.1 关于教学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目的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要及时掌握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把握内涵的准确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和主张,具有政治性;思想工作主要是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具有广泛性。实践中,既不能忽视原则去淡化甚至抽掉应有的政治内容,又不能一概用政治标准去对待一般性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突出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和思想道德这个基础,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加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实践要求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教育;又立足学生需求,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教学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疑虑和现实问题。要区别对象的层次性。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教材及理论前沿,更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学生。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2 关于教学感染力

增强教学感染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很多因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和被发现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驾驭教学机遇、运用教学场景展现个人魅力这是一种能力,通过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关爱学生的生活、关注的学生的成长同样也能展示出师者的风范,从而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无疑是拉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交流、增强理论教学感染力的最有效办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1]包括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师德等。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教育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也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在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 优良的班风、校风是最好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总书记在对北大老师和同学们的四点希望中指出:“校风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一流校风。希望老师们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希望同学们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为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努力”。[2]这也为我们培育良好的班风、校风指明了方向。班风、校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制度、传统,更离不开教师、学生管理者,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班风、校风,对课堂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能够起到巩固和内化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科学的评价方法也可以看作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考核及评价办法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的评价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单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就应该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与日常管理,党建、团建,学生社团服务等活动中,这不仅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真正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在专业领域教学和研究方面,就有较高的要求,在多年从事教学实践过程中,其研究成果和思想理论可以逐渐渗透到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中。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直接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拓展思想理论的渗透渠道,通过班会、讲座、谈话及开展班级活动等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可以直接举办针对于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座和研讨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这种有效的形式以点带面推广到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就会推进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素质。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实质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和持久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教学本身不会放弃理论学习和专业研修,如果学校能够恰当地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一方面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调动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素质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本校辅导员、班主任长期培训指导,不仅会推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的提高,还会形成团队学习风气,对于整个校风也会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思想作风论文例8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和传统文化渊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作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话语转化为显著标志,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深刻反映着思想的承袭与创新。话语转化与思想演变是亦步亦趋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思我们不能思的东西;因此也不能说我们不能思的东西。”〔1〕话语究其本质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话语不仅是思想的表达介质,同样也是思想本身,体现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话语的转换与思想的发展具有统一性,话语转换机制的研究与思想的与时俱进具有密切关系。积极探究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机制,对于当前构建群众路线教育长效机制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话语不断本土化的过程。

(一)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时代的变迁推动着作风建设思想话语的变迁与转换。

1.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是党员和党的形象展现与观念的传递,是党的成员、组织和干部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表达形式,从结构上讲,包括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多年历程中,作风建设理论在继承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话语转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理论的演进。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思想作风的建设,思想作风的价值呈现表现在理论的实现,理论建构作为一种应然应当对作风建设的现状和规律倾注更多的关照,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是规律发挥作用的场所,话语转换的视角为作风建设的良序推进提供了实然基础上合规律性的切入点。

2.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

当前对话语一词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在此不对话语的多学科界定进行赘述。简言之,话语作为语言的实践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基于一定语言规则和规制条件表达出来的符号系统,其使人处于主体地位来描述、沟通和建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2〕。话语理论将人置于主置,这对于从作风建设主体角度探究理论建构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便于将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和归宿真正统一起来。话语一方面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和影响,另一方面话语具有建构性,可以对社会结构施加影响和发挥作用。同时话语是解释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正是话语所具有的建构性和能动性决定了话语在理论实现中的价值。西方社会科学领域自福柯以降,话语作为一种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话语理论在中国的渐次接受,这一重要分析思想为我们分析现实形势与党的作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透过话语转换的视角深入探讨和创新作风建设的新机制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历程

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作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演进来看,作风建设的话语在沿袭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色。作风建设的精神实质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皆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首位和关键,始终贯以先进性建设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党风的塑造来促进社会风气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进态势和建设格局也是各有侧重,话语转换的脉络客观深刻地展现了作风建设的时代特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党的作风建设首先与军事斗争存在紧密的关系,井冈山斗争时期处于初步探索和感性认识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引导下,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正式提出了从思想上作风上建党,将红军与党内存在的教育问题提升到战略地位,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或战胜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从而建立起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和无产阶级政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革命时期的鲜明体现。在思想作风方面,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认为“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以及对主观主义的整肃,为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重新阐释也体现了作风建设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在学习作风方面,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5〕;在领导作风方面,基于革命战争的需要,通过“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来最大限度地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在生活作风方面,强调“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从思想教育方面打造革命的党、革命的队伍。这些方面全方位反映了革命时期作风建设的“革命性”,这是革命实践的需要也是党的历史自觉性的表现。到时期的系统性建设和中共七大“三大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作风建设理论的成熟,深刻体现着作风建设话语的“革命性”。

2.新中国建立前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在革命即将胜利,面临建立新政权之际,审时度势提出“两个务必”,要在进京赶考时考个好成绩。这是作风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为执政能力建设做思想准备。“赶考论”以及在建国初期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实现第二次结合”,体现着自信和忧患意识并存。这一时期作风建设的话语向执政能力方面转换,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观念培养,也是预见性的作风建设的过渡。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长期以来“左”倾错误对作风建设的严重摧残,邓小平在高度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认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他指出:“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6〕并进一步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7〕“存亡论”的话语转换深刻体现着作风建设废弛所带来的深刻危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同志认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8〕。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并开展“三讲”运动。“形象论”的话语呈现,表明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显著成果的前提下,如何对党自身进行调试以适应经济体制转型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形势下同志针对党执政作风的隐患提出高度警惕“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或多或少与作风建设存在一定的关系,精神懈怠关乎理想信念思想建设,能力不足关乎领导作风,脱离群众关乎工作作风,消极腐败关乎生活作风和廉政建设。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高度,提出要大力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新作风。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危险论”话语转换体现了基于国情对剧变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和自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同样面临着对“中国道路”的挑战和检验。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9〕。当前党所领导的事业不仅有“危险论”的存在,更有“成败论”的考验。甚至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10〕,进而开展了广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集中解决“”问题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11〕新时期作风建设话语的转换深刻反映了形势倒逼的紧迫性和党自身自我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的自觉性,同时话语的大众化、生活化也促进了作风建设的积极调适。作风建设的永恒性体现在先进性建设的接续性上,而作风建设的时代性则体现在现实任务的阶段性上,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也推动着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2〕。作风建设话语转换是对社会需求和现实任务的回应,是中心任务引导下的阶段体现和作风建设内涵的丰富。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的动力因素和现实意义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存在多维动力因素,这是时展对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积极调适和主动转型的内在本质,在多维因素推动下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是时代变迁的体现和理论发展的标志,同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的动力因素

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种以党为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语言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同时是教育的存在方式,毫无疑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作风建设科学建构的必要条件。

1.实践发展的需要

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培育党员干部优良作风思想观念的过程,还是一种作风建设主体认同、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必然要以话语作为媒介,实践发展基础上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创新势必推动作风建设话语体系的演进。党的作风建设需要党员干部由潜移默化的不自觉地接受特定作风观念的影响转变到主动通过学习获得这种优良作风,这需要借助话语的与时俱进。尤其是随着实践发展的变化,党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时代和人民更加需要一个在作风建设上继往开来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的变化是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外部因素,而党自身先进性的要求是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因。

2.党的先进性要求

历史使命的肩负和历史责任的担当意味着党必须保持和发扬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是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力因素,也是话语转换的根本原因,实践发展的需要作为外在条件,其动力机制也是通过这种内因发挥作用。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13〕。加强作风建设是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表明,保持党的与时俱进的品质需要党的作风建设的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在作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决定了它成为这一推进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理论实现的需要

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实现是以话语作为教育载体的,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无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目的的完成进度就是作风建设理论实现的程度,体现着党的历史责任的担当和对民意诉求的回应。“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就是从党自身出发,将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主要领导人关于作风建设的思想渗透到全体党员之中。理论掌握群众需要话语作为中介,作风建设的理论掌握广大共产党员更需要科学系统理论化的话语。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的现实意义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有其必然性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所处环境提出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及其做出的反映,同时也要研究党的作风建设思想与话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是话语转化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有效内化并合理外化的客观需要。

1.理论价值

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有利于完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是作风建设理论与时俱进最为显著的表现。长期以来,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我们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理论和教育形式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于作为作风建设主体的广大党员干部如何从个体角度认知作风问题缺乏关注。在教育活动中,单向性话语的实践很难收到切实的成效,党的作风建设应该是从两个维度着手,一个是理论建构维度,另一个是价值认知维度。作风建设的价值观念真正为认知主体所认同,作风建设理论才能真正体现出现实力量。因此话语转换不仅是实践发展的需要和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还是理论实现的需要。作风建设不仅有理论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先进性理念和优良传统的内化,话语转换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在作风建设理论建构主体和认知主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就是共同的话语场域。这对于完善作风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作风建设实效性的提高。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思想传递和价值表达的工具,话语作为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在理论的接续发展中成为一种界标式的思想标识,一方面延伸了语言的内涵,另一方面普及了思想的价值。话语转换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话语转换是党的作风建设发展调适的结果,关键是促进全体党员对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认同和内化。语言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通过沟通、交流、表达等形式关联人的情感、思想、观念,话语联结起来形成精神世界,作风建设对党风的塑造和对民风的引导都要借助这一表达工具。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话语的转换,作风建设的切实推进其根本是共同话语体系下的共识建构和价值认同。

3.思维转变

由只重视理论建构向价值认知和理论建构同样重视转变,由只重视单向性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向教育实践和话语转换同样重视转变,不仅是对作风建设思想发展的反思,同时也是作风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变。作风建设不是形式导向,而是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的结合,优良作风的真正树立和作风建设机制的有效运行才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话语转换也推动着作风建设由重视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转变。

三、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探究

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作风建设话语转换规律的揭示和运用,深刻把握话语转换的规律和经验,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秉承作风建设的核心要求和根本目的,积极探讨话语转换基础上的理论构建和价值认同机制。

(一)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人民性

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人民性,就是要真正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宗旨和核心要求,切实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并落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核心要求,这也是“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16〕的必然要求。作风建设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作风建设话语要坚持大众化的路径,话语的转换和表达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增进价值认同,同时健全群众利益诉求回应机制。一方面话语转换体现对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关照和回应,彰显作风建设的价值归宿;另一方面要坚持时代要求和民意诉求导向,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和人民在新时期的需求层次构建作风建设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思想和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

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和充分体现时代性是密切相关的,理论实现以实践为桥梁,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时代背景为依据,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本身体现着时代性,二者不可分割。话语转换不仅是理论实现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必经环节。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就应当深入研究作风建设价值观念在党员群体中的认同机制,一方面要有精炼的作风建设语言,以便于主体接受和内化,避免话语的空洞化、复杂化以及囿于学术范围;另一方面从认同主体的思想层次和心理状态出发,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价值性宣传和表达,实现认同主体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的转变,最终达到思想和心理上的认同,实现价值内化和思想外化的统一。

(三)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与时俱进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这就要求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创新话语方式,“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17〕。作风建设话语要贴近时代和生活,改变宣传文风,精炼教育内容,力戒官话套话和空洞无物的宣传话语,同时保障群众知情权,坚持作风建设透明化,民主生活会是一种鲜明的实践方式;另一方面要创新话语载体,应当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提高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吸引力和参与力。

作者:杨彬彬 杜保友 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5.

〔2〕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5.

〔3〕〔4〕〔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109,115.

〔6〕〔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5,358.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8.

〔9〕.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2.

〔10〕.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

〔11〕〔1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75,377.

〔12〕.在陕西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7.

思想作风论文例9

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关注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 但一些新闻单位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方面,他们重视青年记者编辑的新闻业务水平,却相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少数新闻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所缺位,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新时期新闻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它体现以下几点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杜绝“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分新闻工作者存在浮躁的作风”的现象,记者编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才能正确把握工作方向和政治方向,才能胜任党的新闻舆论导向工作。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记者编辑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使他们牢记宗旨、不辱使命、积极创新、掌握本领,转作风、改文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从而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闻单位的强烈需要,记者编辑是党的“喉舌”和“耳目”,只有坚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才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多接地气、用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反映鲜活的时代风貌,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见证者。

加强新闻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对策一:做活做新,与单位工作制度联接,与工作考核挂钩

面对新的课题,我们要配合改革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背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才能做活做新,学以致用?新闻单位可以要求记者编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作考核挂钩,与制度想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要建立建好学习制度,要年年有目标,月月有任务,周周有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改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操作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智力保证。

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当今社会、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将面临诸多考验,我们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在此项工作的落实上,新闻单位要层层落实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制,要务求实效;如今是日新月异的信息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新闻机构的信息的传递都是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可利用手机、互联网等一些现代化的工具来完成,这样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也会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学习会、座谈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把政治思想工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说出一条做到一条,一点一点落实,要言必信、行必果;要严明工作纪律结合起来,提高制度执行力,端正学风文风会风,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把记者编辑培养得又红又专、有素质有才情、有政治头脑的新闻人。

对策二:深入实际,与“走转改改文风”科学结合

记者编辑是生活在政治之中,没有政治头脑的记者编辑成不了好的记者编辑。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记者编辑树形象强素质的前提,新闻单位可以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体现出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不断深化此项,要在活动中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记者编辑要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

把思想工作工作体现在一线工作中,记者编辑要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塑造自我,要有思想有深度,创造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在工作中,记者编辑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改进文风,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推进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在工作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坚守道德高地,把弘扬正气放在心里,把思想政治工作体会在行动和作品中,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群众的心声通过作品反映出来。通过这些,不知觉地提升了记者编辑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策三:深刻领会,与“的48字方针”有机聚合

思想作风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4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如何加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成为众多思修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是其中的关键。

一、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自觉遵循教学规律,将其独特的教学风度、教学技巧和教学观点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表现。一般来说,教学风格的形成需经历模仿阶段、独立阶段、创造阶段、风格形成阶段等,它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走向成熟和稳定。

教学风格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教学风格是独特和个性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因其自身的品德修养,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教学上必然产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学风格是稳定的。教学风格形成后便会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则是教学风格最基本的独特性。再次,教学风格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并且是富有成效的。没有一种教学风格是背离教学规律的,没有成效的教学风格也不能称之为教学风格。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实现知识与审美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教师独创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完美的结合,其特点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形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乐等形象的描述。情感性作为教学艺术的另一大特点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以情动人,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心全面进入教学活动中。没有独创性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只有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具有共通的性质,即符合教学的规律性;两者有着共同的形成基础,即教师的学识、思想和智慧的综合表现。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个性化表现,是教学艺术趋向成熟的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独具特色,它集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于一体,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养成个性化学习风格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时效性等特点,通过教学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教师通过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展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帮助他们从内心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并进一步转化为日常行为。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观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兴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独具魅力。首先,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目光,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其次,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风格美,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明快清晰的板书,恰到好处的点评都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此为基础,学生从审美意识上升到表现美并进一步产生创造美的冲动,教师与学生在审美上产生共鸣,学生不由自觉地从“知学”进入“乐学”的境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进一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价值,提高教师工作热情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强调其社会价值的规定性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发展价值性,也不能仅见学生的个体性而忽视其承担的社会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点和需要,完美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选取典型事例,增强学习内容的时效性。教师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过程中,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方法。教师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的合格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价值,是教师最大的成就。这种成就带来的自豪感和欣慰感使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去,从而带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途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特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悟性和教学机智的培养

悟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悟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打破常规,摆脱愚昧,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教师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让学生得到启迪,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的颖悟;在苦苦思考中突然灵感迸发的顿悟;教师通过情景教学,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内容的价值标准转变为学生信奉内在价值的情悟。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机应变灵活地化解课堂中出现的矛盾,随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悟性及教学机智的培养对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特点,其教学过程就是多种思想的冲击和交流。教师只有努力培养教学悟性和教学机智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应该一改思想政治理论课刻板教条式说理,而不回避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借助经典文学故事,进行分析、讨论,将文艺评论、文学评论等方法借鉴融入进去,寓教于故事,寓教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借鉴中央电视台《老梁故事汇》、《变形记》等栏目的成功方法,彰显教学艺术上的生活性、灵活性、参与性,给学生一个入情入境的模式,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提升专业知识素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就无法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匮乏就无法灵活应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现实性较强,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涉猎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随时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要紧随时代步伐,掌握青年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及语言,这样,厚积才能薄发,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语言表达是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发挥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颇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需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取其重点进行讲解。首先,教师语言应该表述准确,富有逻辑性。表述准确,用语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而逻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说服力的前提。其次,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晦涩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而这一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比较欠缺的,需要努力改进。再次,教师语言表达要注意清晰流畅,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并倾注感情于教学中,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其拥有清晰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仪表、教态、板书等因素的培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风格与语言魅力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而教师的仪表、教态、板书及风度等外在无声表现也对教学技能有很好的补充效果。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讲授者,教师外在形象要稳重大方,不能过于个性或过于华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举止稳重,手势姿态等要配合教学内容,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板书必须简洁明朗,突出重点,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4.发挥主观能动性,反思总结完善自我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形成和提高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综合评价自身能力,扬己所长,避己所短,充分借鉴别人的优势,刻苦钻研,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首先,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人格魅力,只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多方式融入学生中去,乐于和学生交心交朋友,才能把握他们的内心想法,同时,在交心交友的过程中,展现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次,教师需深入了解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在教学中必然存在优势和劣势。苏联著名教学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自身个性及教学的优势和劣势,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完善自我,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借鉴他人优秀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虚心求取他人有益的教学经验,取其长处补己短处,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勇于创新教育方式,进而形成富有个人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国辉.教学风格刍议[J].教育科学,1993(3):36-39.

[2]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