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银行会计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54

银行会计学论文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1

我国中央银行业务由于具有特殊性,所以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一是应收利息、待摊费用等科目没有在表内设置。虽然设有“暂收款项、暂付款项”等科目,但其核算内容与企业会计具有不同的资金性质,其性质仅是临时性、过渡性的。二是再贷款、再贴现这类资产是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而操作和发放的。发行债券时也是按债券面值计价,所发生的各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业务支出列损益。三是对固定资产计价时,仅在购建时一次性列支,除规定的特殊变动外一般不做调整,存续期间也不计提折旧,清理时一次性核销原值。四是各项财务收入的确认,以我国中央银行实际收到的各项收入计入相应账户。五是所有支出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不准预提虚列,一律据实列支。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费用开支范围及标准,上报财政部批准后实施。每一会计年度的本期收入减去本期支出、减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所得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六是固定资产只在表外计算折旧额。七是应收未收利息在表外反映。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对各项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按各项财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存续期间财产价值不做调整。历史成本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汇储备占款和贵金属不随价值变动和汇率波动定期调整账面价值,只按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二是再贷款按发放时的实际金额入账,不采用重估价值,不进行减值测试,不计提损失准备,对其应收未收利息不纳入表内核算,只在表外反映。三是固定资产按购建时成本计价,存续期间不计提折旧,只对规定的特殊变动原因做价值调整。四是有价证券的入账价值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列账,溢价、折价不做摊销,存续期间不按市价法或摊余成本法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五是国际金融组织资产按出资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历史成因。

我国中央银行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和采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有其历史成因。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长期存在是由我国中央银行单位性质所决定的。我国中央银行作为行政性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利润指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企事业单位。我国中央银行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目标,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角度出发,我国中央银行更偏重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二、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质量现状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分级核算、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项目中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再贷款、再贴现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操作和发放;负债项目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计入当期业务支出;财务收入项目的确认按实际收到各项收入后计入相应账户;支出项目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一律按规定的核算内容据实列支,不得预提虚列。利润等于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利润按财政部批准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净亏损首先由历年提取的总准备金弥补,不足弥补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拨补。所有者权益全部由国家所有,未经财政部批准不得变动。财务决算报告年度终了后按规定期限逐级上报上级行和财政部派出机构。财务收支、会计事务接受国务院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我国中央银行的现行会计标准虽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未跟进会计制度改革和金融全球化步伐。

2003年英国伦敦中央银行出版社对全球159个中央银行的会计实务调查表明,各国中央银行对国际会计准则是认同度高达82%,大多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相续颁布的金融机构会计准则也确立了权责发生制和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确认基础的地位。伴随日益全球化的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参与程度日趋频繁,我国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对各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趋同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差异较大将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直接形成交流障碍。

(二)与当前业务需求相比会计核算基础相对落后。

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实行由政府主导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直接决定了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能够实现年度预算安排与财务收支的有效配比。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够较好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但是不能完整反映中央银行的资产状况。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种类日趋多样化、市场交易日益频繁,仅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全部资产状况的要求。

(三)不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和谨慎性要求。

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它们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必要工具,上述资产的价格受国际、国内多项因素的综合影响,币种、供求、利率和汇率等的波动都将对其价格造成较大影响。对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等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时,由于没有引入客观的计量方法,对其现行的真实价值无法准确衡量,从而减值准备也无法相应计提,实际价值会与账面价值产生严重不符时,隐藏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上述资产如仍按现行历史成本法计价,将导致中央银行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脱离其市场价值,这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判断。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会计学选择方向

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正在经历多项核算改革,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的会计标准是大势所趋。虽然这些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和财务准则,由于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和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能力目前远远不能满足新准则后的需求,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势在必行。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外许多中央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相比,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还存在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一)合理借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

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央银行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交流日益紧密,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活动日益频繁,正因如此,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已势在必行。我国中央银行要高度关注国内外会计准则新动态,认真研究各国中央银行国际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找准我国中央银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切入点和范围,成功借鉴发达国家会计标准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中央银行的实际情况和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制定符合我国中央银行自身特点的新会计标准,并将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到中央银行会计实践活动中去。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经验,逐步靠拢国际会计准则,采用谨慎性原则,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是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制定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制度支撑。

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我国中央银行应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标准制度或准则。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为准确计量各期间的成本和收益情况,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二是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原则,引入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三是根据资产持有目的不同,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计算资产价值;四是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机制,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具体设计

1.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基础宜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用的“二元结构”模式。

会计基础仅仅是一种计量标准,它脱离了会计体系这一整体,是不可能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只有在有效的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制度框架设计下,应计制的应用才有其实际意义。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尚未明确财务报告的范围标准,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出发考虑,我国中央银行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短期内尚不具备条件。因此,我国中央银行近期内还是采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二元结构”模式为宜。

2.对跨年度结算财务资金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更科学。

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我国中央银行跨年度结算财务资金业务如跨年度结算采购资金、工程款等,存在会计核算无依据、预提虚列和账务处理不真实等问题。采用权责发生制,增设“待清算支出”、“应付支出”等类似科目,核算当年已安排未支出或应付未付的款项,项目发生时直接从费用账户将相关费用转入。在下一年度实际支付时,直接做冲减“待清算支出”、“应付支出”账务处理,不再列支费用科目。在当前部门预算制下,这种做法我国中央银行可以更为科学的安排费用开支。

3.对再贷款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手段。

我国中央银行应根据再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大小,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与风险大小成正比。对再贷款业务应根据不同种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类别再贷款业务存在的逾期或无法收回的风险程度大小做出评估,可参考借鉴商业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做法,分别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发放的再贷款金额较大,如果计提减值准备则相应的计提数额会较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损益的巨大波动,不利于客观评价。考虑此因素,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减值准备可计入权益核算。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银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银行会计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学校有辅的会计实习,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和完成对课程的理解。银行会计实验作为银行会计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选择银行会计的重点内容,采用一定数量的实例演示进一步阐明银行会计、出纳实务全过程操作的程序和方法,然后让学生登录专门的银行会计实习软件进行操作,从而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业务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但在实践效果看,这种教学与实验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依然习惯于依赖教师,仍然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自主性不强。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可以考虑对银行会计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讲授—练习—讨论评讲的模式,即将课程分为lecture理论、practice实践操作、tutorial讨论三部分构成的L—P—T教学模式。简化理论教学内容,主体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辅助以必要的实验讲解和指导,并在之后的讨论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期间教师可以给予辅导或给出习题由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讨论求解。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按需要可结合成三人及以上的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完成任务目标,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2 银行会计创新教学模式下应注意的问题

2.1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银行会计本身是一门比较繁琐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不能只给学生一些抽象的目标,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在银行会计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将银行会计分为前台基础业务和后台综合业务两大部分,基础部分进一步细分为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存贷款业务处理、支付结算办法和联行往来账务处理等;综合业务细分为商业银行利息计算、年终决算损益结转过程及利润分配的处理,年终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等。

提出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银行关于不良资产风险处理的基础知识,然后给出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再进行概括总结。要注意学生是教学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恰当的评定。

2.2 促进学生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共同提高

技能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按技能的性质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银行会计传统教学时一味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心智技能的基础作用。学生技能的提高,应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共同提高。

2.2.1 心智技能的训练方面

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找到对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模拟情境,给出一系列日常业务活动中出现的具体事例,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独立去解决类似问题。以银行存款业务为例,这部分的实习包括手动和电脑操作两部分。通过本部分的实习,要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凭证填制及凭证处理,对商业银行的电脑操作有初步的了解,基本能进行业务的输机处理,完成银行存款、贷款的整个业务及账务处理过程,基本达到独立完成业务。教师先用投影演示电脑操作过程,并将凭证填写进行示样,然后给出模拟银行业务的一系列基础数据和事例。学生模拟柜员上网进行操作,开机后进入柜员登录界面,根据基础数据和事例选择要进入业务系统的进行操作,对重要凭证进行领入或查询,根据凭证对存款业务进行逐笔处理。在凭证处理这块,签发支票的处理是重点,可设置一个普通银行的情境,给出充足的案例,学生分别选择现金支票、转帐、普通支票和划线支票的模拟处理。

其次,可以引入研究学习模式,给出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努力尝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其基本程序:对目标初步分析—产生假设—以假设为样例进行归类—检验假设—发现错误、重新假设。银行会计内容多且实践性强,将所有内容都引入研究性学习并不合理。应当选择重要的、有研究价值的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如在银行会计理论方面,会计准则、会计责任、会计风险、会计评价标准、会计报告等,尤其关注国际银行业会计与我国目前银行业会计的差异以及国外银行业会计惯例和协议在中国的适用性等问题;会计实务方面,银行风险资产的处理、表外业务与表外科目、内部控制等。研究性学习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两部分。学习成果包括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两部分,阶段成果可以包括实习日记、读书笔记、中期小论文等形式,最终研究成果可以包括研究报告、论文、设计方案等。同时也要对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如到课情况、主动性、分析与推理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等进行评价。

2.2.2 操作技能的训练方面

首先,教师要给予充分的示范和讲解,示范的准确性和时机十分重要。除了事前示范之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操作。其次,要给学生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次数要达到一定的量,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教育专家麦克唐纳提出技能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缓慢,临近极限阶段。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配集中练习或分散练习,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等。再次,要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具体包括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感受的反馈、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教师应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关注学生在训练中的感受,给出对于学生在训练中表现的评价。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3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经济各领域无论是经济业务内容还是生产的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银行业来说,这种变化不仅是业务内容上的增减,而且操作方法、操作手段、制度规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职员原有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不再适应当前实务操作的要求;原有的会计教学不能满足银行第一线各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这种冲突和矛盾直接体现为银行会计教育的滞后和现行实际从业实务内容、方法的不断改变之间的矛盾。纵观这些年来银行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指导远远跟不上现行银行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而使得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要走上银行的工作岗位还需要最少三个月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这不仅加大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而且使得银行会计教学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双倍浪费社会的资源。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银行会计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从而提高银行会计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银行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深化教材改革,满足银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核算要求

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项业务的处理方法随着银行办公的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信息化要求改造银行账务组织体系。

针对会计电子化系统运算速度快、数据集中处理能力强、网络传输速度快的特点,简化原有的综合核算体系,即取消总账、科目日结单等综合账务,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原来为统计、管理等方面所需的登记簿、台账纳入银行电子化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账簿的登记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集中自动化处理来完成的,总账和分户账之间不存在相互核对的问题,总分核对已无实质性意义;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打印账簿,也只是多一种可查的会计档案资料而已,目前实现了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银行,平时并不打印账簿,只在会计期末或检查时才予以打印,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所谓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而在计算机内部不存在手工意义上的各种账薄,因此,将会计账簿分为日记簿、总账及明细账的价值和必要性已经不大;会计电算化以后,只要给出一个会计科目,计算机就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而不管这个科目是存款科目还是贷款科目,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所有的账都可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条件下,输入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性校验,如会计科目逻辑性校验、借贷发生额平衡校验等,因此,不需要用划线更正法来更改账簿记录,即使账簿记录有问题,也一定是合法性问题,往往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

(二)实行综合柜员制的银行外部业务由单人临柜,一人操作。

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流程中,记账工作完全由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其内部的账务处理流程根据数据流程来设计,从而调整和取消了银行会计中因手工操作或内部控制的需要而人为增加的诸多重复性环节的内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可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环节,其控制的重点是在输入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切中间过程都在电子计算机系统内部自动完成,而需要的任何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查询”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不会发生遗漏、重复记录和计算差错等手工操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故某些手工操作方式下的账务核对环节将不复存在。

(三)按照电算化、网络化的要求处理具体业务。

银行电算化的会计处理流程由于与电算化的帐务组织与手工操作不同,所以其操作方法、操作程序及相关规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凭证的处理要求、传递方法、传递要求等与手工操作有明显的不一样。另外,会计凭证也将由以实物凭证的传递为主转变为主要传递“电子凭证”的方式(实行“票据载留”制度)。

(四)改按科目顺序为按业务流水顺序整理会计凭证的档案管理办法。

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主要有:手工编制的零星业务的手工凭证、其他业务子系统在对业务处理后自动生成的机制凭证、账务处理系统自身产生的固定凭证三个来源。记账凭证也相应分为手工凭证、机制凭证和固定凭证三类。其中,手工凭证是人工编制、手工录入的,后两者都是机器自动编制、自动转录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已不再是该凭证是哪个科目的凭证问题,而是凭证的来源。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银行对记账凭证按其业务流水顺序来整理而不是按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整理。

(五)在会计报表、档案管理、会计职能等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银行会计的这种变革,作为银行会计教育的导向――教材,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才对,这几年出现许多银行会计的新教材,但大多都还沿用传统的理论和手工操作的方法。比如银行会计的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的双线核算内容还是沿用手工操作的内容;其操作程序也按手工操作的程序来进行处理;具体业务处理方法也还沿用手工操作的做法等等。除此以外,目前银行会计教材的滞后还表现在业务内容的陈旧上,对近几年来由于金融创新而产生的新型的业务内容的处理方法则没有提及。所以必须对目前的教材进行改革,教材的编写要与银行的账务组织、账务处理以及具体业务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相适应,同时要注意吸收国内外银行会计处理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适应面,增强职业的适应性。

二、建立与现行银行相适应的银行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

理论结合实践操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岗位,是目前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进行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然而如何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却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最突出的表现是我们仿真的模拟实验总是很快就滞后于银行现行实务实践。为了顺应现行银行的操作要求,应该尽快改建、扩建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安装与银行目前操作方法、操作手段相似的仿真教学软件。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特别是近年来通信、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获得突破性进展。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其特点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其结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新的教学方式,则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可以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愉快学习、情景学习、交际学习等,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的方面,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等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校内甚至校外可得到广泛使用。可见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增加学生模拟操作训练的课时。

会计教育是培养一线人才,在这些岗位上可以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熟练的操作技能却是必须具备的。所以银行会计教育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其操作技能的训练。这就需要增加学生模拟操作训练的课时。在非职业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一般在 2∶1,甚至更小,而在职业专业的课程没置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一般应在1∶1,甚至更大。当然增加实训课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教学,因为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从而导致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可能真正掌握银行各项业务的处理方法,这样当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银行的有关规定稍微变化,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性地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把正确的理论知识和现行的实务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自身必须对这个专业的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熟练的操作能力。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群体却大部分都是从学校走入学校没有实践经验的一个群体,加上以往所学理论知识严重滞后,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跟得上银行现行的操作要求。

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与银行联系,构建教学与实践沟通的平台,让专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到银行业务内容以及银行相关规定、制度、操作方法、要求的变化。其次,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应当创造条件,让会计专业教师能够定期到一线顶岗实习,保证每个教师都能深入第一线提高职业实践能力。这样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论教授以及实践指导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同时还能匡正教材中滞后于实践的理论和实务操作内容,避免出现教学与现行操作实务之间出现冲突的矛盾。最后,积极培养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参加经济师、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成为“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4

众所周知,信誉是银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而商誉又在银行信誉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银行对于商誉的管理和维护早应上升至一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度,尤其是在现今信息多元化的知识型社会,竞争、合作、碰撞日趋频繁,无形资产越来越凸显其作为一家银行获得同行业优势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有力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深入研究分析银行商誉的价值分割对了解该银行运作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给银行商誉价值的构架与管理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对银行商誉价值构成要素及其分割机制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银行商誉的内涵

16世纪中后期,早期的商誉概念开始形成,在当时,理论界对此没有重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组织管理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渐趋完善和专业,商誉作为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竞争优势,使得学者们纷纷对其展开研究。学者们对商誉的研究各执一词,其中最令人信服和最具影响力的见解出自美国当代知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他提出广为人知的“三元理论”: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及总计价账户论,这为企业商誉价值的评估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方向。

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类型之一,在愈加频繁的股份收购、合并、资产出售或重组等资本运作中都需要对商誉及其价值构成要素进行界定。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理解银行商誉,给出的定义也不大相同,但归根结底银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创造经济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可将银行商誉解释为银行经营过程中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不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价值,表现为商业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在某些方面借鉴了“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实质的理解。

二、哲学视角下的银行商誉价值问题

(一)银行商誉价值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属性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体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是高级的物质形态。人的自然属性体现在通过饮食、呼吸等方式循环往复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此来推动自身肌体的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个体人不能小群体地或孤独地生存和活动,必须主动频繁地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和关系,才能抵御敌害和改造外部世界,谋取食物,生存下去。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逐渐演变生成人的社会属性,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用哲学的思维研究银行商誉价值分割问题,对商誉价值具体驱动要素的构成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富于启迪。笔者认为,当今社会银行业高速发展,各类银行间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要想身处其中又立于不败之地,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技术、网点等方面的资源,设计更畅通的管理架构,创新产品,增强自身实力,更应该注重与外部的联系,与多方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建立良性密切的关系,将银行的发展置于整个宏观的市场环境中考量。这种内外部维度的价值整合化和哲学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可将哲学上对人类属性的阐述类推到银行商誉价值分析上,发掘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商誉价值属性界定

综上所述,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可定义为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为指导,银行在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组织文化等内部管理方面具备超越同行业中其他银行的优势,且该优势可转化成银行超额利润的能力。银行商誉的社会属性是处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他利益群体,且这种影响力能产生超额获利能力,表现为银行规模、市场地位、与外部关系及银行的社会声誉等竞争力。

三、商誉价值分割机制

(一)商誉价值分割的原则

要想对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需要对属性的具体内容指标化,分割银行商誉价值,构建合理有效的要素体系。驱动因素的细化分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及可比性等。具体而言,分割的具体要素要能够科学反映银行商誉及其特征,全面呈现银行商誉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要素的设计需考虑现实可能性且具有可比性,避免琐碎繁杂或过于粗略,以便于银行业间各银行商誉的比较。

(二)具体驱动要素分析

到目前为止,商誉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被所有人认可接受的观点,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一一列举。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对银行商誉的认识,现将商誉价值分割到其具体驱动要素层面,以期凸显商誉的具体构成因素,培育银行的竞争优势,推动价值提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 自然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自然属性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及组织文化等,这些指标构成自然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人力资源是企业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在现代化企业中作为知识技术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围绕人力资源这一块的竞争也逐渐展开。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人力资源层面包括员工职业素养、薪酬福利情况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具体要素。其中,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符合现代银行服务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树立银行良好形象,从而影响银行商誉价值;银行薪酬福利情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之一,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努力且高质量完成工作,创造超额收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可实现员工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协调统一,帮助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银行各方面资源的优势。

(2)客户信息资源是银行资源的重点,要想在当前不断开放和拓展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坚持了解和研究客户,全方位把握客户整体信息,维护和发展客户,更好地挖掘客户价值。文章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客户信息资源层面包括零售客户信息和对公客户信息。银行主要的两种客户类型是零售客户与对公客户,零售及对公客户信息资源管理可实现准确识别通过战略选择下的客户群体对银行的价值,将优质和效用最大的资源分配给为银行创造价值最大的顾客群体中,从而达到商誉价值和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银行的组织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是银行保持良好竞争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银行发展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组织文化层面涉及银行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管理水平和经验三个方面。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可形成包括银行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氛围、工作作风、管理者作风等内容,有利于塑造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组织结构是银行战略思想与经营风格的体现,是确保银行能够有效管理的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管理水平和经验能指导和促进银行的各项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确保商誉价值的稳定提升。

2. 社会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社会属性具体包括外部关系、市场因素和社会声誉等,这些指标构成社会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外部关系层面可分为与政府关系、与客户关系及与其他银行关系。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以银行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银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吸引潜在新客户,长此以往有利于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银行与其他同业之间的关系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银行需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多良性合作,少恶性竞争,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与壮大。上述关系都可以让银行取得超额利润,提升商誉价值。

(2)银行商誉下的市场因素层面可分为规模与市场地位、产品的创新优势、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银行规模和市场地位是指银行已有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市场认同度,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网点布局和数量、市场份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为银行资产找寻到更可靠和效率高的渠道,取得不错的经济收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银行在促进自身发展进步之时,也要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回馈与贡献社会。这些市场因素能推动银行高效健康发展,提高竞争软实力,为银行创造更大的商誉价值。

(3)银行是信用的中介和载体,它的基础作用是能够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这除了自身实力的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具有优良的商誉和社会声誉。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社会声誉层面包括审慎经营程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风险预警机制。审慎经营规则的内容有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可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促进银行资产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一方面是保护存款人利益,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是鼓励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竞争活力的有效途径;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在于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银行能够及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从而巩固银行超额获利的能力。

四、小结

本文首先借鉴“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本质的理解,解读银行商誉的特定内涵,进而从哲学视角展开对经济学领域商誉价值问题的思考。接着以人类属性的阐述为切入点,创新定义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对每一类属性层面继续细分,分析具体驱动要素,从而构建银行商誉价值的分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孝哲.论人的社会属性[J].天府新论,2006(01).

[2]王孝哲.论人的基本属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3]蒋德锋.基于模糊数学的对传统收益法评估商誉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4]纪文倩.基于商誉-净资产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5]朱锡庆,黄权国.银行商誉评估的计量经济模型[J].求索,2004(06).

[6]王诤诤.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计量研究[J].价值工程,2009(11).

[7]张琰,孙玉婷.基于AHP法的商誉价值分割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12(12).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16-03

对货币供给的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以及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前提,因此货币供给的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货币供给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本文的目的是探计在《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供给部分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货币供给中的教学难点

在长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实践中,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手段。我们发现在货币供给教学中,授课对象经常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有这样一些:存款派生模型比较抽象,授课对象对存款派生模型无限派生的假定难以理解,通过T型账户阐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自债表的变化也比较难理解;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基础货币的本质难以把握。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但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这是否存在矛盾;对乔顿模型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这是否存在矛盾。

经过梳理,我们认为存在这些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清,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货币供给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授课对象,以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货币供给的常见的讲授方法

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学主要沿袭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开创的体系,货币供给教学主要围绕存款派生模型和乔顿模型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则将有关内容分为两章。在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包括这些内容: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存款货币的创造,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在第十四章货币供给中安排了货币供给度其口径,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这几个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货币的定义。货币总量及其构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乔顿模型,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安排代表了国内《货币银行学》主流的讲授思路。可以看出来讲授内容差别并不大,但是讲授顺序安排则有较大区别。而我们认为具体的讲授顺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认为货币供给教学可以按下述顺序展开阐述:货币口径,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存款派生模型,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下一部分具体讨论这样安排的原因,并对每一环节的教学难,董和教学方法设计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1.货币口径。对货币不同口径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因此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讲授作知识准备。按照一般的《货币银行学》体系,货币口径的教学可能已经在“货币”一章完成。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货币供给理论之前安排货币口径的讲授或者回顾,原因有二:第一,在讲授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章后再阐述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加以区别的不同货币口径更容易为授课对象接受;第二,从讲授时间上看更靠近货币供给理论,授课对象可以带着对货币口径的深刻的印象开始学习货币供给理论。

2.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自债表。本教学环节要借助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些业务包括: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证券等资产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还款,两个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转移资金,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向非银行公众购买和出售证券。

安排这一环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货币银行学》通常在第:学年以后开设,授课对象对会计基础知识已有陌生感,而且《会计学原理》的视角和《银行会计》的视角不同,如果授课对象没有学习过《银行会计》课程,它们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缺乏准确的理解。虽然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中,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章已经讲授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自债业务,然而在货币供给部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仍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如果在讲授存款派生时才开始通过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授课对象就会不断地转移精力去理解T型账户的变化。如果在这一环节另花时间先把这方面问题提前解决。则在后面教学中授课对象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分析存款派生问题。

3.存款派生模型。在某些《货币银行学》讲授体系中,存款派生模型与货币供给是分开讲授的,比如黄迭的《货币银行学》和人民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然而本文认为把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都放在货币供给这一章讨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6

二、相关文献综述

熊焰韧和苏文兵(2008)[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和平衡计分卡等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数据表明,管理会计方法的理念不断被中国企业所接受,但是先进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还相当有限。喻晓飞(2010)[2]认为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理论和实践脱节、管理会计缺乏规范及管理人员认识不足等,指出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软件开发、完善企业制度等方面加大管理会计应用。郭晓梅和苏月嫦(2006)[3]认为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局限是技术层面,尤其是采集基础数据和建立数据仓库的基本框架。冯巧根(2009)[4]提出从CSR的伦理观考察管理会计的框架结构来解决企业风险管理、创新管理投资模式以及重新定位公司治理作用。潘飞和王悦(2010)[5]通过文献研究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后,认为管理会计在中国应用的突出难题是如何有效地将先进管理会计方法本土化,并且找到真正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发展模式。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研究目前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肖文东(2011)[6]从管理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出发,阐述了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及国外同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从以预算为中心的管理会计工具、明晰产品和条线结构、改进资本分摊模型、改进成本分摊方法等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方向。朱承静(2012)[7]认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主要存在决策层重视不够、管理会计体系不完善、基础信息薄弱、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并从这些方面分别提出对策建议。戴璐和汤谷良(2014)[8]引入吸收能力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应用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数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围绕显性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取得了明显效果,促成中方在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实现了改进。但国有商业银行简单模仿外资的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不能快速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学术界对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应用程度、管理会计的功能或方法应用现状分析等。本文则另辟蹊径,从应用路径的视角,尝试为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循序渐进地应用管理会计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功能指明方向。

三、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风险积聚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同业竞争的加剧,经济金融环境在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寻求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决策以及提高自身科学竞争力的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理论。而管理会计理论的日趋成熟以及在发达国家良好的实践效果,为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探索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内各商业银行试图通过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思想和内容,结合国内银行体系的特点进行“中国化”的探索。对于整体金融业而言,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无论是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已渐渐普及,各个银行在引入管理会计的内容、应用推广方式上各有不同,具体见表1所示。从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在商业银行应用的情况来看,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全面预算管理、费用核算、资金管理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各种方法应用的具体情况如下:全面预算管理方面,部分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构绩效、产品绩效和部门绩效挂钩的全方位预算约束体系;费用核算方面,推行财务集中,将费用核算的层级上移,同时采用总量控制和收入成本比例控制的方法控制费用;资金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面,各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自己的资金池,将资金转移到省级分行或总行进行调度,分支行在资金上存和使用时按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计算成本和收入;绩效考核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有些已经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并结合成本、利润、业务量等指标形成多维度的考核框架。

四、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及项目实施情况,管理会计系统上线时间普遍较长,且在全面上线后,充分利用其系统的银行并不多,特别是在成本管理方面,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做到利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成本分摊模块,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应用程度不高,取向不全面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等方面,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等方法体系及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等工作程序,具有分析、决策、计划、控制、成本计算等功能。而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实务中,管理会计应用取向不全面,目前只是侧重建立了责任会计中心、业绩评价等,在成本管理中未能建立以网点为成本核算单位的核算体系,内部资金定价方法未能结合银行实际经营状况。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理论应用程度不高。

(二)应用模式选择不当

从西方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实践来看,目前能基本满足企业管理会计需求的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本量利分析模式。但由于客观上存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特点与工业企业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上的差异,在选择管理会计的模式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甚至照搬国外的模式,导致实施管理会计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内部环境制约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商业银行内部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软环境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领导层重视程度不高,二是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存在关系。商业银行领导层对管理会计应用重视程度不高是影响管理会计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如果领导层不重视管理会计在行内的推广应用,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程序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其应用效果。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之间容易出现问题,而分支机构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时,将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

(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为管理会计决策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目前仅有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且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方面发挥了其应用优势,但是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应用价值链分析银行业务流程、确定银行竞争优势及处理银行定位问题时,不仅需要内部信息,还需要采集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数据以便对竞争对手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对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的分析,能够使商业银行尽可能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及可能对银行产生的影响,这对于银行决策层进行决策和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传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仅对银行内部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并不能体现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价格和营销活动等信息。此外,商业银行因系统众多致使信息数据过度分散化、碎片化,这些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造成一定阻碍。

五、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路径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既涉及管理会计理论与商业银行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也涉及在管理实务中如何选择管理会计模式、如何解决应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应遵循一定的路径,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应遵循以下路径:改善内部环境———开展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选择应用模式———建立管理会计系统———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

(一)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

要改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需要自上而下营造应用管理会计的氛围。高管领导层应认识到,在如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均具备创新空间的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以组织战略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其目的是为管理服务,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在行内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为便于管理会计在行内有序开展应用,应根据行内资源状况、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制定管理应用的阶段规划,并围绕规划制定系统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等详细计划;另一方面,要为系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其他规划工程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

(二)开展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

在充分重视实施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以及如何与本行的管理实践相结合。第一,由于管理会计理论源于工业企业,在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时,应在实施方法和应用假设上进行修正和创新;第二,对是否能将管理会计的应用延伸到基层网点、人员进行研究,创新信息采集方式,确保数据的可信度较高;第三,对配套的管理会计系统如何设计、如何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系统研究;第四,对业绩考核体系、FTP定价机制进行充分研究;第五,研究如何将管理会计的信息范围进行拓展,将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的数据纳入,进而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参考价值。

(三)全面设计,选择合适的应用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形式为“一级法人、分级管理”,在短期建立网点、人员为责任中心的模式尚不现实的情况下,应强化一级分行的条线管理职能,按条线对所辖分支机构的业务、产品进行统一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在成本和风险分摊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银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的管理机制。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全面预算模式更为合适。与传统的责任会计模式相比,全面预算模式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同时可以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这对于国内业务种类繁多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更为合适。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大数据+信息披露的管理会计模式,将生产数据与财务数据有机结合,提供自动分析预警;可以选择互联网+App的手机应用会计报告模式,将信息披露工具与手机App相连接,实现大数据实时控制、反馈和预警,实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相互补充,并将财务报表数据转换成动画或图表等形式。

(四)因地制宜,建立合适的管理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是在管理过程中对价值进行计量的会计,是对过去数据的分析、现在数据的重构、未来数据的预测过程。商业银行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行的规模和组织体系,设计和建立适合本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满足深入开展分机构、分客户、分产品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包括利率、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内容在内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块、客户信息数据分析模块、产品数据集中分析模块、风险预警机制等功能模块,建立一套“机构预算、业务预算、产品预算、客户预算”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含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内部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在内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及以经济增加值(EVA)、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等为方法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主体的系统,形成“前、中、后”一体的管理循环。

(五)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

在管理会计从研发到实施的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漏洞和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研究和管理部门应在正式推广管理会计系统之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采集各个条线、部门的反馈建议,在新业务开展时,及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关维护,及时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在反馈建议的工作中,为调动员工反馈的积极性,也可设立激励机制。在管理实务中,由于经营的业务种类以及涉及的部门机构较多,商业银行在遵循以上路径实施管理会计时可以采用先研究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应用方式。

六、结束语

在当前经济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速明显放缓,选择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创新对于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银行体系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种类、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优化运营管理方面,管理会计的引入、管理会计理论和本行实践的结合与创新是商业银行的有效选择。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时在方法和模式上会存在差异,但遵循的原则和路径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王光国 王广智 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研究院 南京西部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熊焰韧,苏文兵.管理会计实践发展现状与展望: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应用状况调查[J].会计研究,2008(11):84-90.

[2]喻晓飞.加大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7):34-36.

[3]郭晓梅,苏月嫦.管理会计应用的瓶颈和突破[J].经济问题,2006(1):69-71.

[4]冯巧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09(8):80-88.

[5]潘飞,王悦.中国管理会计的若干问题思考[J].会计之友,2010(3):27-31.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7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26- 01

1 课程的性质

银行会计是金融专业的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是一门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为一体的理论含实践课。其前导课程是:货币银行学、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及财务会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处理银行业务,并为后续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故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对银行会计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应培养的能力目标和总体框架,进而设计满足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开放式、过程化、标准化的教学评价,再根据教学评价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革与建设。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网点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教学项目的设计以网点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模块以网点会计业务的工作步骤为依据,理论知识分解嵌入到各个项目中。

本课程的教学顺序为: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对账、结账错账更正(对账结果处理)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档案的整理与保管。教学组织过程为:划分实训小组,布置实训任务小组根据实训标准、自主学习资料进行实训过程设计组织学生讨论其实训过程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形成正确的实训方案学生按照实训方案进行实训教师对实训进行过程指导和标准规范完成实训任务考核。

3 课程目标

学习银行会计这门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项业务处理要求,熟悉账务组织构成内容及相互间关系,熟练应用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处理有关金融业务。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 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填制或审核会计凭证;

(2) 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分户账,完成明细核算;

(3) 根据会计凭证填,登记总账,完成综合核算;

(4) 编制财务报表。

4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银行会计工作的实际工作步骤、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工作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为依据来选择和组织的。具体包括:银行会计从业准备、存款业务的核算、贷款业务的核算、支付结算业务的核算、银行往来及资金汇划清算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及年度决算与财务报告共7个内容。每个工作项目下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模块,所有模块均以真实的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和序化,并根据其内容与要求的不同,配备了手工模拟空白会计资料等辅助资料。

5 教材要求

(1) 要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或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 教材应将银行会计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组织教材内容。要通过自行编制财务报表,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 教材应图文并茂,针对银行的各项业务的处理程序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商业银行会计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与我国当前金融、会计改革的进程同步,从而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 教学建议

(1) 要注意银行会计的特点。银行会计学虽然属于会计课程,但是它既与一般工商企业会计有共同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①政策性强;②业务的独特性;③由于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收入与费用项目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地方。因此,银行会计形成了一套从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户登记直到会计报表完成的独特的会计核算体系。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关金融业务与管理的制度方法来理解会计核算内容。

(2)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注意营造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寓教于乐。

(3) 为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商业银行多种多样的凭证格式,体会其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的特点,要利用计算机及投影,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法,保持师生思维的交互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中,注意对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等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注意银行会计与其他企业会计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对比;注意对银行业务处理程序的描述;注意图示法的运用;注意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 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8

战略管理会计实质上是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和思考,在为管理者提供竞争对手或顾客等与战略相关的外部信息的同时收集、整理企业内部战略信息,使高层领导不论制定竞争战略还是实施战略规划都可以有足够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从而实现企业良性发展,以此可以发现战略管理会计是结合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及战略业绩评价的循环过程。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完善

我国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现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和推广已经逐步落实,但由于未将此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状况紧密融合,所以在理论普及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致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确定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的总体原则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甚至未实现对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步骤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仍是“想怎么做,怎么做”,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滞碍[1]。

(二)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阻碍

现在部分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此种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预测、规划、控制、考核、决策等环节的信息需要,但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将眼光定向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更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及顾客,这样才能够实现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收集、分析战略对手的相关信息,判断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例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市场营销活动等,但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方面并不能体现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使用的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部门或系统构成分类,这导致原本不全面的信息被再次分割,信息分析、整理受限,阻碍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

(三)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实际困难

成本作业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即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资源,将消耗的资源计入相应的作业中,并确定产生消耗的成本动因,进而实现各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商业银行其资源即人事、场地、设备、事务等产生的花费,而作业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所有无形业务,如贷存款、财务会计等[2]。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作业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成本管理不论是分析资源动因还是划分作业成本库等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践中会发生诸多与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情况,造成作业成本法应用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间接成本会发生变动,而且造成变动的因素较多,这就为作业动因的确定制造了难度,如果将所有因素都视为作业动因就会使数据收集的难度加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浪费,而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作业动因,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信息不全,成本控制管理过于片面,所以现阶段成本作业法应用不灵活也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绩效标准方面,普遍以部门的角度进行员工绩效,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全局战略绩效,将平衡计分卡单纯应用于员工个人绩效方面,使其与组织的愿景、发展战略等相脱离,并未发挥预期的目的;在绩效指标方面,由于错误的将绩效以员工个人为对象,所以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只能以员工岗位职责为依托,指标往往不能显示关键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往往将眼光定位于银行内部的财务指标,而对外部竞争对手影响下的长远目标并未重视,所以评价体系并不全面[3]。

二、改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力度,逐步落实实践

在理论方面首先应认识到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其次组织在会计学、管理学等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实现组织理论研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集合;再次对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相融合,提出适合于商业银行应用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最后将会计理论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的办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其应用必须提升信息质量,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收集、分析,考虑到传统管理会计系统的缺陷,所以建立针对竞争对手或顾客的外向型信息采集系统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使商业银行战略决策可以有充足的外部信息做依据。另外成立专业的、权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共享造成信息分割,阻碍商业银行战略决策;除此之外,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需要配备统一的计算机设备、统一信息机业务编码、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有统一的监督做支撑,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包括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4]。

(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不变的法则,可以看出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成本准确度,但对于精确成本信息却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成本对象的划分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即可,并不是划分的越精准越好;在选取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其与间接成本相关性,通常相关性与计算准确性成正比,而且要从重要成本动机入手,这样可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准确性;在进行成本分配时,主要考虑不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这样会避免成本消耗被重复分配。

(四)加强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为了扭转局面可以应用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将战略全方位的表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掌握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会计,由此可见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补充说明,是商业银行与员工的沟通媒介,从而使员工对个人的绩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监理部门的数据库,既存储部门历史运行数据,又存储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使指标确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与现实更贴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部门完成绩效的积极性,为商业银行创收,而且逐渐完善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长期发展[5]。

(五)将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与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相融合

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是商业银行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其内部文化实现融合,就会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员工自发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现而做出努力,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积极探索战略管理会计,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各层员工的力量集中化,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国内金融体制的调整,都决定商业银行选择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银行金融环境中占有优势,才能满足战略决策的需要,达到战略管理的要求,但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实践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够得到完善,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所以应以长远的眼光对待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韩海燕.论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1.

[2]邹志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中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3]杨蒙蒙.管理会计报告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9

随着我国加快对银行的改革步伐和金融业在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更好地为客户做好金融服务,进而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各家银行的首要课题[1]。

1 银行服务

世界上对服务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同时发生、接受与感受。它是无形的,是可以感知和测量的。后来,学者们把服务质量评价的概念引入到银行业领域,成为衡量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银行服务质量是影响银行声誉的重要因素,是银行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是银行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银行服务质量是银行在与顾客交流过程中通过各种因素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来实现银行利益。它受到银行员工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同时,银行的环境和设施也会对顾客满意产生影响[2]。

2 研究现状

专业的银行服务质量需要定量的评价来规范,因而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现而今的银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前部分学者对于银行业服务的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概述,较少有文献针对具体的评价实施细则进行探究,导致当下银行业缺乏科学完备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来规范银行机构及银行从业者的日常工作。

目前,银行业的服务评级标准过于依赖于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可操作性,标准的制定并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顾客体验标准―即可接受度的标准。因此,研究基于现实的心理主观接受度问题,将心理接受度指标作为制定评价分级指标的起点。本文努力构建出银行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一套银行从业机构从业人员的服务评价标准,用于规范我国银行业服务水平、支撑我国银行业从业监管的政策法规建设。

3 研究意义

银行业服务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银行业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和设立既是为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国内银行业的安全运行的程度和状况提供逻辑框架和方法论的基础,也是建立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基础性工作。

确立银行业服务质量的技术评价体系,不仅需要从银行业的现实状况入手,还必须要进行基础理论探索和研究。本研究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银行业服务特征模型、提出一个相对完善的银行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法、调查法

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银行服务的概念、理论基础、内涵与外延、以及银行服务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4.2 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

银行业服务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银行业服务评价体系,不仅需要从银行业的现实状况入手,还必须要进行基础理论探索和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学、心理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视角,对银行提供服务的内容、方式及金融产品和辅助设备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描述和评估不同客户群体对银行服务内容的不同感知。

5 指标体系的提出

笔者前期进行大量的访谈和调研,并查阅了大量银行业的相关数据,再结合差距分析模型,最终笔者设计了如下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如下表1所示[3]。该指标体系从先进性、安全性、信任性、感觉性、专业性、反应性6个纬度对银行服务业进行评判[4]。

6 数据验证

为确定指标体系的准确性,笔者将所建立的指标作成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分析。笔者以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为调研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该指标体系作出初步的评估。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3进行。

笔者根据开放式问卷,以及有关专家意见,编制出《银行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问卷》。此问卷的对指标体系的20项指标均辅之以实例,以使被试更好的理解题目。本问卷包括51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法,分别为“非常认可”、“认可”、“中立”、“不太认可”、“完全不认可”。共发放问卷500份,成功回收468份。

⑴本研究采用题总相关法进行区分度验证。计算各题目与总分的相关性,剔除相关度低于0.3的题目。所有推荐题目得分与总分相关性达到显著相关,由此说明量表中所有题目都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⑵对问卷中的51个问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经检验,题目的KMO=0.736,Bartlett球形检验X2=1353.248,df=76,p=0.000,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进一步的主成份分析法以根特征大于1作为提取因子的标准,保留因子复合大于0.4的项目,并按照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极大方差旋转后显示各个题目的负荷均在0.546以上,各因子变量的题目可有效归纳出六个纬度,说此问卷设计的科学合理。

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检验,考察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数据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六个纬度和整个问卷的测量信度都很好,信度系数均在0.63以上,总的信度在0.8以上。这说明该问卷是可靠的、可以信赖的。

⑷我们通过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来检验被试者在在性别、年龄、学历、地域等不同的人口学变量上对各评价指标的认识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学历、地域对本指标体系测评均不存在明晰差异,说明本指标体系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

7 总结

本研究提出的《银行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从先进性、安全性、信任性、感觉性、专业性、反应性6个纬度进行划分,并具体划分出20个一级评价指标,数据分析表明此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普适性,适合不同年龄、学历、地域的受众。

8 展望

随着物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中越发占居突出的地位。并且根据各项研究显示,服务质量已成为物联网经济体现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决定因素。

鉴于电子商务的特性,传统的服务质量模型已无法适用于网络环境,而对于在线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学术界与业界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观点,尤其在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物联网现代化电子商务领域。目前,针对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所作的学术研究甚少,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致力于把《银行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并重点将《银行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细化,以提高它应用的可操作性。最终,达到典型示范的应用作用。

银行会计学论文例10

1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现状

商业银行是依照法律设立的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其经营对象、交易特征、机构分布、社会影响等特征决定了他是风险聚集性很强的特殊企业。作为金融企业,银行通过吸收储户的存款,管理着巨额的资金,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随着国家对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银行业内部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银行内管理人员或一般员工职业犯法、挪用储户资金等现象造成银行巨大损失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并且我国银行业在逐步加大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最为关注的不良资产问题往往也与违规行为相关联。业内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内部审计力量薄弱,是屡屡出现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尤为突出的摆在了我国银行界的议事日程之中。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是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在商业银行内部的延伸,由于历史的原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张及商业银行内部金融案件的逐年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日益受到重视。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模式上的缺陷

2.1 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落后

与国际大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明显落后,主要运用原始的审计方法,即通过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取得审计资料,上作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对问题的定性主观性强,影响审计上作质量。在现场审计中,虽然也使用了计算机,但只是起到记录、制表和打印功能,计算机技术还没有运用到整个内审监督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处理审计事务的系统软件,无法与业务处理系统接口。

2.2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众多和网点分散,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接触到现金和证券等,并有权限进入客户的账户,一项微小的控制薄弱环节可能导致出现大的问题,因此,内部控制和审计任务非常繁重。而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情况,导致审计监督不连续,审计面窄和间隔时问长,不能及时发现和揭露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2.3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

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组织体系,但仍存在一批尚未理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总行设立的审计部只是一个职能部门,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2)一级分行总审计室受总行审计部和本级行的双重领导,不利于其对本级行实行有效监督;(3)一级分行总审计室所派驻的办事处,实质上是原来二级分行审计机构的简单组合,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行跨区域管理。

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构建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是要营造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按照有利于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法人体制,有利于促进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原则,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分级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重构大一统的内部审计模式,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1)建立“下管一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双向服务”的大一统内部审计体制。(2)建立内部审计中心上作制度,实现内审上作的制度化、规范化。(3)建立经济处罚和责任处罚制度,提高内部审计效果。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具有必要的制约手段。一方面,由于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自身利益,因此赋予内部审计一定的经济处罚权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肩负着对管理活动进行监控的职责,也应当具有必要的责任处罚权。对未尽到职责的责任人按照责任制度进行处罚,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上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手段。(4)推陈出新,探索科学实用的审计方法。运用风险控制模型,做好重点防范上作。加强非现场稽核,增强内部审计上作的风险预警能力。(5)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高素质的人员是高质量工作的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