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2:39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1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有新的挑战,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当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国内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借鉴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方面。该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源于麦金农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压抑论和金融深化论。近30年来,利率市场化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美国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日本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的市场化在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19世纪80年代伊利若斯银行破产,到今天的美国次债危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风险控制都被提到更高的位置。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实际的情况而言,利率市场化始于1978年,但直至1996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举措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一幕,到2000年9月21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才实质性的迈出第一步,应对金融全面开放当2007年上海同业拆借利率的时候,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远远超过了金融开放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利率市场化一旦实施,必将给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银行资金流人相关经营项目无法得到及时回补,致使资金停滞在经营项目中,极大的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竞争及收益曲线风险

目前我国对于利率的管制主要在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使金融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高额的利差。若管制放开,在金融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国内外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必然加剧,利差缩小在所难免,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给对商业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鉴于此,在目前中间业务尚不发达的时候银行将会千方百计的加大存贷业务,由于存贷业务利率的敏感性存在着千差外别,随着利率的上下浮动,将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从而导致收益不确定性的收益性风险被加剧。

(三)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样的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将在市场上不断的商业,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

(四)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借款者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由于2008年一季度所凸显的通货膨胀情况,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此金融市场里直接融资萎缩间接融资又成市场资金的主要来源,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

三、加强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对策

利率市场化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未成熟时期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隐含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准备,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应对路径是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调整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

内部运作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主要的束缚之一,成本过高,将导致较高风险,因此降低成本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过程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优化金融产品定价机制保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营利性

1.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

据统计,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0%,大通银行为68.9%,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左右,而我国2006年,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个,各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0%左右,最高为22%,有的甚至不足1%,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长期被传统业务统治,利润随存贷款利差依赖过强,因此开展中间业务银行可以依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扩大银行营业收入,从而弥补利差的损失,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降低利率风险。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银行营销力度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产品服务方面的贡献而言,它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得到缓解,因此若能有一个很好的营销系统作为支撑,对于银行开展非一致化业务有很大帮助。而这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员工的素质,真正从营销的角度来做市场,而非从推销的角度片面用关系争取业务,使业务销售稳固性增强,促使信息流畅,稳定客户群体,减少借款者的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开展利率市场化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好途径,但它必然会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去减弱,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2

1.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期限错配风险,代表未来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因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从而使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不同步,导致资产相应的利息收入变动与负债相应的利息支出变动不对称,进而影响到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现象,即运用短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中长期贷款收益依然保持原有的固定利率水平,短期存款成本却需要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将因此而降低。

2.基准利率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一致的情况下,如资产利息收入和负债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未同步变动,导致银行利差较前期发生变动而形成的风险。在我国利率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非对称性调整。自199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共计进行了18次非对称性调整,在此期间,一年期存贷款最大基准利差达到3.6%,最小利差为0,基准利率风险对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

3.收益率曲线风险又称期限结构风险,收益率曲线是表示金融工具期限与收益率关系的图谱,当长短期利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收益率曲线将出现非平行移动,这一期限利差的变动也会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工具的收益和经济价值受到影响。如图2所示,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平坦化的趋势,长短期国债收益率差异收窄,银行持有债券资产的收益和价值面临的收益率曲线风险不断加大。

4.期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中内置有选择权条款,业务存续期间参与人可根据利率变动方向作出改变其原有安排的决策,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却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如预期利率降低时,贷款人可能会选择提前还款并重新续贷,以降低其融资成本;预期利率上升时,存款人可能会提前支取并续存,以增加其利息收益。随着银行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客户行为的理性化,此类期权性风险对于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将日益突出。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敏感性缺口分析

在商业银行内部,运用模拟高级计量方法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更能满足实际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此类方法对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要求极高,公开渠道无法取得。因此,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兼顾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对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进行评估,期权风险暂不纳入本文分析范畴。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RSG)是指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间的差额,即RSG=RSA-RSL。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分别代表一段时期内需按照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当RSA>RSL,代表存在正缺口,属于资产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随之增加。当RSA<RSL,代表存在负缺口,属于负债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将有所减少。可见,商业银行需根据市场预期灵活管理其资产负债头寸与期限结构,以应对利率波动风险。

2.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对各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家银行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15家银行各期限累计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其中10家银行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代表2/3的银行均为短期负债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上升、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1/3的银行为短期资产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13家银行1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代表大部分银行均为中长期资产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其余2家银行为中长期负债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

3.利率变动对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2014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意外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至1.2倍。上述政策后,各家银行贷款利率基本按照下调后的标准执行,存款利率则因各家银行竞争力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化。以央行此次调息为背景,本文假定各家银行维持2014年6月30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不变,各时间段内的资产负债在该时间段的中点重新定价,据此分析上述利率变动对银行1年内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其中,以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作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变动的模拟情景,而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变动则假定降息前均为基准利率,降息后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按照下调0.25个百分点后的存款基准利率执行;二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三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对于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上市银行半年报中仅划分了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两个时间段,未细分出3个月至6个月这一时间段,因此对3个月至1年这一时间段内的利率变动采用6个月利率和1年期利率变动幅度的简单加权平均数。可见,本文的分析可将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均涵盖在内。数据显示,当存贷款利率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形成的利息收入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形成的利息支出均成下降趋势,但由于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导致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有所下滑。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仅降低0.015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反而上升了0.015个百分点,此情景下,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降幅进一步扩大,所有银行均超出了其2013年净利润的15%。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上升了0.22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上升了0.28个百分点,因此各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受到利息收入减少和利息支出增加的双重侵蚀,下降幅度均达到2013年净利润的25%以上。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3

二、均值分析

为了对23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首先使用SPSS软件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根据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影响长春地区一般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首要五个因素分别是: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费用低、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在我周围流行、被家庭使用多年、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创新产品和银行的广告。可见,个人客户选择银行时更关心的因素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服务质量”(均值=4.57)。而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以及银行的宣传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小。如果考虑到被试者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客户分别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相类似的结果。如表3所示,无论男女,首要的五个因素依然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因素也与之前分析相同,分别是关于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和银行宣传。对性别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如表3所示,除了“服务效率”和“存款利率高”之外,其余影响因素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P>0.05)。可见在性别差异方面,分析结果与上述不区分性别的均值分析一致,即性别差异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影响不大。

三、因子分析

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本文还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是用来定义一般客户银行选择标准的一种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影响客户银行选择的潜在因子,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银行选择行为的决定因素。本文先使用软件分析提取23个影响因素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提取之后再检验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删除信度较低的因子,从而获得可靠性更高的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时,样本的KMO值为0.739大于0.5,且Bartlett'sTest的相伴概率值为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六个公共因子,具体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六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6.751%,表明六个公共因子提取了21①个原始指标大部分的信息。为了得到经济含义更清晰的因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5。分析结果显示:(1)表5中第一个因子F包含支行地理位置便利、自助银行数量多、支行数量多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这四个因素,共同反映了银行网点对客户的便利程度,因此命名为网点便利性。(2)第二个因子F2主要包含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低、信用卡没有年费、服务费用低和向银行申请贷款容易这五个价格影响因素,命名为服务价格。(3)第三个因子F3包含的五个项目分别为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营业时间的长短、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营业。因子F3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三个因素上的载荷较多,在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上的载荷相对较少。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银行的顾客服务状况,因此可以把第三个因子命名为顾客服务。(4)第四个因子F4包括创新产品、银行的广告、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描述的是银行对客户的宣传活动,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银行宣传。(5)第五个因子F5包含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银行的公共关系活动两个影响因素,反映了银行自身的形象塑造行为,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形象塑造。(6)第六个因子F6由被家庭使用多年和家人、朋友或亲戚的建议两个指标构成,描述的是第三方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此将其命名为他人建议。因子分析过程中计算得出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各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表6显示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由表6可知,六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三个因子(方差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因子F1、因子F2和因子F3。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26.166%,说明了网点便利性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最重要因子。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13.014%,表明服务价格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次要因子。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8.375%,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第三重要因子。通过对各因子重要程度的评价可知,个人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十分重视银行的网点便利性、服务价格以及顾客服务,该结果与上述均值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因子分析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影响因素及提取的各个因子在评价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对数据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该指标体系总体的α系数为0.826,六个因子的α系数如表6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因子F5的α系数较低,因此将该因子从模型中删除,其余的因子都通过了检验,α系数都大于0.5,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最后,从因子的整体结构可以发现,提取出来的公因子与理论预测比较一致。表7为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对比的模型,由表7可知模型拟合结果比较一致。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4

二、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1.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小银行倒闭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那么为了保障存款人资产的安全性,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根据最新国务院允许银行破产倒闭这种观念的产生,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弊大于利的。传统意义上城市商业银行凭借自身与当地政府这种不谋而合的默契,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效率,因为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种自然垄断的独特优越性,一旦出现问题,比如齐鲁银行事件,必不会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最多只会在声誉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推出之后,政府或者地方财政部门会完全放开手脚,城市商业银行也就失去这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作用,会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攻击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广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利好的消息,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实体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固也起到保障作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进程的加快,银行的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必将导致一批经营不善的银行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显的尤为紧迫。银行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的推进保驾护航。从长期来看,金融体系需要建立一个银行退出机制,这也就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利润减少,这必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综上所述,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举措势在必行,但要使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真正能够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保驾护航,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5

1.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

2.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3.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1)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2)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率管制时期,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金融商品销售,这使得所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促使商业银行开展的经营活动比较相似,并且服务的客户多为国有企业。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小,可以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但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打破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状况,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绝对的经营,并且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自由创造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销售。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真正的价格性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组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很可能被淘汰。

(2)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强之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主要是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提高存款利率,进而招揽更多的客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就意味着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对于商业银行融资是有很大影响,很可能需要借助于高利贷,这将会大大增加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以说,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会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需要商业银行慎重考虑银行经营策略,避免银行守信用风险的影响。

(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强利率风险是指经营主体由于利率的变化而受到损失的可能。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由定价权,无法自由的进行利率调整,按照中央银行统一确定的利率标准进行金融商品销售,商业银行需要面多的利率风险较小。但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则不同。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根据经营活动需要或金融市场形势等原因适当的调整贷款利率。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往往会增加贷款利率,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多种机遇和挑战。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在商业银行中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严格监督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活动效果的同时,预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风险,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策略主要为:

1.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将逐渐扩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的定价能力。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应当加强金融产品定价管理。金融产品管理可以结合当前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及商业银行发展目标,就产品类型、产品定价、产品定位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此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促使金融产品定价更为合理,不仅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利润提高,还可以降低风险。所以,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约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位,避免商业银金融产品盲目定价的情况发生。

2.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业务转型,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环境。然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合理的进行业务转型,保证所转型的商业银行业务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并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能够快速的进行,并且所转型的业务活动适用市场的转变,应当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可以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析,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出发,就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考虑,从而科学、合理的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促使业务活动的客户结构得以优化,传统利差收入情况减少、中间业务增强,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开展。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应当在商业银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业务活动正确合理的转型,使其适于金融市场。3.加强商业风险防范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应该警惕和防范银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要想促使商业银行在激烈金融市场中发展,商业银行找到行之有效的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而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商业银行管理。加强商业银行管理的有效措施是:

(1)加强建设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可以就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及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科学合理的实施。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在进行商业银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可以了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而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提高商业银行水平。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6

(一)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通俗地理解,管理会计就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通过为管理者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长期价值的实现。具体到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依托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银行提供分机构、分条线、分客户、分产品、分行业等多维度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西方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以多维度价值衡量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该体系通过对银行所有价值创造节点的识别、计量与分析,实现分机构、业务线、客户、产品甚至员工等多维度的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价值评估、预算控制和考核评价,为相关业务种类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经过西方商业银行30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本身已远远超越传统会计原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概念和范畴,逐步融入了商业银行众多最前沿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工具。如:美国花旗银行,专门成立了管理会计部门,首要任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为银行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核心业务与产品提供重要依据。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较早地开展了管理会计相关的多维度核算工作,并开发了全面成本管理系统,广泛使用作业成本法将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使管理者可以实时分析和监控每个机构、每项产品、每条分销渠道直至每个客户的情况。英国劳埃德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将其全部业务在宏观面上划分为经营、管理和服务三大类,在考核手段上采用责任会计将机构和部门按业务性质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将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按业务条线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分解和落实,并定期监测。

(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探索与应用与国外同业相比晚了大约2O年,如工商银行从2001年、上海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从2003年、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从2007年开始启动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项目,虽目前都已实现了系统功能上线,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信息技术水平和国内行政管理体制约束,以及总分行利益关系调整可能引发较高转型成本和风险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以管理会计系统为中枢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的决策支持,在组织保障、规范流程、细化费用核算、系统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是任重而道远。全球次贷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大银行展现出极其强大的内在自我修复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其建立了以定量化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会计系统,使其有能力在完全的市场利率化条件下,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准确地调整战略,精确地实施市场与客户定位,依托其强有力的价值管理能力进行业务整合及产品创新,从而迅速集聚、恢复实力。目前,国内各银行都在加速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实施与应用,面对利率市场化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先人一步,尽早实现精细化的多维度盈利分析,谁就取得了竞争先机;谁能技高一筹,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形成前、中、后台管理营销的协同效应,谁就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银行成本管理,借助管理会计,银行可以精准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等,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金融产品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格。因此建立成本科学划分、归集的责任中心体系、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的定价管理体系,无疑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用管理会计最为有效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的责任中心体系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内部责任单元。对于银行来讲,一个分行、一家支行、一个部门,甚至一名客户经理都可以是责任中心。划分责任中心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单元的权责与绩效能够清晰界定,通过责任中心,实施责任单元核算、考核,清楚界定责任单元的责、权、利,强化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意识,有利于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理论上,责任中心的划分越精细,越有利于银行对责任主体的核算与管理,也越有利于管理会计对于产品、客户等维度的盈利衡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随着商业银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银行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为责任中心的精细划分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当把责任中心细分后,数据采集和管理等配套系统建设、运营支持等资源投入也会随之大量增加。因此,科学的责任中心划分细度尤为重要,过分的细化既无必要也不经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常见的责任中心包括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在成本中心划分方面,通常以部门为基本单位进行设置;在利润中心划分方面,则根据经营管理体制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以业务线为主体,将每个对盈利负责的业务条线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形成完整的利润中心体系;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则通常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实行总、分、支行的管理体制。目前,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事业部制管理,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逐步深入,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强化了业务主线垂直管理职能,加大了主线资源配置与考核权重,由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是经营体制发展的总体方向,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尽管没有实行事业部制,但业务线盈利情况仍是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为明确业务线责任定位,银行在设置以分、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利润中心体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总、分、支行机构层次,将不同层面业务线与相应业务部门进行组合,从而把业务线视作利润中心,可称之为“虚拟利润中心”。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应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同时将业务线作为“虚拟利润中心”,形成从上到下业务贯穿统一的利润考核中心,实现管理为经营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的业务运营格局。

(二)分步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责任中心的划分为责任单位的独立核算创造了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就必须解决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的利益转移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责任单位间最频繁的利益转移实际是资金的转移,只有明晰内部资金收入与成本,才能为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提供最基本的内部资金价格,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环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是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之间或者成本中心与利润中心之间,全面模拟市场运作,全额虚拟有偿转移资金,以核算业务资金成本和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引入FTP后,商业银行内部也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买卖”,吸收负债(如存款)“卖”出去会有“转移收入”,投放资产(如贷款)需要先“买”入资金、支付“转移成本”。通过这样市场化的“交易”,收支匹配使其盈利核算成为可能。FTP作为统一、公允的价值尺度,为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强化利率定价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的定价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应广泛试点后再全面推广实施,同时建议在推广阶段实施“双轨运行、分步推进”的审慎策略,即FTP利润和传统账面利润两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同运行,并逐步提高FTP利润占利润考核的权重,最终达到全面建立内部资金成本和效益的FTP定价和考核机制的目的,实现以全面的资金效益考核引导业务发展。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7

利率市场化一般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样一个界定,利率市场化后,原来被严格管制的利率将完全被市场化利率所取代,这将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丧失利率管制下高额存贷款利差带来的高额利润,转而要承担利率市场化下的各种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这一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利润下降

目前,我国选择了在维持银行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轻易获取高利润。但被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加剧,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利润下降。而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构成对商业银行的致命打击。

(二)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采用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严重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大中型公司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的状况。利率管制放开后,单一存贷利差收入不能满足银行生存的需要,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使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都将增加。

(三)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根据商业银行的现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利率结构风险、收益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和信用风险。

1.利率结构风险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款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这种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初见端倪,其主要是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这就在客观上会引发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逐步显现的问题。

2.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变动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性。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鸦反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银行收益将随利率上浮而减少,随着利率下调而增加。这就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相应风险管理的情况下,银行就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资金剩余状态?穴自然有“惜贷”的原因?雪,大部分存差资金都上存中央银行或投资于国债,而一旦利率上升,银行的国债投资将大幅贬值,由此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3.选择权风险

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波动下,由于客户行使存贷款选择权而使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存款(偿还贷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通过提前支取再投入的方式套取较高利率;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以以该期低利率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贷款。虽然有协议规定贷款不能随意提前还款或收回,但在实际工作中,优势客户还是常常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利率再贷款。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利率连续下调,客户提前还款更是屡见不鲜。利率管制放开后,利率波动频繁,无疑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较大的选择权风险。

4.信用风险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即实际利率被政府限制和管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经常为负值),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抑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而实际利率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利率成为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

2.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应努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第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国际上通行的基本流程一般都包括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阶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全球银行业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有益经验,使银行尽可能地将风险限制在预设和可控的范围之内。;第三,积极推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

3.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努力实现经营与收益的多元化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既能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的依赖又能有效抵御利率波动的影响。而表外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咨询、投资决策、基金托管等则可为银行业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

4.培养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利率长期处于央行管制的保护下,银行从业人员没有利率风险意识,缺少利率风险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各商业银行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从国外金融机构引进高素质、有经验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增加行业竞争的砝码。

5.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实践证明,国外利率市场化确实使许多国家从中受益,金融效率得到了提高,资金分配得到了优化,整个经济、金融系统得到了改善。但也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数量增加,甚至出现了金融危机的情况。因此,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繁荣下的理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毕芳,孙璐.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探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3):58-60.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8

企业在获取利润的时候可以是从多方面来获得的,既包括在企业在市场上保持规模优势,即使投入产出比不高,也能通过市场上产品的销售规模获取较高的收益,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无谓损耗,即提高生产效率。

一、理论分析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 SCP 理论,主要介绍了企业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企业中获取了有力的产品价格定位,维持较高自身产品的销售规模的同时能够获得较高的产品收益。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又决定了企业的运行绩效。而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绩效的研究集中在市场配置效率上,它将企业定义为生产函数,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被简洁地表达为静态下的产量最大或成本最低以及动态下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在研究市场主体行为理论中主要发现了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总结来说,主要有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

1、市场力量假说

哈佛学派是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发展研究而来的,其研究框架为“结构―行为―绩效”,他们认为企业在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定价空间来提高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这一假说的基本逻辑包括:

(1)买方和卖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他们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即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的企业有充分的话语权。

(2)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市场上集中度较高的一些企业都有动机或明或暗的采取合谋行为,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得较高的利润。

2、效率结构假说

这一理论所倡导的是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包括自身的技术和更为先进的管理来提高自身投入的水平,即提升了投入产品的效率,在企业自身的投入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效率,进而降低自身的运作成本,降低市场服务价格来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效率结构理论强调的是自身单位投入的产出比,运用效率理论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在与竞争对手相同的投入水平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自身的损耗,来实现企业的收益优势。

对于市场结构和运营效率关系的解释不同,企业采取的发展策略也会不同,市场力量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较高的市场份额代表着市场话语权,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超额利润;而“有效假说理论”则侧重技术管理和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效率,银行才能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理论的出发点不同,政策的制定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对两种不同的理论详加比较,可以在理论上给予银行业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上一点有益的启发。

二、模型构建和实证

1、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存在的关系,本文采用了如下的模型进行检验,此模型是Berger在SCP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π=f(X-EFFi,CONCi,MSi)+ei (2.1)

其中,π是表示资产净利润,X-EFFi表示x效率,本文中我们利用DEA测算出来的纯技术效率来代替,CONCi表示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MSi表示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ei为随机变量。

2、判定依据

在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理论: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规模假说。目前,基于这两种假说的研究被专家和研究人员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市场力量假说又可以细分为传统的SCP假说和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在本方程中,传统的SCP假说认为市场的集中度对资产利润率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SCP理论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之上,它强调一些企业在市场处于不完全垄断地位凭借自身的市场份额优势制定共同价格,从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如果方程中市场集中度系数为正且相关性较强,那么市场支持传统SCP假说。如果回归变量中的其他变量的系数较小,则说明浙江省商业银行业只支持传统SCP假说。

效率结构假说认为企业的效率对其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起决定作用,高效率的运作使得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但是银行绩效与市场结构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在模型中如果X的系数大于0且相关性较强,我们知道效率结构假说在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上成立。

3、变量的界定

(1)市场结构

本文对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测算指标选取如下:市场份额指标,包括资产份额(MSa)存款份额 (MSd),贷款份额(MS)和利润份额(MSp);行业集中度指标CR;相对集中度指标,即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

如表1中所示,以市场份额占据前四的银行来看,2006年末,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的比重均在70%左右,由此看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无论是从投入(资产、存款)还是产出(贷款、利润)在整个商业银行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012年末,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的比重下降到54.34%、57.75%、64.21%、61.63%。整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国有股份制银行虽然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上升幅度和空间较小。再看以市场份额占据前八位的银行测算得来的商业银行集中度,2006年末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83.17%、82.81%、83.27%、82.81%。2013年底,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下降到7842%、7754%、82.40%、80.84%。对比CR8和CR4可以发现,前八位的银行市场份额变化较小,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技术效率的测定

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中间媒介理论的定义,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入定义为:劳动力投入,银行自有资本和各项存款。劳动力投入为银行当年的总体用工人数,劳动力价格即劳动报酬,公司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支付给职工的住房困难补助、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不包括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本文将劳动力价格经过了标准化处理,以其平均价格表示,标准化的方法为:平均工资=总劳工报酬/职工总数。

银行自有资本的投入即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具体包括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物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净值和无形资产,金融资本为所有者提供的金融资本。银行自有资本价格为其机会成本,等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本文定义为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的年平均值减去央行对金融机构的一年期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一般的居民储蓄存款、存放同业、同业拆借、央行存款等等,由于详细的数据很难获得,其价格也只能用对其标准化之后的价格表示,具体为商业银行的总利息支出和总的存款余额的商表示。

表2 投入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价格产出指标

银行员工人数总劳动报酬/职工人数贷款余额

自有资本法定准备金率减央行对金融机构一年期再贷款利率息税前利润

存款余额利息支出/存款余额

本文利用deap2.1对银行纯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定,限于文章篇幅,表格不在文中列出。

三、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1、实证结果

本文主要利用2006年一2012年中期的商业银行各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样本区间为7年,样本数为140个。采用资产收益率(ROA)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即作为回归方程的被解释变量;采用X效率以及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作为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通过对方程(2.1)的回归来分析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该方法,利用Eviews7.0软件估计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455,拟合优度基本符合要求。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实证回归结果良好。各个变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可以用下面的函数表示:

ROA=1.695+0.142SE+3.038MS+0.386CR4 (3.1)

常数项C=1.695,显著性水平为0.0578

X效率(SE)的系数a1=0.142,显著性水平为0.0395,但是系数效用较小,无法确认X效率与商业银行的绩效有明显相关性。

市场份额(MS)系数a3=0.038,显著性水平为0.0360

市场集中度(CR4)系数a4=0.386,显著性水平为0.0698

为了检验各解释变量在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解释上的差异,分别把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代入模型作进一步回归分析。其中,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的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692表明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有83.2%的变化可由该模型解释。F统计量为5.887,对应p值为0.001,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574表明浙江省股份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有75.8%的变化可由该模型解释。F统计量为4.668,对应p值为0,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2、结果分析:

(1)从以上的回归结果来看,浙江省的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经营效率都和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其中市场集中度、经营效率的回归系数较小,系数效应不明显。不能说明浙江省商业银行符合市场结构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市场份额与资产收益率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系,强调超额利润并非来自市场共谋。只有一些市场份额大的商业银行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售,运用市场力量通过有利的定价来获得超额利润。

(2)对浙江省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经营效率都和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系数效用明显,符合相对市场力量假说,而经营效率中,X效率对于银行绩效(ROA)的贡献度相对较小。股份制商业银行X效率的系数效用大于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商业银行在自身规模上发挥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依靠自身灵活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在银行市场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柯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2010,01:114-123.

[2] 曾江洪,樊娜娜.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05:139-141.

[3] 刘晓娅.安徽省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 应东兵.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5] 夏雪杨.中国银行业的SCP框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 罗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路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9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结构;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是经济体相互作用是结果,政府对利率方面的管制,必然会带来投资效率低下、金融抑制等一系列的弊端。在“金融抑制”理论以及“金融深化”理论被提出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进行利率改革,事实也进一步证明,将利率放归市场是一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抉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历了20多年历程,目前,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利率风险对银行流动性产生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本文选取了三家上市银行作为代表:中国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代表、北京银行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代表、招商银行作为中型商业银行的代表,利用这三家代表银行的相关数据分析说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影响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

负债是银行持续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如果负债大幅增加,而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管理,银行会面临亏损。反之,如果负债大幅缩减,出现挤兑,银行将濒临破产。数据来源:根据三家家上市银行2015年度的年度报告计算整理得到。上表为2015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负债结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上述三家银行负债对存款的依赖性极大,特别是中国银行,这一比率高达75.88%。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存款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但利率市场化后,各种理财产品迅猛发展,投资市场更为活泛,投资收益波动性更大,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更高,其逐利行为会导致资金更频繁地流动于各种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之间,银行存款稳定性将大受影响,而存款的大幅波动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

二、利率市场化将会加大银行的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

一方面,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自身无法准确度量借款项目的风险大小,在利率市场化下,竞争机制引入,商业银行会因为来自盈利方面的压力,而选择将款项借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者,导致贷款利率的提高挤出低风险,低回报,只能支付低利率的借款者,也就是说只有高风险高回报的借款者才会贷款,从而造成逆向选择的产生。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提高,会使原本从事低风险项目者无法负担利息成本,从而转向高风险项目,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进一步提升将降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使得违约事件更加多发,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流动性。图12005~2015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不良率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三家银行各年度年报整理得到。由图1可以看出,即使在政府大力剥离不良资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不良率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在2011年后均在反弹,到2015年,这三家商业银行不良率均在1%以上,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影响将更为显著,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其不良贷款率还会进一步攀升。

三、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使传统盈利模式遭受冲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会进一步放宽,存贷款利差将处于更加频繁、更加难以预测的变化之中,商业银行利差收益将会因此更加难以掌控和预测。其次,长期以来,由于人民银行设定了最高存款利率,最低贷款利率,这种利率管制相当于给我国商业银行铸就了一道“最低收入保障”的防护盾,免去其可能会遭受亏损的可能性。可以预知,在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加剧各大商业银行间竞争,商业银行为吸引存贷款,会提高存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从而导致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会大幅缩减。而在我国,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至2015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均值分别高达72.02%、78.32%、89.19%。特别是北京银行,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不足11%。我国商业银行过度依靠净利息收入,商行若不积极转型发展,存贷利差的进一步缩小,将会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四、利率市场化将使利率风险进一步凸显,增加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本文以一年期为界限,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划分为一年以内到期部分和一年以上到期部分,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三家代表性商业银行2008~2015年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偏离度及缺口率得到以下结论:2008~2009年,我国经济处于降息周期,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相关理论,积极型商业银行应该选择负缺口来最大化其净利息收益。2008年,中国银行一年以内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在2009年,此缺口被调整为正值,这可能与中国银行在2009年下半年预测到利率会上升有关,所以提前将缺口调为正。招商银行情况则正好与中国银行相反,这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相关理论相背离。北京银行一年以内和一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但缺口额相对减小;2010~2011处于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维持正缺口来最大化净利息收益。但是,三家银行均没有做出与模型相符的调整;在2012年后降息周期中北京银行与招商银行均做出了相应的缺口调整,而中国银行未做缺口调整。并且这三家商业银行2008年至2015年来,一年以上到期部分的缺口率都在快速上涨,经济处于升息周期时他们可以实现较大的收益,反之,商业银行也会面临很大风险。本文所选的三家代表银行2008~2014年缺口率总额均值基本维持在0.06至0.07之间。但是近年来,这三家代表银行一年以上到期的缺口率是一年以内到期的缺口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说明这三家商业银行在长期资产和负债方面的匹配存在这着很大问题。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总额平均值分别为0.077、0.067、0.062,并且近年来,偏离度总额攀升趋势明显。三家银行一年以内到期部分的偏离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均值分别为0.016、-0.005、-0.018,而一年以上到期部分的偏离度均值则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0.514、0.930、0.887,明显高于偏离度总额。这表明本文所选的这三家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短借长贷”的现象,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可能也如此。综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型、改变盈利模式、注重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防范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政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19-123.

[2]楼文龙.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J].金融论坛.2015:15-18

[3]莫慧琴,王忠,李亚宁.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技术[J].当代经济科学.1998(6):44-48.

[4]贾长军.利率风险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对策.

[5]程昆,高昊.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理.2010:57-61.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例10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通俗的讲就是买卖双方在自己认为合理的情况下,不受外在其他因素的约束,达成协议。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机遇,又给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挑战。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继续顺利的继续下去,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刻,总结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具有了相当的必要性,也体现了十分深远的现实价值。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深化改革中万人瞩目的重点,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追溯到1993年,提出了“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一定幅度内自由浮动”。到1996年1月,我国同业拆借利率首次完成了市场化。以此为契机,其他市场的利率也随之放开了:国债利率、贷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存单利率及人民币贷款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而真正触及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一步是,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可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公开发行或定向发行同业存单,其发行利率、发行价格等以市场化方式确定。至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了深水区。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我们的利率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利率,利率管制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利率机制并没有做好价格信号传导的桥梁,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大大减慢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研究

利率风险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或着说是市场价值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由市场利率波动引起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两种主要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两种。其中,阶段性风险是利率管制向市场化转化过程中的产物,恒久性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与监督原则》中的规定,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商业银行市场化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目前,国内学者对着以课题的研究,在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上有一致的观点,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风险的衡量指标和模型的不同上。

黄泽民,屈小粲(2013)通过对四种风险度量方法(持续缺口分析、VAR模型分析、敏感性缺口分析和情景分析)进行比较,认为敏感性缺口分析的优势与我国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最匹配,对16家商业银行2006年至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自身的市场定位加快经营模式的战略性转型,进而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建立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配合利率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对所采用的利率风险衡量及控制方法进行合理升级。魏薇,陈本凤(2006)建议我们应该建设动态缺口分析模型,为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路。杨建东(2013)继续采用敏感性缺口模型,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法和经营建议。

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和获得最大利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融合自身企业文化和制度,在货币资金借贷及流转业务中发挥盈利能力促成不同经营环节经营活动相关能力得综合表现。由于我国在金融业严格限制混业经营,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领域,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依赖于存贷款间的高利差水平。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后果就是作为基本盈利保障的官方基准利差的消亡,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其盈利水平。

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研究

随着金融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各商业银行为抢占优质信贷市场不断加强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力度,优质客户对贷款利率下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降息和利率下浮将进一步缩小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可见,面对这一局面,各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根据自身目前的经营特征和发展战略定好位,尽快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成熟实用的贷款定价机制。

曹霞,常玉春(2002)在贷款定价模型中有创新性的引入期限复利概念、成本与基准利率相机抉择原则,设计了一套在自由利率条件下,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复利贷款定价模型。李祺(2011)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贷款定价现状,在结合以往贷款定价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以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化利率基础的定价方式,即贷款利率=市场基准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或贷款利率=定价基础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

五、评述与总结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外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早,相关文献也比较全面,为我国研究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供了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我们不难分析学者们一致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我国现在金融业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仅把国有大型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研究重点显然是不全面的,应该注重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2)既然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经营造成了挑战,那银行如何应对,因此从业务开展的实践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战略进行的研究更具有始终价值,显然这一点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而被忽略。

参考文献

[1]Angkinand A.P.,Sawangngoenyuang W.,Wihlborg C.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banking crises:A cross -county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2010,(2):26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