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32

职业论文

职业论文例1

摘要:2019-2020年,《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工作组以中国茶的运输为主线,将中国茶史与世界史相结合;将传统茶文化传播途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介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相结合;在现代篇将传统茶文化延伸至年轻人喜爱的奶茶文化,加入了奶茶品牌营销、牛奶和砂糖的供应运输、电商平台传播,以项目实践的方式完成中国茶的历史疏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代入感,完成《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的线上教学总设计。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传播;茶运输;线上教学;项目化

该课程的线上教学将古今中外的茶输出路线,按照地圖板块、发生年代、茶的品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形式等多维度层级划分为二、三级子项目,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中的所有关键知识点进行合理拆分,融入进每一个子项目任务;同时注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在《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中注入爱国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让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小的项目任务的方式获得人生观的成长,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完整教育结构。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工作组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第二梯队是思政课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第三梯队是企业专家团队。三个梯队集思广益,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与学习数据,包括:授课视频、非视频资源、课程公告、题库、测验和作业、互动交流情况、考核情况、学校SPOC使用情况。

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团队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不够

课程的线上教学总设计主要由第一梯队的老师负责,思政课教师和企业教师提供建议,资源建设中可以获得计算机教师的帮助。课程建设中最关键的就是团队的默契度,虽然课程组团队成员构成较为合理,尤其是第一梯队,汇聚了三所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骨干教师,但团队间成员分散,只能通过QQ群直播、电话会议、微信群等方式沟通交流,成员有各自的个人事务,也都非常忙,能凑在一起讨论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沟通回复不及时,团队的默契度欠缺。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特性是需要团队成员走出录播室,不能闭门造车,教师深入现场,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中进行一段实地跟拍,最好是沿着某条茶运输路线,完成多式联运的全程跟踪报道,但疫情期间活动自由度受限,又加上缺乏制作经费和录制团队,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缺乏创新,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直观感受。

2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缺乏地气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堂教学的设计线比较单一,课前及课中以资料查阅、在线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开展,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线上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课后每个小项目给学生布置对应的任务和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复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很好的实现“翻转课堂”,与学生沟通的形式单一,学生缺乏积极回复,课堂教学的设计并不能很好体现当初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初衷。

3课程资源建设与企业实际衔接不够紧密

以二、三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条件是不足以完成该课程的的实践录播,为了保证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质量,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实践或现场录屏,就需要得到相关企业的大力帮助,需要茶企、物流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多方协助,但因为人脉资源的限制,找不到相关的合作企业,与企业实际衔接的紧密度上打了较多的折扣。

4课程团队对中国文化、地理历史及人文科技一知半解

要高质量的完成这门课的线上资源教学,不仅仅是了解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团队成员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对地理历史及人文科技都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不牵强,不生硬的提升课堂层次,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能实现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又能完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课程团队在中国文化,地理历史及人文科技方面还是一知半解,只能通过翻阅书籍、网上查阅、观看记录片的形式慢慢补充这块短板,在课程资源的制作上肯定会受到学识水平的局限而施展不开。

针对以上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课程工作组会一如既往的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在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发动创新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课程建设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职业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转型背景下,产学合作面临一定的挑战。职业教育领域的产学合作关系到社会人才的供应,也关系到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迎合经济转型的实际情况,对产学合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改善,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及管理机制,为产学合作提供强力支持。论文对经济转型背景下产学合作受到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对產学合作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产学合作的长远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转型;职业教育;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5-0050-02

1引言

现阶段,经济转型导致社会的人才需求出现一定的变化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让以往在职业教育中沿用的理念和方法已经不再满足客观的需求,产学合作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都需要在产学合作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思考以往产学合作中的不足,分析如何对产学合作进行改革,让产学合作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对地方经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了解经济转型下产学合作的实际开展情况,院校、政府、行业以及企业是否在产学合作中出现一定的偏差。

2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影响

2.1对人才培养结构的影响

现阶段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让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得到一定的促进,但是随着经济转型,产业技术迅速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对高职人才的现实需求增加,对中职人才的现实需求在减少。国内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开始变成集约型增长[1]。产业的类型也开始逐渐向着资产密集以及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迅速提升,需要的劳动力是真正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另外,如今企业对人才也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素质方面,岗位技术的难度不断提高,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以及较高的技能水平,还要具备适应力以及终身学习理念。

2.2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受国家经济体制的约束,专业的设置是政府主导的,院校要结合政府的规划,设置于自己的专业,并按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招生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计划,这样的模式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内的职业院校开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的设置[2]。但是很多的院校并未从以往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专业设置非常盲目,哪些专业热门,就设立哪些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并不符合经济的客观需要,并不满足产业结构的实际需求,人才并不符合当地行业和企业的客观需求。

2.3对产学合作管理模式的影响

管理模式也是产学合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转型中,政府的职能以及管理主体出现一定的变化,结合当下国内产学合作管理的发展,不断制定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对院校的实际发展是非常重要的[3]。

国内的院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出一些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注重开展产学合作。但是企业参与一些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并不是非常高,即便参与一些项目,合作的积极性也并不是非常高,双方的合作层次是比较低的。例如,一些参与合作的企业,仅仅是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些场所,将学生视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并未建立管理机制,很多的实习师傅并不会将真正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实习形式化。

2.4对产学合作动力机制的影响

动力机制关系到产学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当下经济的转型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国家需要很多生产建设以及管理服务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对产学合作进行完善。调动企业以及院校的积极性,实现深度的合作。企业和院校都有参与产学合作的利益基础,但是如今产学合作并未获得稳定的动力机制。首先是学校方面,一些院校的理念落后,没有形成为企业服务的重要意识,在产学合作的实际开展中,对企业的项目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对员工培训也并不是非常积极,没有借助院校本身的师资力量以及知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这样企业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其次是企业方面,企业本身在产学合作方面没有形成十分成熟的理念,因此,在产学合作也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国家并未制定法律制度,规定企业要承担的任务,很多的企业对产学合作没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一些企业参与合作项目时,多数并未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认识,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以及选择学生就业层次的合作。

3经济转型促进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对策

3.1完善产学合作政策

职业教育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做法,在产学合作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产学合作的支持,在财政方面加大投入,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基地。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承担合作项目保障机制。在产学合作中学生的实训基地、企业税收以及贷款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不断在产学合作中作出成绩,并激发院校的积极性,在政策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学生实习中,院校、企业以及学生的义务和权利,从而让产学合作的过程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3.2转变企业对产学合作的观念

企业需要意识到高技能人才对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产学合作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是为企业进行人才输送的重要过程,学生的技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会得到提升,院校本身在资源上的局限性,需要靠与企业合作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所以双方是相互需要的关系。在产学合作中,企业要及时为院校提供一些用工需求以及行业信息,如某方面工艺技术的改进以及科技的更新,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企业要加强与院校的深入交流,指派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为学校设置相关的课程,并强化学生实践指导,让院校可以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使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符合企业岗位的客观需求。在产学合作中双方要深入了解,明确双方改革的方向。

3.3设置合理的专业以及课程体系

院校需要注重对专业的合理设置,体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力。首先,开设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符合行业以及企业的客观需求。因此,在产学合作中,院校要明确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专业设置之前,让相关教务人员对当地的企业人才需求展开调查,深入企业对人才类型以及标准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专业的方向。其次,院校进行专业的建設,要注重体现学校以及区域的特色,结合学校的情况和区域的特色,对师资、实验设备以及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对于原专业进行适当改造,设置符合实际需求的专业。

课程体系方面,主要是注重学生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专业课要结合岗位的情况,降低专业课的系统性,提升专业课的灵活性,让理论和实践相互衔接,让学生更多参与一些实践课程。

3.4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责

职业论文例2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品质

职业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敬业、爱业、具有责任感,具有诚信意识,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个人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人文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还应具有人文精神。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能、体能方面的教育,还应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责。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的多学科发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职业论文例3

二、隐性课程建设对于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经常会听见有些高职生在讨论:大学毕业了,感觉三年就是浪费时间,什么都没有掌握。其实不然,你会发现自己更加成熟了,对于突况的处理更加沉着冷静,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有了新的看法,这些都是隐性课程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内的隐性课程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动机。隐性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规划、建筑群的设计、教室的布置,传达一种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企业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传达安全生产、节约意识,久而久之,这些都会内化为一种价值规范,根植于潜意识里面;隐性课程对于职业道德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书本上的先进事例、行业内的模范人物、学校的好人好事,甚至对违纪者的处罚,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把那些先进事例慢慢内化为自觉行为,规避不好的行为;隐性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动机,校园活动中的胜利,比赛的荣誉及老师、同学的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同和归属感,激励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知行为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隐性课程可以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校园内的名言警句,校训校规,行业内先进人物的经验交流,都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与引导作用。

三、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隐性课程设计

据笔者了解,结合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很多实践性很强的高职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都有其明显的学科倾向,各校一般都采取大而全、宽而泛的课程设计,力求培养的学生样样能,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中就存在一个问题:许多会展公司宁愿招聘国贸、财务、英语、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不愿意招收对口专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原因是会展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实战经验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品越来越国际化,各种展览、展销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了对会展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提高会展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显得刻不容缓,但是这单靠目前高校会展专业中开设的显性课程是难以达到的。笔者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如图二所示的隐性课程体系,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开发培养学生专业职业素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建有专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外界载体,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结构布局、楼群建筑、人文景观、绿化等,通过对校园物质层面隐性课程的优化开发,能够将丰富的生命力赋予在这些校园物质载体中,从而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启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探究、感受和实践的园地,创造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看到校园内绿树成荫,教室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建筑井然有序,会让学生产生自尊、自豪和崇高的感觉,学生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来保护优美的校园环境;看到校园内富有生命力的雕塑、肖像、名言警句、书法绘画等,学生会产生拼搏进取和严谨求学的态度;校园内的建筑群本来是没有生命与情感的,也不蕴含任何意义,但在经过精心设计之后,这些建筑群也能够“活”起来,富有生命力,成为高职特有理念的直观的外在反映。以会展专业为例,学校在布局建设方面,可以把某栋楼以某个著名会展案例命名,可以把某条小径以著名会展事迹命名,塑某知名会展专家的雕塑,看到这些,同学们都会肃然起敬,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会展策划大赛”,得到富含专业意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置于校园一角,美化校园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对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对本职业的认可度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开展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发展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校园系列讲座、主题演讲与辩论赛、文化艺术节、素质拓展、体育等活动,比如成立专业性较强的社团,围绕本专业近期的动态,开展专题讨论会,定期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座谈,分享成功经验;开展真实情境的专业模拟,这样不仅拓宽了高职生的专业视野,还为他们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平台。比如会展专业,就可以进行以下一些专业性的校园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每年设置“会展文化月”、“会展文化周”,此类活动的举办交由学校会展专业的学生社团负责,从活动的选题、策划、立项、成本的估计核算及最后的组织实施,让他们的专业知识真正落实到现实当中,同时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会展领域前沿理论的宣讲等会展宣传工作,这类小型的展会,不仅陶冶了学生的职业情感,也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等教育资源,为会展专业学生提供机会,可以进行校企联谊,与企业员工进行密切交流,加深学生对会展行业的实际情况的了解、职工的岗位要求及所需的职业素养;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企业实习,积极与博览公司、公关公司等联络,多渠道为学生实习锻炼寻找机会,可以是短期的实习,或者一个项目的跟进见习。这些活动,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策划执行能力等从事会展业必备的能力,培养了奉献、创新、责任、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

职业论文例4

中正公司的哲为认为,“领导者”是个“自然人”,他的本色可以是多彩斑斓的,那是个人魅力,很吸引人;“经理人”是个“职位”,他的本色是黑色,那就是权力,没有吸引力,但有威胁力。他同意“领导者”与“经理人”有区别,但不可以此分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根据人的能力将管理人才分为四个层次:决策、管理、执行和操作。一个好的经理人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而一个成功的良性运作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每位员工都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的企业。

通用电气中国公司的金林立提出:一个职业领导者,首先要有全局观,一方面不仅要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亲力亲为,还要意识到其它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如资源、市场、团体结构等,并正确决策;另一方面,在今天,全局观还表现在全球观,即立足全球市场考虑企业的发展。

职业领导者往往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角色。实际上也只有领导者才能散发出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职业经理人囿于位置与角色的关系,其个人魅力常被掩盖或自我内敛,但这也是职业经理人应该做到的。

职业论文例5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第一,轻视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就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择业和创业,而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平时遵纪守法,不出大事就是好学生,对职业道德提升就业竞争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第二,不讲信仰和诚信。由于受西方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没有远大理想抱负和目标追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对政治漠不关心,思想上不求进步。有的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考试抄袭、学历造假、骗取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第三,缺乏吃苦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层次决定了其就业方向主要是专业技能型岗位,换句话说多数是工人岗位。这就需要有能吃苦、能出力、能坚守,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但我们有的学生还存在着怕苦怕累、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和实干精神等;宁愿领取在办公室工作的低工资,不愿赚取在施工工地上的高工资,宁愿当白领,不愿当工人,确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学校层面第一,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多数学校还没有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据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有的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了政治思想课里,而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很少,构成不了一个体系,也不够专业,更谈不上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结合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和养成。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不专业、课时没保障、设施无投入、教育内容陈旧、方法死板、模式单一等。第二,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据调查了解,只有少数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多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了职业道德教育部分,有的学校只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的学校只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简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学校只在会计专业开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等,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第三,缺乏方法和模式创新。其表现为:课堂教育多,社会实践少;灌输理论多,实践理解少;学校教育多,家庭教育少等。因此造成了学生只是被动在室内听课,不能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只是从理论上认同,很难达到感情上接受和心灵深处的内化;只是得到父母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满足,缺乏最基本的吃苦耐劳品德、坚强意志的磨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等。造成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单一的原因:一是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提升到以人为本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等高度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教育队伍薄弱,确乏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三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和家庭联系较少;四是家庭只重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忽视思想道德培养。第四,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没有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的属性去修正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二是没有从服务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去检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使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脱离实际和假大空的现象。第五,确乏科学的评价。目前,在分数决定一切的社会大潮中,在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只能凭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行为评价;重视教师的评价,轻视学生的评价;重视学校的评价,轻视家庭和社会的评价,不能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导致了学生只追求考试分数,不追求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重视学校的课堂学习,不重视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锻炼,使其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第六,确乏专业化的教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多数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其中兼职的居多。兼职教师中大部分是从事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由于兼职教师不是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加之学校对其培养进修不够,使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得不到提高和锻炼,所教的课程满足不了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院校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修课。一是要列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二是编写好教材,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其中要涵盖就业创业的内容,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三是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保障。四是把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即便有了课程体系也没有把就业创业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去,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开发,构建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二是课程模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知和行”的关系,不仅注重课堂教育的“知”,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实践的“行”。“‘静态认知’课程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动态行为’课程模块设置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塑造恰当的‘行’。”[1]“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相匹配,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两个维度出发划分为‘静态认知’和‘动态行为’两类课程模块。”[2]三是在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的,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在两个主体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让企业员工将自己关于职业道德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同学们,从而达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了解职业道德观,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观念;四是与时俱进,开发职业道德教育校本教材。

(三)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要与时俱进,目前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奉献意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学习模范人物、弘扬先进文化的文明意识,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在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上,要改变单一课堂灌输模式,构建“亲情关怀式”人文素质教育模式,[3]注重发挥学生积极性,积极倡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各学科职业道德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要改变单一的空洞的教育模式,注重案例和模拟教学,如模拟财务室、谈判室、法庭等,使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理论知识、职业技巧、社会经验、职业道德等;要改变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提高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改变只有职业道德课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其他专业课也要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改变单一的学校教育,注重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使学生多接触企业和社会,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并将责任意识上升到信仰层面,[4]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竞争力的职业道德人才。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做到:一是一定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属性,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专业岗位相结合;二是一定要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紧密贴近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目标安排重要调动教育内容;三是一定要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适应岗位能力为标准,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论文例6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从“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附1:《教师职业道德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原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礼仪与文明,2002(1):51-55.

[2]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7-40.

[3]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杨春茂.论新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时期的教师修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2002.“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1)

[2]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2003.会计职业道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于书林.2002.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1)

[4]殷国滨.2002.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2)

[5]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附3:《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3.

职业论文例7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职业论文例8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安排,以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掌握先进技术,从而顺利就业。同时,课程结构也要合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学工艺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鲜明的特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化工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而化工行业的分工是及其精细的,现有课程的设置没有具体到化工生产的哪一个领域,所以学生就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工作,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往化工分析或化工检验的方面培养学生。据了解,化工企业现有的化工检验或化工分析的人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企业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对口知识的职高学生担任这一岗位。通过与企业挂钩,根据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职业论文例9

这个问题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回答。刚刚结束的陆强华诉创维案,曾经在国内的企业界闹得沸沸扬扬,并由此引发了今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关于职业经理人道德的讨论。争论过后,分歧依然。可以断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寻找和聘请,这种碰撞和争论也会随之增加。这种争论无法避免。

细细寻思,由于国内企业真正在市场中生活的时间实在太短,职业经理本身的存在尚不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企业自身(包括老板和普通员工)对职业经理的角色认定也还是模糊的。在这种状况下,又怎能企望大家能够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观保持一致呢?道德观的成熟和定型,其实是和这个群体的稳定和发展一致的。由此可以说,随着职业经理人群体的扩大和稳定,他们自身的职业定位渐趋准确,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会相对固定下来。

职业论文例10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将“过程导向的课程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多元智能的学生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作为课程设计理念,将“服务于专业,贴近专业”立足职业需要设计教学项目,以活动为载体实现“理实一体”的体验式课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并且鼓励自主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其中,按照“过程导向的课程观”立足职业需要设计的教学项目是“服务于专业,贴近专业”的具体体现,即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根据学生工作岗位、工作流程以及课程目标设计教学项目。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在制定授课计划时采取一个专业一份计划的方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除了统一的教学项目外,教师可以在经过集体讨论后,根据所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合理调整项目,满足不同岗位对沟通与写作能力的要求。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的理实一体课堂在仿真工作岗位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人类的语言沟通处在一定的社会活动情景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情境教学为教学设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构建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仿真”教学情境,以学生当下的生活及普通职场沟通难题为场景,让学生在体验、解析中演习沟通知识,增强应对不同情境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与教学项目密切相关的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提供一种工作或生活情境,让学生组成团队,用课程所学去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展示所学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现。在小组自主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发挥所长、增进友谊、学会合作、相互评价。这种实践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活动,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鼓励自主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基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作业,让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和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课外书籍和网站,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满足求知欲。这样既扩展了教材的信息量,也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1.“服务于专业,贴近专业”根据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教学项目。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根据学生相应岗位工作流程,结合课程要求设计课程目标进而选择课程内容。按照学生从求职到完成项目到晋升的全过程调整教学顺序,使根据学生工作流程和岗位晋升情况设计的8个小项目(成功求职、组建团队、活动策划、召开会议、解决分歧、维系客户、成功竞选、管理团队)组成一个学生成长的贯通全课的大项目。

2.利用原有优质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沟通”与“写作”。

“沟通”包含“语言沟通”和“书面沟通”。之前的两门公共基础课《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与《实用应用文写作》为本课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沟通与写作》这门课并没有刻意把语言沟通和写作分开,而是将二者紧密结合。事实上,对学生来说,学习语言沟通和写作都有难度,分开学习必然事倍功半。然而,根据认知规律,语言沟通和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沟通可以促进写作的学习,写作也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沟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沟通。因此,课程从项目任务出发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有效沟通。在语言沟通前要完成相应的书面沟通材料,帮助同学在语言沟通前充分思考提高沟通的效率,也在项目中完成多种文种的学习和应用。

3.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理实交替实施体验式课程教学。

本课程教学实现理实交替,并将传统课程的“理—实—理”教学环节改革为“实—理—实”。首先为学生创建、模拟各种工作生活的情境,包括正常情景和意外情境、出错情境,从而布置难度适宜的任务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之后安排学生相互点评和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并允许学生反复实践取得最好的沟通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学生表现作为课程资料,或由学生课下录制作为作业提交,课上进行观摩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课程特色

本课程作为职业素质拓展课,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长及职业素养养成起到关键作用。课程以实践知识为学习的起点,以职业工作过程逻辑组织教学内容,以“做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学习成效,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项目化”的课程设计。

目的是打破传统学科教育重知识系统、重知识学习、重章节结构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线索,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2.“任务驱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任务情境,在每个项目中都含有若干任务。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进行自主学习。

3.“理实交替”实施课程教学。

本课程教学实现理实交替,并将传统课程的“理-实-理”教学环节改革为“实-理-实”,首先由学生自主完成各项情境任务,之后安排学生相互点评和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并允许学生反复实践取得最好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