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业价值观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9 15:54:56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1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vatues)。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smallestspace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2

2.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思考教育及价值观策略要点分析

2.1以价值观教育为英语教学重点

要想正确合理进行职业英语教学价值观培养,我们应正视职业英语教学特点和现状,逐步加强教师学习和教师修养,让教师树立较为正确教学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通过自身学习与自身修养即可完成新型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同时也可进行深度思考,将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进行标准罗列,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自觉性和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责任性,同时也可使教学敏感性和教学针对性等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价值观分析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正确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在濡染周围同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目标。

2.2重视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另外重要一点就是,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要以价值观树立为主,英语教师要进行全面正规的英语教学设计,将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和情感态度教学以及相应价值观教学等列为教学重点,将上述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调整与揉捏,将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中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在此前提下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从实际角度而言,知识的合理传授与教学价值观树立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因为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和价值观理解之间存在异同点,同时也极有可能被曲解成其他含义,所以应在职业英语教学中适时进行价值观教育,其会对知识促进以及相应技能提高等奠定强有力基础。

2.3价值观教育走向及基本趋势分析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因为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相对较低,由于年龄小和阅历小的影响,职业学校群体价值观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当前这种趋于得过且过的学习环境中,此时教师需要用统一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群体。现下市场经济体制增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英语教学规范层出不穷,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目的则是为了增加就业机率,为学生未来着想,通过对价值观教学走向的合理分析,可以从中找寻出英语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与不足,在信念的支撑下将价值观凝聚起来,并还有整合的良好趋势。了解现在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趋势和价值观走向,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好价值观教育方向和价值观教育过程。

2.4尊重学生个体之间价值观以至形成开发性教学氛围和多元化教学氛围

教学价值观的合理引导可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价值观树立也尤为重要,但这并不代表会对目前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等发出挑战,从实际意义上讲,这是教育制度的一种升华。教师应适时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运行价值观教学法,之后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价值观念和不同点等,在实施此类方法之前,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课程改革之后的职业英语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师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赋予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足的发言权,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才能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对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身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去学习英语,树立自身价值观,教师在其中要引领学生去准确认知这些英语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教师应分析各种素质的模式,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模式。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更要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增强自觉参与的意识。在选择专题讨论时要有针对性,克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就英语教学中某一方面或某些环节,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各有特色的新路子。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

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将来从事的是有关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学业负担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更严;因此,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勤学苦练,修德明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生的道德准则,以实际行动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也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冲击,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率、竞争、效益在医疗和医药行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医、药勾结,过度医疗,欺瞒病患的医德缺失行为屡见不鲜。医疗改革的目标趋向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时代的医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极力推进医疗改革,做时展的支持者和实现者。

(二)医学生双重价值实现的保障

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治病救人,服务病患,投身医疗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工作人员,与其他职业相比,所从事的是关系人们健康和性命攸关的职业,不但要“精医”还要“尚德”;医学生既要不断学习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也要有对生命的“敬畏感”,时刻为病人所想,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人格,体贴关心病人,病人的隐私要保护,一位爱岗敬业,医德双馨,受到病人认可的医疗工作者,个人价值和职业价值可以同时实现,是核心价值观具体到医疗服务这一行业,具体到医务人员个人的最好诠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教育内容

(一)“以学为本”的基础知识教育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有效的治疗是从事医疗服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当前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追踪医学发展前沿,要有学而不辍的态度,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做到博学多识,学以致用,更好地应用于医疗服务。“医为生人之术,医而无术,不足以生人”,医学博大精深,因此医学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积累储备医学知识,不断实践,练就精湛的医术,这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建立,对医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还要积极探索医学前沿,掌握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努力积累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医学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期主动适应新医学模式,才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以学为本”,努力为行医、医人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即是对自己更是对病人负责,是良好医德的基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

(二)以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点的“爱岗、敬业”

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是医学生将来从事的医疗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医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医学生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当前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医德讲坛”,通过学习道德模范或者身边医生的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报告等,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通过号召广大医学生参加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送医下乡活动,或者鼓励医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在社区、乡镇举办义诊活动,在志愿实践活动感受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培养医学生“学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与人为善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诚信、友善”教育

诚信、友善是医生对待患者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医疗服务中,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诊治,同时还要对病人进行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医学教育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责任,这正如张淑美等提出的对医学生应注意“五心”的培育,即爱心、耐心、责任心、细心和精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要求医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技术,还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如果对待病患态度粗暴,不耐烦,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甚至在医疗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以从多方面引导,比如鼓励医学生到医院做义工,导医员等,见证病人之病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学校等,举办医学知识宣传,义诊等,扶老助幼,激发爱心、耐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课时可以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案件等反面事件为例,引导医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友善。

(四)社会责任感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也被推向了市场,功利主义在医疗行业凸显,部分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学生应明辨是非,勤学苦练,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终南山院士把“三个一样”作为他的座右铭:“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三个一样”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倡导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在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可以举行像“医德观”、“医生的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大讨论,引导医学生们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注重道德实践,扎实做人,踏实做事,从学生时代做起,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以解除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

(五)历史使命感教育

医学生应牢记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应牢记自己担负着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历史使命,医学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状况,分析当前的医疗卫生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使医学生了解自身将来要从事的医疗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要担负的任务。通过让医学生走向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农村,通过调查实践,让医学生看清当前面临的形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还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居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慢性病,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食品药品安全,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也有待加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医学生身上就是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全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以提高全民身心素质。医学生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所属行业领域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舆论引导

大众化是就是把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生活化,为大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从而认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大众化,传播途径非常重要,一是视觉效应运用,校园内宣传橱窗,教室、食堂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可以明确张贴核心价值观24字内涵,营造学习贯彻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二是要注重新媒体的应用,如网络社区、微信、微博、APP等通讯交流平台,用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语言叙事的运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及校园文化活动,传述蕴含核心价值的故事,如话剧、榜样人物、先辈事迹等。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环绕在大学生的周围,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增强价值认同

从熟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到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自觉追求,中间的“认同”过程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把这一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让医学生们所接受。医学生在“认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与以前所认为的观念相冲突,甚至背离已有的价值观念,在观念冲突斗争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要紧扣医学生的教育规律探索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改革,把有关医疗的社会热点融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有效性。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固化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内化价值追求

当核心价值观为医学生们所认同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结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利益关系,把核心价值观从纯粹的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变为自觉的主体选择,把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自身的梦想相统一,通过不断地实践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深植医学生的内心,成为自觉的意识形态、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也就达到了内外一致,知行合一,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被不断巩固和提升。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4

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素质并注重自己的形象

图书管理人员的形象是图书馆形象的重要窗口。读者进入图书馆首先看到的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图书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服务态度、仪表服饰最容易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的教育,让他们要做到爱岗敬业,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要有默默奉献的雷锋精神。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用语的文明,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得体的服饰,以体现他们在工作中的最高价值。

(二)提高图书资料知识,加强业务培训

如今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大学图书馆,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对图书馆的需要,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掌握图书专业知识的途径有:(1)加强岗前培训。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除学习基本的理论外,还应增加图书信息的现代化课程,如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等。通过岗前培训使老管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管理人员逐渐熟悉自己的工作。(2)多参加图书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入各类专业学会,参加他们组织的专题讲座、学习参观等活动;还可以组织有能力的管理人员编写专业书籍,翻译外国的图书资料,以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开阔视野,掌握图书信息新趋势。(3)通过继续教育来改善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参加自学考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能力、计算机知识培训、学习外语等。现在的图书馆,要面对发展迅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想要防止知识老化,跟上时展的节奏,就要有努力学习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继续教育还可以培养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调整,才能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鼓励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具有创

新和竞争意识,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必须鼓励管理人员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管理上,建立鼓励机制,以调动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工作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图书

管理人员的人生目标和态度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信念和原则。多元化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标准,进步的社会、发达的技术,人们越是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情报与信息。而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恰恰是为了顺应人们需要情报信息来体现的,所以图书管理人员就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满足和肯定自我价值。使其在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享有更高的尊严和价值。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对已经保存的图书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使他们由传统的图书管理员转化为现代化的情报信息管理专家,成为知识、网络导航员、专业学科管理员等。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服众职业价值观。在工作中,本人发现有一大部分图书管理人员由于有模糊不清的价值观,使他们带着消极情绪工作,加之没有学术地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师生对纸质图书的需要来服务。这些价值观无疑对提升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没有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大多数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以动态的形式提高职业价值观,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奉献的活雷锋精神。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5

2.大学生职业指导视角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深造期间是大学生这一群体职业价值观形成并定型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择业行为、目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科学地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然成为学校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值。正确的职业理想往往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不以条件好坏为衡量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重视所选择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下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预期,也可以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从更大的方面看,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我国现存的人才失衡问题。第二,促进大学生认清形势,树立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构建新型就业观。我国就业制度所发生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这种就业环境激发了大学生的择业自主性,毕竟,大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意愿而不是分配制度选择工作岗位,同时,职业竞争的环境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竞争意识与奋斗精神。只有通过竞争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实现就业,这种新的用人机制提出了很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此,大学生应当更新就业观念,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环境,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就业技能,选择服从社会需要的职业顺利实现就业。第三,促进大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对社会劳动分工协作的特征、具体就业环境、实际工作机制的理性认识,激励大学生培养责任、诚信的协作,促使大学生建立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建立创新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准确定位,把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需求结合,并激励大学生自我提升职业能力、实际工作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

3.新形势下职业指导中需重视的几种职业价值观教育

各高校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下,应当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中更加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3.1职业地位观教育

职业地位观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是主体判断职业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以传统标准来判断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对职业声望和职业前景看待方式过于理想或者单一,不能用辩证科学的眼光看待职业声望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造成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集中化,加剧热门地区、热门职业就业竞争压力,并且形成了不健康的职业观念氛围。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所谓的职业地位或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评价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都能有所建树。

3.2职业幸福观教育

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职业的选择也就不同。当前社会生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幸福是否只能与物质利益划等号也是一个争论不断的社会问题。在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个人幸福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社会经验浅的大学生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真理:诚实劳动是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幸福也应当是先付出后回报。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一夜暴富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的幸福都是通过诚实劳动来创造的。因此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应当明确劳动奉献在先,个人才能更好发展的实践真理,无论在任何岗位,都必须经历艰苦创业后,才有利益的获得,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6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 vatues )。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 (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 }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 ;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 { smallest space 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 (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 )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7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

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之一的“概论”课,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都应遵循此主线。高职“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指引,必须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师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让高职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为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符合党纪国法,才能为高职师生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根本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利于更充分地反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利于高职自身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如何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概论”课课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有:

在高职“概论”课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例如,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力量的凝聚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践行他们的职业梦、个人梦,必须正确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他们的力量。

在高职“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八章,具体来说:

应该在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引领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再次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中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和认知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而且要以法治的标准,坚持实践法治思维,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应该在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朴实、深刻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和优势,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成果,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开展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向实践学习,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有:

第一,尽可能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街道、公司、红色文化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使他们广泛参与高职所在地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和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营造核心价值教育氛围。

第二,丰富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强调“概论”课实践性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对高职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进行引导,在他们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同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进一步加大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断突破困扰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局限,提升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使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为社会服务。(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注:该论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编号:14G58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编号:2013C2041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8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护理人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护理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医院提出对策,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ebsco, pro伽est和ovid数据库中以“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 "nursing work values" ."nursing vocational values" , "work values" , "professional values" ."occupational values’,和“vocational values”为主题词检索及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中以“护士职业价值观”、“护生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价值观”、“护士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以来中英文文献,结果显示英文文献117篇,中文文献162篇。通过阅读279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为今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 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 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 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 vocational interests 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 values inventory, ovi),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 roles inventory-values scale. lri-vs)等。其中,super的w 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 nursing behavior, pnb )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s, 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 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9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护理人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护理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医院提出对策,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ebsco,pro伽est和ovid数据库中以“nursingprofessionalvalues"."nursingworkvalues"."nursingvocationalvalues","workvalues","professionalvalues"."occupationalvalues’,和“vocationalvalues”为主题词检索及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中以“护士职业价值观”、“护生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价值观”、“护士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以来中英文文献,结果显示英文文献117篇,中文文献162篇。wWw.133229.CoM通过阅读279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为今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professional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preferenceinventory,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interestinventory,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vocationalinterests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valuesinventory,ovi),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rolesinventory-valuesscale.lri-vs)等。其中,super的w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nursingbehavior,pnb)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professionalvaluesscales,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职业价值观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43?04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规模上进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都直接走向了就业市场。由于研究生专业招生结构不象本科生那样注重就业市场,客观上导致了研究生的就业水平因专业不同而变化较大,如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经管类研究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与其职业期望有一定距离。因此,深入分析研究生的职业期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研究生专业结构、招生规模、培养计划的全面调整与改革。

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主要关注了劳动力市场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学生个人层面的关注不多,尤其在学生职业期望方面的研究争议较大。事实上,在教育经济学领域,职业期望的研究恰好被忽略了[1]。本文拟通过对职业期望研究文献的综述,试图获得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研究有意义的启示,为进一步探究经管类研究生的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研究文献评述

在国外研究文献中,专门针对职业期望的理论讨论不多,对职业期望的概念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和讨论,大多数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调查职业价值观结构和特点方面,文献中基本上把职业期望等同于职业价值观。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对上述两个概念都有讨论或界定,相比之下,职业期望的研究讨论较少,以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较多。总的来说,在职业期望的研究中基本上都借鉴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所以研究文献中常出现混用的状况。

1.国外职业期望研究

在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学者兴起了对职业价值观(或职业期望)的研究与关注。在上个世纪之初,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美国波士顿大学的F.parsons是最早关注个人职业价值观问题的学者,在波士顿他开设了职业所,专门从事职业指导以及职业理论的研究工作。F.parsons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个人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观等问题,并带动了整个学术界对职业价值观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文献研究可知,国外对职业期望的探讨可转化为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在: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和职业价值观理论的研究

(1)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对研究生职业期望问题的专门研究几乎难以见到,因为他们认为职业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此即使针对大学学习者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讨论。最先提出职业价值观概念的学者是Super,D.E,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他认为职业价值观与个人追求、

[收稿日期] 2013-07-12;[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学位办研究项目“经管类研究生职业期望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2011C011)

[作者简介] 李明(1960-),男,江西萍乡人,管理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领导决策与公共管理;郑香(1987-),女,湖南新田人,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工作目标有关,是在从事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正视自身内在需求、重视工作的特质和属性[2]。而Elizur,D.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和工作成效的看法[3]。也有学者从理念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如Ros,M.将职业价值观当做一种信念,是期待自身工作所能取得的最终状态或行为方式的坚定信心[4]。Brown从实际过程去认识问题,并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在工作实践中,期望得到的满意产出和成果[5]。Porfeli 等学者从人的心理活动结果去分析问题,认为职业价值观能表现出职业人的状态,且此状态与工作密切相关,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6]。由此可见,这些认识和思考虽然触及到了职业期望的内容,但仍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价值的概念判断。

(2)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

进一步地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对职业价值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上,国外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价值观结构最精练的概括就是可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若进一步将价值的无形与有形相结合思考,则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类。若将价值的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分析,还可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除此之外,从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层次分析,有学者将职业价值观分为6个维度,即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关系、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和创造性等6个方面。这些研究都在试图把职业价值观内容的研究引向更深的层次,即体现职业价值追求的方面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表现和相互关联的。

(3)职业价值观理论研究

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地位,不少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果。从职业价值观发生发展过程来看,Zinzberg的理论研究把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实现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7]。Super从职业自我发展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职业选择划分为形成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巩固期五个阶段并形成职业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对后一阶段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8]。提出了职业锚理论的Edga. H. Schein被认为是具有不同反响的学者,他所定义的职业锚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始终会围绕自身的价值观,且不放弃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表现为价值观、动机和个人能力等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9]。上述观点和理论描述了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内容,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职业期望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职业期望的进一步研究给予了引导和指导,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2.国内职业期望研究

客观上,相对国外学者来说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上国内学者要晚许多。较早开始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研的学者韩进之等人,在1979年他们调查了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状况[10]。真正在职业价值观研究方面被国内学者重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之与本研究相关的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问题的逐渐显露,学术界更是日益关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职业期望的概念、职业期望的结构、影响职业期望的因素等方面。

(1)职业期望的概念

虽然国内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居多,但对职业期望也有研究。1999年,凌文辁等人在研究职业价值观时,认为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在职业选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11]。2003年,于海波、张进辅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信念,是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的,是自身在长期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是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12]。可见,我国学者比国外学者更习惯于从一般到抽象的方式去定义职业价值观。

在研究或定义职业期望时,我国学者认为它是指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期望,即期待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从职业期望的字面理解,所谓职业期望实际上是劳动者个体行为的倾向或趋势。从现实意义来说,职业期望不应该是虚幻的,它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追求,表现为劳动者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协调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并与社会需要、就业机会相契合。职业期望与职业声望不同,职业声望既是职业地位的反映,也是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观评价;职业声望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状况,体现的是某种职业的权力、身份、工资、地位、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环境等资源情况。所以,职业声望与职业期望二者不可混淆。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个体理性上追求和期望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社会声望高的工作。另外,职业期望直接反映了着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决定了职业期望,而职业期望也体现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它们也有区别,职业价值观是个理念范畴,而职业期望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实际希望。

(2)职业期望的结构

在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参考了国外的测量方法,我们自身的独创性研究不多。凌文辁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13]。于海波则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等因素[14]。通过借鉴凌文辁的测量表,吴谅谅、李宝仙认为职业期望分为了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声望地位和稳定性因素四个因素[15]。

(3)影响职业期望的因素

大学生职业期望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个人的性别、年龄、专业、人力资本等内容均属于个人因素。阴国恩等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在大学里男性学生比较愿意选择有权利和地位或有挑战性的职业,而女性学生则更愿意选择稳定、轻松、简单的职业;就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在职业性质选择上也存在差异[16]。另外,喻永红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看重工资福利,且工作选择更自主。低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较多地依赖老师和领导做主[17]。孟续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性别和专业学科对学生的职业期望存在显著的影响,同时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研究还证明,文史教类专业的学生最关注职业价值观,其次为法哲类、理工类、经管类和医农类学生[18]。

在家庭因素方面。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韩翼祥等指出: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因素可以通过代际关系传承下去,并使不平等程度继续扩大。另外,家庭经济状况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又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父辈的差异会依赖代际关系继续传承并扩大,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加将推高他们的收入期望[19]。有学者还专门探讨了家庭内容对子女职业期望的全面影响,如黄星榕认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其父母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教育方式以及行为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父母对职业的认同能直接影响其子女的职业价值观[20]。

在学校因素方面。不少学者都认为,学校对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杨克旭指出: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均不完全相同,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期望[21]。车恩利进一步认为,不同学校由于层次上的差异,使学生们形成的职业期望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学校的层次高其学生的职业期望也高,相反,层次低其学生的职业期望就低。如较低层次的高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适时地降低自己对工作地区和福利待遇上的要求。究其原因,这种层次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集中体现在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上[22]。

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蒋阳飞的研究表明,就业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就业法规政策等因素均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23]。王健,潘林的研究认为,一定时期的社会氛围也是影响职业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因素,社会转型期所表现出的社会变化性仍然是影响大学生产生多元化价值观的根本原因[24]。张玉柱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容易被社会环境因素所影响,即内外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25]。还有学者从社会变迁发展角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如周鹏就认为,社会环境的变迁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影响,变迁会引起职业的系列内容如层次、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产生变化,并深刻影响职业的选择[26]。

(4)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研究

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专门研究的文献不多,其研究的重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就业的职业选择特点上。龚惠香、江益民通过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后指出,男性研究生往往主动选择待遇好、地位高的职业,而女性研究生则偏向选择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的职业[27]。贾莲的研究从时代性出发认为,研究生的职业选择,比较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才是生活需要,他们在乎是否能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28]。李生琦的研究从现实性出发认为,一般来说,男性研究生在职业选择时比较注重工作的发展前途,其次是工资待遇,再就自身的兴趣爱好;女性研究生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舒适度[29]。总之,国内学者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研究主要做的是性别差异的分析,或者是笼统地将研究生分为文科和理科专业进行讨论,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期望分析研究不多,因此,文献研究中对研究生的职业期望的深度研究是不够的。

三、结语

由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大多研究的是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现状,分析投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没有将研究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研究。另外,通过文献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比较窄,大多研究都停留在对现状的简单描述,对其原因的讨论分析不深入。因此,深入探讨研究生的职业期望对研究生就业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Freeman,R. B. The Market for College-Trained Manpower: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Career Choice[M].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 刘雪莲.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34-35.

[3] 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35-36.

[4] Super,D.E.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J]. Chicago: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1970(2):10-12.

[5] Elizur,D.,Sagie,A.Facts of personal values: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J]. Applied Psychology:An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73-87.

[6] Ros,M.,Schwartz,S.H.,Surkis,S.Basic 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7] Brown,D.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Satisfaction,And success:Atheoretical statement.Journal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28(23):48-55.

[8] Porfeli,E. J.,& Vondracek,F. W. Development of work values. In V. B. Skorikov&W. Patton(Eds.),Career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Rotterdam,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07,34(2):15-26.

[9] Jersild,A.T.,Brook,j.S & Brook.D.W.The Psychology of Adolescence[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8,30(2):35-37.

[10] Super,D.E.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 New York,NY:Harper & Row,1957,45(4):23-25.

[11] Schein,E.H.Career Anchor:Discovering Your Real Values.San Diego,CA:University Associate Ins,1978,34(2):990-997.

[12]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21(3):343-344.

[13] 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4-65.

[14] 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9):8-9.

[15]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42-42.

[16] 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33-34.

[17] 孟续铎.2006 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43-47.

[18] 韩翼祥,翁杰,周必.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请问――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6):12-13.

[19] 黄星榕.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引导[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3(5):525-528.

[20] 杨克旭,杨木.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去向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的抽样调查[J].现代教育理,2009,(12):23-24.

[21] 车恩利.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07(6):36-37.

[22] 蒋阳飞.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6):23-24.

[23] 王健,潘林.现阶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2-13.

[24] 张玉柱.高师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60-61.

[25] 周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考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