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临床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7:46

临床论文

临床论文例1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临床论文例2

二、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实践中对急诊医疗人才的培养

注重在职急诊医师医疗各学科的能力全面培养,并能掌握一项高、尖、专的专项技术并灵活掌握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中结合经验;加强对本科、硕士循证医学思维和急诊医疗技术的学习,做好临床实践中的带教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加强技能熟练度,定期讲座接受急诊及循证医学的最新前沿动态和技术推广,组织讨论会,对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相互传授经验等;社区医生应掌握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为基层急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障。

三、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医学诊疗实践中的局限性

循证医学是一种较以往依赖临床经验医学更适合于临床医疗实践的科学决策方法,其要点是将已经发表的文献作为基础指导获得科学的证据应用到具体的急诊临床诊疗问题之中。然而,由于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应用循证医学思维诊疗就突显了其局限性。急诊医学应努力改善用作讨论医疗基础证据的质量,在获取最佳临床证据的同时灵活处理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因为急诊科的诊疗工作的自身特点为病情急、家属情绪急、这样就要求了急诊的诊疗速度要快,而循证医学是以文献为基础获得科学依据的诊疗思维,这就要求了在急诊临床实践工作以外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并结合科学依据做好总结汇总工作。当然,在急诊医疗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还有待逐步完善。

临床论文例3

1.1片面思维:一些学生在进行病例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地对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分析,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而忽视系统分析,考虑问题局限、狭窄。

1.2简化思维: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护理论文,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1.3表面思维: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印象思维: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偏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

2对策

毕业实习是临床教学过程中实践最多的一年,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笔者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供同道参考。

2.1在带教过程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2.1.1加强床边教学:查房时应针对病人,应用新的医学模式,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一定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1.2增补临床专业新知识,重视医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定期举行讲座。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故应举办专题讲座,疑难病案、大手术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在讨论中以学生发言为主,带教老师引导,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在讨论中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转变观念,不能只依赖现代技术设备,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医学事业的人道主义本质。随着社会进步,疾病谱的演变,对医护卫生保健服务的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后者包括保健康复需求的扩大。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技能、价值及态度的获得和发展,要让医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并重视以下能力的培养。

a)临床技能:是要求医学生掌握的最核心的技能。除进行诊断学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外,应加强人际交往技能、职业行为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机械操作。

b)学习技能:医学生不能满足书本知识,套用书本知识,应养成主动地、自觉地更新知识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临床论文例4

2中药临床药学的特点: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都是人们不断探索中药临床药学的过程,人们从事中药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中药的合理使用,广义讲都归为中药临床药学的范畴。由于中药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其研究工作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目前真正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均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和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2.1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果不遵守此原则,就会犯大错误。以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人参为例。各高校《中药学》教材都把人参归入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人参就应读懂《神农本草经》,就应参悟仲景立方之法。本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仲景《伤寒论》中,用人参的小柴胡汤、炙甘草汤等15个方中,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用人参。人参生上党山谷,背阳向阴,其质柔润多液,置于日中一晒便变色,证明其为阴药无疑。栽培者也用北坡之地用棚遮阴方能成功。人参应为补阴药,并非补虚药中的补气药,应用人参产生的很多不良反应多数是由使用不当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反以人参为害。应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人参,中药临床药学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如果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人参就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发生。2.2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明确提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发展方向。中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由于认识不统一,方向不明确,行业和医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人才缺乏,经费投入少,发展极为缓慢。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刻苦钻研中医药理论,使用每味中药得心应手,所有问题迎刃而解。2.3在质量保证、辨证立法准确、选药得当、组方合理的前提下,用量的适当与否决定疗效。古代医家对于药物用量十分谨慎,并根据在临床用药中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常用中药的起始剂量和最大用药量,在现行药典、地方标准和教科书中也规定了常用中药的一日用量。但部分医家总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规定用量限制了中医用药的灵活化裁,许多病症不用重剂不能疗重病,有用200g黄芪治重症肌无力,用黄连100g治糖尿病者;有的认为当代人耐药性强,强调现在药品质量不好;认为现行的中药常用剂量,仅从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考虑,且受传统思想影响及条件所限,大多数中药及处方量的量效关系,未经过严谨的试验研究与大样本的验证,多以个人经验或个案经过归纳而载于文献中,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局限性,故对典籍、教科书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遵循药典。2.4患者个体差异与用药依从性:患者个体禀赋不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和耐受性也不同。且人有男、女、老、幼不同。故用药后的疗效或副反应则不完全一样。加之,有的患者不按医嘱用药,或随意加大、减少剂量,或不按疗程用药,或不按规定服用方法使用等时有发生。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以处方为准。

临床论文例5

2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特殊内容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临床药学的蓬勃发展,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起步。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至今,无论是医院处方点评、药学查房、用药教育,还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中药临床药学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中药的疗效评价及质量控制较为复杂,指导其合理应用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也未完全阐明,使得中药临床药学难以沿着西药临床药学的路径深入发展,并且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根植于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在理清中药治疗学特点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结合国内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中药临床药学工作面临以下特殊情况:

2.1合理治疗方案的多样性

由于中药的多功效、复方配伍、药材选用及剂型选择方面的原因,对于特定患者的疾病,具有多种合理的备选治疗方案。其一,相同性效或相似性效特征的中药很多,中医师的处方选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随着复方配伍进一步增强。其二,中医讲究师承和学术流派,不同中医师很可能对同样的病症开出不同的合理处方,均可获效。其三,配伍组方的过程还会受到医师对于药材质量、药材安全性、药物喜好等方面的影响。其四,各种民间验方的存在。综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灵活性较为突出,“同病异治”特色突出。如此之广的治疗思维,为临床合理用药评价的规范化带来难度。

2.2临床用法用量的多变性

中药是多种功效并具的复杂药物,根据不同治疗目的可选择相应的用法和用量。例如,桂枝在桂枝汤中用于调和营卫,而在苓桂术甘汤中则用于温阳散寒;0.9~1.5g的红花在补益剂中用于调养气血,而12~15g则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1~5g大黄具有常规的致泻作用,而0.3g口服则表现出止泻作用。此外,还有先煎、后下、单煎,以及近年的配方颗粒等,均体现了中药用法用量的多变性。理论上讲,任何药物在不同复方或不同医生使用时均无恒定用量,根据患者机体状态和当下病情需要的来加减,也是中药治疗的特色之一。所以,与西药用法用量的精确化趋势相比较,中药用法用量的统一规定有些困难。

2.3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非完全适用于中药质量管控

虽然中药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正逐渐得到现代科学的阐释,但现有已知的内容仍然只占一部分。不仅组分疗效无法与原有饮片等同,指导有效成分直接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也尚未成熟。所以,目前治疗仍然是以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为主,而采用精确化学手段进行的疗效解释和质量管控容易“顾此失彼”。大部分情形下,既难以证实“此”成分含量高的中药具有更好质量,也无法证伪“彼”成分含量低的中药具有更低疗效,而近些年不断涌现出的新成分和新活性更是使这种复杂情况雪上加霜。因此,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估,阻碍了中药沿着化学药物的道路深入发展。所以,传统中医药指导理论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回归也十分重要。

2.4西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情形日益增加

非处方药制度的发展和大量有效便捷的非处方中成药的上市,催生了患者广泛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心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中成药由西医师开具。据统计,北京市综合性医院西医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比例,最高为91%,最低也有67%。而大部分西医师未系统接受中医学和中药学相关教育,对辨证施治、治则治法、复方配伍了解较少,也缺少中药药物警戒理念。因此,临床处方用药时容易造成药证不符、失当配伍、超剂量使用等问题。所以,对于临床中药师,尤其是在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临床中药师来说,开展针对西医师的中药合理用药教育十分重要。

2.5中药现代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存在障碍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阐释中医药理论实质、寻找中药有效成分、解读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可喜成果。但是,怎样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向临床转化,怎样开展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的科学研究,此类问题仍未解决。所以,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还需辨证地看待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的关系,既要保证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指导中药临床使用时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去粗取精;又要尝试将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指导临床的有效信息,并不断地去伪存真。有学者认为,中医师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更为熟悉,临床药师不易干预,而现代研究可能是医药结合的主要切入点。

3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设想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应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评价研究。对比ACCP的临床药学服务内容模板,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也基本涉及药学服务、药物监测、用药教育等诸多方面,其质量评价也可从这些方面展开,但需要调整增加中药临床药学的特殊内容。例如中药材质量的管控、强调辨证论治在处方遣药中的主导地位、关注无指征滥用补益剂等,构成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特色。结合国内学术界一般认识,在ACCP的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评价模板基础上,笔者系统分析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特点,细化了临床药学各环节面临的特殊问题(表1),初步构建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应用此评价体系,可以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可进一步形成细化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

4讨论

经过多年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已经起步并逐渐步入正轨,与此相应,中药临床药学应运而生。理论上讲,中、西药临床药学的目的均是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和有效,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西临床药师,均应尽可能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活动中,与医生、护士一起组成个体化用药团队。但是,现阶段的中药临床药学发展显然较为缓慢。例如,

(1)在理论基础上,西药临床药学是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治疗学、药代动力学等药物相关知识的综合和发展,每一学科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均可以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而中药临床药学更像是中医药医疗体系与现代临床药学的“组合体”,学科体系和知识范畴有待进一步完善。

临床论文例6

1.1.1护生分组情况选择2012年6月~2013年4月来我院我科实习护生20人,其中本科生6人,大专生10人,中专生4人,各学历护生按均等的原则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人,观察组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法,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带教法。观察比较两组护生的护理效果。

1.1.2肿瘤患者分组情况选择我科住院肿瘤患者90例,男61例,女29例,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55.6±2.5)岁。按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分别为护生相对应组的护理对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被护生护理的效果。

1.2临床护理带教方法对照组:实行传统的带教法。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写成教学计划,每周1次小讲课,按班次及资质安排临床带教。观察组: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法。即均由心理学专家统一培训相关人文关怀知识及沟通技巧,考核合格的有资质的护理带教老师带教。具体方法如下:

1.2.1人性化优质护理理念的输导当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护士不再只是被动而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融入人性化的护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健康。对护生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的输导。护生初到多数对带教老师敬而远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应以友好真诚的态度热情接待学生,用亲切自然的语言介绍自己,重视入科宣教,介绍科内人员及科室工作情况,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护生的陌生感及紧张心理。护生缺乏沟通技巧,对于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带教老师应通过各方面的人文关怀,加强与护生的交流沟通,较好地解决护生刚进医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及心理需求。工作中,带教老师要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未来的护理工作者与带教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实习及工作。这样,既消除了教师与护生间的隔阂,增加了信任感,又提升了带教老师的形象。在老师这种人性化模式的引导下,护生会自动地接受并把人性化服务理念融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1.2.2换位思考教学理念的介入开展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求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加强自我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帮助护生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护生初到临床难免会畏手畏脚,患者因此会对护生产生不信任,甚至会拒绝她们,时间一长,护生的紧张恐惧心理会越来越深。作为带教老师要善于观察护生的心理,努力帮助她们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比如:在对患者输液时,带教老师可以有意选择血管暴露明显、容易一针见血的患者,先示教,然后鼓励护生操作,如果一次成功,带教老师应予以肯定,这样会使护生的自信得到提高。重视业务讲座、操作示教的效果。带教老师进行业务讲座和操作示教时,应以护生能理解和接受为目标,并为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倡鼓励式教学,切实执行教与学双向反馈制度。这样,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才能自然地介入到临床护理实践中。

1.3调查方法分别对两组带教法的护生对应组护理后的肿瘤患者给予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健康知识和护理满意度调查,按照肿瘤患者回答的得分进行评分,分为10题,每题0~10分,80分以上认为知晓。护理满意度分为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肿瘤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8,P<0.01;χ2=19.53,P<0.01);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1.2,P<0.05;χ2=6.97,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论文例7

1构建护理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评分系统(TISS28)与综合护理时间的相关性,建立综合评价回归模型,从而预测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的需求,动态合理调配护理人力。在经过随机抽取样本63例,并按照TISS评估规则记录了评分分值,最后应用MATLAB软件对本次模型构建研究中收集和整理到的数据进行模拟数据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就将临床护理综合评价通过回归拟合数学模型。笔者在研究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构建时了解了回归分析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因此得以顺利解决了离散数据建模的难点问题。本次构建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顺利完成。

2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在胸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时,笔者根据目前医学院中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管理和护理情况进行了研究,率先进行临床护理综合评价评分调研分析,研究和整理出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结论。针对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将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打造完善,既不浪费人力,又能保证重症患者在重症监护室中受到的护理质量,这也是本文研究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根本目的之一。2.1制定数学模型具有的统计学意义本文在研究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问题以及数据整合构建模型研究中,评价模型的构建设计合理,并且圆满的完成了管理体系、规范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意义。在研究中发现,不同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模型与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直接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数学模型的构建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制定数学模型时应当严格按照医院相关科室的规章要求,保持手术室的洁净,有效地预防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交叉感染问题,这样才能够合理而有秩序的完成抽样调查和数据整理任务。在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综合评价管理计划的制定方面,只有详细的遵守临床护理的每一项任务,才能够在模型构建中突出的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制定数学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能够帮助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科室的管理计划的执行。2.2评价模型的正相关问题通过对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理情况了解,知道了必须严格对人员的管理的需求,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够帮助提升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的质量。本次研究临床护理综合评价的相关情况和数据时,了解医护人员必须穿戴完整的防护装备从专门的通道进入,严禁外部人员无故进入外科重症监护室,减少含菌量。在构建评分模型时,更是要严格按照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规则要求进行处理。在本次模型构建研究中发现,患者直接护理时间与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模型有较强的正相关。由此可见,在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综合评价中必须设立装备的管理人员,这样才能够正常而有秩序的为进入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之后的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之前的抽样调查中,由专门人员依照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通知要求发放必需品,并且在调查研究结束后原样回收,确保收发一致。这样保证了本次调查研究数据的准确定。而笔者患者在收集和整理模型构建研究数据时,也做到了精细求解,防止数据统计错误和遗漏的问题发生。2.3严格检查建立的关系模型统计工作在研究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时,笔者发现前人的论述文献中总是注重护士长的全岗位检查工作,由此说明,护士长的全岗位检查工作对于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有着严重的影响关系。只有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地发现胸外科等科室的重症监护室的问题并进行公布和处理。对于临床护理综合评价的数据统计和整理研究发现,国内多所大中型医院外科科室的临床护理服务都能够及时地处理解决患者的问题,重点做好无菌操作情况的监管。这不得不说是规范护士的巡查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本文通过建立TISS28评分与护理人员配置的关系模型对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进行了研究和排查。通过研究发现,只有严格的建立临床护理综合评价管理制度,并且定期检查关系模型的统计工作,才能正常有序的完成护士护理的工作质量和指标。2.4重视问题的处理笔者在做本次的模型构建研究过程中发现,任何科室的日常管理制度都不会是百分百完善的,要善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改正,以减小问题引发更大问题的概率。在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中,无论性质和大小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是需要受到细心护理的。本文研究的重心就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综合评价的模型构建,了解了对于比较棘手的不能一次性解决的问题的制定解决方式,对于这些棘手的医疗护理工作,一定要率先摆正态度,然后详细有次序的制定整改方案,这样才能够将问题逐步解决。对于医疗工作中涌现的问题,就是应当重视处理和方式,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整合。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的综合评价已经在前文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建模中做出了详细的记录和档案保存,可以作为以后定期整理和整改的数据基础,以便提高监护室中的监护管理制度。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综合评价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与护理人员配置的关系模型在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预算上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要继续发扬和完善护士护理工作,提高医院各科室的重症监护室中的监护管理制度。重症监护室是外科诊疗工作结束前后对病人进行护理治疗的关键场所,同时它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区域,对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的综合评分模型的建立,对于护理病人、降低感染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的阐述了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与综合护理时间的相关性,建立综合评价回归模型,从而预测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的需求,能够提高对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的管理效率,有效地降低感染率,发展其在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预算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作者:李祯 王爱萍 薛军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论文例8

1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

1.1临床实习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带教教师的选拔

1.1.1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二级管理组织,由教办分管护理教学干事、护理部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指导、督促检查;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护生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1.2带教教师的选拔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带教教师的自身素质[1]。因此,我院严格掌握带教教师的任职条件,带教教师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专毕业3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带教能力;(2)热爱护理教学,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实纲、实习计划、护生量化指标及考评标准;(4)勤奋好学,能用新理论、新技能和现代护理观指导临床教学。

1.2实习计划与量化指标的制定

1.2.1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实习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和行为指南,是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的依据。制定出不同的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1)中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观、人际交流技巧、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完成中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2)大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3)实习科室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必须进行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考试。

1.2.2带教教师拟定科内实习计划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办公室的总体要求拟定本科实习计划,设立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并将计划上交教办,制定计划时需注意明确:(1)实习目的和目标;(2)完成目标所用的技术;(3)项目评价,对学生实习、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

1.3实习质量的管理

1.3.1按计划开展带教工作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实纲及实习计划、实习目标,对护生进行带教和管理。

1.3.2带教教师指导及督促检查以下内容(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护生进行指导,科室通过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问等形式,护生轮流担任责任组长。(2)调动护生主观能动性,让护生对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自查、互查、教师督查后讲评。(3)每轮护生实习结束前由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召开护生实结会。

1.3.3护理教学组对护生实习进行现场抽查(1)抽查护生对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评估了解程度;(2)对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过程质量进行检查;(3)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服务态度及沟通能力等情况进行反馈;(4)询问护生对教师带教情况、方法进行反馈。

1.3.4教办组织召开教学情况联系会(1)通过召开带教教师联系会,了解各实习科室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通过召开学生组长联系会,收集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教学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立即采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1.3.5实结及教学质量评比(1)实结:护理教学组针对本轮护生实习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进行总结;(2)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实习结束前的理论和临床操作考核,结合教学办公室、护理教学组检查情况和各病区教学资料记录情况等进行教学质量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评出带教先进科室和优秀带教教师,并给予奖励。

2效果

2.1促进了带教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生,保证了护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做到了尊重、鼓励、支持学生,从而减少了护生的焦虑心理,加快了护生学习主动性和角色转变。

2.2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在实施实习计划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实习计划以及量化指标的考评标准,教师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及专科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整体护理观念,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护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2]。

通过加强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护生的综合能力及服务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她们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发表临床护理教学论文的篇数也明显增加。

3存在的问题

(1)医院的护理基础条件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如学习期间顶班等。(2)目前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编,致使带教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了多种角色,因而使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临床论文例9

1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

1.1临床实习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带教教师的选拔

1.1.1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二级管理组织,由教办分管护理教学干事、护理部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指导、督促检查;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护生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1.2带教教师的选拔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带教教师的自身素质[1]。因此,我院严格掌握带教教师的任职条件,带教教师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专毕业3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带教能力;(2)热爱护理教学,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实纲、实习计划、护生量化指标及考评标准;(4)勤奋好学,能用新理论、新技能和现代护理观指导临床教学。

1.2实习计划与量化指标的制定

1.2.1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实习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和行为指南,是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的依据。制定出不同的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1)中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观、人际交流技巧、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完成中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2)大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3)实习科室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必须进行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考试。

1.2.2带教教师拟定科内实习计划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办公室的总体要求拟定本科实习计划,设立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并将计划上交教办,制定计划时需注意明确:(1)实习目的和目标;(2)完成目标所用的技术;(3)项目评价,对学生实习、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

1.3实习质量的管理

1.3.1按计划开展带教工作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实纲及实习计划、实习目标,对护生进行带教和管理。

1.3.2带教教师指导及督促检查以下内容(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护生进行指导,科室通过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问等形式,护生轮流担任责任组长。(2)调动护生主观能动性,让护生对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自查、互查、教师督查后讲评。(3)每轮护生实习结束前由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召开护生实结会。

1.3.3护理教学组对护生实习进行现场抽查(1)抽查护生对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评估了解程度;(2)对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过程质量进行检查;(3)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服务态度及沟通能力等情况进行反馈;(4)询问护生对教师带教情况、方法进行反馈。

1.3.4教办组织召开教学情况联系会(1)通过召开带教教师联系会,了解各实习科室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通过召开学生组长联系会,收集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教学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立即采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1.3.5实结及教学质量评比(1)实结:护理教学组针对本轮护生实习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进行总结;(2)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实习结束前的理论和临床操作考核,结合教学办公室、护理教学组检查情况和各病区教学资料记录情况等进行教学质量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评出带教先进科室和优秀带教教师,并给予奖励。

2效果

2.1促进了带教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生,保证了护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做到了尊重、鼓励、支持学生,从而减少了护生的焦虑心理,加快了护生学习主动性和角色转变。

2.2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在实施实习计划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实习计划以及量化指标的考评标准,教师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及专科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整体护理观念,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护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2]。

通过加强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护生的综合能力及服务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她们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发表临床护理教学论文的篇数也明显增加。

3存在的问题

(1)医院的护理基础条件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如学习期间顶班等。(2)目前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编,致使带教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了多种角色,因而使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临床论文例10

2临床药学实践模式与探索

2.1药师培养专科化,临床实践专业化

临床药师在选定的内科范围中先对专科药物治疗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定向培养。主要包括每天由固定专科副高职称医师带教,参与查房、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针对专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点学习掌握临床专科疾病诊疗指南及进展,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药历书写,及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在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医药专业人员互相学习交流,药师的专科临床用药知识与技能迅速成长。经1年的学习,除继续在该专科深入学习实践外,另对所负责各院区的与其专业相近的外科系统进行临床用药监测、评价和干预。例如:神经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神经外科,负责处方点评监测网日常工作;呼吸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胸外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麻醉科等,并负责麻醉临床应用监测及处方专项点评工作;血液肿瘤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骨科、微创外科,并负责抗癌药、糖皮质激素和血液蛋白类辅助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内分泌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并负责全院ADR监测报告以及中药注射液等其他高风险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消化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胃肠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并负责抗菌药物监测网日常工作;肾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泌尿外科并协助ADR监测报告工作。临床药师参与国家处方点评监测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及时掌握全国及我院临床合理用药各项评价指标,实现医院合理用药评价的高标准。通过负责相关监测工作,工作领域由专科向专业扩展,工作范围由总院向分院扩展,并覆盖全院5个院区,实现了全院合理用药评价标准统一,药学服务从专科走向专业化,促进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的提高。

2.2临床药师日常工作量化管理

临床药师日常工作包括:(1)每周在病房与医护人员访谈、访视患者,并对所负责科室出入院患者进行用药安全教育和咨询服务。特别是重点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药学追踪服务、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点评、典型教学药历与专项处方点评、药品使用动态分析报告等工作,上述工作均规定了量化考核指标。(2)每周1次参与所在科室的科主任大查房,掌握新入院和需要提供药学服务的重点患者的情况。每周至少药学查房2次。对新入院患者针对用药风险和依从性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3)每周需主动与所负责科室的不同级别医护人员访谈不少于5人次,重点收集对药品供应、质量和疗效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性地提供药物信息咨询服务。(4)与医护人员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协助报告药品不良反应。(5)对使用化疗药物、胰岛素、中药注射液等高危药品和使用麻醉、遇光热不稳定、易变色变质的特殊药品以及每日联合用药品种>5种的患者进行重点访视,积极干预不合理用药现象。(6)每月至少完成3篇针对专科疾病药物治疗的典型药历的书写,分析临床治疗过程,总结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用药合理性,积累专科药物治疗经验。

2.3临床药学服务与参与医疗质量综合目标管理一体化

我院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医保控费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管理的联动机制,详细制定了合理用药监测内容、考核细则和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流程。临床药学室作为医务处所属部门,重点评价不合理用药现象,重点监测药品的临床无指征用药、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违反禁忌证用药、违反规定联合用药、无指征联合用药、重复用药、不适当使用小规格制剂增加患者费用、擅自改变给药途径和其他不合理用药等,并将不合理用药考核与医保控费指标相结合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医院合理用药联合办公室为临床药师配备了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PASS.PHARMAs-sist),临床药师每天查房后利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查阅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并利用该系统对各自负责的临床科室进行处方点评。每周在科室业务学习时针对典型用药问题或病历进行交流讨论,提出干预措施,并由上级药师负责沟通和干预。科主任每月对临床药师监测发现的临床用药问题集中进行点评后通报全院。

2.4药物利用监测信息化,处方点评靶向化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软件针对医师处方或医嘱发生的潜在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以蓝、黄、红、黑灯给予不同级别的警示。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合理用药的程序化预判,对抗菌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的临床使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药品费用、消耗量等使用动态进行监测评价等。临床药师利用软件定期分析不合理处方的发生频率,进行处方、医嘱全样本监测和评价,对科室药物进行利用分析,对医院每个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的合理用药各项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针对药占比>4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频度>40、抗菌药物使用率>60%以及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使用>30%的科室进行重点检查,检查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否合理规范、用药是否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医师处方是否超权限、用药指征是否明确、用药疗程是否合理等;另将药品销量动态超常预警系统发现的浮动率>30%的药品以及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或排名出现异常变化的药品作为重点监测对象,重点监测临床使用适应证、用法用量是否超说明书用药等现象。发现问题时可以进一步按科室、医嘱、诊断和入出院日期等的检索功能,针对具体超常使用药品、问题频发科室和普遍发生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点评,提高处方点评的靶向性。

3临床药学工作成效

近5年来,我院每月诊疗人数超过13万,出院人数超过6千人次。临床药师除参与日常查房、会诊和咨询服务外,每月人均评价病历>400份,通过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点评通报等形式干预不规范或不合理用药100多次,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与用药安全。

3.1合理用药监测数据质量可靠,用药金额明显下降

我院为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处方点评监测网和国家合理用药监测网的首批成员单位,每月有大量的药品使用和临床病例资料需要提取、评价、整理和上报。同时需根据监测网反馈的各种用药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医院药物利用的宏观趋势,比较我院与全国同级同类医院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制订干预方案。据国家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院合理用药监测数据综合评定为优。据国家监测网反馈数据分析,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年增加19.1%,远低于本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监测点医院水平,详见表1;2012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占本区监测点医院使用总金额的28.56%,2013年下降为24.46%,中西药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

3.2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成效初显

抗菌药物监测网处方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我院门诊处方平均用药1.93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2.75%、抗菌药物的总金额占处方总金额为8.31%,就诊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为31.3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5下降到41。全院抗菌药物病历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达30.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也明显下降,尤以眼科医院最为明显,其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90%下降至10%以下。3.3ADR监测报告数量和质量提升我院规模扩张多院区结构形成早在2011年底,因此选取5年时间内医院ADR,对其上报质量及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上报ADR271份,较2012年增长33.58%;其中严重ADR报告13份,说明书未记载的新的、一般的ADR11份,报告数量较2012年同期增长38%,详见图1。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