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艺术品鉴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13

艺术品鉴论文

艺术品鉴论文例1

1.文物。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2.艺术品。艺术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商品。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通过流通才得以体现。在流通中体现价值,提高价值,实现价值的巨大飞跃是艺术品的特性。艺术品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上,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来完成艺术品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

3.艺术品的特点。原创性:艺术品不像普通的工业品那样批量生产,它是艺术家灵感与创造力的结晶。艺术品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特定的制作者和鲜明的创作特点及艺术意义,是集精神、物质于一体的综合产品。具有艺术家风格的代表作是艺术品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值的条件。

艺术性:艺术品的原始用途是为审美而创造的作品,其艺术质量包含着文化质量、思想内容和制作工艺等,蕴涵其中的是高超的文化艺术性。

价值不确定性:艺术品的价值见仁见智,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面世之后若干年都无价值可言,但某些作品却一问世就价值连城。

历史性:艺术品成为后人了解历史进程的证物,凝结了某一个时期的一般人类劳动。以文物艺术品为例,其价值就体现在可供教育借鉴和科学研究。

二、艺术品收藏的现代意义

1.收藏品的经济价值。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的朋友会经常听到或是看到,某某古代珍品被拍卖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而其拍卖方在收藏之初的成交价却远低于当前拍卖价的新闻报道。不难看出,收藏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投资行为,且收藏珍品若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必是可以换取丰厚的财富回报。

2.培养艺术品收藏家的兴趣爱好与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珍品如古玩、玉器、字画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距今年代越久可供收藏的珍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谓是价值连城。诸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出自名人之手的书画真品,收藏家将其收藏,不仅是表达收藏家对创作珍品名人的敬仰之情,还体现出收藏家的文化素养。或许,从其物质材料的角度来看,古代的石料、玉料等可能远不如当今高科技开发的材料,但其精神文化价值,却非同凡响。

3.纪念往事或是纪念历史。例如在2004年5月5日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的毕加索代表作《手拿烟斗的男孩》。如此高昂的拍卖价,刷新的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名震一时。但直到后来,通过媒体的曝光,世人才看到天价成交幕后的“真相”――这幅画不仅是出自名家之手,其背后还深深隐藏着一个跨世纪的爱情故事。

三、文物鉴赏

1.鉴赏的定义。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2.文物鉴赏的方法。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艺术品鉴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一、近年我国艺术品市场迅速发展,急需法律对其规范。

近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寻宝”、“鉴宝”类节目的热播和高收视率,全国人民开始从“炒股热”、“ 炒房热”开始转向了“收藏热”,从全民炒股、全民炒房转到全民收藏、越来越多的“艺民”(艺术品投资人)在中国开始出现……

从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AMRC)公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图表数据看,2010年以前的拍卖市场成交额最高值是2007年创出的223.04亿元,2010年588.75亿元的成交总额较此前的最高值增长163.97%。而据雅昌艺术网近日的2011年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2011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春拍上涨112.71%,环比2010年秋拍上涨15.13%,艺术品市场继续保持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艺术品市场的纠纷也在逐年增多和直线上升。在艺术市场的纠纷中,又特别以赝品欺诈最为突出和普遍,不管是低端民间自发交易、文物商店的艺术交易还是高端的正规拍卖行的拍卖,赝品一直成为严重危害艺术品市场健康发良的毒瘤。如何有效减少和彻底消除赝品对艺术品市场的危害,只有建立权威有效的“艺术品鉴定”制度才是保理论上艺术品市场长期健康的唯一出路。

二、我国艺术品鉴定的现状

(一)我国艺术品鉴定的立法现状。

与艺术品市场繁荣交易相对应、以及社会对艺术品鉴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我国对艺术品鉴定处于“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

我国现在的艺术品文物鉴定主要分为国家鉴定和民间鉴定两大类。

国家鉴定是指像国家文物局以及各省文物局下属的文物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这些鉴定机构只为文物系统内部、刑事司法、海关等机构进行鉴定时才具有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资格,这些机构并不开展对民间艺术品的民事鉴定业务。

而现行的大量鉴定是民间自发行为,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的资质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授予其鉴定资格,因此其所做出的艺文物术品鉴定结论不具有法律效力。现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鉴定证书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法律在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及司法部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并没有将文物司法鉴定列入其中。同时由于相关法规也并未赋予文物行政部门开展民事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职责和权力,民事司法鉴定工作一直未能规范开展,此外,国家及各省(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只属于文物行政部门设立的咨询性工作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难以独立开展民事司法鉴定活动。按照现行相关法规,文物主管部门目前直接管理的仅为文物刑事司法鉴定。因此,关于文物艺术品的民事司法鉴定目前在我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二)我国尚未对艺术品鉴定实行许可制度,没有具有鉴定资质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社会上的鉴定师、鉴定证书子虚乌有。

我国目前尚未对艺术品鉴定实行资质许可制度,没有授权相关机构及人员具有艺术品鉴定资质,现在艺术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所谓“艺术品文物鉴定中心”以及“文物鉴定师”不具有相关鉴定资质,其作出的鉴定证书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三)一些艺术品的鉴定评估结论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虽然为“自制金缕玉衣”做出24亿鉴定评估结论的都是我国顶级的文物鉴定专家,但在法律性质上其所谓的鉴定仅是专家们的个人意见,仅代表专家们的个人学术观点及意见,在法律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文物专家的鉴定意见在法律上类似于某刑法专家认为某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当如何判刑的意见,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仅是其个人意见及学术观点。

三、艺术品市场急需对艺术品鉴定进行立法规范

面对我国艺术品鉴定处于“无法可依”、无机构管、无人员管的混乱状态,已经严重阻碍和制约到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赝品远远多于真品是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和特有现象,建立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艺术品鉴定制度是整个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艺术品在交易流通的市场上得到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效的“鉴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艺术品中的赝品和真品有效区别开来,是艺术品评估、保险、托管、资本化、基金、证券化、抵押、交易等艺术艺术品金融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艺术品鉴定制度,必将大大提高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成本,阻碍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同时,近年来艺术品鉴定的泛滥也证明了市场迫切需要艺术品鉴定。近年来,各地艺术品鉴定师的培训十分火爆,培训费用逐年高涨,各种文物鉴定中心遍地开花的现象表现了艺术品交易市场对艺术品鉴定的渴求。

四、对艺术品鉴定的立法构想

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迅速发展急需建立完善的艺术市场法律体系,但由于艺术法是介于法学与艺术之间的边缘学科,艺术法在中国刚处于起步萌芽阶段,尚未建立起艺术法体系。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市场法》作为艺术市场的基本法未能出台之前,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品鉴定法》(以上简称“艺术品鉴定法”)具有当务之急和紧迫性,《艺术品鉴定法》至少应当解决以下核心问题:

(一)设立有效的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的资质许可制度。

1、对艺术品鉴定实行资质许可制度,授予相关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具有相关鉴定资质,有权做出有效的鉴定结论。

借鉴现在成熟的律师、注册会计师、医师等执业许可制度,设立我国的艺术品鉴定许可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相结合,授予相关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资质。

改变目前文物局下属的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所谓某些鉴定专家根本不懂鉴定的现状,有些政工干部出生的鉴定专家仅凭自己在文物局的行政级别,根本不懂艺术品鉴定,艺术圈流传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有些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都根本不懂鉴定的笑话。类似于我国律师制度建立之初,有些来自司法局的干部出生的根本不懂法的人做律师的笑话。

建立最严格的艺术品鉴定人资格的考试和考核制度是整个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立艺术品鉴定人制度时,不仅仅要重点考察其鉴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重视其道德和诚信方面的考察。曾经有过违法犯罪记录、被违纪开除公职及被单位除名、有不良的银行信用记录以及不良诉讼记录以及在行业中有过重大不诚信记录的专家,不论其专业水平多高,一定要严禁挡在鉴定人门槛之外。

只有建立严格的鉴定人考试及考核制度,才可以有效消除现在鉴定行业的行政化现象,中国是个“官本位”思想很严重的国家,现在的不少所谓权威鉴定人仅仅是凭借其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级别获得专家级别,其实其并不懂鉴定,而有些真正有专业水平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确没有公平的途经可以成为鉴定人。

2、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鉴定机构是整个艺术品鉴定制度的基石。

独立的艺术品鉴定机构作为独立的中介机构是整个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现在的各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属各级文物局下属单位,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不能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能独立对外开展普通的鉴定业务。现在独立的具有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的缺失导致艺术品市场的知假卖假现象得不到有效打击,赝品欺诈的诉讼到法院之后由于没有有效的鉴定机构导致案件久拖不决,导致大多数法院最后只能以调解结案居多,受害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是导致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3、国家只有建立有效的鉴定制度才能驱逐和根治现在虚假鉴定泛滥的现状。

现在鉴定市场的泛滥严重损害了投资人及收藏家的权益,危害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虚假鉴定的泛滥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市场对艺术品鉴定的巨大需求。只有制定《艺术品鉴定法》,建立国家的鉴定制度,才能有效打击和根治泛滥的鉴定现象。

国家建立的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艺术品鉴师是艺术品市场的“文物警察”,是文物赝品的“照妖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品品鉴定师队伍是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由于“自制金缕玉衣”事件中的虚假鉴定并非法定鉴定机构做出的,导致无论其危害后果多大,最终依然没有机构需要对其虚假鉴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我国法定鉴定机构缺失的重大危害的真实写照。

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鉴定人资质许可制度,我们也无法了解为“自制金缕玉衣”做鉴定的五位专家中是否存在仅仅只是行政级别高,而鉴定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并不一定高的情况,因为他们在做24亿的天价鉴定时仅是围着走了一圈,连玻璃罩子都没打开的鉴定方法让观众对他们的专业精神有充分的怀疑。

(二)对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设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

包括为“自制金缕玉衣”鉴定的五位顶级专家在内的大量鉴定人员滥发鉴定证书的原因是虚假鉴定法律责任的缺失,现在的法律体系中很难追究其虚假鉴定的法律责任。违法成本低、风险小、利润巨大是整个艺术品市场鉴定泛滥的主要原因。应该对鉴定机构及人员设立如下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

1、行政责任。

艺术品鉴定市场首先应由各级文物局作为其行政主管部门,由文物局对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进行日常的行政监督管理。鉴定师资格、鉴定机构鉴定行政许可权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对做虚假鉴定的机构及鉴定师,可以对其做出警告、罚款、暂扣其鉴定资格3个月以下2年以下、吊销鉴定资格等行政处罚。并对其行政违法行为进行社会公示,记入其诚信系统档案。

2、行业处分。

鉴定师应实行鉴定师协会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体制,对有虚假行为,鉴定师协会可以对相关鉴定师及其鉴定机构根据行业协会对其行业自律处罚:给予其训诫、通报批评、暂停执业、取消会员资格等行业处分。

3、民事责任。

由法律明确规定,对于由于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的过错导致他人受到损失的,应由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员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以改变现在做假鉴定不需承担责任的现状。

4、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剥夺的是行为人自由或生命,对于做出有严重危害后果的虚假鉴定的机构及人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229条规定了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及其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229条同时也规定了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及其人员。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现在刑法规定的以上二个罪名并不包括文物或艺术品的鉴定人员,建议在修改刑法在将文物鉴定人员包括进去。

如果我国刑法的以上罪名包括文物鉴定人员,那么为“自制金缕玉衣”鉴定的五位顶级专家很可能将要受到五年或十年的刑罚,他们可能就可不会再轻易开出这样的鉴定证书了。

只有对鉴定人员建立以上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才能有效净化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的鉴定混乱现象,文物艺术品的特殊性不能在成为鉴定专家们虚假鉴定的免责理由和“挡箭牌”,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是法制的基本原则。

(三)规范鉴定标准及鉴定程序。

只有制定严格规范的标准和程序才能保证出正确的鉴定结果,法律或部门规章必须对各类艺品鉴定制定严格的鉴定标准和程序,有了这一明确的标准和程序,才是审查判断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的鉴定行为是否违法、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各类法律责任的前提和条件。

艺术品鉴论文例3

律师说法:

艺术品鉴定是艺术品价值定位最重要的依据之一,直接影响艺术品交易和收藏热情。但是,多年来由于艺术品鉴定并未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也未形成规范的市场机制,现实中,艺术品鉴定乱象丛生,无章可循。如上案例,两个同是鉴定机构,却得出不同的鉴定结论,其结果反映的价值差异十分巨大,对交易当事人的交易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错乱了艺术品的交易秩序。

艺术品鉴定的核心是,通过鉴定活动反映被鉴定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如何保证鉴定活动真正反映被鉴定艺术品的真实价值?这需要设立适当的程序,让那些具有鉴定能力的人士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去发现和表达艺术品的真相和价值,创建一个规则和机制。然而,最有效的机制无非就是“法律”。

针对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鉴定结论和鉴定收益利益挂钩而导致鉴定结论不可信的现象,应当对症下药,即从立法上割断鉴定结论和鉴定收益“必然”联系,法治的客观基础是“有法可依”,因此,立法为先。正因为在艺术术品鉴定领域没有立法,使得该领域“无章可循、乱象丛生”。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品交易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巨额利益的驱使,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艺术品鉴定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于艺术品鉴定的资质、程序、结果的可靠性等等大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信任度。为此,必须以立法的形式来定位、界别,和规范。建立和完善艺术品鉴定的市场监管机制,首先要设立艺术品鉴定的主体资质和准入标准。艺术品鉴定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丰富经验人士担任的工作,必须要有适格的主体,而这个资格的授予应当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对于鉴定机构的人员组成、设备质量和资金规模等都要有适当的要求。

其次鉴定应当程序化、公开化。艺术品鉴定应当设定国家和行业的规定程序,并严格遵守,违者无效,并予处罚。鉴定的程序和内容应最多限度的公开,即使涉及到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也应当在相关当事人之间公开。以公开的形式保证鉴定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客观、准确、充分的披露。实现相关当事人的知情权,从而保障交易各方的决策具有准确的客观基础。

艺术品鉴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艺术品鉴论文例5

学习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涵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一、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指的是某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扩展。

2.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艺术传播主体即艺术传播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控制与发送艺术信息的人或机构。艺术传播内容是指通过传播媒介传送的艺术信息。传播媒介是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受传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接收到艺术信息的受众。传播效果指艺术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产生的效应及其对受传者的影响程度。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

(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

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2.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3.艺术鉴赏的过程

(1)审美期待

①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②审美期待可分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形式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流程

鉴赏流程包括艺术的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

①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初步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所包含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交流,洞察其深层意蕴,并逐渐生成审美愉悦。

③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结果是接受者审美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与完善,正是审美再创造的结晶。

(3)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①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②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三、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性质

艺术批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理论体系,对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一切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2.艺术批评的类型

在艺术批评出现过多种批评类型,主要都是围绕“客体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接受者)”等艺术活动要素进行的。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从创作主体_____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入手来评价艺术。它既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从艺术作品折射出的心理因素来反观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3)文本批评

文本批评认为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其意蕴和魅力需要从文本中去寻求。尤其注重艺术作品的文本语言和物质媒介。如20世纪西方符号学强调对艺术作品本身或艺术符号的研究。

(4)接受批评

接受批评模式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活动,认为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接受过程才是艺术研究的中心所在。这种模式突出了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3.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艺术品鉴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66-03

中国古玩艺术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以数量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粲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大地的各区域、各名族的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工艺品。这些作品制作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一些国宝级的历史文物更是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文化事件、政治事件、军事事件、经济事件、重要人物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见证物,价值连城。因此,无论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还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都是不可或缺而且是时不我待的。

一、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积极意义

对古玩艺术品的鉴赏可以使人漫步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自豪感。以古玩艺术品鉴赏为载体,让学生在对艺术品感受、鉴定和评判的过程中,把艺术品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美、发现美,了解古代人类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艺术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一件优秀的古玩艺术作品还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学生可以从中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二、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在国内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开设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高级研修班。盛世收藏、鉴古通今。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行业全面繁荣的今天,中国艺术品产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艺术品的投资与鉴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许多大学也及时抓住商机,携手文博机构、考古专业院校、权威鉴定机构、知名拍卖公司、古玩商会、收藏家协会等机构的专业行家,为国内外商界精英、政府相关人员、艺术产业英才,打造具备国际投资思维的中国高端艺术品投资鉴赏专业的学习盛宴和高端资源平台,形成高端人脉网络。从有限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大学偏重于将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引入了校园,显然,无论是准对的人群还是培训的目的都和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无关。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遗产,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从而达到教育方针所要求的“美育”之目的。因此,把古玩艺术品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把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上多下功夫,才是当前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首要任务。

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以来,许多高等院校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许多艺术鉴赏类课程,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把《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的学校较多,也有个别大学已经在公共艺术课程里开设了《中国文物鉴赏》、《中国古瓷鉴赏》。但是,这样的鉴赏课大都没有系统性,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艺术欣赏理论水平上,而事实上古玩艺术品鉴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直观性、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只有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才能开启学生审美的视野,愉悦身心,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实践探索

对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而言,首先一点就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既要开设一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还要有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参观博物馆、观看鉴宝节目等,以满足艺术爱好者与普通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的古玩艺术品鉴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选择。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反映,普通学生一般对古书画、古陶瓷鉴赏比较有兴趣,而艺术类学生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各有偏爱:如学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的学生喜欢古典雕刻(玉雕、雕、牙雕、木雕)、古典家具等;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喜欢民族织绣服饰、金银玉器饰品等;学工业产品设计的学生喜欢青铜器、杂项等,因此,我们组织此类活动,一定要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为全体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套餐式”的古玩艺术品鉴赏系列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活动。

在这方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这些活动中,学院以艺术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艺术活动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教学,并及时科学的把这些活动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归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以观练眼、以品知性、以悟入境。

第一步:以观练眼

观就是直接参观,零距离观摩赏析古玩艺术品之美。古人云:观千瓷而识器。古玩艺术品鉴赏最大的魅力在于现场的亲身体验,这是培养专业眼光,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一步,它需要有真实的物品,而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地处横店影视城景区――横店明清古民居旅游景区对面,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就在这景区里,集散中心有古陶瓷、古铜器、古银器、古玉器、古木器、古书画等各种珍藏品20余万件,分别陈列在近20幢明清古建筑的100多个展厅里,展出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有以展览、交流、研究、鉴定、拍卖为基础的古玩艺术品文化产业平台,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为我们学生学习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便利环境。学院为学生集体办理了旅游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随时进景区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虽然学生对很多古玩艺术品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不清楚,但可以通过实物的简介作简单了解,凭着年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去零距离感受艺术品的美,达到“练眼”的目的,通过看一看、走一走、比一比,来培养学习兴趣。这一阶段也是“外行看热闹”的初级阶段。

第二步:以品知性

所谓的品,就是让学生在专家、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以影视艺术为特色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不仅拥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学团队,而且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基础和艺术学习需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在横店注册了三个协会(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香港)、浙江横店收藏家协会、中国横店收藏家协),成立了两家专业拍卖公司(中华文荣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浙江横店拍卖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艺术品专家鉴定委员会、艺术品科学仪器检测中心、艺术品技术鉴定培训中心等部门,在这些团体机构中云集了大批古玩艺术品收藏的专家,而古民居景区隶属横店影视城,是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为我们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强大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学院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视角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依托横店集团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产业,建立了中国・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的作为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场所。“请进来”,邀请国家、省、市各级资深专家作为艺术教学顾问走进课堂,不定期开展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深度分析解读古玩艺术品,分享专家在古玩鉴赏方面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体味,让学生们品位古玩艺术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鉴赏实践能力。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专家、教师们往往在强调欣鉴赏艺术作品时要“知人论世”,不是作品的简单介绍,更是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过程。这一阶段是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进入“内行看门道”的中级阶段。

第三步:以悟入境

悟,就是学生对艺术品的意象的品鉴渐入佳境以后,逐步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项目的鉴赏入门之后,就会情不自禁的在鉴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去思考这一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去领悟当时的感情、体验、情绪、感受,去思考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思想哲理。通过研究思考,使这种情感逐渐转化为心理潜能,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体验。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就会自发地去关注、研究和古玩艺术品相关的一些书籍、信息,以求达到更深入的境界。横店集团报专门开辟了《收藏文化》专刊、横店收藏家协会印制了《中国横店收藏》画册,这些对普及古玩艺术品鉴赏知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及时关注、了解古玩艺术品时代背景、作者信息和发展动态提供了参考;集团还经常举行各类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论坛,汇集了各地从事古玩艺术品收藏、博物馆展示、文物保护、文化研究和拍卖行业的专家、业界精英前来交流互动,学生们常常自发组织去参观、旁听,形成了浓厚的古玩艺术品鉴赏学习交流的氛围。特别是学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之后,学生组织了“博古社团”,学生完全出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现该社团有学生人数120多人,每两星期举行一次活动,以参观、鉴赏心得交流、模拟拍卖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让社团成员获益良多,不仅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交友感受,还激励了学生获取自我价值认同的信心,激发了学生渴求创新、锐意创造的潜能与动力,引导了校园社团文化健康发展。这一阶段是追求感性的终极,开始哲理思考的高级阶段。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进校园,让大学生们有了一个很好地亲近艺术、聆听专家、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古玩艺术品鉴赏使学生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日常生活,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拓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传承中国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对接地方文化产业,扩大学院美誉度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然而,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角度看,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实施策略方面差异较大,。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课程设置面不够宽,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和区域优势,将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内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贴近校园、贴近生活,注重艺术深层次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切实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更合理设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相信通过广大专家学者和师生同仁的共同努力,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经验。

项目名称: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GYY201338

参考文献:

[1]何新.以公共艺术教育促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艺术品鉴论文例7

一、我国艺术品保险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提升,艺术品市场在近几年也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2011年我国艺术品成交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12年交易量有所下降,,但并不能否定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巨大的艺术品存量。相形之下,我国艺术品保险所处发展阶段却只能用“起步”来形容,人保、平安、太平洋分别在艺术品保险领域做出了尝试,但是经过多年发展,却依然失位:私人艺术品仍然投保无门,艺术品展览几乎全部由外国保险公司承保。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一个仅提供艺术品保险服务的公司。

二、艺术品保险需求的产生

随着艺术品的不断增值,艺术品不仅仅被当做收藏爱好,同时也是一种投资途径。无论投保人对待艺术品是一种情感诉求,抑或是希望从中得到投资回报,保护藏品免受损坏和偷盗是收藏者(投资者)应尽的义务。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艺术品失窃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50亿美元以上。就涉案金额来讲,艺术品失窃仅次于贩卖和走私军火。到目前为止,1991年成立的国际失踪艺术品记录组织登记在册的失窃艺术品数量累计已达120,000件以上,而且还在以平均每个月增加1000余条的速度递增。自该组织成立以来,已经追回了价值9000多万美元的失窃艺术品。当然,与尚未被追回的失窃艺术品相比,这还只是沧海一粟[1]。艺术品失窃现象实际上非常严重。除了失窃是对艺术品安全的一大影响之外,火灾和水患对艺术品的威胁也同样存在。由此产生了艺术品的保险需求。

三、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原因

现阶段,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艺术品市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着保险公司方面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与消费者方面密切相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1.艺术品真伪难辨

艺术品鉴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我国权威鉴定机构缺位、赝品泛滥一直制约着市场的发展。目前,艺术品鉴定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判断的眼学层面,缺乏规范的鉴定机制。鉴定结果的主要依据是“专家经验”,过程不透明,缺乏科学可信的鉴定手段,而在国外艺术品鉴定则远不仅于此,为了保证整个鉴定结果尽量客观准确,被鉴定的艺术品要通过专业设备的测试。通过这些检测,可以清楚地获得例如年份、材质、结构等重要依据[2]。而在我国权威鉴定机构并不对商业保险公司开放,同时由于政策因素,供职于博物馆的专业鉴定人员不得在商业保险公司兼职。

当然,“走眼”也时有发生。当年震动一时的“金缕玉衣案”给我们敲了警钟。谢根荣用自制的金缕玉衣向银行骗贷6.6亿。此过程中,向谢提供鉴定的包括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多名业界专家。所谓的鉴定也仅仅是隔着玻璃看了几眼,事后每位专家都受到数万元的“鉴定费”。在我国此案并非个例,大部分艺术品鉴定的证书在国内都是由专家一个人身份出具的,而鉴定所产生的劳务费也按照艺术品鉴定的价格的一定比例收取。这也就给了鉴定者“走眼”的利益动机。鉴定方和所有者站在了相同的立场,难免不会有合谋的现象。

2.艺术品价格难确定

确定艺术品价格之所以重要,实际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如果保额超过标的物(艺术品)价格,当全损发生时,被保险人获得的补偿将会超过标的物价格,使其获得了超额利益,因此在双方签订协议时,应当遵守补偿原则。这一原则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防止被保险人通过赔偿而获得额外的利益,可以避免保险演变成行为以及诱发道德风险的发生[3]。艺术品价格在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协议双方会约定一个合理的“保额”,较高的保额就意味着较大的风险,保险人从安全角度出发,会尽可能的压低保额,以免诱发道德风险。事实上,几乎所有艺术品保单都是不足额保险。

艺术品定价并非简单地产品定价。经济学的传统价值理论与定价方法不适用于艺术品。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在艺术品的价值量化问题上均显得无能为力。在定价方法上,由于多数模型是基于贴现的方法,即将未来的现金流按照适当的贴现率计算成现值,而艺术品一般并没有现金流,因而像计量经济学与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均很难直接应用于艺术品上。

外国现代艺术品定价方法主要采用了代表作方法、双重出售法、重复销售法和特征价格指数法。以特征价格指数法为例:Hedonic回归是讨论产品特征与产品定价关系的一种方法,Court(1939)最一早提出这种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一段时期内汽车价格变化与汽车操作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另一先驱是Gregory(1976),他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技术变化对计算机价格的影响。应用于在艺术品定价方面,是通过综合一类艺术品的指数化特征,将其与艺术品价格关联,以确定影响价格的权重[4]。虽然特征价格指数法全面考虑了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客观因素,但是却忘记了真正决定价格在于人,由于个人对艺术品的评价、来自于主观感受,而这部分感受是无法被量化的。因此在理论层面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方法为艺术品定价,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失真”。

在我国,艺术品估值仍然是一片空白。在艺术品估值市场可谓是“一片乱象”,各种各样不合格的机构和个人打着专家的旗号给民间艺术品“估值”。而他们出具的鉴定报告不具备可信度。主要是由于:估值手续费按所估藏品的价格的一定比例提取,有高估的动力。

3.专业人才缺失

保险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风险分散机制,还在于其防灾防损功能。这点对于艺术品保险来说尤为重要,出于收藏目的的被投保人更加注重艺术品本身,相对不重视其经济价值。因此引入艺术品保险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更在于有效地利用保险人的风险管控能力。在国外,保险公司不仅能够提供保险服务,在整个保单存续期间,还为投保人提供了全面的风险管控工作。市场占有率为全球三分之一的法国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AXA ART)有专业的减灾、防损方面的工程师,定期去客户的家中或存放仓库进行指导、检查,对客户存放的艺术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艺术品要摆高,不要靠墙,油画和油画不能面对面,陶瓷应该放在一个很稳定的地方,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与温度,避免阳光直射等[5]。风险控制前置很好地使保险公司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帮助降低赔付率,进一步降低保费,增强公司竞争实力。

在我国,由于政策因素的限制,艺术品鉴定、保存、修复的专业技术人才滞留于大型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中。例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成员作出如下要求:不得在文物拍卖企业任职;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无关的个人行为,须自行承担责任;正是由于这些政策性壁垒,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在艺术品鉴定、定价、保存、修复阶段,人才匮乏、捉襟见肘。

4.有效需求不足

艺术品保险的主要购买群体并非私人收藏者,而主要来自于艺术品展览和博物馆。据统计,这部分保费占到保费总收入的80%以上。从购买动机上来讲,出于投机而购买艺术品的人往往会被拒绝承保。因为私人藏品价格难以估计,同时不便于保险公司对标的物随时进行监控。而展览馆和博物馆因为拥有专业的防灾防损措施和安保人员,通常被视为“好”的风险[6]。即便如此,故宫博物院仍然在购买艺术品保险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2011年的故宫博物院失窃案做出了很好的诠释:院方虽然对展品进行了投保,但保额很低,平均到每件失窃文物所能获得的赔偿不足两万元[7]。这种形同虚设的保障并非故意为之,主要原因在于,藏品价值过高拉高了保费,博物馆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和微薄的门票收入,无力购买高额保障,另一方面,文物藏品属于国有财产,一旦丢失、损失将由由国家承担,缺乏购买的原始动力。另一方面艺术品展览方则心存侥幸,保险意识薄弱导致需求不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艺术品保险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艺术品保险推广不仅面临技术性难题还面对着巨大体制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于艺术品市场不健全、政策法规不配套、需求不足等等。发展艺术品保险,不仅需要保险行业的支持,还需要艺术品市场的相关制度配套。商业保险公司应培养专业的鉴定、估值、修复人才队伍,配套提供相应的风险管控服务。机构收藏者和私人收藏者应提高保险意识,积极防止损失发生。

引入艺术品保险具有其重要的意义,保险的介入将推动艺术品市场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激发民间收藏的热情,加快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随着保险公司的专业程度提高,可以提供全面的防灾防损服务,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之瑰宝。

参考文献:

[1]马健.艺术品保险有待开拓[J].艺术市场,2008(1).

[2]谭显英.中外艺术品保险对比[N].中国保险,2011(02).

[3]吴定富.保险原理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8.

[4]王艺.绘画艺术品定价机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5]刘俊.艺术品保险美国人有绝招[N].中国保险,2011(06).

艺术品鉴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08-02

接受主义美学的核心是以读者为出发点,在读者接受过程中,读者不是单纯的接收信息,换言之,不是为了单方面去理解和认同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和创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及实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此过程中,读者实际已经成为第二创作者,当然,由于读者各方面的差异,如认知结构、审美经验以及生存环境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多元的美术鉴赏标准呈现。优秀的美术作品之所以为优秀,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读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和传递信息,而是扮演着仲裁人的身份和角色。

一、接受主义美学关于主体性的核心概念

基于接受主义美学指导下的美术鉴赏研究,打破了传统以画家或艺术家以及美术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而转向一种以创作主体、创作客体以及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模式,此种结果引申出来最大的不同在于否定了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和美术作品自身审美属性的客观性、唯一性。无论是以作者还是作品为研究中心,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主体性地位以及读者的反应效果在鉴赏活动中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在接受主义美学概念当中,有着诸多的概念对于美术欣赏有着直接的推动和影响。

(一)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核心内涵指读者观众面对美术作品时,其固有的学识、修养以及审美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读者在欣赏作品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有种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或稳定的视野和范围,也就是说期待视野是人们理解东西的先入之见,具体到美术欣赏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美术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它有着极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成因。在具体欣赏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譬如,人们之所以把“玫瑰”理解为“玫瑰”,正是由于之前已经存在着对“玫瑰”理解的“前理解”,这便是所谓的期待视野。读者的任务集中体现在以自己已有的审美期待与作者、作品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过去的艺术视野发生作用,开拓一个新的鉴赏视角,从而完成理解过程。同时,期待视野也是因人因时而异的,由于欣赏者自身固有的时间性、社会性等属性的差异,不同时代的读者甚至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里观赏同一幅作品,对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互不雷同的期待视野,造就了艺术作品拥有的艺术性、想象性特征,也搭建起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和桥梁。从建构主义立场出发,欣赏主体在鉴赏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审美经验和认知水平对画面信息进行打散和重构,建构作品显性和隐含的意义,这一思想正暗合了接受主义美学中的期待视野。

从美术作品本身而言,形式、内容以至于艺术语言方面可能会存在一种与读者旧有的审美规范或习惯相冲突的方面,伴随着读者鉴赏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和的对作品的细心品味,读者的审美期待可能不断的被否定和颠覆,而获得新的期待视野。这也正是鉴赏过程中的乐趣所在,如果一开始就实现了读者的审美期待,那么读者又怎么能演绎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呢!

(二)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

接受主义美学试图建构美术作品与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互动体系,对于美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在于拓展和延伸了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在鉴赏的过程中,时刻伴随着动态变化,究其原因,归于美术作品中的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一件美术作品中的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是不可或缺的,它激发美术作品潜在的无限可能,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例如,蒙克的作品《呐喊》,在作品面世之初名为《绝望》,后人们根据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涵义以及效果习惯性的称为《呐喊》,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可能通过画面语言和信息表达全面的思想和涵义,总会对某些方面留有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也正好为欣赏主体发挥其想象力留下了必要的空间,这一过程即是读者欣赏对美术作品的具体化。再如,超现实美术作品中,人物、景物以及画面构成元素,都含有不确定因素,不同的人对其解读都存在差异,甚至同一个在不同时期的认识也会不一致。

其次,并非所有事物都需要如实描绘,过于忠实物象外部描绘有损对象的朦胧美、意境美,面面俱到不符合艺术的规律,空白、空虚处更能诱发观众去联想,最终使美术作品缺失的部分获得多种可能性的填补,同时也升华了美术作品的潜在审美价值。

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见于《周易?系辞传上》、彦琮曰“本尚亏圆,译岂纯实”《辨正论》,其实都暗中契合了接受美学中“不确定性”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美术作品中的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成就了美术作品的多元审美特性。

(三)效果历史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读者反应既具时效性又具历史性,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在历史中存在着,对于作品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美术批评者和一般性美术欣赏群体两个方面,前者往往表现出一种主导和强势地位。

首先,美术批评者解读美术作品时以自身的学识、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力去努力接近美术作品的创造者,并对其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效果给予评价,这一评价明显会带有主观色彩,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或对应的主流审美取向是不同的,对其判断的结果无疑需要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去检验。这一人群往往掌握着美术鉴赏或批评的话语权,对普通美术鉴赏人群具有导向和辐射作用。

其次,一般性美术欣赏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期待视野也成为美术鉴赏和批评的重要维度,读者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缩短或者修补与艺术家之间的审美距离。反之,读者的意见对于艺术家修正创作方向和思路也是具有指导意义,虽然读者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时常会出现与创作者初衷相偏离甚至相背离的情况,但是,正如英迦登论述文学作品的四个结构层次说中关于再现客体层次是由一系列的“不定点”构成,①对于美术作品而言,读者何尝不是对这些“不定点”加以具体化和重构呢!笔者认为,读者对于美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可以甚至应该超越创作者的本意,这是欣赏者参与鉴赏的重要表征,也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它拓展了传统美术鉴赏空间。总而言之,美术鉴赏的效果历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艺术生产理论指导下艺术消费

美术作品属于视觉艺术作品,而我们现今的许多美术作品已经脱离了传统美术范畴,演变成为视听相结合的艺术,这不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消费者对艺术生产的一种刺激和推动,即艺术生产理论。它实际上指艺术创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链,最终以社会需求和生产效益为标尺,社会需求左右甚至决定着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以及作品的审美取向,生产效益是美术作品价值的最终体现,其过程就是接受美学里面所指的读者反映,亦即艺术消费。

从艺术消费角度反观艺术的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大都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如艺术发展的初期都是以贵族艺术、精英艺术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艺术类型开始向大众艺术形式转向,其中对艺术的走向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艺术家,而是接受者或者称之为受众。如:中世纪的书籍插图和玻璃镶嵌画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真实情感的流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则是富有的资产阶级通过宣扬优秀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反对封建以及教会势力,威尼斯富足的生活滋养了威尼斯画派作品中浓厚的世俗色彩和欢快的情调,最终使威尼斯艺术中非宗教特质获得彻底的胜利。

17世纪以描绘静物、风景和风俗为主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其成长的土壤乃是资产者和广大的市民阶层,为了迎合广大市民的多元化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促成了以哈尔斯、伦勃朗为代表的的肖像画,以维米尔、赫达为代表的风俗画、静物画,以及以霍贝玛为代表的风景画的出现。18世纪出现的巴洛克艺术与教权、君权需要直接关联,要求艺术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与力量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威。路易十五时期追求轻松、愉快、享乐的生活培植了柔靡的洛可可艳情艺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造就了大卫的革命历史画,作为兼具宣传、日历和装饰功能的中国月份牌画是为了招徕顾客而赠送给消费者的宣传画,其题材内容的转变正是近代上海受外来文化冲击、市民阶层队伍壮大背景下大众审美向崇洋和商业世俗化审美趣味转变的缩影等等。

三、接受主义美学理论的陷阱

(一)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作用,甚至把读者看成是决定作品的关键因素,对美术鉴赏而言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不能就此认为可以用它来作为鉴赏的一条理论原则,更不可以用它来代替鉴赏的标准,单方面强调读者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美术作品固有的客体属性,无疑会走向主观唯心道路,这一点是很可怕的,也是我们应尽量避免的。有必要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借鉴图像学、社会学的方法对美术作品图式化结构方面进行解读。

(二)受传统美术批评影响,鉴赏过程中作为读者的美术批评家群体,在阐释过程中的积极的、能动的参与和创造作用,确实扮演着重要的官方发言人的角色,但也多少存在着把美术作品单方面的理解强加给读者,企图以个人观点替代作者创作意图,再进一步等值于广大读者的倾向,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误导美术鉴赏活动本身。

(三)美术作品和历史效果是统一的,不能单方面去考虑读者,我们在关注读者接受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强调美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真正意义,实现美术作品本体的意义,美术作品本身也是在说话,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加以倾听与鉴别,因为其表达的意义或者提供的暗示并非完全与我们的意愿相契合,偏离作品本意的理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总之,接受美学对于美术理论方面的指导已然开始,它虽取得了某些成绩,但是,在具体指导鉴赏实践领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值得美术工作者继续开拓。

注 释:

①孔波.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学科教育,2001(10):4.

艺术品鉴论文例9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dylw.net ]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艺术品鉴论文例10

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大学生的艺术和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高校课程中曾设艺术选修课,组建大学生文艺社团。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应该尽快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能力。

一、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导论》课的意义及课程定位

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其课程设置需要形成完善的体系结构,既要涵盖不同的艺术门类,从而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框架,包括:艺术欣赏、艺术表演和实践,以及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笔者认为需要具有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总论课程,即将各个艺术门类整合在一起,从宏观的美学、文化学、艺术学的角度,介绍有关艺术创作、发展、艺术门类的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就是《艺术导论》,它把探索艺术的本质特征、揭示艺术各方面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概括性,属于艺术学范畴。这门课的内容类似于专业艺术院校开设的《艺术概论》课。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艺术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目的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哲学和认识论的指导。如果将该课程的体系框架、内容深度、以及授课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它应该可以成为一门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通过开设《艺术导论》课,能够带领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建立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为以后深入了解不同的艺术门类、培养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提供认识论的指导。它既是一门踏入艺术世界、开启艺术之路的入门课,又是一门集鉴赏和理论为一体的艺术通识课。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艺术导论》的课程定位在于:通过接触大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带领学生步入缤纷多彩、内涵多元的艺术世界;在提高理论认知、拓宽艺术视野的基础上树立起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对于艺术的爱好和兴趣; 同时学会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化学的观点和视角来分析艺术现象,鉴赏艺术作品,培养在艺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将《艺术导论》作为公选课开设所面临的课题

作为一门阐述艺术基础原理的课程,如何将艺术理论讲得既有趣味性、生动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一直以来是让很多专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很头疼的问题。现在,如果将这门课作为公选课来开设,将专业的艺术理论讲授给普通大学生听,一些教学课题是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

首先,需要考虑内容体系、目标定位的问题。该课程的范围和外延非常宽泛,论题涉及整个艺术世界。要让普通大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对于艺术有个全面宏观的了解,并且培养起一定的欣赏眼光,在内容选取和观察的角度上是需要进行不少的调整和筛选。如果将一些艺术学领域的专业理论问题拿来说给普通大学生听,授课效果肯定不好。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们了解和接触艺术的兴趣。因此,如何将艺术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删减,将理论思辨同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结合起来,从而适应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开设这门课的首要课题。一方面,课程内容需要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和信息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另一方面,在有趣生动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不是将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现象分析进行拼盘式的组合,而是得以条理化和体系化地呈现,艺术学理论是贯穿于艺术鉴赏的内在主线。

同时,作为一门艺术理论课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和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只有在兴趣和爱好的驱动下,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教育的意义得以内化。艺术理论是隐藏在各种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以及纷繁艺术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和人文思考。对于这些艺术理论的理解不但依赖于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艺术教育,他们在大众传媒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多同学选择来上这门课,就是渴望真正了解艺术、走进艺术。一方面他们希望这门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这样的课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通过学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扩展文化视野。因此,作为公共课开设的《艺术导论》,需针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对象,将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对于《艺术导论》课的教学探索

1.调整课程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层次,从而满足为普通大学生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需要

《艺术导论》作为一门艺术公选课,如果只是关注将艺术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授课效果肯定无法令人满意。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要了解多少关于艺术的理论,而是渴望能找到一把能够启迪他们了解艺术世界的钥匙。因此,应该将“艺术的门类”作为重点章节来介绍,而对于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作用与功能、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偏重理论性的内容应该进行压缩或删减。课程的结构处理首先是艺术总论,介绍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然后就进入到艺术门类的环节。通过介绍艺术门类的划分、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表现语言以及主要的发展脉络,结合大量中外艺术优秀作品的实例,从而让学生了解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形式和优秀艺术作品,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开拓了人文视野。有了审美体验和认知基础,再进入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接受与传播等章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理论的理解会较为容易,不再感到那么陌生和枯燥了。

在内容层次上,一方面需要整合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化学的视角来分析艺术现象、解读与鉴赏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就是文化的重要体现,艺术同各种文化因素紧密相连,且相互影响。多学科相互综合,姊妹艺术之间相互关照,可以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普通大学生的鉴赏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于材料的引用,应该主要聚焦于迄今为止公认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及艺术理论。而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作品或理论还是尽量避免。因为艺术发展到今天品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在创作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是对经典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的挑战和反叛,如果对于经典的艺术作品都知之甚少,那就无从谈起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理性解读了。

2.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普通大学生讲授艺术理论,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知道,形象性是艺术作品的首要呈现方式,也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对于普通观众讲授艺术理论,首先要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入手,以艺术特有的呈现方式调动起他们的审美注意,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通过帮助他们正确、深刻地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了解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去领悟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独特规律。比如:当我讲授艺术创作的结构布局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会讲起雕塑家罗丹创作《巴尔扎克像》的故事,通过欣赏《巴尔扎克像》这幅雕塑作品,去了解这幅传世佳作的独特创作历程,感受大师罗丹不断超越自我、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并且进一步理解艺术家是怎样对各个形式要素进行剪裁和布局的。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艺术理论的学习融入到意趣盎然的艺术鉴赏过程中去。

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因为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能够结合不同艺术种类的欣赏方式,让学生们全面、立体、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不同的形式美。我们需要平日里注意收集不同种类的音像资料和素材,注重材料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将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地制作和编辑,这样会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实并且意趣盎然。

其次,要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们就某一议题或艺术品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从而提炼理论成果。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品读往往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艺术的理论阐释也往往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一种交流的、富有创见性的气氛中,往往能够碰撞出不少思想上的火花。比如:看到奥林多夫的维纳斯,同学们认为她美吗?为什么人们也会把她称作维纳斯呢?那时候的人们为什么去雕刻这样的塑像呢?在这种开放式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会自己运用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艺术现象、品读艺术作品。通过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从而形成理论成果。

再次,在授课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语言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对于艺术的解读光靠学术的眼光和理论化的阐释,肯定激发不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之所以感人、打动人,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她既是人类情感的集中表达,又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作为一门文化素质课,我们应该将艺术放置于一定的情感氛围和文化时空中,将艺术同社会和人生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文的视角去解读艺术,以情感化的语言去感悟艺术,将艺术的真与情同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拉近艺术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真正发挥艺术作品感动人、教育人的作用,使艺术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总之,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方式应当以艺术形象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兴趣为立足点,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多媒体课件、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将艺术理论以一种有趣、精彩的方式呈现给同学们。

综上所述,艺术导论课是一门集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为一体的综合性总论课程。它为同学们提供了怎样看待艺术、怎样欣赏和鉴别艺术的途径和观点,并且通过艺术作品的熏陶体验文化精神、培养人文品格。我们需要树立艺术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研究教学课题,创新教学方法,以优秀的艺术感染人、教育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苏畅、陈松洁.艺术概论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