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药贸易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08

医药贸易论文

医药贸易论文例1

为了不断满足社会对中西院校医药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使我国医药产业加速适应医药产业国际化的趋势,中西院校亟待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医药经济与管理人才,《医药国际贸易》在中西医院校医药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西医院校的《医药国际贸易》课程与综合类院校和财政类院校的《国际贸易》有很大的区别,他是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医药产业的特点紧密的结合起来,并突出医药产业国际贸易的特点。

《医药国际贸易》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依据近年来讲授该课程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及实务的学习

中西医院校的医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通常情况是涵盖在经济和管理等相关课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相对较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拓展该方面的知识,挤占了该课程学校规定的学时,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而会波及授课质量。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学好该课程的基础,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或者增加《医药国际贸易》课程的学时,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增强学生“经济全球化”及“医药产业国际化”的理念

有些学生认为,医药国家贸易就是和世界其他国家做医药生意,出口我国具有优势的药品,进口处于劣势的药品,争取实现贸易顺差。诚然,经济利益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进行医药产业国际贸易目的是获取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世界经济格局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学习该课程时,要增强学生的经济全球化理念。

医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超出其他行业,新药的研发几乎是由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只能生产仿制药,为欧美的医药行业的生产提供原料药,整个医药产业在国际上已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产业体系,发展中国家在医药产业链中处于末端,只能在国际医药贸易中分得残羹冷炙。学生具有医药产业国际化的理念,就能更好地理解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应对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理清学习思路,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差异,在医药贸易中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增强学生的“经济全球化”及“医药产业国际化”理念尤为重要。

三、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我国医药产业和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在每一章节都找出比较典型的案例,把本章节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案例中。案例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描述、视频材料、实物对比等,由教师依据课程的需要而定,如说明中药出口比较困难国外不认同中药时,可以找出中成药和西药的说明书各一份展示给学生,就可以发现两者有诸多不同,而且国外注重的“不良反应”在中药的说明书中很少涉及或者根本就未涉及。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该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好评。但在案例的选取上,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如美国医药公司在中国贿赂丑闻,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评。同时要做到实时更新案例,不能一个案例一用就是几年。

四、学生分组讨论及撰写小型论文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供2-3次学生讨论的机会,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使其主动的来学习,若学生较多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的进行。要求每组成员都在讨论过后都要提高一份讨论稿,认真批阅并与学生交流。通过学生准备讨论稿和课堂讨论,可以是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让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讨论中得到升华,亦可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平时课程比较紧张,可以依据教材和当前国内国际医药贸易的情况,安排学生就某一事件、人物等撰写小型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自己动手能力,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打好一定的基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和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实践教学

医药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从学生就业和动手能力等角度来考虑,一定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当前的课程安排,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忽视技能训练,缺乏国际贸易实际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要在短期适应单位要求,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到当地知名的医药生产企业参观,了解其生产流程,产品市场定位,销售模式等;到当地的海关了解医药产品的进出口程序,了解医药产品报关程序等,了解中药进出口情况,比较中药和西药在进出口方面的差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见习,通过此种方式,可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国际贸易的方法。通过实践,进而了解到各国最新的外贸政策、国际惯例和各国的商业习惯等、具体交易磋商及外贸纠纷的解决等。

实践教学,也可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很多中西医院校的医药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都是比较好,对于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基地建设不够重视,认为社科类专业没有必要建设实践性的教学基地。校外医药国际贸易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关系到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师、教室不足与学生数量的激增矛盾日益凸出,通常采取大班上课的办法解决,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在教学环节上更愿意多讲理论,建议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尽量安排小班上课。

六、开展世界文化知识的教育

由于本课程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比较强,在医药产品的贸易谈判和实际交易中,具体做法受不同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要掌握一些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不可能在本课程中系统的学习,系统的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选修相关课程和自学来完成,如《世界各国概况》,要想更全面了解可以参阅列国志系列书籍。

七、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医药国际贸易的形式处在不断变化中,内容亦有变化,在医药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做法,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必要的补充。教材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将医药国家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当中。能使学生了解该课程最新的发展情况。

总之,通过以上《医药国际贸易》教学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更据有针对性,在培养医药经济与管理类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徐爱军.医药国际贸易[M].科学出版社,2009.

[2] 马爱霞.国际医药贸易理论与实务[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3] 陈志雄,郭赞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6).

[4] 马爱霞.国际医药贸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J].药学教育, 2000(4).

医药贸易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62-02

1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发展态势

以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分界点,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由金融业波及到制造业,并对美国制药业产生了持续的消极影响,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方面以保护公众健康为由,通过制定新法案以及修订部分技术标准,高筑技术壁垒来阻击境外医药产品。最近五年即2007~2012年,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的医药卫生类的标准和法规高达55项,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涉及到标签更改的包括增加新说明,显著的警告信息,这为出口企业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而涉及到法规提案的,则会使出口企业面临产品不符要求而被挤出当地市场的法律压力。对于我国而言,国内市场无论是研发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不利于本土药企的长远发展,还需要通过走出去与国际药企竞争来促进自身的进步。而美国高举的贸易保护大旗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各国竞相效仿,会恶化我国药企的海外生存环境。因此,有必要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研究,才能知己知彼。

2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综述

2.1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及其作用机制和可能带来的贸易效应。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壁垒协议签署时间较近,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同时也使这个概念出于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众说纷坛。在作用机制方面,主要是出于微观的进口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分析,而缺少产业或者是行业方面的宏观分析。

2.1.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界定,大多是从研究目的出发。出于保护本土市场安全的目的,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以流程的操作手段为研究出发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可区分的两个概念,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由于各国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检验检疫措施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体系不同,或水平不同,或信息不足,或不能相互协调,或歧视性制定和实施而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并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合法的技术壁垒、非法的技术壁垒和客观性技术壁垒。

2.1.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和贸易效应

作为一种隐晦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如何影响医药产品的进出口,其作用机制体现在对数量和价格的控制上,一是控制进口商品数量,即只有符合某些技术性要求的商品才能进口,否则不容许进口;二是控制进口商品价格,即增加进口商品成本,进而提高商品价格。这种数量控制作用和价格控制作用,除了对进口商品产生显著影响外,还间接影响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企业经营、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水平。这种影响机制是一个循环过程,表现为“数量控制-价格控制-数量控制”的动态过程。

在贸易效应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那些基于合理目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可能由于增加了出口国的符合成本而限制正常的贸易流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通过影响出口国的成本影响贸易,也可能通过改变本国的需求供给结构产生更广泛的市场效应。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生产和交换、减少交易成木、保证质量、保证公共产品供给。因此,有别于其他传统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可能成为贸易促进的力量,其贸易效应会因为标准属性、国家类型、产业类别、产品和企业特征的差异存在不确定性。

2.2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方法综述

由于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较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数据收集的困难以及很难从其他关税、非关税壁垒中剥离等特点,准确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仍倍受困扰。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和福利影响的分析上,为此量化研究也大致分为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大类。总结大量文献之后,对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量测量方法研究的归纳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到,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关税等价法、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和以调研究为基础的方法。关税等价法考查的是非关税壁垒的综合影响,而无法单独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影响;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由于主观性较强、且数据偏差较大,因此,通常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来考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双边贸易流量影响。该方法的数据来源有三种:一是法规本身的数据,如法规数、本国法规文本的页数;二是产品被阻碍的频率数据,包括限制的数量、发生频率的比率、进口覆盖率等;三是企业就歧视性法规提出指控的数据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对此类案件通报的数据。

3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世界范围的医药产业范围来看,我国处于产业链下游阶段,出口产品以原料药和中药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低,很容易遭遇东道国较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法案限制。我国的医药产品出口面临着比其他商品更严峻的贸易风险。我国学者对于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3.1我国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种类

我国药品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注册壁垒、认证壁垒、包装和标签壁垒以及绿色壁垒。中药领域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对有害物残留量、重金含量、中药成分以及中药认证的规定。这种药品领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贸易壁垒与专利技术相结合、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覆盖面广、认证许可制度程序繁琐等。例如,美国FDA的认证和注册是对中国中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体现。

3.2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方面。技术贸易壁垒使我国医药产业准入程度降低、出口受阻;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效益下降。但是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更新换代,有效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加快我国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推动中药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的发展,促进我国医药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与国际标准接轨。

突破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宏观层面应强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建立预警监测系统,并积极有效利用WTO规则,微观层面则应重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医药联盟。在出口类型上,我国的外贸出口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此之外还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对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来讲,可以借助新药研发合同外包和联合国际风险投资资本突破注册和认证壁垒。中药产品出口,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是破除和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大利器。

4结语

通过了解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趋势和理论动向,提供合理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依据,为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贸易提供参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降低我国药品出口面临的障碍,保障企业的利益,扩大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为药品出口贸易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石雪.我国医药出口贸易态势、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9.

[2]孙敬水.试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34-38.

[3]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财贸经济,2003,(9):58-63.

[4]蒋建业.针对中国面临的非关税壁垒问题的测算与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782-785.

[5]黄萍,马爱霞.浅析中药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9):62-64.

医药贸易论文例3

1对医药院校国贸专业主干课程的分析

29所高校总共开设了144门不同的主干课程,平均每个学校开设21门的主干课程,有些课程的重叠度比较高。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军事课、体育这4门课程是必开的。有10所以上(包括10所)院校均开设的课程表略。综合这29所医药院校,开设最多的主干课程全部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其次是专业方向课,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然后是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统计学等。对于课程设置的第二梯队,主要是5所~9所院校选择的课程,。表2开始体现医药院校的特点,譬如开设药事管理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经济、金融、管理类课程,譬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对于医药和经济、管理结合的课程,这29所院校主要开设有卫生经济学、医药商品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学、药品商务策划、医疗保险学、卫生服务营销学、医药进出口业务、卫生管理统计、医药营销学等。这些课程反映了不同医药院校在不同方向的医药与经济结合的方向,所以开设院校都比较少,从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模块化来看,首要的主干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其次才是医药类课程,而经济管理和医药类相结合的课程,在大部分医药院校开设都比较少,这首先和师资力量有关,大部分教师没有从纯经济或者纯医药专业转变过来;其次和研究水平有关,国内把医药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还停留的实证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无法独立成一门学科;再次和教材编写有关,国内的医药院校还没有实力相对比较强的高校能够真正编写医药和经济高度结合的课程教材。

2医药类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分析

对于大部分医药院校国贸专业(方向),在课程模块化过程中,基本划分为通识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实践课程模块5类。通识基础模块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譬如政治、哲学、计算机、英语、创业教育等;学科基础模块是和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必修课程,譬如高等数学、化学等;专业基础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国际贸易理论、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选修模块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学校师资力量,主要是以选修课程为主。大部分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开设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有一定的实验室,有些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有些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完成。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院校很多,可以把这些院校划分为综合类院校、经济类院校、医药类院校,把医药类高校开设的课程与乔传福等(2009)的研究作对比,(表略)。在总体课程设置方面,医药类高校门数最多,平均共计61门;而经济类高校平均共计58门,综合类高校平均共计51门,与前两者相差很大。提示综合类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医药类高校课程门数多的原因主要是选修课特别多,其它学科建设还不是很规范,目标不明确,来自于经济、管理、医药、法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比较多。而经济类高校就克服了这个弱点,其选修课主要是以经济类课程为主,但是其经济类课程的实力要比综合类高校强一些,学生的选择面宽些。从内部结构来看,选修课模块变化最大,医药类高校选修课最多,其次是经济类高校,最后才是综合类高校。从实践课程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其次是医药类高校,而综合类高校最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类高校的主导专业,实验室齐全,实验设备充足,教师齐备,所以开设实验课程有先天优势。从通识基础模块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而医药类高校最少。这说明经济类高校对于通识类课程,师资力量较强,开设较容易,而医药类高校,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实际上,即使在医药类高校当中,其课程设置也极为不同,反映了医药类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差异性。这种状况在美国多个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上表现也很明显[2]。

3我国医药类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模块化目的不明确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但我国医药类高校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大杂烩现象,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课程联系不紧密。课程模式陈旧,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在这个课程体系下,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课程模块在整个培养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3.2反映经济与医药结合的新课程少真正把医药和经济相结合的课程少,而这些课程真正开设的学校也很少。学生进入医药大学学习国贸专业的目的,肯定与进入经济类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不同,着重差异在经济类课程与医药相结合。这就要求医药类高校在这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编写教材,在具备良好的医药和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以医药为背景学习到很多的经济学知识。

3.3实践课时不够,教师实践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外向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在加强实践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该具备同等地位,这就需要大力减少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要开设一些国际性的课程,尤其是国际商务、贸易函电、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是首先工作要能上手。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进入高校,缺乏在企业相关工作的经历,即使是那些具备国际贸易各种资格证的老师,也是属于考证型,真正在企业实际工作、实际应用的教师占比比较小,所教内容很容易与实践相脱节。

3.4课程安排不合理且缺乏实践教材从选择的教师教材来看,大部分都是理论型教材,缺乏实践性教材。现有的教材是学科、学术型,而非企业任务完成型、项目完成型。教材内容的设计偏重理论,而且对实践细节无法把握,即使是案例分析,仿真程度也不是很高。高校普遍要求一定的理论课程和一定的实践课程相对应,但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来讲,很多实践课程要涉及多个理论课程,比较合理的实践课程方式是实践课程脱离原来的理论课程对照体系,设立几个综合的实践课程。

4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对学分制选修课模块进行了分类,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包括3个方向,分别是医药产业与金融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还有一个共同限选课方向。将选修课程按照毕业方向进行“套餐”化,这样既能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联系性,又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当然并非所有选修课均实行方向组模块化,还有14门课程是共同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当然这种改革会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师利益的分配方式、对原有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的形成挑战。毕竟方向组不同,实验实习的要求也就完全不同。除了选修课程“套餐化”之外,医药院校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多设置学生实训的课程医药类高校经济类实验室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较严,学生无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如果能够在高校里开展一些实训机会让学生参与,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譬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风华国贸,让国贸学生在广州大学城自己筹建商品交易柜,从整个流程上用自己的资金开展真实的商品交易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实践理论,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收入。

4.2做到课程模块多样化课程模块的弹性化,既要考虑学生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多开设选修课,同时要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可以在不同方向设置几个课程组合,学生按方向选修课程,更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解决了课程模块动态化的要求,因为按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同一方向的不同课程可以根据市场、师资、研究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是方向组是比较稳定的。教学计划制定者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对需要修改的少数模块进行修订,不仅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计划的制定周期。同时在方向组里,可以开设一些专题研讨、学者专家讲座,以增加很多科技前沿,以及与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

医药贸易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73-02

一、中医药国际地位的现状

2001年加入WTO以来,受惠于世贸组织的各项贸易自由化原则,我国对外医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尤其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大量出口。据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0年1―10月,我国中药类商品贸易总额达到了20.46亿美元,进出口同比增长均在20%左右,贸易顺差为9.54亿美元。但是,中药出口贸易对象单一,多集中于亚洲国家,而在医药行业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出口份额相对较小。同时,出口中药产品中以初级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为主,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出口比例在中药中仍然位居最末。中药在整个制药业的地位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中药出口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取得突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医药理论没有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中医药的国际地位仍然较低。目前,中医药学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尚未得到法律上的承认,中医药工作者一般没有法定的医师地位,多为商业注册;中医药学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属于非正规医学范畴,在医学领域里学术地位较低,目前国内中医系统的杂志还没有一种进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二、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不利因素

(一)中医理论被国外整体接受需要很长时间

中医理论难以被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迥异的西方人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东方哲学,它讲究精、气、神,讲究阴阳和五行,讲究气血津液,等等。而西医理论是实实在在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在西医解剖学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西方人不能理解经络的存在。

(二)西方法律制度的限制

中医进入西方市场,必须至少要克服工作许可和医疗保险两个障碍。没有工作许可也就是行医执照,就无法开业。中医治疗几个疗程下来,价格不菲,如果医疗费用不能被保险公司报销,纯粹由病人自己负担,患者的经济负担就会很重。西方国家目前对中医的限制还表现在药品、药材的市场准入方面。西方国家的市场准人门槛非常高,一个成药要进入市场,须经过几个考验,而且耗时往往须数年。而国外对药品和保健品的规定差别很大,保健品的市场准入要宽松得多。所以,现在一些国外的中医只能另辟蹊径,将中药改制成保健茶或以其他保健品的形式进入市场。

(三)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限制

在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方面,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我国虽然已可对中药材中的一些剧毒农药,如六六六、DDT及部分有机磷类农药等24种农药单体进行检测,但一些在中药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农药,我们还涉及很少。就涉及的中药种类而言,我国关于有害残留物进行相关研究的中药材种类还不足百种。从近年来海关统计来看,出口中药材因有害残留物超标频遭扣留和退运,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和中药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我国在中药国际贸易中可以采取的策略

企业应掌握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要做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应该开发出有代表性、有附加值、能够被海外市场接受的绿色产品,树立中药在海外的新形象。《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灵活探索产品形式,寻找突破

开发中药产品实体,一是在国内中药市场流通的中成药中选择组方相对简单、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方中所用中药材的基础研究较深入的产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深入研究,开发出被有关发达国家和地区认可的新药;二是选择几种西医难治,中医疗效较确切的病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肿瘤、艾滋病、妇科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组织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的协同深入研究,争取在疗效上有所突破,开发成具有良好前景的世界级新药。

提取物是植物药应用的重要环节和方式,有较好的应用基础和广泛的市场。生产植物提取物是提高中药材及饮片附加值的一条高效途径,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可控性强、有效成分明确等优点,既有望作为中药出口的“桥梁”产业,又可为开发更多天然药物产品提供条件。据预测,近两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其出口市场将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

目前,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中医药作为医药保健产品是否能发展国际市场,主要视其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国内中医药界,除了应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改进当前议论较多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的疗效、质量、包装、说明及外销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应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变化,提供多种多样的适时中医药产品。如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的中成药,养身保健营养型中药产品以及适合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科别的中医药人员学习需要的中医药学教材,等等。

(二)加强专利保护,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专利是现代中药和植物药市场竞争中保护品牌的有效手段,是中药行业标准起草的基础,谁拥有标准,谁就能执行业未来之牛耳,能占领战略制高点。中国的中药产品要发挥价值就要参与世界植物药标准的制定。如果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掌握在手,肯定会对中国植物药产业产生巨大的回报。如果有多个产品的标准掌握在中国人手中,那么,中国就能左右整个世界植物药市场。

我国拥有银杏叶主要资源,也是最早发现其药用价值的国家。银杏制剂持续居欧美亚植物药市场首位,但其发明专利和药品标准均由德国公司拥有。过去,我们往往认为中医中药是祖国的宝贵财富,我国理所当然拥有知识产权,但实际上远非如此。正是由于缺乏核心知识产权,我国中医药企业长期处于一种竞争的弱势地位。

四、讨论

有学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自然观、社会观相互影响、相互容纳。现阶段,为了适应国际潮流,打入国际市场,在开发新药上处处与西方标准看齐,在生产中引入很多先进的高新技术,在质量标准的制定上精益求精,最后产品还要通过动物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有效。但是,药物提取分离得越纯,离中医本质也越远;中药的质量标准做得再好,也不能与疗效挂钩。在中药基本原理还没搞清的情况下,盲目对这些标准和技术过高过深地追求,就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影响我们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关注和对中药内涵的揭示。

但是作者认为,从产业的角度看,要摈弃学术上无休止的争论。我们也认为,在中药走向世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中医特色,本着“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原则,这样,中药才能在国际上展示它本身的魅力。但是从国际贸易的策略上看,限制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因素除了中医药理论不能被接受外,还有贸易壁垒的限制。世界接受中医药理论需要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带来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这需要一个很长时间。而通过技术进步,克服中医药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却相对容易,也是我们目前可以把握的。在制药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申请专利,进而制定标准,保护我国中医药的知识产权,最终将中医药发扬光大。例如在香港,中医中药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香港的中药市场优势远远超过了中医执业。道理很简单,当中医尚未在香港形成气候之前,既可作为保健品,又有经济效益的中药理所当然地成为强者。因此,中药产品走向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医理论在世界上的传播,使得中医药博大精深的理论有一个传播载体,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宋英杰,徐怀伏.我国中药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9-100.

[2] 熊季霞.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4):251-252.

[3] 徐爱军,孟庆才.入世五年看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7,(10):60-63.

医药贸易论文例5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医药贸易论文例6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医药贸易论文例7

全面进入WTO、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医药贸易业的影响,从短期经济效应来看,是需支付一笔不斐的成本代价的,即在过渡期与后过渡期内,由于国内医药贸易业还很脆弱,一旦外商扩张性进入,国内医药市场份额会明显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会大幅度滑坡;但是,如将医药贸易放入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考虑,即从长期收益来分析,这一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全面进入WTO、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医药贸易业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医药贸易自由化,我们可学到跨国医药贸易公司先进的技术、现代营销管理经验,来改善与提高中国医药贸易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含量、售后服务及劳动者素质,降低医药流通的交易成本费用,使企业的收益报酬呈规模递增趋势,即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全面进入WTO后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医药贸易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就成为中国医药贸易业实现持续发展与拓展竞争领域的关键。

中国医药贸易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

药品贸易是世界贸易额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国际医药市场的贸易规模正逐步扩大,从1970年的217亿美元增长至1998年的3010亿美元,年增长7%左右,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4110亿美元。中国年均药品消费水平由1993年的50元人民币增长至1998年的近150元人民币,每年以16%的幅度增长;再者,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药品消费仅为日本的1.6%,美国的2.3%。这充分表明,中国医药商品市场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自1980年日本大冢公司在天津建立首家合资制药企业以来,国际一流制药公司,如默克、辉瑞、杨森、史克、葛兰素威康、拜尔等纷纷以直接投资、合资、控股等方式,抢占中国医药市场。迄今,世界25强跨国制药公司中已有20家在中国落户。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未来5-8年内,中国人均药品的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10%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医药贸易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全面进入WTO后中国药品贸易市场前景无限广阔。

中国医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经济效应分析

医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医药贸易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适度规模经营上,企业界一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交易成本必定增大,出现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不相等的现象。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建立于微观经济学中的规模递减规律的假设上,即当规模扩大,则成本会加大,结果是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事实上,从目前一些跨国医药贸易公司的扩张来看,这一规律未必成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医药贸易业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现在无论是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营销方式等远非传统医药贸易所能比拟。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即新型业态等的出现与采用,使得一些国际医药贸易跨国公司的规模报酬不是呈递减规律,而是遵循另一经济规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美国GW公司,1995年的净销售额在125.7亿美元左右,比中国整个医药工业6000多家企业1997年全年的销售总额还多。规模经济带来规模效益。其规模报酬递增就在于GW公司从顾客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管理均采用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使平均成本与边际平均成本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根据厂商理论MR=MC,当MC下降后,则企业报酬收益也随之上升。可见,当企业规模增大时,只要我们注重加强技术、营销渠道与管理等的创新,其规模投酬就不一定遵循递减规律。对此,我们应有一份清醒的认识,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是中国医药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机。

医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高医药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

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要素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都需要通过对人力的开发与管理来实现。早期,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作往往效益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重视人力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本土化。可以预料,中国全面加入WTO后,由于实施贸易自由化,国外跨国医药公司将会把争夺人才即人力资源作为进攻中国医药市场的重要战略步骤,他们会不惜代价吸引中国优秀人才。因为他们深知,要占领中国庞大的市场,获得超额价值,除了不断对医药贸易进行技术、分销渠道与管理的创新外,重要的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特别是本土化。目前,一些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跨国医药公司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运作,他们坐镇中国著名学府,斥巨资设奖或允诺高薪或送国外进修培养等争夺商贸人才。然而,就国内医药贸易业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的素质还较低,还存在着对人力资源的不重视与浪费现象,严重制约了医药贸易业的创新与变革。因此,全面进入WTO“后过渡期”后,国内企业要想与国外企业一争高下,必须十分重视医药贸易人才即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通过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

医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型药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全面加入WTO后,中国将面临100多个WTO成员国的要求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严峻事实。尽管中国自1993年实施新的专利法以来,开始对于药品进行专利保护,而且新药审批越来越严;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在药品方面特别是在西药方面难以形成垄断优势。目前世界上平均开发一种新药的周期为10―15年,平均成本约为2.5亿美元。据国家医药局的统计,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中97.4%为仿制品。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今后若要仿制一种在专利保护期内的国外新药,外方就要索赔4-10亿美元,若要买断一种专利新药的生产许可证,至少需要500-600万美元;按照以往每年仿制20-30个品种计算,若换成购买生产许可证,每年需要支付2亿美元,这是我国医药企业无力承担的。因此,中国医药工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的冲击下,将从此告别以仿制为主的医药工业时代,走一条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生产路线。通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提高我国医药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医药贸易战略调整

在遵守WTO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药品流通的政策法规与保护体系

全面加入WTO后,中国应完全履行WTO基本准则。但这不等于说,全面加入WTO,实施自由贸易,中国药品市场就呈完全竞争市场,不需要政府实行必要的干预与调控。事实上,在不违反WTO这一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一些先期加入WTO的国家,均制定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法规与政策,以避免过度损害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即使在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美国也是如此。鉴于此,笔者认为,全面加入WTO后,中国在承担应有义务的同时,应依据WTO的准则,并考虑自己的国情与实际竞争力,确定市场准入的程度、规模和时间,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这样,既履行了世界世贸组织规定开放市场的义务,又根据世贸组织的条款及国际贸易惯例保护了国内医药贸易业。

以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为契机,从单纯的竞争战略走向混合式的竞争战略联盟

面对后WTO时期与贸易自由化的来临,人们已开始逐步认识到,单体的企业竞争是难以与世界跨国医药企业相抗衡的。为了中国医药贸易业的振兴与发展,必须摒弃单体的竞争战略而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式竞争性战略联盟集团,组建中国医药贸易的“航空母舰”与“联合舰队”,发挥国有医药贸易的群体优势,增强与外资医药集团抗衡的能力。所谓战略联盟集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商、科、银、外资等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而与生产商、供应商、顾客等结成的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经营联盟战略可集中联盟各成员的优势,通过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发挥联盟间的巨大规模效应,大大地降低开发药品、拓展市场、销售等交易成本,提高医药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以物流配送为中心,大力推行批发配送、零售连锁与特许经营

现代化的物流作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将低物耗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利润源泉。医药商业实行配送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库运输条件,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要在兼并、重组后改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以现有的大型医药批发公司为中心,组成建设、配送、批发、零售一体化的市场经营网络;零售企业要组成新的医药连锁店,按现代贸易经营方式与营销技术改造传统的医药贸易零售企业。同时,创造条件实现进口新特药的总、特许总经销。一方面,可降低医药贸易交易成本,主导市场药品的流通;另一方面,可通过总获得某一药品的市场“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目前,通过总与特许进入我国的进口药品已有70-80多种,效益相当惊人。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科技进步是兴医富药的源泉,是推动医药流通领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当前,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医药集团正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与创新在药品流通中的贡献,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来提升医药贸易整体效。如GW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每年投入在科研、市场开发与营销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30%左右,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尚不足销售额的5%。今天,我们面对WTO,要想成为国内医药消费市场主导力量,并在国际医药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开展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大力开展药品的研发,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特药;特别是大力发展中国的中成药,使之规模化、科学化。与此同时,应大力促进医药贸易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系统,从根本上杜绝目前“一对一”谈判所带来的购销漏洞与营销道德问题,堵住资金的流失,保证药品质量;缩短药品周转时间,降低采购成本,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中国的医药贸易才有活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全面开放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医药贸易来讲,在短期内可能由于不适应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而面对强大的医药跨国公司的进攻,表现出束手无策,减让部分药品市场,失去部分国内消费者,导致出现一批医药零售出现重新洗牌甚至倒闭或破产,在一段时间内使国内医药贸易业出现整体效益下滑;从长期竞争效应来考虑,实施贸易自由化,国内医药贸易业通过学习与借鉴国际跨国医药公司的先进的技术、现代的营销模式与超值的顾客服务等,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一定的“后发优势”,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医药流通业的整体效益,从而使我国医药贸易业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资料:

医药贸易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医药贸易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03.02

1我国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仿制国外技术和产品是其发展的一段重要过程,因此我国创新药物较少,但近些年来依靠低成本获取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正在逐步散失。闫燕琴(2008)对2001年-2006年中国医药产业现状和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有微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有下降的趋势。若考虑其中的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较大比重这一因素,则我国的医药产业实际的竞争力更弱。在进口药品方面,我国较大程度依赖技术含量较高的药品。

在出口药品结构方面,武志昂(2010)指出我国出口药品结构不合理,以化学药物出口为例,2009年原料药占化学药物出口总额的86.23%,是我国出口药品中最重要的产品;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在我国目前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端产品出口比例过低,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较低,短期内难以改观。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劳动力等基本的因素价格较低,产生了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实力、缺乏资金,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嵌入跨国公司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条,在产业转移中接受已经被利润分割过的极为有限的利润空间。结果就是,在国际分工中,参与产业内贸易中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导致我国医药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同时前后向的产业联系被弱化,不能对我国医药产业形成整体的拉动作用。虽然我国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中的医药贸易份额。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增长速度和效益不断下降。面对新的形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

2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

2.1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多发生在经济水平近似的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收入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相似。这些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很多相同的属性,但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水平差异,这些国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对同类产品中的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得以产生。

垂直差异就是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购买者对商品档次的有不同的需求。它在国家之间存在,同样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源于收入高的购买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购买者偏好低档产品,为了满足高低收入者的不同需求,就会出现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商品和高收入国家进口低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产品推动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生命周期理论,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技术落后的国家则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的标准化产品,同类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垂直一体化投资,指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分工,母国从事关键环节,如知识密集型生产;而东道国则从事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垂直一体化投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典投资方式。

姜莉琴(2009)对产业内贸易模型分成以下三类:(1)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包括:新古典赫克歇尔―俄林产业内贸易模型,新古典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及新古典垄断竞争模型;(2)建立在垄断竞争假设基础上的模型,包括:同质商品的古诺模型,垂直差异商品的自然垄断和贸易模型,水平差异产品的垄断和贸易模型;(3)与多产品企业和跨国企业相联系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2.2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池周锋(2007)指出:人均收入、产业、要素禀赋、区位。刘沙(2000)指出国际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物质因素,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前提,规模经济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因素。章丽群(2011)从供给角度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框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多样化、规模经济与消费者偏好;垂直型的两大基础包括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要素禀赋。从需求角度,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是收入差异。从产品生产工序角度,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是要素禀赋的差异。

2.3产业内贸易的测量

医药贸易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74-02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推进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及欧洲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2015年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可见,“一带一路”正助推中药贸易。当前,“一带一路”沿线的海外华商网络快速扩张,中药贸易大发展的顶层设计要走向微观落实,充分释放和借助海外华商网络的力量,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药贸易发展现状

从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至2015年,中药产品进出口额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2013―2015年中药类商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2.17亿美元、46.3亿美元和47.9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6.63%;其中,出口额分别为31.38亿美元、35.92亿美元和37.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9.61%;进口额分别为10.79亿美元、10.38亿美元和10.25亿美元,年均呈现负增长为2.53%。

同期,中药出口产品构成没有明显变化。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中成药和保健品四大类中,植物提取物占据中药出口的半壁江山,2013―2015年的占比分别为45%、49.47%和57.45%;中成药和保健品占比稳定在14%~15%;中药材及饮片的比重此间分别为38.59%、36.05%和28.1%,下滑明显。

在“一带一路”区域,亚洲是是中药出口的传统市场,也是最主要市场。2013―2015年,我国对亚洲的中药出口贸易分别为19.8亿美元、22.7亿美元和22.17亿美元,占我国中药出口贸易份额的63.4%、63.29%和58.8%的,其中,中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泰国,是主要贸易市场,又占对亚洲地区总出口额的近50%。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药贸易面临的困境

中药虽已传播到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尚未进入国际主流医药体系,多以食品、保健品的身份出现,中药贸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仍面临诸多的困扰。

(一)沿线国家贸易环境复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体制、宗教、法律体系、民族文化、语言文字、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市场规则、行业标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在一国内部种族、社区、劳资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特性。此外,还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如中东局势不稳、东欧国家经济转型、市场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都加大了中药产品适应海外市场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门槛和成本。

(二)西医文化的竞争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西医文化是主流。西医从人体原型出发,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等为基础,采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认识人体生命,这一思维早已得到沿线国家居民的认同。中医则从中国的“元气论”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构建五行―五脏模型,来模拟人体生命运动规律。对此,外国人难以理解和认同。中医不被信任,中药出口自然会遭受文化壁垒。所以,“丝绸之路”上,中药出口市场集中在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

(三)技术贸易壁垒频现

中药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主要集中在各种注册认证程序、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微生物限量、标签和标志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方面。中药在欧洲鲜有通过药品注册,多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身份注册销售,即使在给予中医合法化的东南亚各国,中药的注册审批检验也非常严格。2015年以来,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出台关于产品进出口及通关方面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以下简称TBT),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入其市场,仅2015年,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中就有30个,提交了针对我国产品的675个TBT通报。虽然这些不是针对药品的TBT,但是由于中药出口多采用非药品身份,这无异于新增了医药企业为适应进口国要求进行技术改造、检验、检疫、认证等的难度和成本。

三、“一带一路”下的海外华商网络对中药贸易的促进作用

对于“华商”及“华商网络”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标准的界定。一般而言,“华商”是指中国籍或外国籍但有华裔血统,有共同中华文化观念的商人群体。华商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表现形态,可理解为华商之间及华商与非华商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由此,本文中海外华商网络指在中国大陆境外经营的华商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海外华商网络,这种无形的社会资本,可为中药贸易提供大量潜在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并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一)海外华商网络可降低中药贸易的风险和成本

海外华商网络以“五缘”――血缘、地缘、物缘、神缘、业缘为纽带,以互惠为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海外华商内部凝聚力较强,且与外部世界保持了开放性,信息、技术、资本、商品等方面的交流密切。在互联网社会,获取信息手段便捷,但要获取真实有效有价值的信息,仍需要将现代通讯手段与线下的社群信息渠道相结合。中药贸易借助海外华商网络,企业易于摸清海外市场的复杂情况,建立比较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降低交易的风险和成本。

(二)海外华商网络可为中药贸易提供智力支持

海外华商网络的人才结构日趋精英化。近代移民海外的华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上升为当地的“有产阶层”,当中不乏有影响力的巨商和高科技人才。另外,新中国成立后,向外移民浪潮不断。这些多为留学移民、亲属移民和商务投资移民,他们多受过良好教育,本属于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即使劳务输出移民的情况,也是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居多。目前全球华人大约5 700多万人,按照2008年各洲华侨华人数量分布统计比重来估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人约4 788万人,其中亚洲约93%(当中东南亚华人约88%)、欧洲约6%及非洲约占1%。华商群体高度认同理解中医文化,中药产品海外研究和注册、营销及服务的顺利开展就有了人力资源。

(三)海外华商网络可为中药贸易提供资金支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华商资产丰厚,有众多知名海外华商和企业,在食品加工、餐饮、贸易、金融、运输、商业服务业、旅游业、药业和轻工业中建立了经营优势。《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推算全球华商(不含中国大陆企业)的总资产约为3.7万亿美元。东南亚华商资产占比约40.5%。依据《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2014年底投资存量总额924.6048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的投资存量占比约51.6%,中欧东欧及南欧的占比约22.56%,其他地区占比约25.84%,这些投资主要集中于租赁和商业服务、金融业、采矿业及批发零售业。海外华商经营的各行各业,为中药贸易发展配套了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实力雄厚的海外华商企业也可成为中药出口寻求海外合作的资金源泉。

四、“一带一路”下以海外华商网络为着力点,推进中药贸易

中药贸易跨越文化壁垒和技术壁垒,适应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是扩大中药贸易的关键。海外华商社会对中医药接受度高,各类人才济济、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网络规模日渐扩大,资源共享调配协作的功能日益增强。如果政府能够调动海外华商的积极性,参与中医药的海外经营,充分发挥海外华商网络作用,那么中药贸易的“星星之火”终将“可以燎原”。

(一)完善对侨政策,实现民心相通

政府对侨政策的目标就是要让全球华人以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对中国的归属感。政府可以考虑允许或有条件允许双重国籍,这样海外华商既有外籍又有中国籍,能增加海外华商参与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机会,为其出入境、投资、定居、就业等提供便利。此外,对海外华商在国外的权益保护、与中国的投融资和贸易等方面,设计制定可行的施行方案。当然,各项政策方案要贯彻到位,也需要涉及侨务的各部门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加强政策沟通,搭建合作平台

借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互访,争取中医药在沿线国家的合法地位,可为中药贸易扫除法律障碍。利用外交平台寻求与国外政府在中医药领域更广泛的合作,建立集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医药中心。推动官方或民间建设中医药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海外华商网络、中医和中药行业的多方力量,提供中医药投资与贸易的技术、法律、金融、政策等信息咨询服务。政策的融通和平台的建设,能极大地增强海外华商参与中医药海外经营的信心。

(三)支持中医文化传播,开展“以医带药”

华裔语言沟通力强,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可以更清楚地向当地居民介绍中医。政府应依托华商社团,资金支持多种形式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普及中医药知识文化。再资助海外华人医馆和医药中心,针对当地民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病的特点,使用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开展惠民医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认识到中医药的魅力。信任是交易的基石,当外国人了解中医文化,信任中医,中药的海外销售自然会兴盛。

当然,海外华商网络仅是推进中药贸易的外援力量。中药在海外市场得到认可,从根本上还需中药企业修炼好内功,提高中药品质。

参考文献:

[1] 柳燕,于志斌,姜丽,刘张林.2015年中药商品进出口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6,(2):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