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记者职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5 11:31:02

记者职称论文

记者职称论文例1

其实在我们国家,直接以“官”来命名的职业,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和国家政权专制机构密切关联的,如法官、检察官、军官、警官等;而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官员,反而很少用“官”来称谓,更多是用“长”,如部长、省长、县长、科长等,其中缘由,可谓深远。

记者职称论文例2

在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中,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是最独特的一个,每次公开表态,均引发公众关注。任职5年来,王旭明经历了百余场新闻会和上千次记者采访,持续与一些媒体及评论人唇枪舌剑,“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名校生养猪论”,为媒体对其表态之浓缩。在2008年6月28日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和他谈及范美忠的话题。王旭明说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白岩松补充说:“更不能给提供的场所。”这是王旭明在电视镜头面前又一次“口无遮拦”地直抒胸臆,当时,他还没想到不久之后会有这场谢幕。在5年的任职期间,几乎每次,只要王旭明刚出现、说话,都会被媒体、公众抓住尾巴进行批判,有人称他是给教育部“添堵”的官员,有媒体甚至曾公开发表时评长文要求王旭明辞职。面对一次次批评和质疑,王旭明几乎都公开回应、雄辩滔滔。然而,7月下旬,这位新闻发言人还是在一片舆论声中去职,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据他自己戏称,是“提了半级”,但在回答记者他离开“新闻发言人”职位时的感觉时,他说“欲哭无泪”,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在过去的5年里,这位富有争议性的发言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时常卷入新闻事件之中。遗憾的是,放大的新闻效应往往是王旭明个人的效应,他的个性化表达导致了对教育政策的更大争议,这种争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需要由中国教育部门来承担,教育部能够忍他5年,也堪称奇迹。肖余恨在《现代快报》上发表文章称,“对王旭明的个性化风采,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也是喜欢的。毕竟,他有真性情,率真、透明,这样的人很适合交朋友。不过,新闻发言人是一个有着非常高的专业要求的职位,新闻发言人是一种新闻制度,‘发言人’只能是这个制度的符号――这个符号的发挥空间是有限的,必须恪守职责和底线,不能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过分张扬的个性,往往会失控于对这一职位的本质的理解。王旭明当新闻发言人这5年,我们记住了他的什么?他的‘中国教育成功论’?他的‘教育买衣论’?他的‘媒体无知论’?他的‘名校生养猪论’?这么多引起争议的话题,导致公众对教育政策的非议,本身就是一个新闻发言人的失误。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话,老是被媒体‘断章取义’,甚至‘断章取义’成为一个条件反射,这就不能不检讨他的新闻发言是不是有问题了。”对于王旭明的离任,教育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也表示,作为新闻发言人,对于政策的解读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不让你有个性和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国办和外交部等单位的新闻发言人,每句话都是经过严格考量的,但王旭明在所有新闻发言人中显然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或许是公众舆论所需要的,中国所需要的,但未必是现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所需要的。这或许是王旭明离职真相之所在,也或许正是“中国王旭明”的宿命之所在。

二、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特点及其要求

王旭明曾说:“想要把政策说明白,念文件看似最明白,其实并不明白,要把那些内容吞到肚子里滚烂后再用自己的话反刍出来,才能让记者明白,让百姓清楚。而这个过程还要尽量做到形象、具体、生动、有效。”“我希望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新闻发言人,我想公众期待看到的也是一个能哭会笑、有着丰富感情的人,哪怕偶尔有一点失态,而不仅仅是政策的传声筒。” 实际上,王旭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实践的。笔者认为,王旭明秉持的这一理念及其理念的追随者,可能把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以及新闻会上的新闻发言人与记者招待会上的主持人,融为一体、混为一谈了。

其一,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定义不同。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会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人员,其一般是该职能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约见个别记者,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招待会是指党政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新闻记者参加的公开新闻会,它既为发言人(或主持人)提供了同一个场所面对较多记者的机会,也为新闻界提供了获得新闻材料的一种有效而又简便的采访方式。显然,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是有区别的。但现在国内对两者的称呼上有些混用。外交部每周举行两次新闻会,虽然频繁,但对此基本也没作区别。外交部新闻会也常被其称之为外交部记者招待会。 实际上,新闻会,顾名思义,是新闻的活动。一般由发言人先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而记者招待会往往不先新闻,而立足于回答记者提问。新闻会一般指政府或部门发言人举行的定期、不定期或临时的新闻活动。规格较低,活动时间较短,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如外交部新闻会、国台办新闻会等等。记者招待会更适用中央领导、部长或部门领导人。如总统记者招待会、总理记者招待会、部长记者招待会或大使记者招待会等等。 新闻会现在的趋势是由发言人自己主持,自己新闻,自己点记者提问、自己回答提问。但记者招待会一般设一主持人,主持人不回答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的是由他请来的总理、部长或其他领导。

其二,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的角色不同。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是对公众知情权有效履行的途径之一,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重要桥梁。新闻发言人必须拥有良好的气质形象、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不仅对新闻具备敏感性,而且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有较好把握和理解,对其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未来有较深入的研究。新闻会的发言人是指受委托的新闻发言人,他们代表政府、政党、团体发表意见,表明立场,评论观点。《新闻学词典》称新闻发言人为,国家、政党、机关、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局势、问题举行会议或约见记者,向新闻界发表有关信息及意见,并代表有关方面解释或解答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我国的外交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民政部、科学技术部、卫生部、水利部、教育部等部门都设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据2003年11月13日的《南方周末》报道,“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是办公厅或法规司的负责人”,“各省的发言人中,有70%以上由政府办公厅负责人担任,还有些人的职务是政府秘书长、政府研究室主任等”。记者招待会的发言人(或主持人)一般是指地方和部门的行政长官乃至国家的首脑人物,诸如国家元首、总理、外交部长等经常举办记者招待会。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外交部率先任命了新闻发言人,目前我国已有15个省级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覆盖了全国近一半的省级行政区。但是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几乎都是兼职的,国家行政职务系列上还没有新闻发言人的系列,在正式职位名称上也没有这个名字。目前全国已有几千人接受过新闻发言人培训,他们都是所在部门的中层以上干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的企业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5年,国务院要求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医院、学校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继续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机制。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大体上有三种来源:一是主管领导,如有的地方要求出任新闻发言人的必须是该部门的“二把手”;二是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的“总管式”人物;三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其中第二类现象最多。

其三,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的风格不同。由于新闻会多政府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看法,包括政策、国际问题等,因此要求新闻发言人有训练有素的语言、不卑不亢的态度、确定统一的口径。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渊博的知识,熟悉国内国际情况,懂得交往礼仪规范。他们应该有对整体局面的把握和对政策底线的坚守。新闻发言人阐述的往往是官方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淡化“个人”的色彩,强化“制度”特色。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位领导指出的,“新闻发言人不是自然人,他应该是一个制度人。因为在他的背后,有一套制度作为支撑。”

记者职称论文例3

博客主人:王小峰

职业:《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博客地址:/

王小峰以“带三个表”为网名写博客“按摩乳”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最近,他把博客里的东西整理整理、出了一本书叫《不许联想》,博客名字也随之改成了书名。虽说不许联想,明摆着让人想入非非。他的博客一贯以犀利尖锐见长,上自天下大事,下至绯闻八卦。喜欢的人看着大呼受用,不喜的人则不屑地称之为“唧唧歪歪”。如果你是某个明星的粉丝,奉劝你还是不要去看这位仁兄的博客为妙,众所周知,他对明星的“嘲讽”几近苛刻,心脏承受力不好的粉丝还是洗洗睡了吧。

博客名称:我呸

博客主人:袁蕾

职业:《南方周末》记者

博客地址:/

袁蕾就是娱记界“南袁北孟”中的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奶猪。她写帖的特点一是没什么铺垫,上来就是冷笑话,有些还带荤腥,字也很少,每帖平均不会超过100字,很多时候,字数都在七八十以下,给人的感觉像受过涝灾。但很容易变成坊间流传的段子。二是码出的字像周杰伦一样口齿不清,不熟悉的人看不懂她在写什么,因为她一直都在用“偶”“坨”等,不过很受网友的欢迎。

博客名称:劳动者的节日

博客主人:孟静

职业:《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博客地址:

自从孟静把博客搬到搜狐,“雨一直下”就变成了“劳动者的节日”。孟静的博客细读之下确实有那么些味道,那些尖酸刻薄的语句真是让人有暗爽的感觉,又好笑又好玩,辣笔摧星八卦女王还真不是盖的。据她自己说,她的博客之所以忽然名扬天下,唯八卦二字,无他。读她的博客的都是些小女子,总是希望从她这里打听点什么谈资。除了有劲爆八卦以外,还有“心灵独白”。最轰动的当属某次在某博客中暗示当红某女歌手是同性恋一事,引起粉丝盛怒,大闹其博客,后不了了之。

博客名称:飞刀侧畔千帆过

博客主人:曾鹏宇

职业:《北京青年报》记者

博客地址:/

“小飞刀”的博客里有快递员,看车人,不靠谱记者,也有貌似和谐的演唱组合,看起来憨厚的男演员,爱钱的女明星。用他的话来说,“因为这个职业,接触到形形的社会中人,各种观感都在文字中。”但说的都是真实的话,写的都是真实的文章,“都通常很八卦,偶尔假正经。”有一段时间,其博客里的投资故事一度成为众多人的理财宝典,无奈招来的多半是投机客,最终不了了之。他八卦里的那些影视明星都用字母代替,但字里行间总能让读者找出些蛛丝马迹。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场猜谜的游戏也由此展开。

博客名称:“第一偶评家”

博客主人:鸿水

博客地址:.cn/u/1080807495

鸿水在新浪的文娱博客点击量排行榜还是名列前茅的。不过与那些爆明星边角料吸引读者不同,鸿水一般都用尖锐的文字,愤青的态度来评论娱乐八卦新闻,曾把博客名称取为“磨刀霍霍”。娱乐圈里的“假恶丑”都是他批判的对象,一般对事不对人。比如明星吸毒、低俗策划、网络暴民等等。喜欢的人无数,攻击的人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娱记博客中,此君比较擅长于自身品牌炒作、推广和营销。

博客名称:鞠健夫的博客

博客主人:鞠健夫

职业:《扬子晚报》记者

博客地址:/

是搜狐博客里流量在千万级别以上的博客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多年的娱记功底,他与各大大小小的明星很熟悉。他的新闻几乎都是独家的,并非摘、转、抄。他几乎与国内所有当红明星都有过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触。经常在博客上发一些自己与明星的合影。所讲述的明星故事略显细小,但相当真实,有时甚至和明星们开开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以飨网友,让很多人觉得明星也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他的文章调侃而不失责任,尖锐而略带委婉,而且“愚”人娱己的功夫了得,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制造过类似“李咏与孙悦的绯闻”和“炒作大王邓建国死了”等博客“新闻”而轰动网坛。

博客名称:殷谦

博客主人:殷谦

职业:《西安晚报》记者

记者职称论文例4

记者来到东莞市中医院,在超声室,看见林家东的办公室大门紧闭。医院工作人员称其昨晚值过夜班,今天轮班休息。但有工作人员称下午3点左右见其来过医院一趟,不久便离开。

记者致电该院人事科,工作人员称上级部门刚介入调查,事件尚不明朗。

记者职称论文例5

如果说老领导已然一飞冲天,比如那位晋升为厅长的原县长,这时称呼若干年前的职位,会勾起对方一缕乡愁,也表明彼此有老交情。但是切记,这种情况只适用领导已一飞冲天的。而且你喊的职务,比领导现有职务,低了几级。称呼一个厅长为“县长”,中间就隔着几级。

另一种情况便是领导刚高升,比如刚由县委书记晋升市委常委。这种时候,赶紧改口叫新职务。升官者中,大多是付出一番心血的。刚收获果实,总得让人家感受得到。

话说回来,称呼本是小事,笔者可不是教人琢磨这个。之所以说道,不过是长长知识,增点谈资,至多再从中窥一些世道人心。

称呼领导,就高不就低?

关于领导的称呼,地方与军队就大不一样。一名地方领导的秘书,去到军队办事,见到军区一名姓何的副政委,立刻热情地招呼“何政委”。可是,对方却告诉他:“我是副政委。”一开始,秘书还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事,惹得领导不开心?在地方,称呼副书记、副市长时,不都是把“副”字去掉吗?这个何副政委,干嘛同自己较真?

后来,秘书才打听清楚,地方与军队在称呼领导时,还真有一些不同。比如在地方,虽然是副职,大家都会称呼“某书记”、“某市长”,领导一般也不会纠正。不过在军队,谁把领导前面的“副”字忽略了,也是自找没趣。

在地方,称呼领导时考虑的因素有时会更多。笔者知道两个县委书记,竞争副市长时一胜一败。一人当上副市长,一人当了政协副主席。虽说都从正处提升到副厅,境况却不大一样。更有趣的,是下属们称呼这二人时的微妙变化。对于那位当上副市长的原县委书记,大家都改口叫市长。而对于那位副主席,很多人并不称呼他主席,而是继续叫书记。两种称呼,两人都很受用。

一名官场中人总结说,称呼官员一般说来就高不就低。这里所谓的高低,还不仅仅是职务级别,更是对方心中的感知程度。官升一级的,自然称呼新职务。有些退居二线的,哪怕级别上获得晋升,也喜欢听大家称呼原来的职务。

领导缺什么,就喜欢下属称呼什么?

在古代官场,对官员的称呼更有意思。古代官员的职衔很多,真叫全了得一长串字。选择哪个,不选哪个,颇有深意。

官场小说《掌舵》中对此有一段描述:晚清几位重臣里,人们称呼张之洞往往叫“香帅”,称呼袁世凯则是“袁宫保”。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晚清督抚中,唯有张之洞出身清流,从未领兵血战沙场。人们称呼其“香帅”(张之洞字香涛),恰好弥补了这点遗憾,仿佛他已然是手握雄兵、纵横沙场的大帅。袁世凯呢,凭军功起家,早就过足了当大帅的瘾,他遗憾的是早年没有考取正式功名。宫保虽是虚衔,却弥补了他的这点遗憾。

由此可以推断,一个人喜欢别人怎样称呼自己,恰恰说明他内心需要什么,或者在现实中缺少什么。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说,最喜欢的称谓大概是“校长”。因为此人一生戎马倥偬,是不折不扣的军事强人,他反而不喜欢人家把他看成赳赳武夫,一个“校长”的称呼,平添许多文人气息。

而的儿子蒋经国呢,最喜欢的却是一些平易近人的称呼,如影视剧中的“建丰同志”或真实历史中的“经国先生”。想必因为他原本就是当朝“太子爷”,再尊崇的官职,也不过锦上添花。一句如文绉绉的“经国先生”,使他少了高高在上的“贵气”,多了几分亲切感。

记者职称论文例6

提交稿件,编辑部审稿,编辑部审稿通过,下发用稿通知书,编辑部排版,印刷成书,上传至论文检索网站。

②职称结束后,自己如何查询?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记住期刊刊号查询的流程和页面。对论文检索查询,请根据样书目录页面提供的网址查询,记清楚自己论文检索的流程和网址。因为在职称资料申报的时候会用到期刊刊号的查询页面和论文的检索页面。

③如何鉴别职称论文期刊?

期刊的真伪的鉴别,可以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输入期刊的名称进行查询检索。如果能查到期刊的相关信息,说明期刊的真的,如果查询不到那就是假期刊。

④哪种期刊加分多?

期刊的级别主要分为部级和省级期刊,部级期刊又包括部级核心期刊、部级优秀期刊、部级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在部分区域内,加分的分值比非核心的要高一点。

期刊有电子期刊和常规期刊,电子期刊,一般发表后没有样书,作者发表结束以后,手里是没有书的,电子期刊和非电子期刊,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加分都是一样的。

记者职称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在管党治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发展经验,特别重视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强调“从严治党、推进党建科学化,党务工作者是关键”。他指出,“包括党务干部在内,广大干部掌握着方方面面的权力,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

一、我国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思想不够稳定

伴随近几年国家政策在职称评聘晋升、绩效工资改革等利益分配方式不断向基层一线的专任教师岗位倾斜,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者与专任教师相比,在待遇方面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差距。一是职称晋升困难。专任教师由于发表学术论文较多、各项科研成果容易得到认可,加之教师系列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作为高职院校各类系列职称的主要系列且职称名额数较多,晋升职称时就相对容易;而党务工作者由于手头的具体事务纷繁复杂,没有时间做研究、写论文,即使写好了论文也很难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其论文档次也就较难得到认可, 最终可能会因科研成果少而差导致职称晋升困难。二是工资收入偏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一般都与职称(专业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职级相挂钩,而中层以上干部的领导职务对党务岗位而言非常有限,且江苏省高校党务工作者可以评聘的教育管理系列职称的工资系数低于同级别的教师系列职称,伴随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现行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不断向一线教师岗位倾斜,造成这两类人群的经济收入差距逐渐增大。三是党务工作者的进修深造机会明显少于专任教师,党务干部的工作成绩大多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在整体效益中,且较少与其个人名誉相联系,而专任教师的科研成果等学术成就是与其个人名誉和利益直接挂钩的,长此以往,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知名度越来越高,从事党务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却感到越来越没有出路。这些反差使得“搞党务不如搞专业,当干部不如当教师”、“抓党建是副业”等思想在党务干部群体中广泛存在,受这种思想支配,不少党务工作者总想改行调岗成为专业课教师,或是想方设法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工作,愿意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人不多,也造成部分党务干部把“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抛到脑后,甚至对本职工作抱以消极的态度,缺乏奉献精神、不安心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较为普遍;还有一些“双肩挑”的党务干部受“教授本位”和“学术本位”的影响,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在党务工作上,生怕从事过多的党务工作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凡此种种,给高职院校开展党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消极阻碍,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任务也难以落到实处。

(二)人员配备不全

由于受到编制名额的限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招聘教学科研人员, 而很少考虑引进管理人员,使得党务干部力量的配备严重不足,不但岗位人员配备少, 而且岗位职数空缺严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院党委下属的各系部党总支书记均为行政领导(系主任)兼任,暂时未设专职的党总支书记,有的系因为系主任不是中共党员而由总支副书记来主持党建工作,有的干部存在“行政工作是主业、党务工作是副业”的认识,主要精力放在行政工作上,党务工作专题研究少;有的系部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长期空缺,使有些党务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普遍存在;学院虽于2013年在各系党总支增设了专门负责党建的专职党总支副书记,但其分管学生和党务两方面工作,平时工作重心在学生管理,从事无法量化考核、不能马上看到效益的党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强,最终导致了“专职副书记不够专职”,这与当初设立专职副书记时,考虑让其“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抓党建工作、解决党建问题,从而成长为党建人才专家的初衷相违背。虽然个别系党总支副书记职位因调岗等原因长期空缺的现象已在2016年省委巡视工作中进行整改,但“专职副书记不够专职”的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反观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大部分党务干部基本都是兼党务和行政两职,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只看重其行政职务,而把党内职务当成一种政治荣誉,甚至忘记自己的党内职务与职责,认为履行党建工作职责就是简单的开会讲话、发文签字和活动露脸,“一岗双责”的意识还不够强,个别党务干部甚至不知道何为“一岗双责”,还停留于一般性工作布置,层层抓落实的力度不够的现象也很普遍。

二、实现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专职化的路径分析

(一)给予高度重视,政策适当倾斜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党建与党务工作规划、组织开展与开拓创新的成效是否显著, 与党务工作者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全国第十六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 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完善激励机制,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收入待遇和评选先进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贡献,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其党务工作者视为专业技术人才,要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尤其是要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一是要参照建立骨干教师队伍的办法来制定评聘党务工作者的相应办法,并给予其与骨干教师相同的待遇。同时应针对党务工作的特点,单独制定量化考核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中拨给一定数量的优秀指标和配套奖励。

二是要在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进一步改革校内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党务工作者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具有相同级别职称、职务或职级人员的工资水平。避免出现同样具有中级或高级职称,党务工作者的工资系数却低于教师的工资系数等人为制造不平等的情况。同时,还要兼顾党务工作的特殊性,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职务与职级的晋升、住房保障、奖金福利等方面给予党务工作者适度照顾与倾斜。例如,在评聘职称时,评审专家应该对党务工作者在党建课题或党务管理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绩与专业教师在同一等级的教科研领域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一视同仁,不要主观意识上就先入为主地认为教科研成果的份量必然比党建课题更重。

三是制定评选及奖励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办法,在“七一”表彰或年终考核中评选出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应享受同一等级优秀教师或中层以上优秀干部个人所能享受的一切荣誉与奖励,使党务工作者能够安心本职工作。

(二)合理规划编制,优化用人机制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没有党务工作者的支持,高职院校是无法开展党建工作的。而要解决高职院校党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构建起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首先解决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者力量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逐步实现党务工作者队伍的专职化。

一是要在学院的编制规划中科学合理地设置专职党务工作者的职位数,避免出现“党政不分家”而由行政领导干部兼任党务干部或由行政人员兼职做党务工作的尴尬情况,并逐年在每年的进人计划中适当增加招聘引进专职党务工作者的比例,不断充实壮大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后备力量,使学院党务工作者队伍既能不断引进更新,又能保持相对稳定。

二是要结合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能进能出、择优上岗”的用人机制,依照“合理流动、保证稳定”的原则畅通“出口”机制,切实解决好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出路”问题。要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在党务工作岗位上工作达一定年限的人员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或者根据其他岗位空缺数并结合党务工作者的自身意愿与特长,安排其向行政(管理)岗、专技岗、其他专技岗等岗位分流。组织要加强重点培养愿意继续留任在党务岗位上并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党务干部,并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将其提拔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

三是要注意加强各类岗位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党政之间的换岗、轮岗或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机关与一线教学单位或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交流,使党务工作者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各种有益的切身体验,开阔其眼界、丰富其阅历、锻炼其才干、积累其经验,最终促成其实际工作能力的切实提高。

高校党务干部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力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贯彻者。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开拓务实、专职化的高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是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建设高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以人为本”对于党务干部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充分肯定党务干部个体价值的同时,还应创造一种“追求卓越”的群体文化,使党务工作干部充满对事业的使命感,让信仰的力量为他们提供追求卓越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 10- 9.

记者职称论文例8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正高职称论文也开始使用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而在国外,有家公司专事反抄袭服务,竟然测出了近600万例抄袭行为。

【剽窃】有了网络 写论文不再挠头

郑州市一所高校的研究生陈林正在为写论文挠头。“现在写论文,谁不上网粘贴啊,自己写论文的都被当成傻子了。”陈林说,他的毕业论文3万字左右,在网上搜几篇和自己论文题目类似的,直接粘贴就行了。“反正网上有现成的,不抄白不抄。”陈林说,论文的写作也从过去的考提炼观点能力,变成了考搜索能力。师兄师姐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陈林正忙着抄论文时,遇到了一个“麻烦”。学校从今年开始使用反剽窃软件检测学生论文。一旦被检测出抄袭,论文将被打回修改。如果修改两次后都没通过,就无法获得硕士学位。

【反剽窃】反剽窃测学术不端

记者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了解到,这两所高校从2009年开始,对所有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TMLC)”。今年,河南财经学院也开始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

据了解,这些反剽窃软件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出是否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

雷同多少算抄袭

有学生提出疑问,写论文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数据是必须的,到底雷同多少算抄袭?郑州大学学位办副主任梁惠介绍,目前郑州大学确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引用他人论文比例原则上不能超过30%,博士研究生不能超过20%。但这个比例也不是固定的,导师会根据检测结果和学生课题实际情况来确定可引用的比例。

【反“反剽窃”】网店推出“学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校有论文反剽窃,现在网上已经有反‘反剽窃’检测了。”陈林说,他已经在网上搜索到了提供的网站。交论文前,先把论文传给对方检测一下,就能提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过。

昨天,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搜到了143家出售服务的网店,根据客户的需求,要价从50元到300元不等。记者点击其中一家,成交记录显示30天已做成16笔生意。而且,网店提供的检测软件大多和学校相同。

站生意兴隆

除了上网“预检”,一些学生还给写好的论文“整容”。

一个学生在网上授经:为躲避检测,可以调整论文原句顺序,改换主谓宾结构。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将论文由文字格式转为图片格式。“简单地改变语句顺序、调整结构没用。”梁惠介绍,软件系统比较灵敏,简单“改头换面”逃不过它的法眼。“现在大家都忙着参加招聘会,谁能把时间都用在写论文上?”一位研究生说,很多人还选择花钱找人,因此一些的网站生意兴隆。

【职称论文】我省去年已开始反造假

职称论文,也存在着造假现象。“从去年开始,我省参评正高职称的论文也要过上网检索关。”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称处处长徐宗勤介绍,我省从2009年开始对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的论文实行学术期刊和学术专著检索制度,也采用了和高校类似的反剽窃软件,50多个专业评委会要对申报人提交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进行验证,要求论文引用的比例不能超过一定标准。

同时我省对论文进行匿名外审,外审专家的评价意见,将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按此要求,每年我省将有2万~3万的职称论文必须要通过检测和外审关。

记者职称论文例9

关键词: 不对称 性别歧视 标记 认知

一、现有的相关研究

“男”、“女”在汉语中是反义词,是对称的,但是在使用中并不是对称的。比如,男性司机我们会直接称“司机”,女性司机我们却会称“女司机”。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诸如:保姆――男保姆、强人――女强人、博士――女博士、护士――男护士等等。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种不对称的语言现象,而且对于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成因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比如,孙汝建(2010)、郭翠萍(2007)、李海霞(2011),这些学者都普遍认为这种语言现象与性别歧视有关,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的研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这种现象归因于性别歧视还有待斟酌,因此,笔者将运用认知语言学和标记理论来对这种不对称语言现象的原因做深度挖掘。

二、“司机――女司机”一类现象背后的原因

1.预设作用

“预设”是一个借自分析哲学的语言学概念,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的,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这个理论在语言学中也同样适用,因为语言中是存在预设机制的。所谓预设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导出来的信息,它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现出来,而是包含在话语之中。

在交谈中,由于听话人拥有与话题相关的知识和联想的能力,能进行语用推理,能从明示的言语信息推测到隐含的信息,他头脑中联想到的概念比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多得多,所以讲话人企图传递的信息只需部分地体现在言语信号中,从而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信息。在过去,司机是一个只有男人才从事的职业,现实生活中没有女人开车的现象,所以,说起司机,理所当然指的是男司机,这是不言自明的预设,也是出于语言的经济减省原则。因为在大家的预设里,司机就是指男性司机,如果非要加个标记――“男”则显得多余,是不经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开放,很多女性也当起了司机,“司机”这个词就不是专指男性了,因此必须给“司机”加个标记以显示司机的性别差异。所以,女性司机就用“女司机”来表示,男性司机却不用“男司机”来表示,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男性司机的比例还是远远大于女性司机的,人们的预设并没有变。当然,人们的这种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发生变化。因此,一旦这种不平衡被打破,女性司机像男性司机一样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男性司机也会带有“男”这样一个标志。

因此,笔者认为,称女性司机为“女司机”,并不是由于对女性的歧视,而是“司机”所涵盖的范围扩大了,这与人们的预设发生了冲突,所以,要在前面加个标记“女”。那么,对于男女性别就不存在歧视现象吗?笔者的观点是:认为女性不应该做司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但是,称呼女性司机为“女司机”与认为他们应不应该做司机并不是一回事。

2.基于象似性原则

世界上事物与事物之间往往存在某种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联系就是象似性。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和所表达的概念或经验结构之间的映照关系,它是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依据“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出发点而得出的结论。在“司机――女司机”这类不对称现象中,象似性原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男、女在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上都是不对称的,因此,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也不是按男女比例平均分配的,有些工作多为男性从事,而有些工作则多为女性从事。例如,护士,这一职业要求从业者细心、有爱心、有耐心、有亲和力,女性天生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因此也更符合这方面的要求,所以,从事护士这一职业的一向以女性居多。近年来,有些男性也开始从事护士这一职业。在数量上,和女护士相比,男护士还只是少数。这种社会现实的不对称,通过人的认知能力反映到语言中,因此,常常在指男性护士时常常带上标记“男”,称“男护士”,而在指称女性护士时,常常不加标记,这样就形成了“护士――男护士”这种不对称的语言现象。

我们通过对比也会发现,在“院长――女院长”、“强人――女强人”、 “教授――女教授”、“总统――女总统”、“警察――女警察”这一类现象中,男女在数量上都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人们通常会选择给数量少的那一群体加上性别标记。这种语言上的不对称性,是基于人们认知中的象似性原则。

3.有标记项与常规不符

标记理论始于布拉格学派,该理论有助于研究对称与非对称现象的规律。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9)。标记理论正是通过运用一组对立的概念,即“有标记无标记”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在一对语言单位中,当其中某一个单位被认为是缺少与其相对单位的语言特征(语音、语义、语法)时,那么这一单位就是非标记单位(unmarked),而与其相对的语言单位就是有标记单位(marked)。语言不对称现象大致分为五类:语音不对称、语义不对称、空缺性不对称、结构性不对称和语法性不对称。而“司机――女司机”这类现象属于“空缺性不对称”现象,我们姑且把这类现象表示为:“××”――“女男××”。在这类现象中,“××”为无标记项,而“女男××”为有标记项。那么为什么要给“××”加上性别标记呢?

这是因为护士、保姆、模特等通常为女性,女性来从事这些职业,符合常规,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无须用语词表示出来就可以领悟到;而男性从事这些职业,与常规不符,因此需要特意表示出来。

这种不对称现象并不是只发生在性别上,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例如,商场中一些样品或试用品,都会标上“非卖品”,而对于供出售的商品却不会标上“卖品”。相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冻港――*冻港”、“不锈钢――*锈钢”、“非婚生子女――*婚生子女”等,这是因为,冬天港口通常是要上冻的,钢铁通常要生锈,子女通常是婚生的,这些常规都在人们的预料之中,没必要加上特别的标记来表示,而不上冻的港口,不生锈的钢铁,非婚生的子女,因为违反了常规,所以需要特别的标记来标示。

同时,这种不对称现象也不只表现在汉语中,在英语中也有体现。英语中一般动物的名称是雄性的为无标记项,雌性的为有标记项,如狮和虎:lion―lioness,tiger―tigress,但牛、鸡、羊相反,雌性的cow、hen和sheep是无标记项,雄性的bull、cock和ram是有标记项,原因在于农夫多饲养雌性家禽,家禽为雌性于是就成了常规,所以,对于雄性家禽就加上了标记,以示区别。

如果说,加性别标记就是歧视的话,那我们能不能说:称港口为“不冻港”是对上了冻的港口的歧视,“子女”前面加上“非婚生”的标记就是对这些“非婚生子女”的歧视,甚至于动物前面加上性别标记也是对具有该性别的动物的歧视。这样解释显然是行不通的,在思考这类问题时,我们不妨把眼界放宽一些,考察一下这种不对称现象是只在男女性别中才会出现的现象,还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三、带标记项增多的原因

从“司机――女司机”这类现象中, 笔者也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女××”的现象要明显多于“男××”。基于象似性原则,语言是通过认知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女××”这种现象表明:以前只有男性才涉足的职业,现在女性也可以涉足;传统思想中,认为的女性不该做的事,在思想开放的今天,女人也可以做;同样的,现在也有很多男性开始涉足“女性”的领域,而且还大受欢迎,显出了独特的性别优势,比如,在给病人翻身这个方面,男护士的优势比女护士更为明显。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正在试图打破传统,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而不是固守于“男性应该做什么,女性应该做什么”的传统。这说明人们的狭隘观念正在消除,这也正是歧视消除的一种表现。因此,“男+名词性成分”的构词能力远远低于“女+名词性成分”并不是因为“男性中心”的认识倾向,而是女性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宽的表现。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司机――女司机”一类不对称语言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笔者认为,“司机――女司机”这类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基于对女性的歧视,而是认知方面的原因,由于预设的作用、语言的象似性原则以及有标记项对常规情况的违反,使语言中出现了这种不对称现象。同时,笔者也认为,语言的这种不对称现象也恰恰反映了人们思想的开放,反映了对女性的传统看法的改变,这也表明了对女性的歧视正在消除。笔者提出这样的看法,并不是志在别人的观点,而是为了给这个问题提出另一个观察视角,同时,也是为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真正原因做一个尝试。

在现代社会,男女的地位并没有完全实现平等,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但这并不代表男女没有区别。男女有别,不仅表现在生理和心理结构上,也表现在社会分工上,现代社会,女性开汽车、开公交车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如果让女性开卡车,开货车,甚至开坦克,还是很勉强的。因此,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的男女比例都不可能相等。所以说,我们要消除性别歧视,首先要正视性别歧视,分清楚哪些语言现象反映了性别歧视,哪些语言现象没有反映性别歧视,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性别歧视。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孙汝建.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文全.现代汉语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5)

记者职称论文例10

其中对湖北省人社厅的质疑中前几条分别是:文学专业职称升级的条件是什么人、以什么样的准则制定出台的?有关省作协(或文学类)的职称升级在出台前有没有征求过文学专业人员意见?省作协高职定额指标的决定有什么样的标准?决定权是什么人?一个鲁迅文学奖,可以反复用来评职称,这个规定是谁制定的?

由一条微博引发的讨论

此微博一出,关于作家评“职称”的话题在众多媒体间展开了讨论。

《京华时报》题为《作家要职称有用吗?》一文中借以此事称公众衡量一位作家的作品标准主要是其文风、题材,而与职称关系不大;并举出很多优秀作家是没有职称的,比如王朔、郑渊洁,这些作家当中,不乏以自由写作者身份自豪的人;职称却可以特别鲜明地区分作家在体制内地位的高低,甚至为这些离开职称以后的作家活路做出担忧。显然,此文对作家评职称是持反对态度的。

腾讯文化网的评论一开始就将作家评职称论为“酸腐之事”。语言客观犀利,抛出讽刺现状:“当你称自己是几级作家时,何曾赢得过几许尊敬?报以“呵呵”已算客气了。”称除了作品本身、读者褒贬为标准之外,其他与数量、学历、经验、时间全无关系,职称制度只会进一步衍生文坛腐败。

《人民日报》报道著名作家“铁流”(著有中国第一部反映“城中村”农民生存问题的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真实的职称故事:12年来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考试,却屡战屡败。计算机和英语,就像是两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因而占据了他大把的创作时间。但是看着同辈作家大多已经跻身一级作家(正高级职称)行列时,铁流依然只是中级职称――三级作家,心中难有不平。

“同样的例子,让人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当年范进连续考了多次,直到54岁才考中一个秀才。但相比之下,范进是幸运的,因为铁流能否跨过计算机和英语这两道门槛,成功获得副高职称,还是个未知数。”《福建日报》对于作家职称并没有完全否定: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对职称评定系统的改革、修改和完善,让它能够在对作家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不耽误作家文学创作,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那样,无疑是本末倒置,失去了职称评定的本来意义。

同样,《北京晚报》也认为关于作家职称评定关键应改变职称评定制度。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比如实践能力测试的部分,即兴创作文章等,同时也要求评审人更加的公平、公正。

综上,各家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作家评职称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作家职称作什么用?

全世界范围内,职称都是某一特定领域内对专业技能水平的客观认证体系。一个领域内从业人员应获得何种等级的职称,通常取决于专业技能水准,当然也会参考从业时间、经验等等从属因素。通过职称大致可以判断其业务能力,以及他可以享受何种工资福利待遇。建立职称体系的另一个目的,是让一个专业团体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序合作,不一定所有行业都适合评职称。单就文艺创作而言,给作家评定职称,是表明对其文学创作的肯定,象征身份和荣誉。

但在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也代表了社会地位,同时对应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比如评选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津贴,职称必须副高以上。职称上一个台阶,工资即福利待遇也跟着提升。

综观世界文坛,似乎只有中国大陆文坛有此制度,这与我国特殊的政体、国情是分不开的。

从本质上来讲,评职称要参加行政部门组织的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是人才管理、评价行政化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资质,没有通过职称考试,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由此影响聘任。

在反思中前进的“作家职称”制

古往今来,多少传世名作被我们所钟爱。有多少传世名作是依靠职称写出来的?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职称之说。但是,却没有因为一部书的作者是朝廷官员而成为名著。能够流传开来的恰恰是草根作家书籍。蒲松龄一生多次应试,可是屡屡受挫。正是因为他的草根身份,才有了《聊斋志异》。没有身份的作家,没有名头所指望,他们不能与其他人比名气、比身份,能够比的也只是手中的笔。

恰恰是没有了很多可比性,才让他们的创作少了功名利禄的骚扰,没有了功名利禄的写作,才是真性情的写作,真性情的写作也就有了群众基础。

他们虽然不能像有身份的人那样刻印更多书籍,使用更好纸张,可是他们的书籍却都成了名著。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写出了《西游记》的吴承恩。由于一生贫寒,他的书籍多散落民间,没有一次像样的刻版印刷,却比那些刻版印刷的豪华书籍还有受众。

现代职称体系非常精细,偏偏遇上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个三级作家又怎么会心服口服于跟一个二级作家存在一级差距?即使把此制度放在古代,估计也会有不少文人志士“就范”吧。何况中国人好面子,为了面子不择手段者不计其数,中国文人也不例外。现代的职称考试与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人才的工作能力到底有没有必然关系,比如,当作家的应该由作品说话,与他能不能说英语,会不会计算机,有什么关系?一个能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因为不能通过计算机考试,就不能评高级职称?该不该加入一些文章即兴创作之类的考量?这都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整个文坛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