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服装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3:29

服装专业

服装专业例1

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中国加入WTO后,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方面,大量的新生企业对服装熟练工人的需求激增,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空前繁荣,大量的服装商场、专卖店、连锁店,需要大量的服装促销、销售人才,这是服装人才需求的一个新的格局,对中等服装职业学校而言,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深入市场,使教学和企业紧密接轨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就业、转换职业或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迫切希望职业学校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来充实自己的职工队伍。为此,如何把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接轨才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1.服装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1)校企结合。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必须去了解当地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了解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校企的联合办学。为及时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与企业定期会晤磋商,学校组织进行参观学习,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学校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这样培养方向明确,才能切实培养为自己所用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后,就完全可以以企业熟练员工的水准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发挥各自的作用。校企的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方向开展专业教学,才能实现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培养。

(2)“订单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学校要以“面向市场经济,面向劳动就业”为办学宗旨,实行订单制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向培养人才,企业则在学生毕业后招收相应的毕业生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2.加强教学实践活动,改善教学设施设备

服装专业有其独特的专业化要求,实践性强是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职校学生就业率主要靠得益于技能优势。与大学生、研究生比,技校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肯定要差,但是若学生技术基础坚定、动手能力强的话,到企业后马上就可以到生产线上独立操作,这样才会深受企业欢迎。因此要突出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为企业直接所用,但是有些学生到企业后连一些常用设备都不会使用,甚至于连设备名称都不知道,这也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现状――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职业学校要直接为企业服务,应该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行业发展动向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在服务上能与企业接轨,在设备的配备方面也应该等同于企业,乃至领先于企业。

3.提高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培养技术人才,而实践课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实践课要从培养动手能力出发,把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教学中要注重实例分析、技巧的应用。服装专业实践课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演示实践中可先分步操作,再连贯操作,边操作边说明原理,要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明。要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实例的分析和技巧的应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服装专业例2

随着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中国服装教育也从无到有,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余年中,服装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从最初的高校专业设置,发展到当今专业的高校类服装学院。随着服装产业的具体细化,服装教学体系的设置也越来越细化和多样化,在当今服装企业与学校合作越来越频繁的状况下,如何在企业需求、就业导向下培养出优秀的服装人才,合理设置重构服装专业教学体系,这就成为服装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国内外服装课程体系差异

国外服装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十分注重对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从学生入学起就把实践课程贯穿始末,其教育目的明确,使学生掌握服装各种基本技能,获得各种与时尚活动有关的设计与技术相关知识。按行业需求来配置专业教育,把服装教育按照就业导向细化,即使是设计和艺术院校也很注重教学与企业需求保持紧密关系;很多时候,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结合,企业导师为学生评分,优胜劣汰依据市场规则。

我国服装行业相对国际服装行业起步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制度及技术,而我国的服装教育体系也需要随着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而改革。这种教学体系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配合就业导向,不断地更新完善,有目的地培养不同种类的服装人才。现在中国服装教育缺乏科学性、灵活性,甚至于有些课程已经不适于当代服装的发展趋势,应该升级或者更换。

二、重构服装专业课程体系必要性

1.中国服装专业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服装行业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之国际化服装品牌的大量涌入,中国的服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服装市场与服装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服装毕业生除了掌握服装基本知识外,还应该适应最新的企业需求。很多服装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甚至不接收应届毕业生,或者对于服装科班毕业生持怀疑审视态度,很多企业在招收新员工后进行二次培训,这也表现出当代中国服装教学体系的弱点与不足。

2.重构课程体系使专业良性发展

根据中国特色的服装市场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中国服装企业需求的服装人才,重构服装专业课程,成为摆在服装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深思及研究的课题。有些高校服装课程设置甚至执行了十年不变的教学计划,学生想接触行业新知识,则需要另付学费到一些培训机构。重构服装课程体系,对于提升服装高等教育层次、加快服装教学体系改革、解决学生就业与服装企业需求,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也是服装高等教育得以继续发展前行的必行之路。

3.节约毕业生和企业的时间与金钱

在中国服装企业面临国际服装品牌挑战的今天,学习国际服装品牌的优秀管理经验策略,纳入优秀服装人才,才能使企业良性发展。对于中国服装高校一贯培养设计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各部门需求。新纳入的服装毕业生,企业还需要对其作很多服装课程甚至零基础培训。这是对企业资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是服装高校教学体系设置的缺失。重构服装专业课程,使服装毕业生与企业进行“零对接”,使在校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节约学生及企业的时间与金钱、人力与物力,是其社会效益所在。

三、重构服装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1.制定新的培养方向

对服装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分析国外服装设计教育的优势,针对国内服装教育现状,进行借鉴应用,根据当代服装企业的需求,对服装课程设置提出不同方向,课程设置依据培养方向有所偏重,强调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引入新的课程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企业考察、校企合作、结合地域特色培养特色人才等方法,从而使服装高等院校在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让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2.创新教学大纲的制定

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制定出不同的教学大纲,分析基本服装课程设置的意义和目的,把已经不符合当代服装企业需要的课程进行整改,目前的服装专业多生存于专业的美术院校之中,国内专业的服装学院还少之又少,这就使得服装专业学生重视绘画类设计类课程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而忽略了服装专业本身特点,服装产业的人员构设,即为服装课程的参考依据,服装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依据专业方向,有主次地进行取舍。

3.强化特色专业训练

引进新的专业课程,对于企业紧缺的行业人才,增设专业性的课程,从教师引入学习开始,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及方法,开发学生综合能力、适应能力,用“启发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4.依据企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

服装专业例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服装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服装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目前,一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人才与服装行业所需人才的规格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一些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很快地找到就业岗位,即使找到就业岗位也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进入角色。现有的服装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新需求。当前一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人才与服装行业所需求人才规格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有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模式、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较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均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如何进行高校服装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更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观念

重设计轻工艺是目前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误解服装专业这个概念,“美”只是服装要素之一,服装专业如果步入“唯美”的误区,就脱离了实用性、生产性和科学性。服装专业是工业化的应用专业,是一门跨艺术和科学的两大门类的综合学科。严格地说,服装专业包括款式设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三大部分,不能将其分割开,教学中就设计讲设计,使得服装专业成为一种孤芳自赏的独立艺术形式。我们应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齐抓并管,更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观念。对服装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主动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需求的变化,使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既掌握服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服装设计理论和服装结构,也掌握服装工艺实践技能,并具备一定现代工业服装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管理和创新能力、服装营销贸易能力。

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应考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合的整合和统一,形成整体连贯的知识结构平台,改变设计课程数量庞大繁琐、总体课程不平衡、课程之间知识衔接不够,导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平台。

1.以服装设计课程为先导。包括服装造型基础课程、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服装绘画,以及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配套的一些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一味传播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力求在设计理念、设计方式、服装文化及流行趋势各方面融会贯通,把设计理论与市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2.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制作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质量等课程,改变以往重设计轻结构轻工艺的倾向,加大实践技能课程时数,以求所学课程与服装行业的现代化生产趋于同步。

3.服装营销、贸易理论为辅线的课程。包括服装市场营销学、现代服装、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服装专业英语、商贸英语等,加强了解现代化服装市场营销及其他先进的管理手段。

三、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和修订

专业课程教材纷乱且繁杂,多种版本推荐作为教材使用,其中一些教材内容老化,理论体系、思维方式陈旧,所用数据、结论不尽相同,个别教材之间相互矛盾,使教师无所适从。对原有教材进行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理论知识,编写出新的教材,适用于高校服装专业需求。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师队伍状况,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分配的毕业生、研究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还有一些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这样,他们就缺乏一定的现代化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陈旧难以胜任教学。教师所具有的业务水平、知识面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必要和必行的。

首先,抓好“双师型”队伍的培养,让教师到服装企业中进修,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抽出一定时间到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坚持专兼相结合的方针,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改善专业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要求。

在教学中引进必要的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知识面以及各方面的素质。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另外,还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从教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明确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服装专业应走向社会,校企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国内先进服装企业的运作中学到了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使高校服装专业培养的学生经得起社会的挑选。

结语

高校服装专业是培养综合型、素质型、应用型服装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服装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服装专业的前提,更新培养模式,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及在新形势下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苏惠民.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J].江苏高教.2005年第6期.

服装专业例4

1.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依据区域产业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从针对毕业生企业满意度调研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究其根源,我认为在于各院校对人才培养规格、水平和目标的定位模糊。产业转型阶段,服装行业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一方面助力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成为产业核心企业;另一方面扶持中小型企业做专、做精,由此构建区域产业特色。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求,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两个趋势:一是精细化,即精通企业运营流程中一类或几类典型工作项目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是精英化,即兼具设计、打版、品牌推广等综合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多数高职服装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还不够清晰,未能形成基于企业需求的分方向职业能力定位和目标岗位定制。

1.2教学内容各自为政

企业的生产运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而学校的人才培育过程也需要全局统筹。高职服装专业的师资多数来源于高等院校,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较为缺乏。在分配教学任务时,通常是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及个人意愿分配课程,教师在学期末拿到下学期的教学任务计划书之后着手规划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团队之间尽管也会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展开讨论,但是多数还是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或平行交叉,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局统筹,最终往往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内各课程教学内容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2.职教集团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2.1职教集团背景下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优势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形式出现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我国职教集团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25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教集团。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强省,职教集团的组建运行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省内纺织服装类职教集团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由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筹建的广东纺织职教集团和由中山沙溪理工学校牵头筹建的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而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筹建的东莞市纺织服装教育集团已于2013年6月正式成立并初步确立了集团的整体发展思路、发展特征和运作机制。该集团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和发展空间,为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企业资源优势,研究高职院校与服装企业的关系问题。校企双方各有教育目标和经营理念,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本质差异,如何使两者实现互惠双赢,成为研究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二是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全局统筹优势,研究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由于服装行业设计概念高附加值和产品高时效性等特征所造成的工学关系矛盾,必须通过职教集团强大的全局统筹优势,才能在职业教育中持续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学习。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建设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

2.2职教集团背景下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职教集团背景下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优势分析,结合我院针对东莞市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结果,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2.2.1专业建设职业化利用集团成员的多元化优势和行业背景,校企深度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完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开发项目教材的全过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分别来自东莞市各大行业协会、各类型服装企业、服装设备生产企业、服装软件开发公司、服装研究所和兄弟院校等,并且多数为企业老总、协会秘书长和院校专业带头人。多元化、高层次的教指委构成,不仅能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还能为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

2.2.2实践教学企业化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行校企”三方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以职业能力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实践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通过职教集团内部的核心企业带动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到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任务模块的开发当中。根据参与企业的不同类型量身定制职业能力方向,并以此为主线衍生拓展子项目和相应的任务模块。学生可以在完成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之后,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发展需求选择相应的职业能力方向,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就参与到企业生产当中,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提前解决就业阶段的择业问题,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全面评估其职业能力。

2.2.3师资队伍多元化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互聘”、“互聘共培”机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先后聘请职教集团成员东莞市以纯集团、东莞市搜于特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凯威针织服装制衣公司等知名服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设计师、首席制版师担任外聘教师,全程参与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并派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时间驻厂实习和调研,通过深入企业第一线,专业教师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服装潮流的脉搏,还能接触到行业最新的材料、工艺、设备等核心信息,以此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提升。近三年来,服装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服装项目组二、三等奖;大朗毛衫设计大赛最佳创意奖;第五届中国休闲服装设计大赛铜奖;“即发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银奖;“中孚达”杯服装设计大赛最具市场潜力奖;2014年广东省“和谐杯”服装手绘设计大赛二、三等奖;入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龙星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入围“育才杯”全国校服设计大赛等。

2.2.4评价体系市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岗位群逐渐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传统的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建立强调高职学生创造力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非常必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以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契机,邀请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参与学生设计作品综合评价环节。

服装专业例5

1、教学内容陈旧

服装结构制图的教材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目前,我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材所采用的款式陈旧,例如书上的衬衫款式基本已经不太出现在生活中,衣长偏长,胸围放松量偏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学好基本款式后在实际操作中实用性不大。众所周知,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也许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学无所用”,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这一点也可以在教学结果中得到证明。从目前服装企业招聘的现状来看,企业对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相当大,尤其希望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实际生产。但即使是出自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却也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打板、放码等实用性的技术方面,能适应服装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人才极少……这与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着重于“纸上谈兵”的教学思路和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经验、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课中,其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使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步。这样的教学方法很费时,教学效果也比较低。因为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就存在教师画的时候学生等,学生画的时候教师等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只能画一小部分,光男西服的结构制图就需要四到五个课时才能完成。另外,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制图,由于有许多线条和标注,有些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学生在模仿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再说,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是三维的,画在黑板上的结构制图是静态的,要在黑板上演示出二维的制图向三维的成衣的转变过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生在制图课中只是纯粹的模仿制图,换句话说,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对制图的目的和意义是不理解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

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具体到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有明显的脱节,举个例子来说,平时我们在制图教学中大都画的是1:5的小图,而实际企业中用到的都是1:1的大图,这样制小图的实际意义就打了一定的折扣,还有我们教学中进行每一种基本款式大都只停留在款式上,而之后制版排料的过程练习的少之甚少,而在企业中后面的几个过程往往是实际的应用。

总之,现今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比较陈旧,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专业发展对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服装专业例6

这就对服装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创新的思维来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服装业的优秀设计人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继续向前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服装教学改革是社会形式发展的趋势

服装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产业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服装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专业型设计人才一直是其坚强的后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由于服装行业各类人才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了面向世界的服装设计与生产的重要基地。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现在的服装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就有一万三千余家,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逐渐将服装的生产与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等西方国家。在去年中,我国仅欧美服装出口额就已经突破了200亿美元。由于不同国家国情的差异,我国不能象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样把培养创意型服装设计人才作为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是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培养我国服装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当前服装设计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要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对于专业理论基础与设计技术,全面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使其可以在毕业后适应服装设计行业的不同职位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服装行业现状的情况下对服装设计教育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才能够让我国服装教育真正成为使得服装产业平衡发展的人才保证,让这一关系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教育现状

产品的设计者不仅要考虑自身所设计产品的个性化,更要考虑自己所设计的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服装的设计和消费并不是单项过程,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双向过程。服装设计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它与艺术教育本质上的不同。在如今的服装设计课程中,技术课程占到了将近一半。由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服装设计教育不应该仅仅考虑现有的传统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把培养出适应现代服装工业生产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教学最本质的目标。然而,由于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服装产业的存在着脱节,严重影响这方面人才的就业情况。

(三)招生现状

从沿海城市及全国各大城市研究生待遇不及高级技术工人的事实,不难看出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可就服装业而言,在西部地区即便是简单的纯加工也较难接单,即便是接到了外单,但原材料、辅料、包装用料不能本地取料,在成本控制上不得不让商家头疼,落在一线操作工手上的利润就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服装行业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导致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在13、14个小时以上,例如2006年9月,杭州某服装厂就因为让员工超时加班而被罚11万多元。另外服装生产车间里由于各种缝纫设备的高速运转造成较大的噪音,各类服装材料上的粉尘也较多,相对而言行业的就业环境较差。对于服装专业这样一个以女生居多的专业来说这些因素自然使得考生们对服装专业望而止步,使其逐渐成了学生报考的冷门专业。因此,服装专业招生一度困难。

(四)就业形势

市场分工精细,专业设置泛而不精由于就业渠道不稳定,教学本着知识面越宽就业渠道就越多的原则,每一个专业开设了十来门专业课。而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对每门功课都只是略懂皮毛,造成在企业中适应时间长,同时也不能满足个体经济对熟练操作工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体现强势。此外,与名牌院校生相比,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宏伟的人生目标与进取心,在企业培养技术后力军的选择中难挑重任。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相比,刚毕业大学生生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以为自己学习了四年理应从事设计工作。不甘于担任简单的一线工作。为此,毕业后反而落得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界――既不甘心做一线,又难有再发展的空间,往往在叹息工作环境的不理想中辗转反侧,以致最终放弃。

二、服装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工作室教学法

工作室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作室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项目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设计是一门涵盖知识量非常广泛的课程,它是理论与实践性均强的学科,而且很多理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很关键。

(二)订单式教育模式

运用订单式教育模式所谓订单就是在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岗位、所需人才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紧紧依托企业,通过“订单”教育培养服装专业人才。订单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样。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其适应能力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

(三) 调整专业结构

服装专业例7

作者:许晓慧 曹勇 宋绍华 编著

ISBN:9787506485043

服装专业例8

尝试实习,也叫分课题实习。相对于缝制专业课程,又叫零部件实习。一般在缝制专业课或某一阶段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是学生专业技能开始初步形成阶段,主要由专业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学生了解完成某个零部件的最佳工艺方法和制作步骤,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通过动手训练,逐步转化为直接经验和技能。在这一阶段,学生以老师“带”和自己“试”为主。实习老师采用慢节奏示范,要求制作方法正确,操作技能熟练,突出零部件的重点,交代难点。教师对不正确的操作要及时加以纠正,如在讲《服装缝制工艺》中男、女西裤的口袋制作时,可带学生进缝制室进行口袋的零部件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缝制制作工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理出正确的工艺操作步骤,从而归纳出自己的缝制观点(此时的观点可能是不成熟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他们却经过了思维),这样使得零部件实习更有意义,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再由老师教会学生各种各种口袋的制作方法、操作步骤,做好示范,学生动手练习,并反复检查学生的训练效果。

综合实习,一般在某门专业课程某一章节基本完成之后进行。这种实习让学生把以前尝试实习中掌握得不太熟练的单个零部件能有机地衔接起来,运用课堂的理论,综合练习,进行整件服装的制作,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制作步骤,重点指出,反复练习,争取人人过关。综合实习一般时间较长,难度较大,让学生通过实习达到练思想、练意志、练技能的目的,进而比较熟练、系统地掌握好制作要领及专业技能。例如在学完《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中男、女衬衫的制图裁剪、缝制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男、女衬衫实习,从制图中的排料、放缝、放样到制作中的每一个缝制制作步骤,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则只作指导。

通过这次实习,学生对本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操作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这样一来,比零部件实习提高得更快。

服装专业例9

综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具有创新意识、灵活的思想,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并且在实践中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是企业中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而目前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专业人才与服装行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出现较大差距。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不成熟,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要求。高校服装专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瞄准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首先从培养目标上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总体课程平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结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对实践教材内容的修订

原有实践教材内容滞后,甚至有的实践教材用的虽然是新版本,但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对此,对原有实践教材进行增删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编写出新的实践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实践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新的专业实践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中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以下实践教学方法。

1.理论性与示范性互补的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相结合,互为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多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已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然后进行示范性实践操作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层次的具体实践指导。这种理论性与示范性相结合的互补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把传统实践教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能加深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幻灯、图片、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适当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扩大信息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练习。

3.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为了共同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而进行的完整的“项目”工作方案实施的教学活动,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服装专业“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

5.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指导法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层了解,将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分为几个档次和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实践、分层作业;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检测和评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实践内容、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和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分层教学的设置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为依据,要因材施教。

四、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以服装生产基本技能为主,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这个过程也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概述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能督促学生加强实践的学习,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考核进程中应注意,考核的选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考核内容。

服装专业例10

实践性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紊,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职业中专服装工艺教材应突出实用的特点,及时补充最新的工艺实践知识,介绍新的理论。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调动其积极性和互动性,介绍相关学科的状况,了解新的知识。如(服装结构与工艺)就应该把最新的的内容和要求、课时分配、技术要求等列入教材让学生了解清楚并通过和学生的教、学、做来完成教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呈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教师通过精心安排图片、动画画面,将时尚生活品位等融于教学之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思维探究。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突出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它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我听到了,我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理解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体现主体性

主体性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学生能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探究,实现了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校企合力共育技能人才

派专业课教师深入实习场所进行调研,与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探讨,多方征寻建议,为我校服装专业教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经验,同时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创了有利局面。

组织同学进行实习,在一线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生产.技术之中,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工艺制定及实际生产,锻炼学生产生效益,经过这样的实训后,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了社会对实用受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职业高中服装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三、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

在设计练习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服装,引导学生多思巧做。老师在教学中如果经常激励、诱导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就能使学生遇到问题时,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探索和解决。

(二)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多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情感也将随着教师的引导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活跃思维。这样,在教师的鼓励和有效的启发下,学生就会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如在教新知识时,可鼓励学生多进行质疑,再引导学生释疑;在巩固练习时,要鼓励学生说说服装制作的思路、方法、依据,特别要说出差错原因;在课堂小结时,鼓励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学到哪些知识?用什么方法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样教学,学生不但没有心理压力,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又能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强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动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动手和创新思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灵感,多动手可以找到创新的门径,不断提高创新发明的能力。心理学也表明,学生处于最爱动手、最富创造力的时期。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挖掘教材中动手的素材,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剪、折、量、画等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计划与内容,加强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