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8 06:15:08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1

二、加强公司干部的培训考核工作

进一步强化对干部的管理、培训和考核工作。我们在今年××月起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培训,更加注重培训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广大干部职工系统地学到了本岗位必须掌握的工作知识。在日常干部管理工作中,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对干部工作的考核。财务部门克服人手少的困难,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工作,为厂领导的正确决策及时提供依据。设备部门把设备维修工作分出层次,实行计划维修和故障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模式,对重点设备严格坚持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性维护,以保证重点设备可靠完好。住点的外协小组人员,为产品结构的转型长期离家在外,大家尽心尽职,严密监控外加工单位的产品质量和交期,为企业利润指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干部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各部门、车间各项管理工作细化,提高了工作质量,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交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强绩效考核办法

通过强化员工考核制度,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部门月工作计划和各项工作,保证质量目标实现。当月应完成任务而没完成扣5分;每有一项工作任务没能按计划进度进行扣2分;发生一般质量责任事故每次扣1分;重大质量责任事故扣30~60分;

四、努力提升企业质理管理水平

公司在每个月都会召开质量管理会议,领导小组定期进行产器检查考核,并保存记录。对职工的工作情况按月进行统计,在检查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限期整改,并经公司领导小组验收,以便强化质量管理工作。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2

6月1日,经该公司前台服务电话转接,本刊记者联系到质检部张女士。张女士告诉记者,此事可以找公司品牌部负责人余总监,并且告知余的联系方式。记者随即联系到该公司品牌管理中心负责人余总监,于是记者得到了余总监的如下回应:

对于检测结果,“我们感到非常诧异,在接到通知后,立刻委托中纺标检测检验有限公司对此批次服饰进行检验,结果检出pH值为6.6,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由于检测结果与国家质检总局抽查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阿杰邦尼公司致函浙江省质量技术检测院(国家质检总局抽查时委托的检测机构),对此次抽检结果提出了异议。余总监说:“该院以书面形式答复了我们,说他们的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很高,所以我们只能默默接受这个结果。”余总监显得很无奈。

“为什么不要求国家质检总局进行复检呢?”记者问道。

余总监坦言:“pH值是一个很难控制的指标,服装脱水情况不一,就会导致pH值不同,也很难保证委托机构在检验上会出现一些误差。而且此次只是被判定为‘轻度’超标,所以我们只能说很遗憾。”

随后,余总监也承认:“此款童装的pH值不合格,主要问题可能出在工作人员对相关规定的不了解。”据余总监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对这批服装做出了整改,通过重新洗涤的方式,使产品符合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技术安全规范》,这一点请消费者放心。同时,公司已经在产品质量把关和检测技术人员方面做了调整、规划,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如加强对工厂人员服装质量依据标准和检测规范的培训。

“公司今后会按照国家最严格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质量把控。我作为公司品牌管理中心最高负责人,保证企业会维护品牌形象,严把质量关,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品牌的品质感。”

企业的辩解之词

余总监回应媒体时,对此次抽查过程也提出了一些疑问:一是检测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公司面料的检测所依据的是GB 18401,然而此次抽检所依据标准为FZ/T 81004—2003(国家关于连衣裙、裙套的推荐性指标),此标准比国标严格很多。二是抽检程序不公平。“最让我痛苦的是,我们公司是以生产针织面料为主的,为什么检测机构非要抽检我们的梭织面料?”余总监表示不解,他认为“这对我们公司很不公平。”三是“此次所抽检抽服装是在工厂后处理还没做完,就被送去检验的”。

记者问道:“抽检一般是从企业的成品仓库中抽取样品的,后处理还没做完的服装怎么会被送去检验呢?”

面对记者追问,余总监坦言:“这是我们操作上的一个错误,工厂人员不懂得服装质量抽检规范和标准,将后处理还没做完的服装包装送去检验。”

检验机构有说法

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每年会定期对童装进行监督抽查或专项抽查。今年3月份,质检总局部署中国纤维检验局牵头,统一安排了7家检验机构,组织和实施这次监督抽查工作。

为了弄清此次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细则,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纤维检验局专家周硕。

周硕对记者反映的企业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国家质检总局133号令《国家质检总局监督抽查管理办法》规定了从抽查方案制定到后期处理的整个流程。服装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从抽样方法、抽样标准、执行标准到所要查企业的名单等,都要提前报送质检总局,而不会随机抽取。规定按150%的比例报送企业名单,对大中小型企业的抽查都有严格的比例规定,比例为1∶1∶3。只有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制定的方案范围内的企业实施监督抽查工作。

据悉,2013年的监督抽查工作制定了《监督抽查实施规范》,此规范则更加细化了总局133号令对抽查各个环节的要求,以保证各检验机构按照统一规范实施监督抽查工作。

服装质量监督所依据标准一般参考两个方面,即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企业的明示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为必查项目,而对于产品明示标准的抽查会有一些重点项目,一般为平时监督抽查容易出现问题或是对人体危害比较大的项目。当然,针对童装还有相应的标准规范,比如服装上的纽扣、拉链等。

“一般,当两个标准发生冲突时,要按较为严格的标准去判定抽检结果。”周硕解释道,“阿杰邦尼生产所依据的是国标,但其服装吊牌上明示标准为FZ/T 81004—2003,这种情况下,检测机构会根据其吊牌的明示标准来判定检测结果。”

说到企业对标准有异议的原因,周硕依据工作经验推测:“一方面,部分企业不了解标准的逻辑性和体系性,以为符合国标就不管其他了,这主要是企业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企业只对服装原料进行了检测,而对成品服装没有自检,服装出现质量问题后成为推卸责任的说辞。”

“在企业后处理还没有做完的情况下对其服装进行抽查,此次抽检中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周硕解释说,因为所有监督抽查都是在企业的成品仓库中按规定进行抽样。对所抽查企业工厂门口、仓库门口、样品外包装等都会拍照,整个抽查过程都有照片留档,并且,抽查必须是在抽样人员、检测人员和被抽查企业代表同时在场时进行。

他还介绍,如果哪家企业对抽检结果有异议,可以在接到抽检结构通知后的15日内提出书面异议,由抽查机构提供相应产品的监督抽查照片及资料。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3

2013年广东省服装业稳步发展,产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整体经济运行形势表现为:生产加工稳中略升;外贸出口增幅继续保持低位;行业投资总额增幅上升,但排名仍居后;企业效益方面成本利润率逆势增长。

生产加工:稳中略升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45.27亿件,占全国总量的20.74%,同比增长1.25%。其中针织服装23.54亿件,梭织服装21.74亿件,与2012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01%和增长6.32%。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服装生产仍然稳居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的位置,在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略减(-0.16%)的趋势下仍略有增长,并与居第二位的江苏省(生产产量32.31亿件)拉开距离,继续保持总量优势。

2011~2013年1~10月广东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单月产量变化趋势(图一)分析可见,2013年变化趋势与往年基本相似,总体优于2012年、劣于2011年,尤其9~10月份产值明显高于2012年。历年数据显示,自2011年8月份起广东服装产量再未出现两位数的增幅。

外贸出口:增幅继续保持低位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70.66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增幅低于全国(全国平均增幅为11.51%),占全国18.45%,以4.37亿美元的微弱优势胜出浙江省(出口额为266.29亿美元)。服装出口占广东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的73.59%。

图二、三比较分析可见,2013年月度出口趋势与往年基本相似,总体出口水平与2012年也基本持平,但1~10月出口总额全国占比近三年呈上升趋势。广东服装企业以外贸加工型为主,企业产品以出口欧美日市场为主,2012年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订单数量萎缩明显,尤其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订单下降尤甚,服装出口持续负增长,与之相比2013年出口止跌转升,一定程度上说明出口形势略有好转。

行业投资:总额增幅上升,排名仍居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1~10月,广东纺织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37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47%,占全国5.0%,排名第10位。2013年施工项目数1100个,新开工项目数810个,竣工项目297个。

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江西等省份投资相当活跃,居前五名。与其他几个服装大省相比,广东省纺织服装的固定资产明显居后了,金融危机以来排名在8~11位徘徊,但2012年开始投资总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说明广东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逐步恢复增长。

企业效益方面:成本利润率逆势增长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463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中,亏损户数742家,亏损面15.99%;主营业务收入4500.47亿元,同比增长12.17%;利润总额164.84亿元,同比增长31.30%;成本利润率为4.15%,略低于全国平均成本利润率5.50%。而在2012年11月份,广东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成本利润率为3.99%,全国平均成本利润率为5.49%,可见2013年上半年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成本利润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实现了6.77%的逆势增长。

服装产业发展特点

第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集成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在产品创新方面,企业不断洞悉市场,研究消费需求变化,加强时尚原创,全力进行品牌的风格塑造;在营销创新方面,强化精准营销,开展整合营销。同时,营销渠道也日趋完善,不断优化,三、四线市场上升速度加快,旗舰店建设力度加大,终端服务水准大幅提高。

第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从珠三角到东西两翼粤北地区,从广东省内到新兴经济体国家,服装企业依据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进行全球资源的配置,并实现着产业要素的国际化。产业协同日趋紧密,通过跨界组合和多元化发展,加速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全面打造创意链、价值链,形成了大企业做强做优,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的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日益明显。

第三,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两化融合步伐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普遍,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服装生产加工向智能化、模块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结合信息化技术的生产方式,小批量多品种的先进生产流程不断被采用。同时,信息化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大量应用,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第四,广东设计走出国门,行业发展信心倍增。第一夫人穿着本土“例外”品牌,对广东服装品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广东服装设计师的骄傲和荣誉,让一直努力创造民族价值的本土品牌信心倍增。

第五,电子商务快速兴起,广东服装走在前列。电子商务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迅速增长。2013年“双11”,广东服装品牌尤以女装优先,茵曼以1.2亿元销售额居女装类第一,欧时力、歌莉娅分别居女装类第六和第八。此外骆驼服饰整体3.8亿元、单品牌1.7亿元全网排名第三。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广东省服装协会秘书处以服装强省建设为目标,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会员企业为宗旨,针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升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从科技到文化,从品牌到市场,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推动了产业发展和强省建设的步伐。

具体活动包括:深入做好产业研究工作,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办好广东时装周,践行13年时尚梦想,已成为华南地区时装界风向标;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完善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满足行业信息化需求;加强科技促进工作,全面提升科技贡献率;搭建商贸展示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据悉,2013广东时装周活动总场次达到60余场,直接参与产业集群5个,纺织、服装及产业链配套品牌企业近1000家,本土设计师50多位及香港品牌2个、意大利品牌11个、美国品牌1个、韩国品牌3个,新设计新产品超过2万件,到场专业观众(采购商、加盟商、百货商场)超过5万人次,参与报道媒体接近100家。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4

中国服装企业----**信息化现状深度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论是几十个亿销售额的行业巨头,还是只有几千万的行业新秀,都在全力打造适合自已的信息化平台,试图依靠优势信息平台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反应周期或者加强终端控制能力。

在信息平台成为核心资源的行业趋势下,做为个体的服装企业该如何开展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呢?基于此,《中国服饰》杂志社与**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国内服装行业**年底的信息化现状与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信息化投入与制约因素、IT组织现状、IT应用现状及未来考虑、IT策略及管理等4个方面。

一、信息化投入水平与建设制约因素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头的重视与关注,而是需要企业实实在在的投入,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至少要达销售额的2%以上,领先企业甚至达到5%~10%。国内服装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如何?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面临诸多资源瓶颈,如技术方案、人力资源、企业信心以及资金,我们应该首先关注那个因素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IT组织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产,是企业信息规划、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项目落地的有力保障。一支精干、敬业、技能综合的IT队伍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运营的诸多难题,提高服装企业的运作效率;还可以成为高层决策的信息使者,通过数据挖掘、电脑看板等工具的应用,为高层提供数据依据。

基于IT组织的重要性,服装企业的组织架构应该怎样设置,信息组织领导权该由谁掌控?服装企业IT部门应该有多大?信息化部门的人员流动性如何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图表1信息化投入占销售额比率

2.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方面,58%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积累,技术风险大,技术创新成本高”,50%的企业认为是“缺乏高素质人才”,42%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调研结果说胆,服装企业的信息化任重而道远,技术积累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将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

图表2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国内服装企业的投入水平普遍偏低,较低的投入水平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不如意。服装企业要改变信息化现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只有在适当的资金投入下,才有可能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也才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打造出以高效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竞争力。

1.IT组织层级分布

对IT组织层次的调研表明,大部分服装企业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组织因素对信息化工作影响,55%的被调查企业设置了信息化总监岗位,并直接对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从组织层面上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7%对“副总经理”负责,18%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其中对副总经理负责与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的区别在于:对副总经理负责指信息化工作是副总多个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则是指主要职能是财务或行政,而兼顾信息化工作。

图表3IT组织在企业组织中的层级分布

2.IT组织员工数量

**年IT组织的员工数量与**年相比增长幅度为68%,其中普通员工增长比例为93%,软件维护人员增幅为78%,软件开发人员增幅为40%。**年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需求与**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表4IT组织员工数变化示意图

3.IT组织员工的流动性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5

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是电力营销,电力营销工作的管理和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决定着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业扩报装作为电力营销工作关键的一部分,它是电力企业增大供、用电量以及获取更高经济利益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供用电关系以及展示经营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

1 业扩报装的基本概念

业扩报装是供电企业业务流程的总称,存在于客户申请用电到实际用电全过程的各个步骤里。业扩报装工作质量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经济效益。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申请受理、现场查勘并确定供电方案、受电工程设计审查、受电工程中间检查、竣工验收、供用电合同签订、装表接电。

2 业扩报装工作的总体要求

业扩报装工作应客户服务为中心,按照供电服务国家相关规定和有关供电监管要求,加强业扩报装工作流程管理,坚持“一口对外、便捷高效、三不指定、办事公开”的工作原则。加强业扩报装的管理工作和协调性,供电营业窗口应及时受理用电申请,承办相关具体业务,对客户予以答复;整合各方面资源,规范业扩报装流程,推行 “客户经理制”、“首问负责制”,认真贯彻电监会《供电监管办法》,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好各环节业务;加大技术、工作、服务等相关标准的执行力度,向客户介绍业扩报装有关政策和信息,尊重客户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的自主选择权以及对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权;加强自助服务终端的应用推广,方便客户查询有关政策、施工单位信息、业务办理进程以及具备资质的受电工程设计,通过客户服务网站以及营业场所及时公布统一的业扩报装相关信息,接受受电客户和人民的监督。

3 业扩报装工作应注重客户用电需求

电力产品具有发电和用电同步的特点,生产、运输、使用环节要保持平衡。一旦客户取消用电,发电就要停止,发电企业就可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电力企业业扩报装工作应充分考虑电力产品的特殊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内一些外向型的中小企业相继破产,电力需求急剧下降,电力企业盈利严重不足,据中电联2011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电力行业2011年上半年利润总额为711亿元,银行利息支出为766亿元,亏损55亿元。虽说和经济危机有一定关系,但电力企业自身业扩报装工作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没有认真评估和审核这些用电企业的用电能力。因此,应认真评估和审核大用户的用电申请。此外,要加强供电公司对大城市空置房电力需求的统计,切实掌握市场上用电实际情况,建立用户用电跟踪机制,根据电力需求设计投资战略。电力企业在与用电单位签订用电协议时应明确规定:用电需求下降或停止要及时向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反馈。这样,电力企业可以及时对这些用电单位的供电予以减少或撤销,并不断更新数据库。

4 对电力业扩报装工作的思考

随着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电力业扩报装的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用电客户的满意度,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就需要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4.1 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业扩报装工作环境

电力公司要加强窗口服务作风建设,明晰各岗位职工的权限和职责,不断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强化业扩报装主要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报装时限管理效率。实行严格的标准收费制度,加强检查和监督,明码实价、规范运作。严格执行“三不指定”原则,采取客户自由选择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资供应单位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全面开放的状态。

4.2 推行 “客户经理制”,提高业扩报装工作效率

创新观念,构建以业扩工程报装为龙头,电力客户“引导”电力营销,电力营销“引导”发策、基建、生产部门的服务体系。提高客户经理的服务意识,实行客户经理负责制,最大程度地方便电力客户。从勘察现场、审核设计、验收工程、签订供用电合同到送电全过程服务,客户经理依照业扩工程报装的进度,严格执相关的服务承诺条款。这样,当业扩报装多时不至于引起工程管理混乱,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4.3 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

为了防止出现私自送电现象,应严把流程关,与施工人员进行协调,科学合理地实施供电方案。有效协调好与合同专责人员的工作,依法依规签订《供用电合同》后,方可办理接火送电手续。加强与安监、调度、配网等各部门的协调,切实做好审批和检查工作。

4.4 为“重点工程”和“家电下乡”用电开辟“绿色通道”

指定专人接洽重点项目和工程,建立大客户经理跟踪服务机制,并提供上门服务,及时掌握用电需求以及用电负荷的情况,切实做好内部协同合作,制订符合客户要求的供电方案,保证重点工程用电需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家电下乡”用电增容以及报装接电工作,主动及时进村入户为客户提供一对一优质个,提供业务指导和家用电器用电咨询服务,优先办理相关用电手续,使农民真正体会到“家电下乡”工程的好处。

4.5 建立常用态化例会制度

每天组织召开客户经理工作早会,汇报各工程项目进度和勘察情况,对工作中一些碰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并上报。总结昨日工作,安排今日工作,确保本日计划工作顺利开展,加快客户业扩工程报装进度。每周组织召开营销业扩工作例会,成立供电方案评审小组并组织参加业扩例会,共同协商处理业扩工程管理中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做到科学合理审批供电方案,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流转速率,加快工作流转。

4.6 建立业扩报装考核评价制度和服务责任追究制度

构建客户受电工程“三指定”治理长效机制,对业扩报装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并纳入各岗位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让业扩报装工作更规范,服务更到位。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重视客户回访和投诉,对侵害客户利益、损害公司利益和形象的人和事,要加大查处力度,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 小结

总之,电力业扩报装是一项非常繁琐、内容经常会有变动的工作,电力企业要根据电力事业发展需要,对业扩报装活动步骤进行有效分析,规范管理,完善业扩报装流程,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确保电力业扩报装服务质量,切实做到客户满意,为电力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6

简单来说,业扩报装是客户申请用电到实际用电全过程中供电部门业务流程的总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用电需求的持续增长。近几年,电力客户数量增长迅猛,业扩报装管理工作日趋繁重,为规范业扩报装管理行为,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规范供用电行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业扩报装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业扩报装工作,既是电力营销的源头,又是供电优质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售电市场环境,促进公司售电量持续增长,努力完成公司售电量增长目标。电力企业应该结合电网的负荷情况与市场发展需求,对业扩报装进行规范有序的精细化管理,进而促进供电服务质量的提高。

1 业扩报装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做好事前准备

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做好业扩报装的各项准备工作,明确业扩报装的重要性,以为开展业扩报装奠定基础。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用电需求应该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了解影响供电的各种因素,提高企业供电管理质量,进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其次,电力企业应该充分收集并听取用户建议,通过基层调查的方式,了解不同基层对象的看法与建议,对于好的建议应该应用到业扩报装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对于部分影响到电力企业业扩报装开展的用户,应该与当地管理部门联系,并深入了解这些用户的需求,以此保障业扩报装能够与各阶层用户的需求相符。

1.2 做好事中管理

业扩报装作为电力企业与用户建立联系的重点工作,在业扩报业管理过程中要对每个环节监督管理,做好全面、精细化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电力企业也需要了解工作的开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分析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业扩报装开展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这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让电力企业了解自身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地区发展状况与用电需求,完善业扩报装管理流程,进而促进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例如,某供电局在业扩报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安排专人对每一个供电环节进行监管,并由专业人士来检验各环节的质量,不仅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也提升了供电局的整体服务质量。

1.3 做好事后分析总结

在业扩报装开展后应该从两个方面对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首先,对业扩报装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电力企业的需求来制定合理的分析周期,一般是一个月一次。每月进行一次业扩报装分析总结,了解业扩报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完善策略。通过查找、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供电企业提高业扩报装工作效率。第二,安排专人对客户进行走访调查,认真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以及对供电企业的建议,并对这些建议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将有效建议纳入企业整体规划中,不断完善业扩报装服务工作,实现对电力资源的有优化配置,进而帮助企业达成精细化管理制定的目标。

2 业扩报装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在电力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业扩报装的相关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以供电服务为主的企业,电力部门应该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将提升供电质量作为主要目标,树立良好的服务口碑,满足各阶层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在业扩报装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完善业扩报装管理标准

电力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并结合业扩报装各环节的不同要求,对业扩报装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以保障业扩报装的顺利开展。电力企业只有设定了明确的标准,才能让各环节的管理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2.2 制定健全的奖惩机制

业扩报装在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电力企业的多个部门,并且每一个部门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参与其中的人数也较多。而若企业的供电区域较大,业扩报装的开展可能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当然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联系。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制定健全的奖惩机制,做好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测评工作,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保障业扩报装的整体质量。

2.3 了解多方面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的业扩报装工作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并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进而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应该了解各层次用户的需求,及时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主动帮助客户解决各种用电问题。供电企业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供电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业扩报装是供电业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电力企业在开展业扩报装过程中,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标准,并明确各项奖惩制度,实施全面的精细化管理,进而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董志峥.电力业扩报装工作程序及报装速度影响因素探讨[J].科技传播,2013(22).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7

为能清晰认识到当前中国服装行业人才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为高校毕业生、服装从业者及服装行业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装百才网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广东、浙江、福建三地的服装企业与服装从业人员进行了薪酬调查。

调查显示:全国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2874元,其中广东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2999元,福建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2025元,浙江服装业总体平均月薪水平为4313元位居首位。

服装设计总监薪酬:

设计总监是全局的掌舵人,负责服装企业每季的设计方向,并制定相关的消费人群、服装定位风格等策略问题。企业设计总监的月薪不低于企业经理,有47.1%的企业设计总监月薪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有21.6%的企业经理月薪在5000~10000元之间;约30%的企业设计总监年薪10万以上的。

不同类型服装的设计总监薪酬也各有不同,如女装设计总监总体水平要高于一般服装设计总监。调查还显示,43.7%的资深设计师的月薪在3500元以上。

当然这些数据只是全国水平,而在广东、浙江等服装产业基地,工资相对要比一般地区高很多。刘先生介绍说,广东地区的服装总监工资一般可以达到7000~15000元左右。

服装设计师薪酬:

虽然主要工作是负责每季新产品的设计,但是已经细分到行业,如女装设计,童装设计,牛仔装设计等。三成设计师的月薪在3500元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一般为4000元至8000元左右。

服装打版师薪酬:

和服装设计师一样,打版师也属于比较紧缺的一个行当,需要具备将设计师的平面款式图转换为三维立体服装的绝活,薪酬可拿到3000元至6000元,当然一个优秀的服装打版师“千金难求”,有的甚至比设计师还高。

服装营销人员薪酬:

负责服装品牌发展和市场营销工作,所以除了要懂得市场营销,还要了解服装设计、服装市场,甚至是国际的服装潮流,如果是具有营销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从事服装企业营销经验,了解服装设计和服装市场状况的人才,月薪可以达到4000元至6000元。调查显示,有43.8%的市场营销总监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有16.8%的市场营销总监月薪在5000~10000元之间;约40%的市场营销总监年薪十万以上的。35.6%的市场营销部门经理、主管月薪在3500元以上。

实际上,营销人员不仅仅只有固定工资,基本上大部分都有提成。一位曾经做中东女装营销的朋友透露,当时底薪是3000元加提成,淡季时能拿4500元左右,旺季能拿到8000元左右。

总经理、厂长薪酬:

服装企业的总经理、厂长的月薪分布差异比较大,有38.9%的企业经理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有25.7%的企业经理月薪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约36%的企业经理年薪在10万以上。

部门经理、主管薪酬:

有35.1%的企业部门经理、主管月薪在2000~5500元之间;有20.2%的企业部门经理、主管月薪在2500~3000元之间;约45%的企业经理年薪5万以上的。而地区差异对薪酬也有影响。如浙江的经理主管级薪酬要高于福建等地。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8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部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部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部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9

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发现企业所需与学校所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往达不到企业的技能要求,甚至部分学生因此转行。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烟台一职服装专业近年来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很好的解决了此问题。

一、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体制

1、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及时增加专业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减少数学、语文等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的文化课课时,及时增加实训技能所需课程和课时。例如:将服装结构制图课由原来每周五节增加到每周八节;工艺课由原来的每周六节调整到每周十二节。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为更好地适应企业的人才所需,近几年课程又陆续增设了服装CAD、专用设备使用、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原型裁剪、服装主题设计等。

2、实现模块式教学

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按章节授课为模块式、项目教学,将实践技能教学划分为可供操作的若干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将企业常见的生产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实训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按生产加工工艺来设计实训步骤,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系统训练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将服装缝制工艺划分为三个模块、十二个项目(如:女裙模块、西裤模块、衬衫模块等),通过模块的训练,使学生由浅入深,更加系统的熟练掌握服装缝制工艺中各种服装款式的制作,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

3、改革专业考评方法

将以前的专业理论卷面考评改为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考评方法。例如:将服装结构制图由原来100%的理论卷面考试,更改为理论占总成绩的40%,实践制板占总成绩的60%的考核方法;缝制工艺由原来的零部件考核更改为成衣制作。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难度,但却引起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加强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强度,提高了技能水平。

4、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打造名牌教师队伍

利用一切时间带领专业教师努力学习、提高技能,让专业教师根据各自的情况,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不同方面的专业培训与进修,到工厂和企业进行挂职煅炼。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更新了教育理念,明确了教学方向,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教师在挂职煅炼中了解到市场所需,能及时丰富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的技术性人才。

二、以集团化教育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训练为辅助构架校企联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

1、校企联合――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校企结合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周期,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同时受益。烟台市目前有服装企业数千家,其中多数知名企业都已加入服装职教集团,企业员工的保有量一般为最低数,频繁会出现员工短缺和工期紧迫的窘境,服装加工中的简单工序也需要一些初级工人参与。利用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则给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在校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学生的所学及时有效的与实际联系起来。具体做法:利用服装职教集团优势,协助集团成员企业进行服装订单加工,这样既解决了企业因员工不足造成延误工期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学校实训村料和订单不足的现状。针对在校学生不同年级专业技能的差异,一年级的新生以简单加工为主,例如:剪线头、定位等基础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基础训练;二年级学生则可以进行服装的简单加工,例如:床上用品的加工等,以培养学生掌控机器的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在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则可以进行服装的整体加工与制作,以提高学生岗前适应企业的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订单联系使学生在校就能够接触企业的订单生产模式,掌握较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

2、与服装设备公司联合――实现对专用设备的掌握

当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没有实现对学生的专用机培训,这样使专用机工人成为市场的空白。为解决这一问题填补市场空白,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和就业层次,我校服装专业加强与服装设备企业的联合。成功与日本brother和JUKI公司国内办事处联合,于2007年10月实现了服装设备公司对专业教师的第一阶段培训,并开设了学生专用机初级操作课程。通过设备供应商实现对服装专业教师的初步技能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即专用机在企业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实现对服装专业教师掌握服装专用机的深层次使用,专业教师对专用机的使用达到应有水平之后,可以实现对在校学生的专用机操作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例10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