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混凝土结构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3:58

混凝土结构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1

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火灾235941起,死亡2496人,伤残2506人,直接财产损失13.6亿元。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由早期的简单构件发展为现今复杂的空间整体受力结构,以其大跨度、大空间、良好的结构整体性能以及有竞争力的综合经济效益,正逐步成为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趋势,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劣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开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火灾反应和抗火性能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火灾研究的现状

国外学者对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开展较早,始于20个世纪初,并成立了许多抗火研究组织,比较有名的有美国建筑火灾研究实验室、美国消防协会、美国的波特兰水泥协会、美国预应力混凝土协会、英国的BRE(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这些组织对建筑结构的抗火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建筑材料高温下的力学性能;结构、构件火灾下的升温过程及温度场的确定;火灾条件下结构和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及耐火性能方面的研究,并编订了相应的建筑规范及行业规则。

国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抗火性能的研究稍晚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尽管早期Ashton等人的试验研究认为预应力混凝土在火的作用下存在许多问题,但其后一些学者的试验和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火的作用下仍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有关文献介绍了美国进行的18个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板和梁的耐火试验。在这些试验构件中,预应力筋分为有粘结和无粘结两种。在耐火试验中,实测了时间与预应力筋温度关系,典型的时间-温度曲线如图1所示。在图中还可以看出不同保护层厚度与耐火时间的关系。

Gustaferro等人在预应力混凝土抗火方面做了不少试验研究,他们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板等结构或构件在不同情况下的抗火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提出了合理的计算方法。他们通过对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和板的抗火试验,得出在1,2,3,4小时的抗火等级下的保护层厚度和构件最小尺寸的建议值。Ashton等人与Gustaferro同期也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预应力梁抗火试验研究,包括不同比例试件的耐火极限试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能满足结构的不同耐火等级,其耐火性能主要取决于其预应力筋在火灾中所达到的温度,因此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和梁的截面形式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火性能具有明显的影响,结构在火灾下的承载力随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增加和荷载减少而提高,并且轻骨料预应力混凝土板的抗火性能好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板。Joseph等进行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的试验研究,试验着重研究了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对构件抗火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荷载和端部约束情况的影响、辅助钢筋的作用等问题。Abrams等人对不同骨料和喷有隔离层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火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Krishnamoorthy等人通过徐变和温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出了试验结果,其中包括不均匀温度对结构变形性能的影响及内应力和弯矩随时间的变化。

国外根据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已对预应力混凝土在火灾作用下的承载力及极限耐火时间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他们认为温度是影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蠕变性能的主要因素,要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必须考虑混凝土温度蠕变特性,弹性理论已不适用,蠕变率的分析方法被认为是预测整个加载阶段结构特性较满意的方法。他们的试验研究为预应力混凝土抗火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

国内抗火研究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着手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研究,但国内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抗火方面的试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试验数据。国内规范中涉及预应力混凝土的抗火内容主要是参考国外经验确定的,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防火部分第三章第3.2.1条规定用保护层厚度来满足不同耐火等级要求,它对不同耐火极限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确定,主要取自美国《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手册》。同济大学对5榀相同尺寸的单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3榀有粘结预应力框架和预应力钢丝进行了火灾试验,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高温作用下,预应力钢丝的强度、弹性模量、延伸率均表现出与常温下不同的性能。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延伸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火灾升温速率和温度越高,其抗火性能越差;在同一升温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承受的荷载越大,其抗火性能越不利;③对于预应力框架结构,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框架试验结果不同,荷载大小对抗火性能的影响可能要比温度的影响明显。预应力度大的结构受温度影响大,抗火性能差。预应力筋的有效应力大的结构,其抗火性能比有效应力小的结构差。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比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差。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刚度明显减小,但仍存在一定的承载力,并反映出较好的恢复性能。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火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火灾性能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诚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与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许多方面有相似性,但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自身的特性,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所进行的试验及研究,基本上是以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构件在标准火灾下极限耐火时间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了截面内部温度分布及升温对预应力钢筋强度的影响等因素;二是以往试验主要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耐火性能,由于结构的相互作用,因此受火构件的热变形将对其他构件产生影响,并存在较大的内力重分布,目前尚无专门研究,一般的解决办法是直接引用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等火灾的有关结果,而这些结果是否能直接使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尚缺乏试验验证;三是以往的分析方法仅以热传导作为判断依据,无法对结构响应和损伤如位移、开裂、屈服等进行有效的判断,特别是材料的高温蠕变对结构火灾响应的显著影响缺少一定的研究;四是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预应力混凝土具有许多特殊性,而以往的试验研究较少涉及。

3今后应开展的工作

(1)预应力材料高温性能研究。采用高强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是目前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在高温下的蠕变性能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火性能研究的基本内容。必须要通过材料试验研究高强钢丝和钢绞线在高温下的强度、变形、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钢丝和钢绞线的高温蠕变性能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有效预应力的影响。此外要重视材料高温(火灾)性能数据库的建立。由于混凝土和钢材本身化学成分的差异,在温度影响下材料热工、力学性能有较大的离散性,如何对目前国内外进行的高温材料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建立可供计算机程序调用的材料高温(火灾)性能数据库是火灾材料研究的一个重点。

(2)高温下预应力整体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拟用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得到差分-有限元瞬态非线性温度场计算基本方程和各类常用边界条件,由此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分布,并根据热弹塑性基本理论建立预应力混凝土火灾反应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基本方程。方程可用于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火灾下的变形、内力变化及预应力筋的应力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确定预应力结构火灾反应的一些基本特征。

(3)结构火灾的计算机仿真试验分析。一方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火灾试验是最直接反应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火性能的手段,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常都应用于各类大跨度、大空间结构,由于试验条件限制,无法进行足尺模型试验,采用缩小比例的模型能基本反映火灾全过程的反应规律,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受试验条件、试验经费的限制,也无法进行大量的模型试验。在进行模型试验的同时,要研究如何采用计算机仿真试验以避免上述限制。通过大量仿真试验,了解不同形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能力,并提出改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火能力的方法。笔者通过对有粘结预应力框架火灾位移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可以得出如图2所示的有粘结预应力框架火灾下位移的实测值和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的比较。由图2可见,计算所得的位移变化规律与实测相符,但仿真分析得到的结构位移较实测要大,误差最大时为40%。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可能由于试件混凝土含水率偏高,造成计算温度场高于实际温度分布,而结构的温度变形及材料性质与温度密切相关,从而产生结构计算误差。并且温度越高,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离散性越大,另一方面,材料的高温蠕变的相关资料较少,这些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总之仿真分析时的参数取值是否准确将影响分析结果,合理的参数取值依赖于可靠的实验结果。

(4)结构火灾反应的可靠度分析。由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火灾的持续时间和峰值强度、发生火灾时结构承受的荷载等因素并不确定,材料在高温下性能更趋于离散,上述因素均会影响结构的耐火性能。在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中,还存在锚固失效的可能性,以及结构局部失效可能产生的整体失效等,因此如何在设计中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其耐火安全度是结构火灾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结构火灾下的可靠度分析也是对现有遭受过火灾的建筑物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

(5)结构抗火设计计算机模块的研制。目前对特定结构进行火灾全过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不免繁复的运算过程。因此有必要编制具有工程准确度的、概念清晰且简易实用的结构抗火设计计算机程序,并实现和现有通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接口是结构抗火试验研究工程化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2

前言

1在设计方法上的差别

在建筑结构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中(以下简称GBJ10-89),采用的是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概率理论为基础,较完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用结构可靠度来衡量结构的可靠性,按可靠度指标来确定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分项系数,使设计出来的不同结构,只要重要性相同,结构的可靠度是相同的。

在公路桥梁专业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TJT023-85中(以下简称TJT023-85),采用的是半概率半经验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虽然也采用概率理论及结构可靠度理论,但在设计公式中是用三个经验系数来反映结构的安全性,即荷载安全系数、材料安全系数、结构工作条件系数。

在设计中,对这种系数的差别要注意区别,不能混淆。

2材料强度取值上的差别

2.1混凝土的强度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混凝土的基本强度指标,是用标准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后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强度指标。两规范中所采用的试块尺寸是不同的。GBJ10-89中采用150mm立方体试块,TJT023-85中用200mm的立方体试块。GBJ10-89中,根据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极限值来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共分为十级,即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60。

TJT023-85中,根据测得到具有84.13%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极限值来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用混凝土标号表示,一共分为七级,即15号、20号、25号、30号、40号、50号、60号。由于所采用的试块尺寸不同,两规范中相同数值等级的混凝土强度值是不同的,GBJ10-89的值大。如C15混凝土与15号混凝土,尽管都表示强度等级为15Mpa的混凝土,但实际强度C15混凝土比15号混凝土大。混凝土强度取值不同,这一点在设计中是要注意的。

2.2钢筋的强度

两规范中,钢筋的标准强度取值是一样的,都采用钢材的废品限制值作为取值依据。但钢筋的设计强度取值不一样,GBJ10-89中以标准强度值除以材料分项系数作为取值依据,而TJT023-85中设计强度取值与标准强度取值是一样的。这样,相同的钢筋等级,TJT023-85中钢筋的设计强度取值大。

3荷载取值的差别

两规范中荷载分类与取值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容易混淆。在荷载效应组合中有一点差别,应注意。GBJ10-89中,荷载效应组合时,既有荷载分项系数,又有荷载组合系数,要区别开来。TJT023-85中只有荷载分项系数。

4构件计算的差别

两规范中在构件计算上,尽管依据的原理、计算假定、计算模型基本一致,但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是有较大差别的。构件计算是关系到设计结果的最重要的一环,值得重视。限于篇幅,只以正截面受弯和斜截面受剪强度计算为例看计算上的差别。

4.1正截面受弯强度计算

两规范在计算假定上就有差别。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取值,TJT023-85中为εu=0.003GBJ10-89中εu=0.0033。在等效矩形应力图形中,TJT023-85取γσ=Raβx=0.9x。GBJ10-89中取γσ=1.1fcβx=0.8x。由于εu取值不同,两规范中混凝土界限受压区高度有些差别。从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差别上可以看出,两规范中安全储备是不同的。TJT023-85的安全储备大。

下面用算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有矩形截面梁,截面尺寸为250mm×500mm20号混凝土,Ⅱ级钢筋。计算截面处计算弯矩为Mj=15KN.m试进行配筋计算。

4.1.1先按TJT023-85计算。

已知20号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Ra=11MpaII级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Rg=340Mpa混凝土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jg=0.55,材料安全系数γc=γs=1.25。

(1)求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

先假定钢筋按一排布置,钢筋重心到混凝土受拉边缘的距离a=40mm,则有效高度h0=(500-40)mm=460mm由

解得X=133mm<ξjgh0=0.55×460=253mm。

(2)求所需钢筋数量Ag,由RgAg=Ra·bx,得

Ag===1076mm2

(3)验算最小配筋率μ===1%>μmin=

0.1%,满足规范要求。

4.1.2按GBJ10-89计算

C20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fcm=11Mpa,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310Mpa混凝土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0.544

(1)求X有Mj=fcmb×(h0-)得115×106=11×250×(460-),解得x=(1-1-)h0=102.3mm<ξbh0=0.544×460=250.2mm满足要求

(2)求As由Asfy=fcmbx得As=fcmbx/fy=(11x250×102.3)/310=907.5mm2>μminbh0=0.15%×250×460=172.5mm2

如果扣除由于20号混凝土与C20混凝土之间强度取值的差别,20号混凝土按GBJ10-89,fcm=11×0.95=10.45MPa则x=(1-1-)×460=108.5mm,As=(10.45x250x108.5)/310=914.4mm2

从上述计算中看出,按TJT023-85比按GBJ10-89钢筋用量多17.7%。

4.1.3受弯构件斜截面强度计算

在斜截面强度计算中,两规范都是根据斜截面发生剪压破坏时的受力特征和试验资料所制定的。但两规范在计算公式表述上及计算结果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TJT023-85中,斜截面强度计算公式为:Qj≤Qu=Qhk+QW,其中Qhk=0.0349bh0(2+p)RμkRgk,Qw=0.06RgwΣAwsinα,式中Qj:根据荷载组合得出的通过斜截面顶端正截面内的最大剪力,即计算剪力,单位为KN;Qhk:混凝土和箍筋的综合抗剪承载力(KN);Qw:弯起钢筋承受的剪力(KN);b:通过斜截面受压区顶端截面上的腹板厚度(cm);h0:通过斜截面受压区顶端截面上的有效高度,自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cm);μk:箍筋配筋率μk=nk·ak/(b·s);Rgk:箍筋的抗拉设计强度(Mpa),设计时不得采用大于340Mpa:R:混凝土标号(Mpa);p斜截面内纵向受拉主筋的配筋率,p=100μ,μ=Ag/bh0当p>3.5时,取p=3.5;Rgw:弯起钢筋的抗拉设计强度(Mpa);Aw在一个弯起钢筋平面内的弯起钢筋纵截面面积(cm2);α: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线的夹角。

上式中工作条件系数、安全系数均已记入。公式的适用条件采用上限值和下限值来保证。上限值要求截面最小尺寸满足Qj≤0.051Rh0(KN)。满足下限值,Qj≤0.038R1bh0(KN)可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式中R1:混凝土抗拉设计强度(Mpa)。GBJ10-89中,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V≤Vu=Vcs+Vsb其中Vcs=0.07fcbh0+1.5fyv(Asv/S)h0Vsb=0.8fyAsbsinαs当为承受集中荷载的矩形独立梁,Vcs=0.2/(λ+1.5)fcbh0+1.25fyvh0,式中V:构件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设计值(N);Vcs:混凝土与箍筋的综合抗剪承载力(N);Vsb:弯起钢筋所承受的剪力(N);b:矩形截面的宽度,T形截面或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h0:通过斜截面受压区顶端截面上的有效高度,自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mm);fc: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Mpa);S:沿构件长度箍筋间距(mm);fy: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Mpa);Asb:在一个弯起钢筋平面内的弯起钢筋纵截面面积(mm2);αs: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线的夹角。

公式的适用条件也是采用上限值和下限值来保证。上限值要求截面最小尺寸满足V≤0.25fcbh0当为薄腹梁,V≤0.2fcbh0。满足下限值V=0.07fbh0,可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公式的表达形式不同,各物理量的单位也不同。

下面以实际例子看看计算结果上的差别。

已知T形截面简支梁,25号混凝土,纵筋采用II级钢筋,箍筋采用I级钢筋,计算截面的计算剪力为416.27KN受拉区有2Φ32的纵筋,保护层厚30mm。进行腹筋设计。

下表是根据两规范进行的计算比较。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3

1腐蚀混凝土结构的因素:

1.1素混凝土结构

素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是水泥、砂、石和水。影响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为碱-集料的反应(混凝土中碱含量超标,暴露在水或潮湿环境使用时,其中的碱与碱活性集料间发生反应,引起膨胀)。

1.2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是混凝土与钢筋的复合体,它的腐蚀形态可分为两种:一是由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足,其本身被破坏,同时也由于钢筋的、腐蚀而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二是混凝土本身并未腐蚀,但由于外部介质的作用,导致混凝土本身化学性质的改变或引入了能激发钢筋腐蚀的离子,从而使钢筋表面的钝化作用丧失,引起钢筋的锈蚀。从化学成分来看,钢筋的锈蚀物一般为Fe(OH)3、Fe(OH)2、Fe3O4·H2O、Fe2O3等,其体积比原金属体积增大2~4倍。由于铁锈膨胀,对混凝土保护层产生巨大的辐射压力,其数值可达30MPa(大于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使混凝土保护层沿着锈蚀的钢筋形成裂缝(俗称顺筋裂缝)。这些裂缝进一步成为腐蚀性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速了钢筋的腐蚀。钢筋在顺缝中的腐蚀速度往往要比情况快,等到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开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保护层则开始剥落,最终使构件丧失承载能力。

影响混凝土中性化(包括碳化)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混凝土的密实度,即抗渗性能。混凝土愈密实,即抗渗性能愈高,则外界的气体只能作用于混凝土表面,向内部渗透比较困难。影响混凝土密实度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单位水泥用量。水泥品种对混凝土的中性化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品种的水泥,因其掺合料的品种及含量不同,水解时生成的碱性物质数量不同,使混凝土的中性化速度也就不同了。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熟料含量多,掺合料的含量一般不大于15%,其碱度比其它品种的水泥高,中性化速度相对的要慢。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由于掺合料中的活性氧化硅与水泥熟料中水解时产生的氢氧化钙结合,从而降低了混凝土孔隙中的液相碱度,加快了碳化或中性化的速度。

1.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除了具有普通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外,由于采用高强度钢筋和钢筋在高应力条件下工作,所以可能发生应力腐蚀和钢材的氢脆。

1.3.1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是钢筋在拉应力和腐蚀性介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脆性断裂。这种破坏与单纯的机械应力破坏不同,它可以在较低的拉应力作用下破坏;这种破坏又与单纯的电化学腐蚀破坏不同,它可以在腐蚀性介质很弱的情况下而破坏。

腐蚀性介质与钢筋作用,在钢筋表面形成一个大小不等弥散分布的腐蚀坑后,每个腐蚀坑相当于一个缺口,钢筋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形成应力的不均匀分布和应力集中,在缺口的边缘,当钢筋平均应力不高时,其集中的应力即可达到断裂应力的水平,而引起钢筋的断裂。由于缺口的存在,形成了拉应力三轴不相等状态,阻碍了钢筋塑性变形的开展,使塑性变形性能在钢筋断裂前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延伸率、冷弯等塑性指标均有明显下降。预应力钢筋的腐蚀是拉应力与腐蚀性介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腐蚀因素对钢筋断裂的最初形成起主要作用,而拉应力则促进了腐蚀的发展。

1.3.2氢脆

氢脆是预应力钢筋在酸性与微碱性的介质中发生脆性断裂的另一中类型。氢脆与应力腐蚀的机理完全不同。应力腐蚀发生在钢筋的阳极,而氢脆发生在钢筋的阴极区域。氢脆是由于钢筋吸收了原子氢,而使其变脆,所以称为氢脆。钢筋在腐蚀过程中,表面可能有少量氢气产生,在通常情况下,生成的原子氢会迅速结成分子氢,在常温下是无害的,但当这一过程受到阻碍时,氢原子就会向钢筋内部扩散而被吸收到金属内部的晶格中去,如果钢筋内部有缺陷存在,氢原子很可能重新结合成为氢分子。氢分子的生成产生很大的压力,出现“鼓泡”现象。使钢筋变脆。产生氢脆的钢筋在受到超过临界值的拉力作用时,便会发生断裂。硫化氢是能引起预应力钢筋氢脆的介质之一。

1.4纤维混凝土结构

纤维混凝土的腐蚀机理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但纤维的直径较细,且均匀分布,其耐久性相对普通混凝土要强一些。开裂的纤维混凝土构件在潮湿的环境下,裂缝处的混凝土碳化后,碳化区的钢纤维开始锈蚀。有研究表面,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较普通混凝土钢筋的锈蚀减轻,其原因除了钢纤维阻裂作用的影响外,还在于细小纤维在混凝土中乱向均匀分布,从而改变了钢筋电化学锈蚀的离子分布状态,阻止了钢筋的锈蚀。

1.5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及加气混凝土

轻骨料混凝土的腐蚀机理与类型基本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由于大多数轻骨料抵抗气体扩散能力较低,腐蚀性气体较易渗入内部,因此必须控制轻骨料混凝土的密实度。

加气混凝土的显气孔较多,不致密,吸水率高,碳化速度较快,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尚需对钢筋进行表面涂覆保护层,而且加气混凝土表面气孔多,不容易进行保护,所以在腐蚀环境下不宜使用加气混凝土。

2预防混凝土结构腐蚀的办法

对混凝土结构腐蚀预防应针对其不同的结构组成制定不同的办法。

2.1原材料的选择

2.1.1水泥

水泥是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胶结材料。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而形成。水泥石一旦遭受腐蚀,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性能将不复存在。由于各种水泥的矿物质组份不同,因而它们对各种腐蚀性介质的耐蚀性就有差异。正确选用水泥品种,对保证工程的耐久性与节约投资有重要意义

2.1.2粗、细集料

发生碱-集料反应的必要条件是碱、活性集料和水。粗、细集料的耐蚀性和表面性能对混凝土的耐蚀性能具有很大影响。集料与水泥石接触的界面状态对混凝土的耐蚀性有一定影响。

混凝土中所采用粗细集料,应保证致密,同时控制材料的吸水率以及其它杂质的含量,确保材质状况。

2.1.3拌合及养护用水

混凝土拌合及养护用水,应考虑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水灰比的大小很大程度影响混凝土强度值的大小。拌合水应检查其杂质情况,防止影响砂浆及混凝土生成时杂质影响其耐久性。

海水中含有硫酸盐、镁盐和氯化物,除了对水泥石有腐蚀作用外,对钢筋的腐蚀也有影响,因此在腐蚀环境中的混凝土不宜采用海水拌制和养护。

2.1.4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质的物质。

混凝土外加剂的范围很广,品种很多,我国外加剂的品种目前已超过百种,其中包括减水剂、早强剂、加气剂、膨胀剂、速凝剂、缓凝剂、消泡剂、阻锈剂、密实剂、抗冻剂等。

在建筑防腐工程中,外加剂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提高混凝土密实性或对钢筋的阻锈能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实践证明,采用加入外加剂的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腐蚀能力,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技术措施。

但由于外加剂的化学组成,来自外加剂中的氯盐可能使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脱钝,给结构物带来隐患。在进行外加剂选择时需对其中氯盐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做相关实验。

2.2防腐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中性化能力,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大于或等于C25。受氯离子腐蚀或其它大气腐蚀时,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可掺入钢筋阻绣剂。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35,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整体制作,不得采用块体拼装的构件。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4

混凝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的结构材料,但是伴随这类材料的生产研究与应用,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不仅影响到结构的美观,也可能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与耐久性。当裂缝宽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可能危及结构的安全。大量科研和实践都证明了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科学的要求是将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国家有关规范)内。

2.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

混凝土是一种抗拉能力很低的脆性材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当发生温度、湿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时,极易产生裂缝。

2.1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是较常见的原因。

2.2结构受荷

结构受荷后产生裂缝的因素很多,施工中和使用中都可能出现裂缝。如: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预应力值过大等等均可能产生裂缝。而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承受了30%—40%的设计荷载时,就可能出现裂缝,肉眼一般不能察觉,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这类裂缝有的文献称之为无害裂缝)。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中,分别不同情况规定裂缝的最大宽度为0.2mm~0.3mm,对那些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以及不允许开裂的构件上出现裂缝,则应认为有害,需加以认真分析,慎重处理。

2.3设计构造

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2.4温度变形

混凝土是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温度变形,由此产生附加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在工程中,这类裂缝较多见,譬如现浇屋面板上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等。

2.5湿度变形

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会逐渐减小,称为干缩。收缩裂缝较普遍,常见于现浇墙板式结构、现浇框架结构等,通常是因为养护不良造成。

2.6地基变形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造成开裂主要原因是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于地基变形的情况,由于地基变形造成的应力相对较大,使得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

2.7施工工艺

(1)混凝土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灌、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成因。(2)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3)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太大,浇灌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4)混凝土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的关系密切。早期表面干燥或早期内外温差较大更容易产生裂缝。

2.8徐变

混凝土徐变造成开裂或裂缝发展的例子工程中也很常见。据文献记载受弯构件截面混凝土受压徐变,可以使构件变形增加2倍~3倍;预应力结构因徐变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损失,降低了结构的抗裂性能。

3.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在工程裂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段、施工手段来克服的。

3.1材料方面措施

(1)水泥

根据工程条件不同,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强度较高的水泥,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2)粗骨料:适用表面粗糙、级配良好、空隙率小、无碱性反应;有害物质及泥土含量和压碎指标值等满足相关规范及技术规范规定。

(3)细骨料:一般采用天然砂。宜用颗粒较粗、空隙较小的2区砂、对运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所选的砂有害物质及混凝土含量和坚固指标等应满足相关规范及技术规程规定。

(4)外掺加料:宜采用减水剂及膨胀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收缩。3.2混凝土配料、搅拌、运输及浇筑措施

(1)配合设计应尽量采有低水灰比、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投料计量应准确,搅拌时间应保证;禁止任意增加水泥用量。

(2)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车鼓保持在每分钟约6转,并到工地后保持搅拌车高速运转到4至5分钟,以使混凝土浇筑前充分再次混合均匀。如遇塌落度有所损失,可以掺一定的外加剂以达到理想效果。

(3)浇筑分层应合理,振捣应均匀、适度、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3.3设计方面措施

(1)建筑平面造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单,平面复杂的建筑物,容易产生扭曲等附加应力而造成墙体及楼板开裂;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增强整体刚度和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2)正确设置变形缝,位置和宽度选择要适当,构造要合理。

(3)合理地调整各部分承重结构的受力情况,使荷载分布均匀,尽量防止受力过于集中。

(4)限制伸缩缝间距。对体形复杂、地基不均匀沉降值大的建筑物更应严格控制,可以和其它结构缝合并使用。

(5)构件配筋要合理,间距要适当。断面较大的梁应设置腰筋。大跨度、较厚的现浇板,上面中心部位宜配置构造钢筋。主梁在集中应力处,宜增加附加横向钢筋。

(6)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基础设计中可以采取调整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同的地基计算强度和采用不同的垫层厚度等方法,来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7)层层设置圈梁、构造柱,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或减少裂缝。

3.4施工方面措施

(1)模板工程的模板构造要合理,以防止模板各构件间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裂缝;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防止施工荷载作用下,模板变形过大造成开裂;合理掌握拆模时机,尽可能不要错过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即不要错过最佳养护介入时机。

(2)合理设置后浇带,较长的墙、板、基础等结构和主楼与裙房之间等高低层错落处,均应设置后浇带。

(3)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做好温度测控工作,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保证构件内外温差不超过规定。

(5)钢筋绑扎位置要正确,保护层厚度要尽量准确,不要超出规范规定;钢筋表面应洁净,钢筋代换必须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

(6)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复杂地基,应做补充勘探。异常地基处理必须谨慎,尽可能使其处理后的承载力与本工程正常地基承载力相同或相近。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5

1.1结构不合理、性能缺少验证。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同时要考虑多种因素,保证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造价成本,需要将建筑结构从总体至细节进行优化。优化工作多数是将设计图纸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计算分析,适当的加固墙体厚度,常出现缺少对地基承载力的实际考察情况。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规定在中等强度地震时建筑物不会产生高危裂缝,并可通过修补达到预期效果,在发生高强度的地震时建筑物保证结构不出现坍塌。地震发生的几率很小,一旦发生具有极大的毁灭性,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只停留在设计层面,从数据上分析已经达到了国家要求,但各施工地点基层土壤矿物质组成存在差异,松软程度也就不同,缺少验证,真正发生危险时其稳定性很难保证。

1.2结构设计缺少创新。高层建筑结构复杂,设计过程中受多种因素限制,为同时满足多种需求,工程设计师都施行保守方案,缺少创新精神。钢筋混凝土材质的墙体承载能力与结构有很大联系,在剪力墙设计方案中,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基于传统结构进行创新,解决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使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更符合大众审美,减少造价支出。概念设计在结构优化上的运用还受很多施工技术以及设备使用方面的限制,阻碍建筑工程行业进步。

1.3受力分布不均匀。高层建筑上下层的结构是不同的,为保证自身重力不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基层修筑中会应用到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加固底层的同时削弱上层,可减轻对地基的压力,同时建筑物承受风力和地震破坏的能力更强。进行概念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转换层占据的空间和对受力平衡的影响,承重柱满足了承载上层压力的要求,但墙体产生的剪力不能与内部的应力平衡,作用在水平方向时形成了破坏力。概念设计中缺少优化环节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很难保障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4概念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不可脱离实际情况,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对建筑场地进行详细的测量,将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模拟实验,根据测试结果对设计结构进行优化。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对抗震性能的要求,同时在结构上进行改进,应用力学知识,节省建筑过程中的原材料使用。合理修筑剪力墙,结构在成体建筑中起到承重作用,但不能破坏空间整体性,注重格局的设计,将各单元的楼梯间进行分别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可将方案进行更改,保证整体结构统一又各有特点。在楼体外观的设计中加入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元素,使建筑物更具有中国特色。应用概念设计法时加强后期的优化工作,注重从宏观到细致的过渡,设计方案要具有灵动性,应对施工进展过程中的突况工程师要及时进行探讨,对原有结构做出更改,保障施工连续进展。设计测量工作中会涉及到很多变量,对这些数据进行反复测量,确定合理的浮动范围,作为施工开展的有力依据。

2结构选型的问题

2.1结构的超高。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至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2.2控制柱的轴压比与短柱问题。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中,往往为了控制柱轴压比而使柱的截面很大,而柱的纵向钢筋却为构造配筋。即使采用高强混凝土,柱断面尺寸也不能明显减小。限制柱的轴压比是为了使柱子处于大偏压状态,防止受拉钢筋未达屈服而混凝土被压碎。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小,则结构延性就差,当遭遇地震时,耗散和吸收地震能量少,结构容易被破坏。但是在结构中若能保证强柱弱梁设计,且梁具有良好延性,则柱子进入屈服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此时可放松轴压比限值。

3结构计算与分析

3.1计算模型的选取。对于常规结构,可采用楼板整体平面内无限刚假定模型;对于多塔或错层结构,可采用楼板分块平面内无限刚模型;对于楼板局部开大洞、塔与塔之间上部相连的多塔结构等可采用楼板分块平面内无限刚,并带弹性连接板带模型;而对于楼板开大洞有中庭等共享空间的特殊楼板结构或要求分析精度高的高层结构则可采用弹性楼板模型。在使用中可根据工程经验和工程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以最少的计算工作量达到预期的分析精度要求,既不能不分情况一概采用刚性楼板模型,造成小墙肢计算值偏小,不安全;也没必要都采用弹性楼板模型,无谓地增大计算工作量。

3.2抗震等级的确定。对常规高层建筑,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J186-2002)第4.8节规定确定抗震等级,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对于复杂高层建筑还应符合第10章的规定;对于地下室部分,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3.3非结构构件的计算与设计。在高层建筑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建筑美观或功能要求且非主体承重骨架体系以内的非结构构件。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屋顶处的装饰构件进行设计时,由于高层建筑地震作用和风荷载较大,必须严格按照新规范中增加的非结构构件的处理措施进行设计。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6

2加建工程的现状

我国加建设计起步比较晚,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建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我国各地都开展了一些旧房挖潜、改造、加建等工程,并且在上海、重庆、广州、贵阳、昆明等地都将旧房改造工程列入到了城市规划项目当中,颁布了相应的文件与规章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加建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1)由以往的单个房屋加建发展为成片住宅区的加建工程;2)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了加建工程当中;3)轻钢结构加建技术得到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在加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钢结构加建的优缺点

开展钢结构加建工程的时候,具有以下优点:1)节约土地,提高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缩短建设工期;2)因为钢结构的自重比较轻,因此,加建部分的荷载作用对原结构的影响非常小,不需要单独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还可以缩短工期,节省部分施工成本;3)钢结构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在进行加建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空间的优势,降低对原建筑结构的影响;4)钢结构加建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不仅可以对房屋建筑进行加建,还可以对工业建筑进行加建,因此,在建筑加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1)在进行钢结构加建之后,其整体建筑结构就会呈现一种上柔下刚、上轻下重的质量与刚度分布,导致建筑整体性较差,缺乏一定的抗震性能;2)钢结构耐久性较差,在进行加建的时候,需要进行防腐、防火等措施的考虑,这样就会增加一些建筑材料的使用,此时不仅会涉及到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还要考虑原材料的成本问题,因此,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4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钢结构设计

1)楼板设计。在设计楼板的时候,现阶段一般选用的都是现浇灌技术。目前,现浇灌技术是楼板设计中最为常用与有效的方法,在采用此种方式进行钢结构施工的时候,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牢固性与安全性。同时,在钢结构施工中,此种方法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灵活的处理与调整,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楼板设计与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2)梁设计。在进行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国际设计标准与实际设计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钢构设计要求:首先,在进行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截面宽度不会低于200mm,同时宽度与高度之间的比值不要超过4。其次,在梁设计中必然要使用一些钢筋,对其使用钢筋也要进行一定的规定,保证梁结构具有一定的硬度与抗震性能,进而确保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牢固性与安全性。最后,在设计扁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梁中线和柱中线重合,采用双向布置结构。同时对扁梁进行严格的计算与设计,保证其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增强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3)柱设计。在进行柱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截面符合设计标准:通常情况下,柱截面宽度与高度均不可低于300mm,柱直径一定要超过350mm,截面短边与长边的比值不可以超过3,柱纵向钢筋配比不可以低于0.2%等。在设计柱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照以上要求,这样才可以保证柱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增强钢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4)基础承载重量构件设计。在进行基础承载重量构件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建筑负荷、结构形式、施工状况等,加强基础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其达到建筑工程整体设计要求。针对设计不合理、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一定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样才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其工程特点如下:

(1)不需要大的设备、复杂的工艺和较高的技术 ;

(2)虽然建设初期费用增加(原材),但从一定周期来看,其投资与普通混凝土路面相比还要节省许多。

国外的应用与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最初,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首先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纤维材料并开始研究。随后,美国、西欧等国家也相距开始研究应用; 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最近几年来,国外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大量提倡纤维沥青混凝土。

国内的应用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同济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先后对其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20世纪90年代,已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大量关注,并开始引入该技术;最近几年,我国多个省市都开发了自己的纤维产品和纤维添加设备;多个省市开始研究应用,并铺筑了一些试验段,切已证明试验段效果良好。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纤维最佳用量的确定;

2.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技术指标的比较;

3.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分析比较;

4.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比较;

5.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比较;

6.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的作用机理研究。

第2章 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比较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原材料

2.3 马歇尔试验

试验方案:

方案 掺加纤维名称

方案一 不加纤维

方案二 聚酯纤维

方案三 聚丙烯腈纤维

方案四 80%聚酯纤维+20%聚丙烯腈纤维(混合纤维)

原材料 :

沥青:采用山东淄博的道路石油沥青90A ;

集料:粗细集料及矿粉的产地均为新密市;

纤维:采用江苏射阳强力纤维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聚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 。

以上原材料所检项目均符合规范要求.

马歇尔试验试件的成型:

对于常规沥青混合料,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对于纤维沥青混合料,应先将纤维同矿料一起拌和约60s至大体均匀后,再加入沥青拌和90s,最后加入矿粉一起拌和60s,总拌和时间约3.5min,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约增加30s;

添加纤维时一定先将纤维束分散,否则拌和时容易结团,且增加拌和时间;

沥青的温度160℃,矿料的温度为180℃。

在混合料中掺加纤维,并不是越多越好,纤维用量不同,纤维在混合料中的分散型式、有效比表面积以及对混合料的加强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首先应该求出纤维最佳用量。

为此,本试验对掺加不同纤维用量的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纤维材料的用量说明(0.2%~0.35%),纤维用量分别取沥青混合料总重的0.24%、0.28%、0.32%(对每一个掺量,均先求出最佳油石比,在最佳油石比下进行比较)。

聚丙烯腈纤维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指标:

混合纤维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指标: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剂量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也在增加,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幅度变缓 ;混合料的密度变小;空隙率增大;马歇尔稳定度出现一最大值,而流值则随着纤维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纤维作为一种稳定剂,如同填料矿粉一样,需要有更多的沥青包裹在纤维的表面,纤维越多,其总比表面积越大,所以吸附的沥青也就越多;但当纤维用量过高时,纤维在沥青混合料的分散性就要受到限制,可能会产生结团等现象,这样纤维的总比表面积有可能不增加或者增加不大。

纤维剂量较小时,分散较均匀,且有纤维加强作用,稳定度也有所增加;但较大的纤维剂量下,其分散性受限制,故马歇尔稳定度值随纤维剂量增加而增加,到一定值后反而有所降低。流值同沥青用量有关系。纤维的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与普通混合料马歇尔指标的对比:

第3章 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3.1 水损害产生的原因

3.2 浸水马歇尔试验

3.3 冻融劈裂试验

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水存在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膨胀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份逐步浸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对沥青混合料引起冲刷和侵蚀作用,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另一方面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

一般认为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材料方面:集料的岩性,矿料表面特征,混合料的类型,混合料均匀性等多方面。

(2)路面排水影响

(3)施工工艺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了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两种试验方法来比较普通沥青混凝土和不同类型纤维沥青混凝土的耐水害性能。

浸水马歇尔试验: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评价混合料耐水害性能,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将马歇尔标准试件分成两组:一组在60℃水浴中保养30―40min后测定其马歇尔稳定度MS1;另一组在60℃水浴中恒温保养48h后测定其马歇尔稳定度MS2,用残留稳定度MS0= MS2 / MS1 ×100%来表征混合料的水稳性能,MS0值越大,水稳性越好。

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浸水马歇尔试验的操作方法虽然简单,但不能较好的反映实际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的水损情况,为了更有效地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本文又进行了冻融劈裂试验。

同浸水马歇尔试验试件一样,高度为63.5mm。对符合条件的试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个试件。

将第一组试件(标准试件)放在室温下保存备用,第二组试件(条件试件)经过以下方法处理:

a.室温下浸水20min;

b.在98.3kPa~98.7kPa的真空条件保持15min,恢复常压后,试件在水中保持0.5h;

c.对抽真空试件用塑料袋装好,加入约10ml水,扎紧袋口,放在-18℃的冰箱中冻16h±1h;

d.取出试件,在60℃±0.5℃的恒温水浴中保温24h。

冻融劈裂强度比:

第4章 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4.1 高温稳定性分析

4.2 车辙试验

高温稳定性分析:

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高等级沥青路面中主要发生的高温病害多以车辙为主。

车辙致使路表过量变形,严重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轮迹处沥青层厚度减薄,从而削弱了面层及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易于诱发其它病害 。

由于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试验与路面长期使用性能无关,对于控制车辙更是相距甚远,不能全面评价混合料在高温下受频繁车轮荷载作用的变形特性,因此采用车辙(动稳定度)试验作为评价高温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试验条件:

试件用轮碾仪制成300L×300L×50L车辙板 :

a、试验荷重

试验荷重为700N,试验轮与试件接触压强在60℃时为0.7MPa±0.05MPa。

b、试验温度及试件养生时间

试验温度采用60℃(内部温度60℃±0.5℃),测试前试件放入恒温室(60℃±0.5℃)养生不少于5 h,也不多于24 h。

c、试验轮行走距离及行走速度

试验轮行走距离为230L±10L,往返碾压速度为42次/min±1次/min(21次往返/min),试验轮在试件的中央部位,行走方向与试件成型碾压方向一致。

试验结果:

第5章 低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5.1 低温稳定性分析

5.2 低温弯曲试验

沥青混合料面层低温开裂是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各国道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冬季随着温度的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劲度都会明显增大,但其变形能力却会显著下降,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超过混合料的极限强度或极限拉伸应变,便会产生开裂,横向裂缝就是这些因温度而产生开裂的主要形式。

本文研究通过试验测定沥青混合料在-10 ℃时弯曲破坏的力学性质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低温弯曲试验的温度为-10℃。试验加载速率为50L/min。弯曲小梁试件采用300mm×300mm×50mm的车辙板试件切割成30mm×35mm×250mm的棱柱体小梁。一组试验用小梁四根,将试件置于规定温度的恒温水槽中保温45min或恒温空气浴中3h以上,梁式试件支座测点间距为200mm。

从恒温箱中取出试件,立即对称安放在支座上,试件上下方向应与试件成型时的方向一致,安放好位移测定装置,对位移测定装置和荷载传感器进行量程设置和调零处理,开动压力机进行中点加载,同时启动计算机采集测试数据。

第6章 纤维沥青混凝土材料性质分析

6.1 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的影响

6.2 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作用机理

对各指标影响:

最佳沥青用量(油石比):因为纤维的吸附及吸收作用,所以最佳沥青用量增大;

密度;纤维的相对密度均较小,体积也较疏松,且纤维有一定的弹性效应,所以纤维会使其密度值减小;

稳定度: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分散是连续而均匀的,故有不同程度的桥接加筋和阻裂性能,其混合料的抗破坏能力也就得到增强,所以稳定度增加,

流值:纤维使沥青用量增大时,纤维的抗变形能力和吸附沥青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其流值快速增长;

空隙率:纤维加入均要占一定空间,且在纤维的弹性效应作用下,用相同的击实功能击实时,其密实过程受到阻碍,故纤维加入后空隙率均有增大趋势 。

对各指标影响:

水稳定性:因为纤维可以吸附部分沥青,增大沥青用量,从而使粘附在矿料上的结构沥青膜变厚,降低了水对沥青胶浆的侵蚀破坏作用,增强了沥青胶浆抵抗自然环境破坏的能力,使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增强;

高温稳定性:由于纤维对沥青的稳定、加筋和桥接、应力分散与均衡等作用对混合料后期的侧向流动变形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大大地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低温稳定性:由于纤维的增粘,增韧等作用使沥青混合料的抗弯拉强度变大,其破坏时的最大弯拉应变也变大

作用机理:

沥青混凝土是一种靠沥青粘合在一起的散料组合体,可以认为是不承受拉应力的/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主要作用:

分散作用;

加筋作用 ;

吸附及吸收沥青的作用 ;

阻裂作用 ;

稳定作用 ;

增粘作用,提高粘结力 ;

增韧作用

第7章 工程案例

为了验证室内试验的结论,本文开展了纤维沥青混凝土工程应用研究。工程应用选定郑州境的G107线上(K743+566―K743+816)跨越十八里河小刘桥桥面,大约250m的试验段,铺筑了AC-16型混合纤维沥青混凝土路面;

施工后,与普通沥青混凝土相比,路面材料分布更均匀,表面更平整,路面颜色同其他路面相比呈微淡褐色,这主要与纤维加入后对沥青的吸附作用有关。

经过二年多高低温度的交替和行车的考验,2008年4月对该桥路面进行路况检测,试验段表面比普通路面平整舒适,基本没有横缝的产生,且没有明显的车辙现象。在桥两端连接段的普通沥青混合料路段,短短的190m内就有6条横向裂缝,间距约3m~5m,且裂缝全路横向贯通,并有明显的车辙。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1.纤维的用量有一个最佳值。纤维加入太少,其改善效果不够理想;但如果加入太多,则分散程度不好,不但影响改善效果,而且吸附大量的沥青,增加成本。

2.同一级配下,纤维的加入,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最佳沥青用量增大,且最佳用油量随着纤维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情况下,在最佳纤维用量时,沥青混凝土的最佳沥青用量较常规时增加0.25%左右。

3.随着纤维的增加,马歇尔稳定度出现峰值,而流值则单调增大。在最佳纤维用量时,马歇尔稳定度有明显的提高,而流值也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4.纤维密度较小,且有一定的弹性效应,所以纤维加入后,在相同击实功下,沥青混合料的密度变小,空隙率变大。在实际施工中,应增加碾压遍数,以确保沥青混凝土的密实度。

5.纤维的加入能有效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

6.聚丙烯腈纤维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聚酯纤维的改善效果,但聚丙烯腈纤维的单价也较高,从经济技术统计综合指标来看,将两种纤维混合加入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望: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8

2、建筑结构加固的重要性

(1)建筑结构的加固与修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建筑的修补主要是对建筑物外观进行修复与改进,使其从外观上更具观赏性。而建筑结构加固则是对老的建筑物内部结构因老化问题以及人为原因所造成的问题、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结构损伤问题等进行稳固性处理,从而使建筑物的安全系数提高。

(2)建筑结构加固时对所需材料的使用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建筑企业的成本。虽然建筑结构加固所使用的材料相比于新建成的建筑物结构材料质量偏低,但就成本而言,建筑结构加固所支出的财力物力成本也远远低于新建成的建筑物结构成本。而从建筑物的稳定安全性来说,则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大大节约了建筑企业的资源浪费。

(3)建筑结构加固更有利于对材料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一般来说,建筑结构加固是在现有建筑物之上采集门、窗等结构参数,然后通过所采集的参数对加固材料量进行分析设计,并制定出最合理的加固技术措施,从而在材料更可能少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建筑的结构安全。

3、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

根据建筑结构的不同,其加固方法也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混凝土加固法,顾名思义,所谓的混凝土加固法主要是采用混凝土材料及其它材料混合而成的。在混凝土加固法中又包括了:加大结构截面积的加固方法、结构外包钢材料加固法、预应力混合结构加固法、粘钢式加固法、改变建筑结构的承载及传力途径的加固法、全焊接补筋式结构加固法、碳纤维混合物质结构加固法,喷射式混凝土补强结构加固法以及局部结构加固法等。

(2)砌体结构加固立法,也就是用修补结构外侧的方式进行堵塞式加固。砌体结构加固方法又分为:钢筋水泥混合砂浆式结构加固法、扩大结构截面积加固法、扶壁柱式加固法、外包钢筋加固法以及外包钢混凝土混合加固法等。

(3)钢结构加固方法,此类方法也是高层建筑结构加固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钢结构加固法主要是采用改变建筑结构计算参数,加强结构连接和扩大结构截面积等方式进行加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钢结构对建筑进行加固时,必须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及加固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加固方式,以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能达到最高。

4、建筑结构加固的施工技术

要建筑结构加固中,主要是采用混凝土加固方式,其主要的施工技术如下:宋良瑞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1)托换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所谓的托换工结构加固是混凝土加固方式中一种综合性的加固技术,它主要是对相关结构以及建筑的上下结构、顶升与废弃结构的拆除等进行技术处理,是建筑结构加固或改造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另外,托换式结构加固法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对建筑正常使用及人均正常工作生活不会带来太大的不便之处。然而托换式结构加固施工也是一项要求技术含量较高的施工项目,因此,在施工中必须由专业性及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都较强的人员来完成,以最大限度保障建筑安全性。

(2)植筋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所谓的植筋式结构加固技术就是指在建筑中利用钢筋植入法对结构进行加固。因它对混凝土混合结构的要求较为简单,且操作较为灵活,因此常被用于建筑结构的连接及锚固中。在植筋式结构加固施工中,可以植入普通的混凝土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的锚筋。在施工技术中具体需用哪种钢筋进行结构加固,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特性以及结构的分布来确定的。

(3)裂痕修补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所谓的裂痕式结构加固技术主要是指在加固中根据建筑结构裂痕的大小及发生裂痕的原因、性状等对结构进行堵塞式修补加固施工,从而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以及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固和安全性。裂痕式结构加固法主要应用于建筑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修补加固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因外界受力不均等问题所产生的建筑结构裂痕,单单只用裂痕式结构加固技术施工是不能达到加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的,必须要在裂痕式结构加固技术施工的同时采用其它加固技术措施进行结构稳固,以保证建筑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4)碳化混凝土修复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所谓的碳化混凝土修复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内碱性物质的恢复达到建筑结构加固的目的。该技术主要是以增强混凝土结构阻抗能力为主,从而使建筑结构中混凝土因碳化物质所造成的钢筋等腐蚀情况得到改善或抑制。

(5)混凝土表面处理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所谓的混凝土表面处理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主要是指通过采用各类方式对混凝土表面的腐蚀性物质进行清理,以确保结构的坚固性。此类方法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加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混凝土表面处理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主要有:各类化学方式、喷砂方式、机械方式、射水方式以及真空吸力方式等,使其对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各种酸碱性腐蚀类附着物进行彻底的清除。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使用安全性。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9

2高层建筑质量管理应注意的事项及对策

2.1高层建筑质量管理要求

2.1.1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一项全面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全过程和全员管理的特点,即全面计划管理。结合高层建筑规模大、基础埋置深、层数多的特点,精心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计划管理能更有效地推进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2.1.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项工作的总称。由于现阶段市场经济,建筑市场为买方市场,建设方多采用分包,故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多家同时施工,建筑由立项至竣工周期较长,有时由多个单位组织完成。只有统一协调,分工合作,才能建立起保证体系,确保建筑产品的全部功能质量。在建筑施工中,为确保工期质量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素质,从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对工程质量明确目标,施工过程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做好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坚持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保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建立各种台帐,使不符合项具有可追索性。

2.1.3材料质量管理所有进场材料及时验收,经项目部技术人员、材料员、专业监理工程师共同检查验收,严格控制,保证所有进场材料数量足、质量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实行见证取样。对进入场地的原材料及时复试检测,未经复试或复试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对大型设备如塔吊、混凝土泵等应实行报验制,符合要求方可使用。设备要有专业人员操作,并定期检查,以确保工程按时开工以及施工质量要求。选用符合标准的配套机电设备、配件和供应商的原材料,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2混凝土强度控制强度主要是指混凝土的强度,高层建筑混凝土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影响因素明显,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的可能性大,严重的话甚至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因此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是高层施工中的重中之重。混凝土强度控制问题应从以下角度出发:

2.2.1严格控制配比工程施工前期,均要按设计要求设计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科学设计配合比,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配合比在确保混凝土强度及规范要求条件的同时还应便于施工,即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保水性。级配确定后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能够一致是混凝土强度控制的关键。因此,配比设计生成后必须要在施工管理中严格控制配比,同时在实际的管理中建立完善的配比监管和审核制度,做到专人专管,未经现场技术负责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改变配合比。

2.2.2养护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进行浇注和施工。为某高层建筑基坑中基础泵送混凝土施工的情况,泵送混凝土的优点是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艺化和专业化的施工水平,节能环保。实际应用过程中某些工程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混凝土强度下降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养护措施和养护时间不足。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要有专门的制度严格控制养护措施和养护的时间,做到定人、定时、定方法养护。

2.3高层建筑裂缝的控制骨料凝固过程中产生微观的裂缝是必然的,对于裂缝可以分为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施工时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可能产生裂缝,从质量角度考虑,高层建筑施工中应尽可能避免。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一般的控裂方法有:

2.3.1“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待底部砌筑7d后补砌挤紧,防止干砌式砂浆不饱满;合理分缝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处合理设置施工缝,分层浇捣等。

2.3.2“抗”的措施

(1)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

(2)选择良好的级配砂石,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

(3)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4)现浇板中的线盒置于上、下层钢筋中间,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对板面为单层双向钢筋时,暗敷设线管上部加设构造措施,防止线管处沿线管产生裂缝。

(5)采用二次抹面工艺,对现浇板面在混凝土捣固完成后,由于泵送混凝土坍落度较大(通常为100-140mm,为便于施工有时达到180mm甚至更大),初次捣固成形后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沉陷”,出现沿面层钢筋长向裂缝,或在粗骨料较少区域产生较大“沉陷”出现裂缝,故应采取二次抹面。一般在混凝土初凝至手按存在压痕时二次抹面。

2.3.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的防控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十分重要。减少收缩是早期浇筑的混凝土的防裂根本,这里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因为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引起较大的收缩,再加上受到内部约束的作用,这样就会导致开裂。另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水化热的情况集中和同时出现。在养护过程中应时时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对于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气温差宜控制在25℃以内,否则温差过大就会产生混凝土裂缝。总体上看,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还要结合实际的施工环境和进度,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

3工程质量控制

3.1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落后存在的问题首先,发现异常时未采用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来分析控制,仅单独处理这一工序的问题,缺乏全局整体性。其次,在项目的各阶段缺乏非常明晰的质量控制目标,部门之间联系较少,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弱,控制过程和方法落后。

3.2关键点的控制①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对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检查。②对于在施工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要多方参与,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研讨,根据专家意见合理确定最优施工方案。③监督、检查、记录和统计实施过程,完成对项目质量的各种记录,及时完成各种检查表格绝对避免事后补填的造假行为。④分析质量问题的原因,这需要掌握关键工序和控制点的质量判断方法,掌握常见的质量通病和事故产生的原因,并能确定整改和预防措施。⑤采取补救和改进质量的措施,使用合适的方法,纠正质量缺陷,及时排查引起缺陷的原因并纠正,以防止再次发生,应确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⑥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不断改进项目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质量,应从已完的项目中寻求项目过程质量的改进经验,应建立信息系统,收集、分析项目实施期间产生的信息,以持续地改进。

3.3明确的质量控制目标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否则就失去了控制的意义。在项目质量控制中,根据控制对象、控制范围的不同,有若干控制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其相应的控制目标。例如,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混凝土强度控制子系统,其控制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和混凝土施工工序质量,以达到保证混凝土强度满足质量要求的目的。

混凝土结构论文例10

2施工管理

2.1原材料质量控制

第一步,当水泥原料等相关材料还没抵达施工现场前时,其相关负责专人一定要仔细查看并核对的材质证明及具体数据等,尤其在收货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铅封方,若无可拒收拒用;然后,现场管理人员必须遵循严格的检查标准,并全面整体的复检原材料,在进行对主要原料检验时,可以通过预先,批量、抽样三种检验方式相结合可以提高其检验频率。可以坚决保证不让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进入到现场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里:第三,对于相关材料减水剂进行基本的检验之后,随着现场施工进度的推进情况,依然要定时定期通过对混凝土对比试验这种方式来对减水剂挥况做具体评估,与此同时对水泥适应性波动进行跟进性计算,有必要时还要合理调整优化混凝土和减水剂的配合比。

2.2模拟试验

在整个木工程施工环节之内,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以6×102mm~6×102mm区间作为设计标准区间,坍落度2.3×102mm~2.4×102mm区间作为设计标准,为了使得上述指标达到满足,当混凝土经过出厂检测后并符合检查的合格标准后应该没有延误的将混凝土送至施工地。与此同时,现场施工人员要尽早提前半个小时抵达现场,以便对模拟施工方做好具体的准备。

3自密实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管理措施

3.1钢管的安装以及质量验收

在安装钢管柱之前,需要完全清理柱内存在的杂物和养护水等,在对钢管柱进行安装时候,一定要密封处理钢管柱的上口,如在其上口盖上塑料布等方式可以进行密封,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无积水或者杂物的进入管内。同时,要安排专人严格控制轴线方向,严格控制钢管上卜管口错位偏差值,当一切安置妥当自检达标后,可上报监理人员并让他们验收。如果验收结果未达到相关验收标准,那么便不能投入使用到则接下来的施工工序里。

3.2施工前的混凝土检查

在自密实钢管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当中,只有对混凝土的扩展、坍落度做好严格严密的控制工作。如此才能保证实现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的最大化,故而,专人工作时应在混凝土原料在运输至施工现场前时,需要对每一辆装载混凝土车要认真的检查并记录,即使是卸料时候,也要再次进行复查。本工程所用为C100强度等级混凝土,总7次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浇筑,实测坍落、扩展度都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另外和易性优势体现的也比较显著。

3.3设置浇筑孔

在钢管内隔板上面所留设的混凝土浇筑,要求孔径设置不得小于200mm<=,以此来确保混凝土的顺利浇筑。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内隔板的四个拐角位置设置透气筑气孔,要求孔径设置为25mm,并且将透气孔设置在与管壁相间隔大约100~200mm的位置处,提高透气效果,避免出现混凝土气泡大量聚集在内隔板下面的情况,以此来提高节点位置处的混凝土浇筑质量。在该工程中,钢管内隔板上就留设了孔径为300mm的浇筑孔,并且四个拐角各设置了一个孔径为25mm的透气孔,与管壁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了100mm。

3.4浇筑工序

在工序实施中,由于其自由下落高度超过其允许浇落范围外,即使是自密实混凝土时粘聚、抗离析性很好的情况下,但过大的下落高度会很容易使其产生离析分层,所以自由落下高度最好控制在6m以内,6米以内是一个规定的允许区间。据了解如果浇筑大于12m长柱时,会对长柱进行两次浇筑,同时在每次新柱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浇灌一层厚度为100~200mm的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水泥砂浆,以免自由下落的混凝土骨料产生弹跳而离析。浇筑过程中可采用敲击钢管来检查浇筑面高度和浇筑的密实度,同时敲击也有利于混凝土气泡的排出。在浇筑到标高后,待混凝土扩展、密实、气泡排出稳定后,在初凝前,检查浇筑完成的混凝土面有无浮浆。若有,需将其舀出。同时,在自密实混凝土浇灌中和浇灌后,严禁采用任何形式的振捣。

3.5施工缝的处理

根据此前施工的实践经验而言,因为钢管柱在拼接环节中,柱内凝土灼伤反应有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合理的处理施工缝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通常而言,本结构施工缝大多在柱的连接位置3×102mm管口以下设置,之后在进行拼接第二节钢管柱前,应重复对第一节对柱内部清理的措施对第二节进行处理,此后将凿除管内的浮浆,并用清水冲洗其表面。

4自密实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检验管理

从钢管混凝土难以直观查看混凝土质量存在的特殊性,通常以铁锤敲击钢管的方法对其密实度进行检查。在对重要建筑物进行检查时,需要运用超声波对其重要构件或部位等予以抽检。通过超声波检测取得超声参数后,用此参数来做标准,再比较自密实钢管混凝土所测得的结果,由此来判定管内土的实际质量状况如何。该工程在各节层上各抽取一根,总的测了19根。经检测后,其提出检测结果,并对每根受到检测柱的混凝土性能给予判断。最后,该工程所测结果都全部达到验收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