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1 04:18:58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1

一、总体目标

1、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起“分组学习,小组竞赛”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切实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

二、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一)小组建设

1、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

(1)成立学习小组,以月考和期末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平均分成N小组,每组六人,按组排序,按序排座。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

(2)、明确小组长职责: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起到组织和监督的作用。

(3)、组内科学建设: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每个成员都给分配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方法一:将小组分为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方法二:依据学科将小组成员分为不同的学科组长,在上某学科时,班级学科班长做好发言记录。小组的学科组长也要组织、记录等,组长监督并协调。小组学科组长将记录结果上报学科班长,学科班长核实记录情况,并上报当天班级值日班长,做好统计。方法还有很多,结合实践,灵活运用。我们鼓励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可采用计分的形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自主学习、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组织。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组间、组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争活动,实行不同等级的计分制。

(5)、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日记,每日填写。加强学习小组的考核评价,实行组间量化管理办法。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7)、班内每天设一位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当),负责统计班内当天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每周设一位值周班长(由各班干部担当),负责统计班内一周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

2、学科学习科研小组:

(1)、成立学科学习科研小组,成员由科任老师、学科班长、各组的学科组长。

(2)、每周召开一次科研小组研讨会,学科班长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反馈同学们在近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达成解决办法。

(3)、在课堂上帮助B层、C层同学解决疑难问题,主动展示、点评、质疑和拓展。

(4)、在课下检查各小组笔记本的整理、典型题目本的整理,组长负责协调每天各科的作业量。

(二)

学案导学

1、教师备课变“教案”为“学案”

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编写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学案设计要符合学生自学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为学生设计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关于学案设计的格式,可参考其他学案执行。

2、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主导

学案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生的学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睛,学生的“学”与老师“帮”协调互补,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而有实效。

3、学习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学案教学,学生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依据学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的学习。

(三)逐步完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型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明晰目标、学案导航、释疑解难、点拨提高、当堂训练、反思提高六个环节。

明晰目标是教师每节课必须首先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学案导航就是教师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编写成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模块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

释疑解难是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记录员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并找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

点拨提升是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学生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法,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当堂训练是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

反思提高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并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2月10日——2012年2月26日)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2、组织教师学习“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各教研组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

3、制定出《抱龙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2月27日—2012年3月18日)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编写学案,逐步完善我校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针对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指导、组织教师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索活动。全体老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3、实行课堂反思制度,任课教师每堂课后要有短小的课后反思和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改成败,纠错扬优,使教改走得更快、更好。

4、建立学生成长日记,记录学生每一天的自学情况。各班安排专人检查。

5、收集整理好各项过程资料,整理好各项档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19日—7月)

1、全面实施“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诚邀教研室领导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指导。

3、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及成绩。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

长:刘

副组长:张雪冬、董慷

员:梁海山、芮青城、高震、兰宗国、魏超华

潘之业、杨振峰、申斌、魏华飞、张梅英

2、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着力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认真参加各年级组织的或积极自发地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教学活动,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采取课堂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教师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2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三、培训内容

1.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2.各学科新课程标准。

3.自贡市教育局关于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课程改革效果评价意见。

4.蜀光绿盛实验学校课堂模式改革实施意见。

5.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四、培训目标

学校通过课堂模式改革教师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时代意义,明确市教育局、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掌握学校课堂模式改革的整体框架,有效开展课堂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形成学校课堂模式教学特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培训形式

(一)校本研训

1.开展新课标学习与解读培训

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针对年级、学科教材内容,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课标主要和重点变化,把握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各教研组要落实课标学习内容、时间、主讲教师,开展学习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2.开展课堂模式改革教学研讨活动

教科室、教导处制定课堂模式改革教学研讨展示方案,学校为教研组提供课堂展示平台,开展间周一次全校性课堂模式改革研讨展示课,供全体教师观摩、学习、研讨。各教研组、备课组结合学校课堂模式改革意见,针对本学科实际,组织教师积开展组内加课堂模式改革教学研讨展示,认真开展观课、议课、研讨活动。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3.开展学科主题课型构建活动。

各教研组要针对学科主题课型特点,在学校课堂模式构建的整体框架下,积极探索学科主题课型(如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计算教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等)的教学方式,形成可操作、高效益、可推广,相对成型的主题课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课程能力。

4.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模式改革心得体会交流活动。

学校利用教师业务学习、假期培训时间,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心得体会交流,分享课改经验与得失,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专家引领

1.邀请名师、专家到校指导。

学校结合课堂模式改革的实际,适时邀请教学名师、课改专家、教育名家、管理专家等到校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课改诊断、课程示范等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

2.选送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培训。

学校为教师外出培训提供外出培训机会和保障,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级教育教学专业培训,开展外出培训教师心得交流、培训汇报展示课、专题讲座、指导教师等活动,实现培训资源共同分享、专业技能共同提升目标。

3.开展名校联姻活动。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共同体活动,开展名校零距离接触活动,让教师与名校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对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快速转变。

(三)队伍建设

1.实施蓝青工程

学校开展绿青椒工作室、青年教师结对、影子培训等蓝青工程工作,通过活动载体,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师德;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快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快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能。

2.实施名师工程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3

(一)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学困生”。

(二)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配合导学案树立“先学后教,合作高效、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观念。

(四)授课中体现精讲多练。对于难懂的,教师要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一堂课学生训练支配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等,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借鉴五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达到课堂操作的基本要求。

“五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以探究为主翼,以发展为主题”的理想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

“五环节”即“导、预、探、练、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好的导课设计,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里因科目、课型不同,采用复习旧知、迁移类推、谜语、儿歌、讲故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预:预习反馈,找出问题。预习因教学内容不同分课前预习和课内预习两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师都要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师课内检查预习情况,找出哪些问题学生会,哪些问题学生不会。做到心中有数,为精讲做准备。

探:尝试探究,点拨升华。对找出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来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对好的做法和困惑之处可以用口头、板书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集体学习探究。

练:练习展示,巩固新知。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练习,有坡度,有密度,有难度,拓展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设计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实践练习的形式,在小组内展示或部分板书展示来进一步巩固新知。

测:课堂作业,达标测试。把作业权还给学生,师生都减负,要求各年级段不超过10分钟的作业时间。教师批改一般执行一、二年级当堂批改,三、四、五年级当堂做完。

三、操作流程

(一)连片教研促集体备课:

每两周乡镇小片区内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成员带着自己的先周备课参加片区内组织的集体备课,同级部同学科的老师根据自己备课的体会谈对该课的理解,观点,设计思路和方法等。特别是重难点如何突破,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作充分、全面的估计。备课组成员之间互评教案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思路。同时确定好授课人员。

(二)每月进行一次全镇的集体备课、上课、评课。备课组成员由一人执教公开课(同一备课组成员之间进行磨课),其他人听课,在整个听课过程中,看老师如何突破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度及对授课内容掌握的程度,集体备课的内容在课堂上是否得以体现。课后授课教师先谈课堂的得与失,提出改进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评课,针对课堂的方方面面表达真实的想法,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思考自己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目的一是集体备课中注意的问题是否避免,重难点的突破方式运用是否到位,是否关注了学生?二是从听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上课时,哪些是成功的地方,我要与人共享;哪些是失败的地方,我该如何改进。在这种“讨论—上课—反思评价”中,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观摩、学习机会,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指导督促。每次集体备课时间,教研室人员分工到各备课组去指导,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参与展示课和评课反思活动,与大家同磨同研。每个片区的活动情况每月总结一次,若遇上大型教研活动,被推出的优质课酌情奖励。全体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主人翁精神,合作研讨,集中群体智慧,扬长避短,教研室要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特长,不断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五、措施保障

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全面提高我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一)各单位要成立由业务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成员及语、数、外教研组组长为组员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督促实施。

(二)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校公开课、推门听课、连片教研、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三)形成“实践、反思、提高”的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学习效率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提升”的过程,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4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就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理论,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工作。今年,潍坊市教科院倡导开展“三四五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验,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领导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将改革精神传达给广大一线教师,组织大家学习有关知识,深刻理解理论实质,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我们是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的:

一是培训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校利用暑假时间,历史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经验,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观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对新型课堂教学的认识。

二是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培训广大一线教师,以点带面,辐射一片,以骨干带动全体,使广大一线教师都理解最新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充分认识到新课堂该怎么教,了解教师在新课堂中的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到自主互助型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好处,为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正确理解“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科学规划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组织“三四五模式”课堂教学实验工作,我们还派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进一步学习、理解改革精神和操作方法,观摩了实验课,加深了理解和认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教研组研讨等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创建新型课堂,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专家们曾经说过,新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论武装了我们的头脑,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思想准备工作。

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实践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反复磨练,才能见效。因此,学校把一切教学工作的落脚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围绕“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首先是教研组研讨。学期开始,我们就组织各个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研究制定各学科教研计划,排定教研日程,积极做好了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然后,按照教研日程安排,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广大教师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分别陈述了自己的改革经验和具体做法、意见,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具体讨论了“三四五模式”的实施方案,实验步骤,交流了各自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做好了思想准备,制定了实施方案,保证了“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验的切实开展。

其次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学校规定各教研组分别制定课堂观摩研讨计划,规定每个一线教师每学年讲授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参加听课观摩,听课以后由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成员集体评课,为讲课教师指明优缺点,帮助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家交流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见解,讨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写出评课意见,做好评课记录。通过这种讲课、听课、评课的教学研讨办法,我校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展示自己教育教学风采的机会,得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观摩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提高。

三是反思课堂教学。我校规定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要写出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就像每节课都要备课一样,把反思写进备课本,以教后记的形式反思这堂课的成功点和存在的不知及补救措施,以更好的上好下一堂课。教务处组织人员不定时抽查和定时检查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反思,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以保障课堂教学效益的稳步提高。通过这种反思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重新思考自我反省的过程,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如何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更大的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如何更佳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更充分的发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反思,就是一种再认识,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和再次消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了深刻反省,势必会促进新的提高。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思考,探索,我校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5

【关键词】尽快适应 精心设计 积极探索 认真学习 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同二十一世纪之交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这场课堂教学改革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时至今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区的实验推广便印证了这一点。那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任课教师怎样做才能尽快适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呢?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课改刚开始时,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不适应新的课堂模式,所以需要导学案的帮助。这时的导学案,是‘抓手’、是‘拐杖’,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提高自学能力。”从中可见精心设计导学案的重要性。事实证明,精心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还可以帮助教师尽快适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因为在精心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创造性地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还会探讨交流如何设计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问题。如此一来,在互帮互助、探讨交流中,每位教师便会化解“不适应”的内心焦虑,较快地投入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去。所以,每位教师必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共同精心设计导学案。

在精心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考虑是否走进了“导学案设计的误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各展所长,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教学要求,力求“减负增效”,切实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学案。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导学案的内涵。《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张海晨、李炳亭著)指出:“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深刻理解了导学案的内涵,我们才会创造性地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为我们自身的教学服务、为我们所教学生的学习服务。

在精心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精心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不一定就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很可能会暴露出不少问题来,这时千万不要气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权力、更有资格对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进行改进和完善。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6

二、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差的表现

1.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行不一致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研究可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个人的见解,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主题的选择上也能够和社会期望同步,然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却又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圈圈中。虽然在培训的过程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较好地加以执行,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新课程改革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用于讨论的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有26%的小学数学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2.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疑惑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已经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比较清楚,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无从下手,感觉到很困惑。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大约有84%的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疑惑。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的某些理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很多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易实施,比如,体验式教学实施方法、合作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性教学的执行过程等。

3.小学数学教师无法转变课堂教学的角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属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的被动者转变为了主动者,从而使较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到措手不及,由于在新课标下不存在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由度,使很多教师感觉到无所适从。

除了上述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30%的教师认为学时不足,32%的教师认为课本中的一些案例不适合新课程改革方案。

三、研究过程与和方法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基本内涵

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接受度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学者Punch对接受度的研究表明,影响接受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者Waugh提出了六种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学者李子建分析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课程的实用性、非金钱的成本效益、关心事项、校内支持以及校外支持。

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以本市十三所小学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问卷,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问卷389份,回收率为97.25%,并且利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2,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度。

(1)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

不同教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问卷结果。

问卷上的统计表

不同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各有不同,其中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对新课程教改方案的接受度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相对于0~5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而相对于11年以上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教龄为15年以上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低,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对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接受度的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0.002

(2)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接受度对比情况

接受度统计分析结果

专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比较显著性的差异;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专科和本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能够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新课改革的实施方案,从难度和深度进行调整,从使新课程改革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同时,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给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从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上都更加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际要求,从而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适应度。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7

从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分析中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是建立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是世界性的课题。纵观国际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调整课程目标、改变学习模式、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评价制度等方面呈现出“同一性”。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同性给我们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工作的一条重要启示是,从课程方案的采用和推广的角度看,这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和依据。

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同性并未掩盖各国在知识传统、制度结构、管理模式上的“各具特色”。例如,法国一贯奉行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极力维持广博的课程设置;英国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课程的人文传统厚重;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德语区)一致实行“工作本位”优先模式;大部分国家(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强调“学校本位”。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有各国对传统的适应,又是各国教育改革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结果。这一状况还提示我们,我国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要在适应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超越和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课程传统的一种适应、调整、变革和创新。由于课堂教学系统既有观念传统,又有制度传统和物质传统,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课堂教学系统改革应进一步关注对传统的适应问题。革除原有弊端要适应,创新也要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对于适应性的关注并非“保守”和“停滞不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改革。世界各国成功的改革都是在适应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不考虑适应性的改革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有专家将我国20余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1979-1984年),主要工作是介绍、推广国内外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2.发展阶段(1985-1993年),主要工作是开展系统的教材实验。主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六三”“五四”两种学制的教材,这套教材从1990年秋季起,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验。3.深化阶段(1994-1999年),主要工作是开展新的课程方案、计划、大纲、教材的实验和推广。我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的基本历程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实践的过程,又是课堂教学系统不断适应、重建与发展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相对于以前的若干次课程改革而言,更具深刻性和革命性,它也必将会对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重建与发展提出高要求,寄予更大期望。

通过对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改革与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解读如下一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确定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的重建与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

(一)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

课堂教学系统,它包括物质、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结构、教学物质设施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在改革中要重点关注和研究适应性问题。适应应该是双向的调节和互动,既包含变革旧有的课堂教学系统,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包含新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对原有课堂教学系统惯性的关照。实验教师使用新教材上课以后,对教学不放心,仍用旧教材补课,称之为进一步落实“双基”,这就是不适应的典型例子。

(二)关于课堂教学制度的重建问题

教学制度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观念与思想、物质与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度层面的反思与重建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实现及有效教学物质设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依据英语学习“短时高频”“高复现率”的要求,开展“长短课结合”(短课为20分钟一节)的实践就是一种教学制度的创新。但目前还普遍存在校本制度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呼唤制度创新,包括对班级授课制实施一系列的变革。

(三)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问题

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为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将有效的观念和制度落到实处还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的双向转变,但关键是教师行为的先导性转变。促进课堂教学行为转化首先必须促进学校的成长,要建立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组织,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目前,创新型教研活动缺乏、校本成长有待加强、教师实践与反思相对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转化的障碍。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存在的教师用旧的教法上新课程,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么有实现转化的典型案例,这也说明了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美好蓝图的描绘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课堂教学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课程理想。在分析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描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理想蓝图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行动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

(一)课程改革文本陈述了课堂教学系统寻求变革的原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一项指导课程改革的核心文本为新课堂教学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课程改革“具体目标”陈述中提出的一系列“转变”,将直接导致未来课堂教学整体运行的走向。

1.在课程功能观上,由强调传授知识向强调获得知识过程的转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系统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在课程结构上实施由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向均衡设置,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转变。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原有的繁、难、偏、旧的状况。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讲,新的课堂教学要使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经验发生联系。

4.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参与式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

5.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由甄别、选拔向促进发展的功能性转变。

6.在课程管理体制上,由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转变。基于校本的各类课程的开设将使课堂教学呈现异彩分呈的局面。

(二)课程改革案例展示了课堂教学系统生动活泼的面貌

以下是来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它展示出了课堂教学操作系统的核心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案例一】艺术课程展示了综合课程的魅力。

一位实验教师在教一年级艺术课《月亮和星星》时,展现了如下基本实施过程:出示夜空风景画教师用诗般饿语言描绘图画的意境激发学生想象画中、画外之景教师范唱歌曲《小小的船》学生上讲台作添景画……

【案例二】一堂课和它背后的故事说明了新课程源于学生生活和经验。

一位记者走进武汉中华路小学一(6)班的课堂,在听品德与生活课《祖国真美丽》时发现了一堂课背后的故事。课堂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讲自己旅游的故事。他们拿出自己的图片或照片,给大家介绍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用自己的话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还将从报纸、书刊、电视上看到的祖国景色通过语言或图片表现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

转贴于 【案例三】青岛市实验小学开展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现出新型研究性课程瑰丽多彩的风景。

青岛市实验小学学生写出了《电脑的开发》《走向南极》《汽车的进化》等百余篇研究报告。在做《卤虫的孵化》课题时,学生从“虾米吃什么”的问题出发,通过采访海水产研究院的专家,得知小虾主要靠吃一种叫卤虫的生物长大,由此展开了对“卤虫的孵化”问题的探索。

【案例四】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个性课程的魅力,说明了教师也是课程的生产者。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开设了“海洋科普”校本课程。青岛二中陶艺课也成为学校课程中一道美丽的景观。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和教师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案例五】学生评价的精彩案例让评价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1)艺术档案夹。在音乐、美术、艺术课堂中,学生的习作成为整个学习阶段艺术档案夹的重要档案资料。档案夹既是评价的对象,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2)故事书的分享。每个星期五,学生拿一本故事书回家,教师提出如下要求:看完后和家人、老师、同学讨论,共同分享。将你心里的话写在阅读记录单上,你也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记录单,看看他想的和你一样不一样。

(四)课程改革的理想指引了课堂教学系统不断追求的目标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是在充分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目前课程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方案的实施及推广也作了周密安排。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心****同的课程理想。课堂教学在不断追求课程理想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课程与教学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将不仅仅是传授系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2.师生角色转变带来的师生关系的新变化。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建立互动式的师生关系。师生角色将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将成为自主经历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共同学习的伙伴。

3.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了重新定位和拓展。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性学习的前提下,进一步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上的变化,使学生在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上得到提高。

4.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将因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教材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环节,这使各种与生活、经验、社会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不断生成。学生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主动参与为特征的各种活动和学习方式将不断出现在课堂之中。

5.教学制度发生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种变化。新的教学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将层出不穷,制度变革有力地保证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

6.教学物质设施将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与各种课程学习领域相适应的教学设施、设备、技术、工具不断出现或改进,现代教育技术、新型教学工具、多功能课程资源教室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响应机制的建立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和主要途径。新课程的理想和新课堂的蓝图真正变为现实还必须从教育教学机制上作出一系列的变革,要建立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的响应机制。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有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是整合为一体”的观点,笔者十分认同这一论点。从实施新课程的角度看,整合课程与教学的关键是建立教学对课程的响应机制。在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系统对于新课程作出迅速的改革回应是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应该确立的工作重心。这种响应机制建立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具体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整合机制的响应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把课堂教学设计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师生共同体验课程的过程。只有真正建立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机制,才能从真正义务上解放教师,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实施课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整合机制的建立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层和教学管理层的政策调整,又期待于教师群体自主性的觉醒。

(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响应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中受到空前的重视。与新课程相适应,应通过实践,总结和推广有新意和实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课业学习效果的新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评价的改革和响应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新课程持续的实施和推广。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成长记录册、艺术档案夹等新颖的学习评价方式已不断出现,我们期待这些改革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评价响应机制的建立需要教育政策配套的调整,也需要通过宣传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三)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响应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在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响应方面,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核心。必须着力建立和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师与学生新的课堂行为体系。新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与新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整合化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充分体现发展功能。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要基于教师的实践和反思,要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响应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难得的机遇。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学反思是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主体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作出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深刻批判及考察。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也为教师培训及教学研究建立了新的平台。新型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建立与响应还要求教师资格制度、专业评审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学研究制度作出全方位的改革,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8

随着全省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硬件设施)的均衡并不是教育的真正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推出了“123450工程”。“1”即构建一种模式:构建一种自主、高效的全新教学模式。“2”即落实两个理念:落实“以生为本”的学生观,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3”即抓好三个整合:“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好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4”即做到四个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主讲到导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课堂坐序转变,以小组为单位围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评价方式的转变(由注重教师评价转变为注重学生评价、由注重个体评价转化为注重集体评价)。“5”即实施五个环节:课堂教学主要有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0”即实现课后零作业:通过改革,将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完成,学生课外没有简单重复、机械模仿性的作业,而是利用这些时间做一些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自主补差、阅读、实验、社会调查,等等。

二、行政推动是推进课堂改革的有效保障

改革意味着改变传统。无论是对一个单位,还是对一个个体,真正的改革都要面临阻力。要想改革有成效,不走回头路,就必须有持续的外力支持。因此,学校采取了行政推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思想

从学校层面,县教育局实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一把手负责制”,逐步树立“不抓改革的校长不是好校长”的理念,将改革的成效纳入对校长的目标考核。从教师层面,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先入格,再出格”的要求分层推进,允许学校和教师改不好,但不允许不改革。

2.方案引导

改革过程中,教育局先后制定出台了《高青县教育局关于推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实施意见》《高青县教育局关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全县各个学校推进改革的方向。

3.政策激励

为保证改革持续推进,教育局出台系列相关政策,激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激发他们推进教学改革的热情。比如,将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综合考核之中,考核比重占到25%,促使所有学校都将教学改革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每年度,县教育局对教学改革先进学校拨付奖励性经费5万元。为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育局出台了《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达标实施意见》,要求所有教师三年内必须达标,对于达标教师,在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不达标的取消一切评优资格,凡是不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4.专家引领

为了使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县教研室邀请了多位专家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后请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山东理工大学王素霞教授、市教研室及市教科所等多位知名教改专家点评课堂教学、作专题报告,从理论层面引领教学改革的推进。

5.理论引航

县教研室将各学校、教师推进改革的先进做法和成果及时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与教研员推荐的相关理论文章一起编纂成《教海引航》,供全县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目前,教研室已经编纂《教海引航》六本。

6.活动促进

依托县教研室围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对改革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一是开展校长论坛。推进改革,校长是关键。目前,县教研室共举办了11次校长论坛。每次论坛主题鲜明,围绕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起到了推广经验、统一认识的作用。

二是开展专项视导。自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县教研室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学改革“专项视导”。帮助学校总结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的措施。及时的反馈有效推动了改革,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常规化落实。

三是召开学科研讨会。分学科由教研员定期组织召开学科教学改革研讨会,总结梳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有效做法和问题,通过“学科反馈会”的形式与全县教师进行研讨、沟通,共同制订下一步的学科推进计划。这种及时、有针对性的反馈对于推进学科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是进行达标验收。针对全县所有的教师,对照“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要求先后开展了四次“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达标验收”,层层达标,促进教师主动、熟练地使用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五是组织校际联动。针对推进还不够平衡的现象,县教研室组织以学校为主体开展“专题研讨,校际联动”活动。活动综合性强(包括教师论坛、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家讲座,等等),主题明确,活动主体积极性非常高,效果非常好。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校策划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更实现了管理措施及先进经验的共享,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非常大。

六是组织创新系列评选。县教研室每学年都组织教学改革先进个人、教学改革优质课、优秀“导学案”、优秀教学反思等评选活动,这些评选活动的开展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推进教学改革带来了显著成效

实施教学改革四年多来,我县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已经形成。教师不再独占讲台,而是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让“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学会了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会了主动展示、自由交流、大胆质疑。学生已经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求,真正走进了自主知识构建和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改革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的素养得到了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增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四年来,很多农村中学的教师也走上了省、市优质课评选获奖的舞台,这在改革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五步导学法”的逐步优化,高青县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全县各学科的平均分大幅度提升。2009年,我县的中考、高考成绩均取得历史性突破,较往年有了大幅度进步。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9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如何有效实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地方教材的开发,学校校本教材和课程的日益丰富,迫切需要对三级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为此,2010年,区教委成立了课程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区教科所,负责全区中小学的课程管理工作。

针对三级课程在落实中遇到的困惑,课程管理办公室出台了《怀柔区三级课程管理办法》,将工作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学校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督促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二是引导校长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立足学校优势资源研发学校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三是激励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寻求自主发展,立足课堂改革教学方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与此同时,课程管理办公室按照怀柔区课程开发规划对本区地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组织力量编写《怀柔地理》、《怀柔历史》、《怀柔生物》、《怀柔经济》、《美丽的怀柔》等地方教材,目前已有四册通过北京市地方教材初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怀柔汤河流域人文历史与经济、九渡河人文与地理、怀柔旅游、怀柔影视等内容纳入其中,起到了引导学生爱家乡的作用。

在学校课程的落实方面,倡导以讲义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以选修方式满足学生兴趣,以选择方式体现因材施教,没有考试要求,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补充和完善。这样做的效果是学习内容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选择多样化,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励学生摆脱学习的盲目性,更加自主地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

聚焦课堂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学校校长如何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导力?这是课程改革实施后不断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关乎学校的育人质量,课程实施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取决于校长的课程改革意识、课程改革的领导力,其领导力最终体现在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真正为教师所理解并转化为教学行为。

为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区教委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教委主任、主管主任、责任科室、学校校长的纵向结构,建立课程改革的直接垂直领导关系,强化各级管理者的课改领导力和执行力。区教委先后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计划》、《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地方课程开发建设规划》、《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安排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监控与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统一思想认识。这些文件中明确了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一是课改先进理念的领导,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三维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强化课程实施的育人功能;三是三级课程的有效管理,按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比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四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立足课堂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五是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体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探索有效教学;六是课堂教学和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在课程实施中,我区逐步形成了多个部门服务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局面。区教科研中心中小学教研室配合行政部门负责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工作;教科所组建评价工作小组,制定学科教学的监控、测量、评价工作方案;进修学校办公室承担教师课程理念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电教馆深入学校与教师一起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校长教师的不断反思、自主发展。

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如何建立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一起发展?我们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学科教学指导机制。主要由区教科研中心中小学教研室承担,其任务是对各学校、各学科课程改革进行教学指导、质量监控、教师培训、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信息沟通与交流。具体包括“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辅导,新课程学科实施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视导与情况汇总反馈,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质量评估。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由教科研中心、教科所科研人员承担。依据北京市课程改革质量监控标准,每月对区内各校进行全方位监控,了解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课改的反映,了解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发现典型经验与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例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68-01

【作者简介】陆静,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01)副主任,博士,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三年前,南京市第一中学开启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研究,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努力地追求着教学方式的优化,深度学习的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天,从改变教学方案入手,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的学科课程理解与课程实施已经在南京一中形成了基本共识,以“学历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实现“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课程视角的“学历案”。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系统思考“准备把学生带到哪儿去”“学生如何到达目的地”“学生怎样到达目的地”“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到达目的地”等问题,学历案围绕着一个主题或单元,整w构建课程实施方案。“学历案”结构图表清晰地呈现了教师对课程理解与实施的分析框架,教师按照学历案的要素和关键问题,带着自己的经验去与国家课程文本对话,其过程是深刻的、系统的、科学的、精准的,有助于教师从学科课程的本质上把握认知脉络的,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增长点,其价值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