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和谐社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22

和谐社区论文

和谐社区论文例1

社区文化;和谐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01-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代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社会的基础是社区,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本文将主要从社区文化的意义和发展社区文化的新路径这两个方面展开进行探讨。

1 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意义

社区作为地域生活的共同体,不仅仅具有地理上的意义,更在于人们对其所居住的环境的认同和归属,在于通过共同盛会所形成的共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由此生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在一定的时间区域与空间范围内生成,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受制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孕育与传承又在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得以生存。那么社区文化是社区生命的活力,既可以巩固社区的团结统一,又可以形成和谐一致的社区人格。因此,社区文化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它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社区文化便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的功能体现。可见社区文化对于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1.1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区居民在社区里实现着多样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纯粹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代表社区的全面发展,我们现在要建设的社区是人民安居乐业、富裕美满、互相尊重、身心愉悦、秩序安定的和谐社区。

而在现代社区中,人们的素质差异开始扩大、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邻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相对封闭的单元住房阻隔了人与人的往来,大家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更谈不上亲情与友情。社区成员无形之中成为了单个的个体,孤独而又无助。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重建”现代人心中的共同体关系――心理认同、情感合一、互帮互助,使社区成员重新获得一种凝聚力、归属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社会责任,提升了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动员和社区整合起到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社区的稳定和社区的进步。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意识到社区的发展不能单靠物质的满足,也要明白精神的空虚会给社区的发展带来重大的阻力。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和谐社区的全面发展。

1.2 社区文化建设是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和谐社区必须满足社区居民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升社区居民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居民的收入增长,余暇时间越来越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身心的健康发展正是人们的普遍需求。在当今社会,娱乐和健身在人们余暇时间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形式也丰富多样。而娱乐和健身是社区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功能,愉悦精神和强身健体是社区居民从事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目的。娱乐和健身也不仅是为了强健体魄、愉悦心情,同时也是人际交往、消遣休闲、审美展示、创作表演等精神心理的需要。居民的这些需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为其提供条件的,都要通过繁荣社区文化建设来使其得到满足。首先,通过社区民俗活动、社区文艺活动、社区体育活动、社区培训活动等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其次,社区文化以活跃、生动、具有吸引力的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成员,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融入了社区这个整体,最终契合了温馨和谐的人际交往需求。最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由以前被动地接受社区内举办的活动,到如今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之中。这种主体性的参与不仅需要社区文化的满足,本身也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1.3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人文关怀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现代社会中,无情的市场竞争原则破坏了以往熟人交往的温情纽带。同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弊端悄然显露,如拜金主义、思想道德沦丧、功利主义、社会风气腐败等等,向前滚进的车轮轧过了传统社会中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观念,如认同感、归属感、人际聚合力、公益精神、社会公德心等等。虽然文化生活有开展,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资本服务的对象,是少数人拥有的文化,被现代商业竞争操纵的文化注定会让普通民众疲惫不堪。因此,培育社区成员对公共领域、公共文化的认同,培养一种社会公益精神、奉献精神、慈善精神、互助精神以及朴质真切的情感交流。这些均属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取向。社区文化建设就是旨在培养社区成员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社区成员树立起高尚的精神追求。把社区建设成为舒适、健康、安全、温馨、快乐的生活家园,让社区建设成为一种人性化的追求,让社区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同时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分享与给予的关注,这与和谐社会的追求是相得益彰的。

2 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改革都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充分、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欠缺等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途径是我们搞好社区文化的关键,也是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之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社区文化建设途径。

2.1 社区文化体系的观念层面: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文化发展,必须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理念,并且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与参与水平。社区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蓬勃开展,有赖于社区居民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强化。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上,我们不能狭义地停留在老头老太太扭扭秧歌、练练太极、唱唱戏、打打扑克等消遣解闷的娱乐活动这个层面,而应该跳出来,把社区文化理解成融民俗、文艺、科技、教育、体育、环境、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大文化。不断将社区文化向宽度拓展、向纵深推进,提高社区文化的层次。一是树立社区文化力理念,所谓社区文化力,是指社区文化在社区居民中产生的凝心聚力作用。强化“社区文化力”这个意识,有利于将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转化成社区文化的具体实力和现实水平。二是更新社区文化建设的传统立意,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构成。社区文化的更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之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文化,如道德文化、科普文化、家庭文化、娱乐文化、公益文化等等,同时也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要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意识。社区文化活动中,既包含了历史传统,也包括了流行趋势,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实践都可以导致群体行为,这些文化形式既有益于个人修养,也有益于社会整合。要突出各个社区文化的不同特点,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2.2 社区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完善社区文化设施

社区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的表层,它是由社区里各类基础设施和人工、自然环境构成。社区中的人文景观,如历史文化古迹、典型的建筑等物质实体,显示了社区的精神风貌。社区的布局、区位结构也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社区的文化特征。社区的物质方面是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媒介,展现出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和其他的有用或有趣的信息。社区文化设施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是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设施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原则,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社区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对社区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拓展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投资渠道。通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来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方便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服务。也可以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来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社区文化服务。二是实现社区文化设施的整体共享。宏观上,增加农村社区文化的服务的总量,缩小城乡社区文化发展的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共享。微观上,引导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体系,从而真正实现社区文化设施的整体共享。鼓励各单位向所在社区全方位开放自己的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三是确保社区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利用。社区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一时之需,一旦时效性没有了,就浪费文化设施,我们要切实考虑到文化设施利用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制定长远目标,兼顾未来发展需要,实现社区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利用。

2.3 社区文化体制的制度层面:建立科学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

社区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制度保证。它是社区文化存在的基础和保证,实现着社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是社区居民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科学的管理体制是社区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条件。一是要科学地管理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以法制为基础的文化,建立法制,又要创立出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以营造社区文明环境。二是深化社区文化行政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的调节功能,加强市场监管功能,深化社会管理功能,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立足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三是坚持主管主办的制度,真正落实到谁主管谁来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来提高社区文化管理的效能,完善社区文化市场化的管理,坚决扫除毒害社区居民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安全的市场秩序。

2.4 社区文化体系的行为层面:提高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是要确保各级党政领导树立正确的社区文化观念。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及时研究文化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各级政府要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二是强化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文化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文化理论的学习和文化问题的研究,不断地提高文化素质,努力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专家。三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引导社区居民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创造社区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的节庆和民间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在社区内营造出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和谐社区论文例2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打造城区品牌、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同步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滞后,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底气不足。在城市发展中,文化这种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环境文明城建设等都是在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未来发展的衡量指标当中一定有文化指标。城市社区文化工作是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区不仅需要有繁盛的经济,更需要有强盛的文化。所以,文化品牌建设对增强城区的综合竞争力这种促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扎实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思考与探索

当前,南昌市正处于经济增速、发展增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提出了要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创建国家文明城、创建国家园林城等等这些大背景下,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正逢其时、正当其时,既与上级的要求合拍,也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相辅相成。所以,必须高高举起文化建设这个旗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首先要强调,文化建设不简单的就是文艺活动,要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文化建设。这里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积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很丰富,应拓展开来,最基本的应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读书看报、各类教育培训,也包括邻里关系、家庭和睦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区的整体建设等等,这些都包含着文化的内涵。所以说,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体系,而是一个与外界密切相联、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全市的大局工作中统筹考虑,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推进。

(一)要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努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在“大众化、群众化”上下功夫,促使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与推广并最大化发挥其功能效用,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在“大众化”上下功夫,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体现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性、群众性的关键作用。所以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它只是一条线,但是可以关系到、渗透到各个方面和领域。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这个大的系统工作中,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其中,并充分发挥出其群众性、基础性的作用。

(二)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在举国上下共圆“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中,文化工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和一条主线。在这项工作中,文化战线即是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也是主力军、主战场。所以,要抓住主题,周密部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直观的事实,大力进行“中国梦”系列宣传活动。要通过社区艺术节、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激励广大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要与城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南昌市的制定了“五城同创”工作任务目标;文化战线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主力军作用。文化战线在创建工作中的重心就是要落在突出提升市民素质这个重点上,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全面、系统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创建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创建工作赢得人心,让老百姓对创建工作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让大家有参与创建的热情,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要与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社区文化的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宣传党的科学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居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这一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赢得群众。居民在参加的社区事务当中,最喜欢参与的就是文体活动,所以,要把这些活动,开展成为娱乐、知识技能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本身就是属于以群众文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自娱自乐的大众文化。

和谐社区论文例3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社区呼叫中心“一键通”报警平台

数字化社区就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居委会、居民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搭建互动网络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居民满意,建设和谐社会。其核心系统为: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呼叫中收、社区一键通报警平台。

一、社区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平台由社区服务网站和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组成。社区服务网站主要面向居民提供服务,居民可以登陆网站查询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便民信息,使居民做到轻松处理日常事宜;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则是为相关管理部门方便办公所建立的一套综合性系统,使办公程序简化,将不同的部门集中化,从而方便了社区居民。

社区服务网站作为向居民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适应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对安全性、可靠性,灵活的可扩充性、高度的稳定性以及服务质量等都做了很好的满足。同时网站还可以为百姓提供在线申请并受理用户的服务请求等功能。

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类:一般事务、政策法规、政务服务和便民利民。详细功能包括:今日城区、政府相关、城区政务、参政议政、街道社区、公告栏、城区快讯、政府公文、办事指南、热点关注、基层动态、民意反馈、网站调查、便民服务等。同时,网站可以接受居民的各种咨询、监督反馈等,统一进入到后台数据库。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是专门为社区、街道、区职能部门使用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行政事务办理(92项功能)、辅助办公(8个功能)、基础管理(9个功能)等。主要功能包括:社区居民基础信息库、政务服务流程、统计分析、报表系统、公文传递、辅助办公。

社区服务平台中涉及的相关技术有数据库安全技术和网络环境搭建技术。

1社区服务平台是以数据库的构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综合性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数据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为服务的平台主要是运行在大量居民数据的基础上,因此数据库的选择、建设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数据库安全的实现策略。

数据库安全策略是涉及信息安全的高级指导方针,这些策略根据用户需要、安装环境、建立规则和法律等方面的限制来制定。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安全性策略主要是一些基本性安全的问题,如访问控制、伪装数据的排除、用户的认证、可靠性,这些问题是整个安全性问题的基本问题。数据库的安全策略主要包含保证数据库存在安全和保证数据库使用安全两个方面。

数据库的安全实现主要有数据库存在安全的实现、数据库完整性的实现、数据库保密性的实现和数据库可用性的实现四个方面。正确理解系统的硬件配置、操作系统和网络配置及功能对于数据库存在安全十分重要,这三方面的安全运行是和维护数据库存在安全不可分割的;数据库的完整性包括库的完整性和元素的完整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是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和系统管理者的责任,数据库元素的完整性是指它们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数据库的保密性可以通过用户身份鉴定和访问控制来实现,DBMS要求严格的用户身份鉴定,一个DBMS可能要求用户传递指定的通行字和时间日期检查,这一认证是在操作系统完成的认证之外另加的,DBMS在操作系统之外作为一个应用程序被运行,这意味着它没有到操作系统的可信赖路径,因此必须怀疑它所收的任何数据,包括用户认证,因此DBMS最好有自己的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是指根据用户访问特权逻辑地控制访问范围和操作权限,如一般用户只能访问一般数据、市场部可以得到销售数据、以及人事部可以得到工资数据等,DBMS必须实施访问控制政策,批准对所有指定的数据的访问或者禁止访问,DBMS批准一个用户或者程序可能有权读、改变、删除或附加一个值,可能增加或删除整个字段或记录,或者重新组织完全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可用性包括数据库的可获性、访问的可接受性和用户认证的时间性三个因素。

2.在如何能够保证不同地点的终端共同访问数据库所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方面考虑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连接,即VPN技术。

VPN是指在共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之所以称为虚拟网主要是因为整个VPN网络的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建设所需的点到点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ISP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的数据是通过ISP在公共网络(Internet)中建立的逻辑隧道(Tunne1),即点到点的虚拟专线进行传输的。通过相应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来保证用户内部网络数据在公网上安全传输,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数据的专有性。用于构建VPN的公共网络包括Internet、帧中继、ATM等,而且提供了比传统方法更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VPN是利用公网来构建专用网络,它是通过特殊设计的硬件和软件直接通过共享的IP网所建立的隧道来完成的。通常将VPN当作WAN解决方案,但它也可以简单地用于LAN。VPN类似于点到点直接拨号连接或租用线路连接,尽管它是以交换和路由的方式工作。

可以说,VPN是Intranet(内部网)在公众网络上的延伸,它可以提供与专用网一样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传输性能。VPN是建立在实际网络(或物理网络)基础上的一种功能性网络。它克服了公共网络缺乏保密性的弱点,在VPN网络中,位于公共网络两端的网络在公共网络上传输信息时,其信息都是经过安全处理的,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私有性。

二、社区服务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CallCenter),也称作客户服务中心,是基于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等通信、办公设备于一体的交互式增值业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接入、传真接入、MODEM拨号接入和访问Internet网站等多种方式进入系统,在系统自动语音导航或人工坐席帮助下访问系统的数据库,获取各种咨询服务信息或完成相应的事务处理。呼叫中心最早出现在美国,我国于1995年出现了第一家合资的呼叫中心九五资讯,通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呼叫中心已经在通信、银行、电力、保险等行业普及,随着互联网分类广告、电视购物和高档消费品进入循环消费阶段,呼叫中心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生产型企业、商业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销售、服务、技术支持等服务和事务处理类工作。

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与社区服务网站是密切结合的,所有网站上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服务专线了解,使居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就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区服务。现阶段呼叫中心存在三种业务发展模式:企业自建、传统外包和虚拟呼叫中心。当今主流的发展模式是虚拟呼叫中心,它不受地点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实现。

呼叫中心是通过用户拨打一个固定的接入号码,采用轮询机制选择空闲接线人员接听电话处理用户需求的一种信息类服务形式。现在通用的呼叫中心模式有硬件方式坐席和软件坐席两种,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一台可以访问互联网的主机上进行操作。当前通讯类运营商的客服系统就是典型的呼叫中心。

社区服务热线采用一个专用的电话号码,专门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建设一套完善的系统,需要几个人24小时值班。社区服务热线基于先进的CTI(计算机与电信集成)技术,集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于一体,按照CallCenter(呼叫中心)的动作模式,采用技术领先、性能可靠的平台为呼叫处理和业务支撑设备,以灵活的人工、自动服务方式提供多种客户服务业务手段,并可按运营者要求在线生成新的业务。

社区服务热线具备所需的几乎全部呼叫处理应用功能,如:模拟中继、数字中继(一号和七号信令)、Internet接入;自动语音导航、自动语音应答、人工坐席服务、多媒体坐席服务、语音合成、传真、语音的录放等。交换能力强劲,功能齐备。(该系统可采用各市分公司提供坐席出租的方式,采用客户制定的呼叫号码,提供最专业的24小时语音服务,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其主要功能有:政策、法规咨询;政务服务流程咨询;便民服务事项查询;便民信息;便民信息查询。“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与社区服务网站在资源上有机结合。

和谐社区论文例4

二、社区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化建设的可操作单位,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而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具体操作单位。社区具有一定限度的区域范围,是政府服务、经济组织等多面交织的区域性共同体,对于政策的落实、社会保障的发展以及社会规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社区的自治与稳定对社会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和谐社会发展而言,社区承担着政策落实与基层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通过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组织服务,能够尽早地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减少矛盾与冲突,加强社区规范建设,建立社区警务室,能够构建群防群治的社区防治氛围,提升社区的稳定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社区内居民存在着多种矛盾,群发性事件发生率逐渐提升,社区承担着维护社区内稳定的功能,通过良好的社区服务,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缓解现有矛盾、对于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矛盾扩大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以及分析机制,做好政策落实,缓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

2.社区自治是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石

社区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发展而言,为了推动社会民主化建设,需要加强社区自治,大力推进社区民主化建设。新型社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建设与发展而言,社区自治化能够为基层民主提供依据,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监督,能够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加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为基层民主实践提供载体。社区自治化进程是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的自治化管理,能够确保各项民利得到落实管理,为和谐社区发展提供民主氛围。

3.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区类型与居民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一社区内的居民在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异明显扩大,城市化对于城市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导致相应的社区关系冷淡。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重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缓解社区内的矛盾,使社区居民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提升社区稳定度。社区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建设与发展而言,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社区居民的感情,通过构建丰富社区文化,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形成融洽的社区氛围。

4.完善社区服务是和谐社会民生建设的现实路径

社区服务对于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的保障功能包括政府保障的运行、保险政策的落实,同时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介绍与服务,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通过社区的保障功能,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服务,及时了解群众意见,为完善社会民生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需求逐渐增多,传统的街道服务不能够满足当前城市居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能够形成“企业抓生产、社区抓生活”的社区服务格局,从而为社会的民生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当前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妇女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强社区的服务管理,将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构建社区居民保障体系,满足多方面的居民需求,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保障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三、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和而不同”是中国哲人所追求的境界,但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境界,当前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是保证“和而不同”,确保社会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形成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以单一化的主体为特征的治理结构,该阶段表现出对多元化的压制,但是工业化的发展通过技术剔除社会的差异性,从而构建同一性的社会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以及多极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后工业化时代,单一主体的结构逐渐被打破,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与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要求以合作普遍的社会自治进行管理,同时要求社会居民具有包容个性、追求个性,从而对多元化社会进行治理。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长的必要结果,同时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推进社会朝合理化发展,从社会的公共性作为切入点,提升社会治理的稳定性,通过多元主体与政府干预模式相结合,保障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居民之,将治理主体转变为责任主体,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也就在结构上获得了公共性、灵活性,并最终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治理体系。

和谐社区论文例5

1.和谐社区建设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作为一项有较大资金投入的公共服务工程,和谐农村社区建设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能否良性运作融资渠道,是能否建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关键。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将“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级城府一直以来受到城乡二元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仅仅将较少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区的建设方面。同时伴随着农村改革税费,锐减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且多数村有着比较严重的欠债现象,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成为了制约和谐社区建设的一大瓶颈。

2.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差、居民点建设有着较强的随意性。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社区居民点有着较为分散的分布,同时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乱搭乱建现象,对农村地区的整体面貌带来了影响。同时,在居民居住区内,有着相对恶劣的卫生环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带来了难度。

3.农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满意度不高。尽管在主观意识上,农民都希望生活有质量、有保障,但在参与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上,却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究其原因,是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认为主要应该由政府承担建设农村和谐社区的责任,和自身没有较大的关系。但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中,一旦与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们往往又会对政府过分苛求。这种矛盾,对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我国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中困境的突围

农村是我们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经过艰辛的努力,采用批评和继承的方法,突围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困境,建设宜居性的、完善的农村和谐社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合理设置农村社区。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发展,可因地制宜的选择好试点,从实际出发,对农村社区的范围进行确定。可采取“一村一社区”的方式,改良村风村貌,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试点建设要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在实验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将农村建设成利民和便民的和谐社区。

2.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作为一个浩大的工程,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经济要先行,否则社区建设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更不能持续开展下去。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显著,成绩斐然,农民也开始逐渐改善了生活条件。但从总体上分析,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农村只有较少的资金来源,并且资源和企业匮乏,导致相对紧张的经费供给: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中央给予支持,采用政策输血或财政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农村自身将融资渠道拓宽,强化自生造血的功能,从市场需求出发,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利用党的政策,发展特色经济,“以乡促城、以诚带乡”,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对农村特色经济进行打造和深加工,对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创新,努力探索一条与本社区建设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新模式。

3.对村民社区管理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应对村民社区管理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突出党员和党委的先进带头作用,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对村民自治建设进行完善。坚持“村民自治、扩大民主”的原则,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对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权利,给予切实的保障和尊重,使社区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使每位村民能够亲自参与其中,将村民社区建设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使村民自治的新机制活力四射。

4.对农村社区基本设施和社会劳动保障功能进行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应对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进行推进。在医疗卫生方面,将社会资金多渠道引入,以政府的专项资金为依托,真正实现医疗服务进社区。同时,为了使医务队伍的社会服务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给予医务人员适当的政策保护,真正解决农村社区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对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给予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应与区域特点相结合,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改良农村传统文化,同时与时俱进,对各种健康的文化进行吸收。总而言之,建设农村和谐社区,应注重区域差异,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健康的、科学和理性的多元社区文化,对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满足。

和谐社区论文例6

现在有很多的小区还是延用早期的超大规模、封闭式的大盘,这是不适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往往开发商拿到一块地,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来以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成了开发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成为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则来自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从人们的居住心理来分析,人们买房不单买的是住所,还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要尊贵、要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都加以封闭,而且是用物化了的高科技手段实实在在地加以封闭,以此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安全。

达到和谐社区,就需要社区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规划模式,即整体是开放的,小范围是封闭的。原来部分纯属内部小区的道路,职能提升变成赋予城市功能,增强了街道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建筑设计保证街道网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车混行,此外,增加开放性的公共绿地分布和数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绿地的规模和气势。

具体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保证街区化的规划形态、通过物业管理手段,实行街区开放、组团封闭的管理方式,尽量缩小封闭范围。第二步就是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心理成熟和对安全的固有思维定势改变以后,实行彻底的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小区的消失,社区直接由建筑群组成,成为庭院空间直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联系的结构体系。

二、建筑类型、功能、风格的融合

在社区内部,应该实现不同建筑类型与建筑功能的配合,实现更多不同档次的建筑产品和谐共处,设计理念上从一种片面强调阶层分化的思维模式,转化为一种不同阶层和谐共处的模式,这样对社会的稳定有益。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强调“特定阶层”的社区状态已经改变,倒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调居住人群的细分,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社区建设应该追求多样性,实现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建筑功能的有机融合,如果一个一百万平米的大社区采用同一种风格,那样多少会显得单调。

三、不同社区之间的融合

改变社区在城市中各自为政的孤立的状态。旧有的小区建设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小区自身出发,但从城市的角度讲,一旦小区建成后,属于整个社会。小区与小区缺乏系统的联系,一方面,不同的住宅区不能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小区的体育、娱乐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时候,针对各小区个性化设计的同时,保证不同小区之间在空间上、功能上的更多联系。四、地域特征在社区中的重要性

地域特征塑造对于建设人文社区是最有效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都不一样,小区文化应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地域文化产生的社区最有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有根文化。一些小区作为舶来品,原版照搬,不考虑本地自身情况,也能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但是这种社区文化不植根于本土,也不能取代地域文化,如果任由这种模式无限漫延,甚至会造成地域文化的丧失。

成功地体现地域特征的社区范例,国内著名的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菊儿胡同”,天津的“意大利城区”,上海的“新天地”等。这些案例从不同的社区类型(商业的、城市的、住宅的)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从出发,营造自身独特社区人文气质的范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亦是福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文化设施社区化

在社区开发设计中,住宅固然是主体,但文化设施在新型社区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设施的社区化,改变文化设施完全由国家统建统管的模式,让老百姓日常经常接触,为文化设施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率。如前些年的“体育设施社区化”一样。自“奥园”项目兴起体育主题以后,全国很多小区都以体育为小区的主题,甚至在很多普通小区引入“全民健身器材”,这些做法都可以借鉴。如成都“上河村”,就在社区建设了上河村美术馆,引入了文化设施,在规划、建筑上统一考虑执行了这一理念。

六、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对于社区来讲,居住人口、年龄结构的多样性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原因是什么?现在有的小区定位于年轻时尚一族,定位白领一族,定位老年社区,从现实来说,有独特定位小区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这种小区从全社会来看,肯定不能占主流。从全社会的主体来讲,更多的社区应该是混和型,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一个定位于年轻一族的小区,在演变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居住人口整体老龄化,社区内涵变化,原来的定位致使居民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建筑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居住人口使用要求。

和谐社区论文例7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发展状态下认识的发展,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三维结构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四维结构的过渡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反映了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动态发展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宗旨和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和谐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文化境界,是一种系统化的社会定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基础层面的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逻辑起点性的工程。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时尚的口号,而是一项有着丰富内涵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①。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因果互动的、双向递进式的动态系统演进的过程,该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依赖人民、受益人民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特质。

二、社区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是形式,文化是内容,文化建设是基础,而社区文化就更加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支撑。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基础性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区是一个小系统,从系统论角度审视这两个系统,都需要控制和协调,而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协调社区系统运行,从而也协调了社会系统的效率与公平。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合作和宽容的社会,需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为社区发展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区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区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和谐社会是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协调好各种社区关系,促使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区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保持权利的平等、利益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对社会公平本质要求,是衡量社区全面进步的尺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这对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帮助与合作,就没有社区的团结,更加无法形成普遍的社区认同感,也就更勿需提及社区文化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乃至和谐社会了。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共同体中逐渐凝聚起来的相同文化体验与认知,是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文化品位、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稳定人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明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也是以群众的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并要注重在工作中不断有所创新文化,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认同性;具有教育、引导、愉悦和美化人的心灵的功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特殊功能,实现“以文化凝结温馨,以文化促进和谐”,通过建设社区文化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没有社区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社区文化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社区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越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每个人来说,社区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三、面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建设

在面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性环节,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区居民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要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社区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先进的思想道德。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区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面落实“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必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除社区文化建设的糊涂认识,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现。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区文化创建活动。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面向大众,由群众创造又服务于群众

当代中国文化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始终是我们党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社区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亦应服务居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要以满足社区居民为最终目标,要注意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从而调动他们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自觉地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区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为社区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把握社区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结构组成,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对社区文化不仅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它,也要注重狭义上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是社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意识形态成果。社区文化是由社区内部创造为主,外部文化输人为辅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文化现象所构成的复合体系。它以社区精神为核心,以社区文化为理念,以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为主要内容,以社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为支撑,融社区宗旨、行为规范、伦理体系、价值准则、习俗信仰和制度规定为一体,是社区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有了这—认识,才能重视社区物质文化建设;才能构建适应社区文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才能强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或归属感;才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

五、结论

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面向和谐社会构建的社区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任务进行了较具新颖性的认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从社会互动的观点看,和谐社会的功能体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同样体现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思路。

参考文献

[1]阎向阳.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团经济研究,2006(216):14-15.

[2]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求实,2006(3):59-63.

[3]石忆邵,杨碧霞.城市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55-58.

和谐社区论文例8

关建词:人本主义 和谐社区 社区管理 社区服务

1社区与和谐社区

1.1社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其提出到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主要形成两大类观点:一种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另一种是地区性观点,认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的人群。无论何种观点都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进行的讨论与研究,离开了人,社区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因此,有必要重构人本主义社区,强化人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社区人性化改革。

社区的发展经过了多种形态,其扩展出的类型也各具特点,如现在所流行的生态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以及参与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有归属感的社区等。总结上述社区,无论哪类社区都是在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虽宣传口号和方式各异,但事实上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社区、一个和谐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应该说和谐社区并不是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对其分析研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1.2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的提出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而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较大的满足和改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也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从和谐社区入手。和谐社区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及居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标准,如大连西港区,北京宣武区、朝阳区、石景山区,西安的碑林区,南京的玄武区,安阳的殷都区,这些社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而努力。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居住区建设,都把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作为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一个优秀社区的形成,一个和谐社区的建立,对于社区内人们的安定、交流、娱乐、学习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成为人们真正的理想家园。但目前和谐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发现与讨论,而且和谐社区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本主义,不能违背和谐社会,因此怎样营造一种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最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并揭示其发展的核心,提高其服务能力等,正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和谐社区社会关系的构筑

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实体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人是社会的产物,城市社区正是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与农村以纯粹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而构筑的模式不同,城市社区内部人们则主要是一种地缘关系或业缘关系,甚至是类缘关系和机缘关系:另一点不相同的是,农村生活方式相对单一,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色彩浓厚,交流频繁,而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的感情色彩淡化,交流相对简单。这一切都导致了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弱化,人与人交往的缺失,社区社会关系的淡漠。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通过人本主义理念来重塑和谐社区的社会关系。

2.1改善社区设施

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密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邻里之间有足够的户外交往空间,人们可以在户外边交流边做其他事情,而且互相之间可以帮忙。城市社区也可以通过此类方式来加强此种邻里关系,如在社区内提供一个场所,下班或周末时,家长可以带着小孩到这里来活动。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中间体,父母可以一边照望嬉戏玩耍的孩子,一边互相沟通、交流,讨论孩子的成长、工作的情况、生活的问题:老年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授养生之道,做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年轻人也可以在此享受阳光、高谈阔论等,生活、工作、学习各类话题无可不谈。

另一方面,现在大城市住区的多层住宅逐渐被高层所取代,这也导致居民不愿意跑到楼下进行休憩娱乐。事实上,目前高层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低是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内部严重缺乏公共空间。设计时可以改变思路,将不能有效使用的部分空间放大,每隔几层设置一处,成为公共交流场所,使大家能够共同享受这种空中的交流、观光平台。

诸如此类社区设施的建设都属于物质空间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其实这些场所、空间所需面积并不大,但这正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而且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对改善邻里关系是不可估量的。

2.2设置组织机构

和谐社区论文例9

作者:吴德群,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百色学院政法系讲师。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108-005

近年来,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布洛陀传统文化的哲学价值、历史价值、宗教价值、文学价值、艺术、审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缺憾的是,很少有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实际上,研究文化是社会学的一大传统。社会学具有两大传统范式,一是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宏观结构的实证研究;一是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的范式,强调对行为意义的理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韦伯运用其理解范式所成就的文化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杰作中,韦伯论证了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目前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两大范式也正在走向综合。这种综合的基础在于社会事实的性质,其实,结构总是有意义的结构,意义总是通过结构发挥作用。因此,对布洛陀文化应该有社会学的思考。概括的说,运用社会学视角思考布洛陀文化,就是在建构壮族社会现代性的视域中,如何提取具有现代价值的布洛陀文化精髓,并使其在建构壮族社会现代性的实践中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其价值内涵的抽象阐释上。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对壮族而言,如何批判的继承其传统文化一布洛陀文化的传统为社会主义乡村和谐社区建设服务,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将运用社会学视角,试图在借鉴现有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布洛陀文化对加强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并就发挥这些作用的实践路径提出自己初浅的思考。

一、和谐社区概念的解读

随着和谐社区研究的深入,和谐社区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既有文献来看,关于和谐社区主要有如下一些定义。

“和谐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高度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人际关系友好和睦、社区自治程度高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特征同时具备的社区。”

“和谐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各个社会群体及其个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社区。”

“和谐社区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层次:一是通过人人参与,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使社区成为一个‘生活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通过人人参与,频繁的交往与沟通,形成祥和、团结、合作的社会环境,使社区成为一个‘社会共同体’,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是通过人人参与,互动共济,构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与道德境界,强化公民道德意识,提倡诚信友爱,提倡奉献精神,使社区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四是通过人人参与,强化社区团结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构建民主法治、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构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社区成员的意志汇成一股和谐的精神合力,推动社区发展……使社区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促进人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归结起来看,虽然各种定义对和谐社区界说的角度不同,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和谐社区就是表现为融生态协调、人际和社会关系融洽,以及人的身心和谐为一体的社会生活实体,和谐社区体现着生态和谐、人际和社会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和谐社区概念具有明显的价值色彩,是对社区建设的一种理想建构。传统社区与现代和谐社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说明和谐社区需要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所以,和谐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结构的调整,功能的改变,社区主体素质的提高。陆益龙在论述新农村建设时认为,新的农村建设,是指把新农村建设视为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农村发展战略,即促进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战略。新农村意味着新结构、新功能、新主体,即形成新的生产结构、新的社会管理结构、新的行政管理结构、新的知识和观念结构;实现农村社会结构的功能转换或更新;使农村社会主体的结构得以转型和重新整合,实现农村社会主体的现代化。乡村和谐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必然要遵循这些规律和要求。本文正是在这种语境条件下来讨论布洛陀文化对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所具有的作用。

二、布洛陀文化对加强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

布洛陀文化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从其旨意以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性文化体系,是壮族这一人们共同体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社会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幻化形象、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体系的主旨和精髓。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布洛陀文化对推进壮族乡村社区和谐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促进社区生态和谐、加强社区人际和社区社会和谐以及增进社区主体的身心和谐。

(一)促进社区生态和谐

乡村社区是以一定自然区域为基础,由特定的生态环境构成。土地、山林、水源直接影响着乡村社区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是社区生产和生活的依托,是社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社区和谐的基本特征。也是建构乡村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生态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们对生态意义的科学认识和法律的健全。但是爱护自然的文化传统对建设生态和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布洛陀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壮人尤其通过自然崇拜、始祖崇拜、禁忌等民间信仰,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意念”。布洛陀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是由其文化性质决定的。布洛陀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典型的农业文化特征。布洛陀“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加之原始认知水平的低下,壮族先民对自然环境充满了敬畏、想象和崇拜,不仅产生了对山、水、石、花、蛙、雷、雨等自然事物的信仰和崇拜,试图通过崇拜,求得风调雨顺,以保丰产丰收;甚至已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依据。比如关于布洛陀创世说所表达的天、地、人由同一块石头而生的思想,甚至创世母祖姆六

甲由花而生的观念,实质都可被理解为壮族先民崇拜自然的理由。源于这种自然崇拜,壮族先民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诸多禁忌,表现为不滥砍滥杀,保护林木、保护动物等行为特征。对现代人而言,人们对自然的神秘感消失,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消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和破坏,已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在建设壮族乡村和谐社区过程中,布洛陀文化的生态伦理,对于保护壮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壮族乡村和谐社区生态,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社区人际和社会和谐

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是社区和谐的核心要求。就乡村而言,家庭和邻里关系是社区人际和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区社会和谐的基础。对社区而言,家庭是乡村社区的基本单位;对个体而言,家庭是社会成员的首属群体,是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和生活的组织形式,是影响家庭成员人格的首要结构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平等互爱的夫妻关系,尊老爱幼的代际关心,互帮互助的兄弟姐妹关系,是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邻里关系是乡村社区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和睦的邻里关系是乡村社区和谐的重要标志。

在布洛陀文化中“勤勉和睦是其中崇尚的家庭伦理的主题。”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强调“尊母尚柔”,倡导夫妻和睦相敬,承认女性权利地位,强烈感怀母亲养育之恩以及对子女婚姻原则采取相对平和的主张、对男女婚姻自主的肯定和理解。在处理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上,无论是体现在布洛陀人格中的“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人”、“正直公道、崇尚诚实勤劳、尊老爱幼、友爱和睦”的仁慈性和道德性内涵,还是对教徒“不能偷盗或贪图他人钱财,不得调戏奸女;要善待他人,不计较酬劳,有求必应等。”的规诫,以及布洛陀的神喻对壮人做到正直刚强、公平合理、与人为善等善行,反对好吃懒做、损人利己、虐待老人、贪图私利、挑拨是非等恶行等要求,都具有规范社区行为,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化解社区人际矛盾,促进社区人际理解和促进社区社会公正的功能。

同时,从属于布洛陀文化体系的歌圩文化,具有典型的交往特征。对歌不仅是男女之间的个人交往。也是村与村之间的群体交往。不仅交往的人数多,而且由于歌圩与相联系,人们在交往中还表现出浓重、热情、友好。哈贝马斯在论证交往概念时说:“交往行为……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使用(口头的或口头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行为者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他认为,交往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通过(语言)沟通相互提出有效性要求,使得交往行为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反思关系。通过主体间对有效性的论证,最终形成共识。所以他认为交往具有合理性,并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和交往理论。哈贝马斯力图通过交往合理性,来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对歌交往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通过对歌这种交往,人与人之间不仅传情达意,启发智慧,而且相互竞争逗趣、合作共享。因此,歌圩文化不仅对促进社区人际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促进社区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三)增进人的身心和谐

何为身心和谐?静态地看,身心和谐表现为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相协调的状态,它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适应的结果;动态地看,则是人的内心世界随外在世界的改变而相应的改变。用社会学的语言说,身心和谐就是个体与社会结构良性互动的一种状态。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本质是人格的现代化。之所以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因为社会发生了变迁,人与社会不相适应。在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壮族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变迁中的文化“堕距”,人的文化观念常常落后于社会结构层面的变化,使转型期的人成为“过渡人”。金耀基先生说“过度人是站在‘传统一现代的连续体’上的人。一方面,他既不生活在传统世界里。也不生活在现代世界里;另一方面,它既生活在传统的世界里,也生活在现代的世界里。由于转型期社会的‘新’与‘旧’的混合,在这里,新、旧两个‘价值系统’中的他一只脚踩在新的价值世界中,另一只脚还踩在旧的价值世界里。”也就是说,转型期的人是处于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的身心不和谐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现代化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就是使人具有与现代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社区的生态和谐,还是社区的社会和谐,都是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前提。没有人的身心和谐,就不可能实现社区的和谐。

对布洛陀文化来说,“无论是关于开创天地和人类万物,还是各种发明与创造都包含着先民们不畏艰难、团结奋进、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而不畏艰难、团结奋进、勇于创造是布洛陀神话的核心,”而且,布洛陀文化注重对人们心理的调适,具有说人劝世、交流情感、调节矛盾的丰富内容,这些,无疑有益于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维持人与世界的平衡。追求和谐宁静、向往安定和平是其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三、利用布洛陀文化加强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可能路径

概括地理解,人类学侧重于研究文化对于行为和结构的意义,社会学则侧重于寻找文化与行为之间的结构机制。本文将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思考在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布洛陀文化作用的可能途径。

(一)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象征的生态空间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关系的区域概念,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但遗憾的是,在众多的社区研究中,这一空间的社会意义被忽略,而突出了社会结构的作用。空间社会学认为,空间在本质上是社会的。空间体现着社会地位的分布和社会关系状态。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的动态所塑造的,这其中包括了依据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享有其利益的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价值与策略所导致的矛盾趋势。”在福柯那里,空间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例如他关于全景敞视监狱的理解。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具有实践的性质、表征的潜力和功能。并将空间分别概念化为“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空间实践指的是人们对空间的利用、管理和设计,是特定社会关系在空间中的呈现;空间的表征指的是用来理解、表达空间实践的知识符号;表征性空间则是通过空间符号化,来表达特定的象征意义。在壮族乡村社区建设的空间布局中,可以利用布洛陀特有的象征物,起到保护环境、强化社区认同的作用。例如可以从布洛陀文化中有价值的传说故事,提炼出各种象征符号,给社区空间定的环境要素如土地、水源、山林、花木、以及道路或建筑命名,从而增加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增强生态的神圣性。同时,在完善乡村社会和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尊重布洛陀文化传统,在社区规划中,保留或增加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活动区域和文化设施,为社区的祭拜、娱乐

活动提供方便,以增强社区环境的道德感。

(二)培育具有布洛陀文化基础的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具有为社会成员提供归属感,缓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整合,凝聚社会资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作用。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民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的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培育民间组织对乡村和谐社区建设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乡村社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壮族乡村社区社会建设中,可以利用布洛陀文化的独特资源,促进社区团体的发展。例如可以围绕发扬布洛陀文化的优良传统,组建社区环保协会、社区慈善协会、利用歌圩传统组建社区歌社,歌手联谊会等等,并在法治的前提下,规范各团体的行为,发挥其社会纽带功能,使社区在既富有凝聚力又充满着活力的同时,提高社区成员的社会参与水平和社区自治能力。

(三)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和谐文化

和谐社区要求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乡村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同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布洛陀文化的和谐传统对建设壮族乡村社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可以以布洛陀传统文化形式为载体,通过各种传统活动,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社区和谐文化。例如,在乡村社区建设中,可以通过完善乡村文化体系,规划一定区域,建设乡村社区歌圩,组建乡村山歌队,培养乡村歌手,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山歌表演,山歌竞赛等,营造一种既有先进文化内涵,又有民族传统风情的和谐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3][5][6]唐忠新,构建和谐杜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17页;第12页;第10页;第15页

[2]张再云,和谐社区测量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概念界定与基本维度[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刘菊娥,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与路径选择[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7]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种社会学的理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覃乃昌,壮学第四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曾杰丽,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覃乃昌,《磨经布洛陀》与华南珠江流域的稻作农业――《麽经布洛陀》与稻作农业史研究之一[J],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1][13]潘其旭,《麽经布洛陀》与壮族观念文化体系[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2]罗志发,“阴阳合德”:壮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布洛陀经诗》的性别哲学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4][19]王光荣。黄鹏,论布洛陀文化的凝聚力[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15]蒋明智,《布洛陀》与壮民族文化精神[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杜,2004,第84页

[17]孙念超,国民性的改造与人的现代化[J],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18]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77页

[20]熊远明,追求和谐宁静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价值观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和谐社区论文例10

大家上午好!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7周年临近之迹,参加区妇联在这里举办的首届“民营经济杯”和谐家庭建设论坛,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对论坛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论坛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借此机会向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女性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要把我区建设成为富裕、靓丽、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区的奋斗目标,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举办和谐家庭建设论坛是区妇联“创新在妇联、创意在妇联、创造在妇联”的实际行动,这必将对我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区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紧紧抓住家庭这个工作领域,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将和谐家庭的创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坚持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列活动,丰富活跃了妇女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但和谐家庭的创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不仅需要各级妇联组织的积极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下面我就今后和谐家庭创建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和谐家庭创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二、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坚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增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村镇、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全区的广大家庭都积极行动起来争创健康、文明、和谐家庭,积“小和谐”为“大和谐”,以家庭的和谐促进整个房山的和谐。